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全科医疗质量的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9 17:24: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全科医疗质量的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全科医疗质量的概念

篇(1)

【关键词】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

1全科医疗的概述

1.1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照顾式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是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它是由全科医师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实现WHO提出的“二十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适宜技术,是以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及低保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推行全科医疗模式为广大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

1.2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家庭、诊所、服务中心、服务站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人性化、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医疗服务的医生。全科医生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及疾病的来龙去脉,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专家。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疾患的人,还包括广大的健康人群,我们可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解决居民的具体困难,或将其妥善地转入专科或大医院诊治,全面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负起健康的职责。

1.3全科医师的业务范畴: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般急症,对危重急症进行院前处理后及时转院,对平稳转院的慢性病人和急重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及定期随访。社区卫生管理包括传染病、多发病的危害因素调查及监测,居民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卫生的管理,对个人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协调疑难病人会诊、专家咨询以及对低保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和支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①各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质量不均一。②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尚未取得一致。③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仍只限于单一的医疗服务,未能融防治、保健于一体。④一些地区已建立的社区家庭档案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其医疗记录的功能。⑤全科医生的培训教育尚未规范化,存在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对社区护士及其他卫生人员的培训重视不够。

篇(2)

药学服务是药学人员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技术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依从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随着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为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网络的建立,一级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轨,大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筹划、建设、完善。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已逐渐被广大居民接受,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药学服务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药物的临床使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有其必要性。

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患者的需求

随着医疗保险政策逐渐向社区倾斜。以北京为例,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北京社区报销比例将由原来的70%提高到90%,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到社区就医。但是在就医人群中,绝大部分都不懂药理知识,治疗疾病用什么药怎样使用都是由医生决定,病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判断医生用药是否安全有效。[2]开展药学服务有助于满足病人了解自身治疗状况的需求。

社区就诊人群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2001年4月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11万,占总人口的6.%%,标志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3]药物治疗是老年人疾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大部分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自身习惯等诸多因素,对药学服务的概念以及合理用药、用药安全等药学服务内容不甚了解;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及易并发疾病,在药物的选择、配伍、使用等方面更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关于老年人合理用药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社区开展药学服务可以减少老年人用药后不良后果,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社区临床医生的需求

社区临床医生被称为“全科医生”。英国皇家全科医学院对全科医生的定义是:在家庭、诊所或医院里向个人和家庭提供人性化、初级、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医生。在我国,全科医生要承担承担的责任是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断建立,全科医生的数量需求也越来越大。2010年4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其中提出从2010开始3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对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倾斜,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的缺口很大。社区医疗服务人数少、工作量大使得社区医生无暇针对患者用药安全、注意事项等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目前我国的社区医疗工作者中有大部分部分是之前服务在各科室的专科医生转做全科,只有小部分是由医学院校系统培训出的全科医生,在工作实践中,由于所学知识、专长及时间的局限,不能完全掌握各种的用药知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开展药学服务不仅可以满足患者合理用药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弥补社区医疗工作者自身无法为患者提供全面药学知识服务的不足,切实落实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于民的职责。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社区药剂人员的职责

药师,是负责提供药物知识及药事服务的专业人员。药师是药物的专家,同时是解答市民大众有关药物问题的最适当人选。药剂师负责监察医生所处方的数种药物中有否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并根据病人的病历、医生的诊断,为病人建议最适合他们的药物剂型、剂量;指导患者服用药物时要注意的事项和服用方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部分药师的工作范围在药房窗口,主要工作职责是管理库存、调配处方。无论医院管理人员或是药师本人都认为照方配药,把好药品质量关,就是一个窗口药剂人员的全部工作职责。长期以来在这种模式的束缚下,药师自身的职责已经被弱化。临床药师是药学服务的主体,临床药学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希望药师的工作“以病人为中心”。社区药师应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4],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发挥专业专长,为患者切实提供规范、合理、个性化的药学技术服务,与临床医生共同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社区药师有必要走出药房、走进临床、深人社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临床、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药学服务。

在很多美国人眼里,药剂师就是他们的健康咨询师,而目前我国公众对药师缺乏认识,主要原因是社区药师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药学服务需求

4 开展药学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社区卫生服务有了飞速发展,社区医疗机构转制、建立、人员配备日趋完善,患者就诊率也有大幅度提高,但就实现“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为早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除了需要相关政策扶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社区医疗机构本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更多实现其职能,吸引就医人群。利用自身的药学专业人员的专长或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开展药学服务,不断满足患者用药所需,可以说是一种提高竞争力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打破传统医疗模式,使得药学专业人员一展所长;也可以促使社区整合社会中有益资源为己所用,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世芳,辛大卫,张帆.新形势下社区药学服务模式的定位与发展[J].齐鲁药事,2007,26(10):604-607.

篇(3)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6-0024-03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implementing the system of family doctor service in community

SONG Lijie, ZHAO Jinfang, YANG Zhiwei

(Fangso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620, China)

1 问题的提出

探索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是2009年新医改中最具特色的增值服务,核心是以全科医生为工作主体、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通过契约化服务的形式为居民提供连续、安全、有效且适宜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的模式。松江区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11年开始在社区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家庭18 963户,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服务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全科医生资格的只有16名,按照国外的经验,一名全科家庭医生服务2 000~2 500人。方松辖区人口约16万,需要配置64名全科医生,所以全科医生数量相对不足,服务能力受限是根本,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家庭医生制服务推广乃至普及的绊脚石,如何针对存在问题找到恰当的、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应对策略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2 家庭医生制度运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1 全科医生缺乏,服务能力受限

全科医学的相关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引入中国内地的,全科医学学科的地位也才刚刚确立。真正的全科医师必须掌握整体观念、系统的整体思维和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维护与促进人的健康为目的的临床服务模式,必须把医疗服务、卫生服务、健康服务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1]。全科医学教育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全科医学人才的稀缺,从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分布和医务人员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全科医师队伍数量明显不足,业务素质偏低,还不能满足基层卫生服务的需求,是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关键问题。全科医生数量的不足使家庭医生的业务范围比较狭窄,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守门人”的角色,这又进一步影响了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可程度。

2.2 居民认识有误区,签约积极性不高

家庭医生的概念传入我国较晚,一开始仅局限在科研机构或者医学院校讨论、研究的范畴。上海是最早探索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城市之一,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有限,制约了家庭医生制度的全面推广和应用。直到2010上海市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才逐渐被大家认识和接受,在全市10个区县进行试点。但是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很多居民把家庭医生等同于“私人医生”或者是“上门医生”,认为签约后会增加经济负担,因此拒绝签约,这就使家庭医生制度的进一步推广遇到了困境。家庭医生被居民认可是制度成功推进的关键所在,居民对社区家庭医生的信任感仍有待加强[2]。

2.3 配套制度不完善,影响可持续发展

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成功实施只靠家庭医生的努力和居民的配合是不够的。家庭医生责任制是一项服务大众的、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制度运行成本保障、绩效考核方法、人才培养机制、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配套政策的完善,才是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目前,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资金保障力度较小,全科医生考核方法不科学,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家庭医生制服务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这些都是制度推行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新医改对于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开展在宏观上给予了长远规划和较高期望,但制度的建立、目标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明确各个时期不同的工作重心是制度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制度建立初期,重点应放在配套制度、参与主体激励、资金保障到位、宣传等工作上。

