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银行发展战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9 17:23:5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银行发展战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银行发展战略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五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和各大股份制银行的迅速发展,加上外资银行的不断渗透,使城市银行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白热化,而城市商业银行若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首先要做到“知己”。

一、城市商业银行竞争优势分析

与国有银行、大型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城市商业银行有其自身的特点构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1、地域优势。城市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一方面对本地市场较为了解,与当地企业、政府关系密切,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与当地企业建立稳定长久的业务伙伴关系;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的大部分资源都用来服务本地客户,在本地市场的把握上,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投入足够多的精力,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形成区域集中优势。

2、快速反应优势。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大型股份制银行,还是外资银行,都面临着信息传递链与决策链较长的问题;相比之下,城市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高度扁平化,决策层与经营一线高度贴近,决策链短,信息传导半径小,对市场变化具有反应灵敏、决策高效、执行快捷的特点,对于资金需求频繁而急迫的中小企业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拥有最具潜力的客户优势。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中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元素,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与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完美契合,使其与中小企业关系密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必将携手中小企业共同快速发展壮大。

二、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劣势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自建立之初就有着“先天不足”的弱势,在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客观条件下,其劣势越发明显。

1、规模劣势。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和资本金规模远远小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而从资本金的补充渠道来看,其更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作为强有力的后盾,可以利用财政资金和发行债券等渠道补充资本金;大型股份制银行大多都已完成上市,可通过股票市场得到有效的资本金补充;而城市商业银行只能通过私募扩股、留存收益、股东以部分红利转注等渠道补充资本金,从而导致资产扩张――补充资本金――资产扩张的被动循环。在监管当局越来越重视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等指标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在新业务的申请与对大型客户的支持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而将这些优质客户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2、政策劣势。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建立了资产管理委员会,剥离了上万亿元的不良资产,极大地改善了资产质量,加快了整体上市的步伐,并且在资本金的补充渠道上,国有商业银行也得到了国家财政的支持;对于外资银行,享有“二免三减”的优惠;同时,一些地方政府急于引进外资,外资银行营业税大多获减免,使其享受超国民待遇的优惠,税收负担明显低于国内商业银行。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3、产权结构劣势。城市商业银行在组建时,通常地方政府都参与入股并且一股独大,经营管理人员大多由政府选派,导致经营决策的政府干预色彩浓重,管理者缺乏激励约束机制,不关心银行的盈利性,从而导致低效率。另外,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中当地国有企业也持有股份,某些大型企业通过关联交易实际掌握了城市商业银行的控制权,为其提供信贷担保、票据贴现等方面的优惠。在这种国有股份占绝对多数的产权结构下,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难以形成真正的分权制衡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风险组合和制约机制,难以达到股份有限公司应有的组织和运行效率,具有较高的金融风险隐患。相比城市商业银行,这种不合理的产权结构与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外资银行的优势自然不用说,而国有商业银行在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与上市后,其产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4、资源劣势。在客户资源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地域上的限制,不能满足优质集团公司频繁地跨区域金融业务往来的需要,丧失了很多优质的客户资源,并且由于其获取本地区之外客户信息的渠道不畅通,了解信息不及时,能够争取的客户资源十分有限。在人才资源方面,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着人员总量偏多与专业型人才结构性不足的双重矛盾。由于其在薪酬待遇与内部激励机制方面无法与其他大银行相比,因此很难吸引大量专业型人才;并且在现有员工的培训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机构,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不强,难于满足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的人才培训要求,人才资源严重匮乏。

三、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战略

(一)探索联合发展道路

探索一:与省内其他城市商业银行资产重组,组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目前,外资银行加快布局,国内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和邮政储蓄银行全面挂牌,令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面临着巨大考验。特别是一地网络布局的缺乏使城市商业银行处于竞争劣势,而通过区域内重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加快区域网络布局,提高银行声誉,扩大资产规模,开展更多的新业务,产生规模效应降低营运成本。当然,面对新环境、新市场,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加快软、硬件设施的更新速度,提高人才的供给能力,并以自己的核心业务为新市场的切入点,牢牢抓住这一机遇。

探索二: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南京等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此举意义重大。在合作运营的过程中,它将引入新的理念、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新的金融产品,有助于改善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银行的声誉度,依靠国外银行的成熟运营模式、先进的管理经验、出色的创新能力,城市商业银行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探索三:上市。北京、宁波、南京这些运营状况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已率先完成上市。通过上市,一则可以增强银行的资本,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二则可以规范城市商业银行的管理,加强监督,降低风险,此外还可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加入。

(二)整合业务链

1、核心业务。市场定位、服务中小企业,搜集信息,根据当地中小企业的特点,提供专业、高效、优质、周到的服务。根据中小企业资金实力弱、经营规模小、财务信息不透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特点制定特殊的贷款管理制度与特殊的信用评级标准来增强贷款的可操作性;实行首席客户经理制,随时了解中小企业的动向加强与中小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财务顾问、投资理财、融资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提高客户的经营水平,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对优质的黄金客户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对授信额度内的资金需求要做到企业随要随办。根据中小企业随时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进行业务的创新,发挥灵活、便捷的优势,随时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要。

2、增长业务。市场定位、消费者业务也称零售业务,提供当地消费者贷款住房贷款支票账户信用卡保险股票以及私人银行业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3、种子业务。市场定位:中间业务和为大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三)构建核心竞争力

第一,城市商业银行应明确发展战略。将市场定位为市民的银行,细分市场和客户群,避免与其他银行的盲目竞争,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根据自身特点、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业务,开设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个人业务的专门性分行,以支持民营经济和个体私人经济为突破口,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

第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组织保障。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规范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行为,降低经营成本,防范风险。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以及经营的整体性均有待改善。对于这些问题,城市商业银行应促进“三会”的协调运转,改革股权结构,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进行组织再造,加强信息披露,主动寻求公众监督。

第三,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是金融企业赖以生存的必备能力。随着经济发展和不断地金融创新,各种新的金融工具涌现出来,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规范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行为,能够有效防范风险。

第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土壤。企业文化可以被视为说明企业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的一种非公开化的知识它可以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及发展水平、速度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作用。它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塑造良好的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城市商业银行应塑造有自主特色的企业文化,不断激励员工奋进,促进发展。

第五,拥有优秀的人力资源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银行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城市商业银行迅速崛起的资本,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懂得如何激励人和管理人,如何使其发挥巨大效应。首先,要培养员工的使命感,让员工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愿意为跨越式发展付出努力;其次,是员工发展,给员工安排职业生涯路径,使员工能够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并能为之积极努力;最后,要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公平合理的机会,开通非职务序列上升通道,建立管理职务类和技术业务类两大等级系列,充分体现每个员工的个人价值。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当今,中国经济结构与金融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在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市场竞争的推动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在审时度势的转变经营理念,谋划经营模式的转变,调整曾经过度依赖的资本占用度较高的信贷业务。2011年,中国成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富效应出现了井喷式的变化,财富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逐渐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出现。财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是指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分析客户财务状态发掘其财富管理需求,为其定制财富管理计划目标,提供有关现金、信用、保险、投资组合等相关管理及系列金融服务的综合过程。据银联信的最新研究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资产中80%仍然是储蓄,这表明商业银行财富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系统的财富管理战略及业务规程。由此可见,目前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望文生义的“理财”等业务概念仅是财富管理的初级阶段。本文采用肯尼斯·安德鲁斯(1971)的SWOT战略分析工具,以商业银行外部环境为目标,找出其存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及其自身分析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

一、财富管理发展面临的机会

1.国民经济、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社会财富在日益集中。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指标显示,未来十年中国中产阶级(年收入6-50万人民币)的人数将达到3.5亿;据巴黎百富勒预测,2012年中国中产家庭将达1亿户,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财富高度集中的国家之一。一个蕴藏巨大潜力高速发展的财富管理市场,为商业银行财富管理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国内金融市场体系及金融框架的形成。2001年加入WTO后,外资银行、资本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涌入,推动了我国金融架构的形成,在制度上为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的开展,特别是证券类和结构性衍生产品及跨市场、复合型的财富产品提供了保障。

3.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优惠的资金扶持,便捷的金融服务,使中小企业的发展几何倍增长,为企业财富管理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及市场机遇。

二、财富管理面临的威胁

1.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爆发的周期缩短,力度增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2009年的欧债危机,不断冲击着国内的金融市场,对商业银行财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2.利率改革加快,汇率管制放松。我国目前放开了大部分市场利率,仅限制存款利率上限。2007年10月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商业银行财富管理面临着诸多逆向选择,例如储蓄分流、债券缩水、优质企业融资债券(脱媒态势)及同业的激烈竞争。

3.专业人才的缺乏。财富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资本运作能力、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及稳定的金融操控能力,即三个重要的角色:客户的金融顾问、投资顾问和财务管理。另外,与国际接轨的培训及注册认证能更好的保证财富管理人员业务的系统性及专业性。

三、财富管理发展优势

1.地域优势。财富管理有时被形象的称为特殊银行,其特殊性体现在财富管理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步性及居民收入与银行的同步发展。财富管理可确保商业银行在其主营的地域,忠诚客户群内,顺利完成财富管理的推广与发展,即低成本高效率的地域优势。

2.文化优势。财富管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积累,在相同的文化环境下,财富产品的设计,银行的服务往往能直接满足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独特文化的形成对于平衡银行与财富管理的和谐发展,财富管理的拓展、形成、积累并最终成为一种固定的利润循环,优势不容忽视。

3.准入门槛优势。财富管理如今已经从离岸业务(Offshore)转向本土业务(Onshore),门槛的降低,客户群体的细化分类,以需求为主导,以服务为理念的财富管理将提供更专业化、多样化的组合业务。同时,优质客户信任的建立,将为商业银行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及影响力,提升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竞争力。

四、财富管理发展劣势

1.产品单一,创新不足。财富管理需要创造显著的效益,而效益则需要充足的产品,即银行如果提供五种以上的财富产品形成范围经济,那资本成本就会降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产品单一重复,关联性不强,缺乏财富管理必要的度身定制业务。

2.缺乏战略规划,财富观念滞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专业系统的战略规划,财富管理多出现在业务或客户集中区。其次,商业银行受经验、体制及思维方式的制约,对财富管理发展趋势认识不足。

五、商业银行财富管理发展浅见

我国商业银行财富管理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财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要突出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的文化地域特色;在财富管理服务创新,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风险的评估、预测及监控。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财富管理应具备一个科学、系统、专业的框架以保证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财富管理与银行的发展战略相互融合,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由资金提供型银行向国民财富管理型银行的顺利转变。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4-0002-05

发展战略是关乎企业发展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略。根据财政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审计署、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财会[2010]11号)第2条规定:“本指引所称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一系列事关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它们完全或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的大多数行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能否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随着自身的发展而变化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银行在发展战略的内容上会有所差异。而仲裁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与商业银行某些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具有较高的契合性。

一、仲裁的特点

(一)契约自由

“契约自由”是贯穿仲裁活动始终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仲裁法》第4条明确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可见,以仲裁的方式解决纠纷,须是当事人各方的共同意愿。当事人在争议或纠纷发生前后应达成有效的书面仲裁协议或在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仲裁机构不能受理没有书面仲裁协议(含仲裁条款)的仲裁申请。

(二)一裁终局

《仲裁法》第9条规定:“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裁决做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即仲裁庭开庭后做出的裁决,是最终的裁决,立即发生法律效力。 当事人不得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 仲裁的这一特点有利于争议高效快捷的解决。

