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电子产品开发综述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9 17:23:5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子产品开发综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电子产品开发综述

篇(1)

中图分类号:D4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142-02

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含义

1.国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起源及定义

生产者责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简称EPR)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是由瑞典环境经济学家托马斯・林赫斯特在1988年提交的《基于浪费意识的产品开发》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托马斯认为EPR是一种环境保护策略,通过使生产者对其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承担责任,特别是承担产品废弃阶段的回收、再循环利用以及废弃物处理的责任,从而尽量减少产品的环境影响[1]。托马斯教授的观点倾向于生产者对环境影响的责任,也导致对生产者责任的具体定义有些困难。

欧盟定义生产者责任延伸为:生产者必须承担产品在使用完毕之后的回收、再生或废弃处置的责任[2]。美国则实行的是产品延伸责任(Extended Product Responsibility,同样简称为EPR),具体定义为:“产品延伸责任是一个使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来寻求机会实现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的原则。在产品延伸责任原则下,原材料和零部件生产者、产品制造者、使用者和处理者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分担责任[3]。”

2.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定义

我国对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建立一直处于探索阶段。2009年,我国公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对产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相关责任方进行了责任划分,使我国EPR制度走向了立法的道路。在2012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实施,标志着我国EPR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狭义上是对生产者产品生命周期的责任负担,包括对产品生产、使用、废弃及处置的负责;广义上是对产品生命周期内各责任方的责任链接,是实现最终环境保护、物质再利用的制度。

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中各利益相关方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的前提是确定实施的对象。有学者认为生产者责任延伸的责任主体即生产者有侠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者为产品的生产者,即直接生产者;广义的生产者是指除了直接生产产品的生产者外,还包括间接生产者,例如原材料的生产者、零部件的生产者等[4]。随着现代生产与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笔者认为广义的生产者将逐渐被人们认可,且各个生产者在产品生产、回收、处理等阶段承担的责任也必然将进一步细化。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对广义的生产者具有最主要的责任约束,但同时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每个受益者都应对废旧产品负有相应的责任,例如分销产品的分销商、使用产品的消费者等。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产品经历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及拆解利用等阶段,各个阶段的利益相关方均应该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负责。例如德国规定废弃产品由出售产品的商家负责;日本则明确规定由消费者负责产品的回收;韩国也规定销售商负责废弃产品的回收并运输到收集站[5]。

目前国外很多国家对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中个责任主体的范畴均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仅少数国家对于各个责任主体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承担的责任分配进行了具体明确的细分。如何对各责任主体划分明确的责任分配比例将会是该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研究方向之一。

生产者 虽然国内外对EPR制度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是目前对“谁是生产者”还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有的产品从原材料生产至零部件生产再到产品和成品都是由一个制造商完成,那么就只存在一个生产者。但是有些产品的生产者范围比较复杂,产品由多个生产者共同生产,如何确定生产者以及责任如何分配都值得商榷。因此正确地界定生产者的含义是保证EPR制度实施的关键。

托马斯在提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时指出生产者必须承担的五个责任:一是环境损害责任,即生产者对已经证实的由产品导致的环境损害负责;二是经济责任,即生产者为其生产产品的回收、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理全部或部分地付费;三是物质责任,即生产者必须实际地参与处理其产品或其产品引起的影响;四是所有权责任,即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生产者保留产品的所有权,该所有权牵连到产品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五是信息披露责任,即生产者有责任提供有关产品以及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环境的影响的相关信息[6]。

销售商 零售商在EPR制度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零售商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回收废旧产品、收取费用、退还押金、选择并储存回收来的产品。此外,零售商也是信息告知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可以和消费者正面接触,告知有关的事项,如产品信息、消费者的返还责任等。根据各国目前一般性的规定,零售商在卖出产品时必须回收同样的产品,不管其品牌是否一致。消费者即使是在大型超市购得的物品,而就近要求零售商回收的,零售商不得拒绝。这就存在着潜在的不公平。为解决这一问题,瑞典回收铝罐及PET瓶的押金机制要求系统在接受属于他们处理的产品时给予零售者一定的补偿。

消费者 消费者在EPR中的责任首先是把废旧产品交给逆向回收点或者指定的地点,如果消费者不主动将废旧产品予以回收交付回收点,那么将使废旧产品回收在源头上就出现问题,进而导致EPR就无法实现。其次是分担废旧产品的回收处理费用,这种方式下消费者付费方法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例如在欧洲国家消费者实行预先支付方式,在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回收成本已经预先附加到产品价格中。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是易于管理,但对于寿命期较长的产品,未来的回收成本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废弃产品回收数量也可能随时间推移大幅下降。此外还有消费者丢弃产品时进行付费,消费者在决定丢弃时缴纳一定费用用以支付产品后续处理费用,在日本的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中就采用的是这种模式。

政府 EPR将原本由政府所承担的责任转由生产者主要承担,但这并不代表政府就没有责任了。在EPR制度中,政府的主要责任有:设立EPR法律制度以及制定相关参数;加强宣传与教育;对EPR进行政策支持,包括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等;对EPR进行监督等[7]。EPR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只有在宏观政策环境下,EPR制度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相关利益方产生制度甚至法律上的约束。

三、国外相关法律规定的各方责任

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的责任主体所承担的责任略有不同,笔者对各制度下不同主体进行了对比,见表1。

我国关于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相继出台的法律包括200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管理条例》及2012年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均对生产者责任进行了细致明确的法律规定,而忽视了对与其他相关方责任的规定。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几乎没有规定进口者、销售者、消费者、处理者及政府等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而从表1看到国外很多EPR相关法律对各利益相关方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启示我们国家应从法律角度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各利益相关法责任制定。

四、对中国的启示

1.完善相关法制建设

EPR制度的实施从宏观上来讲需要产品完整生命周期的所有参与者共同承担责任,而不是在侠义上理解的只有生产者负责。健全EPR的法律责任应包括民事的、行政的和刑事的责任,需要相关法律的修改与完善。基于国外很多国家对除生产者之外的各责任主体已经有部分法律规定,同时也有部分义务性规定,那么我国关于各方责任制定需要结合自身具体国情制定,不但要从立法角度对各责任方进行规定,同时强调各方义务性规定。

2.监督机构的设置

监督机制的设置与完善可以对责任者产生很好的激励效应,例如日本、中国台湾等成立相关行业协会监督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中国目前有家用电器研究院在进行相关监督工作,但很清楚国内迫切需要根据中国国情成立一个适合中国特色的监督机构,既要政府参与,同时也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以及消费者团体共同监督,使废弃电器产品从产生到回收利用的完整过程都在公众监督下高效有序进行。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产品不断消耗,导致产品废弃物越来越多,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已经逐步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为此,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发展国情,完善我国EPR制度的建设,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电子废弃物污染问题,走上循环经济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Lindhqvis. T.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B/OL]. http: // lu.se/IIIEE/research/products/epr/epr-seminar-1992/epr-1992-lindhqvis. htm.l october16. 2002,2005-01-021.

[2] 李军,魏洁.基于EPR制度的逆向物流研究与应用综述[J].软科学,2010(4).

[3] Lindhquist Thomas,What’s in a name:Producer or Product Responsi-bility.Joural of Industrial Ecology,1997.

