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网络的利与弊辩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我们从媒体可知,学生玩游戏出现种种不良现象,甚至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如湖北一名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竟半夜持刀砍伤母亲,抢走8000元;贵州一名21岁男子因网游账号被盗杀人,庭审称不后悔;四川合江一名20岁的青年,在网吧玩网络游戏后,回家将熟睡中的父亲砍成重伤等。
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技术的课程,但是除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外,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三者是平衡发展的,缺一不可。本节课除了传授博客交流、熟练搜索信息外,在师生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课堂现状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表面上看兴趣盎然,但不少学生一到机房就痴迷游戏,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置之不理。低中高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玩网游的现象。
基于以上对社会现象、课程教育现象和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的团队选择了这节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的信息技术课。本节课有三难:一难,没有作品生成;二难,思辨能力要求高;三难,对师生要求高。
教材分析
该教学内容选自广东省中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五课《博客上的交流》。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了《搜索网上信息》、《网络与生活》、《QQ空间》等内容,这些已知内容为本课时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并作简单整理;能够使用博客发表日志和评论;了解网络游戏的利与弊。
过程与方法:关于网络游戏引发分歧,进行辩论,博客发表观点,制作倡议书,形成健康网游的共识;通过网络搜索信息,了解网络游戏的利与弊;通过开展辩论活动,明辨网游是非;通过博客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发表观点;通过制作倡议书,形成绿色健康网游的共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索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辩论活动,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能够正确对待网络游戏,了解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体会信息技术的作用,感受信息技术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利用博客发表日志和发表评论。
难点:通过网络搜索信息;辩论时的语言组织和表述;博客发表日志和发表评论。
教学媒体
(1)平台开发环境:Apache、PHP、Mysql。
(2)平台开发技术:PHP脚本、HTML代码、Javascript脚本。
(3)系统核心模块:倡议书、评一评。
(4)应用媒体: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自主开发的学习平台。
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线索包括:技术线: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方法线:提出观点—搜集资料—辩论思考—提出建议;德育线: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意志。
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有玩网游的经历。那到底好还是不好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网游存在争议,引入本课主题。)
师:今天咱们一起探究网游是是非非。我们先来看段视频,看看别人怎么说?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谈话,视频导入,提出网游的利弊,明确本课时探究的问题。
环节二:思辨结合,探究问题
提出辩论
师:网络游戏争议不断,有的人爱它,爱到天昏地暗,因为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有的人恨它,恨之入骨,因为他毒害青少年;事实,不说不明;道理,不辩不清。今天咱们以辩论的形式来了解网络游戏的利与弊。
师:赞成正方观点的同学举举手。赞成反方观点的同学举举手。咱们现场分组,交换位置,赞同正方观点的同学坐在老师右边,赞同反方观点的同学坐在老师左边。
正反双方势均力敌,小声讨论。
设计意图:提出辩论主题,并根据正反方观点进行分组,为辩论做好准备。
任务一:搜索信息
师:为了使辩论更有效,我们通过网络搜素信息。
教师出示PPT,说明搜索操作步骤。
学生搜集基本观点、相关的事例、数据等能够说服别人的资料,来证明自己和反驳对方的观点。
设计意图:搜索相关事例、数据信息,对网游利、弊有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感受,为辩论顺利开展做准备。
任务二:辩论
师:我们一起看看辩论要求。(出示PPT)
(①辩论时间5分钟;②双方可轮流发言,也可连续辩驳对方;③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说服对方的一方胜;④辩论结束后,评出辩论赛“优秀辩手”。)
师:辩论现在开始,首先由正方发言。
生1:我认为网络游戏利大于弊,因为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话音未落)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网游弊大于利,难道你没有看到多少沉迷网游的学生,荒废学业?
