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诗歌的起源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8 16:51: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诗歌的起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诗歌的起源

篇(1)

交叉的圆真具有神性吗?这位动物学家发现,这种图形确实具有神性。他发现群体动物的活动圈一旦处于交叉状态,它们的繁衍能力最强,它们之间的厮杀最少。因为相交部分为它们提供了杂交的可能性,不相交部分又使它们保存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如果活动圈重合或相离,则绝对不会有这种情况,要么因重合而不断厮杀,要么因相离而种族退化。

篇(2)

客户视角是至高无上的标准,自然凌驾于内部便利之上。我们一个从事金融服务的客户当时正在经历制定服务标准的前端步骤。就在这个环节,首席执行官获知,因为分行员工权限水平有限,所以客户需要等待超长时间。至于这些层级的权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所有人都一无所知,他们只知道这些层级的存在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每次他们提出质疑的时候,都会被告知这些层级是必不可少的,是为了保证机构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于是,这位首席执行官马上着手进行改革,在将风险管理控制在适当水平的前提下改善客户体验。他挑选了一个小组的员工,要求他们在当天开完外出会议后回公司和自己碰头,共同讨论这些政策是否重要。最终,他们对原有政策进行了修改,在改善客户体验的同时(例如缩短了客户等待的时间)也赋予了部分职员更多的权利。当然,公司适当的风险控制水平也得以延续。

2.流程一定要符合机构的服务愿景如出一辙。

如果公司的服务愿景将重点放在“客户舒适度”上,那么每个流程的设计目标就应该是不遗余力地提升“客户舒适度”。所有流程同时还需要遵从机构的核心价值观和服务标准。价值观与标准要凌驾于流程与程序之上。机构的服务愿景、价值观和标准应该作为筛选标准,所有流程都应该按照这一标准进行检验,从而保证它们和对机构至关重要的因素契合得天衣无缝。如果服务实施的速度是影响客户忠诚度的关键因素,并且在服务愿景和服务标准中有所体现,那么机构流程就需要通过“服务速度”的测试,当然测试中应该使用客户对时间的定义。

3.流程还应该缔造出色的内部服务,不能仅仅专注于外部服务。

如果内部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接工作漏洞百出,系统稳定性摇摇欲坠,这种流程问题就会导致服务人员的“士气”萎靡不振。实际上,这种漏洞可能真实存在,也可能仅仅是一种态度。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它们都会为实现出色服务设置重重阻碍――客户交接(包括内部客户与外部客户)或问题交接的工作可能无法顺利进行,因而影响到客户在流程各步骤之间的操作顺畅程度。如果内部服务与外部服务之间出现了无法两全齐美的情况,那么永远要将外部服务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换而言之,在设计新流程(或为了流程联合而审视流程)的过程中,外部客户的需求和认知应该被视为当务之急,超过对内部服务便捷度和效率性的考量与照顾。

4.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流程变革一定要从可能对客户造成的影响出发,进行全面检查。

只有考虑了这一因素,我们才能准确计算出投资回报。机构经常单纯依靠“投资回报”对流程变革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对变革可能对客户产生的影响不闻不问。这样片面的做法在业界屡见不鲜,变革对客户忠诚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这样被忽略掉了。例如,通常情况下,企业资源规划举措大多完全从技术成本和变革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估,企业很少会对该举措对客户忠诚度造成的影响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最终结果就是,客户因为变革实施之后服务标准急转而下而怨声载道。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局面总会让客户忠诚度一落千丈。

5.公司一定要定期对流程进行更新,从而保证流程能反映客户对流程预期的不断变化。

每年都要挑选出前十大最为重要的流程――也就是那些被认为会最大限度影响客户忠诚度提升与维持的流程,对其进行“联合检查”并依照检查结果进行相应调整。如今,随着客户从各种类型的机构获得更多效率水平的服务体验,客户预期已经到了瞬息万变的程度。对比客户服务预期保证流程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一个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就好像我们每年都希望医生给我们做一个细致的全身体检一样,公司最重要的流程也应该经过年度评估的严谨审核,从而保证服务实施的效率。

6.那些已经无法实现目的的流程应该立即废止。

因为它们的存在可能会让相关人员产生错觉,想当然地以为这些已经一无是处的流程仍必不可少,导致一些管理人对其视如己出,全力捍卫。那些根深蒂固的流程往往被管理者顶礼膜拜,有些人甚至想当然地以为,这些流程是不容置疑的。这让我们想到了一个客户的经历。

