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8 16:51: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基层公共卫生管理

篇(1)

伴随今年来我国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卫生计生事业,我国不仅出台全新的医改方案,而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基层公共卫生档案对基层公共卫生活动信息予以详细记录,其记录着公共卫生日常工作的一手宝贵资料。由此,本文对当前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方案进行探索。

1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多数医院将本科室工作人员的权责予以区分,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进而导致档案管理机构设置的杂乱、管理的分散[1]。此外,由于医院采用将各部门的档案进行分开管理的方式,造成医院信息资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的缺乏,还会给基层公共卫生档案查找以及网络化管理造成极大的困难。

1.2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下 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对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以及高效性均造成重大影响,但目前我国多数医院选择采用非专业出身的档案管理人员,此类管理人员的理论和文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其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下,促使档案管理工作的被动性和管理模式的呆板性。

1.3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资料的整理主要是第二年第一季度整理前一年的档案资料,在较为拮据的储存空间内保存收集的资料,在导致档案信息保存不全的同时,可能导致档案信息删除后无法恢复等情况出现。信息化的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未能够得到良好的落实。

1.4档案管理模式落后 就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而言,其强调档案资源的保密性,因此,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服务对象限制在职能科室和本系统[2]。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习惯于服务单一对象,不仅导致基层公共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而且导致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的落后与陈旧。

2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强化措施

2.1管理模式的完善 科学且完善的基层公共卫生档案资源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为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还能够为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品质提供保障[3]。①可设立专门负责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的职能部门其不但要求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人员重视档案管理工作,②需要合理分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既要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又要有档案系统技术人员,进而为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以及档案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保障。

2.2管理制度的创新 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医院管理制度,实行有效且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不仅能够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还能够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4]。制定出适合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的完善体系,包括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档案管理工作的定时指导以及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三个主要方面。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为能够有效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制定并完善相关考核和培训制度。实际工作时,首先应该选取具有多年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构建带头工作小组,而小组内部需要储备一名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指导人员;通过广泛收集各科室意见的方式,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管理制度,以促进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能够达到规范化和科学化,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基层公共卫生档案资料连续性及完整性提供切实保障。

2.3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 由于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以及制度化的高标准体统工程,不同于各门类档案管理的简单化集中性管理[5]。针对目前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中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不仅需要重视档案管理组织人员的业务培训,而且需要强化人员的管理意识。此外,可以通过引进相关的考核晋升制度的方式,实现调动管理工作人员积极性的目的。强化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首先需要得到相关领导的支持下,其后以开会强调或者突击检查等方式快速提升全体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主要是因为全体人员完全熟悉档案管理工作后有助于形成规范化的档案收集工作。

2.4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完善的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需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即利用现代化设备对档案进行管理,可以在实现减少档案储存空间的同时节省管理工作中的资源消耗,继而有效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6]。①采用多样化的储存方式,为有效避免出现储存空间不足、查找困难、共享性差等情况的出现,可采用电子文件的方式进行管理,将其储存在硬盘或者磁盘内;②采用网络化管理方式,网络时代促进网络化的发展,其主要在人事档案网络化、病例档案网络化以及文书管理网络化三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网络化管理。

3结论

传统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不专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以及档案管理模式落后等方面的不足。针对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完善管理模式、创新管理制度、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及引进现代化技术四方面对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和改革,可有效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档案的整体水平及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小微,董惠楠.公共卫生系统档案管理的创新[J].兰台内外,2014,5(5):69.

[2]周小微.简述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的创新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22):211.

[3]王凌.我国基层卫生发展状况和档案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26):187-188.

篇(2)

[摘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推行,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单位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其服务能力直接影响卫生服务项目的实现,因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需要落实到基层。基本公共卫生相关服务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不仅能够提升基层公共卫生单位管理质量,而且能够有效为基层相关卫生服务单位获得良好社会及管理效益。但是现阶段在实际的基层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工作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水平,该文旨在分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从项目管理工作需要面向基层单位以及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的方式,最终达到提高基层单位项目工作管理质量,以及服务项目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

关键词 ] 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061-02

[作者简介] 张宽(1970.9-),男,山东济宁人,本科,中级,副院长,主要从事医院管理方面工作。

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工作,需要对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进行探讨。根据国家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方针政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不仅需要从基层入手,而且需要把工作落到实处[1]。因此,通过分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的现状,依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从而有效开展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该文就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现状以及工作相关建议进行探讨。

1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现状

基层卫生机构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其服务能力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现[2]。且大多数地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因此导致了项目管理工作有很多问题的存在。尽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表面管理有序,但是出现项目管理工作与基层的实际工作相脱节的情况。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不但存在耗费人力物力导致进度缓慢的情况,而且存在其项目基层落实状况真实性差的情况[3]。此外,基层基本公共卫生人员还存在职称偏低、学历不高和无卫生专业执业资格问题,因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落到实处,而且需要面向基层。

2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建议

基层单位是落实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基层卫生机构不仅需要落实服务项目的任务,而且需要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因此,基层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既需要重视提高公共卫生人员专业的水平,又需要贯彻落实基层员工的公共服务管理水平。针对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了实现将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工作落到基层的目的,该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①加强对基层机构的组织领导,完善对基层单位的管理制度。基层卫生机构尚未制定或制定不符合实际的项目实施方案,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领导与技术指导小组尚未建立等[4]。由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建设尚有欠缺存在,在项目管理与实施的工作中,不仅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力,而且需要不断完善项目组织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5]。

②落实服务项目管理工作的任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日常管理不到位,镇级项目管理的实施单位对村卫生室的开展工作未进行检查和督导,并且在检查和督导过程中仅对项目服务数量进行记录,而忽视核实服务项目管理开展的规范性和真实性[6]。各县卫生部门应根据本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任务,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③加大对基层机构人员的培训力度。基层机构人员培训不理想,基层单位存在未及时进行全员培训及人员培训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等问题。正视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基层单位项目工作管理质量,而且还可以在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和社会效益。通过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达到基层人员熟练掌握服务技能、提供规范服务以及保证服务质量的目的[7]。

④加大对基层员工的监管力度,重点指导落实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通过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并开展项目检查督导活动,加强实施指导以及实用性培训,推行实效性考核的方式,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与整改[5]。上级单位通过有机结合各项工作、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的方式,从而有效切实管理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

3结语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工作深入基层,不仅需要结合实际工作,而且需要根据地区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工作中,不但需要发挥基层村医的作用,而且需要对卫生院工作进行完善与核实,通过加强管理、培训指导和督导检查等方式,实现切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目的。

[

参考文献]

[1] 吴菘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分析和流程化管理[J].中国全科医学,2014,3(7):761.

