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理化实验室规划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wit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with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Keywords city; planning; history; city; protection;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是人类发展到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也是人类从穴居时代走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是随着人口聚集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是人类财富和智慧的结晶,城市建设反映了时代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城市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知识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城市的文化价值是它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冈素。我们看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名城为什么能够成为世人关注和向往的圣地呢?这里的奥秘就在于其这些城市保持了本民族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积淀,我们要把最具价值的文化遗存完整保留下来,并且把这些文化宝库留传给我们的后代。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着丰富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征,并且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或者革命价值的城市。文物古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民族文化沉淀积累的承载体,也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素和原则
1.1保护要素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要条件是要保存有相当数量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建筑群)、构筑物或工程遗址,并被分别认定为一定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理部门按“抢险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一要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二要素是“原貌保护”,主要是指历史街区、历史村镇这一较大地域范围内原有建筑及其历史环境的外观保护.这个地段的多数建筑物应保持其建造之初的原貌,或大致按原貌来修复,但建筑物的内容可以更新,可以改变用途,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城市演变至今已迈入2l世纪,几乎不可能对历史文化漫长的古城实施整体原貌保护,因而遴选少数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比较容易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三要素是“风貌保护”,一般是指在特别重要的文物建筑周边地段或城市的“景观走廊”中,对新建工程实施高度控制和建筑风格协调.对于国家明令实施古城风貌全面保护的少数历史文化漫长的城市,风貌保护的范围则扩大到整个古城,包括街市、河网、城廓的基本布局以及街景和民宅原有特色的适度体现等等.这种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传统与现代的两类建筑形象之间寻求一种过渡,使本已寥寥无几的古建筑不致悄然埋没在现代建筑的夹缝中.
1.2保护原则
首先要落实名城保护的具体内容.如历史街区、自然风景区、重点文物、风貌控制区、文化景观敏感区等都要进行规划控制并落实实际保护措施.对于具有独特的城市景观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要提出全面系统的整修控制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古城天际线与新区的风貌相协调,强调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第二,要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要在整个城市范围内,明确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域范围、城市总体布局、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历史街区或历史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分布以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及整治.第三,协调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一个活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让它活得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不伤害原来的脉络和空间肌理构成.其重点就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模式,处理好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环境整治绿化与名城文脉复兴的关系.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方略
2.1以全面合理的角度进行城市设计
旧城改造是为了使原来的城市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功能作用,使市民能够工作、生活在一个舒适、安全、美观的环境当中.所以城市的设计以及城市的再建设是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但是这种新的城市设计和再建设也要根据所设定的城市文化、城市特色来进行。对于在已保护的古建筑周围进行的城市建设,应在总体设计上与古建筑尽可能的保持一致,使城市有整体感、协调感,处理好现代化和历史性的关系.不至于出现一个城市,两种文化的现象,这会使城市出现分裂感。如在进行古建筑周围建设时.新建的建筑物在外形结构、高度体鼍上应与古建筑相照应.甚至是相一致.不能出现一片古朴的古建筑群孤独的陷入大片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这种格格不入将会埋没了具有城市标志性的古建筑群,同样带给别人一种极度的不协调感。这样的城市设计将会是一个失败的作品。
2.2以科学的的角度进行规划
从科学的规划出发,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从全局出发,对整体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整体的协调,达到和谐发展。旧城改造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涉及对象的多样性、目的的综合性.一个全局性的综合性的规划显得更为必要。要想协调好城市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问的关系.合理解决拆与留的矛盾,一个具体详细的旧城改造规划必不可少.以城市规划为主要依据。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是对于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必须合城市规划的目标。以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根据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规划要留有余地。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历史的积累,智慧的结晶。但城市建设是一个连续相继的过程,有时可能是断断续续的,城市规划很难也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要留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要大拆大迁.要给后人留下余地。对于直隶总督署所在的裕华路,规划时要充分利用旧城的现有设施,考虑IR城原有建筑风格和传统。完全保护直隶总督署现状,改造周边环境,保护其所涵含的历史史化片断,使其成为街区的标志性建筑。突出传统街道的艺术魅力。
2.3以开辟新区、保护旧城为主
中国城市大多具有较高的密集度和紧凑度。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多功能过度重叠的城区,而这种多功能重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非常不利,必须对它进行硫导。从功能上看,较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开辟新区来保护旧城,引导城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在中国每年大约有1500万的农民移居到城市,这相当于每年中国都要创造一个像纽约那么大的大都市来容纳新增的人口。所以每一个城市都要考虑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妥善保护老城。
我国作为一个高紧凑度的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固家,如果没有良好的思路、正确的定位、准确的时机把握来进行新城开发,就很难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风貌。例如:就拿于保定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来讲,应该重点向北、向西发展.建设新城区,保护好老中心街区和古建筑。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把保定建设成为具有古都魅力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化风景旅游城市.
3、城市空间的发展与保护
城市空间的发展与保护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要解决城市空间的发展与保护应遵循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1)城市的集聚发展模式。这种方式适用于发展不快的古城。
2)郊区化.表现在城市区域内母城、子城的发展相互关联以及空间结构、建设郊区的空间与古城空间相协调。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发展比较快的古城。
3汾散化城市发展。表现在城市的城乡关系、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协调的网络关系用于发展快的古城。
4)传统建筑面貌的继承与发展。城市的风貌总是受到政治经济因索、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气候等的影响,而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建筑物的风格。城市风貌也包含城市结构、布局、标志、天际轮廓线、街道广场等。因此各个城市具有其独特的个性。我们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同时又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时代的新气息,还要处理好新老建筑的关系,使它们在高度、尺度、线条、色彩等方面与邻近老建筑相协调。
结束语
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特点和要旨是从城市整体角度采取综合性保护措施。对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应该尊重历史传统,延续历史传统。建设与历史相联系的美好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l】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也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地理信息系统是介于空间科学、地理科学以及管理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
1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GIS具有着对数据的采集、编辑、存储、管理等功能,同时它还能对空间地图进行查询和分析等功能。
(1)数据采集与编辑功能:即是GIS对我们的图形数据能够进行采集,同时还能够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编辑和分析。
