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流行歌曲基础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0 17:02: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流行歌曲基础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流行歌曲基础教学

篇(1)

曾遂今教授认为:“凡是音乐的内容吻合一定历史时期绝大多数群众的心理需求,曲调流畅简洁并富有民族特色,并易于被社会大众接受和广泛传播的音乐就是大众音乐(流行音乐)。”流行歌曲内容一般表达人们的生活和爱情。正因为它平民化、世俗化的特点而吸引了广大民众的参与。作为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并且利用流行歌曲的积极影响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一、客观认识流行歌曲的影响

流行歌曲包括轻音乐、爵士乐、探戈舞曲、迪斯科舞曲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音域不宽,曲调顺口易于传唱,而且歌词多是来自生活,容易被听众接受。自从流行歌曲随着改革开放的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对它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很多人认为流行歌曲单调粗俗,其实我们要认识到流行歌曲不止是内容单调、粗俗低下的音乐,流行歌曲也有充满正能量的励志内容,也有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片面地看待流行歌曲,是对流行歌曲的误解。流行音乐与正统的音乐相比,更能掀起人们的热情,之所以存在并达到深广的影响力一定有它的原因和理由。

不可否认,一些流行歌曲确实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诱发早恋,导致消沉思想,污染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对民族音乐的保护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流行歌曲被赋予的偶像魅力正在学生群体里扎根,俨然是“音乐”的代名词,很多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甚至一些学生成为了“中华小曲库”。可见学生对于流行歌曲的喜爱远远超过了教材中的歌曲,对于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应以疏导为主,顺应学生的喜好,主动去认识流行歌曲,熟悉它,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从而爱上音乐课。

二、精心挑选合适的流行歌曲辅助教学

随着时展,教材所列歌曲难免落后于时代文明的步伐,难以满足学生活跃的文化需求,在教学中融入流行歌曲元素,可有效吸引学生注意,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而流行歌曲内容良莠不齐,对于作品中的不健康内容,还需要教师代替学生甄选。尽管教师从角的甄选有可能与儿童的真实喜好产生偏差,但对提高学生流行音乐鉴赏能力有较大帮助,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也使音乐的教育功能发挥得到更大施展空间,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内容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给学生听,不限于中文歌曲,也可以选择英文歌曲。比如,《兔子舞》,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跟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使学生沉浸在欢乐的音乐世界中。

其次,流行音乐让音乐教学更加丰富。教师在教学作品的选择上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可以选择音频或者Flash作品,还可以选择音乐会演唱会的DVD等,只要符合学生喜好且内容健康的作品,都可用于教学元素;甚至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身偶像的音乐作品。教师可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问题介绍教材未涉及的音乐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为了学生学习欣赏古典音乐《天鹅湖》,可以给学生播放以《天鹅湖序曲》为主旋律的Remember,借助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启发其对古典音乐产生兴趣,从而拉近学生与古典歌曲的心理距离。

再次,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歌词本身就是非常精美的诗歌或者散文。所以,教师可以趁机对歌词进行有观点、有深度的分析,对比一些媚俗低下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分析鉴别,使学生养成自己欣赏音乐的个性。事实上,有选择地将流行歌曲引进课堂,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也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提高了音乐素养,懂得有选择地学习演唱流行歌曲。“欣赏流行歌曲是运用形象思维理解音乐的初级阶段,流行歌曲可以唤起小学生的感性经验,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这些感性经验和思维能力的积累和整合又可以迁移到高雅音乐的欣赏中,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同时,流行歌曲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生活中享受音乐乐趣。

综上所述,流行歌曲是时展的产物,它也可以是一本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生动的教科书,作为教师不要一概否定流行歌曲,而是把经典和流行结合起来运用到教学中为学生服务。

篇(2)

前言

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们虽然对音乐课兴趣不大,但对通俗歌曲却如痴如狂,这种现象很普遍,作为音乐教师,显然是无法回避这一现实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视学生的兴趣,僵化、刻板的教学势必导致课堂的沉闷以及学生积极性的下降。《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曾做过一项调查:在问到学生是怎样学会唱歌时,37%的学生回答是跟老师学的,51%的学生回答是听录音机、看电视自己学的。由此可见,中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情是很高的。下面笔者对如何将流行歌曲引入中学音乐教学阐述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音乐教师要正确甄选流行音乐曲目

流行歌曲良莠不齐,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有责任将通俗音乐有选择地引入课堂。《思念》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同学间的友谊,把握男女同学交往尺度。有些歌曲能体现关爱人类和平,保护地球、维护环境等对学生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内容,如:《红旗飘飘》、《中国人》、《同一首歌》、《让世界充满爱》、《还世界一片绿色》等。有的歌曲能代表某一时代,某一流派,某一风格,某一歌手的特点,如叶培的《今夜无人入睡》等,都是音乐教师可以利用的鉴赏课素材。有些流行歌曲像摇滚等曲风的歌曲,音高和节奏都有相当大难度,但是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通过反复模仿和练习也能够在整体上把握音乐的感觉,如《双截棍》、《壁虎》等,都可以当作教学内容。总之,流行歌曲为学生们感知音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丰富了学生们的音乐审美体验。

二、加强音乐教师对流行歌曲的理解与掌握

通俗音乐通俗易懂,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日渐增加,像其它文化一样,大众音乐文化也逐渐走向“快餐化”。流行音乐题材多样,贴近现实生活,轻松明快的节奏和内心表白式的歌词使歌曲更易被学生接受,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音乐教师要顺势而为,不要一味的限制和阻止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爱。

另外,流行歌曲是音乐的一种,音乐教师不仅要了解音乐史,如:中国流行音乐第一人“黎锦辉”、新时期大陆第一位流行歌星“李谷一”、中国摇滚乐第一人“崔建”等。而且要知道音乐的种类,如布鲁斯、拉格泰姆、爵士乐、乡村音乐、音乐剧、重金属、庞克、艺术摇滚等等。

