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务报表的应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财务报表能够直观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情况以及企业现金流量。他的编制是为了方便企业管理者获取会计信息,是财务工作人员根据财务数据信息,并将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按照特定的规则编制的。
完整的财务报表通常由五大重要部分组成分别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务报表附注。资产负债表静态的反映企业资产、负债以及资本的期末情况;利润表动态的反映当期企业资本收入、费用和应计入当期利润所得和损失的金额;现金流量表所反映的是企业现金流量的流入流出,包括经营活动及投资、集资活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反映当期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情况,要直接反映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和损失;财务报表附注则是对财务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或者企业其他关于会计信息的解释说明。
(二)财务报表的作用
财务报表各组成部分都反映一定的财务信息,而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掌握企业经营状况、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等具有重要作用。财务报表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财务报表能够系统直观的反映企业特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信息,帮助其了解本单位实际经营情况,确定企业发展方向,通过财务报表企业管理者还能及时发现管理漏洞,调整管理方式,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财务报表还可为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帮助企业决策者调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决定企业应该退出或扩张的领域。
2.企业投资者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掌握企业的偿债能力、资本结构情况;通过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他们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3.此外,财务报表还可帮助国家经济管理相关部门了解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各行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并能满足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监督企业经营管理,检查企业是否存在偷税漏税的行为。
二、提高财务报表应用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财务报表的作用愈加突显,企业对在管理与决策方面对财务信息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因此,对提高财务报表的应用途径研究?@得尤为的重要。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突出的几点建设性意见。
(一)提高制作财务报表的技巧
财务报表不仅种类繁多,仅从时间上来就有月报、季报、年报,而且其编制要求高,决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尽管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财务软件,供财务报表的制作,但具体到不同的企业应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且报表的某些科目会因不同种类报表发生相应变化,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市场上很多财务软件价格都相对较高。面对如此高昂的使用成本,很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这便可引入excel表格,excel表格运用较为灵活,且使用成本低廉。用excel制作 财务报表能满足企业财务报表的需要,特别是对于一些临时性报表的需要,方便企业随意增添财务科目,能满足企业间财务报表差异性的要求,也便于企业对财务报表的修改,能保证报表的清爽简洁。
(二)完善基础数据的搜集
要提高财务报表的应用,必须重视财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为了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必须完善基础数据的搜集,尽量加大公允价值在财务报表中的运用。公允价格是指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买卖双方通过平等自愿协商,所确定的交易价格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格,可以使企业的资产与负债与市值对等,并打击财务报表的数据造假。在实际报表编制过程中,有些财务人员为了自己的私利在工作中以权谋私,或者为了提供好看的财务数据,会对财务数据进行粉饰。对财务数据的粉饰,严重影响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这势必影响了数据的使用,对财务报表分析不利,而且将影响企业决策人员对市场的正确把握,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所以就提高财务报表的应用来说,企业必须严令禁止这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一旦发现必将严肃处理,用以保证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方便企业正确把握发展方向。
(三)重视财务报表的分析全面性
对财务报表数据的正确分析,是对财务报表应用的前提。而单独的财务报表分析不能完整的反映企业在数据使用上的真实水平,所以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必须全面细致,全方位的对财务进行分析,趋利避害,使其有效的反映企业的财务水平、经营成果,使企业决策者能够正确使用财务报表。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指标分析。定量分析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整合,得出企业决策所需资料。定性分析是指对企业无法用数字衡量的信息,通过专家经验判断进行分析,常用的定性分析法有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等。在复杂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存在很多信息不能量化的,所以单一的定量分析不能全面的反映企业经营的真实现状,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必须适当结合定性分析,以期获得更加准确的企业发展信息。
关键词 :财务报表分析;意义;角度及方法;管理角度;重点内容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按《企业会计准则》中定义:“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由财务报告的定义,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财务报告是对外提供的报告,服务对象主要是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使用者。按准则讲解的说明:“财务报告中的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具体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定,但专门为内部管理需要、特定目的的报告不属于财务报告的范畴。”因此可知,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可以包括财务报表分析,但仅限于外部使用者需求内的信息。二是财务报告是反应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历史的、静态的会计信息文件。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为:由于财务报表反应了企业历史的、静态的会计信息,为了给不同的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需要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评判企业当前的效益与风险,揭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财务报表分析与报表附注
一是定义上不同。按《企业会计准则》所述:“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可见,财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包括在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而财务报表分析可以作为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必需的组成部分,其内容按外部使用者的需求而定。
二是内容上不同。财务报表附注是对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报表重要项目等所作的解释,是充分披露财务信息的手段。财务报表分析是为报表使用者了解、考核、评价财务报告期内的经营业绩、生产经营状况而编制的,是对财务报表的综合分析,目的是为使用者提供相关的决策参考依据。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角度及方法
针对不同的财务报表使用者,财务报表分析的角度及方法是不同的。
企业的投资人主要关注企业的收益、现金流量、股利分配及企业价值的提升等;企业的债权人主要关注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偿债能力等;政府机构主要关注企业经营行为是否合规、合法及企业社会效用等。对于外部使用者,企业负责提供财务报告的相关资料,外部使用者按其关注的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的某些方面,可按需求要求企业提供相关的财务报表分析资料,也可自行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主要采用财务比率分析,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每股收益等指标,评价出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情况。
企业内部管理层关注企业战略执行情况、效益情况、运营中存在的问题等。对于企业管理层,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对预算目标和企业战略实现情况的分析,分析对象包括对外提供财务报表和内部管理财务报表,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比较分析、因素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等方法,结合企业预算数据、历史数据、外部同行业信息等资料,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全面分析,发掘问题、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管理角度财务报表分析的重点内容
本文以大庆油田企业的工作实际为参考,归纳总结了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的财务报表分析的四个方面重点内容:
一是企业战略概况分析。企业战略概况分析的目的是确认企业利润形成动因和业务活动概况,定性评估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具体内容包括生产经营状况、人员情况、业务量情况等。企业战略概况分析非常必要,为后面的财务报表分析提供企业框架。
二是经营成果、收入、成本费用情况分析。经营成果、收入、成本费用情况分析是对于企业利润表及相关的内部管理报表进行的分析,是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重点。通过对当期数据与历史数据比较、计算项目的预算目标完成情况,分析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的增减变化。
需要财务人员收集掌握影响企业利润形成的各方面非财务信息和动因,分析数据增减变动的主要原因,揭示出企业利润增减是由于外部环境影响,还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因素所致,并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与风险,为改进经营管理提供指导依据。
三是资本结构分析。资本结构分析主要是对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及相关的内部管理报表进行的分析。通过计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各项目占总资产的百分比,比较各项目与期初数的增减变动情况,能够分析项目的构成是否合理,分析项目变动的主要原因。如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各项资产的变动,货币资金是否充足,是否有存货积压,现存固定资产状况等。
四是财务指标体系分析。财务指标体系分析用于企业的业绩评价。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将企业财务指标与同行业标准指标相比较,可以评价企业业绩情况、发掘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一般在年度终了进行财务指标体系分析。但财务指标体系分析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指标计算基于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质量受到会计准则、财务人员职业判断和职业道德的影响;二是不同企业指标的标准口径不同,影响企业间的有效比较。因此,在财务指标计算分析前,需要对财务数据进行评估、调整以保证指标的合理、有效性,并收集同行业企业的财务信息。利用财务指标体系分析评价企业业绩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财务指标体系分析具备价值判断、预测、战略传达与管理、行为导向的四大功能,这是其他分析所不能清晰达到的。
企业管理的财务报表分析内容还包括:现金流量分析、税费上缴分析、专业成本分析等其他专门情况分析。
五、结论
财务报表分析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的重要资料,是为使用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的必要手段。企业财务人员应当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方法及重点内容,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通过分析揭示企业深层次管理问题,为使用者决策提供切实可行、准确科学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候志才.浅谈财务报表分析方法[J].财会通讯,2012(12).
