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8 16:51:3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208-2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高校平稳快速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教学质量管理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机制,是高校生命的重要保障。在当今高校日益着重强调教学质量的情况下,高校教学质量却出现了滑坡现象,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不高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有必要针对现今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深入讨论,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不仅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有所帮助,而且对提高高校办学水平也有所裨益,应当成为重点研究的对象。

1 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现存问题

1.1 管理思想方面还不够适应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思想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统领和指导作用,但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思想仍相对落后,致使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成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第一,高校质量管理人员的思想还处于以经验为指导的质量管理阶段,仍存在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拿来主义的思维定势,管理呈习惯化与简单化,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教学管理手段,而且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成绩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致使教学质量管理初衷被扭曲,功利性增强,教学质量管理效率无法得到提高;第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分依靠规章制度,一味按照规定有无进行管理,这是对教学质量管理本质的误解,会使管理沦为检查,造成形式主义的泛滥,这样的管理只是做做样子,不会得到实际效果;第三,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缺乏改进措施,再完美的管理体系也会因时间、环境、形式、条件的变化而缺陷尽显,必须得到及时的改进,这样才能永葆教学质量管理的生命活力,使得教学质量管理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2 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素质还不够适应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管理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管理的水平,影响着高校教学的质量。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人员是以管理来推动高校教育发展的,教学质量管理不仅包括管理工作,还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与创造性的调动,这是对教师的教学服务,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服务,所以说,教学质量管理同时具备行政管理与服务管理的双重特点,质量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管理观念,也要掌握扎实的管理知识,这样才能符合管理工作的要求,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发展。但实际上,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的真正素质还远不能达到这些要求,他们的管理方面单一,不重视教学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兼具思想、知识与能力的一般规律,缺乏对教学质量管理本质的深刻认识,无法对服务主体做到真正的认识、理解与重视,导致了作为教学质量管理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缺失,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1.3 评价体系不够适应

高校教学质量可以通过教学质量管理手段加以提高,但教学质量管理的效果却缺乏实际评价方法来予以评定,更不具备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这大大制约着教学质量管理能力的提高。很多人认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众多指标体系都可以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评价标准,但实际上,这些标准只能用来衡量高校教学质量,而不能用来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因为教学质量的高低只能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评价指标,而教学质量管理效果的好坏还需结合其他角度的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价。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更会间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 投入力量尚显不足

由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使得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不被重视。而且,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内部繁杂的协调控制才能够良好运作,但有的学校领导缺乏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知识与常识,不能及时处理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信息,导致教育质量管理实际处于无效状态。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教学质量管理人员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上,造成了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停滞。

2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树立更加科学的管理观念

首先,建立以人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应注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促进人的提升为根本目的。这既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的学业质量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管理方面上,又表现在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价值取向上,也表现在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和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上;其次,建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念指教学质量管理所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所有因素和工作环节的全方位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全校领导与师生全员参与管理;再次,建立动态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因为在教学质量管理进行的过程中,任何质量因素都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以,教学质量管理应当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持续性改进的过程。

2.2 健全和实行更加严谨的管理制度

健全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管理效果的基础。首先,教研室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负责实际工作并及时反馈相应信息;其次,完善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明晰每个教职工的教学质量管理责任与权力,并明确考核标准与奖惩措施;再次,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反馈制度,通过及时全面的信息收集与分析,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2.3 完善和使用更加高效的评价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起到监测和监督作用,而且可以起到改进教学质量管理存留问题及确保教学质量在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下获得大幅度提升的作用。

2.4 进一步形成教职员工人人负责的局面

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为了激发全校教职员工的教学质量管理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来,应大力开展组织与动员工作,并对全校领导与教职员工进行教学质量管理培训和教育。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加强对教学质量管理必要性的教育,提高全校教职员工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增强其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苏君业,李玉先.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1,03:89-90.

[2] 何丽华,林思祖,吴承祯,马祥庆,何东进.6西格玛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85-89.

[3] 季宇.基于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7:14-15.

[4] 覃翠英.ISO9000标准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5] 赵贵波.西工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6] 万薇.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评价[D].南京理工大学,2006.

[7] 金荷香.我国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分析及体系构建[D].兰州大学,2007.

[8] 童瑞连.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淮海工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9] 徐向艺.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范畴、原则与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01:40-45.

[10] 马廷奇,孙娜.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政府职能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2:62-66.

[11] 刘璇,马凌.基于约束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1,05:5-7.

[12] 侯艳红.学分制深化改革趋势下高校教学服务的顾客满意模型构建[J].药学教育,2011,05:5-7.

[13] 黎荷芳.高校“教学质量奖”评选中的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反思[J].煤炭高等教育,2012,01:84-86.

篇(2)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较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但是,民办高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问题如下:(1)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管理的重点是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尤其缺少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业务等方面的培训与关怀。(2)学校培养目标错位。学校在定位时往往从专业角度分析学生的需求,而忽视了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要,使得培养目标出现错位,脱离了企业的需求。(3)教师队伍比较薄弱,不够稳定,不能形成合理的教学梯队。民办高校专职教师中,以年青教师居多,队伍不够稳定,年纪大的教师多半是已退休的,缺乏工作热情,特别缺少水平较高的中年骨干教师。

2.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内部条件的因素,具体叙述如下:(1)生源特点和状况民办高校是2B类,比很多公办的高校的学生分数要求要低很多。因此很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再加上民办高校学费较贵,很多学生的家境较好,因此很多学生都缺乏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生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受挫能力差,心理脆弱,自我意识强,不容易适应集体生活。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努力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2)学校师资情况民办高校一般建校时间短,很难招到和留住一些高级人才,只能退而求其次,从应届和退休老教师中招聘人才,这样就造成了教师队伍年龄构成“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另外,为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节约成本,民办高校从社会上招聘了大量的兼职教师,这样的师资状况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3)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就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是民办高校在这些方面存在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及课程设置的随意性。(4)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质量监控就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是学校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在民办高校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有效地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监控不力,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与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缺乏明确的要求。

二、构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民办高校实施ISO9000标准,主要是基于以下需求的考虑:

