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数学教育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课改对中学数学教育中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传播数学知识,同时还要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的教育、学生能力的培养、身体健康与身心健康的教育,等等.这样更全面的教育才能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对加快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笔者从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对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途径进行总结分析研究,旨在为推进中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
素质教育本质是指通过实践素质教育制定的方针与目标,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有更加全面的发展. 素质教育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的目标进行层层揭示. 素质教育通过实现学生的自由发展以及潜能激发和完善来为社会提供多结构多层次的高素质人才. 素质教育的特征多样化,主要包括主体性、全面性、全体性以及发展性. 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主体性,主体性是指教师充分发挥出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去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竞争意识. 全面性是指学生无论在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还是在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在校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发展性是指素质教育不能只顾眼前,而要以动态的眼睛去观察未来,看清事态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发展意识,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现行中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历届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可以看出,中国队总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好事,但其中也存在着问题,这类学生多是通过反复做练习题,对数学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概念,基本上都是从题海战术中培养出来的数学尖子,无法想象这类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我们需要的不只是高分人才,更需要具有高素质高创造力的人才. 传统的教育体系,只教会我们规规矩矩去做人,老老实实去做事,而在国外教育中学生就会“随便”很多,我们的教育就是缺乏的国外的这种“随便”,这也是创新学生的关键. 目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中学数学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 对非智力因素认识不够
很多的学生,还有部分老师,不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认为没有关系,这是个很大的错误. 数学是最基本的学科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有科学哲理的学科,很多的问题都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物理化学或者是社科类经济学,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很多都是靠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相应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数学的重要性.
2. 中学数学在教材中与课堂的内容安排上存在一些不足
教育界有很多的人都认为目前的数学教材中重点编排是应用,基本原理的篇章明显不够,认为在编写教材上有取轻舍重的现象. 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基本原理进行重点介绍分析,只有基础打好了才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发展.
另外,有必要提高教材的开放性,中学教材必须与高等院校的教材有机地衔接上. 为了能让学生长期对数学保证较高的兴趣,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通过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而教材的内容也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内容能不能吸引学生学习,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以后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是否能在大学里学好数学.
3. 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我国目前是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对很多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不能单单从一张试卷来评价一个学生,一张试卷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正水平,学生在数学能力以及价值方面的认识,不能完全在一张试卷中体现出来,要是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和教师来说会更加的公平.
三、实践中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的途径
首先,应端正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长远的教育观,抵制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 鼓励开设数学特长班,但在开设特长班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学生对文史方面知识的教育,避免学生走上极端. 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奥林匹克数学专业班的做法已经受到专家与社会大众的批评,普遍认为其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低下,严重影响到学生后来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它的副作用之大.
其次,丰富课堂教学. 所谓丰富主要包括如下两点:1.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有些时候,学生在学习时的一个思维练习比一个固定的答案要学得更多也重要得多;2.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相同的问题,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不可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一种思路上. 有时候一个正确的回答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转变,同时还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间一长,学生的思维会更僵化和固定,从其结果上来说这是得不偿失的.
再次,关注想象与灵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锻炼思维的前提,在数学思维中,想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一条捷径,也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数学领域中,许多非常高深的问题都是靠“假想”、“猜想”的形式出现的,这正是想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韩学锋.关于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9(3).
[2]董娟.刍议中国中学数学教育之弊端[J].科技信息,2009(8).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中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数与形是最基础的两个部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处处都是数字与图形。
在日常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能够将抽象思维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不仅能表现学生数学解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跳跃性。数形双向沟通思想不仅能够拓宽教师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而且能够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因此,复杂难懂的数学题目也就变得简单易懂了。
一、数形双向沟通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1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逻辑的起点,是学生认知的基础,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核心。但是由于数学中的概念往往是高度抽象的,它给人一种单调、乏味、枯燥、难懂的感觉。因此,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
(1)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记忆。利用数形双向沟通,容易揭示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学生易于感知和接受;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为概念赋予图形信息,帮助学生利用图形信息来理解、记忆概念及对相关性质进行应用。
