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如:如:庄子《逍遥游》(人教版 必修五 第34页):“腹犹果然”,课本注“果然”为:“吃饱的样子。”为什么果然会是“吃饱的样子”,这很难理解。据吴昌莹《经词衍释》:“果,若也。”“《庄子》:‘腹犹果然。’然,是也。谓腹尚如此是也。故注云:饱貌。”如此,我们弄清了该词注释的来龙去脉,理解就没问题了。
2、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的词语虽然貌似普通,其实意义相当特殊,本当加以注释,可是偏偏未注,留给语文教师自己去思考解决。如能发挥训诂学的职能,则可以帮助我们求得正确的答案,以弥补课文在注释方面的疏略。
如:苏轼《赤壁赋》(人教版 必修二 第32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课文没有对“慕”作解释,大概以为简单而不解释,而老师们在上课时很多把它解释为“爱慕”,也有解释为“眷恋”或“怀爱”的。而事实上从前后文看,整段文字都渲染了一个“悲”字。考证一下发现“慕”确有“悲”义。
又如:李白《蜀道难》(人教版 必修三 第36页)):“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课文失注,从后文解释“猱”时说它“善攀援”来看,大概是把它作为“攀爬”来讲了。
3、课文中某些注释常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解释,这说明注释者也不能抉择,故列而并陈之,需要语文教师自己来判断。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则能帮助我们在众说纷纭中作出正确选择。
如:《鸿门宴》(人教版 必修一 第24页):“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注释说:“与之同命,和他们拼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或取前一说,“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或注释说:“之,指项庄。”比较三种说法,汪维辉先生认为当以“一说”为胜。因为“同命”本义是“同生死,共命运”。古书里并没有表示“拼命”的意思,而是指一块死、共同死在一起的意思。其说可信。“同命”,表示一块死,古书里确有其证。如,《淮南子・真训》:“夫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勇、力、圣、知与罢怯、不肖者同命。”高诱注:“勇怯同命,无遗脱也。”
4、课文注释非出自一人之手,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对于其中的差错,语文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能以讹传讹。为此那就应该加强训诂学方面的修养,对课文中出现注释之误必须时时加以订正。
如:王勃《滕王阁序》(人教版 必修五 第29页) “控蛮荆而引瓯越”,课文注:“控制楚地,连接瓯越。”即把“控”释为“控制”,此为误注,不看前后文,盲目地把现在的意思加到文章中去了,《说文》:“控,引也。”此处控与引对文,意义互训。又《水经注・漯水》:“其水控引众泉,以成一川。”此处控引连用都表连接之意。《文言文实用词典》援引此例,释为:“接引,连接”正确。
再如:《陈情表》(人教版 必修五 第36页):“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注释说:“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意志。” “夺”也是改的意思。
训诂学通常只是围绕语义转圈圈,如果把它运用于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汉语常用字的理解。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幼时记趣 》中有这样一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除了讲解“之”的用法外,我还把“项”字作为重点讲解的对象。我告诉学生,“页”作汉字的形旁,其本义往往和“头”有关。比如在《 说文解字 》(下文简称《 说文 》)中对“页”为偏旁的字有这样的解释:“顾”,环视也;“颈”,头茎也;“硕”,头大也……我问学生:“长时间抬头观看飞舞于空中的蚊子,身体哪个部位比较容易僵硬?”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脖子。”将文中的“项”解释为“脖子”似乎并不完全正确,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应理解为“头后”才更合适。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我还举了成语“望其项背”作例子,把“项”和“背”结合起来,学生一下子就领悟了“头后”的含义。通过细节描写,原文形象地把儿童那种天真可爱的天性展现了出来。对每一个字有了深刻的领悟,学生对文中所表现的“趣”也才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样,古诗《 过故人庄 》中有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学生对其中的“就”解释为“靠近”觉得很难理解。我便用训诂学的方法,从“就”的本义入手。《 说文 》中“就”的本义是“到高处去”。后由本义逐渐衍生出了“靠近、走近、趋向”等意思,比如“各就各位”“就位”等中的“就”。接着我同样用训诂学的方法,从本义出发介绍了“就”的几个同义词,比如“即”“傍”,它们都有“靠近”的意思。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扩展出“立即”“即位”“依山傍水”“傍晚”甚至“傍大款”等词语。围绕一个知识点,不断用生活中的一些常用字词加以强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激发出了他们学习古汉语的兴趣。
2.有助于学生对现代汉语的学习
训诂学知识不仅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用武之地,在现代汉语的词语学习中同样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要辨析“试图”和“企图”这两个词语,学生查字典后虽然知道二者的感彩不同,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有褒贬之分。于是我用训诂学的方法,从“企”和“试”的字形入手来解释二者的区别。《 说文 》的解释是:“企”,举蹱也,从人从止;而“试”是“用”的意思。通俗点说,“企图”就好比一个人踮起脚跟去做某件事,这把一个人削尖脑袋往前钻的形象刻画了出来,那种贬义的感彩自然就体现出来了。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很容易就能形象生动地找出了“企图”和“试图”的区别。
3.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