三、加强流行歌曲演唱技能的培养

中学音乐课堂引入流行歌曲目的不仅仅是娱乐学生,催感,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演唱技能。流行歌曲中的演唱技巧相对于艺术歌曲而言,更适合在基础阶段训练中学生的演唱能力。流行歌曲融入到中学生的生活之中,使他们能够朗朗上口,学习时,他们还能潜意识地模仿原唱。在技巧方面,老师的正确指导,使他们能够学到唱歌的基本技能,对其中包含的音高、节奏、力度、速度、和声等基本元素进行掌握。

四、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鉴赏能力

流行歌曲的娱乐性注重其感性愉悦,这就难以避免其低俗化。中学生对严肃音乐不感兴趣,追求浅显直接的音乐,追求时尚露骨的表达。受流行音乐歌星“一夜成名”、“投机取巧”等成功方式的影响,导致很多中学生追求时尚、追求享乐、浮躁、世界观畸形等现象的存在,没有社会责任感。因此音乐教师在引入流行音乐时要注意提高中学生的鉴赏能力,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和影响,不仅要加深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的理解,还要增强对其它音乐文化的兴趣。教师要注重从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创作与演唱者的人文因素、音乐要素的运用等决定艺术价值的各种要素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而不能以简单的“好听”与“不好听”,“适合”与“不适合”这类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来说明歌曲的内涵。

结语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流行音乐既然是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就不应该将它摈弃在外。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流行歌曲进行选择与鉴赏,是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探索的问题。音乐教师应当担负起引导学生欣赏流行音乐的责任,让他们在流行歌曲中学到音乐知识,提高审美能力,感受多元音乐文化的魅力,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关于流行歌曲能否进入中学生的音乐课堂曾经引起了一场大的讨论。那时《人民音乐》、《音乐生活》、《中国音乐教育》等都开辟了专栏来讨论。大家看法不一,有的赞成,有的反对。然后自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随着传播媒介迅猛发展,流行歌曲更是占据了中学生的音乐生活,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大部分学生的参赛曲目是流行歌曲。学生们对流行歌曲十分喜欢可是却对音乐课却提不起兴趣。究竟流行歌曲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在哪里?流行歌曲对中学生有何影响?流行歌曲是否可以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如果可以,该如何让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呢?

一、流行歌曲对中学生的影响

流行歌曲是区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的另外一种音乐形式,它泛指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流行歌曲题材多样,贴近现实生活,轻松明快的节奏和内心表白式的歌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不赞同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观点有:1、流行歌曲所表达内容大多描写爱情,不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将产生不良影响。“在思想内容上、艺术表现上、品味都不高,有的是脱离,甚至是歪曲现实生活,追求空中楼阁”。2、流行歌曲进校园,不利于正常教学。“流行音乐在校园泛滥,严重干扰了九年义务教育中音乐教学的正常实施和民族音乐教育。3、流行音乐艺术价值不高,流行歌曲一些唱法不适合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如摇滚。

但是流行歌曲势不可挡。也有一些人主张应该让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1、流行歌曲可以进课堂。流行歌曲作为一种文化出现在现代生活中,就有其合理性,流行歌曲即是时代的产物就有了被了解和接受的可能。2、优秀的流行歌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肯定了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并主张服务于审美教育。

人们之所以对流行歌曲进中学课堂产生争议,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流行音乐文化的属性认识不够,有的过于片面看待流行歌曲的消极影响,有的从积极方面出发,乐观看待流行歌曲对中学生的影响。

客观来看,中学生阶段是一个内心世界快速发展,情绪容易波动,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自我意识突出,渴望能够自己做主,可是又没有能力辨别美丑,善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而流行音乐丰富了中学生的音乐生活,给中学生提供心里解压方式并获得感情共鸣,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为中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但不可否认流行音乐在商业华丽的包装下影响了中学生的审美能力,铺天盖地的选秀活动使中学生盲目追星,荒废学业。

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

二、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第一,增强中学音乐课的吸引力,丰富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

中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而厌恶音乐课已经成为了中学音乐课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一方面,音乐教材内容单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枯燥让学生心生厌烦。另一方面流行歌曲内容通俗易懂,表达的往往是当代人生活、理想和内心情感世界,演唱上音域较窄一般人都可以学会。所以,从增强中学音乐课堂的角度出发,有必要让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中学生的音乐学习需要从他们感兴趣的音乐入手以此为基础来培养中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

第二,面向实际,使中学音乐教育更贴近时代。

21世纪是一个“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音乐作为艺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走向多元化的趋势。流行歌曲就是在工业化大生产和城市化进程中所衍生的一种亚文化景观。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生群体通过对流行音乐的了解和学习,能够从音乐中了解社会。让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不仅可以拉近中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还可以使中学音乐教育更贴近时代。

第三,引导中学生鉴赏流行音乐,增强中学生的辨别能力。

中学生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有极大的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周围的一切事物。流行歌曲的质量参差不齐,教师有必要让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以此来引导和提高中学生对流行歌曲的鉴别能力。

三、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原则

任何事儿的发展都是不可抗拒的,采用拒绝或是回避的态度对新鲜事物是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辩证地看待新生事物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将流行歌曲引进中学音乐课堂需要把握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适度性原则。

中学音乐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对流行歌曲的引进只能是作为辅助中学音乐教学的材料,并不能打破中学音乐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以及音乐知识应该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重心。因此对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要掌握适度性的原则,不能本末倒置,忽视传统音乐教育。毕竟传统音乐代表了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最核心的精华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第二,选择性原则。

流行音乐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音乐类型,其内容并非都适合中学生,因此教师要有选择的将流行歌曲引进中学音乐课堂。教师要对流行歌曲对曲目和内容进行甄选,应选择内容积极向上、风格清新别致、格调较高、有鲜明时代感的作品;那些过分渲染孤独、忧伤、失落情绪、表达游戏人生态度、描述情爱等歌曲要给予淘汰。

