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食品工业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食品专业就业率是比较高的,这个也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看你是什么学历,当然这个专业毕业后肯定能找到工作,社会上对于这类人才上的需求量还是非常高的。
我国食品工业急需大量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比较广。食品制造加工企业、以动植物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制造加工企业及相关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商务公司、海关、质量监督、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部门都是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单位。
拓展阅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食品领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销售、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快速消费品、制药、农业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2 制药/生物工程;
3 农/林/牧/渔;
4 餐饮业;
5 新能源;
6 贸易/进出口;
7 互联网/电子商务;
8 其他行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化验员、食品研发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化验员;
2 食品研发工程师;
3 研发工程师;
4 销售培训生;
5 业务员;
6 品控官;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及近年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着成本增加、资金短缺、利润降低、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开辟一片蓝海市场成为当务之急[1-4]。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行业调研,以2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作为案例,应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 中国
1案例分析
禾丰农产品公司(以下简称“禾丰”)是某市一家以生产草莓、黄白桃、甜糯玉米等为主的速冻果蔬加工企业,夏、秋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冬、春两季为生产淡季。
泰昌食品公司(以下简称“泰昌”)则是某市一家以生产水饺、面点等为主的速冻加工企业,冬、春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夏、秋两季为生产淡季。
2家企业均是华北地区具一定知名度的公司,但由于近年来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以及2家各自行业的竞争压力——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平均利润率降低、产品雷同且竞争力降低等等,使得两家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企业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根据两家企业各自的行业特点,若能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彼此带动,必能探索一条新的出路。
2拓界合作的优势
2.1淡旺季的生产互补、资金共享的优势
传统的速冻水饺面食行业每年的4—9月为淡季,10月至翌年3月为旺季;而速冻果蔬行业则相反,每年的12月至翌年4月为淡季,5—11月为旺季。旺季是工厂的创收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不足、资金紧缺、人手不足的缺陷;淡季是工厂的消耗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过剩、资金富余、人员富余、设备闲置等问题。如何有效地协调和解决行业淡旺季问题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2家工厂存在资源互补、共享的条件,若能跨越行业界限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产能、设备、人员、资金等,则能起到规避行业淡季、减少消耗、增加利润的功效。夏秋季节是果蔬业的旺季,以禾丰为平台(果蔬专业厂),扩大定单范围,泰昌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产能,扩大市场供应能力;冬春季节是水饺面食业的旺季,禾丰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2家工厂的合作可达到淡旺季互补、资金共用、稳定员工的双赢局面。
2.2渠道共享的优势
2家工厂的产品都是采用冷链环节生产流通的,销售通路、客户群体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若可彼此共享对方的销售网络,可有效拓宽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如禾丰可通过泰昌的销售通路拓展部分产品的内销市场(甜玉米、糯玉米、混合菜、毛豆、薯条、烤地瓜等),泰昌则通过禾丰的国内外的渠道向客户推荐自己的产品。
转贴于中国
2.3变废为宝,增加双方边际利润的优势
不同行业对产品标准的定义不同,速冻果蔬业对加工的农产品外观、保鲜程度、口感、品质、农残等有较严格的要求,速冻果蔬业中所谓的“下脚料”大多为外观、鲜嫩程度不符合要求,多数下脚料可以作为水饺的优质原料(如香菇、西兰花、芦笋、甜玉米等),这样提高禾丰的速冻果菜产品利润的同时,也为泰昌的水饺面食生产提供了优势的原料。通过转变淡季的消耗、果蔬厂“次品”的再利用、销售网络成本的分摊等资源共享能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中国
3拓界合作的边际创新
2个不同且又关联的行业交叉合作,可碰撞产生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跳出传统产品的限制,通过发展优质特色、有机蔬菜原料基地,提高产品利润,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3.1交叉利用
一般速冻水饺的旺季在冬春2季,但冬春季的蔬菜(速冻水饺的主要原料)相对夏秋季节,品种单一、价格较贵,这样的现状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然而,速冻果蔬业的本质就是延长果蔬的保鲜期,缓解供需失衡的压力、调节果菜产销季的价格,达到反季节供应。泰昌可利用裕丰的速冻保鲜技术优势,在夏秋季为自己生产储备旺季所需的低成本、有特色的优质原料,既降低泰昌的生产成本,又能为其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优质的原料。
3.2立体开发
2个行业的本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缩短就餐时间、丰富饮食文化,结合2个行业的特点、两家工厂的优势,可开发出多种速冻食品、微波食品、调理食品;向微波、调理以及半成品菜肴食品发展,实施多品牌战略,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利用禾丰的农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绿色、有机原料基地,把特色农业、绿色、有机原料的概念引入到泰昌的产品生产研发中,打造成泰昌品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企业利润。如高赖氨酸玉米、绿色小米、高粱米、彩色糯玉米研发特色面点、汤圆、饺子;地瓜(黄、紫)、特种马铃薯开发丸子、汤圆;特殊颜色、特殊功能蔬菜开发的饺子等。参与多个地区的有机原料基地的认证,如我国的ofdc有机认证、欧盟的bcs有机认证、美国的ocia有机论证、日本的ics有机认证等,促进开拓国际市场。
4合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家工厂分属不同的行业,优势组合能产生较好的边际效益,但也容易混淆彼此的主业,这是最大的隐患。2个相近而又不同的行业给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水饺面食业原料稳定、机器化作业,管理计划性较强;果蔬业原料不稳、手工作业、市场波动较大,经营管理必须强调灵活性。彼此合作的目的应该是各自在自己的行业更具优势、更加专业,因此绝不能混淆各自的主业。管理要释放生产力,而不束缚生产力,这是“1+1能否大于2”的关键。
2008年的这场危机也许更像是前进路上的清道夫,使企业能静下心来思考自身的出路,与其束手无策等待经济回暖,不如积极开展新局面,希望2家企业的合作能创出一片蓝色海洋。
5参考文献
[1] 任湘怡,赵金晶.出去、进来都是商机——长三角农产品企业合作的故事[j].乡镇企业导报,2008(3):21.