(2)发展和优化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认知结构是学者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构,即数学知识结构通过内化在学者头脑中所形成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数形双向沟通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整体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在各种知识背景下提取有用的信息,且能从“数”与“形”两个维度去考虑解决问题。数形双向沟通加强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构建了有效的知识网络,优化了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通过数形双向沟通使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深化发展,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
2有助于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1)数形双向沟通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向导”。数形双向沟通作为一种思维策略,虽然不能作为解答问题的具体方法,但可以作为寻找正确解法的一个思路及突破口,它使得学生不会拘泥于现有的方法和思维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2)有助于学生积累数学知识模块,简缩思维链。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思维过程有长短之分,能力强的学生思维过程短,思维链的环节较少,而能力弱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思维过程长,思维链多且无序。数形结合最大的特点就是模型化、直观化,用简单、直观的图形代替冗长的代数推理。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储备有一些丰富的图形模块和数式模块,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这些图形模块和数式模块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出方法。
3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已完成了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但这并不代表在教学中教师就能够偏重于某一种思维方式的教学。形象思维的培养在中学阶段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很重要的。数形双向沟通的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
(1)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形象思维。数形双向沟通丰富了表象的储备,而表象的运动过程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数形双向沟通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形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运用数形结合解题能直接揭示问题的本质,直观地看到问题的结果,只需稍加计算或推导,就能得到确切的答案,因此许多数学问题的解答都是先从几何形象的直觉感知中得到某种猜想、预感,然后再进行逻辑推理和证明,进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数形双向沟通表面上看是代数与几何之间的结合。任何的学习迁移都是通过概括这一思维过程来实现的。数形双向沟通在应用的过程中,常常根据数量关系与图形特征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可以把一个形的问题转化迁移到与之相应的数的问题,反之,数的问题转化迁移到与之相应的形的问题。
4利用数形双向沟通,唤起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美的科学,数学上的对称美、轮换美、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等形式在数学图形上的体现更为直观、动人。利用数形双向沟通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经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激情、动力和追求解题的艺术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运用数形双向沟通应注意的问题1作图问题
在同一坐标系中将几个函数的图像进行比较时,要注意函数图像的延伸趋势以及伸展“速度”。教学中展示的图像仅仅是函数图像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完整的图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函数的部分图像中去思考、发掘。对函数的发展趋势和伸展形状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实现由直观图像到抽象性质的衔接。
2定义域问题
定义域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过程中如果学生忽略了数学转化过程的等价问题,那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就有可能扩大或缩小了,因此,画出来的图像就会多出或者少了一部分,而通过对这样不正确图像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往往也是错误的。所以,注意转化过程的等价问题是关键环节,考查转化过程是否等价,在得到相应结果后,再用另外的方法去进行验证、检查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
3逻辑问题
“形”并不能完全作为证明的依据,在几何证明过程中,除进行直观分析外,还要进行代数逻辑的证明与计算,并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证明过程。应用数形结合时,“形”只是一种手段,一个工具,而不能成为理论依据。不论是怎么样的题目,“形”只是我们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只为解题提供一些帮助,只有给出严谨的理论依据,得到的结论才有说服力。
数形双向沟通是一个非常实用而且重要的方法,其应用性强。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数形结合,因为它带有浓厚的“猜测”色彩而不能给出严谨的逻辑证明。因此,需要客观全面分析,发挥数形双向沟通的长处,在突出直观的同时,辅以严谨的证明。
参考文献:
一、前言
初中数学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环节实现学生对书本上的定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能够熟练地解答习题,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通过引导,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思考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已经不再是“授人以鱼”的过程,而是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使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而正确解答问题的目的。学会题目和学会学习方法相比,后者当然是更值得提倡的。反思性教学就是在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模式的接触上,通过同化、顺应两种方式,形成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开拓精神的教学新手段。
二、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反思性教学,是把教学主体与教学目的紧密结合起来,借助教学工具,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途径。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改革教学理念,将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使教学方式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反思性教学的两大特点是“学会教学”、“学会学习”。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要求教师将教学、研究相结合
反思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还应在教学之余,进行反复的钻研,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理性认识,通过反思提高对学生学习心理及课堂教学规律的把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开放性的心态及较高的责任感和探索精神,通过反思教学不断地对自身的知识层面和教学技术进行更新。
2.高度的探究性
反思性教学是一项在教师进行主导的情况下,以学生作为探究主题,根据教材上的学习材料,对知识的发展过程进行探究的活动。教师应通过反思性教学逐步地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具体的实践,不断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反思,通过这个过程体会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乐趣。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创造欲和求知欲调动起来,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
3.反思性教学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反思性教学的过程意味着认知结构的不断打破与构建,要通过多次反复性地进行才能顺利实现同化与顺应,这个过程意味着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循环。由于数学对象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数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数学推理过程具有严谨性以及数学语言上的特殊性等特点,这往往也是要经过反复的探索、总结、研究和实践以便对数学本质进行探索的原因。
三、反思性教学的实施途径
1.情景假设法