第三,指导性原则。

流行歌曲良莠不齐,而中学生对流行歌曲的选择也都是跟着感觉走。因此,教师有必要让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时对中学生加以指导。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本身在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复杂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鉴别、选择能力,自觉排斥和拒绝流行歌曲中的糟粕和不良文化倾向的负面影响。其次应加强对流行歌曲的风格技巧、表演力度、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还可以在流行歌曲的演唱技巧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对其中包含的音高、节奏、力度、速度、和声等基本元素进行掌握。最后还应该通过对流行歌曲与传统音乐的对比介绍,让学生了解人类音乐文化积累的丰厚与博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接受流行歌曲,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

第四,创作行原则。

流行歌曲中像罗大佑的《童年》、老狼的《同桌的你》等校园民谣就比较适合中学生。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用文字、歌词来抒发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并结合吸收流行歌曲中的创作手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与手法自己进行创作。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情绪的最佳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四、结语

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问题不仅得到社会舆论、中学音乐教师的重视,更得到了高层次的力量研究领域的重视并相继产生成果。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已经势不可挡,中学音乐教学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辩证地对待流行音乐,有目的,有意识,有原则地学习和探究流行音乐。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644.

[2]刘德波.关于流行歌曲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1993(6).

[3]斯嫌.对校园追星族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1994(2).

篇(4)

目前,仍有不少学生认为学英语很费功夫并且也很乏味,还有些学生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浓,有的甚至在初中阶段放弃对英语的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学生忽略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与动机,其次由于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致使长期学习效果不佳,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且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势必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英文流行歌曲辅助教学则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一、教学中运用英文流行歌曲的理论依据

(一)运用英文流行歌曲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1.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思维支持的。采用学唱英文流行歌曲的教学手段,将语言运用与情境结合,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激活了学习的心理内驱力,使大脑充满生机和活力。

2.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获得知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将英文流行歌曲引入教学正符合从感知到理解的认识规律。它把语言知识融合于有趣的歌词中,将知识与趣味、抽象与形象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和形象材料;用旋律为学生架起了由感性认识通往理性认识的桥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浓厚的兴趣;在听、唱英文歌曲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巩固。

(二)运用英文歌曲符合生理学和心理学原理

1.符合生理学原理

听、唱英文歌曲可陶冶学生的情绪,刺激大脑,激活右脑神经,引起高度兴奋,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激活主管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左脑,使其兴奋。这样左右脑交替兴奋,不仅使思维与语言引起共振,使口语通畅、自然,而且可以大大开发大脑的潜力。

2.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

认知心理学主张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操练外语,那种无意义的模仿记忆、不理解而过多的死记硬背都是不可取的。听、唱英文歌曲,就为学生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调动起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奋点,使其迸发出潜在的能量,这就为学生轻轻松松接受知识奠定了心理基础。

二、教学中运用英文流行歌曲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初中阶段可利用英文流行歌曲教学,将英语学习内容与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结合起来,无疑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英语学习方式和途径。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所营造出的欢快气氛,极易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地道连贯的英语歌词则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中学生更加努力学准英语音标、字母和词语的正确发音,积极学习新词、新句和新结构。学生精神高亢,节省时间的同时,实现了课堂中的高效。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英文流行歌曲能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歌词包含的课文内容,能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促使学生随着旋律放飞想像的翅膀,去拓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了解文化背景,体验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对于一个学语言者来说,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更贴切自如地运用该语言和了解该国家的历史。英文流行歌曲能使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异国的文化。耳熟能详的旋律,浓厚的欧美色彩,其内容与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紧密相连,都是进行英美文化教学的好材料。

三、英文流行歌曲的具体运用

英文流行歌曲教学,可以把所教英语知识或当天所学的英语单词、句子,填入乐曲中。用什么样的曲调,视内容而定,灵活机动。流行歌曲应为简单易学、为学生所熟悉并且是原汁原味的英文流行歌曲为佳。

(一)用英文流行歌曲来导入新课

唱英文歌曲能巧妙自然地引出新授课内容。把确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掌握的单词、句子配入学生熟悉的曲调,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有些新鲜,在轻轻松松中掌握了新知识。例如教一般过去时,先用“Yesterday Once More”这首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演唱中熟悉动词的过去式,感知一般过去时的应用,体会这首歌的创作意图,学会熟练地使用该时态。直至授课结束时,学生还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情绪仍然是那么兴奋、激昂,嘴里哼唱不止,体验了学英语的快乐。

(二)用英文流行歌曲来复习旧课

复习旧知识更是学生大唱英文歌曲的好时机。一曲曲优美、熟悉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到以往的日日夜夜,引发他们美好的回忆,曾经学过的单词、句子如潺潺的溪水汩汩流出。我们在学习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之后,用了“I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来复习,在这种情境氛围中,那些先前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三)用英文流行歌曲来调节情绪

篇(5)

一、高中学生为何偏爱流行歌曲

高中生年龄大都在15—18岁,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初步形成。生理上的成长变化和不成熟心理的骚动,都有可能引发他们许多矛盾或叛逆行为,青春期绚丽夺目,高中生的感情变得丰富。情绪也起伏不定,而他们的人格还未成熟。人生经验不足。易沉湎于幻想,追求时尚。再加上强烈的好奇心和薄弱的自控能力,使得他们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受其影响也在所难免。这是高中群体普遍都存在的特征。而流行歌曲大都旋律简单流畅。歌词通俗易懂,节奏感强。很容易和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发生碰撞,引起共鸣。在欣赏流行歌曲时,高中生的好奇心能得到满足。并通过流行歌曲释放自己的欲望和压抑,情绪宣泄之后变得轻松释然。

此外,当代高中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内心会很孤独。他们渴望能被集体接受并融入中来。流行歌曲通过大众传媒各种手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高中生必会受其影响。其实不少人都有种“从众心理”。如果多数人都喜欢某首歌曲或喜欢某个明星,有一个没听过或不认识他就会产生“不合群的心理。这种心理特征在高中生群体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二、流行歌曲的价值

