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9 17:24: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篇(1)

一、 关于宽容与严厉对待学生的关系

新课标提倡: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如何把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教师一定宽容对待学生创新活动中的挫折与失败,善于发现与肯定学生失败的创新过程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例如一位教师讲述《爱迪生》时,学生逐段朗读课文,读得流畅、正确,有滋有味,富有感彩,每一位听课教师由衷信服。然而,文章读完后,一个女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教师问:“你有问题吗?”“老师,我还想朗读第四自然段。”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位教师显然没有准备,不由自主的脸红了,然而,他马上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好的,你想读,就读吧”。这位女同学也没想到老师在如此场合满足她的要求,顿时,激动和紧张热流涌遍了全身,嗓音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位教师可以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进行讲课的征程了。但是,他却没有让女生坐下,带笑容说:“这位女同学真了不起,敢于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因为紧张,读得不太流利,她一定能读好这段的,你愿意再读一遍吗?”“愿意!”……教师教学不仅仅传授本领,必须注重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如果教师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不予理睬,继续自己的讲课,这位学生的学是不能积极主动、兴味盎然的,“促进学生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必须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促使学生自觉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一定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

二、关于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这一方式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的去合作,获取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是教师常用的方式。自主学习的提倡,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必须看到一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放任自流,杂乱无章,有些过火。例如有的教师:“这一问题,哪位同学能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呐喊: “我,我……”有的竟然离开了座位,走到了讲台前。“××同学,你回答。”其余同学的手仍然高举着,甚至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观点。这是什么呢? “自主学习”成了教师撒手不管的学习,课堂成了市场。自主学习必须是教师引导、暗示、有效监督的自主性学习。教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倾听如何分享别人的感受呢?高效的课堂必须鼓励积极思维、积极表达,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教师沉浸于课堂活跃的情景之中,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这样的课堂何谈高效?教师要追求课堂外在形式的生动活泼,也要追求内在的,深层次思维的灵动和方法。例如读课文时,有的教师主张: “你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你想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阅读水平始终处于同一起点,不见起色,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一定的。教学过程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讲述《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阅读一定读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接着示范,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学生一片掌声。)如何读得有韵味呢?那就是一边读一边想,进入情境画面。自由阅读课文时,划下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认同,感悟了读书的方法,感受了阅读的魅力,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时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

三、关于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标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活动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进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也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教师必须随机应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参与,真情释放,教师仔细聆听,倾情奔放。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师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对话中生成,生成中引导,引导中感悟。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教师的点拨,同学的启发,忽有所感,忽有所悟,于是有了创新,也就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需要的。例如讲述《灰姑娘》时,教师预设的问题贯穿始终,每个问题独具匠心。问题之一:你喜欢哪一个故事?哪一个不喜欢?说说原因。问题之二: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是否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说说心里话。问题之三:因为后妈不愿意辛黛瑞拉参加舞会,自己放弃了机会,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问题之四:故事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问题之一学生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问题之二、三教师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学会爱自己。问题之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叶莹.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4,31:94.

[2]范云贵. 解析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 新课程(小学),2014,01:11.

[3]杨静.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 校园英语,2014,07:34.

[4]袁向辉.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 新课程学习(中),2014,07:28-29.

[5]王丽荣.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J]. 赤子(中旬),2014,02:273.

篇(2)

语文教学受到各学校的充分重视,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或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才能逐步适应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起、承、转、合、评的教学模式,并运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1.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好坏和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衡量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主要发生一定的情境中,但不是所有的学习兴趣都能够对小学生起到推动的作用。通常带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对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创设问题情境,使小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比较多,例如《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师通过故作惊奇的设置悬念,从动物的脚,引出爬山虎原来是一种植物,并提出问题,例如爬山虎怎么会有脚?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答案。学生在好奇的情况下,就会渴望了解知识,很快打开课本寻找答案。在营造课文情感氛围时,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以先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歌曲,或者将一段与课文相关的简介,让学生细细地品味文章内容,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以产生情感的共鸣[1]。

