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最早的经济危机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8 16:51: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最早的经济危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最早的经济危机

篇(1)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通过Airbnb,背包客们可以租到物美价廉的房子

成立五年,市场估值已达2 5亿美元。这一让人羡慕的身价属于Airbnb——一家全球炙手可热的旅行房屋租赁社区,用户可通过网络或手机应用程序、搜索度假房屋租赁信息并完成在线预订程序。

Nathan Blecharczyk是Airbnb的CTO和联合创始人,Nathan毕业于哈佛大学计算机系,是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同门师兄,扎克伯格上大一时,Nathan上大四。大连达沃斯会议期间,我们约在希尔顿酒店的大堂前台见面,从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一眼就认出了他,因为只有来自硅谷的GEEK才会把一件高档西服穿的这么别扭。

Nathan的创业故事起步于毗邻硅谷的旧金山市的一间公寓里。在这里他遇见了他的两位室友,Brian Chesky和Joe Gebbia,他们都毕业于著名的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职业都是设计师。如今这两人一位是Airbnb的首席执行官,一位是首席产品官。

旧金山是美国文艺青年的圣地,又毗邻硅谷,很多硅谷的工程师居住在此。在这座城市里,工程师和文艺青年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混合文化。计算机极客Nathan与两个文艺青年设计师Brian和Joe成为室友,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

创办Airbnb最初的创意就是为了解决年轻人普遍的房租问题。

在旧金山待过的人都知道,这座城市的房租出奇的贵,如果你能租下一间独立一居室,那你铁定就是有钱人了。刚刚大学毕业的Nathan和他的室友显然不是有钱人,也常常为房租而发愁。Nathan回忆说:

“2007年10月我决定搬出原来的屋子,这让我的室友Joe和Brian感到为难,因为他们已经辞职决定创业(另一个说法就是他们失业了),他们没有钱去付多出来的房租。正好那个时候旧金山要举行一个设计大会,附近的旅馆都被订光了。所以他们把这间空出来的屋子租给了三个设计师住,赚到了1000美元,还和其中一位成了好朋友。几个月后,我们再次聚到一起时就说,为什么不可以做一个房屋租赁的网站呢?”于是很快,这样一家网站就上线了。

是网站最早的名字,意思是“提供充气床和早餐的地方”。后来才改名为更简洁的。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几个创始人还是延续最初的思路,专门去一些举办大型会议的城市宣传,但后来他们发现,短租需求大量存在,有一些是刚搬来这些地方的迁居者,有一些是旅行者。于是Airbnb开始着重开拓这些人群。

YC孵化器的创始人Paul Graham是Ai rb n b最早的投资人,他还记得Airbnb创始人在纽约挨家挨户敲门游说,招揽用户的情景。“他们总是一群人提着行李袋走进YC大门,没准是从哪儿飞回来参加我们的周二晚餐会议。”

经过一番艰辛的市场开拓,很快这家网站的用户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Airbnb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户主将自己的空房信息放到网站上,让需要租房的访客预订。每笔预订Airbnb向房东收取3%的服务费,向房客收取6%-12%的服务费。如果按每笔交易平均100美元来看,Airbnb的年收入很可能已经超过1亿美元。

Nathan坦陈,Airbnb上大部分用户都是中低收入者。“他们很多人在经济危机中失去了工作,他们没有钱去付房租,或者他们想把自己空余的屋子租出去来获得一些额外收入,于是用我们的平台为他们实现了这些可能。这就是互联网分享的力量。”

和所有创业者一样,风险无处不在。Airbnb上线于2008年8月。在这三个屌丝宅男的网站上线一个月后,一场金融风暴几乎埋葬了整个华尔街和美国经济,但是Airbnb却奇迹般活了下来,并在过去5年间保持增长。

Nathan这样对我讲述他们如何在危机中前行并壮大的。

“经济危机的确在融资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影响。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几乎融

不到钱,因为大部分投资者都被那场风暴吓坏了。即使是后来我们融到了钱,估值也是被严重低估的。在那困难的环境中,我们很早就知道了现金流和盈利模式的重要性。这些对于吸引投资非常重要。”

仅就商业模式而论,A i rb n b似乎不具有颠覆性,但仍旧获得了成功,原因在于它很好地利用了互联网的价值。Nat h a n跟我分享了他的Microentrepreneur(微型创业者)的观点:互联网最伟大的功能是提供许多平台,去武装普通人。当人们获得了这些工具就能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在这些平台上每一个人都是创业者,他们可以依靠这个平台去实现梦想或者赚钱。

持续数年的经济危机促进了“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的发展,而“分享”正是互联网最擅长的。像Airbnb,GitHub,kickstarter,Lending Club这样的平台通过互联网,帮助危机中的人们更好地分享和分配资源。经济危机中,人们的房产、物品等存在短缺和空闲,科技使人们分享这些变得可能。在南欧那些濒临破产的国家里,他们的用户是增加最快的,这和经济形势较好的北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济危机的确帮助到了我们。”Nathan说。

你也可以说Airbnb很幸运,即使是深处危机,硅谷仍不缺乏独具慧眼和勇气的投资人。Airbnb最早的资金来自于硅谷最有名的孵化器Y Combinator提供的2万美元,以及几个月后红杉资本提供的60万美元。而之后的几轮融资几乎包括了硅谷所有著名的VC,值得一提的是演员阿什顿·库彻(Ashton Kutcher)也是早期投资人之一,他就是现在正在上映的电影《乔布斯》中的乔布斯扮演者,目前库彻还担任Airbnb的战略顾问。

度过了早期的融资困难,且商业模式逐渐获得投资者认可,Airbnb在之后几年实现了惊人增长。2011年2月,Airbnb上已经实现了100万次的订房;2012年6月这个数字达到了1000万次,其中大部分是海外的房源。从去年开始,Airbnb开始发力海外市场。这一年底,Airbnb已经在全球开设了12间办公室。

谈到公司目前的境遇,Nathan认为如何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

篇(2)

追溯时尚的历史,每一个时尚“操盘手”都高昂着艺术的头颅宣称自己站在浪潮的最前沿。设计师的自我意识以品牌的形式向人们的生活发起“攻击”,从这个意义上说,时尚就是品牌之间话语权的争夺,于是有了范思哲的神话,香奈儿的传奇。