(三)不公开审理

仲裁作为社会自治解决争议的一种方式, 仲裁庭审理案件除双方当事人协议公开外, 一般实行不公开审理。我国《仲裁法》第40条规定:“仲裁不公开进行。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庭的参加主体仅限于仲裁员及案件当事人, 不允许群众旁听和新闻采访。当事人所提交的证据材料,以及仲裁庭做出的仲裁裁决,除非当事人同意,都不对外公布,其他案外人无权知悉仲裁的内容和情况。 如果当事人决定裁决书上不写明争议的事实和理由, 仲裁文书可以不予涉及,而只写明仲裁请求和裁决结果。

(四)专家裁案

专家裁案是仲裁的特色, 也是仲裁比其他纠纷解决方式更为突出的优势之一。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机构都备有分专业的,由专家组成的仲裁员名册供当事人进行选择。专家仲裁员拥有丰富的行业知识,也熟悉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惯例,具备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仲裁经验,对涉及专业性比较强的仲裁案件专家仲裁员的裁决更能体现专业权威性,也是仲裁活动公平、公正性的重要保障。

二、仲裁的优越性

(一)和谐共赢

“契约自由”是仲裁最突出的特质,也是仲裁和谐性的基础。仲裁权不同于公权性质的审判权和行政权,仲裁庭的管辖权来源于当事人仲裁协议的授权,具有私权性。仲裁活动要想得以顺利开展必须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因此,仲裁机构、仲裁员会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平等的对待双方当事人。仲裁庭通常会在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下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易于争议双方进行交流和沟通,达成谅解。仲裁员作为公断第三人会善意地引导当事人审时度势,冷静分析自己的利弊得失,用平和的方式消除当事人的隔阂,缓和矛盾,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仲裁的秘密性也是实现仲裁和谐性的前提。因为仲裁的不公开审理有助于维护争议双方的声誉,这为纠纷的解决确立了相对宽松的气氛,便于当事人充分陈述自己的主张,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情绪,有利于纠纷的化解和最终解决,也为当事人继续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提供了便利。

(二)快捷高效

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程序十分灵活,有利于争议快捷高效的解决。主要体现在:

1. 审限时间短。《民事诉讼法》规定,诉讼案件一审简易程序审限为立案之日起3个月,普通程序审限为立案之日起6个月,经批准还可以延长6个月甚至更长。如果一方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将会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卷入冗长的诉讼程序中,无端耗费人力、财力和时间。而根据各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仲裁案件普通案件仲裁程序为4个月结案(简易程序2个月结案)。一般而言,仲裁的审理期限比诉讼的一审期限要短一半,如果进入二审、再审程序,则诉讼与仲裁的审限优势更加无法比拟。当前,为适应金融机构高效、快捷解决纠纷的迫切需求,国内许多仲裁机构在金融仲裁规则中还规定了更短的审结期限,如杭州、天津仲裁委规定,普通案件仲裁程序2个月审结;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CIETAC)的《金融仲裁规则》规定为45天;而广州仲裁委甚至将金融争议仲裁期限缩短为20天。较短的仲裁期限可以有效遏制当事人拖延诉讼、转移财产、逃避执行等行为, 对于那些案情相对简单的银行传统信贷业务争议,在银行是胜诉方情况下,以最短时间内取得对银行债权终局确认是银行选择争议解决方式时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

2. 程序灵活、简便。诉讼是一个对遭到破坏、扭曲的权利义务关系加以矫正、分配的过程,实行严格的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 而仲裁机构是按地域分别设立,相互独立,互不隶属,当事人可以自主确定仲裁机构, 也可以就仲裁规则进行灵活约定和适当变更。《上海金融仲裁规则》 第7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程序事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上海金融仲裁院认为其约定无法实施或者与法律规定相抵触的除外。”CIETAC《金融仲裁规则》第4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对本规则有关内容进行变更的,从其约定,但其约定无法实施或与仲裁地强制性法律规定相抵触者除外。”如在仲裁中,当事人可以协商确定开庭时间,还可以协议省略某些程序,如放弃答辩期、缩短组庭的期限, 可以申请提前开庭, 还可以协议不开庭,等等。这样就能在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节省时间成本,及早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

(三)执行力强

仲裁裁决书与法院判决书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仲裁的执行力主要体现在:(1)执行法院的层级和集中度较高。 多数诉讼案件的执行管辖法院在基层,而仲裁裁决强制执行的管辖法院是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 仲裁裁决和仲裁调解书的执行管辖法院更为集中, 既减少了协调费用, 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基层法院在执行问题上的地方行政干预现象。另外,仲裁裁决是约定管辖,容易找到被执行人,有利于案件的执行。各仲裁委为提高仲裁裁决的执行效率, 会对当事人提供全程服务,协调与法院的关系,协助案件的执行。(2)仲裁裁决具有域外执行力。 由于判决涉及国家的司法, 一国法院的判决不能在他国直接得以执行;而仲裁是由民间机构做出,与无涉,易于得到他国法院的承认与执行。 目前,《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1958年《纽约公约》)的缔约国已经达到160多个, ①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能得到承认和执行。我国已加入《纽约公约》,涉外涉台案件的仲裁文书可得到其他签约国的承认和执行。(3)财产保全措施得到优化。为保障债权人债权的顺利实现,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仲裁前的财产保全措施。《民事诉讼法》第81条规定:“因情况紧急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以在提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证据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这一规定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仲裁裁决执行难的问题,有利于仲裁裁决的执行。

总之,仲裁的“一裁终局制”避免了诉讼的循环往复,同时仲裁裁决的可执行性也可以达到诉讼判决的效果,这种纠纷解决机制非常契合金融追逐效率的特性。争议解决的迅捷性对现代金融的意义不可估量,因为“现代金融通常都是依靠加速资金流动和增加资金融通的渠道来获得利润的。存在于这个行业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要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因此,一场悬而未决的纠纷有时候对金融机构的影响甚至比一场失利的纠纷还要大。” [1]

(四)节约成本

一是仲裁期间的相对短暂和程序的相对简便,有利于节省纠纷解决的时间成本。

二是仲裁注重调解,调解率较高,能节省有关履行费用。

三是为最大限度地满足金融纠纷解决的实际需要,许多仲裁机构对金融仲裁案件实行比人民法院诉讼费用更低的费用减免优惠政策,有关金融仲裁规则也降低了仲裁收费标准。如郑州仲裁委员会规定,银行案件适用仲裁一般程序审理的“申请标的额100万元(含100万)以上的,仲裁费比照人民法院诉讼费标准的90%收取”,适用仲裁确认程序审理的“根据案件的难易程度仲裁费按照诉讼费标准的50%~70%收取”。 ① 广州仲裁委《金融仲裁规则》规定:“金融交易争议仲裁案件收费,根据《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收费办法》减半收取仲裁费用。”所有这些可以大大降低当事人争议解决的费用支出。

(五)公平公正

公平是仲裁的首要价值取向。《仲裁法》规定,仲裁应当“根据案件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地处理案件”。根据这一规定,仲裁庭对待双方当事人一律平等,即在仲裁中无论仲裁员是由哪一方当事人选定的,他都不代表任何一方当事人,而是应当平等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为各方当事人平等地行使权利提供相同的手段和机会。 二是仲裁员处理案件时不仅强调合法,而且要公平合理。在这一理念指引下, 专家仲裁员在处理专业问题上会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对于一些新型业务面临的法律规定滞后问题,可以依据已有法律规定, 并参照采用在经济贸易活动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做法, 即经济贸易惯例或者行业惯例公平合理地做出裁决。 由于不直接适用法律, 形式上是当事人以协议形式求得第三方给予公平合理的裁决, 裁决结果较易为当事人所接受和履行,也有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

公正是仲裁的“生命线”,是仲裁服务取信于当事人的法宝,也是仲裁机构维护仲裁声誉,更好地发展仲裁事业的重要保障。《仲裁法》规定:“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1)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 这有利于我国的仲裁真正做到具有公正性、权威性。(2)仲裁组织体系中的仲裁协会、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庭三者之间相对独立。 即作为社会团体的仲裁协会,属于仲裁委员会的自律性组织。仲裁委员会是按地域分别设立,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3)仲裁庭对案件独立审理和裁决,仲裁委员会不能干预。法院对仲裁裁决只做必要的监督,而且仲裁员处于第三人地位,不是当事人的人,由其居中断案,更具公正性。

(六)保护声誉

仲裁不公开审理, 整个仲裁程序跟仲裁结果都不能向社会披露, 仲裁法及有关仲裁规则也规定了相关人员的保密义务, 恰适地满足了当事人保守商业秘密、维护自身商誉的需要。司法实践中,一些影响广泛的涉众性案件, 常常遭到媒体的大肆宣传甚至恶意炒作, 其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甚至比经济方面的损失更大。仲裁的保密性,既有利于维护争议双方的声誉,也减缓了争议双方的对抗性,进而有利于双方日后的经济交往。因此,为避免外界的介入和媒体的炒作,维护银行的商业信誉,一些标的额巨大或涉及银行声誉的案件更适合约定提交仲裁。

三、仲裁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一)仲裁与金融创新战略

当前,随着传统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和业务创新活动呈现出逐步加强的趋势,特别是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金融创新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第4条规定:“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构建新组织,在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新活动,最终体现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造与更新。”因此,所有的金融创新最终都凝聚为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是推动整个金融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

创新意味着超前,金融创新超前于传统金融,超前于现行法律和监管规定,更多地是一种专业认知与判断。“金融产品的每一次创新都是对法律底线的试探,金融产品交易市场每一次发展,都是一种交易规则的创新,是对法律精神的一种新的解释,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认知能力的一次体现,是对纠纷解决标准的一种界定,是对参与主体权利义务一个新的划分。” [2] 如银行的保理、金融衍生品、基金交易和基金托管、金融租赁等创新业务均具有实践先行、法律滞后的特点,由创新引发的金融争议也带有高度的专业化和技术化色彩,要求裁判者了解日趋复杂的金融知识,并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些特征与现有的以成文法为标准,以司法为主导的裁决体制与机制不相匹配,却与仲裁制度的特质和优势相契合。首先,仲裁奉行“符合法律,公平合理”的原则,意味着在仲裁中所适用的法律对在有关争议的处理未做明确规定时,可以参照国际惯例和行业通行做法来判别,而不受制于司法规则的法定性和滞后性。这一灵活适用法律的优势使仲裁成为解决新型银行争议的有效方式。其次,仲裁具有专业性。作为专业的裁判者,专家对金融知识有深入了解,能准确认定事实,定位争议焦点,并提出妥当的裁判意见或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帮助当事人理解裁决理由或达成调解/和解协议。因其专业,使仲裁更有利于纠纷的公正、权威解决。

(二)仲裁与银行品牌战略

所谓“银行品牌”,是指银行企业在长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在其银行产品的开发、管理、销售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被市场广泛熟悉、为客户乐于接受和一致认同的银行产品,以及客户对产品所属银行本身形成偏好、 信任感和依赖感的银行企业。 [3] 银行品牌是银行服务个性化的体现, 是一个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区别于其他银行的重要标志。当前,随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同质性的日益显著, 银行业价格手段的运用空间逐步缩小, 各商业银行均把品牌建设置于战略的高度,采取多种途径建立品牌文化,丰富品牌内涵、强化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努力赢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好的品牌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 代表着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的卓著信誉和优良形象。 作为品质和信誉的象征, 品牌能不断提升客户对金融产品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对增强竞争优势,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另一方面, 如果品牌维护不当也极易引发银行的声誉风险,银行声誉一旦受损,随时都有可能给金融服务机构造成致命一击, 更严重的会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公众对银行业整体的信任危机,对社会安定造成危害。