(2)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功能: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存储和管理的高新技术,包括数据库定义、数据库操作、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通讯功能等。
(3)制图功能:用户可以根据 GIS的数据结构及绘图仪的类型得到其需要的矢量和栅格地图。
(4)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功能:包括拓扑空间查询、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地学分析、空间集合分析、地形分析、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等。
(5)二次开发和编程功能:用户可以在自己的编程环境中调用GIS的命令和函数,或者GIS系统将某些功能做成专门的控件供用户开发使用。
2 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在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也占据了较大比重。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主要包括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字正射影像(Digital OrthophotoMap,DOM)和属性数据等。
本系统以 Oracle 9i作为后台数据库,通过 ArcSDE 与系统连接,使系统实现数字化基础地理数据的采集、建库管理;控制点资料的管理与查询;市政道路与规划道路及其红线资料的管理与查询;地块与规划地块及其用地红线资料的管理与查询;建(构)筑物与规划建筑及其建筑红线资料的管理与查询;水系资料的管理与查询;地名资料的管理与查询等功能,并为系统的空间分析提供空间数据。
3 系统的功能模块
根据城市规划管理日常办公和“数字城市”对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以及其他需求情况,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功能:
3.1 基础数据管理功能:
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充分的管理和利用。
对于数据,涉及到的工作主要有数据的采集、生产、加工、入库以及对数据的管理应用等。因此要求系统为以上各个环节提供统一的工作平台,使数据在每个环节能够得到相应的处理,并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个环节,使数据真正地流动起来,保证建成后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能够实时动态地保持现势性。本模块实现的主要功能有:数据生产加工、各种数据入库以及数据格式的转换、数据备份功能、历史数据恢复与管理、数据更新功能和数据安全与权限管理等功能。
3.2 综合应用功能:
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化水平,因此需要提供必要的应用功能,从而满足日常办公时使用。这些应用的功能主要包括地图显示功能、信息查询功能、统计分析功能、空间分析功能、专题图制作以及数据分发共享功能。
(1)地图显示功能:主要用来实现地图显示、图层控制管理、测距等常用功能。
(2)信息查询统计功能:主要提供空间查询、属性查询以及两者的联合查询,并能够提供详细的查询结果。
(3)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具备一定的空间分析功能,包括缓冲区分析、空间叠加分析、线形网络、三维空间统计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
(4)数据输出功能:具有打印输出和电子格式输出方式,提供符合制图标准的各种规划图纸输出功能,提供专题地图制作输出功能,提供矢量图与影像图叠加输出功能,提供城市三维模型输出功能。
3.3 综合地下管线管理功能:
本系统能够通过建立管线数据库,将历年累积的管线数据进行有序的管理、查询和输出。
(1)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包括管线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输入与管理。
(2)管线的查询:包括利用多种条件查询所需数据以及查询结果的编辑和输出。
(3)管线输出:包括管线图形的输出和属性信息以报表的形式输出。
3.4 网上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功能:
网上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主要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发和互联网服务,提供网上浏览、查询、分析、下载等服务。
(1)地理信息的功能: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与互联网连接,直接将数据库中的地理信息和数据的更新结果通过互联网向外。
(2)地理信息查询功能:远程用户通过互联网对基础地理数据和各种专题数据进行查询,获取信息。
(3)地理信息的下载功能:根据用户需要,将基础地理数据和各专题数据按用户需求进行格式转换并打包,实现用户的远程数据下载。
(4)远程用户管理功能:设置远程用户和访问权项,跟踪、监视远程用户系统应用状况。
4 结语
随着城市功能的调整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地形地貌、用地、规划布局不断发生变化,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不断增加“,一书两证”的办理及相关业务的工作量逐渐加大。传统的手工规划管理方式和办案方式已越来越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管理要求,而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1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8-37(10)
作者简介:吴庆洲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中心主任
1 引言
笔者写过“仿生象物――中国传统建筑意象探微”和“龟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二篇论文,谈到由于龟在中国古代的崇高地位,龟有天、地、人之象,龟长寿,加上龟有坚甲保护,可免受敌人侵害,中国古代城池、村寨及建筑,多有以龟为营造意象的。本文则研究已知的龟城。目前已知龟形城有二十多座,其中赣州、昆明、苏州、成都、梅州、平遥、商丘七座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为了研究龟城发展、演变的轨迹,我们不妨把龟城按形成年代分为:一、隋以前出现的龟城,有苏州、成都、东魏邺城等;二、唐宋出现的龟城,有拓东城、赣州城、九江城、湖州城、慈城、浑源州城、同州城、乾州城等;三、明清出现的龟城,如昆明城、永泰城等。
2 隋以前出现的龟形城池
2.1 吴大城――神龟八卦模式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受吴王阖间之命建阖间大城(今苏州城前身),“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闻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因复名之破楚门。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故小城南门上反羽为两鲵苗,以象龙角。越在巳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吴越春秋》卷四)
吴大城象天法地,以天地为规划模式,在城门的种类、数目、方位、门上龙蛇的装饰、朝向等许多方面,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
由记载可知,楚人“象天法地”建造都邑的模式与周代《匠人》营国的王城形制是不同的。王城为方形,一边三门,宫城居中。吴大城并非正方形。据唐陆广微《吴地记》:“阖闾城,周敬王六年伍子胥筑。……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吴都赋》云:‘通门二八,水道陆衢’是也。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可知吴大城一边二门,水陆兼备。
吴大城乃今苏州城前身。宋代苏州城虽说经历代改建(图1),与吴大城已有所不同,“但城垣的范围位置改变不大。”《吴地记》又云:“罗城,作字形,周敬王丁亥造,……其城南北长十二里,东西九里,城中有大河,三横四直。苏州,名标十望,地号六雄,七县八门,皆通水陆。”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上・城邑》云:“自吴亡至今仅二千载,更历秦、汉、隋、唐之间,其城洫、门名,循而不变。”《吴郡图经续记・卷下・往迹》云:“阖闾城,即今郡城也。……郡城之状,如‘’字。唐乾符三年,刺史张傅尝修完此城。梁龙德中,钱氏又加以陶甓。”可见,宋城城池河道均与吴大城范围位置相近,城郭也呈字形,城的东北、西北、西南三城角均切角成折线状。
苏州所在,为水乡泽国,以神龟八卦模式进行规划设计,乃伍子胥的独到创意。苏州城自创建以来己历二千五百多个春秋,仍生机勃勃,长盛不衰,是名副其实的长寿龟城。
2.2 成都古城(图2)
成都城形似龟。据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记载:“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但一般都省称为龟城。
2.3 东魏邺城南城
以龟形规划设计的龟城还有不少。比如东魏邺城南城l图3)为龟形。东魏孝静帝于天平元年1534年)迁都邺,居邺故城。天平“二年(535年)八月,发众七万八千营新宫。元象元年(538年)九月,发畿内十万人城邺,四十日罢。二年,帝徙御新宫,即南城也。”(《历代宅京记:邺下》)
《邺中记》云:
“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高欢以北城窄隘,故令仆射高隆之更筑此城。掘得神龟,大逾方丈,其堵堞之状,咸以龟象焉。”
邺城南城近年曾进行探查,东西宽2800m,南北长3460m,城墙不呈直线而呈水波形,城门处作八字形。突出双阙,城角为圆形。城隅处为军事上攻击的重要目标。早在史前的古城中,在城隅处有特殊的处理,使其形状利于军事防御。
宋平江府城的东北、西北、西南三隅为折角形,对军事防御也是有利的。楚郢都纪南城也有三隅为折角形。
城墙呈水波形,利于城上守军观察及防御攻城之敌。城门作八字形,突出双阙,也是利于防御的。
2.4 夏县城(图4)
夏县,北魏太和十八年(499年)以安邑县改名,治所即今夏邑西北约7km的禹王城。战国的魏建都于此。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移治今夏县城。
据《光绪夏县志》卷二,建置志:
县城,土身,砖垛,似龟背。门五:东日朝阳,西日安定,南日南阳,北日北固,东南隅日云路。周五里一百三十七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五尺。创建于北魏神庸元年(428年)。
由记载可知,夏县城创建于公元428年,明清历代均有维修。
由《光绪夏县志》之卷五灾祥志可知,夏县城历史上多次受到地震之灾和洪水之灾。其城形似龟背,或许与选址于龟形山丘营建城邑,以减少洪水灾害有关。
2.5 吉州城(图5)
据光绪《吉州全志・城池》:周晋公子夷吾筑。明景泰初,知州王亨修。因山为城,周一里二百九十步,高三丈五尺,无池。嘉靖初,判官包钟,以鹿贼猖獗,创建外城,东筑土城二百五十丈,西筑石城二百二十丈,民赖以安。后知州蒋赐再增外城,计周四里,南临山涧,皆垒以大石。门四:东日太和,西日永康,北日洪北,南水门日定远,内城门日崇安。东西各建层楼,北建小楼,东门外城前筑建瓦城楼,日长宁。……
嘉庆初,知州蔡国臣以城甚湫溢,拆西城,以西关城为西门。自此以后,地方渐衰,文风不振,科甲遂绝。堪舆家皆日:城为龟蛇形。西城拆则泄龟之气,焉得不败。
从记载来看,吉州城最早由晋公子夷吾所筑。查记载,春秋周惠王十一年(公元前666年),晋献公命公子夷吾出居屈(今山西吉县北)。但屈邑在今吉县北,与吉州城不是一地,故《光绪吉州全志》所载吉州城最早为夷吾所筑不可靠。但称为龟蛇形的小城筑于隋之前是可以肯定的。
2.6 同州城(图6)
据《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城池>记载:
同州城池,即古大荔地。相传始建制类龟形,至唐易为方。城九里三分,高三丈,池深九尺。 明弘治十五年,知州张鼎,建楼于上。
图6为明嘉靖《陕西通志》所刊“同州城图“,仍略具龟形。
2.7 沁水县城(图7)
沁水县在陕西省南部。其城形为龟形。据《光绪沁水县志》记载:
支分太行之秀,气联王屋之奇,龟蛇呈形,金水结聚,群山环拱,众壑潆洄。险出于天成,胜概收其精气(前令邱璐语)。
《光绪沁水县志》记载其城池:
隋开皇间筑,周二里一百步,池深一丈。东西北三门,门各有楼。其匾额,东日迎晖,西日纳爽,北日拱宸。明洪武间县丞陈德,正统中邑令贾茂,景泰中邑令张升,正德中邑令王溱,嘉靖中邑令张爵,万历中邑令扈文魁相继修筑。崇祯间流贼攻毁,署事州同张大为重修并溶濠。
3、唐宋出现的龟城
3.1 赣州府城为上水龟形(图8)
赣州府城为上水龟形。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赣州府》载:
赣州府城池:晋永和五年,郡守高琰建于章、贡二水间。唐刺史卢光稠拓广其南,又东西南三面凿濠。
由这一记载可知,唐末刺史卢光稠拓建了赣州城。谁帮助他规划建造了这一龟形城呢?原来是风水大师杨筠松。
杨救贫名筠松,字益,号救贫。据《赣州府志》:“窦州杨筠松,唐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徒,卒于虔州于都药口坝。”
赣州的风水文化史,是从唐末掌管琼林御库的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先生避黄巢之乱,携御库秘籍弃职隐居赣州的三僚村授徒传艺开始的。
