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师德考核中学教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中学学生;英语;探究活动;实践问题
我国中学阶段一直以来都实行考试升学制度,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中学英语教学过多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对于中学学生的教究活动开展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不懂教材活动重要性的现象。而有些中学英语教育在探究活动时又没有紧密结合新课改理论,没有高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构建活动,很难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中学英语探究活动的实践问题
由于我国中、高考制度的影响,中学英语教学特别注重对学生成绩的拔高教育,探究活动没有得到全面有效开展,各种教学资源利用效率不容乐观,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首先,课堂管理非常严谨。过多规则控制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导致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不能合理地进行活动探究,各方面表现不够活跃。比如,强制规定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按部就班进行讨论;必须完成设计的训练题目等。其次,探究活动中教师不注重引导,师生互动环节缺失。师生互动交流不足的现象主要是:第一,学生对于自己的思想无法向同学和教师传递,不曾过问其他同学的意见,甚至各种分小团体不参加活动。第二,对于教师和同学的表达无法做到准确理解,完全不在意老师和学生的意见。第三,中学探究活动中秩序混乱。因为我国的中学班级是大班制,学生人数多,男、女生比例有差异,而中学时期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和性格,在英语探究活动中往往因为自己的原因和他人的原因,无法顺利展开合作,甚至有些独立自卑的学生不参加探究活动,课堂秩序就受到严重影响。第四,教师的活动组织水平有待提升。不少教师在新课改以前都是传统教育,几乎没有组织过英语探究活动的经验,对于中学英语探究活动的组织认识还停留在表面,也没有系统学习过活动的组织理论和方法。第五,受到教学环境的制约,中学英语探究活动的开展形式不能多样化。因为在中学各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全面,很多社会实践类英语探究活动是没办法开展的,多数活动都是在教室或者操场举行,形式单一,学生无法在这样单一的环境中体会探究活动的魅力。
二、中学英语探究活动实施的反思与发展措施
虽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稳固,学习英语的家庭环境很差,因此没有掌握探究活动的技巧,并且学生学习中因为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已经形成了自我的学习观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的探究活动很难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但是在实施探究活动后学生的能力、观念等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为了进一步取得上述学生方面和教师教学方面的效果,在未来的中学英语教学中还需要继续推行探究活动。
1.与时代接轨,做好观念革新
新时期中学英语探究活动的实践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也能实现英语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探究活动就应该改变传统,在时代需求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观念上应该革新,重点帮助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际等能力,并且尽可能为学生打下创新的思想基础。
2.以培训促发展
教师的自我修养提升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培训,二者结合才是最好的做法。无论是教师的自我学习还是培训都需要认真学习新课改教学理论和新思想,同时要具体研究在探究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体的探究活动实践工作中还需要把教育教学经验利用起来,把思想理论融入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加强高质量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师资培训和学习工作。
3.完善课堂机制,变革评价标准
在中学英语探究活动推行的课堂上有很多传统的一面,这些固定模式让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课堂机制方面可以进行新时期的改革。首先是制定素质教育培养计划。用计划指导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用具体步骤指导课程的流程,这样有利于推进探究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同时,在评价方面需要对学生的参与度、兴趣、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做评价,形成综合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在英语探究活动中的讨论、讲演、书写等各方面进行评价,然后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用奖励激发学生全面
进步。
总之,在中学英语中推行探究活动是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配合,课程等方面的变革也应该遵循变化发展的理论,切实用新思想来推进探究活动,用新评价发展探究活动。
2006年9月,浙江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教材《实验化学》是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6个模块之一,我省将该模块作为高中理科生必修模块。先前,大部分学校都是在高三年级才开设“实验化学”课程,而高三年级的学生和教师在面临着高考总复习的巨大压力、高考试题又不能有效地检测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情况面前,就自然而然地选择放弃实验的操作训练,将“实验化学”模块的教学转化为“动画模拟实验”或者“试卷实验”,违背了“实验化学”课程设置的初衷。在教学中,我们还发现如果在高三年级集中一段时间安排学生学习“实验化学”,学生思想上会很轻松,感觉就是天天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或者去实验室做实验,常常放松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
面对这种状况,很多中学化学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实验化学”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大家将《实验化学》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分阶段处理,将期中的一部分实验分散到高一、高二年级的对应单元中,通过这样处理,试图改变上述不良状况,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实验中来,到实验中去”,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化学。
把《实验化学》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安排到高一、高二年级的对应单元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定要在透彻地分析《实验化学》教材和其他模块教材、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而且要考虑到文理分科,以及会考对文科生的知识点要求,切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没有综合分析上述因素,违背了正常的教学原则,只会让“整合”的教学实践变为学生的负担。本文以“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的整合教学为例来探索如何较为科学地安排“实验化学”的教学。1 教材分析
《化学1(必修)》中的“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这一课时主要学习过滤、结晶、分液、萃取、蒸馏等分离与提纯物质的方法。该节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分离提纯物质的常用方法,难点为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和原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所使用的方法主要看混合物性质的差异,利用这些差异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分离和提纯,于是在导入每一种分离方法的时候,笔者从混合物的性质差异人手讲解,使学生对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印象颇深。
