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智慧医疗的市场定位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8 16:51:4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智慧医疗的市场定位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智慧医疗的市场定位

篇(1)

实事求是地说,北京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的差异化市场定位,更多的是出于无奈。闫冰竹坦言:“在银行领域,谁不愿意做大型国企?一单下去,就是几十、几百亿,人力成本、风险控制成本都非常低。”但在当时,作为金融市场的后来者,北京银行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基础薄弱,要从竞争激烈的北京市场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追逐大型国企并非北京银行的竞争优势。

山重水复疑无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闫冰竹以独到眼光和前瞻思维率先为北京银行确立了“服务首都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的发展定位,从其他同业不愿进入的领域入手,用差异定位打开了市场空间、用特色服务构筑起竞争优势,为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首都,每四家中小微企业中,就有一家是北京银行客户。”闫冰竹介绍,北京银行在国内银行业首家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创新打造“信贷工厂”模式和“小巨人”服务品牌。累计投放超过1.8万亿元,支持近12万家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数百万人,成为“服务小企业,成就大事业”的精彩缩影。

“北京银行的20年,是铸就特色金融的20年。特色金融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一种战略选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闫冰竹领航下的北京银行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不断开辟金融蓝海,始终引领发展潮流,探索形成“惠民金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等特色品牌。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是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北京银行积极参与科技金融创新,开创了多项科技金融“第一”,累计为近2万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资金超过2500亿元,服务首都90%创业板上市企业、80%中小板上市企业、55%“新三板”挂牌企业。2015年,创新设立中关村小巨人创客中心,探索投贷联动模式,提供投、贷、孵一体化运营服务。这是中国银行业主动设立的第一家创客中心。

早在2006年,闫冰竹就以独到视野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首都发展的重要引擎,北京必将驶入由传统文化名城转向国际‘创意之都’的快车道。”由此,北京银行成为国内最早涉足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机构,相继推出“版权质押第一单”,成立全国首家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目前,累计为2700余家文创企业提供资金900亿元,占据北京市场半壁江山。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闫冰竹带领北京银行积极担当推广低碳理念的“践行者”和绿色金融服务的“创新者”。第一批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开展能效融资项目贷款。推出以未来收益权为质押方式的“节能贷”、政府奖励资金账户质押方式的“节能补贴贷”,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损失分担等模式。累计为近3000家节能环保企业提供融资1100亿元,节能减排项目涉及余热发电、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等领域。

润物无声,春华秋实。北京银行始终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推进民生工程,最早介入医院、教育、交通、卫生、劳动等行业,推进“京医通”,实现首都市民百姓持卡就医、实时结算“一卡通”。累计发放保障性住房贷款、助学贷款、下岗再就业贷款近百亿元。作为行业第一家银行成立北京郊区管理部,推出“镇域金融”服务模式、“富民直通车”等特色金融品牌。

篇(2)

[摘要]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成本的下降,可穿戴设备作为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融合的焦点,将会迎来异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

关键词 ]穿戴计算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应用领域

可穿戴设备也称可穿戴计算设备。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对可穿戴计算的定义是电脑科技结合多媒体和无线传播以不突显异物感的输入或输出仪器如手饰、眼镜或衣服进行连接个人局域网络功能、侦测特定情境或成为私人智慧助理,进而成为使用者在行进动作中处理信息的工具[1]。从1966年第一台可穿戴计算机问世以来[2],可穿戴计算成为了计算机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一、可穿戴设备分类及特点

近年来可穿戴设备的内涵、架构、形态和功能均在不断演进。目前,比较典型的可穿戴设备按照设备应用类型可分为通讯辅助工具类、健康医疗类、游戏应用类、安全应用类等。1.通讯辅助工具类。目前智能手机的大屏化趋势,使其在使用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可穿戴设备相对于手机来说携带更加方便,能够及时地通知用户重要的通知信息,可以与智能手机相互补充,协同工作,主要用于填补智能手机便携性的不足,完善、补充、升级手机的通讯服务;2.健康医疗类。健康医疗类设备主要包含医疗相关设备和健身运动类相关设备。测心率、血压的腕表,记录健身步速、距离、能量消耗的计步器等;3.游戏应用类。游戏应用类设备包含微软Kinect体感设备等,为用户提供虚拟环境下的游戏体验,主要满足娱乐需求;4.安全应用类。这类设备的功能主要是基于地点或范围的位置识别,如基于手环或项链识别佩戴者当前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设备,可以帮助了解老人或儿童外出位置和安全状况。可穿戴设备使信息的获取和发送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信息采集更加碎片化,精准化,信息掌握更加全面,信息的接受和信息的处理同步进行。

二、可穿戴设备存在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为可穿戴设备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人们对于更加自由便捷、个性化的信息处理需求,推动了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市场发展。近两年各IT企业和互联网应用服务提供商,纷纷涉足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和推广,使得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市场逐渐丰富起来,但现有的可穿戴设备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定位范围模糊

现有的可穿戴设备一味的追求高大上,大多具有炫酷的外观,恨不能增加所有可用的功能,貌似很好用,谁都能用,其实对各类人群的针对性都不强。

2.功能华而不实

现有可穿戴设备整合了很多功能,但是这些功能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也不能有效的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智能手环,将个人脉搏、血压、心率等数据,直接展现给用户,不如把数据采集到医院,为每位用户建立一套健康监控系统,这套日积月累的实时数据应该能为医生的诊断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给用户提供健身方案,并提醒用户完成。智能手环应该告诉用户,我应该干什么,而不是我已经干了什么。

三、可穿戴设备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可穿戴计算技术日趋成熟,未来全球可穿戴设备将获得较大的体量增长,据IMS研究公司数据,到2016年全球可穿戴计算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从发展现状观察,未来可穿戴计算的创新应用将朝着更个性化、智能化、深度化的方向发展。

1.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功能划分

任何设备的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应该朝着更加细分的市场和专业用户努力。现有的可穿戴设备虽然出自不同的IT厂商,但是大多形态相似、功能接近,设计者更多的考虑了设备本身,忽略了使用者的本质需求。未来的可穿戴设备分类应该会进一步细化,定位更准确,针对性更强。如专为老人、儿童设计的产品,功能可能较单一,但使用起来可能更简单、方便;针对残障人群设计的产品,要满足特殊群体的特殊要求;针对大众人群设计的产品,具有大众化特征,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进一步细分市场提供专业化产品。

2.具有可不断升级智能进化的应用平台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层出不穷。未来可穿戴设备应该具有一个应用平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设备上安装各种应用,并不断为应用升级。毕竟谁也不想花大价钱买了一款新设备,然后在三个月之内变成了一堆垃圾。

“以人为本”和“人机合一”的信息设计理念正日益成为发展潮流,可穿戴设备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拓展了计算机功能,开辟了新的计算应用领域。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成本的下降,可穿戴设备作为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融合的焦点,将会迎来异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EB/OL].[2014-04-02].zh.wikipedia.org/wiki/交互范式

[2]Thorp.E..The Invention of the first Wearable Computer.Proc in ISWC’98. 1998, 4-8

篇(3)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金融理财;中小企业客户理财;理财产品

一、中国银行业理财冲击波

金融理财是通过储蓄、贷款、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渠道,对个人(家庭)的资金和负债资产的科学管理和运作,以提高财产的效能,实现个人(家庭)的人生目标的经济活动。银行理财则是指银行利用自己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通过分析客户自身财务状况,以了解和发掘客户需求,制订客户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帮助选择金融产品的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增加迅速。客户对银行理财业务的需求随之增加。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就全国而言,约有70%的居民希望得到理财顾问的指导和咨询。国际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几乎百分之百的人们在没有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咨询时,一生中损失的个人财产从20%到100%之间。目前200多家外资银行已经介入中国金融市场,各家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新兴股份制银行都正在不断开发和推出自己独具特色的银行理财产品。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中国理财业务每年的市场增长率达到了18%.未来10年,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将以年30%的速度增长,大约40%的“私人客户”持有4种或更多的金融理财产品。据我国有关部门预测,2005年全国理财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2000亿元左右,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创造利润的空间。理财业务将像银行存取款、汇款一样成为银行的一项标准服务项目。像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广发银行的“真情理财”、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等,正以各自的特色和超时空服务吸引着各个高端客户的眼球,丰富着银行理财市场。他们正在尽可能全面的、科学的、多元互补和动态跟进的理财服务,使客户实现终身快乐的理财目标;获取家庭和个人财务的最大自由。总之,这些银行正通过自己的理财智慧为客户进行着美好的人生财富规划。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现状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自1995年开始组建以来,目前已经达到了118家,虽然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仍存在着规模较小、人才不足、科技手段滞后、资本充足率低下、不良贷款多、风险管理手段落后、金融产品单一等一系列问题。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对金融理财业务还处于朦胧状态,银行理财产品几乎空白。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银监的要求下,为扩大中间业务收入仅仅做一些保险、基金、信托业务等初级理财产品。城市商行的理财观念有待灌输,理财市场有待定位,理财产品有待研发,理财渠道有待拓展,理财原则有待确立,理财人才有待培养。总之,城市商业银行要想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做出自己准确的理财市场定位。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小银行。在金融市场开放和金融自由化以后,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将属于地地道道的小银行。“立足地方,服务市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市场定位的思维模式在未来的十年内不会有大的突破。这就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必须服务并服从于自己的市场定位。即在巩固现有客户关系的同时,发现和挖掘潜在客户。通过市场细分,找准目标市场,进行目标营销,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一个人一个尺寸”。懂得谁最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服务主顾,然后由专业理财人员对其进行信息搜集、整理与评估,分析客户的生活、财务现状,依据客户理财目标,帮助其制定出可行的理财方案。总之,为中小客户和城市居民理财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基本理财定位。