篇(2)

中图分类号:R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7-0296-01

1.介绍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云计算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一个流行的概念。由于云计算的特点,它使当今的企业在互联网上提供了日益多样化的服务。同时,由于大量的云服务提供商建立云集市,它已经改变了现有的商业模式。由于在云计算环境下有很多云服务提供商,云用户在云沃尔玛面临着快速找到合适的云服务供应商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对如何能够帮助用户在云环境中快速找到合适的服务进行探索。

2.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的是有效地利用云技术资源,以提高基于云的供应链整合服务的效率,因此,在先进的云技术时代,构建以云为基础的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以提供一个基于云的交易平台,为满足客户的需求,可以缓解客户端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的制约。它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并为客户提供通过云交易的便利。生产商、物流中心和客户之间的交易精度可以通过云平台快速提供。

3.文献综述

供应链管理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因此本研究探讨了当前供应链的学术研究,并将结果进行汇总如下。

1)Ellram(艾拉姆):

供应链管理是从供应商到用户物料计划和控制的集成方法。所有成员的利益是核心任务。此外,材料的流动过程往往是在一个网络结构。

2)Cooper(库伯):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是供应链管理的所有供应链成员从原材料供应到货物的交付等等,这并不局限于单一企业。该循环中的所有成员也将被视为一个实体,生产,分销和销售的活动被视为决策层。

3)Carter(卡特)和Ferrin(费林):

供应链管理应以同一方式组织的供应链系统中的其他企业组织形成整个网络的合作,并分享信息内容和详细计划,以实现整个供应链渠道的共同利益。

4)Amelia(阿米莉亚)和Smeltzer(斯梅尔策):

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意义是将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整合。供应商,客户,和物流供应商分享必要的信息和计划,使渠道更有效率和竞争力。与传统的分享模式更为准确、细致,买家与卖家的关系更为密切。

5)Schonsleben(斯库勒本):

供应链管理是将原材料转化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管理活动,并将最终产品交付给客户的管理活动。

3.3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首先源于沃尔玛及其供应商华纳兰伯特,SAP的Manugistics软件公司和咨询公司的标杆管理合作伙伴。他们建立了零售业供应链在九月1995工作组,并开发出一种方法来解决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的零售供应链的问题。协同销售预测和补货开始在防腐漱口水产品,和新的模型被称为协同预测与补货(C-FR)。

4.研究方法

4.1 案例研究说明

案例研究公司成立于1976。这是一个在全球领先公司设计制造服务(DMS)行业,并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本公司的产品主要包括四大服务领域:信息产品、通讯产品、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电子产品。

公司自1976成立以来,以多年的成功合作与世界一流的客户和世界一流的管理经验,案例研究公司拥有最先进的产品开发和加工能力,并能从设计上提供完整的服务。凭借其灵活的制造服务和全球产品物流的优势,它可为大型、中型和多样化的客户提供定制的品牌.

该案例研究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和制造服务公司。另外,本公司主要从事其产品、通讯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汽车电子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因此,案例研究公司的供应商和客户的供应链和需求链系统。供应链系统分为2类,外包和商业化。外包供应商遵循的案例研究公司的工程图,提供模块,主板,系统产品和服务。商业上可用的供应商提供一般规格的产品。在需求链系统中,营销模式是由业务部门自主开发的,与国外的券商合作。

4.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电子制造业为例,运用供应链管理的两种模式,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建立供应链集成服务云标准模型和在未来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平台标准建立的模型与传统企业商业行为的模型。为了减少硬件和软件的冗余,本研究采用基于云的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以建立客户服务云和商品制造供应云。此外,商品制造供应云作为商品和零部件的生产、采购、运输、制造一个B2B供应链平台,和退货。

4.3 基于云的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开发

本文提出的基于云计算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是Windows Server 2008 R2环境下使用VMware Workstation构建,VMware V球和Visual Studio 2010C#,该系统由客户端的,制造中心的整合平台,和供应商。该系统能快速收集分散的全球生产信息和整合相关的信息到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与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

4.4 系统实施

基于云的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为客户下单后,订单的生产状态可以实时监控,可追溯关键生产部件的配置文件,并可确认订单的发货日期。另一方面,通过基于云的服务平台的供应链整合,可以使整个供应链流程管理更精简,易于控制。完成工作项目后,实施工作的实施和进展情况的监测。提出的基于云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是一套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平台,可以充分应用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为了帮助供应商方便对装运期和交货期的监控,在系统中还增加了工作项目的完成进度监控功能。

5.研究结果与性能分析

5.1 访谈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专家访谈法,对基于云的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此外,一点利克特量表的问卷来让用户选择满意的程度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一个问题。满意程度的五个选项是“强烈同意”,“同意”,“未决定”,“不同意”,“强烈反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问卷40份,采用基于云的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对公司满意度分析。

5.2 平台满意度统计分析

根据满意度访谈问卷,采用基于云的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案例研究公司设置了明确的供应链交易记录流程,可以利用交易记录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有助于制造业快速获取制造业零部件或产品信息。因此,它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次调查的分析结果可以增加操作的便利性,p少用户端的交易限制,提高厂商和供应商的意愿。

6.结论

篇(3)

竹,自古在中国以及周边国家作为一种建筑、家具及其他制品中常用的材料又着极广泛的应用。用现代设计观念来衡量,它是一种可大量开发利用却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环保原材料。竹材, 具有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等特点。竹材强度高, 弹性好, 硬度大, 吸热性能高, 用竹材制作的竹材家具冬暖夏凉、结实耐用, 不易变形、质地光洁、生态环保。竹材的研究和开发对倡导环保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在全球社会经济背景及现代生活形态语境下,竹制产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及人文价值被现代人再度挖掘和重新诠释。竹子的自然属性、生长周期以及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外延和内涵与现代经济转变方式及生活理念相契合,竹制产业也逐渐为我国各地产竹区提供了新的经济发展点。

1 竹材家具产品的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指产品在设计、原材料获取、生产、运销、使用和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 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等), 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 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 保生态设计观是对传统自然观和发展观的积极扬弃, 从关注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因素的设计原则和方法。生态设计是多种现代设计方法的集成, 如为了使家具产品具有良好的拆卸性能, 产品结构应采用模块化设计, 具有简单的连接方式; 为了使产品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减少资源消耗, 产品零部件必须进行长寿命设计等。现在的竹材产品已非传统意义上的竹材产品,而是融入了全新的生态设计理念的竹质材料产品。要实现竹材产品的生态设计,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观念生态化

在设计、加工、销售的全过程中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有机性、和谐性和可持续性。竹材家具产品在设计的初期阶段就必须牢固树立生态设计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遵循污染预防的原则, 把生态保护的观念融入到整个设计与制造过程中, 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减少对人身心健康的危害和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 最终实现产品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1.2 设计现代化

设计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同时社会的发展又反作用于设计的发展。现代社会处于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 要求设计风格和手法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和主题。竹材家具产品设计亦应采用融入了生态设计理念的现代设计风格和手法( 如简约设计、多功能组合等) , 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性化需求。

1.3 材料本色化

生长的竹子具有天然的绿色, 刮青后竹材表现出淡黄色, 清新、淡雅, 给人以视觉的享受。竹材具有自然的清香和通直的纹理, 可以平静躁动的情绪、释放生活的压力, 使人身心放松。在设计竹材家具时, 应充分发挥竹材材质的特色, 把质感与肌理及色泽和谐地统一起来, 将自然气息融入设计之中。

