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生态茶园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8 16:51: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生态茶园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生态茶园的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40-02

皖南山区指安徽省境内长江干流以南广大的山地丘陵,该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较丰富,是我国著名茶区。该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润温暖,小气候特点显著,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1]。其内黄山―九华山为河流的分水岭,岭北属于长江水系,岭南属于新安江水系,为钱塘江上游。山地土坡表层多为花岗岩、砂岩等所形成的酸性红黄壤,局部有石灰岩土、石灰性紫色土等,由于土壤呈酸性,加之雨量大,全年多雾,是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和云谷大方等名优茶的核心产区[2-3]。在2013年6月30日的连续强降雨下,该区域内的黄山区、徽州区和歙县,由于土层薄、茶园坡度较大、茶园覆盖率低等原因,使得茶园滑坡较为严重,部分区域属于罕见情况。根据实地考察茶园的受灾程度和特点,笔者分别给出治理和修复意见,并对基地建设规模、茶园管理模式和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性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 受灾原因分析

1.1 土壤质地 皖南山地茶园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和石英砂岩风化而成,土层薄,土层下为片状的片麻岩或坡行结构的岩石层,土壤砾石比重大,结构不稳定,容易造成侧滑[3]。

1.2 气象因素 2013年6月份以来,受灾区局地遭受多次强降雨,雨量大,来势迅猛,造成大量表土流失。又因6月30日短时间内的连续强降雨,使土壤田间持水量迅速达到饱和,重力加大,造成陡坡地岩石层上的茶园土壤整体滑动。

1.3 茶园地势 茶园建园坡度理论上最大不超过45°,而黄山区、徽州区和歙县区域内高山陡坡茶园具有一定面积。从受灾点可以看出,受灾茶园坡度多数大于45°,加之茶园呈两边高中间凹的“V”字型,易汇集水量,冲击表土,形成滑塌。

1.4 生态植被 近年随着茶产业的宣传和推广,茶农的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茶园的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很多不适宜开辟茶园的陡峭山地都开发成了新茶园。茂密植被被的茶园所代替,其中新建茶园、幼龄茶园和重修剪茶园覆盖度低,小于30%,在连续强降雨的直接冲刷下,岩层上的土壤滑坡崩塌,造成灾害。

1.5 茶园布局 实地查看中发现,受灾茶园属于典型的高山陡坡茶园,且纵向开辟长度较长,多数长度在50~60m以上,而中间没有打桩或设立任何隔离带,造成雨水汇集距离长,冲刷力大。

1.6 除草剂的使用 由于茶农为了降低劳动强度,追求除草效果,常选用一些内吸性除草剂,在降低茶园地表覆盖度的同时,使得一些伸根较深的杂草根系枯死,造成土层松动,易导致茶园整体垮塌,因此针对高坡山地茶园,在除草剂的选用上应引起重视。

2 茶园治理和复园技术措施

2.1 治理和复园总体思路 (1)控制:在滑坡四周打入木桩,布置网带,控制灾情进一步扩大。(2)修复:对于可修复的茶园,采取清理砂石和水道、修复梯壁、培土补缺等技术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尽快恢复茶叶生产。(3)改造:对于垮塌较为严重的茶园,应在垮塌处修建步道、排水沟等,以减少水土流失,恢复茶园园相。(4)预防:在黄山区茶园推广茶园铺草技术、绿肥种植技术等,以增加茶园地表覆盖,对于新辟茶园,应合理布局,预防灾害再次发生。

2.2 具体措施

2.2.1 打桩 在a、b标注处应该进行横向打桩(图1),利于茶农管理茶园和采茶时来回走动,另外滑坡两边也应该进行打桩,部分茶树根系有在外面的,应该结合打桩进行培土。

2.2.4 清理水道 部分受灾茶园水道在灾害中被严重冲毁,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也要组织人员修复水道,一些的山石可以拿来砌在水道的两侧,靠近水道边种些树,利用植物的根系来固定水土,一些下陷的水道用石头填平压实。

2.2.5 修复梯壁 茶园梯壁被冲毁,形成一条坍塌带的,须从下往上逐级修复。其中低缓坡茶园可以选用石头搭砌梯壁,再往梯壁内侧填土。而陡坡茶园宜采用打桩进行修梯,慎用石块。一些被暴雨冲走泥土的岩层可直接开凿呈内斜式的平基。在内斜式平基上再用石头搭砌梯壁,梯壁最好也采用内斜式,这样既抗冲击又稳固。

2.2.6 培土补缺 对于水土流失处,先适当填土,于今冬或明春进行栽植茶树。

2.2.7 增加地表覆盖 通过在茶园套种绿肥、铺草等措施来增加地表覆盖度,同时还可以提升茶园保土、保肥、保水能力。

2.2.8 建立隔离带 对一些沿高山陡坡上开辟的大面积茶园,因顺山势分布,距离较长,须建立分隔带。如栽种一些根系发达的灌木或者小乔木等,以此缓解雨水对茶园的冲刷。

3 小结

3.1 生态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合理的茶园规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名优茶近年带来的经济利益较大,不能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不断扩大茶园面积,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这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合理规划茶园建设,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

3.2 调整茶园布局 新建茶园应根据地形特点做出整体规划。如可以采用小面积多地块栽种,对于坡面呈凹形的,凹底不宜栽种茶树,应该栽一些根系较为发达的小乔木,并保留原有的地表植被;另外茶园应该尽量采用横向级梯式,其中以打桩拦土为宜,尽量少用石块砌磅,而纵向超过50m以上的应在中间种植树木建立防护带。

3.3 转变管理观念 茶园管理仍沿袭传统的手段和观念,这也是造成此次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应积极改变茶树树冠培育模式,培养健壮的树干分枝,增加树高,增大树幅,引展根系,通过加强肥培管理和合理的修剪来保证原料的持嫩度;合理选择茶园有害生物控制剂,杜绝内吸式除草剂的使用;在茶园中采取套种苗木、铺草等措施增加茶园土表的覆盖度,减少水、土、肥流失。

参考文献

[1]程江华,陈辉,闫晓明,等.皖南山区新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 489-2 490.

篇(2)

茶叶的病虫害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病虫害与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首先应选择自然条件较好、植被丰富、气候适宜的山区和半山区茶园,在此基础上注意维持和保护生态环境,采取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行道树、遮阴树,增加茶园周围植被。部分茶园应退茶还林,调整茶园布局,使之成为较复杂的生态系统,从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创造不利于病虫和杂草滋生、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强茶园自然生态调控能力。

1 无公害茶叶病虫防治的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对本区的重要病虫害进行调查, 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和发生特点,确定重点防治对象,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害虫少、小的初期阶段防治,掌握在越冬至早春活动初期及多代害虫 1~2 代重点防治。在防治技术的应用上,以农业防治为主,各种生物技术为核心,同时发挥物理防治的优势,适量运用植物源、矿物源农药,尽量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在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AA级)茶园中,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

2 无公害茶叶病虫防治的主要技术措施

2.1 农业防治

利用各项茶树栽培管理措施来控制茶树病虫害,这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和关键。主要方法是: (1) 在建立新茶园时选用抗病虫害的茶树良种;(2) 在生产管理中,注意合理修剪(每年坚持轻修剪,隔年 1 次重修剪,将茶树叶面积指数控制在 3 左右),及时分批嫩采茶叶( 能够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的危害);(3) 合理耕作勤锄杂草,疏枝清园,深翻茶园土壤恶化病虫的生活环境;(4) 高温干旱季节灌溉,雨季清地及时排水等,减少病害发生。

2.2 生物防治

利用病虫天敌或其产物来控制病虫害,具有对人畜无毒、不杀伤天敌、不污染茶叶和环境,控制病虫害作用长期持久的特点,是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的首要措施。主要方法是: (1) 在茶园中释放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动物,如各类天敌蜘蛛、赤眼蜂、捕食螨、昆虫病原线虫、瓢虫等。(2)保护茶园中的自然害虫天敌,营造害虫天敌生物容易生存的环境,如为保护蜘蛛放草把。(3) 在害虫捕捉器中使用昆虫外激素,如素或其他动物植物源引诱剂。(4)使用活体微生物农药,如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抑制剂、放射菌、拮抗菌制剂,应用茶尺蠖、茶毛虫病毒制剂可以有效防治茶园主要害虫茶尺蠖和茶毛虫。幼虫取食病毒后一般 10 多天后才开始死亡,因此应在虫口密度很小、发生整齐的1代幼虫期施药防治,在茶园中喷施 0.1~0.2 亿/ml 白僵菌孢子液,对茶毛虫、茶尺蠖、卷叶蛾类、象类等害虫防治效果 85%以上,一般喷施7d后产生防治效果。用韦伯虫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效果80%以上。应用细菌制剂苏云金杆菌类(简称Bt) 防治茶毛虫,防效 90%以上;防治茶尺蠖,防效 70%左右。(5)有限度使用农用抗生素、如农抗 120、井岗霉素等防治真菌病害,浏阳霉素防治螨类。注意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生物源农药中混配有机合成农药的各种制剂。