“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是《实验化学》课本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的一个课题,该课题选取的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海带是人们日常喜爱的食品,这种源于生活中的课题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实验热情。将生活与化学通过实验联系起来,一方面凸显出实验对于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性,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实用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整个实验过程的参与,使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初步认识,为后续的实验研究作一定的铺垫。本课题的实验过程包括了加热、溶解、过滤、萃取、分液、蒸馏等基本操作,实验的技术容量较大,花费的时间也较长,该课题重在让学生感受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以及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教材及知识点处理2.1 《化学1(必修)》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的知识点处理
学生已经在初三掌握了过滤、结晶等方法,并在实验室做了相关实验,能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具备一定的实验知识与技巧。因此在《化学l(必修)》中“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过滤、结晶的操作和原理,只进行简单地复习即可。萃取和分液是新知识,笔者采取教师演示,学生观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观摩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要搞清楚萃取和分液的区别,而且要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2者的区别。在介绍分液漏斗使用方法时借助多媒体投影来说明操作要点。
值得提出的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采用挥发性大、对人体危害大的实验试剂“溴水”,从教师和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方面来考虑,换成碘水更合适。由于教室里没有通风装置,所以课堂上更应该讲究绿色化学,将有毒性的实验尽量减少,实验中笔者也确实换成了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并对学生做了解释,使“绿色化学”的概念深入人心。
在讲解有关有机溶剂溶解性时,如果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学生接受较慢,课堂气氛沉闷。笔者在上课时,将汽油、四氯化碳和酒精分别与水混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且引导其分析现象,从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出有关有机溶剂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相对大小以及在水中溶解性的结论。然后在分液漏斗中,笔者进行萃取和分液的连续操作,使碘水和四氯化碳混合,振荡,边实验边让学生观察现象,静置分层后,颜色的变化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再让学生分析现象并加以画图解释,从而归纳总结出萃取和分液的要点,课堂效果很好。
该课时中还有最后一种分离物质的方法“蒸馏”,课本上是蒸馏自来水,除去里面的铁离子。此时先介绍蒸馏装置中的各种仪器及其用途,然后告知学生蒸馏的原理。2.2 《实验化学》教材和《实验化学手册》的整合
通过教师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中各种提纯物质方法的示范操作和原理的清晰解释,学生基本掌握了各种提纯方法的实验操作技巧,很想自己亲自体验一下实验操作。如果下一个课时直接讲“常见物质的检验”,不给学生创造一个体验实验操作过程的机会,会使他们那刚刚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又逐渐被每日枯燥的理论教育所淡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41-01
高中化学作为理科综合考试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对于学生的高考理科成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高中化学属于一门抽象性的自然科学,因此其难度系数较大,由此可见,基于理科综合考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一、福建省高考化学考情分析
福建省高考化学与全国卷化学考试内容和指导思想是保持一致的,福建省自从2016年至2020年都会使用全国I卷,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等文件,福建省高考化学主要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福建省高中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能力,全面提高高考考试的化学能力和化学素养,使其能够逐步重视和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生活现象以及科学技术等内容,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高中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信心,同时还能激发和调动高中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全国I卷其总体特点为:高考化学其每个模块对应知识点所占比例都是均匀分布的;高考化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高考化学更加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基于理科综合考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有效策略
(一)重视对高中化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对于化学基础框架和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但是这种教学和学习方法只适用于高一阶段。因此,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对高中化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化学的整体成绩,同时还能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例如:在学习《微观结构与物质多样性》这一课程的时候,其中包括“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微观结构看物质多样性等几个部分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先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让学生逐步了解同素异形现象、同分异构现象、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都有哪些,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等问题,教师还可以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进行讲解,金刚石和石墨它们就是同一种元素的而因结构不同而形成的两种单质,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根据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化学现象进行理解和分析,同时还能让学生掌握高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整体水平,优化高中化学教学的效果[2]。
(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创新意识
随着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探究学习做为一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有力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学习方式,将会被更多的师生重视和青睐,有关探究学习的做法和经验也必将越来越丰富和成熟。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都有好奇心,总想探个究竟,热衷于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因此在组织探究学习时,必须重视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感觉到在该情境中必须要具有某项知识才能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产生探究该知识的需求。
例如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一课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有哪些?我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设计:
【思考】在相同条件下,比较镁、铁分别和同浓度同体积盐酸反应,哪个反应速率较快?
学生:镁和盐酸反应的速率较快
【追问】为什么?
学生:因为镁的活泼性比铁的活泼性强
教师:因此,对于不同的化学反应,其反应速率由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决定。
【思考】如何加快铁与盐酸反应的速率?
学生:加热、增大盐酸的浓度、铁块改为铁粉……
教师:所以,即使对于同一反应,当改变外界条件时,其反应速率也发生改变。
【小结】决定
【思考】那么,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可能有哪些?
