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态农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0 17:02:0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农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篇(1)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马鞍街道地处南京市六合区北部,生态环境较好,适宜发展生态农业。近年来,该街道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注重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结合,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1 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近年来,马鞍街道注重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结合,引进绿色环保项目,淘汰区域内污染企业,促使土地、水和动植物物种资源得到保护。该街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引进嘉瑞蜂蜜食品、隆凯饼干、高能饲草饲料等农业产业化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在特色基地建设方面,认真抓好水芹、龙虾、优质稻米、饼干小麦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在生态种植方面,积极培育扶植有机水芹、绿色稻米等基地的认证,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呈现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1.2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马鞍街道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紧抓绿化造林不放松,促进绿色产业大发展。每年绿化造林66.7hm2以上,到2012年全街道森林覆盖率达24.03%。紧抓农业投入品的安全施用,促进生物种类多样性。目前,全街道化学肥料、农药使用量较5a前分别下降20%、30%以上,生物资源达上百种类,其中植物品种300个以上,野生动物100多种,天敌昆虫10多个种类,昆虫和野生动物的生态群落贴近自然分布。2013年,该街道顺利通过省级生态环境优美乡镇验收。

1.3 特色农业产业形成规模

近年来,马鞍街道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规模农业,全街已打造以水芹、茶叶和苗木等经济林果为主的3大特色产业,初步建成金银花、茉莉花、桃花、蝴蝶兰4大花卉基地,发展了以河王龙虾为主的养殖基地。目前,全街道水芹种植达400hm2,茶叶种植233.3hm2(为全区雨花茶最大种植基地),苗木种植333.3hm2;已建成金银花200hm2、六合野茉莉66.7hm2、蝴蝶兰年产80万盆、桃树200hm2的花卉基地[1]。大力发展以龙虾、黄颡鱼等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其中龙虾养殖200hm2、黄颡鱼66.7hm2。

1.4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为顺应市民渴望走向大自然,崇尚休闲旅游的要求,从2012年开始,马鞍街道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与建设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协调发展,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功能融合,带动了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3年,已建农家乐7家,正在建设的泥桥、糍粑墩旅游专业村2家,正在建设的河王湖茉莉花、巴山世外桃源农业旅游企业2家。目前,采摘草莓等体验形式的农业休闲业在巴山、泥桥等村蓬勃发展,为市民提供休闲旅游的良好场所;规划建设的河王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项目、巴山六朝古都养生养老示范园区正在强力推进。

2 限制因素

2.1 基层干部群众的认知度不高

目前,不少基层干部群众,对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认识模糊。一部分人认为,农忙种种田、农闲打打工,投资少风险小,看不到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前景,从而显得思路不清,劲头不足,认知度不高。

2.2 产业组织的机制不健全

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金融信贷政策、产业组织协调发展等体制与政策仍不能完全适应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全街道农业经营大部分仍以一家一户分散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规模偏小,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农业产业化化发展整体水平仍然不够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还比较少。合作社、专业协会等产业化经营发育不充分,现有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不够完善,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尤其是有品牌高档品、高质品等精深加工品少;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都市生态农业亮点不多、整体水平不高。

2.3 劳动力素质偏低不适应

都市生态农业是以资本、信息、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其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等特点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管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该街道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素质偏低,农民小农经济意识较强,耕作观念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面临着大多数年轻的农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素质高的人才供给大量减少的问题;也面临着留守劳动力的知识陈旧、接受能力差、短期文化素质难以提高的问题。

3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宣传引导

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推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特征,通过多层次宣传引导,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认识。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引导,让广大干群了解认知;加强宣传工作,让基层干部群众了解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背景、概念、功能和基本特征;通过举办观摩活动,让大家走出去参观学习,明确思路,提高认知度[2]。

3.2 依托科技支撑

都市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机融合,发展都市生态农业需要应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马鞍街道地处都市近郊,市区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资源十分丰富。该街道要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工作,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依托科技支撑,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促进马鞍都市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另外,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劳动力素质。要充分利用农民培训项目的实施,打造一批高技能、实用性科技人才。要扶持家庭农场建设,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3.3 营造生态立街

保护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马鞍街道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多的特色,更是其可持续长期发展的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水库和水域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生态湿地等水资源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和丘陵山体绿化与防护林建设工程投入的力度,保护好生态环境;严格筛选和限定产业投资项目,做到园区的产业必须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园区项目必须是环境友好型项目,园区的产品必须是生态环保型产品;严格规范入园企业的环境行为,严惩杜绝其对环境不良影响和破坏;大力植树造林,营造美化环境,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经济林果产业和特色有机蔬菜产业,走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道路;实行适度生态经济发展倾斜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组织吸收社会力量投资环境建设,对落户园区的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产业和项目,给予税收、信贷、利益分配等方面优惠政策。

3.4 发展产业兴街

通过健全产业化组织发展产业,变生态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通过加强资源整合发展产业,以产业兴街,为马鞍的生态农业发展助力。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运行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科学确立水芹、雨花茶、富硒大米等产业,打造特色蔬菜、特色林果、特色粮油、特色高效种养业的品牌。以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农业为核心,以兴办养生、养老产业为重点,紧紧围绕生态旅游休闲兴办产业项目,打造生态旅游休闲产业链,开发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垂钓、养生养老等经营项目,围绕游客“游、赏、购、吃、住、行、娱、体验”等需求,开发旅游消费产品,以旅游接待和旅游消费带动关联产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1 发展农村沼气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增加沼气清洁能源供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减少煤电等石化能源和薪柴等传统能源消耗,优化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

1.2有利于农民节支增收

通过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将沼气用做炊事、照明、发电等,节省了电费和燃料费等生活开支;沼液、沼渣用做农家肥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化肥和有机农药的施用量,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收入打下良好基础。

1.3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保护生态环境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载体,带动改厨、改厕、改圈,解决农村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的“五乱”现象,实现农村庭院美化、厨房亮化、圈厕净化。以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为载体,带动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有效处理畜禽粪污,实现养殖场畜禽粪污的“内循环,零排放”和向农民集中供气。

1.4有利于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粮、茶)”增加沼肥施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农产品品质,推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促进资源消耗型的常规农业向以资源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

2 禄丰县沼气建设现状及规划

禄丰县包括十四个乡镇,其中三个乡,十一个镇,从1990年开始由县科委负责实施农村沼气项目的建设,后来由林业局和农业局负责实施。到2011年底,全县拥有户用沼气池近三万口,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4%,拥有乡村服务网点23个,养殖小区50立方米沼气池2个。目前,坝区和经济条件好的乡镇沼气拥有率达60%左右,而贫困山区和经济不好的乡镇沼气拥有率还不到10%。可见,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沼气建设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禄丰县将紧紧抓住国家、省、州逐步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大农村沼气建设的工作力度,力争到2015 年末实现以下目标:

(1)每年新建8立方米户用沼气池500口,五年共新建2500口,到2015年末使全县农村沼气覆盖率达40%左右;(2)五年内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5个,池容750立方米;(3)五年内新建养殖场中型沼气工程2个,池容500立方米;(4)从2 011年起,每年新建乡村服务网点10个,到2015年底使全县服务网点数达到63个;(5)新增县级沼气服务站1个。

通过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项目,提高禄丰县农业资源利用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的对策

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根据禄丰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实施过程和发展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其对策进行阐述。 转贴于  3.1加强禄丰县的沼气建设规划和布局

禄丰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条件优越,自然生态物资丰裕,开展沼气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对该县进行沼气建设时,就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来做好规划和布局。

(1)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民经济收入较好,居住条件相对优良,在开展沼气建设时,要以开展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广“猪——沼——果树/菜”的模式,并提高建设要求,建立沼气示范村和示范户,通过典型示范,以综合效益吸引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建设农村沼气工程,实现该地区整体的沼气综合效益;(2)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在沼气建设中相对较为落后,农民收入不高,因此在进行这一地区的规划时,应该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加大对该地区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接受沼气这一新能源的经济效益,带动该地区农民发展致富。

3.2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

农村沼气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技术活动。农村沼气的建设不仅需要一批有技术的专业人员,同时也要求广大农民懂技术、懂沼气建设方面的知识。因此,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实施专业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制度,保证沼气开发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智能;同时,建设和完善农村能源建设的网络体系,扩大网络服务范围,增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一体化管理,推动农村地区养殖结构的调整。

3.3加强后续服务,切实保证沼气建设的经济效益

沼气建设是为农民谋福利的重要举措,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后续服务是关键。因此,在加强后续服务时,要提升服务质量,做好服务工作,做到一池一登记,保证服务跟踪,同时还要做好定期的检查维修工作,保证配件、零件的充足供应。另外,还要建立必要的沼气技术委员会,专门针对农村地区的沼气建设进行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帮助农民排忧解难,为农民提供优质技术服务,让农民在沼气建设中得到实效。

4 结束语

建设农村沼气,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是国家推进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政府在开展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中颁布了多种政策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沼气建设的发展。在今后的几年里,农村沼气的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快农村服务网点建设,做好沼气建设的后续服务,促进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晴 范碧林.安庆市农村沼气建设的现状、思路及对策[J].农业发展,2005(03).