正反双方就网游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激烈辩论。
师:我们的辩论告一段落,在辩论过程中,同学们非常踊跃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胜负难料,咱们听听双方辩论总结。
正反双方各抒己见,总结网游利弊。
设计意图:思辨结合,通过语言碰撞,制造情感冲突,深入探究网游利弊关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网络游戏利与弊。
环节三:制作倡议书,解决问题
任务三:博客交流
师:时间有限,很多同学们还没有来得及表达自己的观点,今天老师提供一个网络交流的平台,创建了我们的班级博客。咱们利用博客来交流。同学们先浏览课本21页,第五课,博客上的交流。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学习如何登录博客、发表日志及评论。
师:打开自学网站。我们通过博客发表日志及评论。
学生登录博客,对网游是非发表观点及评论。
设计意图:提供网络平台,学生通过自学网站学习博客,并发表日志、评论,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网游的利与弊。
任务四:制作倡议书
师:网络游戏有利,也有弊,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去弊存利。关键在于把握度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共同来制作一份倡议书。
学生进入自学网站,制作倡议书。
设计意图:基于辩论、博客交流,形成健康网游的共识,倡导学生提高辨别网游是非的能力,绿色网游。
环节四:总结评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网络是非引起的争议,一步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我们形成了共识,制作了一份倡议书。
学生参照评价表,对本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进行知识回馈并总结。
依据教学环节的构思设计,提供本课时教学网站,并分为五个模块。
首页:通过动画的形式,形象地让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
网游利弊:提供网络游戏利弊的观点。
博客交流:提供网络平台,学生通过自学网站学习博客,并发表日志、评论,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进程中,进一步探究网游的利与弊。
倡议书:提供平台,学生形成健康网游的共识,在倡议书中发表可行建议。
评一评:通过学习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进行知识回馈并总结。
教学反思
综观整个教学设计,始终贯穿一条现实性、活动性、思考性与趣味性的主线,力图体现教与学的统一,主体与主导的统一,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的统一。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几方面的特点。
(1)本节课有别于传统信息技术课,整节课围绕网游是非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辩论、博客交流、制作倡议书,让学生自我思考和自我教育。
(2)笔者前期调查了解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爱玩网游,危害不知;甄别信息,能力薄弱;语言组织,有待加强;思辨能力,逻辑不清。以此确定本课时的三维目标。
(3)本课的板书是通过师生平等的对话、思维的碰撞、共同构建课堂的结晶,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层次分明,架构清晰,重点突出。
(4)本课围绕三条教学线索进行教学,技术线(知识与技能),方法线(过程与方法),德育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三个环节:提出问题,激发思考;探究问题,辨析利弊;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本课教学内容跨度大,上完这节课后,笔者做了一些思考,教学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信息时代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人才。为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学科不容小觑。
然而,信息技术学科被冷落的现象随处可见,被教师们误认为是小学科,可有可无。信息技术课,要么自习,要么被其他学科取代,导致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缺失,导致素质教育出现大的“缺口”。
下面,笔者结合学讲通过教学实践,谈谈“学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的体会。
一、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弥补对信息技术课认识的不足
只要听到“信息技术课”,人们就会立刻与网络游戏对等起来,认为网络游戏容易使学生沉迷,影响学生的学习……
毋庸置疑,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虽然是对信息技术课的误解,但学生因网络游戏耽误学习,影响身心的案例的确数不胜数。但是,如果说计算机玩游戏还可以“令到即禁”的话,手机上玩游戏比计算机方便了许多,学生躺着玩、走着玩、上街玩、过马路也玩,吃饭玩、睡觉玩等,对游戏的迷恋程度简直无以言表。教师们、家长们对学生玩游戏、上网深恶痛疾,部分教师、家长认为在这种大环境下上信息课,是给学生提供更多上网、玩游戏的机会,对学生迷恋游戏推波助澜。
信息课与网络游戏不能画等号,虽然课堂上提到网络游戏,但绝不是让学生玩,而是让学生清楚网络游戏对身心的有害性,让学生学会文明上网。再者,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旨在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否则学生踏入社会将难以适应社会。
我们应克服思想上的担心和多虑,认识到信息课的主要目的和意义,为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保驾护航。
二、开展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认清网络的利与弊
“网络是双刃剑”――有利、有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信息素养掌握情况的好与坏,以及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度的高与低。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的章节中,开展“信息技术的利与弊”的辩论会,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人或事,结合对信息技术的看法和体会,而展开激烈的辩论,让学生“讲出来”心之所想。
如坚持“利大于弊”的学生可以这样辩论:足不出户,打开计算机,利用搜索引擎,国内外的新闻立刻尽收眼底,国内外大事一览无余,各种咨询琳琅满目;利用网络,和远在其他省市、其他国家的亲友可以视频聊天,拉近距离,使距离因网络而没有了距离;利用网络,听歌、看电视及其他方面,网上购物非常普及,为物流发展提供背景和支持;在网上也可以寻医问病、得到法律方面的资助……互联网的发展,买书的少了,网络阅读成为时尚,既方便又省钱,名著、诗歌、散文、杂文、哲理小品文等应有尽有……
坚持“弊大于利”的学习,可以结合以下实例阐述:网络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同时,务必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虚拟性,以及上网对身心的有害甚至毒害。网络上,一些中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网络交友不慎;网上购物时,发现实物物品和网上宣传的大相径庭……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应用网络这把双刃剑,引导他们趋利避害,用其长避其短。
三、开展学讲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知识教学,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如对于“页面的设计”的教学,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在“页面布局”选项中如何设计纸张大小,包括纸张的宽度、高度,页边距的上、下、左、右等如何操作,而“学讲”中,教师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先“学进去”、再“讲出来”,与同学交流。
如教师设计任务:在word的“页面布局”中,将word的“纸张大小”的宽度和高度分别设置为19.6cm和27cm,页边距的上、下、左、右都设置为2cm.
然后,让学生打开word并进行设置,再把如何设置的,怎样操作的等和同学们交流、分享,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借鉴之效,使学生尝到探究学习的快乐。
在《走进网络》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网络、信息受骗的事情,认识到网络世界、网络平台和现实一样,充斥着假、恶、丑。让学生讲一讲大家容易上当受骗的真人真事,如《爸爸,你在哪儿》的获奖信息,在浏览网页时,弹出一个小信息广告:亲爱的用户,您很荣幸成为了《爸爸,你在哪儿》第四季的场外获奖观众,奖品为一台价值4999的平板计算机,现金2998元,您要确定领奖的话,请登录官方网站……签订领取协议,协议一旦签好,就必须领取,24小时之内不领取,您就违约,要交违约金……看似合情合理,没有一点假的迹象,可是点了领取,签了协议,“客服”将一次次催打款,如果不继续打款,他们就会恐吓,你将会接到法院的传票……这样的骗局,让许多人财产受损。
当然,让学生讲一讲网络的优势,诸如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等,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优劣、利弊,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加深对网络的认识。