杨救贫携风水“秘籍”来到赣南,首先结识了割据赣州的卢光稠。卢光稠请杨救贫为其母亲择地建墓。此墓在宁都县洛口乡麻田村圩场西北约3华里的山坡上。
杨筠松先生先后为卢光稠父母择地建墓二处,卢光稠并请杨救贫择基地筑赣州城。赣州府城,最早是东晋永和五年筑的土城,唐末卢光稠乘乱起兵,割据赣南后,请杨救贫为其择址建城。杨救贫选赣州城址为上水龟形,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从风水学来看,赣州城有二条来龙,一是南方九连山(离方,属火)发脉,从崆洞山起始,宛延而至城内的贺兰山落穴聚气,结成一处立州设府的大穴位,这支龙还有一个小支落在欧潭。此外,赣州的北龙脉来自武夷山,经宁都、万安、赣县,分成数小支,落穴于储潭、汶潭。这三潭是赣州的三处水口,和赣州城外的峰山、马祖岩、杨仙岭、摇篮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赣州城山环水抱的局势。赣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王30余年。
3.2 昆明城(图9)
昆明城起源于唐代南诏国的拓东城。拓东城在设计上“以龟其形”(张道宗《纪古滇说集》),被称为“龟城”,表示了长久不衰的用意。元代以后,昆明城在城址上做了较大变动,明代又扩建为砖城,但龟城的特征仍保持下来,且为人们赋予了新的意义。
唐开元年间,南诏国王盛罗皮在晋宁修建了拓东城,“开元初,威成王(盛罗皮)册杨道清为显密圆通大义法师,塑大灵土主天神圣像日摩诃迦罗。筑滇之城以龟其形。五年,龟城完复。塑二神,一镇龟城之顶,一镇城之南。”显然,修建龟城、塑神像以镇神龟,目的就是使龟的灵气不外泄,永保晋宁长盛不衰。此龟城就在北面蛇山之下。蛇山之下的龟城,形成龟蛇相交,象征着生生不已、繁荣富裕。
3.3 九江古城
九江古城也呈龟形(图10)。宋岳珂《H史》载:“九江郡城。……城负江面山,形势盘据,三方阻水,颇难以攻取。开宝中,曹翰讨胡,则u年不下。或献计于翰曰:‘城形为上水龟,非腹胁不可攻。’从之,果得城。”
3.4 湖州古城(图11)
浙江湖州城,据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卷十四杂考:“湖城在唐为二十四里。元季张士诚遣潘元明筑而小之。周一十二里六十步,其僻省处在西门外直抵大溪入清塘一路尖地,则当时城形似上水龟,其省去即龟之首也。自元以前城中多寿考,今世鲜近百岁者。”
3.5 慈城(图12、13)
慈城在浙东平原,是人杰地灵的江南古县城。古城北倚丘陵,南面平原,南低北高,为山南水北,“负阴抱阳“的纯阳之地。为此,古城先民将城区设计成“坤卦”街衢,以通风纳凉,平衡阴阳。方志有记:“新城堞循山而起,街衢缩三衡六,方如棋局画像,坤爻a_整整……”
以后在“缩三衡六”基础上,改造城“龟背”状城区,意象为一只向北俯伏的“神龟”,正在汲饮慈湖“圣水”。汉儒董仲舒六世孙董黯定居古城,宋时王安石、元时罗贯中、明时祝枝山等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慕名而至,这就是古城的环境效应。
据《慈溪县志》记载,“自唐至清,共有进士519名”,而其中的70%――80%出自慈城。其中有状元4名、武状元1名,榜眼1名,探花3名、尚书5名、御史33名、知府40名、知县41名。古慈城,可谓人文荟萃的“宝地”。
3.6 浑源州城(图14,15)
浑源州,治所在浑源县,即令山西浑源县。据《顺治浑源州志》记载:“浑邑故城在州西二十里,横山左侧,峡水绕城环流。每值雷雨,泛涨为患,浸没城隍。且土性湿卤,民不堪居。迨至后唐,相今形脉,从东南来,结为立形如龟。东西高下,可奠民居,遂徒筑焉。城肖其形,雉蝶屈曲,宛若负书状。”
又据《乾隆浑源州志》记载:“迨唐,相今地形胜,中有一丘,其形如龟,东西高下,可奠民居,遂徒筑之。”由记载可知,浑源州城原常受洪灾,后以风水思想,选址于一山丘上建成,这山丘形如龟,城中间高,四周渐低,形如龟背,故以八卦形建成,“宛若负书状”。
3.7 乾州城(图16)
乾州,唐乾宁元年(894年)置,治所在奉天县(今陕西乾县)。
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
奉天故城。《通志》:“唐德宗建中元年,术士桑道茂言:‘奉天有天子气,宜高大其城池。’乃命京兆发丁夫数千,推六军之士,筑奉天城。”《名山记》:“奉天城外象龟形,内列六街。”
3.8 梅州城(图17)
嘉应州(今梅州)城为龟形。
《光绪嘉应州志》卷四称州治形势:
金山为枕,梅溪如带,诸峰环拥,众水会流,诚山水秀区也。前志称:形如奔江之龟。
州志卷四又记载:
龟目井,在州治前街,东西二井相对。昔人以州治形势如龟,凿井两旁为目,以疏其气,因名。明嘉靖时,知县林修浚。今知州王之正复修浚,以灰土筑汲道、井栏,民甚便之。(王志)
《光绪嘉应州志》卷九记载州城池:
宋以前建置莫考。皇佑问侬智高反,陷邕州,围广州,岭外震动,郡邑皆,始筑土城为捍卫,周围四百五十丈三尺,即梅州城也。历宋及元,皆为梅州治。明洪武二年,省梅州为程乡县,知县樊思明自旧县治迁于州治,即州城为县城。
国朝雍正十一年,总督鄂尔达奏请改程乡县为直隶嘉应州,领兴、长、平、镇四县,而县城即为州城。
《光绪嘉应州志》记载:
老南门外含光楼,乾隆十一年,署知州王者辅建,又建观澜亭于楼侧。(王志)
《天津日报》社主办的《采风报》第200期有一则“一龟压在石柱下,度过二百四十一年”的报道:
最近,广东省梅县市在重修城南梅江畔的观澜亭时,人们在搬开千斤石柱的柱基后,发现一只又大又扁正微微颤动着的活龟。龟背上清清楚楚地留着石柱压下的印记,龟重3.5公斤,背面径宽30多厘米。
据《嘉应州志》记载,观澜亭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当时的知州王者辅迷信风水,据州城似龟形,正好在南门,便命人建亭,并在一只石柱上垫一只活龟,以保佑官运亨通,福禄永存。就这样,这只乌龟竟在地下度过241个春秋。
3.9 袁州城(图18)
袁州城为龟形。
据记载,袁州(今江西宜春)城内有龟鼻井、左右龟眉井和左右龟目井:
双清井,旧为龟鼻井,在府治东北甘棠坊。
扬清井,旧为左龟眉井,横二尺,长六尺,在府治北达里坊。
澄清井,旧为右龟眉井,横直同上,在县治前文会坊。
东明井,旧为左龟目井,阔丈余,在府治东北隅达里坊西。
西明井,旧为右龟目井,在古开元寺浴院后,即今县治前三十步,文会坊之西。世传府地形如龟,袁天罡于城内凿龟鼻、龟眉、龟目井,以全龟象,不专为民汲,亦取克制回禄之意。
袁天罡,又称袁天纲。益州成都人,仕隋(581-617)为盐官令。历唐太宗贞观年(627-649),为著名的相术士、风水大师。(《新唐书・袁天纲传》)
3.10 鹤庆府城
云南鹤庆府城池,宋段氏时筑。据光绪《鹤庆州志》卷10城池记载:“宋段氏时,高惠筑城,形如龟。”《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鹤庆府》记载:“元末倾圮。至明洪武初始设府洽,统以土酋,守以御所。洪武十五年,大理指挥脱列伯守御,恢郭旧址。原卑隘仅容戒伍,正统间易以文职。然郡而未城,非大观也。嘉靖庚子,知府周集改筑郭城,周围东三百一十四丈,南六十丈四尺有奇,西增三百一十五丈,北亦如之,增广三十五尺,计五里五分,高二丈二尺,厚二丈。南门月城一座,周围八十丈,高一丈四尺,厚九尺二寸。北门月城即旧城也。”据此记载,其新城在旧城之南边。
4、明清出现的龟城
4.1 昆明城(图19)
明代洪武年间建昆明城时,著名阴阳家汪湛海曾为考察山龙地脉,数载惨淡经营,要将昆明筑成“龟蛇相交,产生帝王之气”的城池。
汪湛海设计构筑的昆明城像一龟形,南门是,北门是龟尾,大东门、小东门和大南门、小南门是龟的四足。龟是一只灵龟,尾掉而动,所以北门瓮城的内城门向北,瓮城外门则不是朝北而朝东,是灵龟掉尾之义。大西门、小西门内门向东,小东门内门向西,外侧门则都向南,这又是寄寓龟之四足起动之意。只有大东门的内外门朝向一致,是因东方属木,取木宜伸而不宜屈之义。
把昆明城建造得像龟,是以城在蛇山之麓,与蛇山之气脉相接,形成龟蛇相交的状态。
4.2 平遥古城(图20)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传说筑自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前782年在位)时,至今已有二千八百年历史。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扩建,按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和“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攸建,依此为胜”的说法,南墙“随中都河蜿蜒而筑,缩为龟状,其余三面皆直列无依”,“建门六座,南北各一,东面各二”,意为龟之头尾和四足,南门外又有二井,喻为龟眼。北门瓮城外门东向,似龟尾东甩。东西四门除亲翰门(下东门)内外门直通外,其余外门分别向头的方向弯曲,似龟脚向前爬行。故有“龟城”之称。
4.3 嘉峪关城(图21)
嘉峪关城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结合处,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长城全线中规模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关隘,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嘉峪关的关城由内城、罗城和拥城(外城)组成。内城城形如龟,两门设瓮城,四隅建角楼,南北城墙中部建敌楼。罗城、外城亦呈龟形,成为坚固的金城汤池。马宁邦云:“此关地势天成,建筑得法,其形如龟,六面掩护,辎重及重心皆在正方形中,良法也。”
4.4 洪洞县城(图22)
洪洞县城也是龟形。
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其城池:
城垣高三丈三尺,周五里二百五十步奇。垛口二千二百九十有五。门六。
其城池志记载:“考县治,自隋改名洪洞,徒治今地,相传旧无城垣。至明正统十四年,刨筑土城,周围五里奇。”
即洪洞县城,自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才筑土城。隆庆二年(1568)筑成坚固的砖城。
4.5 神池县城(图23)
神池县城为龟形。
《光绪神池县志》记载:
明正统十三年,置神池口巡检司,有士城址。成化十五年筑堡。初与利民、三岔、八角,称四堡城。嘉靖十八年,巡抚陈讲,兵使王镐,以其形势迫狭,乃展筑焉,设守备中军仓大使各一员。万历四年,城始甓,东西修而南北狭,其形象龟。城西有,直抵神池,为探海之势。其上旧有海楼,今废。土人呼为龟城,取四灵之意也。……雍正三年,改堡为县,即以堡城为县郭,神池营在焉。
4.6 永泰古城
永泰古城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寺摊乡老虎山北麓。西城平面略似龟,又名龟城。该城为云备副使邢云路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始建,次年6月建成。城周长1700m,高12m,四面筑有半圆形月城。城门南向,外筑瓮城,形似。城四周有护城河,宽约6m,深约2.5m。距北城墙25m处,筑大墩一座,墩东北有小墩5座,成一字形排列。城西有地下泉水串流城内五井之中,俗称“五脏”。
4.7 松山古城
孙宗文先生认为,松山古城也是一座龟城。
该城位于甘肃省天祝县松山乡松山村,由甘肃巡抚田乐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监筑,城座北向南,平面略呈正方形,分内外城。外城城垣东西长350余m,南北宽320多m,高约10m。黄土版筑。四角有角墩,长9m,宽8m,残高6.5m。四周有护城河,河宽约8m。城门在南,现城垣保存完整。
4.8 镇宁州城(图24)
据民国《贵州通志》记载:
镇宁州城:安庄卫城,洪武二十五年,指挥陆秉建,L似石。门四:东日朝阳,南日永清,西日镇夷,北日迎恩。周七百八十丈(嘉靖志)。乾隆三十年,知州邬绍文请帑重修。广大之,周五里八分有寄,月城水关共长千一百三十四丈。自捐白金万两助之。越二年告竣。城皆L以白石,晶洁如银,故俗有银镇之目。……城形如龟,中凸起,两端低洼。
4.9 荔波县城
据民国《贵州通志》记载:
1 峡谷概况
1.1 区位条件
郧西大峡谷地处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东部安家乡境内,神雾岭脚下,距银武高速11km,西安市220km,武当山、车城60km,三峡460km,武汉380km,少林350km,神农架、野人谷、野人洞280km。
1.2 气候
郧西大峡谷地区属北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6℃,平均气温17℃,平均降水量600~780mm,全年无霜期270天,四季变化分明。
1.3 人文历史背景
郧西大峡谷还有丰富的龙文化和神文化。距今约100万年前的古猿人和59种生物化石就发现在峡谷流域的白龙洞,近期又发现大量恐龙蛋化石群,是名副其实的恐龙故乡,《封神演义》中的闻太师战死绝龙岭,黄天化大战何家井,姜子牙藏袍金鸡洞等遗址。所有人文背景在规划过程中都应予以重视,并在设计阶段得到充分体现。
2 旅游发展综合评价
2.1 旅游气候
对旅游区而言,人流量最高、最黄金的时间段一般在夏季,绝大多数人以消暑为目的,喜欢到远离城市的,以自然资源为主的环境中度假。在夏季郧西大峡谷的谷内温度较常温低,空气中氧气含量大,温度宜人。并且这一时期正是树木生长的旺盛期,形成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的景象。夏季,郧西大峡谷的优势项目——水资源,也更容易发挥作用,成为夏季消遣的主角。
2.2 水体资源
峡谷是游客喜爱的水上风光地段。这一区域就需要重点处理,例如利用不同的水势、水流开发不同的水上项目,利用不同的地势条件、山体条件,将人工设施修建在背风区。同时可以利用景观置石、亲水栈道等方式形成峡谷上的小、小节点,使10多km的峡谷不至于使人产生疲惫、乏味的感觉,张弛有度。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在进行水体开发的时候,对于逐级拦水的方式要进行必要的充分的科学论证,如拦坝蓄水,另外漂流对水质、水量要求较严格。所以前期要进行必要的适宜性分析,将对生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及安全范围内,修建后要持续维护,并且做适当的产品推广和宣传,使开发的项目合理有序进行下去。
2.3 山林资源