篇(3)

中图分类号:S6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06102

1 引言

山区经济要发展,潜力在山,希望在林,突破口在经济林[1]。核桃是秭归县在多年发展山区经济实践中筛选出来的主要特色经济林树种之一。核桃产业正逐步成为广大山区、半山区林农的经济发展林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接近1万hm2,核桃已成为全县继柑桔和烤烟之后的又一重要产业,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逐年增加,但是经济效益还未能完全显现。在当前国内核桃产业发展热情空前高涨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打造秭归核桃品牌,提升核桃产业发展水平,引导秭归核桃产业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需要业内人士理性思考,认真对待。

2 秭归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全县耕地面积2.39万hm2,其中山区半山区土地面积占90%。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的活动积温为5 723.6℃,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为6.5℃,年无霜期为306d,降雨量为1 000mm左右,空气相对湿度72%,海拔大部分在600m以上,特别适宜核桃的栽培生长。三峡工程建成后,冬季平均增温0.3~1.3℃,夏季平均降温0.9~1.2℃,气候条件将更有利于核桃的发展。

全县目前共有核桃面积逾1万hm2。长期以来由于全县核桃均以品种实生播种,种间性状差异大,种源退化,投产晚(一般挂果周期在10~15年),大小年现象严重,病虫害也没有得到及时的预防。退耕还林新栽的实生幼苗,通过6~8年的培育生长,仍然是只长树少结果(6年树龄平均冠幅在1.5~2.0m)。因此,在保护当地优良单株的同时,引进优良品种尤为必要。

3 秭归县核桃产业发展的前景

近年来核桃干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稳定在30~40元/kg。与传统农作物相比,经济效益呈几何级数增长。同时,核桃生产成本低,投入与产出比是1:5,核桃果加工成仁能增值0.25倍,加工成油能增值2.5倍,加工成饲料能增值8倍,且收获期长达80年,产量稳定。所以,核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山区、半山区人民群众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之一。

核桃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特别是核桃仁,由于仁白、味香、分级细致,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核桃的需求将成倍增长,其发展前景广阔[2]。因此发展核桃应是秭归县继柑橘和烤烟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4 秭归县核桃产业存在的问题

(1)核桃栽培地块相对分散,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低。由于栽培地块相对分散,管理难度大。加之缺乏资金,防治病虫害所需的农药、喷洒农药的先进设备配备不齐,大多数种植核桃户只能等待观望,而防治不及时,缺乏科学的保护手段,严重影响着核桃速成、优质、高效的发展。

(2)农户意识不够,品种适应性不强。农户重栽轻管问题突出,良种化和商品意识不强。秭归县核桃品种主要以云新和辽核为主,这些品种在本地发展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上没有充足的科学考证,导致目前收益尚不明显。

(3)科技推广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由于没有发展核桃方面的专项机构及经费,没有配备辅导员,没有一支核桃发展专业队伍,技术服务方面的工作难以跟上,没有具体的宣传方面的音像材料。技术队伍力量薄弱,各项社会服务跟不上,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大部分农户尚未掌握科学规范种植和管理的技术,迫切需要科技的服务指导。

5 秭归县核桃产业发展对策

5.1 加大政府资金与科技投入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核桃低产低效林改造和科技支撑费用。以科技带动核桃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科技培训机制,从观念上引导群众,广泛开展以科技、市场经济、特色理论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同时坚持科技创新,培养新型技术人才,通过技术人员到乡镇、到村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把重点放在核桃标准化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生态农业等关键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上,切实提高群众科学技术知识,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有知识、有头脑、敢于创新的新型农民队伍,使广大农民掌握核桃种植技术,改变核桃种植中自生自灭、粗放管理的传统理念,按市场需求提供绿色、有机农产品[3]。

5.2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4]。充分利用秭归县现有的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扩大核桃的栽植面积,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5.3 加强科技服务

整理总结秭归县多年种植管理核桃的经验。要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成文的适合秭归县特点的核桃品种、科学种植的指导意见。要在试验的基础上学习和引进外地的一些先进技术,用来替代传统技术,比如在核桃生长周期上,用先进技术可以缩短周期,提高产量、质量。加强种苗管理,保证发展质量。在发展核桃产业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种苗的管理,保证种苗质量,预防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出现。同时要建立核桃采穗和种子园,保护丰产、稳产的优质母树,为生产提供合格、优质的良种壮苗,使秭归的核桃产业向良种化和良性化发展。

5.4 加快科技创新

(1)对基层技术人员开展科技知识更新培训,建立一个从县、乡(镇)到村组、农户的技术推广网络,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技术队伍。

(2)加大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抓好常规栽培技术推广的同时,要结合秭归县生态、气候、土壤及种植习惯,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开展技术攻关研讨活动,重点在于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等领域的科技创新[5],促进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

5.5 加快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以秭归县旅游市场为依托,发展核桃产业,做好深加工,完善功能,提高档次,提高经济效益[3]。研究市场,把握商机,把握市场走向,了解市场行情,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拓宽秭归县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培育品牌产品,在市场、超市和配送中心设立专柜,全力打造“秭归”、“屈乡”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 田习文,田习武.论平山县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09(5):101.

[2] 能竹兰.永胜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9(3):91~94.

[3] 王 力,潘 英.洛南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9(3):255~256.

[4] 张建珍,刘元福.谢小刚.九寨沟县早实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10(3):155~156.

[5] 韩华柏,朱益川,余凌帆,等.湖北核桃生产现状与产业化发展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3,21(4):138~140.

Zigui County Development Ideas Walnut Industrial Discussed

Shi Yongxin1,Wang Sheng2

(1.Moping Forestry Station,ZiGui of Hubei Province YiChang 443615;2.ShuiTianBa

篇(4)

中图分类号:S6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04

作为一种水果,蓝莓的果实还具有非常显著的保健功能。国外科研人员通过研究表明,蓝莓中含有大量的化合物,例如,类黄酮、花色素苷、叶酸、糠花单宁、熊果酸、细菌生长抑制剂以及抗氧化剂等,有利于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促使人体衰老实现逆转,除此之外,长期食用蓝莓,还可以提高人体视力、防治人体发生癌变等,因此,蓝莓被誉为浆果之王、水果皇后。现阶段,蓝莓受到了很多行业领域的热捧,正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1 蓝莓种植技术

1.1 园地以及品种

蓝莓种植园地的坡度应不超过10°,光照充足,土壤疏松,便于排灌且通风良好,而且土壤内部的有机质含量不应少于50g/kg,pH值应介于4.3~5.4。如果pH值过高,极易导致蓝莓因缺铁而出现生产不良的情况,甚至死亡;如果pH值过低,则会致使蓝莓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引发重金属中毒。pH值过大时,种植人员可以通过硫磺粉进行中和,并适当增加其有机质含量。一般情况下,土壤pH值每降低1单位,所使用的硫磺粉量应为100g/m2。如果土壤内部有机质含量在50g/kg以下,则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良土壤。东北地区可以通过草炭土进行改良,南方地区可以通过作物秸秆、树皮以及锯末进行改良。

在品种选择方面,种植人员应择适宜澄江县种植的兔眼系列的灿烂、顶峰、巨丰;南高丛系列的夏普兰、奥尼尔、米斯提等。

1.2 栽培

蓝莓有2个定植季节,春秋2季均可定植。以秋季栽培成活率高,春栽则宜早不宜迟,行向以南北向为宜,不规则缓坡地沿等高线栽植。平地:起垄栽植,地下水位高的应挖50cm深沟,高垄栽植;反之则应低垄栽植,定植时不宜栽植过深。株行距:双行式墒宽3?~4m,单行式墒宽1.5~2.0m,株距0.8~1.5m,具体情况要根据栽培品种来确定,如灿烂属兔眼系列,植株较大,宜稀栽,每667m2种200~500株即可,夏普兰、奥尼尔和米斯提属南高丛系列,植株相对小,可以栽密一点,每667m2种400~600株。

