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农村发展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0 17:02:0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农村发展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农村发展分析

篇(1)

1 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用地存在问题

1.1 农业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

首先,土地流转分散,不适应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尽管土地流转总面积不少,但流转的集聚程度并不高,单体连片的大面积流转仍相对较少,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的要求。流转土地相对分散,不是连片流转,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现机械化,农业效益不高;其次,土地流转评估机制不健全。虽然土地使用权流转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转出、转入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联系,阻碍着土地流转在更多方式、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进行。转包费、租赁费缺乏科学依据,各级还没有专门的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构和专业人员,土地流转价格靠协商,定价普遍偏低;最后,少数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少数农民法律意识不强,认为土地流转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只作口头约定,没有履行合法手续,私下流转属个人行为,土地稳定性差,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矛盾纠纷隐患大。

1.2 农村建设用地使用存在问题

农村建设用地包括农村公共设施用地、公益事业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坚持一户一宅的原则。在建设用地管理过程中,农户自愿申请复垦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镇(街)不能及时指导集体经济组织对房屋及其建构筑物予以合理补偿后,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按照集体房屋权属申报复垦,严重影响到农民群众复垦的积极性。此外,集体经济组织不能对收回农户房屋的补偿区别分类,不能对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保护好农户的合法权益。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实行自愿、有偿、公开的原则,各地区对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申报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真实性负责。但是在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时,没有充分听取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权利人的意见,复垦面积、补偿金额等均不能做到以书面形式公告、公示并留存影像资料备查,有关结果没有和农户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权利人确认签字,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 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用地政策分析

2.1 支持设发展社会农业用地

农业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属于农用地,实行“备案制”,不需办理转用审批手续,只报区县(自治县)国土房管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首先,对于规模化种植业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5%以内,最多不超过10亩;其次,规模化畜禽养殖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最多不超过15亩;再次,水产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最多不超过10亩;最后,粮食生产500亩以内的,配套设施用地控制在3亩以内;超过500亩的,配套设施用地不超过10亩。

2.2 农村集体闲置土地利用

首先,对主城及区县城周边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支持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予以利用;其次,对偏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复垦为“地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再次,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规范的民主程序,协议有偿回收闲置的宅基地、非本集体经济组织因房屋继承占用的闲置宅基地以及闲置乡镇企业用地,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利用;最后,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确保建设用地不增加、耕地数量不减少且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可对村庄内零星、分散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布局调整,集中用于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2.3 农村闲置宅基地利用

篇(2)

江苏省作为东部沿海的发达省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苏南、苏中、苏北3大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苏南地区发展较快,苏中适中,苏北较慢,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都呈现出不均衡。苏北是江苏省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的比重大,在承接苏南和苏中的产业结构的转移过程中,农村环境问题制约着苏北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影响苏北农村经济发展和要素投入的制约因素,对苏北农村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苏北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关系的理论研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在探究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了较为成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Grossman等[1]基于全球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对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Copeland等[2]通过建立动态模型证明了库兹涅兹曲线的结论,阐述了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秦江波等[3]基于Grossman影响环境因素的机理分析模型,对黑龙江省环境污染加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彭迪云等[4]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江西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对策思路;张明等[5]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乔广浩等[6]对辽宁省市域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研究;高宏霞等[7]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法研究了我国各省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丁继红等[8]利用江苏省1985~2006年6类污染指标的年度数据,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苏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业投入要素及环境治理协调关系的研究还鲜有所见,笔者以2004~2013年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要素投入和环境治理的平均数为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苏北农村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与环境的协同程度,为明确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和全面苏北农村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1江苏3大区域农村区域产业结构和环境治理的比较分析

1.13大区域农业主要指标比较分析

江苏省3个区域农村产业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农村环境污染和农村环境的治理问题,虽然近年来江苏农村经济中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都有一定发展,三次产业均衡发展型结构模式较为松散地分布在全省,但相对而言,苏北为农业主导型,苏中为工业主导型,苏南为工业主导型和第三产业主导型并重。而在农业结构中,2012年苏北、苏中、苏南农林牧渔及相关服务业的比值分别为53.80∶2.47∶25.90∶13.91∶3.92、47.24∶1.26∶21.48∶24.06∶5.96和50.58∶4.02∶14.60∶22.23∶8.57,说明除普遍进行种植业外,苏北以禽畜养殖为主,苏中水产养殖和禽畜养殖并重,苏南则以水产养殖更为突出。工业结构中,苏北更多的是承接了苏南的产业转移,而苏南则逐步向高价值创造的行业转变。产业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污染源及污染物类型的差别。