情景假设法是指通过适当的情景创设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如轴对称的学习,教师就可以采用情景假设法,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景:同学们来到一个屋子里,屋子里有一面大镜子,站在镜子前,会发现镜子里的象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总是保持相等,那么以镜子为轴,人与象是不是彼此对称?通过情景的假设,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巧妙地调动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
2.注重对知识结构的梳理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梳理能够使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进而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对课本乃至数学这门学科的进行透视。这种透视可以为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及把握提供帮助,对数学可以形成一种系统的、有一定脉络和逻辑联系的印象。如对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方程部分进行梳理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一元一次方程开始进行把握(方程成立的条件部分此处不再强调)当未知数的个数是1、未知项的最高次数也为1时,我们叫它一元一次方程,当次数为2时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以此类推,在中学范围内,有几个未知数就叫做几元,未知项的最高次数为几就叫做几次。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结构的梳理方法,比如对知识点进行列表并观察其中的逻辑联系,对所学知识的知识框架进行认识并画出具体的形象图来等。
新课改为中学数学教学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学数学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数学教师完成传统应试教育的变革,由此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现代中学学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中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在中学数学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以下几点:首先,在传统数学教学方式中,整学期的所有数学教学环节都是紧密关联的,每节数学课堂之间呈现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脱离任何一节教学。其次,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教课,学生做笔记,两个主体间在课堂是无交流,该模式不利于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最后,以往的教学模式中重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把重点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负责学习知识,课堂时间结束后,数学学习也随之结束,这是数学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由此,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以及促M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思路
首先需要在数学课堂中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并积极与数学教师展开互动,这有利于在课堂上实现对于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数学教师应该改善以往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这有利于更全面的提高学生自身的穿心能力。最后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主体之间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不同,由此更需要理论联系时间,组织学生自行进行思考,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才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一)利用情景教学法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创设情境教学法,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而言,更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日后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组织学生对数学公式进行死记硬背,这造成学生大脑右脑接受教育过度,使学生的右脑始终处于压抑的状态,影响学生的创造才能。此时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开发学生的右脑,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情境教学能够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右脑变得更加兴奋。由此数学教师在可杨中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的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磨灭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的情绪。多媒体技术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学新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数学的教学中,它可以成为中学数学教学的得力助手。它能够将教学内容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它有利于最大化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把有关数学内容信息在课堂中向学生进行展示,利用形象化、多样化图像代替原本无聊的数学知识点。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而且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无疑为中学数学教学锦上添花,使学生能够自主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数学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介绍中学数学教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内容健康高尚的数学教学。
(三)联系生活实际并利用科学的指导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需要数学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自主学习才能够养成。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数学知识投入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把数学的理论知识渗透于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把身边发生的事与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积极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思考观察。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开展与数学有关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对于中学数学教材中第十七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知识的讲解,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思考周围是否存在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建筑物等,并使其寻找数学答案,这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课堂中,然后教师应该举出相关的数学例子,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优化数学的教学流程
在实际的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属于传授与引导的位置,根据每个学生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对数学的教学流程进行优化。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结构进行完善,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增强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它是学生对于学习思考的表现,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同,问题也不同,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可以创设有关数学的情境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数学教师应该丰富课堂形式,增加课堂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的思考中提高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教学,因此教师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成绩,为我国未来的科学事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白改平.以美国数学教学为例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通报,2004(4):17-18.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重要学科,一度被誉为是启迪人类智慧的催化剂、思维锻炼的有氧体操。“数学是否是通过发现或创造产生的?或者说,在什么程度它是作为科学产生的,在什么程度上是作为艺术产生的?”[1]学生的数学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可以说数学教学是教师对于数学的加工与再发现过程,也是重温数学发现过程的创意体验。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在数学教学中被重新唤起应该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1.关注学生思考
