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经济发展的战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9 17:23: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济发展的战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发展的战略

篇(1)

关键词:

体育事业;经济;发展方向

体育是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也是对人体健康最为有益的社会活动。体育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刺激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活性,对于改善人们的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喜爱,这为发展体育经济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应根据人们的需求调整体育发展方向,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这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新时期体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双重特征体育与衣食住行等人们生活中的必须品有所不同,而是生活中的调剂品,是减轻人们生活压力,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这赋予了体育新的含义,将体育放到了上层建筑的高度上,发展体育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前提。由于体育的特殊用途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而现代体育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特殊的产业,拥有完善的产业结构和各式各样的服务项目,人们在体育中会得到更多的惊喜和收获,因此现代体育获得了大量人的支持和推崇。人们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体育项目上,这极大的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不同阶段体育发展具有不同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国的体育发展战略一直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总体来说,体育历经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体育的诞生时期,发展时期以及黄金时期。第一时期是我国体育的诞生时期,该时期首次提出了体育的概念,目的是增强全民体质,让人们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此时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比较落后,与其他国家鲜有交流,人们的生活所需全靠自产自销,生活重心全部放到生产和劳作上。为了激励人民,丰富人们的生活,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体育建设,以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提高其生产和工作效率,从而增加我国的物资储备。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在体育设施方面投入有限,所以体育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第二时期是我国体育的发展时期。该时期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与其他国家之间也有了贸易往来与合作,同时我国人民经过了长时间的锻炼,个人体质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了彰显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传统体育逐渐向着竞技体育的方向发展。通过举办各类体育盛会,从中选拔优秀的体育特长者进行培养训练,使其在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国家争夺荣誉。这一时期体育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培养各类体育人才,各个地区也纷纷成立了体育院校,为国家队输送人才,体育事业因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第三时期是我国体育的黄金时期,我国经济在世界上已经达到了领先水平,综合实力十分强劲,这决定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无可撼动。在体育方面,我国选手在国际赛事上夺得了耀眼的成绩,不断刷新着世界记录,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认可。在此情况下,我国体育也由竞技体育转变向全民体育。这不同于体育诞生之初的增强国民体质,而是加大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投入,让每个省、每个城市、每个居民区都遍布体育设施,要让所有人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人们在闲暇时能够将体育运动当作主要的休闲方式,使全民健身的概念深入人心。

(三)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中国体育的进步物质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保持着迅猛的经济发展态势,这种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这也奠定了我国经济强国的重要地位。国家大力支持各地的经济建设,推出了各种政策优惠,为各行各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体育事业因而拥有了发展的契机。国家为体育事业投入了大量的物质和资金支持,尤其是开办体育学校,建设体育设施,招聘国内外优秀的体育教练等等,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得以飞速的发展,逐渐赶超世界领先水准,同时也带动了如服务业、饮食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说,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体育事业进步发展的物质基础,体育事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保证。

二、经济转型期我国体育事业的转型发展方向

(一)体育事业转型发展的内涵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运动需求,如果运动强度超过了该个体的最大承受能力,就会给其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所以体育运动要适度,应根据人们的需求设置体育运动的类型和强度。为了更好的实现全民体育这一内涵,体育应该向着功能型的方向转变,将服务对象从专业的体育运动员转变为普通的人民群众,以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宗旨,根据人们的需求设置体育项目,使体育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身体素质的人们的基本需要,让体育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用。

(二)以需求为导向,从政治体育向生活体育转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而体育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人们对体育的强烈渴求使其已经不能满足于从各类媒体上观看体育赛事和体育新闻,而是要亲自参与到体育实践中,以亲身经历感受体育的乐趣。在此背景下,体育设施的种类愈加丰富,功能也更加强大,能够很好的满足不同层次的训练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节体育设施的强度,循序渐进的提高身体水平,体育也因而向着生活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

(三)转变投入方式,从数量投入向质量投入转变我国体育事业的投入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地方投入较少,从投入的结果来看,质量不高。以我国竞技体育为例,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对奥运会和全运会项目投入较多,而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投入较少。在群众体育的投入上,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的投入是其重点。我国体育场地一方面出现人均场地面积不足和设施缺乏的问题,一方面又存在减少和被占的局面,这反映出在体育投入上只重视数量,没有重视质量,只重视基本建设,轻规划管理的粗放型增长道路。必须改变这种增长方式,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转变价值导向,从效率导向向公平导向转型我国传统的体育投入偏向竞技体育和城市体育,是有着明显的效率导向的。公共体育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短缺以及公共体育服务的不到位,已经成为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政府应当积极回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实现公共服务理念的创新,从经济增长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型,加快实现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职能转变。同时,要有效地解决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把关注的重点从单一的效率转移到效率与公平并重上,当前应该积极探讨基本体育服务的均等化。

三、总结

我们应提高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加大全面健身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使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收获快乐和满足。同时,要提高体育设施的质量和科技含量,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研发更多的适合于普通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并增加器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从而吸引人们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生态文明概述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生产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彼此协调且相互关系的过程,通过经济生产方式的改进,从而为自然环境的平衡性提供保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广义的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之后发展演变而来的新型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其视为行为准则,进而构建良好的生态体系,确保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得以可持续发展。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具有并列地位的现实化文明形式,重视人类在与自然环境形成关系时所体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从结构内容上考虑,涉及生态物质文明、生态精神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政治文明以及生态社会文明五个方面的内容。生态文明的各个结构内容又可分为多个因素内容。生态文明与其他的文明形态有着直接的联系,彼此之间不可分割,同时生态文明发挥着较为突出的主体作用,贯穿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衡阳县域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水平不高

根据衡阳县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县域内绿色经济的发展范围相对狭小,绿色经济发展的总收入在省内经济整体发展系统中仅占少数,衡阳县域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重视程度不断下降,无法构成衡阳县域内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保障体系,影响了衡阳县域绿色经济的加快发展。

2、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衡阳县域的经济发展以及重大项目的建设主要来源于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类产品的生产,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程度较高,所产生的压力较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会造成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另外,衡阳县域的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有着较大的依赖性,其中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待升级、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保证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处理,致使污染程度不断加深,影响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

3、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较为薄弱

现今衡阳县域内的居民仍存在着薄弱的生态意识,其对待生态文明有着过低的责任意识和义务精神,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存在着有碍于生态文明发展的因素。衡阳县域内未针对绿色经济发展现状构建起关爱自然的正确价值观念,未形成符合县域内绿色经济发展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无法在人类群体中建立良好生态文明环境,致使生态文化在现代化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逐渐丧失。

4、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衡阳县域的基础设施正处在建设之中,且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但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促使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着一定的滞后影响。衡阳县域内的各个城镇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程度不高,严重地拖慢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进步。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必然会对生态文明建设造成阻碍影响,促使生态功能的下降。另外,人口稀少,无法保证有效的绿色经济发展环境,特别是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衡南县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与发展路径

1、衡南县的比较优势

衡南县属于衡阳市。衡南县内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铜、石头、砂砾以及萤石矿等等;且人口相对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经济发展的劳动力需求,成本低廉;衡南县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临近城市发达地区,且交通便利,具有广阔的市场环境;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境内具有多个优质稻高产示范片,科技水平较高;衡南县受其地理环境的影响,风景优美,可开展符合经济发展的旅游产业,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也存在多个红色旅游景点。针对衡南县存在的比较优势,需正确认识其中的各个环节,保证绿色经济的良好发展。衡南县的比较优势在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有可能因此而产生阻碍绿色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2、衡南县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与路径

(1)积极引进投资。衡南县的经济增长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与其他县相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较少的资本存量。为此,必须实现资本增长,为衡南县的绿色经济提供经济保障。通过吸引投资这一途径赢取更大的获利机会,通过经济主体刺激未来的投资环境,从而确保各种投资形式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政府应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衡南县所要做到的就是抓住此次机会,实现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双向发展。(2)发展特色型经济。县域经济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自身的特色价值,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实现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衡南县是一个农业县,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自身的特殊优势和价值。为此,衡南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发展特色化经济产业,衡南县应当根据自身的农业生产情况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形成较大的规模优势,通过几个特色产业实现县域内的特色经济结构模型,从而带动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另外,应当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把握市场的发展规律。(3)改造转型传统式农业。衡南县的农业发展虽然独具特色,但是却依旧处在传统农业形式向现代化农业转型过渡的阶段,其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科学技术水平较为薄弱。为此,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两点问题的解决。四、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为此,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推进衡南县域绿色经济发展,必将有助于提高县域的整体实力,促进县域的经济发展。衡南县应当充分彰显其自身优势和特点,在满足生态文明理念的前提下,构建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结构体系,以便为衡南县创造更为广阔且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衡南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迎平.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内在机理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2.

