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农业发展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61-01
作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在学到生态农业这个问题上,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现如今在污染无处不在、资源大量流失的形势下,生态农业就好比是黑暗中的一座灯塔,一定会深深吸引人们的眼球,给人们带来意外的收获。
所谓生态农业,指的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和合理利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的综合农业体系。创建一种非静态的均衡机制以提高农村经济增长和生态系统环境的质量,通过这种行为,有利于把农村经济活动和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因子看作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以便进行统一筹划、协调管理,同时对农村的土、肥料、农药、种子等众多生产因子进行统一筹划,并通过各种手段来节约资源,削减其消耗,从而保护生态农业所处的环境,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达到农村资源可持续使用的目的,促使人和自然共同发展。
通过对生态农业进行理论方面的探究以及生产上的实践,不断推进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内的生态农业形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进行融合是其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论探究以及生产实践。根据当前以及今后中国所处的生态环境可以看出,发展以及不断壮大生态农业是比较适合当前国情的,同时它也代表了国内外农业发展的趋势。
在国内农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国内的生态农业也处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在人口逐渐膨胀、有用资源短缺以及所处环境不断受到污染的形势下,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很多好处,它不仅可以迎合现代人的种种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为后人保留了一定的资源以供他们生存、发展,从而可以更好的解决环境和资源、人口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达到三者之间和谐发展的目的。
一、国内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总理以前就提出:“本世纪是达到国内农业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时期,所谓的现代化农业指的就是较为高效的生态农业”,“应该将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两者融合在一起,与完善生产环境以及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同时还要和发展无污染农业融合在一起,将国内的生态农业建设提升到较高的水平”。
二、生态农业将会变成将来农业发展的主流
按照国内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采集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005年的时候,经审查并获得肯定的新公司有1839家,产品数量为5077个,在全国范围内,科学、合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公司为3695家,产品数量为9728个;产品实物总重量达到6300万吨,一年的销售金额总计为1030亿元,产品出口金额总计为16.2亿美元。随着绿色食品的不断普及,有机食品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根据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采集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005年的时候,经审查并获得肯定的新公司有208家,保存身份的公司达198家,占87%左右,公司总数量为416家,产品数量为1249个,产品实物总重量达到66.9万吨;一年的销售金额总计为37.1亿元,产品出口金额总计为1.36亿美元;经审查并获得肯定的占地面积是2483万亩。在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大的影响下,国内生态农业产业已经有了其最初的发展形式,同时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中心的生态农业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2005年的时候,有305家企业向上级申请成为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的年产值均在5000万元以上,所占的比例为18.4%;经审查并获得肯定的国家级相关企业总数为192家,所占的比例为33.3%。和上一年比起来,2005年经审查并获得肯定的企业增长为59.9%,经审查并获得肯定的产品增长为61.6%;企业的总数量增长30.3%,产品的总数量增长为49.8%。相关人员表示,生态农业将成为本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主流。
三、生态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是现展思想,主线是主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技术支撑是现代化科学技术,最重要的条件是要具备现代化的物质设备,使用的是现代化的经营方法及管理策略,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是整个现代农业实现的保证。现代农业能够全面的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上的作用,实现工业和农业相结合,形成产和销相一体的多作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结构。但是生态农业的生产是把资源的连续使用及生态的保护作为基础,按照生物和环境的共同发展以及输入输出产品均衡发展等理论知识,使用系统工程的相关办法,依赖当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科学使用以及再生农业资源,注重提升太阳能的使用效率,完美体现其具有的特点,创建优良的资源循环系统,推进农业有序、健康的发展,达到生态、经济以及社会相融合的目的。所以,生态农业是一个聚集知识的现代化农业体系,是农业不断发展的又一种方式。这两个在含义以及本质上是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的。根据“生活宽绰富裕、面貌整洁、生产壮大、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需求,把市场作为努力的方向,把利润作为重心,在发展的同时兼顾资源、环境的保护,完美使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建立资源合理使用、健康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将逐渐变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四、重视生态农业相关技术的探究、使用以及普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泾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建设,泾县生态农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1泾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11月,《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2006年4月泾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泾县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呈现出了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等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强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为2006年的295kg/hm2,病虫综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农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面积1.7万公顷,其中2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16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试点,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年均抽检样品500份,合格率97%。
1.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4.2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00hm2;制定实施了《泾县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泾县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对无证开采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泾县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加快
