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学科研实验室建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R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38-02
现代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基础扎实、多学科、适应性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育部也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并向广大学生开放成为评估学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平台。课题组依托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通过借鉴其丰富的实验室建设管理经验,进行了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并应用到了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现将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一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医学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学科,涉及的生物大分子不能直接观察,仅有课堂理论教学不能给予学生形象直观的认识。且医学分子生物学在理论课教学中涉及大量先进分子生物学技术,学生需要通过具体操作才能掌握这些技术,所以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传统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由于教学时间和实验室场地的局限,大部分实验内容由教师与实验员事先准备好,学生按照书本内容机械模仿或者由老师示教。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立开放型实验室是实现资源共享、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行开放型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是课内实验内容补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已有的实验室资源实行开放式使用,利于设备资源的充分利用;利于组织和引导学生系统地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建设要点
1.场地规划
开放型实验室不同于普通实验教学实验室,需要全工作日开放,学生科研实验也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场地完成。为了便于管理、统筹安排,本实验室从已有的场地中专门划分了一间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在该实验室中划分如下区域,中间放置实验台和试剂架作为公共实验区,四周边台划分为常规仪器使用区、精密仪器使用区以及污染实验隔离区。学生在该实验室中能完成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大多数操作,既合理利用了场地,又方便了人员和设备的管理。
2.仪器配置
在开放型实验室中,仪器使用频率高,常规仪器设备需求量大。因此实验室配置有足量的常规耗材如EP管、玻璃试管、离心管等,对于经常使用的普通设备如电泳仪、电泳槽、普通离心机等基本配置为2~3台,对于一些较为贵重设备,如电子天平、转膜仪、PCR等至少配置一台。上述仪器配置能完成大多数常规分子生物学科研实验。
3.人员配备
开放型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的合理配置,对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合理规范使用仪器设备等具有重要作用。人员配备包括管理人员、专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其中,管理人员主要进行实验室设备、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入室本科生的统筹管理,由具有多年工作经验、责任心强且具有较强统筹协调能力的高级职称专职科研人员担当。指导教师负责带领入室本科实验小组设计并完成分子生物学科研实验,需由具有较丰富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科研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学或科研人员担任。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常规仪器的使用指导和日常维护,应由具有多年仪器使用经验且具有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的实验技术人员担任。各成员明确分工,各尽其职,共同完成入室本科生的培养工作。
4.制度建设
一个实验室的正常安全运行,离不开合理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一个面向本科生的开放型实验室,制度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开放型实验室人员流动大、开放时间长,学生科研工作能力参差不齐,仪器数量多,仪器使用频率高,这些都加大了实验室管理的难度。因此,本实验室制定了实验室入室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包括《入室申请及承诺书》《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放管理规程》《仪器使用及管理制度》《仪器使用申请及预约申请制度》等。对于常用仪器均编写了标准操作规程,高级贵重仪器采取专人专管制度。通过制度的制定、试行和进一步修改,使实验室的各项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体系。
三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成立之后,通过在课堂上大力宣传,学生入室进行科研实验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学生首先填写《入室申请书和承诺书》,提交实验室主任审查批准后,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对常规仪器的使用进行统一培训,按学生需求将他们分为多个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安排一名专职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实验课题。目前,本实验室已接纳本科兴趣小组十余组,本科入室学生56人次,其中由兴趣小组设计并申请的“香樟挥发油对人胚肺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课题获学院院级课题立项资助,相关文章也在正式省级刊物上发表。
综上所述,通过本科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型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为本科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和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场地,通过入室进行实验或科研,可大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科技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宝林.提高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
[2]王朋.高校开放型实验室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249-02
实验动物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实验动物在感染,特别在是隐性感染状态下,往往会从免疫调节、代谢产物调节和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导致科学试验失败,或导致科学研究结果不准确和不可重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严重浪费,严重阻滞了实验动物行业的健康发展。作为我国最早开设实验动物专业的高等院校,扬州大学实验动物学系在实验动物专业设置、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结合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实验动物学系近年来开设实验动物医学课程的经历,谈谈实验动物医学的研究范畴,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课程内容设置、讲述重点及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以期为更好地培养实验动物专业学生提供一些借鉴。
一、实验动物医学研究范畴
实验动物医学是美国兽医协会认可的兽医学范畴中的一个专业领域,其职责范围涉及作为生物医学业务活动对象的各种动物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其中也包括探索尽量减轻科研用动物的疼痛或不适的各种方法,以及鉴定影响利用动物开展科学研究的各种因素。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和人工改造,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遗传、营养、环境实行控制,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他科学试验的动物。众所周知,标准化实验动物是获得可靠试验结果的有力保障和支撑,绝大多数重要的生命科学相关成果的取得都取决于以标准实验动物进行的动物试验,也正是动物试验推动了实验动物医学的发展,促使了科研工作者对实验动物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措施和防控策略,以及病原感染对科学研究的潜在性干扰,逐步形成了实验动物医学的研究范畴。
二、实验动物医学的学习和教育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实验动物医学的发展历程较短,其发展主要伴随实验动物学的发展,也是实验动物学中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延伸、丰富和拓展。目前,国内外尚未有专门的实验动物医学教程,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对实验动物医学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继续教育、会议交流、通讯咨询、相关论文杂志、课题研究,以及通过从工作中学习或通过各类交叉学科的培训等方式,从而达到对实验动物医学相关内容的了解、理解和掌握,并进而推动实验动物行业整体健康发展,近些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对实验动物质量的日趋严格,也加快了实验动物医学的发展,增加了实验动物医学再教育和自我提高的机会。
三、实验动物医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为系统性建设实验动物专业课程,推动实验动物科学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以实验动物主要易感病原为主体,以实验动物感染病原后的对科学研究的干扰为抓手,驱动学生深层次理解实验动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对科学研究和生产检定产生干扰的危害性;促进实验动物专业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必须和必要检查项目的意义以及标准制定的依据;推动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动物的环境要求,实验动物设施,实验动物设施的建设及实验动物的饲料、饮水和垫料管理等授课内容;进一步明确实验动物标准化对生命科学相关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课程内容和设置
1999年,扬州大学依托兽医学院,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率先设置了实验动物学专业,经15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方向,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人才,为我国实验动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验动物学》是实验动物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讲述实验动物学相关概念、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实验动物遗传、繁殖与繁育体系、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及常规实验动物等内容。因课时量限制,实验动物的微生物质量控制基本不作讲述。然而,近些年来全国实验动物微生物的质量检查结果不容乐观,实验动物群体如啮齿类动物感染重要病原的比例仍然较高,且经常能听到客户对实验动物质量问题的反馈,这已经对实验动物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从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角度更好地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内容,及时发现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规避其影响科学研究的风险,减少人、财、物力的浪费,扬州大学实验动物学系于2010年开设了《实验动物医学》课程。由于没有参考教材,讲授内容主要依据《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2nd edition》和《Natural Pathogens of Laboratory Animals Their effects on Research》两本英文原版书籍,同时结合国外著名大学实验动物机构网站以及扬州大学实验动物学系的相关研究结果,自编了《实验动物医学》讲义。以啮齿类动物(大鼠、小鼠、仓鼠、豚鼠和兔)、犬及非人灵长类动物为对象,主要讲述病原特性、流行病学(重点讲述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品系)、临床表现、病理变化、诊断、防控,着重阐述病原感染对科学研究的干扰。目前,课程设置为40个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16学时,实验课程紧扣理论课程,实验课主要以病原模拟感染实验动物,从临床表现、诊断和对科学研究产生干扰等方面进一步掌握理论课程所授内容,较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体会
自2010年起,扬州大学实验动物学系自设了实验动物医学课程,坚持从英文原版书籍及原始文献中汲取营养,坚持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内容;坚持以更好地掌握实验动物专业内容和技能为宗旨,从无到有,由点到面,逐步积累,初步形成了实验动物医学的课程体系,明确了授课的侧重点,有效地补充了本专业的授课内容,丰富了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拓展了实验动物专业的研究方向。我们认为,要上好实验动物医学这门课,首先要充分了解实验动物学这门主干课程,实验动物学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石,充分掌握实验动物学课程内容,才能更好地有侧重点地阐述实验动物医学的相关内容;其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跟踪实验动物病原的研究进展,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大纲及授课幻灯,挖掘与本专业相关的经典案列,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坚持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理论课讲解概念、方法和基础理论知识,实验课以动物实验推动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的内容,相辅相成。经过5年的探索,我们初步建立了实验动物医学课程的讲授体系,促进了学生对实验动物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师生反映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隋丽华,范薇,杨敬,等.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抽样调查及分析[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28(4):259-62.
