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劳动教育的概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2、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保证。
3、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二)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学纪律教育
6、民主和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道德教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德育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3、知行统一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1)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
(1)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须依时间、地点、条件而定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关键词:园本活动;童谣系列;开发研究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应用园本活动,通过对其系统地开发利用,对其具体的构成种类进行探究,进而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价值与效能。本文基于园本童谣系列活动的相关开发研究,对其主要种类进行了分类探究。
一、基于园本的童谣系列活动概述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各种童谣艺术种类相对较为繁多,在幼儿活动的开展中融入童谣系列活动,并将其作为园本活动,在实践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幼儿在童谣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其传统文化以及区域风情等进行了解与感知,通过传统的文化熏陶,在无形中不断激发幼儿的内在情怀。童谣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自身的艺术形式与其表演风格,有效地增强幼儿的民俗审美兴趣,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以及审美艺术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此种园本活动,通过对其系统的探究分析和灵活的应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二、童谣活动的主要模式
基于幼儿一日生活模式下的童谣系列活动,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其具体题材与内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游戏童谣、教育童谣、劳动童谣、生活童谣等相关类别。
1.游戏童谣
此种类别的童谣就是在幼儿游戏活动开展中的相关童谣模式,其可以为游戏活动的开展伴奏,也可以作为游戏开展的主要内容,如绕口令、丢手绢等游戏。
游戏性的童谣是其本质的彰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童谣的影响。在母亲的吟唱中入睡、在童谣中玩耍等都是童谣的主要表现。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幼儿具有爱动的天性,生活给予其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自己的模式探究世界,锻炼自己,他们可以利用各种技巧进行学习,而在童谣中进行各种知识的探究与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模式。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针对童谣的不同内容开展不同的一日游戏活动。例如,在丢手绢的童谣游戏活动开展中,教师就可以让幼儿一边唱丢手绢的童谣、一边玩游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游戏参与性。
2.教育童谣
此种童谣类别就是对幼儿的相关道德行为、人际交往以及礼仪活动等进行有效的规范。在实践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此种童谣对幼儿的行为模式进行规范,使幼儿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关心同学的好习惯。例如,“过马路、左右瞧,大家要走人行道。公路若无斑马线,直行通过勿打闹。远离汽车不猛跑,迅速安全通行好。”此种类别的童谣就是对幼儿的交通行为进行了规范。
3.生活童谣
此种童谣就是基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性格兴趣进行创作的一种童谣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美以及探究美的能力,此种类别的童谣可以有效地拓展儿童的整体知识面,对于幼儿的智力也有一定的开发作用。在实践中,此种模式的童谣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可以通过强烈的生活气息,提升其内在的艺术感染力。例如,童谣《蚂蚁搬虫虫》:“一个搬,搬不动;两个搬,掀条缝;三个搬,动一动;四个五个六七个,大家一起搬进洞。”这种取之于幼儿生活的生活童谣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生活感知能力,将其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有效地融合起来,可以提升幼儿整体的生活能力,对于幼儿的生活审美情趣以及想象能力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
4.劳动童谣
此种童谣主要就是基于劳动内容为主的童谣模式,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整体审美情趣与音乐感知能力,对于提升幼儿的韵律感也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师在一日生活的相P劳动教育中应用此种类别的童谣,可以提升幼儿的劳动热情。例如,《吃饭歌》:“我的小手真能干,自己来喂自己饭。吃青菜,剥鸡蛋,身体健康多可爱。”《喝水歌》:“我的小手真能干,杯杯清水保平安。你一杯,我一杯,多喝水身体棒。”《穿衣歌》:“一件衣服四个洞,宝宝套进大洞洞。脑袋钻出中洞洞,小手伸出小洞洞。小纽扣,钻洞洞,一二三,钻出来。我的小手真能干,自己事情自己办。穿衣服,脱鞋袜,勤劳聪明人人爱。”这些相关童谣内容就可以使幼儿感受到劳动的美好,具有浓重的天真童趣。此种类别的劳动童谣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自身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在实践中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与内涵,充分地彰显了其内在的审美能力。
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关于舞蹈的起源代表性的学说主要有神授、宗教巫术、、宗教巫术、游戏、劳动等说法。可谓众说纷纭。
神授说是最早的关于舞蹈起源的学说,它把舞蹈的起源归于神的恩赐或传授。模仿说认为舞蹈是通过观察、模仿动物动作、行为以及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而产生的。游戏说认为舞蹈是由于人精力过剩,游戏而产生的。马克思文艺理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的“劳动说”认为舞蹈是伴随生产劳动产生的。劳动使人有了健美的形体,而且劳动中的动作蕴蓄着力和美,是舞蹈技巧的源泉。上古时代,伴随着生产劳动舞蹈产生了,而且用来交流思想、感情。原始部落里,打猎和战争都是部落一起行动,这决定了原始舞蹈是集体性的。部落为了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出现了图腾。庆贺或祷告时对着图腾跳舞,就出现了图腾舞蹈。
到了奴隶社会,图腾崇拜和巫术迷信结合出现了巫舞。尽管图腾崇拜和巫术都是原始的,但他们的活动形式和性质都不同。当时人们将图腾当成偶像,而将巫师看成人神间的角色。图腾舞蹈是集体舞蹈,而巫舞是巫师个人的表演。巫术中的歌和舞只是用来制造神秘气氛的手段,用来保证巫术的成功。
到了封建社会,宫廷舞蹈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在汉魏和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主要用于祭祖和宴饮助兴场合。西方社交舞蹈的起源是在 17 世纪后,根据宫廷舞蹈的特点并吸收了一些民间的舞蹈,加以改编成为了以社交娱乐性质为主的舞蹈形式。20 世纪初的西方,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现代舞兴起了。后又在现代主义的思想影响下衍生出了很多舞蹈派别。现代舞反对传统的艺术观念,提倡创新、自由,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表演体系及理论体系。民间舞蹈是舞蹈发展的主流,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一条永不枯竭的舞蹈源泉。
第二节体育表演项目概述
体育是以身体素质练习为基本要求,为了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全面发展,进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体育表演项目是以舞蹈、音乐、服装等艺术表现方式为烘托,把不同艺术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进行改造、移植、放大和组建来实现本运动项目的基本内容,以运动技能和艺术表现为主要内容的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审美价值的身体文化娱乐活动。
体育萌发于原始社会早期,经多次质的飞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形成。但长期以来,关于体育起源问题存在着多种学说,最主要的是“劳动说”。该学说认为体育起源于劳动,学者们倾向于这种观点。由于劳动创造了人,因而劳动是体育起源的主要源头和最初动力。
体育往往是战争年代训练士兵的内容,这也促使了体育的最终形成,但也非主源头。体育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宗教巫术和战争等都成为了促使体育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和动力。
人类为了捕食野兽,防止其侵袭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最原始的身体活动技能如奔跑,跳跃,攀爬和投射等。距今 3000 到 5000 万年前,人们意识到要想猎取到更多的野兽,必须有更好的身体素质,所以人们逐渐将劳动教育和身体素质锻炼分开。考古学者研究发现,这时的人们开始进行长跑、投掷、立定跳远等训练活动,学者们称作“身体锻炼发展阶段”。
