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测度论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8 16:51:2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测度论在统计学中的应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测度论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篇(1)

前言

现代概率统计领域学科交叉纵横,各种分支琳琅满目,随机过程、时间序列、数理统计等等概率统计领域的内容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经济,民生,财政税收,民事调查等,然而在众多分科当中概率是学科的学术基石,概率的概念在支撑起上层学科内容的同时,其抽象性与发展过程也是极其深刻与丰富的,逻辑学家与经济学家杰文斯说过:“概率论是生活真正的领路人,如果没有对概率的某种估计,我们就寸步难行,我所作为”,可见概率的重要价值,同时伯努利也认为,“先前的概率都是从主观上去认识”。因此,以下我将从较为基础的角度试图表述我关于概率本质与意义的理解以及对目前概率课教学的一些看法。

1.概率论的发展及概况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基础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大体经过了形成时期,初等数学,高等数学,现代数学四个阶段,而概率论作为数学领域当中一个庞大分支其思想广泛的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里。概率论起源于一个赌博问题,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尔达诺开始研究投骰子等有关赌博的问题,而概率论甚至统计起先确实最先运用于赌博和人口统计模型,随着发展的深入,人们渐渐意识到不确定性的背后隐藏着某种必然规律,从而将这一问题引入数学,并用数学的方式进行研究,从而使概率论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门严谨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瑞士数学家伯努利创建了大数定律,阐明了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从而标志着概率论的诞生。概率论自诞生起至今,被广泛的应用于医疗,金融,军事,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

2.概率的本质特性

在引入概率之前,我先想引入一个极其简单的定义即长度,长度众所周知是度量一个事物的属性概念,而诸如面积体积无不是人为规定的能够反映现实意义的一些量,而这些我们统统都知道他们就是数学上的测度,顾名思义,测度即是测量的量度,而概率其本质仍是测度,通俗的理解是对事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度,对于概率这种测度,其抽象性本身来源于其度量对象的不具体化。从最初的古典概型,到后来的几何概型以及众多分布,都是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的概率公理化定义上的框架范围之内的,尽管这个具有公理地位的定义比较它之前出现的相对片面与狭小的概率定义―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还要晚,可是其仍旧在相对前两者更彻底的呈现着概率的本质,更透明更像数学一样的用这个伟大的定义解释着究竟什么是概率,又十分大胆的做出将概率用于一件事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即以数字(0与1之间)极富创新的对应“可能性”这一看似根本无法度量的事情,概率对其的量化正是概率的魅力所在,也是概率论区别于一般数学更显“神奇”的地方,而反过头来在看概率的公理化定义与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出现时间先后,虽然感觉上“本末倒置”,仔细想想也能理解,他同样符合着由浅显到深刻,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那么下面对于这种人为给定的测度,包括对于可能性的具体测度值是不是具有客观性,这里涉及更深的理论在此不加讨论,唯一想做出强调的涉及概率本质定义的东西是诸如那些经典的分布,比如二项分布,泊松分布,甚至于正态分布以及数理统计中的三大分布,如果从一个鲜有考虑的视角思索,他们无不都是一种定义,或者说利用测度进行映射的一个整体,而这却是那样与事实符合,甚至可以高度准确的对接下来或者另外的更多的可能性进行预测,那些在脑海中的分布如此根深蒂固以致永远不会使人觉得它们需要证明,它们自然到甚至于不会有丝毫怀疑,而这仅仅全部因为它们在对应现实事情时高度的合理性以及相关联理论的一脉相承性。

概率作为当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方向,其本身相对于其他数学领域是极富特色的,这种特色,第一是他的研究手段和传统的数学研究手段有所区别,第二他的研究对象―随机现象和数学中经常研究的确定现象也具备本质上的不同,而众所周知,在缤纷复杂的现实世界,大部分情况都是不确定的,都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所以这恰恰决定了概率的生命力以及概率研究的无穷魅力。

4.关于概率教学的一些看法

目前高校都开设统计领域的课程,而概率论课程作为这个领域的发展基石更是备受关注,尤其对于数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概率论更是极为重要的,而概率统计方向也随着其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成功运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是对于大多数关于概率论课的教学都美中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开设概率论课程之前并未开设测度论这一更为基础的课程,导致概率上很多至关重要的东西让学生觉得莫名其妙,其二,关于概率论上很多定义的前后逻辑性与定理的证明都不曾涉及也让对概率的本质精髓不能很好把握,所以关于概率论课程的安排个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有所改变,第一,在开设概率论课程之前应该使学生具备一些知识积累,比如对测度论的基本内容,对分析数学、复变函数中的部分内容都应有所了解,第二,应该较为细致的讲解有关概率这一概念的形成以及概率论的发展史,力求使学生能够将来龙去脉把握清楚,第三,在对概率论深刻内涵与理论的讲解之下注意引入相对具体的例子,从而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能够对概率有一个更为感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盛举,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6-147