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泾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586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查济(星吾公)村被列为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全市处领先地位,综合利用率达到49%,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龙头企业成为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种、养、加为一体的安徽祥泰公司,开发荒山荒坡种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产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3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3.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己批准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减少随意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3.2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证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3.3抓好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结合泾县的环境特点,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4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泾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建设,泾县生态农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1泾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11月,《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2006年4月泾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泾县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呈现出了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等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强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为2006年的295kg/hm2,病虫综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农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面积1.7万公顷,其中2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16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试点,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年均抽检样品500份,合格率97%。
1.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4.2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00hm2;制定实施了《泾县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泾县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对无证开采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泾县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加快
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泾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586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查济(星吾公)村被列为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全市处领先地位,综合利用率达到49%,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龙头企业成为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种、养、加为一体的安徽祥泰公司,开发荒山荒坡种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产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3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己批准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减少随意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3.2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证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新机制。超级秘书网
3.3抓好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结合泾县的环境特点,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4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自然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等概念,并把它由于这些模式都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理论,以生态、自然资源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为核心,因此统称为生态农业。作为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生态农业,使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既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又符合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生态农业是克服传统农业的弊端,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发展农业的一种新思路,从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角度有利于“三农”发展的产业体系。
一、发展生态农业必要性
生态农业所蕴涵的理论和科技内涵,不仅对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解决农业发展深层次问题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发展生态农业可以确立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必将成为农村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生态农业遵循自然规律
利用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对生态系统要素进行高效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农业经营管理模式重组、优化,施行无公害的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产品的高产优质和环境优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一)建设生态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生态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对于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是生态农业的根本所在,而生活质量的提高,包括丰衣足食,更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农村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生活宽裕所带来的物质方面的增加,更要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所带动精神文明的发展,生态农业恰恰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动力。