“学讲”是课堂的新改革、新举措,是主体地位的凸显,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有效运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会积极主动,对信息技术学科倍感兴趣,信息技术课堂才会绽放魅力。
近几年来,学校教育正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涉及各门学科的知识,主要进行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等。思想品德课教学目的的多元性、内涵的丰富性、教学功能的多重性及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通过这一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只凭老师用粉笔黑板讲授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实现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教学方法也在越来越多样化。在采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可以使学生形象深刻地感知学习内容,领略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使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均衡发展。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技术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它能够通过声、形、色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具有再现性,它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反映出丰富内容,加大教学力度。现代教育技术的这些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理论性知识,仅靠教师单纯的讲授显得过于枯燥乏味。尤其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原理,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叙述的方式来逐字逐句地分析,这样的讲解有时候在学生看来是乏味而又抽象的,难以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也难以产生兴趣。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用多媒体展现情境,超时空地把这些情境展现在学生眼前或脑海中,就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由潜伏状态转为活跃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有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是选择、运用、改进和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全组成员围绕某个问题先是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初步知识和观点,然后在小组中展开探究性的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共识的活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取向的思想品德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地提高。这种方法如果用得好,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用得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下面是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 提供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过去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形势。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单一化,会严重阻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人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活动是自主性生成和发展的机制,人的自主性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发展。只有倡导和实施学生自主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上,给他们提供和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要用新的思想理念去指导学生。为了给课堂带来鲜活的知识和无限生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要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教师要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授予学生,发动他们通过网络、书籍和报刊搜集学习资源。从自己的身边、生活中,用自己的眼去发现,用自己的手去采摘,用自己的脑去分析,从而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自主地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积极的心态。如在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课时,教师事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的作业。(1)让学生搜集、交流描写和歌颂父母对子女之爱的诗文和歌曲;(2)收集反映父爱、母爱的感人故事;(3)在家里用心观察一下为生活劳碌奔波的父母,体会父母的辛苦及对自己的关爱;(4)寻找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实物。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材料,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故事,并通过投影展示照片和实物。从这些亲身感受中,学生认识到对父母的孝敬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省在孝敬父母方面的表现,探索改进的方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结论是他们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得出的,而不是教师或教材强加给他们的,便于记忆和理解。这样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分析、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
2 培养小组合作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现代生活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我校正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由小组长负责进行活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可巡回指导点拨。为使这一步顺利进行,教师事先分好组,男女搭配,好坏搭配,不同性格爱好搭配。这样的小组活动,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发言,畅谈自己的个体学习方案,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看法,也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形成小组意见(小组学习方案)。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从而增加学生的合作技巧,还可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在小组中进行探究性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共识。在小组交流中如果出现分歧,教师可以点拨,也可以拿出一组方案进行探讨,让大家对他们小组的意见发表见解。在争论中更容易发现差异,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同学问的交流能力、责任感和与他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健康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课堂,而是体现为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课前,学生要进行调查,收集、筛选、整理信息,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学习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3 师生互动,挖掘合作探究的深度
在教师有序的指导下,各小组之间的小组长持小组方案进行交流,其他组成员可以补充,教师作适当引导或引申发言,这样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使学生能积极回答愉悦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满足。如我在讲《“追星”利与弊》时分正方和反方辩论利与弊。在当今社会,“追星”已成为一种时尚,可以花高价看他们的演唱会,花高价观看各种比赛,造成一些学生没心思学习,有的甚至改变自己的性格。部分家长为了阻止孩子“追星”伤透脑筋,而孩子却以“追星”为时尚。鉴于这种情况,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做好思想工作,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追星的利与弊,转变思想观念,我开展了一次课堂小辩论。
