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家庭经济情况自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子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让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走出大山来到了大学,通过知识来改变他们的命运。然而,接踵而来的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学费的压力,从而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生,为了能够使农村家庭的孩子有学上,有书念,国家和学校也相应的增加了助学的力度,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以及学校的助学岗位,如何能够将这些钱利用的有理有据,用到实处,在这一点上就和我们如何能够准确的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甄别与认定是息息相关的。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类别
首先,孤儿家庭。尤其是那些没有兄弟姐妹的孤儿,由于没有家庭主要劳动力,经济困难程度偏重,因此在国家资助政策的扶持下这类学生一般在小学初高中的时候就开始受到资助。其次,单亲家庭。处于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劳动力的缺失因此会造成经济困难。通过调查,单亲家庭中父亲缺失比母亲缺失的家庭一般来说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会偏重。但是其中也有个别情况,有的家庭当中可能是经商或者是在世父母有正规职业的这些家庭,家庭经济情况有可能受影响不大;同时还有一类单亲家庭属于离异单亲家庭,家庭的破碎可能并没有对家庭的经济情况带来巨大影响,因此这些情况需要仔细甄别。再次,因病致贫。有的学生家里虽然父母双全但是由于家里有重病患者,常年需要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因此给家庭的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负担,这一类学生经济困难情况也很严重。又次,突发事件致贫。有的学生家中本来的经济是相当好的,但是因为一些突发事件比如重大疾病、车祸等等的因素而造成家庭经济苦难的学生。最后,多子女家庭。有的学生家里兄弟姐妹较多,而且都在读书,高额的学费给家庭带来相当大的经济负担。
2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甄别的方法
首先,可以在新生报到时通过留意学生的穿戴情况来初步的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一般来讲,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穿戴与家庭环境优越的学生的穿戴会有明显的不同。其次,可以通过翻看学生以往档案的情况来甄别。以前已经受过资助的这部分学生应该格外关注,这说明这部分学生之前就比较困难。再次,通过学生的自述来酌情的了解学生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在这一点上要特别慎重,难免其中存在很大的一部分学生为了得到高额的助学金而弄虚作假。最后,通过与同宿舍同学和同班同学的交谈中,来侧面的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也是甄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代的大学生自尊心比较强,不想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家庭比较困难,因此处处的掩饰自己家庭困难的现状,这也给老师认定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其次,有的屡次受到经济困难资助的学生,不好好的珍惜国家和学校给予的资助金,经常的挥霍,而学习成绩却屡屡下降,丧失了资助金原来的意义。同时,由于资助金的额度和资助学生名额的限制,曾经受过资助的学生,把接受资助金当做了自己的特权和理所当然,而失去了分享的爱心。再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界限比较难把握。现在学校的很多大学生都有手机和电脑,但是有手机和电脑的学生并不都是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的学生,而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苦难情况受到很多同学的质疑,把资助金发给这些学生会引起很多其他同学的不满和怨言。最后,学校对经济困难认定的方式单一也是认定不准确的一个原因。现在高校中认定基本上是采取辅导员宣讲,困难学生提出申请,班级认定小组根据困难学生提交的材料进行认定的程序进行。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需要学生所在地的村和镇上的民政部门开具相应的证明,据了解,这些证明有的也是弄虚作假,这给学校老师和班级认定小组的认定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同时由于认定小组的成员可能存在个人的主观臆断等因素也会使着认定工作不能够准确到位。
4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与认定的对策
首先,提高高校大学生资助观念。国家向贫困大学生分发的贫困资助金目的在于让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学生能够有书读,同时读好书,所以受到国家资助的大学生一定要利用国家和学校给予的资助奋发图强,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同时,也应该有分享意识,毕竟困难学生的数量还是占相当大的比重的,困难中应该学会自强,在允许的范围内,将这份资助能够让给其他更加需要的同学,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在这份资助中完成学业,同时,加强大学生的资助诚信教育,在资助认定的过程中,提供有利依据,不弄虚作假。使自己从原来的“物质资助”转向“精神资助”,从“资金式”向“能力式”拓展,做个自强自立的大学生。其次,学校建立动态学生档案,制定合理的认定机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时(下转第28页)(上接第26页)下流行的网络资源建立贫困生档案库,对贫困生进行实时监控和更新,同时,还可以利用对校园一卡通的消费情况来分析学生在校园中的消费情况和一些消费习惯,来辅助学校对贫困生的经济状况进行认定。对于认定为贫困生的学生,学校在一定时间内将名单在学校里进行公示,请全校师生进行监督和纠正,设立专门的信箱和网站,接纳师生对贫困生评选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已经认定为贫困生的学生的不文明和隐瞒虚报行为的举报。
5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甄别与认定的意义
对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的甄别和认定能够更有利的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发放给需要的学生,能够更大意义的发挥资助金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为贫困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帮助,使得这部分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正确的认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片诚信友善和分享的天地,净化学生的纯洁心灵,让学生时刻有一颗友爱的心。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887);黄山学院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13JXYJ32)。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认定问题;应对措施
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助学奖学金,实施国家助学贷款等政策,使绝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学可上、有学能上。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中明确指出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概念、认定材料、认定程序和认定方法。
高校在开展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格认定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改进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工作是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切实保证国家制定的各项高等学校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身上的重要保障。现从以下几点谈一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措施:
一、认定材料不真实
近年来,新资助政策颁布后,资助范围扩大,资助额度进一步增加。国家奖学金每人8000元, 省政府奖学金每人6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5000元,国家助学金分别为4000元、3000元和2000元,另外各高校还有院助学金、奖学金不等。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学生为了说明家庭经济情况到户口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开具学生家庭情况证明,而这些调查表和证明材料却很难体现其真实性准确性。地方政府在没有详细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情况下,随意出具困难证明;或者有的学生找关系、托熟人等手段拿到困难证明,而高校也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政策,给认定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从而影响了真正贫困学生的正当权益。同时,一些性格内向、自卑的家庭困难学生不愿主动说明家庭经济情况,往往会失去受资助的机会。
二、认定程序需要进一步改进
有些高校在接到贫困生认定通知后,先是由本班学生个人提出申请,后在本班组成评议小组对申请学生进行评定,辅导员根据认定小组的意见进行审核,交学校审批。认定程序一般是出具困难证明,学生申请自述,参照日常消费情况,通过谈心、班会等形式给予确定。在认定过程中,要求评议小组的学生本着公平、公正的心参与评议,但在实际操作中,同学、老师的主观印象作为评判标准,同学之间的关系对于参与评议的学生影响较大,更有甚者,一些同学利用各种关系来使自己当上“贫困生”,混入受资助的范围之中。