[2] 刘小锋,林阿春.农业高校与农业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探讨[j].福建经济,2003(8):30.
嵌入式系统融合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讯技术和半导体微电子技术,针对实际应用系统需求,将相应的计算机直接嵌入到应用系统中。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设计者具有较强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是对设计者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嵌入式系统”课程是本科生前三年基础课和专业课综合能力的延伸。
一、课程特色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嵌入式系统”课程通过近三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该课程将在2004级本科生中加大到2门课程,64学时的“嵌入式系统原理与技术”和60学时的“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
1.与国际知名企业联手,提升课程新技术含量
IT领域的新技术发展令人应接不暇,虽然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都是一些基础知识,但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必然要面对这些新技术,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陈旧,就会加长学生毕业后的适应周期;如果我们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接触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就会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地融入到社会实际中。为此,我们就要与这些国际知名的企业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触、学习新技术的环境,同时也能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与这些新技术基本保持同步。
本课程在开设之初就得到了微软公司、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在技术上、开发工具上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将微软最新的技术传授给学生,能够缩短学生毕业后角色转换的时间,尽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同时,本课程还得到了Intel公司在硬件实验平台上的支持,使得学生们可以结合硬件平台学习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实际工程设计的流程。
本课程涉及目前嵌入式系统最为流行的两项新技术――Intel公司的XScale和Microsoft的Windows CE,本课程以Intel XScale应用处理机PXA255为硬件平台,讲述Windows CE操作系统定制、优化方法以及应用程序的开发手段、方法。
2.课堂教学搬到实验室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以应用开发为主的课程,在应用开发部分要涉及到开发环境、开发工具的介绍,如果按照以往先在课堂讲授,再到实验室做实验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不易掌握,而且在实验之前还要再花费时间复习。于是,我们在去年尝试了将课堂转移到实验室,主讲教师边讲,学生边做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当同学们顺利地定制出第一个Windows CE操作系统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3.课程考核来于实践
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嵌入式系统”课程的考核成绩全部来自于实践环节,实验占总成绩的40%,课程设计占总成绩的60%。学生在完成实验基础上,完成指定题目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每年不断更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的程度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分值依据题目难易程度而定。
4.科技竞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针对那些具有特点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与嵌入式系统相关的竞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2004年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英特尔杯)”中提交的以开发的作品“无线智能心血管监测诊断系统”首次参赛即获得了全国三等奖。在“2005年微软嵌入式系统全球大学生挑战赛”,入围全球前30名,并参加了在美国西雅图微软总部举行的总决赛,获得“优胜奖”。由于在“微软嵌入式系统全球大学生挑战赛”中提交的作品“运动个人助理”得到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被微软公司推荐参加了IEEE(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举办的“第六届计算机学会国际设计大赛(CSIDC)”。该项赛事是国际计算机界大学生的顶级赛事,我校代表队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进入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全球前10名(TOPTEN)总决赛,并获得优胜奖,这是中国大陆代表队首次进入该项国际计算机界顶级赛事的全球前10名总决赛,为国争了光。
学生们还参加了Altera公司举办的“Nios软核心嵌入式处理器设计大赛”,在2004年获得了优胜奖,2005年获得了“三 等奖”。
这些成绩表明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国内外嵌入式系统教学方面,已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这些成绩的取得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学生对“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浓厚兴趣。
5.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教学
从事嵌入式系统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总计8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形成了老、中、青教学梯队。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人,知识结构合理。
在这支队伍中,多名教师从事过工业控制产品的开发工作,对于嵌入式系统这门强调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他们可以将工程设计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们的实践。
二、实施办法
1.教学科研并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嵌入式系统”是一门强调工程实践的课程,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参与到相关科研项目中,从项目中积累经验,以达到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的效果,目前,课程组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涉及到医疗仪器、数字社区和汽车电子等领域。
2.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嵌入式领域的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十分迅猛,以微软公司的Windows CE操作系统为例,基本上每2年推出一个新版本,2004年课程开设之初使用的Windows CE 4.2,2005年推出了Windows CE 5.0;明年将推出Windows CE 6.0,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跟踪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
3.加强竞赛基地建设
前言: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一个个重点项目工程如三峡大坝、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上海东海大桥等拔地而起,代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也展现了建筑业的全新风貌。然而,在建筑行业取得进步的同时,建筑企业在品牌建设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滞后,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身处其中的建筑企业必须通过树立正确的品牌经营观念,来打造企业的知名度。与此同时,有资料表明,我国建筑行业每年因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每年逃避债务造成的损失约1800亿元。参与建筑项目的企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矛盾,在经营中没有诚信意识,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另外,企业的失信行为会使企业信誉大大降低,人为造成经济纠纷增多,动摇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信用基础,最终导致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崩溃。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外国大量建筑企业涌入中国,诚信建设势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品牌建设,甚至是整个建筑业的生死存亡。
一、 建筑企业精品和诚信意识缺乏的原因