[2]李旭霞.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11-12.

[3]刘君言,陈梦玫.生态文明视角下绿色城镇化概念解读——重构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三角[J].现代商业,2015.27.183-186.

篇(3)

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汁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在整个社会和企业生存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应用,网络通信技术已经从一种沟通和信息交流的工具转变为和现代社会相整合的一种资源。越来越多的公司将随着网络化而兴起的远程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手段作为公司的新型的组织形式。

一、来自战略网络的竞争模式的研究的主要观点

1.RGuh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被称为经济社会学派

RCuhfi最早提出了战略网络的概念,他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参与其中的企业所因此获得的资源具有独特陛且难以模仿,因此这种战略网络关系可以构成能够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战略核心竞争力。

2.J.CJaf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的理论,被称为组织学派

J.CJarillo认为战略网络本身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这种组织安排的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他进一步通过对比“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蟹挤时代最佳组织模式。

3.以PJ.R.chte为代表的文化学派

他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他认为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Richter实际上以日本企业为考察对象从人文角度研究了战略网络的构建因素。

4.以波特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波特所研究的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组成的网络。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而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被称为商业生态学派

Moor提出的主要观点是,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而这些企业和组织构成了—个所谓的“企业商业系统”。这些有利益关系的相关主体之间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

二、战略网络的范围和特征

1.组织形式

从范围上看,战略网络是一种更加复杂的组织形式。这种网络和原来意义上的战略联盟相比范围和结构都得到了延伸。消费者、市场中介、原材料供应商、下游价值增值企业、高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都可以构成战略网络的一部分。传统型企业的研发部门一般都存在于企业内部,由企业自身完成。随着科技的创新,日益复杂的课题往往难以由企业一方完成不少企业将眼光投向高校,通过与高校联合研究开发新项目。这种外包的形式可以看成是战略网络形成的开端。

2.合作基础

从战略网络内部企业的合作层面上看,战略网络需要更广泛的合作基础。战略联盟的合作基础是共享资源,从而改进竞争地位提高绩效而战略网络的合作层面往往是战略层次核心竞争能力的分享,即企业通过和其他组织进行战略层而上核心能力的分享从而改进和补充自身能力的不足。在共享战略网络内部其他企业的资源和核心能力的同时,企业之间的互相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构建战略网络的企业往往需要平衡自身的发展和网络的发展,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网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作为战略网络而言,网络内部企业之间的独立性比联盟或者普通合作伙伴关系要小得多,所以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相当强大的促进和制约作用。而且这种战略网络关系一旦组建,任何网络内部企业的改变或者变更效果都会被这种网络关系所放大,因此企业在战略网络内部做出决策的时候必须承担比起独立企业更大的机会成本。

3.放大作用

企业的战略竞争网络是基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分享,所以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对网络各个环节贡献的资源、能力的利用和网络对这些资源、能力的整合能力两个方面。各个环节专注于在价值网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有效发挥其核心能力的杠杆作用,取得竞争优势;同时,各个环节企业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于网络之中,通过网络的价值链的整合及管理,产生一个正向的“网络效应”,又可取得网络竞争优势。而传统的战略思想则认为竞争优势只由企业所在的产业结构特征或由其内部的核心能力所决定。

4.利益整台

在竞争的目标上,战略网络中企业的战略目标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更要考虑网络的共同利益,这也是战略网络区别于其他企业共同体的特征之一。战略网络强调企业与其它组织的互动关系,这决定了企业战略网络的目标不同于传统的竞争战略目标。它不仅仅追求各自的利益,更强调共同的利益,为了共同的利益,企业在战略制定中,不再仅仅以对自身是否有利来研究战略,而是以对整个战略网络是否有利来研究战略。在这个基础之上,企业的利润回报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企业自身培育的核心能力提升和创新投资对最终产品形成的贡献;另外一部分归于企业对战略网络的投资建设和利用管理。最终产品的竞争优势和两者都有关系。

三、战略网络的培育及管理模式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网络管理模式是一种基于社会关系网络和信息网络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它将自身作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以整个企业关系网络视角结合自身核心能力来进行企业战略管理,并以所建立,维护、扩展和进化的企业关系网络为管理重点,通过战略网络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这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

1.战略网络的组建

任何企业基于战略的管理和研究都离不开环境分析。作为企业的战略层面的设计和管理同样要和环境分析挂钩。对环境的分析又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1)从企业内部环境出发,也就是分析和评价自身的各种能力,识别出企业现有的核心能力(较强的能力、一般能力和弱的能力)。明确企业现有核心能力提升的方向、未来核心能力可发展的方向和企业网络合作、战略外包的方向。这是选择合适网络节点、成功构建战略网络的前提,也有助于认清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贡献和收益,增强企业作为网络节点的吸引力。通过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识别和评价,使企业在价值链的各项活动中的能力及其作用一目了然。

(2)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出发,也就是要分析、识别和构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合适的战略网络,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外包业务的选择相似。企业在确定组建自己和某个领域的其他组织之间的战略网络时,首先要确定这种战略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要确定正在构建或者将要构建的战略网络能够有机地整合到自身的发展中来,能够弥补自身能力之不足或者通过网络的协同作用放大自己在该领域的核心能力优势。

2.战略网络的维护和适应

战略网络将原先独立分散的主体整合成一个战略目标相对统一的共同体,必须经历一个适当的磨合过程这个磨合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战略网络内部企业之间的磨合;战略网络整体和外部环境的适应。面对各种不确定的情况,战略网络中的主体可以采取的策略是适应网络或者退出网络。

在磨合和适应过程中企业通过与战略网络内部原先企业的资源,运作模式和组织结构方面进行相互衔接性的沟通和交换,目标是使得企业能够和战略网络内部企业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填平劣势,优势互补。在这个磨合期内,企业必须找到战略网络中适合自己的某个位置,同时还要积极评估战略网络对自己现在,将来战略的影响作用。如果经过分析发现整合战略网络的净收益比原先保持独立或者仅仅采用“外包”策略外取资源还要低,那么构建或者加入战略网络是失败的,企业就会选择退出。

随着商务环境的不断变化,有时候企业必须被动或者主动地去改变战略网络。如果原先市场环境不存在了,或者是企业发现当前战略网络中其他主体的功能并不能够足以发挥足够的作用,这个时候企业就要积极推动战略网络的改革来适应当前已经变化的环境。如果某一个战略网络和自己的企业目标相差太远,那么企业很有可能会退出战略网络。因此,无论是新主体加入网络还是原主体退出网络,网络环境都会发生比较大的波动,通常认为网络内部某部分的波动会被网络结构放大。所以在对战略网络的任何修改和变动都要小心谨慎。

3.战略网络的评估和反馈

从动态能力的战略观分析,企业的战略竞争力的持久性关键取决于三个要素:组织过程、位置和发展路径。

从“组织过程”看,战略网络的第一个作用是调和整合。企业构建战略网络的目标之一要尽其所能保证战略网络和自身的发展—致,这就要求企业对战略网络和自身组织进行协调和整合,将战略网络纳入到自身能够控制和管理的范围,使其与自身组织保持高度一致性。第二个作用是学习。学习是通过重复和试验而能更好和更快地完成任务的过程。将战略网络纳入自身组织的学习系统同样可以加强组织结构之问的协同性,并且这种协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升,战略网络结构也越来越有机。第三个作用是重构和转变。随着环境的变化战略网络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从本质上说,战略网络用网络结构代替了传统企业的内部组织,企业对环境的适应也由战略网络内部很多企业同时作出反应来代替—个大企业的内部组织和他们之间的反应,对环境变化的协调自然加强了很多,这也和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道理一样。