这位客户所在的公司一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客户和机构中员工通话的困难程度,直到有一天,一位别人引荐的潜在大客户的一番话让他们醍醐灌顶。当时,这位客户讲述了一个已经过时的语音回复系统让自己遭遇了一次怎样纷繁复杂的服务体验。他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了当他发现无法和人工服务语音通话之后,自己不可名状的沮丧心境。听了这位客户推心置腹的一番话后,这家公司马上召集了一群高管人员,然后让他们对公司的语音系统进行测试。当他们开始扮演客户的角色,却发现自己为客户联系他们优秀的客服团队设置了重重阻碍时,这些人充分体会到了客户不断上升的失望情绪,同时也因此感到无地自容且羞愧难当。语音回复系统在最开始启动时确实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效率,但是因为多年以来一直停滞不前,所以如今已经沦为了让客户头痛不已的一种障碍。如果公司每年都对流程进行一次“检查”或“重新整合”,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7.如果流程无法为服务人员提供便捷,那么它们永远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流程”。

篇(3)

1、拱手礼起源于我国历史的先秦时期。

2、拱手礼,又称作揖,是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113-02

收稿日期:[HTSS]2006-10-10

作者简介:刘树仁(1965-),男,吉林德惠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一、多元智能理论及其所蕴涵的个性培养的理念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人是具有多种智能的,个体的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他看来,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强调个体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而忽视了个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传统的智能理论无法说明现实生活中智能的多元性和创造性,因此,他在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对智能的概念作了全新的界定,即智能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德纳提出了自己对智能结构的认识。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智能的类型和特点虽然各不相同,但至少具有九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是以各自独立的方式把自己的各种智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与他人相区别的智能组合。

(二)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个性培养的理念

1.尊重差异、各尽其能的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乐观、平等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能组合。虽然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具有完整的智能结构,但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人便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因此,加德纳反对忽视这些差异,反对要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内容,主张在尊重了解学生智能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使教育适应学生,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教育来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加强,弱项得到祢补,获得个人的最优化的发展。

2.个性化的课程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可开发性。既然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同时拥有九种类型的智能,因此,每个学生学习的课程应该根据各自的智能差异而有所不同。加德纳是通过采用项目学习来作为实施个性化课程的主要途径。他认为,项目学习可以摆脱过去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所强调的以测验为本的学习倾向,促使学校和教师去发现和开发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从而为实施体现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该课程的实施项目包括:在小学阶段实施重点学习项目,每天学生除了上读、写、算等学校主课外,还要参加计算机、音乐和体育等活动,“每天都要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多元智能”;初中阶段结合斯腾伯格的智能三元论开展学校实用智能项目,将学业智能与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结合,促使学生校内校外表现出色,获得成功;高中阶段实行艺术推进,促使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

3.多样化的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加德纳认为,不同的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在教学中,他特别关注学生智能特征的差异性对教学的意义,提出了“为多元智能而教与学”、“以多元智能来进行教与学”的主张,强调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创设与学生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对症下药”地来进行,从而体现个性化教育。否则,向不同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教授相同的内容只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同样的一门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智能结构,采用适合学生所擅长的智能优势的方式来教学。如数学课程既可以采用数理逻辑方式来教学,也可以采用语言和空间等方式来教学。

4.多元化情境化的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传统的以测验为本的评价只片面关注言语一语言智能和数理一逻辑智能,忽视了对其他同等重要的各项智能的评价,从而产生出大量的失败者和少量的成功者。在加德纳看来,既然学生的智能类型多种多样,他们的各项智能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在学习中的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如用传统的智能测验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当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评价标准,并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来进行,从而真正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情境性。只有这样,他认为才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的轨迹,使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个性培养的启示

(一)尊重学生个体的智能差异,发展学生潜在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智能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存在的方式和发展潜能,超越了以往只关注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忽视其它智能发展的做法。它提醒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智能差异,也不能假设每个学生都拥有相同的潜在智能。“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清楚认识地到学生个体的智能差异和在不同领域中认知发展的不同步性,寻找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和优势领域,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示各种智能的情境,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二)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学校的传统课程,侧重于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课程设置单一、封闭和滞后。通过这种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片面发展,而且没有个性和创造性,欠缺实践能力。而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基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的认识,则要求教育教学围绕九种智能展开,通过发挥不同智能活动的作用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学生个体智能的多样性,要求学校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课程,以使每个学生学习的课程能根据各自的智能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的统一课程,使学生普遍达到某种基本要求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建立和完善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举的课程体系。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力求有创意、有特色,使整个课程计划和内容具有均衡性、创造性、灵活性与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注重个性化教学,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不相同的学科,最后以统一的标准化测试甄别学生。这种一元化的教育看似公平,实则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我们,既然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程度的多种智能,并且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那么教学的开展就应该考虑学生的智能强项而不是忽视或否定这些强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多元智能的这种个性化教学设想便是依据各种智能的特点,提出适应性的教学方式,强调学校教育应当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现、展示和强化优势智能的平台。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发现他们的智能特长,从而确定最有利于他们学习的教学方法,力求给更多学生以机会,让每个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都能在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中有所进步和提高。同时,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将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领域的智能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建立多元化情境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校教育,单纯依靠用纸笔的考试来考察教学效果,其评价只注重学业智能,特别是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两种,对其他智能,如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等均有所忽略。即使是对学业智能的评价,也忽略了知识、理解、技能的情意基础――动机与态度。这种评价方式是静态的一次性操作,不利于将评价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超越了传统教学评价的范围。因此,我们建立的评价体系应该超越过去静态的传统评价标准,用动态、情境和社会化的评价体系衡量教育教学质量。要改变以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唱主角的单一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要涵盖各个智能领域,并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确实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精神产品及物质产品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多方面观察、评估和鉴定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并把这些资料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能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篇(5)