1.我国经济结构处于转型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人们普遍缺乏诚信意识。由于受经济结构转变和改革开发的一些负面作用的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普遍不强,再加上我国产权问题及相应法规制度的不完善,有些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使得整个建筑市场的诚信意识都很缺乏。
2.建筑市场缺乏诚信标准及必要的市场失信奖惩措施。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导致了一种人人向“钱”看的观念,且追逐不当得利被发现和被惩罚的机率很小。同时,缺乏市场的诚信标准,市场不规范,无法衡量其失信行为,再加上缺乏必要的失信惩处措施,导致建筑市场失信行为屡见不止。
3.一些建筑主体受利益驱动,缺乏自我约束。如一些建设单位不按工程规则办事,强行要求施工单位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一些承包企业层层转包工程,在施工中偷工减料,导致工程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一些监理单位、招标等中介机构办事不公,扰乱了市场秩序。
4.供求失衡,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力度。在建筑市场上,施工企业与建设项目的数量严重失衡,造成了一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产生一系列的不正当竞争。在我国虽然设立了一些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也建立了一套监管机制,但由于政府某些主管部门的不作为和确实缺乏有效的惩戒措施,使得来自外部的监管力度苍白无力。
5.缺乏科学的诚信调查方法和评价体系。在目前的建筑市场中,所进行的一些诚信调查方法缺乏科学性,在消耗了大量的人、物、财力后也没有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对于一些建设主体是否发生了失信行为,由于缺乏必要的评价体系,无法对此作出正确的评价,也是造成诸多失信行为产生的原因。
二、树立正确的品牌观
1.“树品牌”不等于“做广告”。有些建筑企业的决策者认为,塑造品牌就是做广告,于是,企业就不停的做广告,其结果是知名度大大提高了,但提高的不是在目标消费群体之中,而 是在大部分与建筑消费无关的群体之中。而且,即便针对目标消费群体,通过广告轰炸提高 了品牌知名度,也并不能证明是品牌塑造的成功。实际上,广告更多的是建筑企业进行品牌 维护工作的必要手段。建筑企业塑造品牌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广告,但又不能只有广告 。换句话说,除了做广告,建筑企业仍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以全面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和忠诚度。
2.“树品牌”切忌盲目跟风。由于中国建筑企业的品牌塑造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系统的理论可供参考,所以许多企业不仅塑造品牌的方式盲目跟风,连做广告的具体方式和 方法都大致雷同,不仅使大量的宣传费用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企业的品牌 塑造进程。应该是结合自身企业特征先有个广告预算,然后依据建筑行业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广告投放方案,按照轻重缓急来分布广告费,充分考虑可以借助的媒体(不只是户外广告),以达到品牌形象的整体提升。
3.品牌塑造不只是营销管理的组成部分,而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品牌塑造和管理。品牌塑造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营销、广告、传播,而是由内往外的 企业综合力量的持续传递,它应包含建筑企业的一切内外行动因素;而且品牌塑造是协调与平衡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与看法、具体做法和客户看法的管理工具和商业系统,能帮助建筑企业定位的落实、控制、持续、平衡与发展,增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和品牌效应的措施
1.安全质量。施工质量是企业的立业之本,是创品牌工程的核心,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 严格执行施工 规范、正确运用施工技术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工序安排、检查过程的监控是确保施工质 量的关键环节。抓质量,一是要培养员工良好的质量意识和工作习惯;二是要严格工艺纪律 ,严格施工规范,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三是要认真进行施工组织和安排,强化施工过 程的检查,加强质检员的配置;四是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提高施 工人员的业务和技术素质。
2.系统管理。这既是企业基础管理的专业分工,又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保障。要实施品牌工程 , 系统管理必须强化。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员工结构,提高员工素质;通过分 配体系的完善,实现人员待遇高低与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相匹配;通过人员的能进能出,能 上能下,优化管理人员的配备,保证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保障现场管理水平的稳步提 高;通过工程管理系统的强化,确保项目队伍的配备,满足项目劳动力的需要;通过质量、 安全的监管检查,促进项目存在问题的整改;通过不断推广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高 项目施工效率,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通过对项目设备、材料采购和使用的监控,降低施工成本。
3.全程服务。服务不仅是竣工后的质量保修,而是必须贯穿于前期设计、招投标、施工建设 、投产交付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要扩大服务的内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简单 服务为全功能服务。
4.加大监管力度。建设主管部门要定期联合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如工商、环保、银行等对建筑市场中各参加主体进行信用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单位和企业一律上黑名单,并督促其及时改正失信行为,且所得的信用信息各个部门可以资源共享,如环保部门可以用这些信息对那些无视环保的企业予以行政和经济处罚,勒令其整顿,并在以后工作中对这些企业予以重点监控:而一些金融机构可以对一些资产不足,而又乐于“空手套白狼”的单位和企业实行禁贷或少贷。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建筑市场中的诚信教育,使人人树立“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观念,从道德的层面树立诚信,以不断强化诚信意识形态。
结 语:
建筑企业的发展,不能只重视眼前的利益,更应该放眼未来,提高建筑企业的精品和诚信意识,打造品牌效应,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由于受地理、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教育联系紧密的各种社会因素却相对落后,学前教育领域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尤其明显,这必然导致西北贫困地区无论在教育条件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难以同发达地区相比,使数量众多的贫困地区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享受不到处于发达地区幼儿享受的教育资源,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如果不迅速改变西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这种困境,将不利于这些地区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
1 内涵探讨:教育公平与学前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古老的理念,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便是对教育公平的理性追求。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育公平内涵的定义来看,研究者大多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的均等、教育结果的均等和教育影响生活前景的均等方面来分析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理念引入学前教育领域,其涵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幼儿的入园机会均等,主要表现在幼儿享有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配置;第二,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均等,主要表现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建设与选择、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师幼互动是否均等及幼儿教育评价等方面。
2 透视现实:当前西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弱势的具体表现
2.1 幼儿入园机会不均等
学前教育公平的首要要素是幼儿的入园机会均等,表现为所有幼儿不论家庭背景、经济状况、身体是否残障等,都能够平等地享有学前教育的入园机会。《规划纲要》在“学前教育”专章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这充分表现出我国政府在保证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机会均等方面的决心,也反映出我国幼儿入园率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显著。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学前教育社会机构的资源缺乏以及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幼儿只能接受以家庭教育为主要教育形式的学前教育。以G省T市为例,共有幼儿园280所,在园人数共计99539人,入园率不足40%,凸显出城镇的“入园难”问题,交通比较闭塞的农村地区,适龄幼儿“无园上”的问题更是实现学前教育入园机会均等的瓶颈。
