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航空航天科普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0 17:01:5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航空航天科普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航空航天科普知识

篇(1)

    一、现有国内主要航空科技馆介绍

(一)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1、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前身是北京航空馆,是我国首个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综合科技馆,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路校区内,博物馆展区面积8300平方米。是航空航天科普与文化、北航精神以及青少年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2、展馆情况

2012年10月21日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展区分为长空逐梦、银鹰巡空、神舟问天、空天走廊4个展区。

展品包含世界上仅存两架的P-61夜间战斗机(外号“黑寡妇”)中的一架、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短距离起落飞机-“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二战名机波-2轰炸机等300多件国内外公认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结构机件、发动机、机载设备等珍贵实物。

(二)  西安阎良航空科技馆

1、简介

西安阎良航空科技馆是由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国家航空基地)建设规划而建的公益性项目,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科技馆。建设航空科技馆重在普及航空科技知识,展示陕西航空科技成就;重在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科技素质,发展航空文化旅游产业;重在打造航空人才培训基地,发挥人才服务功能;重在推进航空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在推动航空职业教育的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2、展馆情况

航空科技馆分为世界航空发展史和中国航空发展史两个专题馆。在室外展区,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各类实体飞机。在馆内大厅,歼5、运5等三架珍贵的实物飞机在展馆的中心区形成三角矩阵。

除了具备参观体验功能,航空科技馆内还设置有航空类专业实训实习基地,主要完成飞机发动机拆装实训、飞机维修实习及航空服务类专业实习实践教学。

通过与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合作,为航空企业员工进行航空技术培训和相关技能鉴定。这项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完善我省航空产业链,推进各类航空人才的培训与教育。同时,航空馆还将为学生及社会航空爱好者提供科技创新活动的场所,定期举办航空创新科技大赛。

(三)  湖南省航空馆

1、简介

湖南省航空馆位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中部地区第一个航空科普主题的博物馆。航空馆将利用收藏的上百架各种型号的飞机、导弹等航空武器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展示近代以来中国航空科技的发展历程。

2、展厅情况

整个展馆由主馆、文物飞机陈列馆和航空装备展示坪三个部分组成。

主馆占地面积是七千五百二十六平方米,一共包含着三层,第一层为“鹰击长空”军用航空展区,展品包含中国军用航空、世界军用航空等相关知识;第二层为“云端之上”民用航空展区,展品包含民用航空、通用航空、湖南航空等相关知识;第三层为“使命与梦想”航空产教融合展区,展品包含学院校史、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百年航空趣事展区等相关内容。

文物飞机陈列馆包含展品有二架功勋战机,杜-2轰炸机和乌米格-15教练飞机。

航空装备展示坪展品主要有十七种三十六架飞机,包含有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强击机、教练机、无人机、客机、高炮、雷达和导弹。

(四)  海口航空科技馆

1、简介

海口航空科技馆位于美兰机场海口航空旅游城三层西侧,是一个以航空科技、航空文化、航空游乐为核心,集航空科普、实景体验、寓教于乐为一体的科技体验馆。

2、展厅情况

主要分为航空文化展示区和航天文化展示区两大部分,馆内共设飞天缘起、碧空硝烟、冲上云霄、自由飞翔、宇宙探索等十一个展厅,从飞机起源与发展到航空航天事迹,依次在每一个展厅展现。馆内还设置了专业的互动飞行模拟器、体感互动游戏、大型客机逃生装置、360°穹幕影院等娱乐设施,使航空科普教育更具趣味性与娱乐性。

其中,飞行模拟器引进塞斯纳172飞机和波音737飞机模拟驾驶区,体验者在此处区域可以模拟体验真实的驾驶操作。此外,大型客机逃生装置中还配备了 1:1的波音747飞机机头及部分舱体真实空间、真实座椅及舱内设施,旨在让体验者能在真实可控的空间内模拟飞机紧急逃生,潜移默化中学习逃生知识,以亲身体验增强记忆效果。

(五)  上海航空科普馆

 1、简介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沪闵路7900号,是全国、上海市和闵行区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大型客机项目宣传基地,专门从事航空航天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2、展厅情况

外场展区大约10000平方米,拥有歼-8、DC-8等十余架不同类型的实物飞行器。

四个室内展厅共2000平方米,并有一个3D环幕影视厅和数台飞行模拟器等互动展品。

    二、区内发展科技馆的必要性

(一)国民教育基础配套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大计。学校教育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区内已经规划建设一系列学校,除此以外,对于广大民众来说,科技馆已成为他们学习科普知识的重要阵地。

(二)完善临空经济区域配套

空港新城旨在发展临空经济,打造国际化航空城市,因此完善区内配套设施,丰富区域内经济业态对于区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航空科技馆不仅可以作为航空产业配套的延伸,同时也可丰富区域内的基础配套,对于城市的全面发展起到不可获取的作用。

(三)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打造具有名片效应的文化旅游景点,可带动周边经济的腾飞,带来更多的人流量,产生流量效应,为区域内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三、国内发展科技馆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科技馆建设事业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目前加强社会公益性科技建设已受到各界普遍关注,主要存在如下典型问题。

(一)   资金紧张

我国现在多数科技馆都存在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科技馆不是一个营利性机构,但它的日常维护和对展品的更新等等无一不和金钱有关系。门票价格过高会让普通百姓 望而却步,科技馆的存在就没有了意义;价格低又无法满足政策经营。资金问题会导致管内展品的更新速度率第,直接造成参观人数下降,对科技馆的政策运营更是雪上加霜。

(二)   参观对象单一

理论上讲,科技馆的对象应该是全体民众,参观者无论年龄及学历差距,都能够在馆内接受适合自己的科技知识。但是,目前国内参观对象主要以青少年为主,并且多数都是由学校集体组织的参观活动,主动参观的人数较少。

(三)   受多元化娱乐方式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人们更多去选择影院、酒吧、商场购物等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很多民众目前还不了解科技馆的发展,甚至有很多人不了解科技馆的存在和意义,科技馆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

四、科技馆未来特点和发展趋势

为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趋势,应对未来挑战,科技馆需打造新的商业增长点。

(一)   创建旅游新城市名片

设法把科技馆打造成一个旅游新城市名片已是各地科技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发现。当前文化旅游收到愈来愈多的欢迎,如何打造有特色文化底蕴的景点成为未来的思考方向。科技馆在宣传科技展品的同时,也应该发掘具有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周边产品,打造自己的文化圈层,同时也能增加辅营收入,一举两得。

(二)   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1、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科技馆的运营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科普意识的增强,政府资助、社会捐款及自身创收等多种手段筹集资金的方式将是科技馆必然的发展趋势。

2、运营模式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About Physics Activity to Popularize Scientific Knowledge

SHI Zhimin

(Haidong Middle School, Zhanjiang No.2 Middle School,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57)

AbstractWhen the author join in the activity to popularize scientific knowledge held by Zhanjiang No.2 Middle School, he regards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some research on these series of activities. So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which these activities have on student learning Physics from the meaning of activity, content and questionnaire after activity and finally it makes a sum-up.

