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大部分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今天,许多孩子都变得敏感,脆弱,心理素质欠隹。如某报纸曾报道的一案例:某所中学有一个班发生失窃现象,班主任找班中一位同学了解情况,事后这位学生越想越怕,以为班主任是怀疑他偷窃,结果不敢见家长,不敢返学校,独自一人出走了。这样脆弱的孩子,经受不住小小的一点压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几位有名中外专家提出衡量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结构的7条标准:(1)积极进取,有强烈的开拓精神。(2)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类的责任感。(3)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4)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5)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6)有多种个性和特长。(7)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7条标准中绝大部分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这表明,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二十一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 健全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看,未来的竞争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做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保持。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和行为效果。
国际卫生组织把"健康"概括为:身体无缺点和疾病,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针对中学生的具体实际,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客观地对待现实,而且能正确地评估自己;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的乐观的情绪,即使遇到挫折,也能自我调适、乐于学习,并且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争取获得最大成绩。概而言之,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当能保持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基于以上认识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我们归纳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所特有的五大主要特点:第一,健全的人格;第二,敢于正视现实;第三,恰当的自我观念;第四,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五,热爱学习生活。这些构成了评价一个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主要标准。
例如,小郑原是一所普通中学的尖子生,一直担任班长工作,初一下学期随父亲工作调动,小郑转学到一所重点中学,由于两校的教学水平的差异和课程进度的不同,转学后小郑第一次考试成绩排在班第55名,在班干部的改选中也落选了,一向活泼开朗的小郑沉静下来,这时,班主任和家长及时与小郑谈心,与他一起分析成绩落后等原因,小郑听完老师和家长的话后,充满信心地表示,自己的能力绝不是目前这个水平,请老师和家长放心,他一定能迎头赶上。从此,他早上5点多钟起床坚持读英语,课堂上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课后常常能见到他勤奋好学的身影。到初二下学期中段考,他已从55名升为班的18名。并重新被同学们选为班干部。而且他表示: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进入班前十名。
评析:小郑的成功,除了是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外,主要还是小郑本身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坚定,自尊自重,不怕挫折和困难。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而非智力因素占70%。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支配下完成的,心理素质好,可以充分发挥出人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反之就有可能使潜能受到压抑。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是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几种状态表现
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当前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主要有列几种:
⒈压抑心理
超负荷的学习担子,使有些人精神紧张,寡言少语,忧心忡忡。个案:学生A学习成绩很好,平时测验、考试总排在班第三至四名,但她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于是整天埋头学习,在一次考试中取得班第一。在获得老师表扬的同时,也受到一些同学的闲言闲语,说她这次成绩是偶然的,她听了这些话后总是担心下次被别人超过,不能保持第一,满脑子是问号:"有人超过自己怎么办?"。由于过分担心,晚上十二点多钟也不愿睡觉,第二天上课却无精打彩,这是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正常竞争,压力过大而产生了严重的紧张情绪,焦虑过度,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⒉自卑心理
个案:学生B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和与别人沟通,成绩在班中处于中等水平。有一次考试,她有两个科目分数偏低,总成绩达不到预想的水平,家长焦急之中说她脑子比别人笨,于是在她思想上萌发了低人一等的感觉,怕同学取笑、怕老师责骂,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常常处于忧郁、悲观、沮丧的心境之中不能自拔。
⒊失落心理
个案:学生C由于从小在家庭中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思想上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平时自我要求非常高,一直是班中的尖子。她给自己定出几个要求:每次考试都必须在班前十名。初二学年由于主、客观一些原因,她的考试成绩下降到班的中等水平。随着原有地位的丧失,她自我失落感油然而生,出现心理不平衡,怀疑自己是否"优秀",变得苦恼,消沉,颓丧,不与班中学习好的同学交往,反而主动去靠近成绩和纪律差的同学,似乎从哪里才能寻找到精神安慰,失去了奋进的内动力。
4.单恋心理
个案:学生D在小学时担任班长,曾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升上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情感也随着变化,男与女 意识的增强, 令她暗暗地喜欢上班中的一位男同学,形成单相思。由于情有独钟,神情恍惚,不可自拔,酿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的后果,令家长和老师都大吃一惊。
5.嫉妒心理
个案:学生E生长在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但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和生性好动、好玩的性格特点,小E总是不能长时间静下来坚持学习,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班中下水平。而与小E原来水平相差不远的小华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成绩逐步进步。面对着老师对小华的赞扬和父亲对自己的责骂,小E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扭曲,他开始想方设法攻击小华,挑拔小华与同学的关系。过份的嫉妒心使他性格变得古怪起来,神经过敏,总怀疑别人与他过不去。
