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外资银行发展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普华永道6月发表的2008年《外资银行在中国》报告(下称报告)中对上述观点进行了阐述。这份基于42家在华外资银行的CEO、高级主管以及分行经理在4月至5月间所接受的平均一小时访谈的内容,代表了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的76家外资银行的观点。报告显示,尽管外资银行对市场前景乐观并充满信心,但监管环境及挽留人才仍然是外资银行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外资银行雇用人数继续增长,高级人才更紧俏。外资银行过去一年增加了1万个岗位,其中花旗、汇丰等最大的四家外资银行占据了岗位增长总数中的近九成。如汇丰(中国)称,中国的员工人数从2007年3月底的3200名,到2008年3月底的4900名,增长超过50%。
自2005年展开“外资银行在中国”这项调查以来,人力资源一跃成为外资银行一个普遍而严峻的挑战,挽留人才因此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关注点。随着外资银行扩大其分行网络及产品服务范围,尤其是去年陆续开始设立本地法人机构以来,人才流失的威胁愈趋明显,外资银行在吸引及挽留人才方面受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相对于2007年的调查,20家银行表示,2008年员工流失率将超20%,并认为这个水平将延续三年。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内,在中国大陆成立的外资银行本地法人机构从无到有,达到了21家,外资银行最难招聘的三个职位是高管人员、合规人员及财富管理人员,但他们更愿意聘用那些有经验的外资银行员工,而人才的流失也主要与工资待遇以及职业发展的考虑有关,流失方向为其他待遇更为优厚的外资银行。调查显示,今年,财富管理人员的薪酬升幅预计为30%,而其他职位的薪酬升幅普遍为15%~20%,个别情况会出现更高的升幅。
在监管方面,由于中国实行资本管制,外资银行对投入的外币资金转成人民币的速度较慢,以及在华设立分支机构和本地法人机构所需的审批时间较长使其难以实现经营目标有看法。同时,监管机构对于外资银行网点分布的区域也有一些限制,鼓励外资银行在比较边远的地区如西部开设分支机构。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外资银行要在西部地区发展面临较大挑战。此外,外资银行在实施收购兼并时,各个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也是一个问题。
随着中国日渐融入全球经济,市场波动及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引起在华外资银行的关注。从今年开始,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中国银监会对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所有银行采取了外币、本币贷款限额控制。显然,为满足上述监管要求,外资银行不能充分利用投入中国的资本并发挥其效力。当然,外资银行理解中国政府为调控宏观经济而采取的这些措施,他们对本外币贷款限额提出意见主要是向母行说明不能完成预定盈利目标的原因。
零售业务受挫
国外成熟产品难适本土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来华“掘金”的外资银行带来了超预期的回报。据调查,90%的受访外资银行认为过去3年中在中国的利润增长高于预期,高于去年的调查结果。大部分在华外资银行预计未来数年收入将强劲增长,多家银行预计年均收入增长率可达到40%~50%。42家受访外资银行当中,有9家银行预期2008年的收入增长会翻一番。
多家外资银行曾表示要扩大在华零售银行的投入。但从业务盈利模式来看,以公司业务、投行业务、资金业务,以及贸易融资为主要盈利的传统盈利模式依旧成为“主营业务”。在12家已经开展零售业务的银行中,普遍反映“盈利不好”,根源在于外资银行的优势产品短期内无法在国内实现推广。这就使得外资银行在考虑未来拓展策略时,倾向于依靠自身业务增长作为市场拓展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更多外资银行意识到成立法人银行对于在华发展业务的必要性。诸多外资银行担心如果不能选择转制为本地银行,有可能在受监管时被归入第二梯队银行。截至6月底,21家外资已获得外资法人银行资格。
相比2007年的调查,银行流动资金一跃成为外资银行所迫切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最近一年来外资银行存款增加有限而贷款扩大迅速。据了解,花旗、汇丰等银行在管理流动性方面执行较为严格的标准。花旗(中国)方面表示,2007年总贷款量比2006年增长30%,总存款量则增长了70%。目前,外资法人银行中,除汇丰、花旗已明确达成了75%的存贷比要求之外,其他外资银行普遍感到存贷比的压力。
此外,引入新的互联网技术以及服务质量隐忧也首次凸显出来。网络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外资银行网点不足而带来的业务不便。但许多在国内的外资银行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平台,而网络银行的需求正日益紧迫。
报告还显示,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方面将锁定富豪客户群体,而不是大众高收入阶层。由于零售业务盈利不佳,重点在于国外成熟产品难以满足本土的需求。
中国银行业前景
仍被外资银行看好
2007年,花旗(中国)有限公司营运收入增长99%,达到人民币22亿元,净收入达人民币6.65亿元,其不良贷款率为0.2%,贷存比低于监管要求的75%,总资本充足率达11.34%。
中国银行业的乐观前景,从外资银行集团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及支持可见一斑。在普华永道2005年及2007年的调查报告中已经能够看到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高度承诺,而2008年的数据更胜一筹。如果以1~10的评分来代表外资银行集团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承诺,2008年则得到了创纪录的8.64分。
虽然大部分的全球性大型银行已经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上述报告仍然预计将有更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而只有少数银行会撤出中国。展望2011年,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模式将随着法规、产品的变化发生转变。大部分外资银行亦预期在2011年前将完成一些收购计划,目标包括证券、保险、财富管理、租赁贷款及资产管理。但与2005年及2007年的研究报告相比,今年外资银行对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的兴趣略有降低。所谓“收购”的概念将更为泛化,银行将根据其产品和技术的优势在银行领域之外寻求感兴趣的合作对象。
开银行的最终目的无疑是为了盈利,但这样迅速而大规模的群体行为有何原因?是否能达到最终目标?