但当金融危机剥去了浮华与繁杂,素来不计较成本的时尚露出了它更深层次的含义:

时尚就是国家之间话语权的争夺。

回顾过去的一百年,美国的崛起一度抢走了欧洲时尚之都的霸主地位,但突如其来的全美经济危机则引发了一场欧洲时尚的复兴;而欧洲的经济危机又使得时尚风向标转回纽约……

事实上,古老昌盛的中国曾经就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时尚大国。所谓魏晋风度,今人多只记住形而上学的解释,然而考证下来,我们就会强烈感受到:那正是指一种独步一时的休闲时尚之风。

“步摇钗梁动,红轮帔角斜。”就是当时的时尚编辑们对此的细致描述。当时流行的白纶巾、鹤氅裘、屐子均不是正式的服饰,却得到了从皇帝到士大夫的垂怜,以此表示闲居的自在状态和“矜毫傲物”的洒脱性格。学者谢万就特地挑选时尚款式“白纶巾”去见当时位为宰相的简文帝,而陈朝的皇帝陈文帝找画家为自己作画时也选择了身披纶巾的形象。“脚着谢公屐,身披大纶巾”便成了中国时尚界最早的、最有影响力的“休闲装”概念。

近千年的时尚轨迹与国际关系的历史脉络始终保持着暧昧的联系,这使得我们总能在时尚品牌的变迁中回溯到历史的沿革,预测到未来的发展。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说: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时尚品牌。

中国当下的时尚有两个主题:一是新锐(In time),二是洋气。

30年前,皮尔卡丹穿着毛料大衣走过北京街头,中国人视其为奇装异服,被时尚界诟病为中国人老土(Out time),如今中国时尚已经走到In time的阶段。而当中国元素和时尚、洋气相结合,中国时尚将跟经济一样,会很快步入超前(Front time)的阶段。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眼下男装的时尚化在整体上基本是西装化。强大的时尚力量已经形成了一个西装指数,评测每一个国家。人们根据西装是不是主流装束来判断该国的现代化程度。

篇(3)

国家安全始终是世界所有国家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在传统意义上,国家安全主要指国家独立、以及现存的基本制度和基本价值观不受破坏(高鸿桢,2005)。从现代意义上看,经济安全也包括其中,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也是整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由于这场危机发生之突然、传播之快速、传播面之广泛、影响程度之深远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纷纷质疑,为什么对金融危机及其预警已做了长期研究的欧美发达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没有能够事前对这场金融危机作出有效的预测和预警呢?为什么那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这场金融危机也没有能够预先加以防备而束手无策呢?这一方面说明了金融危机预警的确还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世界难题,另一方面也更加突显出建立完备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是多么迫切的重要任务。

一、国外对金融安全预警及风险控制的研究

金融安全预警系统(financial security early-warning system)在国外的研究中又称为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或早期预警系统,即early-warning system,简称EWS。伴随着各种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危机影响的日益扩大,对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已成为各国政府、学术界以及各个国际经济组织均十分关注的焦点。尽管各国的研究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金融危机的成因与机理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金融安全的相关研究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而且各个国家背景不同,所研究的时期又有差异,以及各国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存在差别,各种影响金融安全因素的作用机制又在不断变化,因此至今在金融安全影响因素的判断、金融危机的预警机制以及金融安全预警方法等方面还难以形成共识。

对于危机问题最早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甚至更早的文献,其后的马歇尔、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大师也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有过详细论述。

马克思将货币危机划分为伴随经济危机发生的危机和独立的货币危机两种类型,并将危机的成因解释为:货币出现时的商品买卖在实践和空间上的分离,导致货币与商品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从而为货币支付危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凯恩斯在其《通论》中则以“不确定性”来说明和理解金融危机的出现。他在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上认为,危机的形成机制在于人们一旦意识到存在“过度乐观引致抢购风潮的市场”,觉醒的力量将势不可挡,资本的边际效率如果受到冲击,则可能使经济出现大规模的倒退。

在此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日趋复杂,金融危机的危害日益扩大,金融危机预警模型得到建立和发展。然而对各种金融危机预警模型加以统一梳理较为困难。由于金融安全预警本身存在方法悖论,在应用样本上差别较大,使得金融安全预警模型的研究更千差万别。在此可以主要按照事件发展的脉络,对各类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演进作初步的归纳:

以Kaminsky等(1997)的经典论文为界线,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1997年以前和1997年以后两个主要时期。

(一)1997年以前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

归纳起来,1997年以前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发展主要有两种结构类型:第一种结构的危机预警模型实际上是一种危机识别模型,这种模型主要是通过分析各种预警指标在危机发生前后的数量特征,检验其是否存在着被我们捕捉到的异常来事先预警的,其中的预警指标基本来源于相应的理论模型对危机的解释。第二种结构的预警模型则将金融危机事实以潜在的金融危机作为被预警的直接对象,如以货币压力指数EMPI为标准识别的金融危机,通过判断指数波动是否超出相应临界水平进行金融危机识别(贾彦东和张红星,2006a)。此类模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利用新的计量分析工具对安全因素进行更准确的分析方面。

(二)1997年以后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

1997年以后的金融危机预警研究,主要是对影响因素分析式模型的改进和拓展。与以前的研究相比,在危机界定方面和指标覆盖范围方面有新的发展,预警模型选用的计量经济工具和统计技术也有了明显的飞跃。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有:Burkart和Coudert(2000)运用专家评判法进行的危机界定与原有界定的比较研究;Ghosh(2002)引入货币危机深度测评的危机识别方法,对货币危机的界定研究;Zhang(2001)的研究采用了单一指标判断再综合判断的识别方式,即选用汇率、外汇储备、国内利率等变量,认为只要有一个变量超出临界水平则表明发生了危机。

二、国内学者对金融安全预警及风险控制的研究及应用

篇(4)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欧盟 D.联邦德国

2.西欧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在(  )

A.50~60年代B.70~80年代C.90年代D.现在

3.20世纪50年代末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是(  )

A.法国B.日本C.联邦德国D.英国

4.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发生在(  )

A.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B.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70年代末期

C.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D.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

5.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最主要是通过(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经济

B.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美国的经济援助

D.对殖民地的掠夺

6.“马歇尔计划”援助的重点是在(  )

A.拉丁美洲B.东亚C.北非D.欧洲

7.欧盟建立后(  )

①欧盟各国将统一使用欧元②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③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④和美国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

8.20世纪末,世界上的经济体是(  )

A.日本B.美国C.欧盟D.德国

9.下列历史事件,发生时间最早的是(  )

A.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B.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C.欧洲共同体成立

D.中东石油危机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

A.高速度、低失业率B.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

C.高速度、低通胀 D.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连线题(27分)

11.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西部和南部繁荣改革社会经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进入新经济时代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20世纪90年代

经济地位下降 受到危机严重打击,债务沉重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经济发展受限

三、问题探究(43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共同体的目标应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各成员国经济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活动的和谐发展……以及各成员国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回答:

(1)“欧洲共同体”何时成立?欧盟现有几个成员国?