6.孤独心理
个案:学生F的父母都是单位的领导干部,经常加班,出差和应酬,极少留在家中,对小F关心只停留在日常的衣食和金钱的满足,一家三口一个星期难得有1-2次同台吃饭,家中根本无人关心她的喜与忧,F放学回家望着摆设先进而冷清清的家,孤独空虚的感觉就会从心底升起,她在写给同学的信中说:"……我经常独自一个人在麦当劳呆坐一个多小时也不愿回家,有时回到家中心情就极其恶劣,或者是放声大哭,或者是发脾气摔东西……"。
7.从众心理
个案:小G是班的学习委员,学习刻苦,工作负责,倍受班主任的钟爱,由于小G工作认真,难免在班上得罪了一些同学和引起一些同学的嫉妒,这些同学在班上有意与她作对,对她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小G被这些同学的行为吓怕了,她变得懒散起来,不但在处理班日常工作时对违纪同学网开一面,甚至有意与这些同学玩在一起、违反纪律。老师批评时,她觉得这样才能被那部份同学接纳。
8.逆反心理
个案:小H的母亲家教很严,对小H返放学时间都作了规定,但小H性格外向,喜欢玩和交朋友,放学后经常留在学校与同学闲谈或相约去逛街,把母亲的规定忘记得一干二净,当然,她母亲对她的行为非常恼火,每次迟回家都是一番责骂,对此,小H极为反感,从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反抗。有一晚十时多,她母亲打电话向班主任投诉小H仍末回家,班主任向小H了解情况,原来她放学后故意从另一方向绕一个大弯慢慢走回家,目的就是要气一气她妈妈。
9.脆弱心理
个案:小J就读小学时是学校文娱队的积极分子,经常参加校内、外的表演,加上学习成绩不错,所以她是在老师的赞扬、重视和家长的宠爱中完成小学学习,小学毕业考上重点中学后,来自各校的尖子生云集一起,小J显不出小学时的优势了,初一、初二的学习成绩都只是在班的中等水平,一旦失去了以前的优越感,小J就缺乏心理适应能力了。老师善意的批评,小J看作是有意与她过不去,家长正常的要求,小J以为是父母亲不再爱她,她变得多愁善感,心事重重,常常为一些小事就把自己关在房中哭泣,班中的同学戏称她为"林黛玉"。
以上的事例,说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现象表现得很突出。
四.进行心理辅导的途径和方法。
中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⒈是家庭教育不当,宽严失度所至;
⒉是基于生理特点;
⒊是受社会环境影响;
⒋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没有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出现问题后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过后也不了了之。
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调适,需要从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从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中去获得,不能偏废,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结合一些教育科研成果和亲身体验,我认为以下思想与实践方法可供参考:
⒈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处在各种不健康心态下的中学生会产生烦躁、苦闷、伤心、愤恨等心理反应,情绪波动大,或悲观失望、或嫉妒,对自己健康成长形成威胁、并对学校以至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作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作为"望生成才"的教育工作者,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肩挑重担,任重而道远。
⒉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
父母不能把子女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采取"高压政策",致使子女不堪重负,产生怨恨或反抗心理。而应该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尊重自己的子女,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有人提出: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就是"朋友式"关系。像朋友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敞开心扉,作心灵的沟通。
⒊少一些物质满足,多一点精神关怀
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大多数是"四二一",即四位老人,二位父母亲,一个孩子,孩子自然成为家庭中的核心,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家庭教育已被电视、电脑、卡拉OK所代替,父母不是忙于应酬、赚钱,就是各追各的电视剧,各唱各的卡拉OK,很难再见到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谈家事、国事、天下事,父母亲给予孩子主要是金钱、物质上的满足,而很少给予精神上的关怀,互不沟通,往往滋生疑虑心理和对抗情绪,因此父母不妨带孩子去参观一些科技成果展览或到大自然去开拓孩子的视野,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乡下参加劳动,让其体味到辛勤的劳作的艰辛,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去欣赏一部好的电视或一场音乐会,使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
⒋不妨体验一点痛苦,承受一点挫折。就是在精神上给孩子注射一些"痛苦"疫苗,让他从小就有一些痛苦的体验,从而增强抗痛苦的能力。如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物欲,不该买的东西坚决不买,让他懂得,有些东西不属于他;孩子碰了桌子时,不要埋怨桌子,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不小心的缘故。
⒌开展青春期教育。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发育成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和对爱情的探求,他们生活经验不足,感情易冲动,自制力缺乏,极易陷入早恋的泥潭,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顺利渡过青春期,学校可定期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其中包括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观看青春期知识录像带,设计,发放,分析调查问卷等。
青少年活动是团体或自发组织青少年参加到社会文化中的一种实践活动。这样更利于青少年体验到校园外的生活,利于加强他们与社会间的联系。通过青少年活动中心还能学到校园内学不到的知识。因此,现在的中小学越来越多地组织青少年参加这样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家长也要积极支持并参与青少年活动中来,为让青少年成长为对国家有用之人贡献一份力量。
1研发校本课程,紧扣本地区的区域文化