辩论的主题:“追星”的利与弊
正方观点:“追星”是有利的
21 世纪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都有了极大的改变。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高职师范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了高职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对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如何把师范是培养成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师范教育必须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所谓信息意识就是人们以信息角度对自然界和各种社会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的理解、感受和评价,是人们对信息敏感的程度。人的信息意识强不强主要体现在能否发现处处所蕴藏的大量信息,能否利用好现有的各种信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信息意识。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对信息的反应,信息意识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信息素养水平也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会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学生很少,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学习的学生更少,很多同学找到资料后不知那部分对自己有用,哪些应该舍弃。由于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教育教学认识不足,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对于这种状况,可采用具体项目教学法加以解决。
项目任务是集合各学科相关知识对问题进行设计或者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一般指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及课题研究的综合题目。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教法专业等课程中,教师可选择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组织相应教学活动和安排适合学生特点教学任务,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采集信息的途径、独立完成信息整合,充分展示自我创造力的机会,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 10 级小学教育班“信息道德修养”课程时,可采取课堂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网路道德修养和网络安全法规。在完成教学任务前两节课给学生布置辩论题目: 网络的利与弊。让学生就网络道德修养和网络安全法规方面内容做好辩论准备。学生们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兴趣较高,都积极地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辩论小组成员能积极主动的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结束同学能感到收获颇丰,即学到了知识了解了互联网的利与弊,又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了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而且也有效的训练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教师职业技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二、充分利用师范特点,加强学生信息知识教学。
作为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信息知识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只有牢固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才能深刻的理解与应用信息技术。信息知识不仅能体现师范生所掌握信息的丰富程度,它还影响学生对其他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新课程改革要求师范教育一定要把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并把它落实到学校的教学环节中。认真开设好《教师职业修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有关公共课,把高职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教学中把师范各专业的教法课和教学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相对应的具体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研究中小学,面向中小学,服务中小学。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应大量向学生开放,提高利用效率,给学生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机会,努力将学校打造成数字化校园,从而给学生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三、利用师范专业教学,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及应用能力,对信息系统及信息进行正确评价能力统称为信息能力。这种能力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生存能力,师范生如果只有信息意识和信息常识,而缺乏信息处理能力,就无法利用现代化的工具获取、传递、处理那些有应用价值的信息,也无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因此信息能力是师范生信息素养各要素中的核心能力,师范院校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
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程》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公共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丰富学生的信息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技能。在实践教学环节应让学生通过调研,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方向,从而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在教学中多注意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媒体使用能力,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校园网、互联网的操作技能,牢固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地使用一种或多种软件制作对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正确选择一种或多种媒体完成教学实践活动。在教法课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让学生掌握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和原理,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
四、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培养学生信息道德。
在教学实际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及正确的选择。主动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帮助有意义的信息,排斥和抵制不健康内容,不使用及传播非法信息,不组织和参与非法网络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活动,不利用网络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以上四个要素构成了高职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好的信息意识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丰富的信息知识是学习的扎实基础,过硬的信息能力是学习的重要保障,高尚的信息道德则保证了学习的正确方向。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是 jg11eb02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厉以贤。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素质与教师素质[j]。 澳门教育,1996( 4)。