跑马圈地:外资行网点猛增
从去年底到现在,记者就不断收到各家外资行支行网点开张的消息,简直有些应接不暇。
3月31日,花旗中国正式揭幕了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的全方位服务零售银行网点,这家“智能银行”内覆盖了Wi-Fi,配备了多台触屏电脑,提供花旗操作平台,并有交互式视频会议服务,客户可通过视频电话,获得花旗银行专家远程提供的咨询服务。
花旗集团亚太区消费金融业务及银行卡业务总裁Jonathan Larsen表示:“开设这个先进的智能银行网点充分说明了花旗在中国市场长期深入发展,以及用创新的方式为不断增长的客户群提供最优质服务的决心。花旗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中国投资,这个新网点开业显示了我们对重庆以及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3月28日,花旗银行在北京金宝街开设了在京的第二家“智能银行”。自去年9月份花旗在北京开设首家“智能银行”以来,这一全新概念的金融服务模式已在全国各地“开花”。目前,花旗中国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成都、杭州、大连、重庆、贵阳和南京拥有11家分行,36家零售银行网点。
据悉,东亚银行金融街支行将在4月份开业。东亚银行(中国)常务副行长林志民向记者表示,东亚中国将以每年不少于10间网点的速度发展,并且今年有增开村镇银行网点的计划。
林志民表示,东亚中国将参考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当地政府的鼓励政策和支持力度,以及现有分行的网点分布等因素,来选择新增网点的布局。
东亚银行近期开设网点的动作十分频繁,3月18日东亚中国在郑州市开设了新的分行,东亚银行主席兼行政总裁、东亚中国董事长李国宝在主持开幕仪式时表示:“郑州分行的成立,印证我们持续拓展中国中部地区业务的决心。”
2011年1、2月份,东亚银行分别在广东江门、肇庆开设了两家异地支行,同时在成都还开设了第三家支行。在去年12月份,东亚银行在一周时间内,就分别在青岛、上海、杭州、武汉各新开一家支行,创下外资银行单周新开网点数量记录。
渣打银行在华中地区也展开了布局。3月16日,渣打中国武汉分行开业,这是渣打银行在中国开设的第18家分行。目前,渣打银行在全国拥有18家分行、47家支行和1家村镇银行。同时,已获准筹建西安分行。
法兴银行的杭州分行也于3月底开始正式对外营业。杭州分行是法兴银行在中国内地的第六家分行。
政策扶持:外资行扎堆二三线城市
目前,外资银行网点扩张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针对二三线城市的网点建立,另一个则是针对村镇银行的开发。
外资银行热衷于在二三线城市建立网点的原因并不难理解,首先是潜在客户的开发,其次是当地政策的大力扶持。
2010年12月23日,东亚银行武汉分行在光谷开设了第一家支行,今年3月渣打银行武汉分行正式成立,至此,包括汇丰银行、法兴银行、东亚银行、瑞穗银行、渣打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6家银行进驻武汉。
外资银行扎堆并非偶然,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和优惠政策息息相关。
据了解,2006年,武汉市政府即对外公布《促进外资金融机构来汉发展的政策意见》,设立1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展,同时对新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按照注册资本,给予不同金额的奖励。另外,外资银行在武汉成立网点,将得到一定金额的办公用房屋补贴等。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汇丰银行某高管说,当时在武汉的拓展,一方面得益于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时,实施的众多优惠政策有效地为市场带来了信心。
东亚银行武汉分行行长林洁霖表示,对于武汉未来的前景非常看好,预计3-5年内在武汉建立9个网点。
今年2月,摩根大通、东亚银行双双入驻哈尔滨,并计划于今年年中对外营业,至此,哈尔滨的外资银行达到6家。
东亚银行哈尔滨分行筹备组组长刘健伟告诉记者,由于地缘原因,以往外资银行对黑龙江的了解有限,希望通过银行网络的建立,将外资银行的先进服务体系引入进来。在哈建立分行,政府的支持是我们最主要的信心来源之一。
村镇银行:意义大于形式
外资银行也秉持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原则,不断将触角伸向经济并不发达的村镇市场。据统计,近4年来,外资银行共建立了40多家村镇银行,并且这个数字还有迅速扩大的趋势,除了花旗、渣打、汇丰等老牌外资行之外,一些新兴外资行对开设村镇银行相当感兴趣,并有计划进入这一领域。
外资银行和村镇银行,两个似乎差了许多等级的银行放在一起,不免令人质疑,到底外资银行的村镇银行能否盈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88 -02
一、样本选取与变量定义
以一家行业前景良好的中型企业客户A公司为例,该客户向银行借贷50万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且无不良还款记录。随机抽取以下数字构成A公司20天的存款月计表:
根据A公司存款情况的描述型分析表,绘制A公司存款回归分析图。(图1所示)客户的日平均余额反映了该公司这20天的存款整体情况,标准偏差反映了存款的波动性。因此,将以上两个参数及它们的比值作为绘制存款回归分析图的参数。
因为标准偏差/日均存款=90.29047/369.5=0.2443
所以客户的现有价值=369.5×1×0.5×1=184.75 万元
第20天的预测值方程为:Y=409.07-4.0923×20=327.224万元
所以客户的潜在价值=327.224/370=0.8844 万元
客户的价值=现有价值+潜在价值=184.75+0.8844=185.6344 万元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的客户的价值为185.6344万元,但这仅是客户的时点价值,而不是客户的最终价值,因为客户的价值会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更新。在客户的价值构成中,客户的现有价值为184.75万元,对于一家存款规模达到6-8亿,企业客户达到800-1000,客户平均存款余额为30-80万元的中等规模综合网点来说,该企业属于发展前景较好的优质客户,但结合图一与潜在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虽然该企业的存款稳定性增强了,但存款的量也在同步萎缩,造成了客户潜在价值的降低,因此,银行工作应侧重于深入细致地分析、了解企业资金的运行情况,协助企业拓展新的项目。
二、分析模型的数据
(一)客户外部数据准备
由于客户的存款日平均余额反映了客户存款的整体情况,存款的标准偏差反映了存款对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即存款的波动性,因此,在建立分析型CRM模型的外部数据准备中,我们要引入《客户存款月计表》《客户存款情况描述型分析表》。(详见表1、表2)
(二)银行内部调整数据准备
因为客户的存款日平均余额反映了客户该月的存款整体情况,存款的标准偏差反映了存款的波动性,所以银行可以用两者的比值作为客户存款稳定性的依据。由于企业客户的存款规模不同,行业前景不同,且在银行的存款一般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而私人客户的存款各种期限均占一定比例,为了更为准确地确定企业客户和私人客户的价值,我们要引入《客户价值基本评估表》《企业客户综合价值评估表》《私人客户价值综合评估表》。(详见表3,表4,表5)
说明:按《财务管理学》理论,“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一般为200%比较恰当,用于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能力。”因企业在银行的款项是往来款属流动资产,银行借贷给企业的1年期( 含1年以下)流动资金贷款属流动负债,因此,用两者的比值可测算出该企业的短期债能力。银行的利润来源于存贷款利差,因此,有适量贷款且短期偿债能力高的企业其客户价值就高。
三、结果分析
从非利息收入比重看,外资银行显著高于中资银行,表明其业务多元化程度和拓展能力大大高于中资银行。2015年,中资银行本外币非利息收入比重为3.1%,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为2.9%,股份制商业银行为3.7%,比重最高的也只有8%。同时,中资银行中间业务类型少,并且大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结算、汇兑及收付等方面,对盈利的贡献度较低。而外资银行这一比重高达40.7%,中间业务类型广泛,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占据相当的地位。
创新能力方面。模型通过银行电子化程度、产品创新数量及时间三项指标衡量银行的创新能力。总体上看,中资银行电子化程度低于外资银行,尤其在信息的集中整合方面特别明显。
从盈利性看,模型以营业费用率衡量盈利性,结果表明中资银行盈利水平明显高于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平均营业费用率为14.2%,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为11.38%,股份制商业银行为20.83%,而外资银行平均为45.9%。形成这一明显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中资银行的费用管理制度较严,促使银行尽量节省费用,而外资银行的人员工资和营业场所成本相对较高;二是外资银行目前只能经营外汇业务,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北京地区与全国比较,企业存款比重较高,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同时,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资金充裕,存差较大,通过上存其总行即可获取相当的收益。