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前提是医生与居民家庭之间建立服务协议,这是一种契约式服务关系,而且签约是完全自愿的,对家庭医生不满意还可以自愿解约,其中医生的服务意愿及居民签约愿意是家庭医生制服务持续开展的前提。家庭医生的服务人数规定在2 000~2 500之间,由于服务内容广、工作量大、服务时间长,很多医生不愿意成为家庭医生;居民在初期对家庭医生认识不足,或者觉得家庭成员身体健康就不必签约等因素,导致签约工作进展不顺利。

3 应对策略

3.1 健全培养制度,优化政策环境

全科医生的来源无非是两个渠道: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训。就我国医学教育的现况而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应以“内部培训为主,外部引进为辅”,逐渐转为“外部引进为主,内部培训为辅”的全科人才培养策略。目前国内的医学院校大多没有全科医学专业,全科医生资格的获得又必须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且需经过全科医师全国统考,这就造成外部引进人才的资源较少。上海市实行社区专科医生经过全科岗位培训转为全科医生的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全科医生人才短缺的现状。随着全科医学的重点发展,上海市将全科医生纳入住院医生培养的范围,大批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将会成为社区家庭医生队伍的主要来源[2]。要提高全科医生队伍的配置水平,逐步达到每2 000~2 500人配置1名家庭医生。全科医生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不仅在于培训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居民信得过的全科医生队伍[3]。

3.2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居民签约

目前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概念还很模糊,这就对政策的宣传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应加大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广告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社区宣传板等形式多渠道宣传家庭医生,使建立家庭医生制服务成为居民的共识,并通过服务来提高居民的认可度。出台医疗保险优惠政策引导百姓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家庭医生业务素质、沟通水平和服务态度;开展家庭医生特色服务;免费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对全科医生服务质量及服务态度的动态跟踪,保证签约居民享受到最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居民签约率。

3.3 完善配套政策,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

近几年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区陆续试点家庭医生制试点服务,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每个地区的政策有所不同,包括人员培养机制、绩效考核方法以及管理监督机制等,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各个地区可在本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人群的特点及经济状况,制定适当的、符合多方利益的政策框架,循序渐进地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并逐步扩大覆盖人群,使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在制度设计上,应该建立科学的家庭医生绩效考核体系,以服务数量、质量、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指标,在工作薪酬、职称晋升和评优创先上给予倾斜,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激励全科医生及专科医生加入到家庭医生的行列中来[4]。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导向,引导居民正确认识家庭医生及其服务模式,消除他们对签约家庭医生的心理及现实负担,对签约居民给予仔细、周到、热情的服务,使他们的预防-保健-诊疗-转诊-康复得到全程的守护,承担签约家庭医疗保健决策和控制医疗费用的职责,以此鼓励居民积极签约,提高签约率。

3.4 整合卫生资源,提升服务能力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给医学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医学应为所有的人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其目标是促进人的健康,而不仅是对疾病进行医疗。全科医学的服务领域涉及家庭及社区,服务内容涉及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诸项[5],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完全吻合。国外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家庭医生应建立团队式服务,除全科医生外,还可配备中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营养师、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等作为助手;家庭医生以基本医疗为主,同时提供中医中药,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居家护理、心理疏导、社区康复等服务,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卫生需求,使家庭医生能够全方位、全过程的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家庭医生制服务在我国刚刚起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医生制服务必将冲破万难,最终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春容. 为什么要加强全科医师的人文教育[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2, 10(11): 724.

[2] 方吕, 张勘. 上海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进展与挑战[J]. 上海医药, 2012, 33(20): 17-21.

[3] 李莉, 程莉, 张蓉, 等. 静安寺街道家庭医生制服务调查和分析[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2, 6(7):134-135, 146.

篇(4)

1.1 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训练,经过考试合格的医疗技术全面的医生,能熟练运用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并在实践中整合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的知识和技术以及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于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以预防为导向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个体化、人性化、防治保康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2]。

1.2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

目前上海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由三级构成,分别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科。防保科医生一般由公共卫生医生担任。

公共卫生医生是保护、促进、恢复人们健康的医生。能整合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学校卫生、慢性病、精神病、传染病防治等20余个防保条线的知识和技术于一体,在三级预防网络的“网底”,为社区居民提供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除医疗以外的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的预防保健服务。

为了与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公共卫生医生进行区分,防保科医生称之为“基层公共卫生医生”较为合适。

2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职能

目前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由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和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组成[3],在这个团队中,全科医生主要承担医疗工作和团队的领导、协调工作,基层公共卫生医生主要承担预防工作及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工作,全科护士承担相关护理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中,全科医生承担了基本医疗功能,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承担了基本预防功能。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预防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两大支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全科医生和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是两个独立的整体,基层公共卫生医生具有与全科医生同等重要的作用和职能,在这个团队中,全科医生无法替代基层公共卫生医生。

3 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现状

3.1 人才资源与预防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地段医院改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前,其功能定位是以医疗为主,预防保健工作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医疗养防保的格局,防保科中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的医务人员很少。由于工作任务不多,工作量不大,防保科还一度成为医院临床各科室转岗人员的“收容所”,一些因身体状况或其他不适应临床工作的人,均可到防保科从事预防工作,造成防保科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整体素质等较低。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的拓展,防保科工作量的大量增加和新的防保条线的不断出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拓展工作的需要,原来“以条为主,按条管理”的防保工作模式被更为科学合理的“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抓块管”的防保工作新模式所取代。新的工作模式不但要求每位防保科工作人员掌握自己分管条线的工作,而且对所有的20多个防保工作条线以及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方面的工作都要熟悉和掌握,成为“全科公共卫生医生”。但现有防保科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及人才的梯队建设等都很难适应目前预防工作的需要。

3.2 重医疗轻预防形成不良循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期以来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加之防保经费只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常运行经费的很少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工作中重医疗轻防保也是无奈之举。凡此种种,直接导致了各方面对防保科的发展重视不够。表现在防保科医务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中所占比例偏低,整体素质不高,待遇偏低。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不愿到防保科从事预防工作,现有的防保科医务人员有的也不安心本职工作,很少有新的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补充进来,人才梯队建设严重失衡,以至形成了重医疗―轻预防―没有医务人员愿意从事基层预防这样一个不良循环,严重制约了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4 原因分析

4.1 各级政府部门对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所承担的预防工作重视不够

尽管大家都知道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开展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性病防治、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康复等,可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和伤残率,既可充分合理使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又可减轻政府和病人巨大的经济负担,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远期经济效益。但各级政府部门对基层预防工作的重视和投入还远远不够,许多原来已经控制的传染病如血吸虫病、肺结核病等的死灰复燃,正说明这个问题。尤其是经过“非典”后,政府虽然加大了对预防体系的投入,但仅仅是对疾病预防控制三级网络结构中处于“网口”及“网身”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投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三级网络最重要的“网底”的基层公共卫生医生及承担的基层预防工作并没有加大重视力度。如果没有一个牢固的“网底”做支撑,再牢固的“网口”及“网身”仍然会有“漏网之鱼”。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革和建设日益重视。2007年上海开始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实施计划,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和扶持,每位社区居民每年的防保经费增加到40元,且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及医保预付制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用再为生计发愁了,应该可以重视预防工作,加强对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培养和培训,做好人才梯队的建设。但实际上由于缺少正确导向,对预防工作和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重视程度,相对于医疗和全科医生仍是严重滞后,重医疗轻预防仍在不良循环之中。

4.2 各级政府部门对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所承担的预防工作认识不足

从“全科医生”概念引入我国,到地段医院改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实施计划,全科医生得到了长足发展。部分政府决策者片面地认为培养好全科医生就可完全解决基层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预防任务,对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所承担的基层公共卫生预防工作认识不足。