懂得放弃,更要学会选择

高考报志愿和人找伴侣有点相似,一不能草率,要深思熟虑;二不能十全十美,形象美、品质好、能力强、家庭富裕,固然很好,但很难找。往往是迁就、忽略某一方面,报志愿也是如此。有的时候,依据考生的分数,侧重于专业,就不能过分关注院校;侧重于院校,就不能过分关注专业。高考志愿填报的核心是选大学与选专业,将两者恰到好处地合而为一,实现其双赢,这是志愿填报的最佳方案。而在现实中,不少考生挑大学和选专业未能合理兼顾,留下了不该有的遗憾。

目前,有些考生为了进入自己最心仪的大学,不惜选择录取分数低而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而往往到就业时就遇到了麻烦。因为这些同学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如果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一般也都能考上综合实力稍弱其他高校,说不定还能选择到比较满意的专业。如果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正好是综合实力稍弱高校的优势专业,为何不退一步?

有些大学虽然综合实力很强,却有可能在某些专业、学科输给综合实力稍逊的其他大学。例如清华大学的综合实力不用说要比上海交通大学强一些,但如果考生的职业理想是在船舶设计制造方面,上海交大毫无疑问就是首选。因为上海交大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不但是国家重点学科,而且拥有全国高校唯一的“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其学科实力和科研水平国内顶尖,在全国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的高校中评估排名位居榜首(见表一)。即使考虑到院校综合实力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海交大与清华相差也并不是很大。所以综合权衡,选择上海交大可能更适合考生。一方面高校综合实力也不错,另一方面专业更是考生感兴趣的。

分数优势不大“两北一南”好去处

近年来,考生填报志愿有两种较大的趋势,即无论是哪个批次的本、专科招生,生源分布情况都大致相同,一部分考生在选择院校时主要选择离家近的院校,而另一部分考生在选择院校时则重点选择经济发达或者沿海地区的高校。这些地方尤其以“天南海北”最为突出,高校招生人满为患,院校的录取分数也“水涨船高”,考生高分搏杀,竞争极其惨烈。而不幸位居“两北一南”“老少边远”等地区的高校,考生报考的热情不高,投档线和录取线历年走低,甚至出现“零投档”。

经过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两次大的全国高校布局调整,现在全国各地包括西北、东北和西南等“两北一南”地区不仅拥有一大批诸如西安交大、西北工大、电子科大、四川大学、哈工大等很多一流的名牌高校,也拥有西安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历史悠久、实力较为雄厚的普通本科院校。它们地处偏远,然而它们却拥有与乐部高校一较高低的实力,仅仅因为地理位置不够优越而导致考生报考的热情不太高。

扎堆报考易落榜,何妨出去闯一闯;分数优势不大,“两北一南”好去处。此报考思路主要适用于对大学地域有着严苛要求,但分数优势不大的考生。如果考生提前了解该地学科实力比较强,自己成绩报考又有一定的把握的高校,采用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报考这类高校,不仅能够增加考生被录取的几率,而且可以以距离换分数――用较低的分数,上更好的大学。

高分低就看似吃亏珠联璧合实则收益

按分卡大学、专业已经成为许多考生、家长的习惯,因为在他们眼里,较高的分数报考一所录取分数不高的大学就是浪费,特别是分数上了一本省控线的考生,更是不愿意“迂尊降贵”,选择在二本批次招生的高校。

的确,目前在一本批次招生的院校大多为“211工程”院校或办学实力比较强的一些高校,但即使是国家明确公布的在一本批次招生录取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也含有政策照顾、西部扶持、行业布局等因素,并不能说明所有的“211工程”大学都比二本批次招生的一些大学好,某些二本院校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往往实力很强或者很有特色,就业情况也丝毫不输于一本批次的某些高校,堪称特定专业领域内低调的“高手”。