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市场条件和国家宏观政策,模型具体选取了政策影响程度、市场适应性及本土化程度三项指标衡量外部环境的影响。从政策影响程度看,行政干预越大,对经营越不利,竞争力越小。目前,从受政策影响程度来看,国有商业银行较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次之,外资银行相对较弱。在市场适应和本土化方面,中资银行显然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中资银行对国内政策、消费文化等了解更多,而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环境及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尚需假以时日。
四、小结
通过对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证实了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收入状况和成本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也进一步佐证了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程度低,对经济运行反映不灵敏和政府对经济的强干预的观点。尽快将银行建立成为真正的市场化主体,但是由于数据不可获得性和外资金融参股中商业银行时间非常短等方面的限制,外资到底是采用外资参股方式进入还是采用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公支行的方式进入对我国的银行业发展有利,现阶段无法用计量的方法得出定量结果。
参考文献:
[1]黄宪,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6,(05).
入世前,中外银行业的主要合作模式是合资银行,入世后,参股、契约联盟、合资公司等合作模式开始活跃起来,随着中国入世以后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及不同的程度与中资银行开展合作。
(一)入世前中外银行业的合作模式
合资银行是该阶段中外银行业的主要合作模式。1985年,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成立。之后,中国工商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对等出资50%成立了上海国际银行,又与韩国一家银行以1比1的股权结构组建了青岛国际银行。1992年,中国陆续建立了7家中外合资银行。期间,契约联盟的合作形式主要是签署全面的业务合作协议,而且合作的领域集中在行方面。由于当时中国尚无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外资的进入仍然采用特批方式。虽然亚洲开发银行于1996年入股光大银行,但是参股在当时显然还不是很普及,在这个阶段,多数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仍持明显的观望态度。
(二)入世初期中外银行业合作模式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2002年到2007年为五年过渡期,2007年以后,外资银行原则上即可享受与内资同样的待遇。因此,通过入股获得国内网络成为入世初期的一条颇具吸引力的特殊通道。
此时,契约联盟由于全面的业务合作协议显得相对松散,不利于双方业务合作的深化。因此,双方开始更多地选择单项的业务合作,包括信用卡业务、清算业务、人民币资金拆借、银团贷款业务、货币互换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这不仅加速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而且也提升了中资银行业务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入世后,中外银行合作的另一个动向就是中外银行为了发展某些特定的业务而设立合资公司。虽然投资双方仍然是中外银行,但是从合资的出发点来看,他们并不同于原有的合资银行。
(三)中外银行业合作模式现状
中国入世以后,随着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已经意识到中外银行间明显的资源互补效应。外资银行需要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内网络资源、人民币资金和广泛的客户渊源关系。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外资银行的国际网络资源、外汇资金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因此,入世以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出现了新趋向,即更多地进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的商业银行阵营寻求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寻找合作伙伴。外资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开展合作,这使中外银行在合作模式选择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合资银行模式有逐步退出的迹象。首先,由于合资银行的历史局限性,中外合资银行绝大部分成立于1985至1993年之间。这几年正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也刚刚起步。由于这一阶段的法规在设立合资银行上相对宽松,而且通过成立合资银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资银行与初来乍到的外资银行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利用,对双方都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因此大多数合资银行都成立于这一阶段。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缺乏全国性的法规,此时对外资银行的业务规范主要仍以各地的地方性法规为主,使得在这一阶段成立的合资银行带有很浓的地方色彩。其次,由于中国银行业即将全面开放,中外资银行有了更多的合作方式与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合资银行对中外双方母公司原有的意义逐渐淡化。而与此同时中外方在发展战略上的分歧则日益凸现。入世后,市场竞争的激化与合资银行发展的缓慢导致中外双方在合资银行上的战略冲突不断加剧,使得合资银行与生俱来的局限性表露无疑。第三,两家最先成立的合资银行的合作模式发生了改变。2003年中国工商银行宣布将其持有的上海巴黎国际银行50%的股份转让给合资方法国巴黎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中国公司成为在华注册的首家外资独资银行。2003年10月,工商银行还将其持有的青岛国际银行部分股份转让给韩国银行。
2.合资公司成为新热点。合资公司是中外银行在更高层次的共同战略利益上的合作,同时这种合作具有明确的业务目标。一些迫切想把自己高技术业务扩展到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与有这种业务发展需求的中资银行建立合资公司,以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因此,这种模式颇受外资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青睐。这种合作模式最典型的案例是:2003年10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建设银行与德国施威比豪尔银行合资组建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并于2003年在天津正式开业。合资的外方施豪银行是德国最大的住房储蓄银行,总资产超过320亿欧元,至今己有70多年住房储蓄业务经验。而合资的中方则是中国个人住房贷款市场的领头羊,而且拥有成熟的公积金贷款代办经验和商业贷款客户网络。合资公司将德国施豪银行在住房储蓄银行经营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与建行的客户及网络优势充分嫁接,提供住房储蓄与住房贷款相结合的金融新产品,这不仅能够分散建行独资经营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也为合资的外方带来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宝贵机遇,形成了“多赢”局面。
3.参股成为主流合作模式。这是因为“参股”可以使外资银行在业务拓展和经营管理上发挥较大的作用,能将新产品的开发、创新和中资银行的分销网络、人民币规模相结合,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目标产品领域进行渗透,扩大其在本地市场的业务份额。同时,“参股”使外资银行避开了中国开放人民币业务的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提前全面进入国内银行市场,利用国内银行分支网络和广泛的客户基础推广外资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在外资银行看好的信用卡、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领域,都需要网点的支持。对中资银行而言,与外资银行合作的诸多方式中,“参股”是最稳定、最紧密的一种,不仅能补充资本金,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以及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有益于中资银行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与国际标准接轨。因此,参股这种合作模式被中外银行业普遍看好。