1.3 肥水

蓝莓属于寡营养植物,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对其肥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施肥过量导致其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蓝莓种植期施肥2次即可:早春萌芽前期;浆果转熟期。常见的施肥方式有撒施、穴施以及沟施。沟施普遍应用于高丛蓝莓以及兔眼蓝莓,沟的深度值一般为12.5cm左右;撒施多应用于矮丛蓝莓成片后。蓝莓种植的常用肥料为1:1:1配制的氮磷钾复合肥料,如果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可以适当减少氮肥的配制比。由于蓝莓的根系较浅,对土壤的湿润度要求较高,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常常灌水;但是如果降水量较大,要及时采取排水措施,避免其根系腐烂。

1.4 病虫害

我国蓝莓种植过程中常见性病害有茎秆腐烂病、僵果病、霜霉病以及白粉病;常见性虫害有枝梢食心虫、椿象、天牛、金龟子、大蚕蛾、刺蛾、毒蛾、果蝇、螨类以及蚜虫等。要想有效防治这些病虫害,种植人员应在土壤休眠期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清园处理,确保园内不存在枯枝落叶,然后对土壤进行翻新处理,彻底清除土壤中的虫卵以及病叶等,减少土壤中病虫的越冬基数。在蓝莓生长期时,定时定量的喷洒杀虫剂以及杀菌剂,以此防控病虫害。

2 蓝莓种植产业发展前景

我国分布大量的酸性土壤,由其是南方地区,例如,砖红壤、红壤以及黄壤等,适宜蓝莓生长。而且我国人口众多,相对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劳动力剩余基数非常大,蓝莓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非常大,由此可见,我国种植蓝莓具有非常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蓝莓产业,必将获取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我国蓝莓种植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大,据相关科研人员表明,纵观世界蓝莓发展规律以及我国蓝莓发展实况,我国蓝莓种植的实际规模将会超过2万hm2,由此可见,蓝莓种植产业在我国还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加之现阶段,人们越来越注重蓝莓的保健功能,很多地方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为了充分发掘其潜存的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了蓝莓种植产业以及生态农业,以此带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为蓝莓种植产业创造了非常显著的发展机遇。

3 结 语

蓝莓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以及保健价值,通过不断完善蓝莓种植技术,提高其产量与质量,必将为我国创造良好的市场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促使我国社会实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基本概念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自身的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旅游业,为满足城里人对于释放压力、享受宁静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也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自然环境、生产过程、生活方式的一个完美的融合体。

(二) 积极作用

1、促进经济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充分挖掘了农村的潜在优势,促进了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收入得到增加,人们生活得到了改善,推动了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向世界靠拢,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2、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

给予了城乡之间很好地交流机会,转变了人们之前认知的差异,同时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形成。

3、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

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和农村也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农村人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使农村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保持着强劲的活力,利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全国发展现状

我国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美好,发展模式和发展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近年来我国逐渐把经济发展的重心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休闲农业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会以更猛的势头蓬勃发展。

二、石岛管理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较大

石岛管理区已建成以及在建的生态园区共14家,计划总投资5亿元,其中湖海田园生态农业采摘园、华东生态庄园、甲子山生态休闲农庄和北窑紫明山生态园已经发展成为县级休闲生态园区。

2、分布比较合理

除港湾街道外的5个街道,每个街道都有自己的休闲农庄的示范典型,其中赤山街道3个,东山街道3个,宁静街道1个,王连街道5个,桃园街道2个。

3、发展有特色

各个园区依据自己自身的优势特色,发展采摘、观光旅游、婚庆、垂钓等特色项目,在休闲采摘中包含的采摘水果的种类也颇多,包括无花果、草莓、葡萄、樱桃等。

4、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为了保证园区街道的长远发展,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在近年来也不断的完善着。而园区内停车场、灌溉装备等技术设施配套齐全也保证了生态园区的正常运营。

(二)问题

1、相关人员专业素养低

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石岛管理区也存在着经营者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不够的现象,现阶段经营休闲园区的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相对来说比较保守,不能很好地对园区的发展做出专业的规划。园区里面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也出自农村,专业素养不够,为了园区的长远发展,招聘专业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2、园区存在闲置问题

当地休闲农业把提供采摘园和垂钓活动作为主打项目,同旅游业相似都有自己的经营周期,受季节影响十分明显。当作物处在成熟阶段时,大批游客纷纷前往园区观光游玩,园区里热闹非凡,迎来一年里的营业高峰期。作物成熟期结束后,游客数量明显减少,营业额下滑,园区内工作人员工作量明显减少,园区存在闲置现象。

3、缺乏总体规划

由于园区内相关的专业人员较少,经营者专业素质低,导致园区发展存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经营者贪图一时的小利,盲目的引进别的发展模式来经营自己的园区,不能对园区未来发展给予一个明确的总体规划,不能突出自己园区的特色优势,使园区产业链不完整,经济效益减弱。

4、园区生态压力大

大量的游客的观光也使园区的生态产生了一些问题,由于观光游客的素质参差不齐,随手乱扔垃圾等低素质的行为层出不穷,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成为了园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

1、专业化经营

鼓励经营者多参加相应的管理培训课程,提升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鼓励经营者大胆的引进新模式、大胆的进行管理创新,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营销、策划等,为园区的长远发展做出相应的规划,明确园区的定位。

2、合理利用资源

由于休闲农业的经营有一定的经营周期,在淡季时不仅资源闲置浪费,而且也使园区内经营的收入受到一定的影响,解决资源闲置问题十分必要。园区负责人可以在经营淡季时组织员工进修,提升自身的修养;还可以引进新型的技术,错开作物的成熟期,保证一年四季园区都可以正常的迎接游客。

3、科学合理规划

结合本地的特色和传统文化,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休闲园区,通过聘请专业人才,给予明确的定位和科学的园区规划。利用当地靠近海边、有大型港口、毗邻韩国和日本、是山东省著名旅游城市的优势,吸引大批游客,打造当地休闲农业的名牌。延长园区的产业链,发展成采摘、垂钓、婚庆、饭店、住宿等多功能一体化的产业,使游客们对于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践行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口号。

4、加强生态保护

作物成熟时,园区迎来一年中游客观光的高峰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压力。为了持续发展,当地必须加强生态治理,鼓励人们保护环境,从点滴小事做起,不要随意乱丢垃圾等低素质的行为而破坏生态。

5、利用政府政策发展

园区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支持可以保证园区以更扎实的步伐,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路,少走弯路错路。特别是休闲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民、农村、地方经济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给予园区政策支持可以看作是使双方都能受益的做法。

6、引进外部资金和模式

篇(6)

21世纪初,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量占全部食品销售量的5%。目前世界范围有机食品的销售量不到总销售量的10%,但其发展速度相当快,而且销售潜力相当可观,在众多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这个问题认识较早、投入力度大,再加上国家给子相关政策来支持和鼓励农民进行有机农业生产,因此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1]。如法国大约有5%的农场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原料的生产,欧洲其他国家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农场在2%-3%之间。从2006至今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目前日本有机农场、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年增长率为30%左右。国内几年来已有许多外贸公司联合生产基地进行了多种产品的开发,如有机豆类、花生、茶叶、葵花子、蜂蜜等。目前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2]。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规模较小,且基本上都是面向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发展缓慢[3]。

烟草是高价值、劳动技术密集型的农作物,有机烟叶生产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并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许多国家烟草已作为准食品类进行管理[4]。目前有机烟叶生产及其产品主要在美国、加拿大、巴西、德国等。取得到销售许可的有机烟叶销售商,有机烟叶的年销售额超过100万美元。

1 相关概念

1.1 有机农业概念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5]。

1.2 有机农产品概念

有机农产品是严格按照国际公认的有机农业的原则和法规生产的纯天然、无污染、有益健康的优质安全食品,由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采用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方式生产和加工。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添加剂等物质[6],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等。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有机食品所涵盖的范围逐渐扩大。

1.3 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的相关性

有机农产品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有机农业的原则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外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不打破生物循环链的生产方式。

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关心食品安全问题,有机农业不光是在发达国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即使是像中国这样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机农业也正在悄然发展。目前正值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有机农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传统农业基础好,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已经具备开发有机农业很多有利条件。

