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76-04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诵读重视不够,课堂诵读活动较少,课外诵读很少。一些学生缺乏诵读兴趣与诵读技巧,诵读水平不高。诵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计划在常州市新闸中学八(4)、八(5)班开展为期12周的诵读教学的行动研究,以提高语文诵读教学的质量。
一、诵读教学的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我们以实施诵读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效果与学习质量,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通过诵读教学行动研究,总结归纳出一套适用、有效的语文诵读教学策略。
2.研究内容
教师组建学习小组,开展课堂诵读活动,开展有关诵读技巧、记忆方法的示范与指导,并从重音、停顿、语速、语调、节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和引导,如: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诵读;小组合作,开展诵读活动;表演、展示诵读成果。
此外,我们拓展诵读空间,开展系列诵读活动;激发诵读学习兴趣,提高班级整体诵读水平;运用多元化诵读评价方式,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诵读教学评价体系。
3.资料搜集方法
课堂观察。教师记录学生课堂诵读过程,观察学生诵读学习表现和变化。
撰写研究日志。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日志和课后反思,记载学生在诵读习惯、方法上的转变,对诵读教学得失进行反思,以求改进。
个别访谈。教师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学生诵读的体会、感受、收获与问题。
4.效果评价
教师通过观察、访谈和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在诵读兴趣、诵读方法、诵读效果等方面的提高状况。
二、诵读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
1.组建语文课堂诵读小组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提供更多的诵读、展示机会,教师在班级中组建由4—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采用秧田式(或模块式)方式安排学生座位,以便合作交流。
全班制定小组规则,规范合作行为。全班讨论确定如下规则:个体诵读时,组员各自诵读,不得打扰别人;轮读、对读或交流时,其他组员必须认真倾听,他人诵读或发言完毕方可补充或纠正;展示阶段实行轮流制;组员若有困难,应互相帮助,不能讥笑、挖苦。
2.开展语文诵读学习活动
(1)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教师用示范诵读引领,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每次教师均先提出具体的诵读要求,读后请学生交流诵读感受。例如诵读《春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教师多次示范,学生跟着诵读,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教师还可让水平较高的学生领读,以激起更多学生的竞争热情,或根据具体的诵读材料,现场即兴点名,让学生诵读,或由学生自主选定诵读段落,提高学生的诵读信心。多样化的诵读方式,将丰富语文课堂生活。
笔者在教学《岳阳楼记》时,首先请两位学生在《赤壁怀古》音乐的伴奏下领读,然后请男女生轮读在雨霏霏的日子和春光明媚的日子登上岳阳楼产生不同情感的相关语段。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放声诵读作者发表自己见解的语段,传达范仲淹发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呼告,以无比自豪的语气读出作者洋溢在文中炽热的情感,让学生进入文章情景,准确把握文言写作脉络的不同朗读语调。同时,教师设计“诵读好声音”环节,鼓励学生沉浸在《岳阳楼记》的朗读之中,感受作者写景抒情的妙笔及伟大的政治抱负。教师多次创设情境,用丰富的形式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重要语句,让学生深入感悟本文的表达之美。在进入“我来挑战”环节时,教师走进诵读小组,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示范和指导:“要重读‘胜状、一、衔、吞、浩浩汤汤’,要饱含深情地读‘在洞庭一湖’,用无私的胸怀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生在最需要帮助时得到了启发,课文深入了学生的内心。
下文是笔者《岳阳楼记》的课堂教学片段展示:
师:《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文辞优美,立意深远,是后世广为传诵的名篇。请同学们在“诵读好声音”这个环节自由朗读你喜爱的或最有感触的句子,或者进行评价。
学生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学生2:文章有音乐美,读来润畅,听来清晰。(朗读文章第二节,沉醉其中。)
学生3:“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这个句子,“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手法,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学生4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读春和景明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的感受,很投入,很有表现力。)
学生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一句“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师:同学们,你们把这篇千古名文诵读得这么深情,领悟得如此透彻,老师被你们深深震撼了。
(学生开始小组内读背经典句子和语段。在音乐声中,教师再次带领两位学生当堂背诵本文,学生很受感染。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节,教室里回荡着“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朗朗读书声。)
教师:面对经典的传世名篇,我们读文章,诵名句能得到美的享受。先生那博大的胸怀,伟大的政治抱负激励着一代代人积极向上。为了实现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国梦,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位当代的范仲淹吧!