1.实用性,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流行音乐具有实用性。对很多高中生的生活方式都有所改变。音乐是一种艺术,蕴含丰厚的文化在内,社会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工业文化的进步,人们对音乐的要求也不断变化着。以前人们偏爱西洋音乐的高雅脱俗,但那已是十九世纪。离我们太远:民歌是音乐文化的积淀。虽然经典。现实生活中却也逐渐消失。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各方面的压力巨大,高中生对那些高雅的、艺术性强的音乐认识不够,难以理解。而流行音乐歌词浅显易懂,贴近生活,便于掌握,有些流行歌曲就是现实生活的原形,如《一封家书》,在歌词上的创作方法采用的是书信体,容易被大众接受。

2.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鉴赏能力

除歌词外,流行歌曲的旋律节奏、人声、音箱等因素共同产生的感性效果。有利于挖掘人的表现能力。是另一种音乐美学。沉溺在流行音乐中,人们的身体是活跃的,精神呈”本我“状态,身心都能得到极度放松。而在欣赏音乐时,由于全身心地投入,能净化心灵,缓解紧张和劳累,心跳和节奏融为一体。不仅缓和了情绪。还能扩大学习音乐的空间,有利于提升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这种表现力和创造了都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价值。例如《朋友》这首歌,不仅易学易唱,还能让学生们从中领会到友谊的可贵。加深他们之间的团结。而陶喆的《Susan说》借用了传统戏剧《苏三起解》中一小段,可以经此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加他们的素养。

3.接触多元音乐,拓宽文化视野

在21世纪这个多元化时代。音乐教育也应该更新换代,建立多元音乐的理念。学校音乐教育已有部分把流行音乐引入到课堂上。提高了高中生的对音乐的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音乐教育者应对流行歌曲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作总结。对每一种音乐形式的产生及其文化背景都进行论述。这样学生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音乐的价值和期间的差异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国文化学习去接触全世界的音乐,流行歌曲在放松身心的作用下,还要承担一些责任。让高中生在认识了解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表别能力、创新能力和鉴赏层次。

三、流行歌曲在高中音乐教育上的实践应用

1.正视流行歌曲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教育体制都朝着“多级发展,多元并存”的格局前进。音乐也必将朝这个方向迈步。而目前多数高中在教学方式、教育模式、教材内容、和评判标准上的局限性很大,音乐种类繁杂。风格多变。音乐教育也不能因循守旧,应不断创新。流行音乐走进课堂,绝不是简单地教和唱,而是挑一些具有教育价值、思想性和艺术性尽可能完美结合的流行歌曲。与正统音乐虽有差别,但两者的基本训练方法和理论基础仍有相通之处。

喜欢流行歌曲是高中生正常的心理需要,教师应给予理解和尊重。正确引导,让他们在成长中提升审美和鉴别能力。

2.充实音乐手段,提升音乐教学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节奏相当重要。它能培养高中生的节奏感。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掌握。

音乐欣赏。流行歌曲中也有优秀的,可以让学生欣赏过后分析及价值。如《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等歌曲,高中生在整日哼唱中被感染,也潜移默化地加强了自己的爱国意识。

器乐教学。现行的高中教材中,对器乐的学习更少。增加器乐的学习,丰富了高中生的业余生活,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

结束语

传统音乐应该得到传承,继续发扬。但以传统音乐为主的同时,很有必要引入流行音乐,用现代的方式去重新解读传统。使音乐不再单单是音符。更是人们传递情感的媒介。

参考文献:

篇(6)

进入中学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具有很明显的变化:开始对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接受、模仿能力非常强。现代社会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成了他们猎取外界消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各类信息中,最受他们关注的莫过于流行乐坛的趋势动向了,加上包装精美,令人目不暇接的音像制品、名目众多的的排行榜,在可视的舞台和银幕上,是“灯光刺激、音响震撼、场面火爆、极具冲击力”的视听效果,这些都使音乐课本上的教学歌曲显得那么苍白、孱弱。

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是符合他们的正常心理的,是可以理解的。如何利用这种对歌曲的喜爱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流行歌曲能不能走进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把审美的目光从表面的五彩斑斓引入更奇妙更高雅的音乐殿堂?面对这些现代音乐教学中逐渐出现的问题,我个人提出了一点看法和建议:

1. 正视流行歌曲,摆正流行歌曲的地位 一提到流行歌曲,大家就会联想到港台的许多内容单调、粗俗低下的歌曲,认为凡是流行歌曲必定是“乱七八糟、疯疯癫癫”的。其实并不然,流行歌曲良莠并存是不争的事实,他的纯度、“含金量”绝非可与正统音乐相比,可它能处处掀起青年人的热情,引领时尚的先锋,单靠媒体的传播和音像公司的炒作,还不能达到这样深广的影响力,它必定有它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和理由。

“流行歌曲”我把它理解为正广受传播的歌曲,他具有浅显性、娱乐性、参与性、生动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等特点。他能够得到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喜爱,其原因还在于“流行”所特有的规律。当今世界变化很快,“流行”的周期也逐渐缩短,在涌现的众多流行歌曲中,有不少旋律流畅、歌词清新,能突显时尚与经典完美结合的音乐作品,就在这样的新旧交替、中外揉合中,多变的流行乐坛才能引领时尚潮流,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潮流里展示它勃勃生机。

2. 把好流行歌曲关,引精品入课堂 流行歌曲是动态变化的,它在我国的发展变化中是有其历史的、社会的影响制约性。解放以来,以“”为颠峰的“高、硬、快、响”音乐,曾长期制约着我们的音乐生活,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全球化浪潮的涌起,东西文化、各种思潮的碰撞,乐风的变化在所难免。