[2] 潘文洪.基层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工作的探讨[J].医药与保健,2014,22(2):162.

[3] 杨永宏.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难点及对策[J].工企医刊,2014,1(20):734.

[4] 何莎莎,王晓华,冯占春.县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监督与控制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24(1):235-236.

[5] 蔡源益,吴华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补偿机制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32(7):528-531.

篇(3)

        1  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机构

        1.1医院指定预防保健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并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小组:由院长牵头并任组长,小组下设立应急机动队和医疗救援应急机动队,预防控制专家指导组、病原学检测专家指导组、后勤保障组等,明确各组职责。

        1.2把卫生应急工作纳入医院年终工作计划、总结,每年至少召开医院办公会议,研究部署卫生应急工作,有记录可查。

        2  机动队人员配备

        组建两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动队,要求身体强壮,多专业,高年制专家组成。组建两支医疗救援应急机动队,要求身体强壮,多专业,中、青年多专业专家组成。

        3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大力度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首诊负责制度,卫生应急值班报告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不明原因疾病及重大传染性疾病会诊制度,卫生应急物资管理台帐制度,使其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4  组织培训

        4.1由应急办年初制定出培训计划,安排培训老师,发放培训通知,每季度组织一次全院医务人员、应急队成员学习培训应急理论知识,适时组织应急演练,并不定期下科室进行抽查,以巩固应急相关知识。

        4.2培训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新发、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及措施等等。 

        5  掌握应急工作动态

        应急办要掌握应急动态,对突发的重大传染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自然灾害(水灾、冰灾、雪灾、地震、高温等),事故灾难(火灾、电击伤、车祸等),并对引起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及时掌握并做出判断,制定出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及救援应急预案,并加以规范,不断更新。

        6  加强重大传染病疫情监测

        我院有规范设置的感染性疾病科,独立设置,内部结构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规范开展预检分诊工作,分诊人员做好发热及不明原因肺炎等病例监测、排查工作,登记项目做到尽量详细,病例可追踪到位;感染性疾病预检分诊室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和设施;明确医院重症病例转院制度,对需要转出的病人,在转院过程中应估计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等风险情况,等病情稳定过后,经家属签字后才能转院,且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由本院120救护车接送病人,转院时应派医护人员护送。

        7  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7.1应急物资包括应急抢救药品、器械;医疗检验检测试剂;应急防护、消毒物品等。

        7.2应急办要建立动态应急物质储备台帐,随时掌握各种应急物资的使用情况。

        7.3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相关科室根据需要向应急办提出应急物资申请,医院领导审批同意后,应急办负责统一领取、发放工作;事件处置结束后,各科室对领用的防护服、防护眼罩、消毒器械等可反复使用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后交应急办库房统一保管,以备下次使用;各科室对一次性口罩、消毒液等低值易耗品,未用完且数量较少的留本科室使用。

        7.4严防积压浪费,并每季度对应急物资进行及时准确的统计核对,对低于基本量时,要及时建议医院购买补充,做到账物相符。

        8  加强疫情监测上报工作

        8.1应急办制定出合理的疫情上报流程。

        8.2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相关科室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检验、样本采集等工作。

篇(4)

一、声像档案的优势

声像档案具有直观的形象性,可作为其它档案资源的有效补充,因此具有纸质档案所不具备的优势。

1. 直观的形象性

从声像档案的内涵层面来看,此种档案信息资源以音频、视频等形式存在,故而通过音频、视频的形式,能够实现对其所承载的事件的客观、详实记录,使档案信息更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而且相对于纸质档案来说,声像档案可信度相对更高一些。因此,对比于传统的纸质档案而言,声像档案资源所具备的优势是纸质档案所难以与之比拟的。

2. 可作为其它档案资源的有效补充

尽管声像档案具备了传统纸质档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这并非意味着传统纸质档案即将消亡,恰恰相反,此种档案载体同传统的纸质档案载体完全可以相辅相成、互为佐证。如以会议档案为例,会议所形成的决议、会议记录等,均为纸质档案形式,而参会人员的照片、发言情况以及会议进程等,均可以通过声像档案的形式加以保存,如此一来,在研究者需要对该次会议的情况进行研究时,纸质档案与声像档案能够从不同方向使研究者了解到会议的整个过程和全貌,从而使研究者对该次会议的研究结果更为真实、可信、直观。

二、基?拥ノ簧?像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基层单位声像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声像档案保管条件差,难以长久保存;声像档案收集整理不规范,流失严重;声像档案格式不统一,资源不共享等,这些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如果不加以解决,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基层单位声像档案管理的有效性。

1. 声像档案保管条件差,难以长久保存

从档案储存来看,声像档案载体制作材质的特殊性,使得档案管理人员在对此类档案资源进行归档管理过程中,必须采取根据其制作材质的物理特性,制定与之匹配的保管策略,并选择与之匹配的保管措施。不过从当前国内大部分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践行情况来看,因未能对档案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多未能在声像档案保管过程中做到同其它档案保管方式的区别对待,多简单地将此类档案同其它类型档案混同管理,故而在实践中极易导致声像档案因保管不当而发生受损现象,诸如光盘表面出现划痕而导致无法正常播放等问题。

2. 声像档案收集整理不规范,流失严重

从归档工作的要求来看,对于声像档案的归档工作必须遵循严格的归档原则。举例而言,档案管理工作者在进行照片归档时,应当将用于照片冲洗的底片或者电子照片进行同时归档处理。然而在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基层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对此未能引起重视,在对声像档案进行归档处理过程中过于随意,如在收到各部门提交至本部门的照片之后,将其随意置于一处,未能按照归档要求进行分类保管,且多数照片、底片早已分家或已无底片。有很多十分具有价值的照片没有及时归档,如此便失去了其保存价值与利用价值。录音、录像带的归档管理则更令人担忧,由于各个单位不够重视,没有很好的保存声像档案,很多原始录音与录像都流失了。此外,基层单位的各个部门与工作人员手中通常会掌握声像档案,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配合档案管理部门保存声像档案资料,如档案的文献价值较高时,其往往在档案管理部门要求及时进行归档时不予配合。