所以对于那些够不上自己心仪的本批次高校和专业的压线考生,与其选择自己不满意的高校和专业,不如调整报考思路,降低批次另觅在该批次招生的品牌强势专业。表面看来是降入下一个批次,结果却选到满意的大学或专业,看似吃亏实则受益。

仔细研究分数没优势也能选到好大学

如果考生和家长提前关注志愿,了解大学和专业,往往能在分数优势不够的情况下,选择到综合实力和社会认可度比较高的大学和专业。比如一些以“农林地矿”命名的院校。这些院校由于名字“老土”,存在招生难的问题,这类高校除了少数几所如中国农大、北京林大、南京农大等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招生稍好一些之外,很多都被考生打入“冷门”院校之列,这完全是社会包括考生和家长对这些院校的误解造成的。实际上,山东农大、华南农大等大都是办学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学风优良、环境优美、就业前景很不错的高校。

虽然这些学校名字听起来不够光鲜,但学校主体专业实力雄厚,就业前景非常好。特别是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等发展方向,相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会越来越好。

所以建议考生报考志愿时不要“以貌取人”,单纯凭名称来报考,一些被误认为“冷门”院校实际上“好而不贵”“物美廉”。

低分考生出路宽瞄准高职和高专

这里所说的“低分考生”指的是高考分数在本科线以下的考生。

高职院校每年招生在多数省份都是放在高招的最后一个批次,多数考生填报时大都草率了事,随便填上一个就完事了。还有的考生干脆放弃高职选择复读,争取考个本科,还有少数被高职院校录取的新生选择不报到,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篇(6)

一、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概述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格式塔是指形状、形式或被视觉分离出来的一种整体,因此,格式塔心理学也被认为是“形”的心理学。中文将格式塔翻译为完型,所以,根据其字面意思也称其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是1912年在德国诞生的,发展在美国,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苛勒、魏特海默、考夫卡等。当时的研究学者认为,任何行为和经验都需要保持其整体性,不能将其分化为感情元素,而破坏其完形性,因此,该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完形)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从早期的人类知觉研究到现在的学习、记忆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最早提出格式塔心理学基本观点的是魏特海默,他对格式塔心理学做了一个系统的概述;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研究,将格式塔心理学引入到知觉审美中;考夫卡作为宣传者对格式塔心理学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

二、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特征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其在视知觉方面的研究,知觉也是其早期的研究重点,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得以存在的基础,考夫卡曾说过,格式塔理论与知觉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格式塔心理学中所研究的一个整体就是由知觉活动组织而成的。格式塔心理学通过对“形”的研究,表明任何人对“形”都有一种组织能力,由于 “形”本身具有大小、位置、方向的不同,因此,不同的组织者会有不同的感受。格式塔的研究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将许多知觉组织原则集中起来,经行分析与整理后,使其成为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其原则的学习,使设计者可以从全新的视角与思维着手平面设计研究,对平面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及其对平面设计的启示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完形原则、简洁原则、视错觉原则、图底关系原则和异质同构原则等。

(一)完形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魏特海默认为在人的视知觉中,存在着一种对事物整体性与完形性的追求,将其称为整体性或完形。完形原则是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最为基本的一个原则。完形原则是否适用于当今的平面设计?通过实践可知完全可以。我们将优秀的作品与一般作品进行比较,发现优秀作品之所以招人喜爱,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打破了常规的设计理念,将组织结构与视知觉相结合,从而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规律与特征,虽然许多作品不能在视觉上堪称完美,却可以使图形通过视觉在人体大脑皮层中形成强烈的兴奋。在面对这些图形时,欣赏者不是消极感知,而是创造性的对图形的各要素进行重组,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个体。

平面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通过对完整形状的分解,使视觉感受变的陌生,从而产生一种新奇和自觉完整的想象。还可以将一些人们意识中不可能分解的文字图形进行虚缺,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打破常规思维,赋予图形新的视觉效果和意念。

(二)简洁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格式塔心理学在对人们知觉完整性进行保持的同时,又对图形进行简化。当视知觉面对复杂的图形时,会在不破坏图形的前提下,无意识的对该图形进行简化,从而体现出图形的本质特征。

对于平面设计来讲,简洁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平面设计中的构成要素简单;二是平面图形用简洁的方式表达复杂的内涵。当前,我们在平面设计中对简洁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失,只注重形式上的简洁而忽视其相对意义的简洁。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简单的形象图形,表现出复杂的意向和效果,这也是当今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三)视错觉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就是对物象表达中的错视研究。视错觉指的是人们对事物形态的主管判断与真实性的心理与生理的错视现象。主要原因是知觉的恒常性所导致。由于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总是以记忆中的印象、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而完全忽视客观事物的不完全规律性。

