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音乐教育新体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1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创建了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这是基于国际化的视野,积极研究与探索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该体系立足于中国音乐文化,融达尔克罗兹、奥尔夫、科达伊三大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优长,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新体系以“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为教育理念,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音乐的艺术性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音乐实践活动为重要教学方法,以内心音乐联觉为重要音乐能力。
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2011年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项目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对全国幼儿园、中小学音乐教师及各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2年初,该项目已经进行了三期培训,已经培训了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学习了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方法、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案例。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策略探索
1.尊重儿童天性,强调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儿童”一词在拉丁语中意味着“自由者”(liberi)。天真自由、好动好奇、热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育的责任就是创造适当的环境,保证和促进儿童天性自然发展。
自然的音乐活动必须是儿童亲身参与的。奥尔夫认为儿童参与音乐的方式,必须自己参与,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中。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自然的音乐活动简单易行,没有人为的附加物,没有繁赘的结构,接近生活、自然及儿童的天性。
自然的音乐活动是“娱己”而不是“娱他”。音乐起源于游戏,从根源上看,音乐就是为了自娱自乐,“心中的喜悦,是儿童生长最重要的因素”①,自然的音乐活动是“零功利”的。音乐活动的成果存在于教育行为过程之中。音乐活本文由收集整理动中儿童充分打开的五官、积极运作的联觉、创造性的即兴反应、充分享受的表情,就是音乐活动的成果。把音乐活动做成音乐会形式等娱他性音乐活动,会给儿童增加太多的负担,剥夺儿童内心的快乐。科达伊说:“快乐不是音乐的全部价值,但是没有快乐音乐就没有价值。”
自然的音乐活动强调即兴、开放、游戏化。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音乐反应全盘强加给儿童,也不需要精心调控活动结果使其表面上变得圆满成功。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一般无法预料活动产生的结果,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经验进行适当的推测。自然的音乐活动包罗万象,儿童一切可能的操作和表达都是合理的。活动的亮点就是儿童对音乐敏感和个性化的回应。在游戏中,儿童从自我内心出发,用最自然的行为方式与音乐互动交流。
2.用最好的音乐引领儿童打开音乐进阶之门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斯冉怡(borbala sziranyi)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②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到电声音乐,会发现教师从网络上随便下载一些音乐给孩子听。这其实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音乐教育界一直强调3至9岁是音乐学习的关键期,这其中又以3至5岁最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塑造对毕生发展可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起决定作用。③因此,不同质量的音乐不仅会影响儿童对音乐风格的偏好、对音乐认知的态度、对音乐审美的能力,还会影响其对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程度,甚至会影响到今后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要给孩子听最好的音乐,上最好的音乐课。
什么样的音乐最好?笔者从多个视角思考认为:
简单的音乐最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古典音乐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简单的音乐信号,如约翰斯特劳斯《维也纳森林故事》里的音乐动机就是布谷鸟的叫声;肖邦《雨滴前奏曲》里淅淅沥沥的雨滴声等。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形象的音乐。简单的音乐包括孩子利用自身器官发出的音响(如拍手、捻指等)以及儿童借助周围物理条件发出的一切音乐信号。简单的音乐还包括模拟自然界及社会中的音响,例如:下行三度的布谷鸟叫声、由弱到强的风声、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等。
古典音乐最好。古典音乐泛指过去时代具有典范意义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典名著虽然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深刻领会,却是有着丰富营养、高品位、高质量的,是可以用一生去体验、领会的精神食粮。
民族音乐最好。民族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科达依强调,民歌是孩子的音乐母语,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歌为基础。歌唱游戏、民间儿童歌曲是发展民族特点、民族潜意识的最好基础。新体系挖掘了大量优秀的民间童谣,如湖南《月亮巴巴》、河北《踢毽》、北京《买梨》等。中国民歌丰富多彩,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民族音乐作品不仅非常需要,而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感性先于理性,学前音乐教育阶段感性积累最重要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应。科达伊音乐学院院长 peter erdei对“何时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这样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能抓住音乐的本质。”④因此,学前音乐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性的积累,不是说教、认知和技术训练。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习得是先感性体验后知识技能,反之,体验就会被禁锢。音乐教育应感性先于理性,也是奥尔夫教育观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学前音乐教育阶段需要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小学阶段做准备。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把感性体验变成知识是最简单的。比如,告诉孩子某个标记叫做四分音符,时值为一拍,只需要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在这之前对四分音符的体验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前阶段需要通过童谣、儿歌等作品,运用听、唱、说、创、动、舞等方式进行感性积累。如果机械地以专业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来代替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走上了基础音乐教育专业化的道路。
转贴于
4.以音乐综合活动促进儿童协调全面长远发展
音乐综合活动是指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集唱、动、创、舞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艺术行为不是机械地用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用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⑤这种综合活动是听觉、动觉与视觉的相互转化,是从精神意识到肢体运用的相互转化,不同于普通物理肢体的运用。新体系背景下音乐综合活动的目标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让孩子学会演唱、演奏几首作品,此类音乐活动更强调远期价值回报,强调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长远发展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改革实施的思考
科达伊在《儿童合唱队》中说:“做—个好的教师,要比做—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得多。对于—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只是他—个人,但对于—个糟糕的教师,他会持续失败30年,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教师是新体系实施与改革的关键,没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再先进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实施和运用,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对幼儿音乐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亟须提高