帕斯卡(B.Pascal)曾经提到:“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2],我们认为,数学教学作为思维的教学,其影响的不仅仅是人类认知的能力和技巧,还在于数学所培养起来的数学思维。在数学的教学当中,应该充分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实践教学当中,学生在问题的问答、练习、板书等各种活动当中,都存在思维教学的素材,捕捉这种来自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素材并将其应用于数学的教学应当属于教师的基本功。[3]学生在面对这些数学活动时背后所形成的思维过程,挖掘出这种潜在的思维价值,将其引向纵深,提高思维层次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都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的是将数学的学习与问题情境相结合,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探索中不断对问题情境层层分析,达到激发学生探知数学知识和思维的目标,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要注重克服去数学化现象,这种现象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弱化思维。
数学教学中要合理注重思维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虽然道理通俗易懂,但是在实践中却出现很多填鸭式的教学,也就是刚板书完问题,就开始进行分析、引导,这种教学就成了典型的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或者是班级中少数优秀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其余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和破坏,数学本身就是带领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体验,
再从这种体验中获得自身独立思维的培养,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需要究其原因,找出其中合理的成分,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到充分的交流,这才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2.促进教学理解
数学的教学在于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学者认为这是方法论与认识论的综合性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哲学意义和认识特征[4]。当代中学生的数学教育所注重的不再是简单的数学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中思想方法、态度、情感甚至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价值挖掘成为了当今数学教学的宗旨所在,这也就是数学素养的养成。我国在数学教学上也提出了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发展方向,其中横向就提出了从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到解决问题再到最终的情感和态度,从单纯的数学应用来讲,小范围来看是通过教师的数学引导,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大范围来看,我国中学生数学教育的价值并未被完全挖掘,其深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知欲望远远比教授给学生具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
3.鼓励求异思维
我国在数学教育上与西方教育相比,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的联系上弱化了很多,西方数学教育将数学的知识内容更多地与其他学科以及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由于在数学知识中适时地加入实际情景材料,使得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又不断作为素材加入到引出“未知”的过程当中,这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可以将挖掘数学价值向前推进一大步。
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个常出现的问题:“一个长方形被剪去一角后,还有几个角?”问题的答案不难:3、4、5,
但是在一次实践教学中就有学生提出,这个答案不对,学生的答案是我想要多少个角就可以是几个角,因为我可以按照弧线、折线来剪。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留出一个宽松的时间以及学习环境来鼓励学生思考,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经验对于学生来讲是其数学素养的基础所在,新课程改革将传统的数学“双基”教学到“四基”教学,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数学经验为人类在不断地实践生活中从事数学活动所累积起来的理性提升,也就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数学经验的培养旨在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经验之一。
数学是人类打开知识大门的奠基石,也被视作科学的基础所在,在提高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上有着充分的价值,数学的教育不仅仅在于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在于运用数学进行知识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说数学教育是在自然人的基础上帮助人类进一步理解社会、理解自然,从这一层面来讲,创新思维将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荷兰)弗赖登塔尔.数学教学再探[M].刘意竹,杨 刚,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单 尊.数学是思维的科学[J].数学通报,2001(06).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审美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要在科学美的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能与学生们一起探索、发现,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美的享受,那么我们就会不断深入其中,欣赏和创造美。
数学中的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数学的激情;数学之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数学的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数学美能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我们可以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1 两阶段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的差异分析
1.1 两阶段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的差异分析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具体从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来培养的目标是:①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②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③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④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⑤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⑥具有一定的属性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①。
鉴于高职高专属性的两重性,其数学课程目标一般是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1999年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制定。每个学校会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从而确定教学任务。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的教学要求只是将理工类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减”“简”了一部分内容,并且为了凸显高职高专的职业性,提出了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本没有以中学数学作为参照。用这样的大纲来指导教学,必然使高职数学的教学陷入困境。所以安排一部分教师从根本上学习和研究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制定出中学数学与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衔接紧密的,又能满足后续课程要求的、合理的教学大纲是迫在眉睫的。
1.2 教学要求差异的衔接策略
数学教学大纲是指导数学教学纲领性的文件,因此,要搞好高职和中学数学教学要求的衔接,首先要解决好教学大纲的制定问题。
①教学大纲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学生在高职阶段所必须达到的“数学现实”,明确数学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要求和应用要求。
②教学大纲的制定要建立在中学数学课程的平台上,结合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相应的改革,尽量避免知识梯度过大,计算要求过于复杂。
③教学大纲的制定要突破原有课程的界限,根据各专业特点灵活选用教学内容,达到数学与相关课程和相关内容的有机结合②。编写符合高职高专特色的各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做到“专业性质不同,开设课时不一,目标要求不同,侧重内容各异,精选传统内容,渗透现代知识,保持体系完整,重在知识应用”。