众所周知,金融产品或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与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旦发生金融纠纷往往涉及数量众多的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极易引发群体性纠纷;而金融交易所具有的格式化、定型化的特点,使得个案裁判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这不利于银行品牌的形象和商业信誉的维护。而仲裁的保密性会减轻金融纠纷的涉众性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消极影响, 契合银行等金融机构注重维护其社会声誉的现实要求。仲裁庭采用的圆桌、不公开审理的方式,既可以为当事人化解紧张气氛,心平气和地解决争议,又可以为当事人保守商业秘密,尤其是商业秘密的严格保守对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社会公信度是不可忽缺的必备条件。实践中,一些影响广泛的金融案件, 常常遭到媒体的大肆宣传甚至恶意炒作, 其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甚至比经济方面的损失更难面对,更难挽回。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 通过选择仲裁的不公开审理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其业务经营中的声誉风险,维护品牌形象和社会信誉。

(三)仲裁与国际化经营战略

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潮流的推动, 银行国际化已成为一国金融乃至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为适应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重构,争取在未来银行业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开始将制定和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作为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所谓商业银行国际化,是商业银行在国外广泛建立分支机构,通过海外金融活动网络拓展国际金融业务,按照国际惯例实行规范化经营管理,并开放本国金融业务市场,使之最终形成全球性的金融业务经营网络。 [4] 表现为:客户跨国选择、产品跨境销售、资本全球配置、资金跨国流动、网络全球铺设、人员多籍构成、技术高度集成、管理规则统一,等等。

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实质上就是银行国际金融交易市场的一体化。一体化的国际金融交易不可避免地会使金融纠纷跨越国界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在大量涉外金融纠纷中,外方根据其经验和游戏规则会大量选择仲裁来解决纠纷。因为司法权限的法域性和性使司法判决的域外执行效力受到严格限制,一国的判决,很难在没有司法协助条约的前提下得到另一国的承认和执行;而商事仲裁跨越国界和法域的特征,是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纠纷解决机制的最佳选择。根据1958年在纽约通过的《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规定,缔约方裁决可以在全世界160多个其他缔约国家或地区得到承认与执行,各缔约成员承担的是必须遵守的国际公约下的义务,许多国家为此均以国内立法的形式确定了仲裁裁决的效力。我国于1986年加入该公约,相关规定从1987年4月12日起对中国生效。在我国的《仲裁法》、《民事诉讼法》及许多部门法中都确定了仲裁裁决的终局效力和可执行效力,因此,仲裁的域外执行效力为涉外纠纷的解决和执行提供了保证。

(四)仲裁与银行风险管理战略

银行是高风险行业。银行在为民众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获取盈利的过程中同时承担了各种风险。所谓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5] 根据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分类方法,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其中,信用风险是银行业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声誉风险近年来被视为银行业“最令人畏惧”的风险。因为银行的声誉危机不仅会直接损害商业银行的信誉,影响上市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导致银行品牌价值损失,甚至会危及银行的生存。2004年6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首次将法律风险列入金融风险,并将其狭义界定为:“合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或未准确地诉诸于文件。”所有这些风险始终伴随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并威胁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安全, 商业银行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承担和管理各种风险。

银行的风险管理是指银行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一定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办法。任何一个银行, 其成功的战略规划必须通过提高风险承担能力来提高商业银行的绩效。 为提高这项能力,商业银行必须了解自己所承担的风险,必须在各种承担风险的行动路线中, 合理地选择达到风险管理目标需要的恰当工具, 以保证在风险出现之后有切实可行的保护和挽救措施。 日渐完善的仲裁是我国法律所确认的与法院诉讼并驾齐驱的一种有效的解决商事纠纷的方式与途径。 其解决纠纷程序灵活、高效快捷、保守秘密,具有防范与控制银行风险的各种特质和优势, 恰为银行业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了一种及时可行的挽救风险的方式和途径。“仲裁是有效填补调解和诉讼之间空白的‘补丁’,是缓和调解到诉讼之间生硬的‘缓冲器’;更是专门针对或需要考虑当事人意思, 或需要法律执行力,或者二者兼而得之的金融机构间、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间纠纷的最佳纠纷解决方式。” [5]

毋庸讳言, 由于根深蒂固的诉讼习惯和缺乏仲裁实践经验, 银行业对仲裁的优越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体验, 仲裁服务于金融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全面地发挥。但我们相信,随着银行业务的飞速发展对快速高效的争议解决机制的迫切需求, 以及仲裁制度的不断完善,银行业必将转变传统观念,会越来越多地利用仲裁机制解决业务争议。可以说,仲裁服务于银行是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顾军锋. 论金融仲裁[C]//吴志攀,白建军. 金融法路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92.

[2]丁化美. 金融创新产品交易市场发展与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J]. 产权导刊,2012(1).

[3]尚斌,景鹏飞. 试论商业银行的品牌战略[J]. 经济论坛,2007(5).

篇(4)

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并首次提出“村镇银行”这一概念。通过在农村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改善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状况,满足我国“三农”持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95家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349家。作为一种新兴体,能在短短四年间迅速从六省试点进入全国铺成阶段,并取得一定的惠农成效,村镇银行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但爆发式扩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非农化倾向日渐暴露、民企哄上盲目化、科技和产品缺乏支撑、市场和业务趋同化严重、相关扶持政策难以落到实处,等等。

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农村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将对村镇银行发展战略选择提出若干观点。

一、在村镇银行初创阶段,发起行应担当起政策引领者和经营风险控制主导者角色

具体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独特性,明确村镇银行的经营目标

组建村镇银行有一个最大的政策背景,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富裕起来的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指导思想适时组建村镇银行,让具有优势的金融机构把信贷支持延伸到村镇,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让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决策。

方向决定目标,对于村镇银行这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来说,方向体现着村镇银行存在的必要性和可持续性,如果村镇银行从成立之初就迷失在完全市场化和逐利的“游戏规则”中,那就失去了其存在的道德的合理性和政策性,也就会失去了政策监管保护,在资本规模、结算手段、产品技术、客户市场、人员素质与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包括农信社)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就进入完全市场化竞争,必然会被挤压或边缘化,难以拓展出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空间,最终可能处于兼顾政策和市场经营目标中无所适从,迷失方向。

在很大程度上,村镇银行履行的是投资方的战略义务,因此,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盈利和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是村镇银行短期内最大的管理目标。所以,发起行应担当起政策与市场目标的调节者作用。特别是在开业初始阶段,发起行应该严格体现政策性经营理念,将村镇银行区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妥善处理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村镇银行长期发展战略平衡,履行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平衡,开发培育具有长远的战略价值的市场和领域。

2、处理好村镇银行政策性目标和市场化经营目标的有机统一,树立可持续的战略发展观

需要明确两个原则,一是要认清政策性目标和市场化经营目标不是绝对排斥的,而是可以实现有机统一;二是一定要坚持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政策性目标。不管村镇银行实行什么样的法人结构,也不管它的经营网点设置在什么地方,市场定位要关注的重点是贷款的投向,首先把确保每一笔贷款的安全和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决不能以牺牲自己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换取所谓的体现“政策性”目标,事实上,牺牲银行资金安全得到的政策性支持最终将葬送政策性目标。

二、根据村镇银行所在区域金融和市场需求,合理做好资金定价,处理好自身盈利性和政策要求的关系

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弱质产业。所以村镇银行肩负更多的是支农、兴农的社会责任,不能指望一下子巨额盈利,至少开始几年必须坚持这一原则。村镇银行如果步农信社的后尘,那么无法体现自身的特色经营战略,无法发挥银监会为其定位的职能作用。因此其发展和竞争策略从道义上应选择“薄利”政策,至少要低于当地农信社的实际贷款利率,要体现“支农”、“小额”、“灵活”的业务特色。

从历史上各家农村金融机构的坏账形成分析,农业贷款风险主要集中于旧体制下形成的所谓“三乡贷款”,即乡干部贷款、乡政府贷款、乡镇企业贷款,而真正从事种植养殖的农民农户贷款风险相对较小。

了解当地农村金融风险现状后,村镇银行应因地制宜制订自己差别化经营战略,绝不能急功近利。第一步试点起步,薄利多销;第二步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培育稳固的客户群,做大资产;第三步树立品牌,扩展市场,达到规模效应,最终实现做强目标。

三、走品牌化战略之路

所谓品牌战略就是银行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引导和鼓励产品创新,是村镇银行品牌化战略的重点支撑。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成立就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既需要贯彻政策,又需要开拓市场,保证自身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自身的产品、经营特色、文化、实力取得客户的信任,使消费者信任你的产品,信任你的服务,信任你的承诺,信任你的一切,从而忠诚银行,即走品牌化发展之路。目前要迅速提升村镇银行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重点应从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机制重塑和创新上人手,不断累积品牌的形象和知名度。

四、村镇银行发展应吸取以下几个历史经验教训

1、吸取“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储金会”的教训

20世纪80 90年代,由中国农业部、民政部发起,在乡村两级兴办“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救灾扶贫互助基金会”。由于监管不严,管理松散等原因,贷出去的资金无法收回,甚至于后期采用行政手段回笼资金,仍然造成“两会”亏损严重,最后不得不以国家买单而狼狈收场。如今建立村镇银行,一定要吸取教训,严格风险警戒处置,不能再重复过去风险不断累积、损失不断增大,最终由全体国人来买单的局面。

2、防止“菲律宾模式”的重演

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政府曾经鼓励“资本家下乡”,走公司加农户的农业发展道路。资本家下乡后,将唯利是图的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到20年的时间里,菲律宾传统小农大多破产,农业产业被有欧美背景的大公司控制,只有少数农民被吸收为产业工人,绝大多数农民流离失所。如今我国允许各类资本到农村组建村镇银行,既要让投资到民间的银行资本、产业资本有一定的回报,另一方面,要体现服务三农的政策,让投资者与农民取得双赢的局面。

3、明确村镇银行的商业机构定位

村镇银行作为一个商业机构,并非纯粹的扶贫机构。村镇银行应承担起信用建设者的职责,配合政府推进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如与政府和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对农民借贷者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防止农民恶意逃废债行为。严格遵循以市场化方式、商业化原则,实现政府支持三农、服务民生的发展目标,严格防止屈从行政命令的指令式贷款,确保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黎华.村镇银行:摇摆在非农与三农之间,中国金融网.

[2]吴黎华.银行业:回归农村,中国金融网

篇(5)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面积9516平方公里,人口162万。该市第一、二产业比较薄弱,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旅游业。2008年,该市实现GDP184亿元,旅游收入83亿元,财政收入13亿元。如何依托当地旅游经济特色,把中国银行张家界分行打造成旅游特色精品银行,本文结合张家界中行的发展现状,通过SWOT矩阵分析,对张家界中行的发展战略以及实施措施进行研究探讨。

一、张家界中行的现状

张家界中行成立于1986年,截止2008年末,有在岗员工173人,下辖对外营业机构8家,各项存、贷款规模分别由1988年末的500万元、1400万元发展到116497万元、106221万元,市场份额(四家商业银行)分别由2.73%、2.80%增至12.54%、13.21%。近5年,存、贷款和中间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0%、16%、81%,均高于全市银行业19%、11%、53%的平均发展速度。自2004年股份制改革以来,经营效益连年攀升,近5年年均效益增长47%。

在与同业的竞争中,张家界中行已经初步形成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品牌,如:以外币兑换、外卡收单、旅行支票为代表的外汇业务;以住房按揭、汽车按揭为代表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等。多项产品及业务在当地同业开创了第一,如:1992年9月在张家界市发行第一张信用卡;2005年9月,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大陆境内开办韩元现钞双项兑换业务的银行等。随着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变,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张家界中行员工经营观念得到了较大转变,内部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内控合规不断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得到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与此同时,张家界中行也面临以下问题:(1)张家界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给业务发展带来挑战。(2)核心指标与当地四家商业银行比较绝对额最小,相对额低于同业平均水平,尚未拿回应有市场份额。(3)公司资产业务在当地四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较低,2008年末余额市场份额仅占4.17%。在张家界分行自身资产业务中占比较低,2008年末余额仅占24.11%。(4)对旅游产业的支持薄弱。从四大商业银行前10大授信企业来看,旅游行业贷款余额25.93亿元,而张家界中行为1.62亿元,市场份额仅占6.25 %。