Key wordsactivity to popularize scientific knowledge; Physics

1 物理科普活动的意义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表现为较强的求知欲,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正处于智力、能力的发展时期,适当开展物理科普活动,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是十分有益的。这不是简单地开启一扇拓宽视野的“窗”,而是给学生开辟一条通往成才的“路”。

2 物理科普活动的内容

本次活动历时五个月,先后邀请了我校物理组的五位老师和广东海洋大学的陈春雷教授共开展了九次讲座和视频播放活动。讲座的主要内容:(1)恒星的诞生、发展和死亡的具体过程;红巨星、白矮星和中子星等形成及特点;月球假设、引力捕抓现象、彗星撞击学等,对月球的形成、特点和人类探月的最新进展做了深入的介绍。(2)关于光速方面的问题。慢光、飞秒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当今世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方向、应用与前景;激光的产生、原理、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应用。(3)从物理发展史的角度讲述了牛顿经典力学在研究高速运动物体和微观领域遇到的种种问题从而导致相对论的诞生;结合多媒体和一些视频让学生通俗易懂地了解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让学生以前认为很深奥的相对论有了一些初步认识。(4)现代物理前沿有关物质、暗物质、反物质、黑洞、白洞、虫洞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多媒体向学生详细地介绍了物质并运用逆向思维引出了反物质,进而介绍了暗物质、黑洞和白洞的形成与特点,以蚂蚁爬纸为喻,向学生简单明了地介绍虫洞及利用虫洞进行太空旅行的原理及设想,激起了学生对时空旅行的无限想象。(5)宇宙大爆炸理论、时间简史和蝴蝶效应,与学生探讨了中国为什么没有本土诺贝尔奖获得者,大胆提出各种各样的奇怪现象,这些都冲击着学生那些简单而狭小的思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

3 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

对参加活动的其中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

(1)多数学生对科普知识的关注很少,获得科技知识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和书本获得的。被调查的学生中约9 0%的学生很少涉及和了解科普知识,约30%的学生通过网络获得的,约33%的学生是通过电视获得的,约35%的学生是通过报刊获得的。

(2)学生以前所在学校或社区不经常举办科普活动,大多数学生参加科普活动较少,父母也不太关心科技信息。

(3)学生对科普知识是非常感兴趣的,希望今后多开展一些科普活动,但部分同学由于学习时间紧,学习压力大而放弃了听讲座。有部分班主任不准学生参加活动,不准学生参加与考试无关的活动,更有甚者,班主任还对参加活动的学生进行了批评。

(4)约81%学生对一系列科普活动很满意,表示收获颇丰,希望以后能经常举办这样的活动。

(5)约73%学生对科普活动有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操作一些科技产品,建议科普活动领域大一些,开展一些关于农业、化学、工业、生命科学、航空航天及国防科技等,并希望科普活动能有科普咨询、科普游戏等形式。

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的15名学生和六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结论:

(1)对于这次开展物理系列的科普活动,多数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学生当中有一部分对物理特别有兴趣,其他的是为了提高物理成绩,引起自己对物理的兴趣。没有参与的学生则表示其原因是时间紧迫,作业太多。

(2)多数学生表示在学校生活中,科普活动开展较少,并且所开展的活动,内容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应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师生们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改变一些学生对科学敬而远之的态度。

(3)不同的人对不同方面的科普知识的兴趣不同。科普活动的开展应多方面、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开展活动形式要多样,例如讲座、知识竞赛、科普游戏等。

(4)学生都十分高兴能听到专家讲座,都表示物理科普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物理世界的兴趣,并表示这次讲座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与生活密切联系,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领略科学的奥妙。

(5)专家讲座专业术语多,理论性强,较深奥,而本校老师所用的语言较为通俗易懂,便于学生们理解。假若专家与老师能够多点交流,把彼此的演讲方法融合在一起,更能吸引学生,势必取得更好的效果。

4 物理科普活动对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影响

通过这次科普活动的开展和调查研究,使我校全体师生大开眼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丰

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了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萌发了探究“意识”, 开发他们的潜能,提升他们创新思维的基本源泉。

同时发现,当今社会的教育对科普知识存在普遍的不重视现象,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很少涉及或了解一些基本的科普知识,尽管他们对科普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和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获得的科普知识渠道多种多样,但比较零碎,很少有系列的讲座或专题帮助他们提高科普知识。再有,中学教育的升学制度严重地干扰了在学校开展的科普活动,相当多的学校不开展或很少开展科普活动,只强调书本知识学习,不鼓励不提倡学生参加与考试无关的活动,更有甚者不准学生参加这些活动,还对参加学生进行了批评。

笔者认为,一个公民拥有必要的科普知识是一个公民基本素质的体现,是将来在社会立足之本。因此,要大力倡导科普教育,让学生更多了解、认识并研究科普知识,对学生的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呼吁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还学生一个重视科普教育、倡导科普教育的好环境,为提高未来一代的科学素养提供坚实的保证。

篇(3)

科学的普及的涉猎面极其广泛,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宇宙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博览、交通运输、军事科学、航空航天等一系列都是科学普及。科普场馆和设施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和科学普及打交道,国家还设有专门的科学场馆:像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成都大熊猫博物馆、大连森林动物园、广西科技天象馆、河南博物馆、山西省科学技术馆、上海自然博物馆、沈阳科学宫、中国古动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截止到2001年,中国大陆地区共有科学技术博物馆240多座,包括科技馆 21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8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博物馆6座,专业性自然史博物馆115座,农业、航空、航天、邮电、铁路、中医药、煤炭、军事等专业性技术博物馆约50座,水族馆38座,另有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设立的自然部9座。

A:那么同学们放假在家如何注意安全呢?同学们应在家长指导下学会正确使用家用电器、煤气灶、卫生浴具等,学习安全用电、用火知识,并养成“人走电断”等好习惯,切勿麻痹大意,各类电器及设备发生故障时一定不要自作聪明,擅自修理。同学们还要注意防盗和用水安全,如果出门,要检查水、电、煤气的开关,并锁好家门。假期不跟随陌生人外出游玩,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让陌生人随便出入家门,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书同文、语同音”,这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民族情结和文化气质,每一位中华儿女应该成为祖国文字和语言最虔诚的传播者和最忠实的实践者!

人类进步史已雄辩地证明: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动力。而科学普及作为科学技术通向人类社会的桥梁,则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题。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长点”。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则为科学普及不断提供新的生长点,使科普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性、时代性。形象地说,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在这个舞台上是没有传统保留节目的。

篇(4)

梦想是什么?它是一粒种子,在适合它发芽的土壤和气候中,能开出最美丽的花,结出最沉甸甸的果实。

土壤是什么?它是梦想的温床。如果说小学阶段是对梦想这颗人生种子进行筛选的工厂,那么中学阶段无疑是种子发芽吐绿的孵化器。

每个人的梦想,都需要经过学校这片土壤的孕育,需要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的滋养。然而,当学校教育遭遇“唯高考、唯升学率”的尴尬时,教育的初衷也由此偏离原来的轨道,最初的梦想也开始在背离教育规律的书海中消失殆尽。

于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成了这个时代最强的呼声。而学校,是落实改革的第一“试验田”。

在兰州五十一中,一个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新的教育路径――研究性学习,正在丰满着学校每一个孩子飞向未来的羽翼。

剔除“唯应试教育”的沉疴

“传统的中国课堂可能早已给人留下这样的刻板印象:老师站在讲台上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学生在座位上坐得规规矩矩,手上的钢笔在作业本上以同样快的速度抄写板书。老师一味输出,学生一味接受,没有思考、没有消化,单凭记忆在每次考试中过关斩将。”学校校长张德友尖锐地指出,“当前,无数违反教育规律的手段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产生的弊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学校是落实实验教育改革的直接土壤,怎么突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唤醒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剔除应试教育的沉疴,落实素质教育是每一所学校撞开“应试教育”这座城堡的不二武器。

在兰州五十一中学,记者真切感受到西部部分中小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强烈气息。

30年前,在素质教育概念还未明确提出的1982年,如今在兰州五十一中学诸多各具特色的活动队中首屈一指的“航模队”就已成立。

“航模活动是一项集科学性、趣味性、体能性于一体的活动,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能激发同学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兰州五十一中学航模队专业教师范向阳这样解析当年学校成立“航模队”的原因。

其实,正如兰州五十一中提出建设“高品质、高实践性、高发展力和高竞争力的一流学校”的办学思路一样,“航模队”也意识到了实践和体验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它先于时代而生,更是成为兰州五十一中在探索中实践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颗试金石,并在30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壮大,成为该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经验基础。