根据视知觉具有恒常性的原理,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可以通过打破这一原理,对于人们熟知的事物或图像,采用其他的结构、色彩等,突破横常性,使其与人们记忆中的形象产生很大的差别,形成视觉冲击力,才能对观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四)图底关系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艺术表现中,为了凸显某些图形需要采用一定的背景进行衬托,比如,寂静的环境中钟声清脆,绿叶中红花鲜艳。我们在平面设计中通过巧妙的运用图底关系,可以使所要表达的图像体现出一种奇异的视觉效果。图底关系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为融合方式和共生组织方式两方面内容。

(五)异质同构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能以基本相同的结构与图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这种现象称之为“异质同构”。平面设计中运用异质同构需在建立联想的心理机制的前提下,依据事物在形态、性质、内容上的相近性进行联想,获得创意图形,无凭空设想,是图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使观者从联想的事物中,感受到不同的意境。

四、结语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平面设计要想取得一定的发展与提高,更应该加大对图形的重视。当今的图形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丰富的表现形式与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加快了图形的创意新领域的诞生。因此,只有从人的视知觉入手,掌握好人们的心理与生理需求,才能创作出经久不衰的平面图形。本文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研究,从其不同的原则入手,分别分析了不同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得出结论为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平面设计,可以使平面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可以促进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送郭使君赴太原节推》朝代:明    作者:孙承恩

吾闻燕赵出豪俊,郭子才气何瑰奇。

雕鹗翱翔翮,骅骝腾踏开霜蹄。

除书小试还佐郡,轺车遥遥指三晋。

读书读律一以贯,盘错恢恢有馀刃。

问君听狱何所同,冰壶一片悬心胸。

民俗简朴矧易治,依稀乃有陶唐风。

桑乾河边冰已泮,春明门外日色烂。

篇(8)

数字音频是一种全新的数字技术,其应用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多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像MD、CD、MP3及flash等音频设备及软件均应用到了数字音频。尽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逐渐完善,具备多项功能,但仍无法完成对声音模拟信号的处理,处理对象仅限于数字信号,而计算机之所能发挥收听、录制声音的作用都是建立在数字音频的基础上才实现的。

一、模拟音频与数字音频的转换

数字音频的声音采样指的是在电脑中把模拟音频转化成数字音频的过程,需要借助数字-模拟转换器(简称DAC)。D/A转换器这一器件的任务就是将模拟信号以二进制码比特(bit)即0和1的形式表达出来,数字音频文件都是通过0和1表示出来的[1]。如图1所示,原始音频曲线通过正弦曲线表现出来,经数字音频采样后的结果通过深色方格显示出来,数字音频采样效果同正弦曲线同深色方格吻合程度成正比,即吻合程度越高,采样效果越好。

图1 数字音频采样效果图

图1中横、纵坐标分别为采样频率及采样分辨率,自左向右纵向分析得知小格子的体积逐渐缩小,密度越来越大,呈现横坐标先增密,纵坐标后增密的现象。这就说明:随着横坐标密度的增大,相邻采样时刻间距缩短,在这种情况下采集的声音数据更加趋向于真实化,同原始声音越接近。因此,要想保证良好的音质就必须增大采样的频率,可以通过缩小纵坐标单位的方式来达到提高音质的目的。

数字音频文件中含有非常庞大的数据信息量,一般对于CD音乐的音质,都将声卡的采样频率设置为44.1kHz,要想达到这个标准就要求保证采集频率为每秒四万次[2]。下面以图2为例,说明规定采集频率要求的原因。采样点通过圆点来表示,原始音频波形显示在图的上半部分,录制后波形显示在图的下半部分。

如图2所示,由于采样点数量较少而导致原始音频波形和录制后波形吻合程度差,这种现象即为低频失真。针对这一问题,奈奎斯特定理(Nyquist’s Theorem)中指出:应确保采样频率大于等于两倍的录制音频频率最高值,才能有效的避免低频失真的现象,提高音频的音质,该标准即为信道的极限速率。而图2中的采样频率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只为3/4倍的录制频率,所以会造成上下波形不吻合的情况。通常在普通的音乐作品中只要确保最高音符在小于7kHz~8kHz的范围内即可,从理论上来看采样频率只要为16kHz即可,但是这只能说明基音音高为7kHz~8kHz,在录制过程中还会出现多种泛音列,所以,仅依靠信道的极限速率的途径对采样频率进行设置是远远不够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3]。