4.契约联盟仍然存在,外资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和技术合作正在进一步加强。中外银行除了加强在原有的国际融资领域的合作外,还在本币业务上扩大了彼此的合作。过渡期内,由于政策的限制,外资银行的业务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但通过与中资银行的合作,外资银行正不断扩张自己的业务触角。如上海地区,花旗、汇丰通过和当地银行签署协议,借助内资银行已有的网点资源,共享ATM机的互相联网,绕过了外资银行每个分行只能设一台ATM机的政策限制,不仅变他人优势为自身优势,而且还节约成本,可谓一举数得。在解决人民币业务限制上,外资银行则充分利用同业拆借与同业借款的方式,借助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资源,解决人民币来源与清算的问题。
5.外资并购我国商业银行的目的开始显现。2004年新桥控股深发展,这是外资首次控股中国商业银行,而且还是控股一家上市的全国股份制银行。此外,兴业银行引入国际金融公司、恒生银行和新加坡直接投资公司三家外资股东,共同持有兴业银行近25%的股权,直逼外资持股上限,成为国内银行一次引入外资股东数最多、外资入股比例最高的商业银行。随着外资入股中资银行比率的不断提高,可以看出外资银行首先通过与中资银行参股合作,然后再利用自身在管理、技术和全球网络上的优势逐步掌握主控权,并在适当时机通过增资扩股实现控股,最后达到并购的目的。
二、过渡期结束后中外银行业合作模式前景展望
WTO五年过渡期已经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已于2006年12月11日生效,在新形式下,各种合作模式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
(一)中外合资银行
由于央行在政策制定上所采取的审慎性原则对合资银行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如要求提出设立申请前一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100亿美元;资本充足率符合所在国家或者地区金融监管当局以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这导致合资银行彻底丧失相对于其他外资银行的优势。虽然合资银行通过自身策略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不足,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觅得生存发展的空间。但是这种调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合资银行的历史局限性,合资银行局限性主要是中外双方战略方向上的分歧。因此,从长期来看,合资银行战略分歧激化的最终结果会导致合资关系的终结。
(二)合资公司
现在已经建立的合资公司有信用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未来对这些专门从事某项业务的合资公司的需求将越来越多,因此这些专门为客户提供高技术服务的合资公司是中外银行合作时不容忽视的一种模式。随着允许外资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外银行将在更广泛的业务领域采取合资公司模式,从而推进中外资银行开展多方位的高技术合作。特别是在股票承销和交易、个人理财以及基金管理等众多领域,合资公司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外资参股中资机构
从2005年开始,有关外资金融机构欲参股中资金融机构的消息就不绝于耳。从市场角度来看,外资银行参股中资金融机构的目标是中国的零售业务市场。从外资已经或计划并购的对象来看,外资银行的主要目标是国内一些规模不大、资产质量好、网点分布较佳、股权分散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几家上市银行。从短期来看,参股这些银行将使外资银行得以规避政府政策上对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的束缚,充分利用中资银行的本地网络和客户优势,迅速扩大自己在零售业务市场的份额。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有关规定,外资参股中资银行时,一个机构参股不能超过15%,几个机构参股总量不能超过25%,超过25%将作为合资银行对待。因此参股那些股权相对分散,股本规模相对较小的中资银行将使外资银行在有限的投资规模条件下获得对中资银行尽可能大的控股能力,从而确保自己战略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看,目前以花旗银行和汇丰为代表的投资少数股权的做法,其实是外资银行全面控制在华合作伙伴的序幕。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外资银行一定会扩大在中资银行中的股权比例,最终达到全面控股的目的。
(四)契约联盟
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主要有收付结算和业务,而资金和知识密集型的理财、咨询评估、财务顾问等业务很少。而外资银行有上千种中间业务品种且有相当丰富的经营经验。现在外资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和技术合作已经有所加强,而且前景非常乐观。中资银行应该通过中间业务的协议联盟,借鉴外资银行上千种中间业务类型,有选择地完善银行业务并拓展新的业务品种。
1979年第一家外资银行机构――日本输出入银行经批准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拉开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序幕。1995年,中国向外资银行开放的城市增加到24个。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也全方位展开。
一、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情况
1、外资银行在华机构设置
目前,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参股或控股中资金融机构,中资银行性质未变;二是在华建立代表处,待条件具备升格为分行,最后升级为独立法人银行;三是在中国建立合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他形式的金融机构,但性质上属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在华机构从地区分布特征看,外资银行机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大部分集中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如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天津、大连、厦门等地,这些城市外资银行设立分行的数量占到在华外资银行分行总数的87%。截至2010年3月末,据统计数据,外资银行在我国共设有34家外商独资银行,下设202家分支机构,2家外商合资银行,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226家外资银行在华代表处、95家外资银行分行。
从来源国别(地区)分布特征看,目前,港资、韩资、日资、美资、欧资银行在华均设有分支机构,甚至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开始在我国建立网点。在华外资银行来自德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最多,网点数量占到在华外资银行总数的60%左右,其次为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来华设立银行机构较多。
从国际超强银行在华分布特征看,进入美国《财富》杂志排行榜500强的国际跨国金融机构中,已有一半以上在华建立了机构,在投资银行、公司金融、个人银行业务各方便竞相发展业务,与中资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尤其在上海、广州、北京、深圳、天津等大城市尤为突出。
2、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经营现状
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开始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从整体上看,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重点主要是集中在贸易融资、中间业务和高端个人银行业务,外资银行在客户选择和产品设计方面,一般都避开中资银行的优势。在客户群上,外资银行主要选择高端零售客户、需要复杂金融产品和海外金融服务的公司客户。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产品创新和业务整合。不同类型的进入方式意味着不同的经营策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银行由于背景不同,其业务发展战略迥异。如,批发和零售兼营的全能型银行选择了全面发展的战略;批发型银行专注于拓展企业和银行业务市场;还有的则致力于专项业务;日本的银行主要面向日本企业客户;台湾则努力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欧洲的银行多采用入股的方式,发展方式较为谨慎;美国的银行多采用激进的产品设计。
截至2009年底,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1.35万亿人民币。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和市场份额的情况如图1所示。