随着青少年校外生活的日益丰富,以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教育为代表的校外教育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为保证本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的有序、科学、全面的开展,青少年活动中心要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与之相关的课程设置理论、并且深入分析本市区域独有资源,陆续开发一些与学科相衔接的课程,比如科技制作课程、信息技术课程、“非遗”教育传承课程。亦或者以《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论语》等经典古籍作为内容的国学文化课程等,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绝好途径。此外,青少年活动中心也要定期举办“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美德”等方面的讲座,邀请专家解读,彰显文化本色。向学生们展示出中华民族蓬勃昂扬、健康向上、不断奋进的精神风貌,这样的教育也必将能够推动素质教育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2加强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锻炼,让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成为社会体育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
常言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让每个青少年秉承的信念和目标。中央文件中也提出“亿万阳光体育活动”的概念,要求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主动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达到全民皆运动。而中国体育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这一群体,青少年可以说是中国未来体育发展的基石。但是,体育教育仅靠校园体育是远远不够的,加强校外青少年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发挥重要作用。校外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体育活动要始终坚持与学校体育有机相结合,要发动全校师生都来关心和参加体育括动。尤其是学校的运动会、篮球赛、拔河赛、排球赛等重要的体育活动,一定要作为重点进行宣传。一定要突出活动开展的多样性,趣味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多途径多渠道地创新校外体育活动培训和活动组织,进而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3注重活动中心的文化建设
青少年活动中心对青少年进行的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因此,活动中心一定要在自身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再实施素质教育。活动中心的文化建设首先体现在环境方面。比如,可利用活动中心的围墙进行墙面文化建设宣传,通过丰富多彩的墙面文化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需要指出的是,条件允许,可单独开辟出特定的平面,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要遴选出学生中的一些优秀书法和绘画作品,真正体现我的世界我作主,我的学习我作主的办学风格。当有了强烈的文化氛围后,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下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4加强家庭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工作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完备的教育就是家庭————家庭教育。”针对家庭与社会在青少年教育上相对弱化的情况,加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工作力度是关键。一方面,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细胞,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上的引导与监管职能需要进一步得以强化,尤其是素质教育意识相对薄弱的家庭,需要加强家校间的合作力度。比如,在平时多对孩子的素质态度和素质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的逐渐加强,全社会有责任还青少年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素质文化氛围,通过一系列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措施,以及通过素质教育环境的改善,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其中,为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总而言之,“育人为本,素质为先。”作为校外教育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校外教育属于我国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应该积极倡导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响应国家素质教育,促使素质教育的开展发挥积极作用。如何开展有效的校外活动,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涵养,引导其健康地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采取多种途径、多个层面提高科技、艺术领域中的素质教育,让青少年都拥有亲历知识建构的机会,去真正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之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为实现青少年个人素质全面提高,进一步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稳定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探索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J].新课程学习:中,2013(9):155.s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目前,国内青少年在实际教育中存在学习负担较重,并且校内、校外生活比较单调,所谓的素质教育是属于一种理想教育的模式,通过融入科普教育的素质教育,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将自身特长发挥出来。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素质教育也被越来越多地人所熟知和关注,希望可以通过合适地教学手段,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环境,从而让青少年的素质程度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以便可以对其未来发展起到一个积极作用。
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分析
结合当前的教育理论得知,针对青少年素质教育,其通常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共同形成的。在具体的学校教学工作开展期间,青少年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对知识技能进行学习、综合分析,学校教育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其都属于教育的领导者。对于家庭教育,其对青少年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树立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在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有着很大意义,严格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的基础和关键,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今后发展[1]。而针对社会教育,其通常是指除了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文化主体以及设施。与上述的两种教育不同,社会教育可以将学生放在主要位置,能够尊重青少年,并且能够站在青少年的角度,最大程度的满足青少年需求以及实际需要,强调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此外,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教育更加注重青少年的全方位发展,更加侧重对青少年潜力的挖掘,可以引导青少年解决问题以及处理问题,培养青少年健全且良好的思想,树立青少年正确地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常而言,素质教育中的社会教育,可以通过科普教育等各种基地以及团队教育等途径来实现。而结合以往的经验得知,通过科技馆来强化青少年素质教育是一种非常良好的途径,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非常有利[2]。