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平台,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读出意境和情味,并学会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可以创设竞争回答问题的方式,将课文中的问题一一列出来并让学生进行回答。例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课文寻找答案,根据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评价。以回答问题的竞赛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2.引导小学生深入思考语文问题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质疑问题,才能有所收获。教师应针对课本中的内容,挖掘教材蕴含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多角度、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发表意见。通过反复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不断掌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和敢于质疑的习惯。学生在明确思考问题方法的同时,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针对问题再读课文。学生在回答时难以准确说出贴切答案,教师应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点拨回答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学生要学会质疑问题,质疑主要是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合作学习比较多样化,在课内和课外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例如《》一课,在课外学习时,合作收集关于的资料,了解的时代背景,学习课文内容时就比较容易理解。教师可以规范合作,固定小组成员,主要用于讨论问题或争论焦点等方面,合作人数应根据内容确定,二人或者三人为一组。还可以长期合作或短期合作,其中长期合作时间为一周或者几周,如小学语文的社会调查活动;而短期合作时间为几分钟,如讨论小问题。

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及鼓励学生多质疑问题,通过不同角度思考、质疑问题,并提出见解与看法。例如学习《海底世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揭示问题,海面的波涛澎湃,海底却宁静,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使学生逐步理解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2]。可以运用比较优劣法、辨别差异法等方法,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和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好学、好思考及好问的学习品质。

3.小学生应掌握思考语文问题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堂的特殊性和开放式决定语文知识无穷的特性。通过举例或者总结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迁移,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在启发与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掌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分析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性格,让学生学会从人物语言、动作及神情等方面考虑,并全面分析和概括人物的特点,逐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4.回顾和评价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起、承、转、合、评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启主要指启发与引导;承指教师点拨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转指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并能够应用知识;合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与知识创新;评指回顾学习的内容,并评价学习效果。通过运用这种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让小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以达到语文教学目标和预期的教学课堂效果,贯彻并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3]。

语文学科具有开放性,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社会在发展的同时,语文课程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通过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以自我评价或教师评价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加深学生学习课文的印象。与此同时,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通过采用起、承、转、合、评的教学模式,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引导小学生深入思考语文问题,学会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语文教学受到各学校的充分重视, 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或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 才能逐步适应时代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起、承、转、合、评的教学模式,并运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1.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好坏和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衡量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主要发生一定的情境中,但不是所有的学习兴趣都能够对小学生起到推动的作用。 通常带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对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创设问题情境,使小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创设情境的方法比较多, 例如《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师通过故作惊奇的设置悬念,从动物的脚,引出爬山虎原来是一种植物,并提出问题,例如爬山虎怎么会有脚? 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答案。 学生在好奇的情况下,就会渴望了解知识,很快打开课本寻找答案。 在营造课文情感氛围时,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以先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歌曲,或者将一段与课文相关的简介,让学生细细地品味文章内容,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以产生情感的共鸣。

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平台,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在读的过程中要读出意境和情味,并学会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师可以创设竞争回答问题的方式,将课文中的问题一一列出来并让学生进行回答。 例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课文寻找答案,根据学生回答的正确率,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评价。 以回答问题的竞赛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2.引导小学生深入思考语文问题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质疑问题,才能有所收获。 教师应针对课本中的内容,挖掘教材蕴含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多角度、多方面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发表意见。 通过反复运用这样的方法, 让学生不断掌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和敢于质疑的习惯。 学生在明确思考问题方法的同时,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出知识点,让学生针对问题再读课文。 学生在回答时难以准确说出贴切答案,教师应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点拨回答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另外,学生要学会质疑问题,质疑主要是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合作学习比较多样化,在课内和课外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例如《》一课,在课外学习时,合作收集关于的资料,了解的时代背景,学习课文内容时就比较容易理解。 教师可以规范合作,固定小组成员,主要用于讨论问题或争论焦点等方面,合作人数应根据内容确定,二人或者三人为一组。 还可以长期合作或短期合作,其中长期合作时间为一周或者几周,如小学语文的社会调查活动;而短期合作时间为几分钟,如讨论小问题。