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里掌握了诵读的语音流变、语速、情境等方面的处理技巧,对于诵读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训练诵读技巧,提升学生诵读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示范诵读和个体诵读活动,学生掌握了一些不同文体的诵读技巧:
语调问题。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宗璞面对满树竞相开放的紫藤花,感悟到生命的美好,被紫藤花盛开的热闹场景深深吸引和感染。学生开始诵读时认为文本热烈愉悦,在教师介绍宗璞的写作缘起后,学生才明白作者在感叹时光匆匆,生命生生不息。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深入研读的习惯,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把握诵读语调。
语速问题。学生诵读《林中小溪》时,读小溪克服困难一路向前这一部分应表现得欢快、兴奋、紧张些,语速应该快一些;而在诵读《悼念玛丽居里》一文时,表现对玛丽居里的深切缅怀这部分的内容是沉重,追忆的,语速应该慢一些,在叙述事件的部分则采用中速。
当然还有语言的节奏停顿问题。如笔者教学《望岳》这首节奏明快的诗,读完后要求学生画出节奏,再让学生继续在小组内轮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音律美,多次吟诵揣摩理解诗人的情感。
(3)小组展示,亮出学生有特色的诵读水平
课堂小组合作进行到一定阶段,可以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诵读展示活动,展现学生独特的诵读水平。展示不仅是小组间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小组间成员互相赶超,可以开展“诵读好声音”的挑战比赛。
3.运用多元的诵读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体诵读水平的提高
(1)教师评价示范,指导诵读评价
在课堂诵读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评价具有纠偏示范作用。教师可以有步骤地将口头评价的要求示范给学生,从评价的角度为学生做出必要的示范,提供具体的指导,为诵读多元评价提供保障。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升评价的情趣
诵读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虽显稚嫩但真实有趣的评价,更难能可贵的是,经常会有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评价语。例如诵读《散步》,作者的描写细腻优美,尤其是春天田野上万物初醒、蓬勃生长的画面。学生小组诵读后,一位组长说:“今天轮到我当组长了,我第一次担当这个角色,有点紧张,尽管我组内成员学习任务安排和组织得不是很好,但是组员和以前的组长特别支持我,大家自觉有序地在小组内展示‘春天原野初醒图’这一节的诵读,我们在全班展示时效果也非常好,我们把这一节的几个形容词‘金黄的’、‘碧绿的’、‘整齐的’,还有‘这南方早春的田野’读得生机盎然,我很兴奋。”
为指导学生开展诵读评价活动,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协商制订了1份符合实验班学生实际的诵读评价表(见下表),给予更多的诵读评价引导。
三、诵读教学效果评价与反思
1.实施效果
(1)实验班学生诵读兴趣的变化
经过为期两个多月(一个周期)的诵读,实验班学生的诵读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实验前后调查显示:对于“你对语文诵读学习的兴趣”,学生肯定性回答的比例由行动研究前的5%增加到行动研究后的57%,中性回答由25%上升到29%,否定性回答由70%下降到14%。
实施效果可以从学生的访谈中看出来,如有学生表示:我们在语文诵读课堂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诵读水平,大家在一起分组学习有利于同伴之间的诵读质量共同提高。同学之间能相互补充、纠正、帮助,我们愿意在以后的学习中一直坚持这样的诵读学习方法……
(2)实验班学生诵读技能的变化
笔者在平时的诵读教学中就清晰地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1]。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策略相合拍,学生才能实实在在地掌握诵读技能。这里的“因材施教”既可有目标的差异,也可有进度的差异,还可有指导方法的差异。
这方面的变化同样也可以从学生的访谈中略见一二,如有学生反映:诵读课堂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我来挑战”这一环节,发现一些同学对于文章的感情处理不是很到位,一味地扯着嗓子喊,而忽略了高低起伏这个基本的起承转合的要求,以至于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们组的成员中个别男生读书勇敢有余,技巧不足。这个时候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发现了这个问题,大家互相纠正。老师多次耐心指导我们后,我们逐渐掌握了诵读技巧,变得非常爱诵读了,也乐意在众人前展示我们的诵读水平。
笔者每一次都提出明确具体的诵读学习要求,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下开展的诵读活动是真实而有效的。通过反复的诵读,多角度的解读,多元的师生互动,学生真切体会了诗歌的艺术美。而在诵读学习中,笔者真正成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2]的角色,也意识到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探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但是如何让学生大面积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活动中来,实现我们教育的理想“让每一学生都获得积极而主动的发展”,这是笔者接下来开展诵读活动要仔细思考的。
(3)实验班语文诵读效果的改变
通过一个多月诵读教学的行动研究,我们发现实验班同学的学习表现发生很大变化,诵读课上表现更积极主动。笔者对本校八(4)、八(5)班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此次发放试卷83份,收到83分,有效回收率100%。两个班都有70%的学生因为诵读学习提高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接近50%的学生喜欢语文课堂并乐意在语文课上展示自己的诵读水平,超过40%的学生愿意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分享。
(4)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增强
诵读教学切实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朗诵水平、思维品质、作文语感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调查表明:过半学生喜欢语文课堂,乐于在语文课上展示自己的诵读水平。此外,学生亲历了收集资料、建立诵读评价标准、分析问题、设计诵读形式等诵读学习实践过程。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有了深切的体会,诵读学习对语文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较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另外,实验班级采用诵读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记忆方法,经过半个学期的实践,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再次测试,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0.9,对照班学生的平均成绩为75.3,实验班高出对照班5.6分。
2.研究反思
(1)部分学生参与不够充分
由于组内学生差异较大,小组管理存在困难。一些学习懒惰的学生参与不够。今后应进一步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如采用接力赛、表演诵读、花样诵读等形式来吸引全体同学的参与。还可利用中学生一般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竞赛中得到肯定,树立信心,激发诵读兴趣。
(2)课堂分组不够合理
学生访谈显示,在同质小组中学生组间能力差异很大,部分小组因缺乏有能力的学生,逐渐失去竞争力,影响了诵读学习的效果。今后,我们计划调整诵读小组,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异质小组,即男生和女生混合分组,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适当交叉,性格内向和外向合理搭配,形成互补,保持小组相对平衡,避免各组之间的差别过大。组员根据各自诵读情况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制定小组发展目标,并在班级中实行目标承诺制,避免为争夺名次恶性竞争。
(3)语言积累和语感意识不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掌握语音、语义是准确、流畅诵读的前提条件,但实验班对诵读方法、形式、技巧的关注与训练较多,而对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重视不够。今后改进的构想为:进一步利用复沓的方法,促进学生在诵读中丰富语言实践;将语言学习放在具体语境中,切实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建立“诵读网络学习平台”,引导学生积累学习资料,丰富学习资源。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含蓄蕴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美学、道德、伦理、品格、意志等思想情感,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背诵是学习语言文字最古老的方法之一,综观当前古诗词教学,我们发现,背诵让学生颇为头痛。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许多教师认为背诵是一种机械式学习方式,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因而忽略了背诵教学。二是在背诵教学中,只要学生进行篇章的背诵,忽视了背诵方法的指导,致使学生背诵效果不佳,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对背诵教学引起重视,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有效背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音韵美、意境美,从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有效性策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品析诗词重点,理解背诵
面对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加强诗词重点品析,往往可以深化学生知识理解,让学生记得又快又牢固。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诗词重点品析,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深化理解,有效背诵。
首先,注重炼字的品析。古诗词十分讲究炼字炼句艺术,诗词中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往往是诗人情感和全篇主旨所在。在品析诗词重点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体会炼字用词之精妙,为学生的背诵奠定坚实基础。比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催”中的“压”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敌兵来势的凶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势。晏殊《浣溪沙》中“小园香径独徘徊”的“独”字深刻透露出作者孤寂伤感的情感。