21 世纪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都有了极大的改变。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高职师范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了高职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对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如何把师范是培养成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师范教育必须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所谓信息意识就是人们以信息角度对自然界和各种社会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的理解、感受和评价,是人们对信息敏感的程度。人的信息意识强不强主要体现在能否发现处处所蕴藏的大量信息,能否利用好现有的各种信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能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信息意识。
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对信息的反应,信息意识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信息素养水平也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强,会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学生很少,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学习的学生更少,很多同学找到资料后不知那部分对自己有用,哪些应该舍弃。由于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教育教学认识不足,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对于这种状况,可采用具体项目教学法加以解决。
项目任务是集合各学科相关知识对问题进行设计或者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一般指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及课题研究的综合题目。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和教学教法专业等课程中,教师可选择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组织相应教学活动和安排适合学生特点教学任务,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采集信息的途径、独立完成信息整合,充分展示自我创造力的机会,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 10 级小学教育班“信息道德修养”课程时,可采取课堂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网路道德修养和网络安全法规。在完成教学任务前两节课给学生布置辩论题目: 网络的利与弊。让学生就网络道德修养和网络安全法规方面内容做好辩论准备。学生们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兴趣较高,都积极地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辩论小组成员能积极主动的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结束同学能感到收获颇丰,即学到了知识了解了互联网的利与弊,又更深层次地感受到了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而且也有效的训练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教师职业技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二、充分利用师范特点,加强学生信息知识教学。
作为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信息知识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只有牢固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才能深刻的理解与应用信息技术。信息知识不仅能体现师范生所掌握信息的丰富程度,它还影响学生对其他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新课程改革要求师范教育一定要把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并把它落实到学校的教学环节中。认真开设好《教师职业修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有关公共课,把高职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教学中把师范各专业的教法课和教学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相对应的具体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研究中小学,面向中小学,服务中小学。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应大量向学生开放,提高利用效率,给学生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机会,努力将学校打造成数字化校园,从而给学生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打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三、利用师范专业教学,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及应用能力,对信息系统及信息进行正确评价能力统称为信息能力。这种能力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生存能力,师范生如果只有信息意识和信息常识,而缺乏信息处理能力,就无法利用现代化的工具获取、传递、处理那些有应用价值的信息,也无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因此信息能力是师范生信息素养各要素中的核心能力,师范院校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
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教程》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公共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丰富学生的信息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技能。在实践教学环节应让学生通过调研,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方向,从而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在教学中多注意提高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媒体使用能力,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校园网、互联网的操作技能,牢固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地使用一种或多种软件制作对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正确选择一种或多种媒体完成教学实践活动。在教法课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让学生掌握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和原理,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
四、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培养学生信息道德。
在教学实际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及正确的选择。主动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帮助有意义的信息,排斥和抵制不健康内容,不使用及传播非法信息,不组织和参与非法网络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活动,不利用网络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以上四个要素构成了高职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统一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好的信息意识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丰富的信息知识是学习的扎实基础,过硬的信息能力是学习的重要保障,高尚的信息道德则保证了学习的正确方向。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是 JG11EB02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厉以贤。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素质与教师素质[J]。 澳门教育,1996( 4)。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学生们受到网络、影视等信息传播的影响越来越深,这给班级工作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面对此种情况,该如何加强班级工作的管理呢?