2.2 幼儿教育资源配置极度欠缺
幼儿的入园机会均等除了幼儿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之外,还表现为所有幼儿平等地享有幼儿教育资源。我国幼儿教育资源主要指为实施幼教事业而设置的社会教育机构以及这些机构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
“让更多的孩子上幼儿园”历来都是我国幼儿教育行政规划决策的立足点,应该说我国在法规政策上是比较重视幼儿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问题。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接受幼儿教育之间的供需矛盾,1988年我国确定了幼儿教育“通过多渠道、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针。自此以后,我国幼儿教育的办园主体逐渐趋向多元化,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学前教育社会机构设置的数量及规模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然而,这样的发展趋势就导致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与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相比,西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机构设置仍然没有普及,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软件配置也极为不合理。仅以幼儿教师资源配置为例, G省T市共有幼儿教职员工2193人,在园人数共计99539人,师幼比高达1:46。其中专任教师仅1314人,大专以上学历的894人,高中以下学历的420人,其中代课教师643人,幼儿教师的学历配置制约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均等。
2.3 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不高、专业发展机会少
幼儿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实施者,幼儿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就在于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从总体上看,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的共性问题突出表现为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不达标、学历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低下,大多数幼儿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缺乏必备的幼教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G省T市共有幼儿教职员工2193人,其中专任教师仅1314人,大专以上学历的894人,高中以下学历的420人,代课教师643人,幼儿教师的学历配置制约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均等。并且,该地区托幼机构大多数是民办幼儿园,占到幼儿园总数量的61.1%,管理者多关注招生与收费,缺乏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发展和管理理念,少有或没有组织教师学习幼教理论,连正常的园内教研活动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2.4 幼儿教育质量亟需提高
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接受的教育存在两方面的屏障:一方面因幼儿入园机会不均等、学前儿童家长素质不高等因素造成幼儿教育发展滞后;另一方面因学前教育社会机构办园质量不高而接受不规范的幼儿教育。目前,西部贫困地区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极不平衡,要么“重教轻保”,完全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高结构化教学特点明显,“小学化”倾向严重;要么“只保不教”,采取“保姆式”的管理,忽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忽视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更好地发展;要么“不保不教”,缺乏教育意识,采取“放羊式”教育,对幼儿放任自流。如此的教育质量势必影响到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均等。
3 可行策略:促进西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公平的建议
3.1 为西部贫困地区设置专项发展基金,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政府的政策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给处于优势地位的少数群体,并且以“效率优先”的原则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样就隐形地加剧了学前教育的不平衡。在目前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现实条件下,为了确保幼儿的入园机会均等,实现教育“起点”的公平,应明确发展的重点,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大力推进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设上,积极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这样,政府通过“弱势补偿”将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地倾向于弱势群体(比如贫困地区幼儿)来消除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这样的教育经费投入才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样的正确一旦确立并实施,必然带来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制度的改革与调整,如社会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分布、硬件设施以及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
3.2 改革人力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教育资源配置除了公共的硬件资源之外,决定幼儿教育过程均等的关键因素是幼儿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待遇、确保该地区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吸引优质教师资源到贫困地区工作;其次,建立并完善幼儿教师资源流动机制,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要加大流动教师的津贴补助、职称晋升等激励机制;在此,加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通过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以及毕业后志愿到贫困地区从事幼教工作的大学生资助等相关制度的建设,为贫困地区幼儿教师师资扩充优质师资;最后,建立贫困地区幼儿教师的轮流培训制度,并且建立教师对等式交流的网络体系,不管幼儿园姓“公”还是姓“民”,对所有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应该一视同仁,为幼儿教师提供均等的专业成长机会;还可以建立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育资源的统筹共享。
3.3 加强幼儿园课程与教育质量的监管
教育资源分配均衡只是教育公平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公平的内在实质在于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性进行有差别的因材施教。在推进学前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向西部贫困地区的倾斜政策使处于弱势地位的西部贫困地区幼儿获得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后,教育过程均等的实现还要关注学前教育的课程建设。在西部贫困地区,各种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要鼓励、吸引更多的学者、专家深入到这些地区,挖掘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展开适合区域幼儿发展的本土化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实现理论引领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的双赢局面。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幼儿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推动教育公平的最优化发展。
本文系铜仁学院启动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县域民办幼儿园的生存状态及良性发展机制研究”(编号:TH111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把握方向,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认清食品工业发展形势上
镇坪食品工业在全县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有的比重虽然不到10%,但是发展前景美好。它的落后完全是一种内在拥有富饶资源的暂时落后。认清镇坪食品工业面临的形势,必须突破传统观念限制,用全新视觉审视、比较食品工业发展优劣势,扬长避短,科学判断食品工业发展方向。