有些高校采取按各院系在校生的人数多少分配指标,而不是根据各院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人数来分配名额,从而使一些家庭经济困难人数较多院系由于名额的不足,一部分贫困生享受不了资助。而一些名额偏多的院系,只能降低认定标准,致使一些家庭情况较好的学生也得到了资助,不能真正地达到认定工作的目的。
三、加强诚信及感恩教育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有些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办的假调查表和假证明材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高校各层面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诚信及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品质。要形成一个观念,需要一个环境,需要良好的舆论导向。学生们的课程有《论语》的内容,让同学们分享读后感,对孔子的“人无信,不知其可也”互相讨论,激发学生们的诚信意识。还从课堂内容出发,展开讨论延伸,征集诚信感恩格言集锦、诚信小故事,并在班内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有把机会留给最需要的人的思想。
在班级中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使学生学会“感恩”,对于现代的大学生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懂得尊重别人的,让他们知道爱他人、帮助他人。学会感恩,就是要知道知恩,要知道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老师及长辈的教诲之恩,亲朋好友的帮助之恩。所以,以“家庭教育投入调查”为起点,使学生充分了解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社会的付出,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对前途、对人生的理性思考。通过参与者感悟向父母亲人传递爱的信息,反思父母养育之情,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与父母交流生活情感,汇报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回顾家庭教育成长经历,做好职业与人生发展之路设计规划,向父母汇报好思想、学习规划、生活安排,让远在家乡的父母不再担心,勇敢地表达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唱响感恩歌曲,吟诵感恩诗歌。结合年轻人的心态和欣赏习惯,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演唱《感恩的心》,配乐诗朗诵《天使・翅膀・诚信》等,教会他们用感恩的心歌唱生活,传递感恩诚信的思想,让他们记住感恩你我他。
在班会上还组织同学们集中读书,向同学推荐优秀的书籍作品,如《黑暗中的舞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弟子规》、《暖春》、《我的兄弟姐妹》、《一个都不能少》等,激发学生共鸣,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感言。
四、通过其他措施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实情况,鼓励知恩图报的贫困学生,使受资助的学生毕业后回馈社会和母校
一方面让所有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贫困生评定与监督的行列,客观地反映周围同学生活实际情况,提高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让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和自己的父母在家照个合影,通过合影分析家庭真实情况。认定材料收齐后,全院可通过分区派学校工作人员到家走访调查或电话质询村、乡、镇,发现有弄虚作假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阶段,取消其他评优选先资格和一切资助。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应优先注意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来至国家规定的边远地区农村等家庭经济贫困学生。
在我工作中遇到过多次这样的事:在大学一年级有的学生申请了助学金,听说学院让他适当的参加一些劳动,就撤销了申请。在大学二年级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中一名学生哭闹着找到我说:“老师,在大一的贫困生补助中你还给了我4000的助学金,今年你为什么才给了我个3000的”。这些学生认为国家的这些助学金是他应得的,是白拿的,不知道感谢国家和学校的帮助。因此,对待这一部分学生必须要进行知恩和感恩教育。鼓励那些知恩图报的贫困学生,有些学生在得到奖助学金后,怀着感恩的心,拿出一部分作为班费及帮助其他需要的同学。
国家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感恩诚信教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内化”教育,从人性本善出发,以真换真,以善扬善,重树成功信念与报效责任。老师抓住了资助育人这一关键点,能很好地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使学生明白了“感恩为动力之源,诚信乃立身之本”,使得广大贫困大学生有意识地通过自身努力、刻苦学习、综合素质提升来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
[2]教育部.国家资助政策简介.2009年6月.
[3]李少阳,王志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的构建,高校辅导员,2013.4.
[4]杨得利、熊志忠.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07.9.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64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大学生体量的总体增大,大学贫困生的数量也逐步增加,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让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国家一直在不断完善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特别是2007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对构建我国高校家庭困难的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作了全面的部署和规定。但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对贫困大W生的认定、资助方式、资助范围、资助力度的界定都存在很多困难,使得很多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其中尤以贫困生的认定这个资助工作的重要步骤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
1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贫困生资助的第一步就是对学生进行贫困认定,贫困认定工作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是否贫困的问题,另一个是学生的贫困程度的问题,例如一般贫困、贫困、特别贫困等,可以说这一步工作直接关系到接下来的具体资助工作,是重中之重,但是就目前的工作现状来看,这方面工作存在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具体来看有三个方面。
1.1认定方式缺乏科学性
目前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贫困认定的时候,大体是以一个“三关三级”的模式进行的,“三关”就是证明关、评议关、消费关。“三级”指的是班级、院级(或系级)、校级。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其实每一个环节都有漏洞。例如证明关,这里的证明指的是学生生源地基层民政部门所开具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该表有学生家庭基本收入情况、人口情况、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等内容,但是现在类似这样的证明表格是很容易盖到章的,签章部门也没有实际履行调查核实的程序。评议关指的是申请人所在班级的学生及班主任老师的民主评议,这种评议表面上公平、公正、公开,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的甚至出现泛民主化的倾向,还有的学生出于自尊心的考虑,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所以干脆不提出申请。消费关指的是对学生的消费情况的摸底,有的高校是看学生的校园卡消费情况,有的是看学生饭卡的消费情况,但是这些数据会受到诸如消费偏好、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也不能非常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经济情况,更何况这种数据的收集工作量是巨大的。
1.2认定材料缺乏真实性
在进行贫困认定的过程中,学生一般需要提交的证明材料有,《高等学校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个人自述的家庭情况说明、村居委会开具的贫困证明等,这些材料是老师在认定过程仅有的可以用来判定学生贫困状况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的真实性究竟如何确实很难判定。首先是《高等学校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如前所述,由于其实际调查工作的困难性,使得很多地方的民政部门没有严格把关,造成材料的虚假性。其次是学生自述的家庭情况说明,现实中很多学生为了能够获得助学金,有意将自己的家庭情况恶化。第三是村居委会开具的贫困证明,有的村居委会负责人没有正确认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政治性意义,故意夸大事实甚至伪造情况开具证明,破坏了该项工作的公平性。
1.3认定程序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
目前高校的贫困生认定程序基本上是依照“班级――院级(或系级)――校级”的三级认定程序,具体的操作方式就是公示,接受举报。这种认定程序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仅仅依靠公示这一项监督机制其实是不够的。班级是认定的最基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有的班级本身认定工作就不规范,例如有轮流坐庄、平均分配等情况,但是只要班级这个小集体的大多数成员达成共识,就不可能在公示中被上一级监督部门发现,所以表面上看,公示时风平浪静,但是问题依然存在。
2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的措施