1.适应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民办高校为了提高竞争力,往往会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办学,而国外有很多大学都会使用ISO9000标准来评估高校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民办高校也要按照ISO9000标准来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保障实行较高的教学质量体系,同时还能消除国际交往中由于标准不统一造成的误会。因此民办高校迫切需要引进ISO9000标准来制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保证国际化发展的正常运行。

2.提高民办高校管理水平的需要

民办高校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如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水平还比较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教学改革不够深入等等。如果民办高校能够按照ISO9000标准来建立正规的质量体系,强调过程管理、过程控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保障管理的计划性与有效地实施,从而保证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3.提高民办高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民办高校在发展的同时需要完善课程建设与管理制度,规范课程建设要求与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并且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将ISO9000标准应用到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积极开展课程研究,提高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

篇(3)

一、背景

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我国高校在经历短期办学规模和体量迅速增长后,下一步进行内涵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教育部于2011年下发«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并于2013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办法»,正式对各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审核评估。审核评估总体为“6+1”项目,其中,第6点重点考察学校质量保障,并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质量信息及利用和质量改进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这在当前全面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对各高校提出了一道难度不小的“必答题”。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面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高校必须直面问题,尽快解决,不断推进教学质量的精细化管理。[1-3]

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现状

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但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和跨越式发展,不少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和专业数量迅猛增加。为了保障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短期内学校的主要建设精力都放在了师资队伍的扩大和教学科研硬件的投入上,而教学质量保障由于质量本身具有的不可直接测量的属性相对受到了轻视。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各高校都逐步迈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日益受到重视,但长期对教学质量保障的投入不足已经造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短板。

(一)质量保障机构设置不完善

长期以来,各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部门大多设置在教务处,行政级别也大多为科级机构,专任的教学质量监控人员数量极为有限。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教学质量科仅仅能够维持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由于质量保障工作日益受到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质量保障工作的内容日益丰富,涉及的部门也越来越多,科级机构已无法很好地独立承担工作,这就需要教务处牵头来开展工作,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重点工作的决策环节,影响了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学校内独立的专门质量保障机构设置已成为必要。

(二)专职质量保障人员队伍建设滞后

稳定、高素质的专职教学质量保障人员是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前提,但目前,这一职位大多由教务处职员、学院教学院长以及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兼任。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因为编制和岗位设置的原因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每个人日常工作压力巨大,对质量的追求大多依赖敬业精神,这无疑会对学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相当大的影响。

(三)质量保障制度执行不到位,问题反馈

改进机制缺失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基础,对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则是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相当于没有制度,流于形式的“检查”会让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指标失真。此外,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与改进机制的建设仍然不足,发现问题后的整改不够深入,导致老问题连年重复出现。部分学院年复一年“带病运行”,导致管理效率日益低下,不少问题积重难返,最终影响人才培养。

三、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闭环构建

新时期,高校的内涵发展离不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有效且稳定的体系建设必须基于对校情的真实把握,要自上而下从制度、机构、人员、手段、保障等多个维度进行顶层设计,建设校园质量文化,真正将人才培养放在各个工作环节的首位,将质量保障贯彻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构建有标准、严要求、能跟踪、有保障的教学质量闭环保障体系。

(一)构建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

完整的人才培养过程涉及多个教学环节及不同的管理人员,且具有不同的质量要求,这就决定了质量保障制度体系的参与者包含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学校质量文化的构建是全员参与教学质量保障的先决条件和长久保证,必须将质量理念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根植于每一位员工的心中,从每个微小环节抓起,提质增效。高校应强化过程,从观、听、查、问、测等过程入手,既要重视自控又要加强监管。[4]要根据学校规模和师生体量,建立独立的校级教学质量保障和研究中心,行使教学质量保障职能。要吸纳管理人才,同时聘请相关专家指导具体工作的开展,出台纲领性质量保障文件,为各职能处室、各学院制订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标准,形成操作性强、简明便捷的质量监控流程与反馈机制。

(二)明确教学质量管理人员职责,加强队伍建设

随着学生需求的变化与师资队伍的不断调整,合理配备师资、加强教师管理、组建专职的质量监控人员队伍是提升质量监控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5]成熟的教学质量保障队伍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前文已经提到,必须在全校教职员工中深入宣传校园质量文化,但这一点明显无法支撑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应当适量设置专职的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将其分配在各基层单位,明确其岗位职责,形成定期总结汇报的工作机制,让其及时向各基层单位和学校反馈质量问题,并协助落实整改方案,真正将工作扎实推进到基层。

(三)运用最新技术手段,提高质量监控效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越来越便捷,这给教学质量监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快速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可以让任课教师在第一时间收到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让新入职教师更快成长,让资历丰富的老教师更了解学生的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学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进行供给侧精准发力,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服务。更加智能的数据管理系统可以更快捷地输出任意时段的教学管理统计数据,方便教学管理人员完成各类常规和临时的报表任务,将大量精力从繁杂的表格中释放出来,从而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投入更多智慧。

篇(4)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77-01

高等教育的核心就在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也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严要求,强管理,从而才能在人才培养上与社会的发展形成协调的互补,而高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需要采取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来实现的。

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正确理解

(一)市场的需要

高校培养的人才就目前的教育形式来讲需要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培养。高校毕业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由社会中的用人企业单位接收大学生,用人企业需要通过对大学毕业生群体层层筛选,从各个方面衡量和研究是否符合自己企业的要求,因此,从市场的角度企业需要人才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就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衡量目标。

(二)学生的需求

学生作为被培养的对象一方面是被教学质量因素所规范的同时又是教学质量的直接受益群体,从学生的角度,能够在毕业后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一展头角,从这种学生的诉求的角度提出的要求也应该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社会公众的需求

我国的社会形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高校实施的高等教育目前仍属于教育资源中的优势稀缺资源,因此从社会构造与进步的角度需要走入社会的高校学生在素质和思维上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社会向着积极进步的方向前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也对教学质量提出了要求。

综合以上三点内容要求高校教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并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并且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其他知识综合运用起来,需要其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和高效完成业务的能力。而这也也形成了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科学内涵与最基本的评价指标。