其次,重视名句或警句的品析。名句和警句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历来受人吟诵。在进行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名句或警句的品析,理解文本思想情感,把握其主旨意蕴,从而达到理解性背诵的目的。例如,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历来受到人们赞赏,两句诗中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情感。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将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情,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扰,不被眼前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也深刻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情感。
二、掌握诵读技巧,强化背诵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优选有效诵读方法,激发学生诵读欲望和背诵兴趣,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将古诗词意蕴了然于心,从而使学生孰能生巧,背诵于心,规范学生口头语言,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首先,借助多种诵读方法,唤起学生诵读欲望。多样化的诵读方式,既可以激活课堂氛围,又可以促使学生自主诵读,调动学生诵读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引领,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诵读激情。或教师指定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领读,点燃学生的竞争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诵读材料,让学生即兴诵读,或让学生自由选择诗句进行诵读,读后让学生交流诵读感受,以增强学生诵读信心,保持学生诵读热情,强化学生背诵效果。
其次,传授诵读技巧,深化学生背诵理解。一是重音的处理。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往往借助情感语气来加以实现,其中语音轻重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对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情感或全文主旨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譬如,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是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个“难”,一个“残”,道出沉重的离别之情,叹惋着人生命运的无常,读时要注意重读。二是语调的处理。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通常而言,读升语调时音量要逐渐加大,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要逐渐减弱,语速要平缓。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笔者让学用明快、欢乐的节奏去诵读,读时做到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这样听来悦耳动听,扣人心弦。三是节奏停顿的处理。一般来说,古诗词中节奏划分并不复杂,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五言诗词一般为 “二二一”节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七言诗分为“二二三”和“二二一二”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等。
总之,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背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析诗词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背诵;通过加强诵读技巧的掌握,提高学生诵读水平,深化学生背诵理解,强化学生背诵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J].基础教育.2006(12)
[2]施茂枝.疏言 显象 悟意 化言――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J]. 语文建设. 2006(01)
[3]于航.试谈初中古诗词情趣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11
[4]陈凤娟.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反思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近年来,多元化的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得初中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不断降低,学生的诗歌学习素养越来越低下,主要表现为表达能力普遍的低下、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靠、学习兴趣不足、阅读能力欠缺等等,随着时展的需要,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的能力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深,是最具有时代特征和青春活力的教学内容,良好的诵读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内涵,深刻的领略到当代诗歌的精华风采。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从学生角度分析。阅读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但是大部分都停留在网络上的泡沫文章,阅读过四大名著和唐诗宋词的学生占不到2%,诗歌长时间的没有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使得学生失去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认为诗歌是一种矫揉造作的表达形式,不为大部分的学生所接受。另外极少部分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诗歌的表达思想把握不明确,甚至出现偏差,严重的降低了诗歌的学习质量,由于对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不到位,导致在诵读的过程中不能自然大方的表达,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课堂的质量也逐渐降低。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走进了误区,由于方法不当使得诗歌的美感不断的弱化,传递给学生的美感少之又少,其中两个主要的误区表现在:一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讲读的方式,所有教学任务由教师一个人包办;二是主要按照课件的形式为主,采用的是新型的灌输式教学,只有形式的革新,没有内容的革新,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1]。
二、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必要性
首先,诵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诵读一直都是诗歌教学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材内容大多都是经典的文学名著,有很多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去体悟和理解,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能够好的培养语感,不断地去积累著作片段和经典的名句,才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形成敏捷的思维,朱自清在《论百读不厌》中提到了熟读深思的道理,由此可见,诵读法在很早之前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了“读”,文学作品就会失去它的美学价值。
其次,诵读有利于正确的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内涵。诵读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发展,从发音器官、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诵读的技巧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正确的把握,诵读的层次不断的从“音读―情读―醉读”,不断地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有利于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2]。
三、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一)初次诵读,注重情感把握。在选择诵读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作品的艺术特征传授不同的诵读方式,可以范读、听读、也可以领读,但是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感的把握,首先通读全诗,用醒目的笔迹标出需要停顿的地方,比如在《赤壁赋》这首诗中,让学生自己自由的诵读全诗,把握整体的情感表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再次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之间形成竞争表达的氛围,能更好的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效果,随后,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教师要耐心的记录并解答,从专业的领域去评价学生的观点,及时的纠正不正确的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3]。