随着娱乐活动和身体锻炼的发展,各种生活能力及身体素质提高了。后来又用分胜负的比赛方式进行娱乐,最初的“竞技体育”就诞生了,这是原始体育第二次质的飞跃。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原始赛会的出现是原始体育最后一次质的飞跃。随着社会进步,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一些着名的赛会中心。原始体育就这样经历了萌芽期、身体锻炼、竞技、祭祀运动会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体育最终形成了。
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在体育与艺术的不断融合下,衍生出了富观赏及艺术性的体育活动,形式上以力量、技巧、功夫等为主,内容上是不具有对抗性,旨在以传播体育文化为目的。体育表演项目主要有:艺术体操、自由体操、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和武术等。
第二章舞蹈与体育表演项目的比较
第一节舞蹈与体育表演项目的相同点
舞蹈和体育都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基本表现形式的一种身体艺术,也均是表达身体语言的基本形式。舞蹈是通过舞者的训练、编排及有组织的肢体动作、造型在音乐的伴奏下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表达形式;而体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体的生理机能、人体构造、身体发展的教育、力学原理及其有效运用。
舞蹈及体育都贯穿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并同为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因为舞蹈和体育都是身体艺术,因此两者最大的共性就是都是通过肢体运动来表现的形式。再者,不管是体育还是舞蹈,人们的目的或宗旨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传达某种事物以及感情。
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某种需要,于是乎就衍生出了舞蹈与体育这样两种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身体运动,两者各有各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通过互相借鉴、吸取的方式使彼此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二节舞蹈与体育表演项目的不同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能够发掘自我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的生活态度。但是,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经费不足、资源不够、师资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相当突出。所以,如何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学习并展开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
(一)客观问题
在有关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调研中发现:
1.城乡差异明显,农村课改存在难度。
2.课程资源匮乏,经费投入存在不足。
3.教师能力不足,课程内容需要调整。
(二)主观问题
1.农村学校多数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性质和内容理解不到位,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和定位。其次不少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文件还没能完全贯彻落实,使得当前的综合实践课程难以真正普及,“主课占用课时”“课时少”现象十分的普遍。
2.不能灵活按照当地的情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调整课程。在北方农村,课程资源成了制约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关键性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开发者的课程资源一时缺乏。其实,农村有很所多课程资源,只是教师不能从广阔的视野上洞察、识别、发现课程资源。农村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的状况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学生缺乏思考创造能力,课堂气氛生硬死板。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点搬出来,也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动手。而是要将综合实践课深化到更高的层次,让综合实践活动与学习思考相结合,这需要巧妙的设计和构思,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定要将综合实践的真正意义体现出来。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要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始已经有十几年,但是相关的课程规定却十分模糊,具体的指导纲要也没有出台。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具体明确的指导文件及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以避免认识上的模糊,为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准确导航。
(二)要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要改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现状,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关实施方案,严格执行规定,开齐开足课时。要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加强教师和各学校之间的互动,通过培训学习使教师尽快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健全规章制度,形成以课堂为主场,活动为主体,老师为主角的工作体系,相互协调,形成合力。
(三)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教师要增强终身学习意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调研活动。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现有的条件下,要遵循针对性、调整性、经济性原则,从当地文化和乡土情方面出发,开发各种资源。
(四)要发挥社会力量的辅助作用
综合实践课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范畴,要改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现状,发挥社会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如展开交通安全、防火防盗、防诈骗等法制教育。要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社区的作用,请相关人员利用假期带领学生站来社会实践活动。
三.具体实践方法
(一)主题活动的选择
1.引导学生从“劳动教育”、“环保教育”、“人与自然”的方面提炼主题。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劳动观,学习劳动技巧,树立环保意识,参与环保实践。
2.社会生活就是一本活教材,它能为学生的活动贡献出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因此学生能在实践中更多关注社会、体验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健康愉悦的成长,智慧而创意的生活。
(二)活动展开方法的尝试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活动要尊重学生的差异,采用多样的探究方式和活动手段,刺激学生调度多种感官,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学生在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活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身经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的自我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案例分析
以北方农村的小学综合实践为例,北方的气候总体来说春秋季并不明显,几乎是冬天过了就是夏天,农村条件有限,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很大程度上是要围绕本校资源,地方资源进行的。所以立足学生兴趣,围绕地方资源设计开发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校本综合活动实施案例。
在校本资源开发过程中,根据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地理特点,开展具有校本资源的三贴近主题系列活动,要求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地域,探究发现生活美,家乡美和人文美。这些活动意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手机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活动包括:民间故事传说、古今地理发现、自然风景、交通状况、特a和开发建设等。这一系列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与实践,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有效地激发师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小结:可以说综合活动实践课的实施对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一门极为理想的学校教学课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顺利而有效的实施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有困难也有挑战,任重而道远。由于个人认识有限,难以概述全面,希望学者们可以继续交易研究,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生活其实就是教育,教育源于生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的,只有当教育通过生活而发出力量时,才能体现其价值。而初中生正是明日的朝阳,也是最适合普及思想教育的年龄阶段,更
能有效地将其探究的方向和路线拉得更长、更远。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中思想品德路线的探究吧?