篇(5)

18世纪下半时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在这场变革中,股份制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工业革命向其他国家扩展,股份制也传遍了资本主义世界。

19世纪中叶,美国产生了一大批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的筑路公司、运输公司、采矿公司和银行,股份制逐步进入了主要经济领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制造业产值的90%由股份公司创造。

19世纪后半叶,股份制传入日本和中国。日本明治维新后出现了一批股份公司。我国在时期建立了一批官办和官商合办的股份制企业,1873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发行了中国自己最早的股票。

股票的出现,促使股票交易所产生。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买卖海外贸易公司的股票。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雏形,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正式成立了英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以后演变为伦敦证券交易所,1792年。24名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的一颗梧桐树下订立协定。形成了经纪人联盟,它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78年,东京股票交易所正式创立。它是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91年。香港成立了香港股票经纪协会,后发展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14年,中国当时的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1917年成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进入20世纪之后。股票市场发展迅速,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自由放任阶段(1900~1929年)。20世纪前30年中,美英等国的股份公司迅速增加,使股票市场规模和筹资能力迅速扩大。

一方面发行市场迅速扩大,流通市场空前繁荣,交易量直线上升。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股票欺诈和市场操纵时有发生,自由放任带来了严重的过度投讥。当时主要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普遍被抬高到极不合理的程度,远远超过其实际价值。1929年10月29日.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各国股票市场相继出现了暴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2〕法制建设阶段(1930~1969年),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各国政府对股票市场开始全面加强法制和规范化建设。以美国为例,政府开始从法律上对证券市场加以严格管理,制定了《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等一系列严密可行的证券法律。

篇(6)

1.会计准则的产生。实践证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变化也会带动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会计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理论的研究深入,会计准则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两个过程:上世纪的30年代,就出现了形式最早的会计准则。1932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与证券交易所实现了合作,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建立,并且由证券公司推行;“会计原则委员会”于1959年成立,至此,会计原则问题的研究已发展到了建立基本原理和重要原则的高度,由此,会计原则迎来初级阶段。而由美国公正会计师协会在1973年正式批准成立会计准则委员会标志着会计准则走向高级阶段。因为其不隶属于美国公正会计师协会和美国政府管辖的私立机构性质,使得该机构可以实现对整个社会各个有关部门的有效负责。1978到1985年间,会计准则协会共发表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这不仅是这个机构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同时也是美国会计原则走向高级阶段的标志。到1989年,共102个《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由该委员会公布,这些为企业解决财务会计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的公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会计准则研究的国际化。在美国的影响下,很多国家也开始基于本国情况对会计准则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40年代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了一系列的《会计研究公报》,至今为止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了二十多项会计标准,这些都是受到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影响。而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发展和走向规范化的时间较晚,2006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起步。

二、经济危机背景下凸显的现行会计准则的问题

1.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缺陷。现在普遍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存在缺陷的,因为其很大程度上收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导致资产内在价值的扭曲,使得会计准则背离了会计核算谨慎性的原则。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和负债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背景之下,所谓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指交易的双方按照自愿的原则,本着对双方交易情况的了解,进行的资产或债务清偿地的活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这样解读:如果活跃的市场是资产或负债的背景的话,那么公允价值就可以直接用该市场的报价来定;在市场不活跃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建立在熟悉情况、自愿交易的各方在最近市场交易中所使用的价格或者市价;当然如果两种情况都不存在或者符合当前情况的话,那么公允价值的确定就要靠估值来确定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经济学界在长期经验积累下,已经能够正确认识到现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弊端,社会各界也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一个更好的计量模式。如何基于谨慎和共振的原则,在防范和避免市场波动对会计计量的干扰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计量方法,是全世界都在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会计准则计量方式的不科学性。企业的整体价值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而现行的会计准则的计量方法没有能够对于企业资产的整体价值进行科学有效的反馈和计量,是由于会计准则计量方法不科学性造成的:(1)现行的会计准则对公允地反应企业的资产的成本法核算的负债未做出相关规定和标准。(2)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是由未来持续流入的现金和盈利能力决定的,但是现行的会计准则只是对于企业各项资产进行公允,而对于企业上虞等价值的价值公允处理没有明确规定,整体价值体现存在漏洞。

三、会计准则变革的必要性

1.经济全球化促使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要求市场资源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要求市场更加开放和公平、要求各国各组织之间的经济壁垒不再构成障碍,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使得资本、劳务等资源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客观条件促使全球经济日益趋同,作为重要监管手段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范围内的趋同发展更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2.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准则国际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更使得信息的普及和共享成为可能。信息大发展的背景下,会计行业的发展也与时俱进,会计信息的录入、加工,到处理和使用,都建立在信息革命的背景之下,使得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快捷和迅速,会计准则国际化变得更加必然和可能。

3.国际组织推波助澜会计准则国际化。据相关材料显示,到2005年,已经有英国、加拿大、美国等97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些国家和组织自觉的会计准则行为使得会计准则国际化变得更加水到渠成。

四、会计准则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发展途径和变革方向

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继1919—1933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的再一次全球危机,可谓百年不遇: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全军覆没、花旗银行危在旦夕、汽车行业摇摇欲坠,而中国也面临产能过剩、失业压力等经济问题。经济危机中,人们不断的反思金融危机的产生的深刻原因,越来越意识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是金融泡沫之外对于经济危机的发展和蔓延起到推波助澜的“凶手”。全世界在发现现行会计准则问题并责难的同时,更加理性的思考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变革途径。