篇(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民营经济呈现出区域特色鲜明,板块效应突出,内部结构调整加快等良性发展特点,为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于历史原因和区域经济落差,武汉民营经济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经济的总量偏少、比重偏低。武汉市民营企业户数只有广州的52%,杭州的91%,成都的81%;GDP占比只有41.1%,均低于广州、杭州、成都。二是民营经济的规模偏小、发展偏缓。武汉市民营规模以上企业只有广州的42%,杭州的84%,成都的68%。近年来,在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方面,广州增加20.6个百分点,杭州增加26.4个百分点,成都增加7.4个百分点,而武汉市仅增加了2.5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家资源、管理人才稀缺,缺少领军人物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创业团队。四是民营经济的技术创新力度不强,市场竞争能力偏低。武汉作为全国第三个科教基地,但是其科技转化率,只有39%,之所以如此,就因为缺少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五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瓶颈”依然突出,市场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六是虽然政策出台不少,但落实不到位、办事难问题依然突出。针对上述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应采取如下战略思考与对策。

一、制定新时期民营经济发展战略

实现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首要问题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从社会舆论到政府行为,从体制机制到政策支撑的合力。从温州、苏州、杭州、广州、深圳等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来看,正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大胆解放思想、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才有了民营经济辉煌发展的今天。因此,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打破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至关重要。改变把民营经济视为一般经济增长点或仅满足就业需要的片面看法 ,进一 步启动民间投资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重塑武汉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要使武汉市民营经济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武汉市委、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研究力度,制定新时期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战略。

二、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必须突出壮大总量、提升质量

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必须突出壮大总量、提升质量两大重点,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的比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把扩大民营经济总规模放在重要位置,推动民营经济总量规模实现新突破;一是要更加注重民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优化民营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条,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二是要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引导民营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民营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领军型民营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打造职业经理人队伍,推动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加速民营企业技术、 人才、资金的合理集聚 , 提升民营企业发展质量, 保证民营企业持续协调发展。

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民营企业必须进行不断技术创新 , 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有关资料表明, 在法国 60%的技术产品创新由民营企业贡献 ,德国的科研成果中有 70%的发明创造和最高工艺来自民营企业 ,意味着创新选择是民营企业发展国际趋势和长远选择。因此,必须加大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力度, 促进民营企业技术进步。要通过加大技改的投入实现对传统技术 、 传统工艺的改造与提高,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重振大武汉制造业的雄风。

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武汉有金融机构31个。外资银行4个,16个全国性银行,全国密度第5,可是,在武汉,金融资源大都向国有或外资企业倾斜,民营企业生存艰难。在浙江,出现了一家泰隆商业银行,这家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被称为“中国的尤努斯”,而在武汉,汉口银行能否保持高速发展,则是一个未知数。武汉“新56条”出台后,各级各部门要针对文件中提出的各项政策,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工作目标,制定实施细则。要加大检查考核力度,按照“治庸问责”的要求,层层抓落实,逐条逐项落实到位,并积极发展适应民营企业需要的金融机构 、 资本市场 、 信贷担保体系和投资服务机构。让民营企业真正感受到党委、政府在真心实意地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调动武汉民营企业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五、 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要将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向民营企业提供帮助的最佳切入点, 建立向全社会开放的包括政策信息、 技术信息、 市场信息在内的民营企业信息网络和信息渠道 ,提高民营企业的信息获得能力和信息开发能力。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和经济研究所的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智力服务,提供技术培训服务 , 如提供专利技术 、 技术咨询 , 进行技术交流 、 技术合作攻关 , 开展技术人才培训等。

参考文献:

篇(5)

非同质性的存在是贸易成立的前提

也许有人认为从海外进口商品会损害本国的利益,然而这种观点却是明显地存在着对国际贸易的误解。不同的国家所生产的商品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将这种各自具有优势的商品进行交换则会使交换双方都享受到更多的利益,各国的物质生活也会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在经济思想史上,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也不例外。他处在从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时期,在其闻名于世的代表著作《国富论》中,就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他反对重商主义和保护贸易政策的重要武器,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绝对成本)这一概念,并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成因。他认为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即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按照这一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产量会增加,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都是有利的。他的这一理论虽然不够全面,并存在一些缺陷,但它的启示意义却是巨大的,为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可见正是这种异质的存在贸易才得以成立,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是同质的,则贸易却难以产生。

国际贸易的关键在于比较优势

我们已在上文谈到了各国间各自的优势这一概念,然而重要的是,这一优势不是绝对优势而应该是比较优势。

现假设有A、B两国,且两国都生产X、Y两种产品。A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又较B国具有优势。然而不管在X产品的生产方面A国多么具有优势,但当A国的Y产品较B国的Y产品生产更具有优势时,A国也许会放弃X的生产而专业化从事Y的制造。其原因是由A、B两国关于X、Y两种产品生产的相对比来决定的。这也就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所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根据李嘉图的这一理论,各国的生产应该按着“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我们仍以上例A、B两国的X、Y生产来解释这一理论,即是说假设A、B两国都生产X、Y这两种商品,且A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两国间则无法进行贸易。但在比较优势理论下,由于A国的Y产品生产更具有优势,所以A国可专业化从事Y的生产。与A国相比B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中虽都处于劣势,但在X产品的生产方面却具有相对优势,这样B国可专业化从事X的生产。在如此国际分工的前提下,两国各专业化从事具有比较优势的某种物品的生产,其产量必将提高。如果两国仍按1:1的国际比价进行贸易,那么在同等代价下,A、B两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商品数量均要比本国直接生产更多。由此可见,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比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参与交换的国家获利。这是因为贸易的基础强调的并非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在日本经济达到强盛之时,曾经出现过这样的论调“日本已不存在需要进口的商品”。假使从绝对的角度来看,确实存在着这一倾向的话,但如果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日本从海外进口本国非优势领域的商品,不但对日本而且对于对方国都会享受到更大的利益。

发展中国家首先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至关重要

无庸讳言,每个国家都希望发展经济,但如何才能使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这是经济学上至关重要的命题。然而在现实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却并非易事,当今世界,关于“富国”与“穷国”的界线有多种划分方法,而关于穷国有这样一种学说,即穷国依旧是穷国。原因是由于穷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下,仅有的收入勉强能够维持温饱,根本不可能有储蓄。有储蓄才能进行投资,通过投资才能使经济获得发展,人们的生活才能变得富足。然而穷国却很少有储蓄,从而也就无从谈起投资。这样,穷国也就只能永远陷于贫困状态中,这也就是纳克斯(Ragnar Nurkse)提出的“贫穷的恶性循环”理论。若要摆脱冲破这种恶性循环,就必须确保有足够的储蓄存在。因为从理论上讲,投资来源于储蓄。

对于穷国来说,有助于冲破这一恶性循环的契机之一就是来自于海外的经济援助。在经济发展初期储蓄不足之际,这一海外援助具有多层意义。虽如此依靠本国力量增加储蓄的重要性仍旧没有丝毫动摇。因此,对于穷国来说,就必须首先致力于提高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我们知道,穷国在其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必须而且首先要解决其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能源、交通运输、通讯设施等。但由于穷国经济落后,居民收入水平低下,有限的居民储蓄不足以满足投资的需求,加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又不能通过出口赚取外汇来进口资本品,也没有外资可以利用。所以,除了通过减少或限制消费来增加储蓄外,最重要的还是依靠来自于农业的剩余,农业剩余成为穷国初始资本的主要来源。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将刺激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的发展将使农业剩余不断扩大,这不仅保证了城市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而且农村的发展又成为城市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工农业发展相互促进,从而可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历史上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以及上世纪80年代后期获得飞速发展的韩国经济,无不得益于此。由此可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首要条件。

得自贸易的利益不均衡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获得某种程度的发展,接下来所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扩大对外贸易。在此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得自贸易的利益是不均衡的。