二、基于PBL教学法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的满足本科教学的课程理论框架;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实践教学手段落后,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不够科学,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PBL从以下几方面优化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目前,我国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材很多,内容编排不尽相同。有的教材侧重于财务报表数据之间的比较和比率分析;有的教材着眼于报表项目质量的分析;有的教材以案例为主。这些设计忽略了财务报表分析是作为商务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存在。我们认为,要将财务报表分析置身于商务分析中,它主要包括会计分析和财务分析两部分。会计分析是指会计信息质量(通常以盈余质量来衡量)的分析,财务析则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分析、现金流分析、信用分析和公司估值。
(二)创设案例情境、设计教学问题
针对上述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选择案例并设计教学问题。这些案例和“问题”构成主要教学素材,它们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首要条件。因此,“案例”和“问题”设计需要经过教学团队的选择、设计、讨论和审核,并且要不断改进、淘汰和优化,以确保案例和“问题”能体现知识体系,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分组讨论
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一般每个小组不超过6人。每个小组讨论后,由一名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在发言过程中教师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说明。
(四)学生成绩的评定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下通过笔试评定学生成绩的方式不同,PBL教学法下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一定要充分体现参与、资料搜集和吸收能力、自主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并能对每位小组成员的实际贡献做出较为清晰的界定。
三、完善PBL教学法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应用的建议
(一)提升教师素质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中教师从“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更新教学理念。只有教师深入了解、认识了PBL教学的本质特征,并把它转变为一种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中,PBL教学模式才能得以有效实施;第二,强化教学活动组织能力。PBL强调团队式教与学,教师在其中起到组织、协调和引导作用。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第三,教学评价能力。PBL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评价学生的资料搜集、参与讨论发言情况、课程学习报告、专业技能考核、沟通能力情况,这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评价能力。
关键词:
企业财务报表;银行信贷业务
一、相关概述
对于银行来讲,在进行信贷业务时需要重视对企业的信用分析,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高低,以此来确定借款人未来时期内按照合约及时偿还本息的能力和意愿。银行进行财务报表分析重点是围绕企业确定授信等级、评估还款能力、选择放款方式以及预测未来企业的盈利趋势等。只有依靠财务报表分析,准确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才能够切实保证信贷资金的盈利性和安全性。财务报表分析不准确、不合理,决策失误等问题都会导致银行决策不准确,最终影响信贷资金的安全和完整,因此有必要强化银行在信贷业务中的财务报表分析,为企业信贷业务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银行信贷业务中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和内容
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其目的主要是为银行能否为相关企业提供贷款及信用提供决策支持,相关业务主要包括履约保证、付款保证以及商业票据兑现等表外授信业务。围绕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银行需要重点关注被授信企业能否到期归还本息、能否按时支付利息、能否到期履约保证以及能否支付到期票据等。银行对于企业信贷业务重点是关注企业对借款等债务的偿还能力,因此在财务报表分析上可以分为短期性分析和长期性分析两种,其中短期性分析重点关注企业的财务实力和现金流量情况,长期性分析则重点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就管理实践来讲,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主要还是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等入手,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的信用状况。着重考察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资产报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财务指标,并对多个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实现银行信贷业务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企业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的分析考察。
三、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对于企业偿债能力来讲,按照时间长短可以划分为短期偿债能力以及长期偿债能力两种。其中,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是指企业依靠流动资产来对流动负债进行偿还的能力。银行将贷款放给企业,依靠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可以判断出银行的本金以及利息能不能及时收回。正是由于短期偿债能力会直接决定着企业未来的持续经营能力,因此银行在进行企业借贷时会首先依靠企业财务报表进行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这也是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评价的第一项内容。银行对于企业的贷款最为关注的是企业是否具备充足的资产,并且相关资产是否能够及时转化为资金来偿还短期债务,在这一方面银行主要是依靠计算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来对其短期偿债能力进行研究分析。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越高,则意味着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就越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指标并不是越高越好,尽管这类指标高意味着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高,但是也意味着企业的管理过于保守,资金闲置或者负债利用不充分。因此,银行在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时还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结合多方面进行考虑,在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充分考虑到应收账款周转情况以及企业存货情况等,全面科学地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进行判断,减少判断失误。除了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之外,银行还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获利能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企业的资本结构。正是基于此,银行在对企业进行资金借贷时可以借助于财务报表,分析其产权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利润表的利息保障倍数等对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产权比率能够反映出企业负债跟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一指标的大小能够直接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风险产生影响,在企业负债比例较大时,企业的投资比例就会偏低,就意味着企业的风险大部分是由企业的债权人进行承担,会在很大程度上弱化银行的债权安全性。除此之外,银行在使用产权比率分析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时,还应当考虑到这一指标的使用是依靠企业的净资产来开展的,由于净资产项目中包含了递延资产、无形资产、待处理财产损益以及待摊费用等不确定性项目,支付能力都相对比较弱,因此银行在使用这一指标时还需要结合有形净债务率进行分析研究。资产负债率能够从整体上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也是银行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重点内容。能够从企业的资产总额以及负债总额的相互关系分析判断出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在使用资产负债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时,一般情况下这一指标越低则表示企业的整体偿债能力越高,能够更好地偿还长期债务。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一指标越低越好,在企业资产负债率过低的情况下,企业往往过于保守,不能够有效利用负债进行生产经营,很可能会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银行在实际的企业信贷业务中可以将资产负债率指标考查范围锁定在30%-60%,同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和行业特点,合理确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指标值,依靠资产负债率分析研究企业收益状况,合理判断企业未来的支付能力。
四、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企业运营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资产管理效率和资金回收情况,对于银行资金借贷来讲也是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内容。资产运营能力又指资产管理效率,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越高,则表示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越高,在实际分析中可以依靠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在这其中,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是重点分析内容。应收账款周转率能够分析企业应收账款的收回速度,是企业偿还债务的重要保证。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则表示企业的偿债能力越高。而存货周转率则表示企业营销能力的大小以及产品市场销售情况的好坏。这一指标应当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既不能过高,同时也不能够过低。存货周转率过高则表示企业采购过于频繁,采购成本增加,同时很容易导致企业市场销售机会的错失,也会导致企业的资金回笼出现一定的难度。而企业存货周转率偏低则意味着企业产品市场滞销,机会增加管理难度和仓储成本,同时也会占用大量资金,使得资金使用效益和使用效率偏低。上述两个方面都对于银行及时收回信贷资金不利,因此也就要求企业的存货周转率维持在合理水平。银行在对此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时也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合理判断企业的营运能力状况。
五、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银行在对企业进行资金借贷时也需要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财务报表分析上重点依靠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实现对盈利能力的分析和判断。企业只有实现盈利才能够保证其未来时期内的存在和发展,因此银行将盈利能力作为资金放贷的标准也是合理科学的,基于此,盈利能力也成为企业管理者和银行共同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讲,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指标越高则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越强,未来时期内企业归还本息的能力也就越大;相反地,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越低则意味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越低,未来时期内企业偿还本息的能力也就越低。除此之外,银行在对企业进行资金借贷时还需要重点考察企业经营性净收益在整个企业净收益中的比重,这一指标能够反映出企业主营业务净收益的比重。这是由于通过主营业务活动的净收益相对比较稳定,这一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主营业务越明确,后期的发展就越稳定。只有确保企业的净收益大都是来自于企业的主营业务发展,而不是源于投资交易或者处置资产,才能够提升企业收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实现对企业盈利能力财务指标的连续性分析更能够考察出企业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克雯.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经济导刊,2013(01).