图2 数字音频采样频率图

数字音频采样过程中出现的失真的具体含义是,人们在听到的声音不真实,人类实际的听觉范围为20Hz~20kHz,因此为了保证听觉不失真就必须要求采样频率为40kHz。上述CD声卡44.1kHz的采样频率也基于这一要求而制定的,考虑到实际情况的误差,保有余地而将其设置的略大于40kHz。参考奈奎斯特定理,在维持44.1kHz的采样频率的情况下,不会因为出现频率为22.05kHz的超声波而发生失真的问题。48kHz的采样频率是目前音频行业普遍采用的标准,对信道的极限速的要求更高,要求也更加严格。

计算机对声音数据进行处理后,应先利用麦克风对录制的各种声音进行处理,通过模数变换器(A/D转换器)的转换后,模拟信号会转化为数字信号,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相关的编辑和修改工作,最后将完工后的音频作品输入到D/A转换器中,实现数字信号向模拟信号的转变,对录制的声音进行高质量的还原,借助音箱等工具使声音播放出来。

二、数字音频的录制与播放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数字音频具有优秀的品质,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声音数据是通过数字的方式对录制好音乐进行储存,这种储存方式大大降低了传输误差,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从根本上提高了音质,即使在多次播放后,完成录制的音乐作品会依然保持良好的效果,而这些都需要严格控制制作环节的质量;如果采用模拟信号的方式进行存储,在完成一次的传输后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失真现象,再加上录音本底噪音过大,必须要购置相当贵重的设备来符合录音标准,使用操作更加严格和复杂。同模拟信号相比,电脑数字信息处理功能仅依靠显示器就能完成上述操作,效率明显提升,具有显著的优势[4]。

三、数字音频格式的运用

目前常用的数字音频格式及其使用方式、存在意义主要体现为:

1.MIDI

乐器数字接口即MIDI,表示的是对电声乐器间控制参数及音符等指令的统一描述,这些指令称为MIDI消息。计算机中的数字合成器、音乐程序和相关电子设备均通过MIDI来明确音乐信号的交换途径,具有占用存储空间小的优势,数据传输要求低。

2.WAV格式

WAV格式别称波形声音文件,是微软公司最早开发的数字音频格式,其主要功能是对音频信息资源进行保存,普遍应用于Windows 平台和相关应用程序中。WAV文件的取样频率为44.1K,在不同声道、音频位数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可同CD音质相媲美,然而也存在存储空间过大的问题[5]。

3.MP3格式

动态影像专家压缩标准音频层面3简称为MP3,主要功能是使音频数据量降低,能够在保证播放音效的前提下,将音乐作品以极高的压缩率使文件容量大大缩小。利用MP3格式可以达到将大型文件大程度压缩的目的,MP3音乐则指的就是通过该形式储存的音乐作品。

4.CD格式

CD格式包括多种类型,其中在人们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就是声频CD,采用44.1kHz的采样频率。音轨是CD存储的主要方式,不会损失音质,适用于储存大数量的数据,具有便利、耐用的特点[6]。

5.DVD Audio格式

作为新型数字音频储存格式,DVD Audio(DVD-A)格式采用48kHz/96kHz/192kHz或44.1kHz/88.2kHz/176.4kHz的采样频率。该格式并不属于图像储存格式,同DVD Video虽然存在容量相同、尺寸相同的共同点,但在功能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6.WMA 格式

WMA 格式属于音频格式,微软公司通过该格式进行了大量的音频创作,其目的是在保证音质的同时最大限度使数据流量降到最低,提高压缩率。同MP3文件相比,WMA格式生成的文件缩小了1/2,还具备阻止盗版的功能。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日益趋向于成熟化,计算机功能越来越强大,这就为以计算机硬件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处理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音频处理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音频的应用,使操作方法大大简化,录制和播放功能更具高效化、快捷性,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活动,具有优越的性能,逐渐成为传输媒体的主流,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周玉芳,孙美华.漫谈数字音频格式及相互转换[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2]彭陶.浅析数字音频转换的意义和应用[J].内江科技,2010(11).

[3]翁哲.基于TMS320DM6446的音频系统硬件设计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篇(9)

《元德皇后升袝一首》朝代:未知    作者:未知

协矣皇妣,德侔柔祗。

篇(10)

中图分类号:K56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中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考证,从政治制度,财产关系,社会基层、思想文化和宗教习俗等方面对旧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将法国与欧美等国进行历史比较,从而揭示了法国大革命深刻而复杂的前因后果。

一、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在托克维尔看来,大革命并不是偶然爆发的,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关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他也在书中进行了系统性的具体阐述。

首先,在法国大革命前,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在社会生活中,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在经济上,国家的全部纳税负担,几乎都压在第三等级,即广大的平民的肩上,而握有全国绝大部分地产的特权等级即僧侣和贵族却享有免税权。这个无能的、封闭的阶级的特权“显得如此不可理解,如此令法国人厌恶,无怪乎法国人一看见他们心中便燃起民主的愿望”①。最终,这种政治、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激起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平民的愤怒,这也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因素之一。