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对教师的音乐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个成功的音乐教育家等于音乐家加教育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首先都是音乐家。目前多数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相当薄弱,不少教师节奏掌握不好,甚至连音准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
2.幼儿音乐教师音乐能力评价的新取向
第一,音乐能力不等于音乐技能,更不等于唱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训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更重要。以标准的音高、恒定的节拍、良好的音乐审美展示在儿童面前,就提供了很好的音乐条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感受和表现。感受音乐的基础元素,用儿童最本真的方式表现。这个表现一定不仅指唱,可以是奏、动、说、画、写等游戏方式。
第二,幼儿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不要参照专业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
第三,以多元的视角评价音乐智能。linda campbell等人认为良好的音乐智能包括“对聆听并反应各种声音感兴趣”等12个方面。⑥
3.幼儿音乐教师新的教师观
幼儿音乐教师不能只是会唱歌、跳舞的教师,在机械模仿声音与动作的同时,还要做一个内心听觉与外在表现高度统一的教师,做一名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教师,做一名能从多维角度解读音乐的教师。
第一,幼儿音乐教师应该是耳朵打开的个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想要打开孩子的耳朵,教师首先要做耳朵打开的个体,学会欣赏作品。
引言
为了响应我国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这一理念,对传统音乐教育的不足之处予以改进。歌唱是音乐教学课堂上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结合新课改,采取一系列改良措施。通过在全国不同范围内进行试点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加入歌唱实践的课程,使大部分中小学生在音乐过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就说明,歌唱实践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概念
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概念就是结合传统的中国音乐,在教育方式上进行改革,增加教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新体系的“新”还注重在以人为本的教学中,学生作为音乐教学的主体,通过将文化课与艺术课的结合,对音乐进行鉴赏、审美和创作。初中的音乐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音乐,所以在教学中不能过分在意成绩,应该着重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情感是音乐教学中应该着重关心的方面,情感的流露是一个音乐作品的好坏的标准。所以音乐教育新体系就是教师应该在音乐课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培养学生感性的思维为主。
二.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音乐教育新体系是以让学生认识音乐美为宗旨,通过初中音乐教师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音乐鉴赏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
2.1营造音乐的歌唱环境和歌唱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改造教室环境。创造一个优雅的教学环境是营造歌唱环境的第一步,教室可以通过彩图、黑板报等多种手段对教室精心布置,使学生产生一种无声的音乐美感。第二步,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视频,使学生在听觉上产生一种美的音乐气氛。第三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小环节,将学生带入音乐的情境[1]。
例如,某中学音乐教师要交到学生《给未来一片绿色》这首歌,于是在上课之前播放一系列视频,视频内容为现阶段的环境问题、对未来环境问题的规划以及由动画制作未来环境的绿色畅想,然后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聆听这首歌曲,这首歌的视频也是通过轻快的动画向学生展示绿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唱这首歌曲。
2.2坚持教师演唱激发学生情感
有了环境作为铺垫,第二步就是需要音乐教师的动情演唱,不论教师的歌唱功底,只要教师全身心投入,用情感来演唱教学课程,即使教师的演唱水平
好,但是学生一定能在教师演唱的歌曲中感受到教师的情感,并且感受到音乐的情感[2]。当然,在教师的演唱中,音乐伴奏一定不能少,优美的伴奏能够扩大音乐中的情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演唱热情。
例如,某初中音乐教师在为学生演唱《歌唱美丽的家乡》这首歌曲,这位教师是来自苗族,而这正好又是一首苗族民歌,教师通过深情演唱,深刻表达了教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原本有些喧闹的学生在教师演唱的时候都安静下来了,教师的演唱太动人了,以至于台下的学生都沉浸其中,忘记了喧闹。教师演唱完以后,开始教导学生演唱,通过教师动人的歌声,学生学习的热情都高涨起来了。
2.3挖掘歌曲本身的美
经典歌曲之所以成为经典歌曲,其原因就是因为歌曲本身。歌曲本身的旋律、节奏、歌词以及歌曲中组成部分,都是歌曲美的体现。音乐教材中很多都是经典歌曲,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挖掘歌曲的美,让学生体会歌曲多角度不同的美,才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歌曲的美,从而发自内心地歌唱[3]。
例如,某实验初中教师教导音乐教材中《茶花女》这一课程时,教师通过“茶花女”这本小说,从中摘取经典片段,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朗诵,朗诵时注意吐字清晰、文章断句以及文中的感情,让学生通过文字的形式体会歌曲的美,并在这个基础上,与学生谈论这首歌曲中的语言措辞,使学生通过文学素养提升音乐的审美。
结语
综上所诉,针对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新体系是传统音乐教学与新课改的相互配合,通过对学生进行歌唱实践教学,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音乐课堂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在音乐感悟上增强对音乐美感的理解,就学生的主观感受在歌唱方面得到了学习,是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 艺术体验――音乐活动过程的核心。
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主张教学内容艺术化而非知识化,就是希望音乐的艺术性活动过程要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讲,音乐艺术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因此,音乐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艺术的活动进程,任何理性的分析和创造,必须以艺术体验为前提。比如,欣赏作品《跳圆舞曲的小猫》后,首先,师生们展开谈论。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内心感受,他们通常都会表达他们听到音乐后内心的愉悦,甚至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便是通过音乐体验艺术的魅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渐渐熟悉了音乐主题,明晰了曲式结构。接着,可以让学生们手拉手,用体态来欣赏、感受音乐。当听到音乐节奏是拉宽的,大家就拉着手向外扩张;当听到音乐节奏是密集的,大家就随着节拍慢慢向中心靠拢。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将学生的桌椅排成不同造型,模拟出“猫舞会”场景,让大家在听到拉宽的节奏时随便走,当听到密集型的节奏时跳回“猫窝”里去。这样,将音乐欣赏融入音乐游戏,学生在艺术性的活动过程中进行了音乐体验、听力训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充分的艺术体验活动中,积累了音乐经验。
2. 以人为本――音乐情感体验的基础。