本旅游区属秦岭南麓余脉,汉江水系。郧西大峡谷内主要有蒿坪河、杨家河、安家河、激浪河五条支干流。山体阻隔了工业污染对该旅游区的影响,人为活动也相对较少,使峡谷内自然环境优美,动植物生长良好,山林资源丰富,生态系统良好。对于山林资源周围的农村用地,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逐步的退耕还林。使峡谷内自然资源可以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水平逐年提高。
2.4 文化民俗
2.4.1基本特征。本地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有丰富的龙文化和神文化。此外还有许多悠久的历史典故和神奇的传说,这些赋予了当地极为丰富和传奇的色彩。
2.4.2 开发评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客更关注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尤其是神文化和龙文化活动具有全国影响力,深入挖掘其内涵,会为旅游区增添无穷的魅力。开展民族风情的观光、体验旅游活动,把民族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各要素之中,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内在价值。
3 旅游区发展战略
3.1 主要开发方向
郧西大峡谷的旅游资源特色主要体现在:峡谷水体、山地地貌、历史事件及神话故事,并且可以通过这些特色资源开发系列旅游产品,打造系列旅游活动;充分利用峡谷水资源:水上疗养、激流游艇、亲水栈道、水上漂流;利用自然山体:许多休闲设施可以因山而建、开发山体索道、参与其中的农家活动;根据当地文化:建立祭祀、纪念场所、为人工设施提供基本素材。将这些资源综合将景区定位为集娱乐、休闲、疗养、教育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3.2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根据其地理位置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郧西位于一个交通枢纽的位置,连接3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周围省市居民在周末短途旅行即可到达,随着发展,可以逐渐吸引全国游客。同时游客的年龄层次较丰富,有些适宜探险、攀登的区域适于年轻人参与;而许多康体治疗、休闲疗养可以面向老人、商务、家庭活动聚会。
3.3 分期目标
行探讨。
关键词 : 居住区;规划;历史;发展趋势;
一、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
早在奴隶制社会,随着城市的形成,出现了最早的居住环境的组织形式。如我国周代的“里”,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城市的“坊”,这些居住单位的规模都比较小,且都为单一的居住地区。
到了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和居住区组成单位的规模都比奴隶社会的要大,名称也有所不同,就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史论,这种由纵横道路网所划分的方整坊制,与早期运用井田制规划概念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例如:
1.在面积很小的街坊内难以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
2.儿童上学和居民日常购物需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易造成交通事故;
3.道路交叉口过多,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
4.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严重地影响住宅的安宁和卫生,居住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按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先后建成了不少居住小区,至今仍沿用这种组织形式,并对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各项用地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及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
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他是一个城市中住宅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二、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居住区由基本的物质与精神要素构成,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精神则是物质的内涵,具有精神境界的高品位居住环境是造就人们优良品格与素质的重要场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科学地运用各构成要素,合理利用土地,精心塑造各项用地的空间环境。
(一)基本要素构成
1.物质要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
人工因素:各类建筑及工程设施。各类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等。
工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网、室外挡土工程等。
2.精神要素
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生理心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物业管理、邻里关系等。
(二)规模分级构成
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其中以人口规模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按不同的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居住组团”三级,如“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表1)所示。其中包括独立居住小区和独立居住组团。实态中还有邻里、街坊、里弄等居住形式,它们都可泛指为居住区。
(三)用地项目构成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两类,即“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
居住区用地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的总称。其中各用地的构成为:
1.住宅用地
包括住宅建筑的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旁绿地、宅间小路、家务院等)。
2.公建用地
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的专用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回车场等。
3.道路用地
指宅问小路和公建专用道路以外的各级车行道路、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
4.公共绿地
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憨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是指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的土地等。
三、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趋势
现代住区的8项设计原则有:1.最大限度保护和创造让人们接近自然的机会;2.提供适于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人们健身运动的机会、场地、设施和条件;3.创造能鼓励人们社交活动的机会和场所,以增加社区感和邻里意识;4.创造可供使用者自己选择和控制的机会,包括私密性;5.提供安全、方便、舒适、易识别、无障碍的人性化社区生活环境;6.减少土地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以维护并保存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7.尊重人们的文化传统及地域特性,并将其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与功能需求结合起来;8.设计应有利于房地产的有效增值。
四、结语
居住区规划设计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去建立居住区各:功能同步运转的正常秩序,谋求居住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居住生活环境达到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要求。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并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卫.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J].《城市规划》.2001,2.
[2]裘鸿菲, 陈益峰.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德克萨斯州林地社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2.
[3]李旭光.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 2005,8.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的建设,教育部陆续颁布了《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初中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和《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以此来加快中小学实验室规范化建设的步伐。
然而,由于长期对实验教学、管理重视不够,我国山区农村小学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及管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山区农村小学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现状
(一)、经济条件比较差,教育经费的投入相对有限。一些学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实验教学装备数量严重不足,教学仪器老化,破损严重,部分学校用于添置更新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几乎是零,实验室建设与国家标准相去甚远。
(二)、一些学校实验室虽然配备了较为完备的仪器设备,却因管理水平低下而未能发挥其应有功能,造成设备闲置及资金浪费。如:有的学校因撤校合并,学生猛增,没有了专门装备成套设备的实验室;有的学校虽有一间专门的实验室,但地面不平整,主电源没有到室内,主水管没有接通,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标准仪器柜。仪器设备要么束之高阁,不敢用;要么随便堆放在一起,没有专人管理、统一规划,实验教学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思想认识还没完全到位。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领导和教师认为实验还未正式纳入升学考试的范筹,缺乏统筹规划,实验室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职责不够明确,普及实验教学不够热心,出现只要分数,不管实验的现象。
这些都不符合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极不利于实施新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深化素质教育,不利于全面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及管理,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山区农村小学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建议
1、充足的实验设备(器材)是标准化实验室建设的基础。加强学校的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督促学校在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上下功夫,鼓励学校在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中尽量做到面积要达标,这样为争取项目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有关部门项目支持,广泛宣传,动员社会、企业、个人捐赠,鼓励教师自制教具。多渠道争取资金,改善实验室装备。