教师通过启发、诱导及鼓励学生多质疑问题,通过不同角度思考、质疑问题,并提出见解与看法。 例如学习《海底世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揭示问题,海面的波涛澎湃,海底却宁静,这是为什么?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使学生逐步理解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 可以运用比较优劣法、辨别差异法等方法,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和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好学、好思考及好问的学习品质。

3.小学生应掌握思考语文问题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堂的特殊性和开放式决定语文知识无穷的特性。 通过举例或者总结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迁移, 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教师在启发与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掌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分析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性格,让学生学会从人物语言、动作及神情等方面考虑,并全面分析和概括人物的特点,逐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4.回顾和评价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起、承、转、合、评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启主要指启发与引导;承指教师点拨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转指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并能够应用知识;合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与知识创新;评指回顾学习的内容,并评价学习效果。 通过运用这种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增强学生合作探究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 让小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以达到语文教学目标和预期的教学课堂效果,贯彻并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语文学科具有开放性,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社会在发展的同时,语文课程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通过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以自我评价或教师评价的方式, 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 加深学生学习课文的印象。 与此同时,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通过采用起、承、转、合、评的教学模式,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引导小学生深入思考语文问题,学会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说到命题,一线教师对于这项工作都再熟悉不过了。小至课后作业,单元复习,大到期中、期末考试。如何命题,才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题目的难易程度如何确定,才能全面的考察处在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试题各个部分(字词句段篇)如何合理搭配,才能真正全面反馈出一段时间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

这些问题,是需要深入地思考,扎实地开展工作的。命题就是考察教师的关键时刻,也能真实的反映教师的业务素质,所以命题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个人的反思、成长,还会影响大家对你的评价。命题现状应该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并促使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命题的水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二、学科质量检测与命题技术研究的意义价值

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小学语文期末书面考试作为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要贯彻落实语文课程评价新理念,改革期末考试命题思路,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持续发展。

三、学科质量检测与命题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注重趣味性――让命题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情境化)

新标呼吁有情趣的语文教学。同样,在语文试卷中,也需要情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过程、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特点,对试卷单调、严肃、死板的做题要求,进行大胆的改革。

①试题设计,力求生动有趣。②版面设计,力争图文并茂。

(二)体现工具性――让命题折射知识的价值(生活化)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广读熟背,强化读书积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所验证。因而我们的语文课程评价考试命题应注意语言积累与实践运用的相互结合。课程标准推荐了许多课外阅读书目,而且根据语文学习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积累的要求。因此要灵活运用考试这一杠杆,有效地促进学习,把积累落实到平时的阅读中。

①注重语言的积累。②拓展语言方法的运用。

(三)孕育人文性――让命题洋溢关怀之情(人文化)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内容就应蕴含人文关怀。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把命题放置在学生人性发展的高度,结合语文知识点的检测,加入一些能够引发学生道德碰撞、情感共鸣的因素,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愉悦、积极、认真、进步的心理状态中。

①赋予试卷以人文情调。②设计蕴含人文关怀的试题。

(四)尊重差异性――给命题增添操作的灵活性(灵动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命题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差异,尽量照顾各层次学生的差异,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考试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全面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智力、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个性的发展具有差异性,因而他们获取知识的效率也具有不同步性。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发挥语文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使语文评价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②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

(五)关注开放性――让命题启迪创新的思维(开放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新课标精神的引领下,我们的命题正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把学生考试的过程由知识的检测和巩固过程转向知识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从而全面、综合地测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①注重迁移。②加强整合。③链接生活。

语文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命题素材就应接轨学生的现实世界。这样,把对语文知识的检测放置在丰富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真正使语文命题焕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新课标下的语文命题是新的评价方式的体现。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命题内容上,势必会影响到新课标的实施,因此,在新课标下,要以课标精神为准绳,不断探索语文考试命题新思路,寻找适合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命题方式。使我们的评价更合理,更科学,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