2 竹材家具产品开发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竹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开发使用竹子历史最悠久的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竹制产品开发、销售迅猛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产业链。然而,从新型战略产业发展、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角度而言,目前的竹产品开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1 传统竹制手工艺的衰落

大多数传统手工竹制品在款式及功能方面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及生活方式,即使是赢得市场欢迎的产品,其生产效率也不能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因此,原本蕴含较高附加价值的手工竹制品市场生存困难,传统竹制手工艺也濒临失传。

2.2 产品创新的不足

现代竹制产品虽然能利用先进技术实现大规模生产,但产业结构单一、产品款式雷同、缺乏差异性,且设计价值较低的产品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在整个产品市场竞争中整体处于劣势。

3 竹材家具产品的设计创新方法

3.1 以现代造型设计语言改进竹材家具产品款式

产品的流行款式与所处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传统竹制产品的视觉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在借鉴传统竹制家具工艺的基础上,应该导入现代造型设计方法,可以实现竹材家具产品的视觉创新。

3.2 以现代设计理念提升竹材家具产品价值

竹材产品曾广泛地运用于衣、食、住、行、娱乐等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在需求多样化的今天,传统产品的功能已经很难满足复杂多变的生活方式。因此在竹材家具产品设计中,可以以消费者为导向,研究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重新定义和诠释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竹材家具产品的新功能和新内涵,形成具有差异性的产品族群,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

3.3 以现代制造技术融合竹材料特性

3.3.1 现代制造技术的运用

在对竹材进行切割、成型的工序中,利用现代制造工艺,对原料及半成品进行批量化加工,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此外,运用压制、拼合等机械技术可以制造出许多传统手工艺难以达到的复杂形态,这为开发新的创意家具产品提供了便利。

3.3.2 表面处理技术的借鉴

现代电子产品的魅力很大程度来源于丰富的表面处理工艺。喷涂、电镀、丝网印刷、激光雕刻、水转印等工艺的结合让产品呈现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虽然这些技术主要针对塑料或金属材料而言,但是类似的质感效果可以应用于竹材家具生产中,使产品的视觉感受更为丰富。

3.3.3 连接结构的运用

单一的材料在设计中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限制产品的使用功能,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不同材料的拼接设计可以大大扩展产品的运用领域,并提升产品的视觉品质。巧妙地利用不同的连接技术,将竹材与陶瓷、金属、塑料、玻璃等现代材料进行连接,通过不同材质间的相互衬托,凸显竹子的特性和魅力,突破竹子单一的表现力。

4 结论

20 世纪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引起了人类的极大关注, 生态问题已成为21 世纪发展的主题之一, 生态设计也成为产品设计的发展方向。在家具设计领域, 生态家具设计将引领家具产品设计的发展方向。作为家具生产主要原材料之一的竹材, 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之一。竹材家具在视觉上富有天然的纹理质感和清新悦目的颜色, 给人以质朴、典雅、脱俗、自然的视觉享受, 满足了现代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因而竹材家具将成为家具市场的一支主力军。

参考文献

[1]李吉庆.新型竹集成材家具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5-31.

[2]唐开军. 竹家具的结构特征[J]. 林产工业,2005,25-40.

[3] 雷达, 吴良玉, 陈斗斗等. 现代原竹家具[J]. 世界竹藤通讯,2004,41-43.

[4] 杨红旗.社会生活方式对家具设计思潮的影响[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57.

[5] 吕天娥, 李赐生.竹材集成材家具生产现状综述[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5,24-25.

篇(4)

关键词:CIMS 制造业 信息化

1 CIM的理念和CIMS的组成

1.1 CIMS的概念

CIMS是英文(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的缩写,直译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CIM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约瑟夫・哈林博士在1973年提出的,其基本出发点是:①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是不可分割的,要统一考虑。②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过程。

因此,企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必须从全局的、系统的观点出发,在各个环节,如市场、经营、管理、接受订单、产品设计、仿真分析、工艺规划、加工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进行整体规划,广泛采用新技术和新理念,加速信息流的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过程,将企业生产中有关要素整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总体水平,在市场竞争中走在前列。

CIM是企业管理与运行的一种新理念,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则是这种理念的实现方式。它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出发,综合衡量企业中人、技术、设备、管理各自的作用,借助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工业设计、制造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的复杂系统,整合企业生产中的信息流和物流,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交货周期,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优化,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

CIMS是自动化程度不同的多个子系统的集成。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在工业生产中运用得以普及,先后出现过多种不同的自动化系统。如管理信息系统(MIS)、物料需求计划(MRP)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RPII)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CAE)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柔性制造系统(FMS)以及数控机床(NC,CNC)、机器人等。CIMS正是在这些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实际发展情况(包括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及信息系统的融合度),把各种自动化系统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CIMS在宏观上是针对整个工厂企业的集成。

1.2 CIMS发展的阶段

从CIMS概念提出至今,CIMS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1.2.1 以信息集成为特征

CIMS概念最初于70年代提出,在80年代得以应用并迅速推广。这一时期CIMS是以信息集成为特征的阶段。信息集成使得生产要素之间不再各自为政,相互之间协调匹配,生产要素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减少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浪费,提高整体效益,以适应这一时期市场竞争的需要。

1.2.2 以过程集成为特征

90年代是信息时代,更是知识的时代,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开发出高质量及用户能接受的价格的产品,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焦点,并行工程应运而生。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简称CE)是对产品设计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这种方法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设计初始阶段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处理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

1.2.3 以企业集成为特征

随着技术变革突飞猛进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新产品的渴求日益增强,市场对于企业的要求越发严格,产品开发周期缩短,竞争激烈。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企业需要对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判断,整合企业的组织和设备,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更快更好的响应市场。企业的内部间的集成及企业之间的集成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1.3 CIMS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CIMS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集成。集成是将原来独立运行的多个单元子系统通过某种方式集中在一起,产生联系,进而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功能更强的新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连接,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分析原单元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进行优化重组而实现的。与物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相对,CIMS的集成可分成物流集成、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它主要以企业内部集成为主,并考虑与外部环境的集成。

CIMS的集成重点在信息集成上。但系统集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功能集成。要对系统运行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对系统进行重新设计,使工作流程简化完善、精美优化,使之协调运行。功能集成要借助各种现代的管理科学成果,并在信息集成的支持下才能实现。

制造业是利用各种资源(物流、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将资源转化为人们能够利用的产品的过程。各类制造业都是物质生产的企业,都是统一的整体;各种制造过程中的物质采购、存储、加工处理、运输的过程,也都是信息收集、存储、加工传递的过程;各种制造企业不论产品类型、生产方式等,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都存在改善交货期、降低产品成本等问题。这些特点决定了CIM是适用于各种制造业的共同理念。不仅仅是机械制造业,在家电、电子产品、化工、能源、商业、社会服务等行业也是同样适用的。