二、SWOT矩阵分析

对张家界中行来说,既有内部优势,又有内部劣势,既有外部机遇,又有外部威胁(如表1)。

张家界中行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寻找内部力量与外部机会之间的最佳配合,有效地发挥企业的优势,减少外部威胁,充分利用当地旅游经济特色,在总行战略指引下,依托母体优势,走特色精品银行发展之路。

三、发展战略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上级行发展战略为指引,准确把握当地旅游经济特点,坚持以存款业务为基础,以授信业务为支柱,以快速抢占旅游地区相关中间业务为重点,以稳步提高全行经营效益为中心,全面拓展各项业务,严格风险管理和控制,努力把张家界中行建设成为旅游特色精品银行。

(二)发展目标

长期目标是把张家界中行建设成为旅游特色精品银行,即围绕张家界市世界旅游精品建设进行市场定位,通过3到5年的努力,将张家界中行建设成为以服务旅游经济为主的经营特色鲜明、运行质量稳定、服务功能完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规模和效益持续增长、在张家界市具有重要影响、同业综合排名靠前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

(三)市场定位

1、业务定位。负债业务要在做大规模的同时,调整结构,保持负债业务的低成本,并与资产规模结构协调发展。资产业务要坚持公司贷款与个人贷款并重的发展策略,提高公司资产业务对全行效益的贡献度,抓住区域经济增长机遇,大力发展旅游特色资产业务。中间业务要做大做强旅游外汇中间业务,在保持原有自身优势业务的同时,实施蓝海战略,尽快抢占低竞争领域或无竞争领域。

2、客户定位。核心客户以张家界市一线景区、二线景区旅游公司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维护项目为主,培育和发展旅游行业中的龙头企业。重点客户以能源、交通、通讯行业,与旅游配套的服务行业,经营效益好、信用程度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民营及中小企业为主。基础客户以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信用度高,能够带来较高综合利润回报、对业务发展产生较大贡献或重大影响的客户为主。

3、产品定位。产品定位的基本要求是紧紧围绕客户定位,不断推出有市场、有效益、有特色的产品,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和配套的政策措施,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建立产品创新机制,逐步在某几个领域形成产品特色和服务特色。关于个人产品定位,基本思路是以银行卡为龙头产品,带动个人业务的全面发展。关于公司业务产品定位,基本思路是以授信业务为主,带动公司中间业务和公司综合理财业务的发展。

四、实施措施

1、改革经营机制。①深化业务架构整合,建立集约化管理模式。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深化业务架构整合,完善矩阵式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经营机构的作用,不断完善基层经营机构的各项服务功能,网点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②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旅游特色精品银行建设发展指标细化、量化,有效引导分支机构树立正确的经营指导思想。全面推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要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促进和完善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用人和分配机制。③围绕发展战略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建立一支优秀的客户经理队伍,以满足本行业务发展需要。将财务资源向效益好的机构、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倾斜,实现财务资源对一线重点发展战略产品的支持。

2、创新金融服务。以中行国际化、集团化的优势协助政府引进战略投资者,在旅游资产证券化、货币化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服务,并在债券发行、IPO等方面提供服务。与政府在努力提升张家界市旅游文化产业方面进行合作,在张家界市文化产业的项目、文化团体的引进、国外游客的生活居住等方面提供服务。争取上级行技术支持,努力搭建与张家界市政府开通的“网上门票预定系统”相配套的网上支付结算系统,积极为武陵源风景区门票的网上购票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发行旅游联名卡,开发有张家界特色的贵金属产品,加大ATM、POS等自助设备投入等,为进入张家界的游客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3、加大市场营销。①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确立“客户需要什么,银行就提高什么”,真正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②建立银企沟通平台,经常与客户平等互利地展开经营和管理理念研讨,有效地实现双方互动,为银行业务发展拓展空间。③在细分客户的基础上,实行不同客户群的组合营销策略和跨业务种类的组合营销策略,积极抢夺优质客户资源,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④进一步完善客户经理制度,从根本上吸引和稳定优秀的客户经理人才。⑤加大旅游地区中行品牌形象宣传力度,提高中国银行品牌知名度。

4、强化风险管理。①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全面管理。②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重新定位二级分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工作,加强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条线部门的沟通,完善基层机构授信业务发起审批流程。③加强内控合规管理。目前,张家界中行内控合规体系比较健全,需要加强的方面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在内控合规牵头部门设立专职内控合规管理岗位,具体承担内控合规牵头事项,统筹全行内控合规建设。二是在公司、个金两个条线明确一名分管内控的副主任,加强条线内控管理工作。三是在坚持现有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内控合规考评机制。

5、 推进文化建设。①在全行大力倡导“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深入开展“建旅游特色中行,创最佳经营效益”活动,让“建设旅游特色精品银行”的目标,深入到每位员工的思想中,落实到每位员工的行动中,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推动业务发展的动力。②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业务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完善学习制度,健全学习机制,创建学习型银行。

6、争取差异化管理。积极向上级行申请,将张家界中行确立为“旅游特色精品银行”建设试点。绩效考核方面,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设立特色业务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差异化考核。授信政策方面,考虑张家界市经济较落后的现状,对符合授信指引、有助于旅游特色银行建设的旅游及相关客户,给予积极支持。财务资源方面,在ATM、POS等电子设备投入、VIP客户通道建设以及网点建设、对外广告宣传等方面给予财务费用倾斜。

参考文献:

(1)王方华、吕巍.战略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林后春.中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

(3)张家界市统计局.张家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G].2003-2008

篇(6)

受制于经营范围,区域性中小银行发展直销银行有其必要性。借助直销银行经营模式,区域性中小银行既可以有效延伸经营触角,又可以凭借地方经营优势与经验,在直销银行开展一系列便民服务,便于展业。然而,目前区域性中小银行的直销银行发展方向仍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独立性不够,二是战略定位不明,三是经营模式不佳。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三个问题是区域性中小银行进一步发展直销银行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对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性中小银行直销银行的发展愿景――金融精品超市,并拟定了较详尽的战略规划,以为区域性银行直销银行转型与发展提供参考。

区域性中小银行直销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第一,经营独立性不够。直销银行与传统银行最大的区别在于直销银行摆脱了传统银行思维定势,发挥了成本优势;在运营模式上表现为直销银行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渠道变革和流程再造,减少了运营成本,提升了运营效率。从经营层面上看,非独立性直销银行可能面临战略定位模糊、内部管理僵滞和部门间业务冲突等问题。以上这些特点要求直销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性。纵观国外直销银行大部分为独立法人经营模式,而国内90余家直销银行中,绝大部分为非独立法人运营,其中多数直销银行是作为银行二级部门的形式运营。2017年1月,百信银行获批筹建,国内首家独立法人运作模式的直销银行正式落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0多家银行在申请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牌照。独立法人模式已然成为直销银行发展的方向标。

第二,战略定位不明。区域性中小银行直销银行战略定位不明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区分直销银行、传统电子银行(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与实体网点三个渠道之间的关系。直销银行与传统电子银行均是通过线上渠道来实现的。如果直销银行战略定位不明晰,就很容易导致直销银行在渠道建设、客群定位、营销推广等方面与传统电子银行高度重合,从而产生内部竞争与重复建设。目前,区域性中小银行直销银行的许多产品与其传统电子银行的产品相重叠,直销银行产品特色性不够、竞争力不强。而且在宣传方面,直销银行品牌宣传也未充分体现其与传统电子银行的区别,异地差异化推广方式也不明显。直销银行的战略定位要求银行清晰地处理好直销银行与传统电子银行、实体网点之间的相关目标客群、产品设计与品牌拓展等三方面关系。

第三,经营模式不佳。目前国内直销银行运营模式包括三种:纯线上经营模式、“线上+线下直销门店”模式、“线上+互联网企业”模式。其中,多数直销银行为纯线上经营模式。纯线上模式的直销银行不设实体网点,虽然节省了成本,但缺乏线下接触客户的渠道,营销机会较少。而且,从线上渠道看,直销银行并没有诸如支付宝之类的高频应用工具,缺乏有效流量的导入,仅依靠传统营销成本极高且作用十分有限。目前,际上直销银行也开始由线上走向线下(如Capital One 360的“咖啡银行”),线上提供标准化、简单化的产品,线下提供高附加值、复杂化的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黏性。

区域性中小银行直销银行发展的战略构想

直销银行发展愿景:金融精品超市

区域性中小银行直销银行的发展愿景――金融精品超市。金融精品超市可以从外部架构和内部运营两方面鸟瞰。

从外部架构上构建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明晰战略定位。区域性中小银行应加速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牌照申请,尽快实现独立运营。在设立模式上,为加快落地速度,同时避免合资设立的不确定性,区域性中小银行可以先尝试以独资或全资方式设立直销银行,后期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引入企业文化、团队合作比较契合的股东,以达到彼此借力的目的。在战略定位方面,直销银行应定位于新兴电子渠道,同时明确直销银行与其他渠道在目标客群、产品设计、品牌拓展等方面的区别。在目标客群方面,直销银行应以拓展新增客户为主,定位于对电子渠道接受度高、对新兴产品敏感、更看重便利性的客户阶层;传统电子渠道和实体网点则以维护存量客户为主。在产品设计方面,直销银行应以精优和新颖产品吸引新增客户;传统电子渠道则以相对健全和新颖的产品来为客户提供线上办理渠道,提升客户黏性;实体网点则以相对健全和专业的产品,来完成线上客户承接和线下投顾服务。在品牌拓展方面,直销银行应明确产品特色与功能,以区分其他渠道,提高产品差异明晰度。新兴电子渠道、传统电子渠道和实体网点三个渠道应实现互通性,达到客户相互引流的目的。(见图1)

从内部运营上发展线上线下结合模式,打造特色精品超市。线上线下结合的经营模式是未来直销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打造金融精品超市,线上渠道,区域性中小银行直销银行可为客户提供推荐层、精品层和服务层三类产品(如图2所示)。直销银行应秉承精品和新颖的概念。所有层级产品类别相对齐全,但可供选择的产品不宜过多,以提高界面精简性。线下渠道,直销银行主要从事营销扩展、线下投顾服务,同时为客户提供高净值、个性化产品。直销银行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致力打造金融精品超市,可以从产品功能上满足客户全方位金融需求。

除上述特点之外,区域性中小银行直销银行金融精品超市还应具有开放性、大数据、一站式服务特点。一是开放性。直销银行金融精品超市对所有异地分支机构、异地业务部甚至全国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直销银行跨区域经营特点。二是大数据。直销银行金融精品超市能建立自身的数据库,并对接CRM系统及其他数据系统,便于数据积累、产品研发与精准营销。三是一站式服务。直销银行金融精品超市不依托其他APP工具或转链接,仅在平台就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极大程度地提高客户体验和客户黏性。

直销银行发展的战略规划

第一阶段:金融产品便利店。金融产品便利店是直销银行金融精品超市的初级阶段,主要实现渠道变革。一是独立性。银行需加快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牌照申请,并建立运营团队、考核机制、成本核算、风险控制等一整套独立管理体系。二是开放性。直销银行应推广至所有异地分支机构及异地业务部(中心),并根据不同地区拟定不同的营销方案。三是产品求简。为客户提供简单、快捷的纯线上无障碍理财、融资与生活服务类产品。四是线上获客。加大线上推广力度,采用多种营销方式,尝试线上获客营销。

篇(7)