至2009年底,在华外资总贷款规模为人民币7236亿元,存款总额为7336亿,不良资产占比0.85%,利润总额64.5亿元,保持了资本充足率在21%左右水平,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亦达到20.76%。按照主要经营指标衡量,在华外资银行经营情况排名见表1。
2009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取得的利润大幅下滑,但中国仍然是外资银行“新兴市场战略”发展的中心。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步缓解和中国经济快速回升的背景下,在华外资银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网点拓展瞄准新兴热点地区。网点布局在追逐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同时更趋均衡化。2009年,外资银行在继续深化一线城市的营销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同时紧密跟踪近年来涌现的新兴区域发展热点,加速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各主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布局,如天津、青岛、宁波、大连、厦门等沿海港口城市,汇丰、花旗、东亚等前期布局较早的银行已经开始加速在这些城市的支行网络建设。包括重庆、成都、武汉、济南、太原、南宁、哈尔滨等在内的重要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也成为外资银行竞相布局的新热点。除加速重点城市的网点布局外,外资银行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布局也继续稳步推进,如汇丰和花旗分别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
(2)股权投资进退分化明显。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外资银行在华股权投资出现了进退明显分化的复杂局面。由瑞银集团2008年底尽抛所持中行H股开始,外资金融机构对中资银行股份的减持在2009年上半年达到了,包括中行、建行、工行3家大型银行和招行、民生等中型股份制银行在内的多家主要中资银行都先后受到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大幅减持,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自救之举,而非对中资银行投资价值的否定。与此同时,另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则加紧了对中国银行业的股权扩张,一类是以德意志银行和西班牙对外银行为代表的、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欧洲金融集团;另一类是以恒生银行等为代表的亚洲金融机构,由于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远离危机发源地,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有限,也开始了针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扩张。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前景的信心。
(3)业务创新。外资银行重新重视他们更擅长的理财中间业务、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业务上。另外,加快了人民币业务的拓展,在银行卡、个人贷款、电子银行等业务上创新不断,其捕捉市场机会和产品创新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展现。
二、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随着外资银行在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动力,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我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监管对象的增加,监管范围的扩大,监管理念的更新,也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1、目前的监管体系
中国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和自主开放政策的需要,修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逐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等法规、文件和部门规章组成的外资银行监管法规体系。
银监会成立以后,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金融
监管体系,这一方面反映了监管当局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和提高监管效率的意图,另一方面也预示着金融业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格局仍将继续维持。银监会的成立为提升外资银行监管的专业性提供了保障。在具体操作上,我国对外资银行从进入日常-监管-风险控制与处置-市场退出各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管程序。
2、对外资银行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这些年来中国银行业的监管水平总体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许多方面与《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并且面临着一些监管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监管目标和监管理念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外资银行监管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政治行为特征,但是监管不是管制。加强监管不是提升干预力度,加大监管成本,而是为了本国更好的发展,吸取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由于监管原则和监管理念的不明确,导致了监管职责不明确、结构性的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并存。
(2)监管法规不够完善。监管的有效性依赖于监管的法制化,而我国的金融立法相对滞后。引进外资银行以来,直到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弥补了法律监管上的漏洞,但相关法规的健全工作随着外资银行的不断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3)监管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监管还停留在传统“经验式”管理阶段。主要实行报送稽核。监管部门对各外资银行报送的报表、材料进行全面分析,以确认其经营的合规性。而对于外资银行运营的风险性监管上处于监管不足的状态。
(4)监管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外资银行的监管在资源方面相对缺乏。包括监管人员、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足。在监管人员方面,表现为量不足、质不高。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灵敏、准确、高效的监管信息系统。在监管信息流程上,表现为低效率性。金融监管当局与相关机构缺乏信息交流。
(5)缺乏与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当今世界金融体系间的跨国联系不断加大,仅在某一国范围内考察金融监管问题已不能满足金融监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与各外资银行母国监管者的合作,以协调监管措施,降低共同面临风险。而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在这一方面尚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3、有关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建议
如今,在华的外资企业已达数百家,资产总额超过了一千亿,因此研究外资银行的金融体系,对防范外资银行的资金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外资银行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也越发的重要,在这个大背景下,针对外资银行业务拓展所带来的风险,通过长期的实践给出相应的对策,是我国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外资银行在中国投资的特点
(一)经营局面初步形成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投资的模式基本已经形成,也逐渐纳入我国市场经济之中。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拥有服务专业化,资金充裕,海外优势显著,因此深受我国企业尤其是拓展海外业务的企业的青睐,甚至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在这个情况下,外资银行也纷纷加快渗透的力度,开拓许多符合我国市场经济政策的业务,同时迅猛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需要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注意。
