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交媒体的安全问题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0引言
社交网络的出现给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利用社交网络不仅可与亲朋好友交流感情,而且还可结识一些新朋友扩大交际圈。因此,人们不可避免的在社交网络上留下一些重要信息,如何确保社交网络安全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1社交网络安全问题分析
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科技飞速发展推动下,社交网站及软件逐渐向服务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强大,不仅仅局限在沟通交流方面。这一发展无疑给社交网络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对社交网络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汇总,为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提供指导,对促进社交网站及软件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1.1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安全是社交软件或社交网站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且每年都会发生一些网络安全事件,给企业及用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分析发现,导致社交网络安全问题出现的因素非常之多,有些是无意的,如通信光纤被挖断,有些则是有预谋的。例如,部分不法分子攻击社交网络,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从中牟利,不仅影响社交网络工作稳定性,而且引起用户重要信息的泄露。另外,一些不法分子窃听社交网络,窃取用户重要的聊天信息,尤其针对一些企业社交账户,一旦因网络攻击而泄漏重要信息,导致企业机密的泄漏,给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2信息安全问题
一些不法分分子攻击社交网站或软件的数据库,窃取用户的账户信息,能够轻而易举的登录社交网站及软件,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浏览用户的聊天记录等,导致用户隐私泄漏。另外,社交网站开发过程中因考虑不周存在bug,这些bug一旦受到蠕虫及黑客攻击,会恶意添加一些下载文件的链接或植入不良代码,当用户点击后会下载一些病毒,或将重要信息发送给黑客,如此黑客便轻而易举的窃取用户相关账户信息,从事某些非法活动,严重损害用户利益。
1.3网络犯罪问题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攻击、监听等手段获得用户信息后会从事一些网络犯罪活动。例如,当获得用户的账户信息后,在用户空间一些不良信息,引诱用户好友点击,以达到传播目的。同时,一些用户为便于好友识别,常常将个人信息填写在社交网站或软件上,当不法分析运用相关手段获得用户的个人信息后,常常冒充用户好友、企业老板等,给用户好友或企业财务人员发信息,以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另外,部分不法分子窃取用户的账户信息后,一些虚假信息,威胁国家安全,甚至引发社会恐慌等。
2社交网络安全问解决方案
社交网络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充分享受到了信息时代的乐趣。但人们在享受这一新的交流方式时,不能忽略安全方面的考虑,应积极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以解决社交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
2.1加强社交网络管理
在网络技术发展推动下,我国社交网络发展迅速,出现了一大批社交网站及软件,如豆瓣、人人网、新浪微博等,尤其以腾讯的QQ、微信为代表,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这些社交网站及软件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为避免社交网络出现安全问题,无论企业内部还是国家职能部门应加强社交网络管理。一方面,企业内部应将社交网络管理当做重要工作加以落实,尤其注重对网络的监控,及时发现网络攻击行为。同时,与网络运营商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针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及时与运营商沟通,共同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国家职能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当前社交网络拥有的庞大用户群,无论从我国信息化发展角度,还是从舆论引导角度,均应重视对社交网络的管理。因此,国家职能部门应做好社交网络立法工作,加大对破坏网络安全行为的处罚力度,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交网络氛围,尤其针对利用社交网络坑蒙拐骗的行为,应督促企业锁定账户,情节严重的给予封号处理,或追究刑事责任。
2.2采取安全防护策略
社交网站及软件运营企业应从用户的利益出发,切实维护用户权益,采取针对性防护策略,避免用户信息的泄漏。一方面,立足企业内部,充分分析社交网站及软件特点,从安全角度分析社交网站及软件存在的bug,定期向外界,供用户下载,及时修补存在的bug,不给不法分子留下机会。另一方面,做好数据库的安全管理。众多周知,对社交网站及软件而言,数据库存储大量的用户资料、用户聊天信息,保护用户资料安全是企业的职责,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可采取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数据库安全性。在硬件方面,应设计出合理的硬件架构,以屏蔽大量的安全隐患。同时,与实力强的服务器提供商合作。企业应根据用户数量及自身业务状况,与综合实力较强的服务器提供商合作。原因在于综合实力较强的服务器提供商,不仅能保证服务器工作稳定性,而且在机房管理方面更为严格,避免机房原因引起服务器故障的产生。在软件方面,社交网站及软件运营企业,同样需进行软件架构的合理设计,良好的软件架构可明显提升服务器运行安全性,防止数据库出现不良问题。同时,还应使用数据库安全策略,最大限度的提高服务器的防攻击性能。
2.3不断更新安全技术
众多周知,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更新周期比较短,一些新的安全技术不断涌现。为此,社交网站及软件运营企业应不断更新安全技术,提高社交网站及软件整个系统的安全性。首先,企业应综合分析当前运用的安全技术存在的不足,寻找其与新安全技术的契合点,有针对性的应用新安全技术。其次,企业应加强与国际间安全技术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把握安全技术发展动向,引进新的网络安全思路与方法,做好用户聊天信息的保护。最后,在社交网络及软件改版时,将安全问题当做重要内容加以考虑,最大限度的提高社交网站及软件安全性,避免安全漏洞的出现,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另外,考虑到社交网络安全性,参与的角色很多如,社交网站及软件运营企业、网络运营商、服务器提供商等,除运营企业更新安全技术外,网络运营商及服务器提供商同样应注重安全技术的更新。尤其对于网络运营商而言,提高网络安全性是其重要职责,为此,网络运营商应增加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及时更新网络设备,及安全管理系统,加强对网络运营的监控,尤其应结合大数据思想分析出不法分子的活动规律,及时锁定异常流量,洞察发生的网络安全问题。另外,服务器提供商应定期更新管理技术,不断提高服务器安全技术水平,将攻击服务器的发生机率降到最低。
3总结
社交网络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方便。但随之而来的社交网络安全问题,给用户及社交网站及软件运营企业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因此如何确保社交网络安全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为确保社交网络安全性,企业及国家职能部门应结合当前我国社交网络安全实际,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断提高我国社交网络安全水平,为人们安全的使用社交网络及软件保驾护航。
作者:李永亮 单位: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引用:
[1]刘建伟,李为宇,孙钰.社交网络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1.