作者简介:秦江萍,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会计学。
中图分类号:F2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2-0074-05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的,标志着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新企业会计准则最重要的改变,莫过于在会计计量问题上特别引入并强调了“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因此,本次公允价值的引入,将被视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重要标志。
一、公允价值概念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从定义中不难发现,公允价值要求交易双方对于交易对象所了解的信息是对称的,交易是在自愿的条件下进行,而且是公平交易。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是为了寻找到交易双方的利益平衡以达到公允的目的。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但可以认为,这种公平的交易环境应该就是竞争性市场。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历程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新颁布的部分具体准则中开始引入公允价值概念,从此,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经历了曲折的3个阶段。
(一)引入公允价值阶段
公允价值在我国最早运用是在1998年6月12日的《债务重组》中,这标志着公允价值正式在我国确立并得到应用。该准则规定,当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将债务转为资本时,该非现金资产和转为的股权都是按公允价值计量入账的。其后,公允价值又出现在1998年6月24日的《投资》和1999年6月28日的《非货币易》里。《投资》准则规定,当放弃非现金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投资成本为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非货币易》准则规定,当非同类资产交换时,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为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二者中较低者;在同类资产交换时,则直接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入账基准。在准则中还规定:对于有活跃市场的非现金资产,以市价作为公允价值;本身没有活跃市场的非现金资产,其公允价值可比照相关类似的资产的市价确定;本身及其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非现金资产,其公允价值可用适当的折现率计算现值等方法确定。
(二)回避公允价值阶段
2001年初,财政部修订《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淡化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较多地采用了账面价值。这是鉴于我国当时的资本市场、产权市场、要素市场不成熟,缺乏活跃的市场,专业人才比较少,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加之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在运用这些会计准则时随意性大,滥用公允价值或借助关联交易或打着债务重组的旗号弄虚作假,编造利润,出具不真实的财务报告。财政部为防止人为操纵利润情况进一步恶化,尽可能回避公允价值,将重组收益避开利润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的资本公积项目。这是财政部根据现实情况做出的无奈而又明智的选择,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办法。
(三)重新引入公允价值阶段
回避公允价值显然与国际潮流相左。否定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可能性,强调我国的会计环境的不完善,是对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自我否定。我国在会计标准中对公允价值的态度已成为我国会计国际化与执行WTO基本规则和有关协议的最大障碍之一,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利益,公允价值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重新引入并确立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地位。新《基本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具体准则在会计计量方面大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其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有17项,占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比例高达44.74%,要求披露公允价值的准则有9项。公允价值是新会计准则最大的亮点,无论是概念还是具体运用的范围都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方向。但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并没有完全照搬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而是在坚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方向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企业体制和公司治理,以及法律、文化等会计环境,不是简单地追求相同,而是保持了中国特色。
三、公允价值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尽管在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初步规定了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但就目前而言,公允价值尤其是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的计量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正是由于这些困难的存在,使得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导致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对财务报告的重大影响。笔者就几个常用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项目,浅谈一下引入公允价值前后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可能的影响。
(一)金融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 以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如交易性金融资产) , 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按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是,无论是已实现的投资收益( 金融资产已出售部分) , 还是未实现的投资收益( 期末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都会影响当期利润。若当期股票或债券价格上升, 公司当期利润就会增加; 若当期股票或债券价格下降, 公司当期利润就会减少。
该准则又规定: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 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不甚明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利润“蓄水池”, 这些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来被处置时, 有可能释放出利润。
从上市公司已公布的2007 年半年报来看, 净利润成倍增长的公司不少。在这些上市公司中, 部分公司业绩的增长来自于业务的提升, 但是也有一些公司业绩的增长来自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应用。截至2007 年8 月30 日, 沪深两市共有1435 家上市公司当年的半年报。统计数据显示, 报告期末上市公司共持有2.88 万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其中绝大部分是对其它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在已披露半年报的上市公司中, 有340家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247 家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剔除重复的, 共有486 家公司持有两类金融资产中的一种或两种, 占1435 家公司的34%。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 划分为此类金融资产的大多是上市公司为赚取二级市场差价的投资。数据显示, 已披露2007 年半年报的公司共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约3942 亿元, 其中排名前20 家的公司持有3859 亿元, 占总金额的98%。一些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有10家公司上半年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超过了净利润的50%。界龙实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该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10 万元, 而其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就高达405 万元。
实行公允价值计量后,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波动计入当年损益,也将对上市公司的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真正能反映企业盈利情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的指标是经营活动现金流,但是按公允价值计量后,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也容易评价企业通过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实现了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标准。
(二)长期股权投资
新准则规定: 1.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2.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其中, 对于投资者投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与存货的计量一样, 企业管理当局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价值进行计量。
投资收益科目主要是用来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和处置收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金融资产的收益。而2007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投资收益大幅度飙升。半年报显示, 苏常柴报告期内实现利润总额19863.49万元, 同比增长474.76%, 净利润为17379.35万元, 增幅达403.71%。净利润暴增主要原因是投资性收益激增。报告期内, 实现投资收益高达13309.42万元,约占净利润总额的77%, 其中包括出售 144 万股“西北轴承”股票增加利润 1500 余万元 和将所持有的“福田汽车”股票中的 1000 万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加的利润 1.18 亿元。可见,以公允价值计量后投资收益核算项目的增减幅度巨大。
(三)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新准则第10条和第11条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这一属性的采用对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地产类上市公司的影响是深远的。短期内,会对企业的账面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从长远来看,还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由于在我国目前房地产业非常景气的市场环境里,投资性房地产都是以历史成本计价,所以一般情况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都高于成本价。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数倍溢价将在2007年的财务报表中得到确认,资产剧增,巨大的利润也将显现出来,这将可能极大地改变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导致地产上市公司,尤其是拥有投资性地产的上市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
(四)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在原准则下,非货币易的双方,均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只有收到补价时,才可以用公允价值计算换入资产入账价值并确认收益。新准则第3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两个条件是: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由此看来,新准则对满足一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的引入一方面还原了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另一方面确认了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损益。虽然这种损益只是历史成本法下被掩盖的潜在损益的释放与体现,但是由此所带来的利润的巨大波动将不可避免。当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时,非货币易将增加企业的利润,对当期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及净资产均会产生很大影响。
(五)债务重组
上海证券报2006年12月29日所作的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有254 家公司进行了债务重组,其中 S股超过100家,债务重组的程度和规模可想而知,《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重大影响。按照新准则规定,对于债务人而言,在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情况下,债务重组所产生的收益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另一部分是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两者均计入损益。新准则改变了旧准则一刀切的规定,将原来因债权人让步导致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偿还负债获得的收益全部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改为计入当期损益,且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这将增加债务人的利润,并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会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
(六)企业合并
在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针对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分别采取“权益法”和“购买法”两种会计处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视同一个企业购买另外一个企业的交易,按照购买法进行核算,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所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定其减值金额。对商誉测试的减值部分,应计入当期损益。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为负商誉。在对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后,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合并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相关费用,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会计期末,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时,按照测试确认的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减少留存收益。对于负商誉,重新评估后,在损益中确认,同时增加留存收益。
(七)收入
新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 实质上是具有融资性质的, 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计入当期损益。而旧准则规定:在分期收款销售方式下,企业应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收入;同时,按商品全部销售成本与全部销售收入的比例计算出本期应结转的销售成本。采用分期收款方式的企业,由于收款期较长,旧准则销售当期一般不会确认收入,而新准则在销售时即可根据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因此同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商品销售的同期无疑多确认了商品销售收入。
除上述方面之外,公允价值还在很多业务中被作为计量标准。例如,利用关联交易调整损益,无论是在历史成本法还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关联交易都是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计量中大量估计因素的使用,加大了企业利用关联关系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尽管在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在关联交易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限制性条款,保持了一种谨慎的态度,但是在目前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资本市场上,很难保证公司不会利用关联交易低价获取优质资产,利用公允价值调整企业损益。再如,融资租赁业务,在租赁开始日,对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认定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在经营租赁售后租回业务中,有确凿证据表明售后租回交易是按照公允价值达成的,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损益,这将对发生该项业务的企业当期利润有一定影响。
四、对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几点建议
尽管在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很多困难,但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就能够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促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完善与发展。
(一)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对于公允价值的采用来说,完善的理论比活跃的市场和高素质的人更重要。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我们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准则框架,在此基础上,制订逻辑一致的(非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但在目前的准则体系下,公允价值计量还很难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加快市场交易的立法,并建立公平、开放、自由、诚信的交易规则体系。鉴于新的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产生重大的变化,应相应地修改中国证监会的相关法规,使得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计算及会计信息的披露尽可能地与会计准则的要求协调一致;同时,应尽快修改完善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使违法行为的预期成本远远高于所获收益,从而警示会计造假者,并形成威慑。实行市场退出机制,把那些不遵守行业操守,出现失信行为的企业或个人驱逐出相关的行业,从而促使广大会计人员自觉按照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
(三)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
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环境并不完善,因此交易价格可能难以达到公允,并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手段。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外汇市场和黄金等贵金属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特别是产权交易、市场金融工具交易和发达的专业评估市场。同时,要打破行业垄断,允许私营、民资进入金融、保险等领域;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鼓励混业经营,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四)规范资产评估流程,加强资产评估的队伍建设
资产评估是公允价值确认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允价值的完善离不开资产评估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资产评估的流程尚不规范,资产评估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首先,应强化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管。一方面,我们应当提高检查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从技术上防范资产评估机构违规操作,并提高对资产评估机构违规操作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应当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积极提倡、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其次,应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素质;最后,应减少守信成本,增大失信损失,改善评估执业环境。只有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加强资产评估队伍建设,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资产评估的公允性,从而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交易是人的活动,公允价值是人们计量经济业务的手段,没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公允价值不可能得到合理地估计和运用。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在新旧准则交替之际,加大教育投入,转变会计人员的计量观念,培养具有公允价值观念、懂得理论与实务的会计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备条件,也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应用公允价值的需要。另一方面,公允价值应用中大量不确定因素的使用,为企业利润操纵提供了方便,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会计人员的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是杜绝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 白玉华.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7,(05):73-74.
