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化学经验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2-12 04:52: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化学经验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化学经验总结

篇(1)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篇(2)

传统高中化学往往通过题海战术来强化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忽视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有悖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精神。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广,新课标也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过程,注意引导同学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最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笔者在学习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引导多种课堂参与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非常注重引导同学们通过多种方式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诸如在笔者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研读、探索实验、讨论交流、展示评议等教学手段和流程,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让同学们沉下心来认真研究学习内容,多动手,多交流,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取长补短达成感情共鸣与共同提高能力的目的。

譬如在教学“氯气溶于水”相关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氯水的性质,笔者曾如设计教学活动:把刚制成的氯水分别滴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溶液中让大家观察这几种溶液会产生怎样的变化,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推论写出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在自主探索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推理、交流和讨论,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然后教师再辅以点拨讲解,让同学们在多感官立体感受和刺激的状态下得出结论,掌握技能。

如此设计,不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大家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的基础上总结正确结论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注重实验探索,让学生体验化学过程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帮助同学们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规律的基础。新课标精神也提倡引导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让他们获取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信息,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和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摒弃”死学”的痼疾,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引导大家学习《钠的化合物》内容时,许多学生在探究NaHCO3和Na2CO3溶液的性质时,都臆想地认为他们都可以与CaCl2溶液起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为了引导学生彻底改变这种错误的想法?笔者就设计了让同学们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结论的教学方式。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最终发现: Na2CO3溶液和CaCl2溶液会发生反应产生白色的沉淀物,而NaHCO3溶液和CaCl2溶液混合则没有没有产生白色沉淀物,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此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结果一目了然,怎能不令人印象深刻,原先错误的想法早忘却到九霄云外了。

高中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们一般有着比较强的动手实践和思考判断能力。因此,化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推理实验结果,才能让学生获取愉快的富有逻辑的学习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让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获取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加深认识印象,提高理解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借用多媒体辅助,让化学学习形象具体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具有即时性和抽象性,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集影像一体的优势将化学概念和化学过程真实地展现出来,有助于从多角度、立体层面激发同学们学习和探索化学的兴趣。多媒体可以模拟微观化学现象,能将化学课堂上常规方法无法观察的化学反应和实验结果明确地展现给学生,为大家创设一个色彩斑斓、逼真形象的化学信息世界,以此刺激同学们多感观参与化学学习和探究,强化理解能力,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譬如,以往教学“原电池原理”内容时,化学教师只能通过宏观的桌面实验进行演示,通过导线、电极、电解槽和电流表等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来想象电池如何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学生因为无法观察其微观化学变化,很难形象理解电子怎样进行定向转移而形成电流的。而借用多媒体动画技术辅助教学,外面就能将微观世界的变化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让大家能清楚地观察到动画模拟电子怎样通过原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为他们真正、准确地掌握知识要点提供方便。

另外,在化学实验中,好多化学反应都是瞬间完成的,我们无法通过普通的演示实验进行观察和推理;还有,许多化学反应会涉汲到的有毒的、危险性比较大的化学药品,以上这些时候都需要借助多媒体将化学实验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帮助提升学习和探索欲望、深化理解和认识。总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可以动态模拟和研习整个实验进程,可以暂停和慢放来仔细观察和对比化学反应过程和化学现象,可以通过控制播放化学反应的速度,调节反应变化的快慢,达到便于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在新课标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分享。然而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要想提高课堂效率,任何学科都要努力还原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主人的地位,注意及时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和自主创造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体到化学课堂,我们还要注重引导实验探索和多媒体艺术呈现,以此来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培养同学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最终达成教育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篇(3)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指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以增强教学课堂实际效率为目的建立的新型课堂模式。高中化学的教学更应该这样,原来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由于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授课教师通常会把课堂当成讲堂,着重于对学生知识的灌输。然而,真正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授课教师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手段,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增强技能的过程中锻炼能力,获得乐趣,并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为“活到老、学到老”打下基础。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式学习的综合能力,通 过自己与别人的学习交流、共同探讨,去解决自己的难题, 最后通过老师的细化分析和总结,进一步掌握知识要领。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要素是: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的知识相对更多,教师的教学气氛自然亲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下对如何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认真备课

