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地理教学思想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8 16:51:4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理教学思想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地理教学思想

篇(1)

早在1927年陶先生在晓庄师范寅会演讲中就提到“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可见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传统课堂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而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操练,通过熟能生巧练就出一个个“考试机器”,这种模式建构在“知是行之始”条件下,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在课堂中学生多处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并未亲身体会,不会有感而发,也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因此,老师经常会抱怨:“这条题目我讲过,怎么还会错呢?”可见这样的课堂是教师的课堂,教师经常处在“唱独角戏”的状态。其次,并未与生活实际相连,产生不了共鸣,学习变成一件枯燥的事,想象对一件不是很感兴趣的事,学生怎么会全身心的投入呢?这样的课堂怎么会创造出高效率。可见,我们必须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创造出高效率的新课堂。如何实现课堂模式的转变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平等的观念,耐心倾听学生独到的见解,接受学生新奇的想法,创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地理课堂,在这里学生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解决心中种种疑惑互相帮助。其次“,事”是教学做共同的中心,在地理教学中就是要将书本原理与生活实际相连,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生活中的现象,在讨论中产生共鸣,再运用地理原理去分析现象,学生会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深感学有所用。如在《人口迁移》一节,不是直接给出人口迁移的定义,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听说过,或者经历过的人口迁移的事件。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能举出很多他们认为是人口迁移的例子,如:

①英国的殖民扩张;

②修建三峡水库涉及到的三峡移民;

③二战,犹太人逃亡世界各地;

④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⑤“下南洋”;

⑥每年的“春运”;

⑦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

⑧非洲的“三角贸易”;

⑨“北漂一族”;再从所举的案例中,正确筛选出哪些是人口迁移,并说说判断理由,得出春运只是周期性的人口流动,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人口迁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跨行政区;二是改变定居地。再让学生从刚刚列举的人口迁移的案例中分析导致迁移的原因。这样的课堂是从学生的生活谈起,教师只是进行各种问题的设计,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答案,教师没有进行任何知识的灌输。

篇(2)

环保道德意识是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下,由环境价值观影响、约束人们环境行为的思想规范。环保道德意识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树立保护环境光荣、损害环境可耻的道德观念,明确人类对环境所负有的道德责任。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建立,大都在中学阶段开始形成。中学生环保道德意识的形成,环保观念的建立非常重要。地理教学在这方面的教育功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教师在地理课上,运用环保案例进行教学,可以自然唤醒学生的环保道德意识,学生会从内心感叹环境美好、祖国河山壮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可以将祖国地理状况与水流量逐渐减少,湖水逐渐被污染、许多景观不如从前秀美,泥沙逐年增多等,让学生感到环保的重要性、主动树立环保道德观念。只有受到这样的教化,从而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一切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出发,爱护地球,做到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使学生立志将来为环保事业做贡献,让学生在积极的环保教育中提高环保道德责任感,发展对环保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地理教材中环保思想的素材

我国大部分中学中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教材,没有专门的环保课,因此教育渗透的方法是进行环保教育的主渠道。即在不改变现有课程配置体系的前提下,适当的将地理教材中体现环保的科学知识的思想向学生渗透。在地理教学课程中,基于忠实于教材的原则,又充分探索教程中环保教育的要素,多搜寻整理与环保方面相关的内容和资料等,我们发现许多关于环保教育的素材,教师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发挥教材本身的优势,渗透环保教育思想。如在讲授“中国地形特征”这个知识点后,可以联系当前我国水土资源流失等问题,增加保护植被和水资源等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环境问题,介绍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和解决的方式,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还可以在介绍一些地理基础知识的概念时,不仅讲解其基本含义,渗透环保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事。只要这些地理名词与环境教育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申几句话点到环境教育即可,这也能使学生感受到环保教育,体会出保护环境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这样将环保教育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篇(3)

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报国。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首先要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祖国,才能教育他们热爱祖国。地理教材中有关我国环境资源、人口、民族、经济等方面是相当丰富的,利用地理教学把国情教育与地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是地理德育的目标。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教材之一。乡土地理的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直观可信、通俗易懂,开展乡情教育,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加深对国情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国情教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感。