[2]吴振强.社交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
随着人类文明和科技进步,我们已步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以空前的力量和效率,掀起一场影响全人类的深层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思维模式。移动社交网络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信息安全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焦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饱受广大网民诟病。
1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信息安全问题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移动社交网络(MobileSocialNetwork)已成为社交网络的主流,移动社交网络虽然是一种虚拟的社交媒体,但为用户提供了分享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平台。近年来,随着4G技术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得到高速发展。然而,移动社交网络在给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地安全挑战。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7)显示,截止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手机上网主导地位强化,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网民中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为92.5%,中国网站总数为454万个[1]。另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有95.9%的手机网民遇到过手机信息安全事件,手机网民中会主动查看手机软件隐私权限的用户仅占35.8%,44.7%的用户会在不确认公共Wi-Fi是否安全的情况下直接连接,58.9%的手机网民没有听说过伪基站,26.4%的用户在遭遇手机信息安全事件后不会采取任何措施进行处理[2]。由上述情况来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遇到过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诸如骚扰诈骗短信或电话、非正常链接、恶意软件攻击、病毒木马入侵等信息安全事件,但因受影响程度的不同,人们的处理态度和方式也不一样。因大多数未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加上举报程序复杂且操作成本高,人们担心花费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半数以上的人选择不理睬的态度,从而怂恿了不法分子的猖獗,这也是导致诈骗信息不断的主要原因。除非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或出现人身伤亡事故,如徐玉玉事件,才会引起高度关注。总的来看,各类信息安全事件在数量上将呈上升趋势;在内容上花样百出、不断翻新;在手段上隐蔽性更强、欺骗性更大。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的信息安全正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突出的社会问题。
2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原因探究
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形势仍较严峻,主要有以下原因:(1)用户信息安全意识淡薄。目前仍有一部分网民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由于许多网站的隐私设置比较繁琐,很多用户都没有进行隐私设置;有一些用户习惯于用一个ID注册多个账号,甚至用同样的密码;有的用户使用与自己相关的个人信息等纯数字来设置密码,很容易被破译;有的随意安装未知来源的社交应用软件,导致移动终端和个人信息遭到泄露;还有部分用户不会使用终端系统的隐私控制功能,不能及时更新系统;随意开启GPS功能,导致位置信息泄露[3]。(2)信息安全保护技术还存在漏洞。在智能终端设备上安装第三方社交软件,通过这种第三方软件进行注册和认证,会把用户的信息及使用数据进行记录在移动终端设备上,通过用户的操作从而窃取用户的身份标识。然后通过截获的用户信息进一步的窃取其相关用户的信息[4]。(3)网络企业安全管理职责缺失。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掌握大量用户个人信息资料,是用户信息安全保护的义务主体和第一责任人。但部分移动社交网络运营机构不重视用户信息的安全保护,缺乏制度建设,没有完全履行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职责。不进行技术创新,缺乏有效防范信息安全风险的解决方案;没有投入充足的经费建设专业安全管理团队,没有良好的应急能力。(4)个人信息安全法律体系滞后。由于互联网技术是新兴产业,近十年来发展异常迅猛,尤其是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存在法律缺失。我国目前尚未出台一部完整独立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而散落在其他法律条款中的规定,也无法完整的反映并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此外,现成的法律体系主要表现为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侵害时的一种补救机制,缺乏事前警示作用。
3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安全保护原理
为了保护用户数据,无线网络从WEP加密技术逐步改进成为今天应用最广泛的WPA无线加密技术,它有两种标准,下面进行介绍:
3.1WPA加密技术
WPA全称是Wi-FiProtectedAccess,它作为一种系统,能够保护无线网络(Wi-Fi)的安全。Wi-Fi联盟(TheWi-FiAl-liance)这个组织建立并确定了WPA,WPA最重要的部分就在TKIP和IEEE802.1X。TKIP相当于包含在WEP密码的一层“外壳”,它的密钥长度是128位,解决了WEP密钥短的问题。IEEE802.1X:①发出连接上网请求;②发出请求数据帧;③经过一系列处理将用户的信息发到服务器;④比较传送来的与数据库中的信息有何不同;⑤将对应的口令进行加密处理;⑥将加密后的口令传给客户端;⑦对上一部分的信息进行加密整理;⑧检查处理加密过的信息。
3.2WPA2加密技术
WPA2是WiFi联盟新通过的协议标准的认证形式,其中Michael算法被更加安全的CCMP所取代、而AES算法取代了RC4加密算法。WPA2支持安全性更高的算法AES;但与WPA不同的是,WPA2支持802.11g及以上的无线网卡。
3.3WPA与WPA2的公式区别
WPA=IEEE802.11idraft3=IEEE802.1X/EAP+WEP(选择性项目)/TKIPWPA2=IEEE802.11i=IEEE802.1X/EAP+WEP(选择性目)/TKIP/CCMP
3.4WPA技术的四个优势
WPA会不断一直的迭代密钥,增加其密钥长度,从而增加安全级别。WPA所采用的有效的保障机制,让其可以应用在不同种类的网卡。WPA使公共场所和学术办公地安全地设置无线网络,不必担心信息安全问题。WPA实现“一户一密”。即每一个用户都使用分配给自己的密码。
4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信息安全保护对策
保障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信息安全,需从用户个人、网络企业、国家立法三个层面多维度应对。具体措施如下:(1)提高用户信息安全素养,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信息安全素养是指个人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对信息安全的理解与认知,以及应对信息安全问题所反映出来的综合能力[5]。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学习信息安全知识,有助于人们了解网络犯罪和病毒攻击的特征,提高识别风险的能力。同时遵守信息伦理道德,不受骗,不骗人,从自身做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营创风清气正的社交网络环境。(2)提高网络安全保护技术,加强信息安全监管。未来网络安全攻守双方将以新型技术漏洞为核心进行长期博弈。因此,提高技术壁垒,减少技术漏洞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要加强互联网技术和安全防护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从源头上保证个人信息安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要让黑客在红客面前无机可乘,无计可施。(3)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社交网络企业作为信息安全体系的主导因素,有义务在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提升综合能力,承担相应责任。社交网络企业要深刻意识到用户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切实履行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职责,建设专业安全管理团队,建立完备的隐私控制策略。在与第三方共享数据时要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遵守自律公约,保证用户个人信息的隐私和安全。(4)健全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加大安全事件执法力度。加快成立专门的国家级个人信息安全管理部门,与时俱进,同步的完善信息安全法律体系。实行信息安全事件责任追究,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对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加大打击力度,以高压态势整肃信息安全环境,促进移动社交网络的繁荣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CNNIC:2016年7月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CNNIC: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网络安全状况报告.
[3]王娜,许大辰.移动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保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用户行为习惯视角出发.情报杂志,2015,1.