于是在政策的制定上比较侧重于对全科医生的扶持和培养而忽略了对原本各方面都比较薄弱的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扶持和培养。中央最近推出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就提到,构建“医疗服务体系”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但对构建同样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承担“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公共卫生医生”一字未提,更不用说加强培训培养了。如果中央对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培养也不重视的话,那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就是一句空话,因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5 对策

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对基层公共卫生医生所承担的基层公共卫生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从政策上给予扶持。象推出全科医生那样,在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大力推出基层公共卫生医生制度和概念,树立基层公共卫生医生和全科医生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的理念,形成重视基层公共卫生预防和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氛围。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有较强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要求,社区卫生服务除承担常见病处理之外,还承担繁重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所以应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培养,着力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学习及生活待遇,阻断重医疗―轻预防―没有医务人员愿意从事基层预防的不良循环,增加基层公共卫生医生的工作自豪感和成就感。真正做到全科医生铸实医疗服务体系的网底,基层公共卫生医生铸实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

6 参考文献

[1]顾,吕繁.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

篇(5)

1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全科医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医疗费用等多种原因[4],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全科医学发展的必要性,从1997年以来,中央制订了多项关于全科医师发展的决策,为此,我校也很早便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并将其列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然而,教学场所多局限于大教室大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多集中于全科医学理论层面,而实习见习课程多局限在有限的几学时内,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解还较为片面,多局限在概念层面,更有学生认为全科就是各个科室知识的浅表组合,因此,让学生进入社区基层医院,深入了解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和范畴,是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加深对全科医学了解的重要途径[5]。

2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全科医学的社区见习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学习内容繁多,学习课时数较少

全科医学是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其大部分内容都在社区进行,内容繁多复杂,包括儿童保健,每个婴儿每个阶段的生长特点,该接种的疫苗,接种疫苗有哪些适应证、禁忌证,疫苗如何保存,妇女保健中孕前及孕期都有哪些检查,社区中健康档案如何建立,慢病如何管理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之前所未曾接触过的,也只有在社区实习中才能实践掌握。另外,全科医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注重的是全科思维的培养,三甲医院的实习使学生掌握的是每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然后三甲医院科室间多半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依靠会诊制度等,而全科医学锻炼的是学生能够把各个器官和系统的疾病看成一个整体,从疾病谱出发,以人为中心,以症状为导向,体格检查为关键,综合的整体的去分析疾病,并坚持给予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康复评估及随访等。另外,社区有一些课程是比较耗时的,比如家庭随访等,要真正走进患者家庭,通过细心耐心详尽的了解及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完成档案的建立及随访工作等。然而,面对这么多的内容,目前大多数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的实习课程学时数仅为几个学时,是远远不够的。有调查表明,60.9%的带教医师认为临床医学专业的社区见习课程应当延长为4周[6],可见,全科见习时间应该有所延长。

2.2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一个地区的全科师资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未来全科医师的整体素质[7],因此一个良好的师资团队对全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全科师资培训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及培训考核标准,且我国师资数量严重匮乏[8],研究生学历导师所占比例不足5%,且带教年限大多数也在5年以下[9],其中全科医学社区基地的师资主要以主治医师为主[10],学历以本科为主,占60%[11]。个别社区带教老师对教学内容掌握不够,由于参加培训次数较少,对新进展、新指南了解欠缺,导致学生的信任度降低。另外一些老师带教积极性较差,由于社区医院鼓励倾向性政策较少,带教老师教学工作中缺乏耐心,这对临床医学专业全科教学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

2.3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全科医学的认知度差

有研究显示[12],约30.3%学生基本不了解全科医学,而约12.9%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成为全科医生,学生们对社区很多方面存在疑虑,学生的问题多集中在,社区服务中心患者来源于哪里,为什么会选择社区医院,社区医生的薪酬待遇如何,工作量怎么样,社区医生怎么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当社区老师讲解到医联体、健康促进等和一些政府对全科医生的政策倾向时,同学们也只会背诵一些概念而并不理解其含义,这说明同学们对全科医学知识的理解还不够,另外国家对全科的政策的宣传还不欠缺,这可能会是阻碍许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转为全科医生的关键因素。

3提高全科医学教学质量的思考

3.1注重全科思维的培养

全科的重点是全科思维的培养[13],并不是机械性的去掌握各个科的理论知识,全科医生面对的更多是家庭,社区的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强调的更多是沟通、是真正的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从整体考虑,以人为中心,真真正正的切切实实的从患者角度出发,为该区人群服务,关爱,耐心而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所以全科思维的形成对全科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3.2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适当延长课时

全科医学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对全科的认知又很少,临床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全科医学实习课的课时。另外要注重教学形式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比如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利用微信、微课等形式,把家庭访视、SOAP病志书写等以视频形式推送给学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实习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

3.3加强师资建设,加大全科医学政策的宣传力度

篇(6)

2结果

2.1学生对目前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体验学生对在本科阶段进行全科医学知识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上,28.3%的人认为非常必要,52.2%认为有必要,15.2%认为没有必要,另有4.3%的人认为无所谓。对目前开展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时机选择态度,有43.5%的学生认为正是时候,19.6%认为落后,30.4%认为超前,有6.5%未表明观点。在对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认识上,教学设施与方法、教材、师资、教学基地问题分别占30.4%、23.9%、23.9%、21.7%。其中有73.9%的学生认为我们的教学设施与方法一般,10.9%感到满意,15.3%感到不满意;对教材的满意度调查显示,54.4%对选用的教材不太满意或不满意,43.5%的学生认为选用的教材一般,1人(2.2%)对选用的教材满意;对目前教学师资满意度的调查显示,78.3%的学生认为较满意或满意,21.7%的学生不满意;52.2%的学生认为开设实验课很有必要,45.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有1人认为没有必要。

93.5%的学生认为实验课内容应增加社区参观或见习。尽管教学中存在上述种种问题,教学效果总体评价中73.9%的学生认为基本达到或部分达到了使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思想、观念、原则及其核心知识与技能,培养对全科医学兴趣的目的,但有26.1%的学生认为目前教学尚难以达到该目的。87.0%的学生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中理论脱离实际,其次为教学工具落后等,占13.0%。

2.2授课教师对实施全科医学知识教育的体验在专题讨论会上教师就目前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形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认为全科医学作为一门新的综合性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已经得到认可,本科阶段是医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此时开展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对启发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引导更多的医学毕业生将来从事全科医疗服务意义重大。就目前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他们的体会是: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尽管备课很认真课前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增加案例教学等内容,仍难以避免内容枯燥之嫌。虽然不少学生认为教学中主要问题是教学设施与方法问题,但教学设施与方法和教材、师资、社区教学基地之间密切相关,因此他们认为后三者是导致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的主要原因。

首先,教材内容较为空泛不够深入,一些内容与相关学科尤其是临床其他专业学科之间存在较多的重复,这与学生的体会相似。其次,授课的师资主要从事理论教学,即使通过短期进修、不定期社区见习等形式来增加临床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但目前尚难以做到教学中与临床有机结合。第三,本地区社区教学基地建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现有全科医疗从业人员的服务资格、服务理念和态度、服务模式等与合格社区教学基地师资的要求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学校也认为教学中应安排社区实习和见习内容,基于上述现实,增加此项实验教学内容还需要时间。

3讨论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2018年上海市辖区内工作1年以上的社区医疗团队成员,职业包括西医全科医师、中医全科医师、公卫医师、精卫医师、护士及其他人员(临床专科、药剂、检验、收费、管理)。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设计与发放

