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语文古诗解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8 16:51:3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语文古诗解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语文古诗解析

篇(1)

古诗词是中华文学精粹,是我国古典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古典文化的象征,因此,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古诗词读解能力是继承与发扬古典诗词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1.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读解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古诗词教学依然不够重视。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古典文学气息浓厚,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读解,并深刻理解这些古诗文,不仅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产生“考试至上”的思想,于是要求学生反复背诵诗词,而对于诗词的一些重要、深刻的文化意蕴不去挖掘。这种做法造成了学生只会机械背诵诗句,填写诗句,却对诗词读解束手无策。

(2)学生诵读程度不够,诵读方法不当。中国学生的背诵能力和对知识的记忆力是世界一流的,从小到大,学生养成了对一些重要知识点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现在诵读程度不够、诵读方法不当成为古诗词读解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学生机械背诵的同时,却读不出诗词所蕴含的感情以及诗歌的韵味。例如,学生在背诵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时却背诵不出那种紧张、危机、悲壮、惨烈的战斗氛围,更读不出战士们浴血奋战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与勇气。第二,学生诵读方法不当,只会诵读,不会深层次理解诗词内涵。

(3)语文古诗词解读课堂沉闷、无生气。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薄弱之处,教师在解读古诗词时往往将整首诗拆开,一字一句、一点一滴的讲解,但拆开后却忘了重新组合和使诗词完整、系统。毋庸置疑,学生被这种枯燥乏味的讲解挫伤了诗词学习积极性,不仅学习兴趣不高,反而会厌烦古诗词,无法体会到古诗词所蕴含的古典文化魅力。久而久之,会使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沉闷、无生机,课堂教学效果极其低下。因此,为了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应不断优化古诗词读解教学方法,以构建温馨、活泼、和谐、趣味的古诗词课堂。

2.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读解教学的有效对策

(1)优化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丰富深刻的教学内容、活泼温馨的课堂氛围是构建初中语文古诗词解读高效课堂的必备因素。在新课改的号召下,运用灵活多变、动态科学的教学法还原学生古诗词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自主、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十分必要。具体来说,教师可运用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赛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元教学法丰富课堂内容。

(2)重视古诗词鉴赏,培养学生古诗词读解能力。依托古诗词鉴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读解能力。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以有感情地读、背促进古诗鉴赏教学的开展。读与背是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教师要引领学生正确地读,有感情地背,尽可能让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主动去领悟、去感受古诗词的思想魅力以及其艺术审美价值。第二,开展诗词鉴赏教学。开展古诗词教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千古流传下来的优秀古诗词,零距离接触文化文学精粹;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品读、鉴赏古诗词,学以致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古诗词解读教学在中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一方面要基于考试要求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等综合读解能力,为学生古诗词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针对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认真解剖、对症下药,不断优化古诗词读解教学策略,构建高效的古诗词读解课堂。

篇(2)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遇见不同的电气故障。电气故障单产生式千奇百怪的,排除故障的方法及方式只能根据故障的具体情况而定,也没有什么严格的模式及方法,在排除故障的过程中,往往会走不少弯路,甚至造成较大损失。作为一名电气部门员工,在遇到电气故障时,能准确查明故障原因,合理正确的排除故障,对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经济损失和安全生产都有重大意义。

一丶电气故障的分类

按照电气装置的构成特点,从查找电气故障的观点出发,常见的电气故障可分为三类:

1.电源故障:缺电源、电压、频率偏差、极性接反、相线和中性线接反、缺一相电源、相序改变、交流电混淆。

2.电路故障:断线、短路、短接、接地、接线错误。

3.设备和元件故障:过热烧毁、不能运行、电气击穿、性能变劣。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是查找电气故障的关键。分析的基础是电工基本理论,二队电气装置的构造、原理、性能的充分理解,是与故障实际的结合。某一电气故障的产生原因可能很多,重要的是在众多原因中找出最主要的原因,并运用方法排除解决

二丶掌握电气故障排除的方法

故障的排除是维修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彻底排除故障,必须清楚故障发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能从理论上分析,解决故障发生,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掌握排除故障的方法。

(一)电阻测试法

电阻测试法是一种常见的测量方法。通常是指利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电机、线路、触头等是否符合标称值以及是否通断的一种方法,或者用兆欧表测量相与相、相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等。测量时,注意选择所使用的量程与校对表的准确性,一般使用电阻法测量时通用做法是先选用低档,同时要注意被测线路是否有回路,并严禁带电测量。

(二)电压测试法

电压测试法是指利用万用表相应的电压档,测量电路中电压值的一种方法。通常测量时,有时测量电源、负载的电压,有时也测量开路电压,以判断线路是否正常。测量时应注意表的档位,选择合适的量程,一般测量未知交流或开路电压时通常选用电压的最高档,以确保不至于在高压低量程下进行操作,以免把表损坏:同时测量直流时注意正负极性。

(三)电流测试法

电流测试法是通常测量线路中断电流是否符合正常值,以判断故障原因的一种方法。对弱点回路,常采用将电流表或万用表电流档串接在电路中进行测量;对强电回路,常采用钳形电流表检测。

(四)仪器测试法

借助各种仪器仪表测量各种参数,如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及参数的变化,以便分析故障的原因,多用于弱点线路中。

(五)常规检查法

依靠人的感觉器官(如:有的电气设备在使用中有烧焦的糊味儿,打火、放点的现象等)并借助于一些简单的仪器(如:万用表)来寻找故障原因。这种方法在维修中最常用,也是首先采用的。

(六)更换原配件法

即在怀疑摸个期间或电路板有故障,但不能确定,且有代用件时,可替换试验,看故障是否消失,恢复正常。

(七)直接检查法

对在了解故障原因或根据经验,判断出现故障的位置,可以直接检查所怀疑的故障点。

(八)逐步排除法

如有短路故障出现时,可逐步切除部分线路以确定故障范围和故障点。

(九)调整参数法

有些情况,出现故障时,线路中原件不一定坏,线路接触也良好,只是由于某些物理量调整的不合适或运行时间长了,有可能因外界因素致使系统参数发生改变或不能自动修正系统值,从而造成系统不能正常工作,这时应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十)比较、分析、判断法

篇(3)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作者:字牧之。号 。主要擅长写七言绝句。与当时另外一位诗人李商隐合称“小李杜”除本篇以外杜牧的七绝《赤壁》建议学生背诵。

2、诗文分析: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山势的高峻。三四句写深秋美景。通过对夕阳中的枫叶和二月的花朵的对比,突出了红叶特有的美。

描写景物的顺序由远及近。

3、相关考题。

(1)小李杜是指________ ,李杜指( ),王孟指( )同为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韩柳指的是( )

(2)仿照例子填空。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白云深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3)古人写秋常写秋的悲凉,而这首《山行》却是秋的颂歌。诗人刘禹锡也有一首诗是颂秋的,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 夜宿山寺就是夜晚借宿在山上的寺院。

2、 这首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楼的高,表达了诗人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

3、 危楼,这里指高楼。 而不是快要倒塌的楼

4、 直译: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5、 相关考题。

篇(4)

作为情感艺术的语文,只有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被充分调动之后,语文课堂上“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一切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影响,他们才会同样充满激情的投入。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呢?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的优势就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别的不说,就拿教育资源下载这一块,就足以让我们受益匪浅-----内容丰富的成语故事、精彩纷呈的典故给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往古典文学的甬道。我们可以在“图、文、声”并茂的动态画面中走进古代文化殿堂,接受故事中的人物和情态,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会古汉语的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词都保存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中流传下来。

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求古汉语词义。例如“以勇力事鲁庄公”我们依据“无所事事”等成语中的的解释,可以推出这里的“事”是“做事、效力”的意思。学习《塞翁失马》故事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里的“亡”的时候可以结合成语故事“亡羊补牢”一起来诠释“亡”字“逃跑”;学习“风吹草地见牛羊”是时可用典故“穷途而匕首见”进行纵横比较,加深学生对“见”字通“现”的用法;学习《醉翁亭记》中的“饮少辙醉”中的“辄”就联系成语故事“浅尝辄止”,一同学习“辄”字的用法。诸如此类,通过教学资源,运用网络,师生即可在赏心悦目的画面中,轻松愉快的学习文言文,加强文言实词的学习。

另外,我们可以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1)一词多义现象:

如:道,

道不拾遗(道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

说长道短(说)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又如:兵 兵强马壮(军队) 纸上谈兵(兵法)

短兵相接(兵器) 草木为兵(士兵)