2.3 物理防治

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害虫。主要方法有: 人工捕杀群集性强的害虫、灯光诱杀害虫的成虫、茶园覆盖防虫网等。

2.4 适量运用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防治

植物源农药有除虫菊素、苦参碱、鱼藤酮、川楝、苦楝等。如应用 0.2%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等效果良好。注意该药药效缓慢,应适当提前2~3d施药。应用鱼藤酮防治茶尺蠖、茶毛虫、叶蝉类等,可在 3 龄前幼虫期或发生高峰前期用 2.5%鱼藤酮乳油300~500倍液喷雾。矿物源农药常用的有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可自己熬制, 也可以直接使用45%的石硫合剂晶体。应用时应掌握在茶季结束后。用0.3~0.5°Be石硫合剂封园, 可防治茶树各种叶病、茎病、蚧类、粉虱类、螨类,对翌年的发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应用 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现用现配),对茶树叶病和茎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只能在秋季封园后使用。

2.5 化学农药防治

在无公害茶叶生产中,允许有限度地使用化学农药,但必须符合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原则。可以使用的化学农药以菊酯类为代表的主要有: 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 功夫菊酯)、联苯菊酯。在不生产夏、秋茶的茶园中,夏、秋季节可以使用,但每年使用次数不超过 2 次。在生产茶园中,最好采取对虫害挑治的方法对施药区进行隔离保护使用,这样能减少用药量,避免污染,但施药区的安全间隔期必须保证在 7d 以上。

(收稿:2013-07-15)

参考文献

[1]汤文秀,孙世顺.绿色有机茶叶的病虫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667.

[2]邹久安.夏季茶园管理严把三关[J].农技服务,2006(7) ;14.

篇(3)

普洱市是普洱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树原生地的中心地带和茶树资源最重要的宝库,被誉为“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普洱茶栽培的有云抗10号、云抗10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矮丰、云瑰、云梅、紫娟等十多个品种,种植面积达325万亩,实现茶产业总产值21.7亿元。茶叶生产是全市的第一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色、香、味、形俱佳,又要茶叶卫生安全。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以生态型、健康型为目标。近年来,茶叶进口国对茶叶农药残留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做好无公害普洱茶园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工作,有利于促进普洱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茶园病虫草害的调查

1.1 茶树叶片和枝干病害 茶炭疽病的危害症状:主要发生在成叶和老叶上,病斑多发生在叶缘和叶尖,病斑与健康部分界限明显,病斑边缘有深褐色隆起线,病斑部质脆,病叶易脱落。发生规律:分别在5~6月梅雨期和8~10月秋季,尤其以秋季发生最多。

茶饼病的危害症状:嫩叶上初发病为淡黄色透明小点,以后渐扩大并下陷成淡黄褐色的圆形病斑,叶背病斑呈饼状突起,并生有灰白色粉状物,较严重时,形成穿孔。发生规律:春季3~5月,秋季9~10月,气温在18~20℃,相对湿度在85%以上,阴雨多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病。

茶芽枯病的危害症状:初在叶尖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或黄褐色病斑,后扩展呈不规则形,病健边缘不明显。后期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细小粒点,以叶正面居多,感病叶片易破碎、扭曲,幼芽、鳞、鱼叶均可变褐,病芽萎缩不能伸展,后期呈黑褐色枯焦状。发生规律:春茶萌芽期,产生分子孢子并随风雨传播,侵染度大时为发病盛期。6月中旬以后,病害发展受

抑制。

地衣苔藓的危害症状:地衣是一种叶状体,青灰色,分为叶状地衣、壳状地衣、枝状地衣3种。叶状地衣扁平,形状似叶片,平铺在枝干的表面,紧紧贴在茶树枝干皮上,难以剥离。苔藓是一种具有绿色假叶和假茎的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靠丝状的假根附着于茶树枝干,吸收水分和养分。发生规律:在5~6月温暖潮湿的季节生长最盛,进入高温炎热的夏季,生长很慢,秋季气温下降,苔藓、地衣又开始扩展,直至冬季才停滞下来。老茶园树势衰弱,树皮粗糙易发病。苔藓多发生在阴湿的茶园,地衣则在山地茶园发生较多。管理粗放,杂草丛生,土壤黏重及湿气滞留的茶园发病重。

茶园根结线虫的病害症状:茶苗根结线虫集中在土壤表层10~30M范围内,受害根系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畸形,须根少,病根很脆,容易折断,叶片发黄,干旱时引起大量落叶,以致枯死。发生规律:翌春气温上升至10℃以上时,线虫开始活动,二龄幼虫从卵壳中爬出,经流水、农具传播致茶幼嫩根尖侵入,吸取汁液并刺激组织形成虫瘿。

1.2 茶树主要害虫 小绿叶蝉的危害特点:以若虫、成虫刺吸嫩梢芽叶汁液,雌成虫在嫩梢内产卵,芽叶受害后表现凋萎,叶脉变红,叶尖叶缘枯焦,节间短缩,质地变脆。发生规律:高峰期在4~6月份和8~9月份。

茶黄蓟马的危害特点:在旱季发生,成虫、若虫均以锉吸式口器吸嫩叶汁液,集中危害芽。发生规律:生长季节一般10多天可完成1代。全年以9~11月间危害最重。

茶蚜的危害特点:嫩梢,受害芽叶萎缩,生长停止,甚至枯萎,它们的排泄可招致霉菌寄生。发生规律:气温16~20℃,相对湿度70%适于茶蚜发生,在4~5月发生较多。

茶盲蝽的危害特点:以成虫、若虫刺吸幼嫩芽叶,受害后芽面呈现红点,芽梢弯曲。发生规律:在5~7月发生较多。

茶黑毒蛾的危害特点:幼虫取食茶树成叶和嫩叶,咀食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吃光叶片,嫩梢,影响产量和质量。发生规律:在6~10月发生较多。

茶毛虫(痒辣子)的危害特点:取食叶片形成缺刻,危害严重时芽、叶、花、幼果都被吃光,影响树势和产量。发生规律:5~9月发生较多。

茶尺蠖的危害特点:咬食嫩叶边缘呈网状半透明膜斑,后期幼虫常将叶片咬食成较大而光滑的“C”形缺刻。发生规律:翌年3月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4月上中旬发生,世代重叠。

茶树介壳虫类的危害特点:蚧类以若虫、雌成虫聚集于茶树枝叶上,用针状口器吸取茶树汁液为害,使茶树丧失营养和水分。还分泌大量密露,引发茶煤烟病。发生规律:翌年4~5月产卵,雌虫具有陆续孕卵、产卵习性,卵产于介壳虫体下。6~8月若虫大量出现,雄虫多在叶片主脉上。8月下旬至10月雄成虫羽化。

1.3 茶园杂草 茶园中的杂草种类多,据调查有70多种,在茶园中常见的有灌木类:紫茎泽兰、飞机草。藤类:葛根藤、葛麻藤。竹类:小苦竹、刺竹、小黄竹。蕨类:毛蕨、小黄蕨。其它的有扫把灭、毛草、水草、节节草(鼻管草)、竹桐草、辣子草、狗尾草、稗草、马唐、牛筋草、碎米沙草等。

2 茶园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2.1 农业防治 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茶园是茶树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种群的栖息环境,所以在茶园里搭配种植樱桃树、香樟树、水冬瓜树、木姜子树、天竹桂树、玉兰花树、香椿树、酸苔树;增加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达到茶园系统中种群的平衡。