综上所述,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无论是认定方式、认定材料还是认定程序上都存在着缺陷,最后的认定结果也必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实际情况,这将对下一步的助学金发放带来巨大隐患,对良好校风的形成也会有不利影响,甚至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对国家的资助政策产生质疑。因此,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势在必行。
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需要从贫困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入手,加强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必要的评价调整机制,以及时纠偏促进公平,当然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这是完善机制的基础。
2.1完善评价体系
目前,对贫困生的认定体系基本还是以定性评价为主,具体方法是以“自我诉说+学生意见+老师意见+名额限定”的方式。定性的评价是必须的,但是它存在欠缺主观性和科学性的弊病。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一些定量的评价的方法。形成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基于定量的方法来评价贫困生,需要确定一个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基本情况,通常使用的指标有:学生月消费金额、家庭人口健康状况、生源地地域因素、家庭收入、家庭遭受突发灾害等情况,这些指标的具体权重,需要根据不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测算得出,通过这种指标、权重的办法可以为学生打一个具体的分数,老师可以根据分数来辅助分析学生的贫困情况,据此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在打分的过程中,不仅老师可以给申请学生打,其他学生也可以打,这样就可以提高打分的准确性,当然如此一来数据量就会非常巨大,这就需要计算机系统的介入,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一个贫困生认定和管理的数字平台,通过专门的数据库来管理和利用这些信息。
2.2建立贫困生认定的监督、调整机制
过去的监督机制看起来层层把关,更多的是把材料的关,公示的关,其实际效果十分有限。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需要形成以师生为主体,以贫困生实际生活情况为内容,以日常观察法、深入生活法、家庭走访法等为主要方法的工作体系。以师生为监督主体,具体就是以与贫困生密切相关的老师和学生为主要监督者,通过建立师生联系的有效机制,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流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日常观察法就是通过平时贫困生的吃、穿、用、行的观察来判断其实际经济能力。深入生活法就是通过直接到学生宿舍观察、对比一下他的实际生活情况来分析其经济状况。而家庭走访法是其中最为有效但施起来又最困难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所需成本较高,建议在一些特殊情况的学生上可以使用,以确定其真实情况。
调整机制就是对整个认定程序的评估和纠错。再完美的体系,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漏洞,因此调整机制就显得必不可少。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来说,就是通过对认定前、认定中、认定后的监督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在认定后,甚至拿到助学金后被发现有与其申报情况不符的行为出现,那么就要及时停止发放助学金,对于已经发放要严格追回。只有有了调整机制,才能使体系运行得更顺畅。
2.3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学生的教育引导是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的基础,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国家资助政策的意义,没有感恩意识和诚信精神,再完美的程序都会出现漏洞。对学生的教育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诚信教育。在“免费教育午餐”的资助模式下,很多学生出现了“有便宜不占是傻瓜”的错误思想,因而为了获得资助出现了伪造假证明、刻意恶化家庭经济情况等很多不诚信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完善学生征信体系,严肃处理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其次是感恩教育,现在很多学生对于国家的资助政策不以为然,总认为什么都是应该的,丝毫没有意识到国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所做的巨大投入。加强感恩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正面宣传树立典型,激励学生形成心怀感恩、回馈祖国的高尚情怀。
3结语
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体系,是提高学生资助工作实效性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困难最大的工作之一,不断完善这一工作体系,需要高校从制度上不断完善,当然更加成熟的政策制度、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涉及家庭暴力的10个家庭,全部来自农村。施暴者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2人,占20%,36-50岁的6人,占60%,51岁以上的2人,占2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4人,占40%,初中、高中文化的6人,占60%;施暴者男性8人,占80%,施暴者女性2人,占20%。
这些家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1、丈夫赌博、酗酒后殴打妻子;2、丈夫有外遇,对妻子没有感情,经常借故暴打;3、家境贫困,丈夫性情暴躁无故殴打妻子;4、家庭矛盾尖锐,儿媳关系不和。
1、女性在家庭经济上的弱势地位是家暴产生的主要因素。婚姻家暴中的女性,一是大多在婚姻中过度依赖家庭和丈夫,缺乏独立意识和自强自立的精神,由于女性在家庭经济地位上的不独立,或者在性格中的过分懦弱,在家中处于弱势地位,长期就形成了唾面自干的习惯,而把自己变成无足轻重失去价值感的“无形保姆”。二是处于婆媳关系中的农村老年女性,这些女性在家庭中毫无经济能力和地位,基本生活完全依靠子女供养,但同时因各种原因在家庭关系中长期和媳妇处于矛盾状态,其媳妇时常通过虐待、殴打等暴力行为来发泄积怨。
2、婚外情是导致家暴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前卫,婚外情现象逐渐出现,并有蔓延趋势。婚外两性关系不仅是破坏一夫一妻原则、妨碍婚姻家庭巩固的一种消极因素,而且很容易形成各种纠纷,一些男性因热衷于“养情人”、“包二奶”,对妻子和家庭逐渐产生逃避、厌恶的负面心理,妻子稍有愤怒反抗,就会实施家庭暴力,有的男性甚至将家庭暴力作为逼迫妻子离婚的手段。
3、“家丑不可外扬”的封建意识使家庭暴力具有隐蔽性。家庭暴力大多数发生在施暴者与受害者共同居住的家庭里,其暴力行为很难让外人知晓。大多数受暴女性往往受传统道德的影响,认为丈夫因脾气暴躁施暴很正常,不敢理直气壮地对暴行进行控诉和反抗,有的受暴女性出于自尊,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家庭/!/暴力是个人的家庭隐私,为了不使家庭矛盾激化而影响婚姻和家庭的稳定,受害者大多采取忍耐态度,不向外张扬,更谈不上要通过法律程序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由此导致施暴者变本加厉,且不为外人知晓,隐蔽性很强。
1、严重侵害妇女身心健康。家庭暴力发生后,受暴女性不仅身体上会遭到严重伤害,心理上也会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和阴影。遭受暴力的妇女长期生活在恐惧、压抑的家庭氛围里,会导致逐渐丧失自尊和自信。
2、破坏家庭的和谐稳定。家庭矛盾一旦演变成家庭暴力,就会容易陷入家庭暴力-家人反目-家庭矛盾-家庭暴力的恶性循环,夫妻或母子、婆媳之间的裂痕必然越来越深,最终导致家庭关系逐渐恶化。
3、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长期在家庭暴力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孤独内向等心理障碍,生理、心理要承受更多的伤害和煎熬,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切实发挥妇女娘家人的维权作用。成立镇妇女法律援助站,同时对社会公开妇联维权电话,与本地公安、司法、各村分工合作,加大对家庭暴力案件的打击力度,为受害妇女提供有效的法律帮助与维权服务。同时与村、相关部门建成网络,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村妇联组织从源头防治,一旦发现某户发生家庭矛盾问题,及早参预,及时处理,做好第一时间保护人。
患者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结婚17年,有一个16岁的儿子,正在上高中。从事销售工作,单位效益不好,与领导有矛盾,家中父母体弱多病,爱人下岗在家,夫妻关系不好,经常吵架。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身高158 cm,体重47 kg。一般情况好,表情憔悴;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甲状腺不肿大;心肺检查无异常;腹软,未触及包块,上腹部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胃镜检查提示:胃黏膜轻度充血,反光度增强,无糜烂及胆汁返流。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胆、胰、脾脏B型超声波检查未见异常。予以抑制胃酸、促胃动力药治疗后症状略减轻。
消化科医生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Ⅱ型(上腹疼痛综合征)。
处理:止酸,促动力药物或加用抗焦虑药物。
全科医生诊断:(1)上腹疼痛综合征;(2)工作压力承受者;(3)家庭经济压力大,夫妻关系紧张;(4)与单位领导关系不好;(5)心身处于焦虑状态。
根据诊断,全科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腹痛与工作压力、领导关系不好、夫妻关系不和、家庭经济紧张有关系吗?(2)夫妻不和、领导关系不融洽、家庭经济紧张原因是什么?(3)是否成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吸收全科护士、康复师和社会工作人员参与的诊疗团队,如何协调社会、社区资源及动员单位、同事和家庭参加患者的康复计划?