如果BMC创建一个Facebook帐户,并要求其病人成为好友,Blake说:“这将构建一个安全漏洞。我们的高级管理人员已经感觉到,阻止对这些网站的访问比监督和管理它们更加容易。”
面作为一种业务工具的社交媒体的使用,CIO们很难平衡业务需求与安全问题。事实上,有些CIO如此捉襟见肘,以至于他们正乞求为此事被采访,这样他们可以声称他们是这个游戏的新手,对用于社交媒体的安全工具毫不知情。其他CIO们受到来自他们的公关人员的压力,出于安全原因,无法说他们的想法。即使那些同意为保障社交媒体的安全而描述他们的策略的CIO们,对提供有关他们的IT工具的详情,也显得犹豫不决。那些和Blake情况类似的其他人:随着他们的公司在与企业应该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的搏斗中,他们默认的立场是简单地阻止访问。
这并没有使JonathanPenn感觉奇怪。Penn是Forrester研究公司的安全分析师。他说:“我们发现,很多政策都不容许社交媒体的使用,即使是当有业务需要时。在政策出台以前,公司已经让人们进入社交媒体并使用它,但是策略和安全小组还没有跟上。”
不久前,关于员工把YouTube这样的社交媒体网站用于业务目的的说法似乎是荒谬的。现在,许多市场部门正在YouTube上投放视频,以及跟踪竞争对手的视频。但是,保护业务免受来自社交媒体的风险,同时促进合法的业务需要——至少在一个积极的基础上——仍然超出了许多企业管理的范围。
Penn说:“人们现在还没有一个真正可用的工具。许多工具——访问控制就是其中一个——都是粗糙和简陋的。”实现细致入微、自动化的规则是“非常困难的”,例如,允许市场部门人员使用YouTube,只要它占用仅仅这么多带宽,或者是仅仅在某个时间段内可以使用。
公司需要监控它们的网络、桌面以及他们的社交网络,以发现员工和外界在谈论关于公司的内容。然而,在这种情况下,Penn说,现有技术中做的最好的往往是事后发现问题。
KurtBaumgarten是咨询公司PeritusSecurityPartnersLLC的信息安全副总裁。Baumgarten鼓励客户跟踪出现在社交媒体网站上的公司信息。如Sysomos公司的监测工具,虽然不便宜,但允许公司追踪他们的在线声誉。这种工具也可以用来确定员工是否正在披露敏感信息。有许多可用于Twitter的分析工具,包括TweetStats、TwitterGrader和Hootsuite。Web和内容过滤工具,像Websense的SurfControl,可以覆盖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事实上,用于监视员工上网行为的内部工具已经出现很长时间了。他说:“大多数好的防火墙都可以发现异常——红灯警示此人正上传2GB的数据。”
然而,安全工具并不是那么聪明。Baumgarten说:“入侵防御系统并不够聪明,无法根据正在的内容或语法关闭相关连接。”清晰的社交媒体使用政策,仍然是抵御社交媒体威胁的第一道防线。
对于TomGainer来说,这是战术而不是损失。Gainer是得克萨斯州的地区性银行FirstBankSouthwest的高级副总裁。任何出现在社交媒体网站(诸如Facebook和MySpace)上的网页是为银行服务,而且是银行支持的。使用专用的、独立的、不在银行网络中的PC控制银行网页,且只有来自银行内部的两位指定的工作人员可以访问此台PC。在一封邮件中,Gainer解释到,这台PC工作站只处理银行选择参与的社会媒体网站——而“没有别的”。
安全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所有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话题,在当今越来越注重人权的今天,安全问题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安全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体现。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除了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和提供和谐的学习环境外,必须还要将学生们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如今,面对各大高校层出的学生安全问题,各大社会团体更是将目光发在了学校安全上。高校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学校保卫部门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学校管理人员的事情。面对中国高校逐渐实现开放化的趋势,高校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不断拉近,学生们与危险因素的距离也被拉近,因此,对于高校安全教育问题显得刻不容缓,保障高校的学生安全问题更加显得重要起来。
一、当前高校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一)思想意识形态阵地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逐渐开放的高校环境面临着激烈的文化思想交流,高校内的师生受到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种思想的影响.在国外,他们率先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模式,通过宗教和非政府组织,以学术交流、科研资助等为口号,对师生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渗透,并且在社会上乱带节奏,麻痹高校学生,对于出国留学的大学生来说这种伤害尤为重要,对于留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在国内,各大高校正在过渡到相对开放的教育环境时期,这个时期是社会各大矛盾激发的频繁期,各大思想潮流汇集在一起,显示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式下,一下非思潮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当代大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引导。
(二)日益发达的网络存在严重弊端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特点是交互性强、开放性强、资源大量共享,信息传播及时性,这样人们便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进行无缝交流和沟通。并且,手机和网络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发达,手机依然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必备工具,各种社交APP应运而生,像QQ、微博、微信、论坛等越来越流行,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之间以及对外进行沟通的媒介,虽然者能够实现信息交流的快速性,但是,毕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如果大学生自制能力不够强的话,便非常容易受到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的危害,这样大学生的思维、行为、价值观、人生观便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诈骗、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新闻层出不穷,这除了与大学生自身自制能力差的关系外,还与高校内的安全教育模式和安全教育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针对种种状况,各大高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网络弊端对于大学生造成的危害。
(三)校园安全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校园安全事故的种类多种多样,引起安全问题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第一,大学生群体中的结构十分复杂,并且面临着如今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难以保证学生的素质相互统一;第二,当前校园内的治安环境日益复杂,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校园内部的基础设施也是不断扩大,这就使得原先相对容易管理的地区正逐渐成为了人来人往的商业街、小吃街,在这种开放式的环境下,高校难以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外加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校园交通事故也逐渐增加;第三,由于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们之间为了抢占自习室位置、食堂位置、图书馆位置而引发的矛盾也日益增加。以上三种形式的矛盾增加了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
(四)大学生活动范围超出高校管辖范围之外
在相对开放的高校教育环境下,大学生们渴望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尽早的成为独立自主的成年人。这就使得大学生们在放假期间,积极地参加兼职活动、家教活动,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有对于个性化的追求,他们通常会骑自行车、进行长途旅游、野外露营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学生们一旦脱离学校范围,则很难对其安全问题进行保证,从而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
二、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阻力和挑战
(一)大学生对于安全教育不重视,其安全责任意识严重缺乏,安全防护意识薄弱
校园安全事故处处可见:一些学生在宿舍内违反规定,擅自使用大功率吹风机、电饭锅等,一边玩手机一边过马路,夜不归宿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行为归根结底是大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的缺乏,他们往往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倒霉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二)高校教育形式存在弊端,教育成为摆设
学校表面的进行安全教育课程和讲座,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检查学生们的落实情况,一味的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不用再提醒,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将安全教育视为摆设。或者是刚刚到任的辅导员工作经验不够,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
三、大力全面的开展高校安全思想教育工作
(一)健全高校教育机制建设,加强形式判断和分析
各大高校务必要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坚持走依法治校的路线,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防患于未然。其次,将高效安全进行统一规划,分化到各大学院、各大办公室、学生处,定期展开安全防护和安全教育工作。然后是建立健全的机制体系,完善安全责任制度,定期分析、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定期开展安全讲座,并且将讲座内容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二)大力增强队伍建设,确保高校安全教育的普及性和有效性
强化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的生活化、教育化,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前,必须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责任心,将安全教育普及到整个校园。然后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上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律。
(三)做好安全教育的宣传,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028-02
网络媒体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媒体主要包括了电视、广播、报纸,这些传统媒体的传播信息远不及网路媒体,自从互联网逐渐的星期之后,新型的媒体逐渐地发展起来,很多的网站、公众号、社交网站等等都属于网络媒体,这些网络媒体在信息的传播方面具有广泛性、及时性、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但是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近些年来,网络媒体的信息安全的安全性受到了很大的侵扰,比如互联网病毒、虚假信息、网络泄密等现象时有发生,每年受到网络病毒侵扰的案件不断的攀升,而且出现了很多虚假信息传播现象,更是危害了公网络媒体的环境,很多的危害国家和社会的网络信息在网络媒体上进行广泛的传播也危机了公众的利益,同时计算机信息的泄密也为企业和国家带来了很多的危害,因此加强对网络媒体的信息安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网路媒体信息安全的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因此本文的研究对其他学者的研究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网络媒体发展中存在的信息安全现状