2.1.1 茶园冬季清园 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是茶树的休眠期,在这段时间茶叶已基本停采,茶工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茶园除草,人工用割草机切割灌木类、藤类、竹类、蕨类,开始茶园修剪封园,对于部份管理粗放的茶园修剪时,要疏枝,重修剪或台割,培植复壮树势。对于病虫害严重的茶园,采取清蔸亮脚的办法剪除茶丛下部的枯枝、纤弱枝、病虫枝、地衣、苔藓、膏药病、菟丝子以及害虫的卵块、虫茧、虫护囊。清理集中烧毁,然后用45%晶体石流合剂600g/667O,兑水51K/667O喷施茶树一次,防治剪口病菌感染,消灭越冬病

虫源。

2.1.2 深翻晒垡,合理施肥 每年11月至翌年1月要进行茶园深翻晒垡,加快茶园土壤的熟化,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温度。结合茶园深翻并开挖施肥沟,根据茶园土壤肥力和PH值来确定施肥种类和亩施用数量,冬季施足基肥,主要以有机肥、农家肥、油枯饼为主,配施磷肥和钾肥,一般的施用量:用有机肥或油枯饼120K/667O,农家肥250K/667O,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50K/667O,钾肥10K/667O,到5月底至6月初,雨水来临,土壤湿润,进入夏季施追肥,主要以尿素、复合肥为主,一般的施用量:尿素15K/667O或复合肥20K/667O,施追肥要培土覆盖,避免氮素挥发而影响肥效,同时会引来吸汁性害虫(如茶小绿叶蝉、茶蚜)的发生。

2.1.3 适时采摘 根据古茶园、老品种茶园、云抗10号茶园、云抗100号茶园的采摘要求,如果来年开春早,提早开园分批及时采摘,做到采留结合,兼顾采摘质量。通过采摘对茶小绿叶蝉、茶蚜、茶黄蓟马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减少害虫基数。夏秋季节,病虫害多,做到少留叶多采摘,适当推迟封园

时间。

2.2 物理防治 在茶园病虫草害物理防治中,利用害虫的趋性,用杀虫灯诱杀黑毒蛾、茶刺蛾;用蓝黄虫板诱杀茶叶小绿叶蝉、茶黄蓟马、人工人捕杀茶盲蝽、茶尺蠖虫茧、茶毛虫卵块、茶黑毒刺蛾虫苞;利用茶叶小绿叶蝉、茶象甲的假死性,6月中旬在茶树冠下用簸箕或塑料薄膜盛接,然后震荡茶树,将假死的成虫收集;用竹刀人工刮除茶树枝干上的蜡蚧类害虫、地衣、苔藓、菟丝子,最后集中烧毁。

2.3 生物防治

2.3.1 在茶园病虫害防治中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茶园中的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和茶蚕等害虫用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来防治。茶蚜、茶螨类、茶蚧类、茶盲蝽等用辣椒水,烟草水,除虫菊,鱼藤酮,印楝素,植物油乳剂,矿物油乳剂,松脂合剂,洗涤剂水等防治。

2.3.2 运用生态学原理,利用食草食虫动物进行生物防治 运用生态学原理,利用捕食者和被食者的关系来防治茶园里的虫害和草害,在茶园中种植的高层树种:樱桃树,香樟树,水冬瓜树,木姜子树,天竹桂树,玉兰树,香椿树,桂花树,给天敌: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和赤眼蜂等有益生物创造栖息环境。

中层的茶树和害虫,下层的杂草、害虫和微生物,利用食草食虫动物进行生物防治。在茶园中有选择性的放养黄牛、山羊、毛驴、旱鸭、鹅、火鸡、珍珠鸡、土杂鸡;茶树中的害虫是天敌和鸡的食物,茶树下层的部分杂草是黄牛、山羊、毛驴的食物,最后黄牛、山羊、毛驴、旱鸭、鹅、鸡的粪便回归于茶园,促进土壤生物的活动,加快有机质的分解,减少农药用量,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茶叶品质,是立体循环的生态系统。

2.4 化学农药防治

2.4.1 严格遵守农药的使用准则 严格按照农业部制定的行业标准,茶园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推荐使用的农药及剂型;实行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兼治,应用农药合理混用技术,达到一药多治的目的,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按现行茶园中适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严格控制农药施用量和安全间隔期。

2.4.2 加强预测预报,抓住防治的关键时期 根据不同茶园病虫草害的种类,发生时期,发生数量,确定防治对象。茶小绿叶蝉掌握在若虫数量上升时用药,黑刺粉虱在若虫盛期用药,黑毒刺蛾在卵孵化后期至3龄前用药,达到防治的目的。

2.4.3 合理选用农药 在茶园病虫草害防治过程中,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易降解的农药。推广使用苏云金杆菌(Bt),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结合应用啶虫脒类,吡虫啉类,联苯菊酯类,苯醚甲环唑类等化学农药。在生产中因病因虫施药。茶炭疽病在夏季5~6月或秋季8~10月,用百菌清100g/667O,兑水51K/667O;茶饼病,春季在3~5月,秋季在9~10月用百菌清100g/667O,兑水51K/667O;茶芽枯病在3~4月,用甲基托津100g/667O,兑水51K/667O;地衣、苔藓、菟丝子在冬季清园后用松脂酸钠450g/667O,兑水51K/667O;绿叶蝉在4~6月或8~9月,用联苯菊酯60ml/667O,兑水51K/667O;蓟马在8~11月,用啶虫脒45g/667O,兑水51K/667O;蚜虫在4~5月用吡虫啉36g/667O,兑水51K/667O;盲蝽在5~7月,用高效氯氟氰菊酯60ml/667O,兑水51K/667O;茶黑毒蛾在6~10月,用联苯菊酯60ml/667O,兑水51K/667O;茶毛虫在5~9月,用联苯菊酯60ml/667O,兑水51K/667O;茶尺蠖在3~4月,用溴氰菊酯60ml/667O,兑水51K/667O;介壳虫类,在冬季用松脂酸钠450g/667O,兑水51K/667O喷茶树干,春季4~5月用吡虫啉36g/667O,兑水51K/667O。在5~6月,是茶园杂草的萌发期和生长期,在这个时期,生产上选用莠去津300ml/667O,兑水51K/667O,向土壤喷雾杀灭小草和控制草籽萌发;6月~9月是茶园杂草的旺长期,在这个时期,选用百草枯360ml/667O,兑水51K/667O,定向喷雾,杀死杂草。

2.4.4 提高农药使用技术 准确掌握农药用药量,液体农药用量筒或量杯量取农药;固体可湿性粉剂用天平称称量农药,对于用量低的农药,要进行两次稀释,做到均匀喷雾,防止漏喷,达到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锐等.茶园生态建设的几种模式.云南农业2002(11):18

[2] 方华春.无公害茶园生产技术研究综述.茶叶科学技术2002(2):1-3

篇(4)

无性系良种可选用早生、优质、抗寒的品种,如鄂茶1号、鄂茶10号、福鼎大白、舒茶早、龙井43等品种,做到早生、中生和各种品种比例合理搭配,提高茶园素质,增强茶叶生产后劲。

2.加强茶园肥培管理

培土施肥。对茶园进行深耕培土,增施有机肥,配施无机营养元素和覆盖有机物等,是调节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也是茶园优质、高产、高效的物质基础。每年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开沟深施,667平方米施农家有机肥2000千克左右或饼肥200千克左右。对于新垦茶园,在种植前,进行行间深耕和重施有机肥,增加有效土层厚度和肥力。

追肥催芽。春茶萌动时,茶树对养分的吸收能力要比越冬期间强2倍。因此,追肥对催促茶树早发芽以及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起着重要作用。追肥在名优茶开采前20~30天开沟施入,沟深10厘米左右,以速效氮肥为主,每667平方米每次施用量(按纯氮计)不超过15千克,全年最高不超过60千克。

实行平衡施肥技术。根据调查研究茶园土壤种类、肥力背景值,针对不同茶区和不同园相茶园土壤营养元素的含量状况和茶树对养分的需求,通过施肥手段,有目的地对各种营养元素进行合理的供应与调节。在进行根系施肥的同时,还应辅之以树冠喷施叶面肥,及时补充所需的营养元素。

行间铺草。利用作物秸秆、草料和茶树修剪枝叶等覆盖茶园土壤,并及时翻埋,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提高土壤肥力。