1.会计准则的发展途径。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危害相当大,世界经济百年来再次受到重创。危机之中,全世界各界都在积极找原因、谋策略,全世界谴责金融监管的同时,也认识到会计准则这个世界金融工具暴露的问题,像公允价值计量的次级债使得银行业计提了大量未实现、没有现金流量的减值损失等,而且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和市场的扩大发展也是需要会计准则来规定的。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将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传递给投资者,而不是像历史

成本会计,只是过渡关注历史财务数据而忽视信息的迅速传入,从这个角度讲,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历史成本会计的缺陷做到了有效的弥补。未来的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在现行公允价值计量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有效解决和规避其弊端,结合公允价值理念和原有的历史成本会计理论,创造出更具合理性的会计准则,这是有待全世界高度重视并不断完善的研究课题。

2.会准则的改革方向。大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公允价值是先进可行的,但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问题。就我国而言,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仍然没有到发达的阶段,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改善,这和公允价值建立需要的发达、完善的市场条件是有差距的,公允价值的推广和运用也受到限制,因此,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意避免对于公允价值的使用。其实,会计准则的修改和使用可以建立在将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相结合的基础上。例如,编报会计报表的时候,可以使用历史成本计量作为基础依据,同时附列出重要项目中反应价格变化的情况作为参考项目。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相对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金融机构的整体财务状况,对于投资者和管理者来说,可以有效的提供会计信息,确保危机爆发之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篇(7)

作为公司财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同时是对财务决策结果最明了、最直接的反映。凯恩斯的货币需求是最早的有关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理论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企业的现金持有量是否合理、最佳的持有方式和数量成为了相关人士的重点研究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以理论、融资约束等为代表的丰富理论模型。根据这些理论模型国内外都有相关的实证研究,并对企业的规模大小、股权结构、现金流情况等对现金持有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因此与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因素相关性方向不同。

一、企业现金持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企业现金持有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对企业现金持有量是否合理的评判成为了微观金融领域的重要难题之一。现金持有是对一个企业经营战略、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的综合反映。同时现金持有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治理状况和企业的宏观制度环境。因此作为投资者,最关心的事情是企业现金持有到底会带来“价值创造”还是会为企业带来“价值毁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的经济学专家和财务学者,根据具体的社会现状诠释了企业现金持有问题。即,一个企业现金的持有量越大,其承受企业损失的时间就越长、承受损失的能力就越强、并购弹性大、对企业的总体发展有利。

(2)企业现金持有的关键作用

在企业的运营中,管理者往往会根据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对行为准则进行确定,并对企业现金的持有进行权衡,以权衡理论判断企业的收益和成本。很明显的,最少量的现金储备是必要的,因此,现金的边际成本会明显的低于初始化中企业现金边际收益。但是,随着逐渐增加的现金持有量和逐步递减的边际收益,会造成边际成本递增。一个企业中最佳的现金持有水平就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刚好相等。在以能够满足企业正常运转的交易流动需求为基础的条件下,作为一个更基本的决定性条件,与企业利益紧密联系因素之间相关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对现金持有的水平、成本的评估、对管理层成本及股东的控制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对不对称信息降低的程度,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制定,经制定后的现金持有决策要作为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始终贯穿在企业运营过程中。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现金持有受到的影响分析

(一)、对外部融资约束的有效抵制

对OPWS(Opler、Pinkowitz、Williamson、Stulz的简称)的研究发现,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多少与企业是否具备债券等级及企业债券的等级水平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这就是说,相对于投资等级高于债券等级的企业,或者是债券等级不具备的企业比具备债券投资等级的企业来说,其公司的现金储备量较低。因此可以说明,非融资约束的企业相对于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来说企业持有的较少的现金储备。同时企业专家的实证结果也证明了这种结论,并且提出了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和企业现金流动波动性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举例说明,一个现金流动性很大的企业,假定面临着更高的融资约束,那么融资约束将会使该企业持有更多的现金储备。实证结果一再表明,现金持有量严重的影响着融资约束公司,并对其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重要意义体现在当其他资金来源需要更高的成本时,已经提前储备的现金持有量能够作为必要的投资支出,是一种相对来说较为便宜的资金来源。

(二)对预防性动机的分析

(1)对企业现金持有动机的描述

凯恩斯的著作中有关于持有货币动机的描述和理论,其中,投机性动机、企业正常交易性动机和企业的预防性动机是凯恩斯对企业现金持有动机分析的主要观点。这里所说的企业正常的交易动机指的是:为了对企业日常的开支需要进行满足,而特地持有的一部分现金动机,其主要受到利率水平和企业正常运行时的日常开支水平的影响。预防性动机指的是:企业为了应对突发性问题的资金需求而进行部分现金的持有。由于现金替代物到现金的转换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转化成本,企业需要有一定的现金储备来满足日常的经营需求。投机性动机指得是:企业为了不错失利润较大的项目和投资机会而进行现金储备的动机。

(2)对现代企业的现金管理技术进行总结时发现:企业的投资需求及其融资能力会受到剧烈波动的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一原因的存在使企业的管理阶层更加重视成本较低的保证资金供给现金。企业如果拥有大量的现金,那么在其行业进入低谷时期仍然可以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项目进行投资。通过对Arslan研究的金融危机下新上市企业的现金储备状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经济危机的特殊环境下,企业高现金储备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盈利最大化的机会,这就说明经济危机下更多的现金储备对企业对良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上述的论证分析,可以发现当企业不得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时,最有效的应对方式是增加企业的预防性现金持有量。因为宏观经济波动性的逐步增大,会使企业的交易成本和不对称信息大量的增加,企业会有更大融资约束预期。其次不断增加的宏观经济波动会造成企业内部现金流波动的增大,这个时候,企业为了正常的实施企业的投资项目,往往会求助在手资金来源。

通过分析能够很明显的得出,当企业不得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在不断的加剧时,为了满足企业的融资需要,企业一般采取对现金资产比率进行有效的增加的方式来进行。

结语:本文系统的分析了企业现金持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金融危机下企业现金持有受到的影响。说明了当企业不得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时,最有效的应对方式是增加企业的预防性现金持有量。(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篇(8)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270-02