1.2江苏农村区域环境治理的比较分析

江苏省农村工业迅速发展。从表2可以看出,2005~2013年江苏农村工业GDP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也带来了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迅速上升。从总体来看,2005~2013年江苏省农村工业废水与废气排放量呈现上升态势,苏南农村工业废水排放量明显大于苏中与苏北的排放量。从2006年开始,苏南与苏中农村工业废水排放有下降的趋势,而苏北农村工业废水排则有上升的趋势,并且苏北农村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废气排放量增长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苏北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的主成分分析

2.1指标介绍与数据采集

按照Diana等[9]聚类分析指标选取的8大原则:“随着时间变化的敏感性、随着空间变化的敏感性、预见性、有效的参照值、测量的可控性、适合数据的变换、数据的综合性,数据收集和使用相对简便”,选取6个指标反映苏北农村经济发展情况:X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X3粮食产量(万t)、X4油料产量(万t)、X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元)、X6恩格尔系数(%);4个直接影响苏北农村环境的要素投入指标:Y1化肥施用量(万t)、Y2农村用电量(亿kW•h)、Y3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万hm2)、Y4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数据来源于2004~2014年《江苏统计年鉴》。

2.2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运用数学方法将各个变量的复杂关系进行简化的分析方法。由于该研究选择的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所以选择基于相关系数矩阵的主成分分析,一般分为4个步骤:①明确研究问题;②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③依据主成分的提取原则———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应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选取主成分,利用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综合得分;④结果分析。

2.2.1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主成分分析。根据表3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对苏北农村经济发展各类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4。

2.2.2苏北农村要素投入的主成分分析。根据表5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对苏北农业生产要素的各类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6。

2.2.3苏北农村经济与农业主要要素投入的相关性分析。为了解释苏北农村经济发展与影响环境的生产要素投入的关系,根据公式(1)和(2),计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要素投入的综合得分S1和S2,结果见表7。根据表7得出苏北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关系曲线(图1),2004~2013年苏北农村环境与经济随时间发展的变化趋势。可知,苏北农村经济发展与要素投入得分大至呈抛物线关系,先下降后上升,存在一个最低点。由图2可知,2004~2013年苏北农村环境与经济发展得分都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得分的增加幅度快于环境质量,说明随着经济发展环境质量是相对下降的。

3结论与建议

(1)对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看出,苏北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0.43),其次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42)和农林牧副渔总产值(0.42),表明影响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消费指标,而非生产指标。农民的收入弹性大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弹性,所以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协同发展,需要苏北农村居民改变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意识,优化企业绿色营销治理和规范市场秩序,从完善绿色消费机制角度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效率。

(2)对苏北农村生产要素投入的主要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可以看出,化肥的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最大,2006年化肥投入(120.15万t)是平均量的50%左右,该年的农村经济增长量和速度陡然下降。2004~2013年苏北平均每一年的化肥施用量几乎是零增长,说明苏北农业化肥的利用率逐年提高。但是与国外发达的农业国比较化肥利用率较低,平均只有30%~35%。也就是说,每年有72万t左右的化肥份流入苏北地区水体和土壤。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对水体、土壤、大气、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3)江苏省3个区域农村产业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农村环境污染和农村环境的治理问题,苏北为农业主导型,苏中为工业主导型,苏南为工业主导型和第三产业主导型并重。而在农业结构中苏北以禽畜养殖为主,随着苏北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大量增加,给苏北农村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畜禽养殖成为苏北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生活环境的重要污染源。改变苏北农村环境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污染治理行为的经济收益;加强环保教育,强化养殖者对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的认知,提高其治理污染的自觉性;加强环保监督力度,组合使用环境政策工具等。从苏北农村经济与农业主要要素投入的相关性分析看,苏北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快于农业生产主要要素的投入速度,说明苏北地区农业要素利用率逐年提高,有望达到农村经济和环境改善的库兹涅兹拐点。

参考文献

[1]GROSSMANGM,KRUEGERAB.Economicgrowthandtheenvironment[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5,110(2):353-377.

[2]COPELANDBR,TAYLORMS.Trade,growthandtheenvironment[J].Journalofeconomicsliterature,2004,42(1):7-71.