间作绿肥。对幼龄茶园和改造的茶园,行间种植豆科绿肥作物,并结合深耕及时翻埋,培肥土壤。

3.推广立体生态茶园栽培技术

立体生态茶园是按照茶树系统发育的特点,按上、中、下(乔、灌、草)3层结构配置生态位,上层为乔木高大树种,如桂花、樟树、板栗、银杏等,每667平方米8~10株;中层为茶树,双行条植,每667平方米3000丛左右;下层为草本经济作物或绿肥,茶园道路种植行道树,如桂花、樟树或其他蜜源性植物。有利于天敌取食、栖息,满足生物多样性要求。是最佳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茶园模式。

4.采用科学合理的修剪、采摘技术

调整修剪时间,促进提早发芽。茶园轻修剪多在春茶或秋茶结束进行,也有在春茶前进行。春茶前和秋茶后修剪,使春梢发芽密度降低,并延缓春茶萌发,影响春茶产量。春茶后修剪的茶树,越冬芽多数是从夏、秋梢顶芽、腋芽分化孕育而成,芽位多、育芽时间长,芽苞充实、饱满,为壮芽、早发创造条件。春茶萌发时间比秋茶后修剪提早7~10天,能大幅地提高春茶的产量。同时在修剪时,还应结合深耕施肥,培养丰产型树冠。

根据生产需要,做到合理采摘。实行分批、分次、按标准及时采摘。注意留养、采养结合,切忌“一扫光”,提高茶园单产。一般春茶留鱼叶,夏、秋茶留一叶采。

5.抓好病虫草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采取生态防治、农艺措施、物理防治和生物制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

茶园禁止使用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眯、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硫丹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6.高标准改造中低产茶园

改树。更新茶树树冠与根系。根据茶树衰老程度采取不同程度的树体修剪或台刈,恢复强壮树势。凡树冠衰老、生产枝出现枯枝死干或“两层楼”现象,骨干枝不健壮的半衰老茶树适用重修剪,剪去树冠的1/3~1/2,夏、秋茶留养。树冠和骨干枝很衰老,病虫害严重,产量极低的衰老茶树,可在春茶结束后台刈。

篇(5)

1.1 AA级绿色食品茶的病虫害控制必须以营造良好稳定的茶园生态系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对病虫害的自然控制能力,一切有利于形成稳定复杂的茶园生态的技术措施,也必将有利于该系统对病虫害控制能力的发挥。良好稳定的茶园生态系统是众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种群的有机结合,而不是机械的拼凑。 因此,在营造绿色茶园生态系统程中,必须充分利用生态学的共生互惠、生态位、食物链等原理,不断丰富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1.2 复合生态茶园具有较强抵御外界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既有利于茶树的正常生长,而且稳定的茶园小气候为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果一茶、胶一茶、林一茶间作茶园昼夜温差较小,相对湿度变幅减小,而散射光照比率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含量提高,茶树生长势增强,茶叶产量和品质得到明显提高。

1.3 蜘蛛作为一种留守式的捕食性天敌,茶园中种类多,数量大,能捕食很多种类的茶园害虫。此外,茶园中自然存在着多种虫生真菌,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和流行潜能,尤其在害虫大发生时期,它们能在短期内摧毁害虫种群,如韦泊虫座孢等对江、浙、皖、湘、粤等地黑翅粉虱种群同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

2 合理运用各项农艺措施抑制病虫发生条件

2.1 抗病虫茶树品种选育和应用

茶树病虫害以茶树为主要食料来源,而且每一种类病虫因其自身生理生化特点,对茶树不同品种的喜好程度往往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已有茶树品种的研究结果看,对某些病虫抗性或者病虫对茶树品种的喜好,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绝对的质的差异。因此,如何将这些微小的差异逐渐扩大或创造新的差异并稳定起来,是今后茶树抗病虫育种的努力方向。 所以,到目前为止,选择完全抗病、抗虫或全面“免疫”的茶树新品种可操作性不强。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对于抗病虫茶树品种选育,我们已无能为力了。事实上,茶树对病虫害抵抗能力,除了表现在茶树不受或少受病虫危害外,还可以表现在茶树的“代偿能力”或称之为“补偿性生长能力”。如果茶树受病虫危害后,其补偿性生长等于或超过危害程度,那么茶树实际上也表现出强的抗性。因此,生长势旺盛、生长速度快、补偿生长能力强的茶树品种也是今后抗病虫品种选育的方向。 此外对于新建茶园来说,茶树品种的合理选择搭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危害和流行。如果种植单一茶树品种,一旦病虫对该品种适应后,如果病虫害发生,就很有可能造成快速蔓延和流行。所以,新建的绿色食品茶园应避免采用单一品种。

2.2 鲜叶采摘

茶树新长出来的幼芽嫩叶是茶叶生产的主要收获对象,同时也是众多趋嫩性病虫,如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跗线螨、茶蚜、黑翅粉虱、茶细蛾、茶芽枯病等活动、取食和繁殖场所。分批及时采摘嫩叶,不但可以保证茶叶质量,还能恶化病虫的生活环境。 幼龄或重新修剪后的茶园,留叶养蓬时,也应避开病虫发生的敏感期,比如小绿叶蝉高峰到来前,芽叶已停止生长,可以明显减轻其危害,秋末发出的幼嫩芽梢,即使不用作茶叶生产,也应尽量采摘,否则茶蚜发生严重。

2.3 合理修剪

合理的修剪制度不仅可以塑造良好的茶树树冠,而且不同程度的修剪还可以直接清除大量病虫。比如早春进行的蓬面整理和轻修剪,可以对小绿叶蝉、螨类和茶白星病等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更新蓬面的深修剪或重修剪,不仅可以去除叶部病虫,还可剪除危害枝条的茶梢蛾、茶蛀梗虫等钻蛀性害虫以及茶梢黑点病的病原。而台刈在复壮树势的同时,还可以去除更多的病虫,如不易根治的蚧壳类害虫;当然也会对茶园的小气候和生态产生一定的负作用,在采用时应加强肥培管理,加速茶树更新内复壮,减少负面影响。

2.4 耕作锄草

茶园耕作不仅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同时还是一项有效的茶园病虫控制措施,尤其是对土栖性病虫和表土或者在枯枝落叶上化蛹、羽化的害虫更为有效。结合秋季深耕施肥,可以将在表土、枯枝落叶中化蛹越冬的尺蠖类、部分刺蛾类(茶刺蛾、褐刺蛾)害虫和一些病原体以及土栖性害虫如茶丽纹象甲等,深埋到土中,阻止其羽化; 同时也可将深土层中生活的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暴露到土表,增加天敌的捕杀机会,明显减少来年的虫口数。

2.5 疏枝清园

茶园过分郁蔽,容易引起病虫危害,因为大多数的茶树害虫喜欢在郁蔽、潮湿、阴暗处栖息和繁衍。通过理去茶行边缘或茶篷下面过密的枝叶,促进通风透光,并结合深耕清除茶园枯枝落叶,恶化病虫栖息场所的环境条件,抑制病虫发生。

2.6 茶园排灌

合理的茶园排灌措施,可以促进茶树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虫的发生机会。高温干旱季节,容易诱发、加重茶赤叶斑病、云纹叶枯病、白绢病和茶短须螨等病虫危害,通过适当的灌溉可以降低环境温度,增加湿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抑制这些病虫的发生;相反在一些排水不良的茶园,茶树长势差,根病发生严重。

2.7 茶园施肥

茶园施肥主要作用是改善茶园土壤肥力,增强茶树生长势。合理的施肥也可以通过增强茶树的生活力和抗病虫力,减轻病虫危害。

篇(6)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131-02

霍山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尤其是霍山黄芽久负盛名,“霍山黄芽”“霍山黄大茶” 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霍山县现有茶园面积1.03万hm2,全年茶叶总产量6 100 t,产业综合产值达10亿元。

1 茶树病虫发生概况

1.1 病虫及天敌主要种类

霍山县茶园虫害主要有茶小绿叶蝉、烟翅叶蝉、茶尺蠖、茶蚕、茶毛虫、粉虱、广翅蜡蝉、碧蛾蜡蝉、茶橙瘿螨、茶蚜、茶小卷叶蛾、茶细蛾、茶蓑蛾、绿盲蝽蟓、斜纹夜蛾等,其中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烟翅叶蝉、粉虱、绿盲蝽蟓等为常发性害虫,茶毛虫、茶蚕、广翅蜡蝉、碧蛾蜡蝉、茶蚜、茶橙瘿螨、斜纹夜蛾等间歇局部重发。茶树病害主要有茶饼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等,其中茶饼病、茶炭疽病在局部茶园间歇重发。