2 “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2.1 食品安全的需要

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目前人类疾病的大幅度增加,尤以各类癌症的大幅度上升,无不与化肥农药的污染密切相关。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他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产品食用就非常安全,且品质好,有利保障人体健康。

2.2 生态保护的需要

可以打造环保品牌,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目前国内其他烟叶生产区生产烟叶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只有20-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10-30%,其余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农药的持续使用增加了病虫的抗性,破坏了原有生态链条,且农药用量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改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学肥料而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极大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益微生物,减轻污染,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

2.3 “清江源”品牌提升的需要

有利提升“清江源”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有机农业产品是一种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提高园区主打农产品在国内和地方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2.4 提高园区当地收入的需要

有利于增加园区就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有机农业是种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不然尤其是病虫问题难以解决,还需要有全新的观念。有机农业食品在市场上的价格通常比普遍产品高出20-50%,有的高出五倍以上。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园区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3 “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的品种和布局

“清江源”有机农业烟叶生产基地主要分布于示范区海拔900-1300公尺的4000亩烟叶生产基地,主产以烤烟和白肋烟为主,生产基地辐射涵盖全州烟叶生产基地单元,覆盖面积30万亩。有机烟叶生产严格执行州(局)公司烟叶生产标准化方案,主要遵循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土壤改良、秸秆还田、施用生物有机肥并减少无机肥料施用、严控除草剂、杀虫剂等有害环境的农药、采用天敌或物理方法(黄板、黑光灯)防治害虫。

“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其他品类如有机食用菌(香菇)、芫荽、白菜、洋芋、玉米、有机豆类等生产已经取得国家认证的有机(转换)ISO22000:2005和Haccp品牌认证,认证面积总计360亩,对各个品类的生产严格执行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和规范,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部分贴牌的有机蔬菜已经可以供应周边超市。

3.2 “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

3.2.1 “公司+合作社+农户”是目前园区有机生产主要组织模式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比较适合在园区发展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但具体的组织管理形式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其他地区相比,园区农村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决定了其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主要特征,由于认证成本、市场准入以及市场风险等原因,单一农户难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以公司为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就成为有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因而,由公司进行有机农业方案制定,合作社兼有加工与贸易双重职能,与农户集体签订有机生产合同,负责以议定的价格收购产品,并负责指导和监督农户集体的生产,直至采取由公司统一供应所有农用物资,派出公司人员常驻生产基地进行管理等措施,从而确保生产的有机完整性和可靠性。

3.2.2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三种具体模式

(1)公司和农户直接签订协议,由公司提供生产技术和统一供给主要投入物资,公司以一定价格回收产品,简称公司化订单式,该种方式适用于多年生经济作物或本地试种新品种等。

(2)公司通过合作社和农户打交道,按照高于市场价格回收产品,简称合作社式,该种方式适用于农民熟悉的蔬菜品类的生产。

(3)公司把农民的土地租过来,吸收农民成为员工,进行有机农业的生产,简称反租倒包式,该种方式适用于有机烟叶生产。不断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兼顾公司和农民的利益,使有机生产管理规范化,确保有机产品质量,是园区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3.3 “清江源”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3.1 有机农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缺乏了解,要使消费者广泛认识并接受有机产品还需要做大量的有机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消费者从直观判断上难以区分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难免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加上实际存在的质量隐患,使有机农业面临公信挑战。

3.3.2 园区有机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导致单位生产成本高,加上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销售成本更高,致使周边市场有机农产品价格偏高,影响有机农产品的普及和市场容量的扩大。同样在种植类产品上,多初级产品,更缺乏有机加工品,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严重脱节,同时存在生产不足和产品过剩的问题,因而,有机农业生产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4 大力发展“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机遇与对策

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2011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指出:“重视提高烟叶安全性水平,调整烟叶生产布局,加强烟叶产地环境研究控制,规范农药使用,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建立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发展烟区生态农业”。从源头上抓好原料生产,为卷烟提供非常可靠的原料保证,已成为领导重点关注的焦点。尤其在“532”、“461”品牌规划落实中,需要可靠的烟叶来做保证,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出安全的产品质量,才能把烟草品牌做大做强。

4.1 大力发展“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机遇

4.1.1 有机烟叶充实“清江源”烟叶品牌内涵

国内有机产品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为“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有资料显示,国内知名烟叶品牌如“清江源”、“金神农”、“凉山清甜香烤烟”、“丽江特色优质烟叶”竞争已初步定型,国内烟叶市场格局已三分天下;同时一部分成熟的烟叶生产基地已在悄然实践“有机烟叶”的新概念,如“丽江特色优质烟叶”、“红塔玉溪庄园”、和Sunel公司在土耳其种植有机香料烟。为卷烟工业企业提供环保优先、最贴近自然的由有机农业打造的纯天然烟叶成为“清江源”有机生态烟叶的重要内涵。

4.1.2 示范园区有机农产品与“清江源”品牌的环保效应相得益彰

作为“清江源”科技园区次要农产品出现的有机豆类、蔬菜、食用菌等取得国家食品安全认证或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的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具有绿色环保理念的“清江源”园区生产的标注有ISO22000:2005或Haccp等农产品市场将受到市场青睐。

4.1.3 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要求园区发展有机农业

人们的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对有机农业日益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农产品消费。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编制了园区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有机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奠定了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

4.2 “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对策

4.2.1 以提高公众认知度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以工业企业为创建平台,全面推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强力充实“清江源”有机烟叶的内涵,是提升科技园区烟叶乃至大农业生产体系品牌效应的关键措施。

4.2.2 依靠现代技术进步实施园区有机农业

在烟叶生产上必须遵循恩施州公司颁布的强制执行的标准化生产法规,大力实施诸如标准化烟叶育苗技术体系,烟叶大田病虫防治使用生物与物理防治手段如黄板、人工驱虫、黑光灯灭蛾、生物性诱激素、天敌灭蚜等先进技术,使用减少土地危害的化学肥料、使用生物有机肥。强调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秸秆还田、保持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有机农业的精髓,同时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的进行新的运作。

4.2.3 依托科研部门和工业企业共同开发

有机农业生产需要一整套不同于常规的生产技术作为保障,有机农业生产面临着病虫害防治、土壤培肥、品种选育、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益等诸多难题,因此需要依托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依托科研部门的专门资源,特别是需要与工业企业联手开发,成立相应的有机农业生产创建平台,从生物技术、生产资料研究、开发咨询重点研究,使园区有机农业发展水平得到持续提高。

4.2.4 横向开发有机农业品类,拓展示范区品牌效应

围绕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建设的开展,以纯天然无公害的有机蔬菜、豆类、瓜果等生产逐步满足园区及周边市场的需求,夯实“清江源”品牌内涵,拓展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品牌效应。要全方位的进行各品类蔬菜、瓜果、食用菌的有机认证,严格执行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以科技园区的有机农产品提升园区的环境意识,提升产品的横向品牌效应。

5 “清江源”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5.1 “清江源”有机农业生产逐步规范有序,品牌效应不断增强

随着园区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认证标准和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和社会主管部门的监管、监督力度不断增强,社会和工业企业对有机烟叶和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园区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自律增强,如保护性耕作、合理轮作、生物(物理)治虫、保护天敌、节水灌溉等新技术推广使用;同时园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丰富的有机农业生产经验,都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实用技术和指南,园区有机农业生产进入规范发展时期。使用“清江源”烟叶优质原料将成为工业企业研发新宠;同时科技园区生产的有机瓜果、蔬菜、食用菌源源不断供应周边市场,“清江源”品牌效应得到增强。

5.2 “清江源”有机农业产品将向多元化发展,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

园区将逐步改变种植业独大的有机农业格局,有机养殖将得到发展。如园区已经通过特种畜禽养殖基地辐射发展4户特种养殖、养殖有机山鸡及绿耳乌鸡20000余只,发展一户有机兔子养殖,养殖有机兔200余只,发展山地黄牛养殖2户,养殖山地黄牛40余头,有机养殖的发展又为有机种植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料。此后将积极开展园区的有机养殖认证并为社会提供更多品类的有机农产品,满足消费者更多层次的需求。

5.3 创建中国一流的烟草农业科技园区

“清江源”有机农业生态园区将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利用田园景观,结合有机种植、有机养殖及农业经营体验活动,开发具有园区特色的有机农副产品。届时“清江源”科技园区将建成为集“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绿色食品生产园”、“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功能区兼备的综合农业示范园区,将成为让人耳目一新的中国烟草农业的模范科技园区。

参考文献

[1]顾琳珠,等.有机食品的生产现状与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4(2).