积极探索新课改、渗透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从被动“填鸭”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兰州五十一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素质教育实践路径。

良性循环中“施”与“效”

什么是教育?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兰州五十一中,150平方米的航模工作室,其间布满了激光雕刻机、车床等各种专业工具。打破了传统的“施”与“效”,在这个课堂中,学生成了主体。学生们一有空,就在这150平方米的空间里发挥着自己无边的想象力,把一片片木块,变成飞向蓝天的航模。

“一架模型飞机从设计、绘图、制作直到最终完成,需要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张德友说。

制作现场,记者看到,同学们亲自动手把木片、木条等原材料制作成一架架小飞机。“在这一过程中,要经历一次次的失败,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而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的意志和灵智同时得到锻炼与启迪。”在一旁指导制作的教师这样解释到。

分析中不难发现,参加航模队的学生,都对航模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主动参与到课余的兴趣小组活动中来,通过一次次的团队合作,通过与队友、老师的思维碰撞,通过自己亲自参与、亲自体验整个航模制作过程,锻炼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强化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并从中获得快乐与自信。

多年的实践证明,航模研究既能培养和谐团队刻苦钻研、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又能提高师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以致用,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质量。其实,学生通过课外实践获得全方位的能力培养,不仅对学生当前的课程学习有推动作用,全方位的素质拓展还将使其一生受用。把学生从应试教育带来的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进入素质教育的良性循环。

也正因如此,兰州五十一中航模队成立30余年来,受到历任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航模队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我本来学习成绩并不出色,但在航模队我找到很多自信,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找到了发展的目标,成绩也越来越好。”……在这里,原本被视作“课余娱乐”的航模活动,成为了激发学生潜力的钥匙,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更受到家长们的认可和支持。

除“航模队”外,该校还成立了诸多特色科技体育活动小组,拨专资配备了探究性实验室、航模工作室、科技展览室、智能机器人活动室、通用技术专用教室等。以航模、机器人、无线电、模拟联合国、、球类、田径、乒乓球、棋类、美术、书法、合唱、器乐、摄影等学生社团为基础,学校开发“航空模型”“美术”等相关校本教材。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不同的学生社团。这种原本在大学中才有的素质教育模式,被五十一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收获书本与成绩之外的成长

以“航模队”为核心,各类科技体育活动小组在五十一中堪称“繁荣”。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创建全国科技体育传统校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科技体育”的概念,并将科技体育推广进校园。2013年4月,由于出色的科技体育实践,兰州五十一中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和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体育传统学校。

在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模型运动部主任王雷看来,“体验”是科技体育进校园的重点。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来到室外、来到实验室,参加科技体育项目,既锻炼身体,又可以了解物理、科学等知识,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王雷所说的“体验”,正是兰州五十一中学一直以来都在实践和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

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素质教育渗透的理念。以“航模队”为核心进行科技特色教育,兰州五十一中学找到了一条素质教育的发展践行之路。

从学校的宣传,学生的选题、研究、结题、成果展示到学校开展的科普知识论坛、科普知识报告会、前沿科技巡览及科技创新经历报告会……兰州五十一中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多姿多彩,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走进科学的世界,通过动脑、动手的实践,发现自己的爱好,坚定自己的梦想,并在老师的培养和关心下,向着梦想而努力。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独思善辨,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了社团的主人。”范向阳在二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开展科技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更点燃了师生科技创新的灵光。

于是,“航模队”自1982年成立以来,曾获得P1A、小蝴蝶遥控模型、哥伦比亚遥控模型等项目的冠军;团体总分分别名列1996年全国青少年锦标赛第二名,第七届全运会F2A团体第五名、F2C团体第四名,全国锦标赛F1C团体第一名、F1A团体第三名,P3T全国冠军;曾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过“精神文明运动队”的称号,有三名运动员达到了“中国航空模型一级运动员等级”。

2008年,由甘肃省体育局、甘肃省航空运动协会批准,“甘肃省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运动训练基地”在兰州五十一中成立,该基地多次承担甘肃省、兰州市航空航天模型运动主管单位举办的科技辅导员培训工作,并多次为兄弟学校进行航空航天模型普及教育表演,近年来,到兰州五十一中航模工作室参观、学习的老师和同学络绎不绝。

航模队的成功,只是兰州五十一中近年来所取得成果的一个缩影。通过“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的开展,该校近年来所取得的荣誉越来越多。

据了解,该校学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共计获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13项,省级二等奖28项,省级三等奖7项。其中,1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证书;1人获得兰州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提名奖”。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学生约有92人,近10名学生因此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

篇(5)

由于科学故事本身具有的趣味性,能强烈地吸引学生,因而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讲述科学故事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抽象而机械的物理知识充满情感;使枯燥无味的物理课堂染上一些人文气息,让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例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若能结合举世闻名的伽里略“比萨斜塔实验”的故事;讲“万有引力定律”时,若能结合“日心说”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等等,这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就会改变课堂上枯燥烦闷的气氛,使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感到生动具体,趣味盎然,并且课后印象深刻,甚至终身难以磨灭。科学故事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由于它蕴藏着特殊的精神魅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

二、扩大知识领域,促进课外阅读

讲课外科学故事,不受教学内容的限制,使课本的物理知识烙上许多人文精神,使狭窄的物理知识可以得到延伸和拓展。它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促使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和课外探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科普知识。例如讲“光的直线传播”,可以给学生讲述“天狗吃月”的故事,了解我国民间及世界各地对日月食的认识,从而调动学生探究自然科普知识的积极性;讲“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时,讲科学家应用数学计算发现海王星的故事;“阿波罗”载人飞船登月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查找等获得更多的天文知识,使学生对宇宙充满好奇,从而转变为学习的动力。讲“直线运动”时,讲田忌赛马、龟兔赛跑的故事,从这些故事出发,教师给学生介绍“博弈论”“运筹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军事、生产、体育比赛中的应用,使学生不再认为“直线运动”这一章的知识只是一些干巴巴的公式,进而鼓励他们阅读有关书刊,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

三、进行励志教育,增强爱国情感

在自然科学发展史,贯穿着科学家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忘我工作、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事迹。教师可从科学家学习、工作、做人做事中汲取引人注目、感人至深的情节,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例如讲“电磁感应”时,在适当时候插入法拉第13岁在书店做学徒顽强自学而成才,在1821~1831年的十年里,法拉第能够矢志不渝地坚持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故事;讲“原子核”时,适时引入被誉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妇在破旧木棚里提炼镭;钱三强对我国核工业的贡献;钱学森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历尽艰辛险阻回国为我国航空航天发展所作的贡献;邓稼先隐名埋姓为我国原子科学事业贡献一生等等的故事,这些故事必将给学生以重要启迪和感召,不但能激励学生珍惜时间学习,而且培养他们不计名利、锲而不舍、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个性品质,振奋他们追求真理、埋头苦干、勇于创新、献身科学的精神,还能唤起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激起他们爱国情感而产生报效祖国和建设祖国建的抱负和决心。

篇(6)

一、 困局何在?