篇(5)

前言

本文主要对如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二是,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四是,教师应该进行鼓励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五是,丰富教学内容。六是,教师应该充分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对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的完成学习的任务,进行友好的互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1]。例如在学习生字的时候,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的学习这个字,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教师可以说,谁来考一考老师,这个字怎么写,老师要是写对了就考考你,看你会不会,通过共同学习的方式,能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能够加深对于知识的印象,有利于掌握更多的知识,进而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课堂上学习的知识。

2、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充分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多进行语言的交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回答,教师与学生交流问题,探讨解题的思路,从而能够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有更深的印象;另外,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学习课文的感受,以及学习课文后能从课文中学习到什么,从而增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2]。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相应的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制定相关的学习计划,其学习计划主要包括课前对要学的知识的预习,上课的听讲过程,对于课上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考试复习等等,通过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学生可以合理的安全学习的时间,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3]。进一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制定的学习计划一定要合理,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4、进行鼓励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应该鼓励一句,太棒了!回答的很好!等等,并及时的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与学生进行眼神上的交流,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断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习上的效率就能提高,教师就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讲授更多的内容,进而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

5、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不断的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由于教材的统一性,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需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选择[4]。像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说,语文教材上的内容已经掌握的很全面了,因此,教师应该教授学生一些课本以外的语文知识,从而满足学习成绩好的学习学习的需要。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课本上的有些知识掌握起来比较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寻找一些较为简单的内容作为基础,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先掌握较为简单的知识,然后在掌握简单知识基础上,一步一步的向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延伸,从而使其有一个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的过程,逐步的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能够掌握教师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上述的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上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的效率。

6、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才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与小学语文课堂知识有联系的课外知识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进而不断的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习上更多的课外知识[5]。教师还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视频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放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亢奋的状态,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是非常高的,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不断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全面掌握知识,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7、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相关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在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促进学生不断的进步,为学生进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秀桃. 试谈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几点体会[J]. 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8(04).

[2]刘俊嵘.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魅力中国. 2010(07).

篇(6)

新课程给出了评价的三个维度:“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许多老师片面地理解为新课程只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拔高了教学要求,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实际状况,忽视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好像教学中涉及双基就不是新课程,形成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即使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不能脱离语文情境。《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有关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进行了统一,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遗憾的是,不少人打着人文精神的名,行着思想说教的实,把人文精神与思想教育划上等号,所不同的是把过去浓重的政治色彩与时俱进地换成了今天比较热门的话题,这与过去的架空分析其实是一脉相传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

1,教师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课不能备得太满,要给生成留有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2,善于课堂提问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求索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时间,在每堂课前、课后,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并实行学生无错原则,解放学生,大胆提问,课外也也尽可能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孔子在《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术:先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意思是说提问要由易到难,同样问题要先提容易解答的,通过对容易问题的解决。取得经验,树立信心,难题也回得到解决。

3,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趣开头,精心设计导人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教师应巧妙、适时地提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4,注重课堂情景表演

课堂情景表演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5,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使语文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例如:教师在句子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天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6,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尤其是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尤为必要。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最常用的方法是扩词、造句,还可以让学生们讲述一下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个字或某段话的,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利于学生记忆生字,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主题活动,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互相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此外,教师们还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便会感到亲切,乐于表达。

篇(7)

一、充满激情教学,用激情感染学生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是平淡的,还是有趣的,都是由我们教师来引导。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用自己在课堂上的激情和乐观态度感染学生,从而实现师生在知识与情感上的共鸣。

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 审视我们的行为,我们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解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真正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二、重视情感教学

首先,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很多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不但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师长、热爱生活。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字优美的文章,我们要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验来学会真、善、美。其次,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在讲课时可以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的外国朋友,成群结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丰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着我的心头,连我自己也感觉到语调是那样激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感情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以色彩缤纷的图画、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变抽象为形象,化繁复为简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语文之美,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激情之火越烧越旺。