[3]秦江波,于冬梅,孙金梅.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综合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2010,29(2):85-89.

[4]彭迪云,刘彩梅.江西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1,35(6):602-612.

[5]张明,杜雨潇,夏恩君.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3,32(2):29-33.

[6]乔广浩,张永锋.辽宁省市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5):18-21.

[7]高宏霞,杨林,付海东.中国各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与预测:基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1):52-57.

[8]丁继红,年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剖析:以江苏省为例[J].南开经济研究,2010(2):64-79.

篇(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战略手段,不但关系到了亿万农民的利益,还关系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党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战略的主要目的,就要以此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革当前传统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电子商务是一种先进的商务模式,其主要优势就是能够使农业产业化的程度有所提升,对农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减少交易的成本,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提高产品的销售范围,全面提高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农业与电子商务如果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就会发挥出巨大的力量,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也能够让新农村建设保持活力。

一、当前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正确的农业电子商务观念。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经济形式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并没有让农业企业和农户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市场需求的信息流通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当前,大部分的企业将实体市场与实体交易作为竞争的重点,并没有认识到网络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多的农民还只将农业电子商务当做一个虚拟的理念,并不能对农业生产与产品销售有所帮助,甚至还觉得进行农业电子商务会给自身的经济带来风险。农业企业还是将实体交易与实体市场作为重点,对农业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农业电子商务只是实体交易的一种辅助手段,采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不能为企业带来相应的效益。

(二)没有健全的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农业电子商务是一项涉及到信息技术、商务知识、农业知识等多部门、多领域相结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来建设完善、健全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站。建立优良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和平台必须要有完善、功能齐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当前,我国的信息基础建设主要的资金来源是由政府财政部门进行投入的,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与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导致不能及时的应用到先进的软件系统以及网络基础设备,而农村的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以至于农村的网络普及率和上网速度都不能得到保证,当前的网络资费较高,又直接的影响到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径

(一)改变传统农业电子商务的观念。

要想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快速发展,就必须要让农民彻底抛弃老旧的传统观念,提高农民与农业企业的意识。政府要将宣传、推广农业电子商务作为首要任务,加大宣传的力度,不但要采用广播、电视等宣传方式,还可以在乡镇建立宣传电子商务知识的机构,定期走到田地中向农民宣传电子商务的优势以及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让广大的农民能够具体了解到农业电子商务所能带来的好处,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还可以进行农业电子商务试用活动,将每个村子作为一个单位,并对应用和宣传农业电子商务成绩最为优秀的村子进行奖励,还要以这个村子为代表进行经验推广。让政府出面对当地的农业企业进行鼓励,让农企能够运用农业电子商务进行业务,对表现好的农业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奖励。

(二)加强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想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就必须要具备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以便能够快速的建设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进行大幅度提升。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出相应政策来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以及覆盖范围,提高对“电脑下乡”政策的支持。与电脑供应商进行协商,使其能够提供大量的高品质、高性价比的电脑网络设备,为农民上网打好基础,帮助农民尽快熟悉网络,让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电子商务活动中,为农民建立起多种类型的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咨询处,让农民不懂就问,提高农民的使用信息手段的能力。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和财力状况等具体情况,创立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基金,使在进行农村信息建设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政府要与信息部门等相关机构进行沟通协调,尽可能的让农民的上网费用能够得到降低,并且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让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能够被完全使用。

(三)为农业电子商务培养人才。

农业电子商务想要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大量的专业农业电子商务人才,这也是建立完善的农业电子商务组织的必要条件。首先,要加强培养在农业电子商务进行工作的工作人员,不但要提高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而且要重点培养工作人员农业、贸易、营销等多方面知识,使其成为技能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全能型人才,成为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坚实基础。政府部门还要提出相应的政策来让更多的大、中专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投入到农业电子商务工作中。

三、结语

现在,传统的农产品实体交易模式已经逐渐转变成为使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设施利用网络进行交易的这种新模式,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把握住这次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热潮,发展带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让其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发挥出更大的能力。本文就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的办法,为我国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卫明,廖丹萍.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2).