众所周知,技术性壁垒(Technical Barriers)是国际贸易壁垒重要形式,其中认证制度是技术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关税壁垒的核心作用慢慢丧失,技术性壁垒的作用正在逐步加强。中国上游石油设备(简称“石油设备”,下同)企业产品出口和进入国内三大油公司市场,必须面对一道关隘,就是API(AmericanPetroleumInstitute美国石油学会,美国国务院下属标准化机构)认证。截至2012年底,中国石油设备API认证企业数量已高达全球总量的四成,从业人员数以百万计。2010年至今,国内大批获证企业被API或取消或暂停证书(2013年开局近半月,又有4家企业被取消证书),其中不乏在国内国际颇具影响的大中型企业,直接经济损失数以亿计。中国石油设备每年以20%左右的增长速度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继2009年油井钢管遭受美国反补贴关税制裁后,又遭受质量认证打击,形势十分严峻。

一、质量认证制度是《TBT协定》认可的技术性壁垒形式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规定,“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那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确定商品某些特征的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以及旨在检验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的认证、审批和试验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其实质是商品进口国通过提高技术门槛,采用技术手段设置贸易障碍,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一种贸易保护手段。采用认证制度实施贸易保护,可以从产品延伸到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使壁垒无处不在。认证制度以技术面目出现,符合《TBT协定》规定,是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的保护形式。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当前世界贸易壁垒80%来源于技术性壁垒,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并将长期存在。

二、质量认证制度因具技术属性,更具壁垒性

质量认证分为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认证的对象是特定产品(或服务),认证条件是产品符合指定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满足指定质量管理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象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能力),认证条件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指定的质量管理标准,API同时具备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两种形式。认证制度最早源于欧洲,二战后,军事工业迅猛发展,欧美国家先后制定实施质量管理标准,用以保证军品质量。军品质量保证成功经验很快传播到民品领域,如,1971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了ASME-Ⅲ-NA4000《锅炉与压力容器质量保证标准》,用以结合ASME技术标准对锅炉和压力容器产品进行认证。1987年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00系列标准,体系认证在全球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质量认证制度是一种依据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对产品或体系进行认证认可的制度。与贸易政策不同,它需要深厚的专业背景、强力的技术支撑为基础,其益处主要被处于较高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国家享受,无力认证的企业和产品被排斥在市场之外。近年来,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防止进口商品冲击,凭借其自身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利用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制定的主导权,设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门槛,推行苛刻甚至歧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迫使发展中国家企业为了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不得不在管理、技术改进、生产设备和工艺、原材料选取、检验设备和技术方面扩大投入,从而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生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认证制度保护方式表面看一视同仁,实则更具隐蔽性,保护程度更深,在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方面更具壁垒性。

三、API认证制度对中国石油设备企业影响

API是美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协会,成立于上世纪初,是全球最早的标准制定商会,目前标准687项,其中产品标准73项,旗下涵盖317种装备和材料。目前,API标准不仅在美国被企业和政府采用,在中国也一样被普遍采用。API认证始于上世纪初,其质量认证始于1985年(1985年API第一版《质量纲要规范》,开始现代意义的质量认证),目前全球认证的企业3 907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值 “复关”谈判(GATT—关贸总协定,后更名为现WTO),中国石油设备企业为谋取美国市场开始申办API认证。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海石油三大油公司相继规定其市场入网门槛为API认证后,国内API认证企业数量急剧增加,继2006年厂家数量和美国数量持平后,仅仅用了六年时间就超出美国1.1倍,2012年底已达1 511家,占全球认证企业数量的38.7%,API认证已经实际成为中国石油设备企业建立、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四、建立自主质量认证制度的必要性

2011年中国石油设备产值达1 833.9亿元,出口54.6亿美元,2012年上半年产值905亿元,出口31.4亿美元。近年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石油行业也难幸免。2009年末美国商务部仲裁,以存在补贴为由对中国油井管实施10.36%~15.78%反补贴关税制裁,涉及金额27亿美元(时为美对华贸易制裁的最大一起案件),中国石油设备行业遭受美国关税制裁。2010年至今,中国221家获证企业被API取消证书(未计暂停证书厂家),占到全球总量的80.7%,其中不乏在国内国际颇具影响、历史悠久的大中型企业。例如,陕西某大型石油设备企业20世纪80年代获得API认证,于2012年被暂停证书;山东某石油工业同龄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期获取API证书,2011年被取消证书。对失证企业而言,直接经济损失巨大,加之品牌损失、市场信誉度损失,其损失难以数计。

研究表明,贸易保护有其规律性,经常在经济危机或原有优势受到威胁或即将失去的时候出现。中国API认证企业数量已经为美国2.1倍,经济总量每年大幅提升,对美国形成巨大竞争压力,美国受经济危机影响,经济提振乏力。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石油设备行业必须对API认证本身具有的技术性壁垒本质有清醒认识,不能一味放弃认证话语权,把技术性保护措施主导权拱手让与他人,并且防止他人利用API认证这一利器打击中国企业。我们应该充分发挥《TBT协定》赋予的自,在国内市场进入机制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建设中国石油设备行业市场准入认证制度,改变现有API认证一元化现状,维护中国石油设备企业利益。

总之,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企业和产品重要手段且愈演愈烈的今天,中国石油设备行业在主观上应对API认证技术壁垒性质有清醒认识,不一味迎合和适应API认证;在客观上采取措施推动行业自主建立中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质量认证制度,并逐步通过单边、多边认可方式取得贸易国对我方认证的认可,改变目前不利处境,使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9)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032-02

当代西方生态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的绿色运动思潮的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由威廉・莱斯、本・阿格尔、安德烈・高兹、詹姆斯・奥康纳、约翰・贝米拉・福斯特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创造、发展的,并引起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深切关注。生态学的快速传播为各个国家探索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借鉴。那么,生态学和理论是什么关系?它的内容又是什么?它在生态道德方面有什么样的新内容?西方生态学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否有借鉴意义?本文意在从以上几个方面把握当代西方生态学理论,并为党的十以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种理论上的借鉴。

一、生态学理论是对的发展

关于生态学与理论的关系历史上争论不断。有些西方学者认为,理论中没有关于生态学的相关思想或者直接论述,据此认为马克思不是生态主义者;另一些西方学者则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马克思是伟大的生态学家,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是最早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两派的观点再加以考察,以便厘清生态学与理论的关系。