2、规范的组织管理是标准化实验室管理的保证。首先要构建实验室领导管理系统。成立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主任,实验室主任组成的实验室领导小组,形成校、处、室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实行主管校长,教务处主任,实验室主任三级责任制。
发达的城市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其所面临的资源问题更加紧张,这要求城市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低碳理念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而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因此中国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发达国家不同,具有独特的特色。我国低碳经济研究以低碳技术为主,而以低碳导向的城市规划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方伟坚等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潘海啸等提出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主要从“紧凑城市”、“发展自行车和步行交通”、“公共交通导向”和“土地混合使用”等方面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探索;顾朝林等对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内容进行了概括;陈飞、诸大建分析了低碳城市指标构成和发展模型;辛章平、张银太对低碳城市构成进行了阐述,主要探讨了开发低碳能源,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方面低碳城市建设的原则方法;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公布了《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主要从居住环境、土地利用和交通出行等层面提出了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评价体系。学者们尽管对于低碳城市理论内涵的界定,研究的方法、视角不同,但在相关的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低:低碳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经济发展为代价而是要同经济发展相结合,努力做到双赢。
二、低碳理念与城市规划的组织模式
世界各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证明,大都市区、城市群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而该趋势推进了区域内城市的合作。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神户为主要城市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以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为主要城市的大伦敦地区等地区。这些城市群以一个或多个大型城市为核心,在各国的经济、政治、人口等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存在着区域内的城市在经济上恶性竞争,产业类型相近,城市发展目标相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弊病,这无疑是对资源的浪费。而低碳城市理论的发展,为我国区域规划中合理分配资源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1)资源利用
低碳的城市发展,对资源的利用更强调的是利用的“效率”。这种效率一方面是在微观中所指的新能源利用、单位GDP耗能更少,另一方面,低碳的城市发展也同时强调能源的合理调配。例如在电能的利用上,北京的供电很大程度依赖于周边城市的供给,这种供给在运输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大的运输消耗。而建立一系列的新型电热联产发电站,通过区域供能的方式,合理调配能源,一方面使得能源本身的利用率变高,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运输中的能源浪费。
(2)城市建设
在区域层面,基础设施建筑主要是城市间的交通设施、区域内重要的能源设施、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该基础设施不是单一的为某个城市服务,而是服务于整个区域。结合低碳理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注意两个层面: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合理的布局选址。合理的布局选址,对能源的解约和合理利用有重要作用。如市际、省际间的公路、铁路的选线,因公路铁路的大运量,合理的布局规划意味着长远的能源节约与大规模的二氧化碳减排。且该节约不是建立在新技术、新能源的利用之上,通过现有的技术完全能够实现。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应在区域层面协调,避免重复利用。如国内大量新建的大型的会展设施、大型体育设施。在城市没有到达一定经济规模的情况下,建设占地、投资额、耗能巨大的大型场馆设施,并不是明智之举。而一些大型会议、体育赛事的举办,也都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区域内城市。大型会展设施是耗能大户,合理的布局区域内的大型工建,对解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重要意义。
(3)生态环境
在区域规划层面,生态环境注重环境的整体性,由于在同样的绿地比例下,大面积绿地对与环境的改善作用比零星绿地更显著。从低碳的角度审视区域层面的生态环境相关规划,要求将绿地森林等资源视为城市低碳减排的基础设施,预留森林发展的空间。而该基础设施的作用,是缓解城市绿岛效应,为城市降温,并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三、基于低碳理论的城市区域规划设计策略
由于区域规划的特殊性,其编制主体不是单体的一个单独的城市或单独的城市内的地区,还存在着跨行业的协调问题,因此,造成了协调性差、整体性差的的矛盾。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协调城市间关系。
(1)低碳会展计划
①策划高层高端论坛,广泛的邀请多方面参与,包括政府高层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大型企业代表,通过高端对话形式探讨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
②组织系列专题论坛,围绕低碳技术开发应用、生态经济发展,新能源及技术、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问题开展广泛的交流,论坛可根据不同的专业展开,比如低碳建筑论坛,低碳工业论坛、低碳太阳能应用论坛等。
③采用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的形式展示近年来国内外在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相关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各项成果。这种技术上的交流也会推动相关城市在经济领域的合作。
④通过组织“低碳”相关项目洽谈会,招商会等会议,将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系起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低碳的实际项目,邀请国内外企业开展投资合作。
(2)城市联盟计划
①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成立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由15-20 个城市组成了低碳城市联盟。城市间可通过相互学习经验,并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共同推动低碳城市发展,提升城市低碳影响力和领导力。
②中国的城市可与世界上具有比较丰富低碳城市建设经验的国际城市,建立友好的城市关系,形成合作城市。
(3)专家顾问与国际合作计划
①城市可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政府决策者、管理者进行演讲、专题培训;同时也举办一些市民大讲堂,提升广大市民的低碳生活意识。同时可聘请一批专家学者,作为城市低碳发展的专家顾问。
②通过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并成为战略伙伴关系。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内外进行项目考察,学习低碳城市发展的经验,引进低碳技术和产品。
四、总结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迅速发展,严重污染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低碳城市的发展成为继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又一新型问题,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温室气体效应是应对工业化社会后期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只有先进理念的规划设计,才能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向着更高标准、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军,刘凌轩,张炳,王仕.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与困境[J].现代城市研究. 2009(11)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
在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上,应该始终以践行规划先行,高起点的编制园林城市发展规划为目的,并科学合理的布局宜居城市园林,要以美化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从而制定出一个科学美好的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蓝图。
(一)高起点的园林规划整体布局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上一是要以高起点来整体布局。要坚持把宜居城市的发展置身于全省、全国的大环境中,把宜居城市所处的大局面做出一个整体的园林规划设计布局。从而促使宜居城市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富有韵味。
(二)高品位的编制和规划
二则是要以高品位来编制和规划宜居城市的园林设计。在此基础上可以充分依据我国当前最新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并在社会上广泛听取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划决策机构可以积极的向资历丰富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和有丰富经验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专家请教,也可以通过组建高水平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团队的方式,从而高效的研究宜居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
(三)高标准的设计园林规划
第三点则是需要高标准的设计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坚持“以树为主、花草为辅、园景结合、以美取胜”的原则,将“绿”和“美”的主导思想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不仅如此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体现园林规划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另外,在园林规划的层次上,必须追求错落有致,力求实现园林设计的敞开化、景观化、花园化、艺术化。宜居园林规划设计中在树种选择上,可以采用坚持速生树种与长寿树种相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以本地树种为主、外地树种为辅的方式,并在布局搭配上,坚持乔、灌、花、草的合理布置,从而突出自然景色,体现出宜居城市特有的韵味和风格。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研究
突出宜居城市园林规划的历史韵味