镇坪发展食品工业具有无法复制的优势,发展前景美好。一是镇坪地处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86%,优质的土壤、水源、大气为无公害食品生产提供了必备的资源条件,生产的食品从“土地到餐桌”没有残留农药、放射性物质、重金属等任何污染,是地道绿色有机食品,符合人民追求天然、营养、安全、有机的绿色消费发展潮流。二是县内物产丰富,食品工业原料供应充裕。全县年产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竹笋100吨以上,板栗400万公斤以上、橡子1000万公斤以上,蜂蜜、核桃、山野菜、黑木耳、香菇、五味子、猕猴桃等纯天然绿色食品量大质优,开发潜力巨大。三是农业基础厚实,食品工业发展保障能力增强。食品工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农业基础,全县种养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是生猪产业发展迅猛,已达18万头,围绕生猪、蜂蜜等食品加工,县内已拥有规模生产加工企业美味佳和津元春公司,为做大做强食品工业奠定了基础。四是传统地方风味,提升了食品工业竞争能力。镇坪南接重庆、湖北,有川味的底蕴,北接安康、关中,融北方饮食风味,消费群体众多,销售市场看好。五是加工技术成熟,解决了食品工业技术难题。经过多年的总结,镇坪民间流传着众多的食品加工方法,形成了系统的食品加工工艺技术体系,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镇坪食品工业虽然优势明显,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人民群众的思想保守,怕担风险,未形成浓厚的大办企业、办大企业的发展意识。二是食品工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粗放,生产能力分散,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不完备,产品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品牌少。三是食品工业产品抗风险能力弱,产品出现过剩时,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出现供不应求时,企业的生产能力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企业效益偏低。四是资金投入不足,整体竞争能力不强。企业融资困难,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自发、无序竞争状态。五是企业管理人才匮乏,且引进人才困难。
镇坪食品工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面临的困难只要解放思想,发挥优势,敢想敢干,是完全可以战胜的。面对新的形势,立足食品工业发展实际,要实现大突破,必须进行整合,以开放促开发,把发展方向聚焦到猪肉食品、地方特色产品、饮品等三类食品加工上,着力扶持壮大加工企业,培育立县工业产品,打造知名品牌,促进食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把握重点,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创新食品工业发展举措上
镇坪发展食品工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年来,受区位、观念、市场、资金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始终未取得重大突破。随着交通、电力等各项制约因素的减少,食品工业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优质的资源条件是食品工业步入发展春天的钥匙。镇坪食品工业的滞后完全是一种有美好开发前景,完全可能实现后来者居上的滞后。在发展思路上,要敢想,把发展定位放在打造绿色食品基地上;在发展举措上,要敢做,把发展重点放在打造精品企业和培育知名品牌上。通过敢想、敢做,把食品工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着力构建食品工业集团。围绕通过3—5年的努力,在猪肉食品、地方特色产品、饮品等三类食品加工企业中建成几个年产值上亿元的食品工业集团的目标,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坚持以猪肉食品加工为主,按照“名优产品 公司 基地”的模式,扶持壮大美味佳公司,促进企业集团化。积极制定公司发展规划,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企业规范发展;按照年产1000吨腊肉和5000吨分割肉的要求,实施项目改造,提升企业的生产效能;走工农结合的路子,引导企业与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构建企业发展基地;以猪肉食品为重点,在着力开发一批特色鲜明、销售前景广阔的肉食品的同时,加大对地方特色食品的开发,使美味佳公司形成以猪肉食品加工为主,多种特色产品为辅的大型综合食品工业集团。围绕地方特色食品加工,以提升企业加工能力为重点,着力引进建设蜂蜜、核桃、板栗、竹笋等现代化的加工生产线,扩张津元 春公司的生产能力,促进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并逐步向以加工地方特色食品的集团企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县五味子、猕猴桃具有纯天然的独特优势,通过项目包装,引进企业在镇坪建立基地、开发产品、组织生产,促进五味子、猕猴桃饮料产业做大,力争在这一极具开发潜力、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中组建饮品企业集团,做大镇坪饮料产业。
(二)全力兴办食
品加工企业。从区域发展布局上看,县城是商贸聚集区,乡镇和农村是农产品聚集区。因此在食品工业发展区域布局上,县城要着力开发食品精加工企业,对已建成的食品加工厂进行引导,促进企业开发产品,向规模发展迈进。乡镇要着力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加工企业,在发展理念上,要敢于突破,采取措施把发展工业理念扎根在每个个体私营企业头脑之中,积极引导食品个体私营想方设法把企业做大,能人大户想方设法兴办企业。在发展方向上,要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在农产品开发上做文章,充分利用传统工艺,发展豆豉、炸辣子、霉豆腐等农家特色菜,打造加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产品的加工企业,并千方百计促进企业做上规模,形成一批小型食品企业集群,让传统工艺加工食品展示出新的发展活力,作成大产业、甚至是知名品牌,推动镇坪食品工业向多元化发展。
(三)倾力培育知名工业品牌。培育知名工业品牌,产品是基础,质量是关键,市场是保障。要夯实培育知名食品工业品牌基础,立足食品工业发展实际,正确处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分散生产和统一经营、传统生产方式和现代管理方式的关系,着力开发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安全方便、质量过硬、营养丰富、色味俱佳、贴近消费的名优产品,提升食品工业总体实力和整体素质,为培育知名食品工业品牌创造条件。要着力提升食品工业品牌知名度,以打造名牌产品为核心,抓住“镇坪腊肉”声名远扬的机遇,推动绿色食品认证,争取有机食品认证,申请绿色地域保护认证,优先将“镇坪腊肉”培育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要积极扩大镇坪五味子、猕猴桃、化龙四珍等镇坪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全方位打入省、市各大市场,在数量和质量上进一步提升,使之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品牌,通过品牌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带动食品工业加速发展。要积极创名牌、扶名牌、宣传名牌、壮大名牌,真正把把绿色食品品牌做响。
三、把握关键,把解放思想落实到优化食品工业发展环境上
食品工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只有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引导企业依法规范发展,建立完善的企业发展政策扶持和保护体系,积极为企业营造行业监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和谐发展环境,食品工业才能迅速发展。
食品工业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和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也是河南省和郑州市的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和优势产业。河南省以从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以及从“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为目标,郑州市则致力于打造食品工业强市和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而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发展目标是打造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因此,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郑州市政府必须深入分析开发区食品工业的现状和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具体保障措施的研究。
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1、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南部,成立于1993年,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2.49平方公里,经过三次扩充,当前规划控制范围为郑州市的陇海铁路以南、机场高速以东、郑民高速以北、万三公路以西,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37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产业工人及从业人员10万余人。开发区以生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为五大主导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和郑州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重点产业园区,外资企业、工业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的聚集地以及郑州东南部的绿色产业园。