1.1 虚假信息以及有害信息的传播
首先是虚假信息,很多的个人或者组织利用社会上的一些小事件进行小题大做,故意弄虚作假,扩大信息的负面影响,进而引导了社会舆论一边倒的现象。而且,很多国内外的,针对国内社会以及政治上的事件进行虚假宣传,导致了社会公众的错解,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的舆论和看法,进而对国家、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其次是有害信息,随着互联网信息资源的逐渐增加,很多的黄色信息广泛的传播,比如黄色的小说、电影、图片以及服务等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通过很多的封建迷信以及宗教组织也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左右着社会公众道德,同时很多的人利用邮件、社交软件、贴吧等媒介抒发个人的看法,甚至对他人的辱骂,最后很多的人由于个人的利益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或者传播垃圾信息,污染了网络媒体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安全缺乏了合理的保障。
1.2 网络泄密时间频繁发生
在网络媒体的信息安全中很多的时候会发生网络泄密的现象,人们鉴于电子邮件的方便性、廉价性,往往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文件和信息的传递,而且电子邮件的运营商为客户提供了安全保障,也使得使用电子邮件的人们放松的警惕的心里,但是,在电子邮件传递的过程中就会发生黑客拦截的现象,最后被黑客以及不法分子进行利用,就会导致了人们的个人信息以及企业、组织、机构等隐私或者信息受到了侵犯。再者,在社交软件、贴吧以及论坛中,也存在很多的信息泄密现象,很多的人为了表达个人的看法,发表言论自由,但是畅所欲言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泄漏了个人或者他人的信息,这就导致了泄密,带了个人或者他人一定的身心伤害。
1.3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已经在人们生活中不足为奇,很多的计算机病毒可以被识别,但是有的计算机病毒通过一定的技术伪装,并不能被及时的发现,特别是对于对计算机等知识和防范手段并不是很了解,就导致了病毒的入侵,很多的计算机病毒通过一些软件、APP、网站衔接等方式,植入了个人或者企业的电脑,进而导致了计算机信息的泄露,经过国际权威组织的调查,国内大约百分之八九十的计算机都遭受过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因此计算机病毒在网络媒体信息安全中属于极为危险的因素,现在比较出名的计算机病毒很多,比如CIH、“爱虫”、“美丽莎”、“红色代码”等。现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病毒不少于书房,每天都在破坏个人和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对网络媒体计算机新信息安全实在是主要的威胁之一。在国内外都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2 网络媒体的存在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
2.1 互联网在安全上先天不足
互联网在属于开放的,因此网络媒体也具有无界的性质,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迅速的遍及世界范围,而且互联网具有公开性,很多的信息并没有相应的保密措施,人人都可以查询、搜索、使用,这也使得网路媒体的信息传播可以迅速得到更多的人熟知、了解,同时,互联网的并不是全部设防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传输各类各样的信息,互联网的这些特征属于互联网本身就自带的,互联网属于统一的TCP/PI协议规则运作,因此安全防护能力较弱,而且互联网上的每个网站IP地址以及计算机伤的CPU序列号也是唯一和固定的,都可以被网络服务器记录下来,因此很多的黑客也可以针对特定的目标进行攻击,而不懂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人们很难找到原因和破坏者。因此互联网先天的不足为网络媒体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先天的安全问题。
2.2 网上信息的独有的特征导致了安全问题
基于互联网的本质属性,也导致了网上的嘻嘻也具有很多固有的特征,随着互联网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地增加,互联网普及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但是对互联网的技术监控和管理等方面却滞后,而且我国属于人口大国,如果对互联网建设监管面面俱到,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网路媒体信息安全的监管更是落后,网络媒体信息的传递如此的迅速,更是加剧了信息泄露的危险。同时网络媒体资源共享的特性也会导致一个联网用户分享的信息可以迅速被很多的网络媒体使用者看到,但是监管措施和技术措施不足的现状下,信息安全是得不到保障的。
2.3 网络媒体经营者的安全意识薄弱
在网络媒体的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除了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本身的问题之外,也和网路媒体的经营者安全意识薄弱有关,很多的网络媒体尽管在各种网络媒体的经营方面已经声明要保护个人或者组织的隐私,但是在实际的经营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疏忽,很多的网络媒体经营者在技术管理和运营安全的方面并灭有采取相关的监护管理办法,进而导致了病毒、黑客以及不法分子能够实施破坏行为。再者很多的网络媒体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使,对浏览者、会员以及客户等使用者的信息进行的汇总、收集,进而转卖给其他的需要者,以谋求暴利,这也是导致网络媒体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与那引质疑。在国外很多国家在网络媒体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很多,鼓励网络媒体经营者加强对自身的安全保护建设,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到位,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管理防范的欠妥,都使得网络媒体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这不是仅仅一个防火墙就能够解决的。
3 网络媒体发展中信息安全的建议
3.1 加强对网络媒体的信息安全的立法工作
针对互联网先天的不足导致的网络媒体信息安全受到了威胁的问题,我国可以加强对网络媒体的安全保护立法工作,通过对法律的监管以减少网络媒体安全事件的产生,加大对泄密、非法传播、恶意病毒以及虚假信息传播的打击力度,在司法、刑法等方面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加减国内外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不断地发展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媒体自身的管理制度的完善,提高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的保护制度和规定,将这一切的措施有效的落实。促进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的有效建设,为我国网络媒体环境以及信息安全的建设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3.2 增加安全技术投入,提高网络自身的防范能力
增加安全技术的投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技术上投入,应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以及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管理协会的沟通与交通,引进国外先进的网络媒体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加强对计算机、互联网等监管。其次是专业人员上的投入,应该加强对专业的互联网和算机相关领域的人员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结合我国的网络媒体安全信息的实际清康,研制属于我国自己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最后是资金投入,为了能够加速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的建设,国家应该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帮助,解决网络运营商由于资金的问题导致了安全防护工作的欠缺,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地更新安全防护系统,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及时的发现安全漏洞,并且及时的解决。
3.3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建立安全防范管理机制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需要个人、企业、网络媒体运营组织全力合作,首先是个人要提高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也不要随意的散播别人的个人隐私。再次,对与企业而言,保护好自身的商业秘密以及有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传播。最后是网络媒体运营组织结构也要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对网络媒体的安全环境建设,为广大的使用者提供放心的使用媒介。同时建立健全安全保护预警系统,对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重点关注,通过快速的反应机制和解决机制,将损害降到最低。互联网信息安全工作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就能够解决的,也不单单是法律、制度以及监管就能够消灭的,想要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路媒体环境,必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大家都能够自主遵守,甚至信息安全的威胁所带来的危害性,从自我做起,就能够减少网络媒体信息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这对国家、企业、个人的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结论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媒体的普及速度也不断地增加,而随着带来的确实网络的安全问题,网络媒体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互联网使用情况,对个人及社会都会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网络媒体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因此传播很迅速,危害性也很大,所以对网络媒体发展行业的信息安全的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进而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网络媒体发展中现在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计算机病毒、虚假信息、网络泄密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有互联网在安全上先天不足、网络信息的特征以及网络媒体经营者的安全意识薄弱等导致的,本文结合了目前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的研究基础之上,针对网络媒体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具体有加强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的立法工作、增加安全技术投入,提高网络自身的防范能力,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建立安全防范管理机制。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为我国的网络媒体信息安全给予一定的建议。由于本文的知识和经验有限,因此在本文的研究内容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移动电子商务