临床处理
首先与患者进行深入地交流,认真听取其诉述,一起分析目前的工作、生活、家庭情况,必要时到患者家中和单位走访一次,实地了解患者生活和工作环境。
告诉患者病情,对其进行与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教育,解除患者精神压力,让其参与制定治疗康复计划。
召开社区工作人员、所有家庭成员、单位领导、同事、孩子及学校老师参加的座谈会。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向大家通报病情和治疗康复计划,希望大家积极配合全科医生对患者的康复。
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缓解患者家庭经济压力,给患者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与患者、家庭成员和单位同事一起制定诊疗管理计划,鼓励患者承担对疾病管理的责任,提高患者就医的依从性。
什么是全科医生思维方式?与专科医生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全科医生临床思维方法是以患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全面、综合、整体地认识疾病及疾病与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运用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方法,站在患者的立场上,从维护患者的健康利益出发,进行临床诊疗决策。所以,全科医生在诊治患者时,不仅仅要关心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重要的是要关心患者患病的感受、精神变化、病后的康复与生活质量;尊重患者的权利、意愿、价值取向和需求;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减轻其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让家庭成员、亲友、单位同事共同参与临床决策和照顾患者;协调不同的卫生机构,动员各种资源,提供防治结合的团队式、整体性、连续性、综合性照顾的医疗服务。
专科医生的临床思维方式是以疾病为中心,把患者作为生物体进行临床解剖分析,致力于寻找每一种疾病特定的病因、生理、病理的变化,并研究相应的生物学治疗方法。专科医生在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中,总认为“他们身上的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常有意无意地认为患者是一架需要修理的机器,医生的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治疗以“修复损坏的零件”。医生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搜集资料,明确病因,实行对因治疗。
所以,专科医生的服务宗旨是对患者的疾病负责,很少关注患者患病的感受,不注重患者的心理需要,很少尊重患者的权利和意愿,不重视患者及其家庭参与诊疗计划;由于过度地强调“正确”的诊断,往往要进行很多的检查,常常会导致过度的医疗而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患者经济负担过重;同时也忽视了对疾病的预防、健康的促进和健康的维护,其结果是患者的总体健康结局不够理想,生活质量不高。
什么是全科诊疗?全科医生需要掌握的诊疗技能?
全科诊疗是指在医院或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全科诊室中患者与全科医生的密切交流,在这里,患者或者自疑有病的人向他所信任的医生寻求康复意见,全科医生需热情、负责,像对待自己的家人、朋友一样认真搜集患者的病情,并与患者一起制定出合理的康复计划。全科诊疗目的:不仅仅是明确患者就诊的原因、明确疾病的诊断、提出治疗计划和帮助患者达到一个很好的治疗效果;还要与患者发展稳固的医患关系,协调及利用多学科照顾团队的各种资源,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整体服务,做到防治结合。
全科医生要掌握的诊疗技能包括临床技能、诊断技能、慢性病管理技能、交流技巧、教育技能、治疗技能、动手技能和指导技能。全科医生在社区工作中如何把这些技能熟练地运用到为患者服务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交流技能,交流技能是诊疗技能中的最基本的技能,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是获取完整病历,提供有效治疗的必需条件。医生诊疗疾病分三个步骤:收集病情资料,分析病情、确定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并实施,特别是收集病情资料即询问病史尤其重要。全科医生要完成好这三个步骤,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诊疗技能:
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
全科医患关系特征是:从以医生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从以疾病诊疗为中心转向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中心;从主动与被动的需要关系转向需要互补的积极互动关系;从缺乏感彩的“商业关系”转向朋友式的互动关系。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是全科医生必须掌握的特殊技能。
(1)全科医生在患者走进诊室,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动作以及走路姿势迅速收集对患者有价值的信息;(2)根据收集的信息,以热情、友好和关心的方式迎接患者,尊敬和很有礼貌地对待患者;(3)用合适的、尊重的名字来称呼患者,使其感到温暖和舒服;(4)要营造和谐、安静有序的就医环境,让情绪紧张的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叙述发生不适的经过;(5)始终把注意力放在患者身上,认真地倾听,并且在恰当的时候用鼓励的语言或肢体动作让患者讲述患病的所有经过,包括一些敏感的事情。
病史采取技巧
好的病史是临床检查和正确的诊断基础,全科医生要熟练地掌握病史采取的技巧。
1 从患者的主诉开始,允许患者陈述一个连续的病史,不要随便打断患者叙述;
2 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语言,简单具体地提问引导患者陈述病情经过;
3 用庄重、友善、亲和的目光保持与患者的交流,患者重要陈述要逐条记录下来,让患者感觉到你很重视他来就诊;
4 用心地倾听,聆听患者的主诉是医生给患者的最初印象,而诉说对患者来说是一种求的行为,是有放松和治疗的作用。在患者诉说的时候,要用亲切、同情的目光适当地注视患者,要以关心的表情全神贯注倾听;
5 开放式引导,使患者把自己要讲的话讲完,充分表述其对患病的印象、感觉、体验和担心;同时也鼓励患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6 了解患者患病的背景。
7 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与社会状况,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压力、家庭和工作的问题、社会的动荡变化等对患者的影响和疾病本身对患者的影响。恰当的心理与社会评价是全科医生重要的诊疗技能。
诊疗管理
收集完患者信息、辅助检查后,即可进行诊疗管理,诊疗管理包括即时治疗、预防措施和长期照顾。诊疗管理中最重要的是让患者参与对疾病的管理,医患双方经过协商与讨论,共同制订治疗方案,确定健康目标。
1 告诉患者诊断结论,如果无法做出诊断则告诉患者健康存在什么问题。
2 对患者进行医学知识教育,让他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树立正确对待疾病的观念,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诊疗管理中的依从性。
3 与患者共同确定健康问题管理计划,包括当前治疗措施、长期疾病管理计划和预防疾病管理计划。
4 鼓励患者承担自己的健康责任、改善患者的就医行为,提高患者遵照医嘱的自觉性。
5 及时评价疗效、不良反应及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治疗效果。
6 合并使用非药物疗法,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开展康复、营养、群体治疗活动。
“我的母亲曾经是一名聪明、开朗、独立、健康的知识女性,父亲去世后,她接管了一个小型贸易公司。退休后,母亲一个人住,她有自己的朋友圈,还经常参加社区活动和一些志愿者活动,生活很充实。然而,到了68岁左右,母亲忽然变得不太出门,也不出去看望她的朋友,每天只是在家看电视或看书读报。当时我并不怎么在意,心想,她毕竟是将近70的老人了:后来,母亲渐渐地显得糊涂和健忘,她在房间里贴了许多小纸条,上面写着提醒自己的话,如别忘了关煤气、检查房门是否锁好。我还发现她在看电视和报纸的时候会作许多笔记,后来我才明白,如果她不作笔记,她会很快地把前面的情节忘掉。这时我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我带母亲去做了一个全面的检查。
检查的结果很快出来了,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医生指出,这种病是进行性的,随着病情的进展,母亲将会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依靠他人照顾、这消息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打击,压力很大。对此,我脑海里有一个疑问:怎么样才能尽早发现、尽早治疗老年痴呆症呢?