[2]李晓旭,等.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6.

[3]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J].农业展望,2009.

[4]土耳其有机香料烟前景分析[EB/OC].中国有机农业网(http:///).

[5]谢涛.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Z].中国食品工业年鉴,2001.

篇(7)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趋势

林下经济在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林业发展具有明显效果。因此,为了促进林下经济的积极发展,需要将市场因素、科技因素作为支撑,促进生态农业模式的协调进步。

一、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生产形态已经转变了传统方式,主要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与森林景观利用。对于林下种植来说,是在林木封闭前,对农作物进行间作,保证复种指数与综合效益的提升。当树木在休眠时期,由于落叶时期不同,可以种植秋种春收作物,促进林地利用效率的稳定提高。采用既定立体组合,将行距固定的作物进行间接种植,保证林木更加繁盛,作物更丰收,一般情况下,林下种植主要为林菌模式、林粮模式、林菜模式、林草模式、林花模式、林药模式、林茶模式以及林果模式。对于林下养殖来说,是利用林下空间实现立体化养殖,特别是禽类、畜类等,一般是按照养殖内容对不同模式进行划分的。对于林下采集加工来说,林下产品的采集与加工是对林下的相关林业产品进行采集,采用加工过程,能够提高产品的自身价值。例如:爱竹笋、山野菜等,这些产品与传统的食用产品相比具有加大优势,在对其加工后,将食品进行包装,并带入到市场中进行销售。对于森林景观利用,是林下发展良好环境优势的主要体现,主要对一些休闲景观的服务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产业进行开发。该模式在林下经济发展,不仅具有较高价值,经济增长与社会效益也比较大,特别是产业链的不断延长,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1]。

二、 林下经济发展趋势

在林权改革后,农民对山林进行了自主支配,并获得经营权,给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热情。林下经济能够为退耕还林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建设,使农民增加更多收入。目前,在发展形式下,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大多数的经营方式为散户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因此,新形式发展下,需要为其提出有效的实施对策,并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符合林下经济发展的现代要求。所以说,为林下经济发展趋势提供相关的实施对策,具有重要的实施意义。

(一) 创新经营模式

林下经济模式的形成能够利用林下自然资源进行种植、养殖,并带动各个领域的加工与服务,所以,不同的模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同。为了促进经营模式的创新性,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特点和发展优势,对其因地制宜,保证能够利用多种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在农林复合模式下,需要根据市场因素作为导向,对经营模式进行创新与探索,实现运行机制的创新性,这样不仅能将林下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还能推动林下经济的积极发展[2]。

(二) 推动产业化发展

实现规模性发展能够促进产业化的形成。其中,可以将家庭林场、产业作为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要素,推动示范基地的形成,保证产业化发展趋势的形成,这样才能在产业化发展趋势下实现集约化经营与产业化发展。还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发展特色,促进产品特色的形成,保证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专业化水平。还需要鼓励规模化基地的形成,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综合方式,保证品牌效应的充分形成。建立多种专业协会,实现基地与农户之间的结合性,使经营者与农户都能积极参与到经营工作中,保证区域经济的形成[3]。

(三) 提供技术支持

促进科研的积极开发,为其提供技术支撑。林下经济是一项技术密集性产业,所以,需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促进新成果的转变,这样才能为林下经济提供更高效率。目前,我林下经济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为技术,因此,需要各个政府引导企业与一些学校、单位进行合作,促进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不仅如此,可以积极鼓励一些科技人员参与到林间种植工作中去,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积极引入,在该引导与实践中,促进了技术使用的先进性,为林下经济发展也提供了更大的技术支撑[4]。

(四) 提供政策支持

加强政策支持,促进服务工作的形成。各个政府需要加强服务工作,促进林业组织的积极发展,需要保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还需要加强林权改革配套政策的形成,保证集体林权制度更加完善,这样才能将林地的发展地位充分体现。在发展初期,需要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性。同时,需要将社会资本引入到林业发展中去,保证金融配套政策构建的完善性。

总结: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森林资源为主的,将市场要素、科技要素作为主要依托。发挥林下经济资源,促进生产经营的复合发展,能够促进生态农业模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连刚,支玲,王见等.林下经济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3,33(6):562-567.

篇(8)

美国的IBM公司首先应用了模块化的技术,开创了模块化时代,继而模块化应用在不同的行业。在我国现阶段对于模块化技术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尤其是在农业机械中,本文对我国农业机械产业中的模块化理论和技术进行了讨论,预测了模块化在农业机械产业中的使用前途。

一、模块化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含义

模块化是指可以独立的半自律的子系统。模块化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机械产品的设计和模块化的生产制造。模块化可以划分机械产品的结构和功能,这样就会形成模块的设计标准,这样的模块通过一系列的集成后能够组装成完整的产品。依据模块化设计的要求,对生产制造系统进行配置以及布局,模块制造完后,组装成成品,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生产制造模块化的过程。组织上的模块化外包就是供应商参与到制造商对模块化设计中来,按照农机产品模块化设计的要求,独自的完成模块化的内部的设计,设计的模块要达到制造商的要求。然后采购各零配件,以此来达到模块化的制造以及组装,并配送给制造商。由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农业机械的模块化可由一个独立的企业完成,而组织的模块化就需要许多的不同企业通过合理的分工来一起完成。

二、模块化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效果

1.模块化在农业机械的设计、质量以及成本中的应用效果

目前农业产品以及零件的设计存在着重复的现象,这样样就增加了农机的研发周期,对于技术资源是一种严重的浪费。此外,一些农业机械功能单一、单机的利用工率低、附加值也不高、技术性能较差,这些农业机械的整体安全性差、制造的质量低。

模块化的设计能够减少结构的复杂程度,使农机研发的过程减少,还可以增加研发过程的成功率,耗时减少。模块化具备产业的经济性和网络的经济性,在农业机械的改进和开发过程中,采用已有的模块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设计,这样就会减少时间和费用。模块化能够很大程度的缩短开发的周期、减少研发的费、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产品的质量。同时可以降低成本,对于开发中高端农机产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模块化可以满足农业机械的多样性、个性化

目前的农业机械的品种少,类型业非常的单一,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要,这样就使得农户的购买意愿不高,严重的障碍了农业机械的普及。

产品化的生产具有品种的类型多、结构的复杂程度高以及专业性强的特点,这就是把产品的共性以及个性的不同部分区别开,将共性部分的零件进行批量制造,在个性部分的时候,根据客户的需求完成制造以及成品的装配,这样就会缩短周期,提高制造效率。

以产业化的制造价格低廉,提供小批量、专业化、丰富化、个性化的农业机械就可以达到不同农户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开发新的市场,使农业机械的普及率更加的广泛,提高农业机械的实际使用效果。

3.目前农业机械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状况包括的产业现状

我国的产业现状大多数的农用器具,至今还停留在国外20世纪八十年代的阶段,也就是说宏观看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相当落伍,创新能力薄弱也不够积极,高技术农用设施还要依靠进口。

模块化的作用效果:农机产品构造要采取模块化,因为此方案的实施有利于事后的选择,所以说模块化绝对是农用时的优先选择。不同地方的模块连结综合使用能让系统产生全新的改变,从而制造出新的体系。完成创造超前化,彻底除去旧的机械运作,模块化的隐蔽技能躲避在黑箱里,也就是允许不确定性的现存,而且具备相对的适应性。比如,在农机产品买卖场地,买主的需求理念随着时代的再进步也有所改变,农业机械上也就要求更高。从而看出农业机械市场需求变化和技能在发展上又上了一台阶,但某个地方还需改进时,可以对相关的某个部位模块采取改进策划,而且可以在复古的老产品,使用新模块取代旧模块的方法。所以一个模块是可以远离整个产品,能采取自行完善的。当然此状况的产生也引发了模块供应商间的激烈竞争,不过这倒是加快了市场模块的改进技术,而且还能直接使用经过专业人员研究后的农业机械。每个独立模块的日趋前进,加快了农机产品引进新技能的速度,也促进了产品的全面发展,比如进行智能芯片的装配,智能化农机产品,芯片的硬件和软件升级后,局部可以调换成智能防控模块,要尽早的提升农机,智能化,操作技术,不可以忽视整个农机设施。

模块化的发展前景:利用农机产品需要进行某个部位的改进,就是尽早的抓住全新技术从而加以使用,完成更新换代的理念,实现农用机械的超前发展。热卖中的农机机械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以满足各个层次的消费水平。供应商之间有力竞争使模块设计又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

加快农业技能结构整合,与企业竞争力有密切的联系。产业实际状况分析:据统计,当今本国有机械制造企业8000多家,相关作业人员41万人,可是80~90%的企业年销售收入还不到500万元,而且中档机械产品和低档农业机械产品,成构造过多的状况,生产集中度慢,企业缺少创新观念,市场竞争意识、管理不严密、设施工艺相当落后、规模太小、效益不好、乱竞争、导致了产业内部恶性循环的形成,各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结论

模块化理论与实际操作技术水平,使我国农业机械产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采取模块化的解决方案,可使产业实际出现的问题和当前产业困难得到解决,所以要求全面发展有特色农业,原生态农业,进行农产品的跨越式发展,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更上一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庶萍,郝春晖.大批量定制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中国农机化,2005(2) : 39-42.