随着我国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手机上网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上网方式,人们正逐渐利用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进行网上支付、网上银行业务、网络购物、手机订票、娱乐服务等,这种移动数据终端设备参与商业经营的移动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崛起。但是这种商务模式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难题,如移动网络安全性、移动技术问题等,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逐步去探索和解决。
2.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2.1手机网民的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网民互联网接入方式的改变,使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出现一个崭新的格局。
2.2智能终端的性能不断提升
目前的智能终端,其屏幕更大,色彩更清晰,而且速度也更快。性能的提升,也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去购买使用。近两年的苹果、三星等产品的盛行,就说明了这样的道理。用户需求和技术发展的相互作用,推动智能终端向着更高速运算、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并使得移动服务向纵深处发展和延伸。
2.3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不断创新
终端的普及和上网应用的创新是移动电子商务新一轮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逐步提升,智能手机性能的不断增强,移动上网应用出现创新热潮,同时手机价格不断走低,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从而促成了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
2.4移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传统的电子商务来说,移动电子商务可以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应用和服务,同时满足用户及商家安全、社交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优势明显。但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体系并不完善,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如移动网络安全问题,移动支付机制问题,移动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问题,移动电子商务法律问题和用户与传统商家的观念问题等等。
2.4.1移动网络安全问题
安全性是影响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移动电子商务虽然诞生于电子商务,但是其通过移动终端上网的特性决定了它存在和普通电子商务不同的安全性。由于目前产生移动支付行为是基于移动终端上绑定的银行卡、信用卡与商家之间完成,或者基于手机SIM卡与POS机近距离完成,如果丢失移动终端或者密码破解、信息复制、病毒感染等安全问题都有可能对移动支付造成重大的损失。另外,移动商务平台运营管理漏洞也是造成的移动电子商务安全威胁的一个方面。
2.4.2移动支付机制问题
随着3G网络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终端普及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移动支付已经成为电子支付方式的主流发展方向和市场竞争焦点,但也存在一些支付机制的问题。在支付公司方面,虽然已经基本解决了传统的支付安全问题、支付费用问题等,但是近年来涌进众多的支付公司,使得部分支付公司的盈利状况下滑,有的支付公司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在银行方面,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彻底颠覆了银行对持卡用户的传统服务思维,使之变得更加电子化、便捷化和个性化。
3.我国移动电商发展的新趋势
3.1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
传统电子商务平台争相向移动端的迁移,从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移动电商的市场结构看,基本延续了PC电子商务时代的市场格局,且阿里巴巴以超过86%的市场份额占据榜首,一家独大的市场特征尤为突出。从排名前十位的移动电商企业看,除了买卖宝之外,淘宝、京东、唯品会、苏宁易购、聚美优品、国美在线、当当网、亚马逊中国等全部是PC时代的主流电子商务企业,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3.2移动时代流量人口多元化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032-02
[作者简介]董杰(1983-),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馆员,研究方向:食品安全,环境安全,档案管理等研究;范烨(1972-),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与研究。
[基金项目]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14LG15);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F201217);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项目编号:51408169)。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民众的知情权,食品安全对保护消费者至关重要,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共政策议程之一。食品安全需要相互协作,涉及技术或非技术的相互作用。过去,美国政府通过对食品供应链的监管来确保食品安全。然而,2009年,美国提出食品安全系统的新思路,将食品安全推向公众关注,而不仅仅是政府关注的问题。食品安全工作组将消费者、食品生产企业和监管机构组织在一起,建立一个透明的食品安全档案系统。其遵循三个原则――优先预防、加强监督和执法、改善应对和反馈措施。美??食品安全机构颁布了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和FSIS HACCP的检验模型项目。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
新的政策将食品安全的方向从事后反应转向预防,这样的系统更加复杂,传统方法和标准的效率降低。在复杂的、动态的环境中,食品档案信息往往包括间接信息。目前的政策倾向于通过规则和标准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从农田到餐桌过程中,许多关键点都超出了规则和标准的范围。食品安全检查集中指挥和控制存在局限性,如何管理食品安全档案信息成为进一步实现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新思路。
二、食品安全档案信息检查和质量控制的作用
食品质量检查是保护消费者的主要措施。检查通常以系统的方式进行:测量、判断、行动和反馈。测量是系统的“眼睛”,使其能够形成对于决策的感知和识别;判断是系统的“大脑”;行动通过减少或消除缺陷及其负面影响来作出判断;反馈,负责将缺陷食品安全档案信息传播给相关决策者采取纠正措施。负责食品安全检查并采取纠正措施的美国主要机构有:卫生和福利部(HHS)、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美国农业部(USDA)、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谷物检验粮食检查包装及畜栏管理机构牲畜饲养场管理(GIPSA)、美国家禽史学会(APHS)、农产品销售局(AMS)、国家农业统计局(NASS)、经济研究局(ERS)、农业研究局(ARS)、环境保护局(EP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国家海洋渔业局(NMFS)。
有三种类型的检查――判断、信息和来源。判断检查是将产品判断为合格和不合格,这种方式经常被批评为浪费。食品安全档案信息检查涉及统计质量控制和连续检查,通过在不同供应阶段并入档案信息循环来改进判断检查。当发生缺陷时,信息被传送到更早的阶段纠正错误信息。来源检查试图建立“产品质量第一”系统。自我检查,要求每个工作单位进行检查,并对自己的结果负责,是实施来源检查的一种方法。然而,工人在检查他们自己工作的物品时可能会放松警惕,他们偶尔会忘记自己进行检查。因此,食品安全系统中的所有各方仍然需要进行判断和档案信息检查。
三、基于市场的食品安全档案信息检查
基于市场的食品安全档案信息系统令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消费者、供应商和公共机构)能够根据情况进行各种检查(判断、信息和来源)。基于市场的食品安全档案信息检查使用正式和非正式(社交媒体)沟通来实现消费者保护的目标。因此,基于市场的食品安全档案信息检查被认为是一个介入的系统,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参与协作的环境,目标是检测和纠正食品安全带来的危害,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检查,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满意。当涉及诸如安全性的信任属性时,食品安全档案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可能减少对系统的参与。然而,允许消费者和生产者将其目标整合到基于市场的食品安全档案系统的机制将抵消减少的参与。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使这种方式成为可能。
食品安全档案信息网络中的一个重要信息是消费者信息。公共机构必须保护消费者免受不完全甚至不准确食品安全档案信息的影响。农产品企业面临着传递和提供信息的挑战,确保食品安全档案信息系统所有参与者档案信息的准确性。然而,技术创新显示出更多的挑战和优势。一方面,这种联系使经济发展规模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这种联系增加了技术上可分离的接口,偶发事件和错误信息的负面影响引起不确定性。通过监控,检查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性。检查将供应和需求联系起来,可以影响观念和期望,实现市场创造,恢复经济福利。在这个系统中,检查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主动整合供给和消费行为,并直接创造客户价值。
四、新技术和社交网络促进食品安全档案系统的建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在中国目前6.88亿互联网用户中,微信用户达69.1%,微信已经成为我国用户最多的社交媒体工具之一。而高校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微信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方面,微信的使用给大学生的人际交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改变着大学生的人际交流方式,给他们以不同于以往的人际交往体验,使他们的人际交流更加高效、便捷,使其人际关系更加多元化。同时,借助微信朋友圈,班级、同学微信群,微信摇一摇等功能,可以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有助于自我表达,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过多使用微信也会造成微信依赖,影响现实中人与人的交流;微商、微信拉票活动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大学生之间的友谊;和陌生人的交往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此,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微信这一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包括大学生与家人的关系,大学生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大学生与陌生人的关系等,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社交媒体的认识,引导其正确使用社交媒体,从而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一、大学生使用微信较多,但不至于产生依赖