天敌主要有:①捕食性昆虫。草蛉、猎蝽、瓢虫、步甲、蜻蜓等;②寄生性天敌。寄生蜂、寄生蝇和专性寄生微生物(白僵菌、专性病毒等)等;③其他食虫类天敌。蜘蛛、捕食螨、青蛙、蜥蜴、鸟类等。

1.2 病虫发生特点

一是茶树病虫害以虫害为主,危害较重,病害总体较轻。霍山黄芽茶采摘主要是嫩芽,对茶叶产量及品质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咀嚼式、刺吸式害虫。二是害虫发生存在演替变化。20世纪80―90年代主发害虫主要是茶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茶蚕等。近5年来,烟翅叶蝉、广翅蜡蝉、碧蛾蜡蝉、粉虱类、斜纹夜蛾、绿盲蝽蟓等次要害虫呈上升危害趋势,在部分茶园呈现重发。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粉虱等成为近年来霍山县茶树主要害虫。三是害虫主发区域相对突出。在部分梯田、坡地老化茶园茶叶小绿叶蝉发生较重,如衡山镇牛角冲梯田茶园、佛子岭乌米尖坡地茶园等;茶尺蠖在诸佛庵、衡山、佛子岭、落儿岭等地部分茶园常年发生。粉虱在部分老茶园及新植未成园茶园发生较重。

2 茶农在病虫防治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科学治理策略不清。霍山县是全国重点优质茶区,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是重点方向,茶农按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分类治理策略不清,缺乏将病虫害纳入茶园生态系进行综合控制的意识,存在随意散漫问题。对病虫害防治经济成本缺乏比较,往往是采取单一措施或不防控,造成防治成本过大或不防控影响茶叶损失。二是对茶叶农残认识不足,对禁限用农药品种辨析不清。近年来,农业部陆续公布了一大批明令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的农药,特别是茶树上禁、限用农药名录,茶农对其缺乏认知,防治茶树病虫害时,随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农残超标,影响到茶叶品质,甚至影响茶叶出口。三是防治适期把握不准,施药方法不当。茶农在治理虫害时,田间危害较重时才被动防治,错过最佳防治时期,施药欠缺科学方法,造成防效差。例如茶尺蠖、茶毛虫、茶蚕低龄幼虫具有群集性,必须在卵孵高峰至低龄期防治,高龄幼虫会扩散危害,防治效果差。碧蛾蜡蝉、广翅蜡蝉,主要是若虫刺吸嫩芽、嫩叶危害,必须在卵孵高峰至低龄若虫期进行化学防治。茶小绿叶蝉生性畏光,晴天白天则隐藏在茶篷内,主要刺吸嫩芽、嫩叶,防治需对茶冠内外和叶面叶背均匀喷雾施药[1-2]。

3 绿色防控对策

霍山县是国家生态县,茶树病x害治理既要符合生态县建设的要求,又要符合茶叶产业发展的需要。实行茶树病虫综合治理(IPM),应从茶园生态系的整体平衡来考虑,不能只局限于防治对象,既要考虑当前的利益和效益,更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茶叶产业的持久发展,要采取绿色防控技术对策,综合考虑防控经济成本,从而达到最佳防控效果。

3.1 实行生态调控

茶园是茶树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种群的栖息生境,保持好茶园环境的生态平衡以及重视茶园周围的生态环境建设,有助于茶园生态系维持生物多样性,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以达到茶园生态系中生物种群的平衡,这是做好综合防治必不可少的外部生态条件。

一是维护茶园周边生态植被。新建茶园尽量选择山区和半山区,周围要有比较丰富的植被,茶园周围适当保留松杉乔灌树林、竹园等植被,现有茶园改造时,在茶园周边种植适宜树种,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二是改善茶园内生态环境。茶园实行茶与林、竹邻作,与其他作物间作,适当保留茶园内及茶坡、茶梯边木竹绿化植被,茶园行间种植蚕豆、豌豆、早大豆、紫云英等显花作物,丰富茶园植被,吸引天敌及中性昆虫,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加茶园内蜘蛛、寄生蜂等天敌的种群数量,利用天敌来控制茶小绿叶蝉、茶尺蠖、黑刺粉虱、茶蚜等的发生[3]。

3.2 应用农业措施防控

一是实行种苗准入制度。对县内使用的茶苗,一律实行种苗无检疫性病虫准入制度,选用无病虫害、健壮的茶苗,杜绝新的病虫害传入。二是推广茶树健康栽培。对低产茶园进行合理修剪、台刈;对生长郁蔽的茶园通过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能有效控制喜阴湿、畏光的粉虱类、橙瘿螨类、黄蓟马类、蚧壳虫类等虫害的发生。三是实行平衡施肥。通过实行平衡施肥,少用或不用化肥,多施有机肥,提高茶树的抗、耐病虫危害能力,减少(轻)螨类和茶饼病、炭疽病的发生几率。四是提倡茶园清洁化。提倡早春和秋冬季节茶园清洁化,及时清除病残枝叶,可有效降低病虫害初期发生量。五是人工摘除卵块和群集幼虫。对于茶小绿叶蝉带状卵块和茶尺蠖、茶毛虫低龄幼虫具有群集性,在茶园农事操作时,及时摘除有卵块、幼虫聚集的枝梢,就地踩灭降低虫口基数[4]。

3.3 实施理化诱控

一是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杀虫灯对茶尺蠖、茶蚕、茶毛虫、卷叶蛾、刺蛾类、叶蝉、粉虱、蜡蝉等害虫的成虫起到很好的诱杀效果,直接有效地减轻害虫的发生量。二是安装茶毛虫、茶尺蠖、茶蚕、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组合诱捕器、诱杀成虫,减少成虫产卵,从而降低幼虫基数。三是安装黄板、绿板诱杀茶小绿叶蝉、粉虱、蜡蝉、茶蚜等,降低虫口基数。

3.4 科学施药防治

按有机茶园、绿色食品茶园、无公害茶园分类指导,规范治理。在农药的使用原则上,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对农药的要求不强调其“杀灭”作用,而是更注重于“调节”,对虫量达标需重点防治的茶园进行药剂配套防治。要根据经济阈值进行防治,低于阈值的可不防治。

一是选择高效安全的农药品种。在国家已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的一些农药基础上,茶树还单独规定了一些禁限用农药名录,要严格执行。茶树病虫害防治推荐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的农药。二是做好农药品种替代。用低水溶性(脂溶性)农药替代高水溶性农药。要求用来替换的农药品种对目标病虫害具有高效,有一定的防治谱;降解快、残留低、水溶解度低,检测能达到欧盟等主要茶叶进口国的 MRL标准;安全间隔期较短(5~7 d),适于在茶叶生产中使用;对人畜低毒,使用安全。三是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的标准使用农药。要注意施药质量,避免农药大量流失,要提倡农药的轮换使用。

4 结语

茶树病虫害防控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须与生态县建设、茶叶产业发展相适应,充分调动多方面力量参与、投入,切实做好绿色防控。一是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G色植保”理念,做好茶树病虫监测预警,开展绿色防控试验示范,抓好茶树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二是培育新型茶农,举办茶农田间学校,使茶农能科学决策茶树病虫害治理,要加大对茶叶生产大户、茶叶示范基地的生产指导培训,在实践中培育茶农 “良好农业规范(GAP)”。

5 参考文献

[1] 林新强.永春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浅析[J].自然科学(文摘版),2016,14(4):212.

篇(7)

中图分类号:S571.1;S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2-0289-03

Soil Fertility and Profile Feature of Heavy Metal Content in Three Different Ecological Models of Niaowang Tea in Guizhou Province

ZHANG Jia-chun1,LIN Shao-xia2,ZHANG Qing-hai2,HE Teng-bing1,LIN Chang-hu1,3

(1.Agricultural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2.Guizhou Academy of Testing and Analysis,Guiyang 550002, China;3.Guizhou Academy of Sciences,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The soils from three different ecological models(original tea garden,artificial tea garden and natural woodland) of Niaowang tea in Guizhou province were collected. The contents of soil nutrients (organic matter content, N, P, K)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features of heavy metals(Cr, As, Pb, Hg, Cd) in soil profil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fertility of three ecological models was high. Soil fertility index grades such as available nitrogen, available P, available K, organic matter were Ⅰ and Ⅱ. The orders of soil fertility among these three gardens were original tea garden>natural woodland>artificial tea garden. The soil profile features of heavy metals of Niaowang tea origins in three different ecological models were depicted. The content of five heavy metals was different in two different soil phases. The orders of Cr、As and Pb content were artificial tea garden> natural woodland> original tea garden in 0~20 cm. The orders of Hg and Cd content were artificial tea garden >original tea garden> natural woodland. The orders of Cr and As content were artificial tea garden> natural woodland> original tea garden in 20~40 cm. The orders of Pb、Cd and Hg content were artificial tea garden> original tea garden> natural woodland.