教师备课是教学的第一个必要环节,也是整个高效课堂教学里最重要的环节。备课是决定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环节,更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必要起点和根本 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一名教师对于课程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进展过程等方面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胸有成竹的话,试问,他能上出一节高效优秀的课给学生吗?由此可知,教师的课前备课是十分有必要而且是十分关键的。在备课时,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在备课时,要围绕我们确定的这个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抓住教学重难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技能和知识要点,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在追求教学严密性、完整性的前提下,结合社会和生活实际,为体现学生的社会时代性而备课,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备课,为培养学生的远大发展而备课。为了让课备好,化学教师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在认真研究和总结教材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下,把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目标具体分配到各节课程里。然后老师们就怎样设计这堂课等问题相互讨论,发表意见,讨论后依据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并且结合学生情况制定出一套相对合理的课堂方案。化学这门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对于化学教师来说,还需要制定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这样,不仅使教师们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培训、一起进步,而且可以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

二、高效化学课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氛围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哲理让我们明白,高效高中化学课堂的实施需要学生自己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会,在思考与参与中获得能力和知识本领。高效课堂就是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怎么样才可以调动学生加入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便是高效课堂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影响触及心灵,教师的言谈举止均在学生的视野中,因此对待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无论贫富、美丑、成绩好坏都能平等对待。在课堂中,教师努力去创设适宜的化学情景,这样有助于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一直处于活跃期。一旦如此,学生便会融入其中去认真地探索化学奥秘与知识,继而可以将从课堂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一项应用能力,这样的一节课便是一节成功的高效的化学课。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们的思维状态始终处于活跃呢?这要求我们的化学老师依据教材内容来优化和完善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案,巧妙、自然、生动地对整课堂进行调控掌握。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问题,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去开发思维、去实施创新。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一个畅所欲言、欢快和谐的教学课堂环境。在这样的轻松自然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真实思维状态有利于被老师及时捕捉,掌握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乃至掌握的程度,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在知识点理解上产生的偏颇,从而尽快地调控教学进程,改变教学策略,反复讲解疑难难懂的地方,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全面掌握知识点。

篇(4)

1.1.1 科学素养 

OECD即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做出这样的解释:利用前沿的理论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并未解决方案提供支撑力量,从而可以使人类更加客观的理解自然的改变,并处理以自己的结论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素养。 

1.1.2 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学科优势。利用化学课程特别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素养的内涵、并将科学素养的内容在高中化學课程中进行细化,是利用高中化学新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1.3 化学教学再设计 

是为了能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的合理,并且依据理论知识、合理的宣传手段,利用系统的思想处理遇到的问题、设置合理的目标,策划处理方案进行筛选,之后实施方案,依据所得结果对方案进行评估修改的一系列过程。 

1.2 课题界定 

基于科学素养教育的化学教学再设计研究,以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出发点和归宿,深入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准确解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化学教学再设计科学渗透科学素养教育,探寻化学教学再设计实践操作的方法、原则和策略。 

2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我校是吴江区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本课题的研究是从我校及兄弟学校化学教学实际出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不断加强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总结课例诊断的要素、方法、类型和化学教学再设计的方法、原则和策略。实现:(1)为高中阶段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提供帮助,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2)有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学思想,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3)有助于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并掌握基于科学素养的教学设计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对国家、社会真正有用的创新性人才。 

3 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3.1 研究内容 

本课题力求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给学生一个空间,一个发挥创造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化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能够对与生活有关的理化生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利与弊,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研究、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从而为将来有可能成为科研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研究重点 

通过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分析原因,从科学素养教育与化学教学再设计的内在关系,基于科学素养教育的化学教学再设计的特征、要求和原则等方面,切实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的问题。其作用有:(1)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2)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3)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4)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4.2 问卷调查法 

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4.3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教师或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把教师的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切实关注课堂实践,关注教师课堂中的教学行为,筛选与研究采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问题,以研究促行动,提高行动效益,加强行动改进。 

篇(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高中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成果 课题批准号:XJK08CJJ04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104-01

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化学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化学学科许多基本概念以及化学基本性质的建立都是根据客观实验结果得出的。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