2 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虽然GDP排在世界前列,但是制造业只有美国的1/23、日本的1/25、德国的1/18。国内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不少关键技术及设备仍然依赖国外。为了加快产业升级,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变革,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信息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构成的一种综合性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对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模式、竞争模式、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因素。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制造业信息化,即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产品生产全过程和企业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信息化成为推动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各种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问题。很多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大清楚,盲目上马,容易半途而废,因此,这是导致信息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简单地把企业信息化建设认为是构建企业网络,实现生产自动化,引进生产管理软件等是片面的。以上三点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忽视信息化的管理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能源和物资消耗,也就难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企业的信息化与信息化的管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是公司的信息化管理问题。

刚过去的“十一五”中,中国启动了“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这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里程碑,更加强调科技对推动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在最新“十二五”规划中,其中改造提升制造业的任务中,重点强调推动装备制造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进产品数控化、生产绿色化和企业信息化。体现出国家对于提升制造业水平的决心和力度。

3 CIMS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CIMS工程是将CIM原理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将CIM理念应用与生产的全周期的工程系统。

3.1 CIMS工程的特点

①CIMS是应用于整个企业的。

②CIMS是自动化程度不同的多个子系统的集成。

③CIMS是多学科结合的系统工程。

④CIMS工程的长期性。CIMS的复杂庞大,要求较多的投资及持续性。

针对以上特点,在当今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下,CIM从系统论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企业的信息流和物流的优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CIMS要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须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3.2 企业管理层对CIMS的支持

CIMS系统建设完成并最终投入使用,离不开管理层的执行力,只有管理层充分认识到CIMS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系统才能建设完备,并持续正常运行。

3.3 CIMS工程要整体规划,分布实施

CIMS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由整体到阶段,由浅入深,逐步推进CIMS工程的实施。

3.4 CIMS的集成要综合考虑企业内外环境

企业根据其生产产品、生产规模、生产方式不同,其生产组织方式亦有不同,无论离散制造还是连续生产,无论大批还是单价、小批生产,企业都应在内部各环节集成的基础上,与外部紧密相连,及时了解供应商、销售商、竞争对手等的情况。

3.5 重视人、设备和管理的集成

生产装备是产品制造的直接实现工具。除了电气化、自动化外还应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这点在CIMS中必须着重考虑。另外由于系统中不可能没有人参与,且CIMS系统运行效果不仅与所采用的各种新技术有关,还与企业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关系紧密。所以除了设备外,还要强调设备、管理与人的集成。

3.6 CIMS要从产品全生命周期角度考虑

CIMS发展已经进入企业集成为特征的阶段,在此阶段,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果从产品研发阶段就开始分析产品投放市场的影响,不断地改进设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使得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在供应链上对资源进行优化,形成联盟创造规模效应。

4 结论

CIMS是当今实施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形式。CIMS的核心是集成,包括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企业间集成。CIMS推动了工业信息化技术发展,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和前沿技术。我国尽管在CIMS的应用和开发起步较晚,但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CIMS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企业建设CIMS系统必须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布实施,才能建立起适应时代的信息化系统,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薛劲松,宋宏等.CIMS的总体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白英彩,唐冶文,余巍.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王健菊,赵涛.信息化时代的现代集成制造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12.

[4]亦明.我国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J].电力信息化,2007.5.

[5]张兰芳.我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发展[J].2007.1.

[6]汤永红.浅谈CIMS技术信息化在制造业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3.9.

篇(5)

汽车工业作为江西省的支柱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雄厚的基础。根据收回的95份调查表统计,江西省汽车零部件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不含江铃股份公司所属零部件厂),工业增加值8.3亿元,实现利润2.8亿元,上缴税金2.6亿元,从业人员24000人,人均销售收入达15.42万元,人均工业增加值达3.46万元,人均利润1.17万元。工业增加值占销售收入22.43%,利润占销售收入7.57%,税收占销售收入的7.03%。当年江西省汽车行业的销售收入为140亿元,零部件销售收入占整个行业的26.43%。

*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共有九家,其中江铃集团所属企业有五家,南昌地区企业四家。他们分别是江铃汽车公司车厢内饰件厂、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南昌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新电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江铃汽车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江西福昌空调系统有限公司、泰丰轮胎(江西)有限公司、江西长力汽车弹簧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销售收入最高的是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达3.4亿元,上缴税收最高的是江铃底盘股份有限公司2942万元、利润最高的是江西新电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达3100万元。九家企业销售收入为216067万元,占全省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收入的58.40%。

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1亿元以上企业共五家,萍乡两家,宜春一家,景德镇一家,江铃集团一家,五家企业销售收入为32796万元,占全省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的8.86%。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5000万元企业共有35家。

根据*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年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88.2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494.98亿元,实现利润148.44亿元、上缴税金106.29亿元。人均销售收入24.167万元,人均工业增加值达7.53万元,人均利润达2.25万元。工业增加值占销售收入的31.17%,利润占销售收入的9.35%,税占销售收入的6.69%。

从以上几个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来看,江西汽车零部件企业只有税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西省汽车零部件的销售收入只占全国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的2.33%。

我省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几个值得注意的案例:

1、抚州减震器股份有限公司从一个资产不足百万元濒临破产的小集体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已成为拥有总资产为5597万元的股份制企业,十几年来,其产品主要是摩托车减震器,由于近几年来摩托车产品利润空间较小,而且货款回笼难度较大。企业本想转产生产汽车减震器,后经过市场调研,找准市场空隙,发挥自己企业的长处,走符合专业化、社会化、规模生产的行业规律之路,专门生产减震器的连杆为上海汇众公司的减震器配套,进入了我们国家高档轿车的二级配套体系,在这同时,该企业直接供货给德国萨克斯公司,成为我省第一家进入国际采购体系的企业。

2、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在积极开发市场的同时参与了主机厂新产品的开发,如为奇瑞开发新车型的变速箱。这一点值得我们各个汽车零部件企业借鉴,不能依赖主机厂拿来产品,自己只从工艺角度去开发新产品。江齿在市场竞争中不局限于给单个主机厂的配套局面,进入了国内采购体系。

3、有些企业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利用社会存量走低成本扩张之路,不搞本企业的小而全、大而全,而是依靠自身的优势,把产业链做长,走符合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行业规律之路。比如江齿公司把变速箱的毛坯、零件粗加工分散给赣州13家企业,使自己的企业上规模,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给地方许多企业带来了生机。

4、南昌市的泰丰轮胎(江西)有限公司是台湾独资的一个企业,产品65%外销;南昌辉门密封件系统有限公司是美国FEDERALMOGUL公司占83%的中外合资企业。这两个企业其共同点是开发在外、制造在内、市场在外。这类企业能不断从外方得到新技术,并具有品牌优势,企业得以稳定的运营。辉门公司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国外的品牌,不仅开拓了国外的市场(30%外销)而且为上海通用、二汽引进发动机产品配套。

以上案例在某一方面的做法,现在取得了成效,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汽车产业链的范围及深度不断扩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现在的认识水平上,那么企业以后难免被淘汰出局。因此,企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跟踪并适应科技的发展和汽车产业链的变化,才能使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势态。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省汽车零部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没有抓住整车厂引进国外产品国产化的迫切需求,错过了与主机厂同步发展的大好时机,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大多数企业没有进入国际和国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即使是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也不例外。

2、缺乏自主产品开发能力,只有少数企业具有对技术密集型零部件的改进设计能力。

3、多数小型企业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质量保证能力弱、仍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盈利能力差,发展前景堪忧。