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R.prebi-sch)从出口的需求弹性角度论述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提出了“中心―”的体系结构,描述了整个国际经济格局。处于“中心”的是少数发达国家,而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地带。发达国家由于技术领先,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是国际贸易的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则与此相反处于不利地位,经济上遭受发达国家的盘剥。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出口的是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对它的需求弹性高,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而中心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低,所以,贸易条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这种国际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将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经济学家辛格(H.W.Singer)又用需求的收入弹性理论进一步论证了普雷维什的结论。辛格指出,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初级产品,当实际收入增加时对制成品的需求将增加,初级产品的需求受收入增长的影响较小。而且发达国家对原材料性初级产品的需求会伴随着技术进步、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下降。所以,从长期来看,收入的变化也不利于初级产品的扩大出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将是长期持续恶化的。有关数据显示,从1948年到1985年,33种主要初级产品(石油除外)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波动中持续下降,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制成品进口的贸易条件指数由109降为73,贸易条件恶化了33%。其中农产品的下降幅度最大达到42%。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每单位初级产品的出口所能换回的制成品量越来越少。由此推论,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必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另据资料,仅从1982年到1984年,发展中国家由于贸易条件恶化而造成的累积性损失就达38亿美元之巨,如发展中国家不改善其出口产品需求弹性低的状况,对外贸易对其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推进作用将是极其有限的。同时,不容我们忽视的是建立在这种不平等交换基础上的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依附于发达国家,这种依附包括贸易、金融和技术等诸多方面。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不平等的贸易条件确有阻碍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但利用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选择。

导致工业化的国际贸易战略分为两类: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在某种程度上积累了一定储蓄并过渡到向工业化进行投资的阶段时,接下来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应该首先向哪些部门进行投资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此有两种投资选择途径。其一,由于钢铁是产业的基础,所以理应强化以钢铁为主的基础产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由于贸然从事钢铁工业的生产无法同其它经济发达的国家竞争,所以应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产品的生产开始进行投资。即是说要么投资于产业的基础,要么投资于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轻工业产品,这样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

就历史经验来看,可以说理应从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轻工业产品开始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这一从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工业部门开始逐渐向上游产业攀登的经济发展战略称之为“后方关联”。该发展战略之所以能够进展顺利的理由就在于,当从与消费者关系密切的工业部门展开工业化时,使工业化得以顺利进展的机械及原材料等需求就会首先产生出来。它是一种需求在先供给在后的形式。另一方面,优先从钢铁部门开始投资推进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则称之为“前方关联”。当采取该发展战略时,钢铁工业虽是产业的基础并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发展,但其产品如何应用及消费却成为一大难题。即是说经济中将会出现供给在先但却没有需求的困难局面。

篇(6)

以因特网和电子商务为基础的全新的商业模式,以及相关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网络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作用,促进了围绕信息产业与相关服务业的技术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因此,发展网络经济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商务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对发达国家而言,网络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则是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机遇。 

21世纪初期,中国既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既定目标,同时又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关联带动作用,使得今天的工业化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工业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按照传统模式,在传统技术平台上推进工业化,已经难以为继。中国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改造,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国工业化战略的重大调整,对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不可能跳过工业化来实现信息化,但是又不能等工业化完成以后再来搞信息化,必须在工业化同时抓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向传统产业领域的渗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展网络经济对于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 

1. 促进中国在更广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入许多过去难以进入的产业领域,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 网络经济的迅速传播,使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下降,而质量性能不断改善,使中国可以较少的投入,缩短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服务领域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可直接应用较成熟的硬件、软件系统,建设较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各类网络应用系统,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形成后发优势。 

3. 为中国传统产业提升和改造开辟了新的途径。中国拥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可以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交通运输、电力、钢铁、有色金属、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以及金融、保险、贸易及大多数服务业,都存在网络经济推广和应用的广大空间。 

4. 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5. 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中国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 

6. 加快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冲破传统的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分割和障碍,促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中国网络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步,尽管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产业和技术支撑能力逐步增强;中国电信业改革加快推进,竞争性市场结构正逐步形成;电子商务的应用不断扩大,2000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772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发展网络经济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市场潜力巨大,分摊在科技开发和创新上的成本相对较低;庞大而迅速增长的用户将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截至2000年底,全国上网人数达到2250万人,连续两年保持以6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信息服务消费正在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领域之一。“十五”时期,中国将推进“三网合一”,如果允许有线电视网经营因特网业务和机顶盒等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将会大大推进因特网在居民家庭普及与居民消费,使网络经济迅速越过规模效益门槛,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二、中国网络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是网络经济的跟进者,受经济发展阶段性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的制约,中国网络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网民人数特别是从事商务活动的网民有限 

权威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的网民数至少要达到1500—2000万,才能达到电子商务能够赢利并持续发展所必须的“门槛”。美国的网络经济之所以形成一定规模,是因为美国因特网用户已达到1.1亿,占美国人口的一半,占全球因特网用户的42%。而中国的网络用户虽然已达到2250万人,但仅占总人口的1.8%,普及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网络用户中从事商务活动的人数极为有限,即使从事商务活动,消费能力也普遍偏低,远没有达到盈利“门槛”。这就是电子商务网站普遍亏损的主要原因。 

(二)网上交易水平很低 

中国1998年3月开始第一笔网上交易后,虽然电子商务公司纷纷涌现,但是网上消费水平还很低。据何家成博士对20家有代表性的电子商务公司的调查,在网上销售的商品和服务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实际能成交的商品并不多。以8848网站为例,该网站可供选择的商品多达20万种,可目前平均每月约1000万销售收入中,有85%是IT产品,如路由器、PC机、软件等,购买者来自其母公司分布在全国160多个城市的260多家加盟专卖店,剩下的15%的销售收入中,书刊、CD、鲜花和小电器等占了多数。大多数网站销售额很小或者没有销售额,电子商务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如8848今年预计亏损l亿元。 

(三)电子商务手段落后 

配送手段特别是B2C的配送手段落后,货物交付期长;支付手段落后,迫使大多数电子商务公司采用离线支付方式,如到货付款、银行付款、银行转帐、邮局汇款等。这些重要环节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的效率,制约了电子商务市场份额的提高。 

(四)网络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近年来信息基础设施发展非常迅速,但由于历史欠帐较多,仍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网络带宽狭窄,接入技术落后,接入速率较低,网络运行质量差,特别是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传递和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五)信息技术相对落后 

支持网络经济发展的国内开发和制造技术基础薄弱,大部分采用的设备和技术都是从发达国家进口的,网络经济的发展还没有有效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六)缺乏相应的外部环境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而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方式,最需要的就是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可信赖的信用制度。同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 

此外,中国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体制上还有许多不适应网络经济发展和应用的障碍。因此,中国发展网络经济既要重视网络经济的基础设施、技术支撑和商务应用的建设和发展,还要重视体制创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经济发展之路。 

三、中国发展网络经济的模式选择 

在中国现实环境下,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经济发展模式,我认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合传统产业,实行“水泥”加“鼠标”的互动发展模式

与发达国家企业商务需求促进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起步发展不同,在中国,电子商务是由IT领域和媒体发起的,网站的涌现先于内生的应用需求。目前中国B2B的电子商务明显落后于B2C的电子商务。从现实情况看,受消费水平制约,中国B2C要达到电子商务所需的经济规模还需要较长阶段,要促使网络经济进入规模收益的高速增长阶段,必须依托庞大的传统产业,发展B2B电子商务。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可预见的将来,传统产业的更快增长,仍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也是中国发展网络经济最具优势的领域。从去年开始,以海尔、TCL、美的和中国石化为代表的传统企业已全面进军电子商务,这标志着中国传统企业也开始利用自身供应链和增值链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正在出现。 

通过网络经济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率,带动企业利润和投资利润率的上升,从而进一步诱导网络设备和研究开发投资,形成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目前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出现了多种模式,包括传统流通企业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供应链管理,重组流通渠道,建立现代物流企业;网络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结合,或传统企业派生出电子商务,依托大企业发展B2B电子商务网站;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技术和系统服务的专业化服务网站。 

(二)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多层次特点,实行多样化发展模式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技术层次并存。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也很大,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深圳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而内陆不少省份人均GDP不足800美元,西部12个省区市的上网人数仅占全国的20%。因此,发展网络经济也要选择多样化的模式,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提供多样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发展形式上,可以是政府与行业组织推广,企业自愿组合与自主发展;传统商业与新兴商业联合,网上营销与网下支付组合;鼓励发展不同层次的电子商务方式,如商务信息服务、网络营销、非支付型电子商务和支付型电子商务,近期主要以非支付型电子商务为主。 