通过咨询相关领域专家设计《社区医疗团队对心身疾病认知和应用能力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执业范围、工作年限、教育程度、职称)与问卷主体。问卷主体有心身疾病的基本概念10题(心身疾病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理论),心身疾病的临床认知10题(常见心身疾病的发病特点与影响因素),心身疾病的临床应对14题(心身疾病的药物治疗、心理干预、预防、转诊、团队式服务),心身疾病培训(培训目标、培训内容)4题四个维度共38个条目,得分以数字等级评定,以“5,4,3,2,1”分别表示对题目内容知晓程度的“完全知道、大都知道、基本知道、略微知道、毫不知道”5个等级。通过随机抽取浦东新区辖区内现有4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2家作为现况调查对象,结合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项目(社区全科医师心理技能培训)的杨浦区、徐汇区、奉贤区、崇明区4个区县的培训后对象进行培训效果评价,以“问卷星”电子问卷形式开展,被调查对象以手机作答。

1.2.2全科医生精神心理培训内容

培训由上海医院医学心理科和上海市疾控中心精神卫生分中心牵头,精神科医师与医学心理学教授担纲。培训内容包括四个模块:社区精神心理的宏观视角(主要包括精神卫生法、精神卫生资源配置概论、社区心理健康管理);精神疾病基本知识(主要包括社区常见六种重性精神障碍诊治、社区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精神疾病患者筛查及工具);社区常见心身疾病(临床常见心身疾病及干预、慢性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实用心理量表使用与解读、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常用技术与演示、团体治疗理论及实践、艺术治疗理论及实践);全科医生自我完善与知识拓展(社区心理危机干预、压力管理理论及体验、医患沟通理论及巴林特小组体验、名师讲坛)。全程培训时间为10天,每天上课6小时。

1.2.3信度和效度测量方法

信度分析主要采用测量内在一致信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数法;效度分析主要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应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进行适用性检验,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证实性因子分析评价其结构效度。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2013进行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为便于理解和比较,本研究对所有得分进行标化,标化得分=(模块)实际得分/(模块)总分100。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构成比的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采用直线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估计值β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是研究对象与参照相比的比例,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问卷信效度评价

《社区医疗团队对心身疾病的知晓与应用调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60,内部一致性良好,问卷信度较好。问卷结构效度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56,Bartlett球形度检验χ2值为16751.9(P0.0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以特征值=1为抽取因素标准,抽取8个公共因子,8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30%,每个条目在公共因子上的负荷值均大于0.6,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2.2一般资料情况

本研究纳入的375名现况调查对象与71名参加培训对象,在性别、年龄段、工作年限、教育程度和职称方面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现况调查对象的执业范围为:西医全科医师154人(41.07%),中医全科医师49人(13.07%),公共卫生医师64人(17.07%),精防医师5人(1.33%),护士66人(17.60),其他人员37人(9.87%);培训后对象的执业范围为:西医全科医师49人(69.01%),中医全科医师6人(8.45%),公共卫生医师5人(7.04%),精防医师5人(7.04%),护士1人(1.41%),其他人员4人(5.63%),两者执业范围的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现况调查总得分情况

本研究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75名社区医疗团队成员进行心身疾病知晓与应对情况的现况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总得分为71.23±15.31分(满分100分),得分在性别、年龄段、工作年限、教育程度和和职称的不同分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的执业范围对应的得分不完全一样(P0.01),精卫医师得分最高(79.79±11.04)分,其余依次是公共卫生医师(75.23±14.65)分,西医全科医师(73.92±14.47)分,中医全科医师(68.94±14.50)分,护士(67.26±14.55)分和其他(62.12±17.44)分。

2.4现况调查各模块得分比较

对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分类分析,将问题类型按照内容分为4个模块,并对每一个模块进行标化得分分析比较发现,四个模块的得分不完全一致(P0.01),其中基本概念得分最高,为76.07±15.64分,其他依次为临床应对(70.21±16.05)分,临床认知(69.67±17.93)分和培训内容(66.61±18.77)分。

2.5培训效果评价方差分析

对现况调查对象和培训后对象就总分及四个模块得分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培训后对象的总分(75.52±13.51)分高于现况调查对象(71.23±15.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培训后对象的临床认知得分(74.64±16.38)分和临床应对得分(74.43±14.10)分分别高于现况调查对象的临床认知得分(69.66±17.93)分和临床应对得分(70.21±16.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4)。

3讨论

3.1现况调查中的执业差异

现况调查中,375名社区全科团队成员对心身疾病知晓与应对情况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精卫医师(79.79±11.04)分公共卫生医师(75.23±14.65)分西医全科医师(73.92±14.47)分中医全科医师(68.94±14.50)分护士(67.26±14.55)分(P0.01),反映出当前不同执业范围的心身疾病认知诊疗水平。社区医疗的精神卫生属于公共卫生管理的条线工作,通常由1名精卫医师专项管理,专业性强且对口;西医全科医师与中医全科医师的教育背景差异较大,中医在理念上尽管有“形神理论”作指导[6],但缺乏现代心理学技术能力作支撑;社区护士的护理工作职责更多体现在规范性操作上,心身疾病认知水平相对匮乏。国务院2011年颁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指出:精神卫生服务除由精神科专科医师提供外,全科医师理应参与其中,但前提是全科医师培训后具备相应的精神卫生服务能力[7]。故而在政策导向的基础上,通过针对社区医疗团队中的职业特点分类培训,以提高心身疾病诊疗能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关于印发中医诊所基本标准和中医(综合)诊所基本标准的通知》(国卫医发〔2017〕55号)为中医师开设诊所打开方便之门,精神心理服务亦可依托诊所进行,所以中医师的心身技能较低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3.2调查问卷四个模块的得分差异

现况调查各模块比较,从高到低依次为基本概念(76.07±15.64)分临床应对(70.21±16.05)分临床认知(69.67±17.93)分培训内容(66.61±18.77)分(P0.01),反映出当前知识结构以基本概念模块为最高,临床应对模块尽管高于临床认知模块,但分值上差异很小。在我国,由于全科医生面临的就诊压力巨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同时相应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较少,以及主观上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导致全科医师心身疾病知识水平低下,缺乏运用心身疾病诊疗技术去逐一甄别应对不同病情的能力。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能力均不够成熟。实际上,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引,做好“健康守门人”的心身疾病诊疗能力的继续教育培训,在初级诊疗、慢性病持续管理、家庭管理、转诊等工作环节上熟练运用心身医学知识,对于加强初级医疗保健管理,加强医患沟通,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减少浪费支出等方面都是有价值的,这需要通过提高全科医师的数量和质量来解决。

篇(8)

全科医生是在通科医生的基础上,整合专科化发展的成果和行为科学或心理学以及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卫生体制改革中脱颖而出的新型专科医生,同时全科医生也是医学教育和卫生服务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产物,是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全科医疗是近2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基层医疗保健体系,现已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尤其在许多发达的西方国家,全科医疗已得到医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全科医疗综合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连续性、综合性及协调性的医疗保健服务。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环境的不断变化,专科服务已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只有推行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协调发展、互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才能实行分级医疗,加强基层医疗保健工作,减轻专科医疗的负担,更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要。

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是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对于全科医生,社会上存在种种误解。大多数人望文生义,认为全科医生是什么科都了解一点,但什么科都不精的“万金油”大夫或“赤脚医生”。而了解国外全科医生发展现状的人又会觉得全科医生高不可攀(相当于硕士水平),不符合中国国情,是一种超前的概念。