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关键过程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对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学校的特色战略选择、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的实施和教学改革六个互联的基本国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教育教学方案的制定、实施与改革是体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过程。

(一)教育教学方案的制定

教学方案的制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1.熟悉高校的教学流程具备教学丰富经验和技能。2.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精通专业知识的教学与技能的培养。3.掌控学校的教学资源。4.非常了解用人企业的需求。基于以上准备才能通过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实现教学方案的制定。

(二)教学方案的实施

教学方案的实施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氛围三个方面下功夫,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保持一致,结合教学方案的指导,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进而进行课程的安排,而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去探索和研究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的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而从教学氛围的角度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关系融洽并有效沟通,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使教学在氛围上轻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

(三)教育教学的改革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全面的诠释教学知识与技巧,因此,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需要教学改革以实践为基础,使教师的教学技巧提升到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以及用人单位的建议成为改革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关键过程管理建议

(一)教学方案制定过程管理

教学方案的制定过程需要通过组成工作小组后进行前期信息的准备及交流进而完成初稿,然后再讨论再修改,再从整体方案交流讨论最终定稿。整个过程需要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和信息,以事实为依据,结合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意见和建议使方案具有可行性与时效性。从而为后续管理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工作。

(二)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管理

教学内容上要求教师具备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外,参与学校的相关培训和研究中,进而保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的一致性。

教学方法上要求加强教学的培训与考评,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和教学研究的角度进行教学方法的深入。并且广泛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从而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氛围上需要高校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能够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并长期进行倡导推广,起到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三)教学改革过程管理

教学改革需要结合师生交流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一致,另外不断的在教学中及时吸取经验,不断总结从方法内容等各方面取得进步使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过程的科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需要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对关键过程的管理加强重视,并结合以上方案科学的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期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篇(5)

教学质量管理需要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只有更新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而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滞后,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有些笼统含糊,有些缺乏可操作性,满足不了体育教学的实际要求,影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制约了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体育教学思想不明确,导致对体育课程定位不合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单方面追求学生在校期间的运动素质发展的短期行为,主要表现有两种:一种是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多方面知识的要求,另一种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相符合。这两种表现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最终导致学生降低体育兴趣,甚至对体育产生冷淡与不满情绪。

(三)缺乏教学质量监控手段,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将教学课目和内容教授给学生,而不负责管理和监督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到的知识,缺乏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信息反馈和监控,这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有些体育教师缺少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考核成绩不能据实统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有了不合格的成绩就相当于企业生产了不合格产品。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对学生的成绩合格率要规定一个控制指标。

(四)体育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学精力投入不足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受评职称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缺少提高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以及教师缺失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的信念或精神。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很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容易满足现状,认识不到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教学实践等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为此,高校必须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倾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五)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差异阻碍了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而其他学科教学的目标一般是为了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独特性和内在要求。高校教学主管部门虽然与体育教学部门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二者之间责任分明。教学具有自身的基本规律,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是一个独立的分支,体育教学必须按照自身的基本规律实施教学,以体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使得体育学科的教师认识不到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进而产生懈怠心理,阻碍了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高等院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三项功能,其中,服务是指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工作的。高校体育教学服务功能尤为重要,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之基础,要发挥体育教学服务功能,需要四大要素支持:发挥管理职责的领导作用、合理进行资源管理、加快服务实现进程、优化测试分析与改革机制。这四大要素都必须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核心,以学生为焦点,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为社会输送优质的毕业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以学生这一主体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本原则,促进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和一定的体育知识。只有使这四种要素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满意度。为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可将管理体系分为四个结构要素。

(一)发挥担负管理职责的领导作用

1.教学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方针是体育教学组织全体成员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质量准则。从事体育教学活动,首先要明确体育教学质量方针,并对质量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其次要保证教学质量方针的稳定性、适宜性。质量目标即该组织为实现方针而制定的目标,必须依据国家、社会、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高校自身的特点制定质量目标。

2.教学质量管理机构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有其管理机构。

3.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包括评审输入和评审输出。

(二)对体育教学资源的管理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师资、管理者、学生、教材和信息、教学设施、教育经费、教学环境七个方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对教师的管理包括:教师招聘和晋级、教师进修和培训、教师绩效评价等。

(三)加快服务实现的过程

加快服务实现的过程是指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是提高体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核心内容。服务实现的过程包括制订教学计划、选课与分班、选择教材、教务管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结果考核等。在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需求,依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为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体育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增强,积极开展各种体育竞技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四)建立测试、分析与改革机制

测试、分析和改革机制是对自我进行检测和完善的一种机制。具体包括:教学检查、教学评价、处理学生投诉、建立纠正与预防应对机制、调查学生的满意度、对教学督导进行评价等。建立这种自我完善机制,可以不断提高高校满足学生体育要求的水平,完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三、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要求

根据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要素,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为了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能够高效运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建立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必须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高校教学主管部门进行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学校亘古不变的主题。高校要积极探索自我完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监控评估体制,保证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建立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反馈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建立教学质量管理反馈体系,可以帮助高校了解教师上课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建立“教学信息员”队伍、“教学督导员”队伍以便掌握教师工作情况,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引导学生进行网上评教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质量管理反馈形式。总之,要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离不开教学质量管理反馈系统。

(三)制定可行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

制定教学质量管理目标要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目标要包含体育教学的所有内容,使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并针对每一项内容制定适合的具体目标,使教学质量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四)建立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责任制度

建立责任制度就是要保证教学质量方针、管理工作、教学目标等能够顺利实施,对涉及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部门明确其职能职责,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评比与奖惩制度,使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能理解制度的含义和具体内容,对体育教学的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管理。健全的责任制度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篇(6)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为此,利用PDCA质量管理循环是建立起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措施。

PDCA质量管理循环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PDCA循环理论由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又称“戴明环”,包含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或处置)四个阶段。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检查就是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行动(或处置)是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时推广、标准化,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要总结,以免重现。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