[2]李厚达.实验动物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熊忠良,赵海忠,甘伏生.实验动物在兽用生物制品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J].畜牧与兽医,2011,43(1):84-87.
[4]James G. Fox,Lynn C.Anderson,Franklin M.Loew,Fred W. Quimby. 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2nd edition[M].California:Academic Press,2002.
[5]David G.. Baker. Natural Pathogens of Laboratory Animals-Their Effects on Research[M].Washington:ASM Press,2003.
[6]McCaskey SJ,Rondini EA,Clinthorne JF,et al. Increased presence of effector lymphocytes during Helicobacter hepaticus-induced colitis[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2,18(13):1459-1469.
[7]高正琴,岳秉飞,贺争鸣.首次从中国小鼠中分离到肝螺杆菌及其鉴定[J].中国共患病学报,2008,25(3):210-213.
关键词:
学报;学科建设;关系
地方高校学报是省(或地级市)属高校所主办的学报,是展示高校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的窗口,为高校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1].学科建设包含学科方向、学科基地、学术成果、学科队伍、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学术环境建设等内容[2].学科建设与学报发展之间是协同发展的关系[3-4].增强高校学报服务意识,不但有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下面就以《许昌学院学报》为例来进行分析讨论.
1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推动作用[5]
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巩固优势学科
学报借助优势学科能够扩大高校学报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提高学术质量;而借助学报这一平台,各院系的学术研究能得到拓展、提升,优势学科的地位能够得到巩固和加强.
1.2培育新兴学科
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研究起步晚,目前还不易被人所认知和接受.高校学报需专门开辟专栏,为相关研究人员刊登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提供机会,从而助推新兴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1.3培养学科人才
高校学报在培养学科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只有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和学历均衡的科研队伍梯队,那么学科建设才能持续提高和发展.
1.4积极宣传科研成果
高校学报刊登高水平论文,不仅是一个宣传、交流、转化科研成果的过程,而且还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2我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化
地方院校可以依托当地独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特色,开设与之相对应的特色学科,学报在此基础上设立特色栏目.同时学报可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主动引导学术研究发展方向,形成学科特色.如设置栏目和选题策划时,学报尽量向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倾斜,以扶持本校的特色学科建设.近年来,许昌学院正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在将要更名为河南理工学院,并确定以理工科为发展方向的大背景下,许昌学院的学科建设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许昌学院的院系设置和学科建设都是围绕许昌市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经济建设展开的.许昌古称颍川郡,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花木之都,人造金刚石、发制品、电气电力装备、食品等工业发达,所以学校设有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电气(机电)工程学院、新材料与能源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等院系,并建立了许多重点专业和优势学科.相应的,许昌学院学报设有颍川学人、魏晋史研究和钧瓷文化研究、电子与机械制造、化学化工与材料、食品加工、地方资源等特色栏目.
3《许昌学院学报》推进学科建设的途径
高校学科建设有助于学报整体质量的提升,为学报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而高校学报只有依托学科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6].
3.1加快学报数字化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学报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学报应适应数字化传播的新趋势,加大学报数字平台建设力度.学报在封二开设“颍川学人”栏目、封三刊载学科建设成果的同时,积极引进网络投稿系统和数字化出版系统,充分利用学报网络平台,扩大对学科建设的宣传介绍;并通过优先出版的形式,使本校优质专业论文快速发表并传播出去.王丽婷认为学报可以开设“行业—学术信息通报”专栏,紧跟学校科研项目进展,广泛传播学校的学科建设,扩大学科的影响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7].所以学报就应该充分利用QQ群、微信等新媒体,积极向本校教师推送本校学报最新动态和学科建设动向,实时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
3.2推进学报制度规范化建设,引导学科建设
学报规章制度是编辑工作的保证.学报应深入教学科研一线进行调研,制定实际可行的规章制度,以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1)为了提高本校教师在本校学报的积极性,学校制定鼓励性的奖励政策,提高科研积分;(2)邀请本校知名科研人员组成编委;(3)邀请本校知名专家做重点栏目的主持人;(4)在封二颍川学人栏目介绍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5)在封三对本校教师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6)定期对相关院系、重大科研成果、优秀科研团队进行介绍;(7)在政策和资金上对本校教师给予倾斜支持,如内稿优先、优稿优酬等;(8)加强与文摘刊物、中国知网等大型数据库的联系和沟通,积极推荐本校优秀科研成果.这样才有利于学报及该栏目依托的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3.3强化学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学术人才
人才是学报和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报要积极培养校内核心作者群,推动科研队伍建设.学报采取适度的倾斜政策,加强和学校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1)学报要重视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对青年教师论文的写作进行指导,每期必须有青年教师论文等,为学科建设注入新动力.(2)学报应与科研一线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尤其关注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动向,主动约稿,不断巩固和扩大校内作者群.这样,学报不仅可以培育优秀学科带头人,而且可以促进学科梯队建设.