如: 亡 亡命之徒(逃亡) 亡羊补牢(丢失)

亡国之音(灭亡) 家破人亡(死亡)

唇寒齿亡(掉落、失去)

借助成语语境,学生更容易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2)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文汉语中常见现象,结合成语的语境义来理解古今异义不容易望文生义 ,达到以今解古的目的。

赴汤(热水、开水)蹈火 破涕(眼泪)为笑

乳臭(气味)未干 不名(占有)一钱

(3)通假

成语中也有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如:

图穷匕见(现) 一暴(曝)十寒 再接再厉(砺)

篇(5)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为一幢三十二层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8度抗震设防,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该工程总建筑面积为50000m2,设三层地下室,四层裙房,总建筑高度为99.4m。地下室为停车库,裙房为商业用房,五层以上为写字楼。该建筑物柱网跨度大,双核心筒集中布置,筒体剪力墙是主要抗侧力构件。

二、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与质量检测

1、主要质量问题。该工程地下三层核心筒剪力墙设计混凝土等级为C50,混凝土浇筑施工后,按规范规定的拆模时间(中途进行测温,内外温差相等时)开始拆模。在拆模的过程中,发现筒体墙多处出现蜂窝、部分露筋和墙体裂缝等多种质量问题。本次质量问题主要发生在主楼部分的地下三层东、西两个核心筒体剪力墙上,在墙体转角的暗柱、门洞暗柱、暗梁筋密集区以下。从检查结果发现:蜂窝面积较大,且露筋较多。根据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评定标准,各项指标均超过标准允许值,对整体结构承载力造成较大影响。

2、工程检测。为了查清问题,及时处理,消除隐患,决定对筒体混凝土进行全面回弹,必要时进行抽芯,查出混凝土的实际强度。由于《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9)能查到的最大强度换算值为49MPa,且地下室因连日阴雨,墙体潮湿,故筒体(混凝土C50)回弹检测意义不大,且数据离散性也大。最后决定采用钻芯法对核心筒混凝土进行检测,以进行区域强度评价。检测单位对核心筒剪力墙共钻芯取样57处,其中东筒钻芯30处,西筒27处。检测结果核心筒混凝土最大换算强度为66MPa,最小换算强度为21MPa,强度变化较大,达不到设计要求。

3、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认真分析这次施工发生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原因如下:

3.1人员状况:现场管理干部素质差,组织和管理水平较差,没有与各有关管理人员和施工操作员有效沟通;施工技术人员力量薄弱,责任不明确;工人素质低,混凝土浇筑工未经培训,没有以往类似工程施工经验。

3.2技术原因:未按规范施工,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技术措施不落实,管理人员没有将施工方案里的技术措施向施工人员交底,工序交接没有记录。混凝土浇筑方法不对,一次浇筑超高未设溜槽或串筒,致使混凝土在浇筑时出现离析现象,混凝土浇筑时又振捣不足,致使混凝土出现石子与砂浆分离,石子多的地方出现蜂窝、孔洞,砂浆多的地方强度不足,混凝土墙体开裂。

3.3设备状况:运送混凝土的车辆不足,致使浇筑时不能连续施工,施工缝又没能进行必要的处理;经常出现混凝土输送泵堵管,维修不及时;振动棒等振动器材质量不稳定且数量不足,振动器材经常坏或转动无力,无法使用。

4、核心筒剪力墙结构强度计算分析与论证

甲方委托设计单位对该质量事故进行计算分析并提出加固补强处理方案,确保其承载能力能满足建筑物的安全及使用要求。现将计算分析过程筒述如下。

4.1核心筒主要是抗侧力构件,在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对结构物的位移起控制作用,结构变位取决于构件总体刚度ECJ,设计中地下三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当实际混凝土强度为C40时,其混凝土弹性模量EC的比值为Ec40/Ec80=3.25×104/3.45×101=0.94。在墙体截面不变(即J不变)时,墙体刚度仅降低6%,没有引起刚度突变。从计算分析中得知,不管在风荷载还是地震荷载作用下,底层的层作用力较小,层间位移角小于1/12000,故混凝土的E值变化对底层层间位移角也几乎无影响;对整体结构而言,因其它楼层刚度不变,故顶点位移变化很小,全楼最大层间位移变化甚微,建筑物位移受到影响很小。

4.2一般核心筒是个轴压比较小的构件,经计算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35~C50之间变化时,本工程核心筒各墙肢轴压比最大值为0.66~0.50范围内,主要承受抗侧力的核心筒四周外壁轴压比均小于0.60,混凝土的延性仍能得到保证。

4.3轴压比的变化是因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引起的,也就是说构件轴压力几乎没有变化;当核心筒混凝土强度等级按C40计算时,该层各构件内力略有变化,电算分析结果显示,柱轴压比影响不大,柱子配筋仍按构造要求配置;仅核心筒四周外壁墙体各段内力在需要配筋计算的范围内,其余各墙肢按构造要求配筋,暗柱配筋为1.2%Ac,墙体水平筋配筋率为0.25%。本工程实际配筋暗柱多1.2%Ac,墙体水平筋配筋率为:墙厚500为0.536%,墙厚250为0.6%,墙厚200为0.565%,均远大于计算值。

4.4在计算分析中,并未考虑地下室外壁的刚度富余量,其实地下室外壁刚度还是相当大的,对结构的变位带来有利影响。本工程三层地下室埋深较大,塔楼采用大直径人工挖孔桩,地下室侧壁外回填土施工控制比较严格,密实度达到0.95以上,可以认为地下室周围有比较可靠的侧限,地下室三层及大直径桩可以起固定端嵌固作用。实际上建筑物水平力进入地面后,已逐渐衰减,地下三层水平力大大减少,地下三层的抗震等级可以降低,实际设计配筋对抵抗水平力有足够保证。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由于施工质量造成核心筒混凝土强度等级在不低于C40的情况下,不影响其承载力,结构变位及配筋。因此,不需作整体加固补强措施,仅需对施工中出现的麻面、蜂窝、孔洞等导致混凝土等级降低太多的部位进行局部加固补强。

5、结构补强与加固处理施工

5.1缺陷部位补强处理

裂缝:清理墙基面的污垢、松散物体、刷洗干净,用改性环氧化学灌浆液对所有裂缝进行封闭补强。麻面:用钢丝刷清理墙面浮浆,并冲洗干净,充分湿润,用1:2水泥沙浆抹压平整。

蜂窝:凿除墙面浮浆浮石,并洗刷干净,充分湿润,用1:2水泥砂浆抹压平整。

孔洞:将孔洞处不密实的混凝土和突出的石子颗粒凿除,直至无空隙为止,要凿成斜形,避免死角,已锈蚀的钢筋应除锈。再将凿好的孔洞用水冲洗,清刷干净,充分湿润24小时后,刷水泥浆一道,用C50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浇灌,细石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5以内,采用小振捣棒仔细振捣密实,混凝土浇灌应超高超宽浇灌,拆模后将多余混凝土凿除,或采用喷射混凝土施工。露筋: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残渣、浮浆浮石清除,用钢丝刷刷除锈皮。

5.2东、西核心筒剪力墙加固处理

由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程度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C50的要求,故需进行加固处理。本设计采取的补强加固措施,是结合实测混凝土缺陷处及强度较弱(小于C40)处将筒体剪力墙凿成多条竖向加强带,加强带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加强带凿断面要清刷干净,并充分湿润12h。浇混凝土前,要刷一道水泥浆,混凝土要振捣密实。在层顶处设一道加强暗圈梁,以形成整体加强。

5.3施工要求

5.3.1所有缺陷定义划分,应按照国家标准“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测评定标准”进行划分,分别采取补强措施。

5.3.2所有已锈钢筋均应除锈,当钢筋截面锈蚀削弱≥10%(面积比)时,应绑条焊加强。

5.3.3所以修补部位的水泥砂浆及细石混凝土均应做好养护,确保砂浆及混凝土强度。

5.3.4缺陷补强及加强带位置、范围,放线后要经有关单位核实后方可凿打。

5.3.5在缺陷补强时,凿除浮浆、浮石、除锈清刷工作完成后,应通知建设、质检、监理、设计检查满足设计要求后,再做下步工作。

5.3.6混凝土凿打,不能采用大锤大力撞打。应采用钢钎凿打,不得损伤旁边的混凝土,不得打断钢筋。

6、加固处理效果评价。按照上述要求补强、加固后,确认整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可达C40。经计算复核:建筑物层间位移及顶点位移满足规范限值要求;筒体剪力墙轴压比均小于0.60,满足设计要求,剪力墙仍保证一定的延性,剪压比控制在规范范围内;筒体剪力墙的配筋按原设计满足要求,承载力满足使用要求,建筑物安全、可靠。对新补混凝土强度进行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和新旧混凝土结合面超声法检测,按检测结果评定修补构件混凝土强度代表值为48MPa,相当于C49实际强度水平,具95%保证率。为设计强度等级(C50)的97.8%,满足设计要求。修补构件混凝土内部密实度情况良好,无明显蜂窝、孔洞及脱空等缺陷,新旧混凝土结合正常。