学生: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过渡】下面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接下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疑问和理解,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化学教师不仅能够把零散的、抽象的化学知识点有机整理成一个个汇聚的、系统的化学知识模块,同时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突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思维[3]。
(三)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
化学属于一门自然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福建省高考化学的相关要求,教师还应该将生活实践教学与化学理论知识教学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优化高中化学教学的整体效果,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校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和现象都是来源于生活,在高考的过程中,有很多化学题的背景知识也是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食品健康问题、天然气管道问题等这些考试内容都是十分贴近生活实际现象的。由此可见,化学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化学这门学科,使学生熟练的掌握相关化学学习内容,真正让学生热爱学习化学。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我国已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现代的素质教育,基于理科综合考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这同时也对高考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对高中化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梳理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等方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才能逐步提高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优化高中化学教学的效果。总之,基于理科综合考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水平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只用这样才能逐步提高高中生化学的整体成绩,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信息量爆炸的现代社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因此仍靠传统教学中的教科书等信息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不够的。与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的呈现、对于动态问题的过程模拟、视频的播放以及一些软件自身的特殊功能等,都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理解。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利用几何画板展示椭圆与渐近线关系的动态画面,利用网络媒体,收集与函数、统计图等数学对象相关的生活数据等。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例如,我在讲正弦定理的内容时,首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1)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2)三角形三角之间有什么关系?(3)三角形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着由特殊到一般,得到正弦定理:在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A=∠B=∠C=60°。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三角形的边与角的正弦值之间的a∶b∶c=sinA∶sinB∶sinC关系式是否成立。
接着再举出以下两个特例:若∠A=45°,∠B=45°,∠C=90°,上述关系式是否成立?如果∠A=30°,∠B=30°,∠C=30°呢?
在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后,教师马上接着设疑,(1)关系式a∶b∶c=sinA∶sinB∶sinC与
是否等价?(2)任意的三角形,是否都存在呢?
这样设计是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让学生直接探索正弦定理比较困难,因此,在设计中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让学生归纳猜想出定理。但很多学生对此定理还是心存疑虑,这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验证正弦定理,在课堂上做了如下设计(如图1)。
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对正弦定理加以验证,并且可以发现其比值恰好等于所给定的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授知识。因此恰当地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出的结论,形成对知识的正确认识。
信息技术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比以往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一些所学知识以外的问题。比如,我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课时,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验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很容易发现顶点越远离底边,两腰就越长,两底角就越接近于90°,而同时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形看上去像是个矩形。于是学生产生疑问:两底角会不会达到90°?如果达到90°,由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知两腰平行,那么此时两腰是相交还是平行?可它毕竟是将等腰三角形拉长得到的, 此时的顶点又在哪里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得到一定的感性认识。还有学生利用Z+Z智能软件自己设计几何图案时需要画出椭圆,而软件的设计要求学生必须给出椭圆方程才能画出相应的图形,那么学生可能在兴趣的引导下自发地去探究未知知识并积极地学习如何运用。在这种兴趣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就拓宽了数学视野。
再如,在学完苏科版初中数学的《中心对称图形(一)》后,作为教师,完全有义务将数学界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分形学”介绍给大家。“分形”一词首先由曼德勃(B.B.Mandelbrot)于1973年提出的,“分形学”是目前国际上研究非常活跃的领域,但是,所有的分形图案却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如图2),因此,学好“中心对称”是学好“分形学”的基础。
这时,学生就可以利用网络,搜索一些关于分形的图案。这种学习方式将极大地扩大学生的眼界,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信息技术有助于呈现和交流学习结果
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是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是分享观点和澄清理解的一种方式。而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最佳途径就是给予学生决策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写作和讨论,自然运用数学语言。信息技术准确、方便、呈现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呈现运算后得到的结果,并利用投影仪将自己对数学结果的解释以数学符号、数学图表等多种方式呈现给教师和其他同学来交流数学思想。而教会学生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在讲授数据收集内容时,学生的作业都选择在计算机上完成,这样做出的统计图又快又准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表1、表2是一位学生的作业。
中学数学教学整合反思
1.以学生为主体
整合不是为追求一种时尚,也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境,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有力的工具,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应该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一切的整合都应该考虑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助于知识的被接受。
2.应把教学目标放在首位
课堂的主体是数学教学,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一定要权衡利弊,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应以教学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择合适的技术,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化学不仅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理科综合考试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基于理科综合考试的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如何开展便成为了诸多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教师就必须要对目前理科综合考试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对化学教学产生的影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化学教学方式,以此不断完善高中化学复习备考。
一、对理科综合考试的认识与理解
1.1与文理综合考试有所区别。理科综合考试与文理综合考试的区别在于,文理综合考试所要考察的科目较多,总共包括物理、政治、历史、化学、生物以及地理6门学科,考察的重点主要定位在学生对这6门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文理综合考试更多的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而理科综合考试相对于文理综合考试来说,涉及到的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是一种3门学科的组卷考试,更体现了对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察。