3.4参与学科建设,引导研究方向
学报在出版过程中要始终与学校的学科建设方向保持一致.(1)学报在规划和设计栏目时,尽可能向本校的重点学科倾斜,优先发表学科带头人或重点学科的优质论文.(2)学报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积极邀约校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举办大型学术会议,以论文集或增刊的形式参与会议日程,推动学科建设.(3)学报可以和院系之间在科研方面展开合作.学报除了拥有作者、读者和专家库等资源外,学报编辑人员一般都有一定的科研素养,在搭建学报与科研合作平台的操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8].学报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如参加科研创新团队,召开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广座谈会,共同申报研究课题,参与学位点的建设等[4].
4结语
地方高校学报要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围绕学校学科建设方向,统一规划、协同发展,才能使学报的学术水平得到提升,学科建设顺利进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卫世乾 单位:许昌学院学报编辑部
参考文献:
[1]李穆,王士忠,杨继成,等.地方高校学报与重点学科建设的互动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706-708.
[2]修荣荣,刘为清.论学报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84-87.
[3]杨荔晴.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关系探析———以协同创新为视角[J].出版广角,2015(9月下):70-71.
[4]温优华.新形势下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J].出版发行研究,2016(5):51-54.
[5]刘明寿.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2,24(3):210-213.
随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数量稳步增加。高校实验中心是教学的主战场和科研的基本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集教学、科研和技术转化为一体。大型仪器设备是推动高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硬件支撑条件。大型仪器的管理和使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重视高等院校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从仪器设备购置、设备安装、验收、调试使用、技术资料建档、维护保养、维修和报废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检验数据。因此,科学管理大型仪器设备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加强购置计划的审查与论证
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加强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计划的论证。把好购置计划的审查论证关,根据学科发展建设规划,教学科研任务,经费来源,技术人员等条件,提出大型仪器购置计划。组织学科专家的论证会,论证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的必要性,提出设备购置品牌、技术参数、价格等意见,提交学校会议审批。
2建立仪器设备档案
为了掌握仪器设备的技术状态,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有必要对仪器设备进行动态管理并建立完整的档案。大型仪器设备建档内容主要包括:档案卡、使用说明书、保修卡、合格证、验收表、仪器检定、校验情况记录、使用记录、期间核查记录、仪器损坏、故障、修理记录、仪器维护保养记录、仪器设备存放位置变更记录和仪器设备报废情况记录等。
3建立使用管理制度
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工作要坚持专管专用的基本原则。对仪器设备的使用人员要实行专业技术培训和高温高压仪器设备操作培训。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网站,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简介、功能介绍、用途情况、简单的操作规程、使用论坛、使用预约等。一是制定操作规程简表,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人员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后,要结合大型仪器维护的相关资料,制定大型仪器制作操作规程。二是制定使用规章制度,学校层面制定的大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办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验中心实验技术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大型精密仪器使用规范和大型仪器实验记录本等操作性标准,以便提高大型仪器管理和使用的可操作性。
4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及维修
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操作使用人员要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操作指导规程进行维护保养。实验室应建立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设备责任人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并认真填写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记录。设备使用人员在使用中或使用后发现仪器设备有异常时,立即停止工作,迅速查找故障。如果无法排除故障,应及时向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报告,安排工程师检修。维修后重新进行检定和校准,检定校准合格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核查仪器设备的异常是否对之前开展的分析测试造成影响,如果有影响,需要告知相关人员重新测试。
5仪器设备的报废
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无法修复、计量检定达不到要求无法使用时,根据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予以报废处理。仪器设备的报废由实验室提出,经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鉴定确认后,填写仪器设备报废表单,报实验室主管部门批准,并上交仪器设备给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并在报废的仪器设备上做明显的标志,隔离存放。在仪器设备档案中做好报废仪器记录。
6结语
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是各高校普遍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积极探索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的新机制,不断解决新问题,总结积累新经验,大力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与科学研究,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指南[S].国家认可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2]王陇德.实验室建设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关丽萍,宋皓.探索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新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
[4]邹月利,徐雅琴.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科学管理体系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1,39(15).
[5]何兰花,王瑞晓.提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3.
目前,在许多高职医学教育专业基础体系中,实验教学的地位普遍比较低,大多仍然处于按学科进行实验室设置的阶段。实验课由各教研室独立负责,实验技术人员知识面窄,教学科研能力不高,实验室之间又往往缺乏交流与沟通,导致实验教学的定位较低。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严重缺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更少有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仅仅起到一个验证理论、训练操作技能和培养动手能力的作用,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根本得不到训练。
(二)教学内容陈旧、运行效率较低。
在高职医学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不同学科的实验室都存在实验设备陈旧的现象。而且还往往因为实验设备的重复配置造成资源浪费。除此之外,实验教学的内容也往往没有紧密联系临床。如今,在医学和生物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中,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维大量的涌现了,教学内容时有更新,医学实验的理论和技术也在不断深入,但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仍然属于从属学科,仍然在奉行封闭管理。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也多是对课程理论的简单验证,内容陈旧、重复且并与医学实践严重脱节。仅有的一些实验教学的内容也缺乏具体的相关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而主要以开设验证性、简单性实验为主。整个基础医学实验的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简单的重复和模仿禁锢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建设上存在着投资分散、调配困难、项目零散、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的现象,这种独立设置的“小而全”的实验室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设备、场地和人力,而且割裂了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妨碍了学生接受多学科综合的实验训练,影响了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是教育决策的依据,也实际指导着实际教学过程的方向。而与之极不相应的是,在我国高职医学教育实验教学中,并没有系统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对于实验教学的考试,常常只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形式死板,内容单一,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几乎难以得到体现。
二、新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体现如下几点:
(一)加强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实验教学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实验课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合格和优秀的医学人才,要积极改变实验教学以往的从属地位和纯验证性。在“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中,重新确立医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要适当增加实验课所占的比例。在实验课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组合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偏重于内容的传授和实验步骤的验证。而在新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中,要遵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重新优化组合实验教学的内容。要调整原来陈旧、单一的实验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合并、压缩、更新和优化。对各学科中零散的实验教学内容要进行重新组合,要建立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中,要建立新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淡化学科意识。要建立多功能组合式的教学实验室群,由学科科研实验室共同组成,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发挥实验室效益。为了使实验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要建立多功能教学实验室群。建立这样一个群,可以满足各类实验教学需要。对于实验室的管理,也要专管共用,可采取统一调配、全面开放的管理模式,以实现对实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更好地发挥规模效益。实验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新的课程体系的建立,作为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服务大平台,在资源利用方面,采取统管共用,优化配置,使实验室人员、实验经费、仪器设备、实验用房等实验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其独特的实验技术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复旦大学强调大学教学的服务意识,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灵活运用所学技能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标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技能。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无论这些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哪方面的工作,能够熟练运用微生物学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非常重要。限于学时的原因,实际上为学生开设的微生物学实验内容不可能太多,必然存在一个取舍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坚持在兼顾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第一位。学生在弄清实验原理、牢固树立无菌观念的同时,准确、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各项技能是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目标。