3. 声像档案格式不统一,资源不共享

声像档案不同于纸质档案的是其由声音、视频、图片所构成,需要统一的格式才能进行查阅、保存和共享。然而,当前基层单位的声像资料在产生时往往不是由专业的摄影摄像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录制或指导的,往往是由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摄录,而相关工作人员在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不会考虑图像角度、像素的大小、存储的格式、正光侧光逆光等问题,导致拍摄出的影像成像质量不高,没有形成统一的格式,直接影响了声像档案的质量,降低了声像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效率。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声像档案格式不统一,导致各个单位的很多声像档案资源不能够形成有效的共享和充分的利用,影响了声像档案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基层单位声像档案管理的改进措施

解决上述问题,基层单位声像档案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以改进声像档案保管环境,规范声像档案保管流程,统一声像档案格式。

1. 规范声像档案保管流程

面对基层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乱象,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制定严格的规范,进而实现制度化管理。具体而言,应当从如下方面着手实施:采取分年度整理,把一组具有共同主题、内容关系密切的若干份声像资料排列在一起,对每份声像资料编号,按介子类型、问题、案卷号组成案卷,集中编放的编制模式。按案卷编写文字说明,填写卷内目录,并利用一系列手段完善这一编制模式。如在重大活动中,一般会形成文字、照片、录像、录音、领导题词等档案,在立卷编号时,如果按介子类型分别立卷编号,就将这些档案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不便于展现整个活动的全貌,为了弥补这一分类方法的不足,在声像档案与其对应的纸质档案可作出参见号或指引卡,编制对应目录,便于查询和利用。此外,基层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应当确保制定的各项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真正落实,如此才能够使声像档案得到最大化利用,并且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2. 统一声像档案格式

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为利用者提供足够的素材。因此,基层档案管理部门应当通过数字化技术与网络化技术,实现声像档案的线上分享与利用,从而提升声像档案的利用效率,避免其在档案室中“沉睡”。为此,基层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创设档案资源信息库,将声像档案资源的内容录入数据库之中。同时,为便利声像档案利用,基层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应当进行分类管理,区别对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声像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建立不同类别的声像档案,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不同的数据库。比如:针对高校教学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情况,可以将高校在线数据库分为三个类别:高校教学数据库、教研在线数据库、学生在线数据库等。为了使数据库的利用价值更高,在建设过程中,应该以单位的实际情况为参考依据。有的单位由于行业原因,需要对大量的声像档案进行管理,工作量比较大,再加上声像档案管理的工序本来就比较复杂、烦琐,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故而,基层单位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数据库管理制度,确保数据库能够稳定运行,以便在此基础上使声像档案数据库的创设目的得以真正实现。

3. 改进声像档案保管环境

篇(5)

基层卫生机构档案是其在业务管理和医疗技术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标、声像等各种形式的资料,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医学的发展。档案管理作为卫生机构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卫生机构可持续发展和保证优质、高效提供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有着其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从当前我国基层卫生机构档案管理的现状来说,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档案收集效率不高,档案利用率不高,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和硬件投入不足等。因此,本文将结合工作实践,针对上述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对策,希望能对此类档案管理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基层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档案收集效率不高。乡镇卫生机构都制定了相应的适合本院的有关于乡镇卫生机构医疗、行政、人事、后勤等各方面的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但档案管理方面的制度相对要少一些,而且大部分卫生机构也没有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目标考核项目,这直接影响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导致档案收集效率不高,造成档案资料不齐全、不完整,不能为决策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2.档案利用率不高。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档案管理工作在的重要性,使其不注重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由于档案资源不够完整准确,使其不能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严重地影响了档案的利用率。

3.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档案管理员是制约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相关部门领导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大都是由其他专业人员负责,这样就大大地阻碍了卫生机构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影响了卫生机构其他工作的顺利展开。

4.硬件投入不足。一些乡镇卫生机构由于条件有限,其档案资料的存入不符合档案保管标准,再加上档案管理技术落后,管理设备陈旧,严重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有所改善,但档案收集工作仍停留在手工收集阶段,没有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

二、基层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对策

1.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首先,要让领导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领导及管理部门的档案意识,使其能够在更多的方面支持档案管理工作,使档案管理工作也纳入到工作日程之中,通过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以保证档案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得以落实。

2.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科学的管理体系为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乡镇卫生机构需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一套科学、系统、完善、切实可行的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制度。对卫生机构内各科室的档案材料进行统一管理,使卫生机构最终取得医疗业务与档案管理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3.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档案管理队伍是实现卫生机构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要将卫生机构档案人员培训纳入到卫生机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以全面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为目标,有计划地对档案管理人员制定培训计划,通过继续教育、专业培训、进修学习等多样化的培养方式,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以更好地推动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4.加大投入,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求,需要加大投入配置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以推进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使计算机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应用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使其能够更方便地为各部门提供快捷的查询服务,从而有效地提高卫生机构档案资料的利用率。

5.重视档案的开发工作,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档案的利用率。所以,卫生机构档案管理人员要坚持服务意识,并重视对档案的开发,能够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更好地为医疗、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和加工,使其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完整、更快捷、更有效的信息。同时,还要注重档案反馈信息管理工作,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以充分地发挥其社会效益。

6.加强档案创新服务。基层卫生机构可以尝试与当地的档案馆合作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的档案数据管理中心,使其能够对网站内各单位的电子文档进行集中管理,但要设置好文件查询的级别和权限,这样即为使用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又保证的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同时,要尝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档案收集工作,即减轻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又提高了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另外,基层卫生机构还可以积极开展在线服务,使基层群众能够在卫生机构网站上快速的查询档案信息,还要广泛采纳群众的意见,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群众的满意度。

要加强基层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力度,并以卫生机构各方面工作需求为目标,在不断探索中取得创新和发展,以充分地发挥其对卫生机构决策工作的参考作用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卫生机构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以满足新时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为基层卫生机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对于卫生机构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搞好基层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对档案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重视档案的开发工作,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实现档案管理电子化,从而积极适应时展需要。只要重视基层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积极提出了一些对策以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水平,从而真正实现新形势下基层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医疗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篇(6)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薄弱。当前很大一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医疗制度建设更为重视,但于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忽视,这对会计内控制度的完善起到了一定的制约。在实际内控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套用财务制度的问题,这不仅无法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而且还达不到降低财务风险的作用,不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风险评估意识薄弱。近年来我国医疗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但由于基础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控制体系还较为薄弱,相关程序还需要不断完善。再加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预算和风险评估机制缺乏科学性,风险评估意识较差,这也导致投资时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严重威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安全。