其次,旧制度下的中央集权制也是促进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路易十四上台以来,王权中央形成了一个集行政权、立法和司法权于一身的统一权利机构,中央政府对全国拥有绝对的控制,当时的司法独立和地方自治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人民团体和个人的政治自由的权利也丧失了。既然政府掌管了国内的一切事务,人民对政府会日益依赖,“由于中央政权已经摧毁了所有中间政权机构,因而在中央政权和个人之间,只存在广阔空旷的空间,因此在个人眼中,中央政权已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力,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人”,但是另一方面,“政府既然取代了上帝,每个人出于个人需要,自然就要祈求政府”,②一旦政府解决事务的能力低于人民的期待,就会激起无论是特权等级还是平民阶级的不满,政府与人民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再次,由于中央集权制的发展,造成法国阶级分离的加剧,托克维尔写道:“专制制度夺走了公民身上一切共同的感情,一切相互的需求,一切和睦相处的必要,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专制制度用一堵墙把人们禁闭在私人生活中。”③在这种专制的压力下,人们失去了自由,他们只沉溺在狭隘的个人主义中,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忘记了社会品德,丧失了相互合作解决社会与政治问题的能力,直至最后旧制度无法再维持下去。

最后,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当时人口不断增加,财富增长快,但是快速的经济增长却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托克维尔在其书中也写道:“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④他认为,革命在封建制最繁荣的时候爆发并非起因为旧制度的残酷压迫,而是因为统治者的软弱无力,放松了对人民的控制。

总结起来,大革命是由中央集权制、行政管理体制、旧制度下的等级之间的矛盾和分离以及经济发展时期的改革引起的,导致了这场剧烈的运动的发生。自此,法国了统治了法国千年之久的封建制度,封建等级制度也随之土崩瓦解,“人人生来具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这一启蒙学者多年来宣传的思想原则也在法国社会逐渐得到了实现。⑤

二、法国大革命对于中国的启示

虽然《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本200多年前的著作,而这本书的思想价值仍在延续着。在托克维尔总结的革命爆发的原因中,有些场景与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着一定的相似度,中国可以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中得到一些超越时空的启示。

第一、 当今的中国社会也面临着与旧制度下的法国类似的问题――社会不公。无论是还是西方的政治学理论都认为,阶级或阶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根源是经济利益的冲突,而经济利益冲突主要是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当前,不同阶层、行业、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那些拥有特权可以依靠体制漏洞和不平等机会获得高收入的群体迅速积累了财富,而那些失去公平机会的群体没有分享到改革的成果,这就导致了收入的分配不公,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带动其他的群体共同富裕,进而带来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

第二、在社会生活中,当今中国各个阶层间的相处并不融洽还有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冷漠。塞缪尔・斯麦尔斯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公民品格之高下。”在中国,“行善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行恶者得不到应有的惩治”,这样的恶性循环的现实不断的扭曲和异化着人们的道德观念,使人都封锁在自己私利的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带着抗拒和冷漠。另一方面,由于上述所说的社会不公问题,富人与穷人间似乎总有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贫富阶层的对立似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病态的地步。然而,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融合与凝聚,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但是在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进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依旧 存在。当经济和社会正在向着繁荣方向发展时,人们对政府的期望值会越来越高。托克维尔指出当时的法国的情况:“每个人都因贫困而指责政府。连那些最无法避免的灾祸都归咎于政府;连季节气候异常,也责怪政府。”⑥目前的中国也是如此,民众总是把很多的责任推给政府。

三、结论

当今的中国社会与旧制度下大革命前的法国至少有以上三方面的相似之处。面对上述类似的问题,中国应该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引以为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障长久的繁荣和稳定。政府应以中间人的身份,用公共权力来合理合法地规范和调节阶层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将阶层之间的矛盾调节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政府还应建立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和权限,保障个人政治自由的权利;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发扬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政府和社会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机制。

注解

①[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第235页。

②[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第109页。

③[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第35页。

篇(11)

人们对关乎民生的医疗卫生改革热切关注,并期望通过改革改善目前卫生领域的现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医改最难的是公立医院的改革,公立医院改革主要是如何体现公益性、解决基本医疗、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问题,要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就一定要在公立医院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做非常积极的探索性改革,才能确保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改变、突破旧的管理方式,使新形式下的人力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发掘和稳定人才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直接关系并影响到医院整体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改革的现状及对医院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管理及对应的薪酬政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全国多数医院采用了多种用工形式,可分为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其中非正式员工的比例不断增加。