一、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古诗本身就是一种最精炼、最美的语言,如柳宗元的《江雪》这样写道:“千山鸟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把自己的情趣,人生意义倾注于所描写的雪景之中。短短四句话所描写的现实的雪景,经过诗人的心灵再创造,赋予了自然以再生的灵魂,从中透露出人的理想,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如诗中“孤”、“独”二字,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更显得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在教学中,我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又如,在教学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对“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生紫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便组织语言,利用儿童的联想、想象,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境界。我对同学们说:“庐山那雄伟的山峰远远望去犹如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在清晨时分,冉冉腾起阵阵白雾,缥渺弥漫于苍天山川之间,在红日的照耀下,化作了一片紫色的云霞,在山顶盘旋缭绕。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古诗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让学生从多种对比中明白:一个字用好了,整首诗也就美了。如,教学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让学生把“绿”换成“过”、“吹”等字,看看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学生用心探讨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求最佳最美境界的过程,即用最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美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让他们领悟了美的境界。
二、借助图画,再现美的情境
在教学古诗时,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或简笔画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苏轼曾称赞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教学时,教师不能忽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理解了诗句字面上的意思,就认为把古诗教好了,殊不知,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教学时,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画边想象,给画配上颜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再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再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边说,教师边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出彩云、山、水、小船,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
三、用心诵读,感悟美的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审美价值和很强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诗歌只有通过充分地读,才能让学生逐渐领会它的意境,同作者产生情感沟通,从而引起共鸣。因此,我在教学古诗中,经常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如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激昂兴奋地读,《蚕妇泪》这首诗就要悲愤地读。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诗中之意,并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即由认识世界进而体会了人生,更发挥了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审美作用。这样就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共鸣,活跃了思维,激发了情绪,并能借助声觉形象,再次步入诗的意境。
再如教学《绝句》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大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读中,学生知道了节奏和重音,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感悟了诗的韵律美。
一、品——课程之丰盛(培训的基本情况)
这次培训课程涵盖面广,内容非常广泛,新课改、教学预设、课题、儿童教育等无不涵盖,既突出了时效性、针对性,又是完美的整体,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良苦用心,又说明了教育部对这次“国培计划”的高度重视,独具匠心。教学内容上的精心编排,课外活动上的周密部署,名师的言传身教,无一不体现出组织上的高度重视和良苦用心。令人耳目一新,在学习期间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无止境”,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流连忘返。
二、感——理论之精华(名师授课的特点)
不同专家,不同理念,不同视角,不同收获。由于专家教授们从事不同的实践活动,研究领域不同,理论背景不同,正是这样精彩各异的身份才使我们吸纳不同的信息,启发我们多样的思考角度。专家教授能将丰富的实践经验、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积累融会贯通,思维活跃,视角新颖,于此总结出的观点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课堂上厚积薄发的从容这给了我们诸多思考。
刘永康教授的《走进新课程改革——十年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反思》讲座,对当前我国十年来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弊端侃侃而谈的独到见解,语言犀利而准确,风趣幽默,让我们惊叹与佩服。他是我认识到,原来我们一直在课改的误区中:在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在教学关系上我始终凌驾于学生之上……而这一切都是我对课改认识不深造成的。同时在他的讲座中我也找打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一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储备渊博的语文知识,锤炼良好的思想品质。二是避免把尊敬学生搞成无原则的吹捧,杜绝把欣赏和赞美学生演变成上课时奉行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原则。三是不能将愉快的教学庸俗化。
李云龙老师虽说讲的是《教学适切与教研支持》这个话题,但他授课的角度新颖,把具体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学预设”,使我明白了教学预设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充分预设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但是教师的预设再充分,课堂中还是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存在,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抓住这种资源,随机应变,适时引导学生,做到掌握分寸,方法得当,而要想提高教学机智,平时就应加强学习,多阅读教学杂志和理论书籍,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修养!