高中化学教学中涉及的实验大多是描述验证性质,至于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学生应怎样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则很少涉及。往往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实验报告,做实验只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步骤而已。因此,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并不能获得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而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究竟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做及要达到什么目的”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授课方式从传统的“满堂灌”,已经慢慢改变到现在的多种多样教学探究方式。因此,关于如何增强化学课堂教学,特别是实验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真正达到新课改的目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什么是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有效教学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换句话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学生表现在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2.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过程,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首先是教师要观念转变,其次是教师要认真备好课,做好实验探究的教学设计;再次是教师组织教学要有严谨性,并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然后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最后是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利用实验探究引导并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从而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3.如何进行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调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等。而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原则,正是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去提出一个个问题、去假设、验证、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严谨的探究精神。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每一节实验课都有效也就成了最首要,也是最直接的问题。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结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典型实例引入法

典型实例引入法就是将已有的学生已知的实验解决方法迁移到新的未知实验中。这种教学策略要求实验者具有一定的实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经验总结,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后通过知识迁移,在未知实验中加以应用,从而将相关知识内化到长期记忆中,比较适用于具有相似性的系列知识总结中。

例如:尾气吸收试剂及装置的选择。

在对高一化学(必修一)《二氧化硫的制备与性质》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已知的氯气性质及其尾气吸收装置的特点,分析清楚其吸收装置的设计特点、对试剂的要求等。然后,对于二氧化硫,引导学生分析其性质、条件等因素。最后,学生自主选择试剂和实验仪器,自主完成气体的制备和尾气吸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就有能力自主分析许多高中不属于学生实验的演示实验和趣味实验等,譬如:铜和浓硝酸制备二氧化氮。要知道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像教师,他们的思维不受已知知识的限制,是一种放松状态,某种程度上是无限的。

方法二:实验原理导向法

实验原理导向法是根据化学实验内容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确定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等。这是一种整体性方法,从全局来把握,理清问题的已知情况和目标之间的联系,摆脱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些局部问题,是问题简洁化、明了化,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方法三:实验情境分析法

实验者并不是单纯凭抽象思维来决定实验中要用什么仪器、药品等,而是根据教师根据所需教学情境而提供的实物来选择。当然,这要求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是合适的,不超出所有学生知识和能力范围的。在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对于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具备分析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对实验仪器和药品具备一定的选择性,实验过程实际上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二是对于缺乏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来说,实验具有一定盲目性,实验者不能从认知结构中提取正确的知识点。而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预见性、计划性都不强。

总之,教师要充分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要,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自主创新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成为唤醒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舞台,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肖常磊,钱扬义.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9

[4]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5

篇(6)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从而深入地了解各种物质发生反应的规律。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探究,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学习道路。因为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因此,老师应该多让学生亲手去操作实验,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一、实验教学在化学中的意义

化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物质之间的特性以及变化规律。因此,想要更好地了解这些内容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物质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因此,就需要去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研究结果。由此可见,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当然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进行两条腿走路。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操作,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入化学的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化学教学的现状

1.过分注重知识性内容教学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以知识性内容学习为主,这主要跟我国的高考制度有关。因为高考不考具体的实验操作,因此,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知识性内容的讲解上。而对于实验的态度则是,老师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学生在台下观察现象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节省上课时间,二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认识模糊,从而影响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2.实验教学课缺乏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很少安排专门的化学实验课,因此,学生就很少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虽然老师在课上也会穿插一些实验内容,但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老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观察者。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只能是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同样在课堂中穿插的这些实验大都以课本内容为主,然而这些实验都是非常基础的东西。如果老师仅仅对这些基础的实验进行讲解,那么会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任何帮助。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策略

1.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才是实验的真正操作者,学生只能在下面进行观察和记录。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将实验中的所有内容都告诉学生,学生只需要进行理解和记忆就行。这样的教学方法从长远来看,并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好处,尤其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然后再进行经验总结,这才是化学实验的真正目的所在。

例如,在学习“过滤液体中的杂质”这一内容时,如果仅靠老师的讲解,是非常容易听懂的,但是要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肯定会漏洞百出。因为,在过滤操作中,需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其中有很多的细节部分需要特别注意。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才会体会到过滤操作中需要注意的诸多细节。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实验探究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有很多的地方跟化学有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将化学研究和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相连。在生活中寻找化学的影子,运用所学知识来处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我们烧水用的水壶用久后,内壁就会有一层水垢,此时我们可以采用加醋的方法来溶解水垢。其中的作用原理是醋中含有醋酸,而水垢的成分是碳酸钙和碳酸镁,它们与醋酸会发生反应,生成溶于水的醋酸钙和醋酸镁。这就是一个非常真实地将化学实验和生活实际进行结合的例子,由此可见,我们在化学实验的学习中要与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相连。