(二)拓展业务的主要趋势
外资银行都设立了专业的信息分析部门,因此才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我国市场的动态,拓展业务的趋势也多是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为依据的,因此外资银行具有与时俱进的优势,并且在我国的客户群体已经初具规模,开展了各种理财产品与投资咨询服务,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其他领域的业务也是外资银行的一个战略目标,目前,大部分外资银行都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业务范畴涵盖了企业与投资银行、个人银行、私人银行等,并且通过参股等形式间接参与到中国的融资租赁、债券等业务当中。
(三)主要的经营理念
外资银行的经营理念是以强大的数据支撑和风险偏好为发展依据的,比如在进行投资之前,外资银行会有一个长期的市场调研环节,能够有效的预防投资中的风险,并且根据我国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投资战略,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投资收益效果,给外资银行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同时,外资银行的责任制的划分也比较成熟,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权与责任的划分具有合理的结构设计,这主要依靠强化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在沟通之中达到共识,从而提高外资银行的工作效率和制度措施等运行的传导效率。[2]此外,以资金流向为目标的费用管理模式也是外资银行能够在中国环境迅速扎根的重要原因,资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血液,以资金为投资导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投资的可操作性,增加外资银行的经济效益。[3]
二、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主要风险
(一)监管风险
由于引入外资银行的历史比较短,起步比较晚,因此相比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在外资银行的管理经验上还不够成熟。尽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管理措施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监管方面,我国对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监管不到位、监管制度不健全等的现象存在。另一方面,鉴于我国的监管与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使得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银行面临着来自母国和中国本土的双重监管要求。
(二)信用风险
中国的征信体系比较脆弱,中国境内的大部分企业都达不到外资银行所需要的信用标准。因此中国市场信用程度较低或缺乏透明性一直是困扰外资银行拓展业务的主要阻碍。在这个背景下,甚至影响到外资银行的投入力度,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征信水平低下导致外资银行评价制度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为了适应我国的市场,某些外资银行降低了贷款的资信标准,从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信用制度的建立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这些影响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征信体系衰微,信息不够透明,甚至会产生非法的交易,影响我国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4]
(三)声誉风险
导致声誉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银行业务开展的基础是中国市场的信誉制度,银行信贷需要对借贷人的资金运转情况有一定的评价,如果这个环节的工作出现问题,就会让整个银行借贷的链条崩塌,给外资银行造成一定的损失。操作人员的疏漏也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并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问题,进而严重影响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四)操作风险
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因此会导致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的操作风险。具体表现为商业诈骗、管理机制失效,从而给外资银行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给外资银行拓展业务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当代外资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信贷业务管理构架
信贷业务管理构架的形成,依靠相关管理部门的组织建设。首先要从信贷业务管理的构架入手,健全管理制度,对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包括前期的筛选客户,中期的授权部门的审批与后台的审核阶段都进行严格的把控管理,争取在信贷的各个阶段都做到万无一失。这要求外资银行企业根据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和自身状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计划,积极把自身业务纳入我国发展目标之中,才能达到外资银行与中国市场机制的和谐发展,有效的增强外资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5]另一方面,采取有效制衡的审批机制也能建立符合银行发展目标的业务管理,通过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发展版块,迅速的拓展业务范围,并且建立强而有力的资金审核力度,通过引入我国的监督机制,形成双重监督制度,有利于外资银行规避市场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
(二)健全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外资银行机构下设的风险管理部门从一定程度上讲隶属于所辖分支行,风险管理部门需要听从上级的领导,并且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兼顾到外资银行投资的总体目标,因此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时,容易受到一些限制,从而影响到外资银行开展风险回避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外资银行的结构性风险。如何提高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需要有关的风险管理部门提高自身的能力,做到管控独立、反应迅速,合理掌控风险容忍度,做到风险把控与投资收益的平衡目标,这主要依靠对外资银行下设的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调整,加强外资银行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能力,从而解决由于外资银行内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导致的市场风险。增强外资银行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三)建立风险管理的监控体系
建立风险管理的监控体系,风险管理需要通过具体的架构、政策制度来实施并由审计从旁监督,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制度,充分发挥内外部审计的监督检测作用,及时对决策层和高管层在资本管理和计量等方面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对银行的全面风险情况作出判断和决策,只有这样才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外资银行回避风险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外资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做好外资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将直接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通过深入的实践,研究外资银行面对我国市场是风险管理的对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课题组.中外资银行授信风险管理比较研究[J].上海金融,2015,02:51-54.