四、当前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策略

(一)理财对象:为中小客户理财

首先,这是由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决定的。目前,全国现有城市商业银行118家,其中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多在500亿元以下,它们还都属小银行之列。从当前情况看,其经济实力,人才资源,科技支持,研发能力,理财工具等都不具备同工、建、中、交、农、招等大中型银行竞争的能力,更不具备同花旗、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竞争的实力。不能为高端客户进行理财,是城市商业银行的硬伤。

其次,这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决定的。中小客户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群,中小客户需要理财。据有关资料显示,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了26年。这种势头还在继续,GDP、人均收入、存款余额等这些对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个人家庭财富积累产生重大影响的指标都大幅度地增长。前25年,国民收入就提高了22倍以上(名义增长)。同时,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体制等改革也使人们不得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财务状况。通过综合安排,确保自己日后生活在理财方面达到独立、安全和自主,更好地享受生活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基本目标。富裕起来的中产阶层及广大的城市居民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理财市场。以年均30%高速增长的理财需求,也要求城商行必须把握机遇,细分目标市场,为中小客户理财。

(二)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应以理财业务和联合运用开发为主

从目前全球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看,品种极为丰富。各种理财产品相互组合,分散风险,依照客户理财目标,“可控风险,追求最大利润”是银行理财专家理财的基本原则。

从城市商业银行的现状看,理财队伍的理财艺术刚刚处于“萌芽阶段”或“幼稚园阶段”(夏保罗语)的起步时期,“稳健经营”是首要原则。理财产品的选择可分步进行。

首先,低风险,低收益产品。如目前部分城商行正在营销的产品:保险,债券、基金均属初级理财产品。

其次,逐步介入自己相对熟悉收益较大的产品。如股票、信托和房产投资业务。随着理财人员经验的丰富,不断介入高风险,高收益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业务本身就是智慧(知识)、判断,经验和胆识(眼光)结合的结晶。准确的产品选择是理财客户取得稳定收益的保障,而收益的增长又是取得客户信任,增强客户忠诚度的基础。理财产品应及时推出。

再次,联合开发和创新新的理财产品。目前,从综合竞争力来看,城市商业银行没有必要也不大可能有精力和实力创造出高端的理财产品组合。据有关资料表明,发行100万张银行理财卡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而从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所处的地域环境看,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在100万人左右。每个城市人均持有一张同一银行的银行卡是不现实的。因此,自行发卡不是明智选择。而同大中型银行联合推出理财产品,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高效率,满足客户需求。联合开发有三个渠道:一是与新兴的股份制银行联合。他们的理财卡已形成品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联合。如唐山、秦皇岛、张家口、廊坊等商行同石家庄商行共同运用石家庄商行的“如意卡”的小范围的联合,初步形成了合力,利于市场发行和竞争。三是在银监会或中国银行业协会的协调下,共同研发“中国城市商行业理财卡”,实现互惠共赢。

(三)营销渠道:发散式营销为主要模式

发散式营销是指在银行现有客户的基础上,通过客户经理或理财专家的指导和努力,使现有客户带动潜在客户,从而达到客户倍数增长的营销模式。城市商业银行经过近10年的发展,都培育了众多的基本客户群。许多客户正是在城商行的业务支持下由小到大迅速发展,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收益。他们也以城市商业银行偏平化的管理模式,方便快捷的决策等灵活的机制,成了“赶不走的客户”,培育了相互的信任感和忠诚度,客户关系十分融洽。因此,在划分目标市场时必须首先熟悉市场所在的物理环境、情感环境、文化环境与智力环境。在此基础上,市场细分,选准目标客户。这样,理财的基础市场才会尽在掌握之中。如果营销方式得当,他们的上下游客户,乃至上下游客户的客户,就会从潜在的客户迅速转变为现时客户。

(四)理财目标:客户满意,保本微利为原则

2007年1月份,我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竞争将更加激烈。中资银行、外资银行间的相互参股和并购日益显现,实力强大银行的金融服务品种会越来越丰富,城市商业银行的边缘化地位更加严重。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就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有自己的目标客户,有自己的经营特色,有自己的强势产品,而理财成为了各家银行竞争的主要手段。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在理财方面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虽然城市商业银行理财的终极目标是增加业务收入,提高盈利水平,但是近期目标应以“客户满意、保本微利”为理财的基本原则。一是稳定现有客户,使其财富在城商行的管理下照样能不断增值,以加强客户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二是通过理财,增加客户资产的额外价值,提高城商行超值服务水平,激发客户对金融理财产品的需求,培养成长型客户;三是树立理财服务典型,扩大潜在客户,从而提高城商行在中小客户中的市场占有份额;四是在优质的客户稳步增加或减少流失的基础上,加快特色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使城商行逐步走向精品小银行之路。

(五)理财关键:打造精英的理财团队

银行理财对城商行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可怕的概念,可怕之处在于缺少理财的主体———人才。打造精英的理财团队已是当务之急。

篇(4)

一、中国银行业理财冲击波

金融理财是通过储蓄、贷款、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渠道,对个人(家庭)的资金和负债资产的科学管理和运作,以提高财产的效能,实现个人(家庭)的人生目标的经济活动。银行理财则是指银行利用自己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通过分析客户自身财务状况,以了解和发掘客户需求,制订客户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帮助选择金融产品的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增加迅速。客户对银行理财业务的需求随之增加。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就全国而言,约有70%的居民希望得到理财顾问的指导和咨询。国际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几乎百分之百的人们在没有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咨询时,一生中损失的个人财产从20%到100%之间。目前200多家外资银行已经介入中国金融市场,各家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新兴股份制银行都正在不断开发和推出自己独具特色的银行理财产品。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中国理财业务每年的市场增长率达到了18%.未来10年,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将以年30%的速度增长,大约40%的“私人客户”持有4种或更多的金融理财产品。据我国有关部门预测,2005年全国理财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2000亿元左右,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和创造利润的空间。理财业务将像银行存取款、汇款一样成为银行的一项标准服务项目。像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广发银行的“真情理财”、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等,正以各自的特色和超时空服务吸引着各个高端客户的眼球,丰富着银行理财市场。他们正在尽可能全面的、科学的、多元互补和动态跟进的理财服务,使客户实现终身快乐的理财目标;获取家庭和个人财务的最大自由。总之,这些银行正通过自己的理财智慧为客户进行着美好的人生财富规划。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现状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自1995年开始组建以来,目前已经达到了118家,虽然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仍存在着规模较小、人才不足、科技手段滞后、资本充足率低下、不良贷款多、风险管理手段落后、金融产品单一等一系列问题。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对金融理财业务还处于朦胧状态,银行理财产品几乎空白。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银监的要求下,为扩大中间业务收入仅仅做一些保险、基金、信托业务等初级理财产品。城市商行的理财观念有待灌输,理财市场有待定位,理财产品有待研发,理财渠道有待拓展,理财原则有待确立,理财人才有待培养。总之,城市商业银行要想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做出自己准确的理财市场定位。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小银行。在金融市场开放和金融自由化以后,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将属于地地道道的小银行。“立足地方,服务市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市场定位的思维模式在未来的十年内不会有大的突破。这就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必须服务并服从于自己的市场定位。即在巩固现有客户关系的同时,发现和挖掘潜在客户。通过市场细分,找准目标市场,进行目标营销,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一个人一个尺寸”。懂得谁最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服务主顾,然后由专业理财人员对其进行信息搜集、整理与评估,分析客户的生活、财务现状,依据客户理财目标,帮助其制定出可行的理财方案。总之,为中小客户和城市居民理财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基本理财定位。

四、当前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策略

(一)理财对象:为中小客户理财

首先,这是由城市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决定的。目前,全国现有城市商业银行118家,其中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多在500亿元以下,它们还都属小银行之列。从当前情况看,其经济实力,人才资源,科技支持,研发能力,理财工具等都不具备同工、建、中、交、农、招等大中型银行竞争的能力,更不具备同花旗、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竞争的实力。不能为高端客户进行理财,是城市商业银行的硬伤。

其次,这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决定的。中小客户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群,中小客户需要理财。据有关资料显示,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增长了26年。这种势头还在继续,GDP、人均收入、存款余额等这些对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个人家庭财富积累产生重大影响的指标都大幅度地增长。前25年,国民收入就提高了22倍以上(名义增长)。同时,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体制等改革也使人们不得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财务状况。通过综合安排,确保自己日后生活在理财方面达到独立、安全和自主,更好地享受生活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基本目标。富裕起来的中产阶层及广大的城市居民为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理财市场。以年均30%高速增长的理财需求,也要求城商行必须把握机遇,细分目标市场,为中小客户理财。

(二)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应以理财业务和联合运用开发为主

从目前全球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看,品种极为丰富。各种理财产品相互组合,分散风险,依照客户理财目标,“可控风险,追求最大利润”是银行理财专家理财的基本原则。