据此,我们目前开设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基础实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功,包括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无菌操作倒平板、划线分离、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染色等。此外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自控灭菌锅的使用方法,同时也强调学生在一个学期中需独立使用手提式灭菌锅一次。综合实验则侧重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内容包括微生物生长繁殖测定、育种、保藏、快速鉴定、免疫学技术、噬菌体效价的测定等。此外,还开设了综合性的选做实验,如酸奶的制作及乳酸菌分离及初步鉴定等。
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正确、牢固掌握实验技能
我们采用数码技术拍摄制作了实验教学视频。包括实验的内容、方法、原理和实验操作(重点)。对于每个实验,操作部分首先由实验操作经验丰富、动作标准熟练的教师从头演示一遍。然后,整个实验分解成数个关键动作,每个动作都缓慢重复数次,使学生能够看清楚。最后,对于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菌种的要求、容易犯的错误操作都具体指出,并说明危害。在将整个实验操作重复一次后,实验视频最后给出本实验中应该得到的实验结果,如显微摄影图片或者菌落图片等。实验视频在每次上课前供学生学习,不但提高了实验课的质量,并且使实验教学更鲜明生动,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同时,我们还制作了完整的实验课件,供校内学生下载后独立学习之用。
当然,根据我们的体会,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师课堂的讲解和示范。但是教学视频的采用,对我们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颜色、动作等,简单的语言是很难描述的,采用视频、图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讲解更加直观准确。
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验课程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条件
微生物学实验成败通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实验前的预备实验,并在实验课前准备好各种实验材料,主要包括菌种和相应的试剂等。而有些材料则由学生准备。学生自己从复旦校园内的燕园、曦园采集水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放线菌的筛选则由学生自己采集土样,分离放线菌。另外,试管、移液管、培养基、培养皿等材料一般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提前一周准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充分的课前准备确实是实验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条件,同时对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功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采用全面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优异的成绩是对学生学习的认可,必须合理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努力和结果。我们在开设实验之初,就明确了成绩评定的几个部分,包括重要的几个关键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报告、实验考试成绩、平时表现等。平时表现主要参考日常实验是否认真,是否注意环境卫生,实验后是否整理台面和周围环境,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关键的操作主要选择革兰氏染色、无菌操作倒平板和四区划线分离纯化等。实验结果主要通过当堂检查、课后检查和报告批阅等途径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验结果情况。而实验报告主要了解学生是否认真书写,尤其是对实验结果能否认真记录,并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自己的新想法等。期末进行的实验考试,既不是考核对实验书上操作步骤的记忆,也不是考核单项实验操作,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即利用一学期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进行“盲样中微生物菌群初步分析”。其中从设计实验方案到准备实验材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需要自己查阅参考文献,同学间可以相互讨论。学生普遍反映这种考试方式很有挑战性,时间虽花费多些,但很值得。这种考试方式不但检验了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程度,同时也使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五、培养年轻教师,保持教学队伍的稳定性
目前,不断有年轻教师参与到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年轻教师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虽然有一定的新思路、新观点,但缺乏相应的经验。为培养年轻教师,主要通过如下几条途径:一是针对初次承担该课程教学的年轻教师,组织年长教师听其试讲及观其示范操作等,并对他们的讲课及实验操作情况进行点评:二是随时讨论,特别是年长教师随时关注年轻教师上课情况;三是不定期召开实验教学研讨会。
六、全时段开放实验室,方便学生随时进行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的独特性之一是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观察结果有个最佳时间。同时,现在大学生的课程彼此不一,通常存在时间冲突等问题。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尽量保证所有的时间实验室都开放,让学生随时都可以观察结果。在我们的教学中尽量保证这一点。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时间,实验室都是开放的,有专门的教师管理和指导,并提供实验用材料等。周六和周日,在实验需要的时候尤其是综合实验阶段和考试阶段,都安排开放。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注意安全,有问题及时向教师汇报。
科学课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实验课的重要性也毫无异义,但实际实验课的开展和实践仍旧十分欠缺。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尝试,以供大家商榷。
一、凸显学生“当小科学家”的感觉,让学生更主动学习
很多学生进实验室很兴奋,但有的却像旁观者,出实验室后的效果也截然不同。一间教室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师,即使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安排仍会决定整个课堂的走向。
在实验室我首先做的是“弱化了自己,凸显学生”,在语言上暗示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公”。其实,很多学生小时候都有当科学家的想法。鉴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暗示,让学生过一把“当小科学家”的瘾,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主动学习更容易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反过来又可进一步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进入良性循环。
二、创造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会在开学第一次进实验室时给学生来点“下马威”——讲一大堆实验室守则,然后就可以享受孩子们守规矩的“成功”果实,但“害怕”不是教育的捷径。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实验前,我先要求学生观察摆放好的实验仪器,如量筒是如何放置的,并让学生思考原因。然后向学生解释,其一,让他们知道仪器正确的摆放方式,实验结束后可正确整理;其二能及时发现前面使用的学生是否损坏了仪器,报告老师,规避风险。这样平等地与他们“讲道理”,就能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更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心理特征,效果良好。在“心理安全、自由”的前提下,更有利于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这样就保护好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
三、让教师有“偷懒”的机会
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活动舞台”,并不是要老师无所作为,而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活动的指导与开放程度不同,学生的参与度也就不同。对于《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这个简单实验,我只是说明实验目的“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和体积”,舍掉步骤介绍。接下来就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在“偷懒”时有更充分的时间来观察学生的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当好“询问角色”,虽然只是提醒“如何测量可以提高准确性”,却可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严谨。
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实验的时间再长一些。科学探究是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进行的活动,如果学生对某次探究活动特别感兴趣,或者探究过程中学生又发现了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则可以延长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和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灵活掌握时间。
四、及时进行实践活动评价,提升学习动力
实践活动评价是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出的评价,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实验过程中有行为不当的学生,往往只限于个别,不应全体受到牵连,但及时的反馈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有个别学生在做实验时出现了不当行为,我会告诉他,“请你放下所有仪器到旁边去,看大家是怎么做实验的。希望你能把握好每一次做实验的机会。”最不公平不合乎逻辑的处罚通常是由于个别学生捣蛋导致全班受罚。科学课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这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对不当行为最严厉的惩罚,就是让学生停止正在进行的实验活动,这样的处置既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保留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还不干扰其他学生的探究活动。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在具体设计评价方案时都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进步来提升学习动力,同时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给予适当惩罚。
五、动脑思考比说出标准答案重要得多
初中科学课程强调让学生“动手”,但并不削弱“动脑”,恰恰相反,“动手”的目的在于“动脑”。在实验课的最后我预留了一点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不一定要给出正确的解释,只需把自己碰到的疑问和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即可,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错误的)观点。学生讨论老师负有定调和引导之责。为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问,我会提出以下问题:
今天实验你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今天实验你有收获吗?