肖成全老师关于“课题”的讲座能将复杂的枯燥的问题通过身边的案例化简为浅显易懂的道理,为我们揭开了课题的神秘面纱,对我起到了触类旁通的指导用,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课题实际就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不产生各种问题,只要我们用心去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在做微型科研。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素养,必须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的背景下研究,做一名真正的学者型,探究型教师。
罗建良老师从小学、语文、教学三个方面诠释了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含义,幽默诙谐的小故事配合摘录的教学片断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在课堂上体现童趣,回归学生的自由天性;有层次、有梯度的引领着我们打造有效教学,让自己的课堂更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
成尚荣老师带领我们竖起心灵的镜子,追寻教师职业幸福的根源。成老师告诉我们:经验是可贵的同时也是可怕的,可怕的是经验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发展,固守原有,没有创造。经验能熟能生巧,也能熟能生笨,养成惰性、倦态,而惰性、倦态是阻碍自己发展的绊脚石。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超越自我,可我们不能把自己禁锢在语文专业中,我们要超越学科,学习儿童研究。现在的老师最大的毛病就是忘掉自己的童年时代,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小大人,让学生脱离了童真和乐趣。所以现在我们教师的最大任务就是让儿童回到自由天性上去,回到儿童的伟大之处(儿童的生成性、创造性),回到儿童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上。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天性,才是老师的职责所在。永远不要忘记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把儿童学习的权利还给儿童,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这段您写的很深刻,就没改动)
总之,各位专家、学者的讲座在激情的背后确是一种独立思考光芒的闪射。他们在各自的理论视阈中加以探究、拓展,平面的语言文字变成跳跃的音符。
三、悟——行动之坚定(关于学习的启示)
县教研室朱老师教我们如何加入网络教研平台,协作组等,让我们学到了一手好活,并对集体备课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认为网络教研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必然要与网络进行亲密接触。而教师要想在专业方面有所提高,必然要参加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是一种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网络能给予我们无穷的信息和资源,网络能使我们的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障是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是否充分,是否有效。网络大集体备课是把备课的方式由机械重复备课向积累优化式备课转变,个人封闭式备课向合作开放式备课转变,文本式向电子式备课转变,为教师减负增效。
一、资源整合,积累文化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小学生初步学习和积累一些古代汉语词汇,仍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而这个目的通过古诗词的教学是能够达到的。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二、层次分明、内外结合
1、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新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只要学会生字词,扼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背诵和默写就可以了。第二学段学生在达到低年级要求的基础上,还要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根据诗情想象出画意,还应扼要懂得一些古诗词的常识。高年级阶段,学生已有较厚的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为此,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表现在具体教学中应体现出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教师可在中年级的要求基础上,再增加一定难度,提出“初步领悟诗歌意境”的新要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低年级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低年级学生阅历浅、阅读量少,要让他们从精炼、跳跃的诗句中体会到诗中之情更是难点。因此,借助直观的材料手段或学生生活资源,以“画”的形式丰富诗句的内容,使学生在头脑中或纸上、补充组合再创造诗的表象,从而在古诗教学中“身临其境”,进而激起与诗人情感的共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为古诗配插图,并把课堂中教学的古诗画下来,看着自己用画笔把古诗给“画”了下来,学生既有了兴趣,也积累了古诗的表象,丰富了想象。
古诗的意境多半藏于字里行间,诗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镜头加工而成,因而并不是逐字逐句解释就能体会诗的意境。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身临其境走入诗意的“画面”中,“赏画”吟诗,把诗景诗情统一起来,让作者当时的情感得以回归,使学生、文本作者、环境实现对话,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许多诗描绘的离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那么就可借用多媒体中鲜艳的色彩、典雅的音乐,把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形成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刺激,自然而然地吟诵古诗来。让孩子们像古代的诗人那样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诵古诗,这“风景”有些是写意的国画,有的是写实的照片,但却以强烈的画感引起孩子与诗人的共鸣。
每学一首古诗,都问一问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倡导学生吟诗作画,把古诗想象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画,融想象于画面,这也是一种诗文、诗情与学生的品味、感悟的对话和交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画画既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拉近了他们与古诗的距离,同进有助与学生理解古诗,感悟意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掌握一种学习方式的同时,更为内心增添了一份情趣,一股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二提高了课堂教学技能