监督不到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监督,通过强化内部审计,从而实现对内控制度的科学评价,并使内控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不断完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内控制度不健全,无法发挥其重要作用,内部审计也成为一种摆设,从而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内控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内控管理水平处于较低的程度。

信息化程度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的内控体系,因此基层卫生机构在会计工作中,要通过引进财务运算操作软件,加快推动会计系统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进程,从而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但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工作还存在信息化程度低的问题,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在配备上都不齐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落后,这对内控管理工作的实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部分人员会计工作经验较为丰富,但缺乏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无法熟练的运用计算机来进行会计工作,从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内控管理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内控管理的措施

提高全员内控意识,完善内控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建立健全会计内控控制制度,并完善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强化对机构内日常经济业务活动的监督。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人员的内控意识,使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落实到实处。完善治理结构,对机构内组织机构及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优化,做好岗位分工,明确岗位职责,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有效的对会计工作中舞弊行为进行防控。通过对事前、事中及事后的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内控管理的水平。

建立风险评括机制,强化控制活动。内部控制系统划分医疗质量评价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预算控制系统、货币资金控制系统、日常收人支出控制系统、实物资产控制系统)内部审计控制等子系统以日常工作进行风险的预警和防范工作,所有重大的投资项目需要进行可行性的论证,防止财务风险发生;对医疗活动不定期的进行检查、监督,同时开展医疗岗位业务学习,提高医护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风险意识,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降低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

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内部审计监督。基层卫生机构内部审计机构作为重要的监督部门,能够有效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机构各个部门都要对自己的工作和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汇报和评价;内审部门对各部门的实际状况进行审核,同时要保证其独立性,内审人员要通过严格的培训和筛选才能上岗,同时还要严格账目核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及时将考评结果汇报给上级管理部门,确保审计监督的及时到位;对内审部门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评价,将责任分解,并在绩效考核中体现。监督检查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职责是否已进行细分,内控制度是否有待完善,授权批准制度是否严格执行等。

强化监督流程,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控。

加快信息化进程。目前在一些大型的医疗机构中普遍都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进行内控管理,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这就需要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更新升级财务管理系统,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硬件和软件的配置,有效的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加快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7)

[中图分类号] R1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8(b)-0149-03

高层建筑的二次供水又称高层建筑二次加压供水,是指供水单位将来自集中式供水或自备水源的生活饮用水,贮存于水箱或贮水池中,再通过机械加压或凭借高层建筑形成的自然压差,二次输送至水站或用户的供水系统[1]。近几年,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迅速加快,高层建筑不断增多,二次供水已成为城市供水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二次供水的监管,全国各地的管理模式各有不同,管理水平差别较大,普遍存在监管职责不明晰、供水服务不规范、防护设施不完善、运行维护责任不到位的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用水质量[2]。因此,加强对二次供水卫生的监督管理,落实二次供水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迫在眉睫。为掌握北票市二次供水卫生管理现状,对我市二次供水卫生进行摸底调查,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1我市二次供水现状

我市高层建筑基本为高层或小高层楼房。目前投入使用的高层共有16处,二次供水单位16家,供水人口约2.5万人。其中宾馆饭店1处、医院1处、商务写字楼4处、居民住宅10处。我市二次供水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①将市政供水储存到地下蓄水池,然后再将地下蓄水池的水输送至楼顶的水箱供到用户,共涉及高层2处;②将市政供水储存到地下蓄水池加压后直接供到用户,共涉及高层10处;③采用无负压的供水设备,直接从自来水管道加压将水送至用户,共涉及高层4处。我市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①由二次供水设施产权单位自行管理,共涉及高层4处;②二次供水设施产权由用户共同拥有,委托物业公司管理,共涉及高层10处。

2二次供水水质检测情况

对我市16家二次供水单位进行了水质采样检测,每处分别采集了出水和末梢水。水质检测标准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3]执行。

2.1水质检测情况

共采32份水样,合格8份,合格率为25%。不合格项目为: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余氯、浑浊度、铁和氨氮。其余项目均合格。不合格的微生物指标和余氯占不合格项目总数的100%(24/24),浑浊度、铁和氨氮分别占不合格项目总数的16.7%(4/24)、8.3%(2/24)和20.8%(5/24)。

2.2不合格项目超标原因分析

①贮水箱(池)设计不合理。一般情况下,自来水在水箱中储存6 h余氯量已极低,储存12 h后余氯含量即为0[4],倘若二次供水水箱的供水过程设计不合理或水箱容量大、用水量少、储留时间长,导致余氯浓度下降[5],造成微生物繁殖,导致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余氯项目不合格。②浑浊度和铁项目超标可能与二次供水设施的选材不恰当有关。配水管网材料种类、溶出、腐蚀、脱落及末梢水的滞留时间、温度等也影响饮用水浑浊度和铁的含量[6]。③卫生管理不到位。二次供水单位管理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规范,对供水水箱卫生管理工作缺失,且无专职人员,不掌握清池消毒的技术,存在二次供水水质污染隐患。氨氮项目超标说明水质新近受到污染所致。

调查发现,有2处二次供水设施选址不当,设在生活居住区附近,周围有污水沟及生活垃圾等污染源;有1处二次供水设施卫生防护不当,适逢雨季,雨水会灌入水池;有3处二次供水设施日常维护不到位,导致二次供水水箱长期使用后密封性能下降、池壁脱落严重且未能及时维修。甚至有高位水箱箱盖破损,水质长期暴露在外,造成灰尘和雨水侵入,青苔滋生,水箱内沉淀物较多。以上这些情况,是造成二次供水水质污染、水质合格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3我市二次供水卫生存在的问题

3.1供水设施、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市的二次供水设施普遍存在设计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问题。我市现有的二次供水单位在新建、扩建、改建供水设施时,均未按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预防性卫生审查,且均未取得卫生许可。涉水产品均不能出示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行政许可批件。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二次供水蓄水池的选址、供水设备的设置、设施的材质等方面不符合卫生要求,致使竣工使用后,进行技术改造的难度加大。