(三)鼓励对网络设施投资的同时,积极培育网上消费需求 

我国网络经济的兴起主要得益于近年来电信基础设施的投资扩张和服务费用的下降。目前国内网络经济的利润回报主要来自供给方的有形产品市场,而不是最终的网络服务和电子商务。要加快发展网络经济,必须积极培育消费需求,使市场达到相应的“门槛”规模,进而大幅度提高利润和投资回报,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形成良性循环。而要扩大网上消费需求,又必须简化交易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服务价格,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四)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自主创新 

发展网络经济,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信息技术开发具有大投资、高风险的特点,我们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依靠自主开发。但是,对发达国家技术的过度依赖也将影响到国内网络经济自身发展能力。因此,必须加快信息技术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在主要领域跟住国际先进技术的步伐,同时在一部分有相对比较优势的领域重点突破,争取在集成电路、高速路由器、光交换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市场规模大的消费类数字产品、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和关键性应用软件等自主开发上取得较大的进展。 

(五)加快体制创新,适应网络经济发展 

中国发展网络经济同时受到技术和体制的制约,但是体制的制约更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业绩表明,体制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建立适应网络经济的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垄断和进入壁垒,推进电信业务之间,以及电信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的互相准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育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促进电信与网络服务降低价格,提高效率。 

四、近期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引导功能和部门间协调 

网络经济是新的经济形态,政府管理往往滞后,在中国尤其如此。发展网络经济,要求制定统一的“游戏规则”,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和开放、创新、宽松的市场环境。因此,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功能,构建相关的法律框架,制订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加强产业统计,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公共信息共享服务,盘活信息资源。同时,政府现阶段还要在基础传输网、宽带接入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作用,鼓励社会投资进入网络基础设施领域。加强部门间协调,计划部门负责制订战略性规划,经济贸易部门负责引导、发展和监管网上贸易,信息产业部门负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提高电信和网络市场开放度 

“十五”期间,中国电信行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电信垄断,加快推进计算机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的三网合一。加入世贸组织,要求中国大幅度开放国内电信运营市场,提高电信和网络市场的开放度。因此,要进一步推进电信运营体制改革,取消对国内外投资者对传呼、增值服务业、移动和固定电话服务业和网络服务业的市场准人限制和地理限制,鼓励和支持有线电视网从事网络业务和各类网络服务,鼓励国内电信企业或其他领域的企业进入电信市场进行资产重组。 

(三)以电子商务和网络应用为重点推动网络经济发展 

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与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研究开发、售后服务、管理决策紧密结合的互联网,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市场;重点推进金融、商贸、税收、海关、旅游、铁路、民航、公路、航运、钢铁、石化、汽车、建材等行业以及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电子商务,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网上交易市场环境;开展政府对企业(G2B)的电子商务业务,在网上实行政府采购、国家投资项目招投标和进出口管理等业务。同时,加速发展网络教育,促进网络在各类正规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普及,大力支持落后地区发展远程教育;鼓励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开办远程医疗信息网和服务网,提供医疗与健康咨询、远程会诊等服务。 

(四)加快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 

篇(7)

编者按:

因本文篇幅较长,本刊版面有限须分为上中下三期依次刊发,本期为中期——财富是怎样产生的。

说到财富,大家会认为一个国家富不富,关键取决于其自然资源的多少。日本的自然资源有限,新加坡更是靠填海造地建设起来的现代化国家。2002年,日本人均GDP为2.8万美元,新加坡为2.4万美元,而中国仅为3000多美元。与此相对应的是,缅甸资源丰富但它是南亚最穷的国家。这说明,国家财富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资源,一个国家可以领土小,但它照样可以很富有,那么国家的财富是靠什么决定的呢?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

比较一下全球国家贫富悬殊的现状不难发现,原来的“地大物博、物资丰富”只能给一个国家提供优质的“先天条件”,但并不是“先决条件”。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的经济说明,一个国家更重要的财富是其促进财富创造的制度机制及与其配套的自由金融创新体系,这种制度财富是无形的,但它比有形的“地大物博”更重要、更昂贵。

创新制度对创造财富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什么会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应当说首先靠的是制度创新。按照茅于轼教授的话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怕苦、最不怕脏、最勤奋的民族之一,可为什么还是这么穷?因为人们的劳动没用在生产上,而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更因为各式各样的浪费普遍存在,消耗了社会的巨大财富,而个人对此又无能为力。改革开放前,那代人比我们艰辛得多、努力得多、勤劳得多,但国家和人民并不富裕;1978年只因政策的变化——改革开放就带来了社会的巨变。

时至今日,制约我们创造财富的重要因素还是行政管理体制。中国审批一个项目平均需要100多天,有的甚至需要一年以上,创业搞项目的隐形费用比西方国家高出十余倍。在中国成立股份公司注册资金是1000万元,日本82万元,英国64万元,美国为零,欧盟20万元(均指人民币)。在中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下,永远也不可能出现像比尔·盖茨那样年轻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是上大学时创办的微软公司,戴尔是上中学时在自己家车库开办电脑公司,两人成为亿万富翁时都没超过30岁,而且都不是富家子弟。如果按中国的注册资本、行业管理、纪律规划层层审批手续,两个年轻人怎么可能在短短十年间就迅速把各自的公司发展成世界级的大公司呢?

行政对企业的各项审批犹如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从社会角度来看每100公里设一个收费站就足够了,但实际上在中国每个村镇都可能要设自己的收费站,都要伸手参与,从而产生对社会最糟糕的结局。在当今中国,民营企业创业的行政壁垒与政策歧视较多,影响了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

产权对财富创造的影响。制度机制对财富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一是激励,二是破坏。农业改革成功于土地承包,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果私有产权得不到保护,个人就失去了发展动力,整个社会经济财富都会逐步下跌。几年前《远东经济评论》报道过北京三里屯的故事:来自河南的农民张大姐发现三里屯外国人聚居较多,就开了一个专门为外国人服务的杂货店,生意步入正轨后便投资装修、雇佣人员,但这时行政部门要她拿出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检疫证等,一个没文化、没关系的农民不知道这些证在哪办、怎么办,只好关了杂货店。几年经营形成的客户群体、品牌、服务名声等无形资产和未来的企业现金流就被一张街道行政通知书废了。她后来又换了两个地方经营但都被取缔,当产权得不到保护时,她再也不愿扩大生产经营。

又如2001年6月之前,地方政府出于税收考虑,鼓励民间资本兴建加油站,全国当时有10万多个民营加油站。2001年6月5日国家经贸委等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严格控制新建加油站问题的通知》进行清理整顿,一夜之间必须关闭搬迁的加油站就有一半多,让这些未来现金流折现值很高的加油站一夜之间价值降到几乎为零。二十世纪90年代全国的信用社有几百家,类似的行政命令一夜之间可以摧毁多家民营企业。

篇(8)

随着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殷墟宗庙区、王陵区及周边的缓冲区内的综合保护与整治就成了一个长期的任务。迁出工业项目,禁建大型建筑,就成了必然的结果,那么保护区内的经济发展靠什么来带动,怎么才能取得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丰收,就成了困扰保护区今后战略发展的一个难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殷墟世界文化遗产,探索经济发展的崭新模式,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一、殷墟保护区的现状与分析

(一)殷墟保护区现状与不利因素分析

殷墟保护区位于安阳市殷都区安钢大道北侧,北外环路以南,纱厂以西,西外环路以东,这样一个广大的区域,内辖花园庄、小屯、王裕口、四盘磨、柴库等十余个村庄。原来这些村庄的工商业基础就十分薄弱,为了申遗,他们忍痛割爱,迁出了工商业项目,使本来就十分薄弱的经济发展优势一下子降到了谷底,又回到了单纯的农业经济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殷墟保护区有利因素分析