7、结语

综上所述,通常地下室核心筒(剪力墙)是一个轴压比较小的构件,且地下室承担的水平力由地面向下逐渐衰减,地下室剪力墙抗震等级可以降低,对该类构件发生质量问题时,委托设计单位及相关单位进行复核计算,对影响结构安全较小的不需作整体加固补强措施,只需对缺陷部位进行局部加固补强,即可满足结构抗震承载力要求。

参考文献:

[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3-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6)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唯一以苗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自古以来该地区就素有“苗疆腹地”之美称。因此,黔东南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研究苗族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苗族现存的诸多传统习俗文化中,“鼓藏节”是规模最大、消费最高、最具有影响力的苗族节日活动,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历史传统,对我们在当今时代批判继承和发展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黔东南苗族“鼓藏节”概述

“鼓藏节”是苗族人民原始而传统的祭祖大典,现今黔东南广大地区仍然流行着这一传统习俗。这一节气的祭祖内容十分丰富且庞杂多样,各地有同有异,即使是相邻的两个“鼓社”之间,也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祭祖内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鼓藏节”习俗的研究和考察。原因在于,“鼓藏节”作为苗族社会多年来普遍存在的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在一定意义上有着共同的祭祀内容和祭祀程序。据《贵州通志》记载:“每十三年蓄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鼓藏。因其以肉分赠亲友,而以肠脏饷客,故名。”1如是观之, 黔东南苗族地区的“鼓社祭”活动每十三年举行一次,每次历时三年完成,即起于子年,经丑年,终于寅年,主要程序如下:

(一)公推鼓头。先由群众公推第一鼓头,其条件是:已婚男子,家境较好,为人正派、公道、能干。然后,由他指定四名副鼓头,分别负责各种有关事务。

(二)准备祭祖牯牛。经济状况较好的,每户准备一头,经济困难者可几户筹资共买一头。祭祖牛选购回来之后,派专人精心喂养。此外,各户还得准备相应数量的猪、鸡、鸭等祭品,以便配杀。

(三)制鼓、醒鼓 、接鼓。苗族祭祀用的“鼓”分为单鼓和双鼓。在苗族人民心中,单鼓是人类始祖蝴蝶妈妈的象征,双鼓被视为苗族祖先“央公”、“央婆”的化身。平时单鼓藏于鼓山林的石窟中,双鼓放在鼓头家。制鼓,即砍树制造单鼓。在农历子年十月下旬举行砍树仪式,于寅年五月再制成新鼓。醒鼓,也就是敲击单鼓,在子年八月子时举行,主要是预告祖先,子孙将要杀牛祭祖了,请祖先回来享受。接鼓,在寅年农历十月再次醒鼓,将其接下山,同时把原存放于上届鼓头家的双鼓转至新任的第一鼓头家存放。

(四)杀牛祭祖。寅年十月举行。杀牛由舅父或女婿执刀。杀牛有一定的次序,即先杀鼓头家的牛,然后再杀群众的牛。合资购买的牛,则由出钱最多者的亲友执刀宰杀。杀牛之后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如祭祖、“拥牛角”、“浇花树”、“过桥”,最后送鼓、藏鼓等。

在上述主要活动过程中,苗族人民都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需要进行祭祖、跳芦笙等活动,在神圣而庄严的祭祖大典中增添快气氛,以显示出苗族节日的娱人性质和功能。

二、“鼓藏节”习俗的社会作用分析

(一)“鼓藏节”具有维护苗族地区社会和谐的功能

我们知道,苗族同胞世代迁徙平凡,他们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没有固定的疆土,四处散居。因此,他们只有以祭祖的方式体现公共的民族标识。在苗族同胞及其落后的世界观中,对祖先的忠诚就是对自己本民族的忠诚。正是基于这一点,苗族同胞不惜一切代价杀牛祭祖。于是他们以氏族或宗族为基础建立鼓社,以“鼓社”为单位,通过举行“鼓藏节”活动祭祀祖先。“鼓藏节”期间,方圆几里或数十里的苗族同胞都来参加节日活动,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我们认为,通过这种活动的举行,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团结与交流、减少人们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正如罗义群同志所说:“鼓社祭像一根无形的线,一头拴在氏族成员的手里,一头拴在氏族成员的手里。无论你走到哪里,你和他总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你跌了跤,他那头就把你来起来。只要还有这根游丝在也就够了,民族认同的意念就会从这根游丝上传递过来。”2 如是观之,苗族祭祖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凝聚力,通过祭祖使人们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网,这个网状结构就是:以共同的原始祖先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使“鼓社”内部所有成员都归向自己的祖先,共同维护和遵守本“鼓社”的一切规章制度。表面看来,一个“鼓社”似乎就是一个苗族大家庭。苗族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思维方式,把人们天然的人论情感升华为强烈的民族意识,这对于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苗族社会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时过境迁,历史的车轮已缓缓迈进了现代社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广大苗族集聚区依然是中国欠发达的地区,语言障碍、风俗习惯等多种原因使我国的各项政策难以在苗族地区得到顺利贯彻执行。“鼓藏节”等苗族习俗在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具有国家宪法和法律不可替代的社会调节功能,因此,苗族“鼓藏节”习俗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二)“鼓藏节”的传统消费观阻碍了苗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用现代经济发展眼光看,“鼓藏节”不利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鼓藏节”作为一种祭祀祖先的活动,既生动地体现了黔东南苗族同胞的传统文化,又展现着他们热情好客的民情风俗。但是这种祭祀活动,祭品选用的是水牯牛,而且是上等水牯牛,举行一次“鼓藏节”,每个村寨一次性要宰杀十几头甚至几十头水牯牛,这些被宰杀的牯牛均在血缘家族和亲戚朋友中分吃掉。如果以现在物价水平衡量,一头上等牯牛至少五六千元,如果是善于打斗的牯牛则高达七八千元乃至一万余元。除了牯牛,各家还要自备各种节日消费。粗略估计,一个家庭过一次“鼓藏节”的开销,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这对于目前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的黔东南农村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过于奢侈的消费。这种节日消费不但会使苗族同胞数年的积蓄在几天内迅速消耗掉,而且还会助长各血缘家族间互相攀比排场的不良生活作风。如果我们都把这些奢侈的消费投入到农业生产或其它经营活动中去,则更有利于苗族同胞的脱贫致富。

有学者认为,“鼓藏节”的传统习俗不算奢侈消费,其原因有二:一是广大苗族同胞可以借节日活动从事商业买卖;二是节日期间前来祝贺的客人也会赠送一定的礼物。这两项收益可以弥补杀牛过节付出的巨大损失。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又只看到表面现象。从现实看,并非所有杀牛户都有能力在节日活动中通过经商来赚钱,这正如我们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具备经商条件一样。相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更有可能是节日活动中的看客和真正的消费者。虽然前来祝贺的客人也会赠送一定的礼物,但“鼓藏节”毕竟不同于婚、丧、嫁、娶等酒宴,客人仅是象征性地赠送礼物,这些礼物根本不足以维持他们长达数天的生活花费。更何况节日结束时,主人还要增给客人一定的肉、酒、糯米饭等信物。

由此看来,多数苗族同胞的致富路劲不可能通过传统节日活动来实现。虽然近年来广大苗族同胞在生活水平上有了一定提高,但这绝不是通过传统民族节日来实现的。客观上讲,这种相对富裕主要是随着社会的开放,苗族同胞家庭内部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结果。因此,如果苗族同胞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奢侈消费换来的只是少数经商者盈利的话,这种做法实在有点得不偿失。故此,我们应在继承“鼓藏节”这一苗族文化传统的前提下,进一步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提倡节约精神,鼓励理性消费,将一部分可贵的资金有效地转移到人们的现实生产和生活中去,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提高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步伐。

