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8 16:51:3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篇(1)

改革民办高校安全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民办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模式。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随着民办高校日益发展,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不容忽视。随着当前国内外形式的不断发展,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如何改革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教育方式,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创建和谐校园环境,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加剧,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和竞争机制的影响,使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感到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影响因素相当复杂,高校应从影响因素入手,高度重视、齐抓共管,改革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传统的教育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安全教育之一,促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多渠道,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入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安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发挥其重要作用。

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确保广大师生安全是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更是高校的头等大事,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基本前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当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宁有序、和谐融合、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切实维护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一、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高校安全稳定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主体。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民办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安全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民办高校校园安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办学和管理模式,高校的扩招和合并,这些都给高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是高校的重中之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民办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不能适应大学生教育,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层。

心理问题是伴随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正确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评价和分类,正确把握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展开的工作才会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才会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的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上一个全新的台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高校的安全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石。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不透切,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很大局限,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内涵,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本来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解决的问题,因得不到及时辅导,而成了心理问题,甚至退休、自杀。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已成当务之急。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方法途径研究,发挥其在民办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体系,而且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整体效应,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心理规律,找出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体制保障。

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之间的关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相结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如此必然带来学校环境的安全稳定。安全工作的深入和开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撑,一味的强调安全制度,用刚性约束人,而不做软性的心理疏导,力度再大,也达不到安全管理的效果。所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溶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把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对高校的安全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民办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为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常常发现部分学生的交流能力不强。如这些学生不能够流利地说出自己正在研究的事物,或者在交流的时候抓不注说明要点。学生的交流能力不佳,便会产生封闭的心理,这种封闭的心理会让他们产生自卑感。学生不会与他人交流,便不能与人共同合作、共同进步。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逐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以高中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细胞中的原子与分子》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完一只蝌蚪成长的经历以后,要求每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描述一只蝌蚪是怎样从受精卵开始,以细胞的形式分裂和成长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时,可以了解到学生是否理解了应当掌握的生理知识;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需要梳理自身的知识结构、找到需要描述的要点、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生物知识等。学生如果经常受到这样的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定会增强,进而就会依靠语言能力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直至具备与他人共同合作的能力。如果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不强,他们的心理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需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让学生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篇(3)

对学生渗透心理性教育主要是指在实际教育中自动运行的心理基本素质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并且有针对性的帮助每名学生处理生活中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十分有效的发挥心理健康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他的职责就是教学育人,但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者,而生物教学的渗透教育是一项不能忽视的重要过程,本文依据几个不同的方面给予了探讨。相关的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对相应知识的培养上,并且还要深入到对学生的健康进行关注,同时也要积极的处理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渗透才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进行全面的发展。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本文给予了一定的思考。下文对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渗透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提供参考。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实际的生物课的教学中相关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社会角色,努力变成和学生们变成十分平等的关系,并尊重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在实际的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和认知等进行互动。相关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合作、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相关的生物教师应该做到平易近人的好态度,对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给予相同的爱护和关爱。

比如: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在人格上让学生感觉到平等。可以经常性的使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进行探讨”“该问题你是可以回答的,不信你可以试一试,你可以的”等激励性的语句,而千万不要使用具有批评性的语句。

二、进行集体备课的教学策略

相关生物教师可以采用四步法的方式进行轮流备课,进行个人钻研集体探讨的方式来学习。个人的钻研就是为集体备课而准备的,尤其是相关教案的主备人,要将教案的全部内容进行完整的分析,并充分阅读并思考教学参考。将教学的重点内容突出出来,将教学的环节和方法进行从新的安排,在进行集体的探讨时将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安排进去,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个人的复备工作。

依据个人来说,基本性的策略有很多方面主要有:标、改、选、增和删等。所谓的标就是指:在共同形成的草案上来形成标识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选,就是主要选择认为自己适合的情境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案。而其中的增,就是要不断增加重要的案例和方法。所以的改,就是将原来教案中不适合的地方进行删减。调,就是要依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相关的教学特点,将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环节进行顺序的调整等。

三、要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性教育

因为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具有冲动性、脆弱性以及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性甚至会对外界环境产生的过激反应等。当那些不良的情绪累计过多之后,最后会直接导致一些生理疾病的发生。学生们在初中教学中曾经学过生理卫生课。其对自身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因为应试性教育,很多学校也基本是不上,换句话说会让非本专业的老师照本宣科。当遇到有关青春期的问题时还是难以启口。让学生对自身出现的变化和一些性知识严重缺乏认知,所以就造成了不能自己调节、疏导,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心理性问题。当学生面对来自生理上的不同变化时,比如:遗精、月经等多种现象又渴望了解时,往往不好意思向教师和家长进行咨询,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心理阴影。很多学生并不能得到正面的接触和回答,这就严重的造成了部分学生直接从网络上进行了解从而进入到了一些不良的网站,同时加上学生的辨别能力比较差,最后学到不该学到的“知识”。

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在讲解发育和生殖时,经过和卵巢所产生的过程,同时并结合受精卵的过程形成,甚至相关胎儿的产生,并向学生解释遗精和月经的生理现象,实际消除学生心中的自卑感和神秘感,进一步用好的态度去面对。

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内容

心理教学的设计主要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位置,并注重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适应心理,在相应教师引导之下的学习十分有利于学生们的自觉主动性,积极开发学生的好奇性心理和主动学习的品质,都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和合作的精神。与此同时,这就强烈的要求了教师提供自主性学习,促使了学生的目标明确,不断的激发了学习的学习经验等。充分的给学生提供了积极的思考能力和自,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来了学生的好学心理。