从城市商业银行的现状看,理财队伍的理财艺术刚刚处于“萌芽阶段”或“幼稚园阶段”(夏保罗语)的起步时期,“稳健经营”是首要原则。理财产品的选择可分步进行。

首先,低风险,低收益产品。如目前部分城商行正在营销的产品:保险,债券、基金均属初级理财产品。

其次,逐步介入自己相对熟悉收益较大的产品。如股票、信托和房产投资业务。随着理财人员经验的丰富,不断介入高风险,高收益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业务本身就是智慧(知识)、判断,经验和胆识(眼光)结合的结晶。准确的产品选择是理财客户取得稳定收益的保障,而收益的增长又是取得客户信任,增强客户忠诚度的基础。理财产品应及时推出。

再次,联合开发和创新新的理财产品。目前,从综合竞争力来看,城市商业银行没有必要也不大可能有精力和实力创造出高端的理财产品组合。据有关资料表明,发行100万张银行理财卡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而从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所处的地域环境看,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在100万人左右。每个城市人均持有一张同一银行的银行卡是不现实的。因此,自行发卡不是明智选择。而同大中型银行联合推出理财产品,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高效率,满足客户需求。联合开发有三个渠道:一是与新兴的股份制银行联合。他们的理财卡已形成品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联合。如唐山、秦皇岛、张家口、廊坊等商行同石家庄商行共同运用石家庄商行的“如意卡”的小范围的联合,初步形成了合力,利于市场发行和竞争。三是在银监会或中国银行业协会的协调下,共同研发“中国城市商行业理财卡”,实现互惠共赢。

(三)营销渠道:发散式营销为主要模式

发散式营销是指在银行现有客户的基础上,通过客户经理或理财专家的指导和努力,使现有客户带动潜在客户,从而达到客户倍数增长的营销模式。城市商业银行经过近10年的发展,都培育了众多的基本客户群。许多客户正是在城商行的业务支持下由小到大迅速发展,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收益。他们也以城市商业银行偏平化的管理模式,方便快捷的决策等灵活的机制,成了“赶不走的客户”,培育了相互的信任感和忠诚度,客户关系十分融洽。因此,在划分目标市场时必须首先熟悉市场所在的物理环境、情感环境、文化环境与智力环境。在此基础上,市场细分,选准目标客户。这样,理财的基础市场才会尽在掌握之中。如果营销方式得当,他们的上下游客户,乃至上下游客户的客户,就会从潜在的客户迅速转变为现时客户。

(四)理财目标:客户满意,保本微利为原则

2007年1月份,我国金融市场将全面开放,竞争将更加激烈。中资银行、外资银行间的相互参股和并购日益显现,实力强大银行的金融服务品种会越来越丰富,城市商业银行的边缘化地位更加严重。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就必须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有自己的目标客户,有自己的经营特色,有自己的强势产品,而理财成为了各家银行竞争的主要手段。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在理财方面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虽然城市商业银行理财的终极目标是增加业务收入,提高盈利水平,但是近期目标应以“客户满意、保本微利”为理财的基本原则。一是稳定现有客户,使其财富在城商行的管理下照样能不断增值,以加强客户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二是通过理财,增加客户资产的额外价值,提高城商行超值服务水平,激发客户对金融理财产品的需求,培养成长型客户;三是树立理财服务典型,扩大潜在客户,从而提高城商行在中小客户中的市场占有份额;四是在优质的客户稳步增加或减少流失的基础上,加快特色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使城商行逐步走向精品小银行之路。

(五)理财关键:打造精英的理财团队

银行理财对城商行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可怕的概念,可怕之处在于缺少理财的主体———人才。打造精英的理财团队已是当务之急。

首先,培训人才。中国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正呼唤着我国金融理财师的出现和发展。为了迅速培养合格的理财专家,2003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第五批53项职业标准中,理财师正式被纳入了国家职业大典中。2004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通过了《金融理财师考试认证暂行办法》。2006年,中国注册理财规划师协会又正式成立。这为我国理财师快速培训成长奠定了基础。城商行必须赶上这班车,加快理财人才的培养。

其次,长留人才。人才是现代社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承认人的需求,满足之;尊重人的个性,容纳之;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之;开发人的潜能,利用之;鼓励人的创造,奖励之。”这是招商银行的人本理念,也是他们的致胜之本。花旗银行前总裁史蒂尔曼。洛克菲勒在1965年就指出:“如果我们把最近这几年里所做的事情全部放倒,然后再把它们重新拼在一起,那么就可以看到,这么多年以来,我们所倾注最多的精力,花了最多的时间,并且今后也将继续这样做的事情是———人的问题,对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在花旗银行人员的招聘、录用、培训、岗位安排和发展,总是排在第一位的。”比人才更重要的是能人,而在人才的使用上,花旗银行前亚洲区资产融资部总裁,现任美国国际教育基金会会长夏保罗说:建立激励制度最重要,花旗银行为此实行了“九方格图”绩效考核制度。“重用人才、重奖人才、尊重人才、长留人才”是花旗银行的选择人才观,与招商银行同工异曲。这也是现代银行的成功之道。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要使自己的团队成为精英团队,在金融市场中有优势兵力,强打猛攻,最大限度地提高理财市场占有率,培养人才,长留人才是致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5)

相应的,设计师和设计创意者正在成为智脑时代的主角。他们拥有丰满的情商、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智商,以及饱含人类尚美之天性的美商,他们通过设计实践和创意行为改变世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物质需求取向,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的全方位平衡,堪当新时代的引领者和社会经济转型的中坚力量。

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形势下,中国设计的崛起将带动中国品牌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现阶段的要务是以科技创新和设计创意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摆脱同质化竞争,通过产品和品牌整体附加值的增大,在国际分工中化被动为主动,实现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智脑时代是打造“中国设计”品牌的最好时机,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身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各国人民使用的产品,如果既是中国制造,又是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必然产生空前巨大的商业价值,这种价值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辐射性,将带动全世界对于中国设计的深层需求,让中国设计在全球研发智库的大环境中产生新的地标效应。

在中国设计品牌的带动下,一大批有国际视野的中国设计公司和以设计为战略重心的企业应运而生。它们除了在中国本土为全球化做设计,还参与国际化的设计竞争,例如洛可可公司正致力于竞标2012年伦敦奥运火炬及其系列产品的设计,一家中国设计公司介入如此重大的国际设计竞标活动,这在五年前是难以想象的。中国设计软实力的提升将有力支持国家整体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设计的巨大磁力将引发全球设计资源的融合共生,并激起市场对于高端设计人才的强烈需求。现阶段既要不断输出人才,在日益高升的国际平台上提升中国设计的国际水准,也要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引进国外人才,真正实现国际化的中国设计。在这个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四种设计整合创新的模式已渐次明朗。

一条龙服务,“大设计”的整合

以苹果iPod为例,其加工费为4美元,售价为150美元,中间利润主要来自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策划、广告和宣传,每一步都有“大设计”的影子。一站式服务的“大设计”整合已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成为一种趋势,设计公司的业务覆盖产品开发前期的研究与策略咨询、工业设计、结构设计、UI设计、产品商业推广期的品牌设计等各个环节。

好的产品设计只是成功的一部分,真正周全的设计服务是帮客户找准市场定位,用独特精准的设计打动消费者,把产品销售出去,实现和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这是设计的重要使命之一,所以前瞻性产品战略规划和策略研究格外重要。

对此,洛可可提出了“研究先行于设计”的概念。

以汉王电纸书为例,设计研究团队先做出一套完整的策略研究―什么样的电子书是未来消费者喜欢的?为什么亚马逊电子书在全球范围内都很好卖?中国电子书市场的现状如何?是否存在竞品?未来市场会怎样?汉王电子书如何定位?应该具备怎样一个形象?

洛可可设计研究部展开了针对品牌、用户、市场和产品等四方面的全面深入研究,最终提交了一份非常详尽的研究报告,其中一个最关键点是:汉王电子书不应该是一本书,而应该是一张纸。这是调研后的精准定位,体现了产品战略的前瞻性。

外观设计部门随即实施构想,使原有产品的厚度减去1~2毫米,外观由黑色改为白色,使之更贴合“纸”的概念,看起来更轻。

“书”的四个角被处理成圆弧形,且厚度被削磨几毫米,利用视差原理,令其看起来更薄。

电纸书是一款很安静的产品,设计方向偏简洁、经典、轻薄、易用,追求极简形态基础上的隐装饰主义。针对目标用户的使用习惯,外部构造更贴合用户的手形,遵循左手持书、右手翻书的规律,键盘只在产品一侧设置上下翻页按键,并根据下翻次数多于上翻次数的属性,使下翻键大于上翻键。

结构设计部门根据“让一本书变得看上去更像一张纸”的理念,做出“一张纸”的样机,然后做结构,保证防水和防跌落等众多参数的实现;模具图纸全部做完后再做一个手版;随之是开模。

紧接着,品牌设计部门展开品牌设计和市场推广服务,如参加各种国际展和推广活动,协助汉王拿下红星奖最佳创意奖。之后,正如大家所见,引起了一场“电纸书”的革命,汉王电纸书的销量迅速赶超索尼。