英国著名的生态学者戴维・佩珀在《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中提到“并没有扎根于生态学,因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解释强调的是人类如何改变自然并贬低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和自然经济的规律”[1]89马克思所在的年代是19世纪中叶,大量的工厂兴起,资本家雇佣大批的劳工生产大量的产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生活困苦,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特别突出。马克思看到的都是带着血的钞票、肮脏的交易和裸的剥削。因此,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更关注的是如何使工人从资本家的奴役和剥削中解放出来。正如美国著名的生态学者詹姆斯・奥康纳所指出的“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上只给自然系统留下了极少的理论空间,而把主要内容放在了人类系统方面。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阐述中,决定物质生产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主要是生产方式,或者说是对劳动者的剥削方式,而不是自然环境的状况和生态的发展过程。……自然界之本真的自主运作性,作为一种既能有助于又能限制人类活动的力量,在该理论中却越来越被遗忘或被置于边缘的地位”[2]7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无法从马克思的原著中直接找出关于生态学的明晰的文本。

尽管马克思没有关于生态学的直接文本,但是“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一种深刻的、真正系统的生态世界观,而且这种世界观是来源于他的唯物主义的”[3]3。当代所指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并没有发生生态危机,因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必须依赖自然而生存,人们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和感恩。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并要求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的,马克思实际上为我们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提供了一个深刻的世界观和有效的方法论。因此,我们发现生态学是理论在生态学方面的延续和发展,二者的立场和目的完全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学理论是对的新的发展和“补充”。因此,生态学理论是在当代的发展和延续。

二、生态学理论的主要思想

了解生态学理论,对我们吸取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是有必要的。

“异化消费”理论。该理论由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首先提出。阿格尔认为生态问题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们过度追求消费造成的。“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4]486。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单位通过媒体、政策和快速更新换代推陈出新的产品刺激民众,促进大众消费;另一方面,高强度高压力的劳动强度让人们不得不通过消费来转移注意力释放压力。因此,人们只能以消费和占有社会资源为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和存在感,消费的目的不是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是占有更多资源。占有欲的膨胀和永不满足的贪欲加速了资本主义国家资源枯竭的趋势。而快速消费的结果是产品的消耗、巨额利润的产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发展。

“资本主义二重矛盾”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奥康纳首先提出的。所谓的二重矛盾是指资本具有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两重矛盾。一方面,资本主义无休止的生产和追求利润导致自然界无法供给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受到严重的制约,利润严重削减,资金链断裂,最终爆发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即便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仍要突破生态的限制,通过技术改进和寻求新的能源来达到掠夺自然资源的目的。

福斯特生态学理论。该理论区别于其他生态学理论,提出了两点自己的看法:第一,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性,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灭亡。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性是追逐利润扩大生产,而生产的无限扩大需要无限的资源,生态系统本身的周期根本满足不了资本快速扩张的需求,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出现经济危机最终走向灭亡。第二,资本具有短期行为,为了利润,资本家会不择手段。福斯特指出“资本需要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回收,并且确保要有足够的利润抵消风险,并证明好于其他投资机会。……这样一来,资本主义投资商在投资决策中短期行为的痼疾便成为影响环境的致命因素”[5]3-4。

三、利用生态学初探生态新道德的内容

根据上述观点,新的生态道德标准应该具有两个基本内容:第一,将个人权利和社会正义适当结合,使生态道德与自由主义相对立,限制自由主义的过度发展和蔓延;第二,鼓励奉献而不是占有,西方社会的生态问题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人们更关注自己占有了多少资源而对怎样占有漠不关心,哪怕是牺牲生态环境、破坏环境资源,所以要提倡奉献,鼓励人们多讲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少讲社会为自己做了什么。

四、借鉴生态学理论初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因此,借鉴西方生态学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加强国企在生产上游中的地位,提高国企在资源性行业中的数量和质量。通过福斯特的生态学理论我们发现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本性。据此,一方面我们应该限制民营资本、外国资本在生产上游特别是资源领域的数量和质量,防止资本在资源领域出现“短期行为”,减少资本对能源的过度过快索取;另一方面,加强国家在生产上游的国家行为,不仅能让国企的利润以税收的形式惠及全民,还会让资源的开发有序进行,让国企的行为受全民监督,让资源的开发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有效地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早转变、淘汰低生产效率和重复生产的行业或企业。首先,通过货币政策增加低生产效率企业的贷款利率,促使该类型的企业尽早撤出或淡出市场;其次,利用法律手段提高粗放型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减少这种企业的新成立数量;最后,利用税收手段鼓励高科技企业出口科技产品,加快出口结构的调整。

第三,开展环境运动,将生态道德纳入到个人道德中,树立生态的“居住观”。首先,将生态道德纳入到个人道德之中,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传统道德缺少必要的生态观,为此应该将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生态安全作为真善美的标准,以此来改造传统道德;其次,树立生态的“居住观”,将生态的“居住观”列入到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教育人们学会如何在“地球村”生活;最后,“环境运动应该选择一种和生态协调的以人为本,特别是以满足穷人基本生活需要以及确保生态长期安全的新的社会形态,保证环境公平”[6]93-94。

参考文献:

[1]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研究[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刘仁胜,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本・阿格尔.西方概论[M].慎之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篇(10)

秦皇岛港早在1984年就开展了集装箱运输,但是集装箱吞吐量始终处在较低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其他港口,在与渤海湾周边港口竞争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秦皇岛港港集装箱业务进行分析,正确对待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找到发展集装箱业务的突破口,力争实现集装箱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秦皇岛港集装箱发展历史和现状

秦皇岛港集装箱运输开始于1984年,当年集装箱吞吐量仅有120TEU。1994年成立了集装箱合资公司,利用港口的10号泊位开展集装箱运输业务,但吞吐量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状态。2001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万TEU。2003年解除合资合同后,成立了利港集装箱公司,集装箱运输开始稳步增长,当年吞吐量完成5.4万TEU。至2007年止,每年以6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2007年10月,由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运(集团)公司、大连港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成立了秦皇岛港新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二、秦皇岛港集装箱SWOT分析

(一)SWOT分析方法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利用SWOT分析法,可以找到秦皇岛港集装箱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发现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二)秦皇岛港集装箱发展优势

1.地理优势和优越的港口条件。秦皇岛港地处环渤海经济区的中间地带,是华北地区连接东北地区的要道,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和“三北”地区商品、物资集散地。秦皇岛港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港口自身条件优良,是天然的不冻、不淤良港,对物资和货物的集散起着重要的作用。