[2] 郭学新.公允价值计量对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7,(03):40-41.
[3] 龙静.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准则比较及影响分析[J].中国房地产,2007,(04):56-58.
[4] 毛志宏.浅析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07):45-46.
[5] 马永敏、卢兆丰.公允价值应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8,(04):171-172.
[6] 秦敏.浅谈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会计,2007,(01):4-6.
FCH是Oracle的电子商务套件(E-Business Suit, EBS)子模块,它提供基于财务科目的合并处理系统,可实现企业集团直接抽取子系统科目的数据实现自行合并,进而消除基于“报表”合并带来的不利因素。然而,FCH并不能提供完全满足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合并的实际需要。基于Oracle FCH的报表合并系统主要是利用Oracle OAF(Oracle Application Framework)框架,采用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嵌入OWC(Office Web Component)控件,充分利用Excel已有的报表处理功能,对Oracle FCH进行客户化开发、扩展和改进来实现的。其特点是开发周期短,见效较快,充分考虑最终用户的操作习惯,能与企业集团的Oracle EBS系统实现深度无缝集成,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等。
二、客户化开发需求分析
由于FCH提供的是基于财务科目的合并处理,而DF企业集团需要一个包括财务合并及合并报表管理的集成系统,FCH仅提供标准的试算平衡表和基于多维管理分析的EPB(Enterprise Planning and Budgeting)报表,各种法定财务报表需要扩展开发,需要开发一个报表系统来满足企业集团对报表管理的要求;DF企业集团原有的财务系统是通过100多张报表来收集财务信息,分为月报、半年报及年报,而这些报表中只有部分数据可以装进FCH中,需开发客户化报表数据收集功能模块;DF企业集团都是通过报表来提交或收集信息,原有系统无法转变为通过科目余额表的方式来填报数据,需要扩展开发一个报表数据填报功能模块,并将子公司上报的报表翻译成科目余额表;同时系统需要具有汇总功能、将FCH的结果回写客户化报表功能、数据验证(包括表内验证、表间验证、历史验证、与FCH科目余额表的验证、与关联交易平台记录验证等)功能等;企业集团客户希望建立一个关联交易平台,而FCH本身提供了基于科目余额的内部往来匹配报表,但无法提供基于明细信息的核对,因此需开个一个客户化关联交易平台,帮助企业集团用户核对往来账目。
在财务报表合并系统客户化工具的选择上需主要考虑以下四个因素。一是用户操作界面尽量与原有系统操作方式接近;二是系统应具备灵活的可配置性,企业集团报表的现状是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报表模板变更,因此需要提供非常灵活的报表配置功能,以满足每年年底对报表模板进行及时调整的要求;三是开发工具需要能简便地交付给客户维护;四是开发完成的财务合并系统与EBS集成,并提供给用户统一的系统入口和统一的界面风格。
三、报表合并系统设计
根据客户化开发需求分析,结合Oracle FCH的特点和目前流行的开发语言及工具,本系统在研究设计过程中采用FCH+JSP+Excel插件组合方案。其原理是通过JSP开发数据管理页面和报表模板定义页面等;通过嵌在JSP页面中的Excel插件,用户可以从本地Excel复制报表内容并粘贴到JSP页面中的Excel插件上,并实现数据上传;通过JSP页面中的Excel可以查看报表并修订更新其中内容;FCH中完成合并抵消计算。由于客户化的JSP和Excel插件均可以方便地集成在Oracle EBS中;JSP采用Oracle标准开发工具,开发技术难度一般,而Excel插件采用第三方提供的功能,开发技术难度中等;用户所上传报表即所见报表,可以方便的在JSP页面上修改报表并提交,交互性较好,且与DF集团三级子公司的原有报表系统操作一致,故用户操作困难程度较低,方便用户使用。
其一,财务报表合并业务流程。按照业务流程管控财务业务工作是财务管理最重要的管控措施之一,同时按业务流程推进业务信息化和研发应用软件也是当前国际上最流行、最新的趋势。企业集团的财务报表合并系统的整体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合并业务的方向是自底向上。
其二,财务报表合并系统的合并业务步骤。 DF企业集团财务报表合并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即关联交易平台、报表管理平台和Oracle标准模块报表合并中心(FCH)。 各子系统的业务步骤如下。
(1)关联交易平台子系统流程设计。首先由集团旗下的各单位在规定的扎帐日期之前核对截止上月的关联交易,并有总部关联交易会计负责监督;其次各单位可以在关联交易平台中运行差异报告,并根据差异报告的结果各单位调账,并有总部关联交易会计负责监督;第三步是由总部关联交易会计或相应层级合并节点关联交易会计在关联交易平台中对单位扎帐;第四步是由总部关联交易会计或相应层级合并节点关联交易会计在关联交易平台中运行差异报告,根据差异报告结果调整集团关联交易差异的门槛值,锁定自动抵消的质量;第五步是由总部关联交易会计或相应层级合并节点关联交易会计在关联交易平台中提交自动抵消处理程序,系统根据用户设定的门限值,自动生成抵消分录;第六步是根据第四步和第五步产生的结果,总部关联交易会计或相应层级合并节点关联交易会计在关联交易平台中手工调整各单位之间的关联交易事务处理信息,并手工编制相关的抵消分录;第七步由总部关联交易会计或相应层级合并节点关联交易会计在关联交易平台中导出关联交易调整和抵消的汇总分录,并提交综合会计;第八步是由合并综合会计将关联交易平台中导出的关联交易抵消信息导入到FCH中控制合并结果。
(2)报表管理平台子系统。下属子公司填报、上报报表流程设计。首先是各单户在关联交易平台扎帐后,登录报表管理平台填报科目余额,完成资产负债科目余额表和损益类科目余额表;其次各单位打开需要填报的DF会计报表(在报表管理平台中),通过报表的计算公式自动生成部分主表和附表;第三步是由各单位用户继续填写无法自动生成的报表,完成所有报表的填写;第四步由下级单位的会计主管登录报表管理平台,利用系统提供的批量验证功能对报表进行批量的校验,并根据校验结果判定是否可以上报本单位报表,如果报表验证失败,但确实是由于本单位特殊情况引起的,则要求利用报表管理平台提供的报表备注功能填写报表填报说明,如果由于填报错误引起的校验失败,则要求相关会计重新填报报表;第五步对通过验证或者已编写填报说明的报表,下级单位的会计主管可以在报表管理平台中完成上报;第六步由上级单位的会计主管登录报表管理平台,利用系统提供的报表状态查询功能,可以查看下级单位的报表上报情况,督促下级单位及时高质量的填报会计报表;第七步是由上级单位的会计主管登录报表管理平台,利用系统提供的报表批量验证功能,对报表进行批量验证,可以通过报表状态查询功能,查看批量验证的结果;第八步是由上级单位的会计主管在报表管理平台中,对下级单位的单张报表进行审核,审核后的报表将不允许下级单位撤销审核,同时系统提供了批量审核功能,上级单位用户可以制定某一实体下的一批报表批量审核。
本部门单位流程设计。第一步由总部合并报表会计提交程序,将本部若干家单位核算科目同步到FCH中;第二步是由总部会计提交匹配检查报表,找到尚未维护映射关系的科目;第三步是总部会计科目映射关系,并创建新的映射关系版本;第四步是本部各单位会计登录财务合并中心(FCH),提交程序,将各单位的科目余额表导入到FCH中;第五步是总部合并报表会计在FCH中对DF集团公司本部(汇总)节点提交第一次试合并,目的在于找到本部各单位往来余额之间的差异;第六步是由总部合并报表会计提交公司匹配报表,发现本单位内部往来余额之间的差异;第七步是总部合并报表会计协调本部各单位调整内部往来余额的差异;第八步由筹备组各单位重新提交科目余额表;第九步是筹备组各单位登录报表管理平台填报表,完成后上报;第十步是筹备组各单位关帐;第十一步是总部合并报表会计在收审完各子公司报表后,在总部帐套中编制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分录;第十二步是总部会计登录财务合并中心,提交科目余额传输程序,将集团总部核算系统的科目余额导入到财务合并中心;第十三步是总部合并报表跨级继续集团合并流程,同时总部会计编制总部报表;第十四步是等集团合并完成后,总部关闭核算系统集团总部帐套。
(3)Oracle标准模块报表合并中心(FCH)子系统。集团财务合并流程设计。第一步是由总部合并报表会计登录报表管理平台,提交验证报表程序,并审核子公司报表,同时,替子公司提交科目余额表;第二步是总部会计编制长投合并调整分录;第三步是总部会计在报表管理平台编制固定调整分录,并导入财务合并中心;第四步是总部会计在报表管理平台填写审计调整分录,并导入财务合并中心;第五步是由总部会计从关联交易平台中导入关联交易抵消分录;第六步是由总部会计提交财务合并流程,系统根据事先定义的自动抵消规则产生长投及本部单位往来抵消分录,并将过入的外部抵消分录导入到汇总的科目余额表;第七步是由总部会计根据系统合并的结果,调整合并规则和外部抵消分录,多轮合并试算后确定合并结果。
编制并分发合并报表。第一步是由总部合并会计登录报表管理平台,利用事先定义的取数公示生成合并报表,包括集团合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一部分损益类附表,同时也完成本部汇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一部分损益类附表;第二步是总部合并报表会计继续编报集团及本部的其他报表;第三步由总部合并报表会计将本部汇总及集团合并报表导出并打印,准备向领导汇报材料;第四步是由总部合并报表会计组织向领导汇报。
四、结论
财务报表合并本身一直是财会界公认的四大难题之一,因此财务报表合并的信息化即财务报表合并系统也存在较大难度。通过客户化财务报表合并系统的开发和实施,结果表明本系统的实施,对DF企业集团的财务流程进行了重组和优化,彻底改变整个公司财务和会计业务底层次离散化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实现财务报表合并和数据管理的集成化和信息化,显著提高财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水平,较好地满足财务分析和内部财务控制对财务信息的必要性、准确性、及时性的要求,进而满足DF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公允价值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上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产生,人们日益关注对企业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由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及时性,使得现行财务报告过度关注历史、成本和利润,忽视未来、现金流和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因其潜在的高度相关性,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解决公允价值应用所带来的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问题、实现传统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创新、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使会计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现代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成为国内外会计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完全可以说,如果能够得到深入研究的话,公允价值将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一、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的应用影响分析