4、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产业集聚程度低,省内没有综合实力强的大型零部件企业。特别需指出的是,有一些地区在企业改制时不仅没有走符合行业规律的纵横兼并与集中发展的路,反而背道而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特点

(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轿车工业的起步和发展,我国整车企业与跨国汽车集团的合资,引进技术生产轿车的同时,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得到了发展。整个汽车行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集中表现在:成本、节能、环保和安全。今后其发展特点综述如下:

1、零部件企业地位日益重要。①零部件企业参与整车同步开发;②零部件企业具有与相关产业技术的吸收和开发的能力。

2、汽车零部件国际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步伐越来越快。目前外商在我国投资的零部件企业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列入《财富》世界500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全部在中国办厂,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骨干企业,比如福特与江铃的合作带来了世界汽车零部件大公司李尔、伟世通与江铃的合作。

3、零部件在走向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零部件企业纷纷从所属整车集团中脱离出来,成为向整个行业提供零部件的独立的供应商。现行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四章第十四条明确指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要在结构调整中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将内部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单位逐步调整为面向社会的、独立的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

4、随着汽车产业链的发展,零部件企业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供应商逐步减少,配套主机厂增加。零部件企业要有与当前产业链相适应的综合素质能力。

5、产品向高附加值与高新技术化方向发展,预计在今后的几年内,汽车零部件产业中高技术产品所占的份额将增加,而且以微电子产品和新材料为其技术发展重点。跨国的大型零部件企业在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上目前处于主导地位。

(二)、根据我省许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现状,我们可仔细分析一下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适应整车厂提出全球采购后的形势以及从配套关系看汽车零部件行业格局。

1、合资整车企业提高了零部件准入的门槛。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要想进入配套体系,必须具有已被证实的以下条件:

①具有与新车型同步开发零部件的能力;

②所配套的零部件要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优势,并有与跨国整车企业合作的经验;

③企业应有完整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④供应商应具备模块式供应能力,配套供应与服务要有良好的信誉度。

其他非市场经济的干预行为不再起作用。

2、形成了一级供应商网络。

随着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汽车集团的快速发展,汽车集团、骨干主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市场占用率明显提高。汽车跨国公司的强力扩张、高强度投资,使围绕主机厂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得以快速发展。如德尔福、博世、伟世通、瓦利奥等公司在中国整合和组建了零部件生产基地,形成了一级供应商网络。

3、二层次以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网络正在形成。

在长期为汽车整车的配套供应中,还形成了一级零部件供应商配套的二、三级等多层次分工高度专业化的零部件供应企业群,这些企业能够精于某类产品,有利企业高效生产出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一些小型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有些企业的规模越做越大,并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如浙江万向集团。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跨国汽车公司、国资企业、民营企业都投资进入汽车产业,使得我国一些地区的汽车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出现了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雏形,在这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区域内,形成高度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氛围,使分工更专业、更精细,使成本降得更低、技术创新周期更短。是高效率的汽车产业链的组织形态,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

三、发展思路及建议

我省汽车工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是一个快速发展期,之后随着江铃与昌河的相继上市,同时扩大与外资的合作,引进了新的整车产品,标志着江西汽车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期。我省汽车零部件企业应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规模经济,提升我省汽车零部件的竞争力,较快地实现我省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

产业链存在于社会商品生产的所有领域,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业链它是动态的,它的范围和深度在不断扩展,汽车产业链更是如此。新加入汽车产业链的企业和已经存在于产业链中的企业,在研究规划和导向时关注产业链的内在关联和可能产生的变化,仔细评估汽车产业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自己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实力的强弱还有多大的成长空间,从而提出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

1、引进品牌、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引进资金,使企业进入国际采购体系。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有一位副总裁在题为《中国汽车如何在强手林立的国际市场取胜》的报告中指出:“成功的基本要素是产品及质量,而成功的主要因素是销售和品牌。”品牌的引进,技术、资金自然跟踪而来。在这里我们特别提出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应刻不容缓地为实现此目标而努力,使之成为国际采购体系的供应商。

2、鼓励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零部件产业。

省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所制造的零部件产品普遍存在着产品不新,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低,造成难以追逐新产品的配套和经济效益差的状况。针对此种情况,政府应该特别关注并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指导帮助有希望进入汽车产业链的零部件企业,特别要支持在汽车产业链中开发、研制高附加值以及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如汽车电子信息产品)。

3、拆除资本流动障碍,合理地整合有效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

由于多年来,我省汽车零部件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有效资源的分散。唯有通过资本的流动、有效资源的重新整合,才有可能走出困境。如我省的锻造、有色铸造、冲压及某些同类汽车零部件产品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以及无形资产联合重组,创出自己的品牌做强做大。

4、我省汽车零部件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必须尽快地在产品技术、生产管理、制造装备、质量管理等领域走出粗放式管理阶段,消除产品技术水平低、装备落后、生产管理脏、乱、差,质量保证能力弱的现象,杜绝资源、效率等一切浪费采取精益生产方式,走集约管理之路,从盈利能力差转变为质量效益型企业。

篇(6)

Abstract: this paper reveals a kind of brand-new alarm response method-speech interactive, manipulate member can through the speech interactive system in power plant to know the alarm the causes and alarm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guidance to the current control member gradually happened on the reasonable alarm and orderly response; At the same time support to the voice navigation way will alarm the display pictures show response in operating site. This paper tries to use VoiceXML markup language and speech interactive platform preliminarily constructed the integrated voice recognition and speech synthesis technology alarm speech information query system.

Keywords: speech interactive, man-machine interface, alarm response, VoiceXML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人机接口是确保核电厂安全而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操纵员通过人机接口监视、分析和控制电厂各个系统和设备的运行状态[4]。而未来人机接口将朝着“动用人类各种感官,实现人和计算机的全面沟通”的方向发展,这也符合计算机领域对人机交互自然性越来越重视的理念[8]。同时,随着核电厂全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比常规核电厂控制室,全数字化电厂的操纵员需要监控更多的信息和设备,从而使操纵员的工作负荷随之加重。因此,如何继续提高人机交互效率也是发展的重点。现有人机接口输入端的鼠标/键盘组合虽能够以很优化的方式互相配合,但若要进一步提高操纵员的工作效率和交互自然性,则有必要引进新的交互方式。

最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主要有语音识别、手势识别、视线跟踪等,其中以语音识别的研究时间最长且最为成熟,目前已经在很多领域达到了实用化的程度。语言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交流方式,有着良好的自然性;而直接的输入方式也决定了其具有很高的效率[2][4]。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用语言下达命令无疑更加快捷。

1.1语音交互技术

近年来,语音交互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面向特殊应用的中小词汇量语音识别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产生了诸如车载导航系统[9]、手机语音拨号系统、电话查询系统等实际应用(见图1-1)。

2002年美国核管会的NUREG0700 Rev.2核电厂人机接口评审导则中对采用语音交互技术的人机接口提出了详细的性能要求,并明确了使用语音交互技术可有效的减轻操纵员工作负荷和提高工作效率[1[4]。2005年,IEEE Does speech technology have a place in the control room对语音交互技术在控制室内的应用进行阐述和分析[2]。为了实现语音交互的目的,本文采用VoiceXML标记语言(语音扩展标记语言Voice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实现人机交互。