实际上全科医生作为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他所受的训练和经验使他能够从事内、外科等若干领域的服务。对于家庭的成员来说,不论其性别、年龄或所发生的躯体、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问题的类型,全科医生均能以其独特的态度和技能,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必要时,也适度地利用社会资源及专科咨询,为个人及其家庭提供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从性质和功能来看,全科医生继承了传统,又结合了现代时尚,是横向信息交流的中心,所有专科知识都在这里汇集、筛选而形成独特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并应用于实践。全科医生是医生中的多面手,这种多面手一直存在于整个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其作用是任何其他专科医生所无法取代的。

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也倡导“大病上医院,小病到社区”,这就表示,未来80%以上的疾病将交由社区的全科医生来解决。和大医院的医生相比,这些社区医生是活跃在社区,陪伴在居民身边的“健康监护人”。 社区医生提供的当然是全科服务:如果身体不适,可以直接去社区卫生站就医;行动不便,打个电话医务人员也能上门服务;医生们还会教给居民很多卫生保健常识,为居民解疑答惑;即使患上疑难病症,社区医生们也会帮居民联系大医院,商量转诊和治疗等诸多事宜,而且,在社区就医绝对没有大医院里跑也跑不完、躲也躲不开的繁杂手续,诊疗过程快捷、方便。

全科医生在我国受到冷遇

当前,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社区医院的门可罗雀与大型综合医院的人满为患却依然存在鲜明的反差。为什么?原因是多层面的。但毋庸置疑,其最直接的理由是我们的全科医生尚未得到百姓的信任。

涉及面广的全科医生会给人一种“万金油”的感觉,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市场日趋规范化,不光大医院需要全科医生接收来自社区的转诊病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小病进社区,大病上医院”是社区医院建立的初衷,为病人就医提供方便,节省病人精力和就医成本。

但是目前许多社区医院是从区卫生院发展而来,成了大医院的“缩小版”,除了距离比较近,并没有很多其他的优势,在医生的专业水准和一些硬件配置上,又比不上大医院。所以,目前一些社区医院的接诊情况并不如人意,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被群众认可,门诊量稀少,住院率不足,生存遇到问题。

记者在北京市的一家社区医院里看到的情况,用“门可罗雀”这个成语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门厅里一个人也没有,在门诊室里记者见到一位医生正在看报,见到记者的到来,该医生放下了手中的报纸,与记者聊起来。医生自称姓胡,胡医生介绍说社区医院的这种冷清情况他已经习惯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以及全科医生认识上还存在偏差。尽管当前提倡‘小病进社区就诊’,但除了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外,大多数患者还是愿意乘几次车、排几小时队,到大医院去看病。大家对我们不信任,我们也没办法。有人说我们这些全科医生是‘万金油’,是‘赤脚医生’。我自己就是一位‘已经穿上皮鞋’的‘赤脚医生’” 胡医生的话语中体现了作为一位不被居民所接受的社区全科医生的深深无奈。

在被问到为什么去大医院而不选择就近的社区医院看病时,社区的李大爷说道:“同样是去医院看病,社区医院虽然是近一点,但大医院的设备更齐全,医生的水平更高,如果是小病小痛,在社区医院看看还行,如果真有什么病,当然是到大医院去看病牢靠一点。”

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院长说:“病人选择去大医院,一方面是出于传统的就医观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技术的不信任。”社区医院的地位,要求社区医生不同于大医院的医生,要以社区为基础,建立和病人的紧密关系,但是目前的社区医生依然是专科医生,而并非专业的全科医生,在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上都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由于高水平的全科医生培养周期长,目前数量太少,同时转诊机制还不够完善,病人无法通过社区医院直接和大医院的相关科室联系,有大的病症还是要自己去大医院解决。医疗保险等一些制度也没有跟上,全科医生不能在社区医院内解决大多数的病症,所以想要把全科医学的服务理念完全引入社区医疗卫生工作,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王院长认为,“如果能尽快将合格的全科医生吸引到社区,就能更好地发挥社区医疗服务的特色,不仅仅是在看病上步骤更少,更为简单,而且还能切实在社区内相关医疗保健和疾病预防上发挥作用。”

针对我国目前全国医生的现状,卫生部副部长蒋作君强调,提高全科医生的素质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当务之急、当务之重,应主要采取教育―培训―教育的培养模式。“教育”就是要加强高等院校的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包括全科医师的师资力量建设,从学校出来就能够胜任社区的全科医学的工作。“培训”就是针对已在社区卫生工作的医务人员。首先加强岗位培训。现在许多医务人员是从临床直接转过来的,这必须要进行全科医学的培训。还有就是不是全科医学专业出来的这些本科生,也要进行规范化的培训。2010年之前,培训是提高全科医师素质的主要途径。后面的“教育”就是继续教育,医学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即使医生已经取得了全科医学的资格证书,但是知识是在不断更新的,所以还要通过继续教育模式提高全科医师的素质。

他山之石:

国外全科医生的发展

全科医生是全科医学的执行者。顾名思义,“全科医生”就是什么病都看,但他们不在大医院开诊,而是在各个社区为个人、家庭服务,因此他们又有了一个更贴切的名字――家庭医生。

全科医学作为一个医学专科组织,是在1969年经美国医学专科委员会(ABMS)批准诞生的,这以后逐渐在许多国家推广。目前比较有特点的几个国家和地区有: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德国、泰国、澳门等。

英国:多种保障

推进社区全科医生的发展

英国是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发源地,全民免费的国家保健服务系统分医院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两个层次,法律规定居民就近选择全科医生注册登记,并接受连续。非急诊病人就医必须先找自己注册的全科医生,经全科医生转诊才能进医院接受治疗。

社区卫生规划(机构的设置和全科医生的分布等)主要是通过规定全科医生的注册居民数量(1800~3200人/全科医生)来实现的。全科医生与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是一种合同关系,他们的收入取决于注册居民的数量、工作年限和从事预防保健的工作量等。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强化经营策略、加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等。

英国社区卫生服务成功的原因是国际卫生界非常感兴趣的研究命题,许多卫生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致认为,英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及成功的基本条件主要有4个方面,即财政保障 、政策保障 、组织保障、人员保障。

英国的全科医生培养需要5~6年的医学院校教育,3年的毕业后教育。起点高、要求严,而且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此外,社区护士和其他专业人员也具有很高的素质。人员保障是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

美国:

全科医生得到市民高度信任

据了解,目前美国的家庭医生,每个人日常负责1000~2000位病人,是病人得到医疗服务的窗口,也是病人与大医疗机构联系的中枢。

篇(9)

药学服务是药学人员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技术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陛、依从性、效性和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随着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为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网络的建立,一级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步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轨,大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筹划、建设、完善。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药学服务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药物的临床使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患者的需求

随着医疗保险政策逐渐向社区倾斜,将有更多的居民到社区就医。但是在就医人群中,绝大部分都不懂药理知

识,治疗疾病用什么药怎样使用都是由医生决定,病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判断医生用药是否安全有效。开展药学服务有助于满足病人了解自身治疗状况的需求。药师在我国公众还是很陌生的概念。与此相比,在美国,药师就是他们的健康咨询师,在英国的社区医院,有的幄床药师的工作甚至细微到教老年病人吃药的时间顺序。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实现人人享有初叛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倡导。

社区就诊人群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要求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

药物治疗是老年人疾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大部分老年人对药学服务的概念以及合理用药不甚了解,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及易并发疾病,在药物的选择、配伍、使用等方面更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指导。研究患者用药心理行为,掌握交流技巧,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地指导患者理解医嘱读懂说明书,解答提出的问题。减少老年人用药后不良后果,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与社区临床医生协同作用