比如:

相关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讨时,要不断创设新的学习情境,要不断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同时在不断提出假设之后进行相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同时也要注意在课内外活动的结合,不断重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

五、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

在生物课的实际教学中,相关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性心理,来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时要依据相关的特点来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可以更加愉快的学习。失败和成功不仅可以积极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且还会对后来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相关的教师要不断的运用样板练习和进行课堂上提问的方法,进行评价性鼓励,同时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积极的引导学生面对学生的失败和挫折,要不断鼓励学习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

六、适当的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

相关的教师要不断的了解并观察学生的情感。对那些在学习中经常出现的紧张、烦躁、疲劳和厌倦等情绪等,教师都要给予一定的调节,要让学生保持愉快而平静的心态。对那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予个别的帮助,教导其改进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技能。对于中学生来说它完全处在青春期。学生青春期的特点很多,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所以很多学生并没有在比较正规的途径对知识进行获取,而形成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就不能正确的抑制自己的冲动性和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就阻碍的学生的健康发展。

七、高度重视相关教师的人格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还处在一个人格形成的不稳定时期,相关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相关教师的人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性作用。所以,相关教师不应该只是片面的注重知识的教授,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注重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与此同时,也要有意识的将自己的诚实善良以及积极上进和认真负责等良好人格直接传给学生,积极的促进学生在个人格上的发展。

生物教师运用心理教学以及其相应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能力和理论的素养。让生物教师积极的渗透自己的心理教育,十分有利于在学校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主要的任务就是教育知识,但同时育人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核心。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是一个良好的辅导者。而在整个生物学中积极的渗透健康教育一直都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并且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科学处理水平进行较好的处理,同时要进行适时的渗透,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能力和知识以及相应的行为素质等进行全面而又和谐的发展。

结语: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生物教学中主要渗透心理健康是解决和预防心理问题和积极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如今的管理教育中也是一项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总而言之,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十分迅速的科学,由于生物科学的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健康有着直接的管理,同时这也就意味着人类将直接的进入生物科学的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人际关系的不断复杂,每个人的心理都承担着诸多的压力以及严峻的考验。因此,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让生物教师积极的渗透自己的心理教育,十分有利于在学校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主要的任务就是教育知识,但同时育人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核心。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是一个良好的辅导者。所以,在生物教学中积极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预防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现代教育中不能忽视的问题。生物科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主要是在主要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原理以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十分有效的发挥学科健康教育的作用。所以,本文对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渗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给相关的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希望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金燕,陈志伟.高中生物新教材中透视出的性教育问题――道德教育缺失与教育模式匮乏[J].中学生物学,2008,10(05).

[2]范荣.高中生物教学渗透性健康教育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0(02).

[3]郝秀尧.在高中生命科学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8(03).

[4]吕林海,汪霞.当前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特征及其启示:课程政策设计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9,4(07).

[5]王英.生物教学中进行青春期早期性健康教育的初步尝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12(06).

[6]李艳辉.高中生物学科渗透青春期性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4(06).

篇(4)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要有强烈的德育意识和教育责任感。我们的政治教学不能唯知识论,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要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加入情感体验的内容,逐步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德育轨道。政治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业务水平,更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学生引以为榜样的教师,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榜样。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应努力做到公正公平,明辨是非,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实际上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培根认为:“一切天性和语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通俗地说,道德内化就是学生对德育的要求入脑、入心,从而变成自己的行动。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检验政治课德育实效性最客观的标准之一。但是,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只完成了对道德规范的了解或浅层次的常规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依然没有确立。所以,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道德行为的产生,在认知与行为两者之间,还有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凸显德育的主体性,使学生由被动的参与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二、联系社会热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

学校德育应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有好坏之分,学校德育应当注重研究自己该如何应对,应当加强对学生如何看待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的教育,把科学理论用于分析社会现实;应当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有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辨别美丑、判断对错、区分善恶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行为能力,抵制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不能仅仅依托政治教案和辅导资料,还应与社会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状态相结合,确定好德育教育的目标。教材中就有很多联系社会热点的德育资源,比如,在“消费观”一课的讲解中,要让学生树立起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让他们明白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涉及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所以这一章节的讲解可以与学生生活中崇尚的绿色消费结合起来,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消费环境而努力,引导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目前,高中生中常见的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疾病有以下几种表现:

1.注意力不集中;

2.记忆力明显衰退;

3.缺乏自信心;

4.过多的自责和内疚;

5.悲观厌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6.焦虑,忧心忡忡;

7.逃避,怕见人,怕参加集体活动;

8.失眠,头痛;

9.烦闷,烦躁,对别人的言行总是看不顺眼;

10.惧怕,恐惧感。

这些心理的疾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前途以及对社会都带来严重的伤害。造成这些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也就是在他们社会化的过程中,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不懂得如何去优化自己的心态。

政治课中的德育渗透如果要具有针对性,就必须准确把握德育对象的心理,而缺乏针对性的德育无疑是失败的。政治教师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理论,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调查、测量、评估(诊断)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实施德育提供具体的、科学的依据,为德育的成功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四、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55-01

在新形势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高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高中生多、教学老师的精力有限,导致了我国教学质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实现理想的效果。为了最大限度上优化教学管理,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改善。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教育教学管理概括