这次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几位专家们的专题讲座,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学识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流利的口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从语音、词汇、语法、课堂导入、阅读教学等不同方面入手,梳理了我原有的知识储备,推广出他们研究多年的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令我耳目一新。
比如,王玉玲教师讲语音,强调在字母教学中渗透语音,在单词教学中注重读音规则指导,在功能语句教学中渗透语调,在课文教学中注重培养语感,在歌谣教学中注重节奏培养,这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会给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一直困绕着我们一线的教师,虽然我们在教学中也一直在摸索,但始终未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中山区侯小榕老师介绍了她们区推出的小学英语课文教授基本流程,非常合理,这打破了传统的课文教授法,围绕故事或对话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话题,帮助学生进话题,帮助学生化解重难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另外,在英语词汇教学面,大连市沙河口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刘亚莉教师介绍了她们研究的成果———英语词汇多维识记教学法,这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根据孩子们的遗忘规律而找寻出的科学的记忆方法,重视大脑右脑功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寻找多种方法记忆单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刘老师强调“无论是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无论是什么方法,只要是能帮助孩子记住单词就是好方法。举几个例子:dollar美元“到了”dollar,world是用笔“l”写世界这个单词word,history历史是你和一个个故事story打招呼(hi),news(新闻)是来自四而八方的消息等等。她介绍了十六种方法帮孩子记忆单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提高了自身的英语素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面对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尤为重要,在这方面辽宁师范大学的国华教授给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她强调一名英语教师要掌握最基本的语音语法体系,具有相对来说较大的词汇量,特别要注重小学生语音、语调的培养及对英语语言的基本认知,同时还不可忽视自身的汉语修养,英语教师同样也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所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储备也比较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研究,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发展。
一、当前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存在的问题
1.培训课程内容无法跟上教育发展步伐,没有针对受训教师背景而开展
当前教育改革需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也要求骨干教师培训内容应从提高骨干教师专业素养出发,有针对性地安排长期和短期培训规划。培训指导老师虽然学术理论学术理论水平高、知识面宽、信息量大,但缺乏实际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经验,加上受训的时间短,难以面面俱到。而受训的老师,普遍是中小美术教育行业的佼佼者,他们已经对本学科的教学有独特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果授课专家所授理论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受训老师就会感到厌烦,如此形成的循环,必然导致骨干教师培训流于形式。
2.培训方式单一,培训者和受训者缺乏交流互动,学习型组织氛围不浓
骨干教师校外集中培训几乎以课堂讲座形式完成,可以在短时间对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受训,组织形式也简单方便。然而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已具有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他们希望获得提升的培训形式不止是讲座形式的示范和指导。但当前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的培训形式仍以专题性讲座为主要手段。而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和观摩考察所占的比例仍很小,这种专家讲授,教师在台下揣摩的模式,专家的幻灯片看似是最新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但实际上是一种单向式的灌输,因为讲课者的线索是以自己的授课思维展开的,无暇顾及听课者的接受和参与程度,对骨干教师已有的经验、创造性和行动能力关注不够,受训教师没有真正融入培训活动。
3.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优秀一线美术教师较少
培训教师往往根据培训目标来选定培训内容并开展培训。在培训中,他们直接与骨干教师面对面交流,是骨干教师接触时间最长的人。然而,在当前开展的骨干教师培训中,师资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家和学科专家两种类型,骨干教师培训由相关的培训院校承担,作为培训院校的教师理论家和学科专家自然成了师资主力,从而忽略了优秀一线教师的参与。而优秀一线美术教师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实践,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要比教育理论家和学科专家更了解骨干教师需要什么。
4.培训前缺乏课程需求调查,培训计划缺乏需求调研
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应该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循环性活动。而教育体制的行政化导致,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成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形象工程,培训由教育局联系高校专家,同时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分配到各学校,由各校再选派教师参加。培训计划的制定,考虑宏观层面的内容显然最多,单方面以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升来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而忽视了教师个体的“心理素质”因素。
二、针对当前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在培训内容方面
(1)应针对受训教师背景而开展,做好培训前的需求调研
高质量的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应该建立在有效的训前分析基础之上。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的反馈机制应当及时迅速。培训的实施部门要把培训过程和培训后的状态信息动态地反馈给培训主管部门、培训管理决策者。反馈要保证骨干教师到施训者的信息网络机制通畅,可采取座谈方式或者问卷调查形式。同时也保证训后的骨干任职教师学校到骨干教师培训管理机构的反馈网络通畅,培训管理机构收集反馈信息后,即可对培训目标、培训计划作出适当调整,形成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的良性循环。