1.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制定的背景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交易日趋活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趋凸显,适时分析新的会计准则对该行业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与重要。投资性房地产只是房地产业的一个部分,主要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已出租的建筑物,从而把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和作为存货的房地产排除在本准则之外。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如果将其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看待并提取折旧,其净值往往不能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处理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将它们按照流动资产以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原则来处理,也是不合适的。所以应该给投资性房地产制定一个专门的准则。
2.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有关规定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这意味着地产公司可以对两种模式进行选择。而且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从原有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准则还规定,如果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之所以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房地产不再计提折旧了,主要是折旧的部分已经通过公允价值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而相应地得到了补偿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正式奠定了重估净资产值的方法作为房地产上市公司估值的核心地位。这必将引导市场对该项方法进一步的认可。而且随着投资性房地产物业的增多,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新会计准则采用后,肯定会引导市场更多的关注各项投资性房地产物业的真实价值,并使重估净资产值的估值方法成为评估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主要标准之一。
二、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1.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
新准则的规定主要对拥有大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产生影响,而对于持有数目庞大的作为存货性质房产的普通居民住宅开发企业来说,除了部分投资性土地储备外,会计核算并无太大变化。原来分别在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中核算和列示的投资性房地产,将统一“转移”到“投资性房地产”中,原有的资产结构被改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动资产数量下降,流动比率会受到影响。准则同样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时,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采取何种计量方式会受市场行情、管理层意愿以及税收状况的影响,资产负债表的形态也会呈现不同的变化。当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行情看好并存在可靠的公允价值时,如果企业选择继续按成本模式计量,不会影响其高价转让或赚取高额租金收入。但是如果按公允价值计量,在继续持有这项资产的情况下,企业当期利润增加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资产规模也相应扩大。在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转换的情况下,市场价值看好的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时会增加所有者权益,而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将全部记入损益,因此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会受房地产价值的影响。
2.对利润表的影响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利润表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期末以公允价值后续计量,如果市场行情看好,则当期利润增加。由于以这种模式计量的房地产不需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变相的减少了成本支出,也会一定程度上增加当期利润。
(2)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相互转换的情况下,无论转换为哪种资产其的入账价值都为当时的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差额的处理有所不同。如果存货或其他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差额将计入损益。行情看好时,当期利润增加,企业若能够推迟转换,不但可以继续维持客观的租金收益,更等待价值进一步上涨之后获得更高转换收益;如果投资性房地产转化为其他资产,高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计入所有者权益,低于部分计入损益,减少当其利润,造成利润率的下降。
3.对财务比率的影响
财务比率分析是企业财务评价中最基本的方法,它是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股权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债权人评价信贷风险的基本依据。
(1)盈利能力比率。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可以看到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应用使得部分比率显著变化,同时由于公允价值易受市场经济状况影响,这类指标可能有大幅的震荡。例如期末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时,如果市场行情看涨,大量持有此类资产的企业当期利润增加,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反应盈利能力的比率也相应上升,资产负债率等反应企业长期融资能力的指标也呈现利好的趋势。但如果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化过于剧烈,此类比率将会出现剧烈波动。同样的情形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和合并中出现,主要取决于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以及差额所记入的科目。
(2)短期偿债能力与长期融资能力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比率等。此类比率的变化取决于公允价值对负债规模、流动资产、短期投资和存货等科目的影响。以投资性房地产来讲,将其从存货科目转移并单列,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流动资产的规模,因此流动比率会下降,但是企业实际上并未发生偿债风险;对于银行,如果其市场信誉下降,那么其负债的公允价值也随之降低,这样一来现金流动比率反而上升,与其真实的财务状况相违背。长期融资能力主要指资产负债率。与盈利指标和短期偿债能力一样,这类指标的变化依赖于企业资产、负债规模在公允价值下的增减幅度。指标所显现的利好或利空情形也许只是计量模式带来的表面现象,作为报表使用者应该综合企业内外的相关因素看待和分析。
(3)周转率指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盈利能力相关的各种周转指标,由于这些指标的分子是当期的营业收入,而上述几种类型交易产生的损益主要即计入营业外收入、公允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等科目,因此我认为这类指标的变化取决于分母-----各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化。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是流动资产数额下降,却可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期末交易性证券的评估增值使企业资产规模增大,因此总资产周转率降低。公允价值的应用不但使会计处理发生变化,也使传统的财务比率分析方法受到挑战,更有理性、全面的分析甚至是新的财务比率的出现是为报标使用者提供更有效信息的要求。
三、未来展望和建议
为了规避和解决上述问题,更好的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顺利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针对我国宏、微观经济环境的现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总体而言,要坚持改革和管理并重,从改革自身管理体制入手,努力构建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和全方位的风险持续监管机制。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条件
努力培育各级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从而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直接。为促进生产资料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在市场运行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方面关系:一是以满足居民消费升级、城市化、工业化需求为目标,做好生产资料市场供需平衡工作;二是以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为核心,做好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完善与提升工作;三是以加强市场法规建设、构建商业信用体系为重点,推动生产资料市场协调有序发展。
2.引进先进的评估公允价值的手段
我国应努力借鉴国外经验的,充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特别是采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涵盖全部业务和管理信息的数据仓库平台。逐步引进资产负债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专业化系统,健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保证其关于公允价值的取得和信息披露工作是建立在先进的、高效的系统平台之上。
3.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
尽量完善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资本市场,实现产权多元化以弱化内部人控制程度。只有这样,才是公允价值能在我国合理运用的根本保证。
应当顺应公允价值披露的要求,按照内部控制原则和风险防范的要求,从内部组织的设置、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方面进行改进和强化。要明确职责,改善内部控制环境,调整和完善组织结构,新建和修改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加强内部稽核,增强稽核权威性和独立性,不断改进稽核手段,提高稽核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谢诗芬: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环境辨析[J].财经论丛,2001:59-62.