一般来说,大学生群体使用微信的时间较多,接触微信相对频繁,对于使用社交媒介参与日常生活更加频繁。但是由于QQ出现较早,学生们使用QQ的时间更长,所以有些大学生依旧选择使用腾讯QQ进行社交通讯。如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很少使用微信,所以微信对他们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偶尔有好友用微信找他们聊天时才会使用。
而且,微信即使作为最热门的社交媒介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还不至于产生依赖性。由于微信并非一家独大,QQ、支付宝、微博、直播平台异彩纷呈,它们之间有些功能类似,微信并无过多特别之处,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依赖性并不突出。大学生是否依赖微信等社交媒体因人而异。
二、大学生使用微信更多用于熟人之间的交流
1.大学生使用微信以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功能为主。
在大学生中,微信主要以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功能为主,娱乐功能为辅,人们因为想要了解朋友、亲人及他人的生活动态,或了解信息而使用微信。有的学生使用微信主要是为接受微信所推送的信息;有的学生认为微信的主要用途就是聊天通讯,增进人际关系;有的学生认为朋友圈的便利性是自己最看重的地方,如今的社会,晒朋友圈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分享朋友圈为主要用途;当然也有些学生使用微信是为了工作学习的需要。
2.大学生使用微信主要用于熟人交际。
大学生的微信好友中主要是现在或以前的朋友居多,聊天内容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叙旧上;有的学生在微信中只会和家人或亲戚交谈,认为微信是熟人间的通讯平台;少数学生会和辅导员或任课老师交流;也有部分学生会将微信上认识的陌生人作为自己的聊天对象。总的说来,微信主要是熟人之间的通讯工具,同学朋友、父母亲朋是大学生的主要选择对象,这一点对于每个大学生都适用,具有广泛代表性。有学生认为微信主要交际对象应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并非任何朋友)和家人,因为自己会分享一些家庭内部照片,不希望被所有人看到,所以主要是熟人交际。
3.微信好友大多也是现实中的好友。
大学生总会觉得在微信中与自己交往频繁的人,到了现实生活中反而不会频繁交往。多数学生现实中会偶尔与微信中聊得频繁的人交流,但却远远不如在微信中交流那样频繁;也有学生认为现实与微信中人际交往频繁程度基本相当,体现熟人交际思想。
可见,在微信中交往密切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多多少少还是现实的朋友,不过可能由于工作地区不同、工作时间等原因造成现实生活中交往不那么密切,但这也恰恰证明了微信是熟人间的社交媒介,并非任何陌生人都能互相成为微信好友,必须通过本人验证,但即使通过验证,人际交往关系依旧处于熟人圈子中。
三、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1.为大学生日常交往带来便利。
当今社会,各类通讯平台令人眼花缭乱,相比较而言,在大学生中面对面交流占比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之间空间范围较近,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来说,更加愿意面对面交谈,力求保险。然而,微信仍给大学生日常交往带来很大便利。微信用于平日交流、信息收发,已然有代替手机短信的趋势,而且自从微信语音等功能,打电话的绝对优势也被削减,在大学生群体中,微信的使用已经多于电话使用。
2.有利于建立亲密关系。
大学生使用微信不仅会让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扩大,而且微信比现实中更加容易建立亲密关系。由于微信的虚拟性、隐藏性,很多面对面无法表达的话语通过微信可以更容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碍于面子,许多难以启齿的沟通也可通过微信来解决。
3.扩大交往范围,结交更多朋友。
很多人每天会在微信上面“泡”好长时间,打开微信以后,左翻一翻,右点一点,突然就出现了好多以前只是加了微信好友但没有真正聊过天的朋友,为了打发微信使用的无聊时间,就会渐渐地和这些“僵尸好友”有了更多的聊天时间,通过微信上更多的聊天,加深了与那些以前聊天不多关系一般的同学之间的友谊。微信可以扩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让他们能够交上更多的朋友。
4.增进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学习是每个大学生最重要的事情,但如果遇到困难却又不想面对老师,可以选择发微信与老师进行交流。有学生认为与老师面对面交谈会感到尴尬,由于是师生关系,会感到不自然,不足以将自己的所有疑惑表达出来,而且老师在校的时间有限,便捷性较差,从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反而在微信中,可以方便地、轻松地与老师进行交谈。
四、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1.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中与现实人际交往中产生认知冲突。
在微信世界与现实世界交叉运行的现在,大学生认为何处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有些学生平日现实中很少说话,不愿意与人交流,给人一副羞答答的样子,但是在微信中却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故事。反而让人们觉得在微信中,他才活出了真实的自己。这说明微信世界作为网络虚拟世界的一种,其虚拟性、不真实性依旧存在,人们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仍旧会不自觉地进行掩饰,不如现实生活中的真实。
2.朋友圈代购拉票等扰乱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危及大学生的友情。
当今时代,物欲横流体现在方方面面,人们也不会放弃微信平台这个新型便捷的社交媒体来获取利益。我们时常会在微信朋友圈中发现,微商现象存在十分普遍。对于微商现象,我们大学生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有学生认为微信令其不满的地方是广告,部分微信群和朋友圈散布的各种广告让他们觉得心烦。他们有时会选择屏蔽刷广告的微商,以使自己的朋友圈健康有序。由于微商朋友圈的频繁更新,既浪费时间,又浪费流量,出于个人利益,所以选择屏蔽微商。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中,不仅有微商的存在,而且求赞、帮忙拉票投票的现象也层出不穷。有的学生会因为太多人请求投票而感到厌烦,从情绪上强烈抵制,过多这种现象必然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
五、对大学生利用微信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议
1.保持良好的心态与人交流。
多数同学在使用微信聊天时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去与人交流,而不是盲目地去信任或者怀疑聊天对象,这种现象能够促使他们与聊天对象有更好的交流,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流有积极的影响。
2.在享受微信带来人际交往便利的同时注意安全。
约见微信网友要有安全意识。大学生使用微信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系列安全问题,那么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如何应对微信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呢?多数学生不会去见微信网友,但也有部分学生安全意识淡漠,不够理性,会去见陌生的网友。约见网友而发生的安全事故较多,故而变成一个敏感话题,微信作为线上社交的一种软件,必然存在相同的安全问题,大学生应该加强微信人际交往安全意识,防范于未然。
3.利用微信的同时也要重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信赖现实中的朋友。我们往往在微信中和陌生人聊得十分愉快,但见面就会有不同的反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微信中和陌生人聊天,就像一个虚拟的世界,给每个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很多时候会觉得聊得来、放得开,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对方的具体信息,当真正见面时会和我们想象中有很大的差别,就产生尴尬的情绪,但当两人再次聊起来时,就会找到当初聊天时的感觉,所以会很快熟起来。同意该观点是因为有一部分同学很难接受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间较大的差距。这也再一次论证了微信的虚拟不真实性,看似相谈甚欢,实则互不信任(对于陌生微信网友而言)。所以,大学生还是要更多信赖现实中的同学朋友,跟他们有更多的交往。
与父母多一些“线下”的交流。大学生大多身处外地,远离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与父母交流沟通?有的学生会在节日通过给父母拨打祝福电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声;少数学生会选择回家与父母相聚,面对面地表达自己的心意;但也有为数较多的学生认为使用微信这一新型社交媒介既便捷又有效,能够表达自己的敬意。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介,为大学生与家庭沟通了解提供了便捷途径,也降低了通话成本,所以深受大学生喜爱。不过在比如母亲节这样的特殊节日里,大学生还是给家人打一个祝福电话,这样显得比较正式、隆重,能够与日常交流区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心意。
参考文献:
2010年9月25日,腾讯公司宣布上线全新的SNS社区产品“朋友社区”,并向百万用户发出测试邀请。但和网上其他白领社区不同的是,腾讯朋友社区使用了较为严格的实名验证机制。
11月18日,百度旗下社交平台百度说吧()在经过两个月的内测后正式上线。百度说吧以“你要找的人,正在找你”为口号,推出以“搜索”为主线的社交网络。与国内现有SNS平台不同,百度说吧对注册用户采取了“实名制”的方式,用户账号需与手机号码绑定,也可通过身份证时行实名认证,并且平台对用户上传头像也要求真实可靠。在百度说吧上线的同时,该平台还同步推出了新一代用户身份识别系统,其核心为“说吧号”,为用户在平台的唯一数字标识。
以往的社交网站中都没有严格要求网民进行实名注册,而多采取奖励的形式鼓励使用真实身份,网民的个人信息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真实性怀疑和安全系数等问题。
国内SNS社交网络、微博等新兴平台方大量涌现,但始终存在同质化的问题,此次百度说吧以“实名社交平台”的定位示人,除了模式的差异化,其完全实名的游戏规则颠覆了当前社交网络僵尸遍地、马甲横飞的困局,创造了真实、诚信的全新互动氛围,掀起新一轮的网络实名热潮。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以及智能终端、数字城市等信息体的普及,全球数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我们已经迈进了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在大数据的推动下,孕育出新的发展商机和新的发展模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网民中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达6.06亿,较去年底增长了1850万人,占网民总体的90.8%;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占网民总体的30.6%,社交网络已成为大数据解决和应用的引领者。同时,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也成为大数据时代商家博弈的焦点。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安全事件频发,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已成为我们亟待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
working Service,SNS),是以一定社会关系或共同兴趣为纽带,通过各种形式,为在线聚合用户提供沟通、交互服务的互联网应用,这些互联网应用包括狭义的社交网站(如Facebook、QQ空间、人人网、豆瓣网)、微博、博客、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易信、QQ)、论坛等。