篇(4)

2.我国即将加人WTO,无论是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还是保护我国农产品免受国际农产品市场冲击,都要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加人wTO后,农产品贸易将实行关税减让并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一方面可以使我国农产品平等的参与国际竞争,增加农产品出口,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又受到严重的冲击,特别是粮油、柑橘、和牛奶的生产将被重重包围。同时wTO各成员国又利用贸易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设立技术壁垒。WTo也规定各国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有权采取正常的以保护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安全为目的的检疫措施,所采用的检验措施和依据是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各国可以实施高于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的措施。如果我国的农产品不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我国的农产品进人国际市场就无从谈起;如果我们仍停留在现有的质量水平上,不采用国际标准,也不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组织生产,那么我们也就不能利用贸易技术壁垒,有效地保护我国农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国外的农产品将长驱直人。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是大势所趋。

3.农业、农村结构调整,就是要实现农业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必然要求生产的规模化、产品的商品化和经营的集约化,提高投人产出的比率,提高经济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行标准化的管理和生产。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农村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4.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人,归根到底是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在生产和采收中,都要按照标准的要求操作,这是提高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最关键的环节,标准化的作用在这里最能得到体现。

5.农业、农村结构调整,农民有自,政府不能采用行政的手段干预,只能是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农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产品质量认证和市场准人等标准化的手段引导农民调整结构。

6.农业、农村结构调整,需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撑,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工业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技术管理农业、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农业,所有这些都需要与农业标准化相配套。农业标准化可以把传统农业经验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加以完善提高,形成为农民容易接受和遵循的种、养模式;可以把诸多单项技术组装配套,实现农业先进技术的整体推进,加速农业科技推广;可以把人们的生产行为限定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环节有效衔接起来,拉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先进技术服务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二、杭州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已经进步,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杭州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于1996年,针对当时蔬菜种子包装销售已经普遍、但是在标签的标注方面十分不规范,害农坑农事件不断发生,由市蔬科所主持起草了《蔬菜种子包装标签标准》,这是杭州市制定的第一个农业地方标准。1997年全市制定农业地方标准巧个,1998年制定农业地方标准31个,到2000年全市实施了农业地方标准131个。

1.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开始为各级政府所重视,相继建立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杭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1997年召开了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我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召集了技监、农业等十个部门领导组成标准化联席会议,并设立了联席会议办公室,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各县(市)也按要求建立了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余杭区还在27个乡镇建立了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

2.围绕菜篮子和名特农产品制定标准,并在无公害蔬菜‘名特优农产品保护方面发挥作用。在1996年、1997年二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98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农业局和市蔬科向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申报了“杭州市无公害蔬菜综合标准化示范”项目,项目结合市政府的“放心菜”工程,围绕无公害蔬菜制定了31个农业地方标准,加上采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基本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的综合标准体系。通过建立示范园区、建立检测体系、加强监督等措施,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蔬菜农残合格率明显提高,该项目已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验收。全市已经形成了14个系列标准,包括无公害蔬菜、草毒、甜玉米、茶叶、水稻、竹笋、板栗、生鲜牛乳、野鸭、甲鱼、级鱼等农产品。由杭州市技术监督局起草的西湖龙井茶叶标准,已经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该标准对西湖龙井的生产区域、质量要求作了明确的规定,遏止了西湖龙井遍地开花、鱼目混珠、假冒伪劣,对保护西湖龙井名茶起到积极作用。

3.重视典型引路,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各地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结合农业产业化规划,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全市拥有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项目)26个,这些园区涉及粮食、蔬菜、渔业、竹笋、水果、茶叶、蚕桑等八个农业主导产业。

4.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康发展。近几年来,各级技监部门加大了执法检查的力度,对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开展了农药、化肥、种子质量的执法检查,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在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的同时,推动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深人开展。但是杭州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认知程度不一,特别是农民作为标准的具体实施者,缺乏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认识,绝大多数的农民并不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标准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结构调整的需要,131个标准实在是杯水车薪;标准的水平还比较低,一方面限于我国目前的生产水平,标准不能脱离现实而作过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一些标准的制订还落后于生产实践;标准实施尚未真正落在实处,各部门的主要精力仍放在标准的制定上;标准体系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目前仍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农业监测体系还很不完备,现有的监测机构设备老化、手段落后、检验周期长,不少项目还无法检验。

三、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领导、科技人员和农民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农业标准化工作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调整农业、农村结构,增加农民收人重大决策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广泛、深人地宣传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思想认识,增强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消除计划经济和传统农业的影响,提高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只有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到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人的高度来认识,才能促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康、稳步地发展。