一、利用乡土地理材料树立美好家乡的豪情壮志

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悉,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但是,学生对于客观存在于周围的地理事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仅限于片面,缺乏对乡情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应联系本地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本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工农业业生产发展等方面进行乡情分析,找出本乡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建设成就与差距,让学生更全面了解乡情,达到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我市的乡土地理是靠山面海,气候暖湿,林,果,粮,物产丰饶,美不胜收,这些内容是课堂上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教材。课外组织学生到郊外进行地理考察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这些与材料的内容密切配合的短文,材料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注意使用这些材料,通过学生自读,加之必要的指点,使学生不但可以从中获得知识,而且开拓思路,引入思考。如地球上的“第三极”珠穆朗玛是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喜马拉雅山脉的短文抓住这个知识点的。《巴比伦的兴废》使学生了解古巴比伦由于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恶化而由一个古代人类文明发源地变为废墟。《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一文使学生了解到黑、白、黄等人种的不同是在人类早期逐渐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在分区地理中,通过“读一读”展示了风格各异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环境和人文特征,如《印度的牛》、《金字塔之国》、《南极大陆上如何处理垃圾》,等等。这些短文学生爱读易懂,获得知识的途径自然,印象深刻。

二、通过本乡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进行国情教育

南靖县是对外开放县之一,地理位置优势,距厦门经济特区近,受其辐射有利于本县改革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气候冬暖夏热。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有利于商亚热带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居漳州市第一位,也是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县份之一,远高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漳州市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之一,也是福建省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南靖县河床落差大,水量丰富,是我省水力资源丰富的县份之一,为南靖县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靖县又是我省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旅居海外侨胞有了万余人,南靖籍的台湾人达100万人以上,本县正在成为海外侨胞和台胞旅游经商、投资水厂和进行农业合作的热点地带,也是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侨胞和台胞对家乡的贡献,人才促进南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上述诸方面优势的乡情分析,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家乡的可爱。本县实施“科教兴家”战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业经营步伐,形成食用菌,麻竹、香蕉、粮食、亚热带水果、巴戟天等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基地,农业产值由1949年的1439万元,增至1998后的176673万元。工业形成以电子、食品、冶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地方工业体,如万利达集团公司已成为中国电子百强和我省重点工业企业之一,是我省省批36家重点支柱产业项目企业。电网覆盖率达98%以上。旅游业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为地方和国家增加了许多创收。通过这些材料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加强国情教育。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46

一、引言

我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诸如:雾霾、重金属污染、沙尘暴等,这些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环境问题无小事,环保思想要从小开始培养。初中时期是学生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培养环保思想至关重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针对环保思想教育欠缺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改革。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思想的重要性

1.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上,环境保护正式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确立了环境保护在我国的法律地位。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保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初中地理中的环保教学,是践行基本国策的重要表现。

2. 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认为地理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对于地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可以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当前环保教育出现的问题

1. 地理教学中环保思想的缺失

我国目前所定的环保教育目标中只抽象地要求提高环境意识,而对各级学校环保教育的教学目标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这给环境教育的评估工作带来了困难。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一直困扰着我国初中教育,升学率高低成了评价学校质量的唯一手段,各校为争取较高的升学率,不惜违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大部分力量投入到考试课程,并且随意增加规定课程和超越大纲要求的内容,导致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保思想的缺失。

2. 学生缺乏兴趣

一方面,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考试制度没有彻底地改变,导致学生仍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而对于与应试教育无关的科目持排斥态度。另一方面,由于课本上的环保知识太过于抽象,学生对于环保的认识也只是建立在教师中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宣传上,所以会对环保缺乏足够的兴趣。

四、加强环境保护思想的方法

1. 增强地理教学的多样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地理教学中环保思想的兴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教育性的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案例教学法,以当前生活中比较热门的环境问题为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和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通过这种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分析,提高教学效率。第二,角色扮演法,学生扮演在环境问题中出现的涉及各个方面利益的人物,使学生了解在环境问题中各个人物、机构的作用。第三,辩论教学法,辩论教学可使学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技能、环境道德得到深化或发展,具有较全面的素质教育功能。

2. 结合实际,深化认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教师就要在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让他们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认识环境问题,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对他们造成的危害,这样会加深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深化。同时,教师结合地理教材,在地理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对于检查学生的环保知识和增强环保意识,作用很大。

3. 将环保教育的考查进行量化

篇(5)

数学思想方法的种类和分类方式,各家说法不一。本文主要选取了中学数学中常用的五种一般数学思想方法,分别探究了这五种不同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符号是描述数学研究对象的语言,集合是数学研究对象的形式表述,数形结合是数学两种基本研究对象之间的转换,分类体现了具体研究对象之间的异同与关系,逻辑推理是数学论证的基本方法。