[2]毛纲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解题方法技巧归纳[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523-530

篇(2)

2还原知识的历史进程,降低新知识的抽象性

现代数学教材普遍都是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编排,很少按照数学问题的研究进程进行著作.这样的安排在逻辑结构上是科学的、严谨的,但却忽略了数学问题研究的历史痕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地还原知识的历史进程,降低新知识的抽象性.正态分布是概率论中最重要的一种连续型分布,它属于概率论的研究领域,但也是解决统计学问题的基石,它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对正态分布的学习,通常是直接给出概率密度或分布函数,将其称为正态分布.但这会让学生感觉接受生硬,理解抽象,记忆困难.理论背景上,正态分布产生于棣莫弗的p0.5的二项分布极限研究,后来拉普拉斯对p0.5的情况做了更多的分析,并把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推广到了任意p的情况.二项分布的极限分布形式被推导出来,由此产生了正态密度函数,相应的结果称为棣莫弗-拉普拉斯中心极限定理.经拉普拉斯等学者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独立变量和的中心极限定理的一般形式最终完成.此后研究发现,一系列的重要统计量在样本量n时,其极限分布都具有正态形式.数学家进而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随机变量或者统计量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可以说这是概率统计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数理统计教材中一般是先认识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则在此之后学习.在学习正态分布的定义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明显正态性现象的数据,而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给出频率直方图,并解释这种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现象是普遍的,也是常态的.对概率论中常见分布的知识背景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教师在课程设计和讲授过程中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和承上启下的相互关系.借助数学家研究数学问题的进程史实,可降低新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并提高应用的灵活性.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计在各个领域都展现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各类院校中,统计学也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学科,尤其是在数学专业,经济类专业。而对于不同的专业,统计所占据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相对于数学而言,这门课往往着重点在于排列组合,集合论以及测度论等的理论研究教学,它更偏向于理论的推导,探讨的是为什么得到这个理论。而在其他非数学专业则更注重于统计的应用而非理论,他们更加关心该怎么用。但就目前的高校设置课程来看,对于统计的相关应用的教学很是缺乏。在高职院校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探讨了统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1学科

一个学科越热门,那么相应地,教学相关的教材也会特别多。有的教材偏重于理论,相关的例子少之又少,学生对于此类教材难以认真阅读,对于其中的抽象化的概念也很难理解消化。再者许多的教材里设置了案例内容,但其使用的数据却太过久远。在日新月异的现代,陈旧的数据根本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以此数据来分析问题也不能够得到好的调查结果。对于目前所存在的研究问题也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给不了建设性的意见,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教材内容的滞后是很多教科书的一个弱点,好的教材应该与时俱进。

1.2培养人才形式

现在的课堂普遍采用的都是教师课堂单独讲授的模式。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则在下面听讲记笔记。中国的教育更倾向于填鸭式教学,被动式学习。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心理会存在逆反倾向,反而达到相反的效果。

1.3难易程度的把握

在数学的领域,随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高深难以理解的一个词,往往很多数学专业的学生都会感到一丝恐惧。在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这种偏理论性的数学课程也可以接受。但对于一般高职院校的学生,更进一步来说,对于高职的非数学或者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就太难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似然理论,点估计与区间估计,假设检验,贝叶斯,统计和重抽样等理论对于本科生都难以理解消化,更何况是专科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如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如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要有所把握。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内容应该倾向于应用型的。

1.4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笔者在统计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初高中的统计概念和大学里的统计概念存在着差别。举个例子,为了解某学校5年级学生的身高,有关调查部门从该年级中抽取了200名学生测量他们的身高。按小学的教材,这里的总体是某学校5年级学生每人身高的全体,而每名学生的身高是个体。但在我们大学的教材里,这里的总体应该是某学校5年级所有的学生,个体是某学校5年级每一名学生,这里的身高则是一个品质统计指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由此 感到困惑:为什么以前学的和现在的不一样呢?到底哪个是对的啊?这是值得小学初中高中老师和大学老师需要讨论的问题。