一、银行零售业务

商行零售金融业务发展促进了资本和财富的积聚,资本和财富的积聚又为商行零售业务开辟了更广阔的提升空间。积极推动零售银行业务经营和管理模式转型才能引导商业银行自身更迅速更健康的发展。显然,在零售金融业务为银行带来的利润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层对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决策层认为只有在零售业务经营管理模式和机制中转型步伐快的银行才会在后续工作中显现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势。零售银行业务重点以盈利为导向,以客户获取和客户经营为手段,以全功能零售银行体系建设为基础,强化主线经营管理,推进业务协调发展,以提高客户综合效益作为发展思路,并紧紧围绕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各项业务升级转型。

二、民生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战略分析

(1)民生银行零售业务的竞争优势。民生银行的团队建设做的还可以,比如有营销、理财、服务团队,这样可以有利于维护拓展客户、提升服务,保证了民生零售业务营销的效率;民生银行还建立贵宾服务体系,提供贴心服务,提高贵宾的客户忠诚度;民生银行对员工的业务技能的培训也予以重视;民生银行量化员工个体业绩,以此调动员工积极性,利于零售业务发展。

(2)民生银行零售业务的竞争劣势。民生银行的规模远不如四大商业银行,而与其它股份行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比如交通银行信用卡做得很好,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也不错;机构网点与四大行及交行相比,差距明显;人才资源不足也制约民生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管理体制改革也有待推进。

(3)民生银行零售业务发展面临的机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给金融业的零售业务开创了发展机会;资本市场的改革,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的改变,对金融理财更加重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拉动了银行零售业务的需求;我国庞大的人口,为银行的零售业务保障了坚实的客户群;通过建立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有效发展商行的信用卡业务,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互联网技术,降低了零售的成本,提高了零售效率;监管的机关的认同和重视。

(4)民生银行零售业务发展面临的威胁。①网络黑客等在银行的电子业务上造成不良影响,窃取个人信息,攻占银行网站,打击客户的信心;银行的零售业务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太健全,存在潜在的风险。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零售银行业务带来冲击。互联网金融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巨大业务潜力可以瓜分商业银行传统零售业务客户资源,主要方式是利用快捷支付直接获得客户详细信息,通过理财等增值服务稳定客户源,掌握客户资金流。

三、民生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实施建议

(一)创新营销

(1)加大对电子银行等新渠道及科技力量的支持。一方面,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营销等方面的产品投研力度,确保产品能够最大程度贴合客户需求,加强电子商务方面系统开发与维护,增加优惠商户数量和网商支付渠道,保证产品的实用性、易用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在营销推广方面强力推进,加强费用投入,有针对性扩大宣传范围,做好热点事件营销。

(2)发展社区金融,积极推进各项零售金融服务全面转型。社区金融是渠道策略中形成专业化、差异化和个性化金融服务的重要经营模式,今后的发展中民生银行应该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例如可以在城中村设立网点,增设ATM机等,建立客户关系大数据库,有针对性的开发贴近用户需求的金融产品,提供全面多样的金融服务。

(二)客户管理

(1)做好品牌宣传和引导。一是在理财专区和高柜营销基础上,组织服务推介、电话营销、专题知识讲座、答谢酒会等新型营销活动,引导客户深入认识民生银行零售业务金融服务和产品。二是通过广告营销、公关营销以及人员营销等不同媒介营销方式向不同目标客户传递信息,利用大众传媒如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工具传递民生银行零售业务品牌优势。利用好网点设备宣传如LED屏、利率屏,定期更新网点大厅张贴区,保证来网点的客户都能了解到民生银行最新产品信息、优惠通知。

(2)实施客户分层管理体系。首先是考核机制引导。应进一步明确对客户整个金融资产的考量,以贡献率为核心,建立动态的监控系统,将大客户管理系统的作用发挥到实处。其次是优化零售产品销售服务流程,在不断地细化客户服务工作和提升客户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引入具有优势市场竞争力的差异化零售金融产品,对优质客户进行综合金融服务,售前通过全方位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和投资理财需求为客户制定金融服务建议,售中为客户提供一对一信息咨询服务、业务手续费减免等优先优惠政策,针对不同销售起点客户配以不同收益率零售产品,售后定期为客户提供专业信息咨询和指导,做好客户的产品跟踪分析,争取扩大投资收益减小投资损失,培育客户忠实度与满意度。第三做好资金管理。有效进行资金管理,设置更为合理的考核指标,保证能满足大客户对现金的需求。第四重视软硬件提升。要改善网点物理环境,提升客户舒适度,提高柜台服务效率和准确率,优化办理流程,减短客户办理业务时间,从而增加客户忠诚度。

(三)风险防控

(1)建立严格的内部风险识别、防控和管理体系。民生银行应该建立透明的财务报表和责任追究体系以及健全的信用评级制度,强化各类风险管理和控制。

篇(8)

【关键词】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策略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逐渐融入到国际经济秩序中来,我国银行业也顺应潮流,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金融业逐渐拓宽发展渠道,中国商业银行也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和体系,正逐渐加快国际化进程,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1 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要谋求长远发展,在国际市场掌握主动地位,就要加快推进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从自身增值战略、服务对象需求以及行业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是迫切而必须的。

1.1符合金融规则国际化的一般要求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趋势逐渐明显,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在经营过程中就要严格遵守国际统一标准和规范。

1.2中国居民的跨境消费呈大幅增长趋势

2013年8月,《2013年中国游客境外旅游报告》由全球酒店预订网站。报告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在过去一年的境外旅游消费高达1020亿美元,较同期增长40%,目前已经成为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中国居民对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中资银行要加大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不断满足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否则,新的海外市场难以拓展,高端客户也可能随之流失,给银行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正是由于跨境消费的增长,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提升其金融服务水平,拓宽服务领域,加快国际化进程。

1.3中资银行迫切需要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WTO协议规定,自2006年起,我国要逐渐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外资银行享有国民待遇,并可以依法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最近几年,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外资银行纷纷涌入中国市场。我国为外资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它们已初步形成在华经营格局,逐渐熟悉并融入到我国的经济环境中,外资银行在专业背景及来源上有着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征,我国银行可以加强吸收和借鉴,建立起多元的银行发展体系,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

2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但是与知名的区域性银行和国际性银行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以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2.1业务国际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国际业务发展缓慢,比重低。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银行本外币增长主要依靠本币存款的增长,外币存款长期处于负增长状况;同时,外币存款在本外币存款中所占的比重严重偏低,且这一趋势正进一步蔓延。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业务发展和国际业务发展上失衡,国际业务水平亟待提升。其次,海外业务品种较为单一,客户源十分有限。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分行主要负责提供拆放、贷款以及存汇兑业务,品种单一,经营模式陈旧,业务规模和品种较小,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当地客户的需求,发展缓慢。

2.2机构国际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在地区网点的布局上较为单一。目前,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海外行网点多集中在少数一部分地区,很少有机构设在金融中心城市。由此,我国海外银行很难融入到国际经济市场,其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其次,机构设立形式较为单一。中国商业银行在海外设立机构的一般模式和常用模式即建立全资子公司或者分行,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第一,受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网点不可能在一个市场设立多处,这就造成了营业网点上的不足;第二,当地银行比我国的海外机构更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因而在发展业务和拓展客户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这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当地的发展。

2.3管理国际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首先,缺乏国际化战略眼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不断进行经营体制改革和创新,金融业积极顺应对外开放的战略要求,自此,银行管理层才不得不转变传统的经营策略,被迫进行银行国际化。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制定未来发展计划时缺乏战略眼光和国际化构想。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层不断变更,战略部署也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其次,管理手段陈旧、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经营中缺乏有益经验,管理手段和方式较为落后,在管理海外机构时往往照搬国内经验,缺乏实效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更新管理手段和方式。在人事制度上,国内总行负责委派海外机构的管理人员,人员定期会被调回,这不利于管理人员熟悉业务及环境,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3 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部署

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国际化经营,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各方面努力。

3.1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要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到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就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首先,明确划分人员职责,保证运作的规范,最大限度的发挥专门委员会及董事会的作用;监事会积极监督高级管理层及董事会的工作;经营管理层制定完善的经营策略并将其落到实处。其次,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各项规范,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严格遵守市场规范,建立起现代化的银行治理结构。最后,进一步完善激励及约束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实现薪酬、职务与考核的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不断提升机制再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首先,加强风险防范和管理。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部门和业务的载体作用,坚持权利的制约和平衡,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第一,在各商业银行内部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审计稽查部门;第二,设立部门组织结构时坚持权利的制约和平衡原则,使其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第三,将授权经营和等级管理渗透到业务部门和机构;第四,建立专门的风险监控委员会。其次,改进人才管理办法。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为银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加强绩效考核,完善绩效评估体制,将员工个人薪酬与考核结果挂钩,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不断提升业务创新能力和水平。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国际化进程,就要加强业务创新,在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选择上不断努力。积极引进货币市场类产品、外汇资金交易类产品以及贸易融资类产品等,同时,坚持从银行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及经营水平出发,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产品序列。

3.3积极融入国际市场的大潮,改进境外机构管理办法

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逐渐将分支机构开设到各国际金融中心,所以银监会要积极履行自身职能,加强对中资银行的管理。首先,要时刻将风险控制放在关键位置,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中国商业银行要不断转变管理方式,牢固树立风险控制和防范意识,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识别、检测以及控制管理体系,做到权责明确,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其次,主动学习国际先进管理办法和规则。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要熟练掌握国际惯例,了解分支机构所在国法律,借鉴并学习知名区域性银行及国际银行的优秀管理经验,能运用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的监管水平和管理能力,从而提升其国际地位。

3.4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经营人才的国际化

中国商业银行要推动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就要贯彻并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人才的国际化,需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培养国内专业人才,既熟悉现代金融运行规律,又充分掌握国际金融运行规则;第二,加强人才的引进,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优秀职业经理人。我国商业银行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从境外引进先进管理人才,他们一般具有良好的从业经历和专业知识,具有战略性眼光,能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只有这样,我国商业银行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从而不断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从整体上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的跨越式发展。

3.5积极面向全新的市场,确定新的战略驱动力,推动各项业务的持续发展

在当前的国际潮流下,我国商业银行要开发新市场、拓展新业务,就要积极融入国际化发展战略中。而要有效实现国际化战略发展要求,就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国际新业务。第二,区域发展原则。我国商业银行在设立海外分行时要有意识的向金融中心倾斜,。尽管这些地区的金融管制政策较多,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能够主动创新,吸收其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第三,地域扩展原则。我国商业银行要在金融中心设立分行,及时了解最新金融信息,而且金融中心一般拥有较好的法制环境和制度,银行方面承受的风险较小,有利于实现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

4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任重而道远。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将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升其整体运营水平,从而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一、西方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特点

(一)经营管理理念日趋成熟

近年来,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并日趋成熟。主要表现在:

1.彻底的市场和客户理念。一切从客户和市场的需要出发,从业务产品开发、组织架构设置到管理策略制订,完全围绕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进行。基于这种理念,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充分体现了“客户中心主义”的模式特征。

2.整体的营销与服务理念。银行注重“一对一”营销,从出售产品转变为出售方案,由大众化服务转向个性化服务。为客户提供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全面的金融服务。

3.风险与收益匹配的理念。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不能只看风险,不看收益;也不能只看收益,不看风险,关键是要研究和找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点,努力实现二者的合理匹配。

4.持续的培训与人才理念。技术、风险管理和人才是商业银行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人才是关键的关键。西方商业银行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一方面,每年从大学挑选优秀的毕业生,上岗前至少进行为期半年的全面系统培训;另一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对员工进行各种继续培训。