关于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状态下,记忆、思维、视空间辨认、分析判断、情绪等方面的障碍。它通常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机会越大。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2%—5%,年龄增加5年,患病率增加1倍。8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达40%—50%,女性多于男性,目前全球有3050万患者,预计到2050年会超过1亿。
早期表观
痴呆老人及早诊疗十分重要,有些因此可得以治愈,有些能控制病情发展,延缓痴呆发生。但在我们实际下作中经常遇到家属带来的老人有2/3以上已属于痴呆中晚期,智力缺陷十分严重,生活不能自理,已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造成这种情况多数是由于家属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或对老人关心不够所致:下面列举痴呆的最主要早期表现,若反复经常出现,应该引起注意,及早就医为好。
1.近期记忆力下降。老人常忘记最近发生的事情,忘记来过的电话,忘记家人要他做的事情。例如一个老人去买份报纸回来,一会儿就忘记了,又去买了一份。一会儿又忘记了,再去买一份,一共买了3份。又例如客人来家里吃饭后,给客人毛巾擦脸。过一会就忘记了,又递毛巾让人家擦脸。但对于过去的事记得很牢,常常反反复复地讲述,津津乐道。
2.学习新知识困难,常感到记东西不如忘得快。
3.猜疑、敏感、瞎想。由于经常忘记东西放在何处而找不到,就疑心别人存心不良偷自己东西,产生各种猜疑和被害妄想。
4.情绪易波动,易伤感,有时会焦虑,抑郁。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会逐渐出现:忘记往事;洗澡、进食、穿衣或上厕所可能需要他人帮助;同时还会出现行为混乱的表现,如不友善、不合作或有攻击性的行为;病人时常会迷路,严重时甚至找不到卧室和卫生间;晚期病人已不能行走,不能执行任何日常活动,易出现营养不良,肺炎和褥疮。
尽早诊断治疗很重要
尽管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老年痴呆的措施,但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1)有利于病人了解认知功能下降的原因,并尽早做出接受治疗的决定,从而有可能改善病情的发展。
(2)使家属了解病人行为和情绪的改变是由于疾病造成的,从而增加对病人的容忍和理解,减轻病人精神上的负担,避免给病人施加压力;使家属能尽早对家庭生活合理计划,并能充分利用社会支持和健康资源,从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2-0057-02
【关键词】肺心病 心衰 脑梗塞 护理
脑血栓形成又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塞,是动脉因粥样硬化或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内膜病变受损。在此基础上发生血栓形成,使脑血管闭塞,致使该血管所供应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而出现脑缺血的局灶性神经症状和体征,是脑血管意外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也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和老年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做好老年人群脑血管意外的预防和发病后紧急诊疗护理,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83岁,既往有慢支炎,肺心病,慢性心衰,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史,急症入院 ,抬入病房,患者意识清楚,自述头晕、心慌,右侧肢体不能动。查体:体温36℃,心率,110/min,律齐,血压 120/80mmHg。急症做胸透CT检查,综合病史,体检及CT诊断为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心衰,脑梗塞。经精心治疗护理30d好转出院,心衰得到控制,一般生活能自理。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高龄,同时有肺心病心衰等基础疾病 ,身体极度不适,加之偏瘫生活不能自理,担心经济负担,疾病预后,易产生烦躁多虑,痛苦失望,伤心及悲观心理,影响疾病治疗及预后,因此医护人员应及时做好患者心理舒导,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患者心理对疾病治疗转归预后的影响。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理解,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调适,放下心里负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争取最好的疾病转归。
2.2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血压、脉博、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急性期每30~60分记录一次。定时观察心率,按医嘱给于强心剂,使用扩容剂要注意患者心衰情况及尿量、意识改变、瞳孔扩大或缩小要注意颅内高压脑疝的发生;使用溶栓剂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防止发生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联系医生及时处理。
2.3 呼吸道的护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连续氧气吸入,改善细胞缺氧状态,改善组织功能。干燥的氧气可以损伤呼吸道黏膜,湿化瓶内水量应保持在3/4,保持水温在50℃,可定时换热水,吸氧管应每日更换消毒,嘱患者尽量避免张口呼吸。鼓励患者咳痰,翻身前轻叩背部以利痰液咳出,预防坠积性肺炎,如无力咳痰者,可行吸痰,呼吸困难缺氧严重者,可行插管或气管切开辅助呼吸。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要有专人护理,随时观察切口有无出血,皮下气肿等意外发生,定时吸痰,保持套管通畅,内套管每日清洗消毒两次,伤口每天按无菌操作换药。并用湿纱布覆盖保持吸入气体湿润,按医嘱从套管给药以控制感染和稀释痰液。
2.4 口腔护理 清醒患者可以饭后和早晚协助患者漱口、刷牙、假牙取下清洁,意识不清者认真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炎,口腔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2.5 大小便护理 大小便失禁者容易造成肛周及皮肤糜烂发炎,应勤洗勤换。每次洗后用软毛巾把轻轻擦干,如皮肤潮红可涂氧化锌及金霉素软膏。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给于缓泻剂、开塞露等。有尿储留者导尿,导尿应严格按无菌操作,留置尿管者按时,每4小时一次,每次不能超过700mL,长期留置尿管者一周更换尿管一次,可按医嘱给于1000:1的呋喃西林膀胱冲洗,预防尿道感染。
2.6 皮肤护理 偏瘫患者长期卧床,皮肤水肿、出汗、营养失调、皮肤抵抗力下降。骨突出及长期受压部位易缺血、缺氧形成褥疮,加重患者病情,增加患者痛苦。卧床患者应定时翻身,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由两人操作,不要拖拉患者以免擦伤皮肤。患者感觉障碍使用热水袋要注意防止烫伤。有条件者可用气垫床,定时修剪指(趾)甲、理发,擦澡使患者清洁,舒适以利于疾病恢复。
2.7 安全护理 偏瘫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失眠、心情容易烦躁。如果有需要协助时(比如需要大小便或喝水等)没人在旁帮助容易摔伤,造成二次伤害,加重病情。因此应随时有人在旁协助其生活,必要时加床档或约束带以保证患者安全。