三、发挥“鼓藏节”的传统文化功能,推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黔东南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加快其经济发展步伐是历史的必然。同时,黔东南又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其境内有以苗族为主体的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并存,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不但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黔东南苗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在的文化资源。再者,黔东南处于祖国西南边睡,远离经济发达的工业区,因而拥有较为完备的生态环境。所以笔者认为,加快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当然,我们在坚持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时,要尽可能地删除其中的神秘色彩,增添现代性的文化内容,使传统民族文化从信神向娱人方向过度。就“鼓藏节”而言,我们在坚持这一节日文化范式的基础上,依然可以推陈出新,采取每个家族或每个村寨杀一头牯牛的方式,这样以来,不但杀牛的数量大大减少了,而且苗族节日的风俗传统依然存在,这既有利于节制苗族同胞过度消费的不良生活作风,又有利于加速苗族地区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简化节日期间烦琐的祭祀仪式,在其间开展各种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竞技文化活动,如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划船、民族艺术展等,用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实节日的文化氛围,提升节日的文化内涵。通过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吸引人们回归自然的力度,让黔东南成为广大旅客游览观光的阵地,从而有力地推动该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开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在保护、继承、宣传和弘扬黔东南苗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应当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些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合理成分,充分发挥它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复兴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加快黔东南地区民族经济的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9。

[2] 周大鸣,刘志杨,秦红增. 寻求内源发展--中国西部的民族与文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3] 罗义群著.苗族牛崇拜文化论[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Abstracts】Guzang Festival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culture in QianDongnan , and it is also indispensible important content when people research the Miao nationality culture . The essay regards Guzang festival of Miao nationality in QianDongnan as base, further analysi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roles of Guzang festival by the two pros and cons aspects, point out that Guzang festival custom plays an important economic significance in tourism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regions.

【Key words】QianDong-nan,Miao nationality,Guzang festival.

篇(7)

[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5)05-0144-07

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外化于行的符号体系,历来受到人类学家的重视。无论是具有人类学萌芽意义的中外游记作品,还是人类学成熟之后的经典民族志,都或多或少关注过饮食文化现象。以饮食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饮食人类学自二战以后在西方学界兴起,并逐渐形成唯物派、唯心派与政治经济学派等三大流派。虽然我国历史学、民族学界早有关于饮食文化的专题研究,但直到21世纪初才有西方饮食人类学相关理论的译介。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饮食人类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成果数量偏少,理论建构不足等问题,“作为一门学科而言,中国的饮食人类学还相当落后”。

从饮食文化探知民族文化的内在规律和特性是一个重要研究视角。“饮食文化在功能上、表象上对人类的生存和演变做了最为‘形而下’的表述、表达和表演,同时,其中也包含着深邃的‘形而上’的哲理、学理和道理。”土家族饮食文化也概莫能外。土家族古代饮食文化指的是唐宋羁縻时期和元明清土司时期的土家族饮食文化。在土家族研究中,学界习惯将“从形成到改土归流的土家族早期发展阶段”称为“古代”。本文以此作为研究时限,还在于该时期土家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受中央朝廷治理方式影响,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之中,其文化主要按自身演进规律向前发展,没有经历改土归流后大量汉族移民文化的强烈刺激和官方的“文化改造”,其文化能呈现土家族文化的一些固有特点。本文无意通过饮食文化或食物研究来探寻土家族的民族边界,只希望能够呈现土家族古代饮食文化的概貌及其蕴含的意义、社会运行机制。土家族与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毗邻而居,很早就形成了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相似,文化互动频繁,很难以个别饮食文化事象划分民族的边界。但是,如果将土家族古代饮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它不但与其他民族文化有显著差别,还在民族内部呈现出阶层性特征。这种差别从古至今皆有,南宋庆元元年(1195)叶钱在为宋辅的《溪蛮丛笑》作序时,写到包含土家先民在内的五溪蛮“语言服食,率异乎人”。虽然他的言辞充满对少数民族的贬低和歧视,但也显示了宋时土家族与中原汉族在语言、服饰和饮食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一、土家族古代的饮食体系

土家族古代的食物来源于家庭种养和渔猎采集。渔猎采集所获得的食物在土家族古代饮食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特别是在收成较差的“荒年”渔猎采集是主要的食物来源。

土家人世居于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的武陵地区,虽然从地理上看属于“腹里”,但由于自然生态屏障,“道路险侧,不可舟车”,中央朝廷将之“弃同荒徼”。面对这种自然地理状况,土家族古代长期实行刀耕火种的游耕生产方式,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粟、高粱、黍、荞麦、燕麦、大麦、小麦、蚕豆、黄豆、豌豆、绿豆、水稻等。乾隆《永顺府志》引《永顺土司志》载:“永邑山多田少,刀耕火种,食以小米、糁子为主。稻谷多仰永定卫、大庸所两处。”乾隆《永顺府志》也载:“山田多种露粟,以资民食,间植小米。”据同治《来凤县志》卷二十九《物产》记载,糁子即粟。以上文献将同一物种的不同名称并列,说明该区域有多个品种种植。《容美纪游》载,土民之家“虽有大米,留以待客,不敢食也”。可见,土家族古代以粟等旱地作物为主粮。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主粮逐渐被玉米取代。玉米传人土家族大致在清康熙至乾隆初年,乾隆二十年(1755)左右已成为土家族的主粮。除粮食作物外,土家族古代还种植蔬菜类的芥菜、萝卜、茼蒿、莴苣、油菜、韭菜、茄子、白菜、甜菜、芹菜、葱、蒜等;瓜类的冬瓜、王瓜、菜瓜、丝瓜、苦瓜、南瓜、西瓜、瓠瓜等;水果类的橘子、石榴、枇杷、樱桃、木瓜、花红、李、梨、桃、杏、梅、枣等;养殖的有猪、牛、羊、鸡、鸭、鹅等。

土家族古代通过渔猎采集的食物有野菜、竹笋、蘑菇、野果等山地植物及真菌;鹿、獐、麂、虎、熊、兔、野猪、野鸡、豪猪、竹鼠、蛇等飞禽走兽;鱼、虾、蟹、鳖等水生生物。容美土司在举行丁祭之时,献祭的有“羊、豕、鹿、獐、鹅、鹜、雉、兔、梅、李、榛、枣,凡有之物皆荐”。这些祭品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渔猎采集而来。在采集的食物中,土民常用的有葛粉和蕨粉,“葛粉为粮,腹易充”,尤其是荒年,土民以之为主粮。顾彩在容美居住时,应招服役的土民所带的食物“以葛粉、蕨粉和以盐豆,贮袋中,以水溲之”。此外,渔猎采集的食物不仅种类多,数量也多。《山羊隘沿革纪略》记,改土归流前,接近容美土司的山羊隘“山则有熊、豕、鹿、麂、豺狼、虎、豹诸兽,成群作队,或若其性。水则有双鳞、石鲫、重唇诸色之鱼,举网即得,其味脆美。时而持枪入山,则兽物在所必获;时而持钩人河,则水族终致盈笥。食品之嘉,虽山珍海肴,龙脑凤髓未有出其右者。其间,小鸟若竹鸡、野鸭、凤凰、锦鸡、上宿鸡、土香鸡,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概……春来采茶,夏则砍畲,秋时取岩蜂、黄蜡,冬则入山寻黄莲、剥棕,常时以采蕨、挖葛为食,饲蜂为业,取其蜜蜡为赋税之资”。

但这种状态在改土归流后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移民大量进入土家族聚居区开发,生态严重破坏,这些动植物逐渐变得珍稀起来。虽然土家族古代的田产主粮――粟的产量较低,很多人食不果腹,但因有渔猎采集食物作为补充,其食物种类相较于今天更多,饮食结构更复杂。萨林斯也认为,“在自然状态生活的那些人生活更好一些。因为他们能够享受大自然给他提供的更大的能量”。这些食物为土家人提供热量、蛋白质、矿物质等维持机体运转所需物质。从这些饮食对象可发现,能否满足机体需要是土家人优先考虑的问题,这也显示出“食物在滋养集体的心灵之前必先滋养集体的胃”。

就人的生物习性而言,人是杂食性动物,每天都需要饮食。但人们在获取食物方面,存在季节和时间分布不均问题,需要保存食物,调节使用。土家族常用的食物保存方法有晒干、风干、腌制、烟熏及其他粗加工和深加工方法。晒干、风干主要用来保存粟、高梁、黄豆等种子类及根茎叶类食物。腌制是土家人将食物保鲜的方法之一,制作时将新鲜的鱼肉、猪肉等经过处理后贮藏在坛中或瓶中。《容美纪游》的作者顾彩在返程途中,曾食用过土司赠送的“瓶中鱼,极美”。烟熏主要用于肉类食物保存。熏制加工既能利用热量蒸发掉多余水分,达到防腐目的,也能让烟雾的独特香味融入肉中,形成独特口味。仅《容美纪游》记载的烟熏食物就有虎头脯、干鱼、鹿腊、野猪腊等数种。此外,土家族古代制茶也用“柴烟烘焙”。