一、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概述
(一)思想品德的含义
1.背景
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提出,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其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对其成员施加力量,最终让他们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特点
学科特点:阶级性、实践性、综合性。
功能特点:客观性、多方面性、层次性、发展性。
环境特点:广泛性、动态性、特定性、可创性。
3.构成
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情境创设、教学的主要内容、新课的导入效果、教学的组织活动。
(二)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内容
1.环境教育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什么样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在家庭和学校里,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来自不同性格的人的影响,但更多的却是考验一个人的自制力。能够很好地按自己想走的路走,不受别人影响的人,他的心一定是十分坚定的,对事物的态度也是很果断的。
2.劳动教育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思想品德教育对于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对孩子的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只有更多地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一些事,才能让他们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家里,也可以教导他:自己动手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会从天上掉下来的。
3.学校教育
学校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圣地,里面有很多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只要你和他们和睦相处、友好交流,你就会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有利于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东西。校园文化是一个传播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它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不同的知识群体联系在一起,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更好地吸收和运用。
(三)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
不管做什么都有一条路线或途径,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也是一样,想要实现它,也是有途径的。它的实现可以通过体验教育来实现、体验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的束缚,更有一些学生因成绩下降而缺少自信,导致学习的效果变差,这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给他们提供的条件造成的。因此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一些用文字无法理解的知识点。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探究
(一)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探究的方向和对象
在一个家庭里,人们一般最关注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要一个家庭里有孩子,那么孩子将来在哪里上学,上什么样的学校,这都是作为父母最关心和最在乎的问题,也是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路途的一个铺垫。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必须要真正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思想道德的升华和其中的情感。良好习惯的养成靠的是学生自己对教育知识的了解和把握,而不是单靠片面的讲解和概念知识来理解的,需要反复多次的学习来加深记忆,这样才可能达到效果。
(二)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探究的一些措施
在教学的过程中,初中教师会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划分,将所讲授的主次内容分为重难点,再进行教授和传播。教师应针对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和实际认知水平的不同,将所授内容进行整合分配,合理安排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探究,还可以通过由简到深、深入浅出的方式,列举实例,让学生通过快速理解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探究的疑难问题
由于长期机械的操作,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差,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答的疑难问题,他们本就没有什么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效率也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更不会自己主动去解决那些不懂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对这类课堂进行思考,并针对遇到的情况和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组织好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让学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克服难题。
三、总结
(一)高尚思想品德的养成
思想品德对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有一定的要求,在思想方面要求我们要处于一个健康向上的状态;在道德方面要求我们要遵守社会制约和法制规范;在行为上要求我们要守护法律法规。
(二)自身形象的塑造和态度
要有自己的一套严格要求,不论学习和生活都要尽可能让自己树立一个比较端正和积极向上的形象。
(三)丰富历史知识的积累
高尚的思想品德都是前人留下的,许多历史人物都有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理解,有些诗歌和散文中提到的极具代表性的事物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丰富的历史文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了解和认知,我们要学会从中找到更多对我们有帮助的东西。
2.社区环境、传播媒介、学校、家庭诸因素在学生道德发展中各自不同的作用及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最成功、最受学生欢迎和最不成功、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德育活动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4.当前中小学生道德发展诸因素(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的最薄弱环节。
这个调查研究仅是我们整个道德教育研究中的第一阶段,第二步的工作将是根据道德教育理论和调查结果,拟定一套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拟订一套适合于我省中小学生特点的道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小学道德教育与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激励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理论、指标体系和方法技术),选定学校进行实验验证,以提高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总体概述
应该说,我省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总体上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有80%左右的学生,在许多项目测量中,显示出良好的品德素养。这说明,我们这几年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有成效的。比如:对“我们国家太穷了,有机会我一定争取出国不再回来”持否定态度的占95%;对“如果能出国赚钱,任何下贱的事我都干”表示不同意的占94.5%。这虽然不足以全面反映当前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广大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心血没有白费。
但我们也看到,中小学道德教育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诚实问题,在我们设计的一个测验学生是否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作弊的项目中,有60%的学生显示出不诚实的倾向,其中学段愈高这种情况愈严重。联系到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在考试中出现的类似问题,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是可信的。这种现象可能与社会环境影响有关。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运作尚未完全进入理性化、法制化阶段,在不发达、不规范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且多能得逞,这就难免对中小学生产生恶劣影响。此外,学校德育工作长期以来对诚实正直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也是一个原因。
其次是勤劳俭朴问题。有52%的学生很少或从未干过家务;有25%的学生很不情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事实上,近年来学校对劳动教育抓得比较紧,许多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但由于结合社会实际教育学生懂得劳动的作用和意义不够,以及许多家长因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不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为未来独立生活所必需的家务劳动,使其收效甚微。因此,教育学生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对个人、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并提高他们的劳动自觉性,是今后学校教育中应当加以重视的。
第三是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弱。有26%的学生觉得自己难以承受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或打击。这自然与当代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学校和家庭过多的呵护,学生缺乏忧患意识和艰苦的生活锻炼。这种现象若不加以纠正,将来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
第四是孝敬父母问题。虽然有90%的学生存有报答父母之心,但他们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来或不知道怎么表示。37%的学生很少与父母交谈,更多的人没有帮父母干家务。也就是说,他们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却缺乏相应的道德行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校和社会的德育观念偏颇有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把孝道视为封建伦理道德避而不谈。事实上,孝敬父母是爱国主义、乐于助人、团结友爱、谦恭礼让、责任感等道德品质的基础。