荣誉属于客户,也属于我们。洛可可像保姆一样把产品养大,如果这个孩子因为没有获奖和宣传推广,没有做好产品设计以外的配套工作,致使好基因的产品因为营养不良而表现欠佳,这会直接影响设计公司的美誉和后劲。不能只看设计服务那一步,因为目标是让设计价值变成商业价值,与客户共谋发展。因此,提供“大设计”的一条龙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全方位地帮助客户,也是整合产业链的一个有效模式。

“6+1”,设计与制造的整合

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仓储运输、批发、零售这六大块,加上制造,叫“6+1”。产品设计,即工业设计是一块,其它五块构成“大物流环节”。

经济学家郎咸平认为,我们过去总把科研或者技术和产业升级视为一个固定实体,所以常说要做高科技“产品”,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整合“6+1”的产业链才是真正的高科技,是体现“高科技思维”的创新模式。

创造力不单表现在产品层面,更表现在思想层面。好的制度就是创造力。自主创新不是创新一个产品,而是创新基于产品的整套制度。运用这种产业链的整合模式,不光要做工业设计,还要把工业设计融入整条产业链,创造整体价值。这种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公司需要转型到能与中小企业捆绑在一起,与制造业深度整合。否则大部分中小型工业设计公司最终只能为大公司打OEM零工。

创意农业,创意与第一产业的整合

传统观念中,设计似乎只为产品制造和服装等第二产业服务。一讲创意,人们就想到时尚和潮流。其实创意就像水,于世间无处不在,是必需品。既然如此,为什么农业不能有创意?“创意渗透”就是要让创意像水一样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

农业就是极需创意的地方。洛可可在内蒙古武川寻到一片净土―这里没有施过化肥农药,劳作其中的是纯净的人民。洛可可带着农民去发家致富,即使短期内不会有大的经济收益,但这是我们对未来的探索。这块净土在我们的精心养护下,产生纯净的人、纯净的水、纯净的土壤、纯净的种子乃至纯净的果实,这些都是洛可可品牌的价值。

创意农业是对价值链的全新探索,其意义在于开启创意的生态价值,体现产业链的智慧、善意和可持续性,而不是仅仅追求生产至消费的短期价值链。数千年来,人们惯用“产”来评估土地的价值,其实土地的价值远非仅此。创意引入农场可以为人们带来超越种植、超越采摘和超越品尝的乐趣。各种价值汇入同一目标,必将促成价值的新提升。洛可可正在打造北京通州“蕃茄联合国”,其营销渠道和包装模式等各个环节都富含设计思考,体现为农业衍生品、农业节庆、艺术创作、品牌定位和管理形态等多方面设计实践。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家的命脉,也是农民的希望,未来还将是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洛可可首倡创意产业与农业结合的模式,是为向农业注入创意基因,带动农业附加值和农业品牌的提升,改善农村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提供一条新途径。

服务设计,创意与第三产业的整合

创意本身并不构成产业,只有当它渗透到各个产业之中,才能成为强大的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成员的设计公司,甚至还能介入第三产业的整合服务:如何让人们一生中多去几次迪斯尼乐园?如何让一位乘客一年中坐同一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如何让一个濒临倒闭的酒店起死回生?这些都是设计创意可以服务的领域。服务设计可以深入到餐饮业、酒店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中,通过注入创意元素,促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服务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参与中国城市本体的建设,即城市的再设计。洛可可做城市创新项目,其理念类似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需要解决的是,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城市文化创新的本质是通过商业价值和人文软实力提升,让城市真正实现“软实力、硬道理”的商业发展模式。

篇(6)

第一,“高报价,低折扣”的“价格战”策略成了广播媒体的广告“促销”办法之一。这使得广播广告收入降低,广播广告市场也受到考验,不利于广播媒体的循环发展。节约成本不能以牺牲媒体目标为代价。市场自然会对广告价格进行检验,与本身价值相符的定价将会帮助电台出售更多的广告时段。因此,合理为广告段定价,合理的广播广告价格体制,才会因为“物有所值”而成为广告投放的选择。

第二,规模局限和地域局限是广播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这也将影响着广播广告的持续发展。广播媒体地域性很强,本地化趋势也非常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会形成地域性的广播广告经营。并且随着广播电台的发展,这种束缚也越来越明显。

第三,广播医疗广告是全国绝大多数广播媒体经营创收的“主要来源”。由于广播接收方式灵活,与听众沟通便捷,再加上成本低、收益高,一些商家首选电台,电台也因为能够得到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对医疗广告大开绿灯,即使有问题,也视而不见。正是这种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自杀行为,导致了媒体公信力严重缺失,使广播媒体陷入慢性自杀的困境。

第四,目前播出的广播广告,仅就创意本身来说,很少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即便是一些获奖作品,多数也是对广播媒体本身的特点有所挖掘,而少有情节上的突破,难以给人回味的余地。这与广告创意所要求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境界相差甚远。这样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商家对广播广告投放的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今后广播媒体应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广播广告新天地:

第一,精心包装打造电台品牌形象。品牌对于企业而言,是其科技水平、制造水平、管理水平、企业文化等各项指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发展质量的一个高度浓缩的成功标志。对广播来说,良好的品牌效应意味着源源不断的广告收入。

第二,确立市场定位,狠抓节目质量。毫无疑问,节目是广播广告成功的核心,电台经营最重要的基础是广播节目。电台的经营要充分考虑听众和广告商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照他们的需要和规则来塑造市场。如北京交通台的定位是一小部分听众,不搞大而全,交通台根据这一部分听众的要求,把节目做细做精,针对他们的喜好,给他们以“贴身”的服务,从而赢得了广告主,也赢得了媒介市场。

第三,提高创意策划水平。所谓广播广告创意,就是广播广告编辑根据广告主的意图和广告文稿的主旨,在经过一系列市场调查、消费者心理研究后,经过一番精心思考和策划,最后塑造成一个商品或劳务的形象或意图的全过程。单从广告自身而言,完美的策划是广告成功的开始,同时广告也就成功了一大半。不可否认,广播广告在创意方面一直难有起色、单调乏味、内容空洞等。面对不断变化的听众的思维和生活习惯,广播广告创意人员必须结合媒介自身特点进行创造性思考,要与听众的敏感和智慧进行直接沟通,这样才有可能捕捉他们、留住他们;同时还要说服客户认识到:劣质和平庸的广告不仅无助于产品和服务,反而会引起负面效应,最起码是导致广告费的浪费。只有客户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一批优秀的“大创意”才能得以实现。同时还要注意到广播广告创意是一项集体工作,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这是因为创意在广播广告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多次反复斟酌。尤其是现代的广播广告作品的创意过程,需多人集体完成。它离不开播音员对广告文稿的再创造,也离不开录音员的精心制作。一条优秀的广告作品的诞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四,广播广告的经营整合。绝大多数电台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分散经营,有的是“名统实散”,各系列台各干各的。这种小农式、小作坊式的经营,是对广播资源的浪费,甚至导致了恶性竞争。所以,广播广告应该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广告部应把推介各频道节目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利用招商会、频道节目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努力沟通同广告客户和广告公司的联系,大力开发各频道的广告资源。广告部应该同各频道建立相依相存的紧密联系,热切关注并全力支持各频道的节目改革,大力扶持各频道创办的精品节目。因为只有节目办得好,才能提高收听率,从而提高客户广告投入的积极性,并能有效提高单位广告时间的含金量。只有实行广告规模经营,才能做到政策统一、价格统一,有效遏制不良竞争,充分开发利用频道资源。同时也能够保持统一良好的电台形象,还可以从全局着眼,集中资金办大事。

广播广告的发展有赖于全体人员的努力,同时也要找寻适合自己的新的增长点,这是广播广告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只有整合资源、整合传播,实现规模经营,才能更好地创造商机。首先,根据市场需求,提高频道专业化程度,增强各频道的互补性,使整体频道资源得以优化,从而树立整体形象,增强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再次,对节目进行整合,使节目设置具有科学性、节目组合具有艺术性;引进传播学的受众观念,使节目生产注重受众市场中的消费需求。创出名牌节目,产生频道的品牌效应,吸引受众、带来广告客户。

篇(7)

镇江虽为苏南风景文化胜地,发展旅游一向不遗余力,但无论从知名度还是年均游客量上来说,都无法与苏杭相媲美,甚至也逊色于扬州、南京。镇江最为外人知晓的也许就是像金山、焦山在内的一些景区了。

然而这些不足,在镇江市副市长冯士超眼里却不成问题。“镇江智慧旅游建设最忌讳‘妄自菲薄’,更不能‘闲庭信步’。”

甚至脱胎于智慧旅游的“云神工程”其目的显然不只局限于旅游,其边界扩张囊括了电子政务、教育、卫生、交通等,忙得不亦乐乎。

那么,镇江智慧旅游独特基因的搭建密码是什么?它如何为竞争对手树立门槛?

市委书记主动请缨

12个月前,规划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的镇江科技新城47、49号楼还是一片尘土飞扬的施工工地;如今,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云神工程”中心已然坐落于此。

这一工程迎接的是镇江云计算中心,组建国家级云计算研究院,发展包括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及云计算咨询规划等在内的云计算产业。

即将在此云计算中心发端的“中国智慧旅游云”,将为镇江智慧旅游建设提供超级计算和海量存储能力,支撑和服务于唯一的“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设。

那么,镇江为什么这样做,又是如何做到的?它如何为竞争对手树立门槛?而云神工程下一步又将驶向何方?