(二)联想诵读,体会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一些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但是更多的是蕴含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的,比如《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歌,作者淡淡的忧伤没有平铺直叙,而是流露在文本深处的,这样的诗歌就需要读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去体悟诗人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情节、场面和人物,品味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尤其在《再别康桥》中,通过节奏、重度和情感的把握,就“甘心”“放歌”“沉默”等词语进行重点的分析,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其中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三)醉读,提高鉴赏能力。醉读属于诵读中最为升华的一个阶段,可以让学生陶醉在其中,通过诗歌的学习不仅要把握诗人的情感,更要从中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迪,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超然的态度,最好可以达到共鸣,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传授正确的体悟方向,把无声的文本作品变为形象客观的听觉语言,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中,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诗歌鉴赏的学习任务,“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让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4]。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是一门注重人类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侧重学生人文情感的培育和熏陶的科学,是人类表达自己丰富情感的工具,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教师要密切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寻找出更加具有新意和使用的诗歌诵读方法。
参考文献:
[1]潘小华.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4,23:161+159.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97-01
古人有语“数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说的就是要多读书,就能自然而然的明白书中的道理。初中语文就是一门需要百读、时间的学科,然而,现在的初中生很多都不喜欢阅读、朗诵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是选择的都是名篇佳作,文言文也是历史留下的精华,让学生通过诵读背诵文章对他们的阅读理解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丰富文学知识、提高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 诵读的意义
1.1教师阅读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在语文课堂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学会阅读能增强一定的语感,对文学素养有一定的积累作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泛读、领读的方法可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语文这一语言学科需要一定的口头练习,如果只是教师讲讲课文的生字、新词或分析课文归纳段意什么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能真正的教会学生知识,只是让学生被动的学习。教学是需要学生学会一门学科的真谛,这样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1]。
1.2学生坚持反复朗诵有利于语感的培养
作为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词语积累获得一定的语感,这就需要反复阅读语文课本坚持朗诵形成一种习惯,培养出一定的语感。不论是难以读懂的散文还是拗口的文言文,都需学生要去朗诵,体味其中丰富的语言,学习名家的写作手法,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坚持反复阅读能培养学生手脑眼嘴的协作能力,需要眼睛看、脑袋想、嘴巴练,注重对学生感官的额训练。同时,经常阅读能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让其能品味出文章的美,能提高他们日常活动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诵读内容的选择
这在整个诵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需要学校、教师比较了解初中生在学校三年语文应在怎样的一个水平上。就要根据这些要求去选择较好的文章,从古至今因写作成名的大家不少,但是应根据初中生的所需去选择他们的佳作。同时,要避免选择同一位作家的大量文章作品让学生诵读,这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另外,要选取古人的诗歌、古文也要选择现代作家的小说和散文,这样就能从各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教学素材的选择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与诵读需求,提升选材针对性,要求过高的段落可进行适当删减,有的内容教师也可以适当交给学生进行自主拓展。在诵读的文章里再挑选出整篇文章的精华,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好的文章熟记于心,用的时候也会比较方便。
3 在诵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书本上文章的阅读兴趣[2]。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有了对学习得兴趣,相应的会努力学好感兴趣的学科。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在班上举行朗诵比赛,可以奖励一些小奖品,以此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增强他们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读让学生跟着练,这样的方式还可以纠正学生的错别字,有利于学生认识新字。对小说类的文章选段,如《茶馆》中的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松二爷等人物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诵,还可以让他们以话剧的形式把文章的内容表现出来。在学生朗诵或表演完后要及时给予一些表扬鼓励的话,增加他们对诵读的好感。
其次,诵读经典文章只是一方面,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能背诵一定段落。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一些背诵方法,这样能更好的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教师在课堂上就应给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重要指知识点以及一些难以理解的文章的解读,就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这样就有利于他们的背诵。在讲新课前,教师可以花几分钟带着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就行回忆,根据遗忘定律这时的复习效果也很好,在这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对学过的文章的印象更深刻。
最后,很多的学生对文言古文、诗歌都是似懂不懂,在诵读上问题不大,但是有的就不能带有感情的去阅读这些文章。因为他们不理解意思,不能领会当中的感情,这就需要在讲文言的时候多给学生灌输一些文章体美的知识,让学生加深对古文、诗歌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讲这些的时候让学生想象其中的画面,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也许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所想表现出的情感。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传》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想象负荆请罪这一个画面,然后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教师可以播放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整个过程。近而能在诵读的时候,能进入各个角色,也能好好地掌握其中的情感。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因此必须注重学生的诵读实践。作为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让学生学会一些知识,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在让学生背诵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尽量减少死记硬背。只有引导学生融入情感,才能真正地将诵读落到实处,有利于学生把握好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引导学生诵读方法的选择,并对其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对于每个阶段的学生而言,每个时刻都存在挑战,比如初中生在语文自主写作方面便存在问题。其实初中语文自主学习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是学生要掌握学习技巧,抓住主干,然后用开枝散叶的方法进行学习。当然能够用华丽的辞藻修饰文章并且熟练应对考试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在教育初中生学好语文的时候应当要求学生常常阅读文章,掌握其中心思想,然后将其熟练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下面就让我们来谈谈如何才能使初中生在语文方面能够自主学习。
一、改变传统
教师应教导学生做彼此的老师,共同成长。学生是学习新知识的主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现代中国的教育界中却并非是这样的,因为多数教师并没有认清楚自己的位置,喧宾夺主,导致中学生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教师是教授知识的人,所以教师才是真正的主人,导致教学偏离轨道,学生的思维死板固化。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学教师应学会合理运用开放性课前三分钟教学并教导学生做自己的老师,学会做同学的老师,并与同学共同成长。例如,在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资料时,教师可按学号顺序抽取其中的一到两名学生对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再讲教师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建议。其次,教师还可让学生对这两位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或者让其余学生找出这位学生所讲知识中的错误之处。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文章。
二、寻找并解决问题