一、以“情”促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此话不错,但是在当今形势下,如果只是想凭借对学生严厉的管理,来达到理想的班级管理,是不现实的想法。现在的学生在时代影响下,个性非常强,对老师及家长的信赖程度已经大大地降低了,如果只是通过严厉的方式来管束他们,会激起他们的叛逆情绪。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严师”的形象,和学生达成一种合作、平等关系。在课余时经常和他们交流、玩耍,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同他们打成一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内心接受班主任,对班主任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也就会看着“顺眼”,自然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方式,乐于接受教育。
二、以书香之气促班级管理,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在班级管理当中,我们也可以发挥学生图书馆的作用,定期组织学生阅读书籍,使学生在书香之气的熏陶下,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更利于班级工作的管理。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教室里度过的,为了使学生避免网络、影视、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我在班级里设立了一个小图书室,在教室后面摆了一个图书架,方便学生们阅读。在书籍的选择上遵照“广开书源,精选书海”的原则。因为好的书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品位,只有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了,班级工作也就好管理了。
为了使学生对书籍阅读的兴趣不减,举办了很多和读书有关的活动。例如举办辩论赛:读书的利与弊。通过对读书利与弊的辩论,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读好书能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净化,能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从而摒弃那些不良书籍,避免了不良书籍的诱惑。除了组织辩论赛之处,还不定期地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使学生在书海中得到快乐。
三、以疏导方法促学生改错,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俗话说:“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都还没有定型,免不了会犯错,当他们犯错之后,我们要以积极的、正确的方法疏导他们,而不能一味地责备他们、惩罚他们、冷淡他们。
现在的学生,有的以谈情说爱为荣,有的以敢于顶风违纪为荣,这些学生明显是非观念已经颠倒,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对班级建设的破坏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他们的未来也是令人担忧的。例如,我今年所带的新班级,在刚开学的时候学生都能遵守校规校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校园环境熟悉起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多了,他们以前的不安全感已消失了,他们身上的一些坏习惯就开始呈现出来了,课堂上经常讲话,不认真听讲,下课后结成小帮派,欺负弱小的同学等。为不使这些坏习惯继续扩大化,我没有正面地去批评他们,而是通过班会、小组讨论、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从侧面去引导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一定要改正错误。通过“温柔”的疏导方式不但避免了师生之间的冲突,同时还“和平”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四、以纪律约束学生行为,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一、道理在“辩”中明白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如我在教学“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框时,在讲“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个问题时,采用辩论的方式,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阐述网络的利与弊,在激烈的辩论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更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得到提高,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到了实处。
二、情感在“玩”中体会
初中生天性好动、贪玩,喜欢各种活动和游戏。我在课堂上适时地组织学生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悟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这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如在讲“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一框,阐述“我的意志品质”时,我设计了“擂台比武”的活动。活动中,我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参加活动表演“金鸡独立”,一条腿抬起来呈直角,另一条腿站直,全身都不许动,谁坚持的时间长,谁为获胜者。通过此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意志品质坚强与懦弱其实就在一念之间,懂得坚持的重要性。
三、行为在“做”中指导
践行是思想品德课的突出特点。在思品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实际锻炼的机会和环境,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在讲“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一框中的“如何磨砺坚强的意志”时,我告诉学生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我让学生早起锻炼身体,要求自己每天背诵一些单词,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劳动,早起清扫分担区卫生时做到不拖拉,认真积极去做。