(二)建设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人们为了满足生产需要,以现有的资源为代价破坏良好的生态环境。如农民为了追求农作物高产,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大气和水污染,建设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当前盘锦市不和谐的生态环境。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资源持续、有效与合理利用的最佳选择,生态农业能够推动相关领域产业循环发展,使农业融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之中。因此,它也是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设生态农业提高生活水平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新的趋势。人们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加敏感,更加关注产地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生态农业、实行清洁的生产方式迫在眉睫。
三、搞好生态农业建设
因地制宜在推广立体结构型、共生互惠型、资源多层利用型和种-养-加结合型等多种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全力打造发展模式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降低农业资源消耗,建立节约型、生态型农业。重点推广试验了新技术:一是推广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二是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技术;三是推广生物农药及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四是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及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沼气、养猪、棚菜、厕所);五是推广增施农肥技术;六是推广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七是推广林粮、林菌、林药栽培技术;八是推广庭院工厂化育苗技术。这些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和实施,不仅节约了农业资源,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对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生态农业发展思路
生态农业建设虽然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如资源短缺、能源浪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以及化肥和农药的长期或过量使用,加剧了地表水及土壤的污染,并直接影响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一)理清思路:着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
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坚持农业开发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提高开发水平和效益。要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树品牌,上质量,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资金扶持使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政府要高度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事业。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建设生态农业和保护农业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行宣传,宣传国家建设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宣传“榜样”抓好建设生态农业脱贫致富的典型。积极调动农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性。在广大农村,形成领导重视、农民参与的社会氛围,加速生态农业的推广实施。财政部门应加大生态农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同时积极吸引企业等其他团体的资金,并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农民自身投入。通过拓宽投资渠道不仅能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上的难题,还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开展相关的规划、技术培训、新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工作,进而提高农民施行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三)科技引领生态农业建设全面推进
建设生态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其自身不但与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符合,还能够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现阶段,上思县已经被列为我国国内建设生态农业的示范县,这为上思县区域生态经济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为了促进该县生态农业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上思县的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具体如下。
1上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上思县位于广西南部,被外界称作天然的氧都。该县工管辖4个镇、4个乡,总面积为2816km2,耕地面积高达5.87万hm2,其中有3.26万hm2种植甘蔗,种植作物品种非常的单一,且每年都使用大量的农药及化肥,致使上思县面临着严重水土流失以及生态破坏等众多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应该制定一套合理的农业发展方案,以促进上思县农业持续发展。
2上思县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2.1没有建立先进的农机基础设施
很多蔗区都不存在灌溉设施,有的蔗区虽然建立了干渠网络,但却没有支渠通向各个田间地头,且干渠的利用率也非常低,因此甘蔗种植效益一直都得不到提高。加之农户本身没有较高的水利化程度、不具备先进的农业设施以及较大的高产农田建设比例、较高的耕地产出率以及质量。同时,甘蔗的实际生产未实现机械化,依旧应用人工进行施肥、除草及种植与喷药,且应用机械收获甘蔗还在试验的阶段。此外,由于上思县在基础设施方面不能抵御较强的台风及干旱等众多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这些问题的真实都阻碍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发展脚步[1]。
2.2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大型企业不但少且还不是非常强
就上思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投资方面不具备良好的投入渠道,投入和需求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市及县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较为有限。再加上这些年农药以及肥料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使甘蔗种植成本逐渐升高,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而在上思县范围内,只有上上糖与昌菱公司具有较大的规模,其余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还没有充足的生产资金及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的支持,因而只能生产一些初级产品[2]。同时,很多企业都未与农业产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并且与农户间一直是买卖关系。所以,企业便没有较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应对市场竞争,慢慢地就被市场所淘汰了。
2.3调整农业结构较慢
2015年上思县农林牧渔业之中,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5.83%,比2013年下降了1.36%,笔者对上思县近3a的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查,详细变化趋势见表2。由此可知,农业结构的实际调整速度相对较为缓慢。长久以来,广大农民一直都应用传统的模式进行种植与养殖,且还没有充分应用当地的特有资源,依旧使用单家独户以及分散式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3]。农业生产主要把农户分散经营作为主体,且规模不大,节约化程度也非常低,致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以及科学技术难以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进而促使农产品单价和效益得不到明显提升,生产能力无法提高,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2.4农民没有较强的生态农业生产意识
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因此还未向广大农户宣传生态农业的发展政策保障、法律法规与科技支持等众多体系,且投入机制以及市场机制也没有完全建成,生态农业对于农业增效以及经济增长也没有较大的贡献。所以,社会对其未加重视,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树立起节约生产及安全生产与清洁生产的意识。再加上农业人口大多数都是50~60岁的人,且他们还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极容易被传统观念所约束,不能顺利进行生态农业生产。