一、符号思想

符号思想的实质是通过建立某种对应,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换。符号的抽象程度和创造水平的高低差异直观影响学科的发展方向与速度;表达符号的不同也是对一门学科水平的反映。在地理学科中,我们可以借鉴数学学科的基本语言和符号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数学语言和符号,使地理学科的“理”性表达得更为简洁、科学,例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H=90°δ-?渍。满足了地理学,从定性的分析到定量的计算,公式的总结性表述,可以揭示地理事物的普遍规律,让学生可以更精确、概括性地认识地理现象。

其次,也可以借鉴数学语言和符号思想,发扬地理学科语言和符号,从而确立地理学科的独特地位。地理符号主要运用于地图教学。地图符号的建立需要严格的定义,要注重符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地图上的符号大致可分为颜色符号、事物标志符号、文字符号和线柱符号。这些各种不同的符号,就是我们地理学科的形式化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广泛地使用学科语言,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增强其对地理学科的归属感。

最后,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建立,这些目标可以通过地理学科符号来实现。地理符号除了教学中的狭义地图符号外,更包括人类长期以来的活动作用于环境的地理印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毅力,不断同周围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并且改造地理环境,留下了人类活动的伟大印记,如天坛、长城、故宫、泰山等。这些改造自然的活动,不仅对地理环境进行了和谐的改造,而且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识深深地浸染于其作用的地理印记之中,也就创造了具有丰富民族文化精神的地理符号。在地理教学中,对这些地理符号进行讲解时,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它们作为一些地理分界线或是特殊城市地理布局的知识含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地理符号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和文化精神。

综上可见地理符号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渗透地理学科的符号思想,让学生可以通过一种符号,认识一门学科,学会使用地理学科语言,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集合论思想方法

人类关于集合的认识,一直都有一个很朴素的观念:把某类对象按照一定标准放在一起作为讨论范围。集合论思想方法就是指,运用集合论的语言和符号描述研究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集合论作为数学语言十分简单,数学概念都可以看做是集合,可以用集合论的语言来表述数学概念。

在地理教学中,集合论思想的应用对地理学科整体性把握更具优势;集合论的语言也可对地理概念进行简化;对于地理试题的解题方面,集合论的思想也将起到指导作用。

1.从集合论的高度概括中学地理内容,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中学地理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起到的作用主要就是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作用,高中地理中必修一主要是自然地理学,必修二为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中主要是根据地球的圈层结构,对课本进行编排;人文地理中主要是研究人口、人类的聚居地(城市)、人类生产生活(工业、农业)、对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交通)等。通过集合可以很好地表示高中地理的研究对象,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高中地理知识。

例如:

2.用集合论的语言表述有关概念更为简洁

地理中的专业概念较为繁多,很多概念在内涵上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有需要按照一定准则进行分类划分,借助集合的思想来表达地理中的概念,使抽象繁琐的语言表达显得更直观、形象,也更具有科学性。

例如:天体系统层次,用语言表达为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星和总星系。看起来很繁琐,借助集合知识表述为: 3.集合论的思想方法对解题的指导作用

运用集合论的思想对地理试题中的很多数学问题有着指导作用,以集合为工具,可将地理中涉及的几何、代数、三角等综合问题用几何形式表示出来,并提出解题思路。

案例一:地理概念

(1)从属关系:如,能源、一次能源、常规能源;土地资源、土壤资源、耕地资源。

(2)包含并列关系:如,降水、降雨、降雪;锋、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淡水与各种陆地淡水资源。

(3)交叉关系:如,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二次能源;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

(4)排斥关系的概念:如,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三、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地理学科最初的含义就是地图学,因此地理学科对图形的使用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都是可以通过“数”与“形”归纳其本质属性的;其次,地理学科内容具有系统性,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结合地理学科特色,可以发展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也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多种思维的互相促进,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掌握知识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大提高,还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地理学中应用的主要内容有:

(1)通过给出的图表,建立适当的代数模型;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给出了太阳黑子数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图可以得出太阳黑子与时间的变化规律,发现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性。

(2)运用几何模型解答有关代数问题;例如时区和区时的计算,通过图形可以直观地看出世界不同地区所在的时区。

(3)与函数有关的几何、代数综合性问题;例如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画出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结合几何与代数知识,可以很便捷地得出结果。

(4)以图像形式呈现信息的应用性问题;例如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

案例二:关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课本上只是说明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那么学生该如何理解这种差异,即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变化规律。

解:如图所示,设地球赤道半径为R,纬度为δ处自转轨迹半径为r。

线速度(v)=■

赤道处线速度为:v赤道=■;