国内流行乐坛从国外流行音乐中引入了爵士乐,摇滚乐等具有西方传统特色的现代音乐形式,创作了一批节奏感强,乐风前卫,音响震撼的流行歌曲,带给了我们视听新感觉。而更多的音乐创作人在汲取外来音乐精华的同时已把目光投向了发掘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翻旧变新的歌曲创作上,在乐器伴奏上多采用民族传统乐器,如:萧、古筝、琵琶、长笛、二胡等,多汲取西方的爵士,摇滚等动感强的节奏形式,演唱方面揉合美声,民族传统唱法等,形成了东西文化揉合的特色。这些流行歌曲都鲜明的体现了“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也成了学生们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较少与外界的联系,视野相对狭小,信息比较闭塞,单单欣赏纯音乐作品不能很好的体会作品的意境。流行歌曲与正统音乐比较,则占有浅显性和易懂性两大优点,引清新流畅,内容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精品进课堂,让他们在新旧的对比中发现美的内涵、美的规律、美的变化,这样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我发现,学生的情绪越高涨,思维越活跃,接受能力也就越强,教学效果也就越好。所以,课堂教学中提起学生兴趣是关键。当然,教师了解、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不是单纯迁就,满足学生原有的兴趣爱好,还必须培养、发展、拓宽学生的兴趣爱好,逐渐将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到更广阔的领域,更正确的方向。

3. 认真分析,正确引导,突出音乐教育的地位 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对人类影响最大最广泛的就是音乐艺术,它不仅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道德世界,甚至还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需要正确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为善、以美导真,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树立坚定的理想抱负,为了能更好的发挥艺术教育的影响,我从他们最感兴趣、参与积极性最强的流行歌曲入手,在现代与古典、传统与流行的对比中找到教学突破口,让他们在流行歌曲中得到审美意识的提高,这也是流行歌曲走进课堂的最终目的了。在教学流行歌曲是,我采取了“一讲、二听、三说、四感受、五小结”这样的教学方法。

3.1 一讲。这一环节应让学生明确对比教学的目的,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和创作背景,找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到第二环节“听”中找寻答案。

3.2 二听。这是激发学生艺术思维的一个环节,“审美”的关键就在“审”,只有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对音乐进行辨析,才能把“美”提高到“审”的高度,也才能触及作品的思想,形成“美”的意识。

3.3 三说。说的环节其实也就是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互动环节,是学生在听了第一遍音乐之后自己的感受与他人感受碰撞、磨合的环节。在这环节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再加以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学会总结歌曲的内容、风格、特色的基础上,使道德、智力、情感、素质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得到提高。可以说,“说”的环节其实也就是体现音乐教育效果的环节。

篇(7)

儿童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认为流行的就是好的。我时常听到一些儿童唱《爱情买卖》歌曲,这样的歌既不适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又不能提高欣赏水平。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儿童,善于甄别,有选择、有目的地将健康向上、适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优秀作品引入课堂教学活动,发挥优秀作品的教育功能,提高儿童的音乐鉴赏能力,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善于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

(1)合理选择,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大班音乐课堂上,许多流行歌曲可以作为补充教材充实到课堂。选择优秀的流行歌曲让孩子们欣赏、学唱,久而久之,不仅满足他们对流行歌曲的需求,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辨别好坏能力,为提高儿童的自信心打下基础。

(2)结合时政,发挥课堂德育功能。幼儿教育,以德为先。许多流行歌曲蕴含大量的德育素材,教师应结合时政,让儿童在音乐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灵的洗礼。如学唱和欣赏《感恩的心》,深情的歌声充满了浓浓爱心,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心系灾区 奉献爱心”捐赠活动中,孩子们纷纷慷慨解囊,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场面极其感人。我想,这就是德育的力量。

(3)挖掘内涵,培养儿童美好情感。美好的情感一直是音乐作品的主旋律,亲情、友情、爱情更是流行歌曲的主要内容。根据儿童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选择性地让孩子们欣赏、学唱歌颂人类美好情感的作品,对他们美好情感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如小班音乐课上结合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让孩子们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感受妈妈的爱;学唱《三只小熊》,可让孩子们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学唱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以偶像的榜样力量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爱心。以歌感人,以情育人,其效果可能比单调的说教效果明显。

(4)借鉴元素,增强教学效果。现有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和西方古典音乐作品,它们的艺术性和生命力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并不断升华。然而,这些高雅、学唱难度较大的作品与儿童有较大的距离,往往激发不了他们的兴趣。如借助流行歌曲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调动了学习兴趣,还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我的祖国》是民族歌唱家郭兰英的代表作,学生学唱有点难度,不会唱,自然对此兴趣不大。如果换首流行歌曲同样可以培养爱国情怀,教学效果也明显。如选择孙楠的《五星红旗》,伴随奥运会体育健儿争金夺银、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场面,孩子们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轻轻哼唱起来。

三、针对儿童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培养儿童自信心

(1)巧用鼓励,防止自信心受挫,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肯定,可以说这是人的一种本性,成人如此,儿童更是如此。当孩子学唱一首歌时忘了歌词或跑了调,我们应避免用语言或行动暗示他的失败,这时应巧用鼓励,维护他的自尊,防止其自信心受到伤害。

(2)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维护孩子的自信。儿童十分关注成人对他的评价,评价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果经常受到成人的否定、轻视、怀疑,经常听到“你真笨、你不行、你不会”的评价,孩子也会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产生自卑感。而当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多说“你真棒”,孩子就会看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进步,认为自己真的很棒。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要盲目地拿别的孩子比较,而是多拿孩子的过去与现在比较,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进步了,从而产生相应的自信心理。

篇(8)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调查发现,约80%以上的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却不太喜欢音乐课,但即使是五音不全的学生也会努力哼唱流行歌曲,这种令人深感无奈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调整后的新课程教材内容丰富,无可挑剔。为什么还是无法抵制流行音乐呢?作为初中音乐教师,还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对流行音乐进行巧妙嫁接,为我所用,即利用流行音乐来辅助音乐教学,从而使音乐教学更有成效。经多年探索,我认为利用流行音乐,辅助音乐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学生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共同探索音乐艺术的领域,不断提高自己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

一、以熟带新,引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正因为流行歌曲无时无处不在,才“刺激”学生感官,并且对其产生了兴趣。所以,教师不如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兴趣中接触音乐、认识音乐,让学生在学习中鉴别流行歌曲的良莠,让流行歌曲有目的、有效地为音乐教育服务。