3.利用专项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化学实验学习中,老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专项的实验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因为在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过程中,有很多的步骤都是类似的,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差别,而这些差别往往会导致一个实验的成败,因此,老师应该组织一些专项的实验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例如,在实验药品的存放中,不同的物质都需要使用不同的容器来进行保存,而且保存的条件也都不同。举几个特殊的例子,液溴易挥发并且有毒性,就需要存放在磨口的棕色细口瓶中,在瓶口需要加水封。白磷燃点很低,在空气中容易自燃,因此要保存在冷水中。

篇(7)

课堂正在经历全新的模式改革,大多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模式和探究,以满足新课标要求的“自主、探求、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这个思想的前提,具体要求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提炼知识的能力。我认为,学习过程确实不是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老师传授书本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积极吸收并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可见兴趣是这一系列过程的引导者。化学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若培养化学学习的兴趣,就能逐渐达到新课标“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的要求。因此,兴趣的培养,无论是根据经验还是理论对化学学习过程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如何培养化学学习兴趣呢?接下来我谈谈体会和认识。

一、保持一颗好奇心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因为好奇接下来可能带给我们求知的欲望,这是人类的本能。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旺盛的年纪,对陌生的事物存在探究的渴望和兴趣,这种原始的冲动需要我们捕捉并保持,因为它是兴趣的源泉。化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它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和变化,有些可能看上去令人匪夷所思,就像魔术一样,这些纷繁的要素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令他们产生质疑和好奇,驱使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之中,其获取知识的欲望就愈加强烈,记忆知识的程度就更高,需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获得知识的解答。这时,若有位负责的老师配合这一过程,就会使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工作事半功倍。认证负责的老师能够认真解答每一位好奇的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并引导和启蒙学生从中学会从有趣的化学现象入手学习化学课程的知识原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将其引向了正确的学习方向。

二、把握好化学中的实验机会

化学是一名实验课程。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将其“兴趣”进一步进行“化学反应”,变为牢固的知识并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试验通常是先有老师在课堂进行操作示范,为学生展示实验工具、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学生除了会对老师操作产生兴趣之外,也是学习化学实验知识的最佳时机。随后,老师在完成试验展示之后会将化学原理、化学式、详细的现象描述教授给学生。如果学生带着兴趣在观察和思考,接受的速度就会十分迅速。最后是学生亲自参与化学试验操作。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已经通过之前的过程了解了基本的原理和试验操作方法,那么不仅对化学实验知识有了初步了解,还积攒了好奇心,并以此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和自己动手实践的兴趣。最后学生参与化学实践,将会给这次的化学课程完美的结尾。因为拥有一定的兴趣并亲自参与验证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并解答疑惑,学生在解决完自身兴趣带来的问题后就会对实验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和方法产生深刻记忆,并且化学试验往往能够造成“一个问题的解决却导致更多问题产生”这种状况,会延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学生参与化学实验,可以加深知识理论的理解、学习试验操作、解决和验证自己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将化学带进生活

虽然化学既枯燥又难学,但是它胜在趣味十足。虽然它有许多概念公式需要记忆,化学试验必须大动干戈,但是它又胜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学、可用。日常生活处处发生化学变化,很多化学知识都是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归纳总结,因此化学知识的学习可以从生活乐趣中入手。教师需要对初入化学学习门槛的学生进行引导,在授课过程中列举一些化学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应用,比如防锈、消毒等这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通过将化学课堂和生活日常加以联系,学生很快就能列举并利用刚学或者已经学到的知识分析现象、解析化学原理并抽象出化学方程,更进一步者可以以化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此看,只有学生发现课堂的生活趣味,唤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化学兴趣,才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化学学习如果用不一样的心态对待,学习过程和学习的效果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带着好奇心且主动参与化学课程的学生,兴趣就会带给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化学课堂;带着兴趣进行化学实验,或许实验会完美地验证和解答你的兴趣问题,但是会带给你更多的兴趣;无论身处课堂还是课下,校内还是校外,化学无处不在,兴趣更是无处不在。只要兴趣存在,生活处处就是化学的课堂。兴趣不仅是化学学习最好的老师,而且是化学学习中最大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8)