一、企业管理者在财务报表使用中的定位
财务报表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状况的表现,会被很多具有不同信息需求的主体使用。不同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所反应的信息有不同的需求。而企业管理者对财务报表的使用是一种内部使用,通过对企业的资产以及负债等财务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发现企业在经营筹资融资方面的一些问题,据此调整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资本结构,以实现企业目标。
二、财务报表各要素分析
(1)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负债表是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反应,它通过对企业库存现金、应收款项、存货、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固定资产等的统计,来确定企业的债权债务。一般来讲,在我国资产负债表编制中采用的是账户式的结构。其基本的会计等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在这个会计等式中,左边反应了公司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它能够反应企业的经营潜力;而右边的等式则是企业的资金来源。其中负债是来自于债权人的资金,代表的是企业所承担的义务,而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股东的权益,包括股东所投入的资本以及公司所累计的留存收益。下表是资产负债表的情况:
(2)利润表费分析
利润表,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是企业的利润状况。而从财务方面来讲,则指的是将企业一段期间内的营业收入跟期间的经营各项费用进行统计、对比,然后按照各项的收入、费用以及利润分类编制而成的一种报表。利润表往往会将企业在一定阶段的经营成果通过盈利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来。在我国的会计制度中,规定公司所采用的利润表为多步式的结构。其基本的会计等式为:
利润=收入—费用
在利润表中,主要是对企业所有形式利润的一种计算统计。从上面的基本会计等式我们可以看出,在利润表中主要有收入跟费用这两个主要的因素,而其它的具体的要素则是收入跟费用的具体化。在利润表中会涉及到企业的营业利润,企业的利润总额,企业所营业的净利润这些方面。其中营业利润等于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两者之间是一种相减的关系;而利润总额则是以前面所讲的营业利润为基础的,然后再加上企业在经营之中所做的投资的收益和一些国家在政策方面的补贴,当然除此还包括一些营业之外的收入;而净利润则是利润总额与所得税费用之间的差额。下表是利润表与企业之间的一些关系状况:
(3)现金流量表分析
顾名思义,现金流量表就是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它也是财务报表的重要构成要素。它为企业提供的是企业当期的现金的流入、流出以及一些结余的状况,能够让企业对资产的流动性以及适应性进行有效的评价。往往对于它的统计与分析能够让企业了解到自己的收益能力,在适时调整经营策略的时候有效的预防企业的财务风险。
现金流量表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企业的经营方面的现金流量,第二个部分是企业进行投资方面的现金流量,而第三个部分则是企业在筹资活动中的一些现金流量。在这些不同的现金流量中,我们需要关注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流量表中的现金具体的意义。一般而言,在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跟我们平常说所的现金不同,它不是纯粹的人民币的形式,还有着别的意义,那就是它代表的是企业可以任何时候都可以用来支付的一些现金以及所拥有的现金等价物。现金流量表在财务报表中有着重要的位子,下面是现金流量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间的一些关系:
三、财务报表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1)财务报表总体编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应用的基础,而在进行财务报表编制的时候需要财务人员注意一个问题,即财务报表在编制的时候注意报表中的企业资产与负债,收入与费用都不能够相互抵消,也就是它们不能够通过加减的净额进行列表,而是要分别独自列出来,以便报表使用者的查看与分析以及有效运用。当然这种情况也有它固有的特殊性,即在某些时候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抵消,主要的情况有:第一,当企业具有抵消那些已经确认了金融的权利的时候;第二,企业计划用净额进行结算的时候。以上两者都可以进行资产与负债,收入与费用的相互抵消。
(2)企业经营管理资产负债表的应用
资产负债表是财务报表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它往往通过对企业资产、股东权益以及负债的描述,能够合理的评价企业的资金运营、财务结构是否正常,并且也能够通过对企业所拥有的负债以及偿还债务的能力来分析出企业的经营效益。一般来讲,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分析运用中需要注意下面的三点:
第一,准确理解财务报告各报表之间的关系
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各报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对来说,资产负债表是一种财务状况的总体反应,它是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的基础上形成。资产负债表的形成首先是通过对利润的分析,然后再体现在现金流量结果之中,这样其将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联系了起来。其表现的形式可以如下:资产等于负债跟所有者权益之和;负债的变动与权益的变动之和等于现金的变动与非现金资产变动之和;现金流量与非现金资产的增减之和等于负债的增减与净利润的增减之和。
第二,准确编制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
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都是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础,所以企业在进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之前,需要对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做个准确的编制以及统计。以此来明确企业的各项收入以及支出,分清楚其中的现金项目以及非现金项目,来为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分析提供基础的保障;
第三,做好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在做好了利润表以及现今流量表的编制以后,企业还需要以此为基础编制准确科学的资产负债表。在编制的过程中要做好资产类、负债类以及所有者权益类的资产负债情况编制。在资产类中主要需要统计流动性资产、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然后总结年度的资产总额;在负债类中泽需要对应付装款、员工的薪金、其它应付款进行核对,对其进行分项的计算;而在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则需要根据测算的利润结果对所有者权益中没有填写的利润分配项目以及其它的项目做一个总结,来形成年度数据,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3)企业经营管理中利润表的应用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对于利润表的应用往往是对企业获取利润能力的一种衡量。通过利润表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的资产总额利润情况,并且对企业在经营中的收入以及费用有个详细的了解,让企业在进行成本营业利率、净资产率、资本金利润率等的计算基础上,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利润发展趋势等。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性的依据,进行企业经营策略的调整等。
(4)企业经营管理中现金流量表的应用
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中企业需要对其一定期间内的现金流入以及流出做一个准确的统计,进而分析企业的内源;并且在现金流量表中企业也可以通过对企业的投资以及筹资获得现金的情况来分析企业的内部现金生产能力,再进行企业负债能力的衡量。在整个现金流量表的应用中,企业可以掌握其现金的流动以及盈余情况,辨别企业的融资方式,从而更好的进行企业经营策略的调整,来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
财务报表企业财务管理应用
财务报表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财务数据分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若想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重视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从报表中反应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了解企业的收支状态、业务运行情况,能为企业后期的发展提供基础。财务报表能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对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也具有辅,由此可见,财务报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财务报表的基本概述
纵观各大企业的财务系统,在对财务管理时,都会使用到财务报表,借助财务报表能将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经济运营情况。可见,财务报表分析对财务管理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财务报表分析,简单来说就是财务分析,以分析企业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等为主要内容,结合具体分析结果,来对当前企业财务盈利、负债与财务等状况做出合理的判断,对企业前期、目前与未来的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可为决策提供借鉴信息。负债情况是衡量企业抗风险性能的关键指标,企业在负债上的承担情况会对未来发展趋势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结合财务报表,能对财务负债提供合理的判断,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而盈利情况则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展现,也就是在一段期限内,企业经营与管理状况的好与坏。在盈利一栏中,管理者也能了解企业在盈利上的表现,从中了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不足,可及时提出应对措施。
分析财务报表时,会使用到诸多会计信息与资料,但是资料内容是有限的,会对分析工作产生制约,为实现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全面分析,必须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是提升财务报表分析精确性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讲,开展财务报表分析的方式主要有比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项目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
二、财务报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财务报表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从目前的应用状态来看,还存在部分缺陷,制约着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因此,应重视对财务报表分析方法进行完善与优化,以提升财务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1.做好数据收集工作
财务报表制作之前,需要做好企业财务数据的收集工作,对重要的财务信息与资料进行收集。收集财务信息时,要保证财务数据间的关系,保证这些信息与分析目标一致,根据分析目标来选择所要收集的信息。例如,以分析企业偿债情况为目的,财务人员则需要收集相关的资产信息、资产质量与负债结构等,使用比率分析方法,对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等;若以分析企业盈利为目的,应对企业经营的利润率、毛利率与可持续增长能力等信息进行收集。收集资料时,还应对企业所经营项目的信息予以收集,了解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与好评率,不能只看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这样是不切实际的,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无法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只有通过外部呼声,经过调研,才能发现企业所经营产品的不足,继而才能不断进步。
2.完善财务报表内容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财务报表时,为体现财务报表的真实价值,应对财务报表的使用情况予以完善,这就要从财务报表上出发,通过合理的设计与制作,能将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清楚的表述。编制报表时,应重视对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性,强化信息的广度与深度设计。此外,编制者应将非货币计量与货币计量因素在报表中体现出来,以增强数据的实用性,还必须要遵循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结合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利用公允价值来计算企业的资产等,在计量时,应将价值的变动在报表中反映出来,利于财务报表的不断优化,进而增强财务报表的实效性。
3.优化财务报表分析方式