第五是主持公平和正义的品质较差。只有75%的学生表示,当好友与人发生纠纷时会站在有理的一边;而有26%的人则表示偏袒好友或干脆躲开。这26%的人中还仅仅是出于情面上的考虑。可以推断,当危及自己安全时,表示偏袒或干脆躲开的就远不只26%了。联系到社会上见义勇为者少、明哲保身者多的现象,更使我们感到在中小学加强正义感的教育与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六是集体观念淡薄。只有69%的学生很喜欢参加集体性的活动。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前学校中集体主义教育少了;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社会上个人冒尖、个人奋斗成功的现象较多,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使人际关系趋于冷漠,这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之相呼应的是,学生的宽容精神也比较差,如表示与人发生矛盾时,能主动与之和好的学生仅为66%。实际上,现代化的大生产和发达的商品经济,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在生产方面,更需要团结协作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今后亟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了解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外界作用的程度是我们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发现,有39%的中小学生认为对他们为人处事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父母;32%认为是学校、教师;29%认为是社会文化媒体。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一种多维的环境,家庭成员、社会文化媒体、社会生活现象对青少年产生的作用日益上升,因此必须下大力抓好家庭教育这一个重要环节。
各学段学生道德品质的比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生的道德品质现状值得忧虑。如我们在一项测量作弊倾向的测验中发现,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的不诚实倾向分别为53%、66%和74%。联系到当前假冒伪劣现象给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公民,是我们今后道德教育应突出强调的一个方面。在勤劳俭朴方面,很爱参加学校劳动的人数比例在三个学段逐步递减(82%、76%、57%);高中生中喜欢在消费上攀比的情况从小学和初中的16%左右猛然增加到31%。随着年龄增长,消费上有一定的自或更注重外在形象是自然的,但必须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此高中阶段,要适当进行消费教育。
学习上的勤奋进取精神在高中阶段也有衰退。根据调查,争取好成绩的高中生仅为63%,大大低于小学的81%和初中的83%;力求独立克服学习上困难的高中生为70%,而小学生为84%,初中生为86%;愿意在今后的事业上有所进取的高中生为77%,而小学和初中生则为85%左右。这里反映出的问题可能与当前社会上知识和收益失衡及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不适应有关。如何使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继续进取,提高学习积极性,是社会和学校应加以研究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对家乡很有感情的人数比例从小学到高中呈递减趋势(90%、79%、69%),这种现象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心态在初、高中学生中颇为严重。其数字也预示了今后我省人口外向流动增强的潜在性和建设农村的艰巨性。
高中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明显弱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表示很喜欢班集体和集体活动的人数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1%、65%、49%;高中生表示乐意完成班集体分配的难事的仅为65%,低于小学的87%和初中的82%;表示愿意尽力帮助同学的为76%,低于小学的85%和初中的89%。由此可见,培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艰巨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自我反省、自制自律和谦恭礼让的品质并未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这种反常的现象也在几道道德规范理解程度测试题中反映出来。在提倡节约的三项原因(①因为父母希望子女节俭;②因为平时节俭便不致于有求于人;③勤俭是一种美德)中,选择③的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5%、82%和71%。
从正常的道德认知发展来看,中小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力总体上应是不断提高的。上面这些反常的情况说明,中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具有敏感性和不稳定性(如道德认知水平的局部停滞和下降);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对中学生道德品质产生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如崇尚实惠、拜金主义等一些社会现象,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的发展,甚至出现一些道德认识障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如过去只强调说教,现在又过分偏于他律)等等。在当前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增强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使之内化,值得深思。
不同学段的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途径也不同。高中生虽然外表上与父母不那么亲近,但父母的言行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因而道德教育不能没有家庭的协助。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例大致保持在1/3左右,如果方法得当,作用还会增大。而对小学生而言,则取决于道德规范和行为本身与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关系的紧密程度。小学生的日常道德规范认知水平表现为:对较远离其生活的理解力低,对贴近其生活并具体实践的则理解力高些。为此,对这些“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我们应注意适当地通过与他们生活、学习较贴近的电影、电视、广播和图书之类直观形象的媒体来影响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沿海地区和内地山区学生的比较
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总体上讲,内陆地区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水平低于沿海地区,但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则高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环境更为开放,初、高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观念变化较快,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认同程度较低;而内地山区由于环境比较封闭,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变化比较迟缓,相对沿海地区更稳定、淳朴一些。比如,在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方面,内地山区高中生中有73%愿意这样做,沿海地区为60%;很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内地山区初中生比例为83%,沿海地区仅为68%;内地山区高中生的学习进取心强于沿海地区(分别为69%和57%);有66%的内地初中生经常和父母交谈,而沿海只有55%。此外,诸如同情心、热爱家乡、乐于奉献等品质的发展方面,内地山区的中学生均强于沿海地区。在调查的样本中,内地山区有86%的初中生对自己的家乡很有感情,而沿海地区则只有70%,这可能是因为沿海地区与国外各方面交流较多,社会环境中出现的一些消极因素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对其道德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地比较国内外的生活与发展,加强热爱家乡的教育,是沿海地区学校德育应重视的工作;同时应探讨在商品经济竞争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宽宏大量的品质。
近几年,沿海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小学比较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比如不少地区小学向家长发放调查表,了解学生在家的劳动情况等。而内地山区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似乎有放松的迹象。如在勤劳俭朴方面,沿海地区小学生经常干家务事和从未干过的分别为42%和11%,而内陆地区学生则为35%和20%;不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沿海为14%,内陆为23%;喜欢在消费上攀比的,沿海为14%,内陆为21%。因此,应该在内地山区的小学大力加强劳动教育。
在勤奋进取方面,内陆地区的小学生也不如沿海地区。在学习中力争取得好成绩的,沿海高达90%,而内陆仅为69%;学习中遇到困难、自己设法解决的,沿海为91%,内陆为77%。两地区初中差距不大。而内地山区高中生的进取精神又强于沿海地区。这可能由于沿海地区的家庭对幼小子女在学习上的要求较高,而到高中阶段,随着就业机会增多,学生减弱了在学习上的进取心;而内地山区的家长对能上高中的子女升学期望值较高,并不断强化学生这方面的心理欲求。因而,沿海地区的中学应教育学生保持学习上的竞争与进取意识,当升学无望时,应使这种品质转移到对事业和人生的追求上;而内地山区学校应注意从小就鼓励学生竞争进取,同时教育学生立志开发山区,建设山区。
总体上看,内地山区的学生在道德判断和认知的发展水平上低于沿海地区的学生,道德发展未摆脱他律状态的比沿海地区多。
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是在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渐习得的。儿童只有在许多行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逐渐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沿海地区的儿童相对于内陆地区的儿童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频繁,获得的信息量多,实践活动量也大,因此在道德认知水平上高于内陆地区的学生。
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去看,过去我们的德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过分偏重书本知识,偏重考试和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生存能力、竞争意识、价值观念、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近几年,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需要反而促进学校重视加强道德教育。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学校的升学率负担相对低于内陆地区,这也为沿海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条件。总之,扩大儿童的活动与实践领域,在活动和实践中加强道德教育,是内地山区学校应当引起充分重视的。这种情况也说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学校教育虽有负面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全面认识社会影响,对消极因素不必害怕,只要我们积极引导,总是会有成效的。