2.“重制定、轻实施”的思想必须扭转过来。农业标准化工作不仅包括了标准的制修订,而且还包括标准的推广实施,包括农用生产资料、农产品的监测。制定标准只是一个手段,要使标准发挥作用,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标准的推广实施工作。

3.农业标准化工作中的畏难情绪必须克服。农业标准化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实施标准要面对的又是千家万户的农民,涉及面广,难免在工作中产生畏难情绪。面对WTO,农业标准化工作不能有丝毫地放松,否则,中国的农业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二)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

1.制定标准应该与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相结合。把农业标准化的重点放在有市场、有特色、有一定生产规模、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作物、水产品、林产品和畜禽上。围绕主导产业制定标准。我市立足本地资源确定了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实质上就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农业标准化的重点也就是抓好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的标准化工作。围绕名、优、特农产品制定标准。如余杭的水生蔬菜,临安的高山蔬菜、早竹笋,桐庐的板栗,建德的莲子,西湖区的野鸭。围绕创农业名牌制定标准。是否有标准是创名牌最基本的条件,没有标准,创名牌也就无从谈起。如建德新安江草墓、余杭径山茶、西湖区贡牌龙井、桐庐雪水云绿等都是以标准为依托的。围绕发展创汇农业制定标准。萧山的三元瘦肉型供港猪、湘湖珑菜、富阳的芦笋、桐庐的乳猪是我市重要的出口农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能有效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出口创汇。

2.制定标准应该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相结合。杭州市每年都确定相当数量的农业科研项目、农业推广项目、农业丰收项目和农业发展基金项目,其核心就是推广农业新技术。制定标准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农业标准化工作。

3.侧重生产过程制定农业地方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我国幅远辽阔,受气候、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的影响,无法制定全国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因此对生产过程加以规范是制定农业地方标准的重点。产前的品种标准、种畜种禽标准、鱼种标准,产后的质量标准,加工标准应积极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尽可能地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工作体系

1.充实我市技监、农业部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力量。农业.标准化是一项新的工作,有关职能部门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力量还很薄弱,技监部门仅有一人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既要负责农业标准化的日常行政工作,又要协调有关部门规划、指导、制定、实施农业标准,还要负责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农业、水产、林业等部门只是有关处室兼管,难免会顾此失彼。建议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设立农业标准化处,农业、水产、林业等部门要确定专人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

2.建立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议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基础上,吸收我市农业各学科带头人参加,组成杭州市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全市农业标准化的规划、立项。在技术委员会下,按学科设立专业技术委员会,具体负责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委员会可以设在相关的农业科研、推广单位。

3.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力量。我市有一支强大的农业科技人员队伍,仅市农业局系统就有农业科技人员261人,其中高级职称39人、中级职称95人,他们大多承担了农业科研和推广任务,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骨干力量。乡镇农技员队伍直接面向农民、面向生产,了解农民的心理,是实施标准、推广标准化最可依靠的力量。

4.农业龙头企业应成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体。杭州目前有农业龙头企业700余家,其中固定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有45家。这些龙头企业以各种形式连接了35万农户,占全市农户数的so%。他们作为市场的主体,理所当然也应当成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体,从企业自身利益考虑,为了提高产品竞争力,必须把质量控制延伸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篇(5)

(一)构建“产业+产品”的目标体系,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

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运用各项政策法规,把农业生产与农业经营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能力、完善经营效益分享,充分发挥带领农民增产增收共同致富建设现代化农业。坚持以“产业+产品”作为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就是要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农业农品经济效益的不断扩大,走中高端农产品的供给路线,走绿色发展的产业道路,将会是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着力点。制定农业经济产业发展路线,传统单一、零散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显然无法适应供给侧改革下的市场经济环境。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路线,就是要以“绿色经济”为主线,“特色经济”为色调,依托农业经济发展资源,构建有特色的农村经济产业。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同时,当地政府充分发挥职能,通过好的政策措施,帮助农产品龙头企业。

(二)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的桥梁纽带,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保障。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其对贫困群众的组织和带动作用,是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的重要举措。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整个地区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品生产规模化和集团化。农业经济快速的发展,必然会拉近城乡之间距离,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全国范围内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环节。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的农村经济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超对接”、“农企对接”销售网络,通过帮助农民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网站进行产品和形象宣传,产、供、销模式满足了市场需求,伴随专业合作社的壮大,产业链将会逐步延长,对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丰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三)依托农业大数据,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体制

篇(6)