[2]郑瑜.外资参股国内银行效应与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3]李家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一、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劣势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及管理方面的劣势
1.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灵活性较差。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未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有三家进行了改革,变成股份制商业银行,但仍然是由国有公司控股,所以,在经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来自许多方面的干扰,还必须兼顾银行的商业利益和国家的政策,在业务上常常被要求更多的为国家政策服务。其灵活程度与外资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外资银行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运作基本上不受政府的干预,完全以利润为中心,十分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在我国注册的外资银行大都是一些国际性的大型跨国银行,管理相当规范,完全按照国际商业惯例运作,非常有效率。
2.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及经营方式存在局限性。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分业经营方式,一直局限在存、贷、汇传统业务上。在全球银行业已形成统一的综合化、全能化趋势的背景下,面临国际全能银行的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条件下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水平与外资银行相距太远,根本无法与外资银行竞争。外资银行的管理模式通常采用金融集团的形式,经营方式则多数采取混业之中的分业经营,经营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以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和资本市场业务。经营业务非常广泛。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员工数庞大(每家银行最少15万人,最多60万人)。成本支出庞大,效率低,人均创造价值少,常常人浮于事。外资银行有很完善的激励措施及管理措施。所以,相比而言外资银行人均贡献值很高。与中国银行资产规模相当的汇丰银行只有3万多人,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人均创造利润为5万多美元。
4.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较低,各种软硬件设施配备不够,自动化水平较低,柜面压力依然较大,银行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功能比较单一,创收能力不足,深层次的服务项目远远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外资银行的服务手段电子化水平较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在金融系统得到广泛运用,大大地降低了经营成本。
5.从资本充足率来看,截至2005年12月31日,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3.57%,较上年提高2.28个百分点,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也都超过8%。资本充足率的高低代表着商业银行应付金融风险能力的高低。资本金的多少,决定了银行的实力和支付、清偿能力,它不仅可以保证银行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而且可以应付偶发性的资金短缺,从而维护存款人的正当利益和公众对银行的信任。由于《巴塞尔协议》明确规定了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所以,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补充,使国有商行的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逐渐接近外资银行的水平。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国有商业银行偏高,花旗、汇丰控股等都超过11.5%。在国际上资本充足率对一家银行的国际活动、国际地位有很大影响,国际评级机构也把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评级的重要尺度,所以,单从这方面来说外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要高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
(二)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能力及投资收益方面的劣势
1.在不良资产方面,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远远高于外资银行。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帮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但至今还有1.17万亿的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率仍为7.6%,还是高于国际不良资产率。巨额的不良资产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步履艰难,阻碍了银行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参与国际竞争。如果不及时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国有商业银行便会面临严重困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客户风险意识的加强,客户将会越来越关注银行的资产状况。因此,不良资产状况对商业银行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外资银行由于是完全以利润为中心,受政府干涉少,长期以来形成了非常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有着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良资产率很低。很低的不良资产率使其可以在越来越激烈的中外银行竞争中轻装上阵,大大提高了竞争力。
2.从银行的规模实力和经营业务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明显。单纯的规模并不能构成优势,只有建立在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灵活经营机制基础上的规模才构成优势。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仍以存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主,存贷款差是其主要来源,中间业务大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品种相对较少,即使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产品的管理也不够精细,不注重效益功能,主要是从事一些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业务,如以工资为主的代收代付业务不仅占据了大量的柜面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且效益很低,而一些技术含量高、投资回报高的投资业务、资金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投资银行业务及理财业务等则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外资银行不但资产规模大,而且规模经济效应、安全性、流动性也相应较高。外资银行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水平,使其具有很强的国际筹资能力,筹资成本较低。近年来,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中间业务已成为外资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外资银行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开发出一系列的金融产品。仅中间业务品种目前外资银行就达到1000余种,大约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有中间业务品种的3~4倍。与之相比,在我国加入WTO前,由于金融监管的限制,外资银行对中间业务这一市场只能观望;加入WTO以后,根据市场准入原则,外资银行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的优势,加紧参与对中间业务的竞争。这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明显落后,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的出口结算业务已占我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我国虽有像中国银行这样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但并未体现出规模经济效率,与其他跨国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进入我国的大型国际性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
3.从投资收益来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收入依然来源于风险性很高的存贷业务,而风险少、收益高的中间业务所占比例很小,投资收益率很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只有3%左右。外资银行大约有70%以上收入来源于中间业务,其存贷业务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外资银行的投资收益率远大于国有商业银行。花旗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为20%左右,渣打银行为14%左右。
二、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优势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及管理、经营能力和投资收益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劣势,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比率、市场占有率及客户群等方面却具备外资银行所没有的良好基础。
1.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比率远远高于外资银行。从2005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分布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占较大比例,资产比率达到55%,而外资银行仅为2%。国有商业银行雄厚的资金是外资行不能比拟的。