高职数学的教学要求被具体的分割在每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每次活动中,教师对教学要求的认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质量。要搞好高职和中学数学教学要求的衔接第二方面要做的是,对高职教师进行数学教学要求的培训。
在教学大纲制定的基础上,对所有的任课教师进行大纲要求的培训,明确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并在后期的教学中,定期分模块,分章节的结合教学实际,再对教师进行基本要求,提高要求,进行应用要求方面的培训,使每个一线教师能够深入细致的了解高职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 两阶段教学内容的差异分析及衔接对策
2.1 两阶段教材内容比对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以初中阶段的学习为基础的,同时也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基础。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的内容及其处理方式进行了新的变动,更加突出了基础性和选择性。数学课程不再划分科目,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的内容直接由模块构成,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课程内容。
以人教A版作为高中阶段的参照教材。教材的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四个系列,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向量是近代数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联系几何、代数、三角等内容的桥梁,它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和广泛的应用。算法作为新名词,在以前的数学教材中没有出现,但是算法本身,学生并不陌生,因式分解、不等式、方程等中都出现了算法思想,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知识和内容。只是算法的基本思路、特点、学习算法的必要性等问题以前没有专门的涉及。概率与统计是基于时代的要求而添置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需要具备从数据提取信息,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基本的概率与统计知识是公民必备的常识。
现行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和常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及其微分法、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无穷级数等。其他部分如概率、统计、复数等只是在部分专业开设,故不进行讨论。
2.2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知识脱节内容梳理
纵观两个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发现相对于高中阶段数学课程内容设置,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内容设置相对陈旧,没有根据中学数学内容的改革而调整。从而出现高职高专高等数学和中学数学在教学内容上的不衔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脱节现象:
2.2.1 两阶段教学内容完全脱节。这种类型指的是知识点在中学数学中没有讲授,而在高职的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却把这些知识点当作已经讲解过的内容直接作为计算工具来使用。这些脱节的知识点虽说不多,但是如果不了解,不给学生事先做铺垫,必将给高等数学的教学带来不良的影响。
2.2.2 两阶段教学内容重复。这种类型就是指高职高等数学内容及形式与高中的基本一致或完全重复。随着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部分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被纳入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导致两阶段中出现了一些重叠部分。这样的重叠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某些知识点的讲解和教学上的要求一模一样。这部分内容,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过,高职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对同样的内容进行重复讲解,不但消耗了有限的学时,还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另外一种情况是,两阶段在某些知识点上都有所涉及,但在内容和教学要求上是不一样的,有部分重叠。这部分内容新旧知识混合的编排,由于老师没有准确的了解学生已知知识细节和掌握程度,而导致重复或讲解不到位,导致脱节。
2.2.3 两阶段前后不一型。就是对同一内容,高职和高中两阶段的表述、名称或符号等不一致。如单调性是函数最重要的性质之一,了解函数的单调性为我们精确地作出函数图像和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无论是在中学数学还是高职数学教学中都是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在认真研究高中与《高数》教材中发现关于单调性的定义和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充分条件中都有差异。(高中)若函数f(x)在[a,b]上有定义,对于任意x1,x2∈[a,b],当x1
2.3 高职高专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脱节知识点衔接策略
根据上述两阶段脱节内容的分析,高职数学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联系和区别新、旧知识,特别要注重对那些前后不一,新旧混合的知识点,要加以分析、比较、区别。对概念及数学思想的正确理解,才可以到达温故知新、温故探新的效果。
2.3.1 补充“两头都不管”的知识点
在梳理高职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知识脱节的基础上,对于“两头都不管”的知识点,采用教学中分散补充方法进行补充,避免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出现断层。如对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化积公式,根据高职高等数学的培养目标,只需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使用这个工具进行计算就可以了。所以这里只需要在讲授相关内容之前,以阅读资料形式将这个知识点提供给学生,再进行指导,引导学生理解即可。
2.3.2 “自学指导”法,兼顾重复知识点
对于完全重复的知识点部分,可以大胆进行删减或改由学生自学掌握。而对于需要加深、扩展的内容,应加以强调和重视。用高等数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去分析那一部分内容,使学生意识到中学数学教材中一些不能讲解的“深刻”的内容。通过高等数学的相应的解释,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高度。
2.3.3 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难度,便于学生接受
针对高等数学知识难度过大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降低难度,把教材内容改造成适合学生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在强调高等数学理论系统性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可简化一些理论证明。同时,对某些内容的处理,可降低一些理论要求,适当删掉一些过于繁琐的推理和完全可以用计算器代替的计算。如“理解罗尔定理和拉格朗日定理,了解柯西定理(三个定理的分析证明不作要求,只需要学生能够借用一些辅助函数的图像理解便可)”,再如“淡化特殊积分技巧的训练,可教学生使用积分表或使用数值积分软件。不要求过于繁琐的计算。”
2.3.4 高职高等数学课应与专业课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建筑力学虽然研究工程实际中的各种构件和结构,但受力作用后的内力、应力和应变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借助数学中的向量及其运算、函数与图像甚至微积分来表示与研究。再例如采取轴力图、剪力图、弯矩图等阐明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
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用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消化吸收工程概念和工程原理的能力。
此时数学知识已经传授完,如果数学老师就此打住,此例题就显得平淡无奇,但是如果老师加一句话:实际操作时如何下料?
学生讨论后,老师可带学生分析。
当然,建筑力学不是数学,它有很强的工程背景,而且应用性很强。因此,建筑力学在教学中必须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广泛联系工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建筑力学的抽象原理,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相结合,把建筑力学知识学懂学活。
3 结束语
教育的衔接问题由来已久,自把教育分成大、中、小学就开始出现,只是近年来由于升学、教育改革等原因,此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各阶段的教育衔接已经被提上议程,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与高中阶段的衔接问题研究不应该被忽视。当然,鉴于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它的研究与普通教育的研究存在很多不同。由于个人的经验和水平,研究只对高中与高职阶段的数学教学衔接因素中的内容衔接做了初步的探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衔接教学教材如何建设,衔接的教学方法还有哪些等等。解决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衔接,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更需要各教育阶段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与高中两个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有机衔接。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②周元明.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5(57),12:65-66.