2.5农业产业化化相对较低
现阶段,上思县的农业生产模式依然在使用较为传统且粗放型的模式进行生态经营以及管理。其实际专业化与标准化水平都相对较为低下,市场占有率不足,缺少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龙头型企业对其进行带动。现阶段上思县中还不具备能够具有良好竞争力农业加工企业,农业产品等加工产值长时间得不到上升,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还存在严重的欠缺,使上思县大部分农产品都是以原料的形式进行交易。再加之农业合作社会社水平相对低下、资金链支撑不足、农民自身组织化欠缺、生产加工技术严重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会使农民和市场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联系不贴切,进而使生态农业连接机制较为不完善,不能将产业有效的转化成经济优势。
3发展思路
3.1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对沼气、发电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机具研究和开发,并将其纳入农业发展规划之中,农业技术研发人员还必须重点研究生态农业的实际应用技术。同时,将提高资源的具体应用效率作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将节水、节种及节肥与节地作为发展重点,向广大种植户推广节约型播种、耕作、施药、施肥、沼气利用、养殖、灌溉和废弃物利用等众多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示范[4]。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服务以及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的服务、推广、信息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保障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之上获得更高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3.2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
大力支持由发展产业带动高技术含量及生态效益明显与强动力的生态农业发展企业。倡导各大企业应用工程与生物等众多高新技术,开发、加工农产品、有机废弃物与农副产品等,扩大其加工规模,增加生产总值,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以生态农业发展为依托的企业,使生态农业可以持续发展。应用先进的环保以及节能技术,提倡节能、绿色生产,把以前污染后期处理生产模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严格控制,真正做到“零”排放生产[5]。同时,政府应用大力支持生产基地的建立,从产品的生产源头进行有效控制,打造绿色、无公害、有机与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既“三品一标”产品,进而促进产业带动力得到提升。
3.3建立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
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体制环境建立,应用政策来带动生态农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要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具体开发以及示范与应用加强重视,倡导农民购买能够进行施肥与秸秆还田等先进机械,并给予他们一定资金补贴,引导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制定贷款制度,以使各大企业和农户能够获得充足的贷款资金来发展生态农业。针对那些需要建立大规模生态农业发展基地的企业,必须给予他们充足的资金补贴或者投资,同时对于一些节能产品还需要制定相应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使上思县生态农业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3.4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
集中全县所有的力量,应用各种各样的形式以及方法,对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知识进行全面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发展氛围,一一解决广大人民在农业方法方面存在的众多认识问题。把生态农业的发展企业以及生态示范农户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有机载体,丰富生态农业的宣传内容,扩大众多典型影响的范围,让广大人民可以实实在在的看到生态农业给他们带来各项收益,真正积极主动的沿着明确的生产方向进行农业生产[6]。对于生态农业的教育宣传应该重点向农户介绍以下内容:处理畜禽的粪便及农药空瓶与塑料薄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知识与方法;指导广大农户对垃圾、沼液及秸秆和粪便进行再利用,并把它们当作成农田肥料,进而促进生态农业稳定发展。
3.5建立健全的市场以及土地经营制度
一直以来,规模经营的问题都为阻碍上思县生态农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循环经济为规模性的经济,如果没有相应的规模,那么就不会获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根据依法、自愿及有偿的原则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倡导一些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经济能人、大型企业及农民合作社与工商企业等众多的经济主体,应用转租、转让、转包和互换等方式来流转农村的土地,促进土地快速集中。最主要的就是应该对村上的干部进行培养,使他们成为林场主或者是农场主,并通过集中示范,全体农户参与的方式,形成“由一户带动全村,由一村带动众多村,再由多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基地”的新生态农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根据“共同承担风险,一同分享利益”的发展原则,建立农户与大型企业的利益关系,使农业市场的实际经营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4结语
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应该重点开设典型的培育模式,并从种植、养殖等单向产业向多业组合的生态农业方向上发展,最终促使整体朝着生态农业方向不断发展。
作者:黄志勇 单位:广西上思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1]王欧,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3(1):48-52.
[2]季凯文,彭柳林.地形地貌多样型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析——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4):125-128.
[3]黎振强,杨新荣.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4(12):104-110.
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事件的明显增多,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农业发达。近年来南阳市开始逐渐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已无法真正满足当前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1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
1.1需要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当前南阳市有些地区还在进行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气候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而要想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合理开发运用气候资源,指导生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做好气候论证,进行科学调度。
1.2需要丰富专门为生态农业提供气象服务的产品
南阳市需要结合当地气候情况,对于生态农业展开相关调研工作,实地了解生态农业对于气象服务的真正需求,形成调研报告。并针对报告做好分析、研讨、锤炼,以开发制作出专门为生态农业服务的产品。不断丰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在继续做好常规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其他特色专项气象服务,使预报服务产品多元化、专业化。
1.3需要拓宽农业气象传播途径