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施需要搜集大量的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一个PDCA循环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分析现状,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3)分析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4)针对主要原因,采取解决的措施(例如,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措施?达到什么目标?在何处执行?由谁负责完成?什么时间完成?怎样执行?等等);(5)执行,按照措施计划的要求去做;(6)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7)标准化,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8)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PDCA循环有以下四个明显的特点:(1)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依此类推。(2)类似行星轮系,一个公司或组织的整体运行的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3)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4)PDCA循环应用了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理方法作为推动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对于高校而言,把持续改进和创新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使教学质量控制活动始终按照PDCA管理循环不停地运转,并在周期与周期之间实现连续不断性和循环上升性,将会推动教学管理的不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见图1、图2、图3)。

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阶段

(一)计划阶段

学校成立教学质量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决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规划和质量控制方针等重大事宜,编制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确定学校各级教学管理目标,调动学校和社会各种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这也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核心工作,是一所高校在自身发展战略规划下的质量战略决策,目的是选择与其自身资源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任务及其完成任务的方法与途径。

(二)执行阶段

在执行机构中,确定两级管理模式,分为一级执行机构和二级执行机构。一级执行机构主要按照学校决策机构确定的各级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等要求,负责制定各教学保障措施、培养方案、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教学信息的收集。二级执行机构主要是贯彻执行学校的教学质量政策,在授权的范围内制定有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和实施学校或本部门的日常教学保障、具体教学和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具体工作为做好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设备管理、图书资料的建设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含备课、课堂讲授、辅导答疑、作业等)、实践教学(含毕业论文、实验、技能训练、实习、课程设计等)和考核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完善管理制度、端正教风学风、信息收集的具体管理工作。

(三)检查阶段

多元教学评价结合教育部五年一轮的“水平评估”工作,建立健全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系部教学单位与教学管理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实验室评估等),形成政府、学校、学生和社会在内的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形成对学校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

信息监测教学质量信息涉及的对象多,时间长,信息量大,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全校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信息进行系统收集、分析与管理,客观公正及有针对性地控制学校教学的工作状况,包括教务工作助理和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检查制度、课堂教学评教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例会制度,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开通校长、教务处长信箱收集和反馈信息。主要通过制度保障,收集、整理、分析和定期与教学质量有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个人。这些信息包括:(1)开学初、期中、期末等关键阶段的教学检查。监控采用定期安排与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各级领导还应对学校和职能部门的教学文件、教学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并提出建设性意见。(2)听课制度。这是教学检查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检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系、部自查,由各系、部组织自查小组,对所属的系、部承担各门课的主讲教师进行全面的听课检查;第二部分是职能部门参加听课环节;第三部分是校领导参加听课环节。(3)召开座谈会。每学期召开学生、教师等多种座谈会。各系(院)、部、教务处利用座谈会直接与学生、教师对话交流。多渠道、全面地了解教学动态、教学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条件,调动教师搞好教学的积极性。(4)建立教务工作学生助理员制度和成立教学信息员制度。目的在于拓宽学校教学管理层和学生的沟通渠道,构建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掌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动态和需求,表达和维护广大学生的具体利益,促进教学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5)评教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对象以及教学效果的体现者。通过各系(部)向学生和教师发放“教学质量评价表”与“学风评价表”,广泛收集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评价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提炼出评价结果,用以检测、指导、调控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风的目的。(6)开通校长、教务处长信箱。

督导保障由学校聘请的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退休专家、教授组成督导小组,在校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一方面对教学过程的工作质量和教学质量起到监控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具体工作是经常深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中去,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对青年教师进行具体培养、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以及提出供教学主管部门参考的意见。

(四)处置阶段

教学质量监控处理环节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通过评估、教学检查、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等途径收集的信息和评估意见,为教学处置机构提供依据。学校通过院长办公会、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研究讨论、调整落实,在质量监控文件系统的支持下,做出各种处理意见,反馈到计划部门和执行机构,供计划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和执行机构不断调整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根据PDCA质量管理循环的特点,构建自上而下循环反复、全过程、持续改进、具有敏感性的教学质量运行机制。

循环反复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四个环节形成封闭的环型。计划部门制定好目标和方案后,由管理职能部门和教师、学生为主体去具体实施。通过对执行环节的检查、收集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再返回到计划部门制定新的计划和方案,如此反复。

篇(7)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教育市场也“热”起来,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当前,高校物流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软件”建设相对滞后;课程结构不合理,达不到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无法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很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所以说构建物流教学质量督导评估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必需的,只有从民办高校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方面自评相结合的评估标准结构体系,才能构筑起提高物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大厦,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高质量的物流专业人才。

1. 目前民办高校物流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师资短缺。据民办高教委“百所民办高校”的调查,被调查的103所民办高校中,只有12.6%的学校有专职教师,70%的学校没有或很少有专职教师。同时,由于教师的短缺,物流专业的理论课教师既要负责理论教学,也要负责实训,工作压力大,投入的精力有限,由此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1.2“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民办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许多并非本专业,多数是从相近或其他专业转过来的。这些教师只会讲授理论,不会实践技能教学。民办高校往往很难招聘到既懂物流管理专业理论,又有丰富物流实践工作经验的人才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1.3资金短缺,教学设施不完善。资金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师资扩充、设施购置等都依赖于资金。民办高校由于受到资金限制,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所需的大量软、硬件环境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

1.4生源下降。各大民办高校由于招生情况不乐观,造成学生无论是质量、数量还是学习能力都普遍下降。

1.5教学和考核方式落后。实训课程课时少,民办高校没有从根本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优化教学管理模式,而是只有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操作。再者传统的“笔试”考试仍然是多数学校的主要考核方式,广泛存在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

1.6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有部分教师教学态度存在严重问题:教学大纲内容缺乏创新,跟不上实际发展,一本教案用好多年。