我们也应该看到保护区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商机,一是申遗的成功带来了旅游业、影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二是随着洹河生态林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带动了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启动,将会给工业迁出后开启一番天地。三是保护区北临北蒙工业园内,南接市区繁华的安钢地区,又为农副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四是青铜工艺的研制与销售又将带动一批新兴的文化产业的崛起与繁荣。五是商业的再度兴起也会为保护区内的百姓带来增收和实惠。

二、殷墟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一)殷墟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指导思想

殷墟保护区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以坚持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科学利用为原则,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以洹河生态林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建设为契机,带动保护区内新一轮的农业结构产业化调整;发挥城乡结合部的区域优势,大力引进商业以形成文化、旅游、农副产品贸易集散地,最终形成文化、旅游、农业、商业综合发展的独特的区域性新经济发展模式。

(二)关于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与实践

1.解决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展利用的关系

我们必须把对遗产的保护放在首位,而后进行科学有序且有限度的开发与利用,这主要是指与遗产相关的一些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比如,对神话传说的整理与开发,对古老甲骨文的研究与仿制,对青铜工艺的研究与仿制,对周易的研究和举办各种文化交流,对遗产的参观性旅游活动,相关的餐饮文化活动以及休闲度假活动,建设与遗产相关的影视文化城,立足于农业结构产业化调整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加工业的发展等。

2.政府组织引导,企业示范带动,逐步形成产业化链条

保护区的产业化崛起,与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政策支持有着极大的关系,政府要紧紧抓住殷墟遗产这个法宝,利用文化资源搭台唱戏,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多渠道吸引资金,提高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促进各种龙头企业的孵化和完善,提高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链条。

3.大力整治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秩序

这既关系到殷墟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关系到招商引资的成功,同时也关系到区内正常的经济运行和发展,可以说,要想有一个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区域性新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

4.保护区新经济模式的实践

安阳市殷都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科技局和市园林处的大力支持下,本着以上的精神和原则,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以各种创建活动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大力的整治,完善了各种设施,修整了道路,绿化了环境,整顿了秩序,使整个保护区的环境质量有了一个质的变化,有利于保护区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

二是以洹河生态林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立项和建设,积极推动农业结构的产业化调整。现已形成木材生产与加工,花木生产与销售,渔业生产与休闲垂钓,旅游产品开发与休闲度假,影视文化与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为主的区域性发展模式,培育了一批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如司母戊文化传播公司,荷花休闲垂钓中心,大翔花木培育基地,洹上酒家餐饮中心,吴家大院影视文化城、武官周末贸易市场、大司空、王裕口、宠物市场等,对区内经济直到了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链条也在积极地运作之中。

三、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架与前景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为保护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做一个概念性构架和前景展望。

(一)保护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架

在坚持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构架:

去除大型建筑和工业项目;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农业结构调整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开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商贸等相关产业;

篇(9)

关键词:区域 循环经济 阻力因素 战略

循环经济是基于系统生态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王如松,2005)。循环经济的思想源于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1996年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是以先进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流动经济取代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这种方式的转变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了资源的消费与对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的增长方式,解决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长期矛盾。

尽管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但循环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要受到一定时空的制约,具有区域的相对性。从空间维度来看,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应体现在国家(大循环)、区域(中循环)、企业(小循环)三个尺度上,但目前的研究成果更多地集中在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而对区域循环经济这个中观层次的理论研究却比较匮乏。而且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应采取不同的循环经济发展策略。很多国家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产业往往集中在某些特定产业或者产业环节上,从事这些产品或者产业环节生产的企业又往往集中在该国特定的地理区域(迈克尔•波特,2003)。因此,积极推动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应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层次。

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

所谓的区域循环经济是指一定区域内,以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企业、园区和城市实现了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在区域内通过原料、废弃物的互相交换建立生态产业链,组成若干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实现区域内企业群体之间的循环,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再使用的效果,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是社会循环经济的基础(茂,2007)。区域循环经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小到一个联合企业、工业园区,大到一个县、市、省等。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区域循环经济是企业、产业园区和城市在实现了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在区域内这个中观层次或范围实施的循环经济,是国家循环经济的基础。区域循环经济的实现应依靠企业群体来实现,而企业群体之间的物质、信息等的有效流动则依赖生态产业链来联系,而且区域循环经济同样遵循着3R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原则。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阻力因素分析

(一)区域循环经济主体目标的不一致因素

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日益稀缺,以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模式,摒弃传统的效益优先的思维方式,客观上要求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于是,中央政府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历史要求,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法规和适量的财政补贴方式来引导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虽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循环经济产业链上各利益主体追求的目标却不尽相同,区域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利益目标与中央政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区域地方政府一般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来确定行动,对中央政府的循环经济的政策执行并不是不折不扣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也要以企业利润作为首要目标,要使企业付诸行动首先要满足一定的参与约束条件,即收益不少于成本;公众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追求社会福利、就业等社会效益和优美、健康的环境等生态效益等。由于主体目标的不一致性,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应各司其职,利益协调是区域循环经济形成、发展及持续的基础,也是区域各种资源整合的关键。

(二)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制约因素

区域循环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发展离不开约束区域循环经济主体行为的一套规则,这套规则就是通过这种制度创新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是实施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区域循环经济制度是支持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总和。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而且循环经济刚刚起步不久,企业、公众和政府对循环经济缺乏相应的认识,因此制度供给并不完备,现有的区域循环经济制度并不能有效发挥其激励和约束等功能,已成为阻碍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区域内围绕主导产业构筑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下的资源循环利用、区域农业和农村剩余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区际间生产与消费供需均衡的机制、措施和途径,均有待制度的完善与制度创新机制的实现(肖劲松、王东升,2009)。

(三)区域循环经济市场机制因素

区域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区域经济或区域发展的基础上的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应是一种自发的形式,它必须以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的生态学原理,构建区域的产业结构,促进物质和能量通畅流动,而且区际间资源的流动等都有待于有效的市场机制,否则,缺乏市场机制的区域循环经济就必然缺乏应有的区域合作张力。而我国目前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方式进行资源的配置,因此,有效的市场机制是我国发展区域循环经济面临的瓶颈。价格机制作为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由于其具备激励约束、资源有效配置、信息传递和利益分配等功能,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 区域循环经济收益的外部性因素

区域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并不高,这是由于区域循环经济效应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也就是说某一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所带来的本区域环境的改善,而且使别的区域的环境得到了改善,而成本却只能由该区域来独自承担。国家把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任务交给区域地方政府,在治理费用不足、区域间的财政转移力度不够等情形下,区域地方政府必然会将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转嫁给区域内的企业来承担,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却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表现出来,如环境质量的改善,无疑使企业的成本增加。因此,区域循环经济收益的外部性问题不可忽视。

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分析

健全和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机制。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由资源禀赋、资源配置社会目标、市场化产权制度、市场交易机制和市场治理机制构成,由于我国现行价格关系不顺,导致资源价格普遍偏低,不同资源的价格比价关系不合理,资源循环利用的成本价格比较高,排污成本偏低,对企业的约束力度不大,而且排污交易权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等等,这些都是市场机制不完全的表现。因此,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方式来协调区域循环经济内各主体的利益关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区域循环经济制度不仅仅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功能,而且可以使区域循环经济效益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同时由于其信息功能,可以降低区域循环经济活动的交易不确定性和主体的机会主义倾向,降低交易费用。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主要包括:区域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制度、区域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制度、区域循环经济的经济制度、区域循环经济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其它有效约束激励机制。

建立起区域循环经济的协调机制。中央可以通过征收环境税来设立区域循环经济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区域内各主体的适当补贴。首先可以缓解区域循环经济收益外部化问题的扩大。其次对企业的污染排放征收环境税与补贴的方式来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不仅增加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收益,更是刺激了企业的积极性,也可以降低政府为发展循环经济将成本转嫁给企业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如松.循环经济建设的生态误区、整合途径和潜势产业辨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5(12)

2.迈克尔•波特. 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3

篇(10)

但是,无论是“空前繁荣”也好,还是“一落千丈”也好,网络经济仍将是一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网络经济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世界性潮流,对国际竞争格局、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组织形态、商业运作模式等各方面产生革命性影响。以因特网和电子商务为基础的全新的商业模式,以及相关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网络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作用,促进了围绕信息产业与相关服务业的技术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因此,发展网络经济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商务模式的选择问题,而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对发达国家而言,网络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则是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机遇。