现阶段,南阳市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广播、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电视、网络等媒体手段。虽然,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些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大部分的农民朋友获取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依然是借助于电视机。再加上南阳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水平落后,有些地方通讯不发达,信息相对闭塞,致使农民气象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气象信息无法及时顺利传达到农民手中,如果突然发生灾害性天气,天气预报信息如果无法在第一时间送达,势必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1.4需要提高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水平
生态农业对天气预报的精准度要求比较高,而影响天气变化的原因比较多,不仅仅受大气运动的影响,还会受到地形作用、太阳活动以及植被分布等多种原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就会导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受到不利影响。再加上气象预报用语还不够细致,单凭借晴雨表述不可以真正展现天气的各种变化,这会让农民对气象信息的理解发生歧义,所以,还迫切需要提高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水平。
2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对策
2.1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管理机制
要结合南阳市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思路,逐步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气象业务岗位职责,做好气象服务的合理分工,使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管理向规划方向运行。同时,要加大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的投入,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警系统,从各方面提升生态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水平,全面促进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加强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对产业结构进行指导并调整,趋利避害,使产业能够取得最大效益。尤其是在引进新的优良品种及新的农业技术等项目方面,需要提供详细的气候分析资料。在气象防灾减灾方面也要结合气候条件采取相关措施。气象部门要熟悉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指导农户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收入,切实使生态农业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
2.3大力拓展气象信息渠道
充分凭借电视、广播、12121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各种移动媒体、互联网、气象信息员和气象信息服务站等多种形式,实现气象信息在全市各县各乡镇的全覆盖;至少要保证有一种方式手段在5min以内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到90%以上的行政村,在这里就需要做好农村地区村民手机号码的统计、录入、联网工作,如此便能够借助于手机短信及时实时气象信息,确保农民朋友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天气预报信息,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有利的气象信息指导。
2.4积极开展生态农业专题气象服务
针对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及时制定气象服务方案,细化服务内容,积极运用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制作服务产品,或利用省局下发的业务指导产品,进行解释应用或订正,制作农用天气预报,提出针对性农事生产建议,服务生态农业生产。加强对可能给生态农业造成影响的大风倒伏、干热风、冰雹、暴雨等极端灾害天气的动态监测、记录工作,同时还要针对这些极端天气及时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工作,并采取相关措施帮助农民有效防灾减灾。
2.5加强生态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气象部门应结合农事活动、发育期、作物长势、产量结构等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深入研究气象服务产品,可以研究开发农田生态灾害天气预报、洪涝、低温冷害、干热风、干旱指数预报等产品,推广有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6大类型生态模式,将农业气候资源区划进行精细化开展。加强气象信息的宣传和科普力度,凭借多样性及专业性产品切实为南阳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及指导作用。
2.6提高天气预报水平和能力
气象部门需要加强科技研究,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将精细化预报评价指标与效果有机结合,积极面向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把握气象现代化发展方向,以生态农业需求为牵引,充分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业务技术的进步和成果转化,努力提高气象现代化、精细化预报水平和能力,使其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特点,完成气象服务生态农业的重点任务。
2.7加强同农业部门沟通合作
气象部门需要加强同农业部门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推动农业气象信息与资源的资料共享。在关键农事季节和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进行会商,加大农情和气候趋势性分析和判断的工作力度。双方联合对农业重大气象灾害、农业重大病虫害、土壤墒情等开展小气候区域监测,探索和扩大农业生产重大情况的预报、追踪和反馈渠道,指导农民搞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2.8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加强人才的培养工作,将气象服务人才的需求列入本部门的人才战略规划,同时,要不断充实南阳市各地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要求信息员覆盖全市各乡镇、农村,确保达到100%。同时,要安装使用气象信息员管理系统,对气象信息员履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掌握生态农业知识及相关专业技能气象服务技术骨干,不断提高气象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尽量更好的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最佳的指导。
3结语
生态农业气象服务是一项复杂、繁琐的艰巨工程,其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气象部门需得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制定合理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有针对性的开展精细化的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切实为构建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提供气象服务保障。
作者:贾成刚 单位:南阳市气象局
1 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2 我国生态农业现状
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导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对于促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有机农业传统的国家。但是,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受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口猛增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我国农业生态资源的破坏和恶化,集中反映在水土资源方面,而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土资源。因此我国生态农业(特别是生态种植业)的建设应该从改变耕作方法和改良土壤入手,补充土壤有机质和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提高土壤肥力,并广泛采用节水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坚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南涧地理环境与生态农业
南涧县具有干热退化山地环境背景这一特征,其植被稀疏、高温、雨量少并且集中、冲沟发育、地表破碎、泥石流危害以及水土流失严重、松散固体物丰富等等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低下,这就为南涧县的农业发展增加了阻碍。对此,南涧县委,政府着力打造生态农业,提出了以生产绿色、无公害和有机产品为目标,合理布局支柱产业,形成了“一片烟、一杯茶、一个核桃、一头牛、一只鸡”五大产业特点。下面,笔者就结合云南省生态农业发展以及南涧县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南涧生态农业发展思路进行简要的探讨。