土家族聚居区是传统的茶区,“诸山产茶,利最溥,统名峒茶”,到土司地区贩卖茶叶的“茶客来往无虚日”。《永顺府志》载:峒茶“四邑皆产,而桑植为多。味较厚,土人不谙制造,柴烟烘焙,香气损矣”。顾彩的《采茶歌》也载:“采茶归去不自尝,妇姑烘焙终朝忙。须臾盛得青满框,谁其贩者湖南商。”这些茶叶除被当成商品出售外,也是土家族制作日常饮料的主要原料。粗加工后存储的食物主要有葛粉、蕨粉等淀粉类食物。葛粉、蕨粉都是从植物的根茎中加工提取。蕨粉的加工方法是将挖来的蕨根洗净后“于平石上击碎,合水置于缸中,以取其汁,随将根取出,俾净,融成粉以充饥”。葛粉的加工方法与之类似。深加工的食物主要是酒类,土司之家有酿造的白酒,一般土民之家有砸酒。这些存储食物的方法是土家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土家族古代的食物烹饪有煮、蒸、炒、烤等方式,烹饪调料主要是葱蒜等物,油盐醋酱较为稀少。煮是最为常用的烹饪方式,不仅主食、野菜等物用来煮食,茶水也用煮的方式制成。《容美纪游》载:“改火法依古行之,春取桑柘之火,则以新火煮新茶敬客。”还载:“二月中已有鲜笋可食……惜司中无油盐醋酱,不善烹饪耳。”明清时期实行食盐专卖制度,但土司地区被排斥在食盐专卖体系之外,难以买到食盐,以致“与人钱钞都抛却,交易惟求一撮盐”。土司之家尚且“无油盐醋酱”,土民之家更为稀缺。用蒸的方式烹饪的食品有蒸肉、蒸鱼等。烤的主要是一些新鲜的鱼虾、兽肉等。顾彩在路途中就曾与随行人员一起“取溪中鱼蟹,炙之下饭”。此外,土家人还有“水溲”、腌制后生食和直接生食的饮食方式。

在土家族的古代饮食体系中,“吃什么”首先是由自然环境和技术手段决定的,需要自然环境能够供给这些物品,并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去获取;其次是人的主观能动选择,选择既能为机体提供热量、蛋白质、矿物质,也符合心理需要的食物。“怎么吃”不仅要它“有利于吃”,而且还要“好吃”。这两个看似非常主观的条件,其实质是人们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

二、食物与土司治理

土司围绕食物控制开展社会治理。他们通过贡赋食物与中央朝廷保持向上的联系,通过馈赠食物维持与周边土司以及汉族人之间的横向交往,通过控制食物完成对官僚系统和土民的向下治理。

土司虽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但他也是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代表,无论是朝廷还是土司自己都有土司是“荒徼武夫,见闻僻陋”的认识。朝廷在采用隔离措施限制土司做大做强和土司地区发展的同时,也允许土司到京城朝贡,以体现朝廷对土司地区的治理。土司们也为了表达对朝廷的忠心,积极进京献贡。据统计,明代,湖北有48个土司进京朝贡,朝贡次数达348次。当时,朝贡次数较多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有容美土司47次,石柱土司46次,施南土司37次,酉阳土司34次,散毛土司30次。虽然朝廷为了应对土司越来越频繁的朝贡行为和越来越大的朝贡队伍,规定三年朝贡一次,每次启程不超过100人,进京不超过20人,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却没有遵照此例。在朝廷与土司相处融洽的时期,一个土司一年数次朝贡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嘉靖七年(1528),容美宣抚司、龙潭安抚司每朝贡率领千人。”土司在入京进贡时,所携带的“方物”除了朱砂、水银、楠木、马匹之外,很大一部分是蜂蜜、羊、茶叶等地产食物。嘉靖元年十一月,礼部在奏议土官朝觐事时,涉及鄂西容美、忠建两宣抚司,皇帝允许“通事、把事、头目人等,止以马匹、方物多寡为差。凡进香、茶、黄蜡,每杠(扛)五十五斤,由布政司传送者,所赏生娟荩ㄕ眨┦加”。此外,至迟在明嘉靖以后,土家族地区的部分土司已有田赋定额。土司用食物――粟米抵缴赋税。如嘉靖元年施南土司的田赋额度为“秋粮,粟米六十五石六斗一升七合七勺五抄”。土司通过贡赋这些食物保持与朝廷的联系,以示接受王朝的治理。

土家族的很多土司虽为“世仇”,但也是“世亲”。土司间以姻亲为纽带,通过馈赠食物,互相走访,来协调和平衡互相的关系,但有时土司之间的矛盾也可能因为所送食物数量不多,品质不高而激化。如“丙如(容美土司)即宣慰向大鹏(桑植土司)之婿,迎娶时,大鹏以责礼不备,尽篪使者之衣,夺其斧鬻”。土司之间订立盟约也通过“行歃血礼”,这种“吃”的形式来缔结。康熙四十三年(1704)六月初一,保靖土司派干办舍人余星到容美土司处商讨结盟事宜,“丙如率舍把与之登坛,行歃血礼”,自后“保靖有难,容美救之;容美有难,保靖亦然”。土司与汉族人之间的联系通过食物来实现的机会更多。到容美土司、桑植土司、永顺土司地区贸易之人,多是因贩卖茶叶和食盐而来。“客司(容美土司)中者,江浙秦鲁人俱有,或以贸易至,或以技艺来,皆仰膳官厨,有岁久不愿去者,即分田授室,愿为之臣,不敢复居客位。”顾彩在容美土司游历期间,其饮食起居都由土司供给。其与土司见面当天“返寓仍送肴六簋,酒一壶,后为常”,返程的时候,容美土司送“川马二匹,黄连二斤,峒被二床,峒巾十条,茶叶四篓,密饯二瓶,路菜十种及程仪”。可以说,土家族土司通过馈赠食物与周边土司及汉族人之间建立起了一张联系紧密的横向关系网。

土司对官僚系统和土民的食物控制首先体现在对生产资料的控制上。土司地区的山林、土地都属于土司所有,虽然“其田任自开垦,官给牛具,不收租税”,但是“民皆兵也,战则自持粮糗,无事则轮番赴司听役,每季役只一句,亦自持粮,不给工食”。一些不能“赴司听役”的土民,赋税“不从田亩征收,永顺名火坑钱,民间炊爨,每一坑征银二钱二分;保靖则名锄头钱,每一锄人山纳银三五钱不等;桑植则名烟户钱,与火坑钱相等”。土司治下的很多官员“名虽官任,趋走如仆隶”。土民不但自持粮食接受土司征调,还要接受下层官员的食物盘剥。“凡膏腴美产,尽为舍把占据”,“土官向日凡畜养蜂之家,每户每年征收蜂蜜、黄蜡若干”。“土司旧例,凡官舍往乡,所属头人俱按人户科派吃食”,“外来穷民来至土司地方挖山种地,该管舍把每年勒送钱米”,“每年每户派送食米,并鸡鸭肉肘”。其次,土司通过操弄饮食禁忌,独享特殊美食。“洋鱼味同鲂鱼,无刺,不假调和,自然甘美,龙溪江所产也,民间得之,不敢蒸食,犯者辄致毒蛇,贵官家则不忌。”土民日常所食荞麦以苦荞居多,“甜荞不恒有,供官用”。再次,土司在盘剥土民食物的同时,也施予一些食物,以博得土民的拥戴。如每年五月十三日,容美土司以祭奠关公诞辰,“演戏于细柳城之庙楼,大会将吏与宾客,君(容美土司田丙如父亲田舜年)具朝服设祭,乡民有百里来赴会者,皆饮之酒,至十五日乃罢”。田舜年还在司治所在地中府正天泉发源处,“累石为茶灶,安铜铛,筒饮壁间水,注铛中烹之,满则塞其窦,将竭则又注,竟日饮千人,亦不竭”。容美土司还在中府设“小酒肆”,“即便诸将吏往来也”。