1.正式员工。即医院在编的正式员工,是医院的主体,在医院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他们的薪酬主要分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基本工资是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为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收入。依据国家最新的工资改革政策,因职称不同、工龄不同而有所不同,是社会安定,解决个人生存的最低保障,是工资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岗位工资是考虑岗位的工作职责、复杂性、社会影响、风险和资格等要素差异而设置,要体现医疗技术的复杂、风险等特殊性;要反映出同一机构内部不同专业人员、相同专业不同级别专业人员之间的适宜收入差异,即岗位不同则收入不同。绩效工资主要为考虑卫生技术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数量等社会效益差异所设置,以体现多劳多得,服务质量高则酬劳多,打破医疗机构内部分配和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平均主义。

2.非正式员工。非正式员工是相对于在编的正式员工而言,他们与单位确立了不同于正式员工的劳动关系或没有同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享受不到正式员工的待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产物。按照在医院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可将非正式员工分为三类:

(1)合同制非专业技术员工。是与医院签订劳动合同,确立了固定的劳动关系,但劳动合同时间较正式员工短,一般在1~2年。大部分合同制员工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知识技术含量不高和医疗责任风险偏低的全日制工作。对于合同制员工来说,由于他们劳动力市场经常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薪酬水平稍低,对工作达到一定年限且能力相对突出的合同制员工采取基本工资加一定系数奖金的分配政策,要使他们能逐步融入医院,保证工作的相对稳定。

(2)合同制专业技术员工。对于医院每年急需的大中专毕业生,主要从事有一定知识技术含量的医疗技术、护理工作,有一定的医疗风险,显然也是专业技术人员。因为计划编制的原因,医院对他们实行人事,给予相应的待遇,建立临时档案,薪酬实行基本工资加奖金,奖金实行同工同酬,并享受医院的福利待遇,使他们有很强的归属感。

(3)特别聘用人员与顾问人员。他们通常是社会上学历高、收入高的知识分子或有特殊技能,常与医院建立不同于正式员工的特殊劳动合同关系。特别聘用人员与顾问人员从事的是非全日制工作或阶段性的全日制工作,他们运用其自身的技能为医院提供合法的服务性劳动。对于特别聘用人员与顾问人员要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政策,医院的薪酬总额与水平就要高于同行业其他医院的标准。把薪酬重点放在吸引、保留有价值人员的目标上,网罗大量复合技能的专家型人才,满足医院对员工知识、技能的要求,借助由外部所获得的人员来提升医院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对医院的多方位影响

1.控制经营成本。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经营成本的控制非常重要,薪酬成本是不容忽视的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留住人才,保证医院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医院人员的相对稳定,就必须保持一种相对较高的薪酬水平。过高的薪酬水平又加重了医院的负担,增加了医院的经营成本,不利于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医院可通过合理、合法的人力资源及薪酬的改革,达到即可控制经营成本,又提高了卫生专业人才的待遇。

2.增强竞争性。医院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技术的竞争,薪酬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医院招聘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也决定着人力资源的存量及现有员工受到激励的状况,影响员工工作效率和对医院的归属感。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合适的薪酬分配可使员工在工作态度和行为上朝着医院的总目标和期望的方向,不断增强医院的竞争力。

3.弘扬医院文化。薪酬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和态度有着较强的引导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医院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日益受到重视。如果薪酬政策与医院文化或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就会对医院文化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导致医院文化的崩溃。新的医疗改革实质上对医院旧有文化的变革,人力资源与薪酬管理应随之改变。合理而富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也会对医院文化起到积极的巩固和强化作用。

4.增强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发展。实行人事制度的改革,不仅解决了编制问题,也从根本上破除职工与单位之间以人事关系和档案为纽带的依附关系,使职工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单位与职工之间仅存在明确的法律契约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通过聘用合同予以明确,使单位的用人自真正落到实处,实行人事制度的改革可以使用人单位内部自然形成人员的竞争淘汰机制,强化了用人单位的活力。由于单位与职工仅是明确的合同关系,单位可依据对聘用人才的素质进行全面的测评考核后,不能胜任工作的职工,随时解聘。

对于聘用制人员, 在合同期内可进行测评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使他们有紧迫感和责任感。为了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激励机制,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区别于在编人员,实行按岗定职工资。岗位艰苦,环境条件差,工作量大的岗位津贴高;学历高,职称高的职务工资高。对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考核不合格人员随时解聘。实行激励机制最根本的目的是用有效的办法去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聘用人员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总之,新的医疗体制改革下,加强和改进医院的人力资源工作,必须善于研究情况、寻求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尤其要注意医院人力资源及薪酬制度改革对医院多方位的影响,那么,一定能够通过改革不适合医院发展的管理机制,凝聚力量,有力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