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学生之间的比较
在小学阶段,重点小学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反不如一般学校。如在勇于承认错误、干家务事,守信用、喜欢集体活动、关心他人、宽容心和责任感等方面,重点小学学生的良好比率均低于非重点小学10个百分点左右。一般说来,重点小学的学生与非重点小学的学生起始的智力相差并不大。能进入重点小学,有的是因属于片内,相当多的是由于走了各种途径。因此,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寄予厚望,在功课上抓得紧。重点小学的功课也相对繁重。因此,对于重点小学来说,应该在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加强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尽管重点小学的教师和学生父母对小学生的成绩如此重视,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重点小学学生的学习进取精神却不如非重点小学:表示要在学习上争取好成绩的,重点小学和非重点小学分别为79%和93%;表示在学习中碰到难题努力自己想出来的,重点小学学生只有80%,而非重点小学学生却有92%;表示在事业方面努力进取奋斗不息的,二者之比为80%和89%。这种情况说明,重点小学可能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另外,重点小学学生的父母很多恨铁不成钢,或“陪读”,或请“家教”,学生承受较多的心理压力,虽然他们心理压力承受能力强的学生比例较大(重点校44%,一般校38%),但他们对学习可能会感到厌烦,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意识。而在非重点小学读书的学生,要求将来进入重点中学学习的愿望比较强烈,这就促使他们在学习上更具主动性和进取心。
上述观点,可以从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因素调查中得到佐证。重点小学学生中,认为家庭和父母对自己作用较大的有31%,而非重点小学仅为14%;认为电视、电影、广播等传播媒体对自己影响较大的,重点小学有37%,而非重点小学多达56%。这里说明了重点小学学生的父母对子女看电视等活动的限制。而过多的限制和他律,使学生在品质发展上自律程度降低,重点小学学生的自律程度就低于非重点小学学生。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过重的学习负担会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品质发展状况和小学有所不同。首先,重点中学学生自尊自爱的品质略强于一般校。如在“为了出国或赚钱,任何下贱的事都干”的回答中,重点校肯定的只有2%,一般校有6%;重点校从未参加赌博之类活动的学生为91%,一般校为85%。在诚实倾向的测验中差异更为显著,重点中学不诚实倾向的有48%,一般校高达76%。在谦恭礼让和宽容心方面,重点中学也略强于一般校。另一个差异表现在重视集体荣誉方面,重点中学占92%,一般校占84%。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可能是由于重点中学学生起点较高,学校校风一般比较严谨,良好的班集体较多,学校德育工作条件较好。
两类学校的学生虽然在勤奋进取品质方面差异不大(在事业上力求奋斗不息的重点校为80%,一般校为82%;在学习上一定要争取好成绩的前者为75%,后者为74%),但他们的差异主要在学习的意志和毅力上,如“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努力自己解决的,重点校为86%,一般校为77%。因此,对于一般校来说,须在培养学生学习意志和毅力上下工夫。
一般中学学生的品质发展也有自己的长处。比如在劳动方面,经常干家务事的占46%,而重点校只有26%;喜欢参加学校劳动的一般校为68%,重点校为65%。这是由于重点校学生在学习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而对劳动和劳动教育有所放松所致。因此,重点校应当要求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增加集体劳动锻炼,这将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学习成绩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比较
在小学阶段,一些与学习直接有关的品质,好生明显优于差生,如勤奋进取、自信自立、自尊自爱、责任心等等。但一些与学习不那么直接有关的品质,好生也大多好于差生。如勤劳俭朴,自制自律、谦恭礼让、孝敬父母、团结协作、助人为乐、公平正义、宽容与同情心、爱国爱乡、乐于奉献等。在三个道德自律测量题中,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选择自律回答的比例递减。也就是说,学习成绩越好,道德认识理性化的人数比例越大。这种现象提醒我们,把德育与智育截然分开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学习成绩好不等于道德品质的发展就必然毫无问题。比如,成绩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小学生的不诚实倾向比例几乎相同(54%左右)。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好、中、差生的比例分别为42%、40%、43%。因此,对成绩好的学生,应加强这两方面品质的培养。
在中学阶段,情况又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比较诚实正直的比例较大;而在勤奋进取、乐意参加集体活动、关心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品质好的人数比例也从学习差生到好生递增。
但中学生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不少品质发展不一定与学习的好、中、差正相关。如:尊敬师长方面,比例分别为91%、97%、93%;关心他人方面为92%、96%、86%;宽宏大量方面为62%、70%、59%;乐于奉献方面为80%、90%、86%。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看不起别人;平时过于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对其他人和与自己无关的事不大关心;由于学习上竞争的影响,有时在待人接物方面有些情绪化,宽容心不够。这样的品质必然导致人际关系不融洽,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生存并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还有一个应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较差,当问到“在生活中如碰到严重的挫折或打击”时,回答“会很长时间提不起劲”的,学习好的为25%,学习中等的为21%,学习差的为19%。这是由于成绩好的学生,平时在精神中总是处于顺心的状态,老师的表扬、家长的赞许和宠爱使他们自视甚高,一旦受到打击就接受不了。一些中学中的优等生在大学成了中等生后,精神崩溃甚至自杀的例子,提示我们在中学中应该重视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在未来社会中,个人的个性品质和道德素质如果与瞬息万变的社会不对位、不适应,那就会很快被社会所淘汰,更谈不上会取得什么成功。
学习成绩差的中学生,在个性品质上与其他人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勤奋进取的精神方面,比如,选择“一定要争取好成绩”的仅为58%,大大低于好生的92%和中等生的80%;“学习中碰到困难努力自己解决”的为77%,而学习好与中等的学生均为87%。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另外,要促进学生自信心的迁移。从调查看,总体上说,学习差生的自信心并不差,在“遇事总有自己的见解”和“虽然有的同学在许多方面比我强,但我也有自己的长处”的回答中,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差异并不显著,差生主要是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差。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引导或激励他们把自信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学生对德育形式和方法的反映
从总体上看,学生对效果良好的德育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有几种比较集中的反映:
首先是理论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如经常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到生产、生活和市场第一线去进行社会调查;到部队去实地接受国防教育,参加军训;利用自己的本领切实开展学雷锋助人活动等。
其次是校内德育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如主题班会、各种竞赛活动、文艺活动、野外游览或考察活动等。当然,在组织这些活动中,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和内在的德育因素,不要盲目迎合学生的兴趣,忘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和任务。
第三是要求适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小学生中就有相当多的人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有的中学生对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对最差劲的德育形式和方法,学生也有几种比较集中的意见:
首先是开会,尤其是听枯燥乏味而又冗长的报告;即缺乏生动事例又没有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形式主义的宣传。
其次是批评,特别是粗暴的批评和有损自尊心的讥讽,这些只能激起学生的反感心理和抵触情绪。
第三是劳动惩罚和形式主义的“做好事”。劳动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德育形式,但如果和惩罚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认为劳动是一种惩罚的手段,从而逃避劳动,看不起劳动和劳动者,劳动教育也就完全失败。相当多的学生对“做好事”也有意见,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是被动的,没有自觉性,而且许多活动本身并没有实际效用,更谈不上教育作用。
【正文】
2020年校长实践培训心得体会
作者:磐安县窈川乡中心小学陈杰
一个校长的知识储备、能力素养直接反映到学校能到达的境界。因此在工作中必须重视学习,阅读教育管理专著提高理论修为,学习优秀学校的管理经验,增强实践能力。尤其像我这样的新手,在理论与实践能力都欠缺的情况下,更加应该使劲学习,无疑这次培训是一场及时雨。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时间被碎片化,很难有固定的时间,安静地学习。我渴望先进理论的指导,渴望先进思想的启迪,渴望新知识、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开拓视野,渴望自己带领下的学校生态和谐,特色鲜明;教师乐业奉献,各展其能;学生勤学个性,阳光成长;家长与社会鼎力支持,积极参与共建。所有这些需要校长履职能力的提升,培训班的开设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这次培训,通过浦江县语文教研员、金华市名师唐光超老师系统介绍浦江经验,全面展现了浦江县十年大阅读、大书写的所思、所想、所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非常值得借鉴。接下来几所名校的走访更是让我收获颇丰。几十年不倒的堂头经验,魅力大课间,品牌德育让人叹为观止;童话特色浦阳第一小学,让学生存在于童话般的童年里;教学设备先进、师资建设有法的龙峰国际学校,大阅读、大书写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学质量一流的仙华外国语学校、浦江中学,校长魅力十足,学校管理各有千秋;高雅有趣的浦江县实验小学,课题引领精细化管理。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引发我深入思考。