管理的概念便是合理地将各项因素与关系进行阻止,从而尽量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而学校管理则是合理地将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协调阻止好,让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地进行,能够实现教育的目的。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之中的重点,学校的管理人员通过一定的方法,让教学活动能够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这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障。新课改需要的是学校管理理念和方式能够有所改变,因为创新和改善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并且,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对于新课改来说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沟通交流,转变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认识

加强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工作,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能一味地只要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压迫式的教学,应该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对于“问题学生”的管理,对于“问题学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包容心,不能老是将学生的错误放在心头,对于一些小错误要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导,而不是硬性地去惩罚,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要有包容心,真诚地去爱戴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温暖去关怀和爱护学生,同时也要定时联系和沟通家长,让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要多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卫生。

三、不断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力度,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指的是教师能够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下指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关系着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培养,也关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因此十分重要。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的监督过程中,提前告知老师后组织学校内部的其他老师针对教学情况进行打分,大多流于形式。事实上教学过程的监督重点并不是老师某一节课讲的好与坏,而是对老师整个学期甚至学年教案、教义、准备情况的评价监督,以及老师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情况。因此为了提高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力度,广大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教研小组针对各学科老师的教案、教义进行综合的评价监督,形成有据可循的评估量化体系和标准,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

四、不断更新教学管理系统,优化教学管理目标

在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系统必须适合学生的发展,特别是现在的高中生更加有想法,追求新鲜的东西,他们对一成不变的事物有本能的反感,原本单一的教学管理系统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管理工作了,因此在信息化与科技化的推动下,高中教学管理系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技术含量。例如以往高中对各个班级进行排课的时候多数以手动方式为主,如果班级数量、老师数量、科目数量一多就容易发生错误,在引入软件排课之后就能提高排课工作的效率,并满足各学科排课的科学性。为了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仅仅依靠对设备的更新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对高中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培训与理念更新,才能落实科学、有序的教学管理系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五、不断完善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一个学校不仅需要严格的教学管理措施,最重要的是有过硬的教学质量,完善的教学管理最终是为了实现高效的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体系能够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落实。但是在以往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片面强调对教学纪律的监督管理,而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个班级如果鸦雀无声可能是好事,如果在鸦雀无声的情况下却无法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就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了。在新形势下,学习的教育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力度,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归纳出能够反映课堂教学质量的资料进行分析,帮助老师改善教学方法,实现从学生到老师、从老师到学校、从学校到老师,最终利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回馈到学生。

六、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形成良好的教学管理关系

学校进行教学管理的对象有三个,学校、老师、学生,其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最终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为了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学校的管理者要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包括学生对学校的建议、老师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管理系统进行优化,适当引入创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主观上接受改变后的教学管理系统,避免因为叛逆、反感造成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排斥。

七、进行人性化改革,体现人文关怀

调整以前的压迫式管理模式,对硬性处罚进行软处理,让学生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从内心的角度进行劝导,让学生去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处理方式和方法对于处在性格叛逆期的高中生来说,是比较合适和合理的。由于高中生的性格发展和心理发展处于高度敏感的时期,所以学校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应该更多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指出,少一些硬性处罚,多一些关怀和教育会让处于心理脆弱和发展期的高中生更加茁壮地成长。

八、结语

在新形势下,教学管理不再仅仅局限在维持纪律、选课、排课这样简单的工作上,而是要设计到学校、老师、学生各个方面的管理活动。在这种形式下我国高中教学管理显得更加重要,为此各个学校要紧随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管理的思路,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篇(6)

一 、换位思考,了解需求,满足学生的合理期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心理课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关键在于能否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如何理解和定位心理课、对心理课有何期待。在现实教学中,笔者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几乎每次上课前,总有学生会问:老师,今天心理课上有什么好玩的?可见,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知中,心理课应该是好玩的。那他们对好玩的标准是如何定义的呢?

笔者曾对高一学生进行了心理课方面的调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对心理课的认识和了解,写出自身心目中对“好玩的心理课”的理解以及希望课上讲授的内容等。调查完后,分层随机抽取了80位学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好玩的心理课”应具有以下要素:有心理测试、活动游戏、视频材料和师生、生生互动,并且希望心理课涉及调节压力、认识自我、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能有切实的帮助。

这就为心理课的设置提供了参考。学生心目中的心理课,应是以活动体验的形式为主,侧重于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体验和分享,并尽可能丰富活动形式和课堂素材,让学生体会到心理课与其他学科重知识传授的区别所在,感受到心理课所带来的欢乐,这迎合了高中生喜好新颖、个性,渴望自主独立的特点,也符合现今心理课的主流发展方向。在心理课的开展上,应围绕高中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能生搬硬套网上或者兄弟学校的教学设计。如,我校根据高一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在入学第一个学期主要进行适应新环境方面的人际交往和学法指导,第二个学期在其对高中学习生活有所适应和了解的情况下,进行自我探索、人生规划等方面的辅导,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毅力。

二、加强修养,提升素质,发挥教师的专业魅力

心理课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要真正达到沟通、交流的效果,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可通过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修养,打造具有个性魅力的心理课堂,让学生乐在其中并有所感悟。

首先,教师应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尊重、欣赏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进行赏识和激励教育。理念决定行动,抱着一颗平等、悦纳学生的心,会让教师在课堂上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分享内心感受,使课堂呈现出包容、接纳、舒心的氛围,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情感基础和支持保障。

其次,教师发挥人格魅力,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的良好师生关系。笔者调查发现,学生喜爱的心理教师主要具有真诚、幽默、随和、富有亲和力等特征,教师可根据自我性格特点,发挥个人优势。同时,借助自身成长经历和感悟,运用心理咨询中的自我暴露技术,与学生分享、交流,拉近彼此心理距离,使得学生借由对心理教师的亲近和喜爱而对这门课程产生好感。