(二)战略管理备受重视

随着金融服务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战略管理已成为西方商业银行应对经营环境变化的重要竞争手段,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纷纷成立战略管理部门,战略管理已发展到数理化、模型化阶段。先后出现了风险一收益模型、经济增加值模型、三维模型和平衡记分卡模型战略管理。银行一般每隔3—5年制订一份中期战略规划,确定未来几年业务发展的重点及区域发展策略、资源配置策略等,并进行滚动研究和修订。与中期战略规划相配套,每年年初制订一份策略性文件,确定当年工作重点和资源分配。年末根据执行情况进行检讨和调整。

在选择战略管理模式时,银行通常考虑三大要素:高层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约束。高层管理者的价值取向是追求规模还是质量;是短期收益还是长期价值,直接决定着银行战略管理模式的选择。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国内外经济金融运行态势、政策和框架变化、信息技术发展与、同业竞争策略等。资源约束包括有形资源(人力、财力和物力)和无形资源(管理、信息和品牌),银行通常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自身规模和实力来选择相应的战略管理模式。银行战略管理呈现非中介化、化、全能化与专业化并存的特点。

(三)业务体系不断丰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客户中心主义”经营模式受到推崇,银行开始转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更加注重提供量身订造的高附加值型的产品和服务。相应的,业务重心逐渐由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向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投资性金融服务转移;从公司业务为主转向个人业务与公司业务并重,甚至突出个人业务;从存款人和贷款人转为投资理财顾问;从风险承担者转为风险者;从融资者转变为市场撮合者。组织架构也开始由按产品设置转向按客户设置,普遍设立了个人银行、私人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部门。各家银行越来越认识到,成功与否在于其独特的业务体系和服务品质,而不仅仅是价格。

为适应业务体系变化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西方商业银行普遍加快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为每个客户建立了数据库(即客户档案),对客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并能综合客户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为其提供量身订造的解决方案,开发个性化的产品。同时,银行纷纷建立能够伸缩自如的信息基础架构,以适应未来业务增长和信息量增加的需求。并确保其信息系统的高可靠性和可用性,使其能在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服务。

(四)风险管理日益量化和健全

,西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已发展到量化管理阶段,通过量化管理来平衡和处理风险与收益的矛盾,形成了以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

1.建立了完善、独立、垂直的风险管理体制。每个业务部门都实行独立核算,能够准确核算其收入、成本、损失、资本占用和风险调整收益。

2.形成了独特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管理技术。风险管理要靠银行的管理层和各级风险管理人员来具体执行和操作,但任何岗位的员工都要有风险防范意识,做任何事情都自觉地考虑风险因素,各级管理层还必须了解风险调整收益的。在风险管理中,银行强调经济资本和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 (RAROC)。在技术层面,风险管理技术属于银行的商业秘密,具体做法各有千秋,但一般都根据自己历年积累的业务信息资料,依风险大小对资产进行十级以上分类,根据各类资产风险损失发生概率确定损失准备。并且,风险管理已完全借助电脑数据库进行。

3.建立了严格的信用评级制度。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西方商业银行不依赖外部评级机构,而是注重自己的信用评级结论。一般对任何授信客户都要进行评级,根据评级结果决定是否给予授信,是否继续与之往来。评级标准全行统一,不因地点和客户不同而改变。评级结论定期调整,遇紧急情况随时调整。评级的基础是客户在业务经营中稳定且能维持的核心现金流量,一般会考虑5-7年,不同利率水平对应不同的负债能力倍数区间。

4.建立了权威的信贷稽核制度。信贷稽核的职责是对全行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水平进行监督,并对信用评级有最终决定权。稽核人员定期或随时通过非现场的方式抽样检查全行的信贷评级情况,判断评级人员的评级能力。一旦发现,稽核部门将通过现场稽核方式确认,而现场稽核成本一般也由被稽核的分行或部门承担。

(五)财务管理日趋规范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西方商业银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财务管理模式,能有效发挥决策支持、信息服务和管理控制职能。一般而言,核算与财务管理是分离的,前者是市场营销的营运支持部门,后者是综合管理部门。财务管理的特点主要有:1.有效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银行财务管理的重要。预算一经确定,就具有“准法律效力”,各部门、分行的各项活动必须围绕实现财务预算开展。2.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产品成本核算是对银行已提供或将提供的各种金融产品的成本进行核算,将产品收益和风险匹配起来,并以此确定产品的价格。3.有效的成本控制模式。根据成本核算结果,确定业务扩大或收缩的地区、产品、客户;注重控制人工成本,一旦收缩业务或员工考评不合格,及时进行人员裁减。4.集权的会计核算体系。西方商业银行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纷纷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会计核算体系,实行总行、分行集中核算体制,由总、分行进行总账核算和明细核算。

(六)购并活动日趋理性

近十年来,国际银行业的购并活动异常活跃,不仅导致了一些超级“航母”的出现,而且也诱发了金融制度的深刻变迁。表面上看,银行购并只是金融机构的重组活动,但深层次表明,银行购并实质上是金融要素的重组,金融创新的深化。通过购并,能够拓宽交叉销售渠道,增强交叉销售能力,提升银行品牌价值;能够增强银行的规模,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最终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地位。

(七)国际化经营不断深入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经营是商业银行的必然趋势。国际化的涵义包括四个方面:1.管理的国际化。要求经营理念、管理规则与国际金融惯例接轨;准则、行为规范符合国际标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员工管理等制度都符合国际银行业的通行做法。2.人才和员工国际化。西方商业银行特别是一些大的跨国银行,其人员构成往往是国际化的,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效力于同一银行,特别是在高管人员中。3.股权国际化。即从境外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在境外发行股票,实现股东国际化和股权分散化。4经营网点国际化。设立境外经营机构是商业银行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另外,银行还可通过参股、联网、交换数据等方式与国外机构合作,实现国际化经营。

二、西方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对银行业的启示

启示一:建立和不断完善“客户中心主义”的经营模式。

“客户中心主义”是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框架下,银行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都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讲,要赢得与国外银行的竞争,其一,必须强化整体营销与服务的观念,认清其目标客户所在,明白客户的真正需要,为客户提供量身订造的产品与服务,实现与客户双赢。其二,进一步健全新产品研发机制,建立市场导向的新产品研发中心,完善与客户沟通的渠道,通过各种方式迅速集中市场反馈的各种信息,及时对客户的各种需求进行归纳整理,大胆引进西方商业银行先进的服务及产品,加大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其三,推行客户关系管理,建立强有力的营销服务体系。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推进组织架构、业务系统、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推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建立强有力的营销体系和服务体系,满足客户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启示二:加强风险文化建设,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建立的信贷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既包括信贷风险,也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风险、道德风险等。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成功的银行必须有强烈的风险管理意识,基于此,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和质量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加强风险文化和风险管理建设,使风险控制成为全行员工的自觉行为。

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银行的经验,建立起科学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和风险管理系统,实施严格的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全行整体资产风险的分散,规避那些原本不应承担的风险,获取与风险匹配的收益。

在风险管理体制方面,一是要重新定位各级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健全合理的信贷授权与审批体系,增强风险管理的权威和能力;二是要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三是要建立权威的信贷稽核体系,对全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行适时监督和管理,为决策层提供支持,让缺乏能力的风险管理人员及时退出。

启示三: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培训,做人才国际化的先导。

商业银行的生命力在于管理、营销、产品研发,而体现和壮大生命力的是人。所以,国内商业银行要不断创造条件,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真正抢占银行业竞争的制高点。第一,要优化现有人力资源配置,切实推行末位淘汰、竞争上岗,对用工制度、干部制度、薪酬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第二,大胆引进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营销、财务管理、产品研发、保险、基金等各类人才。第三,广泛系统地培训员工,促使人力资本增值。通过行内培训和行外培训,使全体员工富有市场的意识,开放的心态,的热情,具有较高的业务技能。第四,鼓励员工到境外学习。制订相关的鼓励政策,给予境外留学的员工一定资助。第五,加大与外资银行互派人员的力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人才,通过内部化的外部人员随时诊断国内银行的业务及管理。

启示四:客观把握银行自身的比较优势,合理构建具有特色的业务体系。

正确的业务定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国内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方面,必须摈弃同质化的局面,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竞争,才能实现稳健快速发展。各家银行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将业务调整为“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为手段,以人才为支撑”的矩阵式管理模式;逐步对资金运作、授权授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产品研发、稽核审计、干部任免和劳动用工等实行集中管理和流程控制。在业务体系定位上,国内商业银行要突出个人理财业务、网上银行、私人银行、信用卡等,整合各种服务渠道,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启示五:尽快金融综合化经营模式,加快银行再造和金融创新步伐。

全能经营是世界金融发展的潮流,国内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研究,关注国内金融政策走向,适时通过购并、合作、设立等手段渗透保险、投资银行、基金管理等金融服务领域,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丰富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形成全能经营的架构。从国外大银行的发展历程看,购并是银行整体重组策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内商业银行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站在银行经营战略的层次上审视购并活动,确定购并战略。实施购并时,细致研究购并对象的信息,侧重金融资源重组和突破行业进入壁垒,拟订合适的购并方案。重视购并后的整合工作,特别要注意培养一致的“文化”和“风险文化”。

启示六:加快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体制改革步伐。

篇(10)

本课题在村镇银行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的前提下,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分析村镇银行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重点在于找出村镇银行在当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能存在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制定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的调整战略,以应对今后可能消失政策扶持优势的局面。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状考察

本节首先考察我国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状况,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环境了解清楚;其次结合相关政策的颁布回顾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最后以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环境

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金融资源比较贫乏,金融服务不尽完善,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多,为村镇银行的建立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要求。首先,农村的教育、医疗和保险的完善需要更好的金融服务。例如,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较多,老人看病就医或小孩教育需要资金时,可能会由于在外务工农民不能及时打款回家而受到影响,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需要为这些农户提供特殊的服务,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其次,随着我国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进行金融投资的意识和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扩展业务范围,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还有,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越来越多,这些小微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也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资金短缺,这些都需要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有所作为。

在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有: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发行近年来政策性色彩有所减弱,更多地表现为一般商业银行的性质。农业银行虽然在农村地区的布点有所收缩,并且逐级管理的模式使得其效率低下,但其在农民心中的信誉和形象较好,因此更多的农村客户会选择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依托邮政网点的基础,逐渐发展成为服务“三农”的强大新生力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一定缺陷,但其在农村的基础比较深厚,并且随着自身改革的进行,资产质量明显提高,是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定位明确,但存在时间较短,经验比较匮乏,经营状况不是很好。因此,我国村镇银行要想更好地实现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定位,迫切需要制定更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历程

2006年12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揭开了村镇银行发展的序幕,该文件对村镇银行的准入范围、注册资本与投资人持股比例、业务准入条件与范围、董(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新设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的审批权限以及主要监管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2007年1月,银监会印发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7〕5号)以及《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银监发〔2007〕8号),并于同年3月首批6个省份进行试点,同年10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31个地区,我国的村镇银行数量不断增多。

2009年6月,银监会印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银监发〔2009〕48号),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在满足一些条件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程序改制为村镇银行。2009年7月,银监会《关于做好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72号),要求严格落实村镇银行与主发起人的准入挂钩措施,并在已批准设立104家村镇银行的基础上,计划在2009~2011年新设立村镇银行1027家。尽管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的数量增加很快,但离1027家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2011年7月,银监会《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1〕81号),该文件肯定了村镇银行对建设农村金融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作用,为提高村镇银行组建发展质量对村镇银行的组建核准等有关事项进行了调整。

2012年至今,银监会每年均会文件指导金融机构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工作。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42号)中指出,要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服务功能,更好发挥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特别提到要稳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村镇银行自2007年以来,数量增加明显,如图1所示。截止2013年底,我国共有村镇银行930家,四大区域村镇银行数量占比如图2所示,其中由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的村镇银行占40.2%,由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的村镇银行占30.1%,由此可见发展较完善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并不高。

图1 我国村镇银行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2 2013年我国村镇银行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近年我国村镇银行主发起人入股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有所下降,2013年为45.1%,与银监会规定的15%的下限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说明我国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还不够丰富。