发展生态农业是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农业相结合,是处理好两者关系的有效举措。发展生态农业的目的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的高产量、高效益、高质量。传统的农业,只注重追求产量,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存在很大局限的。生态农业突破传统农业的发展局限,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将生态农业的理念进行实践,也是有难度的。首先,必须熟知本地地理环境,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生态农业的规划。其次,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齐心协力发展生态农业。另外,必须重视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通过技术改变传统农业,让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过渡。总之,发展生态农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规划和努力。在坚持中探索,在坚持中发展。
另外,生态农业不能脱离市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进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到地方农业发展之中去,在注重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前提上,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导向,并且以经济效益作为中心,对本地的生态资源进行依托,实行区域化的布局、系列化的加工、规模化的建设、专业化的生产、企业化的管理、社会化的服务以及一体化的经营。在农业生产和生态良性循环这一基础之上,对无公害、安全、高效、优质的农产品进行开发,使农村和农业经济逐渐走上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自我约束以及自我积累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南涧县生态农业发展思路
(一)南涧县生态农业发展必须针对其生态工程进行规划和布局
对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布局主要是以社会管护工程、调控水工程、土建工程以及生物治理工程作为主体的,围绕如何进行山水调控、减缓水动力的条件,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一起组成了一种多层次防治体系,这一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基础是“稳”,核心是“调”,根本是“固”,关键是“护”,只有明确这几点,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南涧县生态农业发展远近结合、兼顾防治以及用在其中这一战略目标。其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侧重于南涧县生物治理,对其土建工程进行合理搭配,并且对其社会管护进行重视,其核心问题就是泥石流的调控问题。
在南涧生态农业发展总体的布局方面,要注重生物的治理、生态的保护区建设以及配套土建工程的规划和布局。这一规划和布局要按照各类冲沟、溯源与谷坡侵蚀等等立地条件的类型,这里笔者所指的各种冲沟是指切沟、浅沟以及毛沟等等。对其进行分别开展不同的生态农业工程的治理。对于浅沟和毛沟的整治,要以地面绿色覆盖以及营建生物谷坊为主,对它们的纵深发展进行控制。深沟治理和规划,首先要修建配套的谷坊或者土建拦坝,在其稳定坡脚、泥沙回淤抬升以后,再进行防冲林建设和生物谷坊建设。在其冲沟或者宽沟的下段宽敞沟床部分,主要应该在稳定各种滩地和沟床利用上采取措施,将其和工程的导排措施进行结合,并且开展经济林、护岸林以及防冲林的建设。
在南涧县生态农业规划和布局时,还应该按照其坡位、坡向和坡度的不同,对其调蓄水措施和整地种植方式进行合理的应用,并且将例如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水土保持林以及水源林等等多种的高效植物群落进行筛选和规划,从而提高土地的生物生产力。只有将这些措施做好,将其山地进行很好的规划,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南涧县生态农业的良好发展。
(二)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处理好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这是理论基础。另外,在工业文明时期,人们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引起了许多严重的自然灾害,必须环境污染、洪涝、干旱等等,实践早就证明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因此,发展生态农业,第一个必须处理好的关系就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要发展生态农业,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求发展,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这就要求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时必须处理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清洁、节约的绿色增长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和社会经济一样,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总之,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社会发展是最终的目的,而保护生态环境是基础,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规划生态农业,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可以展开以下一些举措:通过对种植业和林业生产的规划,建立多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种植林业,保护耕地土壤肥力,保护农作物;根据土地具体情况发展种植业或是林业等等。
(三)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稳定的生态农业系统
狭义的农业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即种植业,广义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牧业、花卉业、观光农业、畜牧和农业手工业。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根据土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生态模式的构建。其一,要重视生物立体的共生型,比如可根据生物类型、生物因子的数量,划分立体种植型、立体种养型和立体养殖型。其二,要实现有机物多层利用型,这主要是在物质中实现循环生产,实现废物的再利用,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三,全面规划发展型,对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农业的生产计划,以最优的种植方式实现种植结构的优化。其四,山区资源开发型,重视对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变,营造良性的山区经济,比如在水土流失地区修建防护林等等。
总之,发展生态农业是通过人力构建一个生态农业系统,它比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简单,但就其生产力来说应当比自然生态系统更高,所以,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较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维护了社会效益。
三、结语
生态农业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思路和趋势,在云南南涧县中实行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应该从南涧县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其各方面的因素。本文中,笔者首先对生态农业概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接着从南涧县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之明确生物生态工程原理以及云南南涧县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之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布局这两个方面对云南南涧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浅谈。
参考文献
[1] 陈欣.唐建军.王兆骞.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兼论其保护途径与今后研究方向[J].农村生态环境,2002.(01).
[2] 张玉虎.李正跃.陈斌.非作物生境在作物害虫天敌种群调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A].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 2009.
[3] 廖和平,洪惠坤,陈智. 三峡移民安置区土地生态安全风险评价及其生态利用模式――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04) .