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提倡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同时提出让音乐伴随孩子一生,服务孩子一生。因此,音乐课应该是学生的音乐课,所有的教学活动应该以人为本,为生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伊始,熟知学情,在设计每一步教学环节时,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为根本。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流于教学形式,而应该把目光紧紧锁定在学生身上。一堂好课的评价点不在于环节设计有多么精彩,而在于学生在本课中收获多少,是否对音乐产生兴趣,是否在音乐活动中萌感,享受音乐,体验精彩。笔者在教学《化装舞会》一课时,请六年级的学生视唱主旋律,学生能相对完整地唱出旋律的音高、奏,但对探戈的音乐风格拿捏不准。此时,笔者没有继续进行事先设定的教学环节,而是相机调整教学策略,加入体态律动,用手表现出顿与连的区别。这样形象生动的体态表现,能让学生在音乐兴趣没有消退前,及时把握好、演绎出探戈音乐中顿音、连音以及切分节奏的特殊韵味。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会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并让他们从中受益,同时,以人为本的音乐课堂,更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时平等共处、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3. 面向全体――音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提出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就是希望学生在音乐学习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学习上的满足,得到成功的喜悦感,进而对音乐课产生兴趣与留恋,甚至让学生与音乐始终保持密切联系,让人生因音乐而多彩。在这一理念下,在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就应该尝试少用甚至不用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而是充分借助音乐这一具有强烈弥漫性的载体,让学生听赏,然后运用诸如表情、手势、动作、律动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独有的沟通。这种别具一格的沟通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时,能一下子引发学生对音乐、对音乐课堂的兴趣,继而达到激发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并以此培养学生通过音乐活动体验、感受、表现音乐的目的。在小学音乐课堂《草原上》的教学中,笔者先是通过让全体学生围圈,拍节奏念“一片云、两片云、三片云……”,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右手去抓右边同学的左手,而自己的左手不能被左边同学抓住的游戏来训练节奏,同时也训练学生的注意力。笔者还让两个学生相对站立,各自双手举起和对方相对,但互相不能碰到,进行抓云的游戏。演唱旋律时,笔者让一个学生带着唱,另一个学生跟着。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没有刻意地要求学生去画旋律线,但学生都可以很好地掌握音乐的走向。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歌曲旋律也得到了巩固,音乐的旋律走向也自然明了了。
二、中国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93-01
一、何为“新体系”
“新体系”是中国音乐教育的最高教学与研究机构――中央音乐学院十余年不遗余力地推广的一种不同于以往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一种大众化、素质型的学校音乐教学体系。它是达尔克洛兹、奥尔夫、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整合,是大众型而非专业型的音乐教育;以人为本而非以乐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艺术化而非知识化;教学目标以掌握音乐经验和音乐活动能力为主,而非分析能力和公共表演能力为主;重在学习感性思维方法而非概念思维方法。
二、“新体系”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新体系”遵循教育的规律和音乐的本质。凭着一颗对音乐执着、热爱的激情心,不断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读“新体系”教育理念,并在一年级音乐教学中开始实践新体系教育。
(1)面向全体,注重体验。“新体系”音乐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音乐的美好,并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本人在教学中尽量少用或不用语言和学生交流,而仅运用音乐的情感特质,通过表情、动作、体态、音乐作品的基本元素与他们进行情感沟通,引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好奇心和兴奋感,开启并激发他们自身对情感原有的观察力、敏感度,以培养他们通过集体音乐活动习得并发展情绪表达能力、情绪认知能力、情绪调节调控能力。案例镜头一:感受三拍子。1)律动体验。师: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用你们的表情、动作来告诉我,你们懂得它了。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的手、身体跟着音乐像在画什么?生:画圆圈、跳舞。2)介绍三拍子。师:像这样的音乐让我们身体像在画圆圈,有着跳起舞的欲望,是三拍子节奏带来的效应。三拍子节奏的音乐一般用于跳圆圈舞、华尔兹等。3)感受特点。师:我们随着音乐哪个点给你强拍感觉,在第几拍上是给你有强拍的感觉?生:在第一拍上。师:伸出你们的小手跟着老师拍一拍,强弱弱。我们跟着音乐来拍一拍。在这一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通过感受音乐活动过程,不断地体验三拍子的特点,到知晓三拍子的特点,促进了他们的内心音乐联觉,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感性音乐经验。
(2)多种感知,诠释重点。“新体系”主张教学内容艺术化而非知识化,重在学习感性思维方法而非概念思维方法。1)点线感知。区区一点、一线,可别小瞧它!它既能形象、直观地显现音符的长短,即音乐中节奏型的区别,又能让学生体验、感受不同节奏型带来不同的音乐感觉。案例镜头二:辨长短。师:音符的时值有长有短,你听听老师弹的哪个音符时值比较长?师:当你听到相对比较短的音符,可用点、圆圈表示,听到音符较长的用线来表示。长音有几次?(请两个孩子)师带领全班的学生一起来做一做,在长音时下意识地做拉长动作(图略)。学生们都能辨别出音的长短,能较好地用点、线来表现音的长短,真正做到了将抽象的音长短体验用形象、直观的点、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空间感知。空间概念是“动作三元素”中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学生对空间方位感知的经验。案例镜头三:跟着音乐走一走。师:请你们跟着音乐来走一走。在短音的时候用走步来表示,注意脚步轻轻,在长音的时候用拉长动作来表示。请红、蓝队轻轻走到中间,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每个角落,注意走动时不要像小鱼一样跟着别人。师:请黄、绿两队用你们的小手在腿上走动,我们来比一比哪两队做得好?像这样各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体验中积累音乐经验,培养内心音乐联觉。
(3)七彩纱巾,身随乐动。七彩纱巾,是“新体系”音乐教育理念的又一新词儿,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色组成,轻盈而又艳丽,吸人眼球,引人挥舞。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纱巾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抽象音乐概念的理解,使得音乐作品更加具体化。案例镜头四:舞纱巾。师:今天我带了一个小宝贝。如果请你随着音乐玩一玩纱巾,怎么玩更贴近音乐呢?(请两位学生,团、搓、绕、甩)你们真有创造力。师:请你们跟着音乐来走一走。在短音的时候,边走步、边拿纱巾做团、搓、绕的动作,在长音的时候用甩纱巾来表示。七彩纱巾,赋予了音乐活力,给予了音乐生命,成功地将律动与音乐融为一体,给了学生们触摸音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音乐是有活力的,是有魅力的,是有感染力的。当学生们用肢体的语言将音乐表达出来时,他们就已经走进了音乐殿堂,感受了每一旋律带来的审美体验。
三、结束语
我们都知道,一切伟大的成就和创造都离不开一颗激情的心。在今后漫长的教研道路上,我坚信只有带着这颗充满激情的心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寻找新的突破点,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手段,让学生多方位多视角地深入音乐体验,建立学生丰富的音乐经验,才能获得好的表现,进而实现真正的美育,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
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之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课题编号:JXJG--13--23--1)
一、当代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
近年来,高师音乐教育已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但是却始终有一个瓶颈难以突破。即如何体现出师范性和教育性特点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或钢琴、或声乐,都有着一技之长,但是教学实践能力却十分薄弱,自身并没有音乐教育的理念。常见的一个表现是,很多学生都是以钢琴、声乐等音乐技能来描述自己的专业领域,很少有学生会提到自己是音乐教育专业。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正是由于高校方面在理念上的偏差。受到历史等多种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师范类院校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对专业音乐院校进行了照搬照抄,使得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学生应该具备的是音乐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却被单纯、普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所取代。比如最为重要的音乐教学法课程,开设时间短,质量要求低,甚至是可有可无,使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所以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早已是迫在眉睫。因为任何一门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必须要借助于课程设置才能够得到体现和实施,要想真正培养出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人才,就必须有相应的核心课程作为基础。特别是本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迅速在全国各地高校蓬勃开展起来,基础音乐教育也迎来了史上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于高师音乐教育来说,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二、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