2.建议

2.1学科设置

在高职院校中,我们所面对的是学习能力偏弱的大专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也是偏向于应用型的经济管理类学生。所以在教材的选取上,应该尽量避免满篇都是概念,理论,推导这类偏纯理论的教材。所选的教材应该尽量简明,多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作为辅助。

2.2培养模式的改变

在大多数的统计课堂上,都是采用教师单一讲授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但对于理论的内容,学生往往不感兴趣或者很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改进,采用案例教学法或者借助计算机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2.2.1案例分析

在培养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采用案例分析法。在统计学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其中的内容以及该门课程的特点适当的引入案例,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利用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如何来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思路,得到结果,以及后续对结果的分析和解读,最后提出合理的建议。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统计的枯燥,抽象的内容,如果通过案例进行讲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象而有具体,学生更能理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有所提高。

2.2.2分组模式

在讲到统计设计,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时候,可以给班级的学生设置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在校园中展开统计研究调查。按照步骤展开,一步一步找到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根据设计的调查问卷向其他校园里的成员询问,手机资料的过程就是统计调查。如果说调查的对象是校园里所有的成员,那么该调查就是普查。如果只是随机抽取其中的一部分,一个班或者一个年级,一个专业,那就是抽样调查。而如果根据自己的判定选中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调查,那就是典型调查。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描述个体的各类统计标志的性质。例如年龄,成绩这类以数字形式出现的标志即为数量标志;而如学历,职业这类也文字描述形式出现的标志则为品质标志。

通过调查,每组学生对于自己所设计采用的调查方式及其中所用到的统计知识概念都有深刻的理解。同时每个组完成任务之后,对于统计的各个流程都能够有所了解并掌握。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调查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今后解决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难题。

2.2.3借助计算机

如果课堂理论教学能和上级操作相结合,学生会更感兴趣,积极性更高,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们要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课堂与上机操作相结合”教学。统计中会用到一些相关的统计软件,例如SAS,SPSS,MATLAB等专业的软件。但这些专业的软件需要安装专门的软件,同时这要求使用者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对于我们高职中的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太难了,不容易教学,学生也不能理解和掌握。那么适合我们学生同时又能帮助进行统计工作的还有另外一款软件――Excel。Excel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同时又基本涵盖了基础统计学的相关内容,如算术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等。对于office办公软件学生不那么陌生,几乎每台电脑上都安装有该软件,学校也有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统计上机处理一些相关的问题也是对他们计算机课程的一个检验,理解统计知识的同时,熟练运用Excel软件,两全其美。

高职院校的统计学作为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地位就像是一块地基。因而作为一名统计教师,如何让高职院校的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并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值得统计老师思考的问题。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动手的能力。(作者单位: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文化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费传宝.统计教学改革探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 冯亮能.加强网络资源在统计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J].统计教育,2004,(2)

[3] 逄守艳.统计教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认识[J].统计教育,2005,(5)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22-02

一、人文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内涵

所谓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也就是一切以人出发,一切以人为本的精神。它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和价值意向,它包含态度、方法、价值、情感、意志、动机、责任等人文内涵。今天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是新的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将“人文精神”解悟为以下三点:第一是人性,即对人的尊重;第二是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也就是“科学精神”;第三是超越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1]因而,当代的人文精神培养,亦即对学生进行了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

二、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分析

从学生层面分析,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现代社会个人本位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尤其是近年来“读书无用”论的泛滥,大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其信念、信仰、理想受到动摇。特别是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原有的“天之骄子”的地位已不再瞩目,透过教育通向成功之门的压力越来越大,原有的铁饭碗不复存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沉重的就业压力困扰着当代大学生,他们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造成严重的心理冲突,人文精神日趋失落。

从教师层面分析,长期以来,高校数学教学重视学科知识教育而漠视人文精神教育,导致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科知识以外的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意志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度的责任感等品质的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高校的数学教学逐渐丧失人文精神教育的功能。一方面由于数学知识难学难懂,助推了学生厌学情绪的滋长;另一方面,由于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又反过来阻碍了数学的发展,使我们的数学教学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从学校层面分析,受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的影响,我国的大学教育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许多高等院校以“专才教育”和“实用主义”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单一的“专业教育”和“实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导向功利化,职业教育化”的教育现状,造成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严重失落。[2]