1.7最重要的问题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评估体系缺乏。由于民办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时间较短,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经验和质量评估都处于摸索阶段。虽然许多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设立了课程实践环节、实习环节等,但几乎都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而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尺度,如果没有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体系,实践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2. 针对主要问题,制定措施计划。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重及待遇。物流师资水平决定了物流实践教学水平,所以应大力提高民办高校物流师资水平。为此,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给民办高校招聘到的高级人才一些优惠政策,比如评定职称、科研项目等方面与公办院校同等对待。学校也要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各方面待遇,使其安心从事教学工作。学校要制定相关计划分期、分批派遣没有物流实践经验教师到物流企业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操作技能,将他们的直接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积极根据需要聘请一些在物流企业管理工作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2.2努力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是关系到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做好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选拔工作是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关键。所以要从思想上、政治上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全面素质,更重要的是给中青年教师压担子、大胆使用,把他们放到重要岗位锻炼,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学习条件,让他们能一心一意干工作 ,强化竞争机制,促其成才。

2.3多方筹集资金,加大物流实践投入。资金及生源有赖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吸引学生,有了生源才能取得投资者的信赖,才能拓宽资金来源。同时民办高校还可以与相关物流企业合作,物流企业出资购置物流实训设备,采取订单式的专项岗前实训。这样,既解决了学校物流实训设备的问题,又适应了物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现了学校实践教学与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隙对接。

2.4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物流课程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管理是通过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测评、控制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包括教学常规检查、学生成绩检查、学生成绩考核、教学质量的分析与监控。每年应当组织做好学年(学期)教学准备工作、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性检查,并且通过检查找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在实施中加以检验。同时教学检查可以与教学评估、教师考评等工作相结合。

2.5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的体系。从专业的设置、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的实施、学生的考核评价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求和从课程体系到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到态度的培养,从教师的教授到学生的学习,从课内教学到课外活动等全方位的质量监控。同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包括为行政事务管理系统和学术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与学校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分为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各职能部门彼此分工协作,从生源、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各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毕业生质量等方面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进行整改。学术管理由院教学委员会负责,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评估、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系中国物流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2物流教改教研课题 课题编号:JZW2012034

参考文献:

篇(8)

1989年,美国组织行为学家Rousseau界定心理契约是“个体关于在她/他与第三方之间进行互惠交换,建立联系的主观信念”。笔者认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是指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高校与教师、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以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为基础,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目的,管理与被管理方需为对方应承担的义务、责任的心理约定。

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不确定性、动态性、双向性等特征。[1]心理契约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它是以心理期望存在的一种主观感觉,且会随着管理者、教师、学生所处的环境、形势以及个体成长发展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心理契约不同于“合同”、“制度”等以字斟句酌的文字形式来确定权利义务,其内涵不断根据各方心理需要而不断扩充完善,不再循规蹈矩、一成不变,与此同时,心理契约也是院校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一种双向互动性的联系。

二、“心理契约”与教学质量管理的关系

(一)心理契约是一种“软性”管理模式

中国教育部[2001]4号文件指出“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管理是保障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一如美国著名学者朱朗(J. M Juran)曾说,21世纪是一个“质量的世纪”――教育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1998年,教育部印发的[1998]33号文件表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主要包括招生过程质量管理、计划制定与实施的质量管理、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实施科学化考核管理五个方面,2000年,教育部在[2000]2号文件中增加毕业生教育质量跟踪管理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

但是,教育质量管理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有生命活力、有独立思想、有个性主张的人。[2]工业经济时代的教育是一种“标准化”的教育,因此与之相应的教学管理就是强调统一性的“硬性”管理。随着时展,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其需要的是一种鼓励创新教育,因此与之相应的教学管理就应该是有较高水平的“软性”管理。因此,“心理契约”作为一种“软性”管理模式,能够促使教育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人性化,提高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逐渐提高教师、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二)心理契约管理提升管理对象的归属感、认同感,增强管理效能

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与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学生的个人学习目标并不冲突,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对教师而言,完成院校量化考核、科研任务等实际上也是职业发展所需;对大学生来讲,遵守院校规章制度、完成学业,对院校负责实际上也是对自己负责;对院校来说,与教师、学生之间心理契约的内容既是实施教育的手段,又是实施教育的目的。《孙子兵法》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境。”足见院校中每一位个体的重要性,心理契约的构建,可以促进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无障碍沟通,消除管理中的硬伤,减少摩擦,营造良好温馨的校园氛围,并使教师、学生将自己视为院校的主体,使得校园每个个体不断以对自身的期望来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与院校目标一致,将自己的发展与院校发展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教师、学生对管理者的忠诚度和信任度。

(三)心理契约管理与行政管理相辅相成

传统的教学质量行政管理模式强调服从、划一,采取行政命令、成文规定式的管理方法,突出教育管理者的主导作用,被管理者处于被动、从属地位。但制度、文件一旦形成,便强调集中、统一,缺乏弹性,容易抑制管理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若教学管理者忽视师生主体价值的创造性,那么高等学校的教学效果与目标值会越拉越大.故管理者本身的管理思维应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所有管理工作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因此,心理契约与规章制度的有效结合,可以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效果。

三、“心理契约”视域下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建立

(一)树立正确教学质量管理理念,界定传统行政管理与心理契约管理所辖范围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文特别强调了“体制强过胜任的个人”将体制作为第一要素的思想,体制可以规范人的行为,特别是在集体的环境中。[3]

高校中的各类管理体制必须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这包括教学质量管理制度、考试制度、考核制度等,以及围绕这些制度良好进行的薪酬分配制度、职称评定制度、晋升制度等。但教学工作显然不能太“机械”,其标准化应当更加宽泛,如建立能提高教师积极性的薪酬制度、考核量化、绩效评价标准,但在具体的教师教学方式、手段、思想上则不能标准化,使用心理契约管理,给教师以鼓励,给彼此以信任。高校中好的制度有利于平衡决策者、管理者、教学者、学生与其他服务人员的利益关系,让“法治”代替“人治”,实现在制度的规范中求得特色和发展;心理契约则有利于营造校园和谐温馨、相互信任的氛围,突出师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师生归属感的提升。传统行政管理权威划一,心理契约弥补硬性管理的不足,让权力之间形成约束与制衡但又需相互配合的紧密关系,两者同等重要、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也符合现代法治精神。