除了基本的财务报表编制外,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也应进行完善,以求获得最为精确、真实的财务信息。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财务人员应重视对波动较大数据的分析,了解导致波动较大的原因,必须要获得足够的材料与资料信息,这样才能对数据进行准确的计算。对现有的数据分析方式进行完善,分析数据时,应从长远角度与大局考虑,根据财务报表中的详细数据来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市场规模与财务运营规律等进行科学预测,将行业数据作为重要的数据参考标准,以实现对数据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此外,为了开展企业决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经营角度着手,及时分析市场占有率、客户的满意度与产品的合格率等,对一系列非财务的因素进行分析,及时对财务数据出现大波动的原因,及时了解企业在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及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言,财务报表分析是核心内容,只有对财务报表进行有效的分析,才能获取最丰富、最直接的财帐据,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因此,必须重视对财务报表的科学应用,从报表中各类数据的对比情况,管理者能找出企业财务运营的缺陷,可获取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能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帮助。由此可见,制定规范、精确的财务报表很是关键,是实施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人们愈加认识到了分析财务报表的重要性。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能够很好的评价企业的经营情况,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衡量,并对企业将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财务报表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制定的企业发展决策更具合理性与科学性,并不断的提高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以及分析的方法
1.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分析财务报表的时候,主要是分析企业的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等,通过分析这些报表,能够对企业财务、运营以及盈利的情况和能力进行科学的判断。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都是能够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容,所以,分析财务报表能够给企业的决策有效进行提供帮助,能够帮助企业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盈利能力表达的是企业盈利的实际情况,通过其能够将企业这段时间内的运营以及管理情况揭示出来。与此同时,盈利能力也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及时的找到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措施,从而给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负债能力指的是企业面对风险的时候能够抵抗风险的能力,企业负债水平会给企业将来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能够,能够全面的了解企业实际的负债能力。
2.分析方法
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用到的会计资料比较多,但是这些会计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往往比较少,所以,想要全面的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便必须选择科学有效的手段来进行计算,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决策的准确性,给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开展财务报表分析具有深远意义,通常体现在资产负债、现金流量及经济利润方面财务报表分析,能够使财务管理人员进一步了解企业运营情况,利于决策者制定合理的决策方案。通过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全方面了解企业有关信息,例如财务管理人员可以掌握企业资金支出相关信息。准确分析企业财务报表,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全方面、系统化的掌握企业财务情况,便于企业管理者制定科学的决策计划,并且在掌握企业有关信息后,可使企业管理者明确企业未来发展趋势,针对此阶段内企业制定的错误决策进行改进与调整,防止企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使企业经营者可以运筹帷幄。财务人员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通过了解企业财务具体情况与运营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基于企业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财务管理时深入研究财务报表,并在掌握企业负债能力、内部资金流转信息以及经济利润等情况后,可使企业经营者作出科学决策,提高企业自身抗风险与规避风险能力,逐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等级。另外,企业财务机构可以依照财务报表反映出的有关财务信息,对企业指标进行有效判断。同时,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也可以依照指标实现科学调整,强化风险控制力度,使企业内容资金正常运转,加强企业财政安全,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提高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有效性的策略
1.对不同的数据分类进行完善
为了保证数据本身的可比性较强,企业需要对不同数据分类进行完善,并且需要将那些需要对比的数据集中收录在一起,这样能够给财务报表分析提供帮助,并且也能够保证数据本身的可比性比较强,切实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精确度。
2.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为了切实提高财务报表本身的分析准确度,一定要提高相关资料的准确性,所以,企业必须重视财务人员本身的素质提高。只有财务人员本身素质提高,才能够保证财务报表和相关数据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数据准确度,将数据的作用发挥出来。所以,企业必须重视财务人员培养,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促使财务人员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统计和计算,提高材料本身的可信度。
3.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分析
若是企业的数据资料比较的之后,会导致分析方法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给分析方法造成很大的局限,所以,在分析财务报表的时候,需要对企业以往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全面的了解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然后,企业需要合理的对企业自身和其他相关行业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对比,并在这个基础上全面的进行分析,从而确保得到的数据准确性较高。所以,企业需要根据企业当前的情况以及以往的情况,来对企业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判断,这样能够避免出现因为数据比较滞后而影响财务报表分析。
4.将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结合在一起
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企业的财务还是企业的相关经营活动本身便是动态的,整个过程也是动态的过程,但是对于企业财务报表和相关的数据资料来说,其表达方式是一种静态表达。现在,我国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时候,选择的往往是动态分析的方法,这便会导致企业在分析财务报表的时候,往往会通过静态形式来讲企业财务活动展现出来,这样会导致财务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时候,应该将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企业全面的判断企业的相关数据。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根据自身经营的情况来科学的进行动态分析。在动态分析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全面的考虑到数据资料本身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进行有效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对财务报表分析进行优化,提高财务分析的有效性,将财务分析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给企业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分析程序 注册会计师 审计
分析程序概念及作用
(一)分析程序概念
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时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有关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包括调查识别出的财务信息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
理解分析程序的含义时,要把握三点:一是分析程序的对象。分析程序涉及不同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的内在关系,数据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是不适宜使用分析程序的。二是要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是使用分析程序重点,通过计算一定的比率或趋势分析,识别异常的“不一致”或“重大波动”。例如,在经营环境和产销规模等情况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将本年销售收入与去年销售收入的比较来分析销售收入的变动是否正常,比较前后各期以及本年度各个月份存货的余额及其构成,以确定期末存货余额及其构成异常。三是分析的目的。对财务报表揭示的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公允作出评价。正确使用分析程序能够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二)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作用
1.用作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目的在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在风险评估过程中使用分析程序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异常变化,识别存在潜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分析程序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状况或盈利能力发生变化的信息和征兆,识别那些表明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问题的事项。
2.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在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分析程序作为实质性程序的一种,单独或结合其他细节测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此时运用分析程序可以减少细节测试的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使审计工作更有效率和效果。
3.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分析程序,在已收集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合理性作最终把握,评价报表仍然存在重大错报风险而未被发现的可能性,考虑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以便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合理基础。
分析程序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应用
分析程序运用的不同目的,决定了分析程序运用的具体方法和特点简介:
(一)风险评估过程中分析程序的应用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应当运用分析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运用分析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注册会计师可以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异常变化,识别存在潜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帮助注册会计师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这个阶段运用分析程序是强制要求。