2、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工业立区、科技兴区”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开发区食品工业坚持把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良好的区位交通、广阔的市场规模等优势条件,紧紧把握中部崛起战略、东部产业转移、区域食品产业振兴规划和居民食品消费升级的良好机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布局调整为主线、以项目投资为载体,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2008年,区内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由2006年的7.17亿元提高到9.35亿元,逐渐发展成为开发区的支柱产业。目前区内已拥有郑州益辉食品、河南省天冰冷饮、河南笑脸食品、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郑州红门饲料、郑州东海九鼎饲料、郑州上好佳食品等七家规模以上食品类企业。同时,通过招大引强和内引外联的策略,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食品类重点项目相继进驻,如河南中烟工业公司郑州和新郑卷烟厂联合易地技术改造项目、中粮集团和益海嘉里粮油加工项目、百事可乐郑州灌装厂及配套吹瓶厂项目、双汇集团肉类加工及物流配送项目等。开发区在食品工业的四大行业门类(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都有企业涉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开发区食品工业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跨越式发展局面。
二、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配套能力较低
开发区食品工业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长足发展,但食品工业产值规模仍然偏小,2008年产值不到10亿元,占开发区同期120亿元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8%,与郑州市内的新郑薛店中原食品工业园、二七区马寨食品工业园、以思念和三全为主体的速冻食品工业园等差距明显,甚至不如三全、思念等食品龙头企业的产值规模。同时食品机械、食品配料、食品包装、生物制药等食品工业的辅助产业发展缓慢,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也比较滞后,不利于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2、缺少行业龙头企业
开发区内的食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具备品牌规模优势、支撑辐射作用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现有投产的规模以上企业仅七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只有一家(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2008年工业产值为5.71亿元),超过1亿元的也仅有四家,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对做大做强开发区食品工业十分不利。
3、研发创新能力弱
区内食品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较差,仅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设有研究中心,但也仅为市级,层次和水平不高。虽然郑州市拥有一批食品行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但开发区以及区内食品企业与这些机构并无密切的联系和合作。研发力量的薄弱和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开发区内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难以有效进行产业链的延伸。
4、空间布局和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区内食品企业的空间布局基本是自然形成,缺乏应有的前期规划,无论是现有企业还是开工建设中的新进企业,在空间上分布比较零散,企业间的协作几乎不存在,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同时,现有食品企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而且原料来源过分依赖本地,省外高附加值、低成本原料利用较少;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的产业链尚未真正的形成,产业链条短且产品大多属于初加工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品种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而且产品主要供应区域和国内市场,尚未有产品出口海外。
三、食品工业的发展思路
基于开发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实际和存在问题,为实现将开发区打造成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开发区必须以食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食品安全、消费升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的总体要求,秉承“科学发展、生态环保、自然和谐、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遵循“开放带动、龙头引领、品牌竞争、创新制胜”的基本宗旨,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优化空间布局、改善投资环境、健全食品安全质量体系等途径,形成结构优化、品牌集聚、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同时,应注重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产业基础较好、重点项目覆盖面广以及享有资源优势的面制品、肉类加工、饲料加工、烟草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饮料制造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行业;积极发展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以及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功能食品、绿色与有机食品、都市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高成长性行业;鼓励发展食品包装、食品机械、包装印刷、食品物流等相关行业。
四、保障措施
1、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上述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尤其是食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原料采购、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等重点环节的全程监管,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召回制度;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和鼓励食品企业开展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企业实施良好作业规范(GMP)和建立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安全体系,强化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建立起以预防为主,有效干预、快速反应为核心,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和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形成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相结合的覆盖全面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四是加强食品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以加强质量诚信为核心、以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以保障食品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政府指导、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参与并监督”,逐步建立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制度能落实的企业诚信体系。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针对开发区食品工业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的发展现状,开发区必须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引进大项目——上下游配套——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思路,通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重点项目和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中小型项目,迅速壮大食品产业规模。一是明确招商引资的原则,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二是确定招商引资的对象,树立“区外即外”的招商引资意识,抓住境外和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寻找信息,重点围绕大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配套寻找项目信息,围绕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找项目信息。三是拓宽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利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会展招商、登门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飞地招商等各种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做好招商项目的包装、推介、洽谈和落实等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责任制,实行全过程“保姆式”跟踪服务,确保项目落地。五是明确目标责任,加强考核奖惩,建立“月统计、季通报、年考核”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完善“不埋功、不藏拙、不亏待”的招商激励机制。