根据国外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可以总结如下: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能够迅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还能够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不断推动农业朝着大规模集成方向发展。在我国北方地区,因为地广人稀,所以对于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例如,北大仓地区,通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也逐步提高,这样就能够大量解放农村的劳动力,这样一来,大量剩余劳动力会逐步转移到城市,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的生活问题。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许多市政工程、基础设施的修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就可以广泛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进而扩大种植规模,形成专业化、产业化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在呈现稳步提高的发展态势,其中农业的生产总值对于国民生产中的稳步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推广所带来的收益。例如,农业机械化的提高能够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农业的总产值不断提高,总体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村环境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产量的高低。随着社会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资源消耗的日渐突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在我国以前的农业发展阶段,只注重提高农业产量而忽视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土地肥力流失、土质变坏等问题,加上大量的农药、化肥等大量引用,造成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国外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主要问题,于是发达国家利用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的先进水平对农业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同时,进一步强化高效低能耗的发展方向,对于土地的无限制开发转换成为保护性开发。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先进技术,把农药的使用、化肥的释放做到精益求精、适度适量的特点,这样既能减轻土地的负担,又能保护自然环境,而且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首先要做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尽量减少过量的滥砍滥伐,对于土地耕种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耕作制度,对于适合水田的土地尽量避免耕作旱地植物。此外,要有一套完整的节约型耕作体系,如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化肥能源的利用和土地的合理开采等方面要遵循节约的原则,要重点保护土壤、水资源,保证对于耕地的肥力不造成浪费,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要合理使用科技手段,如对于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大型机械化农业对于化肥的利用率能够有着大幅度的提高作用,这是因为机械化的精确性所控制的。为保护耕地的自然肥力,确保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应大力推进机械化农业的发展,保证化肥释放的科学化、机械化,避免因为化肥农药的过量施放而产生环境污染。

篇(7)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1机械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化,以适应农民农业生产的需求。在农业机械中,拖拉机的应用最为广泛,并且拖拉机的外观和内部也在不断的更新改造中。现如今的农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机械的投入,提高了我国农业化水平,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2新型产品的使用率低

放眼农业机械市场,使用率较高的还是以前的机械,它们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新研制出来的农业机械前景并不好。在这样的状况下,新产品的研制也陷入到了瓶颈期,许多厂家不愿意耗费大量的资金在新产品上,没有新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过长,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都是很大的阻碍。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一定要调整好市场供需关系,鼓励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的意义

2.1农业机械现代化促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人力和畜力,耗费的时间较长,产品的质量不高。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得生产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不高,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劣势。但是我国也在积极的努力,使农村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解放劳动力,增加农业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一旦机械化生产在农村普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会加快,城乡之间差距缩小,让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

2.2农业机械现代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传统模式的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少、规模小。现在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农村的农产品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农产品实现了规模经营。由于机械的投入,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逐渐减少,剩余的劳动力可以涌入到城市中,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放眼国际,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农产品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质量较高的农产品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往来,也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3农业机械现代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有的农产品,比如玉米的收割上还是传统的人工模式,生产效率极低,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大。然而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农业机械的使用很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它可以将农产品在短时间内实现收割、摘穗等步骤,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民来说是一大喜讯,让农民摆脱了以往劳作的模式,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未来,我国需要做的就是要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升一个台阶,让农民都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2.4农业机械现代化加快了国家的发展

农业机械现代化正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大科学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用机器来实现农业生产,不仅可以缩短农业生产的时间,还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当国家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提升了,在国际的地位就会相应的提高。并且,农产品出口之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更强。国家的社会经济水平会在此基础上稳步提升。

3总结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机械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也不能忽略当前的现状,针对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人们需要去面对,并且积极的解决问题。毕竟,我国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做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并且政府要对农业生产给予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扶持,将科学技术融入到生产中去,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发展。

篇(8)

第一,要加大现代生态农业宣传,使山东省群众尤其是农民能够更好地认识生态农业。为此,要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综合使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在山东省普及生态农业技术和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知识与法律法规,以便当地农民能够转变传统观念,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意识,培养绿色消费和清洁生产等习惯[1]。第二,要建立科学发展观念,加强理论整合与创新。例如,可以对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经济学以及农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进行整合、创新,并综合山东省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现状进行优化、完善,以便构建的农业理论体系既顺应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形势,又符合山东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从而确保山东省能够有序开展现代生态农业活动,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要积极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尤其要合理借鉴关于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在学习借鉴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山东省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免因理论脱离实际情况,产生消极作用,甚至妨碍生态农业建设。第四,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核算体系,优化成本核算制度,并努力将我国制定的绿色GDP统计政策落到实处,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采取积极措施建立系统、全面的经济评价体系,促使生态农业朝着健康、可量化的方向发展。