图1-1 车载语音交互(左)和手机智能语音交互(右)

Fig.1-1 Human-machine Speech Interaction in Vehicle Navigation (left) and in Mobile Phone (right)

1.2VoiceXML

VoiceXML是万维网联盟(W3C)的基于XML语言规范基础之上的网络标记语言,通过VoiceXML可创建声音、语音的XML应用程序,以此来描述语音对话的整个过程。[3]本文采用C/S架构来集成语音服务和数据服务。文档和数据服务器处理来自客户应用(VoiceXML 解释器环境中的解释器)发来的数据请求,并以VoiceXML 文档作为回应,返回给解释器来解释执行。VoiceXML解释器环境可以和解释器协作并行地监视处理用户的输入,语音交互平台接受解释环境和解释器的控制。VoiceXML的基本结构见图1-2。

图1-2 VoiceXML基本结构图[3]

Fig.1-2 Fundamental Structure for VoiceXML

2报警系统

2.1报警系统的功能特性

报警系统是核电厂控制室的重要人机接口之一,它及时提醒操纵人员有关核电厂运行状态的变化或运行状态偏离要求的工况,从而使操纵人员有时间采取有效的动作与纠正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限制设施或安全设施驱动,如紧急停堆等[5]。

随着数字化仪控系统引入核电站,一方面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和图形化显示技术的提高使得报警系统的智能化从技术上成为可能,呈现在操纵员面前的是与其它人机接口资源高度集成的报警系统。另一方面,报警数量的增加、报警信息的丰富和多样化的人机界面也会给操纵员增加额外的工作负荷。尤其是在瞬态和事故发生时,大量的报警信息将操纵员“淹没”,致使操纵员无法从报警系统立即获取有效信息来采取响应行动,容易发生误操作事件。

2.2语音报警响应的优越性

由于语音报警响应采用了最为自然和高效的人机交互方式进行报警相关信息查询以及工艺流程显示画面的快速导航,因此可有效地减少操纵员的工作负荷,提高报警响应动作的执行效率。同时,考虑到语音交互技术现阶段可能存在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本文在原有数字化电厂报警系统功能和特性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基于语音交互技术对次要或优先级较低且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报警信息进行响应的应用探索。

3报警语音响应系统功能

3.1显示画面的快速导航

通过分析语音交互技术目前的进展情况,确认其完全具备在人机界面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与其他输入工具(键盘和鼠标)进行比较,在自然性和操作效率上的优势证实其具有实用价值[2][4]。操纵员可使用语音交互系统获取与当前报警有关的显示画面(包括工艺流程显示画面、软操显示画面、功能/任务画面等),通过语音输入报警点的点名或描述,系统将自动在控制室某一显示终端或大屏幕显示与该报警有关的显示画面,处理流程如下图3-1所示:

图3-1显示画面语音导航处理流程

Fig.3-1 Speech Navigation Workflow for Process Display

3.2 报警信息的语音查询

为了使操纵员能够及时对产生的报警进行响应,应为操纵员或就地/现场运行人员提供以下与当前报警发生报警有关的信息:

报警发生的时间

报警名称和类型

报警整定值和当前值

报警相关的描述

当前报警的重要性(优先级)

允许的报警响应时间

系统或设备产生报警潜在原因

需要执行的纠正动作

为了将上述内容及时提供报警响应人员,本文建立报警语音查询的处理流程如下所述:操纵员通过语音交互系统访问响应报警所需信息,语音交互系统识别操纵员的“人声”通过图1-3中给出解释环境中语音识别模块将语音转换文本,并将文本信息转换计算机命令获取报警系统服务器中电厂数据和报警响应信息;报警系统服务器负责从电厂数据网获取报警有关的信息,最终,语音交互系统根据人机接口层的要求将报警系统提供的一系列信息通过语音合成模块合成“人声”有选择的反馈至人机接口层。

4报警语音响应系统的应用

根据第3章节提出报警语音响应的功能要求,本章尝试使用VoiceXML(以下简称VXML)语言并结合Voxeo语音交互平台(Voxeo是交互式语音应答领域的产品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搭建了集成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的报警语音响应信息查询的初步应用。

4.1系统架构

平台以C/S三层结构框架设计,前端是操纵员(用户),中间端为VXML处理服务器,后端是报警响应所需数据和文本信息。1)与位于工作站上的操纵员直接通过键盘或鼠标输入相类似的,VXML用户通过语音输入终端(话筒或电话)呼叫报警语音响应系统来访问该应用程序(见图4-1);2)在VXML服务器收到用户的呼叫后,通过HTTP请求把文件发送和下载到本机进行执行,根据特定应用的需要,VXML服务器可能会发出多个HTTP请求获取和应用有关的其他数据或文本信息,例如操纵员手动操作步骤等。3)然后由VoiceXML解释器组件(图1-3)解释和执行VXML脚本语言并把结果转换成语音传送给用户。

在执行过程中,操纵员可能需要通过语音和VXML服务器进行交互,比如报警类型的选择(选择High或Low的报警响应信息)或者对查询结果进行筛选等。本文给出的VXML服务器通过呼叫控制组件(CCXML Browser),自动语音识别组件(ASR),语音合成组件(TTS)来实现操纵员与电厂报警响应信息的交互。CCXML、ASR和TTS组件功能如下:

ASR (自动语音识别):是指计算机把用户的语音自动识别成文字信息,便于计算机的进一步处理,从而使得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来控制计算机的执行。

TTS(语音合成):是由计算机把文本转换为数字语音格式,这种声音听起来会感觉有些机械和不自然,但是输出内容灵活,不受任何限制。

CCXML(呼叫控制XML):定义了一种提供接收呼入呼叫(包括中间呼叫处理事件)、拨打呼出呼叫(包括呼叫处理分析)以及创建会议呼叫的XML方案。

图4-1 基于VoiceXML的报警语音响应系统的基本架构

Fig.4-1 The Infrastructure for Alarm Speech Response System based on VXML

5总结和展望

本文通过采用VoiceXML语言方便地在现有报警系统的基础上快速而简洁的搭建报警的语音交互应用,通过快速查询与当前报警有关的所有信息,使操纵员根据语音交互系统给出的报警响应提示内容,逐步确认和纠正电厂系统和设备异常工作状态,从而确保电厂的安全而平稳的运行。此外,为了满足报警及时响应、减少操纵员工作负荷的要求,本文还探讨了针对人机接口显示画面快速导航功能的语音应用。通过该功能使用户可以方便和快速的访问报警有关的任意显示画面信息而无需执行过多操作步骤,进而减少了操纵员的工作负荷。

6参考文献

Bill Hollifield and Eddie Habibi, Alarm Management Handbook: A Comprehensive Guide, PAS,2006

Kenneth Huber, Does Speech Technology Have a Place in the Control Room[C], IEEE, 2005

W3C, Voice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VoiceXML v2.1) [EB/O], 省略/TR /2007/ REC- voicexml21-20070619/

NUREG0700 Rev.2, Human-System Interface Design Review Guidelines,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2002

IEC 62241, Nuclear power plants Main control room Alarm Functions and Presentation, 2004

ANSI/ISA 18.2, Management of Alarm Systems for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09

庾锡昌,基于VoiceXML的语音交互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

朱全胜等,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于EMS人机交互初探[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

篇(7)

[中图分类号]F0624.;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2-0086-10

[作者简介]殷宝庆(1975—),男,湖北云梦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浙江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10ZD&00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R&D国际化背景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培育研究”(Y6110226)、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经济转型期浙江文化消费结构变迁及其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12YD17Z)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空间异质性与地区出口增长失衡的关联与机理研究”(12YJC790078)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Enterprise’s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China—An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the Three Major Economic Regions of China

Author: Yin Baoqing

Abstract: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large and medium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08 by constructing a network DEA model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 Then we try to identify and estimate the mechanism of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by using panel data of the Three Major Economic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1)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nterprise’s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ere is a U-type relationship in eastern regions and a inverse-U-shaped pattern in western regions, but in central regions, the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nterprise’s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ven’t formed a U-type relationship in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2)both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market mechanism degree have promoted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significantly in eastern regions, but i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y haven’t brought some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3)human capital stock has little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improvement.