对于当下科普期刊遭遇的困境,期刊界有诸多反思,一种声音是刊物相对过剩,主题与内容定位相近,同质化倾向明显,稀释了市场,造成读者阅读志趣偏转,发行量下降。这种说法有多少合理性?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分析。目前中国科普期刊究竟有多少种?还缺乏一个权威准确的统计数字,这与内容界定有关,据笔者分析,如果把涉及数理化、自然知识的学生刊物、助学刊物、技术推广刊物也网罗进来,可能超过600种,但只算上综合科普、百科类科普和专科知识类科普,大约在200种上下。综合类科普包括《科学世界》、《世界科学》、《科学画报》、《大科技》等,约有30多种;百科类如《百科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窗》等,常见的不超过20种;专科类科普期刊包括基础科学类和专业技术类,仍有100种以上,占了科普期刊的大半壁江山。

关于科普期刊的发行生态也缺乏权威的监控数据可供分析,我的判断基本上是呈现消长状态,较少部分增长(如《中国国家地理》),少部分稳定(如《天好者》、《兵器知识》),大部分总印数与总发行量逐年下滑。

要检视中国科普期刊发行量下滑的原因,似乎并不难,明摆着的原因是读者向新媒体分流,不仅新生代的年轻读者转向免费(美其名曰“免费午餐”,其实隐形成本不低,设备、通讯、时间成本尤其高)、海量(选择成本也很高)、刺激(标题、文风上哗众取宠)、互动(容易接受诱导)、声光电编织的动感魅力媒介(视觉体验比平面媒体优越)――网络,即使是中老年读者,也改换门庭,转向沙龙化的网络交流。尽管网络提供的科普知识不尽可信,良莠不齐,杂芜不清,但依然成为一种新型的时尚媒介。其次,电视科普节目的丰富(尤其是发现频道这样的电视精品)也吸附了不少目光,相形之下,科普期刊虽然内容诚实、可信,视觉柔和,但需要定价支付,订阅、购买也不够便捷而无法聚拢人气,被逐渐边缘化。在欧美,科普期刊虽然也遭遇新媒体冲击,但江山依旧挺拔,《美国国家地理》期发800万,《发现》、《大众科学》期发都突破100万,他们自信握有主题(科普)信息高品质组织和高效运作的核心能力(我们缺乏的正是这种核心能力),因而,十分从容地应对市场变局(相对而言,我们显得十分焦躁),不与新媒体比拼“以快制慢”、“以多制少”,而是较量“以精制粗”。他们的话题策划力,主题结构力,内容纵深感,版面舒适度都是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甚至新媒体必须降低身段与期刊联姻(品牌与内容建设)才能拓展市场空间。然而,要实现“以精制粗”的竞争优势,背后是成本的周期杠杆和投资驱动,品牌护航的商业模式,对于大多数从计划经济转轨而来的中国科普期刊来说,门槛很高。我们在投资驱动与品牌化商业模式方面都存在着先天缺陷(政府少量专项补助或基金资助不足以代替商业投资),而且短期内无法逾越,希望照搬欧美理想模式改造中国科普期刊面貌的梦想常常被严酷的市场铁律所击碎。

另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科普期刊的营销能力不足,似乎只要引入现代营销技法就可迅速走出困局。其实不然。营销的本质是需求管理,以效用激发市场,而科普期刊除了部分医疗保健主题具有实用功效之外,大多以公益性的知识传播、精神教化、公众理解科学作为基本诉求,对于大众利益来说,它们是着眼公民素质养成的或然需求,而不是功利化的必然需求。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科普期刊不属于商业期刊,无法吸引广告商投资,也不属于专业期刊。由稳定的读者群与高定价、低印数(发行2000册即可达到赢―亏平衡点)支撑,其收益只能依赖定价相对较低的刊物贩卖的发行收入,缺乏“广告输血”,突破赢―亏平衡点的印数门槛相对较高(大多在3万左右),因此,市场化的营销(内容、价格、渠道、促销)操盘空间有限。一流作者、金牌策划、优秀设计师都因为成本约束而无法延揽到期刊编辑流程之中,大型活动策划与运营可以制造社会热点和亮点,赢得商业回报(吸引眼球而获得广告,提高知名度与发行量),但前期招商和投资都是巨大的商业瓶颈,策划、运筹大型活动的人才更是稀罕之宝(他们绝少光顾或光临科普这类公益项目)。目前的趋势是“沼泽效应”(越来越困顿)正在形成,因为缺乏足够的第一桶金(投资驱动),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无法获得优质出版资源,开展必要的营销活动,因而,刊物品质,品牌影响力,市场渗透力持续下滑,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更加剧了人才的流失,资源、品牌的弱化,最终伤及办刊人的信心和信念,形成恶性循环。

二、寻求突围之策

改版图新是科普期刊突围的惯常思路,但改什么?改“本”还是改“末”?小改还是大改?改办刊宗旨、定位、方向?改投资、运营主体?还是改栏目、开本、定价?改版的成本与风险何在?都必须悉心研讨,绝不能糊涂决策,轻率启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改刊如同创办新刊,首先要问明白一个道理,是内容领先取胜(内容为王)?抑或商业运筹取胜(营销为王)?但无论孰先(重)孰后(轻),都要彻底弄清楚谁在读、谁在订,也就是服务主体是谁?是机构,还是个体,或者兼而有之(比例有大小)?如果是前者为主,订刊人(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甚至为教师、家长)是人,也是关键人,读刊人如同“婴儿”,没有多少发言权,阅读满意度不能转化为订阅的忠诚度。但如果以个体读者为服务主体,则要有分众趋势分析。如中小学科学兴趣小组(核心、忠诚读者)更关心新知与创新路径,如果是城市白领,则更关注生活化、时尚化的科普内容,如果是离退休人员,则更关心关注保健、长寿与实用的生活科普知识。其次,要动态研究读者的波动特点,列举各种干扰因素,如应试教育对校园订阅的蚕食效应,网络、手机媒体对城市白领的分流效应,电视对中老年读者的分流效应。也要分析期刊新生代读者的产生与阅读兴趣。

在许多人眼里,改版就是变脸,就是扩容,就是扩开本,变色彩,涨定价,这是近年来改刊的基本套路。首要的改观是提高了每一分销单元的价格,扩大了每一刊物的总码洋,使得经营基数变大,成本要素有所细分,从而促进了商业模型的改造与提升。最近几年里,尝试改版的科普期刊约有10多种,《中国国家地理》、《科学世界》、《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少年科学画报》、山西的《科学之友》、四川的《大自然探索》、上海的《科学生活》等,这些杂志改版后定价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价格上涨的结果是销售收入增加。

成功的改版如《中国国家地理》,它的前身是《地理知识》,改名《中国国家地理》后,不但价格涨到每册16元的“高价”,而且还标有“中国”、“国家”这些有震撼力的冠冕名称,加上高质量的内容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白领阶层中有了相当的影响,发行量也攀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每期已超过10万册。在《中国国家地理》成功的背后,是学习借鉴了《美国国家地理》的运营模型,包括战略、品牌经营,资源、投资、人才的管理。决不只是扩容涨价那么简单。

但是,将改版作为突围解困的唯一良策是不现实的,改版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潜伏着危机,近年里,一些刊物改版后并未走出低谷,反而陷入新的困境。如《图形科普》(中国科协主管)1996年创刊,2003年改为《科学探索》,共出了94期,在这8年中,包括借用《Discovery》之名改过几次版,还轰轰烈烈搞过几次宣传活动,甚至免费送到学校,但最后却办不下去了,目前不知所终,据说成了汽车类杂志;又如创刊于2001年的《探秘》,是湖北新闻出版局主办,大16开,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为宗旨,还送光碟,热热闹闹办了两年多,最后坚持不下去,改成面向青少年的“全新时尚版读者文摘”的《阳光搜索》。

与海外著名出版公司与刊社合资也是许多科普期刊突围的选项,譬如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世界》原引入《Newton》的意大利版,后又改为日本牛顿出版社的版权;科技部的《科学》引入了《科学美国人》的版权;中国科协的《科技新时代》成为美国《大众科学》的中国版;天津的《科技与生活》取得了美国迪士尼公司《Discovery》的授权等。引进外版的优点是可以取得国外最新的科普资源和丰富的图片资料,这对相对滞后的中国科普期刊来说,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有两个问题不可避免地凸显出来,一是国外版费价格很高,二是由于国外的图片非常精美,非彩色印刷不能显出效果来,这样一来,高版费、大开本、全彩印刷,杂志成本就会大幅提高。如果没有海外公司的投资支撑(如版权参股),仅靠原有的经营平台和资金头寸几乎无法推进。但是,海外投资也不是免费资助,而要谋求商业回报,因此,一定要有阶段性的投资收益考核,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袭来,海外出版传媒集团都纷纷收缩投资战线,清理投资项目,以渡过难关。即使是平常年份,也不会盲目投入,或者持续投资。 2005年底,有着27年历史的《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由于美方提出停止继续版权合作而停刊。据《科学美国人》中文版原高管透露,美方终止合作的主要原因是“不满意中方的发行量”。尽管该刊销量已从3年前当期4000份提升至现在的2万多,但未能达到美方要求的5万份的发行量,美方要求杂志年营业额达到350万元人民币,这个财务指标也没有实现,因此,只好中止合作。同样,政府的科普专项基金资助也会实行越来越严格的中期考核,只能“输血”中重建“造血”机制,而不会长期资助。