3.2二次供水设施陈旧老化,维修改造及设备更新不到位

大多数二次供水单位由于缺少资金,引起供水设施老化、设备更新不及时、供水技术落后的严重问题。有的二次供水设施多年不维修改造,锈蚀情况达到一触即漏;有的水泵年久失修,时好时坏,导致供水不及时,影响居民正常供水。

3.3供水设施卫生管理不当

我市所有二次供水的水箱(池)均不按要求定期进行清洗消毒,有的从使用至今从未清洗过。其中有2处二次供水蓄水池水都是停水时才用,水质难以保证,存在污染隐患。另外,二次供水单位供水人员大多是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对卫生法律法规、供水卫生知识了解较少,在日常管理和维修中不遵守行业标准,如不按规定对水池(箱)进行清洗消毒、不能对水质进行自检和不按时参加健康体检等。这些都不利于二次供水的卫生管理。

3.4二次供水卫生监管缺乏法律依据

目前,辽宁省朝阳市及北票市尚未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致使卫生监督部门在对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管中缺乏操作性强的规范文件,处罚力度不够,影响了执法效果。为此,在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许可、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卫生许可、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等方面,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是非常必要的[7]。

4建议

4.1建立完善二次供水设施管理相关的规章和办法

借鉴其他城市对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督管理先进经验,完善辽宁省朝阳市及北票市二次供水的相关法规,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建立并完善二次供水管理体制,理顺管理环节、规范行业管理,以消除现有模式中职权不清、责任不明等现象,使预防性卫生审查工作落在实处[8]。严格执行建设施工“三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参与并规范二次供水设计、施工审查,确保二次供水设施设计合理。另外,国家对二次供水水箱、水池的材料缺乏硬性规定,给水质卫生监管留下死角。

4.2二次供水单位加强二次供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建议二次供水单位严格按照《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年久失修的蓄水池、水箱和供水管道进行更新改造维修,选用无毒、无害、高强度、抗老化的新型材料,确保水质卫生[9]。卫生部门加强参与和监管力度[10],尤其对二次供水单位存在无消毒设施、对水质不进行消毒处理、不定期对供水水箱(蓄水池)进行清洗消毒的单位要采取增加监督频次、增大监管力度的方式进行严格管理。

4.3成立二次供水管理机构

二次供水设施应由政府设立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明确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资金渠道,规范供水项目建设和维护管理标准,统一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改造等备案制度。新、改、扩建居民住宅的二次供水设施,应与小区房屋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同步组织建设、同步维护管理,纳入房建验收程序,通过二次供水工程达标来保障二次供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及辖区居民的安居乐业。

4.4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全面监测[11]

建议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和卫生监测人员的培训和业务考核,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购置并及时更新水质检测设备,增强检验、检测能力,使水质检测数据更加精准,更具说服力。加强二次供水的日常水质监测,以便早发现问题,早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污染隐患。

4.5积极推行二次供水的公示制度[12]

通过对二次供水的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定期公示二次供水卫生质量状况,对二次供水不合格单位予以曝光,促进二次供水单位日常管理走向规范,落实相关制度和安全措施,使二次供水卫生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积极推行二次供水公示制度,有利于二次供水单位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自觉履行相应的法律责任及社会责任,同时又尊重用户的知情权,让用户放心使用。

4.6规范清洗消毒机构,强化清洗队伍培训[13]

规范管理清洗消毒机构,对二次供水的卫生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14]。行政审批部门严把清洗消毒机构的市场准入,相关部门加强日常监管,规范行业行为。卫生部门加强清洗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清洗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对二次供水清洗队伍进行评选,实行优胜略汰制度,以提高服务质量。

4.7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二次供水的科学性监管[15]

为实现生活饮用水的监督预警和科学管理,建议我市建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预警控制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对生活饮用水监督检测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利用,及时发现水质变化规律和异常情况,及时提出预警信息,最终达到科学监管的目的。同时对提高突发饮用水污染事件处置效率、建立科学处置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16]。

4.8做好生活饮用水卫生宣传和培训

卫生监督部门要利用电视媒体、广播、报纸、手机等途径广泛宣传饮用水卫生安全知识,加强做好对社区、住宅物业小区居民、工作人员以及二次供水相关人员等人群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提升饮用水卫生安全意识,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4.9设立二次供水水质卫生问题投诉电话

业主或居民发现二次供水单位存在卫生问题时可拨打投诉电话举报。住建、卫生和水务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及时查处。

4.10开展综合卫生监督干预[17]

建立卫生监督、地产监管、地方政府三方联动机制,拓展监管手段,加强监管力度,切实做好二次供水综合监督执法,保障居民生活饮水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克敌.环境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58.

[2]于欣.积极推进居民二次供水统一管理新模式全面提高二次供水管理水平[J].城镇供水,2011,(6):14-15.

[3] 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S].

[4]张智超,邵瑞娟.贵阳市二次供水的卫生学问题评价[J].卫生管理,2008,5(8):1389-1390.

[5]甘日华.广东省生活饮用水二次污染及防治措施的探讨[J].中国供水卫生,2000,8(3):35-41.

[6]武景福,武和平,刘楠.三门峡市区生活饮用水浑浊度五年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159-160.

[7]董淑爱.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J].实用医技杂志,2008,1(15):244-245.

[8]赵惠玲,孟柯,潘峰.北京市大兴区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安全现状[J].职业与健康,2012,28(3):354-356.

[9]宋克蕾,.通化市二次供水设施卫生现状调查[J].求医问药,2011,9(3):37.

[10]黄怡,周文琪,陶诚.城市二次供水系统水质管理模式浅析[J].净水技术,2012,31(4):24-26.

[11]陈惠中,祝军,师秀艳,等.浅谈二次供水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1,17(1):41.

[12]吴玉珍,徐贻萍,钱婕.二次供水卫生现状与监管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2,19(1):38-40.

[13]顾俊,镇银.二次供水卫生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25(2):191-192.

[14]缪勇战,韩宁,朱发考.二次供水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成效与探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4,21(4):392-396.

[15]陈嘉,毛洁,应亮,等.上海市二次供水卫生监督监测结果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3,25(8):455-457.