1生态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几点制约因素
1.1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识淡薄
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投入大,获效时间长等特点,大部分的农民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根本不愿意去开发新的农业资源,也不愿意使用新科技,只是一味的保持现状,也就是说那些能速见成效的措施是农民愿意接受的,而那些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措施却很难得到应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的意识不够到位。
1.2农村科技实力不足
众所周知,科技是一种生产力,农业的发展当然也主要依靠于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是说农业科技的实力越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就会越快。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完善,导致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实力不够强大,对于生态农业这一系统性的项目,连简单的照猫画虎去借鉴经验对农民来说都是十分困难,更不要谈什么成功了,所以说农村的科技实力不足,直接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
1.3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其具有见效周期长这一特点,往往会在资金方面出现短缺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财政支持,但是有一点要知道,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往往要同时支持很多的项目,不能做到资金的准确到位,这就导致了生态农业因资金不足而难以继续进行下去。资金缺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生态农业都将会遇到困难。
1.4组织建设不足
在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过程中,组织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面前,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困难,还有些组织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独立的进行,不顾全大局,这样往往会造成某些项目的决策和支持力度跟不上进度,对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而言,这种组织建设不足的现象很是凸显,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1.5生态农业政策不够完善
各个项目的实施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所谓的政策支持,也就是说帮助项目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仍然需要完善,在有些方面由于这政府政策的不到位,使得农民对农业资源的认识不够,导致资源不能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还有就是在农产品的价格方面,有时候也能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对政府而言,要严格发挥其政策措施,控制好农产品的价格,保障生态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1.6农业推广人才匮乏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已经迈入了关键的历史时期,在新的时期要面临新的挑战,也就对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人才有了更高要求。生态建设不仅需要高素质、高能力、高技术的三高人才,而且需要强有力的推广团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政府方面对此也是非常重视,但是生态农业仍然没有在全国得到有效推广,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人才匮乏,缺乏好的推广团队,也就缺乏了发展的基石,也就是说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增加其推广人才的培养和利用。
2加大我国生态农业推广的几点措施
2.1提高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认识
农民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往往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其实社会效益的低迷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都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只是农民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要加大这一点的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农民意识教育活动,通过思想教育使农民在认识上得到提高,从而增强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全面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动力,为生态农业的发展营造好而适合的氛围,最终实现让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设中去。
2.2完善生态农业的保障体系
完善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发展政策,从而增加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对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推广组织奠定基础,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体系的完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2.3加快农业新技术开发和利用
生态农业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在提倡农业发展信息化的基础上,充分的开发新技术和利用新科技是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就是说研发新科技是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要想更进一步的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一定要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2.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利用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来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其目标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安全、高效,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并最终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发展生态农业,要立足自身优势,协调促进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一、鹿泉市农业基本现状
鹿泉市地处冀晋交通咽喉,区位优越,自然条件良好,农业基础扎实。全市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拥有耕地42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3万亩,地形条件优越,水利条件较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近年来,鹿泉市充分发挥紧邻省会的区位优势,着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一是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得到推广,建成了东辛庄、台头两个特菜基地和大河、永壁等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面积达到6.5万亩。二是建成了上寨、白鹿泉、宜安3个万亩优质大枣生产基地,4万亩优质小麦基地和羊角庄、南寨等6个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观光农业园区,特别是全力扶持滹沱河都市农业、上寨休闲采摘等特色园区建设。全市17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农产品生产逐步走上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轨道。先后被农业部和省政府确定为粮食、小杂果、瘦肉型猪和肉牛生产基地,是省城郊型农业科技推广生产示范基地,中国农科院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市。
二、鹿泉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技术体系有待完善
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在一般情况下,农民群众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设计,而是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盲目跟风,这往往在本地难以取得成功。目前在鹿泉市生态农业实践中,农民群众素质不够高,用地不够合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资源浪费,同时,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农业技术如何与时俱进,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及在本地如何广泛推广等问题。
2.机制缺乏
(1)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励机制。生态农业的推广普及和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这种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必要的政策激励机制。激发农民群众的正确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智力效应,从而保证生态农业能有效的存在和发展。虽然我市的农村经济改革比较成功,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落实,还存在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有些地方的土地、水等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
(2)缺乏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需要广大基层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就成为必要,以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参与这一活动,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谋求科技致富之路。但是目前我市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广大基层农民群众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生态农业的整体推进存在障碍。
(3)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是目前在农村地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只有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发展经济才能更好地了解、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使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农业要在农业经济中发挥主要作用,必需延长产业链,促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目前,我市的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还不够强大,辐射带动能力弱,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三、加快鹿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1.形成与鹿泉市实际协调的农户、企业、地方政府和谐协作的整体
强化生态农业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和多元性,根据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市场条件,发展高效实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民群众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农民自身的积极性是发展的前提;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引导扶持农民发展生产,是推动发展、保证发展的力量;企业既可创造就业机会,又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2.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农民群众不仅是粮食和饲料的生产者,而且是农业资源的重要保护者和管理者,在制定各项农业政策时要将这一点充分考虑,通过政策措施的激励,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农民群众自觉采取保护农业资源措施,从事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生产,改善服务,成为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力量。