篇(9)

旅游市场营销组合是旅游企业可以控制的经营手段的组合,根据自身的调研分析,设计旅游产品的特征、价格、质量、数量等,自由选择促销手段,销售方式和渠道,制定销售预算,形成自身的企业形象[1]。根据中国旅游客源市场的人口学分析,目前国内旅游基本上只启动40% ,还有60%的市场没有启动。专家魏小安指出,农民旅游将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60%的旅游市场将有赖于农民旅游和农村旅游的真正启动,开发农民旅游市场有广阔的前景。

1.当前农民旅游市场的问题

1.1市场认识不足。要搞活市场、做大市场,商品的多样性与买方市场的广泛性是不容忽视的,旅游市场同样如此。就目前状况而言,无论是旅游服务市场本身,还是由此所带动的商品市场,其买方主要是城镇居民,农民只是充当边缘角色,针对农民旅游市场的服务极少,严重的阻碍了市场的发展。

1.2产品单一,品种缺乏。目前,旅游企业大都盯住收益高的入境游、出境游等高端旅游产品,大力宣传度假游、森林游、生态游、科考游、商务游、修学游等新兴旅游产品,很少顾及低端旅游产品。农民旅游产品有效供应严重不足,配套服务匮乏,极大地制约了农民旅游。

1.3价格定位矛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民长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据中国旅游年鉴资料,200—300元的人均旅游消费将构成近年农民旅游消费的主流,如此消费水平仅为城市居民人均旅游消费的35% 。虽然有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旅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省,这样就对旅游企业来讲利润率偏低,这就形成了市场潜力大和企业利润率低的矛盾。同时,各地区逐渐意识到农民旅游市场这块“大蛋糕”并纷纷加入到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行列,地区间的竞争加剧。此外,旅游景区景点竞相涨价特别是知名度高、景色优美或历史文化价值高的景区(点)、油价上涨导致的交通成本上升,价格偏高。

1.4宣传途径单薄。目前,农民旅游在出游方式、地点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大部分是通过亲友介绍或自行出游,特别是随着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一不足显得更为突出。

1.5 促销力度薄弱。目前农村严重缺乏专门的旅游服务机构,即使有的农民朋友有出外旅游的想法,想要咨询了解详细情况,也没法得到及时的答复和解决,而同时旅行社企业又通常将促销的重点放在城区,忽视了向农村市场的延伸,形成了促销的“三无地带”。

2.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2.1市场策略。旅游企业应对农民旅游市场细分,确定好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农民旅游市场可细分为农村青年、先富的个体户、专业户、乡镇企业职员和农村老年人、农村妇女等市场。旅游企业应重点对沿海、沿江农村等经济活跃地区先行开发,并作好市场渗透计划,再影响其他群体;还应对主要客源及其旅游目的、消费行为特征、消费偏好及客源流向等进行深入了解,系统地搜集与农民旅游需求相关的信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渠道策略。

2.2产品策略。设计适合农民的旅游商品。在设计旅游商品时要选好项目定位.开发以下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①都市风光游。农村居民喜好热闹.因此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多选择省内著名景点、著名大城市等.旅游经营者在旅游开发中可以设计像都市风光游、市内一日游、集市购物游等旅游项目。②农村学生求知游。学生市场在农村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空间.可利用寒暑假组织农村学生到著名中学、著名高校进行参观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优秀学生可奖励他们到著名学府进行“体验式”学习。③其他欢乐蜜月游、中小城镇建设模式考察游等都可以考虑[2]。④农业科技旅游。农业科技旅游包括生态农业游、科普游等生态农业游是指农民到其他比较富裕的农村旅游。同时学习如何选种、耕种、施肥怎样可以更环保、更高效、更科学。而科普游则推出科技农业园 农业博物馆等项目,把旅游与学习生产技能、科技知识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到这些地方旅游的欲望。如农民旅游节.是把农村商贸洽谈、娱乐、趣味体育竞赛融于一体,既放松了心情又交流了农耕经验、购置了化肥甚至预定农耕机械等。免费论文参考网。⑤农民淡季旅游。由于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农民的大部分闲暇时间集中在冬季而冬季又恰是旅游淡季,旅行社人员闲置,饭店的客房出租率比较低.旅游景点比较冷清。此时农民正处于冬闲时节,因此农民可以在这段时间出去旅游,旅行社可以利用这一机会.适时出售旅游组合产品并适当降价销售来吸引农民。

2.3固有的观念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所以旅行社企业还是应该开发质优价廉农村旅游产品,来最大限度的吸引农民旅游。农民旅游还是选择大众化接待设施,降低旅游产品成本,必要时可为农民提供优惠措施,如季节折扣、适当降低门票价格等,从心理上使农民愿意关注旅游产品,使其出游愿望变为现实。旅游淡季时,可降低对团队人数要求,以吸引收入水平较低又有闲暇时间的农民旅游。

2.4促销策略。首先,要突出重点地区和人群。针对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城郊结合部农村和中高收入水平的农民重点促销,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第二,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可采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对城郊结合部农村作宣传;对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可通过互联网、报纸、杂志、建筑墙体广告、义务咨询、散发传单资料等;对一般的农村地区则广泛采用建筑墙体广告。第三,设计合适的、通俗易懂的、富有特色的宣传标语。如:科技致富学他乡,出门旅游多看看观望;金榜题名奖励旅游,学有所成回报家乡等。一方面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旅游宣传促销,另一方面要借助农业旅游,以促进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这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出游能力,还能让农民亲自体验旅游,提高农民对旅游的认识,改变过去“重积累,轻消费”的消费观念,倡导农民健康消费。免费论文参考网。

2.5渠道策略。建设综合性的旅游服务网络。为了给农民出游报名提供方便,旅行社要力争在农村设立报名点或建立销售网。加强与当地的邮政代办点、农村信用社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等单位或个人广泛联系。因为根据农民的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假设旅行社没有设在农村)和旅游产品会更好。从目前的情况看,以农民旅游为主的低端旅游市场问题在近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揭开农民旅游发端的民间组织无疑是目前较好的替代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重点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促使其规范健康发展,以满足农民旅游的需求。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一个发展机遇,更是一个挑战。免费论文参考网。虽然开发才起步,但有着远大的发展前景。随着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要针对性地做好农民旅游的合理引导、大力支持、规范管理,农民旅游市场就将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3]。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4)04-0068-04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及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劣势不断显现。党的十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指明了方向。

集约化和专业化属于分的层次,着眼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组织化和社会化属于统的层次,着眼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四化”共同服务于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

一、天津农业发展现状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北部,面积11946平方公里,辖16个区县,其中涉农区县达到10个,耕地面积665.56万亩,林地面积188.21万亩,宅基地面积30.07万亩。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13.15万人,户籍人口993.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6.84,总户数350.32万户,其中农户数125.42万户。

近年来,天津农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基本形成“四区”协调发展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环城发展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物流和观光农业;滨海特色产业发展区,重点发展高科技农业、海洋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远郊综合发展区,发展传统种养殖业、立体农业、高效农业:山区生态经济发展区,重点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一)农业设施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天津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60万亩,累计建成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155个现代养殖业示范园区,投入建设资金近200亿元。全市设施农业生产的蔬菜总量约占全市产量的50%,带动40多万农民增收,在设施农业的带动下,四年间全市农业土地产出率提高了35%,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9%,资源利用率提高了54%。