我相信通过这些贴近于课堂,贴近于生活的教学,会使学生更喜欢思品,热爱思品,从而用良好的道德品质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导入设计得好,生动有趣,或者别开生面,或者引人深思,就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例如,可以从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脍炙人口的谚语、美妙动听的音乐、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的思考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例如,在教学“承担责任,服务社会”这一单元时,我就用了一个小故事来导入,说的是一群淘气的小猴子趁猴王和猴叔不在,把邻居的一棵山果树扯得稀烂,树上的山果全吃到肚子里,猴叔回来后,问它们谁吃了山果,结果谁也不敢承认,猴王回来后也问大家谁吃了山果,大家照旧个个往后缩,唯有猴叔站出来,承认是自己允许大家吃的,愿意接受处罚,猴叔挺身而出承担责任的举动感化了小猴子们,它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纷纷去猴王那里认错。借此告诉学生:承担责任需要有广阔的胸怀,在很多时候,承担责任无异于承担风险,有时甚至要蒙受委屈,勇敢地承担责任,解决了难题,化解了危机,你的人格魅力也因此会得到提升。于是,学生在听故事的轻松氛围中感受了责任感。
二、精心设问,引导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可见,问题意识必须深入课堂。那么,怎样做呢?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而过于难的问题,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书本上有很多事例都设置了相应的思考题,可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总像是在挤牙膏。更有甚者站起来后直截了当地跟我说不会!而每当我讲到一些流行事物、新鲜实事、真实案例时,学生们却个个雀跃不已。如此看来,学生并非真正“失语”,而是我不会提问。为什么一定要纠缠于书本上的事例呢?教师可以抛开课本上的陈旧事例,利用鲜活的时事、身边的新闻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激发他们去思考。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乐在课堂
1.上好“活动课”
在课堂上偶尔穿插一些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指导他们应怎样正确面对来自心理、人格、道德情操、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时,师生进行互动表演一个短剧,大概内容为“两个家庭各有一个小孩子,又是同姓同名,两家家长都强烈要求对方孩子改名”,以这个主线展开表演。让学生大胆表演,表演结束后,再让大家讨论谁对谁错。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都不对。”起名是每个人的自由,每个公民都有享有姓名决定权和使用权,任何人都不得侵害他人的姓名权。由此再回到书本上,学习本框内容时,就容易多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上好“辩论课”
初中生虽然知识还不够丰富,但他们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他们的知识、能力超乎我们教师的想象。例如,上课时,先让正方、反方的学生集中一起发表言论,让他们各选出几位能说会道的同学上台辩论,辩论时,教师可充当主持人,也可以学生做主持人。切忌走过场,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对待。通过辩论,学生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例如,在教学“网络交往的利与弊”一内容时,请学生分组展开辩论,辩题为“网络游戏的利与弊”。辩论中学生提到了网络游戏对于开发人的智力,锻炼眼耳手脑并用能力,丰富业余生活,放松调节学习是有好处的,但若沉迷于其中,则会影响学习,影响视力,影响身体健康……这些说法让学生深受教育,许多学生表示将会调整自己玩游戏的时间和方式。
“把××题抄在作业本上”,这是课改前教师布置作业经常说的一句话。“抄一抄,背一背,练一练”这种简单的作业形式,虽然说巩固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考试的分数,但是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压抑了学生潜在素质的发挥。学生做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做作业已成为压在学生双肩上的沉重负担。目前这种作业形式还是普遍存在的。新课标指出:“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因此,以前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作业的形式应变单一为多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置诸如调查报告、主题辩论、小组讨论、编排小品、公益活动、小论文等多种作业形式。作业的形式应该丰富多彩,以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如在讲授《身边的诱惑》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辩论作业题:让同学们在班会课上,以“网络对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利与弊”为主题,把全班同学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在辩论中正反两方就网络的利与弊做了充分的阐述,有理有据,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激情和机智让我赞叹不绝。这次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在矛盾冲突中,学生对网络有了正确、全面的认识。
二、作业的内容由理论走向实践
课改前,作业的布置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视野仅局限于课本,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实践性。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属性,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归宿,新课标特别突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性。因此,思想品德课作业要向社会实践开放,作业的内容应该走出书本,走向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践性因素,让学生在课后亲自动手,亲身体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社会,扩大了视野,在实践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的作业学生愿意去做。