土司还有一套围绕饮食文化展开的内部治理措施。如田丙如虽然已袭职容美土司宣慰使,但其父田舜年在举办诗会时,因其“不工诗”,只得“专司酒食”。容美土司还令不认真学习的子女“与猪狗同食”;子女在藏书之所学习时,“家人送食盒至,悬绠他处,提而上之”。土司举办宴会(见图1),“客西向座,主人东向坐,皆正席,肴十二簋,樽用纯金。可笑者,于两席间横一长几,上下各设长凳一条,长二丈,丙如居首,旗鼓及诸子、婿与内亲之为舍把,及狎客之寄居日久者,皆来杂坐,介于宾主之间,若篦箕形。酒饭初至,主宾拱手,众皆垂手起立,候客举箸乃坐,饭毕,一哄先散,无敢久坐者。亦有适从田间来,满胫黄泥,而与于席间手持金杯者。其戏在主人背后,使当客面,主人莫见焉。(余至始,教令开桌分坐,戏在席间,然反以为不便云。――原注)行酒以三爵为度,先敬客,后敬主人。子敬酒于父,弟敬酒于兄,皆长跪,俟父兄饮毕方起;父赐子,兄赐弟,亦跪饮之。如他司土官在席,皆丙如与对跪相劝,君公然以父辈自居,不酬酢也。三爵之后不妨竞别,或兴至移席花下,则饮无算(席法亦不拘,或散坐,或踞石――原注)”。从座次排列和敬酒过程来看,土司举办的宴会是一个权力操演的场域,每举行一次宴饮就是对权力的一次操弄。

诚然,土司在处理内政外交过程中有多种手段和方式,对食物的控制和操弄只是他们的手段之一,或许这种手段更为隐蔽。但是这种方式在土司的治理过程中却产生了重要作用,对土家族文化的整体面貌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饮食与土民生活

土家族古代人口占比最大的是土司治理下的土民。土民每天的生活基本是围绕饮食活动展开的,获取食物和享用食物是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土民获得食物之后,如何吃,以及喜欢怎么吃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意义。考察土民的饮食文化活动,发现土民具有生食的饮食遗风和共食群居的饮食文化特点。

人类饮食文化的开端都是从生食开始的。据相关研究,人类约在100多万年前的早期猿人时期才学会用火。在此之前,人类所食皆为生食;在此之后由于火种保存困难,取火技术落后,仍然有相当多的人过着生食生活。这种状况直至取火和火种保存技术有了巨大进步之后才有所改观。土家族在明清时期还有较强的生食遗风,如今也还有生食“残存”。《五溪蛮图志》记载:“屠牛羊类,先取肚肺,不濯洁生食。然后分割大块,以火燎毛,煨炙半熟供馔。”这种生食遗风不仅在土民的日常生活中有所保留,在祭祀活动中也有体现。宋代,土家族地区的人们在祭祀仪式中首先进行的是“呈生”。“呈生”就是用还未宰杀的牺牲祭奠神灵。《溪蛮丛笑》记载:“祭祀,必先以生物呈献。神许,则杀,以血和酒,名呈生。”

现今,在土家族聚居的母语存留区,还保留有一种“玩菩萨”的活态仪式。仪式由土家族敬神的人――“梯玛”主持,仪式祭词大部分用土家语演唱。仪式开始的第一个环节是“告家先”。“告家先”时,梯玛首先在堂屋面向神龛燃香、鞠躬,然后杀“养牲”。“养牲”是一头8到10斤的仔猪。宰杀时,刀手在堂屋中间面对神龛横放一条板凳,板凳下面放一个碗接猪血,随即将仔猪拖到板凳上宰杀。旁人要用火纸蘸一些鲜血。这些蘸血的火纸,一部分放置到梯玛用大方桌搭建的祭台上,一部分随即烧掉。梯玛介绍“家先菩萨是可以喝生血的”。刀手随后将仔猪提出堂屋,找一些柴禾将猪毛烧掉洗净,送到厨房。厨师将猪肉砍成几大块,连同内脏在锅里用开水“毛”一下,然后捞起来盛在瓷盆里,并在猪头上撒一些盐,备好之后就摆到祭台的正中央。“毛”就是煮到3、4分熟,猪肉收紧即可。梯玛解释“毛”一下而不熟透的原因是“家先以前是这样吃的”,只有这样才符合他们的饮食习惯,“他们才高兴”。“家先”是对事主家已经去世的祖先的统称。传统仪式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存储器。土家族“玩菩萨”仪式中的饮食文化活动是土家人对祖先饮食行为和饮食习惯的集体记忆。

土民共食群居的饮食文化特点在日常饮食活动和祭祀活动中都有体现。土民的日常“炊爨之所”是“火铺”(也有“火炉床”、“火床”等称呼)。如今,土家族地区还有高低两种火铺存留。土家族的这种火铺在宋代的《溪蛮丛笑》中就有记载:“睡不以床,冬不覆被。用三叉木支阔板,旁燃火炙背。”这条文献只点明了火床具有供人们休息睡觉的功能,其实,火床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饮食烹饪功能。明代的《五溪蛮图志》记载:饮食烹饪“在火炉床为之。如台基状,置火炉于中。一家大小饔飧在是,亲疏亦在是”。饮食炊爨的火铺是土家人日常活动的中心,不仅吃睡在此,待客也在此。成书于乾隆十五年的《楚南苗志》载:“以旁一间为卧室。置火床于室内,以木为之,其阔半室,床中穴孔。另用泥砖从地砌之,为火炉,乃炊爨之所。冬月,则合室男女坐床上,围炉向火,惟令尊长居上耳。客至,亦坐火床。夜则环炉以寝。临卧,用帐幔相隔。俾夫妇共被,以示区别。”这种围绕火铺形成的共食群居文化,改土归流后被汉族流官大加批判,永顺知府、鹤峰知州都过文告,严令土民改进。雍正八年(1730),永顺知府袁承宠《详革土司积弊略》文告,怒斥“半室高搭木床,翁姑子媳联为一榻。不分内外,甚至外来贸易客民寓居于此,男女不分,挨肩擦背,以致伦理俱废,风化难堪”。流官们都希望利用手中的权力来“移风易俗”,推行“大传统”,但历史表明往往事与愿违,“小传统”在传承过程中也有稳定性的特征,一种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发挥它的功能时是难以强制变迁的。

土家族古代的饮品有茶、酒、砸酒等物。土家族地区是传统的茶区,茶叶资源丰富。土家人将泡茶与烹饪结合,发明了油茶汤。油茶汤的制作方式是将茶叶、豆干等物用油炸之后再用开水泡饮。酒在土司之家日常皆有,对于一般土民或许是稀罕之物。土民饮用较多的是一种名为“砸酒”的酒精饮料。因饮用时所用吸管材质差异,也有将“砸酒”称为“钩藤酒”“藤酒”“竿酒”“芦酒”的。《溪蛮丛笑》将其记为钩藤酒,“酒以火成,不m不笏。两缶东西,以藤吸取。名钩藤酒”。《容美纪游》也记载:“以曲拌蒸,晒十收贮,买酒者汆之贮筒中,开水灌之,随用筒吸饮,已成美酒,吸完加水,味尽而止,名同砸酒。”砸酒的制作方法与普通酒类的制作方式相似,只是在粮食蒸熟发酵之后不进行蒸馏,将酒糟和酒一起存储在密闭容器中备用。砸酒的酿造原料在古代主要是荞麦、高粱,改土归流后逐渐被玉米、糯米替代。明田汝成《炎徼纪闻》记载:“饮食恶草,以荞灰和秫粥酿为臭渖。”清毛奇龄《蛮司合志》也载:“以荞灰和秫麋酿为败渖。”土家人古代饮用砸酒的方法有一竿众人轮流吸,也有多竿众人一起吸。光绪《长乐县志》卷十六《杂纪志》较为详细地记载过土司之家用砸酒宴客的盛况。土民饮用砸酒的方式与土司基本相同,只是没有繁琐的宴饮仪式和奢华的菜肴。土民“以曲蘖和杂粮于坛中,久之成酒。饮时,开坛沃以沸汤,置竹管于其中,曰‘咂竿’。先以一人吸咂竿,曰‘开坛’:然后彼此轮吸。初吸时,味甚浓厚,频添沸汤,则味亦渐淡”。西南的羌族、彝族、藏族、苗族等民族都有饮用砸酒的习俗,体现了西南民族有很多文化共通的地方。