贫乏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重要问题,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最为致命的伤痛。所以教师如若想要学生学好初中语文,那么就必须为学生解决词汇贫乏这一重要的问题。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某中学的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了一本海伦・凯勒所写的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感人的书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然后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解读。
古人曾说“诗无达诂”,这不仅站在诗歌解释的角度,对诗歌的鉴赏也同样适用。对于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促进当代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1.初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角度
1.1诗词语言鉴赏。诗歌是有生命的雕刻品,犹如冰灯玉露,看过是赏赞,是慨叹,经历千磨万击,看过是感喟,是敬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就在于一字的出入,便有高下的悬殊。诗歌的语言在丰富的想象与明晰的概念间跳跃穿行,在直觉的感性与清醒的理性间幻化重生,辨证交织下的语言便有了动态的立体之感。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的长短参差,轻重的错落有序,句读的轻重缓急,韵脚的和谐交替之上。
1.2诗词意境鉴赏。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意象的描摹和意境的创造来体现。无意不成诗,无境不生情,诗情与画意,情趣总相通。诗歌是抒情的,诗人用有情的眼光观照自然与生活,当二者相遇,在碰撞下相契相合,意象便产生;当诗人独具匠心,把各种有情意象相互联结创生,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便被开启。在诗的形式里,意象是具体的,似可观可感,可从具体的描写中捕捉;意境是空灵的,得自心源,须于笔墨外可得。无论是创造意象还是意境,诗人都追求达到“妙合无垠”的境界,但意境的特征超越了具体的意象,诱使读者展开联想,体悟诗人寄寓意象上的思考和感悟。
1.3诗词风格鉴赏。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通过言语的组织,在文学作品中显示出来并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的独创艺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但历来探讨风格的角度多样,其中,生活个性与创作个性不可等量齐观,创作个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学风格,只有将两者结合,启发学生从言语的格调与行文的笔性共同去窥视作品的风格。
2.初中语文中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2.1知人论世,主动了解。一方面,要考察古诗词的写作背景。鉴赏古诗文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把握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优秀的古诗词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同时,作品创作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与作者的人身经历也具有密切联系,这是古诗词鉴赏中必须把握的内容。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都与“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疾苦以及作者颠沛流离的经历,是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关键,古诗文鉴赏过程中必须努力把握这一点。另一方面,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放入写作的时代背景去作判断。例如,在鉴赏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的过程中,作者表达的到底是征战沙场不能生还的悲凉心情,还是战死疆场的悲壮之情?鉴赏中,如果透过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结合盛唐时期昂扬豪迈的时代精神,就很容易把握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2加强阅读,提升兴趣。古诗词鉴赏过程中,诵读是第一步。只有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把握古诗词的含义,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任课老师要加强指导,强调古诗词背诵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文功底。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之美,诗词中的意境和中心思想的把握,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细细体会。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诵读活动,以激发W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例如,利用分组诵读法,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角色诵读古诗文。将诵读与歌曲演唱有效结合起来,例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诵读时,根据该诗词的节奏,采用拍手、踏足、踏歌而吟的方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还有利于深入把握诗词意境,有效分析和鉴赏古诗词的内容。
2.3把握格律,切入重点。古诗很讲究音律的和谐圆润,特别是初中语文所选篇目大多为格律诗和词,在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为了使诗读起来能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所以古时往往平仄声交错使用。格律诗句数固定,如五言、七言、五律、七律等。此外,在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要合理应用诗眼分析法,纵观古代诗词中的名言佳句,“诗眼”通常是句中的某个动词,优秀的诗人往往非常注重动词的巧妙应用,通过生动有趣的描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进而有效表达诗词的中心主题。例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就”字,写作过程中经过仔细推敲,通过“就”字的应用,巧妙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渴望与憧憬。总之,整个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善于抓住“诗眼”,离理解全诗的基本内容也就不远了。
古诗词的学习主要就是积累与练习。想要学好古诗词,就需要积累关于古诗词的相关文学知识,立足古诗词的精华,行知人论世之举动,达提升兴趣之目的,最终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精彩导语,如投石激浪,开启学生智慧大门,启迪思维火花;如戏剧序幕,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如巨大磁石,吸引学生眼球。语文课文中,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传说,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悬疑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多姿多彩的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课堂导语背负着酝酿情绪,引人入境的责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为语文教学的进行奠定基石。我们应该结合文本内容,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导入法。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尽量设置悬念,诱导启发学生质疑解惑的想法。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的时候,可以联系课文内容,为学生讲一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然后利用“牛郎织女”故事,结合课文内容设置疑问:“在课文《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所讲述的牛郎与织女的生活是否与神话故事中的一致,其结果是怎么样的?”通过利用民间广泛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创设出课堂的导入,设置疑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
二、适当使用媒体资源,创设学生活动情境
语文教学活动要想更顺利地开展,并不能单单依靠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还应适当地使用有助于教学的用具,比如,录音机,磁带,小黑板等。当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更喜欢用多媒体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比如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的第一课时,我先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知作者情感,再通过课件展示生字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然后由教师引导提问,学生的质疑,整个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效。第二课时,通过展示渔人从发现桃花林,到桃花源等一系列图片以及播放录音,让学生顺利地回忆起文中的故事情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述出来。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当然,多媒体只能充当教学的辅助,要适度使用,不能作为主导。
三、引导学生品读语言,领悟奥妙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去品味文中的语言。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够悟出语文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对下列语句的品味:
例一,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例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古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千古佳句,都写得情真意切,情景交融。若仔细品味,便会发现尽管诗中表达的内容相似,但表现手法是有很大差异的。例一突出一个“望”字,望了又望,望久了以致把眼睛望花了。而例二则不同,虽然作者是站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乘船到广陵去,也同样是望了又望,只望见孟浩然乘坐的船沿长江东去,一直消失在天边,但却不见一个“望”字。其奥妙之处在于没有“望”字,却有望的内容,望的意味,望的感情。其精妙之处着实令人为之叫绝。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在诵读的过程中,为师者能引导学生把握好字句的停顿、语速、语调、重音和轻读,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语文特有的美。比如教读《变色龙》一课,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好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同一条狗的称呼,一会儿是“疯狗”,一会儿是“名贵的狗”,一会儿是“下贱有胚子”,一会儿却又变成“娇贵的动物”,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文中的主人公对狗咬伤人的处理,对狗的称呼语态度完全是受狗的主人的身份主宰的。听说这是寻常人家的狗咬伤人,就摆出貌似公允,秉公处理的架势;而听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则摆出谄上欺下的臭架子。这样学生从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认识到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人物,其令人作呕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令人回味。
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既是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点,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古诗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教师需要花更多时间与力气去备课,耐心讲解,练习辅导。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陷入当前这种教与学的泥沼,其一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背诵方法的指导,其二是学生没有掌握“素读”这种经典的读书方法。
一、什么是素读
“素读”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时不需要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即学习古诗文,教师学生均不必花大力气去解释一字一词,而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作品的文字美与意境美。
二、初中生素读古诗文的必要
1.当前古诗文教学及学生学习现状
当前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重视讲解,轻视诵读;重视题型训练,忽视朗读背诵;重视成绩高低,忽略语文积累;重视朗读表演,忽视文字濡染。造成学生的诵读惰性,课堂只愿“聆听教诲”,而不愿张口朗读,不能正确地断句,把握节奏韵律,感受不到蕴藏在文字中间的独特魅力,更不愿去背诵积累。我国自古就有素读的传统,“素读”也是我国古代诗文学习的有效方法。
2.素读古诗文切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及学习实际
初中生由于年龄尚小,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尚有不足,但他们的记忆能力却是超强的,其是记忆的黄金期和全盛期。“素读”对于他们学习古诗文是很好的方法。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里,共有古诗词及名家经典古文160多篇,涵盖了我国古代从先秦到明清的代表作家的代表性作品。这些作品,非常适合初中生素读积累。
3.“素读”为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
“素读”古诗文有很大的优越性。在广泛记诵,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语言的积累量、思想的感悟力都大大提高,为写作做了最好的储备。胸有点墨,腹有诗书,笔下才能行云流水,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更强,写作时才能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心灵和思想飞翔在字里行间,才能写出真正的“独抒性灵”的作品。写作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离不开传统的“素读”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品位。
三、初中生学习古诗文的素读策略
1.培养浓厚的兴趣
“素读”古诗文,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的,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开展各种形式的全校全级或班级背诵比赛、经典古文诵读赛、古诗文对句比赛、古诗文默写比赛、古诗文作家作品连线、诗文学习演讲等。设计好比赛程序与比赛规则、奖励机制等。或师生背诵竞赛,或课堂设置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兴趣,播放录音,教师范读,朗读表演等激趣。
2.教师的恰当引导
由于古诗文写作的年代较为久远,写作的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大,字词的通假,古今异义,字音异读,字词的一词多义,句子的省略倒装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出入,所以,学生理解困难较大,很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素读”古诗文,尽管不需要过多的理解投入,但教师引导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推波助澜。教师或从诗文的类别,或从句法特点,或从题材选择,或从相关故事进行引导,这样学生背诵起来就会轻轻松松,过后不易忘记。
3.“素读”要长期坚持
“素读”和任何读书方法一样,也需要持之以恒。古诗文背诵,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读书历来不能速成。古诗文的累积讲究由少到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由数量的多寡到质量的升华,由囫囵吞枣到营养的吸收,最后内化成自身的语文素质。初中生“素读”古诗文,由开始的数量扩充不太理解到后来的消化吸收、甄别内化、思想成长、实践应用、指导生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素读”应课堂内外相结合
“素读”古诗文,应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外积累为辅助。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背诵。采用指名提问、自由背诵、小组比赛、同桌互查等方法来检查学生的背诵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的适当讲解就会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更好地起到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作用。古诗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背诵篇目,适当进行课外诗文积累,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将语文所学更好地渗透到实际生活中去。
5.有效的评价
0 引言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数年,作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见证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学理念不断进步;教学手段日趋丰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对此感到由衷的欣喜,但同时也发现不少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平时课程改革工作的心得体会,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优化对策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重知识,轻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都有了一定改变,但仍然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最终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十分普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势必会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书本知识很丰富,在生活中却连基本常识都不清楚。
1.2教学内容重课内,轻课外
语文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色彩。这就决定语文教学离不开课外生活,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考察,课外学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大量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在课堂外进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明确要求,同时也对语文教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对此有些教师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经常是放任自流,不给予有效的指导,或是干脆用大量的课内作业占用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
1.3课堂组织重模式,缺变化
其表现有以下两种:许多教师一走上讲台,就是按介绍时代背景、然后分段总结段落大意,接着概括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一种程序套路一直到教完本课,这是一种表现。第二种表现是照本宣科,教材上怎么说,我就怎么教。教材上说议论文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构,教师就按这样的“三段论”去教学生,去要求指导学生先写作。就连学生答问,也只能与教参上一致,调动一下语序都不行。前者是拿一种模式、程式硬套在丰富多彩的教材上,后者是对教材作一种简单的处理。二者的共性在于不求变化,不作深入研究,不因人因地制宜,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僵化、死板,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1.4教学研究重借鉴,轻创新
也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师普遍性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都很大,又害怕承担改革创新的风险,在实际教学研究工作中都以借鉴现和改进有成果为主已有的成熟经验为主,缺少自我创新。而且在借鉴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深刻领会所借鉴经验的特点和精髓,也不认真区分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差异,一味生搬硬套,很难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2相关优化对策