Key words: Niaowang tea; different ecological model; soil fertility; heavy metals; profile feature

茶作为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兼有食用、药用等多种功能,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饮品。中国茶产业具有产区分布广、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等特点,全国共有21个省(区、市)967个县(市)生产茶叶,拥有茶园面积171.96万hm2,茶叶产量达到125.76万t。贵州省是中国茶叶生产的重要省份之一,茶叶种植总面积达10.52万hm2,年产各类茶叶3.49万t[1],茶产业在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有关茶叶质量安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已有研究表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会对茶园土壤造成污染,进而影响茶叶的质量安全[2-4]。

贵州鸟王茶又称云雾茶,是贵州省惟一、全国罕见的有碑文记载的贡茶,为贵州省特有的珍稀品种。鸟王茶作为贵州省的三大名茶之一,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发展状况对振兴整个贵州省茶叶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鸟王茶3种不同生态模式-野生茶园、人工茶园、天然林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和分析了不同生态模式下土壤肥力与重金属污染状况, 以期为促进科学规划建设新茶园,改良土壤条件,进一步提高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样的采集与制备

1.1.1 土样采集 采用GPS定位,于2009年3月和2010年4月在贵州省贵定县对鸟王茶产地3种不同生态模式(野生茶园、人工茶园和天然林地)的土壤进行土样的采集。每个点采集土壤混合样和0~20 cm、20 cm~40 cm土壤剖面样品,合计采集119份土壤样品,其中混合样89份,土壤剖面样品30份。

1.1.2 样品制备 将采集的样品分别装入洁净的布袋,带回实验室风干,剔除植物残体、大砾石等非土壤物质,同时避免灰尘和酸、碱等污染。取风干样品充分混合后用木棍碾压过1 mm尼龙筛,按四分法取出部分土样进一步用玛瑙研细,过0.25 mm尼龙筛,将过筛样品置于密封袋中并做好标签,放入干燥器中保存备用。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土壤化学指标:有机质采用高温外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pH采用电极电位法(土水比1.0∶2.5)测定,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有效磷采用盐酸-氟化氨提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采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5]。土壤重金属:As、Hg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6,7],Cr、Pb采用ICP-MS测定[8],Cd采用ICP-AES测定[9]。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态模式的土壤pH及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由表1可知,贵州鸟王茶3种生态模式的土壤肥力水平较高,这与优质高效高产茶园的土壤营养诊断指标相符[10]。3种生态模式的土壤肥力从高到低依次为野生茶园、天然林地、人工茶园。茶树是喜酸性土壤植物,其适宜生长的pH为4.5~6.0,pH高于6.0,茶树生长将逐渐停滞甚至死亡;pH低于4.5,茶树的生长将受到抑制,并对茶叶品质带来不良影响。贵州鸟王茶产地土壤不同生态模式的土壤pH为4.70~4.84,说明鸟王茶产地土壤的酸碱度为茶树生长发育最适酸碱度。

2.2 不同生态模式的土壤肥力差异特征

根据土壤肥力指标分级参考指标(表2),总的来看3种生态模式土壤肥力水平较高,具体的分级指标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土壤肥力指标等级大部分为Ⅰ或Ⅱ级。

鸟王茶生长的野生茶园多为灌草丛,其土壤酸碱度与天然林地差异不大。长期栽培茶树的土壤常有进一步酸化的趋势。因此人工茶园土壤pH处于较低水平。野生茶园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天然林地和人工茶园,主要是由于野生茶园植被覆盖率高,能有效减弱雨水对土壤氮、磷、钾的溶蚀作用,同时促进了有机物的分解。同理,天然林地植被条件好于人工茶园,所以天然林地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于人工茶园土壤。总体来说,鸟王茶产地土壤氮、磷、钾含量较丰富。

有机质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它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是茶园土壤熟化程度和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具有最要影响。由于环境特征和植被类型的差异,使得土壤有机质具有不同的累积和迁移途径。贵州鸟王茶产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处于优良等级。野生鸟王茶多生长在高大乔木下的灌木林和草丛中,能够有效地减弱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同时有利于蓄积水分,维持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小动物活性,促使大量的动植物残体进入土壤,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天然林地由于植物生长量低于野生区域,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相对较少,其有机质含量相对低于野生区域。人工茶园由于枯枝落叶回归较少,主要通过人为施入有机肥来抵消由于茶园土壤侵蚀和茶叶收获等原因造成的有机质损失,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2.3 不同生态模式的土壤剖面重金属含量特征

由表4可知,5种重金属含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中有所差异,总体趋势是随土壤剖面深度加深重金属含量呈递减趋势,其中Cr、Hg、Pb含量表现为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加深重金属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外界因素对这3种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大;Cd、As含量随土壤剖面深度变化不大。通过对不同生态模式的土壤剖面重金属含量比较可以看出,0~20 cm土层中,Cr、As和Pb含量表现为人工茶园>天然林地>野生茶园,Hg和Cd含量则表现为人工茶园>野生茶园>天然林地。20~40 cm土层中,Cr和As含量表现为人工茶园>天然林地>野生茶园,Pb、Cd和Hg含量表现为人工茶园>野生茶园>天然林地。

3 结论

1)鸟王茶3种生态模式的土壤肥力水平较高,除人工茶园碱解氮的含量偏低,属于Ⅲ级外,其他生态模式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等级均为Ⅰ或Ⅱ级。3种生态模式的土壤肥力水平高低顺序依次为野生茶园、天然林地、人工茶园。3种生态模式的土壤pH为4.70~4.84。

2)不同生态模式的土壤剖面重金属含量比较分析结果显示,0~20 cm土层中,Cr、As和Pb含量表现为人工茶园>天然林地>野生茶园,Hg和Cd含量表现为人工茶园>野生茶园>天然林地;20~40 cm土层中,Cr和As含量表现为人工茶园>天然林地>野生茶园,Pb、Cd和Hg含量表现为人工茶园>野生茶园>天然林地。

参考文献:

[1] 陆景冈,唐根年,毛东明,等.土壤地质环境与茶叶的内在品质[J].茶叶,2009,35(1):19-21.

[2] 袁 建,鞠兴荣,汪海峰,等.茶叶中有害金属元素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J].食品科学,2004,25(11):259-263.

[3] 黄 苹,谭 和,陈能武.茶叶与土壤中铜含量的相关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3,16(1):51-53.

[4] 肖润林,王久荣,彭佩钦,等.长江流域丘陵茶园的生态问题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3):585-589.

[5]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6] GB/T 17135-1997,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S].

[7] GB/T 17136-1997,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S].