两年前,时任镇江市市委书记的许津荣到国家旅游局主动请缨,请求在镇江市率先开展智慧旅游的研究和试点。

那是3月,正值全国两会期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和许津荣、镇江市副市长冯士超交流沟通,该怎么做来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推动旅游业升级转型,并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于是,镇江揽下了这个活儿。

镇江攥着什么样的筹码而有勇气主动请缨呢?冯士超坦言,当时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想着要想发展镇江旅游就必须拿下此研究课题。

在拿下国家旅游局课题之后,许津荣、冯士超迅速赶回镇江。15号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当时大家觉得这个提法很好。

然而大家对智慧旅游的理解却是五花八门,对于建设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议更是不能统一。

这个时候,镇江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智慧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推进智慧旅游建设。该小组每周都召开例会来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还把智慧旅游工作纳入市政府经常性工作议程,要定期、不定期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等汇报进展情况。

2010年8月,镇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镇江市旅游局(下称市旅游局)(下称市经信委)共同牵头成立了智慧旅游项目课题组,并聘请了业内专家、联合著名企业和高校,展开智慧旅游的研究,着手智慧旅游的开发。就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建设内容、市场定位和运行维护机制,多次讨论之后,才最终形成了初步的建设框架。

与此同时,首个“中国互联网应用创新基地”的落户镇江市五洲软件园。时隔一月之后,国内物联网领域最大云计算平台在镇江新区启动。相关产业配套的相继落成为智慧旅游服务建设再添一把火,让镇江智慧旅游的建设也有了技术支撑。

两个月之后,中国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总体建设方案初步完成。对于国家旅游局委托的试点项目—旅客实时统计分析系统,“十一”期间已在部分景区试用,实现了对抵达游客的基础分析。

又过了两个月,12月7日这一天,冯士超亲自带队向邵琪伟汇报镇江智慧旅游的思路和设想,得到了邵琪伟的充分肯定,原则上同意在镇江设立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但需要江苏省政府向国家旅游局提出申请。

冯士超回镇江之后,即刻与省政府积极交流沟通此事,并得到省长李学勇支持。2011年1月,李学勇亲自签发了江苏省政府向国家旅游局的申请函,支持在镇江设立中国智慧旅游服务中心。

此后,围绕智慧旅游工作,市旅游局、市经信委多次随同市领导或单独赴国家和省旅游局进行专题汇报,与市外旅游信息化先进城市、先进单位、IT企业对接,洽谈合作,超前与各级财政、科技、发改委等部门取得联系。

2011年5月12日,国家旅游局下文批复江苏省政府,同意在镇江设立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三天后,在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等省领导的陪同下,邵琪伟在镇江市体验了正在打造中的智慧旅游。

凭着对智慧旅游的深刻研究和提前规划,以及良好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与沉淀,镇江最终打动国家旅游局,拿下了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金字招牌。

一举也能多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冯士超深知长三角地区旅游重镇遍布,镇江旅游资源如何异军突起;获得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牌子之后,如何搭建镇江智慧旅游独特基因就成了他心中时刻思考的问题。

其实他也清楚,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作为全国旅游业公共服务平台,是面向全国旅游业提供服务,需要的是最大程度兼容全国现有旅游信息化系统,并引导促进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而与所在地城市的旅游资源多寡并无必然联系。

兵临城下,不如将临城下。冯士超决定自己亲自抓起智慧旅游服务的建设。镇江市经信委副主任于建武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以来,每逢周一上午,冯士超都要把各部门聚集在会议室,讨论研究智慧旅游和云神工程的相关项目,往往一个上午就在大家认真汇报或是激烈讨论中过去了。

那时,在“智慧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市经信委和市旅游局互有分工,共同推进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市经信委主要负责公共支撑体系等规划和建设,市旅游局则是推进实施智慧旅游示范城市建设。

随后,镇江选取了65个智慧旅游项目在全市范围推广。

而金山风景区及特色旅游品商店、国际饭店的智能化应用以及智能公交被选中作为第一批试点项目,冯士超希望第一批在9月份完成,到12月份时完成3个4A级景区,3家四星级以上酒店,50家餐饮、娱乐、购物企业,3个旅行社以及1个租车公司的智慧应用。

既然领了任务,就要加快推进。市经信委、市旅游局一步步完成了各试点的智慧化应用。而对于去年各试点取得的不错反响,冯士超是满意的。

尝到甜头之后,冯士超盘算着继续扩大试点的应用。“今年12月,要完成10个景区,30家酒店,100家餐饮、娱乐、购物企业,10个旅行社,3个租车公司的智慧化应用,智能公交市区全覆盖,而在2013年将在镇江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智慧旅游。”冯士超如是说。

尽管试点效果是不错,推进工作也在进行着,镇江智慧旅游建设面临的压力也一样不容小觑。

当下,全国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试点,旨在通过智慧旅游的手段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而镇江手握着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牌子,更应该思考的则是如何以一种新型的旅游概念来彰显自身的旅游特色的同时,努力建设一个公共的支撑体系为各地的智慧旅游提供服务。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在江苏省政府和省旅游局对智慧旅游试点建设的重视下,镇江市还在积极张罗着和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等六个已经开展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工作的城市,携手创建“智慧旅游”城市联盟,并联合其他各兄弟城市全力打造服务全国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而今,镇江所构建的智慧旅游公共支撑体系有了“五个一”,即构建一个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一个中国智慧旅游云计算平台、一个中国智慧旅游感知传输网络体系、一个中国智慧旅游产业联盟、一个智慧旅游产业谷,旨在最终实现旅游管理数字化、服务智能化和体验个性化。

“五个一”项目仍然在摸索中不断前行。两年已过,镇江领的任务是令人欣慰的。江苏省日前正在把南京、无锡、镇江、扬州等的智慧旅游建设,和镇江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平台进行着对接。按照“1+N”(一个中心、N个试点城市)的模式同步推进,希望把江苏打造成全国智慧旅游的核心技术支撑区和应用示范区。

而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目标不止于此。他期待的是,江苏试点成功后,依托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按照“1+N”的模式逐步向长三角乃至全国推广。

“镇江建设的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全国基础性、公益平台,更加注重平台的开放包容,在实践中总结并力争形成智慧旅游建设标准规范,打造并借助智慧旅游产业联盟,共同促进旅游信息化发展。”于建武如是告诉记者。

在这个阶段,做好顶层设计显得尤其重要。镇江市在技术层面上采取“自顶向下”的方式进行设计,逐步完善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的技术架构和运作模式。

为了进一步做好智慧旅游建设,镇江还专门成立了课题组编写智慧旅游概论,这也是目前市经信委、市旅游局等部门同步正在进行着的工作。

撬动云投资

如果说一开始,云计算平台是本着为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提供数据支撑的目的,那么智慧旅游建设却催生了镇江云神工程云计算中心的发展。

自去年5月获批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之后,同月底,镇江围绕智慧旅游产业谷举行了相关活动。此举一出,智慧旅游诱人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不少企业纷纷表达了投资愿望,为建设云神工程也埋下了伏笔。

“中国电信前期已经就智慧旅游和镇江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镇江云神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孙勇说,“浪潮、曙光、神州数码、同程网、乐途网、江苏有客、江苏物泰等公司当时也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这一为中国智慧旅游服务的云计算平台。”

五个月之后,由镇江市政府和镇江新区共同出资的云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也标志着镇江云神工程进入深度实施阶段。

这时候,云计算中心已经不仅仅作为中国智慧旅游网站、呼叫中心、旅游GIS系统、二维码、身份识别系统的服务平台,为智慧旅游提供服务,更希望把政府部门数据也都合并到云计算中去。无论是市国土局的数字基础地理空间系统,还是市交通局的智能公交系统的软硬件,抑或是市经信委牵头的市民卡系统……

在镇江新区智慧旅游产业谷的50栋楼的产业空间上,两栋楼已经矗立于此。一座是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一座是云计算中心。

镇江云神工程的野心远不仅于此。除“政务云”以外,镇江还计划部署更多的“服务云”,最终形成镇江云计算产业链。

作为云神公司的董事长,于建武告诉本刊记者,云神工程的“智慧健康云”计划,依托已建的用友智慧健康研究院,重点打造基于云计算的个人健康管护感知网络体系、远程医疗等,这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智慧健康云应用的核心平台之一;“中小企业服务云”计划运行后,云神公司将面向全国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还有与赞奇科技公司、江苏科技大学共建的国内第一个“渲染云”……

篇(8)

重视终端一线销售工作的建设

1999年,迅达在辽宁并不是制,是直营的模式,直接与终端合作。在本溪,家电零售终端有国美1家,大商分大商和大商新玛特2家,还有华润超市等终端,当地的地标商场――本溪华联专门也设有一层销售家电。这些终端迅达都有合作,使得消费者无论到哪个终端,都可以看到迅达,很好的树立了品牌形象。

当时,很多厂家对终端还停留在以进场为主的阶段,对卖场位置的选择还没有概念。当我们接手迅达后,我就认为位置非常重要,立即对产品终端的位置和形象进行了整合。其实,这个做法在现在是很普遍的,但当时在本溪只有我公司很重视。因为顾客进入终端后,70%都会改变最初选购产品的想法。