1.引言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没有给出详细的配平步骤,使得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在高三总复习中,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进行配平是大多数学生都很迷惑的问题,而此项内容又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如何为学生归纳出一套通用、可行的配平方法成为教师研究的话题。以下是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前人的理论经验总结出的普遍高中学生易于接受的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方法。

2.配平原则

①电子守恒: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总数相等。

即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②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即原子个数守恒。

③离子电荷守恒:离子反应前后,阴、阳离子电荷总数相等。

3.配平步骤

(1)标价态: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标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

(2)列变化:标出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3)求总数:依据得失电子守恒,使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相等。

(4)配系数: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例题1:按配平步骤配平

5.缺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配平方法:

①先利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含变价元素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6.结语

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区别,在于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的关键点是在考虑电子转移的前提下,确定反应前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从本质上看,这类配平同样是依据质量守恒,确定反应前后原子数和分子数的一个推断过程。在这一推断过程中,使用化合价作为分析问题的工具,肯定会比直接考虑得失电子数更简单。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通常以元素化合价变化作为配平根据。化合价是一个与元素及原子团有关的抽象化学概念,如何把化合价变化数与具体的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的分子数联系起来,恰恰是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及把握其配平方法的关键。同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化合价未发生变化元素的原子。所谓观察的方法,多数学生把其理解为逐个元素去看,而不知主次。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系数确定后,其余元素化学计量数的确定其实有规律可循。

参考文献:

[1]陈凌.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巧[J].广东化工,2009,36(7):287-288.

篇(9)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6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20

一、小班c小班化教育

“小班”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教学组织的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1]。通常高中每班学生约50人,而我校的高中每班不到35人。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2]。

小班化的教学对象的数量虽然较以往减少了,但对教师的要求却在提高,小班化是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理念的体现,需要教师的教学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表达自我的机会,同时予以及时反馈与评价。

二、复习课教学

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要任务的一种课型。

复习课的主要特点:1.知识的归纳整理。使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2.知识的迁移训练。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复习课上,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已有知识或认知的基础上探讨、总结,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有话可说,能够做到人人参与;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有较高的心理满足感,并且随着教师的引导,他们学习化学的成就感也将逐步提高,充分体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二、教学的实践研究

笔者就高中化学复习中常见的三个方面对复习课教学进行了研究。

1. 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

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理论,指的是概念、原理、学说、定律等具有规律性的内容。选入中学化学教材的化学基础理论,主要有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溶液理论、电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等理论的初步知识。下面以“元素周期律专题复习”为例进行说明。

结合教材,笔者将本专题分为“同主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元素的位、构、性三者的关系”三个主题组织学生复习,将学生按照复习主题分成三组,每组按每4人为一组分成3~4个小组,课前分发了《课前准备学案》。在《课前准备学案》中,对于各个主题布置讨论课题,并要求学生用文字、图表等说明:

主题一 同主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1、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卤族元素结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主题二 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及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如何变化?

主题三 元素的位、构、性三者的关系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元素的性质(简称“性”)。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总结元素的“位”、“构”、“性” 三者的关系。

教师布置好任务后,同学们利用课本、书籍、网络等途径搜寻相应的解读,并且进行讨论、分工后用自己的文字或图表进行阐述。

在课堂上,各大组选派代表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其他同学分析讨论。如:

各组对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原有的一些化学表达或理解错误得到了及时的纠正。例如:某同学提出碱金属的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卤族元素的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其他同学就立刻指出碱金属主要表现出金属性,而卤族元素主要表现出非金属性;也有同学提出第三周期单质的熔沸点由低到高、密度由小到大,教师就指出以上物理性质是受单质的状态晶体结构等影响的,在日后的学习中会深入探讨的。通过同学互评和教师及时点评,同学们对于相应化学理论的认知得到了提高。

2.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

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元素及其单质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存在、制法等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具体、形象、生动的化学现象的反映,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将化学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基础,是学生对化学知识抽象理解的依据和出发点,因而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是中学化学的基本脉络和框架基石。下面以“非金属的性质的复习”为例进行说明。