单一的教法往往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就像万花筒一样,能让学生着迷,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虽无定法,但必须讲究教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每节课教师都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语文课堂是展示活力和魅力的神圣殿堂,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整合过程,是知、情、意多向交流的互动系统。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就能变得精彩纷呈。

当我们的课堂有激情了,课堂上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在跳动。没有了木讷、没有了斥责,教学的激情都被点燃。老师注定了大半辈子在课堂度过,学生也要在课堂长大成人。既然如此,我们就该奏响生命的主旋律,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我坚信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会让学生学得更快乐、更轻松!

四、重视社会实践,积累写作素材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同,他们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也不完全相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进度自然也不同,说白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重要的写作素材来源,我们教师要很好的利用这一资金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理想教育,激发学生为理想而学习的兴趣,使写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次写作课前,我安排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福利院洗衣服,回来总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什么拎洗、揉洗、搓洗、刷洗、捧洗等等。特别是有一个同学写作时写到“脚踏法”,作文写到:我先用温水把洗衣粉发开,再把大件的衣服放入水中浸泡十分钟,用双脚不断的踏蹂,十几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就行了;同时,洗衣服也与我们学习一样,有侧重点,如:衣服的领,袖口、前襟是洗涤重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验就是我们要好好利用的教学资源,通过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利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五、全身心投入,真诚对待学生

教师讲课,就像演员走上了舞台,就像医生走上了手术台,就像运动员走向田径场,他们会忘掉一切烦恼,丢弃一切杂念。只有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学才能一直处于激活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需要,而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每一个人的发展需要来给予受教育者的有效帮助。这其中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特殊关爱。爱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爱是改变一切的力量源泉。教师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有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就会赢得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即使是班级最差的学生,只要我们爱得到位,也会产生爱的奇迹。他们会从老师的爱中萌生无尽的感激之情,努力改正自己身上的不足,抬起头来,充满自信地走过每一段路程。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73-01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时不时的都会出现学生厌学的情况,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很多教师都会将责任推到学生的身上,总是责怪他们心不在焉、不专心学习,辜负了老师的莫大希望,对此作为教师能否做一个换位思考,不要把所有原因都推到学生的身上。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愉快活动,不应刻意地强调两者哪个更重要,而应将两者放到同一环境下,平等地审视和对待。双方面沟通课堂内外的相关活动,积极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空间,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思想就会显现积极主动,使之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的正确诱导。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这就必须讲究教学艺术。下面仅从教学语言、创设问题情境和教学气氛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离不开阅读,而阅读既要通过对课文的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每节课都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使导言、结语、讲述、点拨、小结等都力争达到明晰,富于启发性,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笔者巧设悬念,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学生一听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马上接着说:"什么地方呢?"说完板书:桂林。"哦!"学生焕然大悟,议论纷纷。没去过的学生产生疑问:桂林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而去过的学生则大谈桂林风景之美。这样的导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学习,给学生留下了继续学习的艺术空间。

2.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突出意境,而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体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于是"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了阳光普照般的母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意境呢?教师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实物、模型、语言、挂图、录像等手段能创设出形象的意境,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让文本生动起来,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如教学《水乡歌》一课,学生对"水乡"这一概念较为陌生,在教学中,教师便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介绍水乡的录像等手段再现水乡的美丽,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了解江南水乡,使他们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去感知事物,获得真实具体的感性经验,使学生很好地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从而激发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篇(9)

新的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发生了让人惊喜的变化,但在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这一个环节上,因受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仍然存在既多又滥;既没有思维训练价值,又没有更好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等问题,学生越来越把语文作业当作是一种老师强加的机械劳动,不胜其烦;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功夫花了,学习成绩却毫无起色。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我逐步摒弃了以前那种陈旧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语文作业布置也越来越注意讲究科学性、实效性。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对语文家庭作业设计的几点尝试:

一、布置口头性作业,帮助学生积淀语感,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口语水平。

通过口头表达的作业即“口头性作业”,它着眼于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注重表达,以提高学生的言语素质。