再次,善于根据学生需求,精确定位教学目标,恰当设计教学方案。心理课没有材,教师只能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整合、加工、提炼,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这种从实情出发而来的教案针对性较强,能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辅导和帮助,是心理课成功的基石,定会吸引学生的眼球。

最后,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使得心理课活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心理课很多时候是以活动课的形式出现的,但受场地等条件限制,大多活动是集中在教室里开展。活动场地的有限、人员的拥挤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除了事先备好课,完善活动细则、要求,设置好各环节教学时间,让课堂大体朝教师预期方向发展外,在实际上课中,还要善用言语、表情等营造良好氛围,控制课堂活动进程,使得心理课活泼有序、张弛有度,保障大部分学生参与、分享、表达欲望的实现,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心理课保有长期、稳定的兴趣。

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深挖课程潜藏的吸引力

一方面,参照文件要求,挖掘心理课程内容。如,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高中心理课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内容,而这与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有较大的吻合度。

心理课有了一个方向性的指导,我们可以在这一大框架下探索设置相应的主题活动。针对学生心理和学习实际,在高一年级侧重开展关于学习和人际适应方面的辅导,如认识新同学和高中学习、注意力和记忆力训练、沟通交流等方面的活动,促进高一学生尽快融入高中的学习和生活。针对高三学生临近高考前的紧张、焦虑、缺乏信心等心理问题,主要开展缓解考试压力、调整心态、增强信心以及提高应试技巧的主题辅导活动,为高三学生的高考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不断尝试,探索课程的有效形式和模式。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文件也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可采取的形式有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重在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促进身心的和谐,而不是将其简单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在心理活动课的形式上,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分享。

教学实践中,可根据辅导主题和学生情况,在符合活动场地的条件下,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活动形式。如,在进行人际关系辅导主题时,要创造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达到人际互动的目的,并在这过程中获得人际交往领悟等。在高一第一学期刚开学不久,笔者开展了“人体拷贝”人际交往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肢体传递数字和成语等信息。这种借助游戏辅导、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形式,消除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羞怯和顾虑,调动起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欢声笑语的活动中,加深了相互的认识和了解,达到了活动辅导的目的。在学生交往到一定程度,彼此间有了一定熟悉度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沟通中缺乏倾听耐心和尊重的现象,笔者开展了“倾听――从心开始”的主题活动,根据学生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情景设计,经由学生的角色扮演、问题辨析等,启发学生思考,反思自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引导学生了解倾听的原则和技巧。

篇(7)

当有例如高中生弑师等恶性事件经媒体曝光时,社会往往指责整个教师群体的德育工作欠缺。但认真分析,“育人”意识淡漠的群体主要是科任教师。与班任教师不同,高中的科任教师普遍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的身体品德、思想状况不闻不问,发现学生明显的思想行为的偏差只是背后议论而不把纠偏当作自己的工作范畴,“育人”意识淡漠。甚至会给学生灌输唯成绩为上的论调,削弱了班任的德育成果,甚至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使“学校的德育,特别是中学的德育处在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中学的科任教师似乎有向大学教授看齐的趋势,讲完课就走,其他一切都不想管”[1]。学校管理层面上也没有强调至少是没有制度保障“育人”、“德育”也是科任教师的职责之一。

1.高中科任教师“育人”工作缺位。高中科任教师兢兢业业,为学生的学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高中科任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几乎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即使“负责任”的科任教师有和学生的交流和对学生做“思想工作”时,主题也还是围绕“近期的学习状态”,“怎样调整学习状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任课教师不在意学生的修养品格,锻造性格,发展个性,强健身体,还把唯成绩论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只囿于课本学习。在学生没完成学习任务或作业时,科任教师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善意动机还发生了教师体罚学生、打骂学生,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也是基于这些教师没有正确的“育人意识”,把成绩的提高凌驾于学生身心健康之上,只把自己学科的教学成绩提高当作自己唯一的工作内容和目的。

科任教师更是没有自觉挖掘本学科的“育人”意义,甚至把已经写到各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学科的育人意义认为是“花架子”是“虚”的,是与他的真实教学无关的,教案中教学目的中三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中的“德育目标”的填写只在做公开课时被思索过和合理填写过,平时填写时这一项就被斥为“假大空”而胡乱填写或者不知该填什么。共备组集体备课时也几乎从不涉及德育目标和如何实现。曾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主编大学《英语》教材的许国璋说过:“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要教怎样做人,英语教育:是用英语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如今,有此种育人意识,以育人为己任的科任教师少之又少。

2.对人才的培养极其不利。从课时安排上看,学生与科任在一起的时间多过和班任在一起的时间,所以,科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而科任教师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只在意学生成绩的偏颇的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教出来的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也会发生偏差,也是唯成绩论,而不把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性格锻造、行为习惯养成、强健体魄当作自己成才的重要内容。正基于淡漠的育人意识,科任教师恣意抢占自习,体育课,认为学校举办诸如“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活动、开展“文化节”“文化周”等是没用的,“把学生学习的心都弄散了”。他们认为这些可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锻炼学生从容不迫地上台表达自己观点能力的诸多活动都应该快点结束,应让位于一节英语课或者数学课。学生运动时间被挤占,音乐课美术课劳技课体育课在学期后段被砍掉。学生普遍厌学,精神压抑,甚至有的出现精神抑郁、神经障碍的症状。学生有的高血压,肥胖,颈椎病,睡眠不足,体质虚弱,到大学参加运动会猝死在运动场上;有的学生是非不分,精神空虚,思想偏狭,不知感恩,不知孝敬父母,不图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没有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因为他们在德育课上被倡导的未出校门在科任教师身上就已先触礁。比如有的科任教师因为学生没完成自己的作业就不让学生参加体活,不让学生参加“一二?九”运动的演讲,说“学习都没学好还整什么没用的”,“整那些净耽误正事”。班任此时也只能配合科任。那么,学生的价值观,在现实中势必发生扭曲。因为“教师对学生性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特别是教师即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2]189。