目前我国的社区医疗工作者中有大部分部分是之前服务在各科室的专科医生转做全科,只有小部分是由医学院校系统培训出的全科医生,在工作实践中,由于所学知识专长及时间的局限,不能完全掌握各种的用药知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开展药学服务不仅可以满足患者合理用药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弥补社区医疗工作者自身无法为患者提供全面药学知识服务的不足,切实落实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于民的职责。特别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药师能利用自身的技能发挥药物使用指导作用。(1)老年患者器官功能下降,常同时患多种疾病,使用多种药物,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青壮年高2~3倍,并且由于生理、病理因素影响,常出现“服药能力下降”,如漏服、多服等”。例如,高血压的治疗主要采取降压药物治疗,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包括血压、伴随疾病以及靶器官损害的程度等选择药物。社区病人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常见。选择降压药物时应避免使用滞剂,因为阻滞剂可抑制肌肉的增血糖素,使血糖下降同时也抑制胰岛素分泌,使血糖升高。药师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可做到合理配伍、合理用药、有助于提高疗效,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药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接受继续教育更新知识后,应及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进行反馈。在用药之前宣传药物相关知识,提供药物和费用的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后果和风险;在用药过程中对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在用药之后针对临床中出现的不合理药物配伍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析要有依据,有说服力,使临床医师易于接受。也就是说,通过药师过硬的药物知识、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增强在临床医师中的信服度。(2)药师要有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药学服务观念。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是导致行为偏差的内因,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则是最根本的转变,也是最困难的转变。如前所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全科医师为主导的团队开展服务。药师成为团队成员之一,团队中各个成员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作为药师必须明确自身定位,深入临床,提出切合实际的合理用药的建议和意见,切不可过早地把自己定位在医生用药的好参谋,病人用药的主要决策者上,以免在医护药之间产生误解,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药师的职责应包括明确治疗目标、围绕目标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实施药物监测和评价、对临床医生护士以及病人对药物的疑问应详尽解答、对暂时不能回答的要积极查找有关资料,以给相关人员一个满意的答复,以自身的服务取得临床医师的支持和合作。

药患关系本质上是医患关系的一种,是药房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从广义而言也包括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药学服务就是要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首先要把发药的窗口作为和病人交流沟通的一个平台。在发药的同时为病人提供药物咨询。有关药物的剂型服用方法,注意事项等信息,提高病人用药的依从性;其次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能。实践证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是减少和避免纠纷的有效方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人比较多,药师要善于察言观色,针对不同的病人提供个性化的药学服务。当因药品价格、药物的副作用、药房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等发生药患纠纷时,药师要勇于承担过错,及时补救,并加强总结,以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药师还应经常深入社区向社区居民宣传用药知识,及时清理居民的小药箱。通过药师主动热情的服务取信于民,利用药讯,通过药讯,密切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药实际,以病人为中心,宣传合理用药的意义,进行药不良反应的监测,调查研究医院合理用药的现状和进展,努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的改变,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用药水平及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b)-0159-04

全科医学在欧美很多国家被称为家庭医学,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1]。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其发展和建立基于我国国情,是为实现国家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普及和发展。但由于我国的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开始时间较晚,一直以来存在对全科医学观念及认知上的偏见,所以目前我国全科医学发展中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以促进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良性发展。

1 我国全科医师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1999年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全面启动以来,通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一直处在不断发展、深入的调整过程中,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六位一体的功能”和“三基训练”初见成效,医务人员、患者对社区全科医学有了一定认识。随着政府对全科医师培训加大管理投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推行,准入制度和执业注册及规范化培训师资队伍都应运而生。然而,在我国全科医学的快速发展的背后,诸多问题同时凸显,现总结如下:

1.1 全科医学认识不系统,全科制度尚不完善

我国长期以来对全科医学、全科医师缺乏系统的认识[2]。我国全科医师制度尚不够完善,准入及执业注册制度因为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并不统一,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对全科医学的认识在医学界和整个社会还不普及,更谈不上深刻。我国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实践,目前与欧美国家完善的培训体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1.2 全科医学重要性不明确,全科学员培训态度消极

全科医师对全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010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对辽宁省沈阳市、建平县及浙江省舟山市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工作的268名全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在建平县认为培训对实际工作有很多帮助全科医师比例为50%,在沈阳市和舟山市,认为培训有一定帮助的全科医师比例也仅为50%[3]。此外,浙江省曾开展一项全科医师培训学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影响因素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7.3%的学员认为,自身存在对全科医学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并已成为影响自己参加全科岗位培训积极性的第一要素[4]。还有调查显示,约20%的全科医师学员不愿向他人推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待培训态度较为消极;造成学员对全科医学发展前景普遍不乐观的因素很多,主要为现行医保体制、居民的传统观念、全科医师收入待遇以及日后的继续教育等问题[5]。

1.3 全科培训领导重视不够,培训实施上级监管不严

某些地区尚存在领导对全科医师培训不重视、不支持的情况。浙江省卫生厅在2008年对该省乡村卫技人员的一项检查和调研中发现,某些地区领导未能准确强调全科医师培训实施重要性,存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4]。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部分培训相关管理人员及教学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对全科医师培训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培训实施过程中监管不严、培训质量差的现象,也导致培训学员对全科医师培训的重视度下降,对全科医师培训的认识产生偏见,从而对参加培训产生一定程度的抵制情绪。

1.4 全科医师待遇普遍不高,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全科医师待遇较低,职业发展不够明朗,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及保障制度,导致我国全科医师严重短缺[3]。全科医师对目前岗位不满意的原因较多,包括工资待遇低、患者数量不足、职称晋升不顺利、业务水平不能得到快速提升等。换句话说,全科医师待遇和职业发展问题正妨碍着全科医学的发展,也影响着培训的顺利高效开展。全科医师职业发展及待遇得不到应有保障,确保医学人才愿意加入全科医师队伍也必然将成为一句空话。此外,我国全科医师短缺的原因还包括,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出来的“正规”全科医师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而转向选择去待遇更高、职业发展更好的综合性医院工作。

1.5 全科师资队伍数量短缺,全科师资质量尚有不足

在我国全科师资流失严重,缺乏质量较高的全科医师培训师资队伍,缺乏统一规范的全科教学模式[6]。全科师资数量、质量上均存在不足。目前全科医师培训中,具备全科医师培养理念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健全,大多为来源于专科临床科室的专科医师,而通过规范全科医师培训过程培养出的全科医师的流失,更加不利于后续全科师资力量的可持续发展。

1.6 全科医师基地发展不一,全科轮转模式尚不成熟

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发展参差不齐,多数医院并没有成立单独的全科医学科,临床基地及社区基地培训衔接尚存在一些问题,培训规范及轮转模式等尚不成熟。目前全科医师培训多采用临床培训基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符合我国目前国情,具有一定科学性,但临床基地与社区服务中心之间多存在沟通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师培训的成效。

1.7 全科培训内容实用性差,培训模式与工作内容脱节

全科医师学员认为培训内容与日后具体岗位需求存在不适合之处。在一项研究中显示,住院医师反映3个月的理论课学习时间过长,与临床实践培训脱节;在临床基地科室轮转期间很少运用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分析和处理问题,容易忽视全科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社区实践部分的培训内容和要求不够细化,缺乏在全科医学科轮转期间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培训内容方面,住院医师希望接受全科医学概论、急诊医学理论与技术、各科临床实践技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疾病防治与管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识别急危重症疾病的能力等方面的培训[7]。