2.1深刻解读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开展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深刻解读大纲,对实际教学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1.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语文学科实践性很强,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大特色是要求突出学生实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要多读、多背、多写并重视听说,而且给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和建议,比如说规定“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将“听话”“说话”合并为“口语交际”并使之与“阅读”“写作”相提并论,这都是重视实践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实践,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的《雷雨》教学中,人物对话比较多,便可组织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行口语交际,调动学生兴趣,又可让学生体会到人物性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2.1.2有助于明确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除规定的课内教学内容外,还对课外阅读及课外活动提出了规定和建议,教师应认真研究并作出可行性强的指导方案,然后付诸实践。此外,教师应该尊重学生阅读自由,给学生提供独立的阅读空间,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同时要积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课外阅读及其它课外活动。
2.1.3创造性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视依据。
作为开展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它提出的一些理论对我们的教学都大有帮助,值得我们教师去深入研究。比如说大纲中要求“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我们可以据此开展对“感悟式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2.2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己能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能力构成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培养,双管齐下,二者并重。具体来讲应做好以下三点:
2.2.1搞好讲和练的结合
如《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妙文,但用典多,文辞简奥的特点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先给学生仔细讲解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督促学生查找有关词典资料以加深理解。然后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句式对偶、音韵和谐、辞采华美等特点,让学生练习诵读以加强理解。所以教授课文时既要重视把课讲好,把知识讲透、讲细,使学生能够接受,但又要认识到“讲”只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则主要靠“练”。所以更要重视讲完之后的“练”,做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2.2.2搞好读和写的结合
读和写结合起来,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条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只有把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加深理解文字的丰富内涵,才能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像课文《春酒》介绍了故乡过年的风俗,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用富于童趣的语言写出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课文通俗易懂,便可以让学生描写一段自己故乡过年的情形。这样读和写的结合,实质上就是一个把阅读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的过程。
2.2.3搞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就因为它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范进中举》时,可以启发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对比和夸张的讽刺艺术,引导学生探究范进喜极而疯的根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
3 课堂组织灵活把握
作为目前教学方法的主流,模式化教学确有它的优点。譬如它有利于帮助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提高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整合集体智慧,发挥教育团队的整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结构的快速把握。但其弊端也很突出,它不利于知识的更新与创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还扼杀了教师的个性特征和主体能动性。因此教师在实际组织课堂时,应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临场反应,打破固有模式,灵活设置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教学研究和创新
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教学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的一个拦路虎,如果不能够采用恰当的教育指导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文学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进步都会产生阻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究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将其作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课题,以推动学生和教学的双赢为最终目的。
1做好语文阅读预习
预习属于一种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更是学生在阅读学习当中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能够让学生对阅读篇章产生初步的了解,为深层次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成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忽视阅读预习,认为预习活动十分空泛,不能够产生实质性效果,同时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就会面临较大的难题,之后,又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预习环节,不利于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缺少预习的语文阅读学习活动,往往会加大教师教学的难度,同时在教师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是会让学生感到迷茫,因为缺少对文章内容的初步了解,也因此不会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见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做好语文阅读的预习工作,在认识到这一问题之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预习这一环节做出更多的努力。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在教学环节有意识的为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思想认知,引导学生形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方法体系。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预习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布置读后感的方法来强化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在预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主动的投入预习活动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请同学们认真预习这篇文章,说一说自己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方面?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用读后感的方式来进行简要的评述。
2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赖于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如果能够在和学生以及教学来对教学策略进行恰当的安排和创新,会极大的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还会让整个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多种多样,接下来将对几个重点方法进行分析:一,加强学生的文章诵读。诵读是阅读学习的根本所在,也是深刻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环节,采用略读的方式,能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感知,用精读的方法可以了解到文章的神韵,发现篇章的特色,运用默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和深入的阅读理解。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诵读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自身的范读以及导读,有效熏陶情感,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力。第二,注重弹性留白。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利用阅读材料当中的留白充分发掘出学生的阅读潜力,使得学生能够展开自由的想象,而不是直接表述出答案,让学生给出自我感悟。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留白,隐藏好自身的理解,将发挥的空间交给学生,率学生用一句话来对孔乙己进行总结。教师的留白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发散和拓展,提升阅读效果,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第三,指导个性阅读。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那么在阅读教学环节也要落实这一原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3营造良好阅读环境