我国村镇银行存贷款余额增长情况如图3所示,截止2013年底,我国村镇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为4614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单位存款为2616亿元,占比57%,个人存款为1991亿元,占比43%;我国村镇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为3634亿元,同比增长56%。虽然村镇银行的存贷款余额增长明显,但村镇银行本外币存款和贷款余额占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的比例均很小,仅占3%-4%。另外,我国村镇银行的存贷比一直居高不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13年为78.8%,村镇银行真实的存贷比可能比这个数值更高,这说明我国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存在较大的风险。

图3 我国村镇银行存贷款余额增长情况

由于我国村镇银行的整体规模还很小,相关统计数据还不够完善,本文仅描述了村镇银行发展的大体情况,难以对我国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自身经营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以及产品创新能力等状况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村镇银行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例如结构简洁,审批迅速;灵活多变,能够迅速把握市场需求等。但村镇银行更多的是自身存在问题较多,发展面临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知名度低,资金来源匮乏,存贷比偏高

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之一,村镇银行存在的历史较短,网点相对较少,很多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了解十分匮乏,也存在一些偏见和不信任,因此导致村镇银行的客户基础比较薄弱。在吸收存款方面,村镇银行往往需要以更丰厚的回报来吸引客户,使得村镇银行的资金成本较高。另外,虽然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下降到了15%,但村镇银行的资本仍是主要来源于主发起行,其他投资者或民间资本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小,造成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不够多样,数额也迫切需要提高。另外,村镇银行普遍存在吸储难、放贷易的问题,存贷比偏高,因而存在着较高经营风险。

(二)业务范围狭窄,运营成本高

村镇银行自身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各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相当匮乏,加之政策对村镇银行业务的限制,使得村镇银行能从事的业务范围非常狭窄,例如有很多村镇银行没有加入银联无法发行银联借记卡、不能使用网上银行、无法实现异地存取款、没有加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和征信系统等等,导致村镇银行能够施展的余地并不大。由于各方面配套不足,村镇银行在开展业务时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不断进行弥补,例如委托他行金库或提供支付结算系统端口、购置系统或设备、进行产品研发或组织员工培训等,因此村镇银行的运营成本也非常高。加之税收等方面给予的政策优惠并不够充分,村镇银行的持续运营还是面临着较大考验。

(三)产品研发不足,盈利能力差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不同于城市,存在很多特殊和不完善的情况,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多种多样,因此就需要村镇银行在开展业务的时候,能针对农村的具体情况,开展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但我国村镇银行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往往只能从事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产品研发的投入和实力均远远不够,无法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需求。在产品不够丰富、特色不足的情况下,很难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加上业务范围狭窄、运营成本高,村镇银行的获利空间非常小。

(四)自身定位不够明确,市场竞争力弱

我国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是为了服务“三农”,为农户的生产生活以及乡镇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而村镇银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服务“三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了解农村金融市场,制定更适合农村的服务方法和产品,并且周期长见效慢,前期投入较大而盈利十分有限。作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无法避免利益的驱使,会倾向于服务大、中型企业,向城镇扩展,从而可以获得较好回报。但同已有的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技术和服务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很难同其他大、中型商业银行争夺市场,竞争力较弱,村镇银行的自身优势并不能得到体现。

(五)人才缺乏,内控、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中,除高管是按照监管要求由具备一定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外,大部分职员都是来源于当地并且基本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人员,这就导致村镇银行对人才的缺口较大。村镇银行自主对职员进行培训主要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效果不佳。如果依靠引进,大部分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未必愿意到基层工作,并且引进人才费用较高,村镇银行的盈利水平还不具备高薪聘请人才的条件。由于人才的缺乏,村镇银行的管理体制也不够完善,存在很多缺陷,同时对风险也缺乏有效的识别和管控,使得村镇银行自身内部累积了较多隐患。

四、国内外经验借鉴

在政策扶持优势消失的预期下,本文认为我国村镇银行在发展战略制定上必须注重深入挖掘农村金融市场,努力培育利润增长点才能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已有的研究通常会提及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巴西BRADESCO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以及印度尼西亚BRI村银行模式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借鉴意义。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扶贫方法之一,并且在我国也有过试验和推广,但其资金来源过度依赖财政资金、各种补贴和捐赠,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对我们研究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的借鉴意义有限。巴西BRADESCO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其为混业经营的模式,同时其对电子设备的利用程度很高,与我国村镇银行的现状相差较大。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简称BRI)采取的村银行(BRI-unit desa)模式是真正实现商业化可持续经营的模式,并且其市场定位和发展模式与我国村镇银行有很多相近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另外,国内有很多城市商业银行将业务重点集中在小微企业以及居民个人,通过重点发展小微企业贷款和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占领了很大一部分市场。城市商业银行在城镇获得成功的路径有助于我们打开思路,开拓村镇银行深耕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路径。在此本文特别分析广西桂林银行发展模式的经验,以期能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调整战略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一)印度尼西亚BRI村银行模式的经验借鉴

作为印度尼西亚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BRI主要负责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在印尼1984年金融体系改革之前,BRI的主要职责是向农民提供政府补贴贷款。虽然该业务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贷款回收率低、运营成本高、受政府和政策限制较多等原因,致使BRI难以为继。1984年,BRI对村银行体系进行了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为核心内容的改革,此次改革使BRI逐渐扭亏为盈,依靠小额信贷业务实现了商业化可持续经营。特别是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BRI村银行体系并没有受到较大影响,并且保持了较好盈利。印尼BRI村银行模式值得我国村镇银行借鉴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清晰的目标定位以及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BRI目前的主要业务为小额信贷和小企业信贷业务,各信贷业务均有较低的单笔贷款限额,使得其目标客户瞄准了中低收入人群或小企业。在产品设计上,能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如300美元以下的贷款不需要抵押、有多种还款方式可供选择等,设计出的产品能够适应农村客户需求广泛、额度多样、担保有限等特点,获得了较好收益。

另外,在印尼实行利率市场化政策的条件下,BRI的存贷利差较高,从而可以覆盖成本并实现较高收益。尽管贷款利率较高,贷款需求却依旧十分旺盛,这种现象可以说明由于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稀缺,能否获得资金要比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更重要。并且很多国家的实际经验表明,政府补贴的低利率贷款并不成功,还会导致寻租、贪污受贿等现象,这说明我国村镇银行政策扶持优势消失的预期是合理的,在没有政策扶持优势的情况下,我国村镇银行可以通过以较高的利率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的方式实现商业化的可持续经营。

2.精简的机构设置并充分融入当地环境。为节约成本,BRI村银行的设置都非常精简,标准为4名员工:一名经理,负责管理所有业务;一名会计,负责贷款事项;一名出纳,负责柜面业务;一名文书,负责记录、保管文件等。根据业务的多少,可以适当增加各种员工的数量,但不超过12人,如果规模过大将会通过拆分为两个网点而维持村银行较小的规模。同时,每名员工每天都应该达到一定的业务量,并且十分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员工主要从当地选择,可以更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熟悉当地语言,信贷调查也更容易进行,不仅降低了相关费用,还可以有效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且充分利用了当地的社会资源。员工有大量的时间拜访客户、调查情况、了解信息,最大限度提高经营效率。这对我国重点经营“关系型”贷款的村镇银行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3.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管理体制。在对客户的激励方面,存款数额越大,利率越高,并基于印尼农村对赌博的爱好,提供抽奖活动,促进居民的储蓄;贷款客户如果在6个月内能够按期偿还贷款,村银行会每月返回本金的0.5%作为奖励,如果客户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贷款利率将提高,这会激励贷款客户规范自己的行为,降低贷款的风险。

在对员工的激励方面,职员的工资主要由村银行的获得的利润决定,工资和奖金水平均高于当地标准,每年将经营利润的10%分配给员工作为奖励,大约为2.5倍月薪。并且每年还会对村银行的业绩进行评选。

除此之外,由于村银行吸收储蓄的资金成本约为13%,通过银行拆借的资金成本约为17%,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村银行主动吸收储蓄的积极性;将资金存入基层银行可获得17%的利息收益,而自主发放贷款可以获得32%的利息收益,从而村银行发放和管理贷款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在管理方面,BRI有简明的信息上报和监督体制、完善的内外部监管框架以及不断强化的风险管理措施,保证了BRI村银行模式的持续发展。

(二)桂林银行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桂林银行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上,以“中小企业伙伴银行、市民银行”为市场定位,突出“先进的小额信贷银行、优秀的社区银行、旅游金融服务银行和‘三农’金融服务平台”四大业务特色,打造“服务领先的银行、最具创新力的银行、最具竞争力的银行”,实现了规模、质量、速度、效益的综合协调发展。截至2014年末,该行及其控股村镇银行总资产达到1163.1亿元,同比增长11.78%;存款余额749.22亿元,同比增长10.22%,其中最能代表公众认同度的储蓄存款余额310.79亿元,同比增长20.97%,人民币储蓄存款市场份额位居桂林市区第一;贷款余额312.87亿元,同比增长29.89%;实现经营利润19.89亿元,同比增长10.32%;上缴各类税金6.76亿元,同比增长17.36%;各项监管指标全部达标。可以说,桂林银行的发展模式是成功的,其发展对村镇银行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推进社区银行建设,为居民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产品研发是社区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核心。为此,桂林银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出了一系列实惠好用的金融产品――漓江卡“十项费用全免”,让客户一卡在手、费用无忧。在此基础上推出的桂百联名卡、惠工卡、漓江便捷卡、八桂旅游卡、宁铁旅游卡、生鲜食品卡、邕城骑行卡、贺州公交卡等联名卡不仅具有桂林银行借记IC卡的金融功能,持卡人还可享受合作商家给予的消费优惠。

桂林银行社区支行以“您的烦恼,我帮解决”为服务理念,推出“您下班,我营业”的错时、延时服务,打造“500米服务圈”、“家门口的银行”,将服务延伸到居民和小微企业门口。社区支行温馨便利,客户在这里可以通过自助机具办理业务;可以向工作人员咨询金融业务;可以免费使用休息沙发、卫生间、血压计、物品保管箱、手机加油站等设施和物品。同时,客户还可以享受到桂林银行提供的多元增值服务,如,通过搭建积分兑换商城,与优质商家合作,为客户配送绿色蔬菜、生态土鸡、天然矿泉水等积分兑换商品;举办养生沙龙、急救沙龙,将健康知识送给客户;赞助桂林广场舞蹈比赛,以赛事为契机推动营销,取得了良好成效。顺应电子化趋势,桂林银行加强了电子渠道建设,通过该行网银和自助终端,客户可购买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福利彩票,缴纳水电费、广电收视费,进行手机话费充值、燃气IC卡充值,大大便利了居民生活。电子渠道业务在桂林银行业务中占比约75%,达到先进城商行水平。

2.特色服务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桂林银行始终将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开发,作为服务小微企业的有效载体。2013年,该行创新推出了“接易贷”、“景区贷”等多款中小企业金融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小微企业金融产品体系。

为有效解决小企业客户资金需求“金额小、需求急、频度高”的特点,该行在成立小微企业信贷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对小微企业信贷中心的充分授权,落实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资源与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等方面的工作要求,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效率,使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更加专业化、高效化。同时,加强利率管理,通过制定人民币贷款定价指导意见、微小企业贷款优惠利率定价管理办法等,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小微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对小微贷款实行差别化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给予利率优惠,以实际行动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由于小微企业业务单笔数额较小,只能通过批量化的方式实现盈利。桂林银行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从减低企业融资成本和拓宽融资渠道出发,运用创新的小微企业合作发展基金贷款模式,制定了集群开发营销模式,围绕集群市场、商圈等目标客户,采取先审批集群营销方案,后审批集群项下授信客户的流程,批量开展小微企业授信业务,有效提高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效率。