土家族古代的很多祭祀活动有多人参与,祭祀完毕,所有参与人员在祭祀地点共同用餐。《楚南苗志》载,九月九日重阳节,“合村勃资设馔.倩巫祭土地神”,“祭毕,撒馔于庙前地上,列座共饮食之”。土家人不仅祭祀一村一寨的土地神后聚在一起共食,祭奠一家一户的家神也是如此。同治《恩施县志》载:“新葬之冢则于社前祭之,本家男妇及内戚偕往,祭毕,于蟠间饮食。”如今,梯玛在举行“玩菩萨”时,做完“解一钱”的“起兵”仪式后,至“收回兵马”前,梯玛及其助手吃饭不能上桌子,只能在祭台前的地上。用餐时,饭菜用碗盛好,放在祭台前地面竹席上,梯玛及其助手们围绕饭菜蹲成一个圆圈,不用桌凳。这种饮食方式与土家族古代祭祀活动后的饮食方式有相似之处。

篇(8)

看书总会包含着许多情感,有时会因为书中文字生色乏味且毫无价值而懊恼不已,有时会因看到一本好书,获得颇多感受,有交流的价值而欣喜一阵,这种感觉很难得,也很复杂。

想想要定稿一片优秀文章,都需要作者构思良久,反复推敲,多次修改,那么敲定一本书,需要作者吐纳多少前人的知识,耗费多少精力和时间,苦苦汇聚,死死钻研,删选爬剔,最终呈献给作者一个精神殿堂,所以,有幸看到好作品时,都会为作者那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写作工地赞叹,为书中丰厚的感悟和超强的艺术表现力惊叹。

时间久了,要求也多了,对书的整体形式也重视起来,不仅仅限于内容,有时对封面设计,纸质触感也有选择,捧着一本挺展展的书,心情也随之舒畅起来,读一本书,也步子单纯的只从书中获取写什么,而把看书当作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有空闲之日,就会选择一个舒适的环境,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伴着咖啡的缕缕清香,开始鸟瞰这辽阔的世界,游弋在无数闪闪烁烁的智能星座之间,外面的情景时时变换,而卧依然故我,有书的围绕,即使外面朔风呼啸,暴雨如注,也能当作伴奏,享受这人生的大安详。

与书为伴的日子总是让人有所感悟的,跟随作者的脚步,那些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最后都换成一股恒远的力量,直达心扉。

篇(9)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ancient village development in Huizhou,and then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ancient village from village location,water system,entrance,roads and buildings based on the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geographic and culture.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and ideas for protecting and studying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other non-traditional villages.

Keywords: feng shui space layout of ancient villages in Huizhou

一、徽州古村落发展的历史背景

徽州自秦置郡县,距今已有2300余年。先秦时期的徽州处于山越时代,这时期形成的村落属于原始定居型村落,在历经中国历史上三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之后,徽州村落从定居型村落转变为迁徙型村落。从南宋到明中叶的300多年是徽州社会经济文化稳定发展的时期,也是徽州古村落稳定发展时期,农耕社会、习尚知书是这一时期徽州古村落的基本特征。明中叶至清中叶徽州社会经济文化达到勃兴鼎盛的时期。清康熙年间歙人程且硕《春帆纪程》描述了歙县村落盛况,“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廓,殊足观也。”据此可见当时徽州村落的辉煌。清中叶以后,徽州古村落逐渐走向衰落,一些昔日辉煌的古村落历经时期战争的破坏便一蹶不振[1]。

二、中国古代村落的传统地理文化特征

2.1古代村落建设的文化观

人类自出现以来,选择居住环境时的趋利避害之心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古代封建社会儒家文化的兴起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态,即“风水学”理论的诞生。谈到“风水”,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一般认为“风水”就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布局、某些技术的运用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对生前居住环境和身后墓葬环境的选择和处理”[2]。“风水”是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风水”甚至被誉为“环境科学”,渗透到风俗习尚与民俗之中。因此应该客观的看待“风水学”,发扬其积极的成分来指导城镇的规划建设。

2.2古代村落选址原则的风水观

古代村落的选址建设是传统风水思想运用的典型代表。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黄土高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以及发展至今的宜宾古城就是这种风水思想运用的典型实例(图1、2)。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点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即“风水学”中所谓的“合口”形局。

古人对居住环境的选择以山水元素的具备为最佳,所强调的就是“关巧相通”之理。所谓 “关”指穴位,“巧”指水口,择居之时就是要检查山势与水口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其实质就是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通常称为“枕山环水面屏或背水面街”。古人讲究居住环境的封闭,“顺局宽旷,则取塘以聚气”,“引沟渠环绕村落而取吉气”[3]。

古人择址以水口为上等之地。水口一般多选择在山脉的转折处或者两山夹峙、清流左环右绕的地方,并修建一些公共性的建筑物,常见的有桥台、楼塔等,辅以树亭堤塘,以增加锁钥的气势,扼住关口。在文化性要求比较高的聚居点处常建有“文昌阁”、“奎星楼”、“文峰塔”、“祠堂”、“风水塔”、“观音庙”等建筑(图3)。如泉州就有三大水口,以三塔层层引入,构成了城市极为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三塔构成泉州市的门户(图4)。平原地区的水口常在去水中央立洲或土墩,在其上建阁或庙,由于中国历来有敬祖先的习惯,因而宗祠一般都建在村中此类最佳地段。

三、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结构特点

徽州古村落处处透出了一种朴素的生态观,这种观念体现了徽州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土地的珍惜。村民通过改造水道和借助山势的手段,把建筑、水系、山体、道路等各种造景要素统一协调起来,塑造出徽州特有的古民居建筑群。

3.1总体环境

徽州古村落的建造大多依山傍水、枕山面水或依山跨水,“相其阴阳向背,察其山川形势”,总结出了“藏风聚气”、“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等山地、丘陵地区村落选址的最佳模式。现代景观学中对此类模式有十分详细的描述(图5),图中显示村落位于山坡南向,首先能够得到充分的日照,迎接夏季东南向的凉风,同时背面的山体不仅可以阻挡西北的冬季寒风,而且可以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南向的水环境可以提供方便的用水条件,还可以为人的生活、动植物的驯养、农田灌溉以及消防用水提供充足水源。

徽州传统乡村聚落还具有仿生学的布局形态,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比如宏村的“牛”型结构,九曲十八弯的水圳形似“牛肠”,月沼状如“牛胃”。溪水经过滤后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南有“牛肚”之称的南湖。围绕水系而建的140余幢水榭民居,鳞次栉比,构成了村落的重点¬――“牛身”。村中的雷冈山构成“牛头”,村前两棵大树为“牛角”,村西跨溪而过的四座桥为“牛腿”,完整的体现了“牛”形村落的结构形态。

3.2水系的分类

1.水口

徽州村落将水口视为财源茂盛、人丁兴旺的象征。为了满足村民“保瑞避邪”的心理需求,水口的建造成为村庄建设的重要内容。村落水口往往是依山势、水势自然建成。一般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村庄的界限,二是起到隐蔽防御的作用。村落水口一般建在离村1~2公里处,为村中流水的出口,是村落外部空间的重要标志。村内的拦水坝使留出村的水蓄积在村口然后缓缓流走,这无形就抬高了村内的地下水位,使村中井水丰沛、植物茂盛。由于水口出口与村落的通行路口方向一致,水口就成为了村落的门户,于是人们对水口刻意营造,在这里建筑桥、台、楼、阁、塔、庙,种植大量树木,留住财气、扼住关口,使村内中的居民生活在一种相对封闭的安全感中。

2.水塘与水圳

水塘和水圳也是徽州古村落水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塘多位于村庄核心地点,靠近祠堂等公共建筑,一般呈方形或圆形,基本是活水,是村庄重要的景观节点。水塘具有消防、排洪、调节气温、净化水体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村民共享的交流空间。水圳是村落引水的基本手段,一般宽10~30厘米,由地势略高处沿着街道或者巷道顺流而下。它既是引水水道又是路边明沟,穿村而过形成“家家门前有清泉”的村落特色。村民利用水圳进行日常的洗衣淘米,夏季还成为村民纳凉的天然空调。

3.3入口处理

徽州村落的入口除了设置水口以外,还通常设有牌坊、古树等标志性元素,通过水系、构筑物、植物共同界定村庄的入口边界。入口通常设置在交通便捷和景观特色突出的地段,并借牌坊、亭子等特殊元素塑造村庄肃穆、淡雅之色。村口空间由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及构筑物构成,空间尺度适宜。村落的风水轴线也是贯穿入口广场和村庄的功能轴线,它控制着入口空间以及村内公共设施整体布局的秩序。通常沿着主轴线布局一系列吸引游客的文化和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沿与主轴线相交的其他辅轴线方向设置方便村民进出村落的道路。两类空间轴线共同构筑了村落的整体空间格局(图6)。