实验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实验操作会影响你的实验结果吗?
有什么方式可以改进实验吗?
听到学生提出的疑问和想法,有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觉得很是满足。在《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的实验中,就有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
学生:测长方体木块长时,木块的边缘有些磨损,会导致测量不准。
师:有解决办法吗?
学生:对着木块中央测量。
【问题2】
学生:实验桌不水平,会影响量筒的读数。
【问题3】
学生:小石块放入量筒后表面会有气泡。
师:会影响实验结果吗?
学生:会影响,实验测得小石块的体积会变大。
师:有解决办法吗?
学生A:先把小石块在烧杯的水中浸一下。
学生B:把小石块提起来再浸下去,反复几次气泡就没了。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方法怎么样?
学生讨论。
【问题4】
学生:第一次测量得到的小石块体积和第二次测量体积不一样,第二次的读数要大些。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通过自己记录的实验数据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大家可以帮忙找找原因吗?
学生:可能第一次测量后小石块表面沾有水,导致第二次测量的体积读数偏大。
下课铃声响起后,学生的回答热情依旧没有减退。学生这样的“提问和思考”正是我们教师所希望看到的,这些问题也正是这节实验课的重点难点,这样既高效达到了这节实验课的教学目标,也是对这节实验课的最佳总结。
六、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总的感觉课堂是有限的,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
课后的延展内容不必刻意去选择,完全可以是课堂上一些问题的延伸。如在《质量的测量》中,也有学生提出桌子不平会影响实验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就对“桌子不水平是否影响天平的测量结果”这一问题产生了分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后拓展活动。
总之,初中科学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节课只是一种尝试,少了些有序性、可控性,更多的是学生的积极表现以及给我的惊喜。从我自己的角度来感受,在课堂中教师相对比较轻松,课后自己也觉得很兴奋,很有满足感。所以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实现师生平等交流、相互启迪、教学相长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一、前言
图形作为一种创造设计活动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即“以图说话”。图形设计作为视觉传达的基本方式,已广泛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领域。《图形创意设计》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一门重要专业训练课程担负着培养形式图形创造力的重任。它是一门将学生已具备的造型能力、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引向专业所需的方向与方法的课程,从而减少进入专业设计课程以后的学习障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量的不断加大,现代社会被称为是一个读图的时代,使得图形的信息传递功能越来越重要。图形创意设计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开拓思维想象力,培养设计观念,创造多元的构形设计方法;强化学生有意体验社会生活,发现创意元素,加深认识图形语言;促进学生善于选择科学的思维手段让图形更具内涵,并力图寻求审美的现代性。图形创意把图形当作一种特殊的语言,一种视觉的语言――设计师用来传递视觉信息的语言,它研究的就是这种图形语言的构造方法和技巧。
二、方法
1.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所谓想象就是人为地创造某种形象的活动。想象力是人的本能。想象孕育着创造,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从想象到创造是人类所特有的高层次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图形创意的前提是图形创造,没有图形就没有创意,创意借助图形才能表现出来。所以,首先要着眼于想象力的培养,想象现实中没有的东西,创造现实中没有的东西,要教育学生敢于突破现实形象的束缚。
在图形设计及创意训练中仅有丰富的想象力还不够,它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想象离不开联想,联想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在学习图形创意时,联想与想象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一个设想到另外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从而不断地设计创作出新的作品。“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就是通过教师的工作,将联想与想象的方法传达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
2.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我们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从某个图形中生成新的图形,从给定的图形信息中产生新的图形信息,新的图形和原有的图形具有某种关联。这种关联可以是形态的、空间的、时间的、肌理的、结构的、色彩的等等,新的图形信息和原有图形信息相关。这种关联可以是类似的、相近的、相反的等。
发散思维的特点在于它不受固定思维方向的约束,思维的主体可以从任意一个思维的起点出发,向各个方向任意发展。这个过程有很强的随机性,会不断产生新的思维方向。发散性思维有流畅性、变更性、独特性三个不同层次的特征。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广泛以及求异的思维方法来思考。对于一个课题,可安排较多的构思草图训练任务,着重考察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与变更性,并配合及时的指导与反馈,激励和发现思维中的独特创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构成能力
在现代图形创意的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还要通过各种图形的创意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对图形进行创意表达,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图形创意更好的应用到各个设计领域。发散思维产生的是丰富的形象素材,这些素材一般情况下并不具有完整表达创意的形象形态,它只是与创意有关的形象元素,表达的仅仅是创意的某个侧面或与创意的个别关联。它们是发散性的形象思维在运作的过程中由思维的内在倾向引导从某一点出发向任意方向想象而生成的具有个别性、偶然性、局部性的东西,它具备与其他形象元素结合生成完整的创意形象的潜质。而生成完整创意形象就需要学生的形象构成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将形象元素依据一定的构成法则和创意倾向去进行形象的再创造。
4.要引导学生向生活和自然界学习,从中汲取灵感
自然中的各种形象对于人来讲都是具有视觉含义的,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形象,研究自然形象,从自然形象中发觉视觉含义。生活中的形象特别是各种各样的人造物,它们是人的创造,蕴涵着人的精神和感情,是能够和人进行对话的。要引导学生寻求具有事物最深层的本质意义及事和物作为图形创造联想的契机,透过对事物与它相关联、相似性,进行形与意的相互转换。图形设计的创新贵在能够从生活中、从自然中去发现,不论是宏观或微观世界都充满了形形美的造型因素,都可能点燃创作的激情。只有在生活中通过观察、提炼和积累,才能在设计中思维活跃,信手拈来。没有平时的积累,再多的方法都是无本之木。看似头脑中突如其来、妙手天成,其实是前期刻苦工作,各种元素碰撞的结果。
5.要注重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任何创新都是在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群体合作的产物,个体封闭式思维只会妨碍创新。让学生围绕着一个创意命题展开讨论,合作完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往往都有较好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带着问题探索,交流信息,在构思立意上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相互进行思维碰撞,个体的知识、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共享,使知识、能力、性格各有差异的学生得到互补互进。
互动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个特色,通过互动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图形创意教学特别需要使学生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特别需要学生的心性的自由,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而互动就是最好的创造方法。可以师生互动,也可以学生互动,可以课堂互动,也可以课外互动。要组织学生对优秀的图形设计展开讨论,对设计的主题、形式、手法和思想等进行自由的讨论,几个人组成一组,把每个人的观点和想法拿出来供大家参考,提出可能的修改意见。如果可能的话,结合一些图形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把各人的设计创意拿出来讨论,最后设计出满意的作品。作为图形设计课,一个几十号人的班级,可以出现几十种不同的创意,产生几十幅不同形式的图形设计作品,经过讨论互动,这个数量会几倍几十倍的放大,师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受益是非常可观的。
参考文献:
“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凝炼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方向错了,只能是做无用功;方向对了,就能事半功倍。图书馆在详尽占有本学科的资源和信息,掌握本学科的动态,审视本学科的发展态势,提供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基础上,就能为学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把握方向。汇聚创新队伍就是要搞好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艺术院校图书馆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对于提高学术队伍的信息保障能力,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持续、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艺术院校要汇聚创新人才、引进各学科急需人才,有没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信息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招贤纳才”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构筑学科基地更需要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这一强大物质基础的鼎力支撑。由此可以看出,艺术院校图书馆与学科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对学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艺术院校图书馆来说,首先可以发挥馆内专业人员素养和相关学科人力资源优势,详尽搜罗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相关信息资源,为凝练学科方向提供全面而详实的决策依据;根据教研人员的不同信息需求,图书馆可以提供高质量、深层次、个性化、多元化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有利于引入并留住各类创新人才、急需人才,为汇聚学科队伍营造出艺术院校“以人为本”的信息环境;图书馆围绕学科建设提供全面、精准的文献信息资源支持,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厚的“营养”准备,构筑学科基地就有了完备的物质基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换句话说,艺术院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映衬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水平和态势。