二、科任教师育人意识淡漠的成因

1.学校事实上只以学科成绩这一单一的标准对科任教师进行评价所造成的负面后果。高中教师的评价系统有评优、晋职、年底考核、学生问卷式评价几种方式。但至今,校园的真实写照是:分数,即界定了学生的优劣,也界定了教师的优劣。以哈尔滨某高中为例,师德考核,除非有校外补课,给学生订书收费的事曝出,所有教师的师德考核都一律为合格,没有差别。其他,实际操作中,对科任教师的评价皆以考试成绩为单一的标准。比如,评职称时,向能看到高考成绩的高三学科倾斜,如果两个同是科任教师同是高三学年,就以两个教学班的平均分在高考中是否超过了同类学校(比如都是市重点中学)为重要依据。在评职述职时,科任教师多罗列自己的教学成绩,科任教师中无一人提及自己在德育工作的成果。“对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占评价内容75%,而其余各项所占比重均达不到10%。学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其他工作任务占10分,教研活动10分,学生评价5分)”[3]。这种单一的评价系统,是造成科任教师淡漠的育人意识最主要成因。唯成绩论这一单一评价标准使得科任教师认为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尽可能地提高,使他们能顺利升入大学就是教师的职责了。能在平均分上超过同类学校就是优秀的教师了。认为这样就是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甚至完全忘记了“育人”这一最大职责。

2.学校对班任教师和科任教师的二元管理。学校对于班任教师和科任教师实际上实行的是二元管理。对于科任教师主要是针对学科教学上的管理,只要求科任教师参加月考分析会,教研组的教学、校本研修等有关教学的会议。而凡是德育工作的相关会议比如班任会,班会指导、德育实践课组织等只有班任参加。“科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本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制度以及人为因素,绝大多数学校只强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4]。所以班主任较之科任教师在育人意识上要好很多。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和班级德育工作的负责人,开展德育实践课,组织开班、团会,观摩校内外的德育实践活动,参加班主任培训,定期开班主任会。所以班任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能接触到国家对育人、德育、心理健康、法制教育的政策、德育工作的内容,甚至也能从自己的德育工作实践中切实体悟到育人工作对学科学习的正向推动作用。班任也可以去参加和争取师德先进个人、德育骨干等称号和荣誉。而大多数科任教师尤其是从没当过班任的教师就没有机会接触这些德育工作内容、工作培训,师德先进个人等也几乎不会从科任中选取。自从在师范学校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在长达40年的教师生涯中如果不做班任工作的话科任就鲜有机会得到强化育人意识的机会。而从没当过班任和只有短暂班任经历的教师在学校中是大多数。他们只是在参加一年一次的校务会议的时候能听到校长、主任汇报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结和计划,却也斥以“没用”“空洞”的批评或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不关心的态度。

3.高中阶段学生步入成熟。小学阶段,因为小学生的懵懂无知使教师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劳动能力成为“刚需”;初中阶段学生的青春期表现的叛逆,也使初中的教师不得不关注初中生青春期的心理疏导。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大都过了青春期,也有了相当成熟的能力,“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将取得公民的资格,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2]43。高中教师似乎面对的是完全成熟的学生,无须教师时时关注学生心理和思想状态了。高中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也使教师放松了对他们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关注。

篇(8)

为加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升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1月8——9日,我联合阳江市第三中学心理科组分别到广州二中及广州二十一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交流学习,收获良多,心得总结简单如下:

一、上好心理辅导课

心理辅导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任务,上好学生的心理辅导课,将充分体现心育工作的发展性原则。这次广州交流,让我对中小学心理辅导课认识及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传统的心理辅导课是推崇课程体系的建立及课堂各维度的展开,这无形给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开展都设置了一定的框框条条。对此,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广州二中的心理教师杨海荣老师总结出,以往的心理辅导课无论是主题还是形式都与现代高中生的思维及实际生活产生了差距,这种差距使心育课的成效也发生了影响。对此,二中总结经验,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心育课设计——微主题。微主题指的是针对学生存在的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种现象,设计一个心理团体活动或心理游戏去开展,再使用阶梯式的辅导方法让学生得到启发,从而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直至获得解决策略。

通过现场观摩示范课以及参加评课,我认为这种授课方法新颖,主题突出,学生的互动性也高,得到的心育成效较大,因此我觉得可以在我校实施。目前我校学生的心育课主要是两种方式,一是年级讲座,这样操作方便简练,但由于时间及场地限制,讲座内容只能是在各种理论之间泛泛之谈,难以展开来分析,因此学生反响不大,效果一般;另一种方式是个别班级授课,有需要的班级直接与心理教师联系上课,这样操作具有班级针对性,校本性较高,得到的效果较好,教师的反映不俗,但由于是针对个别班级,涉及的学生面较窄,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学校的大力配合及支持。