1.朗读,背诵。布置作业时,教师从课本中和课外读物中选择优美、精彩的语句、片段或全文,让学生将其读对,读顺,读好,读熟,背诵。适当开展一些诗歌或课文优美段落的朗诵比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2.开故事会。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学完后布置讲故事,在复述的基础上进行扩编,创意,加上手势,配上音乐,讲给老师、同学、家长听。如:四年级在学完《小木偶的故事》或《巨人的花园》之后,让学生讲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随后评选若干名“故事大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整理能力的提高,而且发展了他们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读书汇报。要提高阅读能力,只读课文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教师布置学生平时自主阅读每学期都发下来的一本《语文课外阅读》,并定期进行读书汇报,学生可以谈谈书的内容,说说自己读后的想法皆可。

二、布置劳动作业,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现在的家长把孩子的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经常都会对孩子说:“你只要把你的学习搞好就行了,别的你就不要管了!”这样的教育,闹出了我们的中国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能自理的笑话,所以,热爱劳动应该从小培养。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帮父母洗碗、洗衣服、打扫卫生、收拾整理房间、摘菜种菜等等,这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应该让孩子去做。

三、布置操作性作业,激发孩子的探究意识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画出心中的梦,让学生用双手制作出自己的设想,正如杜威所言“让学生从做中学”,让学生做实验、做模型,给诗、文配画。比如上到《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花园的美,我布置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你心中那个美丽的花园。孩子们本身就很喜欢画画,听我这么一说,每个学生认真地画起来,课文里原本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学生们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通过这样的方式再现课文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新知。在一些重大节日时举办一期手抄报、让孩子用纸、泥等制作小制作、做布艺等等,这些都可以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我想,这样的家庭作业,孩子们肯定是乐在其中的,完全可以取代看动画片、打游戏的地位。

四、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孩子亲身经历过程,从而增长知识才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走进生活,实践生活。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参观访谈,访问身边各行各业的人,调查社会各种各样的事,为商品写广告,为学校和班级出点子,提设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长知识,丰富生活经验,提升综合素质。

五、布置差别性作业,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中学习。

传统家庭作业是全班同学统一布置,统一要求,统一模式,统一难度,统一难度,因此造成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摈弃一刀切的模式,分层布置家庭作业。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应重视提高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加强他们的字词联系,课文分析和习题训练,教师可以紧扣教材,巧妙设计基础类型的家庭作业。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应注意设计一些弹性作业,让学生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六、布置爱心作业,教会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

“让孩子对父母说‘我爱你’”、“帮妈妈洗脚”、“给爸爸捶背”等作业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的含义。

让孩子在生活中与人交流时用上“谢谢”、“请”、“对不起”等文明礼貌用语,从而让孩子们明白与人相处要以诚待人。

此外,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状物课文,可以在作业中开展养殖活动,让孩子们饲养小动物或者是植物,在喂养、观察和与小动物、植物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记下愉快而难忘的事情,让他们体验生命的意义,从而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

学生的家庭作业布置,看似教学生活中的一个不经意的小环节,其中却有着很大的学问。《语文新课程标准》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和实践运用。设计新课标下语文家庭作业,不仅要读写结合,还要联系生活,做到形式多样,更要注重创新、实践、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唯有如此,学生才会真正地爱上作业、爱上课堂、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篇(10)

新的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使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开展,从学生出发,切实为学生着想,让学生由之前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逐渐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他们能独立面对问题,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并非教师的地位降低了,相反,教师更应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来应对学生各种不同的问题,以能让学生及时消除学习中的各种疑问。同时,教师还应具有宏观调控课堂的能力,敏锐地觉察学生的各种情绪,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尤其是对于学习主动性不高,或者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更应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即是课堂的主人翁,自己可以借助自身的能力,促进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另外,以学生为主体还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于学生的各种愿望尽量满足,以让学生在一种更加亲切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语文课堂整体教学效益的不断提升。