历史文化传统是深深植根于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记忆和生命。宜居城市一般有着比较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宜居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上应该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着力塑造宜居城市园林的独特魅力。其次对于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予以保留,并可以通过开发建设和别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博物馆,结合园林进一步的展现出宜居城市的历史韵味。
加强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监督和管理
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要严格按照建管并重的要求,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并努力的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可以在规划过程中将园林绿化管理职能有效整合,形成一个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实践高效的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体制。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法规和制度,形成一个高效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管理程序和管护机制。其次,还可以通过组建宜居城市园林监察部门的方式,确保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城市园林执法监察大队,确保了城市绿地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外,在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以加大新技术的推广,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园林苗木、花卉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成果转化和产出,并有效的推动了宜居城市园林相关的产业发展。
提高组织领导能力,确保规划设计工作稳步进行
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建设应该可以算作为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应该充分的引起领导班子的重视,也应该将其作为一个工作重心,使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踏踏实实的就进行下去,并追求高品质、高标准,确保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良好的落实。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应该严格的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和要求,领导班子也应该认真细致的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量化和分解。争取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工作中对每一项具体工作和实施环节都明确目标,并努力的细化了保障措施。比如通过建立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责任制,将每一项任务细致合理的分配到人,出现问题不仅要及时的处理,还要追求其负责人责任,促使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中的分工具体、责任明确,各个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协调联动。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的落实。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总结
宜居城市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就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但是从宜居城市的内涵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因为宜居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众所周知,城市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市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因此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随着人们生活品味的提升,我们应该充分的意识到,宜居城市园林规划不仅仅是推动宜居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还是宜居城市在我国城市新的发展阶段必然的发展选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个必然的要求。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上必须要实现我国宜居城市实施园林规划和设计的目的,只有通过正确方法改善了人们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的历史文化风韵及品味, 这样才能为人们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并反作用于社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B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远远超出了城市土地的负荷,从而导致了日前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日益扩延的都市范围使得农业土地的范围越来越小,都市边缘肥沃的土地日益蔓延为都市的蔓延范围,此种现状严重的破坏了如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指导,导致了今时今日环境污染破坏严重、耕地日益减少、全民身体素质下降等社会问题。在此种社会背景下,对自然的依赖性最大的农业,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也由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式朝着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式慢慢转变。
都市农业园区是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对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出发,结合景观生态学、景观安全格局、景观美学及园林景观相关原理对都市农业园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使都市型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都市农业园区的概念及内涵
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都市农业园区,是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是指在城市内或者都市圈范围内,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等一定手段,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及资源调控利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通过详细的规划来聚集农业的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对农业的各种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使之能够成为功能布局优化、结构层次合理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系统。
都市型农业园区的主要特征是依托于都市又服务于城市。都市型农业园区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成为现代都市农业日益发展成熟的重要的载体形式,在此种载体中发展都市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了现代都市的无限制的扩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休闲娱乐、农业科研教育场所,同时也保证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变。
2.西安都市圈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园区的发展和建设主要以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主要依托而发展的。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规模化、标准化型:特点为种植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集中展示出了农业化的发展水平。2)高科技现代农业展示型:普遍采用智能温室、无土栽培、组培育苗的现代化设施和手段。3)农业生产与休闲相结合型:特点为园区农业生产主体突出,观光休闲设施配套齐全,游客可参与土地租赁,果树和动物认养等农事活动。4)民俗文化、农家乐型:其以村镇为单位,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购。
3.都市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依据
3.1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
1.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
对于都市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指导方法论的研究,首先应将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进行清晰的阐释和梳理。根据笔者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和梳理,认为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⑴景观是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⑵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和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⑶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⑷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⑸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胡先祥.景观规划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27)]
2.景观生态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斑块(Patch) 是景观中的点状因素。在一个较大的景观系统中可将那些点状的景观要素归类于“斑块”。在都市农业园区中的整个景观规划范围中的绿地广场、建筑群体以及园区边界地带的公共空间都可作为斑块来看待。
2)廊道(Corridor)是景观中的线形因素,其最显著的作用便是可以作为生态系统中的转输载体,可以起到一定的生态作用。廊道在景观中可分为以下三类:河道水系或蓝色网络状廊道;森林、林荫道或绿色带状廊道;街道(硬质道路)或者灰色线状廊道。它们可分别简称为蓝道、绿道和灰道。
3)基质(Matrix)景观中的面状因素。它是作为景观区域镶嵌在生态系统背景或按照农业园区功能及生活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历史风貌特色景观、标志性景观区,亦是构成农业园区景观特征中最广泛又敏感的部分。
4)边界(Boundary) 属于农业园区景观生态体系各要素构成相邻系统的交界面和接触界定的区域。在农业园区中的建成区部分,在不同功能分区为依托的园区内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属于内部生境,城乡自然生态系统的乡村城郊则属于外部生境,城乡结合部带则就属于边界区域。它深刻地影响着环境生境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5)异质性(Heterogeneity)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的特征。景观异质性包括了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
6)尺度(Scale)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任何景观现象和生态过程均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特征。
3.2景观美学