参考文献:
[1]周元明.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5(57),12:65―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巴班斯基著,李玉兰译.学习过程最优化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123―133.
中学数学实验是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人为地、有目的地、模拟地创设一些有利于观察的数学对象,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经过某种预先的组织、设计,让学生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仪器或技术手段,并在数学思想和数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的操作,来学数学、用数学或做数学的一类数学学习活动。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学科知识已渗透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方面,为确保我国科技发展的后续力量,必须尽早开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思维。而数学实验对于中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一)培养观察力,加深对抽象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二)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发展抽象思维;(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严谨的科学素养。
1中学数学实验在广泛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其实,我国很多地区已开始注重数学实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位置,但从目前来看,在中学教育中实施数学实验仍困难重重。根据对部分中学的调查,广泛开展中学生数学如下:1.1时间少。数学实验因其本身的探究性质,相对传统的讲授来说,占用时间较多。然而中学课程较多,数学可是较少,为完成教学任务,或在短时间内应付中考、高考,在实际教学中,数学实验往往被冷落。1.2缺经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已经在众多教师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于数学实验的推广,部分教师面临着各方面素质的挑战:一是熟练运用计算机开展教学。对于数学实验来说,许多实验的开展需要计算机知识,有事甚至运用到简单程序设计等相关知识。二是数学实验的开展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数学数学知识储备及科研能力。这无疑是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硬件差。部分数学实验的开展需要电脑硬件的支持。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基本教学设施的供应尚有困难,这对于数学实验的推广来说无疑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2针对中学数学实验在广泛实施中面临问题的建议
1.前言
数学是教育中基础性的,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由概念及命题等内容组成的知识体系的一本学科。它一方面承担着提高公民的数学素质,另一方面还承担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阻碍了中学数学教学的健康发展。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中,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当下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意见,旨在为能好的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2.中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1 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出现教师讲授太多,学生讲述太少的问题。有些老师从走进课堂那一刻起,就在全心全意地履行自己的“传道,解惑”的职责,花费很多的时间不间断地讲解着。其实这种讲授的效果并不理想,他没有弄清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各方面的特征(年龄、性格、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不适合长时间地让他们处在被动的“听”。这样的话,会导致学生视觉听觉疲劳,心理出现逆反,看似都在看着老师,都在认真的听课,但是他们的心已经不在教室,这时授课老师实际上是在作无用功。在于教师进一步交谈中了解到,他们主要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敢放开。这样不利用学生的发展,教师还是比较喜欢“以教定学”,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比较轻松,而“以学定教”则对教师要求就更严格些。比如在讲授“用公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从头到尾地讲解效果远远不及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配方法解方程:ax2+bx+c=0,在得到(x+b/2a)2=b2-4ab/4a2后,让他们讨论各种情况,最终得解,即求根公式,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学到知识为主要目的。
2.2 课堂时间分配不均
中学数学教学,四十五分钟的分配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常常可以看到很多老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太多,更有甚者一节课全部都在讲台上,而很少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和方法正呈现多元化发展,很的老师由原来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而感到不适应,即使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时候,也不能走下讲台带领学生去合作探究,而是站在上面旁观或者教室里进行巡视,不能把教师的架子放下。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教师的关系和指导,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所疏远。其实,教师的亲和力有时候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走访中发现教师与学生融洽的感情氛围,互相理解互相关爱的师生亲情,能极大地缩短师生的交流距离,有效地激发并能较长久的保持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兴趣就是动力,教师赢得了学生也就赢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不够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每个数学教师应尽的职责,它有助于学生当前的数学学习和未来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呢?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第一,深挖教材中发散因素。认真钻研教材,从宏观和微观上发掘教材中的发散因素,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做好素材上的准备。第二,培养一题多解能力和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一题多解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流畅性,若要解决某个数学问题时,就要去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进行解决,这样使他们的思维呈现多方面发展,有效地促进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第三,加强变式训练。变式就是不断变换问题的条件、结论,或变换其形式和内容,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的实质。变式形式又包括数式变式、命题变式和图形变式,通过该练习,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
2.4 学生启动问题不足
课堂提问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老师片面地认为课堂上的提问是越多越好,因此,在课堂上不停地提问,让学生去回答这些问题,在教师提示答案的过程中刻意地使学生的思维围绕自己的思路转,而不是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提问的,没有去真正地教给他们思考问题和启动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意识的培养训练上计划性不够。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从开始就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余地和思考的时间,以及多一些思维方法、多一些表现机会,积极启发和诱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其思维、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2.5 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较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它不仅给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对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多媒体技术是集声、象、图、文于一体的,它能清晰的展示文本资料,还能插入各种教学图片、播放各种教学影像,使学生置身于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他们带入有趣的的立体世界。多媒体教学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传递各种信息、激发学习兴趣。数学多媒体教学借助于声音、动画、文字等各种途径,从各角度展现画面,给学生视觉和听觉带来全新的体会,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都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计算机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会更接近学习者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及自主选择、探索。在计算机环境下学习可以提供猜测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学设计的思想所体现出来的认识方式更加贴近学习者,而且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可以说它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2.6 研究性学习开展不够