(二)个人信息。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信息,其中关于其自身的记录就是个人信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每个个体都与其他个体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此,作为反映个体情况的个人信息不仅包括可以识别特定个体的基本信息,也包括个人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家庭的等方面的信息。齐爱民在《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个人信息保护法总论》中将个人信息定义为:“与个人有关的,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本人的信息”。个人的姓名、性别、出身日期、身份证号、手机号、指纹、特征、婚姻、家庭、教育、职业、爱好、健康、病历、财务情况、社会活动等都属于个人信息。
社交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即反映在互联网上的上述所有信息。此外,还包括个人的电子邮件地址、账号及其对应密码、IP地址、域名、统一资源定位器、cookies等互联网特有信息。因此,社交网络中个人注册信息、个人分享信息、人际关系信息1、数据挖掘信息2都属于个人信息范畴。
(三)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即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的认证性(或可靠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认证性(Authenticity),是指用户的个人信息是真实可靠的,信息是由可确认的主体的。认证性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障其他信息主体的权益,防止恶意用户盗取、假冒他人名义进行欺诈等;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即确保特定个人信息只能被特定的授权者看到或使用,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随意公开或泄露他人信息;完整性(Integrity),即保证个人信息及其处理方法的正确性和一致性,保护用户个人信息不被非法删除、修改、伪造等;可用性(Availability),即用户本人及授权者可以按需获取、使用特定个人信息;可控性(Controllability),是指用户个人信息处于安全监控状态,未经用户本人同意不得随意使用其个人信息。
二、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性分析
(一)信息产生阶段。个人信息的产生是一个持续、长久的过程,伴随用户网络行为的始终。信息产生阶段的安全性主要是指信息的认证性和保密性。
(1)认证性分析。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的认证性,是指要保证个人信息内容的真实可靠和信息主体的可认证、可信任。内容的真实可靠和主体的可认证、可信任是防止网络假冒、网络欺骗的第一步。主体认证是保证个人信息真实性的关键,是社交网络环境下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首要环节。目前,国内大多数社交网络注册时都要求实名认证,即用户要提交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才能完成注册。但是,用户出于隐私安全的考虑,会伪造自己的注册信息,网站对此并不能进行真实准确性的认证。据美国《消费者报告》调查显示,1/4的
Facebook用户在注册时会说谎,包括填写不真实个人资料,如伪造生日、所在地、身份等。2011年11月,新浪也被爆出“认证信息造假门事件”,相关人士称新浪微博“有漏洞”,只要有名片、邮件,就可以托熟人认证(微博加V)。这些都说明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的安全认证仍存在问题,并亟待解决。
(2) 保密性分析。保密性即个人信息的私密、非公开性。信息产生阶段,个人信息的保密性主要受用户个人和社交网络的功能影响,用户在注册、信息时产生的信息种类越多、开放性越高,其信息保密性就相对越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网民中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达6.06亿,较去年底增长了1850万人,占网民总体的90.8%;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占网民总体的30.6%,论坛/BBS用户规模达1.2万人,占网民总体的18%。总之,社交网络用户已成为网络的主要用户。社交网络中用户不仅会填写姓名、性别、年龄、所在地、学校、工作、联系方式、生日等信息,还会上传头像、照片、视频,生成状态、位置、标签等信息。社交网络中用户生成的信息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繁多,是大数据时代重要的数据财富。根据2015年7月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等;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被泄露,包括通话记录、软件使用痕迹、地理位置等。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的保密性问题依然是信息安全的短板。
(二)信息收集阶段。信息收集主要针对非信息生产者的第三方个体或组织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搜索、收集行为。信息收集阶段的安全性主要是指信息的可控性,其安全性威胁主要是第三方在用户不知情的状况下过度收集其个人信息。
随着移动网络、云计算、云服务等的产生与发展,用户个人信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服务商、第三方团体在利益的驱动下,随意搜集用户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以微博、大众点评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应用开始借助GPS定位技术广泛收集用户的实时位置信息,以米聊、微信、陌陌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随时可能将用户的手机通讯录、邮件地址等存入云端,用户完全无法掌控自己信息的去向及使用范围。2012年3月,美国Facebook、Twitter、Yelp、苹果等十三家社交媒体被相继告上法庭,方指控这些公司侵犯了用户隐私。2013年6月,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的美国“棱镜门事件”――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这些事件都暴露了社交网络用户个人信息被随意收集和过度使用的问题,但是我国依然没有相应的法律及行业规范来制约网络服务商或其他组织的不道德行为。
(三)信息组织阶段。社交网络个人信息组织就是将个人零散的、片段式的信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实现分类序化管理的过程。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的有序呈现就是信息组织的结果,主要包括用户主页信息的分类呈现和好友分类管理。社交网络中大部分的好友信息是公开的。信息组织阶段,个人信息安全性主要是指好友列表和关注/粉丝列表对用户人际关系信息的泄露,以及由此导致的数据挖掘、网络欺骗等行为。
社会化推荐系统、好友推荐算法库、好友亲密度模型、好友智能分组算法等都是基于用户生成的信息和好友关系信息产生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利用用户好友关系以及群关系不仅可以推测出用户的其他基本信息还可以推测用户的隐私信息。因此,信息组织阶段增加对好友列表、关注/粉丝列表等用户关系信息的隐私保护及隐私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四)信息利用阶段。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利用是指用户信息被他人查看、获取并使用的过程,信息利用包含信息获取、信息提供、信息二次开发和交易等。利用阶段,个人信息安全主要是指个人信息的泄露与滥用问题,涉及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信息利用阶段,影响个人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网站的隐私功能,用户隐私保护意识,个人信息的可检索性。
(1)网站隐私功能。社交网络的隐私设置是控制用户信息传播范围、保证个人隐私的重要手段。网站有无隐私设置、隐私设置完备与否,都是判断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笔者通过对国内社交网络的调查统计,发现大部分社交网络都设有访问限制、信息可见度设置等功能,但有些社交网络依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新浪微博没有主页访问权限设置;微博的@功能、关注/粉丝列表公开对所有人可见;微信默认可以让陌生人查看用户的十张照片等等。这些隐私功能的缺陷一定程度上都是导致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
(2 )用户隐私保护意识。用户个人的隐私保护意识和隐私保护行为是影响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另一重要因素。根据《洛杉矶时报》刊登的一份调查显示,超52%的人承认自己从未在下载软件之前读过隐私政策,35%的人则会从不受信任的来源下载软件。国外对Facebook的相关调查显示,大约有1300万用户表示从不设置、或者根本就不知道Facebook有隐私工具。用户对社交网络应用隐私设置的漠视是导致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原因。
(3)个人信息可检索性。目前,国外的OneRiot、Google、
Collecta和Scoopler等搜索引擎可以实现对Twitter、Facebook、
Digg等社交网络的实时检索,国内的有道可以实现对网易微博和新浪微博的实时搜索。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的融合,允许搜索引擎对社交网络信息的检索,实际上是将用户的个人信息推向了公共领域,一定程度上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可控性产生了威胁。
(五)信息清理阶段。个人信息清理就是暂时或者永久地移除社交网络中保存的个人信息。有时用户并不希望网站保存他们的特定数据,希望退出登录后,网站将这部分数据删除(部分删除);或者是用户不想再继续使用网站,想删除所有数据(账户删除)。个人信息清理或销毁是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内在要求,是社交网络应该提供的功能。
笔者通过对国内几家社交网络的调查,发现社交网络基本上都提供了如“停用账号”、“账号锁定”、“关闭微信”等功能。如人人网的“账号停用”,停用期间用户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删除,账号激活后其信息依然显示在主页上,但是人人网并没有明确用户个人信息的永久删除问题。新浪微博的“账号锁定”功能可以防止账号被盗后的恶意登录和恶意操作等,锁定期限为15天,到期自动解锁,但是新浪微博没有提供任何账号注销功能,也没有明确个人信息的删除问题。因此,个人信息的清理依然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对个人信息安全性会产生一定威胁。
三、结论
通过对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安全性分析,可以看出,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有:①信息产生阶段,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信息认证和信息保密问题,影响个人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网站的信息认证能力和认证水平以及网络用户个人的信息纰漏状况;②信息收集阶段,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是网络服务商及第三方组织对个人信息的过度、不合理收集问题,影响个人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相关法律政策及行业规范的缺失;③信息组织阶段,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恶意用户对好友信息的恶意挖掘行为,影响个人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网络服务商的隐私设置及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④信息利用阶段,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主要是信息泄露与信息滥用问题,影响个人信息安全的因素包括网站隐私设置、用户隐私保护意识以及个人信息的可检索性等;⑤信息清理阶段,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个人信息永久删除问题,影响其个人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社交网络的功能设置。通过对上述各阶段信息安全问题的剖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针对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艳欣,康旭冉.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兰台世界,2014(5):24-25.