景观美是在特定的有限整体生态环境里,按照客观的美的规律和人对白然足够明勿的审美观念创造出来的艺术性鲜明、突出、生动的形象,有力地揭示了人对白然既征服又保持和谐一致的本质。景观美学是应用美学理论研究景观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的学科。美是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它是通过人类的感官对外界环境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观光农业园内一切景观形式都应体现出农业的本质,反映出对农业景观美的认识、抽象和提炼。
3.3园林景观理论
园林景观理论认为景观由景观元素构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在园林景观理论中农业观光的主要对象是农业景观。农业景观的自然和人文观赏因素很早就被人们所发现和运用,从中外园林景观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我们能看到很多农业的影子。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上找到农业观光的原始形态。《周礼》上有:“园圃树之果瓜,时敛而收之。”;《说文》上有:“园,树果;圃,树菜也。”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典园林产生之初―周朝的苑、囿开始,园林中就栽有大量的桃、梅、瓜等农作物。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其实也是把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通过造景规划实现的过程。借助于园林景观理论,规划建设者可以从地域特征出发,通过对植物、土地、水、场地、建筑等造景元素的规划设计,创造视觉优美、生态良好、空间舒适的观光游憩场所。综上所述,园林景观理论和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密切相关。
4.结束语
都市农业园区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也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研究都市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应从研究其相关的景观规划设计原理为主要研究理论基础,对于以上研究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指导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同时也对都市农业园区的生态规划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资源、地理区位是城镇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主导因素,既为城市城镇发展提供条件,又规定着人类的物资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其他活动的界限。对于生态环境优越地区,更要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后发优势,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老路,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一、城市生态现代化理论
生态现代化的概念是德国学者胡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是以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综合起来考虑,把生态建设看成是发展之义、发展之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发展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而言,城市生态现代化是在全球性“生态危机”形势下,实现现代工业文明城市向生态文明城市(即生态城市)转变的过程,是现代城市发展摆脱工业文明发展观的束缚和工业现代性的特征,步人生态城市必不可少的发展阶段。相对现代工业城市发展阶段而言,城市生态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更高级阶段,是对工业城市自身存在错误的修正,促使其向生态城市转变的阶段。从理论构成的角度而言,城市生态现代化是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理论等的结合,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思想、观点在城市发展领域中的应用。它运用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思维来重构现代工业城市系统,谋求城市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的“双赢”,以及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城市系统对自然的影响等。
二、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现状
(1)数量少,通行成本高。地广人稀,腹地范围大,空间联系不便,难以按经济合理性原则统盘考虑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城镇的功能难以完善,不利于开阔商贸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大,特别是交通建设成本高,致使投资综合效益低,影响了城镇经济的持续发展。(2)规模小且发展分散,辐射带动弱。城镇分散发展,重复建设,造成了资金的严重浪费;市政工程设施修建和社会服务设施供给形不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导致城镇功能难以充分体现和发挥,难以发挥产业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难以形成城镇带动乡村的格局,从而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差,综合功能降低。(3)功能单,服务层次低。在西北地区城镇中,集贸型城镇占85%以上,职能以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行政医疗、文教服务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经济的主体为农业,乡镇企业多属初加工,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限制了优势资源利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城镇群体之间产业定位趋同,相邻的乡镇生产的产品大同小异,造成产业结构层次低、重复多、互补性差。(4)环境差,人居水平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明显偏高,建筑质量差,容积率低,闲置土地未得到及时利用和置换,生态环境恶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尚有较大距离。(5)资金缺,人才技术匮乏。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软硬件条件差,绝大多数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的人才和技术力量匮乏,致使城镇建设中乱占乱建现象普遍,对整体布局造成不利影像,不利于城镇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三、基于城市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城镇规划建设策略
生态现代化是一种基于生态理性的思考,是在生态分析基础上,按照自然生态原理构建城市系统并尽可能的减少对自然损伤、提高生态效率的过程。(1)城镇规划应以人为本,同时与环境紧密结合。作为城镇主体的人,在积极努力改造改善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破坏了自身生存的环境,通过生产和生活将大量废弃物排向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直接破坏城镇的生态系统结构。近年来,作为农村中心的城镇人口增长很快,由此带来的城镇污染日趋严重,往往超过城镇的环境容量及自净能力,引起城镇生态环境系统调节能力失控,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别人的身体健康。故要特别注重人与环境系统协调一致的原则,乡镇的工业布局、人口规模、不能超越环境提供的保证程度。(2)城镇规划应该突出西部景观特色。特色是城镇的灵魂,它可以树立城镇良好形象,提高城镇的知名度,促进城镇的发展。由于城镇规模小,形成特色的景观要素也少,故在城镇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个性与特色”,城镇景观要“小而精,小而特”,要综合运用生态、文化的观点去创造组织这些景观,形成“以人为本”的各自特色,也将避免“千城一面,万屋一统”的尴尬。当然,我们所说的特色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生搬硬。(3)城镇规划应合理布局城镇工业。城镇工业结构与布局实质上就决定了城镇技术经济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同时又体现了城镇的产业特色。因而乡镇工业的发展与布局直接关系到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直接关系到城镇的环境保护和优美环境创建,是城镇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核心。如今不少城镇的乡镇工业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规模较小还布局分散,生产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保设施形同虚设。因此,把乡镇工业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合理的规划布局与引导发展,对于完善城镇技术经济系统结构与增强城镇技术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良好循环都是及其重要的。(4)城镇规划应对西部现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水、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是城镇居民赖以生存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对它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演变与优化。目前许多城镇土地利用粗放,摊大饼式扩张,有的是搞政府形象工程,有的是圈了地闲置几年不管。而对于日趋紧张的水资源,不仅因给排水设施简陋导致污染严重,而且从人为的节约意识上而言,造成的浪费也十分惊人。西部地区由于干旱天气较多,绝对不能把水土资源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即使是土地扩展潜力大、水资源暂且充足的城镇,随着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人均资源必然减少。同样,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和古村落等,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实在保护好历史遗留的同时,它们也已经或将成为当地宝贵的旅游资源。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城镇、产业、生态及文化在空间上的协调布局,有待我们在进一步发展中研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曹建洲,王继辰,张亮,曹亚乔.辽东山区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初探.辽宁经济.2012(1)
[2]王博生.基于城市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城镇规划建设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1(22)
[3]李忠华.城镇规划建设中的生态思想.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一、背景
1.地区发展的差异
空气质量优劣程度[1]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到投资环境和居民的健康,因此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城市化建设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但是该过程往往会导致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大城市工业集中、大量消耗化石燃料,高密度建筑群又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一般一些发展城市的空气污染现象异常严重。人们在感受着城市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苦涩的回报――城市空气质量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各个城市[2]之间在经济上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别,城市逐渐被分为了几个等级。目前国内常见的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最早起源于房地产市场,现在已演变成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划分。专家介绍说,常规的划分指标包括:综合竞争实力、城市发展规模(建设水平、人口、面积等)、辐射带动力与影响力、交通通达能力等许多层面;简单来说,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区域辐射力是划分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主要标准。