1.2与理科基础考试存在不同。理科基础考试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所学习的知识是否达到合格毕业的标准。这种考试的形式主要学生在考X科的基础上,加考理科基础考试。通常情况下,理科基础考试的试题形式以单选题为主,试题的数目为75题,试题内容大部分都是物理、政治、历史、化学、生物以及地理6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理科基础考试的难度要求较低,对学科能力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1.3与X科考试有所区别。高中所开设的化学科考试,一方面是为了将学校新课程的理念充分体现出来,以此来反应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考察,以此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所了解,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由此可见,X科考试相对于理科综合考试,考试难度更大,对学科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要求也更高。
二、理科综合考试的变化与影响
2.1试题知识覆盖减小。就我国目前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部分的试题来看,与单考化学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相对来说题量较少。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了试题知识覆盖范围必然减少。学生如果想要顺利通过考试,就必须对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进行全面把握,尤其是对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更是要熟记于心。
2.2各个试题的分值相对较大。目前,在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科目的总分是100分,由于其题量较少,从而导致各部分试题的分值相对较大。以单选题和不定项选择题为例,原化学单考的时候,单选题每题3分,不定项选择题每题4分,而在理科综合考试中,每道单选题却是4分,不定项选择题每题6分。这种情况下,便很容易造成学生失分严重,从而影响整体成绩。
2.3需要辅导的学生数量增加。需要辅导的学生数量增加也是理科综合考试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之一。原化学单考的时候,由于按照X科分类,报考化学的学生数量较少,并且这些学生的化学成绩也相对较高。但是理科综合考试却是要面向所有理科学生,这就必然导致需要辅导的学生数量增加,不仅给老师的辅导增加困难,而且对学生成绩的提高也缺乏推动作用。
三、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3.1整合高中化学模块教学内容。在我国目前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了6个模块,其中2个是必修模块,6个是选修模块。理科综合考试的内容包括了除选修3之外的全部内容。因此,为了能够将这些模块有序的组织起来,对各个模块进行整合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理清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在讲授必修内容的时候,将选修内容逐渐渗透其中,让学生能够将其全面掌握。
3.2研究新高考下训练题的设计。随着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以往的学习资料必然不能够符合化学的学习要求,因此,必须要开发一套适合新课程改革的化学学习资料。为了能够确保新的学习资料能够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一线教师就必须认真对高考形势进行研究,并要与其他地区高考的试题联系起来,把握高考内容的特点和要求,从而对新高考下的训练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以此来提高教学和备考的有效性。
3.3重视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化学学科的学习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培养,要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且要采取措施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高中制度对理科综合考试改革的不断变化,高中化学教学也必然会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能够确保化学教学能够满足理科综合考试的不断变化,教师就应该根据理科综合考试的变化形势,将化学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完善,针对目前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以此来从根本上提高化学教学的整体质量,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参考文献:
化学作为理科综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理科综合成绩有着一定的影响。高中化学是一门抽象性强的学科,和生活也是非常贴近的。本文就高中化学教学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简要分析理科综合考试化学科目
我国高考改革是在1999年的时候在广东省开始的,直至2005年的时候我国各省市的高考科目已经开始采用了新课程标准,高考改革更加侧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到了2010年的时候,已经将原有的“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科”,更改成为“3+理科综合/文科综合”,从此高考实施了一套全新的方案。理科综合就包含了化学、物理、生物三个科目,其总分规定为300分。
在理科综合考试过程当中,主要考核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采用的新的理科综合考试。这一新改革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强调学生对基本技能的使用,加强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科目,它的分数是根据各个省市的不同而进行了稍微调整,但是总体来说它和物理、生物是保持在一个平衡的范围。在新实行的理科综合考试大纲中,知识的覆盖范围有所缩小,主要是考试书本中所涵盖的重点知识和学生对于主干知识的把握程度,同时注重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
在分布题目这一方面,一般采用的是三个学科交叉进行的分布手段,但是在非选择题及选择题之间还会遵循一定的出题顺序,其题目难度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需要学生能够快速地转换学科的思维,不仅要扎实掌握好化学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理综的总体出题特点和难度。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科思维转换的能力以及注意时间分配,从而加强训练,稳步地提升自己的考试成绩。
二、在理科综合考试下改善化学教学
本文就理科综合考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学要根据考试改革的趋势,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相对应的修改工作。笔者针对最近几年以来高中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科目的考试情况,对改进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笔者认为应该突出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传统的化学教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对于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些知识主要集中在高一的化学课程当中。根据新的理综考试的发展趋势,教师应该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化学是非常有用的,不仅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分数,应付考试,更是为了以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所以说,教师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应该突出一定的重点。如高一化学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必修阶段,一个就是选修阶段。一般高中学校对化学课时的安排都是一周两节课,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能够改变高一化学教学课时紧张、内容过多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高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学,进而突出重点,对于必修的部分可以进行适当地扩展,但在进行扩展的过程中不要太过深奥,一定要讲透,让学生彻底明白。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第四章讲解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教师只需要讲解一些比较重点的化学知识就行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再进行详细的讲解。
在化学整体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将化学知识集合在一起。首先,教师应该掌握整个教学内容,将必修模块中所涉及到的重点知识联系到一起,形成系统的体系,然后在这个体系当中突出重点知识。学生在高二的时候就会开始分文科和理科,现在很多高校为了能够尽早让学生找准学习的方向,从高一开始就进行了分班工作,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总结出相对应的模块。例如,化学物质及其应用、化学实验、元素周期规律和物质结构、化学应用等。这样进行分类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化学知识的大体框架,能够很好地将分散的知识串联成一个主题,组成成一个整体,采取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分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将化学课堂带入到生活当中,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化学是从生活中演变而来的,是生活中一个非常实用的学科。高中化学教学是强调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积累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理科综合考试的要求,明确化学和生活的关系。
最后,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高考理综考试中越来越重视的就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和培养,面对这一变化趋势我们高中化学教师要本着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的原则,更好地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所指出的化学能力主要就是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化学总结和实验的能力、化学信息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展开一系列的讨论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谈论,还可以组织一些实验合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避免学生产生学习惰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化学课堂中僵硬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化学教师与时俱进,努力探究和积累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化学教学水平和学生的高考成绩,让学生能够在高考理科综合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曹振宇.关于高考改革和素质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2).