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称为研究性学习。当今中学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开展不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目前各方面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第一,全面优化教学过程。学生认识过程就要求其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教材,主动地探究发现,数学教学中该方法适用于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以“问题解决”为基本模式,深入探讨数学问题。第三,以“数学建模”为基本思路,探索数学的应用。在现有数学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也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2.7 知识传授和探索能力比例不协调
随着新课程的出台,中学数学教材也有了很大调整,原有的教材体系被打乱,熟悉的教学内容也不见了踪影,中学数学课时也出现了减少。因此,在一些课堂上,教师担心学生不会或者做不好,也担心不能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教学方法的改变及其不适应,如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和“做一做”的,被教师包办了,或者是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够,仅在教学形式上完成了教学内容,进而就出现了“教师知识传授和学生探索能力训练比例不协调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探究意识、能力的提升。
3.建议
3.1 充分活跃课堂气氛,留给学生好印象
要调动课堂气氛,就要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是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并不是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很好,开始的几节课要给学生留下以下的好印象。首先,让他们感觉和你比较容易交流。其次,告诉学生这门课程不难,通过学习能很好的掌握里面的知识。第三,让他们感觉到跟着你学习很开心。开始时要设计好自己的课堂思路,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难点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等问题要明确。
3.2 与学生和老师多沟通交流
课堂内外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意见,及时改正自己授课方式,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在教学互动中,尤其应十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切不可随意挫伤,既要对自满者有所抑制,又要对自卑者有所激励;尤其应善于调控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教师有了亲善、热情、平和、幽默的态度和情绪,才会引起学生满意、愉快、喜悦、崇敬的态度和情绪;虚心向学生学习,使自己的思想水平、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得到升华。多与其他老师交流学习,多听优秀老师的课或邀请其他老师来教师听课,讨论教学方法和手段。另外还要注意,课堂习题不易过多、避免“满堂灌”式教学。
3.3 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把已有的学识、能力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决定着课堂教学过程的成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自学、培训、交流、沟通等方式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3.4 改进教学方法,正确组织练习
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自辅式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弘扬新的学生观,重视师生、生生的好都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转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会学生学习。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练习有对知识的理解功能、释疑功能、深化功能及反馈功能。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恰当的时间选择恰当的练习来发挥其作用,并加强对解题的指导,对解题思想方法作必要的概括。
总之,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好的做法。中学数学教学践中,要端正教学思想,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索亮.对高三数学教学的反思[J].考试周刊,2011(80).
[2]杨蕴珩.浅谈对数学教学的注意事项[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5).
从小学一进校门我们就开始接触数学,不难发现数学的联系很紧密,如果某一位同学不会化解一元一次方程,那一元二次方程对于这位同学来说就有点困难。所以高中数学的成绩与基础是密不可分的。不过只要努力就可以化“不会”为“会”。笔者将从: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数学史知识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趣味性,三个方面来阐述,以期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它能给予当代人需要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数学文化和历史的讲解,了解古代人智慧和解题方法,有利于引起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数学的奥妙和乐趣。
数学这门学科不仅具有严谨的特点还具有抽象的特征, 这样的特征使一部分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恐惧, 其实数学知识是用形式符号传达他们思想,想要战胜恐惧,我们就要学习数学史的知识,因为学习数学史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知识。我们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一解、两解、无解)这三种情况。如: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A(A为锐角)求B。具体的做法是:数形结合思想画出图:方法一:把a扰着C点旋转,看所得轨迹以AD有无交点:当无交点时,则B无解;当有一个交点时,则有一解;当有两个交点时,则B有两个解。方法二:是算出CD=bsinA,看a的情况,当a
二.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不仅要将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将每一个定理的历史发展讲给学生听,其中不乏有许多数学家的小故事,对于喜欢听故事的学生既掌握了数学史的知识,又增长了见识,也达到了各门学科的融会贯通。比如我们在学勾股定理的时候,光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知道它的来源,才能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的解题当中。勾股定理在每一个文明古国都有研究,但是我们公认是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其实中国在《周髀算经》的开头就有记载勾3股4弦5的定理。要比毕达哥拉斯早的多。接下来,我们就来举一个解题中的例子:在一个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3.BC=2.BB1=1,一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长方体表面爬到C1点处觅食,求蚂蚁的最小路程。在这道数学题目中,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画图,将以知信息标在相应的位子,然后在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简答。在高中数学中,尤其是既和题目中经常会遇到画图的题目,所以要将勾股定理数学史的的意义融入到解题思路中就尤为重要。
三.数学史知识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趣味性