篇(8)

笔者所在的采油二厂地质研究所,近年来通过强化“三基”,深入开展“五项劳动竞赛”活动,有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该所2011年跨入中石化“金牌地质所”行列。笔者结合该所的“三基”管理经验谈一下提升基层单位“三基”工作管理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立“三基”

分析基层推行一种规章制度的原因,在于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分工、组织与外部衔接的有效性。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认识到,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制度的功能就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无论是形成“三基”管理的长效机制,还是形成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归根到底都要通过制度来固定、来保障、来促进。

基层单位应把完善制度建设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力抓好。自2009年采油二厂开展“基础管理年”活动以来,地质研究所从完善制度建设入手并本着“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并结合当前形势任务和油田发展战略以及油田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工作职责的变化,参考借鉴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从班子管理、队伍管理、经营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修订、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基层工作业务流程得到进一步优化。在地质开发方面,着重对包括自然递减、含水上升率、井组稳升率、分注率等在内的15项指标进行了细化,进一步完善了“日观察、旬分析、月总结、季调查”的活动分析管理制度,形成了对油井日产变化0.5吨以上、水井油套压变化±3兆帕的油水井变化快速反应机制,确保了油藏开发效果的改善,该厂十五项指标月度考核总分名列油田之首。仅2010年,该所就修订完善了《地质研究所基础工作管理考核制度》、《地质研究所油藏开发动态分析管理办法》、日观察制度等21项规章制度,着力建设“三基”工作检查、考核、奖惩长效机制,夯实了基层管理之基。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使地质研究所以班子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基础工作得到规范,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训练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以竞赛活动为推手强“三基”

为更好地促进油田企业“三基”工作思路的全面深入落实,自2003年开始,中国石化油田板块结合油田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在油田板块开展了“五项劳动竞赛”活动。竞赛活动的核心是“比贡献、比效益、比安全、比水平、比作风”,竞赛内容涉及油气生产、生产管理、技术创新、节能降耗、安全生产、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中原油田探索完善油藏经营管理机制、创建基层油藏经营管理新模式、推行采油作业一体化管理等油藏经营管理试点的工作作为竞赛活动的重点内容,实现了“五项劳动竞赛”活动与油藏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推动了中原油田管理水平的提升。

油田行业的特殊性就需要有“五项劳动竞赛”活动这样的载体来统一职工思想行动,凝聚人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实现油田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目标。

各基层单位应以问题整改为突破口,要加强领导,构建起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大格局,建立起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领导体系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管理网络,以“五项劳动竞赛”为载体,从源头上查找管理弊端,完善竞赛考核机制,不断优化基础管理。促进竞赛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有的基层单位围绕争创红旗采油(气)厂、优胜采油(气)厂、金银牌基层队和星级站(所)的奋斗目标,狠抓措施落实,强力夯实“三基”,精心组织活动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产生出很多好的经验做法;有的基层单位把“五项劳动竞赛”与专业工种比赛相结合,科学制定比赛方案,合理设置考核比赛节点,在带动职工降本增效、促进企业扭亏增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的基层单位通过“量化考核排序,末位警示淘汰”,建立了完善的优胜劣汰基层创建动态管理制度,营造了良好的“比学赶帮超”氛围。各基层单位如果能集思广益,认真总结成绩、经验和做法,并将好的经验做法固化提升,同时分析掌握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找出其内在的联系、趋向和规律,必将有力推动“三基”工作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地质研究所近两年以争创中石化“金牌地质所”为动力,以创建“百年油田”为发展愿景,坚持“科技立所、文化强所、管理兴所”的现念,通过强化“三基”,不断深入开展以“比贡献,以责任心加强为主增产量;比效益,以优选措施为主控成本;比安全,以落实‘211’安全工作法为主固基础;比水平,以月度措施排名为主增实力;比作风,以提高执行力为主强素质”为内容的“五项劳动竞赛”活动。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融化于企”,极大地激发了该所广大干部职工的热情,挖掘了工作潜能,提升了基层创建工作水平。竞赛活动开展效果显著,该所率先在油田开展了“精细注水”工作,开创了“三培养、两跟上、一坚持”的精细注水管理模式,使老井产量自2007年以来保持硬稳定的同时,实现了自然递减和综合递减的连年下降,为采油厂增储上产、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以企业文化为引领促“三基”

在“三基”管理的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企业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企业中有多少人才,而是在于企业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多少员工发挥其能力和潜力。对基层单位来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为了统一员工的思想,倡导积极的思想和生活工作方式。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起到很好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和示范效应,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通过企业文化起到增强企业实力的作用。

各基层单位应紧紧围绕储量、产量、成本和效益等中心工作,从自身情况出发,围绕“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本着“尊重、信任、依靠”员工的思想,从各方面关怀和爱护员工,在“人”字上做细文章,为员工积极搭建展示本领的平台,以先进的企业文化引领基层创建工作,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地质研究所把开展“五项劳动竞赛”活动作为企业文化落地的有效抓手,积极推行以“多产效益油气”为核心价值观的“3+1”特色企业文化,促使全体员工认知、理解和接受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造团结、有为、奋进的工作团队。所属各室也积极建设特色文化,努力实现文化与技术研究的深度融合。坚持宣贯制度化,积极把文化理念融入管理制度规范,建立完善“一日一主题”和“6S工作法”实施办法,培育精细严谨的行为习惯,调动干部职工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篇(9)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包括县级医院(中医院及各类专科医院)、乡镇(场、区)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和村(居、社区)卫生室。目前,山东省费县的县乡村三级,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48家,其中,一级以上医院22个(含民营医院5个),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等22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卫生监督所各1个。近年来,县卫生局狠抓卫生档案工作,基层档案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1 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

县卫生局努力加强全县卫生系统档案工作的领导,局成立了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档案主管科室及其档案管理工作职责,把做好档案工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的考核内容,不定期地对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卫生局领导十分重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多次组织观摩和交流活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1.2 档案资料的收集方法不断更新

传统的档案收集方法是次年的第一季度收集整理上一年全院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档案信息资料,然后分门别类进行立卷归档,不仅操作起来麻烦,而且影响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了实现规范化管理,探索新的档案管理方法和途径,减少卫生信息资源的流失,充实卫生信息的内涵,现改为经常性收集,局办公室对基层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信息发生时即为档案收集时”的要求,收到了良好效果。

1.3 档案设施的条件有所改善

一方面逐步为基层配置电脑等现代办公设备,为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从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出发,为基层配置传统的档案橱柜,从两个方面作出了努力,即新型的电子化与传统的纸质化并重而不是偏废,逐步过渡到现代化管理。目前,县级卫生机构管理已部分实现了电子化,而村级普遍以传统方法保存档案。