一、凝聚学校精气神,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所农村初中成为全国的样板,堂头经验几十载不倒,靠的是童校长敢为人先的胆魄。童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咬定目标,想方设法,披荆斩棘,执着前行。因此有了全国第一的大课间活动:全体师生跑操,精神饱满,动作划一,队伍整齐,步伐一致。学生们跟随121的律动,只听见操场上回荡着“达、达、达”铿锵有力的脚步声。紧接着是2分钟的跳绳,学生们专注而投入,毫不懈怠。随即,各班精彩纷呈的班级特色活动将大课间推向:有练武术的,有骑单车的,有打篮球的,有舞龙的,有跳竹竿舞的,有击腰鼓的,有“划”龙舟的等等各有各的特色。活动过程中有注重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有注重训练学生的平衡能力,还有注重磨练学生意志和忍耐力。形式多样,目的明确。每个环节节奏紧凑,秩序井然。更有了初三应届毕业学生体育中考成绩平均分十连冠的佳绩与运动会中的优异成绩。
二、课题引领,实施精细化管理
浦江实验小学的成功在于走课题引领的精细化管理之路。课题研究中,有了理论的引领学校前行有了方向与力量,边实践边做课题使课题内容有了丰富的素材。因此省一等奖的课题成果在他们那里成了探囊取物,难得的是斩获了国家科研基金。教育现代化是我们目前教育教学奋斗的目标,现代先进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是我们所追求的,几十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必将打破。在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的过程,参与课题研究是学习与提升最好的途径。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凸显学校的特色,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
三、以生为本,彰显特色教育
仙华外国语学校的“育人12个一”,浦阳一小的童话特色,殊路同归,以不同的方式尊重学生,依托学校资源,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发展必须张扬个性,展现全面,应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能离开学生的发展来谈所谓的学校特色,不能离开课程和教学来谈所谓的特色。特色成就学校,文化铸就品牌。学校的文化特色是一所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学校的灵魂。有了这个核心的引领,就能凝聚全体师生的力量,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前行。
一、监狱文化建设的概况与地位
监狱文化是文化在监狱这片特殊领域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对于何谓监狱文化,正如何谓文化一样,学者对其存在不同的概述。所谓监狱文化,有广义、中义、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监狱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指的是监狱自身所形成的特有的文化活动和与之相应的各种制度和组织机构;狭义指的是具体的文化手段和方式,如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传道、授业、解惑等所需的具体载体的运用。
监狱文化与一般社会文化一样,也由主文化和亚文化两部分组成,其中符合一般道德规范和国家法律精神,为社会公共所认可的部分为监狱主文化。而监狱亚文化是指罪犯群体在监禁生涯中逐渐形成、自觉或不自觉地信奉和遵行,与监狱主文化偏离或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和现象的综合体豎。
我们在这里探讨的需要建设的监狱文化指的是积极向上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主文化。
(一)监狱文化建设的内容
关于监狱文化建设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
一是物质上的文化建设,即对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模式进行建设,也是一种浅层次的文化建设,主要是对监狱的外在建筑、绿化环境、监区分布、功能设施等硬件条件进行建设,是监狱进行其他方面建设的基础与基本的保障,与犯罪人的利益休戚相关。
二是制度上的文化建设,即对监狱内部的管理制度、规章制度以及一些具体的执法活动规范进行修订与完善,创造一种井然有序的监狱内部秩序。
三是精神上的文化建设,即对监狱的精神与理念进行建设,主要是以文体活动、罪犯兴趣培养小组等形式为主,是监狱文化建设的核心与重点。
(二)监狱文化在监狱社会中的地位
由于监狱的不流动性与封闭性,不同罪犯在监狱服刑的过程中,使得监狱形成了一个与外界社会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即监狱社会。这种监狱社会从监狱建立之初就逐渐积累起与外界一般社会所不同的特殊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人身观、世界观等,并且慢慢变为监狱的“特有文化”。而这种“特有文化”自罪犯进入监狱开始,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罪犯,使其为了适应这里的监狱社会,而与监狱社会中的“特有文化”标准靠拢,罪犯开始心甘情愿或者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模式、待人待物的方式甚至自己多年养成的习惯。这种“主流文化”多为“监狱的亚文化”。
而监狱所亟待建立的监狱文化则与这种监狱的亚文化不同,其是积极向上的优良文化。这种监狱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缓冲与消减监狱中存在的不良文化,避免罪犯在监狱服刑的过程中感染上这种不良文化。因此,监狱文化建设在监狱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当前监狱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狱文化建设在罪犯教育改造中的作用未被重视
必须承认,我国仍然处于监狱文化建设的初期,监狱文化建设还处于一种盲人摸象的局面,只看到监狱文化建设中一些片面的效果,而没有一个全局性的观念,更没有一个系统指导监狱操作的导向。这样也就导致有些监狱在如火如荼的搞监狱文化建设,有些监狱却没有任何举动,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监狱文化建设在罪犯的教育改造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传统保守思想在监狱改造中作祟。对监狱文化还停留在听之有声、见之有形的表面文化上,并没有在制度和理念层面上下功夫,在罪犯的改造上灭有像企业文化哪像认识深刻。对监狱文化具有的改造手段的特性与功能缺乏认识。
(二)监狱教育改造的效果不甚明显
对罪犯进行惩罚与改造是监狱的两大职能,而其中教育改造是最终的目的。其中《监狱法》第三条明确规定“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为守法公民。”第四条规定“监狱应当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监狱往往更加重视惩罚这一职能,而忽视改造这一职能,从而导致罪犯在服刑完毕时教育改造的效果不甚明显,走进社会后很快又再一次实施犯罪。
三、监狱文化建设对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启示
面对监狱重视劳动教育、忽视思想教育,罪犯教育改造效果不明显的现状,监狱文化建设对罪犯的教育改造的积极作用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从中可以让我们探索出一条解决以上问题的道路:
(一)应当从实质上重视监狱文化建设
教育与改造罪犯是监狱工作永恒不变的宗旨,在改造罪犯的过程中,关键在于“以文化人”,这是改造的至高境界,文化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若能充分发挥文化的引导和感化功能,将文化作用于每一位罪犯的思想、灵魂和内心,对于从本质上实现改造罪犯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人的本能没有受到应有的约束,人的本能一旦倾斜或倾倒,人的贪念、妄想、私心极端化,不顾社会公德和法律的约束,彻底堕落,丧失人格,丧失人性,这是原有的文化素质和心理水准低下而引发的,在受到外在的不良因素作用与诱惑,突破了自已道德底线,才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监狱若能从实质上重视监狱文化建设,即利用文化背后的蕴藏的力量,必将有利于罪犯的教育改造。
(二)应当对监狱文化建设进行加工整合,使其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有所帮助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监狱文化建设对于罪犯的教育改造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扬监狱文化建设中积极的效应,而尽量的避免与消除其对于罪犯教育改造消极的影响。针对前面所提到的监狱文化建设对于罪犯教育改造消极作用的方面,可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将监狱文化建设与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不应当将监狱文化建设孤立于监狱的劳动改造、思想教育,既不能够单搞劳动改造、思想教育,而忽视文化建设,也不恩单搞文化建设,而忽视监狱的劳动改造、思想教育。
二是将监狱文化建设与获得减刑假释缓刑等的条件严格的区分开来。监狱执行刑罚的目的是为了惩罚罪犯与预防犯罪,在整个刑罚的执行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与贯彻这一思想,因此,对于减刑的适用应该严格的依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具有一定的限度。而监狱所进行的任何监狱文化建设,都不能够忘记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刑罚的执行,加强对于罪犯的教育感化。
三是将监狱文化建设做到适度。监狱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时间的工程,监狱在实施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应当注意把握尺度、掌握好分寸,切不可夸大其最用,把其凌驾于劳动改造、教育改造等手段之上,既不能完全不重视监狱文化建设,也不能一门心思只搞监狱文化建设,应当从尊重罪犯人权、有利于罪犯真心悔悟等方面出发,将监狱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以免弄巧成拙,不仅给罪犯加上了思想上的包袱,又侵犯罪犯的人权。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当前,中国物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旺盛,高职院校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地方,其教育培养方法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的质量,而现今的物流专业教学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方法死板、不够形象化、缺乏实践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如何能够改善这些问题,我们试图对于一种重视实际操作的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物流专业特征及现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结合了许多专业概念、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在里面,核心专业课为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这些课程内容往往概念性较强、比较枯燥、不够形象化,给教学及学习都带来一定困难。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依照书本讲解,偶尔结合一些案例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让知识的传输显得过于死板、生硬,不便于学生理解甚至使其失去学习兴趣。有些教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改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直接感知,如大量运用图片、图表、实物模型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但却仍有不尽之处。对于物流这个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许多知识口述不如直观,直观不如实操,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将会使得物流专业的教学有一个突破性的飞跃。