2.河北港口集团的政策优势。2011年,河北港口集团抢抓机遇,逐步优化调整集团旗下各港区业务和货类结构。在巩固煤炭运输主枢纽港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集装箱和其他散货运输,这样有侧重的政策优势,是集装箱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政策保证。

3.内部优势。秦皇岛港新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拥有具有优良靠泊条件的五万吨级泊位两个,集装箱岸边装卸桥六台,三十六万平米的集装箱堆场,优秀的拆装箱条件和仓储能力,延伸至堆场的铁路装卸线。先进的集装箱码头管理操作系统、智能道口以及无线终端操作系统。这些都是秦皇岛港集装箱发展的内部优势。

4.合资优势。2007年10月,秦皇岛港分别与中国海运(集团)公司、大连港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成立了秦皇岛港新港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后,使得集装箱公司获得了丰富的先进管理经验,保证了航线的运力问题并得到了货源的支持。

(三)秦皇岛港集装箱发展的劣势

1.腹地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货源严重不足并存在着分流的情况。目前,秦皇岛港集装箱面临的腹地主要是秦皇岛本地及唐山、承德、辽西、内蒙赤峰等地区,由于货源腹地有限,且经济、工业发展水平均不高,生产规模不大,集装箱适箱货源生成量不足。另外,渤海湾港口群中的大连港、天津港及秦皇岛港周边的营口港、锦州港、京唐港等近年来集装箱运输也发展迅速,大大分散了秦皇岛港腹地的集装箱货源。

2.码头设施规划不合理。目前秦皇岛港集装箱专用码头是24#、25#泊位。两个泊位合计是537米长,无法满足两条4250T船舶同时靠泊的需要(4250T船舶船长263米~275米),由此带来的等泊让船公司不得不考虑,运营大型船舶可能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成本损失和可能增加的船舶运输的周转周期。另外,西港区航道水深设计滞后,严重影响超大型集装箱船舶靠泊。4250T船型船舶满载时,有时甚至需要等潮水才可以出港。航道问题严重制约了秦皇岛港集装箱的发展。

3.航线少密度小。由于港口集装箱业务起步较慢,内外贸航线不发达,目前仅有4条外贸航线和5条内贸航线,与成熟的集装箱港口比较,秦皇岛港航线密度不大,运力不足,航线单一,无法形成规模,缺乏国际班轮航线等因素,是影响集装箱发展的另一个内在条件。

4.集装箱场站建设严重滞后。集装箱场站是指办理集装箱重箱或空箱装卸,转运,保管,交接的场所。集装箱场站在功能定位上是集装箱运输体系中的核心枢纽,更是集装箱码头集疏运等重要功能的延伸。目前秦皇岛没有一家严格意义上的场站,由此导致给一方面给客户及港口均造成了成本上的增加,影响了客户发运,另外还会给堆场带来较大的操作压力,不利于场地作业有秩序的运转。

5.秦皇岛集装箱缺少物流信息平台,口岸物流环境较差。秦皇岛目前没有一个集装箱物流平台网络,使得海关、商检、船代、货主等不能同时利用这样的网络平台,达到信息共享、简化集装箱办理手续的作用。由此导致秦皇岛口岸物流通关环境较差,影响集装箱业务的发展。

(四)秦皇岛港集装箱发展面临的机遇

1.河北省政府的政策支持。2012年5月4日,河北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河北省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了促进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同时对于“散改集、杂改集”、内陆场站建设、新开航线等多种物流环节制定了相应的财政补贴办法,这将对秦皇岛港集装箱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秦皇岛市“东出西联”政策。实施东出西联,是河北省委、省政府基于我省省情,着眼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秦皇岛市通过“东出西联”政策,积极搭建对外合作平台,让秦皇岛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每年都在西部重点城市开展推介活动。对解决秦皇岛港集装箱腹地适箱货源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3.西港搬迁规划。目前,省重点工程、市一号工程秦皇岛港西港搬迁改造工程已正式启动,有利于解决秦皇岛港集装箱泊位通过能力不足、航道水深无法满足大型集装箱船舶靠泊等制约秦皇岛港集装箱发展的不利因素。对未来秦皇岛港集装箱的发展提供了硬件保证。为秦皇岛港集装箱做大做强打下了基础。

篇(11)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70年代后期的拉美货币危机开启了学术界对于货币危机理论的研究,Paul Krugman是其中的先驱者,早在1979年他在发表的文章中构造了货币危机的最早的理论模型。他提出的货币危机的理论模型主要受Salant等(1978)对于商品价格稳定机制研究的启发。随后,Flood和Garber及其他学者基于Krugman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方面对货币危机模型进行完善、修正,最终形成了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在Krugman模型中,一国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与固定汇率制度之间不协调导致危机的爆发。当政府实施的扩张的货币政策和具有赤字化的特征的财政政策,本国货币的供应量会因此增加,外币的影子价格上升,即本币贬值,理性的投资者会抛售本币,持有外币,保证自己的资产不缩水;与此同时,为了维护本国的固定汇率制度,央行会以固定的汇率卖出外币。在这一过程中,央行的外汇储备会随着赤字的货币化的加深不断减少,直至外汇储备消耗殆尽,固定汇率机制就会崩溃。而事实上,市场上的投机者的存在加速了这一过程,他们在外汇储备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开始理性的投机冲击,不管外汇储备有多少,都会将其消耗殆尽。货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源于宏观经济政策不能与稳定汇率政策协调一致。在Krugman模型提出之后,诸多学者继续改进、完善Krugman的工作成果。Flood和Garber(1984)放弃了Krugman模型中市场上完全预见信贷过程的特征,将随机因素引入,认为投机攻击的时间的不确定性,构建了简单的线性模型。Connolly和Taylor(1984)着重突出一国商品在汇率崩溃前出现的相对价格行为,通过对蠕动盯住汇率体制的研究,指出汇率崩溃前存在的实际汇率升值和经常项目恶化的现象。

Krugman模型及其他学者的扩展一起构成了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又称为理性攻击模型,认为宏观经济基础变量的恶化是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它较好地解释了“拉美型”货币危机,如1973~1982年的墨西哥危机、1978~1981年的阿根廷危机。针对危机发生的基本面恶化的条件,政策制定者必须保证经济政策间的协调一致,维护加强宏观经济基础变量,保证基本经济面的良好。