21世纪初期,中国既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既定目标,同时又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和关联带动作用,使得今天的工业化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工业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按照传统模式,在传统技术平台上推进工业化,已经难以为继。中国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改造,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这是中国工业化战略的重大调整,对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不可能跳过工业化来实现信息化,但是又不能等工业化完成以后再来搞信息化,必须在工业化同时抓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向传统产业领域的渗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展网络经济对于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

第一,发展网络经济,可以促进中国在更广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入许多过去难以进入的产业领域,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第二,网络经济的迅速传播,使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下降,而质量性能不断改善,使中国可以较少的投入,缩短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服务领域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可直接应用较成熟的硬件、软件系统,建设较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各类网络应用系统,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形成后发优势。

第三,发展网络经济,为中国传统产业提升和改造开辟了新的途径。中国拥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可以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交通运输、电力、钢铁、有色金属、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以及金融、保险、贸易及大多数服务业,都存在网络经济推广和应用的广大空间。

第四,网络经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第五,发展网络经济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中国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

第六,网络经济将加快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冲破传统的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分割和障碍,促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中国网络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步,尽管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产业和技术支撑能力逐步增强;中国电信业改革加快推进,竞争性市场结构正逐步形成;电子商务的应用不断扩大,2000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772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发展网络经济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市场潜力巨大,分摊在科技开发和创新上的成本相对较低;庞大而迅速增长的用户将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截至2000年底,全国上网人数达到2250万人,连续两年保持以6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信息服务消费正在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领域之一。“十五”时期,中国将推进“三网合一”,如果允许有线电视网经营因特网业务和机顶盒等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将会大大推进因特网在居民家庭普及与居民消费,使网络经济迅速越过规模效益门槛,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二、中国网络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是网络经济的跟进者,受经济发展阶段性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的制约,中国网络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第一,网民人数特别是从事商务活动的网民有限。权威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的网民数至少要达到1500—2000万,才能达到电子商务能够赢利并持续发展所必须的“门槛”。美国的网络经济之所以形成一定规模,是因为美国因特网用户已达到1.1亿,占美国人口的一半,占全球因特网用户的42%。而中国的网络用户仅为2250万人,占总人口的1.8%,普及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网络用户中从事商务活动的人数极为有限,即使从事商务活动,消费能力也普遍偏低,远没有达到盈利“门槛”。这就是电子商务网站普遍亏损的主要原因。

第二,网上交易水平很低。中国1998年3月开始第一笔网上交易后,虽然电子商务公司纷纷涌现,但是网上消费水平还很低。据何家成博士对20家有代表性的电子商务公司的调查,在网上销售的商品和服务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实际能成交的商品并不多。以8848网站为例,该网站可供选择的商品多达20万种,可目前平均每月约1000万销售收入中,有85%是IT产品,如路由器、PC机、软件等,购买者来自其母公司分布在全国160多个城市的260多家加盟专卖店,剩下的15%的销售收入中,书刊、CD、鲜花和小电器等占了多数。大多数网站销售额很小或者没有销售额,电子商务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如8848今年预计亏损l亿元。

第三,电子商务手段落后。配送手段特别是B2C的配送手段落后,货物交付期长;支付手段落后,迫使大多数电子商务公司采用离线支付方式,如到货付款、银行付款、银行转帐、邮局汇款等。这些重要环节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的效率,制约了电子商务市场份额的提高。

第四,网络基础设施落后。虽然近年来信息基础设施发展非常迅速,但由于历史欠帐较多,仍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网络带宽狭窄,接入技术落后,接入速率较低,网络运行质量差,特别是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传递和结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第五,信息技术相对落后。支持网络经济发展的国内开发和制造技术基础薄弱,大部分采用的设备和技术都是从发达国家进口的,网络经济的发展还没有有效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

第六,缺乏相应的外部环境。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而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方式,最需要的就是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可信赖的信用制度。同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

此外,中国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体制上还有许多不适应网络经济发展和应用的障碍。因此,中国发展网络经济既要重视网络经济的基础设施、技术支撑和商务应用的建设和发展,还要重视体制创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经济发展之路。

三、中国发展网络经济的模式选择

在中国现实环境下,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经济发展模式,我认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实行“水泥”加“鼠标”的互动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企业商务需求促进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起步发展不同,在中国,电子商务是由IT领域和媒体发起的,网站的涌现先于内生的应用需求。目前中国B2B的电子商务明显落后于B2C的电子商务。从现实情况看,受消费水平制约,中国B2C要达到电子商务所需的经济规模还需要较长阶段,要促使网络经济进入规模收益的高速增长阶段,必须依托庞大的传统产业,发展B2B电子商务。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可预见的将来,传统产业的更快增长,仍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也是中国发展网络经济最具优势的领域。从去年开始,以海尔、TCL、美的和中国石化为代表的传统企业已全面进军电子商务,这标志着中国传统企业也开始利用自身供应链和增值链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正在出现。

通过网络经济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率,带动企业利润和投资利润率的上升,从而进一步诱导网络设备和研究开发投资,形成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目前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出现了多种模式,包括传统流通企业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供应链管理,重组流通渠道,建立现代物流企业;网络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结合,或传统企业派生出电子商务,依托大企业发展B2B电子商务网站;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技术和系统服务的专业化服务网站。

第二,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多层次特点,实行多样化发展模式。中国的基本国情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技术层次并存。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也很大,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深圳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而内陆不少省份人均GDP不足800美元,西部12个省区市的上网人数仅占全国的20%。因此,发展网络经济也要选择多样化的模式,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提供多样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发展形式上,可以是政府与行业组织推广,企业自愿组合与自主发展;传统商业与新兴商业联合,网上营销与网下支付组合;鼓励发展不同层次的电子商务方式,如商务信息服务、网络营销、非支付型电子商务和支付型电子商务,近期主要以非支付型电子商务为主。

第三,在鼓励对网络设施投资的同时,积极培育网上消费需求。我国网络经济的兴起主要得益于近年来电信基础设施的投资扩张和和服务费用的下降。目前国内网络经济的利润回报主要来自供给方的有形产品市场,而不是最终的网络服务和电子商务。要加快发展网络经济,必须积极培育消费需求,使市场达到相应的“门槛”规模,进而大幅度提高利润和投资回报,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形成良性循环。而要扩大网上消费需求,又必须简化交易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服务价格,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第四,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自主创新。发展网络经济,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信息技术开发具有大投资、高风险的特点,我们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依靠自主开发。但是,对发达国家技术的过度依赖也将影响到国内网络经济自身发展能力。因此,必须加快信息技术领域创新能力建设,在主要领域跟住国际先进技术的步伐,同时在一部分有相对比较优势的领域重点突破,争取在集成电路、高速路由器、光交换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市场规模大的消费类数字产品、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和关键性应用软件等自主开发上取得较大的进展。

第五,加快体制创新,适应网络经济发展。中国发展网络经济同时受到技术和体制的制约,但是体制的制约更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业绩表明,体制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建立适应网络经济的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垄断和进入壁垒,推进电信业务之间,以及电信业务和广播电视业务的互相准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培育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促进电信与网络服务降低价格,提高效率。

四、近期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引导功能和部门间协调

网络经济是新的经济形态,政府管理往往滞后,在中国尤其如此。发展网络经济,要求制定统一的“游戏规则”,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和开放、创新、宽松的市场环境。因此,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功能,构建相关的法律框架,制订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加强产业统计,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公共信息共享服务,盘活信息资源。同时,政府现阶段还要在基础传输网、宽带接入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作用,鼓励社会投资进入网络基础设施领域。加强部门间协调,计划部门负责制订战略性规划,经济贸易部门负责引导、发展和监管网上贸易,信息产业部门负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二)提高电信和网络市场开放度

“十五”期间,中国电信行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电信垄断,加快推进计算机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的三网合一。加入世贸组织,要求中国大幅度开放国内电信运营市场,提高电信和网络市场的开放度。因此,要进一步推进电信运营体制改革,取消对国内外投资者对传呼、增值服务业、移动和固定电话服务业和网络服务业的市场准人限制和地理限制,鼓励和支持有线电视网从事网络业务和各类网络服务,鼓励国内电信企业或其他领域的企业进入电信市场进行资产重组。