(二)物流专业教材上的缺陷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兴起,各大高校物流专业的发展,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要,物流专业教材也逐步改进完善,但市面上的教材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不同行业,不同院校机构对于教材的不同需要,使这类教材种类繁多,甚至同一类教材就有许多种不同版本,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再加上许多出版社、编著人为了盈利,生搬硬套、随意编攒,不负责任地出书,使得学校难以找到合适的、优秀的教材。另外,同样是物流专业,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侧重点各有不同,在教材的选用上都希望找到符合自己办学特色的、与实际课程相关程度高的教材,在这一点上,市面的教材也难以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许多教材都有重叠交叉现象,毫无特色,这些都影响了学校编制教学计划,降低了教学质量。
(三)实践环节薄弱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文史、理工类科目不同,对于物流专业来讲,无论理论知识掌握得多么全面,多么牢固,没有经过真正的实战演练,就像是一个没有上过战场的兵一样,永远都是个不合格的兵。可见,实际工作经验对于物流专业来讲是多么重要。可现实中,各高校给予学生的实操课程往往只是做个样子、走个形式,最多就是安排学生下到企业去参观,听听工作人员的讲解而已,这样的形式化教学下,学生并没有亲身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没有自己动脑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也就收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专业素质及职业能力缺陷
现今,各大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一部分是从其他专业,如管理、经济贸易、交通运输等转过来的,还有一大部分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前者是非科班出身,不够专业,后者是没有教学及实际工作经验。这就导致这些教师虽然能够很好地讲授理论知识,但一到具体的实践问题上却显得力不从心,更不要提理论联系实际了。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变得迷茫、机械化,听教师讲课完全像是漫步云端、纸上谈兵,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消化吸收,长此以往,知识将变得难以吸收,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习成果收获甚微。
二、项目教学法的概念、意义及发展史
综合以上的分析,要想解决物流专业这些不足,我们试图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2005年,教育部高教司联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举办的关于物流教学指导方案研讨会曾明确指出:“物流专业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高校应与企业联合,设立物流实习基地。”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对于物流专业的教学十分重要。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三、项目教学法应用概述
物流专业的项目教学法,类似于校企结合,由学校组织学生与物流企业联合组成一个项目小组,让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学习的平台,学生为企业工作。
(一)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实操性:项目的内容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更加形象便于理解记忆,更具有实用性。
进入21世纪,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已成为发展势头最为强劲、规模最为庞大的朝阳产业与战略性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我国也已顺利实现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质的跨越。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国内旅游市场份额也将独占鳌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旅游从业人员群体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消费领域投诉焦点之一。旅游从业人员道德的失范,严重地影响到旅游业的声誉和旅游企业的效益,甚至影响到了行业乃至国家的形象。因此,进一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断加强转型期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已成为业界必须认真面对的当务之急。
一、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概述
旅游从业人员,是指在景区游览、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商品娱乐、旅游教育及旅游行政管理等领域中,为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或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各类工作人员的总称。简言之,即通过旅游业获得工资报酬的各类职工的总和。因此,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就是指上述人员在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职业操守与道德规范,与从业者自身的境界素养紧密相关,同时又受社会舆论、法律法规的调整、制约。
二、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问题
旅游业通常被称为“窗口”行业,关乎国家和地区形象。因此,旅游从业人员除了要具备精湛的业务技能,还必须拥有良好的的职业道德操守。然而,面对转型期巨大的利益调整,旅游从业人员群体也变得日益复杂,自我性、选择性、多变性愈发凸显,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不断抬头,职业道德底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服务意识淡薄
服务意识是一种自愿、主动、全心全意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有经济价值劳动的高尚情操,是服务质量的关键,是服务工作的灵魂,也是员工素质的标志,更是服务产品的生命力所在。众所周知,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服务在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旅游服务工作又是零距离“面对面”服务,从业人员在这一过程中既是“服务者”,又是“主管者”,担当着“主服”双重角色。这就要求其在工作过程中,既要“耐心细致,无微不至”,又要“热情友好,以诚相待”,这样才能使顾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不少人对本职工作存在极大的认识误区,认为旅游接待工作就是伺候人,没出息,从而导致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态度敷衍,责任心不强,甚至出言不逊,作风粗暴。如此一来,既没有“主管者”的热情周到,又没有“服务者”的尽职尽责,在给游客造成极大不便甚至伤害的同时,也损害了旅游企业的良好形象。
(二)缺乏诚信意识
所谓“诚信”即诚于衷而信于行。言而由衷,不伪不欺;行则规范,不偏不倚。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缺失诚信只能获得短期利益,以诚信求发展才是长久生存之计。近年来,随着旅游行业内一系列事件的曝光,诚信问题逐步浮出水面,据中国质量万里行公布的相关数据,旅游投诉主要问题有以下六方面:一是虚假承诺,低价引诱游客签合同;二是景点“缩水”,随意改变游程;三是增加景点,须额外收费;四是降低标准,吃住打折扣;五是异地拼团;六是巧立名目,推销商品。从以上六方面不难看出,缺乏诚信意识已成为目前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私下收取回扣,甚至索要“小费”
所谓“回扣”,是指旅游服务提供方以促销为目的,向中介方支付的酬金。回扣的存在,在正常经营活动中已是公开的秘密,并为社会所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旅游业界,从业人员违反规定,私自收取回扣,装入个人腰包的现象仍比较普遍,有的还甚至公然索要回扣,这既损害了业界形象,也给正常经营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众所周知,按照国际惯例,旅游从业人员收取适当“小费”无可厚非,但这必须是建立在顾客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目前,我国对于旅游从业人员是否可以收取“小费”这一问题,还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这也为个别人员强索“小费”埋下了隐患。
三、提升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途径
(一)加强道德教育,强化行为训练
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不是自发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将道德原则与规范内化为个人自觉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漫长过程,既不可能仅仅依靠旅游活动本身,也不可能只依赖职业活动经验,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可考虑为相关旅游从业人员开设旅游职业道德课程,在理论上感染、震撼旅游从业人员,使其对职业道德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的认识由于其深刻的内心感受而丰富,加速知识和观点的内化,促进信念的形成,完成行为的外化,进而形成统一的职业思维和职业行为习惯模式,促使其职业道德品质不断走向成熟。
同时,相关研究还表明,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还必须接受经常性的教育、训练与实践――即职业道德行为训练。所谓职业道德行为训练,就是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行业特殊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从业人员进行特定的行为训练和实践活动,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和意志,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动态过程。这样,通过职业道德行为训练,既可以检验理论的观点和对知识的认同,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巩固职业道德信念,又能够把旅游职业道德行为转化为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进而适应并推动旅游行业发展。
(二)加强政府与行业监管,完善调控机制
根据当前实际,笔者认为,必须尽快完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管体制,以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为此,应注意把握以下方面:一是完善旅游法规。政府应当建立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赏罚机制,即时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作出评价和反馈,给守范者一定的利益回报,使失范者付出一定的代价,努力做到赏罚分明,是非明辨。二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业界应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尽快组建、完善相关行业协会,并切实承担起组织培训、指导经营、加强自律等职责。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在完善调控,加强自律的同时,还必须引入第三方即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舆论优势,才能促使旅游从业人员不断加强自律,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三)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良好氛围