2.空气质量指标
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空气质量指数[3](英文:Air Quality Index, 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非线性无量纲指数。其数值越大、级别和类别、表征颜色越深,说明空气污染程度越严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越大。AQI分级计算是参考的标准是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参与评价的污染物为PM2.5、PM10、SO2、NO2、O3、CO等六项;所以,AQI采用的标准更严、污染物的指标更多、频次更高,其评价的结果也将更加接近公众的真实感受。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通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标的数据,分析城市发展与空气质量指数的关系,而且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直接反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随着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建筑密度、人口密度、交通车辆密度的不断膨胀,各类能源的消耗也与日俱增;而且空气质量的治理不是一两项指标就可以奏效的,而是需要通过综合防治、长效管理才能得以恢复,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
二、一二三线城市之间空气质量的差异性分析
选取一二三线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5-10月份(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每月份的各个空气质量因素的平均值,具体数据见下表(选取了部分数据):
表1 各线城市在2013年5-10月的空气质量因素
1.差分析理论
方差分析[4]是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所得的数据呈现波动状,造成波动的原因可分成两类,一是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另一是研究中施加的对结果形成影响的可控因素。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是认为不同处理组的均数间的差别基本来源有两个:
第一,随机误差,如测量误差造成的差异或个体间的差异,称为组内差异,用变量在各组的均值与该组内变量值之偏差平方和的总和表示,记作SSw,组内自由度dfw。
第二,实验条件,即不同的处理造成的差异,称为组间差异。用变量在各组的均值与总均值之偏差平方和表示,记作SSb,组间自由度dfb。
总偏差平方和SSt=SSb+SSw。组内SSw、组间SSb除以各自的自由度(组内dfw=n-m,组间dfw=m-1,其中n为样本总数,m为组数),得到其均方MSw和MSb,一种情况是处理没有作用,即各组样本均来自同一总体,MSb/MSw≈1。另一种情况是处理确实有作用,组间均方是由于误差与不同处理共同导致的结果,即各样本来自不同总体。那么,MSb>>MSw(远远大于)。MSb/MSw比值构成F分布。用F值与其临界值比较,推断各样本是否来自相同的总体。
2.数据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2 空气质量指标的各个因素和城市之间的方差分析图
从表中可以看出:
影响空气指标的各个因素大部分具有显著性差异,综合评判空气质量的AQI在一二三线城市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M2.5、PM10、CO、NO2、SO2,五项指标在一二三线城市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几个指标和工业发展的C排放、汽车尾气等具有明显的关系,所以,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城市的发展程度与空气质量因素之间密切相关。
三、一二三线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的主成分分析原理和方法实现
1.主成分分析理论
主成分分析[5]是数学上数据降维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设法将原来众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X1,X2,…,XP(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较少个数的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FM来代替原来指标。那么综合指标应该如何去提取,使其既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原变量Xp所代表的信息,又能保证新指标之间保持相互无关(信息不重叠)。
设F1表示原变量的第一个线性组合所形成的主成分指标,即 ,由数学知识可知,每一个主成分所提取的信息量可用其方差来度量,其方差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常常希望第一主成分F1所含的信息量最大,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X1,X2,…,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第二个主成分指标F2,为有效地反映原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即F2与F1要保持独立、不相关,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其协方差CoV(F1,F2)=0 ,所以F2是与F1不相关的X1,X2,…,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故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构造出的F1、F2、……、Fm为原变量指标X1,X2,…,XP第一、第二、……、第M个主成分。
2.主成分分析的数据分析
影响各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在分析城市发展程度与影响空气质量指标之后,为进一步说明提取的主成分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对一二三线城市中的代表城市进行进一步主成分分析(以北京为例):
表3主成分与原有变量的权重关系
结合图表和理论分析得出,
第一主成分:Z1=0.216*X1+0.240*X2+0.153*X3+0.216*X4+0.198*X5+0.066*X6-0.135*X7-0.134*X8
第二主成分:
Z2=0.156*X1+0.072*X2+0.270*X3-0.034*X4-0.121*X5+0.253*X6+0.288*X7-0.287*X8
第三主成分:
Z3=0.215*X1+0.221*X2-0.155*X3+0.440*X4-0.454*X5-0.559*X6+0.158*X7+0.168*X8
由于三个主成分达到了99.291%的信息贡献累计值,所以,基本上可以完全涵盖原有变量信息,则得出衡量空气质量的新的关系式:
Z=49.202%*Z1+35.956%*Z2+14.133%*Z3
用上述分析方法,对一二三线城市中选取的城市进行主成分分析[6],取各个城市半年内的主成分值的平均值表示这段时间的影响数值,得出如下分析表:
图4部分城市各个主成分的数值
经过主成分分析,原来评价各个城市的八个因素,缩减为现在的一到三个,明显减少了分析量,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更容易分析出数据间的规律,也使得空气质量的评价问题更易分析,但是,通过主成分分析中的主成分提取,并不能用来评价各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
图表中的主成分Z1,一线城市明显大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小于三线城市,并不能得出相应的变化规律;图表中的主成分Z2,二线城市明显大于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又明显大于三线城市,部分地区没有第二主成分,这样也不能分析出相应的变化规律;而图表中的第三主成分Z3,仅有一个城市有,显然第三主成分不是分析的重点,也没有提供相应的分析结论,不具有参考价值。
整个成分分析的结果如图3所示,部分一线城市大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大于三线城市;如果根据这个结果,可以得出和前面分析类似的结论: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程度和城市的发展程度成正比。但是,部分数据不符合该变化规律。所以,在对问题进行主成分分析时,不能简单的从简化问题的角度分析,这样会导致最终的分析结果和原来结果不一样;在进行对比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的规律进行分析。
四、结论及建议
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煤烟型污染,煤炭燃烧排除大量烟尘,是主要的城市空气污染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形成的城市空气污染已经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在不断增加,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空气污染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上升,从图表分析可以看出PM2.5和PM10在空气污染中占主要比重,我们从天气状况也可以看出,城市阴霾天气不断出现,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们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仅占2.4%,可想而知空气污染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一二三线城市之间的空气质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分析影响空气质量的主成分时,将一二三线城市分开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污染物种类基本相同,而它们的比重随着城市发展加快也有所增加。
目前,我们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危害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由雾霾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也逐渐增多,研究表明,中国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城市空气污染。并且城市的污染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就北京来说,2012年北京持续一周的雾霾天气给北京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达120亿,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我国应该重点治理城市环境污染,从一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治理工厂排放的污染物和煤炭的燃烧量;另一方面限制城市汽车的拥有量或者发展新能源供汽车使用。我们坚信,主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每个企业家从自身企业做起,从减少一块煤、一度电、一升油开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空气质量一定会发展的很好,我们一定可以为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张晓婕. 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现状与分析[D]. 河北:河北经贸大学, 2010.
[2]刘松林,尹子民,基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子分析与评价[J],2006(04):277-280
[3] 蒋丽英. AQI指数更真实反应空气质量[N]. 苏州日报, 2012-11-7(第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