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高师音乐教育也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且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规模,所以任何一项变革都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就会欲速而不达。鉴于此,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完善。具体来说,可以在现有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加入音乐教育学理念、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和音乐教学法三门大课,下文中,笔者将对这三门课程的形式、内容、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音乐教育学理论
该课程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主要由一些和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相关的课程组成,具有理论性强、知识面宽的特点。为了方便获得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可以采用历史和体系两方面来概括。比如中外音乐教育史等就属于历史方面,而音乐教育学原理、音乐教育哲学等就属于体系方面。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该门课程旨在通过对音乐教育理论、方针政策、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在教学要求上,要求通过扎实而系统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音乐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中外音乐教育史的发展规律、主要的理念和规律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认知和理解。在教学内容上,包含音乐教育学理论、中外音乐教育史、各国、各时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以及和相关学科的融合等等。
(二)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该门课程是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上而产生的教学与课程理论。与一般课程不同的是,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包含音乐教学理论的构建、教学活动的设计、音乐教材的编创等多个方面,要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这种实践性特征。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要紧紧围绕着国家教育部门所指定的课程标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和明晰基础音乐教育的理念、价值、目标等多个方面的理论,使学生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各方面情况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教学要求上,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学习,让学生对基础音乐教学的目标、模式、方法、组织、评价等,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主动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对音乐和艺术课程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必要的时候要深入到基础音乐教育的一线课堂,进行现场学习。
(三)音乐教学法
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际的音乐教学能力。作为基础音乐教育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体系,如果学生能够对此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那么就会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通过对国内外各个时期优秀音乐教学法的学习,能够熟练的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并在此基础上创编出一些新的教学案例,获得从事基础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要求上,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观摩和操作,掌握住各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教学设计等方式予以实现。在教学内容上,包含教学案例的学习、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教学法的学习、新课程改革教学实例的学习等。
三、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保障
前文中提到,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系统化的工程,所以需要一套科学而有效的保障机制,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整个教学有着决定性影响。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需要多方面完善和加强师资建设。在学校内部,要求通过专题讲座、培训等方式,让教师认识到当下教学的不足,并提供多种方式和渠道,鼓励教师主动学习。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是科班出身,虽然有着较高的学历,但是他们与面前的学生们一样,所走过的是同一条求学之路。所以在理念和行为上同样存在欠缺,急需得到有针对性的弥补和提升。在学校外部,要加强与中小学的交流和对话,可以建立起一种互访制度,定期邀请一些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到大学教学进行讲学,让高校师生了解到基础音乐教育的最新情况和需求。同时也应该主动邀请一些基础音乐教育专家来到学校,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指导。通过教学理念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能够使整个教学得到最根本的保障,一方面也能够给学生做出榜样,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完善学科建设
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学科优势,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这一点在一些高校中已经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如中国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都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建设活动,如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与兄弟院校展开及合作等等,有力推动了本专业的发展。
(三)完善实践基地建设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独立教学能力的师资人才。所以教学实践无疑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多数学校都在实践环节上存有很大的欠缺,或者实践时间短,或者干脆没有实践,使得整个教学始终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对此,要求高校方要充分利用好各项资源,如本校的附属中小学、地方中小学等,与他们开展积极的合作,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充分的锻炼。在实习的同时,应该做好相应的保障和评价工作,使每一项实习都落实到实处,都发挥出应用的效果,尽可能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接轨,为学生今后真正的走上讲台打好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越是在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下,越应该有勇气和魄力对整个教学再次进行审视和思考,而通过这种审视和思考会发现,因为缺少一个核心课程体系,使得教学的师范性、教育性特点没有被彰显,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也正是基于这一态度和目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通过该体系的构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符合实际需要的音乐师资人才,使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因此而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
作者:张艳 杨迎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小学生天性比较纯真、活泼,对美有着敏锐的感受能力,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要注意为学生选择一些优美的音乐,培养其对美的选择和欣赏能力,使优美的音乐调整学生的性情,培养其健全的个性。
1加强音乐素养教育