激励约束,是指激励约束主体根据组织目标及人们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们的斗志与潜能,使大家产生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激励与约束有着不同的功能,但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激励居于首要地位,没有激励就没有人的积极性,而没有积极性,一切发展就无从谈起。同时,又要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以最大程度抑制不良行为的产生。在实际工作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激励兼容。实践证明,当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大幅滑坡的状况,与激励约束机制的缺失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必须正视现实,尊重规律,努力构建、完善灵活高效同时又符合旅游业实际的激励约束机制。
要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激励措施既要鼓励创新,激发效率,又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二是要注意综合运用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多种措施,避免引发新的分配不公及唯金钱论倾向。三是约束机制要公开、透明,并注意有理、有力、有节,这样才能收到约束个人,教育大家的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转型期我国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任重道远,有赖于各方配合、统筹规划、科学决策,综合运用教育、管理、激励约束等多种手段。唯此,才能促使旅游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准,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小安、韩健民著:旅游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2]李天元、王连义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胡克培主编:思想品德修养与职业道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周伟光,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评价及失范治略,改革与战略2006(10)
[5]储九志主编:政策法规与职业道德,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6]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政策与法规,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版。
[7]谭为跃,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课教学改革的探索,教育与职业2007(12)
[8]蒋炳辉著:旅游案例分析与启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the Occupation Ethics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Professional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Chen Zeng-hong
铜梁县平滩初级中学位于柔情妩媚的平滩五龙桥畔,这里河水萦绕,浓阴如翠,无数的平中学子在此成就了美好的青想。学校始建于1948年,全校占地面积近100亩,教学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有高规格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以及藏书丰富的阅览室,运动场地广阔、标准,还建设有男女生公寓。学校现有教职工142人,23个教学班,学生1000余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一、“三控八环”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我校研究的“三控八环”教学模式,就是合理调控课堂教学的“三大步骤”,注重课堂教学的“环节”,打造“卓越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三控”,即:控教学目标,控教学内容,控教学模式,“八环”,即:课堂教学分为八个环节,1、课前准备,创设气氛;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3、自主探究,合作互助;4、精讲点评,释疑解难;5、课间调试,舒缓压力;6、激活练习,目标检测;7、全课小结,点灯引航;8、开放作业,全面发展。
二、“三控八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控教学目标,有针对性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有基本目标,又要有不同层次的目标。我校课改领导小组,首先组织课改教师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整个初中阶段课改学科教学的总任务、总目标及各年级教学的任务、目标;再由年级组确定每学期、每单元的教学目标;最后由课改教师分学科、分层次将目标分解到每个课时中去。这样从整体到局部,使目标明确、具体,有利于课改教师组织、实施,便于课改小组的检查、指导。同时,我校领导和课改领导小组共同对课改年级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考评,依据“教育临近”和“因材施教”原则,划分层次;再由课改领导小组依据基本目标确定层次目标的深度;最后由年级组及课改教师具体落实。在目标的制定上就因人而异,采取扬长避短的方法,注重最基础的目标,注意弥补其不足,使其“吃得饱”、“吃得了”。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具有针对性,使教师做到因材施教,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原则。
(二)控教学内容,重视情感教育
放眼当今:物欲的思想日渐风靡,道德的风向标逐渐模糊,“问题少年”时时跃入人们视线。如今课堂教学的任务已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渗透德育、美育、心理教育、劳动教育等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因此,我校七年级的教师在确定了以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主的教学目标后,根据教材蕴含的思想性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情感目标。要求每个学科,每堂课上德育为先,“五育”并重,使每一位学生知识、技能有所提高,心灵有所感悟。真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三)控教学模式,体现主体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师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我校的此次课改确立了“5+20+15”的教学模式即引入阶段5分钟,导学阶段20分钟,激活巩固阶段15分钟,按照激发兴趣――愉快教学―――精讲活练―――激励创新教学。教学时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每堂课中都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使其能用自己的能力自觉地探究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三、“三控八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措施
一堂课如同一场话剧,要有序幕、、尾声。在教学中师生的活动也要有张有弛。距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学生在课堂40分钟之内,学生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期―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变化规律,所以在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时间分配上也要大致服从这个规律。
(一)课前准备,创设气氛
课前身心放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之前身体和心理都有良好的准备,以便精力集中、充满信心地听课和自学;另外也是有目的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一环节包括身体放松、心理放松两种方法,每次上课前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做。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与新知;导入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和结局;导入新课如同航标,引导者学生思维的方向。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好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可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2.明确目标。美国的教育学家布鲁姆说:“有效地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计划和评价的第一步是清楚无误、毫不含糊地表述教学目标。”就是说,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把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便于学生明确目标,心中有数,自觉进行学习。有的教师从教学设计的艺术出发,在一开始不用出示教学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显示。一切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定。
(三)自主探究,合作互助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成为当今国际国内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学生在学校里不仅是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自学的方法。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围绕目标,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或设置一些自学思考题,创设自学的情境,布置学生自学。
(四)精讲点评,释疑解难
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还要进行讲解。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讲解,是精讲点拨。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1.使知识系统化;2.解决疑难问题;3.开发课程资源。要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1.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发课程资源;2.要精讲点拨;3.要结合纲要信号讲;4.要适当运用音乐。
四、构建“三控八环”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卓越课堂任重道远。
风正潮平,自当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新的课改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新鲜的空气,给学生注入了新时代血脉,新课程理念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力。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着眼,全面推进。今后,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关注课堂、关注教师、关注学生、聚焦质量”的工作思路,为教师创设“教学中研究,研究中学习,学习中反思,反思中提高”的教研氛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