因此,终端的展示非常重要。我们在展示过程中,利用明显的位置,结合灯光、装饰等带来的形象效应,当时在众多商做的展台中脱颖而出。好马配好鞍,任何时候这个定律都适用。毕竟高大上的展台可以更好的展示和衬托产品,让消费者对产品有更好的认识和体验,对一个品牌在当地的发展的也会奠定更好的基础。

导购员的一线销售也很重要。因此,除对导购员的整体形象包装上更重视外,如产品知识,与顾客的沟通技巧等,我们会不定期的进行深入培训。根据不同层次的客户群体进行不同的话术培训和演练,让终端导购员来改变顾客的购买意愿,有效抓住70%的消费群体,提升销售。

让多元化推广策略有机组合

除了做好本品牌终端形象上的纵向管理,品牌之间的横向合作对终端销售的拉动作用也很明显。尤其是作为烟灶产品,加强与其它大电产品的合作,销售带动效果非常明显。如利用销售冠军联盟,与终端销售业绩好的冰箱、洗衣机等产品的品牌进行互动,让导购员在终端卖场形成互相主推来带动销售。在终端卖场这个小天地,如果导购员之间互动起来,形成这种互相主推的小气候,很容易带动品牌销售。

当然,同时还要争取到终端经营上的支持,如促销活动、DM广告位置,做好卖场的客情关系维护,从而在战略上与卖场形成长期的合作及内部推销模式。在推广上,我们在本溪通过流动字幕、杂志媒体、电视媒体以及户外推广、小区推广等大量的工作来推广品牌。如在小区里为客户演示,让顾客了解并感受到产品到底好在哪里,环保、节能在哪里。通过多元化推广策略组合,让顾客认知并接受品牌。

与销售同样重要的是售后工作,因为任何一个产品,比起销售人员来讲,消费者对产品总有不了解的地方。所以,售后服务要与销售同步进行,甚至要比销售更超前。如入户测量,提前预留安装位置、管道等工作。目前,我们对每一位购买产品的顾客都有回访,回访中问顾客使用过程存在哪些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醒顾客使用技巧及保养方法。如果顾客反馈有问题,我们就及时上门处理,以优质的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口碑。

销售渠道多元化,让异业联动带动销售。

本溪总人口为160万,其中市区人口70万。受房地产的影响,市场需求有限。虽然现阶段市场低迷,但市场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销量基础,这时就非常考验经销商的智慧。在这种环境下,终端卖场只能是追求合理的竞争,但如果能做好店外的工作,在店外功夫上让客户选择你,也可以有效提升销售。

除了家电产品的,公司还做医疗器械和地暖工程。此外,还日丰,由于日丰以管道为主,对于燃气灶、热水器产品而言,管道需要装修工人提前预留或者预埋。因此,可以与我们所的烟灶产品很好的横向联合,如通过水电工的推荐,提前带动销售。在市场低迷时,我们更是加快了这一销售方式的开发和激励。

此外,由于本溪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着更新换代的需求。目前,我们公司在本溪燃气灶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较高,单迅达一个品牌在当地销售规模达600万元左右。本溪现在也开始引进天然气了,所以,我们与天然气公司专业渠强强联手,带动燃气灶销售,也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公司的发展。

公司虽然以为主,但在销售渠道上,除了终端,我们还开发了建材渠道以及县城的分销。如国际建材城,同时还以公司的名义在当地建设有10家专营店,包含多元化的品类、产品,最大达几百平方米。此外,还有3家迅达专卖店。从而使得除了终端零售门店,也可以有效的利用店外的渠道和互动推广带动销售。

与工厂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针对地区特性定制产品。

因为本钢的存在,本溪是特殊气种,消费者家中多以焦化煤气为主,焦化煤气在燃烧过程中会生产焦油和硫,对普通燃气灶会有一定的伤害。于是,我们就与迅达沟通,专门针对本溪的焦化煤气定制了专用灶具。由于专门定制,所以更适合当地市场,我们也将此作为重要的推广点,当时还参与了技术监督局和工商局的评选,以此在顾客心中建立口碑。慢慢的,迅达就在当地就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美誉度。

我一直认为,商作为厂家与消费者沟通纽带,积极响应工厂的策略,及时跟进工厂研发步伐,把工厂的产品推向终端,让顾客第一时间接触到工厂生产的新产品,是的天职。通过与工厂的良好合作,我早已经将迅达品牌当作是自己家的孩子,精心的培养这个品牌。因为一直以这种心态去做市场、做品牌,始终感觉这个品牌很亲切。目前,迅达在本溪的占有率最高时可达70%,未来准备进一步通过厂家的授权做好网上销售渠道。

深度挖掘所品牌和产品的特性。

我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市场沉淀,积累一定的经营、销售经验后,公司慢慢转型为本溪区域品牌家电总商。的品牌也有大幅度扩充,包括万家乐品牌,海尔品牌,美的品牌,老板品牌等。其实,消费者心中自有对品牌产品优势的分析判断,如美的生活电器更有优势,海尔制冷产品美誉度更高,老板高端烟机做得更专业。作为商要做的就是针对消费者的选择意向,加上更为专业的产品知识,做好对消费者的进一步引导。

篇(9)

中图分类号:F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15-0077-05

1 引言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对移动医疗给出的英文名称为mHealth(mobile Health),即通过使用移动通信和信息技术来提供医疗和相关信息的服务,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为基于移动终端系统的各类医疗健康应用。

移动医疗使用移动通信和信息技术来加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能大大提升医疗卫生系统运行效率,在全球已广泛应用,发展空间巨大。由于医疗卫生与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不少国家已将移动医疗打造成战略级“跨界”产业,以改变传统医疗行业发展模式。移动医疗也为我国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在改善医疗环境、医护质量及紧急救护和健康监护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移动医疗的发展需要移动运营商、信息平台系统提供商、医疗设备制造商、应用开发商和医疗机构等的共同努力,以多样化的需求推动移动医疗多维度发展。对电信运营商来说,以远程医疗、个人健康监护等为主的应用是移动医疗的重要切入点。运营商可以整合产业链各个环节、各种技术和设备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2 移动医疗产业链及其特点

研究移动医疗产业链,无疑能全面地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移动医疗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链,参与者众多、合作和竞争关系异常复杂。运营商想要取得成功,关键是正确进行市场定位,并制定合理的商业模式。

2.1 移动医疗产业链描述

图1所示为围绕移动医疗的产业链。位于中间的手机符号代表移动医疗的感知终端(更确切地说是佩戴它的用户),围绕这部手机给用户提供一系列健康关爱服务,需要合作伙伴门的共同努力(当然,有些合作伙伴可能会身兼几重角色),包括移动网络运营商、网络设备制造商、终端生产商、IT公司(硬件、软件、集成商)、金融投资机构、医疗保险公司、医院和公共医疗机构、私人医疗机构、银行和支付公司等。其中电信运营商为产业链提供2G、3G、4G以及WLAN的通信网络服务。未来的移动医疗发展中,将在构建移动医疗平台、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方面展开全方位竞争,同时也承担着企业的社会责任。

2.2 产业链特点

(1)跨界:移动医疗是原来互不沾边的医疗服务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由临床医学、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多个专业学科发展、融合而生,通过无所不在的泛在通信网络,使用各种智能终端来提供医疗和公共健康服务的产业。所以跨界是该产业链的最大特点。

(2)政策和监管风险:医疗一直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也是敏感的领域,医疗安全事关重要。所以进入医疗尤其是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严格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是必要的,但如何在管理和发展活力之间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需要监管者和行业参与者的共同智慧。

3 运营商在移动医疗产业链的定位

移动医疗是多链条并列交叉、竞争与替代错综复杂的产业价值网,没有注定的领导者。谁对市场规律理解得更透彻,谁对产业链的变化理解更深刻,谁的资源更稀缺,谁就有可能利用市场转型期创造的机会,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在移动医疗产业,运营商先要做好定位,这主要基于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 面临的机遇

(1)移动医疗面临重大的市场机遇

在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卫生部将推出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预算达到611亿元,是历年来政府在医疗信息化试点工作中预算最多的一个工程。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总投资规模有望超过1 000亿元。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强劲发展,医疗卫生行业必将迎来移动医疗的浪潮,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未来也会迅速增加。

(2)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人用户的需求

当前国内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急需移动医疗等平台和应用提高运作效率。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随时随地更便捷地获取和传递信息,移动医疗应用正好满足了医生、患者之间的沟通需求。

3.2 面临的挑战

(1)运营商面临哑管道的威胁和转型的需要

处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以及TMT(Telecom/Media/Technology)产业融合和互相渗透的时代,电信运营商原有的商业模式和以话音为代表的主营业务都受到了来自多方面(例如VoIP、即时通信等)的极大冲击,产业价值正逐步从管道向内容、从通信网向互联网、从话音服务向信息服务转移,运营商沦为“哑管道”的风险正在积聚。因此运营商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开拓并进入新的市场,以期能够扩大收入来源,向价值链上方攀升,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商业回报,同时给用户带来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

(2)产业链内的竞争

移动医疗产业链上的参与者,都视其为一个巨大的商业增长契机和潜在盈利蓝海。现阶段传统医用传感器、医疗保健设备和仪器制造方面的厂商,将“移动医疗”视为其核心业务的自然延伸,因此尤其活跃,并同时也在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业务转型;各运营商也在各自开展相关技术合作和尝试。产业发展一旦进入快车道,产业链内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3.3 运营商的定位