1 引言
在我国,绩效考核的思想起源比较早,国内学者谢中才、周国成以“品行,能力,工作业绩”为一级指标设计了用于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考核指标体系,对每一个考核对象都可以计算出一个考核分数,但是他们认为:“如果绝对以考核分数作为考核干部的依据,那未免太简单化了,只有参照单项和综合的量化考核结果,才能得到相对较为客观公正的结果。”[1]
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经过不断的实践、调查、研究,已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国情与文化的、完备的考核评价体系。如美国高校的绩效考评主要侧重点在个人能力与短期业绩的考核,属于比较典型的能力型考评;德国的绩效考评主要着重于专业技术的考评;日本高校的考核侧重于团队合作,看重长期效益。
我国高校教研室自20世纪50年代初设立至今,经过不断的制度规范和职能完善,从开始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逐步形成现在的教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机构。“教研室始终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直接面对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进行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等工作。”[2]要使得教研室工作能真正出成效,必须调动教研室每一位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只有每个人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了,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才能有所提高。
2 教研室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教研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才能明确教研室及教研主任的功能、任务、职责和建设目标,对于推动教学建设、管理及教研室运行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调动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保证学校的办学质量。
有利于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建立制度完善的教研室组织机构,明确教研室主任的职责,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教研室制订详细的师资培养计划并加以落实,以此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能力。选拔热爱教育事业、专业功底扎实、教育管理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各项工作,提高教研室的整体工作水平。教研室建设的方向明确了,教研室主任及每位成员的职责清楚了,这将更加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建设,在提高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同时,指导和激励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有利于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总结交流工作得失,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开展教学检查活动,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行为。教研室主任及时掌握教师的教学过程,根据教研室工作计划,认真开展常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督促每位教师及时收集各种教学文件,做好实践教学、教学辅助环节、课程考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个人业务档案整理等各方面工作,使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出成效。
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一般来说,教研室的划分是以教师所从事的专业方向进行划分的,这就使得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能够经常在一起探讨一些问题,有利于形成专业教学团队,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事实证明,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首先,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做过科研和没做过科研的教师,对同一个问题看法是绝对不一样的,上课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其次,它是教师保持旺盛的职业生命力的有效途径[4]。要使教师始终不渝地热爱这份职业,不要把工作变成每天单调的上课,就必须不断地有所创新,使教师辛勤的工作能够得到认可,而科学研究的成果恰恰就能做到这一点。再者,科研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学校的各级管理人员,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上述这些工作的完成,都必须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实施起来才能有效果。将这些内容全部纳入各教研室的绩效考核细则,在教研室主任的带领下,各教研室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认真完成绩效考核的各指标内容。只要绩效考核的这些工作内容完成了,全系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一定能够做好。
3 教研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基本内容
根据教研室实际的工作内容,构建适合教研室实际工作需要的考核办法及绩效考核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教研室意见,对指标体系的内容进行细化,初步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由实践主体进行信息反馈,针对反映出的问题,优化调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内容[5];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及时监控指标体系的运行状态,对考核指标体系产生的效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按照具体工作内容,教研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一级指标五个,包括组织与师资队伍建设、日常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研科研、特色与亮点;二级指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主要包括组织建设、教研活动、教学文件、课程考试、教学改革、教科研计划与项目、社会服务等。各考核指标下面又细化为若干考核要素,并建立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
【基金项目】自治区教改项目“热能与动力工程(水动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48-02
工程制图是工科的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工程师的语言”,主要培养工科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严谨、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工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普遍感到困难,那么对于民族学生更是难上加难,并产生了恐惧的心理。针对制图课难学的现状,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一、学生学习制图面临的困难分析