篇(7)

“中国宇航员成功实现太空出仓,是全国人民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昨日,在翟志刚返回轨道舱,关闭轨道舱舱门后,记者拨通万和集团总裁卢楚隆的手机,电话那头的卢楚隆还沉浸在举国欢庆的盛事之中,意犹未尽。

“点火时的等待与出舱门时的等待最难熬!”市民龚小姐这几天一直追着电视直播看,昨天下午一直坚持在家观看航天员出舱行走直播后才出门。“翟志刚拿出国旗在太空挥舞的时刻庄严而神圣,真的太激动人心了!”龚小姐在电视机前热泪盈眶,她说,感觉到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我们比俄罗斯晚了40年才走出这一步,却也在这一次给人类的航天事业带来了更先进的技术与理念。”

“是祖国强盛的标志,值得每个国人欣喜!”曾经留学英国的谢诗华对这一次神七的伟大航行有着特别的感触。“在国外读书的人,在海外的华人,时刻都盼望着国家的强盛,这次也让我们中国人更加挺起胸膛!”谢诗华说,这几天不断有在国外的友人通过MSN与E_mail向她表示祝贺,看到祖国不断地进步,她觉得特别开心和自豪。

企业 太空行走体现中国科技实力

“中国的科技强大了,将提升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佛山木版年画传人冯锦强观看直播后表示,神七将大大强化中国人思维理念、科技等方面的自信心。

“中国宇航员成功实现太空出仓,是全国人民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坚持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的万和集团总裁卢楚隆认为,航天技术是当代最前沿的科技领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中国宇航员成功迈出太空,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依靠单个国家实力走向太空的国家,他对自己是中国人而备感自豪。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企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他一直都非常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佛山市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昨天组织了200多位企业员工收看航天员太空行走的电视直播。“飞船升天已属不易,太空行走就更少国家能做到,飞天壮举增强了我们企业的自信心。” 中南机械负责人毛卫东说,“神七”飞船在新材料、加工技术方面都体现出非常高的水平,如果这些技术将来允许扩散到民用领域,中南机械会积极争取引进,以提高装备机械制造的精密度和可靠性。

“中国航天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所有航天人几十年不懈的研发、奋斗是分不开的。”卢楚隆认为,通过在企业内部倡导航天精神与文化,能够激发所有员工的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加快企业在新产品设计、高端技术领域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

中小学生 翟志刚成最受欢迎偶像

舱门打开、航天员出舱、迈出中国人太空第一步、挥舞国旗、返回轨道舱……随着每一个历史性的动作出现,华英学子们都忍不住欢呼起来。当日下午4时半,华英学校组织全校学生一起观看了航天员翟志刚太空漫步的全过程。

“太激动了,能够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我终生难忘。祖国太伟大了!”初一的小吴激动地说,这几天,同学们之间的最火话题都是围绕“神七”进行的。

市儿童活动中心幼儿园园长曾平英说,昨日下午,幼儿园专门打开电视,直播翟志刚太空漫步,结果,很多小朋友都被吸引住了,原本该是放学的时候,但小朋友们都围着电视机舍不得离开,连爷爷奶奶来接放学都不知道。很多小朋友还拿起画笔,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神舟七号和宇航员形象。

“与此前的‘神五’、‘神六’相比,这次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取得了重大突破,有3名宇航员一起搭载‘神七’升空,而且将有一位宇航员出舱行走,而执行‘神五’、‘神六’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只是在舱内活动而已……”此前上网“搜刮”到不少“神七”知识的小吴,一说起“神七”,马上滔滔不绝。

记者了解到,这几日,随着“神七”顺利升天,佛山中小学掀起了一股“神七热”。每晚7时正,佛山实验学校六年级的小黄都会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面,观看新闻联播里有关神七的新闻报道。

在佛山九小,校园黑板报、宣传栏里到处都是与神七有关的新闻和航天知识。“学生们对‘神七’成功升天和中国人迈出太空第一步感到很神奇,也很自豪。”佛山九小的校长谢先刚介绍,佛山九小也借此国家重大时事,通过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知识的普及。“现在,翟志刚成为最受欢迎的偶像,很多同学成为航天迷,希望成为航天员。”该校教一年级的陈老师介绍。

佛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顾月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在“神七”的热潮感召下,已经联系好了一场与航天有关的科普讲座,她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检索系统中,最近关于“神七”的检索量猛增,市民们对“神七”的热情可见一斑!

篇(8)

信息媒体主要指以多媒体手段为基础,各种教学设备相配套而成的教学辅助体系,借助于电脑与网络等优势,体现对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促进功能,其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信息媒体能够为语文教学带来新鲜的感受。许多教师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学生感到课堂氛围沉闷枯燥,学习的兴趣低下。多媒体加入会让学生产生较强的新鲜感,尤其是影音展示的方式打破了教师口头说教的陈旧模式,让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的感知产生耳目一新的体验。

2、信息媒体能够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兴趣低下,与他们自身感知不足具有密切的联系。教学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距离较远,课堂上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显然无法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标。多媒体教学手段最为显著的优势在于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生动的信息,且包含信息量较大,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如鱼得水,各种教学讯息随手拈来,让语文教学迈入了素质化发展的轨道。

3、信息媒体能够为学生增强直观的情感体验。初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渗透与思想的教育。口头讲解在这一目标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显得较为乏力,有了多媒体手段的帮助,可以实现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学氛围情境化的目标,尤其是创设与课文相一致的浓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开展学习,他们的内心感知会更为强烈,能够有效提升语文学习中的情感碰撞,这样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强化对学生的情感与思想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媒体运用要点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将信息化媒体有效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在导入、分析和情感教育三个方面进行有效突破。

1、紧扣导入环节运用,以情趣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体现教学导入环节的激趣、浓情作用,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充满兴趣开展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多媒体手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鲁迅的《社戏》教学中,笔者以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出示了一段介绍浙江绍兴地区社戏风俗的精彩场面,浓厚的乡土气息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演示过后,笔者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再比如《济南的冬天》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展示江南冬景的图像、视频作为信息化导入的资料,课堂上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些方面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帮助较大。将多媒体手段运用于教学导入环节,能够有效体现对学生的激趣功能,给语文课堂带来更多的生动性,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有效性。

篇(9)

1.1传统天文科普面临的问题天文学研究的是地球大气层之外的天体,远远超过公众在地球上所熟悉的时空范围和物理条件。在互联网天文科普出现以前,传统天文科普是传播天文学知识的主要渠道,主要特点是想象为主,实操为辅。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有多种实际操作手段用来辅助天文科普,主要包括:天文教学活动、科普表演,建立天文台,设置天文展览,开辟天文广场,组织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天文小组,添置装有固定望远镜的流动天文台式的宣传车,乃至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天文点等等。无论从内容或者从形式来说,即有长篇大论的,也有短小精悍的,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需要对象。因此,传统天文科普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1)对视觉奇观的感兴趣多于对科学内涵的好奇。这是由天文学的特殊性和一般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决定的。一般人,无论年龄大小,通常参观就要看大图,看视频,看各种神奇惊人的画面。但在惊叹和称奇的同时,真正对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感兴趣的只是极少数。无论采用的是图片、视频、投影等任何形式,绝大多数的观众都只是通过其表象获得对天文的感受和印象。(2)观测天文现象对时间空间条件要求高。目前绝大多数天文类科普场馆由于种种原因都建设在城市市区内。市区夜间的灯光污染极大影响了实际天文观测。但凡需要做一些专业性的观测活动,都不得不做好一切准备,跑到远远的市郊,躲避灯光,而且基本都在夜间进行。