人教版必修1的编排是对不同非金属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呈现。如氯和硅是纵向的呈现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而氮和硫主要是横向呈现氧化物、含氧酸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笔者将本专题分为“非金属单质的性质”、 “非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非金属含氧酸的性质”三个方面进行复习,将同学们分成三大组,每大组分成3个小组。各小组对于本主题进行分析,展开激烈的讨论。

待讨论后,各组将讨论结果通过诸如黑板、实物投影、幻灯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而后同学们指出其中的不足与错误,在这其中,及时纠正了学生的某些化学用语与性质表述的错误。这样,同学们对化学性质规律的认知得到了加深。大家总结出以下规律:

主题1 非金属单质性质

(1)由于存在与结构的不同,非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相差较大;

(2)活泼非金属与氢气和金属等反应,原子易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表现出氧化性;

(3)氮单质化学稳定,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和某些物质化合;

(4)非金属单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广泛;

(5) 非金属之间的置换可以体现其氧化性的不同。

主题2 非金属氧化物性质

(1)有些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

(2)NO或NO2和其他物质的反应通常存在化合价变化;

(3)非金属氧化物中化合价变化多,种类多。

主题3 非金属含氧酸的性质

(1)具有酸的通性;

(2)某些酸不稳定,受热分解;

(3)硝酸与浓硫酸有各自的特性。

3.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教材中,有机化学知识包括烃、烃的衍生物、基本营养物质和合成材料等内容,这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环保、科研等密切相联。由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与无机物有较大的区别,化学反应的类型也有较大差异,所以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笔者以“烃”为内容在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中进行了专题授课。

根据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及省学测说明,笔者将本专题分为“甲烷”、 “乙烯”、“ 苯”三个内容组织同学们进行复习,将同学们分成三组,每组分成3~4个小组, 布置复习内容:

主题一 甲烷:甲烷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 、化学性质及用途;

主题二 乙烯:乙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 、化学性质及用途;

主题三 苯: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 、化学性质及用途。

待充分讨论和总结后,各组将结果书写在相应的学案上,同时各组代表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而后,各组之间相互学习点评,指出性质结构等方面不足的地方并加以纠正,比如:A组有同学认为“甲烷无法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其没有还原性。”C组就有同学指出“甲烷可以燃烧,因而其具有还原性。”B组有同学乙认为“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是被其氧化。”A组就有同学指出该反应是加成反应。利用这个时机,笔者引导同学们对“烃”所涉及的有机化学反应的所属反应类型进行甄别,从而复习回顾了有机反应类型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于有机物之间反应的反应类型的认知。最后,师生共同又对三种物质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对它们的性质结构进行了再认识。

三、经验总结与反思

1. 经验与结论

经过中学化学常见的三个方面的小班化复习课的教学实践,我们得到了如下的一些初步的经验结论:

(1)小班化复习课复习效果的达成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是课堂中学生讨论效果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在课前和课上的引导也至关重要,好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而引导的问题的难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讨论与回顾中达到自主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2) 找到了能够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的复习模式。在不同知识方面的复习中,我们都采用了“确立主题分组复习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构建体系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复习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复习效率,同时在复习的基础上不少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得到了重塑,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加强。

2. 建议与不足

(1) 以上复习模式的开展要点是复习主题的建立,如何建立既符合“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要求又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当的复习专题与各个分主题,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思考与实践进行研究的问题,因为复习主题的建立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讨论效果和知识体系的重建效果的达成。不同阶段的考试的要求,以及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可参与度对主题的建立都有影响,需要通过实践去找到规律。

(2)在复习中各个小组的建立需要更有效的机制。在研究的初期笔者只是根据W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各个小组的讨论参与程度参差不齐,不能做到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复习;而后笔者又根据学生的成绩搭配分组,但却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成绩的可变性,同样有待提高。

(3)讨论过程中问题引导的设计有待细化和规范化。虽然在课前已经设定了复习的主要专题与分组课题,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讨论需要我们将有些问题更加细化,逐步地引导学生达到复习的要点。而在课上时我们教师的点评与总结的用语还需更加规范,避免不规范导致的学生认识的偏差。

高中化学的小班化教学是近些年出现的新课题,小班化不只是一种教学对象数量上的变化,在教学策略与方法上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地探索,而对于不同的群体教学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尝试与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雪珍.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