由于我区整体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为此造成学生基础差;而且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对初等几何、立体几何的基础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为此很难建立空间概念,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也不够。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牧区,生长环境闭塞,对外界了解得比较少,形成了腼腆的性格;遇到困难没有信心去克服。
学生习惯于用母语思考问题,听讲和看书的过程当中需要用语言转化才能思维,这样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和反应的速度,增加了学习困难,同时也增加了对学习的恐惧心理。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去开发、去鼓励。
1.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1)投影的基本概念建立
通过课堂教学,讲述投影的基本概念、投影的方法。由投影面模型,反复演示从三维空间到二维平面转换,再由二维空间构建三维平面转换,让学生体悟到学习工程制图无非就是如何将空间的实体转换平面投影的图形,再有由平面图形想象出空间的实体的过程。投影的位置关系和三视图的对应关系是“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如此的反复训练,学生初步建立起空间概念,理解了立体和三视图的投影反映关系。
2)切割萝卜
记得在我上大学时,学习制图也很困难。“武水”的老师教我通过切萝卜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效果非常得好。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同学买来萝卜,切成不同的形状,对照每条直线,每个面绘制三视图;再在三视图上加线,加面,切削平面,对照萝卜实体如何改变形状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对投影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制图的热情和兴趣。
3)将学生自身投入到投影体系中
利用教室作为投影体系,黑板面作为正投影面,地平面作为水平投影面,学生的右手的墙面作为侧投影面。把教室里的所有设施作为模型进行投影,并绘图。例如:在讲投影面的垂直线时利用教室作投影体系,灯管作侧垂线,立柱作铅垂线,桌面是水平面,把一个枯燥难懂的问题,变成了身临其境寓教于乐,轻松地掌握了教学内容。
4)画轴测图
首先介绍正投影和斜投影、三视图与轴测图的区别,再讲轴测图坐标的建立,通过投影的三视图,在黑板上绘制轴测图,强调如何将三视图的点线面转变成轴测图的点线面。讲完后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这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迅速绘制轴测图,在给定的时间及时上交,既检验了学生掌握的效果又无需点名就达到考勤的目的。利用多媒体绘制好的三视图和轴测图,要求学生找出投影图和轴测图之间的点、线、面对应关系;学生在后续的课程当中充分利用轴测图的理论辅助思维,进一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2.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的磨练
在上课的第一节课上,教会学生选铅笔、削铅笔、磨铅笔、用铅笔;如何规范书写汉字、写数字、写英文字母;如何画粗实线、画细实线、画点划线、画虚线,通过以上训练,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工程师品质。
在此基础上通过圆弧连接、曲线连接的练习,培养学生的作图方法和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进一步磨练学生的耐力。
3.学习自信与兴趣的激励
《画法几何》这门课在工科学生中是一门难学的课,俗称“头痛几何”,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外,培养学生的自信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在讲解“两直线空间相对位置”时,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辨别“两直线空间相对位置”是本门课的难点之一。通过一组投影图请一位学生来辨别,学生想了一会儿不知所措,此时,如若放弃,对学生的自信心将会有很大的损害。此时用了一组教学手法:先提醒,提醒学生对“直线投影特性”知识的回忆;再引导,引导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正确思考;接着暗示,暗示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寻找答案。最后学生正确的回答了问题。被问的学生很高兴,其他学生也很开心。
三、考核体系的改革
《工程制图》课程作为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电自、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根据课程每部分掌握的内容,考核的侧重不同。考试是检查教学成绩的一种最普遍的手段。通过考核改革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忆或描述能力。以往本课程的最终成绩是依据期终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来综合评定,平时成绩30%和期终考试成绩占70%。此次改变往常考试的做法,我院首次实行了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以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延伸思考以及运用知识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为:
1.过程控制
利用平时成绩考核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课堂纪律:作业情况主要依据6次以上的课堂作业考核;课堂纪律主要统计课堂考勤和课堂问题回答情况。
2.读图能力考核
考试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画法几何部分的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应用。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由二维平面图形在脑海里重构三维立体的能力。计划学期末开展闭卷考试。作业成为了我们为学生评定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有4次大图是不够的,在教学中又引入 6 次小的课堂测验,绝大部分题由作业册中摘出,每次25分钟,开卷考试,可以翻书。
3.绘图能力考核
通过绘图,掌握制图的标准和规范,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感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自学能力以及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作风。绘图考核主要结合工程实际绘制4张3号图纸进行考核。工程图纸的内容,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绘制不同的工程图样。工程图纸的内容主要见表1。
表1 制图课程考核内容一览表
4.考核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20%+绘图40%+考试40%。
5.考核制度改革的具体执行方案
各类成绩的评定标准:
(1)平时成绩(20%)
平时成绩(20%)=课堂作业(10%)+课堂提问(5%)+课堂考勤(5%)
(2)绘图(40%)
绘图(40%)=线型练习(10%)+工程平面布置图(10%)+工程结构图(10%)+钢筋详图(10%)
绘图为手工制图,每张图纸评分标准为线型正确(满分10分)、整体及字体美观清洁、布局合理(满分20分)、标注及图标正确(满分20分)、工程图样表达准确完整(40分),按时上交(满分10分)。
(3)考试(40%)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为解决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解决教师“满堂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更主要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孩子,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逐渐在教师的教学中得以应用.