1.2互联网传播的优势(1)各种传播形态和方式并存。互联网传播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集于一身。[3]借助互联网不仅可以向全社会进行开放性的大众传播,而且可以作“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如电子邮件、网上通话、网上短信)、小范围的群体传播(如讨论组、聊天室等)、组织机构或单位的组织传播(如群发电子邮件、各单位内部的局域网运作)。将文字、口语、音响、图表、图片、图像等各种传播形式汇于一体,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自如地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或者让几种形式并举,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真正实现多媒体的传播。(2)高度的交互性。这是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传播中,传受双方存在很大的交互性。它们的角色位置可以方便地、频繁地交替互换。网上的传播者往往也充当受传者,受传者也往往充当传播者,此时此地是传播者,彼时彼地又是受传者。(3)科普信息过程简易,运营成本低廉。天文科普传播者在互联网上天文消息,只需要在与互联网相连的服务器上放置相应的计算机代码。相比于其他的传统媒体来说,传播者传播信息的过程大大简化。这个过程只需要少数的策划编辑人员及网页制作人员,使用一般的计算机就可以完成,无须大量的播出设备和人员。因此,相对于传统天文科普的传播来说,互联网天文科普的运营成本很低,小而灵活。

2我国天文科普互联网资源的现状

2.1官办网站内容丰富但缺乏人气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创办的“天之文中国天文科普网”为例。它设置了如下网页: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专题讲座、天文图库、最新天文信息、航天动态、天文简讯、天文观测之窗、天文机构与天文学家介绍、天好者网友之家等。这些网站每天的浏览人数远远不及主流公共互联网平台。[4]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种:(1)互联网科普原创作品较少。我国互联网科普信息原创少,从而导致内容雷同,缺乏特色。大多数的科普网站或网站上的科普栏目多以科技活动新闻、活动通知为主,而涉及行业动态、学术交流等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性内容较少。学科、行业、地域特色鲜明的网站数量非常有限,受众很难从这些网站系统地获取相关的科普知识。(2)信息更新慢。信息内容更新不及时一直是互联网科普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据调查,有43.5%的互联网科普设施首页连续3个月没有进行内容更新。这样的更新速度,在互联网信息如此快捷变化的今天,只会使受众流失。(3)科普网站的知名度较低,社会影响力较小,对网民的吸引力不强。在几百个科普网站中,能够产生一定影响力的网站是凤毛麟角。很多公众不知道科普网站的名称和网址。加强内容建设、提高社会知名度已经成为互联网科普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4)科普网站在形式上亟待创新。目前,大部分科普网站版面设计简单,形式相似,色彩单一,无法吸引网民的眼球。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形式上的创新对于增强网站的吸引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科普网站在形式创新上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2互联网天文论坛事实上已成为天文科普主力军以国内影响力最大的牧夫天文论坛为例。牧夫天文论坛是我国大陆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天文社区论坛。网站成立于1999年,注册用户超过10万,论坛发表文章和帖子数量超过70万篇。为中国大陆、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天好者所推崇。为推动国内天好者交流起到了重大作用。主要是由于:第一,论坛本身即是以交流为基础的互联网平台,有疑问的话,专业人士或者有经验的同好可以解答;而官办网站则停留在“新闻联播”的传统内容模式上,找资料尚可,但有任何疑问,却没有人可以解答,也不能同时跟其他同好交流。这属于电视机时代的信息模式。第二,互联网交流平台能为专业内容的有效传播。国内的专业人才少不要紧,在论坛上任何有用的科普内容都会流传开来。日积月累,所形成的资源具有相当的实用性,并且随着时间发展,不断更新。第三,为线下活动提供支撑。正是由于交流平台的存在,让原本同处一个城市但素不相识的同好能结成团体,共同组织本地的天文活动。而活动资料可以在网站上共享,让经验和信息得到传播。这一切都是传统信息模式的科普网站所无法给予的。由此可见,互联网天文论坛已经成为了广大天好者事实上的主流交流场所和初学者最好的入门途径。

3在科技馆体系天文科普工作运用互联网的建议

既然互联网科普具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是否就不需要实体场馆了呢?恰恰相反,我国大陆地区的天文类实体场馆仍处在原始发展阶段,人均资源缺乏。而在网上,知识的获取依靠阅读和观看。缺乏实体展品或实际观测的直观感受。在任何时候,在实体场馆进行观看和操作的体验都是互联网交流无法给予的。结合前面分析的各项内容,在科技馆组织天文科普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建议着手:

3.1组建专门的天文小组日常工作中通过互联网密切关注天文专业动态,密切联络本地爱好者群体,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取开展科普活动的专业资源。这样不仅对于开展日常天文科普活动创造便利条件,而且能够通过带头作用,将本地爱好者的人气聚拢在场馆,提升场馆科普知名度。人数不需要多,1~2名专职即可。平常主要工作在于学习天文知识、收集整理科普资料,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天文类专业人员形成沟通渠道,进而获得必要的专业指导。适合于没有专门天文科普区域的普通科技馆操作。

3.2结合实体馆开发天文类科普在线科普知识例如,以“月面弹跳”这一传统科技馆展品为基础,设计一个以月球的科普常识为基础的在线问答游戏,让参与游戏的网友获得一定奖励,如免费体验“月面弹跳”。这样既让线上资源有基础,又能将实体展品的作用得到扩展,最重要的是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

3.3以优质天文影视作品为基础设立在线天文影院通过引进优秀的天文类科普专题片,如BBC制作的《宇宙》系列影片、哈佛大学《天文台之夜》公开课、演讲等公共资源,设立在线影院。不仅为来到实体馆的观众提供影视欣赏,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实体馆组织的在外地开展的路边天文科普活动提供支持。

3.4建立在线天文基础教程通过丰富的天文类出版物制作成电子书和在线习题的形式,建立起供爱好者自学的互联网在线教程。除了知识性内容外,针对青少年可收集各类天文小制作的实例教程,如纸筒望远镜、日晷、空间站模型等。让大部分还未能进行自学的青少年有机会进行天文制作活动。在线资源的提供也让家庭里,家长给孩子进行手工辅导提供了机会。

3.5将户外天文观测进行网络直播和后期资源共享以2012年6月5日发生的,全球瞩目的金星凌日事件为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通过2010年发射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在六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全程跟踪记录了这次金星凌日,拍下了大量珍贵的影音资料,涉及多个紫外级和可见光波段。民间爱好者的记录作品照片分辨率都相当可怜,看不到什么细节,而NASA放出的在太空拍摄的金星凌日视频、照片,分辨率则达到了4K×4K级。这些在线免费下载的资料,成为全球天好者研究和欣赏的宝贵资料。我国普通科技馆体系目前一般情况下无法做到前沿的天文观测和研究。但只要有实体资源,哪怕是只有一台望远镜,也至少可以在日食、月食、中秋赏月等普通群众容易理解且比较常见的天文事件中进行观测活动。对于无法到场实地观看的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的浏览和观看,这样就达到了天文科普和宣传的双重目的。

篇(10)

航宇公司科协(以下简称“公司科协”)的工作人员常说,如果把科协比作一棵树,那她就是置根于基层科协组织的树。没有基层科协组织这片土壤,树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更无法开枝散叶,开花结果。为了让这片土壤肥沃起来,公司科协的工作人员创新思维,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注重从管理中求效益。