每年毕业生参加就业前,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会接待不少就业前焦虑的学生来访。今天来到中心的是一名大三的学生齐某,男,21岁,身高1.75米。独生子。家在农村,父亲是一名农村干部,母亲在家务农。家庭经济收入普通。据了解,该生无重大身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齐某从小爱运动,身体强壮,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打篮球,受到老师和朋友的喜爱。因为是家里的独子,父亲又是当地的干部,有一定的优越感,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父亲从小对儿子要求很严格。家庭氛围融洽。在大学里很努力,虽然学习成绩算不上特别突出,但其他方面发展比较均衡,现在是院学生会的干部,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大学生,辅导员、室友对自己评价都不错。齐某在一个多月前,参加了学院举行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本来对自己很有信心的。可在双选会上,看到很多企业提出的招聘要求都比较高,自己“深思熟虑”、“精挑细选”了几家单位,投出了自己的简历,但都没有得到回应。齐某是独自主动来咨询的。穿着一套篮球服,头发理的很短,显得精神奕奕。进门时很有礼貌,主动选择座位就坐。坐下后双手紧握,有时会玩弄左手手腕上所系带的小红绳。谈话时语速较快,逻辑思维清晰,描述细节清楚,愿意配合咨询师的一切要求。对咨询期望程度较高。在咨询过程中,齐某精神状态良好。说话很有条理,表情也比较轻松。特别是在讲述童年趣事、大学生活时,表现的十分放松。对目前自己的感情状况也很满意。但一开始谈起他近期的情绪变化以及就业问题时,情绪就比较低落,有点不知所措的感觉,并不断的抖动自己的脚尖,语速加快,能明显察觉到他情绪的变化。
据齐某自述,他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不高。白天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上课时经常走神。老师一提醒又能集中注意力。最近也不想去做自己学生会的工作,工作中老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觉得“心里像有把无名火”。为避免影响工作,已经转交给其他同学处理。有女朋友陪伴或者和朋友打篮球时还能比较开心,但一个人时就什么也不想做。食欲有所下降,偶尔会出现消化不良、胃痛的情况。咨询师评估和诊断后认为齐某知、情、意与外界环境相一致,自知力完整,能主动前来咨询并配合咨询师的一切要求。躯体未见异常,情绪反应强度不大,社会功能虽受到一定影响,但并未泛化。人格无明显异常。所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咨询师向齐某解释和分析,他目前的情况属于焦虑情绪。其原因可能来自父母或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来自自身。咨询师准备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其进行治疗。在第三次咨询时咨询师采用了再现情境,让齐某再现参加双选会面试被拒绝以及被父亲批评时的情境,找出当时内心想法及情绪的变化情况,越细越好。随后采用RET表格的形式让他明白自己的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以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让他了解到紧张焦虑不是由负性事件引起,而是由不合理信念所致。同时写出自己的情绪、行为困扰结果(C)和诱发事件(A)。并对其作初步分析,找出不合理的地方。齐某在经过反复思考后,写下以下内容:诱发事件A——面试被拒绝,被父亲批评。不合理性信念B——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应该找到好的工作;我不能让父亲失望;具体的不合理信念——没有英语等级证书我就找不到工作;我的其他成绩都一文不值;我不能找到工作,真丢父亲的脸。情绪及行为上的后果C——情绪表现:紧张,焦虑;行为表现:失眠,食欲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咨询师再通过提问和分析,让他回忆和审查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及性格的形成。齐某表示通过这样的方法,他的心情放松了不少,并表示将对下一步的咨询工作积极配合。
第四次咨询在前一次咨询的基础之上,咨询师进一步帮助齐某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通过与其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让来访者进一步领悟到其不合理的思维,并代之以合理的思维方式。来访者意识到,只有消除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能消除或者减轻目前的情况。咨询结束后一周,齐某再次返回咨询室告诉咨询师,自己的焦虑情绪已经得到极大的缓解,睡眠状况好转,上课也能集中精神了,并已经回到学生会继续工作。他还打算近期与辅导员和父亲好好的谈一下,让他们帮助自己分析分析,以便找准自己的就业目标。
据调查,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失业率是常人的3倍,会造成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低下的恶性循环。同时,他们比常人过早离开学校,在交友方面也不满意,娱乐活动少,单身或离婚率增加。同时,社交焦虑障碍不仅本身能造成心理残疾,还经常伴随有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酒精依赖等。我们调查发现,该病与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率达30.87%。这些共病会加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使自杀或意外死亡的风险增大。
及早发现,及早就医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多为终身患病,自发缓解可能性小,仅有少数受过高等教育、起病时年龄大、不合并其他心理障碍的患者通过自身有意识的锻炼可能缓解。所以,大中学生以至成年人一旦有这样的困扰,应该尽早接受干预,以提高治愈成功率。
不过,首先要分清自己是害羞、社交焦虑,还是社交焦虑障碍。从害羞到社交焦虑,再到社交焦虑障碍,是一个从正常行为到异常行为的过程。害羞是正常的个性特征。社交焦虑是害怕别人的否定评价, 对人际交往表现出忧虑、紧张、不安、回避等情绪和行为反应,但不会影响本人的生活、学习功能。而社交焦虑障碍则是一种给患者带来苦恼并损害患者社会功能的心理疾病。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三者的区别。
学生一,女,初中生,内向,一般不主动与同学说话,从不举手发言,但老师指定回答时能从容作答,能参加舞蹈表演,自述表演前轻度紧张,开始表演后紧张感消失。
学生二,男,高中生,内向,转校新生,担心自己的口音被同学笑话而不敢主动找别人说话,但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
学生三,男,初中生,外向,从不敢正眼看同学或是老师,尤其是异性同学,自述一旦与别人目光接触,随即满脸通红。
学生四,女,大学生,内向,从不敢在公共场所打电话,害怕到人多的地方如商场、火车站去,买东西时也从不敢与别人还价。
分析后不难发现,学生一有着害羞的个性,而学生二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了与人交往时的焦虑,但他们的问题会随着与人交往的经验和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消失,无须医学干预。学生三、四则是典型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他们对自己的问题深感苦恼却无能为力。
事实上,符合以下三条时,可确定是社交焦虑障碍:①与人接触或被人注意时产生强烈的焦虑或恐惧情绪。②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心跳加快、出汗、脸红、发抖、呼吸困难等,使病人万分痛苦却无法改变。③有回避行为,且回避行为严重妨碍了病人的社会功能。
社交焦虑障碍的特点是过分的情绪反应、回避行为、患者强烈的苦恼和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影响。若这些情况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则应该引起重视。患者应该尽早到权威的心理卫生中心就诊,以明确诊断,并开始正规治疗。
接受心理治疗,记录心理日记
一旦确诊为社交焦虑障碍后,患者也不要灰心失望,因为该病虽然“致残性”强,但并非是难以治愈的心理疾患,只要开始治疗,即意味着通向光明之路的开始。
现在,药物治疗多采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阻断剂,因其疗效好且副作用较小,现已是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一线用药,其中的帕罗西汀是在美国唯一注册的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药物。而心理治疗是治愈社交焦虑障碍的根本方法,包括社交技巧训练、认知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形式上以团体治疗效果较好。
特别推荐的是记录心理日记的方法,简便可行。患者可根据下面的表格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
情境
1. 何人?
2. 发生何事?
3. 在何时?
4. 在何地?
情绪
1. 那时的感受如何?
2. 评估一下情绪状态。
不自主的思维
1. 在你有这样的感受之前,心里想的是什么?
2. 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
3. 认为别人如何评价你?