Key words: network DEA;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human capital

在国际垂直专业化①引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学界在关注环境规制节能减排效应的同时,也对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这一主题引发了浓厚的兴趣。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在这种背景下探讨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理论和现实意义兼具。

一、文献综述

与技术创新绩效不同,技术创新效率刻画的是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资源投入与创新成果产出之间大致的比例关系。有关技术创新效率的测算,常用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为数据包络DEA的非参数方法。池仁勇以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人员和总资产作为投入变量,以新产品增长率、新产品销售份额、主要产品更新周期及重大产品创新比重来衡量产出绩效变量,根据浙江省微观层面的230家企业调研数据,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偏低。②李双杰等以技术创新活动人员、技术创新经费作为投入变量,以专利申请受理量、科技论文与科技著作发表及出版数、行业总产值变化率为产出变量,利用DEA方法测算了北京制造业的创新效率,并得出技术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结论。③吴延兵选取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为创新产出,以R&D存量和R&D人员为创新投入,对1996-2003年我国29个省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④第二种为随机前沿SFA方法。张宗益等以R&D人员和R&D经费作为投入变量,以专利申请量作为产出变量,采用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方法,估计了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较低,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东、中、西部区域之间技术创新效率差距明显。⑤白俊红等选用R&D资本存量和R&D人员全时当量作为投入量,选用发明专利授权量作为创新产出的考核指标,应用随机前沿模型对1998-2007年中国30个省份的研发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中国研发创新效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⑥第三种为指标体系法。黄鲁成、张红彩以R&D经费、科技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和科技活动人员作为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以产品项目数、专利申请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工业总产值作为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应用因子分析定权法对北京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高技术制造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低,而低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却反而较高。⑦虽然上述有关技术创新效率的衡量取得了较为丰富、有益的成果,但这些适用于单个生产过程效率的测算方法,未必适用于现代经济体系中多阶段生产方式效率的评估。

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探讨,学者们主要从行业和地区层面,考察了研发投入、企业规模、市场竞争程度、制度环境、市场机会等指标对技术创新效率变动的影响。基于行业层面,朱有为和徐康宁通过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考察发现,企业规模与市场竞争程度对研发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外商投资企业与国有企业比重也对研发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前者的贡献程度更高。①冯根福等对1997-2005年中国35个工业部门的研究表明,市场竞争程度、资产规模、研发投入的增长与行业研发效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企业利润和国有企业占行业销售额的比重与行业研发效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②基于区域层面,李习保考察了创新环境因素对创新产出效率的影响,证实一个地区对教育的投入水平和政府对科技的扶持力度能对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③白俊红等基于创新系统视角发现,各创新主体要素及其之间的联结均对创新效率产生负向作用。④于明超和申俊喜在对1998-2007年我国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研究发现,除了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外,制度环境差异是影响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⑤

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是采用网络DEA模型测算了2002-2008年中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以打开创新过程的“黑箱”;二是将环境规制与垂直专业化同时纳入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分析,并考察了不同环境规制强度对东、中、西三大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差异性。

二、基于网络DEA模型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测算

数据包络DEA作为一种较为灵活测算效率的方法,在不确定性环境下比随机前沿SFA模型更恰当。⑥Banker和Natarajan进行仿真模拟结果也表明,基于DEA的非参数方法在决策单元效率的测度中比参数方法更有效。⑦近年来将DEA应用于创新活动测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然而,传统的一阶段DEA模型没有考虑中间产品的技术创新,即未能将技术创新的过程分解为创新资源转换与创新知识转化两个相互关联的子进程,因而导致其难以真正打开技术创新的“黑箱”。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引入网络DEA模型框架对中国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

假定在决策单元中,第一个阶段的初始投入为,第二个阶段的追加投入为,中间产出为,最终产出为。根据Kao⑧、Tone和Tsutsui⑨、陈凯华和官建成⑩以及庞瑞芝等11的相关研究,本文构建基于产出导向的网络DEA模型如下:

其中,与分别代表各变量的权重,为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当模型(1)的最优解为、 时,第K个决策单元的整体效率与两个子过程的效率分别为:

考虑如图1所示的关联两阶段创新系统,我们设定各个区域大中型企业的创新资源转换(如研究、开发、测试等)与创新知识转化(如产业化、市场推广与商业化运作等)处于同等重要的阶段,运用MAXDEAP6.0软件在可变规模报酬(VRS)假设下,选择产出优先的双向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效率与两个子阶段的创新资源转换效率与创新知识转化效率进行测算。一般来说,从创新的投入到产出转换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但Hollanders和Celikel-Esser的研究表明,创新中各阶段变量时滞长短的选取对创新效率的估算影响不大。①据此,本文选取我国28个省市②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02-2010年,具体的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情况如下:(1)初始投入指标选取人力投入、资金投入与知识资本存量三个指标。用t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人员全员当量()与R&D经费内部支出()衡量创新生产第一个阶段中的人力、资金投入。用t-1期大中型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数()作为知识存量指标的变量,这与庞瑞芝等③对这一指标的选取有所不同。与当年专利申请数不同,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是一个存量指标,而且发明专利还是专利中最能发挥实效的部分,因此本文的替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追加投入指标选取t+1期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费()与新产品开发费()。(3)中间产出指标采用t+1期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Z1)和专利申请数(Z2)。(4)最终产出指标选取t+2期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工业产值(Y1)和新产品销售收入(Y2)。

根据网络DEA模型估算的结果计算年份平均值,绘制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变化趋势图(见图2),2002-2008年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整体效率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程度并不显著,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技术创新过程的分解来看,两个子阶段的创新效率表现并不同步,其中第一阶段创新资源转换的效率值波动幅度较大,第二阶段创新知识转化的效率值相对平稳。在样本区间内第一阶段效率值远远高于第二阶段,相对于第一阶段而言,第二阶段的效率不足以成为制约技术创新整体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将我国各省市按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①进行划分,并将各区域的技术创新过程效率值进行对比,如图3所示,整体技术创新效率表现较好的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第一阶段效率与第二阶段效率则呈现出与整体效率相类似的区域分布特征。我们的测算结果与庞瑞芝、②、冯宗宪等③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三、理论分析和计量模型的设定