什么是音乐素养?音乐素养不等同于学生的音乐成绩,也不等同于唱歌的能力,而是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培养起的一种对于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上的,是一种较高的音乐认知能力、审美甚至是创造能力。尤其是观赏电影、理解文学作品,甚至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音乐这门艺术辅助学生理解其他事物,增强学生对于对外部事物敏锐和深刻的感受能力。艺术是美育的主要途径。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美,而音乐又是不分国界、不分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可以说无论什么样身份背景的人都对音乐有着爱好,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并且通过音乐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音乐一直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音乐是选择或者创造出比较优美的声音,让声音以更加完美的形式,起到陶冶人的生活的作用。有研究证明,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在倾听比较舒缓的音乐时,他的情绪也会倾向于平和稳定。音乐在非常关键的时期会起到巨大作用,经过音乐的传播和号召,不仅能缩短人们之间沟通的桥梁,而且可以凝聚人心,激发出人巨大的潜力,使国家的人民空前团结,一致对外。学习音乐的历史已久,从人类文明开始,音乐就作为一项教育内容,起着移风化俗、维系国家稳定的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音乐的学习在课堂中完成,然而音乐教学绝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中,由于在人们的生活中音乐随处可以听到,因此,学生在生活中也潜移默化地接受音乐的熏陶。在教授小学生音乐过程中,主要的教具除了钢琴、电子琴以外,就是多媒体播放设备了。教师需要下载相关的音频文件,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与感悟的能力。
2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熟读歌词由于小学生的汉字积累比较少,很多生字还不认识,很多歌词也可能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教师在教授新的歌曲时,要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歌词,理解歌词所表达的大体意思。教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以后,还要自己范唱一遍,让学生对于歌曲的旋律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学唱时,应首先要求学生尽量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能够比较标准、流利地唱下来,做到字正腔圆,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教师还应该注意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渗透思想性教育,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把握好唱歌的情感一般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歌曲感彩比较强烈,学生容易把握。比如:主题是表达爱祖国、爱母亲的歌曲,就用比较温暖、积极的语调歌唱;主题是思念的歌曲,就用比较舒缓、忧伤的语调歌唱。有的音乐教材中会在歌曲的左上角出现如“欢快地”“热烈地”等感情基调的提示,帮助学生把握好自己唱歌的感情。采用听唱教学法这一环节是建立在以上环节基础上的,学生只有先了解歌词大意,才能进行接下来的教唱环节。教师要先给学生多播放几遍音频文件,范唱之后,一遍遍地带着学生整体唱读,学生会在整体唱歌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歌曲。对于句子比较短的地方,发音比较容易的歌词,或者曲调比较简单的,教师可以少教唱几遍;对于句子比较长的,发音比较难或者曲调比较难唱的,教师应该带着学生多唱几遍,长句子分成几个小段分别教,让学生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慢慢学会整首歌曲。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本身比较活泼好动,因此,教师可以选择比较活泼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节拍的带领下自由地律动,这样既尊重学生的天性,又能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趣味性;对高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具有了一定的音乐学习基础,并且注意力和自制力都有所发展,教师就可以不再以课堂管理为主要任务,而采用“听唱教学法”,让学生在不断听和记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地学会歌唱,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3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先唱歌后识谱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初步学会唱教材中的歌曲的同时,要具备初步的识谱能力。一般情况下,谱曲作为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把握歌曲的节奏。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学习乐谱。小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识谱上能力不足。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歌曲,凭听觉把握歌曲的曲调,根据曲调再进一步学习识谱。由于音乐主要涉及听觉和发音等方面的技能,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唱歌的技巧和发声的技巧等。比如在一堂课开始前,教师一般先播放音乐,让学生在休息时间听并感受;当课堂开始后,可以先问学生对于这首歌的情感色彩及所表达的意思的把握,使得学生在正式练习唱歌之前,对歌曲有个整体的印象。为了调动学生对于唱歌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竞赛唱歌的方法,在教唱之后,选择一两个唱得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范唱,教师纠正其中唱得不正确的地方。这样就能根据学生的反馈解决学习本首歌的难点、突破重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读乐谱,根据自己对于歌曲曲调的把握,学习认识乐谱。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唱歌,又学会了识谱,在有所成就的基础上会大大增强对于音乐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信息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将信息素质列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势在必行。如何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成为高校音乐教学中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概念的提出,可以溯源到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给美国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素质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信息素质首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是传统个体基本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它要求个体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能够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能够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并以此做出决策。其中,图书馆技能和计算机技能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业余生活。音乐教育使学生无论从艺术、文学还是社会角度,都有很多收获,丰富了包括音乐、文学、历史、美术、戏剧、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使其知识面更宽、视野更广。其二,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俗话说“音乐无国界”。音乐作为一种最普遍的表情艺术,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情感交流的“世界语”。一切有进步倾向的音乐艺术,都蕴藏着歌颂社会前进的内涵。经常从事这样的音乐活动,可以养成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克服因学习和生活遇到的困难,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其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一首优秀的音乐往往总是同人类的社会进步相联系,总是充满着生机和创造性的。个人对音乐作品所包含的这种自由的、独创性的感受和实践必然有助于大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信息素质是终身学习者必备的能力。大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质包括: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鉴别信息及其来源;了解信息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将检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合理、合法的获取和利用信息。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基础教育,它包括基础图书馆应用技能和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基础图书馆应用技能包括:介绍图书馆的布局、馆藏和服务、联机目录使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包括网络工具与常用软件的使用,包括E-mail、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等。其次是了解不同信息源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信息源,使用检索方法及策略对获得的信息作出评价,通过交流信息、组织和综合信息完成具体任务。 转贴于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的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等。在对我院各系的学生调查中,大多在校高职生虽然上网时间较多,但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大部分学生禁不住网络的诱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交友、聊天、玩游戏中。有98%的学生常使用聊天工具;38%的学生对网络游戏情有独钟;46.6%的学生对在线看电影、下载音乐等投入较大的精力。平时很少考虑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发展研究方向,缺乏日常积累。