[2] 孙毅,郎庆斌,杨莉.个人信息安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4亿人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
据CNNIC统计,2011年上半年,受众最广的前5大网络应用分别为搜索引擎(79.6%)、即时通信(79.4%)、网络音乐(78.7%)、网络新闻(74.7%)和博客/个人空间(65.5%)。
搜索引擎2010年末超过网络音乐,成为网民使用最多的互联网服务,2011年上半年搜索引擎继续保持着网络应用第一的位置。
根据CNNIC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到3.86 亿,较2010年底增长1153 万人,半年增长率为3.1%,使用率为79.6%。
CNNIC分析师孟蕊在文章中提到搜索引擎稳居互联网应用使用率之首的原因。
第一,信息爆炸使得高效的信息检索功能成为必需。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中的内容和资源日益丰富,而博客、微博、社交网站(SNS)等新型的自媒体网络应用让互联网内容呈几何式增长。面对海量信息,网民只能通过搜索引擎这种过滤方式找到需要的内容。
第二,网络与现实的结合大大拓展了检索信息的需求。随着互联网向现实社会的渗透,网民的信息需求变得更多。除了以往查找网站、互联网内容资源以外,利用互联网购物、查找本地消费信息等需求日益旺盛,这些需求大大促进了网民对搜索引擎的使用。
第三,搜索服务商对服务的细分和优化提升了搜索的价值。为了更好地满足网民在互联网搜索方面的需求,搜索服务商不断推出音乐搜索、视频搜索、位置搜索等垂直服务。垂直搜索引擎服务模式的行业性、专业性及精准性优势,使人们可以更方便、更准确地在互联网中找到需要的信息,进而提高了用户满意度,增加了用户黏性,吸引了更多新用户。
对于网民,搜索引擎已经不仅仅是信息检索工具。网络信息量的爆炸与人类记忆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正在促使搜索引擎成为一种与传统门户网站类似的互联网入口应用。
几亿人次网上商务交易
网民们热衷网络购物。据CNNIC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73亿,使用率提升至35.6%。经历了2009-2010年网购用户迅速增长之后,目前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正在转型升级,从鱼龙混杂的集市模式走向品牌化、品质化竞争的时代。2011年上半年,在B2C综合购物网站业务扩张的同时,一些垂直化、个性化的精品购物网站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服务商在新的市场领域继续开拓,不断增大市场容量。但是,由于网络购物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欺诈和安全问题,导致消费者信心下降,也成为支付、物流等问题之外阻碍网络购物市场快速发展的最主要障碍。
4220万网民在2011年上半年进行了团购。2010年团购在中国出现以来,服务网站数量增加迅速,虽然鱼龙混杂甚至诟病百出,但团购这种模式迎合了网民对服务性商品的需求,填补了市场空白。可以预见,网上团购将成为网民的生活常态。
1.53亿网民在2011年上半年进行了网上支付。报告显示,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作为电子商务重要支撑的网上支付服务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处于平稳发展期。各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网上支付相关监管体系的完善将促进网上支付应用在网民中进一步普及。与此同时,在拥有超过9亿的手机卡号、拥有3.18亿手机网民的中国,随着手机支付相关标准和政策的明朗化,运营商、银行等各方机构正积极布局手机支付,手机支付也有望在未来取得较大的发展。
3686万网民在2011年上半年通过网络进行了旅行预订。随着我国人均GDP 超过3000美元,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被激发。但是由于我国线下旅行预订服务较为完善,旅行预订服务的用户相对较为固定,所以网络用户新增较慢。预计随着人们旅行需求的增加,尤其是自助游比例的提升以及网络服务商的宣传和引导,会有越来越多的网民使用在线旅行预订服务,从而使旅行预订服务在未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近2亿人通过微博沟通交流
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用户规模为3.18亿人。博客/个人空间已经成为众多网络应用的基本组件。但是报告指出,近期,针对博客使用门槛较高、社交性不足和微博碎片化、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轻博客”的概念开始流行,成为业界关注的又一个热点。可见,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推陈出新,博客这一最早的Web 2.0应用正在不断改变着自身的形态。
相对于博客,发展更为抢眼的是微博,2011年上半年微博用户增长迅猛。CNNIC统计显示,中国微博用户数量达到1.95亿,半年内增长超过两倍,增长率为208.9%。网民使用率从13.8%迅速提升至40.2%,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
微博多方面的特性让其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大量用户:其一,微博形式精简,功能强大,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用户体验良好;其二,由于微博用户间关系的双向性,使用者可以构建起一个强关系和弱关系并存的网络,从而同时满足了其多层次的社交需求;其三,鉴于微博有可能成为未来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和互联网新入口,门户网站均投入大量精力发展微博业务,通过广告投放、名人效应等策略成功地吸引了用户;最后,用户通过关注与被关注,在微博上结成一个庞大的传播网络,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扩散,从而使微博迅速成为当前极具时效性和影响力的媒体,这也为微博自身带来了高知名度,推动了用户增长。
需要指出的是,在微博用户暴涨过程中,手机微博的表现可圈可点。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从2010年末的15.5%上升至34%。
分析称,手机微博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微博应用在2011年高速发展,提供了庞大的手机微博用户基础;另一方面,微博应用是一种能很好发挥手机上网优势的应用,有助于提升手机微博服务的使用率。
密码常常被盗
随着政府对网络安全问题集中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网络安全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形势依旧严峻。报告显示,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1.21亿人,占24.9%,较2010年增加3.1个百分点,网络安全诚信问题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