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实施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自我摸索和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自主学习与自学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不是自学,它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学习时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学习时不能脱离老师,在教师组织下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自主性的最大限度发挥.如果彻底脱离教师让学生完全自学,这是对自主性学习的偏颇理解,这样做显然不能达到学习的预期目的,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自主学习阶段,作为教师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而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自己的“导演”角色,当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启发学生思维,指点学生找出解决办法.
二、自主学习学什么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到底要学什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要科学确定教学内容,精细地设计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使他们不仅知道学什么,还要知道学习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使学习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
如在教学新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64―66页“平行四边形”时,如果确定以下目标:
1.以中心对称为主线,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的过程,在活动中发展探究意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在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过程中,理解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领会特殊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其特殊性质的关系.
像这样制订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就会太过抽象,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他们根据目标就不清楚要学什么,也不清楚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对学生学习就没有多少指导作用.如果根据学生实际,把目标改为:
1.记住平行四边形定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平行四边形;
2.理解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3.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能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简单的计算和证明题;
4.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探索意识和有条理的推理表达能力.
这样制订的目标比较具体,自主学习的内容要求清晰,学生学习时可操作性强,利于学生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阶段我们要首先解决好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教师在课前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根据学生实际制订好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另外,一份切实可用的导学案也必不可少.导学案就像一个路标,学生不仅由导学案能知道要学什么,而且导学案也带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从而提高课堂的时效性,针对性.
三、自主学习怎么学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到底怎么学,这是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就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能学”,过渡到真正的“会学”,最后才能“学会”.学生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较好地围绕学习目标,完成规划的学习任务.
仍以学习新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64―66页“平行四边形”基本概念部分为例,在自主学习阶段,我设计如下问题:
(1)上面的图片有你熟悉的图形吗?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将ABCD绕对角线AC中点O旋转180°,这时,A、C两点重合吗?B、D两点重合吗?说说理由.
(3)在探索ABCD是中心对称图形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发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08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综合与实践”课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结合实际案例谈谈如何有效地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
一、“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重在综合、重在实践
“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间的联系和综合应用,要求学生具备各种能力,对各种方法、各种工具进行综合运用。整个学习过程不应该是对一个具体知识点的直接应用,不应该是对已有数学知识、方法反射式的套用,而应该让学生综合运用以往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条件未必会一一列出,线索未必清晰可见,甚至问题本身和结果可能还需要另外的解读。当然,教学的结果也应该是“综合”的,它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还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全程参与,提倡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实践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最短路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类问题,也是数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浙教版八年级上册2.1节轴对称中的例2就涉及了最短路径问题,适时开展“探索最短路径问题”的探索,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1:如图1,某公司A、B两个仓库位于公路两旁,试在公路上找一点建一货物中转站C,使点A、B到点C的距离之和最小,试找出点C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问题2:(将军钦马问题)如图2,直线表示一条河,将军从点A出发,走到河边钦马后再到点B宿营,怎样走才能使总的路程最短?
问题3:如图3,某部队士兵举行跑步训练,要求先从点A跑到公路上的点P,再从点P在公路上跑1千米到达点Q,然后再从点Q跑到位于L异侧的点B,士兵该如何跑才能使从点A到点B的路径“AP-PQ-QB”最短?试画图确定PQ的位置,并画出最短路线。
问题4:如图4,从A地到B地经过一条小河(河岸平行),今欲在河上建一座与两岸垂直的桥,应如何选择桥的位置才能使从A地到B地的路程最短?
问题5:如图5,点A为马厩,牧马人某一天要从马厩牵出马,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再到河边钦马,然后再把马送回马厩,试帮他确定这一天的最短路径。
此节课中的前两个问题,主要是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借助轴对称变换将难以解决的“同侧线段和”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异侧线段和”问题,体会转化思想的优势,并尝试用这样的经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既能引发学生对“最短路径”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又能为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最短路径”问题提供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后三个问题是对问题的延续,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领学生体会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综合与实践”课要凸显以学生为主体
“综合与实践”课是一类教师借助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过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所以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独立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充分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上升、转化的过程,最终促成由经历到获得。
笔者有幸听过这样一节课,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后,教师在操场上开设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综合与实践”课。那天阳光普照大地,课前教师给学生分好组,并分发了测量工具,布置的任务是利用所学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测量完后回教室整理数据并总结测量方法。等教师说完,各个小组就开始行动了。他们分工明确,组长指挥有力,大半节课过后,几个小组都有了自己的方法和结果。于是我们跟随学生一起回到了教室,学生开始忙着整理方法和数据,最后,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阐述自己的方法和结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展示成果,并用总结的方法向大家展示了一堂真正意义上的“综合与实践”课。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真正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落到了实处。课上,学生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思维能力不断攀升,真正认识到了数学有用、可用、能用的价值,并做到了想用、会用。这个过程也许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甚至还要付出“走弯路”的代价,但这是值得的。
三、“综合与实践”课是以问题为载体,学生全程参与的过程教学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过程性教学活动。它有别于学生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教师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通过身体活动探求未知世界。它的核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不仅要用脑子思考,还要用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双手做,即用自己的的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引导学生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后,笔者上了这样一节“综合与实践”课:
问题1:如图6,有甲、乙两个三角形,甲三角形的内角分别为10°、20°、150°,乙三角形的内角分别为80°、25°、75°,你能把每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画一画,并标出各角的度数。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了问题1,然后笔者与他们一起总结了方法。
甲:将150°角分出一个10°角,与已知的10°角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剩下的也必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乙:将75°角分出一个25°角,与已知的25°角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剩下的也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问题2:用上述方法,试着让学生把一张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剪一刀,分成两张小纸片,使每张小纸片都是等腰三角形。
师:同学们,上面两个问题大家解决得都很好,下面我想请同学自己来提问题。针对以上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想法或疑惑都可以提出来。
生1:是不是只有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剪一刀能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还有没有其他的等腰三角形呢?