1.4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逐步提高

培养卫生系统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的服务意识、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档案管理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档案管理具有极强的被动性,工作是以保管为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的经济价值、市场价值逐渐显现,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树立超前服务、主动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好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档案私密性强,有些档案涉及到个人隐私,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安全防范意识,防止档案泄密事件发生。医疗卫生系统档案管理人员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研究档案管理规律,创新管理办法。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其价值,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方便了患者,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的一个具体体现。但是,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状况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没有发挥档案工作出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管理人员素质不适应要求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档案管理水平。长期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档案管理工作普通存在着知识陈旧单一、整体素质不高、人员配备不合理等现象,从而导致了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缺乏内在工作动力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没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档案管理专业的人更是寥若晨星,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理论水平、专业素质等方面均不能适应当前医药卫生事业的需要。调查显示,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者的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现代档案管理科学知识贫乏,这些情况已不适应信息时代档案事业的发展。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和教育没有纳入计划和要求,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传统的经验上,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创新活力不够,服务的主动性也比较缺乏。

2.2 基层管理人员档案意识亟待强化

医疗卫生机构中各类档案材料的形成与完善,涉及到卫生服务的各个部门,要求档案管理者能按要求处理并完成有关材料的收集、整理。但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大多缺乏专项管理人员( 多为兼职管理),档案意识不强,往往出现档案材料缺失、混乱或形成不规范材料等现象,同时也容易导致档案材料遗漏、遗失。另外,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管理中,重病历档案、轻其他档案也是普通存在的现象。近年来,病案作为最基本的医疗信息,为医疗机构的诊疗、科研、教学、管理,以及处理医疗纠纷、保险、伤残事故、民事及刑事案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医疗机构对此能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和利用,保管得也较好,但往往疏于对其他文书档案、设备档案、科研档案等档案资料的管理和利用。

2.3 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中,有医疗制度,护理制度,药品进、销、存制度,财务制度等等,但大多没有档案管理制度。因此,造成档案管理职能不明确,没有档案管理的统一性,没有把档案管理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相联系,一些资料收集不完整,使医疗机构的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散失,而且也无法追究相关责任。而这种情况的持续,致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档案工作水平长期无法提高。

3 改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档案管理的对策思考

应该承认,落后的档案管理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特别是面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今天,必须正视存在问题,调整档案管理思路,改进档案管理方法,以应对新形势对基层医疗机构档案管理的要求。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

对策。

3.1 管理意识必须增强

档案作为记录和承载单位的历史记录,是基层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把档案管理同医疗机构的发展和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大力宣传《档案法》等法律法规,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干部和广大医务工作者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资源,认识到档案与自己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意识的增强才能保证档案工作水平的提高。

3.2 人员素质必须提高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说,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各医疗卫生单位的领导要把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与医院的建设发展同步规划。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提高,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来增长自身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档案工作,才能使档案更好地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群众健康服务。

3.3 规章制度必须完善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的关键措施之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自身特点,依据《档案法》、《医药卫生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病案记录、护理日记及专业人员业务报告,建立各类台账,完善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整理保管、查阅使用、甄别鉴定、销毁解密、库房管理等各类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有章可循。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0--02

传染病对人类造成危害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国际WHO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世界约有50%的人口面临传染病的威胁。我国人口密度较大且流动性强,若在感染病发生期不能有效的进行隔离处理,其传染病的传播范围及传播速度都会显著增加,最终达到不可控制状态。传染病的发生对国民经济及国民的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公共卫生管理在有效防御传染疾病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探讨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具体策略,希望能为更加明确地运用公共卫生管理提供借鉴作用。

1公共卫生管理在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应用价值分析

1.1引导价值

引导价值是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疾病的预防过程的首要价值。因公共卫生管理在疾病预防时具有较为明确的引导作用,社会相大众及相关组织团体均会加强对疾病预防的重视,并积极配合参与到疾病预防中[1]。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进行时,需要重视媒体网络传播的力量,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确保参与人群及组织合作顺畅,将传染疾病预防控制到最大限度。

1.2协调价值

协调价值是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疾病的预防过程的重要价值。在传染病预防过程中,公共卫生管理的协调辅助职能非常关键,能有效配合社会有关部门高效地、规范地和科学地进行[2]。传染疾病的预防是项系统性非常强的工程,公共卫生管理工作需要发挥自身功能,对社会各方面职能进行协调,保证传染病的预防工作能够得到社会各部门的协助,从而更好地开展预防工作。

1.3监测价值

传染疾病的监测价值是公共管理工作的关键作用。尤其对于基层医院,监测工作是保证传染病预防工作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当今全球的经济高速发展而言,传染病呈现全球化趋势,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检测,重大卫生事故的发生概率将大大提高。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对于传染病的发生进行科学预测,确保传染病发散前将其彻底消除在摇篮里。在进行传染病的预防同时采取合理的科学监控,能更为有效地传染病预防工作有效地进行。

2卫生管理应用

2.1重视传染病预防

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保证工作效果能发挥其最大限度。在此阶段,政府应积极配合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同时对公共卫生进行有效的调控,保证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进行。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应合理安排各部门结构组成,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定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强检查工作的进展[3]。在预防过程中,卫生部门可采用多媒体或网络平台对相关群体进行指导,对防御工作的进行进行及时报道,若发现有虚假报道,应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医护人员发生传染疾病时,应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完成医疗报告单并提交给相关部门。医院科室发生传染病例应认真对待,工作人员分工明确,有效控制疾病蔓延。

2.2完善工作制度

在预防传染疾病过程中,公共管理部门应积极合理完善各工作制度,确保工作有序进行,保证工作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疫情,及时控制疫情发展,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能够对预防传染病工作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预防涉及多方面工作,应固定常规工作内容,将传染病工作有效开展。基层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是合理规章制度,保证传染病预防工作能有效展开。

2.3构建工作体系

构建完整工作体系是传染病预防工作能够合理展开的有效保障。公共卫生部门构建工作体系是去报传染病预防工作能够合理高效展开的保障。工作体系的构建包括有效积极处理相关工作,记录预防工作内容,向上级汇报如发生事件或重大事件。同时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将有关吸吸进行完善汇总,并建立共享交流平台,保证信息真实可靠靠。此外工作人员应合理分配各项任务,保证工作任务有序连贯地进行。