二、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语文课是一门更需要通过学生的深入体验来提高教学水平的课程,应在语文课文学习中,通过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并把握课文的主旨和精髓,尤其是对于一些散文和记叙文体裁的课文,通过情感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并提高学生对课文更深层次的把握。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两篇散文《背影》和《荷塘月色》时,就可以很好地借助情感渗透,通过让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来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有效的理解。讲解《背影》一课时,可在课文的每个段落,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现“我”和父亲之间深深的情感。如,在描写父亲买桔子的段落时,可主要通过让学生体会描写父亲一连串动作的词语,如“蹒跚地走”“慢慢探身”“穿过铁道”“爬上月台”,特别是写爬上月台的词语“两手攀着”“两脚上缩”“身子向左微倾”来感受父亲对“我”深深的爱。在学习全文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体会“我”四次流泪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来感受“我”对父亲深深的理解和感动之情。如,第一次流泪:“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伤心的眼泪;第二次流泪:“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这是感动的眼泪;第三次流泪:“等他的背影混入到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离别的眼泪;第四次流泪:“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是思念的眼泪。讲解《荷塘月色》一文时,应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上进行把握,通过将文章开始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与文章核心段落对荷塘月色的诗意描绘结合起来进行体验,感受到文章所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融合的一种情感,重点应让学生把握住“淡淡的”这种情感基调。可见,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的体裁适时运用情感渗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完成对课堂知识的领会,这对语文课堂效率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三、合理分配教与学的时间,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时间比例上应该合适,以使40分钟的课堂时间能得以高效利用。首先,“教”的时间应合适,教师应在课前通过认真备课,使课堂的讲解时间尽量充实饱满,避免题外话过多,或者详略不当,浪费时间且起不到有利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尽量使得教学内容凝练化、紧凑化,不可将授课战线拉得过长。应根据学生年龄段特点,来掌握学生注意力时间的长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容易产生疲劳状况的时间段,安排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由教师主导的即兴课堂提问抢答、教师即兴课本情景再现等和由学生主导的课本情景即兴演绎、课本内容即兴问答竞赛等,通过这些有效的方式,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且能使得“教”的时间更高效。其次,每节课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一般以5-15分钟为宜,通过学生自己对已授课堂知识的复习,进行自主消化吸收,并能就重难点部分向老师进行提问,尽量让知识当堂充分消化,避免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留下“后遗症”。学生在“学”时,教师应给予合理的指导,切忌让学生过于自由,使得实际学习效果差强人意,起不到“学”的应有作用,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了语文课堂效率。

四、采用有趣的教学形式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首先,可根据教学情况,多尝试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可以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在进行语文授课时,可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并能对课文的重难点部分进行更充分的理解。比如,在教学鲁迅小说《孔乙己》时,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孔乙己四次出场的情景,通过学生的表演充分展示咸亨酒店这个浓缩了旧中国黑暗现实的典型环境的象征意义,充分展现孔乙己这个旧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性格特征,充分表现各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充分理解“笑”中所蕴含的悲剧内容。其次,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展开语文教学,通过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整节课的授课效果。比如,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可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所写的“悲剧”具体指什么?为什么以失败告终的悲剧也会是伟大的?同样的悲剧在人类社会中还有哪些?以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教学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理解斯科特一行在悲剧命运中所展现出来的无私的爱,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和诚信、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充分理解人类在探索自然、社会和人生发展的历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巨大代价。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还能保证整节课的课堂效率。再次,应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通过制作语文课件,或让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在更直观的教学活动中,更高效地进行学习。语文作为一门涵括了很多故事、图画的课程,如果能借助多媒体展开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能更恰当地诠释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另外,还可以借助网络上丰富的资源,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与教学相关知识的方式,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最终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五、采用分层次教学法