纬度δ处线速度为:vδ=■

又r=R・cosδ

vδ=v赤道・cosδ

δ∈0°,90°,vδ随δ的增大而减小,因而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当δ=60°时,v60°=■v赤道,也就是纬度为60°时,其线速度为赤道地区的一半。

四、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分类讨论是指当问题中所给出的对象不能进行综合研究时,需要研究问题的对象按某个标准进行分类,然后每一类分别讨论,最后根据各类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整个问题的答案,这种先进行分类再讨论,把复杂问题“分而治之,逐个击破”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就是分类讨论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化整为零、逐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数学思想,反映了研究对象之间的内在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知识,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性。分类讨论时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分类时必须按照统一标准;分类讨论中的每一个部分要相互独立;分类讨论要注意层次,逐级进行分类,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地理作为综合性学科,地理事物导致的地理现象成因复杂,一个地理现象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结果,在分析地理现象时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会给我们的思维增加难度,因而可以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把复杂问题分化成多个简单的小问题。

引起分类讨论的因素较多,但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根据概念、公式、定理进行分类讨论;

(2)根据计算的要求进行分类讨论;

(3)根据地图的形状或位置变化进行分类讨论;

(4)当条件或结论开放时进行分类讨论;

(5)当问题中条件较少,需通过分类来补充条件时进行分类讨论。

例如,在讲解三圈环流:

第一步:假设下垫面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不公转;地球的大气环流形式为单圈环流。

第二步:去掉地球不自转的假设;形成了基本的三圈环流模型。

第三步:去掉地球不公转的假设;推导出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四步:去掉地球下垫面性质均一的条件;出现了气压中心。

案例三:“地球表面有适宜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1)如果地球表面温度过高,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无法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

(2)如果地表温度太低,分子只能以晶体存在,生命物质也就无法形成。

五、逻辑推理思想方法

逻辑推理是根据已知的条件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推出未知的判断的一种思维方式。逻辑推理方式一般有三种:演绎、归纳和溯因。演绎推理主要是由前提得出必然的结论,由“前提”和“规则”推导出“结论”;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借由大量的“前提”和“结论”所组成的例子来学习“规则”;溯因推理与演绎的过程相反,由“结论”和“规则”来支援“前提”,数学中常用的推理方式是演绎。在研究中,有学者发现中学生常用的证明和推理方法有:间接证明法和直接证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对比法和类比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逻辑推理思想就是借助地理知识的相关概念,依照逻辑的规律推断出新的地理知识的思维活动。简单来说,是指借助地理概念,通过推理和判断,反映和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从而获得对地理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地理学主要研究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和变化,而地理事物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而在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可结合学生已具备的地理知识基础,运用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来研究诸多地理现象。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在探讨黄赤交角的变化对地球上五带的变化,教师可用逻辑推理的思想方法来讲解:

{目前黄赤交角:23°26′;南北回归线纬度:23°26′;极圈纬度:66°34′}

?圯{南北回归线纬度=黄赤交角,极圈的纬度=90°-黄赤交角}

?圯{黄赤交角变大}

?圯{回归线纬度变高,极圈的纬度变低}

?圯{温带将缩小,热带和寒带将扩大}

数学与地理起源相同,随着两个学科的发展日益壮大,学科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地理学科横跨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其中数学作为科学的工具性学科,对所有自然科学学科都有促进意义,因而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数学思想方法,一方面可以解决仅用地理知识难以处理的问题,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发现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精神,从而培养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

本文举例主要涉及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有关人文地理中的很多问题也是可以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当然,数学思想方法并非唯一的一种方式,也并非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学科教学中,还有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教师也可以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应用。各个学科的思想方法都是学科的精髓,学科间的相互借鉴、融会贯通,学科的综合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教师在这方面需要有敏锐的判断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26-03

人本主义教育观提倡自由教育,该教育观认为,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潜能和价值为目的、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因材施教,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以罗杰斯的人本教育思想的影响最为直接和重要,罗杰斯把他的“以来访者为中心治疗”的心理治疗理论应用于教育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是为了培养有创造力,有责任感,有自信的人,使学生能够自由全面的发展[1]。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并发展自己。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人格的完善。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伙伴”的关系,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与人本主义违背的地方

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应当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罗杰斯曾指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允许学生学习,允许他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地理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互动和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情感的培养等。但是在运用人本主义进行地理教学时也会有一些障碍。