3、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充分利用区内现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优势(如牧鹤饲料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企业规模扩张和品牌扩张,在不断完善原有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巩固骨干企业地位,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二是选择一批机制“灵”、产品“精”、有发展前景的中等企业(如上好佳食品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的重点扶持培育对象,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重组,逐步做大做强。三是依托即将入住的大企业项目,如中粮集团、双汇集团、河南中烟、百事可乐等,鼓励它们以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张,壮大规模。四是直接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家队”大企业。为培育龙头企业,必须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税收优惠、用地管理、电价优惠、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4、实施名优品牌战略
引导鼓励企业树立和强化品牌竞争意识,积极进行名优品牌创建活动。一是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二是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名牌,对获得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及河南省和郑州市名牌和著名商标的食品企业,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三是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对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宣传费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鼓励食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对参展企业进行补贴,补贴金额根据参加展会的规模、层次等具体情况而定。四是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银行贷款等到方面优先安排财政贴息,在质量管理、信息市场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五是每年选定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聘请境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帮助企业推动品牌建设。
5、鼓励推动技术创新
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入手,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位为一体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动食品工业的升级。一是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创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为支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食品工业创新体系。二是鼓励食品工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三是鼓励企业采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并按相关政策给予一定的补贴。四是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对食品企业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的支持性政策。
6、优化投资环境
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是增强外商投资吸引力和实现招商引资成功的基础性条件。经济发展环境中,硬环境是基础,软环境是核心。在硬环境的优化方面,应继续推进和完善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生活设施、研发平台、社会服务等相关配套设施。在软环境的优化方面,一是在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支持性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实际,在税收、土地、贷款贴息与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支持政策。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程序、规定时限、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积极落实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树立“亲商、重商、扶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建立与客商定期交流信息制度、对重点客户进行定期走访沟通制度、定期召开企业联谊会制度、节日对外来企业家进行慰问走访等制度,帮助解决好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全托式服务、人性化服务、“无边界”服务。
【参考文献】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江西食品工业的发展重点
江西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地方名优特新农产品繁多,如中国茶叶之乡、油茶之乡、猕猴桃之乡、白莲之乡、蜜桔之乡、脐橙之乡、乌鸡之乡等,是食品开发的宝库,优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也对食品工业加快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为将农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江西把食品工业列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
*年国家发改委启动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专项工程以来,我省已有13个项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支持,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省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对全省食品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到*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1家,共建立各种基地2200多个,种养面积1700多万亩,带动农户300多万户。*年全省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44.29亿元,比*年增长165.5%;利税总额47.94亿元,比*年增长114.3%;实现利润11.93亿元,比*年增长115.34%。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江西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也是推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任务。“十一五”期间,要更加重视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龙头企业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综合服务的能力,通过推广“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模式,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和加工水平,形成市场需要什么,工业就加工什么,农民就种植什么的新格局,实现真正的贸工农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更宽的范围更高的层面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绿色食品,是江西食品工业的突出优势
生态美好、环境友好是江西的优势资源。绿色食品以其独有的安全、优质、高营养等特点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调。多年来,江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方针,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绿色生态江西”品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居全国第二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绿色资源为江西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营造了独特的优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人以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以现代科技为纽带,把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以绿色为主题、以绿色为特色、以绿色为优势的食品工业。江西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绿色食品领导小组办公室,至*年底江西有50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识,列全国第6位;有机食品标识242个,继续保持全国第1位,领先优势更加突出。全省绿色、有机食品销售收入85.6亿元,同比增长36.9%,出口创汇突破6000万美元。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婺源大彰山茶、浮梁瑶里茶、遂川狗牯脑茶、奉新碧云大米等获AA级绿色食品标志,德兴市异VC钠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生物型食品抗氧、防腐保鲜产品,是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确认的法定食品添加剂。