(二)加强沟通协调,重视周边保障,为心理契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贯彻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去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的有效组织、协调与实施和相关部门的保障。比如,实验实训中心应保证多媒体课室、实训场地的电脑、相关器材的正常运作;教材科应确保师生每学期上课前拿到教材;教务处应保证教学质量规范要求的科学合理,符合本校实际情况;财务处应告知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经费使用要求及实施操作流程;后勤管理部门应保证宿舍条件、水电通畅……各相关部门均应为“以生为本”的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人性化服务,这样,才能让教师将有限的精力投身于教学质量提升上,使学生无后顾之忧,在心理上没有对抗情绪,确保教学在无障碍无负面干扰的氛围下顺利完成。同时,“心理契约”的达成也是基于管理方与管理对象之间的理解、尊重、信任,沟通协调、周边保障的完善是“心理契约”的基础。

(三)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使“心理契约”更贴近师生实际需要

篇(9)

高校三本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指的是以大幅度提升素质质量为重中之重的教管理念和方式。如何使教管素质和质量不断攀升,是高校三本学院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三本学院教学质量管理过往成就和当今存在问题

根据赵津津等报道[1],高校三本学院教管质量研究与实践,近几年来已经取得成就概括起来共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思想认知的方面。我们对高校三本学院对增强教管质量监控的困难性,长期性具有一定的预见作用。当今社会对教管的普遍认识是: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不仅使教育的资源配置在高校三本学院内广泛优化,最主要的是他可以使教学资源利用率有着极大的提升。是提高高校三本学院内涵发展,把教学生产力潜移默化的转化成现实教学生产力的核心步骤。同时它也是高校三本学院持续发展以及飞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三本学院目前正处于由外延发展为主转入内涵发展的这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因此加大教管质量监控力度,具有非常必要的实际意义。但是因为我国高校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内部关系纷繁复杂,起步晚,基础薄弱,并且教管质量监控的对象数量极其大。而且高校三本学院教管质量监控受到传统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等诸多因素的互相冲击,加强高校三本学院教管质量监控改革,势必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综合的复杂的大工程。

2.微观研究与探讨方面。我国高校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在确定培养方案、开课任务、理论环节效果、实践教学管理、学分管理、师资建设以及学风教风考风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仔细的探讨[1]。因此,具体的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内容,被笔者的科研团队进一步研究讨论。之后进而充实和丰富了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内涵。

3.宏观研究与探讨方面。近年来,大多数高校三本学院汲取国外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和成果,多方广泛借鉴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初步构建了丰富多彩的适合三本学院教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与模式。比如下面所述,目前,我国高校三本学院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点以及教管质量监控体系的理论基础与现状,初步建立了:目标体系、组织体系、监控体系、保障体系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了教管质量监控体系雏形,并且把长效机制于教管质量监控初步建设起来。

综上所述:高校三本学院教育模式已经由原来的陈旧的精英教育模式转入到当前的新的大众教育以模式。在这个转折阶段,也因此衍生了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突出问题。例如:高校三本学院生源质量大幅度下滑;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越发显得薄弱,兼职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并且其结构十分不合理,教授水平不高;并且有基本设施设备等严重不足等教学条件欠缺的状况。这既加大了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建章立制的难度,同时也为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提出了迫在眼眉的问题。赵津津等分析当前的高校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量管理的现状,报道主要问题,如下所述;①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的服务意识不强;②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思路尚未清晰;③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管理体制不十分完善;④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管理人员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⑤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管理建章立制不足;⑥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管理的各项措施应该及早到位;⑦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⑧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管理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宽度,三个维度应该纵深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应该提高。

二、加强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管理务必处理好如下关系

李华等科研团队[2]总结近年来高校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管理的基本经验和理论成果,结合上述一系列情况,加强高校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管理,务必处理好如下关系:

1.民主和集中的关系。创新性的高校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管理,必将提出一些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但是相应的这些理论和实践环节,往往涉及到全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利益。所以笔者认为要实现高校三本学院的教管质量监控首先要有个民主科学的决策过程。高校管理者应该广泛征集和听取广大教职员工、在校生和教学管理服务人员的心声。在此项工作完成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充分的论证、反复的协商探讨,最终达成统一的集体决议。因为我们只有这样进行工作,这些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才有可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才能完整的体现高校三本院校广大师生的长远利益。广大师生才会支持与拥护这些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2.继承和创新关系。李华等科研团队认为,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尤其是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在他们办学过程当中,沉淀了丰富的教管质量监控管理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教管质量监控管理思路与方法,广大师生对此持接纳和认同的态度,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是各个高等院校的宝贵财富,是各个高等院的核心要素,其他院校应该大力学习并且加以继承、发扬。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计划经济体制长期渐染下,所形成的一些固有思路和工作方法,于诸多方面都难以应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教管质量监控管理,使招生规模高速扩大后所呈现质量问题很难被有效解决。所以,赵津津等提出在继承发扬优秀的教管质量监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更要敢于创新,并且迅速落实到纷繁复杂的管理思路、管理手段、管理方式当中去,因为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这样教管质量监控管理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

3.过程和目标的关系。目前,全国各地高校所创造的“产品第一位的是教育服务,在校生于实际学习过程中,究其实质就是 “产品”消耗的过程。最终,在所培养的在校生身上能体现出来就是“产品”的质量高低,但是这个需要在毕业生毕业相当长时间之后才能够充分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不可重复性消耗。笔者认为我们完全没有可能学生毕业之后,还可以看到“产品”质量并没有我们语气的高。如果此时重新召回同学来我们院校学习,是不现实的。因为是这样一个特殊情况我们就应该于在校生中加大目标管理力度,就是针对各个学科专业和课程以及理论实践环节,针对各个受管理的对象,设定具有专业特色的管理目标,用以作为基本管理手段去监测评估目标的实现情况。与此同时,笔者认为我们亦亟待解决过程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对教学的理论时间全过程投入有效监控机制,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作者单位:1.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 2.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本文为河北联合大学2012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河北联合大学教学系统管理信息化的完善与实践”,项目编号:Y1276-54

篇(10)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因数量扩张而导致的质量下降,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近些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学习并尝试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其中程序文件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的支撑文件,因此编制好程序文件显得十分重要。