分层次教学法是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出发,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可以使教学活动兼顾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并能更有针对性地通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考核目标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均能在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学习价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课文《背影》为例,对于较高层次的学生,除了让他们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外,还应让他们熟悉朱自清的其他文章,以及其他作者的表达类似情感的文章;中层学生应让他们充分把握课文情感,并能自己独立体验一至两篇类似情感的文章;较低层次的学生则应通过学习,能正确体会课文中的父子情。分层次教学法可以最大可能地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进行分层教学,切不可使所划分层次出现封闭性,而应随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升级奖励,以鼓励学生积极争取进步;对于已经处于最高层次的学生,则应促使他们相互之间展开良性竞争,还可通过“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让较高层次的学生对较低层次的学生进行帮助,促使学生语文整体成绩不断趋向平衡化,并不断获得整体提高。

新课标下建构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应转变旧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通过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合理分配教与学的时间比例、采用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分层次教学法,以及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等方式,不断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以及语文学科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勇.优化教学过程 拓展教学形式——浅谈新课标下建构高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下),2011,(01).

[2]唐德应.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5).

篇(11)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落实双基,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渠道。因此,作为老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改革作文教学,创建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下是本文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和认识。

一、采用开放式作文命题,激活学生灵感空间

俄国著名作家普希金曾经指出:“灵感冲动的一刹那,我那流传百世的作品便一挥而就了。”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拓展学生写作思路的作文情境,并提出开放式命题,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例如,在练习习作《我和书的故事》时,题目所示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快速找到写作灵感,所以教师可以将命题改为“半命题”形式,如:《我和××的故事》,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如:《我和〈西游记〉的故事》《我和〈安徒生童话〉的故事》《我和〈水浒传〉的故事》等,命题思路的拓展,当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为学生写出优秀作品奠定基础。

二、加强写作立意指导,鼓励学生展开联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只有在作文中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抒发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才能写出独一无二的作文,才能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组织春游活动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围绕“春游”展开写作,大部分学生都以“春天美景”为题进行写作,毫无新意可言,甚至出现很多雷同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报告会,并提出问题:“在路上遇到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你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拓展他们的写作思路。

三、加强学生阅读指导,帮助积累文字素材

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量的阅读积累,是丰富小学生写作素材的重要源泉。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离他们生活较远的四大名著时,需要通过各种活动预热,以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例如,采用故事会的形式,每天给学生讲一个四大名著中的有趣故事,当学生听到精彩之处时,教师便戛然而止,让学生自己探索书中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时举办“水浒人物猜猜猜”“大话西游”“水煮三国”等趣味活动,让学生复述和评价名著故事,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笔记习惯。此外,将阅读与扩写相结合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不管是扩写一句话、一段话还是整篇文章,都需要学生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各种诸如排比、比喻、拟人、夸张之类的写作技法进行对象的描述。其中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和段落是进行语言积累很好的方法。总之,续写、扩写和改写都是在进行大量阅读的前提下进行的创新。丁有宽先生提出的“读写结合理论”告诉我们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补充。

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实现学以致用目标

我们要鼓励学生将每天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做到有效积累、勤写勤练。老舍曾说过:“想要写好文章,就要天天写,天天练,养成习惯,刮一阵风你要记下来,下一阵雨你要记下来,没有这样的积累就写不出丰富的文章。”当学生的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素材,以提高写作水平。例如指导学生写日记,就是一种简便但有效的训练方法,不仅能促使学生随时观察周围事物,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还能养成学生专心致志、开动脑筋、体验感受的良好习惯。天长日久,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技巧也会随之提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投笔练习的机会,除了进行语文园地的习作练习之外,还要经常进行改写、仿写、补写以及续写等各种练习,加大学生的练笔量,强化写作训练。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作文大赛或征文活动,并通过给校报当小编辑等途径来拓展他们的写作空间。当学生练笔时,最好不要规定条条框框,应让他们在大胆实践中激发内在的创新精神。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广大语文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

念,在断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作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春清.让作文教学绽放光芒[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2]张志琴.贴近生活,放飞个性,精心策划:新课标下学生本真作文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3]金晓华.作文教学之我见[J].学苑教育,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