在硬件设施上,图书馆原有馆藏基础较差,开展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起步也较晚。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还是从硬件到软件,都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从08年对学校的评估起,我院加大了对电子阅览室、光盘数据库、网络资源信息检索系统的建设力度,从不同角度满足师生的双重信息需求,为学生良好信息素质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目前我院图书馆内有关艺术类的馆藏图书有20604册,电子类图书1024册,校内学生只要登录学院网站打开图书馆数字资源,就能任意浏览所有资源,做到了资源共享。
四、利用信息素质教育提高音乐素养
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大学生可利用各种信息手段获取所需信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
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掌握涉及音乐专业术语及音乐欣赏问题的检索、评价能力。比如,学生想了解一首乐曲,按照以往的方式,要么请教老师,要么通过光盘等视听途径。如今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需求选择信息源。可以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查询或网络信息查询等,详细了解他们想要了解的内容。
学校要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当学生具备了信息素质,懂得了音乐素养对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运用信息素质提高音乐素养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不什么难事了。
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直以来,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和欣赏录音机的音乐会感到枯燥、单调,这样上课的时候会使学生显得被动,教师也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而充满美感的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的意境。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出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如:我在上三年级的《只怕不抵抗》这一课中,我先让学生观看几首抗日歌曲视频,然后结合谈话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我把难点设计成闯关入敌营的游戏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在游戏中边玩边学,使学生能很快地掌握难点节奏,从而更好地演唱歌曲,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精彩呈现音乐知识
在音乐教学中,凭借现代教育技术,用生动的画面形象直观地再现抽象的音乐旋律和歌词所承载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的特征。它融声、光、情、景为一体,使提供给学生的感知材料更加丰富、更加形象,创设了美的意境,将音乐知识直观、及具吸引的、精彩的呈现给学生。如《山谷静悄悄》是一首词曲兼美的音乐小作,是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山间的景物,富有动感,从“烟雾”“花”直至“溪流”“野兔”动感不断增强。“地质队叔叔”的出现,打破了原先的静谧安详,使山谷顿时热闹起来,锤子击石的叮咚声和溪水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在山谷中回荡,赋予“静悄悄山谷”以动感。歌词在形象、意境上丰富细腻的变化和发展,蜷曲能使人们对山谷中的美丽景色产生想象。这样的歌曲,就需要好好地感悟品味,非常适合学生美唱,但由于缺乏感性体验,对于歌曲中描写的“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飘飘?”,“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闪耀?”难以产生具体的表象。本人在教学时,有效地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预先搜集了大量山谷云雾、杜鹃花、小野兔等的图片,以及一些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创设情境利用“制作音乐风光片”这一做法,带领学生边欣赏图片、音乐,边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因为有了大量图片的依托,再加上音乐自身的渲染、烘托。学生自然而然就仿佛置身于山谷云雾之中。创设的这些情境,不仅深化了主题,直观地、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难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还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丰富想象,激发创造兴趣
人的想象靠什么去激发?靠语言、靠情境。而在教学中,情境的再现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的。不使用信息技术,就很难直观地再现情境,没有情境,就不能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象。如:在教授《你在想什么?》时,学生通过音乐画面的欣赏,既有听的,又有看的,情致盎然。我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们说:“同学们,谁能试一试,把你听到的音乐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或是通过听音乐,把你想象的音乐画面画出来吗?”当我再次播放音乐画面时,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小鸟在树上叫着:“春天来了,花儿开了。”有的说:小朋友们快乐的在草地上做游戏。有的说: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在开联欢会等等。有的同学拿起了笔,在黑板上,在座位上听音乐作画。此时此刻,那一幅幅天真、幻想、神奇、辽阔的画面,我完全被它们的超群的想象力所陶醉,是超现代的艺术享受――听之心旷神怡,观之赏心悦目,想之回味无穷。
四、扩展教学手段,呈现海量知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多媒体应用技术逐渐在教育领域渗透和推广。音乐作为小学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将二者有机整合到一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新课改下,音乐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情境感受等多项能力。音乐教学中的歌唱与欣赏教学,通过多媒体素材融入歌词、声音当中,能够更为直观、生动地表达音乐情感,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促使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音乐的不同风格、类型等更好地展现出来,将音乐情绪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多媒体,全面了解和掌握音乐,逐渐形成对音乐强大的感知能力。且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开展针对性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了音乐教学声、形结合的音乐学习情境,在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新鲜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热情,与教师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
二、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策略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创建良好学习氛围
小学生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现出来,创建良好、生动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将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如笔者在进行《两只小象》歌曲教学时,由于很多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大象,为了增强学生对歌曲的印象,笔者将歌曲与大象画面剪辑成小影片。在屏幕上播放,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欣赏画面,深入到课堂当中,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欲望。同时在学习后,教师可以借助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演唱的歌曲配上伴奏录下来反馈给学生,不仅能够增强音乐体验,还能够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二)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就心理学角度而言,动态刺激效果远远大于静态刺激,且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更为深刻。在实践中,将静态形态的材料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能够恢复其生动的画面,赋予其生命。