1.8 全科培训教学设置不健全,全科医学核心地位难以体现

全科医师培训的教学设置中并未将全科医学作为核心凸显。培训课程设置中,全科医学的核心地位不够突出,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培训师资多来源于综合性医院专科科室或者专科医院,平时这部分师资力量从事的均为专科医师工作,对于全科医师工作以及带教经验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呈现出“专科医师培养全科医师”的奇怪现象;二是至今尚未有规范的全科医师培训教材,目前全科医师培训中多数使用的相关教材为从专科教材中截取编成的,编写这些教材者也是从事专科临床工作的专家及老师,甚至培训中会直接使用相关轮转科室的专科教材。

总之,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尽管目前认为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具备包括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于一体”的综合功能,但这一功能仍然比较概念化,落实到具体实施操作层面,至今尚未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以及全科医师的标杆,“六位一体”的功能也暂时不能完全体现[8]。

2 相关建议及对策

2.1 健全全科医学体系,提高全科医学地位

201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提出3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师,并对3万名本科医学毕业生进行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任务,这可以表明国家对全科医师培训的高度重视。目前社会及民众对全科医学认识不足,这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我们应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师培训体系,包括人才评价、培养、职业生涯发展等在内,更加规范、合理、系统、科学的全科医学人才培训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全科医学或者全科医师在社会上的合理价值必然会不断凸显,全科医师对社会的贡献也会不断被社会民众所认知并给予回馈。当得到民众认可和需要时,全科医师这一职业也将不断发展普及,依靠市场的力量,全科医师的待遇等问题也会不断解决。当然,这一体系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医疗体系的多方支持与努力,尤其是需要现有的全科医学岗位人员的不懈坚持和不断成长。

2.2 完善培训规章制度,培养全科服务人才

全科医师培训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短期行为,绝非是讲几次课就可以完成的。全科医师培训必须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必须有稳定的培养模式及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度本身具有激励性和约束性,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制度建设,在完善相应的管理规章、准入许可制度、考核、培训、薪酬等各单项制度的同时,关键在于要使制度的约束性内蕴于各项制度环节之中,用制度的力量来保证质量,使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完善不仅仅属于制度建设的范畴,同时也涉及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目前迫切需要结合社区基层卫生人才现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以目前推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基础,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在首要地位,不断创造适合全科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从而逐渐建立起一支服务能力较高、社区居民较为信赖的社区全科服务人才队伍。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是一项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有助于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建立全科医师制度势在必行。

2.2.1 准入许可制度 全科医师和培训基地的准入许可是衡量和保障未来全科医师质量的关键,是医师从事社区医疗执业活动的法律依据。在建立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同时,应与相关部门对全科医师的准入制度加以重视并达成共识,建立步伐统一的全科医学专业执业注册规定和准入制度,加强专业注册的跟踪监管,真正做到全科医师准入许可制度的完整性、严肃性和规范性。同时,也应不断完善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用制度的方式逐步引导社区医生向全科医师方向转化,并鼓励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去全科医师培训基地进行规范化培训,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全科医师[9]。

2.2.2 培训制度 目前来说,我国的培训制度体系本身并不完善,而确定规范统一的培训制度有利于集中优势整合资源,提高全科医师的素质和临床技能。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全科医师将成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这个队伍将会越来越大。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便成为重中之重。在培训内容上方法要全面,重点要突出,重视实践能力和强化岗位制度,更新学员在常见病处理和重危患者处置上的工作理念,对一些多发病和需紧急救治的科室轮转时间可延长,锻炼其全面救治的能力,多开展专题讲座讨论和小讲座,从而提升全科医师队伍水平和社区卫生机构服务质量。要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培训过程管理,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并注意学科间知识的衔接,使学员达到职业道德、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考核标准。同时,加快正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步伐,使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后备主力。

2.2.3 薪酬制度 薪酬制度是较为敏感的一个环节。全科医师建设为什么如此缓慢,因为目前我国全科医疗理念还不完善,与临床医师相比全科医师地位低待遇较低。逐步改革实施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是全科医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套薪酬制度设计得是否合理,有两个衡量标准:一是具有稳定性,使工作人员有安全感;二是对外具有竞争力,能吸收优秀人才。我国全科医师薪酬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保障全科医师能得到合理的收入,创新全科医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合理薪酬的实现,比如家庭医生的逐步推行,可以签约居民并提供约定服务,同时按照年度或季度收取服务费。同时,最关键的是,政府应尽快出台提高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学员经济待遇的相关政策,培养一批用得起、留得住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从而有效防止逆向流动,促进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立有效的薪酬制度是保障全科医师队伍发展壮大的关键,要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全科医师队伍,增加职业吸引力,必须在薪酬上有一定的竞争力,这对增强社区的向心力、保证全科医师队伍稳定增长有着重要作用。

2.3 建立优良师资队伍,保障培训高质发展

以全科医学为思路的教师队伍,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指路人,可以说,其素质和教学水平将影响着全科医师的培养质量。原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对全科医学培训师资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科医学教育师资中,大学本科学历占67.3%,大专及以下学历占23.1%,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9.2%[10]。这一调查结果与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所制定的全科医学师资标准相差较远。此外,全科医师培训师资流失较为严重,对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培训的全科师资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原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的学员之中,仅有41.7%学员在培训结束后仍然从事全科医师培训相关工作[11]。在新医改的今天,全科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必须立足于实际,建立规范的师资认证标准、考核制度,制定全科住院医师带教师资准入制度及遴选标准,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树立带教师资的全科医学理念,提高师资教学能力、带教意识,规范全科医师医德医风的评价认证体系,由此避免学员的水平不一;专科医院的带教师资必须先经过全科理念及全科诊疗模式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全科师资培训合格证书,能理解全科医学与专科医学理念的差异,了解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功能及定位;制定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改善其工作环境和增强师资队伍的岗位吸引力;运用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来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明确教学职责和管理责任,并举办各内容层次的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班,创造一定的学术环境;对优秀全科医学师资提供出国进修、访问交流等学习机会,优先发展全科师资精英和导师,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以提高我国全科医学师资培养的速度和水平,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快速地发展。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全科医学培训师资作用重大,他们是未来全科医师的学习对象和榜样,随着规范化培训学员的不断成长,全科医师师资也将越来越多。北京地区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就有着一支德高望重、资历深厚并热心于全科医学教育的专家师资队伍,他们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和教学经验,在编写全科医学相关教学大纲和教材、指导全科学员、培训全科师资等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4 促进培训交流沟通,强化培训基地建设

全科医师基地培训涉及到医院和社区两个部分,临床轮转由教学医院承担,实习由社区卫生机构承担。调查显示,全科医师培训学员认为临床基地和社区服务中心缺一不可。临床基地主要在于培训学员接触更多社区不多见的病种、病例,获得更多的技能操作机会。同时,通过临床基地的三级查房以及定期的业务学习,学员可逐步形成清晰的临床思路。而社区基地的培训则是为其以后的培训做准备,除了相关技能的学习也能加强与患者交流,学习医患沟通的能力。除了基地实践之外,全科理论学习应更偏重内容的实用性,使全科学员更为系统、综合、高效地学习全科相关知识。应加强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的交流合作,同一地区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培训水平存在差异,在我国急需全科医学人才的今天,各培训基地应加强交流合作,珍惜培训资源,改进基地教学方法。应加强临床培训基地与社区实习基地的交流与沟通,临床基地应加强对社区培训基地的督导工作。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小组(由医院与社区领导共同组成)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管理,进一步加强医院与社区的沟通协调,并对社区中心管理人员及师资队伍全科医生进行相关培训及交流,有助于社区基地明确工作规范,保证社区中心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11]。就目前而言,三级医院的专科分类过于细致,这对全科医师的培养不利,师资来源隶属不同的系统,这长久形成的专科带教观念使其要转变是很难的。全科医师的培养基地可以重点放在在二级医院建设,三级医院对其起着指导监督的作用。