二、开展学生心理社团活动

经过这次广州之行,发现广州二中及二十一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社团活动,他们的学生心理社团举办得非常成功。学生心理社团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自身的课外活动,还能将学生培养成心理教师的好助手,从而辅助心理教师去开展各种心理活动。一个学生心理社团的成立及完善需要心理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包括相关社团活动策划,手把手地进行成员培训等,但一旦社团的事务走上正轨却可以分担教师很多工作任务。对于这一点,我是需要进行自我检讨的,之前我很认真的想着举办一个学生心理协会,很多前期工作都做了,包括详细计划及章程都列好了,但由于太多的家庭及工作等繁琐事情缠绕,使得我没能将社团坚持下来。通过这次与这两所学校的交流学习,我又有信心去"重拾"我校的学生心理社团了。

三、开展有特色的心理主题活动

广州二中的每年一次的心理活动月,大型的亲子活动;二十一中的青春期教育,同伴教育等都是他们学校极具特色的心理主题活动。通过与他们交流,我清晰了,一个大型的有特色的心理活动不仅需要学校的支持,心理教师策划,更需要一个团队。因此,心理社团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一个具有特色的心理活动也可以与校外机构,社会资源相结合,这样可以解决一些例如经费,师资等实质问题。对此我深有体会,由于我们与12355服务队合作,我们的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得非常好。以后,我们可以尝试联合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开展同伴教育,心理拓展等活动,如此一来,他们可以得到实习的机会,我们又可以有足够的人力去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简直双赢。当然,这只是初步构想,详细还需要进一步策划的。

四、如何做好课题科研工作

篇(9)

我校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和汕头市《普通高中一年级课程开设指导方案》,按照汕头市教育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积极稳妥、合理有序、逐步推进的原则,并结合我校高中生员、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新课标的学习、研讨和实践。

1、参加培训,积极研讨,更新观念面对势在必行的新课改问题,关键是教师要真正更新观念。因此,开展高中新课改实验工作,首先必须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加强学习,认真理解新课标,彻底转变教育理念。使教师领会新课标的思想,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其次是让教师在各种培训和自身的学科教学实践中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从而能够更新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主动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成立领导小组,初步形成方案我校在校长领导下,班子成员高度重视课改工作,加强管理,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各部门分工落实,明确责任,积极配合,推进课改工作。

3、落实教学管理,强化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过程实行学段制与“模块”这一课程核心概念相联系。学科内容划为模块,每门学科每周4学时,一个学段36学时完成一个模块的内容。每学年共4个学段,三年共12个学段。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新课,1周复习考试。

二、积极稳妥搞好常规教学工作

首先,严格教育教学常规管理

(1)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因此,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教导处一如既往做到把好“二关”:一是把好教学环节关,要求全体教师针对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教学提出“四要度”,即导入新课要有强度;讲授新知识要有参与度,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主体性;巩固练习要多角度;课堂总结要高浓度。加大课堂教学密度。向45分钟要质量。认真按时按质批改作业,做好培优转差工作;教导处通过开展作业、教案大检查,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领导班子成员、教研组长分头深入课堂听课,并认真评课,及时评议、总结了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集思广益,共同提高了课堂效益。通过作业布置,批改情况的反馈材料,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把好了教学环节关。二是把好测验考试关。高一按照新课标要求实行期中考核、期末考核;高二、高三实行阶段考,教导处制定严密的方案,交叉监考、交叉评卷、登分,写出成绩分析,认真总结,使每次考试都能真实反映出教学实绩。特别是高三级的各班科任老师,既上好课,又出好卷、评好卷,使每次考试都确保了质量。

(2)班任要求全天坐班,认真做好早读、午习、课间操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工作;每位科任每周要求两天到校值日坐班,科任能够积极配合班任、领导做好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并每天下午放学后到校务处向值日领导汇报当天值日情况,保证了管理质量。

其次,配合校长室强化教师管理。教师是传承人类文明之火的传教士,文明之火必须在教师手中永放光明,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并用自己学习的精神影响和鼓舞学生,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本学期教导处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强化教师管理方面做了以下工作,效果很好。

(1)教师基本能做到“三勤”:勤读书,不断丰富和积累知识,学习更多的知识,跟踪他们所教学科知识的最新进展,认真学习“新课标”;学习教学管理,了解教改动向,掌握教改信息;勤思考,去伪求真,去粗存精,探索规律;勤总结,日积月累,由量到质,认真总结自己和他人的成功经验。通过这样做,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教学管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教师对学生能做到关心、关注、关爱,确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心理、家庭以及各方面的需求,裨使学生能打心眼里希望用成绩来回报老师的关怀。

(3)举办职业道德教育系列活动,使教师树立安教、乐教、善教思想,形成“勤、严、细、实、全”的良好教风。实行“三定”(即定编、定员、定工作量)和“三制”(即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激励教师“创优争先”。提高教师心理和身体素质,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理论和心理教育理论。从而使整支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提高。

(4)积极做好青年骨干力量的培养工作。学校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鼓励青年教师终身学习,多做贡献。此外还发动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经验文章和教学设计,每位教师上缴“最佳一节课”教案及论文,并总结评比,从中挑选优秀论文和教案作为学习的典范,重视总结推广教师自身的经验。同时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函授、自学考试,接受继续教育。