篇(8)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139-01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茶,是都匀市的主要经济作物,现有茶园面积1.49万hm2,可采茶园逾0.63万hm2。由于茶叶种植面积大,近年来有害生物呈加重发生态势。摸清其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特点,开展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十分必要。为有效控制茶园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危害,提高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水平,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促进都匀市茶叶生产健康发展,笔者于2010―2013年在贵州省都匀市对茶园有害生物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概况

调查地点设在贵州省都匀市毛尖镇茶叶种植区,调查总面积10 hm2。调查时间为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

1.2 调查方法

1.2.1 病虫调查方法。在茶叶生长期间每隔10~15 d调查1次,采取对根际和根际土壤取样调查及干、枝、叶、花上收集的方法进行普查,采集的病虫害标本带回实验室鉴定,调查过程中观察记载病虫危害茶叶植株部位及危害症状。同时,在茶叶种植园内安装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每10 d调查1次,对诱集昆虫带回实验室鉴定。

1.2.2 杂草调查方法。采用唐洪元等[1]提出的五级目测法进行,调查时记载杂草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

1.2.3 害鼠调查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工具为木板鼠夹,花生仁作诱饵,对捕获的鼠类进行种类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生病虫主要种类

通过在贵州省都匀市毛尖镇茶叶种植区调查,在茶园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19种,其中,病害有7种,即茶白星病、茶饼病、茶轮斑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叶斑病、茶白绢病等;主要害虫有12种,即茶小绿叶蝉、茶蓟马、茶蚜、黑粉刺虱、茶毛虫、云尺蠖、油桐尺蠖、小白尺蠖、茶蓑蛾、大蓑蛾、小地老虎、铜绿金龟子等。

2.2 发生杂草主要种类

茶园发生主要杂草种类有马唐、狗尾草、蟋蟀草、狗牙根、辣蓼、白茅、棒头草、看麦粮、早熟禾、繁缕、莎草、马兰、毛茛、野塘蒿、刺儿菜、黄花蒿、通泉草、车前草、蟋蟀草、马齿笕等20余种,占杂草发生量的90%以上。

2.3 发生害鼠主要种类

茶园发生害鼠主要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4种,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总鼠数的80%以上,捕获率在3%~8%。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茶园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为重点,抓住防治关键时期,选择生物农药,适时采用化学防治的防治策略。

3.1 农业防治

在春茶萌芽前及时进行修剪,清除田间病虫枝叶,及时进行人工除草,清洁田园,施足底肥。在茶青采摘的季节,及时进行采摘茶青,增产增效,创造一个利于茶叶生长、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生态环境,从而减轻茶叶病虫的发生和危害。

3.2 物理防治

杀虫灯诱杀害虫的一种高科技绿色无公害杀虫技术,具有无环境污染,对人、畜安全、使用方便、诱杀效果显著等优点。因此,在茶园应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控虫技术和黄板诱杀害虫技术,可大大减少田间害虫危害。太阳能杀虫灯按照每3.3 hm2茶园安装1盏进行诱杀害虫;黄板按照茶园悬挂25 cm×20 cm黄板375块/hm2为宜。茶园除草可以通过物理除草、覆膜等办法对杂草进行抑制。

3.3 化学防治

要加强病虫鼠害监测,搞好病虫鼠害调查,掌握病虫鼠害发生动态,抓住防治关键时期开展防治病虫鼠害工作。在病虫防治时,禁止使用甲胺磷、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对天敌杀伤力较强的农药,推广使用阿维菌素、吡虫啉、苏云金杆菌等高效、低毒、低残毒的生物农药,严格把握施药剂量及鲜叶采摘安全间隔期。茶园除草应该选择在冬季休茶时,对土壤进行处理杀死草籽,减少杂草,可选用草甘膦、克芜踪等除草剂,除草效果可达90%左右。鼠害防治推广使用毒饵站灭鼠技术[3],选择使用高效、低毒、无二次中毒的抗凝血杀鼠剂,如溴敌隆、溴鼠灵等,可有效地控制鼠类的发生危害[4]。

4 参考文献

[1] 唐洪元,王学鹗.上海郊区农田主要杂草生长发育研究(Ⅱ)[J].杂草学报,1989,3(4):14-19.

篇(9)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01-1

无公害茶叶主要指在无公害生产条件下,根据一定操作规程,生产出符合无公害质量要求指标的成品茶,保障消费者权益。随着我国种植茶树规模的不断加大,茶树品种繁多,其中有机茶、无公害茶等深受人们喜欢,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将对无公害茶树的栽培技术进行分析与阐述,以为茶农提供参考依据。

1 无公害茶树种植基地的选择

种植无公害茶树应尽量选择离污染源较远、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并具备可持续生产能力。其中土壤环境质量、空气质量、茶园环境以及茶园灌溉用水等均符合无公害茶叶的生产标准。新建的茶园基地适宜选择水质良好、空气清新、周围5km范围内没有排放有害物质的矿山、工厂等,距离居民生活区、农田作物区1千米的山坡地位置,并确保茶园的沟边、路边建设防护林,保障茶园生态环境;对于已经建好的茶园,如果周围环境比较好,可以就地改造无公害茶园;如果自身环境条件不良,应在其中选择条件适中的,改成无公害茶园,如果环境条件污染比较严重,应选择该种其他物种,再选择其他良好地区建设茶园,以保证树种的优质成长环境。

2 茶苗品种的选择

在选择茶树品种时,应根据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的不同抗虫性等特点,选择丰产、优质、抗性强的品种,在不同区域内搭配种植,这样既能有效避免茶树品种抗虫性的弱化,也能降低栽植成本。同时,应保证茶树苗高在20cm以上,栽植时选择条栽与丛栽的方式,保证各行距与丛距控制在1.5m和0.3m左右,避免密度过大而造成的树势降低。

3 茶园的科学管理

3.1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能确保茶园内土壤通风透气,促进茶树根系的成长及微生物活动。一般应在秋季进行一次深翻,能够将落叶层和表土中的越冬害虫、病原菌等深埋入土中,并将越冬害虫翻到土壤表面并致其死亡。深耕结合培土方式能够造成茶尺蠖等害虫无法羽化出土,而勤除杂草则能够减轻假眼小绿叶蝉的病害产生。

3.2合理施肥

适当施肥能有效提高茶树营养、增强抗逆性。在给茶树施肥时,应注意根据茶树所需养分的不同,采取平衡施肥或者测土施肥的方法。以沤肥、农家肥、堆肥等有机化肥作为积肥,再辅助补充钾肥、磷肥等,不能一味施加氮肥,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另外,还应确保茶树保持正常水分,在地势低洼的地区注意开渠排水,避免茶树根部受到病虫危害困扰。

3.3防治病、虫、草害

一是通过色彩、灯光等外在因素诱杀害虫,并辅以人工、机械捕杀害虫;二是茶园园林化,利用生物防治、以虫治虫等方式,降低害虫卵的繁殖,并保护我国有益生物与害虫天敌。三是利用动物类、微生物类、植物类农药,例如华光霉素、春雷霉素、颗粒体病毒、乳状芽孢杆菌、昆虫病原线虫、鱼藤酮等,降低病、虫、草害等带来的损失。

4 茶园地面覆盖技术

通过农作物秸秆、绿肥等覆盖茶园土壤,能够保持土壤水分、提高茶园的耕作效率,保证土壤、动植物、微生物的生物循环与物质循环,加强土壤的长期肥力。选择覆盖的材料应因地制宜,如选择无污染的豆秸、稻草、杂草、落叶等,覆盖的厚度以其不露出地面为宜,一般约10cm左右。每年应覆盖两次,第一次选择5、6月份,利于避免草害并抗旱保水;第二次在10、11月份,可有效防止冻害。

5 茶树的修剪与采摘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情况以及修建目的可分为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以及重修剪等方法,以复壮树势,优化树形树冠。重修剪主要以改善茶园树冠为主,可选择波尔多液对树干进行清洗,有效防治剪口病菌和苔藓感染。对覆盖度较大的茶园,适宜每年对茶树进行一次边缘修剪,并保证茶行间距,利用通风透光与田间作业等,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另外,修剪枝叶也应留在茶园中,用于培肥土壤,但是粗干枝和病虫枝条应清除。

根据茶树的生长特点以及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不同要求,应根据“量质兼顾、采留结合、因园制宜”的原则,适时采摘茶叶。手工采茶应采取提手采的方式,确保芽叶的新鲜、完整、均匀,其中不夹杂鳞片、茶果、鱼叶、老枝叶等,不能抓采或者捋采。对发芽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可采取机采方式,但是采茶机应使用机油和无铅汽油,以防止污染茶树、茶叶及土壤。摘好的茶叶鲜叶用干净、通风性好的竹编网茶蓝或者篓筐盛装,采好的茶叶及时运到茶厂加工,避免鲜叶变质或被污染。

参考文献

[1]石春华.茶树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N].浙江大学:农业推广.2005

[2]戴任.无公害茶园虫害控制技术[J].安徽科技.2010(1)

篇(10)

原生态茶园――绿色与生态

怡品茗大湾原生态茶园始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处英德市大湾镇,毗邻阳山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行走在大湾原生态茶园中,高低起伏的地形,幽深静谧的茶园,自然生长的茶丛,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片茶园,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周边丛林密布,云雾缭绕,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水资源丰富,茶园遍布相思树,而多年未被开发,形成了极好的原始生态环境,当地人冠以“小桂林”之称,这也奠定了优质高浓香红茶的环境基础。