心理学角度来看,大量的心理学家在自身的研究当中明确指出,当人置身于愉悦轻松的环境当中展开学习活动的话,能够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远远超出基本预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也要将良好阅读环境的营造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考虑到阅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营造一个愉悦轻松和平等和谐的阅读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学习当中充满激情和求知欲,最大化的发挥环境的促进作用,学生出色完成阅读学习任务的同时,可以对阅读学习产生兴趣,为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阅读教学当中的一个重点是要让学生清楚的认知阅读主题,同时也需要把握住文章的一些重点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深化理解来挖掘出中心思想。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深入的阅读理解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那么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并在优良环境的支持之下来创设教学情景。例如,在教学《十三岁的际遇》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心境,僵尸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阅读环境,并创设开学情景,让学生也能够直观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最终让学生对阅读篇章的主题进行把握,真正的了解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的真实含义,感受作者的心声和心意。
4倡导师生互动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学习平台,而且师生不是孤立的存在于阅读课堂的,师生之间应该加强彼此的交流沟通,通过亲密无间的合作互动来深化对阅读篇章的理解,感悟文章思想内涵,在深化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思想深度得到提高,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发展当中获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因此,倡导师生互动交流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力提升的一个保障和策略,而且在积极构建阅读课堂交流平台时,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价值,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模式,在师生的合作互动当中来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借助自身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师生交流互动当中,深化阅读理解水平。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直观的呈现文章当中描绘的美妙情景,初步让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接下来鼓励学生加强阅读,也就是进行生本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就可以进行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深化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挖掘和升华主题思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初中生的长远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十分关键的教学任务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锻炼,使得学生能够有效把握文章主题,活跃阅读思维,突破语文学习的障碍,突破语文学习的障碍。在对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教学和学生实际出发,做好语文阅读,预习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营造良好阅读环境,倡导师生互动阅读,进而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作者:王新明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安国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法宝
教育是育人的工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怀有一颗匠人的心,耐心地帮助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教学出发点,使学生最终能够在语文素质方面有所收获。
我所指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四个法宝是多媒体工具的使用、阅读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汇总与整理、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以多媒体工具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为建设开放型的语文教学发挥了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载体,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法宝。
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多媒体教学有内容集中、形式具象、信息量大等特点,常以视频、图片、音乐或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对强调课程重要内容讲解发挥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多媒体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学模式的一大突破,它的优势体现在:使教育与科技信息接轨,教师可借用多媒体进行网络教学,学生可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整合和拓展。多媒体教学有极强的集中性和针对性,由于时间控制较好,能够在准确的时间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精确讲授。多媒体工具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很好地实现对知识体系的拆分提炼,将知识点进行精细化处理,增加了授课内容的针对性,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不会阅读就等于没有学会语文
阅读是语文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高低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一把尺子。因而,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又一个法宝。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字句、理清思路、体验情境等环节上,教师可通过各种常用的阅读技巧来开展语文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三点,即学生与文章的对话、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学生与编者的对话。把握了这三点,学生才能真正进入阅读的大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讨、强调个性的阅读方式。初中学生受年龄、生活体验的局限,其阅读能力还处于开发阶段,这要求教师在教学阅读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自己的阅读情境,通过阅读感受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情悟。
三、教学生学会整理自己脑子里的“书箱”
任何知识都是需要整理和积累的,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整理和梳理的过程。新课标指出:“根据学习目标不断地积累有关的语文知识,在积累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取舍。”故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语文学习方法、能力和价值等,提高其语文素养,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又一个法宝。
语文知识的积累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显性的知识性和事实性的积累,主要包含了字、词、句、篇、章等知识,二是隐性的内化知识素质的积累,如方法、态度、情感、体验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积累,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素质。在语文知识的整理和汇总中,可以这样做:一是记笔记、剪报纸、记纸条。二是发声地诵读。边读边记。三是潜心阅读。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就是阅读。四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从“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知识积累和整理,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引导学生注意归类汇总,条理清晰,不能杂乱无章。
四、没有写作能力的学生是纸上谈兵
没有写作能力的学生就是纸上谈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都应该耐心地帮助学生培养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关心学生的情感建立,营造和谐的练笔氛围,使学生能蛟谟镂男醋鞣矫嬗兴斩获。
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把目光放开、放远,投向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去观察、认识社会,体验生活,理解人生。让学生对生活充满兴趣,这是写出好文章的第一步。要想文章写得好,就要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想象和情感去看待生活,要指导学生用别致的眼光和独特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是感受和接受生活的过程,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写作时学生能使用各种生活资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是教师教学写作成功的表现。写作能力是一个学好语文的“法宝”,但不是最后一个,语文教学的方法和形式还有很多,只要教师认真去发现、去实践,还会有更多的教学“法宝”被炮制出来,并服务于教学实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