三、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

(1)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教研教改活动,争取多让老师走出去,开拓视野,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本学期,我校各科组都有老师往市、区其它学校参加听评课活动及参加市、区学科会议,人次达155之多,这些教学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及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并在教学实践中有了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2)各教研组,都能拟订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并认真实施,积极开展说课、听课、评课的教研教学活动及各级各科的竞赛活动。本学期各教研组举行公开课节数:语文组3个,英语组3个,数学组3个,物理组3个,生化组2个,政史地组3个,图音体组1个。各教研组开展的竞赛活动有:语文组读书月征文活动,高二级数学竞赛(第14周),高二级英语综合知识竞赛(第14周)高中生作文竞赛(第16周),高二级生物化学综合知识竞赛(16周),物理学科动手动脑竞赛活动(第17周),效果显著。

(3)认真搞好理化实验室建设,本学期各级理化的实验课都能全面进行分组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继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健全美术兴趣组和音乐兴趣组的活动制度,本学期成立高一化学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各兴趣小组能定期安排组织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四、加大力度抓好中、高考备考工作:

(一)坚持抓早、抓细、抓落实

1、早补课从7月底开始,我校高、初三毕业班就按照上级的部署开始补课。每周上6天课,每天6节课,每周共计36课时。从新学期第一周开始,就一直坚持星期六补课,以时间和汗水换取效益。高三级在去年“夯实四科,突出选科”的基础上,提出“以综合科作为新的分数增长点”的口号,星期六补课每两周综合科测试一次,各科的客观题由原来的6小题增至9小题,每小题为2分,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训练题量,以考促练,以练来夯实基础。并要求教师做到逐次分析,查漏补缺,以求提高。

2、早摸底暑假补课结束后,我校就对高、初三毕业班进行统一摸底考试。本次考试,按高、中考的题型、题量、难易度、区分度命题,考试后综合排名,排出前100名学生,为以后挑选重点学生对象做好准备。以后每隔一个月将进行一次综合性统测,并及时认真分析对照,肯定成绩,查找薄弱环节及原因,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往往使部分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至于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的人乐于学习和工作,并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地和建设性地发挥其智慧和能力,能面对现实,把握现实,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高中毕业生,面临着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学校能积极发挥政教处、团委会、教导处、学生会、班主任以及黑板报、广播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先进的心理学成果,指导学生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根据遗忘规律,科学地安排复习;提高自控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考试的临场习惯,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正常的水平;能教育学生“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正确对待每一次考试的得失成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精神迎接新的挑战。抓教学、抓备考,不能放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之中能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保证以高昂的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贯穿整个备考过程。力图让学生们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高考。

(三)掌握好上新课及复习旧知识的关系,精心设计好复习程序高三这个学年,语文、英语、政治要授完新课,让学生顺利通过会考关。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各选科仍有讲授新课的任务;初三级仍有繁重的新课教学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应认真学习“大纲”、“考纲”及高、中考试题,关注高、中考新动向,做到心中有数,方向明确。第一学期末认真组织好区性统考,并做好了质量分析工作,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在备考中具体从两方面着手:

1.重视做好上学期“二个阶段”、全学年“三个小冲刺”和“四个加强点”的工作。

(1)“二个阶段”(上学期1—14周,15周—期末):由于存在条件限制,各科授新课进度比较慢而且也不平衡,到上学期第13周(除语文科尚欠第6册外)各科大致完成教学任务,第14周举行阶段考试,检查此前备考工作效果。15周起至20周星期六下午,安排各科测试,每个下午一个学科,五个下午完成一个周期的测试,要求科任评卷后用2—3课时进行评讲,让学生把应掌握的知识点落到实处。其中第18周举行语、数、英、政四科毕业考试,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情况做一次检测。

(2)“三个小冲刺”:以“上学期期末考”、下学期“一模”、“二模”为分界,在学生中掀起三个小冲刺,要求学生从自身的成绩出发,确定每一个小冲刺的奋斗目标,力争每次考试得分率提高5%—10%,围绕着目标努力学习,以期达到甚至超额。

(3)“四个加强点”:

①加强早读、午习、夜自修的管理,使学生既科学合理又充分利用时间。

②发扬和加强团队精神,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要求高三教师多与各科组的老师交流,多阅览相关资料、上网并结合高考动态和学科特点,备好复习课,写好教案,使每节课内容充实,弹无虚发,有的放矢,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益。力争高考实现大冲刺大飞越。

③始终坚持加强教研考研力度,因材施教,培优扶差,均衡发展。要求高三级教师密切注视新课标与高考命题动向的关系,习题及时渗透新信息。从下学期开始加大“推进中层,提高上层,扶持临界生”的分类辅导力度,争取提高“含金量”和全面丰收。

④加强后勤服务前勤的工作,多关心师生生活,制订高考奖励方案。

2.搞好三轮复习,狠抓四个环节,夺取高考新胜利。备考各主要时段安排初定为:

(1)第二学期3月中旬前完成第一轮复习,迎战3月份汕头市一模。

篇(10)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深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人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节奏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使很多人心理压力大,不堪重负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尤其是在当代青少年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日趋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政治教师更是责无旁贷。然而,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实践证明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仅靠一两次讲座,几次心理辅导,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

《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无论在德育工作还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通过集体教育和分类辅导相结合的形式,采用以事说理、现身说法等有效方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解决学生大大小小的心理障碍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是现代思想政治科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政治教师提出的要求。

1.遵循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掘教材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课蕴含很多与个人心理品质相关的事例与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起来。如《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合作意识的教育;《政治生活》中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教育;《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塑造人生教育、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生活与哲学》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科学的思维方式教育,等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

2.遵循主体性原则,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必须高度重视心理教育,围绕课程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渗透点、渗透方法、渗透过程。