每次看到数学课本中的数字符号,同学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又要做题了,这让教师很是烦恼,因为学生已经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抵触的心理,教师如果硬逼着学生去做题,不仅同学们也学的很痛苦,而且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所以,笔者在这里要给出的建议就是,将数学史知识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它的趣味性。当我们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教师如果只是在讲台上画了一个立体图形,然后一味的讲解,完全凭同学们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图中所包含的信息,(比如,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表面积),如果靠做题来理解这个这些抽象的东西,那很难有趣味性可言。现在我们就拿球体来举个例子,球体的表面积公式为:S球=4πr^2,球体的体积公式: V球=(4/3)πr^3,(r为球的半径)如果教师一节课只是讲了两个公式,而学生要做无数的习题练习这两个公式,教学结果往往事半功倍。如果靠同学们的想象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而答案也五花八门,我们的现行的应试教育标准答案只有一个,这样还是达不到教学的预期的效果。倒不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拿一个立体的图形,直接展示给学生来的轻松些。这些立体图形的出现既保证了教育的质量,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结束语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中符合历史的发展,记得曾经有一位哲学家说过“由于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历史上人类知识的发生是一致的, 因而对孩子的教育必须符合历史的教育。”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教师教师能把数学史融入教学中是大有裨益的。这样有利于在数学史这本大书中继续添加颜色,也有利于实现数学史的真正意义。让同学们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学到具体的解题方法,两全其美的方法多多益善。希望教师把这种方式用到课堂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我们的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景元萍,李艳晓. 数学史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J]. 科技资讯,2012,31:176-177.
初中数学是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上的延伸,更高知识层次的发展。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方式的创新,结合学生的特点与认知能力,不断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善于归纳、总结、探索,教师从中要做好指导与引导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一、中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研究
(一)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只有提高学习兴趣,才能保持学习热情的长久与积极,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根据学生身处的环境、关注的事物等,营造生活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让学生引起学习兴趣,数学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教师要营造数学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到营造的生活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可以采用模拟现实生活的方法营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参与模M教学的活动中对数学产生兴趣,并且学会积极、主动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增加互动训练思维能力
互动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动态发展情况。在课堂实施互动式教学,可以调节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个体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并在教学中不断进行优化,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互动中强化教学质量,实现高效率课堂教学的效果。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实现师生之间通过各种语言、情感、肢体行为,并且产生相互影响的作用。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在学习方式上能够自主创新,师生之间在追求教学效果、社会理想与人生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共识,形成相互吸引、互补的心理教学效应。
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设计主问题、创设生活情境等,抓住课本重点与难点,给予一定的启发,引导学生摸索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培养观察能力与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以致用;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布置思考性问题,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把学生引入课前预习,先熟悉即将学习的内容,记录自己不能掌握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从提问互动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
(三)鼓励创新拓宽知识视野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都通过题海战术训练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认为只有通过多练才能巩固数学知识,但往往这种教学方式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在讲解课本知识点之前,让学生对新知识形成一种探索欲望,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分析与掌握,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在引导中给新知识定位。采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在创新性思维中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在课后练习上,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拓宽知识面,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点的练习,同时要掌握实际运用能力,在消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中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探索
(一)循环上升掌握新知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对知识进行巩固,这样就能提高效率,省出时间,有了时间就能更好的对学生因材施教。传统教学模式对循序渐进和打好基础的理解都是很机械的,就在实际操作中把整体的内容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在每个知识点进行反复的讲,这样在教学的同一处重复过多就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也就会下降。对教学方式的创新,要让学生理解知识,在积极上升的基础上,用循环来完善和逐步提高认识,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率。
(二)从问题出发注重知识理解
新的数学教学方式应该是从问题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知识,注重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和学生智能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概念应该与知识相结合,不能单纯的在概念上下功夫,要尽快进入实质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概念进行理解。要淡化纯文字叙述,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符号化,对于那些有明确公式、法则的,不必要求学生的表述与教材上的文字一字不差,只要能明白公示、法则的真正意义,能正确运用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注重对知识实质的理解,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智能,也可以真正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三)提示主题实施分层推进
数学课堂教学要直接揭示主题,突出主要矛盾,这样可以保证进度,实现积极推进,比如,在学习有理数时,可直接由实例引入正负数,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法其实就是正负相消,在第一节课时可以从正负数的概念开始,运算法则可以从与学生的运算中总结出来。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让学生克服不观察、不动脑、照葫芦画瓢的不良做题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整体出现,分层推进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整体了解知识,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智能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