2.4增加硬件投入

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不但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也要增加硬件的投入,从而确保尤其是基层医院人力和物力。如确保传染病房的数量,建立严格的隔离区,保证疾病的后效控制[4]。在隔离区内进行严格的消毒制度,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严格监控。

2.5隔离感染人群

传染疾病的预防中,感染人群作为传染源,公共管理工作需要对传染源进行隔离处理,对整个医院消毒处理,定期对各项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能有效控制疫病传播。社会政府需要积极配合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做好宣传工作,并对有关人员注射疫苗,随疫情变化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还应调整预防方案,确保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系统分析患者的自然情况及临床表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控制疾病的发展。尤其在疾病高发季节,应保证疾病从源头得到控制。公共卫生部门应对其加强管理,将各资源合理整合,确保有效抑制疾病爆发。

2.6强化工作队伍

篇(11)

公共卫生管理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行动,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区域性疾病、传播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务力量对流行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早预防,建立一套社会保障体制,维护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身心健康。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中各组织机构的协调并进,另一方面,要从源头即公共卫生管理的教育事业抓起,为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本文将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如何科学发展做一探讨。

1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

早在秦汉时期,伴随着中医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我国最早的卫生管理思想随之应运而生,此时的卫生管理思想受到统治阶级政治管理思想的影响,表现出封建性、保守型、强制性、等级性等特征[1]。进入近现代以来,公共卫生管理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且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设定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基础性的、长期的制度安排[2]。但是,改革开放带来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卫生环境的快速变化给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在我国部分省市的暴发流行,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恐慌,暴露出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共卫生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导致应对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时,信息交接不对称,播报不完全,沟通不深入;第二,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处理办法;第三,公共卫生管理法制尚不够健全,对民众进行的公共卫生管理法制教育力度不够;第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人力资源、物资储备不足,其中,专业的卫生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源。

2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及教育现状

公共卫生管理人才是我国卫生事业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融合知识、能力、素质于一身的应用型公共卫生管理人才是提高我国卫生管理行业整体绩效和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3]。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突发疾病事件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得到了更多民众的关注,并且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必将推动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所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对专业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4-5]。但是,我国却仍存在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矛盾的问题,且这种矛盾正愈发突出,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专业设置不能满足需求、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分离、公共卫生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师资构成不合理等问题,另外,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也必将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如何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等问题也都加剧了对高层次、高应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虽然,我国卫生管理人力的拥有量已达到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但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公共卫生、医疗和卫生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对于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尚不能有条不紊地应对。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人才建设和培养。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测和监督管理、基层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技能,能在区(县)级卫生机构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的综合型人才[6-7]。

3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问题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人,着眼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我们也同样需要用科学发展思想指导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

3.1以人为本,注重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但是鉴于我国目前存在的卫生管理事业人才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紧扣实际、立足实践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3.2树立合乎时展的培养目标国外的大学在培养卫生管理人才时注重层次培养,各个层次树立相应的培养目标,比如在美国,卫生管理教育基地设在各州的大学里,一般是设在大学的商学院、医学院或公共卫生学院,不同学历层次培养的目标清晰分明:本科卫生管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四年的教育培养各种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一般和中层卫生管理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各种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组织、医疗保险公司、社会福利组织与机构、政府等卫生管理部门培养中级或高级的专门管理人才;而博士研究生教育则以为大学培养专业教师为主,同时为独立的社会研究机构、政府直属的研究部门以及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培养专业研究人员,也为卫生服务机构培养少量的高级管理人才[8]。通过不同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卫生管理人才的组合和搭配及其在卫生管理机构中的协调配置,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各种人才可以各司其职,较为协调、完善地化解危机。而国内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层次不够分明,且高学历卫生管理人才缺乏,导致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存在一职多司、多职一司的管理缺陷。

3.3配备合理的课程及教育方法卫生管理人才是融合管理学知识、医学卫生知识以及卫生法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课程设置是培养卫生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应把社会心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融入卫生管理人才的教学内容中。对于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这些知识的学习程度应是有所偏重的,并且不同的组织机构对于知识能力的需求程度也应是有所不同的。在公共卫生教学中应突破封闭式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基层疾病预防工作实践中。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现场讨论模式,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使其在科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和进一步学习所学知识。

3.4服务于人,加强公共卫生的宣传教育公共卫生管理的核心是人,同时公共卫生管理的对象也是人,不同的是公共卫生管理者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懂得何为公共卫生问题,遇到公共卫生问题时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但是民众对于公共问题的认识由于接触的局限性,认知程度还比较抵,在遇到公共卫生问题时常显得束手无措。为了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方面要发展合格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另一方面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者也要对民众的公共卫生教育负责,扫除公共卫生认知的盲点,让群众树立正确的公共卫生理念。作为民众获取公共卫生知识最便捷的场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卫生管理者应树立及时为群众普及卫生安全知识的理念,定期为群众灌输公共卫生知识,夯实群众基础,同时也要做好预警工作,而更多懂得公共卫生知识的民众无疑能够为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者们更早地发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更及时有效地排查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3.5全面发展,提高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信息化程度信息技术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完成信息的生产、传递、存储、加工、再生和利用的一门综合技术。信息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分别呈现两次飞跃性的发展。而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我国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与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时代具有智能性、综合性、全球性、开放性、快速性等特点。而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的就是及时地、快速地信息传播与沟通,公共卫生管理的信息化是公共卫生管理自身特点发展最终的产物。提高整个卫生管理事业的信息化程度,首先需要管理者挖掘或新建群众可接触的信息平台。第二,需要权威的、专业的卫生管理人才对突发的卫生安全事故进行严格的定性及评估其危害程度,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方法,并将这些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发送给群众。第三,需要群众在平时积累卫生安全相关的知识,保证其能有效地接收到卫生管理者所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通知,便于在突发安全事件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反应。

参考文献

1蔡亮.秦汉时期卫生管理思想的特征及形成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陈竺.中国公共卫生管理的历史和未来[R].中美公共卫生管理高层学术论坛,2003.

3王柳行,任丽平,郑楷,等.新时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2012,33(1):56-58.

4赵韶韵,郑建中,董魁,等.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6):400-402.

5庞肖梦,唐开源,沈文娟,等.公共卫生管理高职专业人才需求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2):22-23.

6刘宪亮,孔雪峰,张丽萍,等.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社会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8):50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