3.因地制宜,与区域特色共发展。作为发端于山水名城的一家银行,桂林银行着力打造旅游金融服务特色,为助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支持广西建设旅游强省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2006年,桂林银行就推出了“ATM全球取款免费”的漓江卡,为客户带来了实惠和便利。之后又相继推出了宁铁旅游卡、漓江便捷卡、八桂旅游卡等一系列以商旅客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联名卡。这些联名卡不仅具有桂林银行借记IC卡的金融功能,持卡人还可在出行、游览、住宿、租车等方面享有合作商家给予的优惠。目前,桂林银行正联合广西旅发委,加大与广东等各省市旅游部门及旅游商户的沟通合作,搭建营销平台,扩大八桂旅游卡的使用范围,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

在支持旅游企业发展方面,桂林银行也不遗余力,开发了“游船贷”、“景区贷”等多款针对旅游业的金融产品;主动参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跟踪旅游胜地建设重大项目,大力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客户融资需求,如,与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为旅股份与港中旅的合作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等。

五、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

上文分析了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环境和现状、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国内外银行的经验借鉴,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本节重点分析村镇银行应从哪些方面调整发展战略以适应未来可能消失政策扶持优势的局面。

(一)村镇银行发展定位

村镇银行作为支持三农,支持县域经济而产生的农村金融机构,其功能属性在开始设立即已定下。因此,村镇银行应该定位在服务“三农”,深耕县域及以下地区金融市场,为新型农村经济、新型农业模式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撑,为新生代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以促进“三农”发展,提高县域经济总体水平。通过立足县域地区,本土化经营,研发适应于县域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通过深耕和精耕,在县域及以下地区形成良好信誉和口碑,最终形成品牌效应,保持持续发展。

立足县域及以下地区包括几个方面:第一,营业机构立足县域及以下地区。村镇银行应该将营业网点设立在县城、乡、镇和村这些区域。近年来,有一些村镇银行将营业网点设置在地级市区,发展路线发生了偏移。第二,业务范围立足于县域及以下地区。村镇银行的客户应该着眼于乡镇企业、乡镇作坊、个体经营户、农村种植大户、农村养殖大户、农产品交易市场以及居民日常金融需求等,根据这些客户的资金需求,为客户量身打造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二)村镇银行发展战略制定原则

由于村镇银行规模较小、资金有限、能力有限的情况,我们在制定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时,应考虑到村镇银行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减轻负担,而不是像大、中型商业银行制定发展战略时统筹兼顾。因此,村镇银行发展战略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市场定位。村镇银行必须扎根农村,深耕农村金融市场,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错位竞争。与其他商业银行一同争夺大中型客户、争夺城镇资源只能是死路一条。

2.突出核心业务。村镇银行的核心业务应当围绕农村地区的中低收入人群以及小微企业展开,充分了解当地需求,推出特色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逐渐形成规模效应。

3.寻求发展捷径。在村镇银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用事情上,即对核心业务的开发。对于发展核心业务需要的其他配套设施的完善,应当尽可能地寻求捷径,用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好的效果,例如可以更多地依托发起行、与其他机构或企业开展合作等。

(三)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基于上文的分析,在政策扶持优势消失的预期下,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主要有:

1.深耕农村金融市场,打造特色化的利润增长点。首先,村镇银行应下沉业务重心,更好地融入当地,既扩大宣传赢取大家信任,也更了解当地需求。有些村镇银行将放开业务员,深入社区开展“扫街”式的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可以选择建立社区银行或与便利店、快递等合作建立服务站的方式,即提供金融服务也提供优质的便民增值服务,培育客户、扩大业务来源;其次,村镇银行应针对当地需求开发更适宜的产品和服务。各地区发展状况、风土习俗不同,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也不尽相同,村镇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能动性,灵活设计产品并开展业务,同时也要注意推广,形成规模效应,创造更多利润。也可以结合当地产业特色,为完善和扶持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系统的金融服务;最后,村镇银行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维持较高的信誉,为成为“农民身边的好银行”不断努力。

2.完善内控管理体制,加强激励机制。为了适应农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额度小、频率高、速度快的特点,村镇银行应在体制上尽量扁平化,管理上尽量灵活,以应对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尽量缩短业务办理的周期。并且应将大部分员工配置在业务前线,尽可能增加业务利润、减少管理费用。在风险控制方面,除了尽可能满足监管要求外,还应当提升自身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和学习来实现。由于村镇银行经营“关系型”业务较多,可以聘请当地有威信的人员参与审批,在客户和业务人员间形成多方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避免道德风险。在激励机制方面,为鼓励小微业务,在业绩考核中应体现出对相关业务的倾斜。同时,可以将更多的营业利润作为奖励发放给员工,或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篇(11)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时代产物,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并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质量差、盈利能力差和法人不完善的问题,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市场定位不明确,发展战略模糊和竞争力缺乏的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

金融管理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是市民银行,即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体系不尽完善,进一步发展中小金融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完善银行体系的关键。我国目前不缺全国性银行,也不缺大机构性的分支机构银行,缺的是为非公服务的小银行。我国经济特别是处于融资劣势的民营经济,迫切需要专门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单一制银行,特别是地市级的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填补这个空白。因此搞好特色化服务,以社区银行、市民银行为发展战略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事实上,除了几个规模较大的银行外,其余的城市商业银行一直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客户群模糊

如果按照部门划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比重大约占到贷款总额的27.3%,其次分别为服务业和建筑与不动产业。这种贷款结构和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没有明显的区别。

市民银行名不符实

银监会曾强调,城市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城市商业银行应按照这种市场定位,利用自身优势、自身特点来开展业务,不要盲目地和大银行攀比,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但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仍然表现出市场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即城市商业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并没有在细分市场中寻求自己的定位。而是与大银行拼机构、拼大客户、拼网络,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其在服务大企业、大项目上并无太多优势,只能是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或较低的资金价格取胜。

金融服务无竞争优势

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创新能力弱、服务质量低、无竞争优势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通病。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各类产品仍主要集中在存款、贷款方面,品种相对单一。比如在公司金融业务上,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有存款、贷款和结算三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可提供票据业务、贸易融资业务、离岸银行业务和公司理财等。其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的一些产品科技含量明显较低,这集中体现在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理财和网上银行等新兴高科技类产品上。最后,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受科技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明显比股份制商业银行低。根据交通银行的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每年都会有多个新产品推出,而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几乎一整年都没有任何新产品推出。另外,有很大一部分城商行没有能力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据调查显示,只有大约22.2%的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提供家庭组合投资和网络银行服务以及国际支付、融资租赁服务。

由此可见,由于城市商业银行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其产品创新和高质量金融服务都将失去支撑和方向,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进。

城市商业银行应确立向社区发展的战略

对于银行而言,企业客户一直是各家银行信贷争夺的对象,但在饱尝不良资产贷款风险后,各大商业银行开始把目光转向个人金融市场。随着百姓手中的钱越来越多,社区中蕴含巨额资金流量和众多服务对象,金融需求越来越大,银行要想吸收这部分资金,做大个人银行业务最好的办法是将金融服务延伸到社区,在社区寻求新的业务空间。

社区银行的含义

按照国际上通常所定义的概念,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

社区银行并不是目前一些媒体所宣传的在一个小区里有一台自动存取款机,或某家大银行在小区里开设储蓄业务那样简单。社区银行是为社区里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它提供了从社区儿童的储钱罐业务到社区老人的养老金管理计划等诸多服务,使得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全体居民能够享受到较为充分、便捷和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在美国,社区银行是美国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十亿美元之间不等,其数量在5000家以上;其资产约占全美银行资产总额的22%。61%的社区银行经营业绩不凡,只有8%的社区银行处于非盈利状态。

社区金融服务需求增长迅速

社区居民急需贴身的金融服务 对于家住偏远社区的居民来说,跑银行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新难题,面临不断增加的个人金融业务:存取款、通过银行领取养老金、交纳水电费等,许多市民不得不频繁地到市中心办理,费时费力,极不方便。对现今金融机构推出的一些金融产品如开放式基金、信托理财、炒汇、一卡通等往往是一知半解、并不明了,很多人把招商银行推出的一卡通简单地当成存取款的工具,无形中浪费了资源。

社区小企业急需金融服务 随着住宅商品化以及住宅生活区内服务的物业市场化,各种社区服务应运而生,并且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与此相适应,不少居民把自己的就业、家庭收入等着力点聚焦到了社区,但由于缺少畅通的资金融通渠道,常常是不少机动灵活、规模较小、效益较好的生意及市场项目,诸如家庭花卉养植,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因资金缺乏而不能实现。社区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受到各方重视,而在国外中小企业正是社区银行的主要融资对象。

我国社区金融需求呈现出的新特点 由单一的储蓄业务向包括储蓄、贷款,投资、保险、消费等综合需求发展,由低层次的传统储蓄存款业务转向如理财服务、投资顾问等高层次金融需求发展,居民由持有单一储蓄金融资产向持有股票、国债、基金等多种金融资产转化,居民在社区就业自谋生计所带来的融资需求也日益广泛。这些变化都意味着社区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业务潜力很大。

城市商业银行走社区银行之路的优势

社区银行可以基于对社区内客户的深入了解提供相应地个性化服务,可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社区银行和其服务对象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严重的信贷失败风险,比全国性银行和跨国银行要小得多,因为社区银行和客户之间相互熟悉的情况,是大银行不可比拟的。

而且中小借款者由于不能提供充分的抵押物、担保或者盈利保障,往往不能从大银行取得信贷支持;或者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量小事多,大银行对这样的小额信贷展开贷前审查非常不经济,社区银行有力地弥补了大银行在这一金融服务层面的缺位。

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银行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社区银行。而最稳定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预期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可以有几种战略选择,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向超级区域性银行发展为主;对于规模略小但财务健全的城市商业银行,其战略选择应做社区精品银行的领导者。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民营个体经济的繁荣,为城市商业银行建立社区精品银行的发展战略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发展条件。

社区金融业务可铸造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加强对社区的渗透力,开发大量新客户和高忠诚度客户,提高经济效益。而通过对客户的全面了解,有利于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巩固银行的信贷基础。此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银行可以迅速开发出一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更加牢固客户基础,提高办理业务效率和市场营销的主动地位。这些都是国有银行和其他大银行难以实现的。

美国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的客户,同时这些员工对社区生活的成员是相当贴近的。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贷款时,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性格特征、信用度和家庭构成、日常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因素,这些是大型银行难以做到的。社区银行贴近社区、方便百姓、亲情服务、灵活应变的经营理念是其竞争优势所在。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服务面临的障碍

现阶段我国信用环境对社区金融业务的开展形成了一定障碍。不仅是广泛存在的经济活动主体信用缺失使商业银行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困难加大,而且对银行自身而言,由于以前没有注重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没有客户关系管理,银行对社区的信息缺乏了解,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社区金融服务的内容和效率受到很大限制。

社区金融服务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社区金融需要兼具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等特点,因此,社区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综合性。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应该是一个大超市,如客户可以随心所欲地选购称心如意的产品,从存取款、理财咨询、保管箱、消费贷款、各种转账,到收费以及购买保险、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需求都应该在这里得到满足。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够,所推出的社区金融产品结构显得单一,功能缺乏,使其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金融服务的程度与效率大打折扣。

人才缺乏也成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业务的重要阻碍。我国的客户经理制度刚起步,无论从数量与质量来看都远远不够,且尚处于逐步转型阶段。而社区金融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金融知识的人才,才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此外,对社区银行必须设定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法规,避免社区银行沦落为地方官员或少数企业家的圈钱工具;其健康的运行还离不开利率市场化,实行灵活的市场利率是社区银行存在的必要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