管理技术――农耕与科学

怡品茗茶园管理追求因地制宜,遵循传统的农耕方式与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在茶树养育上,茶农们按需为每一个茶树施加有机肥,同时也利用了虫害的驱黄性放置了黄色黏虫板,起到真正的绿色、环保、除虫防病的作用,此外,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最大程度减少了对茶树的伤害,让每一颗茶树都能在最自然的环境中,生长出优质的茶鲜叶。

优质品种――英红九号

品种质量是茶叶高品质的先天要素。大湾原生态茶园种植的英红九号茶树品种,大多数保留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种植下的英红九号茶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云南引进大叶种茶树品种,经过多年的选育、研发,创建得到高产优质的英红九号茶树品种,而这品种自然天成的精华,是一般红茶达不到的品质;其内含物质丰富,茶汤红艳,入口浓醇,是一般红茶达不到的高浓;其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高,表现出的高鲜爽度和花果甜香,是一般红茶达不到的高香,这种沉浸在茶汤中的内敛,也成为怡品茗高浓香红茶的基础。

篇(11)

关键词:密植速生茶园;三峡库区;生态平衡;发展对策

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库区每年都会根据产业调整以及库区生态保护的需要,种植一些经济林木。如三峡大坝坝头的秭归县,近3年来通过三峡库区发展项目中的茶叶项目支持,每年至少发展新茶园333hm2,而且全部是以密植茶园的形式发展。按照规划,该县今后几年将继续按照这个速度发展,直至全县茶园面积达到667hm2。因此,有必要从保持库区生态平衡、维护三峡大坝安全的角度,重新认识发展密植速生茶园的意义,进一步完善密植速生配套技术,以指导库区茶园的建设与发展。

1对密植茶园的历史评介

20世纪70年代,贵州省湄潭茶叶研究所从实践中总结出1套茶树种植技术,即密植速生。密植速生技术在全国各地都有推广,包括三峡地区的一些茶区。实践证明:密植速生茶园较之传统的以单条方式种植的茶园,特点在于“早投产、早高产、早收益”。例如一般单条播的传统茶园,播种后经3~4年培育才能成园投产,而密植速生茶园大都第2年便可采摘。传统茶园单条播茶园至少播种8年后才能进入高产期,传统的稀窝大蔸茶园需时间则更长,而密植速生茶园5年即进入高产期,干茶最高产量可达3750~4500kg/hm2。

最初从贵州湄潭移植的茶园密植技术,曾落户于原太平溪公社(今三峡大坝北岸的太平溪镇)的水井沟,由于是试验示范,面积仅360m2,平地种植。1974年冬选用良种,采用种子直播,突出密植这个中心,建园标准很高,并综合利用土、肥、水、剪、保、采等农业技术措施,实施了高水平的管理,加上西陵峡适宜的茶树生长环境,直播后2年时间,即育成了“矮、密、壮、阔”的丰产树型,并行小采,即已有产量记载,第3年产量1728kg/hm2,第4年产量3270kg/hm2,第5年产量达到3780kg/hm2。该试验小区5年合计干茶产量9195kg,茶叶收入31800元,按5年平均,产量1839kg/hm2,收入6360元/hm2。该试验示范带动了后来三峡地区密植速生茶园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2重新认识茶园密植,发挥其在维护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三峡境内山高坡陡,暴雨集中,自古存在水土流失问题。过去三峡由于降雨量多,地表径流大,丰富的地表水作用于山体坡面上,形成了强大的冲蚀力,逐渐使浅沟变为深沟,短沟变为长沟,形成沟壑纵横、河网密布的自然景观,这种地势地貌又加剧了水土流失。据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分析: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34600km2,占总土地面积的58.35%。其中,轻度流失面积6121km2,占流失总面积的17.69%;中度流失10493km2,占总流失面积的30.33%;强度流失面积11451km2,占33.10%;极强度流失面积5852km2,占16.91%;剧烈流失面积683km2,占1.97%。三峡库区属水土流失强度侵蚀区,年均侵蚀量达2亿吨以上,区内达到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失面积的51.97%[1]。

三峡大坝建成后,虽然出库泥沙量已大大减少,但库区内大量泥沙仍滞留于库区,这就是说库区水土流失依然存在。以开县为例,其幅员面积3959km2,按照该县水土保持委员会过去提供的年数据资料,水土流失面积2707km2,占幅员面积的68.37%。又据新华水文站测得的输沙量情况分析,输沙量年均为1010万吨,以三峡工程服务年限100年计,开县输沙量就相当于1/4库容。[2]由此可见,防治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始终是库区生态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陈养于2007年的试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当日降雨水平大致相当(均在60mm左右),水土流失的程度与坡度、坡长成正相关关系,如他测得坡度为15°、坡长为55mm,日冲刷量为12.41m3/hm2;坡度35°、坡长51mm,日冲刷量为24.81m3/hm2;坡度22°、坡长124mm,日冲刷量为36.46m3/hm2;坡度35°、坡长200mm,日冲刷量为41.15m3/hm2。无论何种密植程度的茶园,都有降低水土流失的作用,而密植速生茶园能迅速覆盖行间,植株枝繁叶茂,根系盘根错节,固着土肥的作用更明显。如丛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61.94m3/hm2;单条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23.97m3/hm2;采用双条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11.99m3/hm2;采用多条栽种植方式,茶园日冲刷量为6.00m3/hm2。也就是若以丛栽茶园的水土流失量为100%,采用单条植的水土流失量可降低到38.70%,采用双条植可降低到19.36%,采用多条植的可降低到9.69%[3]。

由以上不难看出,在三峡库区发展密植速生茶园,不仅有利于安置移民,维护库区的社会稳定;而且从库区生态平衡、大坝安全的角度看,用密植茶园作为植物性的措施,有利于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条件,促进退耕还林工作,降低水土流失,减少入库泥沙,保障三峡水利枢纽的优质高效和延长寿命,推进长江流域的全面开发及经济建设,对于维护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3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推动三峡库区密植茶园建设

围绕保护库区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突出防止水土流失这个重点,三峡库区的密植茶园建设应特别注意以下技术措施的运用。

一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选择建园模式。即在积极推广山地行之有效的“山顶戴帽子,山腰结带子,山脚穿鞋子”的土地利用方式基础上,尽量选用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特别是结合三峡地区的气候环境,采用茶—柑二元复合种植模式,或者茶—柑—杉三元复合种植模式。有研究表明,在多种种植模式的比较中,此2种种植模式不仅能大大降低水土流失,而且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4]。这对于安置库区移民、提高库区人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建立蓄排系统。水土流失使表土不断冲蚀,造成茶园浅(即土层浅)、漏(即砾石含量高)、缺(即养分缺乏),并增加泥沙入库量。因此,结合茶园规划建设,建立良好的茶园蓄排水系统,力求做到小雨不出沟,大雨不出园,对于保水保土保肥,减少泥沙入库量是完全必要的。

三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确定种植方式。封行成园,提早投产,对于库区水土保持的意义重大。因此,茶园种植宜采用2条、3条甚至多条植,力求实现1年种植,2年开采,3~5年达到高产。同时茶树种植要采用等高带状条植,茶蔸错开成“品”字形,并在每一个茶蔸中间用黏土培土,做成鱼鳞状。

四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运用综合技术。茶园水土保持技术很多,如深耕改土、重施基肥,可以增加茶园蓄水能力,促进茶树旺盛生长。采用定型修剪,增加树冠分枝密度,扩大树冠覆盖度,有助于减少雨水直接冲击地面,造成地表径流。特别是对于刚种植到茶园茶树尚未封行的一段时期,充分利用山地草资源较丰富的优势,实行幼龄茶园全面覆盖,有利于克服水土流失难关。研究表明:在坡度为5°的幼龄茶园里,用拦铺草约2250kg/hm2,土壤流失量是未铺草的1/15;在坡度为20°的幼龄茶园里,拦铺同量的草,土壤流失量是未铺草的1/7。不仅如此,铺草茶园与茶园相比,全氮量由0.93%提高到1.20%~1.34%;有效磷由12.50%提高到18.545%[5]。

4参考文献

[1]李卫红,彭补拙.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特点及环境危害防治措施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3,2(4):331-338.

[2]柳建龙,谭正明.开县库区水土流失浅析[J].重庆环境科学,1999(5):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