1.在风险评估程序中的具体运用。注册会计师在将分析程序用作风险评估程序时,应当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有关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将分析程序与询问、检查和观察程序结合运用,以获取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及具体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在运用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关键的账户余额及变化趋势和财务比率关系等方面,对其形成一个合理的预期,并与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金额、依据记录金额计算的比率或趋势相比较。如果分析程序的结果显示的比率、比例或趋势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不一致,并且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无法提出合理的解释,或者无法取得相关的支持性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其是否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例如,注册会计师根据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得知本期在生产成本中占较大比重的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因此,注册会计师预期在销售收入未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由于销售成本的上升,毛利率应相应下降。但是,注册会计师通过分析程序发现,本期与上期的毛利率变化不大。注册会计师可能据此认为销售成本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应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
再如,如果被审计单位主营业务是制造业,但其利润却总依赖证券收益或其他投资收益,这说明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问题,且将投资收益成为重点审计领域。
注册会计师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主观认定的会计事项(如固定资产折旧计价方法的选择),有异常变动的会计报表项目,内部控制薄弱的会计报表项目(如递延资产的确认与摊销),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计报表项目,会计报表截止日前发生的大额或异常经济业务(如年末大量销售),长期挂账项目(如逾期应收账款、呆滞存货等)以及与关联者的业务往来等特别风险。
2.风险评估过程中运用分析程序的特点。风险评估程序中运用分析程序主要目的在于识别那些可能表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异常变化。因此,所使用的数据汇总性比较强,其对象主要是财务报表涉及相关账户余额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使用的分析程序通常包括对账户余额变化的分析,并辅之以趋势分析和比率分析。
(二)分析程序在实质性程序中的运用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下同)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
1.实质性分析程序的适用范围。实质性分析程序是指用作实质性程序的分析程序,它与细节测试都可用于收集审计证据,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单独或结合细节测试,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实质性分析程序不仅仅是细节测试的一种补充,在某些审计领域,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较低且数据之间具有稳定的预期关系,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使用实质性分析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2.实质性分析程序的运用步骤。识别需要运用分析程序的账户余额或交易;确定期望值;确定可接受的差异额;识别需要进一步调查的差异;调查异常数据关系;评估分析程序的结果。这六个步骤需要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
3.实质性分析程序的常用方法。财务报表审计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但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生舞弊,可能产生更为特别的重大错报风险(特别风险)。针对财务报表舞弊使用以下分析方法可能更为有效。
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经常用于对毛利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的分析。由于同行业中毛利率具有平均化的趋势,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主营业务毛利率与行业平均水平相差太大,就可能在造假。如果其毛利率大大高于行业数,则意味着其收入是虚假的,反之,收入可能被隐瞒。另外,比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虚构收入和利润,同时又未等额增加收入和成本,进而导致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急剧增加所致。同理,根据相关财务指标的计算,比较可以给审计人员类似的启示。注册会计师还可以选用收入增长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将本公司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资料进行横向比较,来发现被审计单位的异常情况。
不良资产分析法。不良资产是指除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不良资产分析法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或者将不良资产的增加额与当期利润总额的增加额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则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有“水分”。
异常利润分析法。是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利润中剔除,以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由于企业利用资产重组调节产生的利润要通过这些项目体现出来,此时采用异常利润分析法识别会计报表粉饰将特别有效。
现金流量分析法。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及总体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企业净利润进行比较,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现金流量的利润,将意味着与之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表明企业可能存在粉饰会计报表的现象。
表外筹资监管分析法。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它通过租赁产品筹资协议、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代销商品,来料加工、应收票据贴现等方式筹集资金,而无须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使企业在获得借入资金的同时,不改变资产、负债现状,它可以保持会计法规要求的资产负债率。由于表外筹资的隐蔽性和风险性使报表的信息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对信息使用者构成潜在的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认真分析表外筹资,实行有效监督,以维护企业外部关系人的利益。
分析性程序对销售收入舞弊、存货舞弊、费用舞弊等都是有效的审计程序。
(三)分析程序用于总体复核
在审计结束或临近结束时,注册会计师运用分析程序的目的是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与其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一致,注册会计师应当围绕这一目的运用分析程序。这时运用分析程序是强制要求。
1.总体复核阶段分析程序的特点。在总体复核阶段执行分析程序,所进行的比较和使用的手段与风险评估程序中使用的分析程序基本相同,但两者的目的不同。在总体复核阶段实施的分析程序主要在于强调并解释财务报表项目自上个会计期间以来发生的重大变化,以证实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所有信息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一致、与注册会计师取得的审计证据一致。因此,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实施分析程序的时间和重点不同,以及所取得的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另外,因为在总体复核阶段实施的分析程序并非为了对特定账户余额和披露提供实质性的保证水平,因此,并不如实质性分析程序那样详细和具体,而往往集中在财务报表层次。
2.分析程序在总体复核阶段的具体运用。在审计要结束或接近完成时,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行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整体复核,以确定审计结论的恰当性和财务报表整体的公允性。
比较规范的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审计完成阶段的分析程序主要是执行三级复核,第一级是由另一注册会计师复核,第二级项目组负责人复核,最后合伙人或主任会计师把关。
在执行分析程序时,合伙人(主任会计师)一般会阅读财务报表(包括附注),并确定注册会计师是否已经搜集到了关于异常的账户余额(或比率关系)的充分、适当的证据。例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中,公司的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出现大幅度增加,货币资金出现大幅度下降,合伙人(或主任会计师)需要确定负责该公司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已搜集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说明这些数据的异常变动是真实、合理的,是由于行业不景气或者产品结构老化等原因造成上述财务指标出现异常变动,从而确定追加审计程序的广度。
应用分析程序应注意的问题
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运用分析程序能够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但是在运用分析程序获取审计证据时,还应与询问、检查、实地查看等审计程序相结合。
对于重要的项目,准确性较低或重大错报风险高的项目不应过多的依赖分析程序的结果。如果某项认定的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要求较低,而相关内部控制又很薄弱,注册会计师过分使用分析程序的结果,会导致错误的审计结论。因此,注册会计师这时可直接使用交易和账户余额细节测试获取相关审计证据。
运用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认定只能提供间接证据。这是因为分析程序只能对财务报表认定提供审计的线索和指明审计的合理方向。证明力强的直接证据还得依靠交易或账户余额的细节测试来获取。运用分析程序时存在分析程序结果显示的数据之间存在预期关系而实际上却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实质性测试中未使用分析程序,并不构成审计程序有缺陷;相对于细节测试而言,实质性分析程序能够达到的精确度可能受到种种限制,所提供的证据在很大程度上是间接证据,证明力相对较弱。从审计过程整体来看,注册会计师不能仅依赖实质性分析程序而忽略对细节测试的运用。
运用分析程序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相当的分析技能。而我国注册会计师运用分析程序的经验还不足,这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放弃使用分析程序而直接使用细节测试程序获取有关认定的证据,从而降低审计效率。
分析程序仅适用于数据之间存在某种预期关系的状况。如果分析程序数据之间尚不存在预期关系或不可比,就不能运用分析程序。即使存在数据间的预期关系,采用分析程序也可能产生重大漏洞,因为这些数据不可靠,对于设计完好的、虚假的数据关系,分析程序就难以发现其异常情况。这就需与细节测试相结合。
运用分析程序需要一定的比较基准,才能够评价相关的财务信息。但对于一些行业不存在可供比较的行业数据、历史数据,如一些新发展起来的行业,没有比较的前提,可能导致运用分析程序没有效率和效果。建立有关行业的数据库及时而有必要。
分析程序不能被滥用。并非所有认定都适合使用实质性分析程序。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是运用分析程序的基础,如果数据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可预期关系,注册会计师将无法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而只能考虑利用检查、函证等其他审计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合理基础。在了解内部控制和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一般不需使用分析程序,关于所有权的认定也不能使用分析程序。因此这就是分析程序有适用性的问题。
结论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被审计企业的经营风险,过高经营风险往往导致财务舞弊的发生,也带来了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应该把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可能存在使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产生重大错报风险并进行评估,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包括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在审计临近结束之前进行检测总体复核财务报表是否有未被发现重大错报风险。在审计的三个阶段,分析程序的正确运用能够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在审计实务中运用分析程序往往起到其他审计程序所不能替代的效果,事实证明,从已经披露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案看,根据被审计单位披露的财务信息,和其他非财务信息,大多能通过分析程序发现相关项目的异常变动。分析程序虽然能够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但是也有本身的局限性,分析程序只有与询问、检查、实地查看等审计程序相结合,与相关交易、账户余额的细节测试相结合,才能确保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S].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修订
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S].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