3.加强教育培训,加大推广力度
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农民掌握先进的现代技术,而且需要认识理念的提高,因此应高度重视教育培训的作用,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的认识,提高农民实施生态农业实践的技术水平,造就一批农村科技人才。建立起联系学术研究者、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的网络,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之间的合作,促进有益于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和方法的引进和推广,加速生态农业的发展。
4.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
提高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积极引进和推广关键性实用技术,及时解决生态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这就要通过高等院校、科研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与农民结合,在生产实践上不断创新。
重视区位优势。区域优势的最终体现是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应控制和减少化肥农药的危害,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生态农产品品牌效益,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带动千家万户推进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76-01
生态农业要求把农业及农业相关行业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解决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与发展[1]。
1 国内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起,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就已经被结合起来[1-7],生态农业的概念逐渐发展起来,经多年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但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瓶颈[2]。一是目前我国生态农业主要目标为追求更多产出,主要手段为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未足够重视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二是当前的生态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体,没有充分重视包括工业、服务业在内的其他领域或部门之间的联系,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市场化的引导,在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方面发展不足;三是用于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落后于当前的生态农业实践进程;四是农业管理标准化水平低,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相互冲突及自相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
2 现阶段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作用
2.1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农”领域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农业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科研成果、政策要求,都无一例外要争取到农民或农业生产者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否能兼顾到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能让农民获得真正的实惠,关系生态农业发展成败[3]。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能够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双赢的新型农业体系,可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值得进一步完善、发展和推广[2-4]。
2.2 发展生态农业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农产品国际贸易及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更集中的暴露出来。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将是我国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农产品质量与产品竞争力及农业综合效益等多方面的问题[4-5]。另外,发展生态农业、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也将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存环境,有利于我国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2.3 生态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中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也将在农村。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要求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生活环境[7-8]。发展生态农业影响着农业生产方式,尤其是农村生活方式;不但可以改善农业及农村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将会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充分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将逐步颠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别方面的观感,也将最终促成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9]。
3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家及农业主管部门虽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但始终未能解决所存在的一些农业管理体制上根本问题。二是生态农业以及相关理念的普及程度不够高,农业相关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未能充分地理解与把握生态农业的各相关方面。三是当前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未重视农业的多功能生态服务,大多局限于物质能量循环和能量资源多级回收利用。四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格局始终以种植业为核心,存在一系列问题[10]。五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方面始终缺少系统、完整的理论整合成果,其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4 生态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生态模式。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适宜的发展模式将能有效促进本地生态农业的发展[11]。二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协调发展。坚持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原则,合理利用、增殖资源原则,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原则,正确运用调控原则[1-6],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原则。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农业清洁生产,提倡在信息化基础上组织农业生产。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相关单位及个体的宣传鼓励措施,并逐级细化,充分调动其积极性[12-13]。
5 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和新趋势
5.1 从重点关注生产环节转向规模化与产业化
产业化与规模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14]。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强调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通过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循环,突破单一狭隘的产业限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3]。
5.2 发展多产业结合的开放性农业和多功能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以农林牧渔产品的生产加工为基础,紧密联系生产流通领域,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网络化连接[12]。
5.3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注重生态文化的培育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也是生态农业的灵魂。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12,15-16]。生态农业的发展应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点,将和谐发展作为首要的价值选择,将生态文化的培育与发展贯穿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之中。
5.4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11],对整个农业技术体系进行生态优化[15]。在实践过程中,对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再优化,以现代农业科学理论为基础加以整合,引入最新的实用技术进行二次革新创造[17-21]。
5.5 重视传统农业文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既包含构建不同类型的适应当地既有条件的生态经济模式,也包括集成的生态技术和管理模式[11]。我国生态农业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农业精华的传承和提高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根基和稳定的保障,这也将有利于保护各地区、各民族形式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并有利于农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13]。
6 参考文献
[1] 胡人荣,余长义.我国生态农业进展现状与展望[J].生态农业研究,2000,8(3):95-98.
[2] 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6):341-345.
[3] 韩玉勇,刘志峰.农村进展循环经济的新形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30):9717-9718.
[4] 曾超,王文强,等.中国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农业[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28(1):58-60.
[5] 金鉴明,金冬霞.中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科技研究与进展,2002(2):10-14.
[6] 顾进飞.生态农业进展的制约因素[J].农业环境与进展,2012,15(2):8-9.
[7] 叶谦吉.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8] 卞有生.生态农业基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
[9] 张忠根,应风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 卞有生.生态农业中废弃物的处理与再生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1] 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2] 邓启明.基于循环经济的浙江现代农业研究:高效生态农业的机理、模式选择与政府管理[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3] 刘春.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4] 骆世明.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J].地理研究,2008,22(1):20-22.
[15] 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时间和理论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65-1370.
[16] 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805-809.
[17] 刘应元,冯中朝,,等.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3):24-29.
[18] 黄国勤,王淑彬,赵其国.广西生态农业:历程、成效、问题及对策[J].生态学报,2014(18):5153-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