1.传统地理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传统的地理教育是属于“灌输式”教育。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大多只是被动的接受。再加上在高中,地理被归为文科,忽略了地理学是兼有自然科学性与社会科学性的综合性这一性质;并且在有些学校地理被视为副科,对地理课程的重视也不够,是的地理教师的权威性较低。因此,许多地理教师、学生,甚至教育领导者都认为地理是“死记硬背”的,许多学生也对地理失去了兴趣。其次,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使高考成为“指挥棒”,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家长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能掌握住高考的知识就行,而沦为了“高考指挥棒”的牺牲者[2]。这也使得在评价上往往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与坏。评价教师也是根据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显然是与新课改、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人本主义精神想违背的。使长期以来师生之间的关系总是不平等的。

2.过分强调以学生为本。由于新的地理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有些教师就认为教师是次要的,课堂上只重视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而忽视地理知识的教学。更有甚者,认为地理教师“可有可无”,一味的让学生自学,认为教师的地理专业已经不重要了,只要能让课堂气氛够活跃,让学生自学就可以做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

二、新课改背景下人本主义的体现

新课标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新的指导性文件,是高中地理教科书编写、地理教学以及评价的依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注重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3]。这都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1.课程理念中的人本主义。新课标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的课程理念,阐明了地理课程的价值取向、地理教育的特点和提倡的学习方式,为地理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这些课程理念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有着明显的一致性,贯彻好新课程理念就要教师用人本主义的思想来进行地理教学。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要。做到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想结合来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这正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

2.课程目标中的人本主义。新课标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够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齐国情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后两者的实现需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三者既相互区别、步步深入,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与教学大纲相比较,新课标建立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地理教育需要的课程体系,而不是只强调地理学科知识体系,新课程目标在保证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强调的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单单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重视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学生的情感培养。尤其是课程目标对过程与方法的强调,强调了学生是教学中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内容标准中的人本主义。新课标的内容编著由标准和活动建议构成。与教学大纲的“知识要求”相比,活动建议更具有弹性,更富有人文色彩。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如在学习“自然灾害”的内容时,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了解自然灾害的检测和防灾减灾措施,树立防灾减灾意识。而新课标却是要求以某一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并建议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相关的活动。显而易见,新课标更注重的是学生地理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践活动来理解地理知识,掌握地理规律,形成科学的观念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活动。新的内容标准实施起来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实施建议中的人本主义。新课标的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以及课堂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组成。这部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更加详细,也更加灵活,并且与案例相结合,增加了课堂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可以给教师更多的灵感与权限。让地理教师更能深入的体会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建议上,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地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的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授学生以“渔”,而不仅仅是“鱼”。在评价建议上,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地理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在地理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关注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在评价中要重过程,重体验,重参与。对尽量给学生正面、积极地评价,激励学生,是学生能够获得学习好地理的成功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想结合,根据学生达到“三维目标”的情况,给予合理全面的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三、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促进高中地理教学

1.打破传统地理教学的教育观念。为了全面的贯彻新课改精神,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标,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就必须要打破传统地理教育观念的束缚,舍其糟粕。在地理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4]。(1)在教学方法方面。在教学方法上,地理教师应该摈弃过去“满堂灌”式的教学,意识到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人本主义强调对学生兴趣,潜能的激发,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地理课程是文科与理科的综合,这使得地理课程的教学应是动态的、开放的,并具有创造性。地理教师可以讲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可以通过实验、图表、时政热点、故事和诗词等教授课程内容,如在上大气环流时,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生动形象的为学生解决这一难点;在讲地理环境地域差异时,可以结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激发学生思考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在“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先播放一些奇特的地表形态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讨论这些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再由地理教师讲解相关内容,并结合相关的flas,使学生能够生动形象的理解内、外作用的原理,以及其与地表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课后还可以让学生查阅、收集本地的地表形态的资料,并探讨形成的原因。这样的地理课就不会枯燥乏味,学生自然会比较感兴趣而参与其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在教学目标方面。在教学目标上,人本主义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也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地理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最终能通过各种考试,而是要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在教学评价上。在教学评价上,一直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这种单一而不科学的评价方式,往往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展。新课标要求在只是以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情况评价。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地理教学应注意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地理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如教师可以对学生所做的实验、科学小论文等方面给予评价。

2.正确处理人本主义教育下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虽然强调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教师的作用。高中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必须要有教师的讲授辅导。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仍然有种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学生知识技能的主要来源,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地理教师要打破过去学术权威性不够劣势,提高自己专业技能与知识,从而提高地理教师的权威性,让学生对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信服。同时在课堂上利用好地理课程的特点做好与学生课上和课后的互动。

教师不能因为人本主义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而误以为教师比之前的工作简单。相反,这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地理专业知识的加强,地理教师还要关注世界的动态,现代的地理学是与时俱进的。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地理学是综合性的学科,它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同时,地理教师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有及时准确地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可以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最终建立起来你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1):43-48.