(一)理论分析框架

环境规制作为应对市场失灵的一种社会性规制手段,在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通过改变生产要素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影响技术创新的决策过程对创新效率产生作用④

比如较严格的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产生外部压力,阻止了企业通过避免环境投资获取竞争优势的可能,有利于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能够提升技术创新投资者与技术创新管理者进行研发投资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更有效地进行创新资源要素(人力资本投入、物质资本投入)的配置,从而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积极的作用。

2.环境规制的信息交流功能对创新效率产生作用

严格而有效的环境规制为企业提供了关于无效率可能产生的来源以及潜在的技术改进方面有益的信息,提示专业科技活动人员如何在研发过程中削减累赘的材料和减少不必要的产品组件,为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组织富有效率的运转指出了具体的改进方向。

3.通过影响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作用

适当而严格的环境规制有助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取先行优势,推动企业进入研发新技术的上游市场,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在环保和节能趋势日益明显、消费者需求复杂多变的情形下,为了顺应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抢占技术的制高点并赢得市场先机,企业将致力摊薄研发成本、提升技术创新的效率。张宗益、张莹采用中国2002-2006年31个省市的面板模型证实,市场需求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引起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提高0.162个百分点。①

4.通过设置绿色进入壁垒、影响产业集聚,进而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作用

严格的环境规制水平一方面通过“关停并转”迫使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退出市场,另一方面促使行业内现有企业向特定区域聚集,这样方便企业通过联合购买、共享污染处理设施的办法以达到满足排污标准、降低排污费用的目的。张成、于同申利用中国工业部门1996-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在控制相关变量时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将对产业集中度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②而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是否有利于技术创新效率的改善,目前的研究尚未得出一致性的结论。③段会娟采用中国2000-2007年省级制造业样本数据的GMM模型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将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④金祥荣、余冬筠的研究证实区域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东部地区创新效率呈现显著的负向作用。⑤彭向、蒋传海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对中国1997-2007年的工业数据分析后发现,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地区产业创新的影响都显著为正,但在影响程度上存在差异。⑥

(二)计量模型构建和数据处理

根据上文关于环境规制影响技术创新效率路径的探讨,并借鉴Guan和Cheng⑦与樊华、周德群⑧的计量研究模型,我们构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计量方程如下:

考虑到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我们在式(5)的基础上加入环境规制的平方项,重新构建如下计量方程:

其中,E表示技术创新效率,我们用创新过程整体效率KIP表示;ER以SO2去除率表示环境规制强度,由于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取环境规制强度的滞后一期进入方程;VSS表示各省市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用加工贸易额占总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近似衡量;HC表示人力资本存量,借鉴岳书敬、刘朝明①的方法使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企业就业人数的乘积度量,而各省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则根据Li等②的测算方法而得,对人力资本存量取对数形式进入方程;MI表示各省市的市场化程度,采用樊纲等③的市场化指数,取对数形式代入模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变量\&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KIP\&0.545\&0.352\&0.287\&1.013\&0.079\&ER\&0.349\&0.331\&0.184\&0.771\&0.037\&VSS\&0.224\&0.172\&0.171\&0.706\&0.014\&HC\&1058.886\&579.296\&1373.954\&8476.135\&53.428\&MI\&6.726\&6.420\&1.947\&11.710\&3.040\&][表1 变量的统计特征值(样本数=196)]

四、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防止回归分析中出现“伪回归”,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必须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利用LLC、IPS、ADF、PP四种检验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这五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线性组合,满足同阶单整,符合面板协整性检验的要求。据此采用Kao④提出的ADF统计量,判断各个非平稳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结果显示:计量模型中各经济变量均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为此,我们将采用28个省市2002-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环境规制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考虑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的非均衡发展以及企业外部环境上的差异性,本文分别按照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分组进行计量分析。为了避免截面异方差与同期相关性带来的影响,我们考虑使用FGLS(cross-section SUR)的方法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

(一)环境规制对创新效率的影响

在不考虑非线性回归结果时,模型I中ER(-1)的系数为负,模型V中ER(-1)的系数为正,但都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在考虑非线性影响并加入ER(-1)平方项的回归中,模型II、模型VI中ER(-1)的系数符号不变,不仅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且系数值也大大提升。模型II中,ER2(-1)的系数为2.453,在0.05水平上显著,表明在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之间符合“U”型关系,即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由弱逐渐变强,将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产生先降低后提升的影响。与模型II相反,在模型VI中ER2(-1)的系数为-1.145,在0.01水平上显著,表明在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伴随环境规制强度的不断增强,其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作用。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中,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效率作用方向的拐点分别为0.377和0.259。从本文的样本区间来看,东部省份的环境规制强度大多分布在“U”型曲线的右端,而西部省份则多数处于倒“U”型曲线的右端。因此,加强环境规制强度对东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积极的正向效应,但对西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会产生负向影响。环境规制对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由于中部地区样本较少所导致的(中部地区仅有8个省份,而东、西部地区分别有10个省份)。

(二)国际垂直专业化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东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对技术创新效率的积极效应并不明显。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东部沿海省份凭借较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较完备的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能力,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具有先动优势。2002-2008年间东部沿海省市工业垂直专业化程度平均值约为0.395,而同期中西部省市这一指标的平均值仅为0.131左右。因此,中西部地区企业参与国际垂直化的比例过低,难以发挥其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二是东部沿海省市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主要集中在中高技术产业,如珠三角的电子产品产业集群、长三角笔记本电脑产业链等,国内企业通过参与这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工序,能够通过对标杆企业的学习获取更大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促进自身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在国际分工中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参与劳动密集型工序环节,这些工序环节的技术含量不高,本土企业所能获得的技术外溢效应也相对有限。三是中西部省市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分工协作过程中企业自身技术吸收能力的提升。

(三)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人力资本存量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系数都未能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人力资本存量整体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正向积极效应不明显。我们的结果与朱承亮等①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在本文的样本区间,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分别为7.35、6.81和5.67,仅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水平。而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主要取决于其中高学历、高素质科研人员的比重,这部分人力资本的技术吸收、模仿、创新更强,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改善作用更大。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能与指标选择中未对人力资本结构进一步细分有关。此外,史修松等的研究也表明,创新人员的不合理配置以及创新人员的科研水平难以与科技硬件的要求相匹配,也是制约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效率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②

(四)市场化程度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

市场化程度对东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并没有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积极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非均衡现象,东部省份经济较为发达,而中西部省份相对落后。东部地区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以及中介组织发育程度较高,法律、法规较为健全,更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对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搭便车”与非生产性的寻租行为,并能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热情,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而在中西部地区,相关情形则恰恰相反。中西部省市的研发基础相对薄弱,其研发资金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来自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如果脱离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片面追求提高市场化程度,比如过度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就有可能增加企业的模仿创新成本,并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消极作用。王丽英在探讨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也发现,市场化程度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加,而对中西部地区的贡献在不断削弱。③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我国28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网络DEA模型测算了技术创新过程的整体效率,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了环境规制、国际垂直专业化、人力资本和市场化程度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规制强度与技术创新效率在东部地区符合“U”型关系,在西部地区呈现倒“U”型关系,在中部地区尚未形成统计检验上显著的“U”型关系;(2)国际垂直专业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对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并没有对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3)人力资本存量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未能对技术创新效率发挥明显的正向作用。

本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