目前,全市小麦、玉米、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菜、奶、蛋、水产品等主要农副产品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

(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

截至2012年末,天津共有农业企业6989家,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44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3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9家),比2008年增加30家,引领90万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已形成“龙头+中介+农户”、“龙头+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

(三)合作社增长较快,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

截至2012年末,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家,比2008年增加2121家,出资总额86.7亿元.人社成员总数达9万余人。合作社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计2176家,占比达到72.5%。目前,天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从生产领域向流通、品牌经营等领域拓展。

(四)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快速发展

一是建设了2800个农业信息服务站点,重点提供农技推广、科技服务、气象预警等信息服务。二是建立天津农业信息网、天津农村广播、12316农业服务热线等载体,打造电子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各信息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保障涉农信息聚合共享。

(五)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初见实效

天津支持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区开设连锁菜店;在电商网站开展蔬菜直销配送服务:通过农超对接、农商对接,推广订单农业等方式,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初步建立。全市已组建16个农超对接蔬菜基地,农超对接超市网点近800个,24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产销对接,受益农户超过2万户,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超对接销售网络。

二、天津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天津的农村信贷市场以大型银行、政策性银行、农商银行为主,以邮政储蓄银行、城商行、小额贷款公司为辅,随着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陆续设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天津已实现乡镇一级银行网点全覆盖,且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的比例达到41%。

(一)差异化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深入开展“银政合作”模式,支持天津“三区”联动建设发展。民生银行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交通银行探索产业链融资模式,积极支持渔业养殖户。华夏银行创新联贷联保等六项支农产品.业务服务已全部覆盖涉农区县。大连银行推出专利权质押贷款,支持现代农业企业。津南村镇银行、静海新华村镇银行借助德国微小贷技术,重点支持小微企业。

(二)涉农贷款持续增长

2007年以来,天津涉农贷款余额保持“六连增”。2012年,全市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1735.12亿元,比年初增加394.97亿元,增长29.47%。

(三)涉农担保、保险体系逐步完善

2012年末,天津在涉农区县共设立担保公司53家,注册资本49.73亿元,在保余额180亿元,占在保贷款总额的39.39%,其中97.43%的信贷资金投向涉农经济主体。蓟县、静海、宝坻等传统农业区县均成立了由区县财政出资的新农村建设担保服务中心,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和设施农业提供融资担保,东丽、北辰等经济活跃地区均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专司区内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此外天津将小麦、水稻、玉米、温室大棚、奶牛、生猪列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全市参保农户达到8万余户。2012年,市政府从财政增拨1000万元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保费财政补贴比例提高至80%。

三、天津农业发展及金融支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资源禀赋缺乏

一是天津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目前,天津市人均耕地仅为0.6亩,约为全国人均耕地的40%,世界人均耕地的18%。二是水资源严重匮乏。全市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仅16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5。三是沿海区域多盐碱地、滩涂地,综合利用难度较大,农业用地、地表水污染严重。

(二)农业多元化功能未充分发挥

天津观光旅游农业规模小,产值不足农业总产值的1%,产品雷同,缺乏品牌;循环农业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发展模式尚未普遍推广;农业生态屏障作用减弱;农业园区带动效应不明显。

(三)土地流转率低,集约化经营基础薄弱

目前全市农村承包土地总面积473万亩,流转面积105万亩,流转比例仅为22%,略高于21.2%的全国平均水平,远低于北京(46.2%)、上海(58.2%)等发达地区。未流转土地多为农户零散经营,劳动生产效率低、规模不经济。

(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天津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缺少驰名、著名商标,带动作用不强。目前天津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全国共有1291家,占比为1.5%。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约占农户总数50%,其中结成紧密型关系的不足50%;天津共有合作社3000家,平均每家入社农户33户,全国合作社共60万家,平均每家入社农户77户。

(五)设施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天津设施农业布局分散,资源利用率不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偏低。在从事设施种植业的农户中.只有26%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其种植面积只占农户设施面积的33.8%;只有27.4%的农户与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签订订单或服务合同。设施农产品以鲜食蔬菜为主,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科技水平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40%,农业园区发展过分依赖市级补助资金。

(六)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

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年,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高中以上学历占比仅为17%,全市农村实用人才仅占乡村劳动力的4%左右。

(七)金融机构支农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金融机构主动介入农村的意愿不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不足,产品创新少,风控手段单一,对抵质押品的依赖性强,农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八)合作社等农业弱势主体信贷支持严重不足

涉农中小企业、合作社等农业弱势群体金融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截至2012年6月末,全市仅有天津农商银行等7家银行机构为4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合作社融资覆盖率仅为1.65%;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的信贷融资需求保守估计为20亿元,但实际贷款余额为6125.78万元,合作社融资满足率仅为3.06%,信贷支持严重不足。

(九)主要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增长缓慢

截至2012年9月末,27家银行机构对涉农科技、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5大农业重点领域投放贷款余额134.51亿元。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区、设施农业贷款只有22亿元、24.33亿元、7.14亿元,增长缓慢,相比全市1735亿的涉农贷款总量,农业主要经营主体贷款规模较小.金融支持作用不足。

(十)农村金融配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一是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例如,天津目前为34万户农户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仅覆盖27.11%的农户。二是产权交易市场对农村资产抵押、流转和处置存在障碍,抵质押设定债权难以实现,融资难题尚未破解。三是未建立全市范围内的普惠式的涉农信贷担保体系,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合力未充分发挥。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提升农业功能化水平

结合天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合理规划农业发展格局,注重农业多元化开发,发挥都市菜园、都市花园、都市农园、都市乐园功能作用,打造一批有品牌、有实力、有特色的农业功能示范园区,突出产业聚集效应,走沿海都市型农业功能化发展道路。

(二)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一是继续完善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联网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相关纠纷调解仲裁机构,提升平台服务功能。二是采取转让、入股、转包、租赁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集中,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

(三)培育引进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经营职业化水平

以种植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大学生等为重点对象培养职业农民,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完善教育培训、政策扶持、市场准入、户籍管理等配套措施。

(四)发展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提升专业化、组织化水平

一是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订单农业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把越来越多的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体系中。二是鼓励种养殖能手、职业农民兴办合作社,引导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三是建立产业化扶持基金,增加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引入社会资本,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营造有利政策导向。

(五)加强农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

继续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升园区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扩大设施农业先进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借鉴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多维立体化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的成功经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服务平台+专家基地+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模式。

(六)发展“大农业”、“大服务”,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以设施农业、农业园区为发展载体,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将农业一产种养、二产加工配送、三产旅游观光、教育培训等有机结合,实现“大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开展“大服务”,提供农业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规划、科研、设计、施工、运营等“一站式解决服务方案”。

(七)强化监管引领,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引导银行机构深入开拓农村金融市场。通过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专业化服务找到自身发展与支农服务的结合点、鼓励设立农贷中心、小贷中心等专营部门,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八)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支农服务能力

针对涉农经营主体普遍缺乏抵押物的特点,金融机构应加大创新力度,将农产品订单收益、补贴等预期收益和股权、商标权、专利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整合利用,发展各类权益质押贷款。鼓励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充分运用轻抵押、重现金流的微贷技术,扩大涉农小微企业信贷支持范围。推动各类信用协会发展,聚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个体信用,发展信用贷款、联保互保贷款。根据农业生产和农业资金需求的季节性特点,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的金融供应链信贷产品。

(九)建立健全涉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农业的弱质性导致农业贷款风险较高。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农业风险补偿措施,受惠群体较小,并未改变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的困境。目前应在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涉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三级联创”活动,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二是设立针对示范农民合作社、有发展前景的涉农小微企业等农业弱势群体的农业担保公司、行业风险补偿基金,建立互利互惠、风险共担的金融支农服务模式。三是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深度和广度,加大重点行业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瑾,巩前文.新形势下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研究[J].农村金融研.2011(2).

[2]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涵义及其构建[J].农村工作通讯.2013(6).

[3]付俊红.天津外向型农业的优势、机遇及发展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11).

[4]王健,王树恩.关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农机化.2012(1).

[5]尹金丹,罗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对策研究―以天津为例[J].华北金融.2013(2).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日

一、前言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近一年,三方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和产业转移方面正在迈出实质性步伐。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具有“首都南大门”之称的保定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如何与京津实现有效对接呢?