2、重视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进程

第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匹配的政策体系。现代生态农业对物力、人力、财力以及科技力有着相对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进程,必须重视前期投入。山东省生态农业具有起点低、经济效益薄弱、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发展层次低等特点,这都要求山东各级政府重视制约因素,通过学习优秀经验结合当地情况,增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以及相关工程建设等。第二,要重视机制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并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激励机制,促进当地企业、单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来,通过水土保护、植树绿化等一系列的农业综合开发行动,促进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第三,要加强对当地环境污染的控制,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使用有机肥与无毒副作用的生物肥料,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相关化学物的使用,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通过控制减少污染,加强生态防护林等体系的建设,控制山东省水土流失的现状,并实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另外,要实现生态农业的标准化发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从而有效发挥标准化的积极作用,指导山东省生态农业朝着有序方向发展。

3、深化技术创新,夯实技术基础

第一,要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持,深化技术创新,不断夯实生态农业技术基础,促进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通过建立多种生态农业科技投资体系,为当地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提供有效的经济保障。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收益机制,实现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第二,传统农业的优秀技术要加以改进与创新,促进传统技术的有效利用与发展。山东省传统农业发展基础浓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有效的继承发展。第三,要对生态农业技术进行有效推广,丰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渠道,建立全面的推广体系,培养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从而促进山东省生态农业技术成果利用率的提升[2]。

4、增强农民素质,构建多重模式

篇(9)

1.农机装备数量不高

2.农业生产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3.生产作业方式落后

二、农业机械化的地位

1.在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生产方式将发生变化,一是机械化生产由辅助、次要地位转化为居主导地位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格局逐渐优化、现代化。三是农业机械装备向技术含量提高。功能增多,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系列化发展,农业装备逐渐形成系列产品、成套设备、机器体系。四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由重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开发型向重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投入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

2.农业总体素质提高的特征表现为随着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也大提高,从而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差距缩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是农民素质提高、是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应用新装备、新科学知识和手段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农民由使用传统手工生产工具到使用现代农业机器,从凭经验、体力生产转变为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生产。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以后,收入并不高的农民会主动加大农业机械化投人,逐渐成为我国购置农业机械的主体。

三、农业机械化在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能解决农村生产力问题

(1)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产值,在大量农民转移出去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后,农民迫切需要使用农业机械来完成人力无法完成的作业项目,同时要求提高单位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致富手段和致富项目,以此达到高产值换来高收入。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农民“生活宽裕”的重要保障。

(2)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主要有:①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业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实现更具人文关怀的农业文明生产,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②农业机械化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营造和建设和谐农村,建立“学科学、用科学;学技术、用技术”的良好氛围,使文明之风进入千家万户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③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素质与修养,连通城乡文明,拉动城乡互动的桥梁与载体。

2.农业机械化能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1)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是强大的支撑。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提高种植业中经济作物、畜牧业中养殖业、农产品中名优特新产品、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农业机械化将为此提供技术和保障。

(2)农业机械化改善和美化了农村和城市的环境。机械化植树、造林、种草,为改造自然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美化农村城市的前提和手段,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3)农业机械化是农村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化为农村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精准农业、标准农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地方工商业建设、牧业建设、林业建设等诸方面都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为农村综合发展起到促进和保护的作用。

3.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得到提高

使用农机在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得到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也就降低了,社会也得到了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主要困难及解决措施

1.对农机的投入力度不足

(1)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

(2)农机科研创新、生产能力不够

(3)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覆盖面广的大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少,基层公益体系不健全,农机服务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高;农机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农机化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机信息化建设滞后;跨区作业以机收为主,其他作业较少,农机综合利用率还较低,规模效益较差。

2.农业机械化的解决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充分认识农业机械是先进农业技术的实施载体。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农业机械化重要性的认识,把农业机械化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积极引导不同经济成分的组织和农民加大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争取银信部门的信贷支持,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良性投资机制;进一步增加购机补贴资金规模,适度调整农机补贴方案和投资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拉动效应;出台各种农机补贴政策,农村信用社要按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解决农户购机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2)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