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由于现实世界是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客观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数学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因素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数学自身的发展及数学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自然派生出了大量的人文理念,无论是数学内容还是方法都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的问题,因而数学本身就是一座人文精神教育的宝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科综合化趋势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每门学科都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不仅是人文学科的任务,也是理工科学科不可忽视的一种功能。因此,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建立起科学的人文精神教育观,在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同教育中均衡发展。

四、如何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对于高校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笔者做了几点探讨:

1.转变数学教育理念,注重人文精神教育。

要在高校数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首要的问题就是转变教育观念。我们必须抛弃数学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的陈旧观念,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的转变,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高校数学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使学生拥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数学素养、能够不断吸纳新知识、适应未来激烈竞争、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因此,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应成为高校数学的教育理念。

2.大学数学教学应体现“人性”,即对学生的尊重,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精神。

周国平先生解悟“人文精神”的第一层含义是:“人文精神首先是人性,即对人的尊重”。[1]大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个生命个体,他们应受到施教者的尊重。因此,大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可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精神。

首先,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某些原因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发挥,因而某些学生会产生厌学、逃学和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倾注到教学活动中,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用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竭力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另外,要重视运用数学史来丰富教学,在不同的章节中尝试渗入一些数学史的元素,引导学生从美学和文化的角度欣赏数学,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正面的数学观大有裨益。

其次,学生的求知欲是无限的,学生的创造性也是无限的,对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的尊重,就是对学生学习最大的尊重。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结论,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特别地,对某些章节知识的讲授和作业的评讲,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讲解,教师只是充当观众和亡羊补牢的角色。

总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施数学教学,不仅可以体现对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的尊重,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进而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精神。

3.大学数学教学应体现“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周国平先生论及人文精神教育的第二个观点说:“人文精神其次是理性,对真理的追求,也就是科学精神。”这其实就是人文主义教育主张的“学习自然科学,扩大课程门类”。这就向我们数学战线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最具体的人文教育问题,即要求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这就要求我们:

首先,应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无论在人类还是在个人,好奇心都是理性能力觉醒的征兆,它是科学探索的原动力。儿童往往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在目前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好奇心通常会递减甚至泯灭,最终变得循规蹈矩。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始终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注重结果、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的发现过程,特别是一些数学思想的诞生等。

其次,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问个人得失只问是非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核心就是“真”,科学研究的目标就是“求真”。数学不像音乐、文学那样天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数学学习与探究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探究的过程中还会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只有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攻破数学上的一个个堡垒,因此数学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最好园地。“求是”是数学科学人文精神的本质特征,因为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数学的本质要求数学学习者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中的结论要符合逻辑论证,不会盲从任何一个权威,因此数学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最后,数学家的奋斗经历和成就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良好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品质。如在教学中应结合相关知识介绍一些如伽罗瓦、高斯、华罗庚、陈景润、陈省身等中外数学家的奋斗经历和成就,使学生了解数学家所作的努力、历经的艰辛、付出的代价、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最终所取得的成功等数学家们闪光的心灵和不朽的人生,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勤于思维、对真理追求的百折不挠的科学品质,达到人文教育培养科学精神的目的。

4.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超越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周国平先生解释人文精神的最后一层含义是:“人文精神是超越性,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一方面,数学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数学的成就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另一方面,数学上还有很多未解难题,这些未解难题的解决将进一步推动数学的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的进步。为此启发我们:

不失时机向学生介绍数学在各个领域的作用。如数学在利率、证券、风险投资方面的应用;数学在制造原子弹、导弹和卫星中的作用以及数学家在天文学、航海业、物理学、音乐美术等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数学中的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不动点理论、测度论、矩阵论、优化理论、运筹学理论、对策论等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的概率模型在军事科学中的应用,统计学中的试验设计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成果等。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意义的认识,而且可使学生追求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数学教学启发、启迪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悟性和人生动力;如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的趋向和美好前景,体会数学对社会发展、民族兴旺的重要意义;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结合教材中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实际、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充分发挥数学中人文思想的教育价值;向学生介绍数学中的一些未解难题以及这些难题解决的重大意义,开拓学生眼界,推动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激励学生树立为人类进步而努力学习的人生观。

五、结束语

在学校教育尤其是数学教学中,确立人文教育目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还是当前社会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数学教师,我们应依据学科特点,突出数学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同时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新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教育的目标应远离功利和实用,通过教育应该培养健康的、善良的生命,培养活泼的、智慧的头脑,培养丰富的、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