例如,在讲授“我国的环境问题”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我设计了一个主题为“环境问题与对策”的调查报告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身边的环境进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都很高兴地走出校园,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如有的小组到我们镇的板材厂进行调查,发现工厂里面冒出的浓烟对环境的污染很大,向老板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有的小组就艾山上游客扔下的垃圾进行调查,然后制作了很多小广告牌,竖在马路两边,告诫游人不要乱扔垃圾,注意保护环境,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了做作业的乐趣,培养了实践能力。
三、作业的完成过程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有时繁重的作业负担压得学生喘不过气,这不仅导致了学生厌学,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要能适应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做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
在讲授“老师伴我成长”之前,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师生之间在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和矛盾冲突的素材,根据这些素材,编写一个小剧本。剧本要能反映冲突是如何发生的,双方是如何沟通,最后是怎样解决的。根据剧本分配角色,进行小品排演。课后学生积极搜集资料,采访自己的老师,进行换位思考,然后将搜集上来的材料进行整理并把它编成小品。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知道了如何与老师相处,理解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材料,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四、作业的答案要凸显学生的个性
传统的作业,追求答案的统一,否则就是错误。新课标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张扬学生的个性。新课标下的作业,不必刻意追求答案的统一性,我们允许学生的作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声音。每种答案只要能凸显学生的个性,我们都要给予表扬、尊重和肯定。
(3)说学生情况。我认为现代高中学生普遍身心发育失衡,感情冲动,缺少理智,思想冲突多,好表现自己,常表现出成熟又不成熟,明辨明是非能力差,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还比较习惯于老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但对教学“空讲大道理”又普遍反感。因此,运用新理念教学这部分内容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使课程目标在学生情感体验中和浓厚学习兴趣中潜移默化地实现。
(4)说教法与学法。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体验,结合现代高中学生特点及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我认为本课教学可采用创设情境问题,在课堂外用指导自学和角色体验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课堂内用辩论的方法,让学生在争辩中领悟观点,在亲身体验中自己得出结论,学会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此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可以不再是强调“知识点”的“落实”和教师的“分析到位”、“落实到位”,而应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5)说教学过程。第一步:印发以下自学提纲给学生,指导学生在课外自学教材内容:①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区分矛盾主次方面要注意:a.前提:必须是每一种矛盾中。如图:圆内黑色部分为矛盾次要方面,其余部分为矛盾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影响,只是不起主要作用。矛盾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现实教的,有条件的。矛盾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性质就发生了改变。如绝缘体与导体见下图:
③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b.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第二步:在课外把学生分为两个大组,组成正反辩论方两大阵营,由学生推荐出一、二、三辩手,安排各组学生从报刊、杂志、网上及现实生活中搜集有关中学上网利与弊的资料和案例,交给本组一、二、三辩手,并配合他们整理资料和案例,结合教材唯物辩证法相关内容撰写辩论稿,为课堂上展开辩论作准备。
第三步:在课堂上辩论
1.学生主持人陈词: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了上网的行列,广大青少年对网络趋之若鹜,纷纷触网。专家估计中国有250万青少年上网成瘾,网瘾与酒瘾、毒瘾一样属于病态,患者若一天不上网,内分泌便会失调,人变得心烦意乱。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些家长和学校眼中的“洪水猛兽”,孩子沉迷于网络已经让家庭、学校、社会忧心忡忡,而、网恋等字眼更让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上网心惊肉跳,面对中学生上网的利弊,社会各界莫衷一是。今天就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学习的哲学知识对“中学生应不应该上网?”展开辩论。
2.正反方一辩发言表明立场,时间各为3分钟。
3.正反方二辩发言,时间各为3分钟。
4.正反两方自由辩论,时间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