记录下来之后,等情绪平静下来时反思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最好能勇敢地问问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当时的表现的,并特别地问问他们是否看出了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很多患者都能逐渐地明白自己的想法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之后便不断地修正自我意识,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逐步协调,从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找回自信。
我是名机关公务员,人过中年,生活美满,工作清闲,夫妻恩爱,孩子懂事,用左邻右舍的话说,人生已经进入了十全十美的境界。然而,处于更年期的我,动不动就心慌、气短、心烦、出汗,也容易疲倦。这些我都能忍受,最让我痛苦的是整夜的失眠。年轻时,忙于学习、工作而得不到正常睡眠,得了个“睡不醒”的外号,而如今有了大把时间可以痛痛快快地睡觉了,却找不到年轻时“渴睡”的感觉了。失眠,给我的更年期雪上加霜。每天晚上,当我看着身边的老公,深沉熟睡的姿态,听着亲人悠长惬意的轻鼾,心里又羡慕又着急,恨不得“求人一闷棍把我打晕了”,以换得一次酣睡。
中年妇女在卸下大半辈子的重担后,工作、生活虽然清闲,却要面临更年期荷尔蒙变化带来的种种不适,以及大脑松果体褪黑激素减少而带来的睡眠流失。一般情况下,更年期妇女都会遭遇这种因激素分泌下降而导致的失眠,往往更年期反应越重,就越睡不着。而失眠又反作用于更年期反应,加重身心不适感。这种情况属于更年期的特有现象,不必紧张焦虑,待激素分泌稳定后正常睡眠即可恢复。不过,即使更年期过去,也不可能像年轻时期那样睡眠“源源不断”,每天平均睡6小时左右即可满足健康需要。
专家支招:许你一场酣睡
听了上述患者的自述,相信所有遭遇过或正遭遇着失眠折磨的女性朋友都会心有戚戚。那么,无论你失眠的原因如何,只要细细领会下面的方法,并结合具体情况或单项操练,或联合运用,相信挥别长夜数羊的日子为时不远。
规律生活 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睡觉和起床,让大脑皮层在夜间习惯性处于抑制状态,保持生物钟稳定:晚饭后平心静气地散步10~20分钟,不要思考问题,使大脑的活动减少,为进入睡眠状态做准备;睡前坚持用40~50摄氏度的温水洗脚,按摩脚心和脚趾,达到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安神催眠的作用。
合理营养 坚持每天早上吃一个鸡蛋,睡前喝一杯加蜜牛奶。每天早晨饮一杯温开水,增氧、活血、化瘀、通便,清除体内垃圾。另外,绿色蔬菜、新鲜水果及玉米、小米、绿豆、红薯、豌豆等杂粮在日常饮食中要经常补充,奠定酣睡的营养基础。每餐不能过饱,晚餐宜清淡,食量以六至七成饱为佳。忌饮浓茶、咖啡等饮料。
加强锻炼 每天清晨进行30分钟以上的健身运动。从深呼吸开始,扩胸、甩手、转腰、下蹲到五官按摩,逐一刺激各器官的活动,加速血液循环,让大脑吸收充分的氧气,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交替有效协调,有助于提高夜间的睡眠质量。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一些提高体能的有氧活动,如慢跑、打球、游泳、练瑜伽、打太极拳等,激发身体的活力,获得疲劳之后的深度睡眠。
严防伤脑 工作、生活要善于劳逸结合,不要将办公室文件材料、家庭经济收支或烦恼的事带进卧室,学会自我减压;禁绝烟酒,远离噪音和有害气体污染;睡前不看惊险、恐怖的影视和小说;善于从烦恼和忧伤的情感纠葛中自救,放松自己;床头避免强光源照射。
自我疗法:夫妻按摩好梦来
背、脊、腋、腹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特区。加强这些部位的保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息,滋养全身器官,有助于获得甜美睡眠,特别适用于夫妻间睡前保健,不妨一试。
推背 一方俯卧于床上,头侧向一方,上肢放松。另一方立于床边,面向俯者头部,双腿拉开小弓字步,双手五指展伸,并列平放于俯卧者背上部(注意手掌与背部贴紧),然后将腰腿部的力量作用于前臂和掌上,力量适中,向前推出,使背部皮肤肌肉随手掌迅速推移,自上而下,推至腰部。推10次左右,再令俯卧者将头倒向另一方,仍按上述方法推10次左右。然后,操作方右手握拳,用腕力捶背,力量适中,自上而下捶打数遍,即可停止。
现代医学证实,人的背部皮下蕴藏着大量“战斗力很强”的免疫细胞,通过推背放松,不但能够睡得香,还可以增强免疫力。
捏背 一方俯于床上,暴露整个背部。另一方沿脊椎两旁二指处,用双手食指和拇指从尾骶骨开始,将皮肤轻轻捏起,然后将皮肤慢慢地向前捏拿,直到颈下最高的脊椎部位,算作1遍,由下而上连续捏拿4~6遍。长期坚持,利于睡前的肌肉放松,治疗失眠引起的食欲减退、内分泌失调等。
触腋 腋窝部蕴藏着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结,夫妻间可于临睡前互相轻抚、轻挠腋窝部,感觉发痒而笑口常开,精神愉快。其催眠奥妙,至少有两点:一是刺激此处的神经、血管、淋巴结,可以加速神经体液循环,保证夜间人体停止活动后,全身其他器官仍可获得安眠的氧气和养分。二是触腋致笑,增进夫妻恩爱,强化睡前的愉悦气氛,使双方在美好的心情下入眠。
摩腹 此方法可两人操作,亦可自我保健。睡前平卧于床,搓热双手,然后将手放在肚脐周围,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摩腹数十圈,注意力量适中。而后以肚脐为中心,再按逆时针方向摩腹数十圈即可。
现代医学证实,坚持摩腹可以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改善胃肠功能,有利于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利于胃内食物消化。在消除了胃肠道负担的前提下,使睡眠沉酣。
哪些饮食可催眠
牛奶 牛奶中含有使人产生疲倦感的生化物质――色氨酸,临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有催人入睡的效果。
水果 因过度疲劳而失眠,可吃一些苹果、香蕉、梨等水果,这些水果属于碱性食物,有抗肌肉疲劳的作用。
糖水 因烦躁发怒而难以入睡时,可饮一杯糖水。果糖在体内可转化成大量血清素,及时补充大脑消耗能量,使大脑皮层受到抑制而进入睡眠状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于贫困生的关注越来越多,目前,国家已初步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为主体,辅之社会资助、绿色通道等内容的多种形式的综合资助体系。而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受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目前较多研究均认为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根源来自于自身家庭的贫困。笔者长期工作在医学高等院校学生工作一线,通过与贫困生的深入谈话,结合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表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发现较大一部分贫困生获得资助后,经济困难虽然得到暂时缓解,但是心理问题可能并没有得到解决,更有可能因为高度的敏感和自尊,或者获助后产生的压力和责任感增加,心理问题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因而,了解贫困学生受助后可能产生的负性情绪及因负性情绪而引发的不良行为倾向,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的高等院校家庭贫困学生受助后负性情绪。
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NA),也称消极情绪,是具有负效价的情绪,它是反映个体主观紧张体验与不愉快投入的一般性情绪维度,包含了一系列令人厌恶的情绪体验[1]。个体的情绪体验会直接影响其行为倾向,我们只要了解贫困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就能预见和把握其行为倾向。目前,负性情绪是影响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成分,它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对贫困生的心理生活品质有着直接的不良影响,同时,长时间负性情绪体验也会给贫困生的生理健康带来负面效应。常见的高校贫困生获助后的负性情绪主要包括:
1.获助后感到羞愧、羞耻。这部分贫困生主要包含以往对于自己家庭贫困的事实难以接受的学生,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常常给别人以自卑或者较敏感的印象。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2]。自卑的同学在其日常行为特征上主要表现为羞怯、忧郁、孤僻、退缩、缺乏主动等,较多自卑情绪体验过重的同学会同时兼有敏感的情绪体验,敏感,在性格上可认为是过度在意细节带来的感受和变动并善于将之放大,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3]。这些学生对于自己家庭贫困的事情过度在意,不能够正视家庭贫困的事实,往往不想别人知道自己获助,消极面对获助这一事实,认为助学金的获得使自己陷入羞耻、尴尬的局面,部分较为敏感的同学甚至会有别人瞧不起自己、讨厌自己的错误想法和认知。