1.概述

ISO 9000:2000的术语中将“质量管理体系”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般由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文件和质量记录四个文件构成,见图1。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般由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两个文件构成,通常将工作文件和质量记录融入到程序文件之中。

图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结构

ISO 9000:2000的术语中定义,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程序形成文件时,通常称之为“书面程序”或“形成文件的程序”。含有程序的文件可称为“程序文件”。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规定主要过程活动的目的、范围、职责、流程和控制要求等。从图1可以看到程序文件位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结构的第二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它是质量手册的展开和具体化,使得质量手册中原则性和纲领性的要求得以展开和落实;对下它是工作文件的指导和依据。因此,程序文件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2.程序文件的作用

高校程序文件在教学质量管理中通常具有以下作用。

2.1使教学质量活动受控

程序文件对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各项活动作出规定,规定各项活动的方法和评定的准则,使各项活动处于受控状态。

2.2明确职责和权限

程序文件阐明了与高校教学质量活动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从而使质量手册中规定的职能分配落到实处,防止职责不清、责任不到位。

2.3执行结果一致性

程序文件规定的各项高校教学质量活动,即使由不同的人员按文件规定的方法实施该项活动,也能达到一致的执行结果,不会因人而异。

2.4评审依据

程序文件规定高校各职能部门应对执行的情况作记录,填写相应的记录表格,这将为开展质量审核等工作提供主要的评审依据。

3.程序文件的编制

3.1程序文件的编制原则

高校程序文件的编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3.1.1有效性原则。程序文件的各项规定应切实有效,按程序文件规定实施,能确保达到活动或过程控制的目的。

3.1.2确定性原则。程序文件应明确规定每项活动过程“何时、何地、做什么、谁做、怎么做、应保留什么记录、依据什么文件等”,以排除人为的随意性。

3.1.3可操作性原则。程序文件的各项规定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可检查性,文字应言简意赅。

3.2程序文件的描述方式

高校程序文件的描述方式可以根据学校的行文习惯及考虑文件使用、控制、管理中的要求,确定程序文件的描述方式。常用的程序文件的描述方式主要有:

3.2.1文字描述方式: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描述活动或过程的规定途径。其优点是内容全面,叙述清楚、明确;缺点是文字描述不直观,篇幅较长,不易理解。

3.2.2流程图式:用流程符号表示活动或过程的规定途径。其优点是简明、直观、易读,缺点是某些细节信息容易缺失。

3.2.3文字描述+流程图式:主体活动或过程用流程图描述,需要时可在旁边标注文字说明;或者前面用文字描述活动或过程的规定途径,后面以附件的形式给出主体活动或过程的流程图。这种形式是综合了前两种形式的优点,现在广为高校和企业所采用。

3.3程序文件结构和内容

企业程序文件结构通常由封面、刊头、刊尾、修改控制页、正文五部分组成,由于高校工作流程不同于企业,高校程序文件结构通常由刊头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具体的内容如下。

3.3.1刊头:高校程序文件每页的顶部通常都要加上刊头,目的是便于文件的控制和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名称、文件名称、文件号、版本/修改状态和页码等。

3.3.2正文:高校程序文件正文部分主要是描述文件的基本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目的、适用范围、职责、工作程序、相关文件、记录表格和附件等,具体应规定的内容如下:

3.3.2.1目的:应明确程序的控制目的和控制要求。

3.3.2.2适用范围:应明确程序所规定的内容和所涉及的控制范围。

3.3.2.3职责:应规定负责实施该项程序的高校主管职能部门或人员的责任和权限;规定与实施该项程序相关的职能部门或人员的责任和权限,使程序中涉及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限得到明确,防止职责不清,责任不到位。

3.3.2.4工作程序:工作程序是程序文件的核心,可按活动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描述该项活动的各个细节。主要应规定以下四方面的内容:①规定需要开展的各项活动、开展时间和实施步骤;②明确主要负责的职能部门或人员;③给出所需的设备、设施及要求;④规定例外情况的处理方法等。

3.3.2.5相关文件:应列出与本程序有关的相关文件/支持性文件,使程序在执行的过程中,方便执行人查阅相关文件。

3.3.2.6记录表格:应给出工作程序中所涉及的有关记录表格等,使程序在执行的过程中,方便执行人填写相关表格。

3.3.2.7附件:应给出主体活动或过程的流程图,通过流程图可直观清晰地展现整个程序的主要过程。

4.程序文件的管理

4.1程序文件的审批

4.1.1审核:高校程序文件的审核主要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形式的审核,主要应考虑文字格式、文件号、审批过程、文件控制等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对内容的审核,主要应考虑文件内容是否简明扼要、各职能部门职责是否明确、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与其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否协调一致、逻辑上是否完整、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

4.1.2批准:高校程序文件的批准一般应由高校分管校领导负责审批,重要的文件应通过校长审批,文件经批准后方能生效。

4.2程序文件的管理与控制

4.2.1管理:高校程序文件的拟订审批、印发归档、更新增补、作废文件的回收与处理等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并做好相应的记录,统一管理。

4.2.2控制:高校程序文件是受控文件,通常要加盖受控印章,同时程序文件的印发、更新、作废等都要履行必要的手续,保证学校所使用的文件都是有效文件。

参考文献:

[1]GB/T 19000-2000 idt 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S].