同时,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发展也离不开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充实、调整和优化,新建学科的增加,重点学科的增多,新兴专业的开设,学校必将增加图书馆经费的投入,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规模等就会逐步扩大,资源数字化甚或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需的设备设施就会得到相应增加、改善。另外,学科建设和发展也会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信息资源开发,改进并完善图书馆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从而推进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这样,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就会上升,广大师生自然也会越来越多地利用图书馆、喜欢上图书馆。
总之,艺术院校图书馆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的整体。学科建设要依靠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自然也要依赖于学科建设,两者之间体现为一种互利双赢的关系。为学科建设服务是艺术院校图书馆的建设方向,是工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落脚点。
艺术院校图书馆为学科建设做好服务工作的内涵
最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艺术院校对图书馆建设都相当重视,加大了投入力度,各馆面貌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各艺术院校图书馆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推进了艺术院校的学科建设。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图书馆服务学科的方式还是很被动,服务手段落后单一,文献资源开发深度不够,这与读者的主观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很难形成差别优势和特色优势。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信息爆炸,各种信息机构林林总总,艺术院校图书馆必须面对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主动适应社会,主动适应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依托艺术院校的资源优势,走支持学校学科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特色化建设之路,才能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1.围绕学科建设制订周密详实的文献采集计划
自接受国家教育部首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来,艺术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购置经费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图书、期刊的价格上涨幅度还是远远高于文献资源购置经费的增长速度,艺术类书刊上涨幅度尤为明显,因此,馆藏纸质文献的增长率还不容乐观,特别是较新的前沿的学科文献的保障率还是颇受限制的。
如何把有限的文献购置经费利用好,对于艺术院校图书馆来说是十分必要而现实的,是值得我们必须认真思索和不断探讨的问题。要统筹、合理使用好有限的文献购置经费,图书馆就必须考虑学科建设的实际发展状况,认真细致地制订好文献采购计划,有选择、有针对地做好相关文献资源的保障工作。重点学科是学科建设的龙头,具有引领、辐射、带动和扩散作用。图书馆在制订采购计划时,要突出重点,保证重点,要确保重点学科专业馆藏达到研究级水平。因此,要全面收集国内外与重点学科有关的专业权威论著、学术观点具有代表性的专业论著以及学科发展进程中有影响力的论著;要认真收集、选购国内外信息密集、检索性强的工具书刊和核心期刊,适当加大外文原版进口书刊的采选品种和比例;同时,由于网络电子类资源不受时空限制的优越性,围绕重点学科还要逐步添置相关的专题数据库、电子书刊及音视频等生动形象、直观感受良好的多媒体资料等。
新建学科是艺术院校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而适时作出的新的学科规划和布局调整,是艺术院校顺应时代潮流,为申办艺术大学而建立的学科。新建学科,以前的馆藏积累肯定较少,甚至几乎没有,特别需要前沿、权威方面的资料支撑,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制订馆藏目标和年度采购计划时,要适当向新建学科“倾斜”,以保证新建学科持续稳健发展。而对一般学科来说,可根据原有馆藏基础,突出学科的特点,分情况建设,把有限的经费用好用足。但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搞“小而全”模式的收藏,因为不论何种规模、何种类型的图书馆也不可能完全、全面收藏所有学科的全部资料。艺术院校图书馆要逐步建立起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学科齐全、专业配套、切合实际、整体优化的具有学科特色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2.调整馆藏结构
艺术院校图书馆应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的实际,对现有馆藏结构中的文献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如我院的“美术学”、“戏剧戏曲学”、“音乐学”、“艺术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并且“美术学”、“戏剧戏曲学”作为博士学位培育建设学科,因此,对这四个省级重点学科的文献建设目标应定位在研究级收藏水平,要全面系统、长期连续地收藏,以突出学科特色。而一般学科和专业文献建设目标应定位在大学级收藏水平,坚持有选择的收藏,保证其相对完整够用。另外,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和工具性的一些有共性的相关学科领域的文献,如哲学、管理学、教育学、综合性参考工具书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期刊等,也要适当保证采集的品种和数量。逐步使艺术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收藏体现出专业适应性较强、学术水平较高、覆盖面较广、连续性较强、载体类型多样的馆藏特点。
调整藏书结构,包含调整藏书等级结构和载体结构。藏书等级主要通过藏书内容的深浅和完整程度来表征,是藏书对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办学层次决定和要求读者阅读、研究的等级不同,直接影响藏书的等级结构。因此,藏书等级结构必须考虑到艺术院校办学的学科层次。为保证申办艺术大学的需要,可考虑适度超前。调整载体结构问题是由于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阅读、移动阅读方式的推广和普及,广大读者对电子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要求图书馆做到印刷型纸质文献与电子类文献合理配置,馆藏实体资源与网络虚拟资源协调发展,互为补充。这样,读者要求购置相关数据库,添加网络电子书刊等就成为了当今时代阅读发展的新趋势。同时,还要调整文献布局结构,改变传统的文献分散布局模式,尽可能将重点学科文献按集中方式布局,将重点学科所有文献集中于图书馆收藏,采取开放式的借、阅、参、咨一体化的学科文献服务方式。
3.畅通与学科的交流渠道
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要求艺术院校图书馆要进一步畅通与学科点的沟通、交流,以便及时了解教研工作的发展变化情况、学术活动开展情况对文献信息资源需求的变化情况,提高文献采访工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图书馆要坚持聘请专家、学者参与选书,将最新书刊的预订目录及时发送到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专家手中,由他们推荐、选订各学科、专业所需文献信息资源。同时,图书馆还要邀请各学科负责人参加图情工作会议,认真听取他们对图书馆藏书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切实做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为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
4.做好资源数字化工作
资源数字化工作就是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通过扫描、数码照相、识别等手段,将印刷型、缩微型、光盘等文献及电子出版物等进行加工和转化,并将转化后的资源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并到网上,使其成为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院校图书馆要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一中心不放松,在做好印刷型文献建设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电子出版物的采集和收藏,并加快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建设步伐,逐步将载体形式多样、馆藏特色鲜明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给广大师生,以不断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文献信息需求。
图书馆为学科建设服务的方式和途径
为确保重点学科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其他学科快速发展,艺术院校图书馆当前要切实做好以下信息服务工作。
1.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工作
艺术院校图书馆要重视做好文献信息开发工作。在全面系统的分析、对比、总结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广泛听取重点学科带头人和有关专家意见,对馆藏文献资源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加工和整合,为广大师生提供针对性好、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学术参考价值高的学科文献综述、述评等信息服务。