1.以流行音乐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欣赏课中,可用学生熟悉的相关内容的流行歌曲,引入课题,再进一步欣赏。如在欣赏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教学时,我选择了一首台湾的S.H.E组合歌曲《不想长大》作为本节课的导入。S.H.E组合以其清纯活泼的形象、甜美圆润的歌喉深受青年人的喜爱,歌曲的第二部分旋律完全采用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的主题,给人以清新热情之感。同学们当然很喜欢这首歌,都情不自禁地跟唱了起来,这无疑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是十分有益的。就在此时,我再引出教学内容,学生惊讶地发现两首曲子竟如出一辙,骤然间对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拉近了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距离,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在接下来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认真,都被这位“神童”那纯洁、明静的音乐所吸引、所陶醉。

2.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流行歌曲将枯燥化为趣味。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同学们熟知的流行歌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新知的信心,同时也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

如,识谱视唱教学是困扰许多音乐教师的环节,针对学生对枯燥的音乐知识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现象,开学后,我搜集了许多学生熟知的流行音乐作品的词曲,并分类整理好。在教学中,让学生先用“啦”来模唱已熟知的乐谱片段,当老师讲解了乐谱中知识点后,学生再次在老师的带领下视唱教材中的乐谱,学生很快就能准确唱出了。因此他们信心百倍,畏难情绪迎刃而解了。

二、以情促情,寻找共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中学音乐教育只有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振,用“情”字架起心灵与音乐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从而较好地实施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

我巧用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或已感知其美感的流行歌曲进行渗透,使其与课本歌曲和欣赏曲产生“美感共鸣”,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在教授歌曲《月光》时,为了帮助学生用轻柔、连贯的声音表现月夜幽静、夜色迷茫、景物朦胧的画面,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系列有关夜晚的流行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弯弯的月亮》等,通过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视听效果,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并总结出夜晚歌曲的旋律特点,很悟出歌曲所蕴含的情感。

再如上《母亲的恩情》一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分组,课外先寻找关于亲情的流行音乐作品,结果有一组学生极力提议学习韩红作品《天亮了》,我问学生为什么?他首先讲了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还讲了发生的那段悲惨故事,用那位同学的原话来说就是“它更能引起我心灵的触动”,我便不失时机地播放了一段FLASH版的《天亮了》,大家在视听刺激下入神了,还有好几个学生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欣赏过后,许多学生还纷纷举手发言谈自己的感受,当时我就想,学生对作品表达情感的认识已上升到理性,我的目的达到了。

三、对比中审美,提高认识

在欣赏《中国人民进行曲》时,为帮助学生体会进行曲风格的歌曲特点,我给学生放了《咱当兵的人》、《运动员进行曲》等歌曲,学生在步伐节奏乐曲中感受了歌曲的行进风格;在欣赏《茉莉花》时,选择流行歌曲周艳泓的《又见茉莉花》、新民歌《亲亲茉莉花》作对比,两者都在《茉莉花》曲调基础上,使该曲在具有清新、淡雅风格的同时,又增添了古色古香的特色,值得推荐给学生。

教学《民歌――流行音乐的根》时,我给学生欣赏具有藏族民歌特点的歌曲韩红的《家乡》、具有蒙古族民歌特点的歌曲腾格尔的《天堂》,欣赏“黑鸭子组合”演唱的由摇滚节奏改编的“森吉德玛”,欣赏成方圆演唱的爵士风格的江苏“茉莉花”、斯琴格日勒的吉他自弹自唱、藏天朔电声乐队伴奏的“青春舞曲”,欣赏《马大姐》中带有北京琴书味道的主题曲,学生们感受了这些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后,讨论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多数同学总结,民歌是通俗、流行歌曲的“根”,民歌的节奏、速度、伴奏形式、演唱方法改变后,看似是现代通俗歌曲,实际仍未脱离原始民歌的风格,有些民歌与外来音乐融合后,好似变味了,仔细品味还是中国民歌,只是感受不同罢了。但是无论千变万化,它是哪个地区的民歌仍能听出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真理,并和我一起总结出:1.具有本土地方性的民歌,随着时代的发展仍前景无限,并且更加具有生命力;2.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最后我和同学们一起高唱了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这节课学生联系实际,分析比较,真正地参与到学习、理解音乐的课题中,并且主动思考、探究出一些过去疑惑的问题,对培养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利用流行音乐,促进师生情感沟通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对待师生关系上,交往与合作是师生关系的实质,而师生的交往与合作又必须建立在师生情感沟通的基础之上,没有情感融合就不可能有真诚的交往与合作。因此,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常常用钢琴来演奏一些最流行的音乐,老师这“投其所好”的一招往往很灵,使学生不由觉得老师和他们原来也有着共同语言,在他们眼里老师也有很“可爱”的一面,增加了几分爱戴和信赖,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看到学生高兴的样子,我就不失时机地向他们请教流行音乐的动态,和他们共同探讨一些有关流行音乐的话题,我想这样做会更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一个真实而非常诚恳的老师。在这样的一个开放的课堂,师生间自然多了几分信赖,多了几分真诚,为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为我所用,而不累我

当然,流行音乐可能是把双刃剑,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尺度,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做到恰如其分,见好就收,真正有效地做到为我所用,而不累我。所以在利用流行音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切不可冲淡以审美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主题。

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经过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流传,其艺术性得到了历史的升华和民间的广泛认同。所以,由流行歌曲来唱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角是不应该的,也是不长久的。因为它独占了课堂之后,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获得音乐知识和吸收音乐艺术营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利于音乐的普及和继续发展。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尽力把握好“流行音乐”利用的尺度,既不能因噎废食而放弃流行音乐的介绍,使课堂音乐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泥潭,更不能放任自流让流行音乐唱课堂的主角,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停留在流行音乐界定的低水平层次上,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利用流行音乐目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加以利用,而最终还是要把学生引向更高的精神领地和更辽阔的审美蓝天。