1.发挥群体作用,引导基层科协分会开展工作

公司科协根据科协工作“三服务,一加强”的定位思想,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如“讲、比”活动(金桥工程)、科技论文评选及学术交流活动等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以此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参与公司科技创新、技术竞技、学术交流的积极性与主体意识。以“关爱工程”的实施、慰问有困难的科技人员、为科技人员赠送生日礼物、一年一度组织科技人员休假疗养以及探望生病住院的科协会员等等途径为科技人员送温暖等一系列细节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的作用,增强这个大家庭的凝聚力、亲和力,为这个群团组织营造着和谐、奋进的氛围,为科协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规范基层科协组织管理工作,强化其管理意识,引导其有计划地开展基层工作,公司科协对前期制定的“基层分会工作考核奖励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作了改进,将中国科协的“组织建设”、“创新活动”、“学术/技术交流及科普活动”、“ 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等日常工作细化成十七小项,并制定了量化考核标准,加大了奖励额度。基层委员会各成员职责清晰、目标明确,在其各负其责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细则”增设“自查打分”栏目,以提高评估的透明度和民主性。这种形式增强了各基层分会的成员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同时在分会与分会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竞争的态势。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公司科协与基层科协组织不只是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公司科协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要注重指导基层分会组织管理者的工作方法,提高他们自主开展工作的能力。如提醒他们及时填报会员申请或变更手续;指导他们如何撰写“讲、比”活动(金桥工程)、科技成果、技术改进等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申报材料,还对分会技术骨干进行撰写科技论文必备要素的指导,以及通过科技咨询服务部的门户帮助科研技术部门实现技术引进与输出等等。科协的工作人员经常与基层分会委员进行沟通,跟进工作。在指导工作的同时也能够掌握来自一线的相关材料,从而使科协的工作更能体现实效性、适时性。

此外,关爱科技人员系列制度的实施,以及科普宣传、学术交流、技术培训、创新活动的开展等等都少不了基层组织的协作。尤其是为了更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培训活动,必须准确选题定位。因此,科协的工作人员加强与基层分会委员间的沟通,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深入第一线,广泛调查,了解科技人员的技术需求,结合公司科研、生产的重大任务,开展对科研生产起到助推作用的学术交流/技术培训活动。

2.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科协在公司既要当好科技人员联系党政领导的桥梁和纽带,要成为扶持基层分会健全组织、开展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还要成为促进科技人才成长的协作者。

学术交流活动是促进科技人才互学共长的有效途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能够开拓学术思路,实现相关领域的资源共享和学科发展,促进学术创新,推动学术繁荣。航宇公司区域分散、专业种类丰富,科协根据这些特点,结合科研生产任务的需要,组织开展多层面、多角度的学术交流活动。今年,学术交流活动列入公司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中,公司科协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真研究,结合公司特点,更精确地制定出今年公司学术技术交流活动方案。

2.1走出去 请进来

公司科技委作为“湖北省航空学会”及“中国航空学会救生专业委员会”的挂靠管理单位,今年在面向国内知名专家和同行征集论文的基础上,融入航空防护救生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办以航空防护救生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科协与航空学会将联合举办好这次交流活动。继续推荐公司优秀科技论文参加上级协会、学会的评审交流活动,如参加省、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国航空学会青年论坛,亚太航空航天技术学术会议等等。根据科研任务需求,邀请专家学者来公司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并发动各系统科技人员代表写出参加讲座与交流活动后的收获或想法、建议等,及时掌握反馈信息,以便不断改进,更好地开展这样的工作。

科技论文对外发表(尤其是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及对外交流或者被推荐参加上级学会协会的优秀论文评选,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借助更为丰富广阔的平台科技人员能阐明自己的专业理念、研究成果等,同时还能彰显公司科技队伍的专业实力,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科协不断改进管理措施,鼓励科技人员对外发表(交流)科技论文或参加高层次的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即将颁发的“关于印发《中航工业航宇科技论文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文件中对这上述工作的管理实施环节进行了明确的细化,并加大了奖励力度。

2.2内部交流

科协注重做好各种学术技术交流活动过程管理,发挥基层单位和科协分会作用,加强公司学术/技术交流氛围营造。公司科协提供经费支持各系统集合科技人员的需求根据研制任务或工艺攻关课题,开展相关专业人员间的学术/技术交流活动,达到资讯相通,以更好地推动科研生产目标的完成。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做到事前有信息,事中有跟踪协调,事后有效果总结和宣传报道。向公司各专业系统征集科技论文以及对优秀科技论文进行表彰奖励是科协常年工作要点之一。在即将颁发的“关于印发《中航工业航宇科技论文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文件中针对奖励额度进行了上调,在保证评审质量的同时期冀更大力度地激发广大科技人员撰写论文的积极性。科协在公司局域网中开设的学术交流论坛给科技人员提供点阅、交流、学习的平台,它不光汇集每年公司内部的优秀论文作品,科协还会适时把有关专家来公司开展学术讲座的材料充实进去。今年,航宇公司把重点研发部门的学术交流活动纳入了KPI考核项目中,并拨专项经费支持。这为公司科协开展工作提供了更坚实的依靠。

篇(11)

但是在科技馆内常设展品数量普遍增加时,原创性和创新性的展品比例很小,来自科技馆自主研发的展品数量就更少。尽管常设展品是科技馆的核心,但因更新周期慢,不能满足所有年龄层次游客的需求(基本是满足7~16岁青少年的),科技馆就必须通过主题科普活动来提升它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还需经受公众的体验,这个问题已引起各地科技馆的普遍重视。为此各级科技馆基本上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例如中国科技馆的科普大篷车、广西科技馆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重庆科技馆的主题科普活动、广州科学中心的开放实验室和小谷围科学讲坛。但在馆校结合时,科技馆却因为是NPO(非盈利性组织)组织,又在资金、政府支持、活动场地、员工能力和资质认定上有限制,科技馆的大部分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那么,科技馆在作为国家科普中心的同时,如何优化和调整科技馆的核心成为探索的主流。而作为发源地的欧美国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馆校合作模式在彼此间不断寻求着结合点,目前发展成为6种成熟的合作模式。本文则是在吸收了其中的中介者模式和社区博物馆两种模式后,结合本国实际,发展出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共赢的NGO合作模式。

2主题科普活动的桥梁作用

但目前大陆科技馆很少有跳出科普剧和科普实验的桎梏,基本上还是延续着传统活动的思路,活动适应的年龄段很狭小,难以具有核心价值,难以引起共鸣。相比而言,主题科普活动是以活动互动为核心,没有特定人群,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有共同话题。但如果活动如此开展,对于一个NPO而言,必然要加快活动法规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建立完整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实施规模化品牌化的战略部署、加强产业链的企业合作,还要培育壮大自己的科普开发人才队伍。因为国内科技馆自身限制,这些任务很难适应市场变化,而NGO的加入则能很好解决这个矛盾。

NGO是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的缩写,即非政府组织。与NPO相比,NGO是由第三方(非政府)做运行管理,与NPO合作是建立在某种公共事务合作的基础上的。那么,科普教育是科技馆的社会价值;NGO则以科普活动为业务核心,帮助科技馆拓展业务,扩大合作体的公益价值,最终形成科普教育品牌并产生盈利市场。如,北京科学松鼠会NGO与各地科技馆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合作的主要形式是线下的主题性科普活动,如小姬看片会、达文西行走都是该组织的核心。

主题科普活动的桥梁作用就是联系NPO和NGO,构成互补关系。首先作为科技馆,则应充分信任NGO对自身科普文化的推动作用;作为NGO组织,则应努力发挥其优势,弥补科技馆的矛盾,打开双赢的窗口。在国内,松鼠会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案例,借助Web2.0的发展、科普活动多样化和占领媒体宣传的制高点都是它成功的主要因素。由于松鼠会是以科普文学为核心的NGO,在后备人员培训上也只考虑了科普写作的能力,所以在发展了近4年后,松鼠会即使有着现有成员105名,遍布8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缺乏多方面人才和新品牌的补充,也面临着市场无法细分深化的困境。同时,主题科普活动是一个弱联系的桥梁,科技馆和NGO的合作远不止这些。