(一)休闲农业概述。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让都市居民日益渴望回归自然,按照环城游憩带理论(RBD),出游半径在25~50公里之间的城乡结合部逐渐成为都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首选,由此催生了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指以农村资源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乡村风情风貌为依托,吸引城市游客到乡村休闲度假、观光游览、科普教育、娱乐健身的新业态。它既是旅游者传统旅游空间的延展,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仅2014年上半年,全国休闲农业已接待游客5亿人次,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休闲农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休闲农业共有五种经营类型:农庄经济型、园区农业型、特色产业型、自然人文景观型和农家乐型。保定休闲农业主要为特色产业型。

(二)保定市休闲农业概况。保定位于太行山北部东麓,土地肥沃,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栽培种植。依托原生农作物,保定农业资源经过开发形成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在此基础上整合节庆、人文景观和农业意象衍生出相应的休闲农业园区以及节庆活动。(表1)

通过对保定旅行社的调查发现,保定休闲农业客源市场呈非均质化特点。对于资源依托型的休闲农业园区(野三坡和白洋淀),客源市场以省外团队游客为主,多为周边邻近地区如山西、内蒙古和天津等地;对于保定生态观光园、大午温泉度假村等产品依托型景区,市场以本地为主,游客多是自驾出游,当天往返,旅游消费仅限于刚需门票与餐饮。

二、保定市休闲农业开发优势

(一)资源优势。保定地形多样,辖区兼有平原、湖泊、湿地、丘陵、山地、亚高山草甸,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农作物种类繁多,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作物,比如满城草莓、顺平的桃花、涞水的虹鳟鱼等,为开展观光、采摘、垂钓和溯溪等休闲活动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二)区位及交通优势。保定地处京津冀核心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市区距离京、津、石均在140公里左右,能广泛吸引京、津、晋、蒙等周边客源。高铁的通行使保定抵达北京、石家庄仅需半个小时;保定与北京相接的国省干线多达四条,高速公路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的路网格局,北京南下的京港澳、京昆、大广高速公路均经过保定。同时,保定谋划建设白洋淀第二码头,加快与北京公交对接,将保定打造成接轨京津、接轨沿海、西联晋蒙的京、津、冀、晋、蒙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城市,便利了保定与周边地区的零距离接触和无障碍通行。

(三)政策优势。保定休闲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天然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与政策驱动密切相关。早在2004年京津冀三方达成“廊坊共识”,正式确定“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路,同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启动,规划范围“2+8模式”,即北京、天津和河北的8个地市;为了响应政策号召,2009年保定市政府提出 “对接京津”的发展策略;2011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首都经济圈”概念;2014年提出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进程来看,保定一直处于积极主动地位,在政策的引领下,近几年保定在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和产业融合方面做了详细的战略规划和部署,客观上为休闲农业的发展积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产业优势。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涉及生产、观光、旅游、休闲、保健、养生、仓储以及加工等众多产业链条,具有较大的延展性,既是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又为现代都市群体拓展了旅游空间,满足当前旅游者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发展前景广阔。

(五)文化优势。保定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和农业文明,依托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农业大市的优势,易水砚、曲阳石雕、顺平桃木雕刻将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项目引入休闲农业,既传承和弘扬了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提升了休闲农业文化品位,同时打造特色招牌,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为保定市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建构和智力支持。

三、保定休闲农业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浅表层次开发,精品不足。囿于土地规模和资金实力,保定休闲农业开发普遍存在规模不足、品位不高、形式单一、同质同构、科技含量低、季节性明显等问题。为了规避停留时间短的缺陷,旅行社在产品开发上多为两个同类或毗邻景点的组合,比如顺平桃花节+腰山王氏庄园一日游;满城草莓采摘+顺平桃花节一日游;白洋淀荷花大观园+鸳鸯岛一日游等,价位在60~100元之间,虽然迎合了大众旅游消费需求,但活动缺乏创意,游客参与性与体验性不足。在建项目缺乏对农业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凝练,导致游客引不进、留不住和难再来。

(二)缺乏政府层面的统一指导。保定休闲农业开发呈三种模式:第一种为公司主导开发,比如大午温泉度假村和润生生态观光园;第二种为公司和农户联合开发,代表性的有永轩生态园等;第三种是政府主导开发,如保定市生态观光园是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核心竞争力做出的建设工程。其余多为自主开发,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存在一哄而上、盲目建设现象。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初级粗放,缺乏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景区服务功能不健全。

(三)营销宣传不到位。保定不乏资源禀赋高、吸引力强的景点,比如白石山、野三坡和白洋淀,但由于营销和宣传的滞后在全国还没有形成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客源市场。同时,由于地缘关系保定旅游一直处于北京屏蔽之下,到访北京的游客很少到保定旅游参观。只有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实施一体化战略,对接京津,整合资源实行区域联合营销,保定才能突破北京“空吸效应”,带动外部旅游市场升温。

(四)客源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如果将客源市场分为本地市场(保定市)和外部市场(保定以外地区),当前保定休闲农业开发比较成熟的客源市场只有顺平、保定市和安新县,内外市场规模兼具,尤其是安新县依托白洋淀景区,吸引了天津、山西和内蒙古等外地客源;本地市场较多的有顺平、清苑和满城,三地以桃花、葡萄和草莓等特色农业观光与采摘吸引众多本地市场;徐水大午温泉和安新芦苇画颇受外地市场青睐;安国虽以中医药闻名,但与之相关的旅游观光还未开发,客源市场亟须培育,与之类似的还有曲阳的鸭梨产业和阜平的大枣产业。

四、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互惠共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保定最为迫切和现实的路径选择。保定应如何与京津冀实现有效对接呢?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府引导。适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保定休闲农业开发应参与到三地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统筹三地农业和旅游资源,深化政府间合作,根据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合作共赢原则明确统一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从京津冀总体规划出发,制定政府层面的休闲农业开发指导性纲领和框架规划,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由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入园道路和配套服务设施。积极引导工商、社会资本投资,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闲置楼房出租或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合理开发乡村山水、人文景观和林果资源。充分利用农村闲置人力、房舍、场地资源,推动、引导和促进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发挥政府主导力量,强化对休闲农业的审批,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加强安全与生态环境的监管,引导保定休闲农业规范经营与持续发展。

(二)发展规划要对接。休闲农业开发涉及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园林规划、经营管理与旅游交通等众多产业,必须要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切忌盲目开发,重复建设。遵循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与京津两地协调对接,特别是毗邻两地的涿州、涞水应明确各自农业生产和旅游开发重点,从基础设施布局、路网框架、城镇村庄改造、产业布局等具体方面主动配合,通过知己知彼提高京津保之间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和互补性。

(三)建立区域营销战略联盟。京津冀三地中北京因城市化水平和文明程度较高处于核心地位,其他两地要服务于北京。保定休闲农业无论专业生产、产业化运作还是科技支撑都逊于北京,若要突破本地市场局限就要充分发挥北京的辐射效应,组建区域营销战略联盟,发挥同城效应,联动促销,互送客源,向北京游客积极推介保定,提升保定休闲农业品牌形象。

(四)技术与人才要对接。产业竞争实质上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保定现有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者或雇工文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技术有限,市场信息采集能力较弱,园区规划建设意识不足,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为了克服技术和知识短板,必须着力提升技术支撑和人才素质,培养适应现代休闲农业需要的高端人才,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准,加速保定休闲农业发展。加强与京津农业科研机构的对接,利用政策、土地、空间优势,创造宽松的产业孵化和创业环境,招徕或吸引两地投资保定,联合共建一批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共享农业技术人才和旅游资源,提升自主开发能力,打造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精品园区。

(五)配套服务要对接。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服务业的结合,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来看,保定休闲农业在接待设施上还亟须完善,园区停车场、住宿环境以及公共卫生设施还没有与京津实现接轨,有的园区因位置偏远无法保证信息的有效畅通。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服务设施首先要无缝对接,重点建设为游客提供休闲、游憩、观光和度假功能的设施,满足游客对文化与教育的旅游诉求,加大对体育、娱乐和休闲设施的投资力度,完善购物场所及导览服务,强化游客旅游体验。

五、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在服务居民、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保定市休闲农业开发要统一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之中,对接京津、服务北京,借力于周边成熟的客源市场与区位条件,遵循“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将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融为一体,着力提升保定休闲农业文化品位,确保京津冀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卫国.休闲农业展现美好乡村锦绣画卷[N].芜湖日报,2014.1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