[2]姜煜林,朱洪海.ISO 9000族标准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运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马林,尤建新.高等院校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51-02

自1999年开始,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在持续长达13年之后叫停。在教育部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截止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的计划招生人数为675万,与1998年的108万相比,招生人数扩大了6倍多,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高等教育用了短短13年的时间,实现了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十到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但是,教育的发展一定要适应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也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一定要谨慎对待那种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我们应该反思大学扩招给我们带来的利弊,认清规模与质量、规模与投入、规模与结构的矛盾,看清高校师生比失调的形势和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甚至出现部分专业知识失业的现象[1-3],努力引进国内外各行各业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服务,切实将今后高校教学工作的重心从规模的增加转移到质量的提高上来。

企业经营理念作为企业管理与运行的“灵魂”,是企业生存之根本,它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败和未来发展,将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引入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之中必将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将企业经营理念引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适用性

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及企业全体员工对共同理想和信仰的追求,它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精神,确定着企业的行为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企业的灵魂[4]。企业经营理念在企业长期的发展中产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提炼和凝聚,其核心理念包括:(1)竞争理念;(2)效益理念;(3)市场理念;(4)服务理念。企业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树立质量意识,将企业经营理念始终贯彻到经营的全过程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不同经营管理理念在技术理性上的相通性使得经营管理理念的一般规律可以在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90%的管理理论是相通的,只有10%的因素是不相通的,比如行业和企业性质差异、文化差异等。”组织为了更好地发展,往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剖析缺点,并借鉴其他领域内的创新经营方式,并从组织特有的环境出发对自身进行改良,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企业经营理念作为企业的致胜法宝,借鉴其成功经验,已经在图书馆管理与政府管理中取得了一定成效[4,5],为高校教学引入企业经营理念提供了指导。

高校教学过程引入企业经营理念就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利用各种外部环境提供的机遇和条件,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为实现高校教学的最终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经营思维模式创新,即如何通过对高校资源及功能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与改革,使高校的办学效益最大化,这里的效益不仅体现在高校教学活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体现在高校教学对人们的教育需要、教育公平的满足程度、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等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方面。

二、将企业经营理念引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将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引入到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之中大有裨益,然而二者之间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将企业经营理念移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必须要对其层面意义加以改造,否则盲目地引入就容易陷入“淮桔成枳”的尴尬境地[6],必将在推行过程中遇到因缺失企业因素这一先天生长环境而在运行中引发众多管理难题。因此,只有在对企业经营理念加以改造之后才适用于移入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之中。

(一)引入竞争理念,形成办学特色优势

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竞争是商品生产经营者为获取更大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彼此展开的比较、较量、争夺的行为。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了扩大销售份额和市场占有率,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时刻坚守竞争的企业经营理念。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盲目追求学科建设“大而全”、办学定位模糊、办学模式趋同、办学特色不明显等不良现象,从而导致自身学科专业缺乏个性与特色,在与其他院校的比较、较量与争夺中失去竞争力。因此,为了形成高校办学竞争优势,扩大高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力,获取更大的发展,高校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学科定位特色化,充分发挥优势学科,促进学科整体实力及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专业特色打造学科特色,以学科特色铸就学校特色,牢固树立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效益的竞争理念,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二)引入效益理念,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

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性属性,也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只有获得经济效益,使产出大于投入,企业才能在社会经济领域继续生存。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效益理念始终贯穿于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之中。

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办学效益不同于企业追求的商业利益,一方面,高校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和成本核算分析系统,将效益理念始终贯穿于招生、教学、就业等环节中去,加强自身管理,坚持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追求办学效益的过程中,应该把企业产业化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引入高校,使教育投入能够有效、快速地转化为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关注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从而促使高等院校的办学效益大幅度提高。

企业效益与产品质量并不矛盾,追求办学效益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亦是相辅相成的。将效益理念引入高校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培养更多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从理论上讲,效益至上理念应当会促使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重视教育质量。高校为争取经济效益的竞争必然会转化为生源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高校将更为关注学校声誉和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性等社会效益,促使高校在提高办学质量与获取办学效益之间建立协调的关系,在追求办学效益中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引入市场理念,办学多样化与个性化并重

企业产品最终是要面对消费者的选择的,以满足市场中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与喜好。企业的生产与运营必须时刻树立市场理念,产品生产一定要建立在市场上消费群体的细致分类与需求调查的基础之上,努力满足消费者现有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置身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必须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面向社会办学,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农、林、水、地、矿、油、信息、生命科学等国家急需学科和未来优势学科的人才培养不足,而法学类、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则出现知识失业现象[1]。因此,我国各高校必须明确自己在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使命,在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职责;明确自己在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找准自己的位置,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市场需要监督,监督依靠制度,只有在合理的市场质量考评制度下,企业才能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发展。高校教学同样需要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它既能反映出教学的实际状态,检查教育方针、政策的实现程度,评定学生、教师及其教学质量,又能把教育改革、教育实验效果的信息提供反馈给教育决策者,促进教育基本理论发展。不断完善高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改进评估手段和方法,研究制定高校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政策和制度,是高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保障[7]。

(四)引入服务理念,以人为本办学

企业经营运转的过程从始至终都有服务理念相伴。在处于非垄断状态的生产领域,生产同一产品或同质产品的企业在市场中往往为数众多。在提升产品质量的技术水平改进余地不大、产品品质本身差异很小的情况下,哪家公司能够在产品服务领域抢占先机,以人为本打造尽善尽美的服务理念,便成为企业在厂商竞争中的致胜法宝。

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就是要以服务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师的发展为本。目前,全国高校都在积极响应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质量工程”建设的号召,在各高校师资设备差别不大的情况下,谁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必将在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前者,关注学生发展是“质量工程”的根本出发点。以服务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营造关爱学生成长、学习、生活的环境。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动手能力强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后者,关注教师发展是“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服务教师的发展为本,就是要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规范教学制度,开展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有益于大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8]。

三、结束语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将其做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能够使企业的经营长盛不衰,将其成功的秘诀运用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就是将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移入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之中,这里的“拿来”[9],亦是经过加工改造之后的拿来,就是对企业竞争理念、效益理念、市场理念和服务理念进行分析,并将之灵活地运用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让其为高校教学服务,稳步提高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高校教学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软着陆。

参考文献:

[1]李豫黔.从知识失业现象分析我国高校文科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19-24.

[2]浩歌.大学扩招——历史的功绩与非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7,(8):1.

[3]朱兰珍.大学扩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6):79-80.

[4]张爽.企业经营理念在政府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7:3.

[5]王文佳.企业经营理念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26.

[6]张创新.中国当代政府模式与方法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2.

[7]衡付广,李志宏.试论教学评估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J].中国高教研究,2008,(1):42-43.

[8]吕润平,王若梅.影响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的制度因素[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6(1):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