3与NGO合作的市场广泛性

就在松鼠会的发展停滞不前时,一些以互动艺术为核心的组织开始崭露头角。如北京的创客空间、上海的新车间等。它们都以实践为活动核心,强调线下社团作用;这类小众化的NGO对科普市场的冲击是非常强烈的,因为它们提供的是互动艺术,通俗的说就是融合电子、机械、模型、控制和工业设计的综合体。一方面,在运作资金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有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由于互动艺术对个人的素质要求较高,从科普层面来说就一直没有引起科技馆的重视和发展。

换个角度,互动艺术是由多学科构成,科技馆作为是国家科普教育的场所,开发这个领域也属于职能范畴。如果让一个学习者从基础的科学或工程起步,进步是非常显著的,也能为打开互动艺术这个市场。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EAP(Education Associates Program)为例,建立EAP的目标是为了解决美国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学生严重短缺的问题,为了鼓励毕业生参与STEM研究领域,在EAP内,NASA的科技工程人员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招生实习的。他们为这些学生建立档案,让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NASA的项目。同时,EAP也给教师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加强与NASA研究人员的合作,并更新他们在尖端技术上的基础知识。

对学生而言,EAP是一个带领学生和教师实习的绝好项目。由EAP提供独特的体验式学习课程,让优秀学生和教师成为NASA重要的技术支撑力量,每名实习生都会参与到一个或多个NASA的核心研究项目中,并施展自身的智慧;同时,学生和教师在教育联营计划中参与的NASA项目将对他们将来的学术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很可能出现NASA研究项目的衍生产品。

对NASA和相关企业而言,他们能够利用EAP中的每个实习生或研究员来协助项目的开发。由于在EAP名单上的候选者名单非常广泛,且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术领域,所以在NASA的每个部门几乎都能找到实习生的身影。由于NASA的研究机构广泛分布于全美国,大部分EAP实习生可以通过本地研究机构与NASA的埃姆斯研究中心进行连接,并及时提供研究项目的解决方案。

经过40年的品牌发展,NASA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2009年又与Google合作创立了奇点大学(ingularity University),采用跨学科教学方式,在九周时间内开设涵盖未来学、网络和计算机、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纳米技术、医学和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能源、航天和自然科学、法律和伦理、金融等10个领域的课程,目标只为创造全球最优秀的年轻人才。美国科普品牌意识已上升到全球范围,领先了我国几十年。

遗憾的是,大陆的综合性的科技馆或科普中心普遍没意识到这个市场的存在。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数据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以科技馆名义存在场所共有263座,如果按各省、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必须拥有各1座科技馆计算,科技馆拥有率为69.70%;如果按省及省会城市可以只有1座科技馆,那么科技馆的拥有率为118.00%,在全国范围内科技馆的分布是初具规模。

科技馆应联合起来发展出自身的NGO合作品牌,将工程实践和教育培训深化结合,发展隶属科技馆的多个科普社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作为大陆科技馆的上级主管单位,可牵头向市场邀标,由最合适的NGO来运作甚至管理全国性的科普社团联合体,实现双赢。

4构架Hack品质的科普社团

运作和管理科普社团联合体是NGO的主要工作。站在科技馆的角度,希望的能提升科技馆NPO的影响力、补充其能力的不足;在NGO的角度,希望是能最大化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培养自身的营销团队。同时,有实力的NGO资金一般都由多个商业组织所支持,塑造其股东的正面形象也是需要考虑的方面。

NGO提供社会资源和管理人员,科技馆提供场地和运作经费,从基础做起,长期定时的安排活动,逐步形成品牌。最理想的科普社团应具备Hack的性质:独立思考、好奇、自由独立、热衷解决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至少要具备以下几点:

4.1有丰富的线下活动。科普社团不是交友俱乐部,国内成熟的科普团队核心成员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因为线下活动基本是靠这些核心成员来策划实施,如果有科技馆完善的后勤支持,实施人员可以把精力更多的用在活动内容上;NGO则要负责管理活动并做好宣传,扩大社团的影响力。

4.2有完善的交流平台。沟通交流是社团学习的核心。网络是一个低成本高收益的平台,但并不完善,保障成员之间的互动是交流的关键。科技馆是场所的提供者,NGO则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安排每个社团的活动时间,如组织成员跨地区做短期访问、邀请优秀成员或团队做巡展、天文或地质观测、开展航模或机器人的电视大赛等等。

4.3有多面的资金来源。科技馆的资金只能用于场地和基础设施的支持,除了冠名权不能出售外,NGO的活动支持需要多方筹集,以保障自身不会因某个股东退出或收益渠道失效而面临资金不足。旗下的社团活动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其收入应来自广告、赞助商、设备供应商、产品销售和门票等。另一个途径是建立企业基金,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就是个成功的案例。

4.4有合理的人员结构。科普社团应该是开放和自由的松散型组织,即使是核心成员也应是兼职的,人员的流动性是保障社团长青的一个原则。NGO可以安排若干专职人员来处理社团的内部问题,但不干涉社团的外部活动。科技馆也要利用场地和NPO的优势,为社团的发展做好核心人员挖掘工作。

至此,科技馆的作用已被NGO放大成一个全国规模的科普社团联合体中心,被称作科普中心更恰当。但科普社团联合体是个庞大的建设工作,社团的发展不光要依靠优良的管理和恰当的宣传,在恰当的时候,引入市场检验和合作激励的双重机制是必要的。科技馆和NGO都是有限资源,必须淘汰效率低下或发展不足的团队,把更多资源集中在优势团队中,凸显品牌特征,同时也为次世代的科学中心创建高级团队打下基础。

5次世代科学中心的方向

科普品牌可以把科技馆和NGO绑定在具备共同利益的品牌之下,这也是合作其中一个部分。科学中心要超越科普品牌的束缚,从品牌中产生品牌,把社团中的人才建立以企业技术需求为核心的开放式解决中心。

作为市场的先驱,目前只有Innocentive(以下简称Inn)这个NGO取得了微盈,其业务渠道基本依靠网络,在技术上还不能对个人或企业行为做准确约束。而科学中心的优势是实体化且分布广泛,可以为所有的人群服务。Inn从创建以来,一直是采用join-us模式。从2010年开始,有个别Solvers(解决者)在特殊条件下自发的组建了solver-group(解决小组),即join-in模式。这个模式能集中集体智慧,解决问题的效率远比Join-us好,但Inn一直没有好办法对solver-group进行管理。尽管他们也尝试建立团队,但缺乏本地化和实体化支持,管理是很有限的。

但是对于科技中心,每个地区的科技馆是为本地服务的,本地企业或社区可以把创新问题需求到Web平台上,由高级社团以join-in模式介入来解决问题。由于高级社团是实体化的组织且接受NGO的管理,这样可以使企业避免创新难度风险、避免知识产权被盗用的风险,解决小组也避免了因知识产权利益分配而引发的纠纷。

红色为解决目标,白色为solver

由此可见,创立一个科技馆领导的Web开放式解决平台,科普社团以join-up为基础的解决模式是次世代科学中心的发展方向。科学中心可以持续不断地为整个社会提供优质的科普科技服务,彻底摆脱目前传统的没有活力的科普展教模式,最终促使本地区或整个社会科技资源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田英.对科技馆建设历史沿革的比较与思考[J].科协论坛,2009(3).

[2] 刘婉珍.美术馆教育理念与务实[M].台北:南天书局,2002

[3] 李智强.省略/about

[5] 省略

[6] 郑念.全国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普研究,2010(6).

[7] 省略.cn/KpFundAboutUs_jjhzc/List/list_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