稳定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和队伍,建立以省市农机推广站为龙头、县级农机推广单位为骨干,专业性农机服务组织、农机生产和经营企业、协会、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大户和经纪人等为基础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制定、完善并及时公布省级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鼓励和扶持农民及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购买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区域农机化特色,建立农机科技示范基地,提高新技术和新机具的转化速度,切实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步伐。

(3)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10)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2.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

    3.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1.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2.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3.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

    三、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1.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入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

    2.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加快农村保险产品研发。结合农村实际,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在网点设置上应适度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增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对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费收入增量,还要考虑保户资源的稳定性。

    3.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监管机制。首先,引入同业竞争监督机制。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应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各保险公司逐步向农村延伸触角,增加农村保险市场主体。其次,健全保险协会网络体系,重视发挥保险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对违法违纪行为按职能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再次,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建议在地市级城市设立保险监管分支机构,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篇(11)

目前,很多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不仅仅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而且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关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乡镇企业的概念及发展现状的分析,进而提出了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能够为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1乡镇企业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1乡镇企业的概念

对于不同的研究学者而言,对乡镇企业的认识和内涵的总结也不尽相同,因此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认为,乡镇企业主要是指,以农民或者是农业集体经济的投资为主,在乡镇范围内从事企业生产,招聘的员工主要是农民及乡镇人员。这类企业暂时定义为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前,并没有真正提出“乡镇企业”的概念,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开始认识到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乡镇企业的概念,更好地促进其发展,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1.2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乡镇企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经济总值中很大一部分收入是来源于乡镇企业的收入,这说明乡镇企业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第二,目前我国农村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比较良好,在管理和经营方面都正在进行不断的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乡镇企业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化改革,因此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过程中,依然在农村经济的组成方面以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3乡镇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我国的乡镇企业来讲,不仅仅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良好的机遇。而且还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进一步重视,政府和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政策,从而能够大力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农民进入企业寻找工作,使得乡镇企业有着足够的劳动力,从而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很多农民开始认识到乡镇企业的良好机遇,纷纷通过创业建立了乡镇企业,从而使得某个区域的乡镇企业数量增加,因此这些企业会面临着严重的竞争压力;其次,虽然目前很多农民进入企业寻找工作,但是仍然有部分农民选择进入资源条件更好的城市进行打工,所以目前很多乡镇企业还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都增加了乡镇企业在发展中的困难。

1.4乡镇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对于乡镇企业来讲,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调整,从而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乡镇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向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第一,很多乡镇企业在经营中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而不断地扩大乡镇企业的规模,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成技术提高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向着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方向发展;当这些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就会与城市中的企业进行融合,从而能够不断扩大企业在乡镇和城市中的市场份额。第二,对于其他的乡镇企业来讲,由于发展过程比较艰辛,在管理和盈利方面都存在不足,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不具备一定的条件来提高生成技术,从而依然朝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方向发展。

2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目前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总值的提高

乡镇企业与传统的城市企业不同,其对农村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因此对于农村经济总值的提高也具有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乡镇企业对于农村经济总值的提高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在农村进行,在这一制度下,使得很多农村劳动力从务农工作中解脱出来,到乡镇企业中参加工作。这时我国农村的乡镇企业刚刚开始成立,因此虽然对于农村经济总值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效果不是非常明显;第二阶段,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是在改革开放的十年以后,随着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加上政府出台了很多扶持乡镇企业的政策,从而使得乡镇企业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增长总值的影响也非常明显;第三阶段,深化改革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增长,与城市企业相比,农村的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乡镇企业开始进入深化改革阶段,这一阶段对农村经济总值的增长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2乡镇企业对于农民生活的改善

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农民生活也有着一定的改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我国很多省市的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对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据调查:农民人均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左右,都是来自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农民进入企业打工,工资福利与务农相比有着较大的提高,因此可以说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创建和发展,能够带动周围的经济发展,例如:乡镇企业附近成立超市、餐饮、娱乐等多项服务,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农民的收入;第三,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随着目前我国农村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加上农村人均土地面积的减少,使得农村产生了很多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为这些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从而更好地实现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3结论

目前,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我国农村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目前乡镇企业的概念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论述了乡镇企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为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宏霞,贾琼,谢宗棠.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西北民族地区农业增长的实证研究———以青海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6(1):119-123.

[2]肖唤元,秦龙.构建乡镇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探析[J].农业经济,2015(2):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