2.获助后压力过大,感觉焦虑。这部分同学在日常的行为中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有部分同学甚至将改变家庭环境作为己任,迫切希望通过读大学改变家庭困境和自身现在的生活状态,由此带来的压力感会促使这部分家庭贫困的同学有着比其他同学更高的使命感和追求卓越的动力。获助后,和这些同学进行深入访谈时,往往了解到他们有“压力很大”,“别人帮助了我意味着我应该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去回报社会”,“我如果表现不优秀,对不起家人、老师及社会上帮助过我的人”等想法,由于这部分家庭贫困学生责任感过强,以至于责任感成为其内在的压力。接受资助后,有责任感,能知恩图报是好事,但是过重的责任感成了内在压力却会促使贫困生加倍努力地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尤其是学业目标,从而最终导致自我的迷失,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身心不必要的伤害。但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正常、适度的压力会带来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当过度的、持久的压力带来焦虑的负性情绪体验时,会给家庭贫困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经常处于焦虑中会引发肌体的紧张不安和忧虑的情绪,并会使贫困生的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易怒,严重者会导致精神问题。所以针对高校受助生的焦虑状况,我们绝不能忽视。
3.获助后变得麻木,产生“等、靠、要”的惰性思想。这是极个别的家庭贫困的同学较为极端的一些想法,多产生在较高年级的同学身上。笔者所在高校属于医学高等学校,学生学制普遍较长。高年级的同学获得资助次数相对较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惯,心理和情绪上均渐渐变得麻木,对自我放松要求,产生惰性思想。这部分贫困生会将自己每年都获得资助看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的明显表现是在每次不同形式的资助申请结果公布之后,会主动联系老师,内容包括这次的资助款项金额,我和谁情况类似,为什么他有我没有;我上一年拿了多少钱,为什么今年获得的资助比上年减少了;我已经拿了XX助学金了,但最近另外一个助学金,我还想申请等情况不一而足,在对这些同学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的时候发现,多数同学家庭情况和以往并未发生较大改变,他们已经获得的资助基本上可以缓解其家庭经济压力,部分或者基本满足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并不需要更多的资助项目和金额。而且有极少数的同学在评定贫困生等级时在家庭材料上弄虚作假,以期获得更高的贫困等级的资助。这些同学拿到资助之后,经过其周围同学反映,很多同学并不是用于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比如购买一些非生活必需品、电子类奢侈品和请客吃饭等。
二、高校家庭贫困学生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分析。
获助的贫困生之所以产生这些负性情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这些同学不能够正确对待自身家庭贫困及他们需要社会、学校予以资助的现实。并不是所有的负性情绪都会带来不好的行为后果,一定程度上的负性情绪,比如焦虑、羞耻等会成为贫困生追求成功的动力,但是过强、持久的负性情绪势必会带来不良的行为倾向,从而产生不良的行为后果。如何处理这些负性情绪呢?第一,我们必须识别出贫困生产生的不同性质的负性情绪,负性情绪的识别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要从贫困生的身体状态与行为举止结合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具体表现判断出他们是不是产生了负性情绪及负性情绪的强度;接着对已经产生的负性情绪再作出细微的辨析,并结合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确认是属于何种负性情绪。第二,针对贫困生已经出现的负性情绪,适当、适时、方法得当地进行情感疏导,并且针对贫困生的个体情况提前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
三、针对高校贫困生获助后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开展教育干预措施的实践探索。
目前,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教育干预措施主要包括:
1.帮助贫困生接受自己家庭贫困的现实,正视家庭贫困现状。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距是真实存在的,如何让刚刚进入大学的高校大学生正视并接受自己家庭贫困,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看法不一,网上也存有很多争议。笔者认为,正视家庭贫困的第一步,就是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贫困事实陈述出来,从而帮助贫困的同学意识到贫困不是自己的错,更不是让人感觉羞愧或者羞耻的事情,正视贫困并积极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的态度和行动才是最值得尊重的做法。具体的做法,建议在贫困生认定环节,鼓励申请贫困生认定的同学在小范围(班级、贫困生评议小组等)内进行家庭情况自述,少数特别内向拒绝自述的同学,可以放宽要求,在贫困生认定结束后抓住其他机会加强对这部分同学的心理疏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勇敢地当众讲述自己家庭贫困,不但会使周围的非贫困同学加深对家庭贫困同学的了解,对于贫困生自己也是一种锻炼,能够学会不逃避人生,直面挫折。
2.降低无偿的物质资助比例,增加有偿资助比例。目前,较多高校采用的有偿资助主要包括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而贫困生获得到的更多资助都是无偿性质的助学金、补贴和学费减免等。过多的无偿资助,不仅会助长贫困生不劳而获的心理,养成“等、靠、要”的习惯,也会使周围非贫困的部分同学产生心理不平衡,对贫困生产生仇视或者轻视心理,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生人际关系紧张的程度。加大有偿资助的比例,有效途径之一是增加有偿资助的形式,可以采用规定不同等级和金额的助学金的申请与贫困生每学期参加多少次义务劳动、每学期参加多少次课外活动、每学期参加多少次公益活动等内容相挂钩,这样在获取贫困生资助资金的过程中,贫困生自身的价值也能够得以不断凸显,逐步弱化了“等、靠、要”等消极依赖心理,培养了自身的自立精神、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对于贫困生更多地采用积极关注,及时奖励。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较为偏远的欠发达地区,父母多为农民,受原有比较单一、封闭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自身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及人格的完善会较家庭优越的孩子落后。这些家庭出来的孩子较多地承担着改变家庭命运的压力。进入大学之后,他们极度渴望取得优异的成绩改变家庭命运,往往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对于贫困生的积极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关注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更要关注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对他们的每次进步都要做出肯定。与贫困生的交往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完全采用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们,往往会使贫困生反感,尊重与认可才是他们最渴望的交往方式。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维护对方的自尊。高校贫困生由于处于弱势地位,比起非贫困的学生往往会更加自卑,所以与贫困生相处时更应该投以更多的宽容,包容他们的不足,并更加积极地关注他们,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更多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注重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4.注意加强对贫困负性情感的疏导,营造良好的资助环境。加强对贫困生负性情绪的关注与疏导,及时排除负性情绪带来的不良情绪和压力。在和贫困生的交往过程中应注意从贫困生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依据他们的心理状况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关注心理咨询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深入辅导和帮扶活动,从而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造成贫困生获助后负性情感产生的原因复杂而多样,有时候不仅仅是贫困生自身的原因,而且周围非贫困同学的态度也会对贫困生产生影响。因此,加强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端正他们对于贫困生同学获助的态度,营造良好的资助环境,对于贫困生负性情感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石林.情绪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综述[J].心理学,2000(1).
[2]陈仲庚.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3]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心理学,2001(8).
[4]马琪山,黎晓娜,何兆东.正确对待负性情绪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新时期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10).
[5]王幼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调查及改革的思考[J].青年研究,2002(2).
[6]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