(2)注重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更新,做好美术学科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补充和提高
新时期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是教育行为开展的先导,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引领培训者开拓思维、率先示范,吸引骨干教师好学上进、反思研究、努力提升,从而获得更实效的培训结果。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不同于一般的学历补偿教育或更新性的专题教师培训,作为一种发展性的教师培训,在解决骨干教师更新旧的教育观念、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骨干教师形成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的惯性思维,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获得提高。
(3)关注受训教师心理素质内容板块,侧重受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受训骨干教师的发展应该包括他们的身心成熟,作为骨干教师不仅应该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中坚,还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抗压大员”。在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的心理素质在培训中往往成为最为弱化的一项,这与骨干教师培训效果的其他能力提高形成了反差。所以,在骨干教师培训中,应当注重骨干教师的心理素养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学院应当在课程规划中渗入心理素质提高培训项目,使受训骨干教师发展全面有效。
(4)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方面的内容
当前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应着眼于优化和提升骨干教师开展素质教育能力这一宏观取向。并以这一取向作为培训精神,精选充分反映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并结合教育实践,展开学以致用的培训。
2.在培训方式方面
(1)运用多样化教学形式,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增强培训效果
美术骨干教师培训形式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当前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的培训仍以专题讲授为主。因此,在骨干教师培训形式选择上,要改变传统的“师本位”单向讲授形式,转向师生交流互动,强调以受训教师自主学习和研修为主。开设讲座往往是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的最高效形式,但开设讲座的内容往往由专家自定,为了保证专题讲座不流于形式,培训专家应预先调研,深入一线,精心编选菜单,让受训教师有更大选择余地,促进培训效果提升。同时,实行动态的观摩考察是培训理论联系实践的最佳方式之一,动态的观摩考察包括到相关名校、美术学科示范学校进行考察,受训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理解新课程理念,感悟教材的丰富性和延展性,并自我反思,找出一条适合自己教学施展的路径。通过专题菜单获得理论提升,动态观摩考察获得感性体验,两者相结合可使培训效果相得益彰。
(2)因材施教,根据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的成长特点,采取相应的培训策略
发展期的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在学校具有骨干地位,对他们的培训要突出重点:促进骨干教师形成开放性、动态发展的知识结构;促进骨干教师敢于进行教育改革的教育理论提升;促进骨干教师形成教育实践反思习惯,学会自我经验上升理论,并丰富发展。
3.在培训师资方面
(1)提高施训者的素质
培训者在制订培训课程目标,选定培训内容和确定培训方式方面都是全程负责或者参与的。在培训中,他们有的是实施者,直接面对受训教师,是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
(2)增加优秀一线美术教师师资
优秀一线美术教师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实践,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要比教育理论家和学科专家更了解骨干教师需要什么,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优秀一线美术教师的带头作用,以一引群,发挥他们的示范性和辐射性作用。
4.在培训时间方面
(1)适当延长技能培训时间
美术知识与技能(包括美术学科发展现状、美学理论、美术史知识和构图知识、色彩知识)方面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一般讲座型的时间安排只能是蜻蜓点水,无法满足培训内容的开展,也达不到实际的培训效果。
(2)根据受训教师工作安排,协调培训时间
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有其自身的工作特点,往往是在某一阶段工作繁多,某一阶段工作空闲,因此,要充分考虑受训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群体的假期和工作安排,做好沟通,协调好培训时间。
二、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
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四、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五、课堂效率是教育工作永恒不变的话题,集体备课则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校本教研活动。
它弥补了个人教育智慧、知识上的盲点,引发了参与者思维的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补充了教师自身个体的不足,明显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初中化学资源网效果。同时,这种既有个体积极参与,又有群体通力合作的备课方式,有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博览众长,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效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但是如何让集体备课真正成为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研讨,实践基础上的反思交流,防止集体备课变成集体“抄课”呢?一年多来,我们教研组全体教师不断学习,认真尝试,努力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力争“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策略共享”。
六、可以从以下四个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好课”的标准。这样,对“好课”的理解或许会更加全面。