生2:把一个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剪一刀能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那么剪两刀可不可以分成三个等腰三角形呢?
教师根据生1、生2的疑问给出了问题3和问题4。
问题3: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从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出发画一条直线,把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则原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多少?
问题4:你能把顶角为36°和45°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剪两刀,分成三张小纸片,使每张小纸片都是等腰三角形,你能办到吗?
解决完上述题目后,教师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如果两条线段将一个三角形分成三个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两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三分线,同时抛出了问题5和6。
问题5:在ABC中,∠B=30°,AD和DE是ABC的三分线,点D在BC边上,点E在AC边上,且AD=BD,DE=CE,设∠C=°,试作出示意图,并求出的所有可能的值。
问题6:在ABC中,AC=2,BC=3,∠C=2∠B,作ABC的三分线,并求三分线的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从书本的探究活动引入,先从特殊角度的等腰三角形入手,之后由易到难、渐次递进地呈现问题,但本节课中始终围绕“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剪一刀,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这一问题开展,以即时追问激发学生的深思,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有效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深化。一方面,这个过程暴露了学生的各种疑问;另一方面,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积累经验、提炼方法、增强能力、锤炼思维。
“综合与实践”课的核心是数学探究和数学应用,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全视角理解数学的本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据此,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伟俊.“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探索与实施建议[J].中国数学教育,2015(6).
习题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上好习题课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必要环节,能够及时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遗漏或不足,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数学习题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课前准备环节:精心选题是保障
1.让学生建立“错题本”
习题课,必须精心选好题目,选好了题目,习题课也就成功了一半。这些题目应该是学生作业或者练习中经常出错的题目。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让他们每人准备一个携带便捷的“错题本”,把每次考试的试卷贴到反面,错题改到正面,自习课或每次考试前都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再做一做错题,并规定每周末都要“温故而知新”。我在准备习题课时,每次都会认真参考学生的“错题本”,把错集中的题、知识遗忘点、易混点和思考盲点的题作为典型题目,并做到因材施教,确保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掌握原来出错的习题。
2.把握习题选择的切入点
(1)例题要有典型性。选例题时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即通过这些题目,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二是加强针对性训练,例题的选择要能够让学生通过训练掌握规律,发现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所以在选择例题时,可选择教材上的例题或习题的变式。例题的安排要体现解题方法的训练和解题技能的培养,要揭示例题的解题规律和体现例题的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体现例题的典型性。如在上人教版七下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习题课时,我选择了这样一个例题:已知方程组的解满足x+y
(2)对应习题要有针对性。对应习题的选择要紧跟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好是例题的变式,让学生对照例题能够很轻松地解出习题,通过学以致用,达到学生对这一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如对应上面的例题,我选择了如下对应习题:方程组的解满足x-y
(3)课下巩固习题要有阶梯性。这一部分习题的选取既是对本节课例题重要知识点的巩固,又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训练。对于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分层处理,既要让优等生发展个性,又要给学困生提供参与的机会。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小坡度、密台阶”,利于学生树立解题的信心。
二、课中讲授环节:方法指导是核心
1.上课要精讲多练
教师讲解例题和习题时应该从知识的基本应用开始,讲解解题方法。不要就题论题,把课上成流水丈,这样再出现同类的题目,学生还是不会。教师要少讲,多留给学生消化、练习的时间。
2.注重方式方法
教师讲解时要注意解题方法的指导,并对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再遇到同类题目时学生能自己解决了。如在讲前面的例题:已知方程组的解满足x+y
3.挖掘学生思维
习题课是对课程的巩固,如果课堂没有了新意,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应为习题课设置一定的情境,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要善于把题目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分别由不同学生作答,由问题寻找突破口。对于题目的讲解和练习,要多种方法并用。例题的讲解,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自己讲,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并归纳总结。习题的处理,可以让学生黑板板演,也可以让学生做完后相互批阅,讲解。
三、课后巩固环节:提升技能是关键
1.对课堂上知识的消化吸收
一节习题课下来,例题和习题不少,有一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课上所讲题目,这就需要课下对题目进行消化和吸收,对掌握还不是很透彻的题目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