二、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一代模型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全盛,然而第一代模型中,认为政府的政策是外生性的变量,并没有考虑政府行为的影响。但是,事实上很多发生危机的国家并不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才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政府的行为在危机中也是有影响的。Obstfeld等人针对欧洲货币危机的研究,提出了货币危机的第二代模型。

在第二代模型中,Obstfeld等人将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放入模型中,是一个主动的行为主体,会权衡利弊得失,既会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也会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同时,他们提出了自促成的概念,即在外汇市场上的投资者和央行之间会存在相互之间根据对方的行为修正自己的行为的现象。如果公众对于央行维持汇率的目标的能力失去信心,或存在预期上的偏差,中央银行相应认为维持固定汇率的成本大大增加,由此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这个模型虽然强调危机的自我促成,但仍然重视经济基本面的情况。同期的另一些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则认为危机的发生不一定建立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即使不存在恶化的经济基本面,危机也可能发生。在投机者的恶意攻击下,市场上其他的投资者的预期发生变化,在“传染效应”和“羊群效应”的作用下进一步推动危机的发生。

第二代模型和第一代模型的共同点是都认为危机发生的原因是政府政策的不一致性,不相同的地方是,第一代模型认为过多的国内信贷创造促成了中央银行的货币贬值或汇率浮动,而第二代模型认为在货币危机发生以前并不存在政府政策上的不一致,是危机本身导致了政策的变化。第二代模型较好地解释了所谓的“欧洲型”货币危机,如欧洲1992~1993年的货币危机和墨西哥1994~1995年的比索危机。对于政策指导来说,固定汇率制度的“先天不足”需要辅以相应的资本管制政策。

三、新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上个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暴露出第一、二代模型的缺陷,理论界开始寻找新的模型解释新的货币危机。这次危机主要是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低,缺乏谨慎监管导致信用扩张造成,由此,许多主流理论分析逐渐开始将目光转向金融中介、资产价格变化等方面,跳出汇率机制、公共政策等宏观经济分析范围,由此提出一系列基于金融中介的金融危机模型。下面对这些模型作简单介绍:

1.道德风险模型

道德风险是金融市场中借贷者的不道德行为而导致贷款方式损失的风险。Krugman的模型中主要指金融中介的不道德行为,尤其是金融中介有免费的担保而且监管不严时,这时经纪人会比较冒进,很少考虑投资项目的贷款风险,整个经济很容易出现过度投资的现象。在开放的经济体系的角度来看,如果国内的金融机构无法从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时,国内投资需求的过度会促成利率的上升。国内的金融机构转而向国际市场融资,政府在其中为国内的金融机构做免费的担保,就会导致经济的过度投资。如果国外的债权人停止为国内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政府为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不得不通过发行货币来弥补其中的资金空缺,由此在投资者预期中的通货膨胀就可能引发货币危机。

通过回顾货币危机中韩国等的表现,Burnside等认为政府为金融部门提供大量的贷款担保是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亲缘政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银行、企业等借贷部门与政府机关的密切关系,使得相互之间存在担保关系,道德风险加大。

2.金融恐慌危机模型

金融恐慌危机模型又称为“D-D”模型,最初是由Diamond和Diybvig(1983)在分析银行挤提现象时提出的。金融中介尤其是银行的基本功能就是以短贷长、期限转换,将不具流动性的资产变得具有流动性。该模型认为在这一特性下,存款大量存放银行时,银行的贷款能够支持长期经济投资,存款人得到合理的存款利息。然而一旦发生经济恐慌,大量的存款人提现,银行面临挤兑风险,

银行的资金流动性不足,只能停止支持长期经济发展的项目贷款,由此造成银行的损失,银行也失去全额支付所有存款人本金和利息的能力,导致所有人都受到较大的损失,这种现象被称为“金融恐慌”。这种情况之下,企业也会陷入资金困境,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也发生挤兑现象,货币危机爆发。

3.资产负债表危机模型

在用前两个模型——道德风险模型和金融恐慌模型解释东南亚危机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展使Krugman意识到传递、传染的重要性,因此他加入了另外两个因素: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在决定其在投资方面的作用,资本流动在影响实际汇率方面的作用。对于这两个方面,他与Aghion作出了新的解释,在他们看来,如果本国的企业部门外债的水平与外币的风险头寸是同向关系,在“资产负债表效应”下,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也会加大。他们认为在亚洲国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风险偏大,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时要求足额的担保。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国家的国内企业的财富水平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总投资水平,因此,当一个国家国内的企业持有大量外债时,国外的债权人不会乐观地看待该国的经济,减少对该国的贷款,由此导致本国的货币贬值,国内企业的财富下降,整个社会的投资规模下降,经济逐渐萧条。整个过程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虽然这个资产负债表危机模型提出了对资产负债表效应的考量,但是关于企业的外债累积的程度,还有对危机的影响程度,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4.货币危机的羊群行为理论

在个体根据其他行为主体的行为而选择采取相近或相似的行为时,羊群行为就会产生。一般认为,羊群行为主要发生在投资者信息不完备或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预期形式模式下。当市场上的投资者根据对方的行为来获取对方的投资信息时,模仿他人会被认为是一种理智的行为。Krugman(1998)分析金融市场上发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是委托的问题。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跨国投资的资金一般交由人代为管理的,在资金涌入某个新型市场化得国家利用利差赚取差价获益时,即使人认为这样的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他也会倾向于跟进,因为如同“法不责众”的道理,如果所有的投资者都获益时,自己因为担心风险没有跟进,会被指责无能;相反,若是亏损,损失可以所有的投资者一起承担。

5.金融过度危机模型

针对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Krugman 提出了新的想法,在他看来,货币危机一种原因是一个国家本币的实际贬值,或者是经常帐户的出现逆差和国际资本流动发生逆转。在这个理论中,Krugman 介绍了金融过度的概念。金融过度是指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国内的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无障碍,金融机构会成为风险偏好者,将资金大量投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引发金融泡沫,诱发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引发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许多人将金融过度作为金融深化的表现,反对过度的金融监管,由此导致政府对于金融危机的插手太晚,危机发展深化。(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明兴,罗俊伟.金融危机理论综述[J].经济科学,2000年04期.

[2] 金洪飞.货币危机理论综述[J].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05期.

[3] 陈雨露.国际金融理论前沿问题评述[J].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07期.

[4] 傅小斌.金融危机的最新理论及评述[J].经济师,200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