绿色食品是江西食品工业的突出优势,今后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全面提升绿色食品工业的发展水平,在“绿色江西”的品牌优势基础上,进一步营造江西绿色食品的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
三、科技创新,是加快江西食品工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方便化、营养化、多样化、成品化、安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用先进的技术提升食品工业,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的意义和优势
【中图分类号】 TS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374-1
一、引言
淀粉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已成为工业领域重要的廉价有机原料。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淀粉的某些特性缺陷,原淀粉很难满足现代新型工业的要求。其主要缺陷表现在:口感差、粘度不均匀,易变稀、易老化、冷水不互溶,乳化和凝胶能力低。为改善淀粉的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将淀粉通过物理、化学、酶法的变性和复合处理,改变淀粉的天然理化性质(某些葡萄糖单位的化学结构改变),使其原有性能得到改良,进而增加新功能或新特性,使得变性淀粉性质各异、适用于不同的应用领域。变性淀粉目前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在食品业,变性淀粉可作为多种功能性助剂改善食品质量或开发新品种、降低生产成本和优化生产工艺。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小麦、土豆、甘薯、木薯等资源丰富,具有明显资源优势,变性淀粉开发利用前景非常广阔。
二、变性淀粉的分类及性质
淀粉按处理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1)物理变性淀粉:包括预糊化淀粉、金属离子变性淀粉、挤压变性淀粉等。(2)化学变性淀粉:交联淀粉、酸变性淀粉、醚化淀粉、阳离子淀粉等。(3)酶法变性淀粉:抗消化淀粉、糊精等。(4)天然变性淀粉:这一类淀粉采用遗传和精选技术,培育出具有特殊用途变性淀粉。由变性反应机理,其经变性后所得产物可分为分解产物、淀粉衍生物和交联淀粉三大类。淀粉分解产物包括各种酸解、酶解、氧化、高温降解产物,淀粉衍生物是淀粉分子中羟基被各种官能团取代后所得产物,如羧甲基淀粉、羟甲基淀粉、阳离子淀粉等。通过适当改性处理而得变性淀粉大多具有糊透明度高、糊化温度低、淀粉糊粘度大且稳定性好、凝沉性小、成膜性优、抗冻性能强及耐酸、耐碱和耐机械性强等许多优良性。
(一)交联淀粉
交联后的淀粉对剪切、高温、酸、碱导致的破坏作用有较强的抗性。如交联淀粉可用作色拉调味汁的增稠剂,使它在酸性条件和均质过程中产生的高剪切力下仍能保持所需粘度。适度交联的变性淀粉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耐酸性和耐热性,在美国被广泛用作罐头食品、冷冻食品的增稠剂。
三、在食品中的应用
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用于饮料、冷食、面制品、调味品、罐头食品、色拉调料、糖果以及面粉改良剂等的生产中。
(一)在面制品中的应用
变性淀粉在新鲜面中的应用研究证明,加入适量羟丙基玉米淀粉,可降低淀粉的回生程度,使经贮藏的湿面仍具好口感,面条的品质、溶出率等都得到改善。因小麦淀粉亲水性比变性淀粉的小,能与面筋蛋白、小麦淀粉相互结合形成均匀致密的网络结构,从而提高成品面条和产品的复水性,使其耐泡而不糊汤;生产中可降低断条率,提高成品率。然而加入过量会对面团有不利的影响。
(二)在甜品中的应用
淀粉和胶凝剂的结合及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决定着甜品质构。选择淀粉必须考虑加热温度、时间和均质的剪切速率这些因素。只有淀粉颗粒在产品加工和包装后能维持高的膨胀度和完整性,才可以保证甜品产品的粘性和耐贮存性。通常情况下,变性淀粉在92℃下蒸煮15min便可达最佳膨胀度,在均质处理阶段中的加工剪切速率对淀粉浆最终粘度的影响很大。若在淀粉膨胀前进行均质,这时未发生糊化的淀粉颗粒可以抵御高的剪切力,故其组织不会受到破坏。相反,淀粉糊化后才均质,那么这时所用淀粉必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避免破坏过多膨胀淀粉颗粒。
(三)在冷冻食品中的应用
淀粉经交联化和羧甲基化等处理后,在低温冷冻条件下,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淀粉糊分子间形成氢键,进而结合成不溶的结晶结构而产生的凝沉作用。其冷冻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会随着交联化和羧甲基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在反复冷冻的条件下,食品仍能保持原来的组织结构,无显著的变化。羧甲基淀粉可以提高冰淇淋的膨胀率,改善其抗融稳定性,降低成本。在国际上,冰淇淋生产的一个趋势是在不影响产品口感的前提下,降低奶油的含量,减少产品的热值,使冰淇淋适于肥胖人群的食用。用麦芽糊精代替部分奶油,达到了上述目的。
四、结语
我国对改性淀粉的认识和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比较快,特别是有关改性淀粉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生产规模、生产种类也在不断扩大。变性淀粉可以为食品更新换代、方便化、多能化创造优越条件。它不仅是发展食品工业所必需,而且也是造纸工业、纺织工业以及制药行业所需要的。通过综合利用变性淀粉,使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不仅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较大的提高,而且还为人民生活提供丰富的饮食。因此它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吴玉凯.颗粒状冷水可溶淀粉.1998(05)
[2]P.J.Frazier Starch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ity,1997.
[3]张燕萍.变性淀粉制造与应用.2001
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到3397亿元,比去年增加422亿元,增幅达14.2%。这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对“三农”投入增加最多的一年。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已突破1.1万亿元,约占GDP总量的8%。我国以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市场商机越来越大
我国农村幅员广阔,人口众多。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偏低,人均消费量较少,农村市场发育慢且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和农牧加工企业的产品很少投入农村市场,大部分只能供给城市或出口国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和农牧产品加工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另外,为了确保农民收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稳定了粮、棉、油、菜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农民的收入逐年稳定增加,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将大大刺激农村的消费,这为培育、开拓农村市场创造了条件。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特别强调“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流通网络的作用,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湖南长沙市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加工带基地、流通促加工,加大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以农业园区和食品工业基地为载体,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群发展。
技术支撑越来越强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越高,其产品的附加值也越高,市场前景也就越大。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在今年“两会”上,有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呼吁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同时建议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也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以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科学的发展,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化和加工企业的支持,延伸了产业化的链条,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全面提升了农业的产业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