2.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具有相当优势。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星罗棋布、覆盖全国的机构网点,有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可以说有了自己的品牌。在内地的各级银行,共有77500家分支机构,是外资银行网点的152倍。仅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的分支机构就超过了18000家,从数字显示,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市场领导者。入世以来,外资银行只在我国开设了511家分支机构,摩根大通的报告列出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7%,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为53.5%。两者相距甚远。
3.国有商业银行有庞大稳定的客户群。从客户基础来看,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根植国内,经过长期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已基本上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客户,特别是一些大型、特大型的客户,在长期合作中,已形成了互相依赖、互相支持、密切联系的关系,这种的关系,不可能在短期内被外资银行割断。再加上国家在信誉、资金上的支持,使得国有商行在人们心中拥有很高的信用度。而且国有商行的网点普及率非常高,分布非常广泛,在全国各地拥有77500家分支机构。如此众多的网点使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很强的异地通汇能力,吸引了众多的客户,仅中国工商银行就拥有1.5亿的个人客户。外资银行进入我国时间较短,人们对外资银行的了解较少。外资银行在信誉度上就远比不上有国家支持的国有商业银行。而且由于资金、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短期内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铺设经营网点,只会更多地开展网上银行业务,这就大大限制了客户范围。
三、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对策
1.在体制方面,改革落后的银行体制与制度,改变观念,大胆创新,推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全面的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加快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步伐,随着工、中、建的成功改制,我国银行业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农行的改革刻不容缓。通过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积极学习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方法使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产权关系明晰,以真正独立的法人身份进入市场,焕发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2.在分支行的设置方面,由按照行政单位设置分支行改为按经济区设置分支行,这也是银行发展的趋势。第一,有利于银行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而增大的区域不平衡又成为制约整体经济发展的瓶颈。一般来说,一定的经济水平要求一定的金融水平与之相适应,并要求一定的金融政策与之相匹配,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可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第二,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减员增效。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庞大的职员队伍不但增加了成本支出,而且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并容易产生各种攀比、扯皮现象。国有商业银行的减员增效势在必行,但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使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遍及全国,在保持如此众多分支机构的情况下的大量减员是很难实现的。一条重要的渠道就是精简分支机构,对业务量达不到一定要求的分支机构进行撤并,机构的撤并必然伴随着人员的精简。第三,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可以使各经济区划行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寻找并发展本地区的效益增长点。另外,对归入撤并行列的二级分行,其撤并所导致的收益的减少一般小于成本的减少,这将直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第四,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加强对信贷风险的防范。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不同的金融政策,不同的金融政策具有不同的金融风险,需要不同的防范风险的措施,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可以使经济区划行采取适合本行业务特点的防范风险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第五,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推进。按经济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地方政府对银行的干涉,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按自主经营的经济主体地位进行改革。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不仅使国际银行业面临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使银行业面临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银行并购风潮此起彼伏,这场并购浪潮开始从一国国内延伸到国际市场。进入21世纪,亚洲成为了银行业巨头的一大追逐目标。为在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之后抢夺中国金融领域的制高点,欧美银行业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演了激烈的银行资本大战。国外经验表明,通过外资并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是一种抗对激烈竞争的良方。
事实上,外资参股国内商业银行早已暗流涌动,在我国刚刚加入WTO的2001年底,IFC就以2700万美元收购南京市商业银行15%的股份;同期,汇丰银行拟参股上海银行、花旗银行拟参股交通银行等事项均体现出众外资银行明显的合作意向。
二、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现状
加入WTO之前,外资参股我国银行机构的案例非常少。近年来,为鼓励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提高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2003年12月8日出台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由原来的15%提高到20%,这对外资银行极具吸引力。为加快在中国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市场中的布局,外资银行加快了抢滩中国市场的步伐,不仅设立机构数和在华资产数快速增长,更有大量外资行通过参股国内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06年年底,外资参股的中资银行已经超过20家,参股规模也超过180亿美元。
三、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投资绩效研究
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企业投资资金需求旺盛,银行业的发展前景也相当乐观。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住房按揭、信用卡,以及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扩张迅速,零售业务作为银行业未来重要利润来源的潜力正在显现。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的竞争并不充分,银行业竞争处于粗放状态,可以挖掘的利润空间巨大。因此,外资金融机构迅速开始抢占中国市场,以便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本文选取中国入世以来已上市的中资银行为例,截至2008年6月30日,对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投资收益作出绩效评估,如下表。
每股净资产是股票的账面价值,它是用成本计量的,每股市价是这些资产的现在价值,它是证券市场上交易的结果。不管从成本还是市场交易来看,外资参股中资银行都是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
注:每股净资产是2008年公司半年报中所披露的每股净资产,股价是2008年6月30日的收盘价.①和②分别指以每股净资产和股价为基础计算出的年平均收益增长率。(资料来源:银行年报,《财经》等资料整理)
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中,恒生银行、新加坡政府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兴业银行取得了最高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32.18%,第二是荷兰国际集团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北京银行为30.52%。以每股市价为基础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中,高盛集团、美国运通公司和安联保险公司参股中国工商银行的投资收益年增长率高达95.63%。
可见,外资参股中资银行都获得了很好的绩效,虽然外资银行积极寻求国内的战略投资伙伴,其真正的目的是扩大市场占有率,削弱中资银行市场份额,为最终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铺平道路,但是从短期来看,获得较高的收益也是促使外资胃口越来越大的一个因素。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商业银行在引入外国战略投资者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兴述左晓婷:我国银行业外资并购的经济学分析[J].预测,2008,(2)
[2]欧阳敏: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外资参股的治理效应实证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7,(11)
[3]董保芸倪宁:外资银行参股我国银行业的现状及其正负效应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