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功能性,其中CAI动态图像演示,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印象,为学生日后音乐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如笔者在《在草原上》教学中,作为一首两声部歌曲,学生此前接触较少,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演唱,笔者利用不同颜色将高低声部展现出来,并运用音频解霸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提醒学生在演唱中需要注意的要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歌曲,同时感受作者对蒙古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再如在《丰收锣鼓》音乐欣赏过程中,笔者第一遍播放时,采取原速方式,让学生在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之后采取慢速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这种方式强调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三)兼顾学生视觉与听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欣赏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十分必要,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欣赏活动中,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如在欣赏《龟兔赛跑》音乐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图像,向学生介绍作者、乐器等,通过单簧管及大管两种乐器的差别来表现兔子与乌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四)发挥网络优势,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音乐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其自身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如在《小叶子》教学中,笔者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叶子,并利用网络搜集关于秋天的信息,制作各类叶子标本等,在此基础上学习歌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小学生思维能力尚未形成,而通过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够帮助其形成思维能力。如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笔者将草原和视频及相关的文章、图片等按照一定的链接形式,放到课堂教学网页上,实现对小学生课上、课后教学,以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认识。
三、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内容及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秋子.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大学生心理教育在各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类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因其艺术的专业性及群体和特殊性,较之其他学科大学生有所不同。
一、音乐类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
1、性格活泼开朗,自我表现欲望强
音乐类大学生多数都是从事表演专业,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显得外向、活泼开朗。喜欢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以此展示自我。这是由于音乐本身对人性格的熏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很多同学在五,六岁就开始音乐艺术专业的学习,音乐的动感,音乐的活泼,音乐的丰富多彩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已经对其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地影响,也就促使他们形成了积极乐观的态度,洒脱开朗的性格。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正是他们对专业的自信和满足自身成就感的需要。
2、独立性和抗挫折能力较差
音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有较高资金投入的过程。因此,能够进入音乐艺术高校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重。他们从小就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经受过挫折,所有的困难都由父母解决。因而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另外,由于上大学前的多数活动和行为都是在家长的陪同和参与下完成的,因而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还表现出明显的自我管理能力差,自律意识淡薄的特点,人际关系不融洽,容易违反校规校纪。
3、自信与自卑心里表现明显,容易发生转变
对于音乐类大学生来说,能否站到舞台上把自己苦学了多年的专业和自身形象的最好一面展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自信心。多年的舞台表演经历,培养了他们的从容与自信。因此,通常情况下,学生们都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由于上面提到的他们抗挫折能力差,在面对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又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产生消极的完全自我否定,放弃了在专业上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决心。但若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他们又能很快获得自信,洒脱开朗的学习和生活。
4、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音乐类大学生由于长期从事的表演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也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对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避而不谈,加上绝大多数学生性格开朗乐观,从情绪和行为表现上不容易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征兆。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特点。如果不尽早发现问题,仅靠他们自己是无法跨越和解决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严重问题,造成不良后果。
二、音乐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
由于上面提到的音乐类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大多数学生较之其他专业学生显得活泼开朗,以至于容易时一部分人认为音乐类学生不易产生心理问题,因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时间容易受到限制
由于音乐专业多是采取“一对一”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可授课模式,因此,能够在年级或是某个系范围内把学生安排到一起上大课的时间非常有限。此外,现在我国各高校已经实行的选课制度,使得学生仅有的公共时间也被各种公共选修课占用,学生可以开展集体活动和课程的时间极其有限。因此,如果安排不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实践在高校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
三、对音乐类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二是数量严重不足。因此,要解决音乐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在根本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队伍的加强,不但能避免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心理问题的忽视,而且能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扭转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问题认识的误区,起到较好的督导作用。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可以调节学生的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是培养雪很深形成健康心理的一项重要途径。要发挥音乐类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2)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团体辅导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利于被学生所接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音乐类学生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时间容易收到限制,因此可以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在各年级中分别逐渐若干团体,组织在固定时间内没有课程的学生参加,由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负责领导,就大学生们共有的某个成长课题或心理困惑一起讨论、互相交流,从而达到改善人及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个人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儿科学版)》,2006(4).