2.注重“兴趣”与“双基”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对课外流行音乐兴趣浓厚,而学生音乐兴趣的提高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是否渴盼上音乐课。如果激发了学生兴趣,就不必担心上述情况的出现了。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乐学”,教师就会“乐教”,这是符合新课标“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理念的。当然,教师也不可以随便以“兴趣”作为借口,毫无科学性地让流行音乐占据课堂,甚至于只引进流行歌曲这么局限的领域,学生只会唱流行歌而不会看乐谱,不懂如何鉴赏流行音乐作品,这便无形中忽略了音乐教学中的“双基”教学。《课标》虽说要淡化双基教学,但并不是要放弃它,必须是两者兼而顾之,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又让学生的“双基”得到提高,互相结合,才能达到科学、有效地引流行音乐进课堂的良好效果。可见,引流行音乐进课堂的科学性很重要。

3.注重“尊重教材”与“课外音乐学习”相结合。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对象。尊重教材是每位音乐教师应持的态度,但教材又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它要求音乐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同时,还要创新教材,让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作品引入教学材料中,使教学材料变得生动形象,贴近学生实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参与学习,既拓宽了学生视野,进行了课外音乐学习,又解决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看来,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我们作为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也应是灵活的,“用教材而非教教材”,不要把“依纲靠本”的大帽子束缚了我们探索课外音乐教学的“手脚”。

总之,流行音乐也能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而且这本教科书更能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处理好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的关系,通过巧妙嫁接,让流行音乐真正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徐淑玲.如何引领学生欣赏健康的流行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3).

[2]张梦.从“蜗牛”说起――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实践和反思.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3)

篇(9)

一、当前写作教学的另类资源

(一)流行歌曲

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分析,当代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程度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大部分学生将听音乐当作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这就表示,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随着流行歌曲的发展,音乐中的词曲对学生的造成极大的冲击。如今,已经有众多专家学者重视流行歌曲中的歌词对学生的影响,其普遍认为不严谨的歌词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因而避免学生接触流行歌曲,禁止学生在写作中引用现代歌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虽然流行歌曲中的部分歌词存在一定的语法或者结构错误,但并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从主观上认为所有的歌词都具有以上错误。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能够引用流行音乐中的经典语句提高写作的能力。例如,当学生在写自己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的文章在结尾的时候就引用郑智化的《水手》中歌词:“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还有梦;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是《真心英雄》中的歌词,其早已被普遍运用于现代的写作中。由此可见,流行歌曲如果运用得当,能够成为写作教学中的另类资源。

(二)网络小说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民众的娱乐方式也得到一定的变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小说已经迅速发展成熟,已经受到当代学生的关注与钟爱。

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当代初中生中有阅读网络小说习惯的群体并不是小众。这就表示,网络小说已经如流行音乐一样成为当代学生的娱乐方式之一。但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网络小说是一种快餐文学,其文学性并不强,只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

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小说已经成为当代初中生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并且已经得到社会与公众的普遍认可。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小说的质量在不断提高,已经能够成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另类资源。

二、如何有效利用另类资源开展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一)要对另类资源去粗取精

如上文述及,当代流行歌曲和网络小说能够成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另类资源。但是,这不能表明流行歌曲与网络小说对学生是无害的。至少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网络小说和流行歌曲中的字词句并不规范,并不能使学生完成标准的作文,无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对另类的资源进行去粗取精。例如,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列举出著名小说《诛仙》中的片段。“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负。十年情思百年渡,不斩相思不忍顾。”这是作者在小说《诛仙》中创作的名为《斩相思》的诗词,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通过列出网络小说中的片段,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引导学生更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写作教学中。同时,这一类具有一定文学性的经典语句在现代流行音乐和网络小说中并不少见,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合理的筛选,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二)引导学生进行借鉴与模仿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现代流行音乐和网络小说中的素材进行借鉴与模仿。例如,学生要描写失败后的感受就可以引用《我是一只小小鸟》中的歌词:“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因为流行音乐在学生中的巨大影响,学生能够在记忆歌词时积累大量能够被运用于写作中的素材,只要学生能够在写作中合理借鉴,就能够成为写作中的优美语句,能够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和得分。

篇(10)

当今的流行音乐已经和古典音乐、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一起共同形成了音乐教育领域中的三大板块。流行音乐冲击着中学音乐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我们不能忽视一种现象:在音乐课中,学生对教材的内容不感兴趣,他们在课余时间哼唱的都是一些流行歌曲,在“校园歌手”大赛中演唱流行歌曲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针对广大学生热衷于流行歌曲的行为,正面引导要比回避不谈或强行制止效果好得多。摆准流行歌曲在普通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让流行歌曲走进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将流行歌曲引进中学音乐课堂呢?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择“优”进课堂,以补充教材的不足

【案例】在八年级第十五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我利用大家熟悉的歌曲《青藏高原》引课。当教室里传出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时,学生非常激动,他们跟着哼唱,思绪随着歌声立刻被带到那遥远的青藏高原,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新课《走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后面的新歌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第二课时《天籁之音》的教学中,在欣赏藏族民歌《阿玛勒火》和《正月十五那一天》之后,有位学生提出:“老师,上了这两节音乐课之后,我仿佛觉得自己都成为藏族同胞了,能不能让我们也来唱一唱韩红的《家乡》?”我欣然答应。学生们仅仅听了两次,就能完整地演唱歌曲《家乡》,轻松自然的声音和投入的神情令我非常感动。

以上案例体现了流行歌曲进课堂的一种形式,即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将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引进课堂让学生学唱或欣赏,既可以补充教材内容的缺乏,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变“堵”为“疏”,适时引导,提高学生音乐审美情趣