3.4道路系统

徽州古村落道路的走向和尺度一般顺应地形,随地形变换,形态各异。村落路网走向基本结合水圳形成系统,路网密度较高,这不仅为村民步行提供了多方向的选择,而且也体现了村庄内部空间的多样化。村落街道尺度宜人,道路宽度以0.6~2米为主,有的道路仅能容一人通过。村落道路的另一个特点是道路与水流走向和建筑的布局保持了良好的关系。道路与水圳始终保持并列走向,二者结合展示了村庄内部线型空间的结构特点。街道宽度、坡度的差异以及与周边不同高度建筑的配合,从视觉上展现了村庄内部多变的空间形态。

3.5建筑布局

徽州民居建筑空间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思想,受楚、吴越、两淮、建安、桐城、徽商几大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格局和建筑艺术。建筑色彩的黑白、明暗对比使村庄整体与背景山体和水体相互融合,产生一种浑然一体的原生态景观。

古代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低层楼房。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且一屋多进,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图7)。天井的数量不等,少则2~3个,多则达到36个。雨水通过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财不外流”。围绕天井构成的普通民居大多为三开间,较大点的住宅亦有五开间,这类结构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院内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

四、结语

徽州古村落的建设构思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地理学思想。从总体布局到住宅单体,“风水”思想成为主导建设的核心指南。挖掘中国传统地理文化中的科学部分对当代中国建筑规划强调充分结合传统特色文化的手法能够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徽州古村落的建设是中国古村落建设思想运用的典型代表,对现代村镇的规划建设依然有着非常高的参考价值。通过解析徽州古村落的空间结构,挖掘传统地理文化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为各种类型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借鉴参考。

注释

1)吴丽霞.风雅徽州[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2)程建军.藏风得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于稀贤.法天象地―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与风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陆林,凌善金,等.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J].地理研究,2004(5).

2.张倩.徽州民居空间艺术初探.室内设计[J].2004(2).

3.刘彦顺.水口:徽州民居的择址观念[J].文史知识,2000(6).

4.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

5.阮仪三,等.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1).

篇(10)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估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在选拔、录用以及培训等方面存在问题。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单位工作人员必须要通过选拔、录用、培训等非常严格的人员资格审查才能通过,这样主要是为了保障人力资源的质量达到相应标准,但在实际的事业单位中,有效事业单位并没有按照相应的流程来选拔工作人员,这样不仅降低了事业单位整体的人力资源质量,甚至也会给后续工作带来一定问题。其次,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和员工激励制度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事业单位中绩效考核是事业单位改革体系中必须要有的部分,但有些事业单位却忽略了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在进行绩效考核工作时,欠缺明确的考核目标,考核的方法和流程也相对比较简单,这样会严重影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整体质量。而激励机制是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部分,事业单位要重视激励机制的建设,但在现今事业单位中,并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这不仅无法激起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影响事业单位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

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估存在的问题

首先,欠缺全面、系统的评估过程,在现今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估工作当中一直欠缺专业性较强的评估人员,而且在事业单位中很多领导也欠缺对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视,在进行评估时也只是简单走下过程,并没有一套系统且全面的评估流程,这样也无法发挥人力资源培养效果评估的重要作用。其次,欠缺科学合理的评估技术和方法,在进行评估工作时,评估效果也会受评估技术和方式的影响而出现问题,而在实际工作当中,也常因评估方法和技术的错误,而影响评估效果。最后,不能及时分析和反馈评估结果,评估工作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准确的评估结果,来发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发展过程中初中的问题,在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找出形成问题的主要因素,在根据形成因素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解决办法,从而推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良好发展。但在实际当中,由于领导部门轻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评估工作只是形式走场,而所得出评估结果也没有被人重视,这样不仅无法进行分析工作,也无法找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因此无法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不仅无法推动事业单位良好发展,也降低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整体水平。

在事业单位中优化人力资源培养效果评估的有效策略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从源头改进评估工作内容。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养效果评估工作当中,事业单位必须要从源头上改进评估工作,首先,在进行员工选拔、录用、培训等工作上,要进行严格审查、严格把关,在工作当中要做到人员的严格录用;其次,将不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改进,并且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并提升绩效考核整体力度。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中做到有奖有罚的工作形式,奖励努力工作、表现好的员工,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情,提高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的动力,这样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稳定健康的发展。

改进评估过程、评估方法以及评估结果等细节。事业单位不仅要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上进行改进,也要对评估制度和评估细节进行有效的改进。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资源培养效果评估工作中,一定要规范评估工作的整个过程,保障评估过程具有全面化、系统化特点,并且也要对评估方法和评估技术进行改进,及时对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和分析,让工作人员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保证工作人员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有效推动事业单位良好发展。

篇(11)

问题2:经过进一步的市场调查,针对超市每个业种安排如下数量的市调(按销售数量排名),得出以下数据比较:

将市调数据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价格问题----[b]我司进价比竞争对手售价高[/h]的情况如下(先忽略在正常供价基础上零售价格异常状况):

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公司紧急召开了采购人员的专项会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一周)针对以上问题各采购主任做出解释并及时与供应商进行谈判,希望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一周过去了,供价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高出比例依然居高不下。总结各采购主任的解释,主要如下:

1、甲、乙对手拥有诸多敏感商品的控制权,近水楼台先得月,人家有权利及有实力去进行降价;

2、公司政策对于供应商的通道利润要求过高,厂商在无奈情况下,只有提高供价,保持其基本利润,如果要求供应商降价,只有舍弃部分通道利润才可行;

3、公司要求的经营方式过于呆板,竞争对手部分商品是从批发市场上进行铲货来冲击市场,而公司没有此先例,都是以正常方式进行经营;

4、公司的付款方式问题:由于现金进货与押款进货的供价有区别,但是公司最低的付款要求为7天付款,因此在价格上没有办法降低;

5、竞争对手的恶意竞争行为:牺牲利润,亏本赚吆喝;

6、人手不够,杂事多,没有办法集中时间与精力与供应商谈判。

针对以上解释,公司明确回复:如果在有把握的情况下,以上由于公司自身原因造成的供价高的问题,可以放宽尺度与供应商进行交涉。

但是,一周时间过去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真的就是以上问题造成的吗?是主要的原因呢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没有过多的责怪各采购主任,在随后的中层干部例会上,我将此问题谈了出来,然后让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鱼骨图分析法(5M因素分析法),希望通过大家的理解来讨论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主要问题主要出现在哪些环节,哪些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虽然是先天的因素,但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改进的环节,哪些是虽然由于条件的限制暂时不能改进但是可以通过改进其他问题予以弥补的问题。

5M因素包括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人”指的是造成问题产生人为的因素有哪些;“机”通俗一点就象战斗的武器,通指软、硬件条件对于事件的影响;“料”就如武器所用的子弹,指基础的准备以及物料;“法”与事件相关的方式与方法问题是否正确有效;“环”指的是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5个方面就象鱼的“主刺”一样,每个主刺上还有很多的小刺,这些小刺就是与主刺相关的问题,来构成了一条难以下咽的鱼骨头,如果不拔掉,一不小心就会卡住喉咙,让人痛苦不堪。

了解了鱼骨图的含义以后,大家各抒己见,按照5个因素,总结出以下是影响供价高的因素,并认同表后带星项为影响事件的重要项,见表:

经过以上因素的归纳,发现:

自身因素是问题产生的最大根源。主要体现在:

1、员工素质

2、闭门造车,信息反馈不力,没有变化

3、公司政策灵活度欠少,但是没有人因此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4、经营方式与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司需要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与总结,让大家明白了问题产生的根源,接下来应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具体措施与目标:

1、在解决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存在的问题,加强内部管理。公司正面临ISO9000的改版,可以通过此次改版的规范努力改善相应管理秩序的问题;时间:3个月

2、加强专题培训,提高全员素质。主要为以下几方面的专题:A、采购原则与谈判;B、促销;C、陈列;D、市场调查。时间:2周

3、科学有效的进行市调安排,充分了解和把握市场:由于前面市调数据具有片面性,应该将现有500余家供应商按照其商品比例的10%针对竞争对手做出全面、准确的市场调查,时间为一周,统计后再次市调价格异常较大的厂商,以使得数据更加准确,并且针对异常厂商的问题分析出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