(三)以电子商务和网络应用为重点推动网络经济发展

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与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研究开发、售后服务、管理决策紧密结合的互联网,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市场;重点推进金融、商贸、税收、海关、旅游、铁路、民航、公路、航运、钢铁、石化、汽车、建材等行业以及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电子商务,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网上交易市场环境;开展政府对企业(G2B)的电子商务业务,在网上实行政府采购、国家投资项目招投标和进出口管理等业务。同时,加速发展网络教育,促进网络在各类正规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普及,大力支持落后地区发展远程教育;鼓励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开办远程医疗信息网和服务网,提供医疗与健康咨询、远程会诊等服务。

(四)加快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

篇(11)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177-02

引言

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即中央商务区,其概念最早产生于1923年的美国,当时定义为“商业会聚之处”。随后,CBD的内容不断发展丰富,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各大城市出现了CBD建设。截至目前,全国超过40个城市开始建设和筹划自己的CBD,他们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就如纽约的曼哈顿,香港的尖沙咀,每个城市的核心商务区(CBD)在很大程度上几乎就是这个城市的代名词。如何将CBD区域所处的发展环境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把潜在的优势及机遇转化为现实的区域竞争力,这对于指导CBD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以厦门市观音山CBD为例,运用SWOT分析方法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厦门观音山CBD简介

厦门观音山CBD位于厦门市思明区,在厦门本岛东部,片区总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实际可开发用地为96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为351万平方米,是厦门迄今为止在建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商务营运中心区,是海峡西岸真正意义上的CBD。厦门观音山CBD,已经成为总部企业最青睐的区域。

业内分析,观音山CBD区域未来不仅将成为厦门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支撑点,同时,它的运营还将大大地带动厦门岛内与岛外、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协调发展,它对思明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动旅游、商贸业繁荣,促进闽台经济合作及对外开放水平等具有非常深远而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厦门观音山CBD区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一)发展优势分析(S)

1.经济优势。思明区坚持“强三、优二”发展战略,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一番。以商务、商贸、旅游、房地产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主导地位进一步提高。

2.区位优势。思明区是厦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汇集,区内既有繁华的老城区,又有近年来新建的新城区,还有深具发展潜力的东部开发区。随着厦门、漳州、泉州、福州等省内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网络的逐步完善,思明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同时,依托厦金航线终端优势,思明区成为厦门对台交流的前沿和窗口。这些为位于思明区的观音山CBD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亲商优势。先后建立了企业服务中心、招商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服务中心等,同时在全国首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荣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政府还通过了ISO14001的体系认证,办事成本低,办事效率高,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便捷、高效的环境。

(二)发展劣势分析(W)

1.住宅项目极度欠缺。 随着厦门观音山CBD的快速发展,仅房租价格就从八年前的300多元涨到现在的3 000元以上,约10倍之多。而企业CEO、高管等商务人才的涌入也必然带来对高端住宅的需求。然而目前观音山CBD中住宅项目极度欠缺,政府在此区域仅规划5幅住宅用地,高端楼盘唯鑫塔・水尚一处,并且未来观音山区域住宅用地将绝无再有。

2.以“政府行为”代替“经济行为”。从CBD的发展史来看,国外的CBD一种是自发形成,如美国的曼哈顿;另一种是政府的引导,如法国的拉德方斯。当前中国政府在CBD和中心区规划建设中是决定性的主导力量。例如,北京CBD、上海CBD均是政府主导型;厦门CBD建设中政府也处于谨慎干预的角色。不可否认,政府的引导、规划在CBD的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CBD不是规划出来的,它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自然产物,完全依靠行政命令制造出CBD的设想是不现实的。

(三)发展机遇分析(O)

1.政策支持愈加明朗,海西建设提速先行。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并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持续加大。思明作为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商务产业发展必将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进而对厦门CBD的发展带来契机。

2.两岸金融中心,为海西经济开启国际视窗。随着观音山“总部经济区”的形成,2011年3月,获国务院批准的大陆首个也是唯一的冠以“两岸”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厦门两岸金融中心”落址观音山,并成为厦门政府“十二五”期间的金融业发展重点。这标志着厦门观音山CBD不同于普通的城市CBD,而是同时承担了海峡两岸金融交流和往来的重要功能。“两岸金融中心”所放大的是整个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的集聚效应,将辐射力延伸至海西之外更广阔的市场,这里将成为海西看世界、世界看海西的重要窗口。

3.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带来的机遇。被称之为“闽南金三角”的厦门、漳州、泉州,将用十年的时间实现三城合一。按照意见稿,至2015年,厦漳泉初步实现同城化,资源要素市场体系一体化形成,综合经济实力与台北都会区的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到2020年,厦漳泉基本实现同城化,实现产业、空间和社会的高度融合。到时,厦漳泉将基本形成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功能,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之一,这将十分利于厦门观音山CBD的发展。

(四)发展威胁分析(T)

1.区域竞争的不断加剧。从城市之间来看,除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外,大连、青岛、广州、深圳等沿海一线城市,都是厦门发展商务产业特别是总部经济的有力竞争对手,省内福州、泉州也在和厦门争夺企业资源。即使从厦门市内来看,随着观音山、五缘湾、杏林湾等商务营运中心的建设,还面临湖里、集美等兄弟城区的竞争,这对厦门CBD的建设都是相当不利的。

2.银行提高信贷门槛的影响。由于国家加强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债的监管,同时为防止地方政府负债率过高,各银行严格控制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的贷款。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下,银行自身也抬高了信贷的门槛,严格了审查制度。而厦门CBD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在现有形式下,CBD建设融资渠道变窄,资金需求压力大。

3.国家土地调控政策对厦门CBD建设的影响。随着国家新近连续出台一系列土地调控文件,进一步严格对征地补偿、土地供应和批后监管的要求,土地政策日益严格,土地报批难度越来越大,用地指标日趋紧张,同时由于各地需自行完成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压力较大。思明区地处老城区,人口密度高,土地已基本开发,旧城改造难度大、成本高,可供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三、厦门观音山CBD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一)强势(SO)战略

从远期发展来看,厦门观音山CBD要借助区位优势,充分利用“两岸金融中心”的大好机遇,为海西经济开启国际视窗。观音山CBD不同于普通的城市CBD,而是同时承担了海峡两岸金融交流和往来的重要功能。“两岸金融中心”所放大的是整个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的集聚效应,将辐射力延伸至海西之外更广阔的市场,这里将成为海西看世界,世界看海西的重要窗口。

(二)扭转(WO)战略

厦门观音山CBD应着眼于海峡西岸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增强带动和辐射能力;抓住国家支持海西发展和对台关系回暖的机遇,切实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与联系;鼓励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考虑产业布局,引导企业把总部留在思明,把生产基地设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周边地区,促进区域间产业协作。

(三)规避(ST)战略

结合厦门CBD的区位条件、产业特点和国际化发展新要求,坚持“适度超前、留有余地、灵活调控”的原则,科学规划、精心建设,为外向型经济发展与调整留出必要空间。创新投融资系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厦门CBD建设资金;加强和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业企业的联系,着力引进一批法律、财务、管理、咨询、投资、会展、策划等企业,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四)防御(WT)战略

依托观音山CBD和辖区商务楼宇的载体资源,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优秀总部型企业进驻;适时启动营平片区等旧城改造项目,融入商务楼宇建设,为商务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载体;引进国际性投资机构,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信息交流平台;充分挖掘利用辖区老旧厂房资源,使其改造成商务楼宇,进一步盘活资源。

结语

当前厦门观音山CBD区域经济的发展,既有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国家支持海西发展和对台关系回暖等带来的机遇,又面临着资金、土地资源不足等方面的传统制约因素,经济发展中一些长期性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在认清内外部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制定符合厦门观音山CBD片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优势、利用机遇、克服困难、规避风险,将潜在的优势及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经济竞争力,以期实现厦门观音山CBD区域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三庚.中央商务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9.

[2] 李慧,张鲲.CBD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J].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