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开始,这就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实施重要手段的音乐教育,面临着进一步的深层次变革。音乐教育关系到学生艺术视野的拓展、道德情操的培养以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健全发展。但当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存在,对于上述目标能否实现,着实令我们担忧。本文欲就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教学观念、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过于落后以及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等问题展开初步探讨,探索性地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我国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虽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农村小学的影响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深入。部分学校始终无法跳出“升学率怪圈”。对于小学的音乐教学来说,小学音乐始终以一个“副科”的角色出现在学生与教师面前,“砍掉”音乐课的呼声时有耳闻:并且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存在着非音乐专业老师代课的现象,可见农村小学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素质教育观念,是造成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主要原因。总之,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家长都对小学音乐教育都“心存偏见”,致使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淡化:严重影响了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偏低,缺乏有效培训
当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中坚力量可以说仍是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他们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岗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这些民办教师多没有受过专业化音乐教育。多是出于兴趣、爱好,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使自己在音乐方面有了一技之长,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任音乐教师,对于音乐专业教师必备的素质可谓是无从谈起,如:钢琴不会谈。对于好不容易配备齐全的教学设施,因为教师个人技能问题,却闲置不用,成了学校的硬件摆设。如果说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历史遗留问题,那么不能对音乐教师开展专业的技能培训,则是农村小学教育管理者的失职。不能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开展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只能会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及学校教学水平越来越落后。因此,急需重视与加强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三)小学音乐教学设施落后,不能有效满足教学需要
在当前众多农村中小学中,音乐教育的设施可谓是极其落后,缺乏专用的音乐教室,甚至连音乐教学书籍、挂图等教具都严重缺乏,更不用说专业化的琴房。对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最常见的占乐教育设施就得属于破旧的风琴了,至于其他音乐教育辅助工具则很少有。因此,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过程中,分不清竹笛和箫的区别,对于音乐教材中提到西洋乐器更不知为何物。在农村小学生的概念里,只要能发音的器乐都是“琴”;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设施的严重缺乏,导致有效的音乐教学不能开展,进一步制约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已能够正常开设小学音乐教育课,但却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将音乐教育课开设成“唱歌课”,甚至“流行歌曲课”。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了一方面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缺乏,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音乐教师以流行歌曲应付了事。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学音乐教材与小学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教学技能开展教学。加之,小学音乐教学资料缺乏,使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缺乏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想改变当前农村小学面临的音乐教育的现状,需要我们彻底抛弃旧的教育观念。首先,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彻底转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将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开展与新课程改革标准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其次,需要农村小学的直接管理者~小学校长们摒弃“主课”与“副课”的旧思想,确立小学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同等重要性。再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小学音乐教师们要有敬业精神,切实提高师德素养,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音乐课,真正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转贴于
(二)加强对小学音乐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建设
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地吸引高素质的音乐教学人才到农村中小学工作。当前,我国众多高校都已经设立并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每年向社会输入了大量的音乐专业毕业生,通过为他们提供发挥专业特长与聪明才智的舞台,相信会有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走进农村小学。另一方面,要彻底解决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不足问题,就需要不断地扩大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招生数量以及师资力量,动员优秀毕业生后到农村工作和发展。农村学校也可亲临各大音乐院校招聘优秀的专业人才到学校工作。同时,还可以到音乐院校聘请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开展教师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加大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可以说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力,而音乐教学设施条件如何、音乐教师素质高低又是制约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多年的今天,我国成功解决了中小学的危房问题,中小学教师工资也获得了有力保证,因此,我国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中小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努力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如:修建专业化的音乐教室,配备钢琴、电子琴等音像器材以及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设备等;还可以通过在图书馆、资料室中增加相关音乐教学书籍、杂志以及音像资料等,供小学音乐教师们自学和研究使用。
(四)配合新课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满足音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要求,需要我们对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积极的改革。首先,要注重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如:在上课前可以选择性的给学生播放学生爱唱爱听的歌曲,将课堂所要学习的知识与这些歌曲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音乐教学氛围。其次,积极改革当前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可以结合本地或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民间的音乐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如:在教材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歌曲,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
总之,在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全力配合下,相信新课程改革会实施的更加顺利,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水平会获得跨越式的提升,学生也会在“音乐”熏陶下更加健康快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