1.从“原点”出发去思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评价课堂教学必须观察学生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组织活动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后,只有把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情况下,评价教师的活动才对评价课堂质量有意义。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古诗词 鉴赏能力 培养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最宝贵的一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广大的学生们应该培养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不断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进一步提高自我本身的审美感受能力,陶冶美好的情操。这也需要高中老师的帮助,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殿堂,激发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古诗词的热情,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探究出如何让学生们对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寄予足够的重视的道路,让学生发自内心去热爱古诗词。
1.中国古诗词的特点
我国的古诗词有着漫长且丰盈的发展历史,这些光彩夺目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只有全面认识古诗词的特点,才能让同学们对它感觉不再那么陌生。中国的古诗词具有抒情性,就是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为主,更侧重于主观情绪的表达;古诗词的形象性是它第二个特征,就是说通过一点的形象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悟和态度,这些形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都寄予着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古诗词的含蓄性和跳跃性也给其增添了一抹神秘高深的色彩,只有掌握了这些主要的特征,才能更好的进入古诗词的意境,理解其中隐含的道理和文化。
2.提升高中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载体,蕴含着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着悠久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当今快餐文化、网络文学以及浮躁气氛对学生们的冲击,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责无旁贷。通过学习古诗词而得到的帮助,会让学生们一生都受益匪浅。而且这也是当代学生的责任与任务。
3.古诗词教学现状
通过以上的分析指导,诗歌的含蓄性和跳跃性是学生们学习诗歌最大的障碍,学生们这样就很难发现古诗词的美,也不会喜欢上它。然而大多老师还愿意逐字逐句的串讲,只针对诗句的字面意思,认为只要知道了意思就是学会了诗歌。这样的生搬硬套和毫无新意的 教学方法肯定激不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和兴趣,而且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会让学生们的热情尽失,阻碍了学生们对古诗词多元化的解读,也会失去古诗词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魅力。
一些高中生最头疼的恐怕就是古诗词,甚至是谈诗色变,因为古诗词自身独有的特点,即使结合书本上的注释也很难透彻的理解到其中的主要思想,对诗歌的理解障碍其实反映出了学生古典文学底蕴的匮乏,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了解甚少,而学生阅读空间小,阅读品味低下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这样看来,提高高中生的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已经刻不容缓,也要对学生文化底蕴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才是掌握古诗词的根本措施。
4.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4.1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素质
作为学生们古典文学的引路人,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古典文学修养,增强教师对古诗词的审美,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补充。一个教师只有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提升自己,不局限于教科书上,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吸引学生们的注意,让他们充分享受知识。除了课本之外,要多了解文学典籍、文学作品以及有关于美学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文学底蕴,这样才能把古诗词讲透,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增强激情的迸发,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古诗词大都表达了古人对事物和社会的一种情感,抓住情感就是抓住诗歌的内涵所在。在有限的课堂上,老师必须带领学生一起进入角色,把含蓄的诗词变得生动、易于理解。把诗歌的想象空间无限放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切身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思想。
4.2更新教学观念
要改变传统古诗词教学中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方式,因为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很难带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会去的明显的成效,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止是单纯的做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要更多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们对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热情。
4.3借助类已于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古诗词需要学生们掌握及其丰富的内容,为了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接受这些知识,是课堂教学得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储备相关的各种知识,可以让学生节得到超大容量的知识,也可以将枯燥单一的文字与图片、动画生动的结合起来,吸引学生们注意力,还可以加深印象。利用多媒体其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上给课堂增添活力,也为学生们学习提供一个自足学习的平台,变以往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热爱。
【结 语】
古诗词鉴赏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现代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够有能力负担起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艰巨任务,这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高中生建立完美人格的需要,因为它既可以发展其个性,又能培养其独特的审美能力,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杨振春.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学周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