[2] 陈玉云.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发展之路[J].广东教育,2004(5)

篇(10)

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特级教师更应该保持永远清醒的头脑、时常新鲜的血液。

任教以来,我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教学规律,自觉进行教学改革,从尝试单项、个别的微观课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以“调控教学节奏”为线索的教学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学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局限性,朝着科学化、理论化、整体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经验总结《谈谈调节教学节奏》,被省教委有关领导誉为“节奏教学法”,多次在全国或省级交流并被多次节录发表。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快乐教学、节奏教学、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发表了多篇论文,交流或获奖。

我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在陈培胜老师及化学组全体老师支持与参与下,自拍兴趣实验录像,用于辅助教学,被化学老前辈陈国欣老师赞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国少数最早使用flash制作课件的人,我曾经建立了三个化学网站,被许多化学搜索引擎收入,一些关于教育类的e网书籍也做了介绍,后因收费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学博客,才几个月,已逾六千多人浏览,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师来信交流。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特级教师更需要保持“学高”、“身正”这一境界,要学知识,要学做人,修身养道。“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我的座右铭。

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更应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勉踏实,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教育为荣,以学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挑三拣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务也乐于承担,这两年,由于二中化学教师不足,领导让我承担跨年段超课时的工作,我二话没说,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同志诚诚恳恳,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是我的终身追求。

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需要充电,特级教师更应注重本身素养的提高。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从理论到实践,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发表了《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为“莆田市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巡回讲学团”成员,主讲的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三.教好书,育好人

人们总是说:“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从我个人理解,就是教好书,,育好人。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释。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生涯中,我尽力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总是想方设法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春风化雨暖人心”。虽然我现在不当班主任了,仍然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我能与年轻教师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主动帮助年轻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很受年轻教师的欢迎。每当年轻教师开设汇报课或观摩课时,总是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地提出最诚恳的意见,对教案、教具、教法、教态、教学课件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使年轻教师得到尽快的提高。

曾经被聘请为市化学科骨干教师上课,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师打来电话或通过伊妹儿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学老师,通过网络留言或发伊妹儿求教,本人均尽最大努力给与帮助。

篇(11)

在教学工作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特级教师更应该保持永远清醒的头脑、时常新鲜的血液。

任教以来,我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教学规律,自觉进行教学改革,从尝试单项、个别的微观课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以“调控教学节奏”为线索的教学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学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局限性,朝着科学化、理论化、整体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经验总结《谈谈调节教学节奏》,被省教委有关领导誉为“节奏教学法”,多次在全国或省级交流并被多次节录发表。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快乐教学、节奏教学、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发表了多篇论文,交流或获奖。

我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在陈培胜老师及化学组全体老师支持与参与下,自拍兴趣实验录像,用于辅助教学,被化学老前辈陈国欣老师赞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国少数最早使用flash制作课件的人,我曾经建立了三个化学网站,被许多化学搜索引擎收入,一些关于教育类的e网书籍也做了介绍,后因收费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学博客,才几个月,已逾六千多人浏览,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师来信交流。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特级教师更需要保持“学高”、“身正”这一境界,要学知识,要学做人,修身养道。“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我的座右铭。

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更应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勉踏实,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教育为荣,以学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挑三拣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务也乐于承担,这两年,由于二中化学教师不足,领导让我承担跨年段超课时的工作,我二话没说,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同志诚诚恳恳,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是我的终身追求。

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需要充电,特级教师更应注重本身素养的提高。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从理论到实践,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发表了《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为“莆田市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巡回讲学团”成员,主讲的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三.教好书,育好人

人们总是说:“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从我个人理解,就是教好书,,育好人。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释。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生涯中,我尽力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总是想方设法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春风化雨暖人心”。虽然我现在不当班主任了,仍然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我能与年轻教师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主动帮助年轻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很受年轻教师的欢迎。每当年轻教师开设汇报课或观摩课时,总是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地提出最诚恳的意见,对教案、教具、教法、教态、教学课件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使年轻教师得到尽快的提高。

曾经被聘请为市化学科骨干教师上课,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师打来电话或通过伊妹儿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学老师,通过网络留言或发伊妹儿求教,本人均尽最大努力给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