另外,规范化培养全科医师是一项长远持久的培训体系建设过程,政府重视和财政支持是首要,财政不支持、没有投入,基地建设只能是空谈。将社区建设和全科医师队伍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稳定投入机制,合理设立专项资金,按照原卫生部制定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加快完善培训基地的建设,这对保质保量地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至关重要。

2.5 改进原有教学手段,注重培训模式创新

全科医师培训模式以及教学手段必须要有创新。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相关网络资源,调动学员参训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培训效率;集中组织更多全科理论培训,促进学员掌握全科医学最新的理论知识;不断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在重视理论的同时更不应放松对实践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能力;集中开展全科医学岗前培训,使学员对全科医学有更清晰的认识,为高质量完成培训奠定基础;与继续教育结合,全科医师相关理念及思想应纳入医学继续教育中,让广大医师不断了解到全科的意义;与职称晋升等挂钩,在全科医师晋升职称时,应尽可能将关注点放在其全科理论及诊疗能力上,对其学历、科研水平相对降低要求,以培养出能真正满足基层卫生服务需求的全科医师。

教学手段的和培训模式的创新需要带教师资和管理人员理念的不断改进,比如2010年上海市[12]便针对住院医师培训管理人员及师资队伍展开一系列培训,各医学院校和培训医院相关人员参加了培训,对于改进培训管理人员管理理念及师资带教理念意义重大。这种方式在目前已经得到推广并应用于全科医师培训过程中,值得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理念内涵丰富,有着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全科医学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各项制度,还与建立优良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及建设、完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地医院和社区等关系密切。相信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研究将会不断丰富、完善,全科医学体系将为居民的健康保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戴玉华,乌正赉.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1,22:99-102.

[2] 廖庆伟.“专科助全科“加快培养全科医师[J].中国全科医学,2004,7(7):1023.

[3] 施萍,吴静雅,付肖冰,等.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意见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362-366.

[4] 李勤.浙江省全科医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6):569-572.

[5] 单炯,赵洁,刘瑜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回顾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353-355.

[6] 门寒隽,韩建军.当前我国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6,9(3):185-187.

[7] 杜改燕,齐殿君,王爽,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1109-1111.

[8] 沈国星.全国医师岗位培训工作的几点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5, 8(8):1048.

[9] 顾国煜.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和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7,5(4):317-318.

[10] 迟宓宓,郭爱民,路孝琴,等.中国全科医学师资准入要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9-11.

篇(11)

关键词 糖尿病 全科医生 作用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in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cure of diabetes mellitus

Chen Langla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Nanshan District,Shenzhen City,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all kinds of the way of social life of the people has gradually changed.In this transformation process,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disease is also increasing.Diabete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hronic disease,it can cause severe glycosuria and even death.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medical reports,diabete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life and health of human beings.How to cause the people health concerns in the community,how to control diabetes techniques popularization,how to detect and avoid diabetes mellitus,we must introducing the introduction of community general practitioners immediately.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General practitioner;Effect

全科医生的概念及发展

概念:全科医生(General Doctor)在国外被称之为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属于专属区域或个人的全科医疗的卫生安全工作者,常具有固定的门诊诊室,以全科医疗知识面向大众。全科医生相比于医院医师的不同之处在于全科医生的进门服务,全科医生经常怀揣着探访的态度对患者进行诊疗和病情追踪,按照不同的家庭或是区域建立符合标准的医嘱病历档案。在国外通常以家庭为记录单位,但在国内部分地区则以小区为单位,中小城镇则没有编制。

发展:全科医生在众多的欧美国家已经比较普及,在我国发展得还不够完善,但是在政府部门的大力倡导和鼓励下,同样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发展与壮大。很多患者宁愿在中小医院排长队不愿意在全科医生门诊处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全科医生门庭冷落成为了社会上普遍的现象。全科医生不仅仅处在社区工作中,在各家医院同样有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工作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责任,医院内部,则是注重及时地为患者排除疼痛和进行病理诊断。然而在社区工作中,不仅仅要对患者进行诊治,还包括定期为社区人员进行专家会诊、健康咨询、常见疾病的检测、健康宣传教育、举办社区健康活动、上门访问等综合服务项目,尽可能地提高居民的安全健康意识。

国内有关数据显示,国内全科医生的数量占医生总数的1/3左右,全科医生当中硕士学位比重高达80%以上,不仅具有专业的医疗技术、知识,还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相对于面向医院的医生而言,全科医生也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对于家庭患者而言,全科医生就是自己的生命守护者,所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需求也日渐增多,除去贫瘠农村地区,我国大中城市的全科医生数量已超过15万人。

全科医生在社区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长期地、系统地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糖尿病的防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监督和长期进行检测的健康防治工作。全科医生在糖尿病的防治上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为工作重点。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糖类物质摄入过量或是糖元积累过多造成的,糖尿病的主要诱发渠道就是饮食上的不良习惯和食物偏好。所以在社区糖尿病防治之中,全科医生一方面在社区内不断地进行糖尿病的危害和防治的专业知识讲解;另一方面要努力和社区群众搞好关系,监督和帮助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两手抓让防治工作更加有效。想要影响居民生活习惯,则必须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交际能力和牢固的专业知识,只有被认同的医生才能真正影响到那些生活习惯不良的患者。

组织社区糖尿患者培训讲座:糖尿病的最初起源是来自于血液中的糖含量过多。众所周知,身体每个器官都需要血液的供给,糖尿病是一种累及身体每个器官的疾病,一旦发病则可能引起其他不可预测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的方面还有很多,比如饮食、作息、运动量等,此时,知识全面、技艺精湛的全科医生就是患者们最佳的咨询对象。全科医生在大力宣传糖尿病知识的同时,会定期地举办与糖尿病有关的知识讲座,在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的同时,传授健康养生的家庭护理知识。组建社区卫生中心糖尿病专项防治小组,对于重症糖尿患者或咨询者进行家庭访问和生活监督,潜移默化地改变患者生活习惯。

全科医生定期测评,保证医学质量: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中,全科医生肩负着防治、宣传、控制、营造健康的生活习惯等重大责任。故而在糖尿病的知识积累上必须追逐时代步伐,时刻把握有关糖尿病的最新资讯。时代在不断前进,一些优雅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可能是不健康的生活节奏,作为人们健康的守护者,必须时刻掌握时展的方向和居民的需求。全科医生会定期地参加政府或是医学领域召开的研讨会和接受专家的综合能力测评,使全科医生丰富知识,以便应对居民咨询的各种疑难杂症。提高自我修养,更加优质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

减少治疗成本,简化咨询程序:社区服务站就在居民常住区域,方便居民随时咨询。相比于患病后到医院接受治疗,平日多加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无疑更会节约时间和费用。社区工作站的全科医生无假日,患者可选择上门服务或是到门诊处咨询,而且免去了冗长的挂号、缴费等繁琐程序。

讨 论

全科医生丰富、专业、熟练的医学知识和技巧使得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更加简易地完成,有重点、有目标地针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辅导和防治。不断对糖尿病高发人群进行防治知识的加强、巩固和更新,给社区糖尿病患者以全面、科学的指导,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营造健康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曹静,徐崇凯,顾芙蓉,等.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13-114.

2 傅建平.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中全科医生作用的探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2):779-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