[2]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28-1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

(1)中国地理国情教育。

我国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但也有多发性自然灾害;我国资源虽较丰富,但利用还不尽合理,人均资源少,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

(2)民族团结教育。

要发挥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沿边地区的地缘优势,促进民族的共同繁荣;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或城市,有责任帮助目前经济、文化相对后进的地区和民族,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发挥地理环境的优势,发展经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4)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要进一步实行改革,扩大开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与发展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促进全国经济布局的合理化。

(5)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要以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致力于祖国和家乡建设。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遵循客观规律促进事物的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保护有限的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搞好国土整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科学世界观教育。

懂得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敢于抵制各种形式的封建迷信活动。

3.国际主义和全球观念教育

(1)国际主义教育。

要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尤其是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要坚持我国政府一贯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国与国之间的霸权主义,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

(2)全球观念教育。

环境问题是人类的共同问题,要建立环境问题的全球观念,增强关心与保护世界资源及环境的责任感,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建立多层次目标体系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进行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其树立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地理作为一门科学,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从自然与人文等诸多地理要素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出发,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论证。

2.在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思想教育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认识人类、资源、环境、社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能够更好地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

3.以传授知识为契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中获取的有关自然现象和生产活动的信息相结合。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思想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端正教育思想,强化思想教育意识。

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最根本的是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思想教育意识。首先,教师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只教书,不教人”的传统教育观念,真正明确思想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三项基本任务之一,其次,教师要彻底转变那种将思想教育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搞所谓“油水分离”、“穿靴戴帽”、简单说教式的传统教育方法。要采取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方法,在认识的基础上强调学生经过自身情感体验,将原有的思想认识转化为新的观念,并且通过实践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做到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

学科思想教育同学校德育不同,它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教育。课堂教学是中学各学科教学的基本形式,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思想教育,能够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完整的内容,也能够保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体现思想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又可以体现学科的特点。

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单一的学科知识应很难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决,这就使得能够将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运用的符合性人才,成为了社会急需的一种人力资源。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有着知识内容丰富、课程结构复杂,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从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已经成为了地理教学的一种创新模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问题进行探究。

1 地理学科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关系

数学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是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研究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数学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在徐建华所著的《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中,地理学和数学中的几何学被认为是同为研究地表问题的学科(在来自希腊文的西方文字中,几何学有“测地术”的含义)[1]。从地理学科的发展来看,数学方法的运用,是解释地理现象的发展内在机制和运动规律的重要因素,这就说明数学思想方法是促进地理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来看,气象学、地质学和地震学等学科的发展,也离不开数学学科的帮助,因此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学学科与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就为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

2 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2.1 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主要指的是在某一问题不能通过统一标准进行一次性解决的情况下,通过对问题进行划分,对划分出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对应方法进行处理的数学思想[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数学思想也可以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渗透,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会告诉学生,某地的经度数除以15,将结果四舍五入以后,取整所得的结果就是该地的时区。针对学生对计算时区过程中的四舍五入问题难以理解的现象,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时区计算公式的余数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解。

2.2 归纳思想

归纳思想主要是通过对特殊例子进行分析,通过舍去非本质因素和次要因素的方式,从事物本质联系中概括普遍性结论的方式[3]。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一些地理规律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归纳思想的应用,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对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的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对昼夜长短问题进行归纳。

3 数学思想方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通过对新的数学教学大纲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变化过程,成为了新数学教学大纲中较为重要的因素,这就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的理性认识过程,成为了教育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这样,在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方式,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针对教材中提到的“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地球仪的方式,让学生对由赤道到两级的热量差异进行了解,在对热量差异进行了解以后,学生会发现,热量差异是影响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对既影响热量变化又影响植被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学生经过分析以后得出结论,气候因素是影响热量变化和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渗透,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渗透,学生对由赤道到两极的植被分布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这就表明数学思想的应用,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除此以外,在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渗透。

4 数学思想方法在地理教学渗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师的知识储备是影响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的重要因素,因此数学思想方法调查渗透过程中,教师要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进行注意:首先,在数学方法的渗透过程中,地理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这样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相关的数学思想进行了解,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旁听数学课的方式,对自身的数学知识进行丰富,以便让数学思想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渗透。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要对数学思想的渗透程度进行把握,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理学科知识点的讲解,是课堂的主要教学目标,数学思想的渗透是为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有效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过多的数学思想,那么,地理课就已经变成了数学课,因此,只有十分必要的情况下,地理教师才能利用大量的时间对数学思想进行了解。