(1)联系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思想政治课上,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恬静、优雅的学习气氛,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分活力,增一分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课堂上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根据内心世界的波动感悟人生,实现道德教育方式和观念的根本改变。例如:教学《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时,针对学生考试失利、家庭纠纷等挫折之后往往会产生紧张、消极、伤心、气愤等消极情绪的实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一个钢琴家的故事:一位钢琴家到一个城市举办独奏音乐会,谁知首场演出,观众不足三成。这对钢琴家来说,实在是很丢面子的事,也很容易影响情绪,使演出质量大打折扣。但那位钢琴家并没有因此而难堪,他在演奏前对观众说:“你们城市的人很有钱,每个人都订了3个座位。”观众一愣,随后便会心地微笑起来,并长时间地为钢琴家的乐观幽默鼓掌。幽默的故事,打破了课堂的沉闷,缓解了紧张的情绪,融洽了师生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2)在课堂的交往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都有民主、平等的需要,中学生尤其如此。在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中,教师采用看书提问、分组讨论、辩论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不同形式,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回答问题机会,不仅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让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教师还可以就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惑点开展辩论赛、师生对话等形式构建各种学生能够发挥主体作用的平台,促进师生互动,挥洒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创造力,张扬生命活力,实现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目标。

现代教育倡导“学生中心论”,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心理教育与普通知识的传授不同,它不仅是一个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学生感悟和内化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入心理教育的过程,更是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健全心理品格的过程。这就要求政治教师无论是教案设计,还是课堂管理,心中始终都要装着学生,围绕学生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设能够让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方式,比如:组织学生通过个案评述、小品表演、讨论、辩论等形式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人公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体验合作学习的友情与乐趣,感受自我发现的成就感,增强自主意识和融入群体的能力,从而提高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3.遵循和谐原则,在课堂内外,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塑造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潜能。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保持主动,善于控制自身情绪,做到热爱、理解、尊重学生,善于沟通,勇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自身的和善宽容、豁达大度来理解、信任和赞赏学生;善于以轻松的表情、诙谐的语言、民主的心态营造出轻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放松心情,以平等的姿态、开放的心胸投入学习。多与学生交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把爱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你、接近你,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只有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正确处理好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才有助于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

4.遵循差异性原则,构建激励性评价机制,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社会的承认,这是人类正常的心理需求。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使其潜能得到有效挖掘。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三四倍。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乐于夸奖,勤于肯定,学会表扬、奖励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11)

1改革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课前音乐熏陶在每次上课之前的5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愉悦、轻松、平静的音乐,让学生有一个愉悦的心态去学习,做到愉快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二)讲授法讲授法是本课程教学主要的方法。通过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授,使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基本内容的逻辑性和学科的逻辑体系,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三)讨论法通过讨论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生学习风格对教师教学的要求”部分,采用讨论形式,既强调由任课教师提出一些带普遍性的、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与自己的想法,针对典型问题开展讨论,做到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结合。(四)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在“教师的基本品质”“课堂管理”等部分,运用经典正反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教学情景与现实情景之间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案例的运用又反过来促进了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五)研究型教学给学生列出一定的主题,如“教学空间设计”、“大学生学生特点”、“大学生学习风格”“教师的职业倦怠”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采取访谈法、问卷调查去做实际调查,形成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开展研究报告汇报会。(六)引入心理测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心理测验。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部分,随堂对学生进行气质测验、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团体心理测验,(七)引入团体心理训练在掌握教育教学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恰当的心理训练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每次课程开始之前,引入团体心理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大风吹”、“滚雪球”、“大胃王”、“幸福尺度”、“青蛙跳水”等。在课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将“信任之旅”、“信任背摔”、“有点大轰炸”、“我的自画像”、“20个我”、“头脑风暴”“心有千千结”等诸如此类的团体心理训练应用于教学中,这样,既增强学科兴趣,又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八)试教法试教法是指运用角色置换原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扮演教师,变“学”为“教”,从“教”中“学”,“教”与“学”结合。将学生分为几个大组,以组为单位,先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撰写教案,并在组内开展评比评选出优秀教案,然后在全班进行讲课比赛,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学生的个性化结合起来。(九)运用演示法和实验法如“知觉广度”、“从众心理”(阿希实验)、“问题解决模型”等等,通过这些课堂实验演示并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并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十)引用电影教学法把电影鉴赏引入到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部分,引入教学电影《铁血教练》,让学生的观看电影片段同时,并思考和讨论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十一)开展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完成听课任务,即听一位三亚学院优秀教师的课,进行观察学习并做出学习反思;通过讲课比赛挑选出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体备课,针对三亚市一中这个实习基地的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切实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找出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差距,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拓宽交流反馈平台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有一个良好的交流反馈渠道。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班级QQ群、BBS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答疑、手机短消息平台、微信、微博、电话答疑等交互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如把多媒体课件、相关阅读资料在QQ群里共享,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在BBS里设置一些专题,鼓励学生就这些专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在微博里发表一些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供学生进行学习。革新评价机制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评价过多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轻视学生过程的状况,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发展型评价、过程性评价。更新单一静态的评价学生水平的标准,实施动态考核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

2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交流平台、评价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到课率明显上升,学生的学业学习时间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激发了学生课下阅读和学习的热情,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容易,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学生在各种心理训练中愉快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创建和谐、交流、动态、多元化的课堂状态,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教学能力;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悦纳,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总之,以学生的能力、素养、健康人格的培育为导向改革课程教学,共同践行三亚学院“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这个使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

作者:邓彩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