首先要做好宣传揭示开发工作。在广泛、全面收集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仔细分析及充分论证,编制出完善的学科专业文献馆藏目录、联合目录以及编印系列检索报道类资料,分发到重点学科的广大师生手上,供他们检索、查询,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指引查询渠道。其次,做好信息资源挖掘服务工作,就是将分散在不同文献中的同一学科内容和主题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发掘、整合,编辑成专题文献索引、资料汇编等二次文献信息产品。最后,就是要做好文献信息资源再生性开发工作。再生性开发是文献开发的最高级形式,是三次文献信息产品,是创造新的知识,这也是最困难的一种形式,它是在广泛综合多学科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从而形成的学术文献资源信息,如学科研究概况、动态综述、专题述评、专题调研报告、进展报告等。艺术院校图书馆要高度重视做好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因为这对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十分有利且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重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
当前在图书馆经费紧张,馆藏又亟待充实的情形下,由图书馆来整理网络学术资源无疑是开发和补充馆藏资源的最好而又最便捷的方法。艺术院校图书馆要结合馆藏建设规划来选择网络学术资源,经过整理后的网络资源即成为馆藏的一部分。开发和利用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已成为当前艺术院校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科导航系统是专业化的网络服务平台和网络资源专题知识指引库。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专业优势和潜能,即充分发挥他们娴熟的网络检索的技能和他们在分类、标引、挖掘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图书馆专业技能和优势,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进行检索、开发、整合,建立起学科导航系统,方便重点学科广大师生便捷地利用网络资源。具体来说,图书馆可在主页上以链接的方式建立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对专业化信息资源的更新情况、专业领域的学术动态,学科最新的进展情况等进行动态报道,然后再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加工,并编制出目录、索引和文摘等二次文献,供广大师生便利地查阅和利用;此外,还可以从网上筛选下载各种信息,建立网络信息资源指南或搜索引擎,引导重点学科广大师生通过搜索引擎等常用网络检索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查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
3.建立重点学科建设专题数据库
在保证纸质实体馆藏文献连续、稳定、较快增长基础上,艺术院校图书馆除购置或利用国内外相关的大型专业数据库外,图书馆也应高度重视本馆自建重点学科专题数据库工作。艺术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将馆藏珍贵的有特色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转换,形成具有本馆特色且能广泛共享的电子化、网络化学科信息资源库。此外,艺术院校图书馆还应特别注意收集本校重点学科的学术成果信息和相关学科带头人、学科专家的个人信息,分别建立科研成果数据库、论文数据库和专家数据库等,不断充实、补充、丰富和完善馆藏,更好地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如我馆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国家级立项建设项目“云南民族艺术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工作。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必将进一步拉动我馆学术队伍的建设,必将推动我院戏剧和美术博士点建设的文献保障服务工作、推动我院博士点建设工作和这两个重点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我院图书馆事业也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我们将以更专业的姿态进入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图书馆的视野。
4.做好科研项目的全程跟踪服务工作
近几年来,艺术院校申报科研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这对学科建设、学校发展均是极为可喜可贺的事情。艺术院校图书馆应充分把握这种情势,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规划、目标和任务,结合本馆自身特有的条件和优势,力所能及地选定有关重点研究课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深入其中,进行全程的跟踪和服务。从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自始至终进行跟踪服务,连续提供有关的文献信息资源,做好全程服务工作。全程跟踪科研项目,做好服务工作,是图书馆为学科建设服务最具实质性、根本性的表现,也标志着图书馆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和水平。图书馆跟踪重点科研项目服务,提高了重点学科科研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推动了学科建设的有力发展。
5.做好信息资讯报道工作
负责重点学科建设的广大教师,他们一般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多项科研课题研究任务,他们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量均较大,但大多都没有时间投入到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工作中。为了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和压力,以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研工作中,艺术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本馆特有的条件和优势,积极主动地向他们提供信息资讯快报,如及时通报最新采购到馆的中、外图书,定期提供核心专业现刊的篇名目次,定期收集、整理并向他们提供反应学科最新动态的专题书目资料等。在信息报道服务工作中,艺术院校图书馆还要注意做好一项最重要的服务,那就是要紧密跟踪重点学科广大师生研究的科研课题,努力搜罗科研信息最新动态,并从中筛选出他们需要的信息,加工成文献综述、动态综述、专题述评、专题调研报告、进展报告、研究报告等相关的信息产品,及时、快捷地提供给他们使用。
6.加强对重点学科教研人员文献情报信息素养的培训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上的学术信息资源也在迅猛增长,日益成为教学、科研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信息来源。但是,由于对网络学术资源缺乏有效的搜集、组织和分析,重点学科教学、科研人员要想在网上查找艺术学等学科或某一专业方向的信息,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极大地限制了重点学科教研人员对这些学术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艺术院校图书馆可举办重点学科教研人员培训班,讲授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方法和知识、情报检索语言、现代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检索技巧和步骤,电子商务运用及常用网络管理与服务的方法等。也可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制作成个性化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入门教程或相应的“帮助系统”,详细介绍相关知识和服务,为切实做好重点学科教研人员的文献情报信息素养的培训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引言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取向,其内涵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设立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实现课程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的对接,从而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就业。就业导向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彻底打破按照学科边界、知识的相关性设置课程的习惯,转为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把工作实践作为课程体系展开的起点,课程设置从职业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缺乏针对性等。以下以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分析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二、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 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大致为“英语专业课十经济类课程”模式。即在基础英语课程(听、说、读、写、译)里加少量的商务英语课程,如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其次,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纯理论课程课时大大超过实践课程课时。课程设置中仍偏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2. 当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三个缺陷:(1)课程的局限性和不系统性。课程设置局限于基础英语的设置。因为这种局限性加之高职学生的学制较短,课时有限,所学商务知识不够系统,毕业后可塑性和竞争能力不强。(2)课程的残缺性和重复性。因课时所限,缺乏前期相应的知识储备做基础,学生对英语授课的接受存在困难,根本达不到商务英语课程标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3)专业实训在摸索中无所适从。实训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但很大一部分院校在实训项目的内容选择及实施办法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机制。
三、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目前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需求有两种:一是应聘者进人单位后能独立处理进出口报关、涉外文秘、涉外营销等业务;二是以前有过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社会对英语教育或英语文学专业学生的需求有所降低,而多达60%的英语类人才需求是针对诸如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外语+专业)的关于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也有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急需人才的涉外岗位中,外贸业务员占40%,涉外文秘占20%。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人才市场对营销方面人才的需求占60%,这表明用人单位对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熟悉市场营销业务,具备推销的技能和策略,具有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四、针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问题需把握几个原则及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首先,课程设置应有针对性:即各个阶段都要达到的和完成的具体目标。其次,要符合实践性原则,使所有设置的课程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建议商务英语专业从偏重语言学习转向专注于商务专业学习,增加更多更新的专业课程,并可考虑将低年级的“基础英语”课程以商务专业词汇+语言知识技能培训代替,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尽量多地接触商务知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另外,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问题和关系:
1. 处理好社会需求和课程体系完整性之间的关系。课程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建立突出高职院校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会减少对学生具体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样,过于突出某一具体专业知识或技能也可能破坏学科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时既要考虑到学科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市场所需求的具体知识和技能。
2. 处理好英语基本技能与商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商务英语教学,既要培养普通英语技能,即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语言技能,又要传授商务知识和技能,涉及贸易、管理、法律、金融、会计等众多方面。
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立足的课程模块 :
1. 课程设置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需要, 将课程分解为通识模块、语言知识模块、商务知识模块和应用能力模块四大模块。在每一大模块下面再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群的角度及学生求职趋向,对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进行分解,确立小模块, 每一小模块确立几门核心课程, 为课程结构的构建打下基础。这种模块式的课程设置框架既突出了社会需求导向,又兼顾了对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思想道德素质、英语语言素质、商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2. 也可 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确定公共课模块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专业基础课模块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专业技能课模块培养学生的商务知识和技能;完成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分析和研究已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运用科学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处理和解决好现实中的矛盾,使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真正体现鲜明的职业特色,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一、实践与成果
近年来,**县以建设特色城市为目标,坚持前瞻性规化、高质量建设、科学化管理,秉承以城市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作理念,累计投资40多亿元,建设总量是前50年建设总和的39倍,城市建设连续6年拉动地方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县先后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城乡规划管理先进县、省级卫生城、全国绿化模范县,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县,20xx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镇。
(一)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工程。**县把城市品位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和巨大的无形资产,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着力打造建筑精品、景观精品、亮化精品,使每座建筑、每项工程、每个景观都经得起历史检验。几年来,先后完成了以江畔高层建筑为标志的80多处建筑工程,形成鳞次栉比,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完成沿江风景带、东、北出城口牌楼、人参仙子等景观建设和主题雕塑工程,引岔林河水入城工程,成为全省第一个将清水河引入城区的城市;完成77栋楼宇、1450家商业门房、15处公共设施亮化,主街、楼体和沿江亮化率达到95%、90%和100%。
(二)多方筹措资金,满足建设需要。几年来,**县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引资吸引一块、土地出让增加一块、集中使用整合一块、动员社会支持一块、县级财政投入一块等办法,筹集资金40.5亿元,完成城乡建设项目632项;硬化城市路面69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82.3%;楼房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8平方米;村内道路硬化村达到62.2%,通村公路率达到79.3%;改造泥草房近20xx户,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5平方米,砖瓦化率达到71%;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9.4%。
(三)突出改造配套,提高城市功能。针对城市基础设施陈旧,功能弱化问题,**县集中精力狠抓基础设施改造配套。新建热网管线2500延长米,改造3000延长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1.8万平方米,新增供热用户1200户,供热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城区大气污染指数降低9.5个百分点;新建变电站13座、新建和改造电网线路18.5千米,城区输电线路老化、容量不足、用电半径过大问题一次性得以解决;新建给水管线1000延长米,排水管线4350延长米,解决重点城区5000多户居民生活难题。
(四)倾力关注民生,改善居住条件。为加快“两棚一草”改造步伐,**县制定出台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相关配套政策。20xx、20xx两年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1万平方米,入住居民378户;廉租房租金补贴标准由每户每月60元增加到150元;制定了拆一还一、产权调换政策,保证被拆迁人都能住上楼房,并对低保户、残疾户给予特殊照顾。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计划用3—5年时间基本消灭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
(五)实施“名城战略”,提高城管水平。**县坚持专群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措施。一方面,更加注重专管。对占道经营的临时摊床、烧烤车、堆积物进行集中整治,全部实现退路进场、进厅、进院;城市环境实现全天候、全程保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共管。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广泛开展爱护环境先进单位、先进户评选活动,城管水平进一步提升。20xx年,**县通过省级卫生城检查验收。
二、体会与问题
在加快城市建设中,观念的更新,将给城市建设注入巨大活力。**县城市建设工作实践为我们留下深刻体会:
(一)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生命力。为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色城市,**县委、县政府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和热点,积极推进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建设项目,把群众期望的公益事业办实办好,赢得广大市民对城市建设工作的热情支持。几年来,城市各项建设项目累计动迁1500余户,没有发生一起上访案件,实现了拆与建和谐发展。
二是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规划先行理念,增强城市建设保障力。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为从根本上提升城市品位,塑造特色城市,**县十分注重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聘请专家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明确城市定位、功能分区、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做到50年不落后,几代人不拆迁。
三是建设特色城市,必须树立开放包容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牵动力。**县注重用现念建设现代化城市,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建设思想和建筑艺术;注重软硬环境同步建设,吸引韩国、天津、辽宁、绥芬河等30余 家企业进入城市建设领域,建设了旺宇大厦、津通公寓、世纪大厦、隆达花园小区等一批特色精品工程,增强了城市生命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实现招商向选商转变,外出居住向回乡购房转变,在外发展向返乡创业转变。
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城市建设就难以在更高起点上稳步推进。
(一)城市综合定位问题。城市性质定位、文化特征定位、建设理念定位还不突出,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还尚未显现,规划、建设、管理、营销各要素还不协调,特色城市魅力尚未凸显。
(二)“城中村”改造问题。按照“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安置特色化、行为市场化”的要求,城乡分离还比较明显,与城市融合度还不紧密。尤其是近郊农区变城区、农民变市民工作难度较大,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生产生活、就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地方财政支撑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资金还有一定局限。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赢得新一轮区域竞争的挑战,必须在更加注重特色城市建设上不断努力,运用经营城市理念,拉动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一)更加注重城市定位。找准城市建设正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城市资产的独特个性和优势,不断增强城市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不断做大做强旅游品牌、产业品牌,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要突出城市性质定位,明确城市发展方向;要突出城市文化定位,全面展现城市灵性;要突出建设理念定位,正确处理好新城与旧城、当前与长远、功能与特色、地上与地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