5 结论

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逻辑推理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归纳思想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应用的数学思想。在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过程中,地理教师对数学思想的渗透情况进行控制,以避免流于形式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篇(9)

当下流行的“学本课堂”、“以学定教”这些理念本质上都“以学生为主体”,或者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念,这种理念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是人本主义思潮在教育中的体现。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及其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或“第三力量”。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最根本的目的。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将人本主义理论运用到教育中,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

人本主义认为最好的教育培养的人与最好的咨询产生的人非常相似。人本主义反对以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认为它或是不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或是产生消极影响。人本主义认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经验世界中,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经验以促进自身变化,实现自我。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观因而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更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2.人本主义学习观。

人本主义所倡导的“学”,与以掌握事实性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学有本质区别。人本主义感兴趣的是那种能对自身行为产生影响的有意义的学,是学习过程本身。人本主义认为,纯粹吸收事实的学习,对于现实意义不大,对于未来意义更小;而学会如何学习,无论对现在还是未来都永远有价值。

二、人本主义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根据教材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考试大纲来制定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导致地理学习变成一种“苦役”。“以学生为本”的地理教学目标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必须是教育内生的或者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

1.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涯规划

地理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一旦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情况无关,或者相离太远,这样的目标就容易变成机械呆板的由外力权威所强加的东西,那么相应的教学内容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就难以达到,即使达到了也意义不大。

从学生的视角来思考学生学习地理的意义,可以把高中地理学习与高中生的生涯规划相联系。《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地理学习是学生了解国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合理规划人生不可或缺的。

2.地理素养与环保意识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以学生为本”的地理教学目标关注教学内容、素养培养等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是否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和生活实践。只有学生有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是意义的目标,能转为学生具体行为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完成。

三、人本主义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目前教材的编写及初高中衔接等问题给高中地理的学习增加了难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更要对教材进行“以学生为本”的处理,设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1.案例化

地理概念,原理都具有一定的内涵和应用条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学生才能理解这些地理概念、原理与我们生存、生活的关系及其蕴含的知识意义。不理解知识的意义,不会发生真正的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材处理可以通过案例化来现实,人性化的地理案例应该是既有地理性又有趣味性,案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生活化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不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教育便会造成浪费。”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念”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知识是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逐渐被纳入到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教学活动将教材与生活发生联系,可使教学内容有生活味,构建回归生活的课堂。

3.问题化

我国传统的教学可以称为“去问题化”教学,教师最常问的问题可能就是“听懂了吗?”或者提问仅仅做为一个手段,学生的思考并没有到尊重,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喂”了学生的一切。一言以蔽之,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落实知识,轻视学生探究。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问题化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把问题变成学生的学习任务,“让问题收获知识,让知识产生问题。”比如,讲地球运动生产四季变化时可以问为什么地球在近日点时,我们这里是冬天;讲区域的主要特征时可以问江南在哪里;讲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时可以问人类从哪里来等等。

4.活动化

许多地理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思考需要在课堂上得到表达。以学生为本的探究课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地理表达能力,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会变成一种主动建构的人性化的过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地理探究活动有:专题式讨论、问题式讨论、思维操练式讨论、任务式讨论、反思式讨论等。笔者在环境问题教学时采用思维操练式讨论法,设计了一个辩题,正方的观点是: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反方的观点是: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课前把学生为成几个小组,准备好相应的材料,通过课堂的讨论,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

2.张大来.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地理课堂[M].地理教学,2008年第4期

篇(1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逐渐认识到教书的真正内涵:教书是为了育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人以渔,还要教他们如何做人。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各学科都应强化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学生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乐学,教师才乐教。

我在近年的课改实践中,认真探索,初步形成了“德育为先,寓教于乐,智育添花,师生和谐”的课堂模式和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的基本做法,求教于方正之家。

1.教师要对教材中知识系统牢牢把握,挖掘德育思想用故事或诗等形式进行再创造,这样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课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我根据课本知识和《教师教学用书》进行归纳,写了一首短诗,题目是《盼台湾》:

盼台湾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重宁青陕甘。

云贵西四北上天,内香澳海福吉安。

诗中包含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简单几句诗也写出我对台湾回归的期盼。我们知道中国政府通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由于种种原因,台湾尚未回到祖国怀抱,海但峡两岸的中国人期盼和平统一的越来越多。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坚定了其反对“”、拥护“一个中国”的决心。这既是一堂生动的地理课,又是一堂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2.把地理教学与热点时事结合起来。时事是学生最关心的,把地理教学与时事热点结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渗透德育内容,学生听课兴趣也会更加浓厚。以时事教育人,比空谈理论会更有说服力。我在教学《海陆的变迁》一课时,说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力量一种是来自地球内部,一种是来自地球外部。火山和地震能在瞬间改变地形。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不仅改变了那里的地形,还使我们8万多同胞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件事轰动了整个世界。面对着巨大的灾难,坚强的中国人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心同德,共同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我把地震发生时记者拍下的照片通过大屏幕放给学生看,很多学生非常感动,流下了泪水,课后他们再次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捐给灾区,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了提高。另外,我还让学生了解了世界哪些地区位于地震带上。有一位学生流着泪说,从这节课中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今后要努力学习地理,热爱科学。争取在地震预测预防上能够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3.把地理知识与家乡的人或事联系在―起。每个人对家乡都有深厚的感情,爱家乡才能爱祖国。学习地理不只是让学生懂得知识,而应当让学生知道怎样去运用知识。我们周围的地理环境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当前世界气候日趋变暖,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我在教学《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导入新课时,就以当地的一家水泥厂为例来谈环保问题。该厂每天排放大量的废气,使洁净的空气受到污染。由于水泥厂隔学校不远,有的同学还住在附近,知道废气闻起来很难受。同学们也都看到来这种废气严重地破坏了农作物和森林,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看到时机成熟,我就把自己创作的一首歌曲《我们和地球妈妈共一家》与同学们共享。歌词是这样的:

我们和地球妈妈住一家。不要把美丽糟蹋,不要把文明践踏。不要让春天慢慢走了,不要让地球哭了。我们共住一个家,爱我们的妈妈吧!我们本来可以让她健康快乐,为什么要去伤害她?

篇(11)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形成了由世界180多个国家签署的《里约 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文件。这是几十年来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使人们对环境问题和 发展问题的认识范围和认识深度都有了很大的飞跃,找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正确协调环境同社会 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它们之间的积极联系,切断和限制它们之间的消极联系。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要对 环境负责的原则,建立对环境无害和节约资源的生产体系,发展经济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保证,发展的 重点是消除贫困,要建立平等发展的全球伙伴关系,要调动全民参与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等,都大大增强 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有关人类前途命运和人类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必将对21世纪的人类发 展道路和各项事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世界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变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实现经济的快速增 长,增强综合国力,消除贫困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在这种形势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21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舍此就不可能实现 国家长期、稳定发展。倘若步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后尘?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发展模式虽然 使一些幸运的地方富裕和发达起来,却在更多的地方造成了贫穷和落后;虽然提高了生产能力,却过度地消耗 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生存环境;虽然满足了部分人们的近期需要,有时却牺牲了人类长远的发展利益。它 不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原则和国情,我们也绝不能为短期内节省部分污染控制费用,给后代人带来难以估量的 “环境赤字”,使将来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更大的阻碍。选择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控制环境问题的模 式?我们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资金有限,那就意味着放慢经济发展速度,影响资金的积累和就业,而且 无疑使环境保护失去持久的经济支持能力。我们缺乏足够的经济承受能力。对于环境问题,我国政府制定了“ 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政策,实施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 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是很靠近可持续发展战 略的。因而我们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决心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向持续发展过渡,已根据可持续发展的 总体战略思想和世界《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 是我国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同地理教学内容联系十分密切,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指导文献。

    地理教学要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作出自己的贡献,教育学生理解、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思想,自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实施21世纪议程作好准备。具体要求是:①正确理解满足现在需要和满足未 来几代人需要的关系,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②正确理解根除贫困与满足 广大人民需要的关系,增强扶贫和人类平等发展的观念,自觉支持建立富国支援穷国和发达地区支援不发达地 区的伙伴关系。③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作自 觉的环境卫士。④了解21世纪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策略和行动,增强参与实施观念和历史使命感 ,自觉作好实施21世纪议程的知识、思想和参与能力的准备。

    二

    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思想变革,必然引起地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因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对地理环 境和经济发展提出来许多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地理事实,把发展环境与持续发展积极联系 ,解决环境问题、有害性生产问题、贫困问题,调动全体人民(包括青少年)参与持续发展战略和21世纪议程 ,都提高到战略高度,作为策略和行动的重点,传统的、现行的地理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是很不适应的,显得 陈旧滞后。不认真对待,实行变革,就难以完成地理教学的历史使命,甚至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转变发展战 略向持续发展过渡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教学是培养人的,有它的超前性,必须早开始变革,为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早作准备。当前地理教学变革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