流行歌曲已进入大众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以不可抗拒的原因冲击学校的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既然无法阻止这种冲击,倒不如转变观念,变“堵”为“疏”,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鉴别、分析,加深对流行歌曲的认识程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案例】《国际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庄严、雄伟,我安排了两课时教学。当教了一课时后,发现有一位学生课间戴着耳机在听唐朝乐队以摇滚乐形式演唱的《国际歌》。于是我就向这位学生借了磁带。在第二课时教学中,当学生基本能掌握歌曲风格及情绪并完整地演唱歌曲时,录音机传出了唐朝乐队演唱的《国际歌》。学生才听几句就皱起眉头,有几位还笑出声来,他们表示不解:庄严、雄壮的《国际歌》怎能以这种方式演唱?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音乐表现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摇滚音乐型的演唱方法,强调制造出一种情感及音乐氛围,用夸张的表演给观众以强烈的刺激,具有煽动性与动感。然而这种风格的演唱方法,由于形体动感过强,呼吸不易控制,声带受到强烈气流的冲击不能自然闭合,往往发出喊叫或嘶裂的沙哑声。因此,这种演唱方法不适合演唱庄严、雄壮的《国际歌》。他们意识到,要正确地表现歌曲,必须先对歌曲的风格、情绪及演唱方法有正确的理解。通过这种教学,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音乐审美经验中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和评价能力,培养广泛的音乐审美情趣。

三、巧用“契合点”,拉近学生与严肃音乐的距离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1-0056-02

作者简介:黄高松(1980―),湖北黄石人,本科学历,广州市番禺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

古诗词教学是当前中职语文有效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该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将古诗词的教学与流行歌曲融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难点”。

一、古诗词教学融合流行歌曲的基础

追溯一下古诗词的起源,我们似乎可以获得一些启发。诗是最古老也最具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据《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中也说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可见,在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只是到了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分别独立成体。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起源之初就是配乐演唱的音乐文学,发展到后来才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由此可见,古诗词与歌曲有着一脉相承的“血脉关系”。正因如此,歌曲中的流行歌曲作为广大青少年比较喜欢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完全可以融合进现代中职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承担起桥梁作用。流行歌曲包括曲和词,这两个部分都可以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所用。

二、古诗词教学融合流行歌曲的方式

(一)由乐入境,营造氛围

一些富有才情的作曲家,凭借自己较高的文学、音乐修养和审美水准,不拘泥于古曲,而是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进行再创作,通过乐器、曲式、唱法等手段,将现代音乐元素注入古诗词之中,在古诗词和现代音乐间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将古诗词这种“陈年佳酿”放在流行歌曲这个现代的“新瓶”中,以曲的旋律来启迪心灵。这种为原词配曲的流行歌曲可以使处于现代文化环境中的中职生忽略时代的隔膜,从而细细品味、感受古人的情怀。

比如在讲授《虞美人》的时候,可以播放由邓丽君演绎的《几多愁》,当悲切凄怆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直接就将学生带至那千古兴亡、往事悠悠的氛围中,这远比教师苍白地诉说什么国破家亡的悲愤要来得直接、明白、有效!

这种“新瓶”藏“陈酿”的流行歌曲很多,比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有《别亦难》与之相配,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有《月满西楼》与之相配,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有《滚滚长江东逝水》与之相配等。而笔者比较推崇的则是由刘家昌、梁鸿志、黄、古月等著名作曲人谱曲,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其中收录了十二首优秀的词作:《独上西楼》《但愿人长久》《几多愁》《芳草无情》《清夜悠悠》《有谁知我此时情》《胭脂泪》《万叶千声》《人约黄昏后》《相看泪眼》《欲说还休》《思君》。这些都是中职语文教师提高古诗词课堂有效性的宝贵资源,在或悠扬、或悲壮、或奋发、或缠绵的旋律伴奏下,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而是沉浸在歌曲营造的气氛中,饶有兴趣地展开学习。

(二)由词析境,比对感悟

中国的古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是诗歌的整体画面、完整形象的表现。作为构成艺术境界的“细胞”, 意象是意境的“零部件”,是创造意境的基础。

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美丽的意境。鉴于古今语言、音乐及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许多优秀的作词人不再受制于古诗词原来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可以再加工的素材,将传统诗词的意象进行借用、整合与重组,构建新的意境,从而传达现代人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这些歌曲,能让学生在现代旋律中透过古典意象的新组合,对世人相通的情感和古今人不同的情愫有更真的体验。

1.意象比对,感知意境

有一些歌词有原词可比对,但对原有意象进行了借用与整合,通过沿袭原句、采用意象、释其大意、借用情境等方式,使原词与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将古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比如《在水一方》《寂寞沙洲冷》《新鸳鸯蝴蝶梦》《涛声依旧》《当》等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古诗词,却营造了新意境。

笔者在讲授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时候,就使用了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歌词。

原词中“桐”“幽人”“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等意象以及原句在歌词中都有所体现,但是苏轼表现的是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歌词中却将古诗词的意境与现代人的感情生活进行了链接,仍有《卜算子》的画面,但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离情别恨,营造了一种独特的离别境界。通过一词一歌的比较鉴赏,学生也就对“意境”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感性上的初步认识。

2.意境比对,疏通情感

还有一些歌词,虽无原词比对,但却通过重组许多传统诗词固有的意象,巧妙地将各种词赋、典故、意象等元素注入其中,从而营造了与古诗词相仿的意境。这一类以“中国风”系列歌曲为代表,如《千里之外》《东风破》《台》《青花瓷》《兰亭序》等,都是此类非常优秀的作品。

以《千里之外》为例,在歌词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熟悉的意象:“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沧海”;“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燕”;“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梨花”,“高山流水”典故中的“琴”等,作词人信手拈来,重新组合,赋予词新的意境,将恋人间那种诀别式离别的依依不舍,身不由己,万般无奈,心如刀割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笔者在讲授《雨铃霖》时,就将这一词一歌进行比较鉴赏,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人和作品,感受古今情怀相通之妙,加强了学生对该词的理性体悟,效果非常理想。

教学实践证明,面对身处现代文化中的中职生,教师如果能以开放的态度,广阔的视野,丰富的趣味与深刻的批判力,将古诗词与流行歌曲融合在一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感官化,缩小学生与古诗词的时代差距感,促进学生与作品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不再觉得古诗词索然无味,从而构建起快乐有效的中职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