基于运营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运营商在移动医疗产业链中,应重新定位,努力扮演好三个角色:

(1)产业链整合者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运营商应向追求客户价值最大化的合作方式转变。为实现产业链的良性发展,运营商应担起整合产业链的重任,控制产业链的核心资源,协调产业链的关系,引导产业链的发展。

(2)合作的倡导者

一个新的产业链的形成意味着新的“利益共享联盟”的形成,对于运营商来讲拥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就拥有更多的资源。运营商可以构建适合自身定位的合作伙伴网络,与合作伙伴共赢,打造共赢的生态链。在产业链中,电信运营商提供网络和信息通道,可以牢牢把控对用户网络和信息的使用等收费环节。运营商与合作方可以采取内容、服务、开发平台合作等模式。

(3)平台的提供者

打造有价值的移动医疗平台是转型期运营商的战略选择。搭建移动医疗平台,可以凝聚合作伙伴,聚合医疗健康产业价值,丰富业务和拓展盈利模式。

4 运营商的商业模式探索

在移动医疗领域很多国外运营商做了先行实践,并对其商业模式进行了探索,以下举几个典型案例。

几年前日本NTT DoCoMo就开发和部署了所谓的“大众健康支撑平台”,用户使用的是大家熟知的各种便携式生命体征感知终端,包括体重、血氧、血压监测器等,可由不同的医疗器械厂家生产,并配置符合NTT DoCoMo规范要求的接口,通过用户手机上的应用和控制程序经由3G网络来把血压、体重等数据传输到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器上。以往电信运营商仅仅扮演一个传输管道的角色,如今运营商变成这一重要数据资源的管家,并根据需要为各种专业移动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安全可靠的适配的数据格式转换和分发服务。

北美运营商AT&T选择与系统/平台设备提供商(如Cisco等)和专业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AMD Global Medicine)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的远程健康解决方案来促进各种应用和服务开发及部署。

Vodafone所实施的移动健康解决方案是充分利用最新移动通信技术,提供一个易于灵活通信、医疗数据交换、传输、存储和检索的工具,使得远距离的病人和医生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从而实现远程诊断。

可见运营商在开拓或进入市场的手段和策略上各有特点,AT&T和NTT DoCoMo等采取了“智能管道+平台+应用”方式,而Vodafone采取了提供“基础通信设施”的服务模式,而且起步的时间、发展的进度和规模也不一样。相关研究和应用的进展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市场发展的成熟度及差异性、民众医疗和保健服务的整体水平,以及相关基础技术产业的发展程度和竞争性等,目前还没有一个可普遍适用的产品和服务模式。

相比国外,由于国内独特的体制和国情,不同区域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全球发展的缩影,运营商应采取多元化的市场细分策略,开发多种形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地区与客户群的医疗、健康、保健需求。例如欠发达地区可以采用“基础通信设施”的服务模式,而发达地区可以采用“智能管道+平台+应用”模式。

5 移动医疗的现实困难和发展趋势

5.1 应用现状

无线查房无疑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移动医疗应用。医院的移动医疗平台依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条码、Wi-Fi、RFID等信息化技术辅助临床医疗。医院大楼内设有Wi-Fi,医生查房时手持平板电脑,通过个人账号登录后,自己所管理的住院病人信息一目了然。医生、护士可以非常自由地随时随处采集和记录数据,不再局限在办公室。打针、服药、体温、医嘱等具体信息都同步更新与显示,病人名下的检查报告、影像资料可即时点击查阅,不用像以前那样来回折腾找资料。

新的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和应用程序的不断推出使得移动医疗应用越来越多: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医患双方可以查看电子病历及医学数字影像、监测各项生理健康指标、查询药物、查看自救程序及其他医疗信息在线数据库;将移动超声探头插入智能手机可以实现手持式超声显像;使用物联网(M2M)技术可以实现多种移动医疗监测,例如跌倒探测器、电子床单、癫痫报警器等设备一旦被触发就会立即把报警信息发送给医院。

移动医疗的使用并非仅限于医疗,对于个体健康监控,例如对独立生活的老人看护和救助,对怀孕妇女和婴幼儿看护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5.2 现实困难

(1)移动医疗面临着诸多的实际困难。移动医疗是整个国家社会医疗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制于社会医疗体系的现状。我国医改尚未深化到位,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医疗体制不改革到位,整个移动医疗发展起来将会困难重重。在国外,让政府、保险公司购买相应的医疗服务都已经相当普遍,但在国内让用户付费却困难重重。

(2)用户的观念错位。用户数量少且活跃度有限,也是制约国内移动医疗发展的壁垒。在美国只有10%的成年手机用户下载过医疗应用,而且很少使用;美国尚且如此,国内民众的观念就更难接受移动医疗。

(3)医生不愿意使用。PWC最近的研究指出,即便是患者乐于尝试移动医疗,医生及其体系对此类医疗创新也并不用心。医生们把移动医疗看作是对他们工作习惯的改变和颠覆,他们并不情愿拥抱移动医疗。

(4)医疗是个敏感的领域,也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进入医疗尤其是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而很多移动医疗的应用是让患者自己诊断疾病,这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一旦误诊后果极为严重,因此国家也势必会加强对移动医疗的管理力度。

(5)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而当前移动医疗技术上仍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卫生医疗机构对引入移动医疗系统顾虑重重,仍处于观望状态。移动医疗要想大规模地应用于临床一线,还需要增强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5.3 发展趋势

移动医疗虽然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但其向前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将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医疗越来越移动化。移动互联网让信息随时随地随手可得,这必将改变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智能手机将发挥如显微镜、听诊器一般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使用各种新技术,在“移动”中工作。医院信息系统(HIS)会越来越“移动”。借助移动医疗,医务工作者不仅可以提升内部沟通效率,而且能促进医患互动,为患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2)移动医疗功能将成为手机的标配。健康是最基本的需求,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成熟及成本的降低,手机上必将集成医疗功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手机上的传感器可以时刻记录我们的运动、心跳、体温、睡眠甚至情绪的信息,基因技术可以检测出每个人的“初始设置”。目前一些手机已经具备了监测脉搏和心跳的功能,国家政策放开及监管机制健全后可以使用。

(3)医疗社交化。微信等移动社交产品发展迅速,那些善于经营自己品牌的医生和民营医院,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社交工具,通过推出“关注医院的微信看病挂号费、诊疗费打折”或“关注医生的微信会及时提醒患者疾病的治疗和随诊”等措施来吸引患者。

6 结束语

如今,我国医疗信息化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移动医疗的各项基础条件越来越成熟。移动医疗将引领医疗模式“颠覆式的变革”,使之向更为个性化、以用户为导向的模式转变。以医改为核心的政策推动和以移动终端设备大普及为背景的市场环境,将助力移动医疗的创新。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向医疗领域延伸,尤其是移动宽带、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移动医疗市场高速发展。移动医疗的普及将大大提升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促进医疗信息在相关主体间共享互通,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降低医疗成本,实现医疗服务的无线化、便捷化、个性化、共享化、智能化和感知化。电信运营商凭着庞大的用户资源、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和能力,将在移动医疗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世良,钮钢. 谷海颖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 王爱宝,崔勇. 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与开发案例[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篇(10)

供应商焦点

物联网的开发者工具和产品已可使用。例如,苹果已了HealthKit和HomeKit开发者工具作为其最新的操作系统升级的一部分,谷歌收购了Nest来促进物联网平台和应用程序的发展。

技术进步

对大多数物联网应用程序极为重要的一些半导体元件功能变得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低。比如,2012年的第一类智能手表仅有400兆赫的单处理器和三轴感应器,而现在的一款经典智能手表则拥有1千兆赫双核处理器和陀螺仪感应器等高端六轴设备。与此同时,在过去的两年里,这些产品使用的芯片组的价格每年下降约25%。

日益增加的需求

元件技术发展和成本下降使社会对第一代物联网产品的需求(例如,健身带、智能手表、智能温控器)增加。智能手机的兴起也出现过类似的动态,在四、五年前,消费者的需求每年大约仅1.7亿台,在2014年已飞速增长到了十多亿台。订单的增加与智能手机核心元件价格的急剧下降相一致。

新兴标准

在过去的两年中,半导体厂商联手硬件、网络和软件公司,并与多家行业协会和学术联盟一起合作,共同为物联网的应用制定正式和非正式的标准。例如,AT&T、Cisco、GE、IBM和Intel共同创办了工业网络联盟,其主要目标是在整个工业环境中建立互通标准,使有关机器和设备数据可以更可靠地被访问和共享。其他团体则主要集中于规范应用程序接口(APIs),使基本命令和物联网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成为可能。

面临技术和生态两大挑战

分析师预测,物联网安装连接设备将从目前的约100亿台增长到2020年的多达300亿台,每年约增长30亿台。每个设备都需要一个微控制器、一个或多个传感器和芯片以及一个存储器元件。对于半导体厂商,这代表着直接的增长机遇,几乎比所有近期的其他创新都要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需要处理几十亿台连接设备产生的数据――大数据,用户将需要更大的存储容量,这将刺激更大容量的服务器和存储器需求的产生,半导体厂商也将从物联网中间接获利。在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半导体公司可以继续提供关键设备和这些产品的核心元件。

如此一来,半导体厂商的问题不再是物联网能否为公司提供实质性的增长,其真正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最好地利用这一趋势,弄清关键的挑战或阻碍是什么、还有哪些存在的增长动力。半导体高管帮助我们认清了来自技术和生态系统这两个关键领域的潜在挑战。

技术挑战

考虑到物联网系统的特殊需求,半导体厂商可能需要投入巨资以匹配他们的芯片设计和流程开发,例如,许多应用程序需要能自我维系并具有能采集能源或长寿命电池的设备,半导体公司必须解决对产品在优化功耗和电源管理方面的需求。由于在同一时间可能需要连接成百上千的设备,所以连接负荷将是另一个关键的问题。同时,能够嵌入到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中的元件必须足够小,并适合嵌入到未来进一步浓缩的未知产品之中。另外,安全和隐私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如果工业或医疗环境中没有建立可防止黑客入侵、知识产权受损或其他潜在漏洞的连接协议的话,物联网设备将会被疏远。为解决这些挑战,半导体厂商正在全速前进,如加强技术集成,制定连接标准。

生态系统挑战

CSR的首席执行官Joep van Beurden指出,从物联网发展趋势中能获得的经济价值仅有10%来自于“物”,其余的90%很可能来自于如何实现物与互联网的连接。半导体公司侧重于物的本身,认为事物本应该找到方法来支撑更广泛的生态系统的开发(除了硅),并找到市场定位以提高和创造价值。这将意味着与下游企业(例如,生产和提供基于云计算的产品和服务的公司)的伙伴关系将更进一步加深。

半导体公司需要注意的是,在物联网方面不同行业的发展程度和复杂度各不相同,物联网成熟度和复杂度不同,所以元件制造商在特定行业的应用开发中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增长机会的时点也将不同。一旦标准化问题得以解决,市场可能会出现巨幅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半导体公司希望通过与硬件厂商、系统厂商和客户形成联盟或设法建立标准的方式进行市场测试。那些追求联盟和标准制定活动的半导体厂商也许能很好地推动有关物联网隐私、安全和认证的界定,这些问题在市场中显得至关重要,犹如医疗保健和服装市场对消费者敏感数据的保护。

篇(11)

1993年10月,冠林公司正式成立,在创立之初,公司仅有十人,定位于安防及智能建筑领域,以销售安防产品为主。

1994年冠林公司开始松下安防产品,并在中国市场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凭着优秀安防商的优势冠林开始涉入智能化工程业务,冠林承接的第一个安防工程是深圳兴业银行大厦弱电系统工程,经过四年公司的智能化工程业务就进入福建省的前三名。

1999年冠林经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高新技术企业”单位,同年承接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智能化系统项目,并被评为福建省优质工程和建设部新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奠定了公司在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优势,提高了大型工程的实施能力。随着1999年中国加入WTO,冠林松下的优势日渐微弱。1999年公司决定从松下安防产品转型到小区智能化业务上,并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及人力,创建自主品牌,发展自有知识产权技术,从事报警、门禁、对讲等产品的开发及推广。

2000年,冠林公司加强工程设计能力,获得甲级设计资质,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同时注资2000万元开始生产自有品牌“AURINE”产品。起初,冠林提出“智能小区一站式供应商”的理念,推出了楼宇对讲系统、门禁系统、住户报警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和家庭信息接入箱等一系列产品。起先对讲系统并不赚钱,反而门禁、报警和停车场的利润却很可观,能达好几倍。所以,最初冠林主要推门禁、报警系统,并不重视对讲产品的开发。随着业务量的增多,逐渐发现,虽然门禁系统和报警产品的利润高,但量却很小,在冠林总共创造的3000万销售业绩中,竟有2000万是来自对讲系统,决策层也意识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最重要的不是毛利的高低,产品的销量及规模才最为主要。于是冠林决定大力发展对讲系统的生产与研发,将主营业务又聚焦到小区市场容量最大的楼宇对讲产品上,此后冠林就一直专注于楼宇对讲和智能家居行业的技术前沿。

2006年,冠林的合同签约量第一次突破亿元大关,并获得“中国安防十大品牌”、“中国安防知名品牌”等一系列称号,同年被推选为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此后冠林的销售业绩更是连年翻番,2009年,公司的整体销售业绩突破4亿元,在全国共建立了80多个办事处,拥有了400多名销售人员,员工总人数达到近千人。

1999年冠林经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高新技术企业”单位,同年承接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智能化系统项目,并被评为福建省优质工程和建设部新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奠定了公司在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优势,提高了大型工程的实施能力。随着1999年中国加入WTO,冠林松下的优势日渐微弱。1999年公司决定从松下安防产品转型到小区智能化业务上,并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及人力,创建自主品牌,发展自有知识产权技术,从事报警、门禁、对讲等产品的开发及推广。

市场规划:力争30%市场占有率

冠林成功的第一要素归功于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策略。这既是过去取得成绩的关键,也是未来所坚持走的路线。冠林自创立以来始终以为市场提供一流的安防产品和服务为宗旨,努力实现“产品数字化、协议标准化、功能综合化、应用时尚化、使用便利化、价格平民化”推动对讲产业的需求不断升级,促使楼宇对讲产品价格的平民化、应用的普及化,冠林希望凭着“好产品,低价格”的品牌主张,让更多用户真正享受到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带来的全新生活。

保持高速增长,把握潜力市场

经过数年努力,冠林成功跻身国内楼宇对讲产业一线品牌之列,2009年冠林的销售额突破4亿元,年业绩增长达40%,不沉溺于当下成绩,冠林视己为“永远在路上”的跋涉者,一个企业在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如果不超过30%,就不意味着成功。冠林希望一直保持在对讲行业的竞争力,并争取在2011年实现市场占有率30%的目标。

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冠林还是充满信心,根据国务院相关发展战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20年,中国还需兴建将近100亿平方米住宅。这表示今后每年的建房速度将是2007年的1.3倍,中国住宅市场需求仍将快速增长。相应地,对讲行业的前景非常广阔。

产品推陈出新,应对数字化浪潮

从中国楼宇对讲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的快速发展,在“物联网”概念的推动下,数字化家庭、智能家居将慢慢从“概念”转变为真实的应用,数字化对讲、智能家居系统的应用将逐渐普及。未来,楼宇对讲企业的竞争将是基于数字化产品的竞争。

面对风起云涌的数字化浪潮,冠林早就做好了准备。早在2005年,冠林就在行业较早地推出了数字化对讲产品。虽然目前整个楼宇对讲市场依然还是以模拟系统居多,但冠林的数字家居系统研发已经进入到第四代产品。第四代产品基于物联网的应用,能够实现小区在线购物、在线社区医疗等更多元化的功能,真正实现智能化的社区、智能化的生活。该产品目前几乎占公司整体研发投入的50%。

行业加速整合,数字家居竞争激烈

除了传统智能家居厂商以及对讲企业,当前,电信运营商也非常看好数字家居市场,并推出了“智慧家庭”等相应的解决方案。运营商进入对讲和智能家居市场,既是对讲行业的机遇,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挑战。可以预测,随着运营商的介入,对讲行业将快速整合,产品将更加标准化,未来的企业竞争也将更激烈,之前的十家企业可能只会剩下四、五家,而且这些企业还未必会是传统的对讲企业,而可能会是其他通信业或IT类企业。面对将来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冠林对市场还是非常有信心。同时,冠林也希望整个对讲业同行紧随数字化发展趋势,共同推动数字家居市场的发展,不断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共同应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品牌建设:平民化价格铸就时尚・精品

自主研发,保证核心竞争力

冠林在创立之初,就致力于自主研发,创立自主品牌。冠林能发展到今天,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每个业务单元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毫不吝惜的研发投入、产品平民化路线、85个遍及全国的办事处,优质的服务,合作中始终坚持的诚信理念等。

为了全力支持“时尚・精品、平民化价格”的产品策略,和一般大众化的楼宇对讲产品区别开来,冠林在产品外观和核心技术上投入了较大精力,在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同行半步的绝对优势。“时尚・精品”是冠林对所有产品的统一要求,产品风格讲究时尚简约,易于家居搭配,单从室内机看,从2002年至今,冠林开模已经超过30付。这样的速度和数量在中国对讲行业是不多见的。目前,冠林110余人的研发中心相当于普通研发机构的规模,2009年的研发投放已达1000万。

顾问式销售,满足客户需求

安防行业是属于一个专业化要求很高的行业,不同于传统的家电行业,用户对产品都较为熟悉,产品只要买回去就可以用,安防产品的用户对产品的前期及售后服务要求是很高的,它需要对一个小区的前期规划设计、技术引导,中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到后期用户使用时的产品维护。

冠林科技总经理朱莹告诉记者:“我们做的是‘顾问式销售’,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卖产品,我们销售产品,更销售服务,我们相信客户选择我们,不仅仅因为价格,更重要的是一种品牌所代表的高品质与全方位的服务。凭借多年来从事弱电系统集成积累的施工和技术经验,使得冠林更懂得如何有效地服务客户,从售前、售中直至售后,冠林为客户提供了一站式全程无忧的服务。”冠林还大力推行服务本地化的策略,在当地区域设立技术服务公司,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服务客户,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

关注细节,提升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