三、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对于青少年而言,其年龄普遍不高,并且生活阅历很简单,因此,青少年对于各类信息的呈现会保持开放的状态。然而,与成年人不同,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接受能力,其既不是非常成熟,也缺少一定的稳定性。并且,对于绝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其很多都是在学校上学,接触最多的也是学校,而每天主要的任务就是将学校规定的各个学科学习好,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可以主动的练习、探索和实践,以保证可以不断对自身能力以及水平进行提高。所以,在进行素质教育期间,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科普基地,特别是强化对科技馆的利用,让青少年可以通过科技馆来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进而让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全面发挥出来[3]。
(一)可以优化青少年的成长过程
新形态下,由于国家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政府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强化了对科技馆的建设和管理,对科技馆的硬件以及软件进行了升级,为青少年开辟了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现阶段,在不断地优化和改进下,科技馆已经逐渐成为了青少年最喜欢去的场所之一。在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进行期间,科技馆的存在,为教育工作提供了硬件以及软件支持,进一步对青少年成长过程进行了优化,这为青少年的今后发展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在科技馆的硬件方面。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科技馆的硬件建设几乎代表了科技馆的整体建设方向,在建设过程中,涵盖了多个领域以及多个方面的科技展成果,这对青少年对先进科学技术、科学原理等研究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同时,在科技馆中,还会设立人物展厅,将我国及世界上比较著名的科学家等作出的贡献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将科学家发明的实物展现在青少年的面前,青少年通过解说员的解说以及自己的浏览,可以深入理解科学家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强化青少年的思想,可以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科技馆软件方面[4]。新时期下,科技馆在发展过程中,其对人才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于讲解员的要求,更是逐渐提升。从客观的角度来讲,高职业素养的讲解员善于交流,并且实时掌握科学的发展方向,能够善于启迪青少年,积极引导青少年,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地思想价值观念。
(二)可以强化青少年对爱国情怀的培养
严格意义上来讲,科技馆不仅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强化青少年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对青少年爱国情怀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时期下,科技馆的建设以及改进期间,许多场馆不定期将我国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展现了出来,青少年在接受高科技熏陶的同时,更是强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民族自信。一方面,科技馆可以将先进技术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等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保证青少年可以更深一步的了解国家自主产权的科技,加深自身的印象,不断对自身知识储备进行丰富[5]。另一方面,与学校的模具相比,科技馆中的展品更加逼真,可以让青少年亲身体验科学技术的魅力,加深青少年的喜爱程度,可以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能力,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爱国情怀,加深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
(三)可以对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进行培养
对于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科技馆而言,其对培养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涵盖了很多方面以及领域,其不仅帮助人类改造自然,还可以对人类的未来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因此,通过科技馆,还可以进一步对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进行培养。一方面,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科技馆的存在,可以为青少年的科技启蒙打下一个良好基础[6]。在我国,很多幼儿园在教育期间,都会组织家长周末带领孩子到科技馆中观看展览,让孩子可以对身边的科技有一定的了解,对孩子进行启蒙,让孩子开启对未来科技探索的大门,进而确保其可以朝着正确地方向进步。另一方面,科技馆可以有效对科学文化进行传播,这可以进一步激发青少年探索科技的热情。因此,为了可以进一步发挥科技馆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实施流动科普大篷车走进校园、社区以及基层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可以了解科学技术,能够更多的宣传正能量,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宣扬,保证青少年的素养以及水平可以综合提升。
素质教育实施的机构显然不仅仅只是学校,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外教育机构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责任。现阶段,校外教育机构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对素质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成为了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
一、素质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
1.加强青少年的道德素质。
作为素质教育中尤其重要的一部分,校外活动中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是必须的。所以,在开展校外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强化对青少年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所以使得在开展校外活动时,必须通过结合一些校外游戏的特点,独立自主的开发,大家一起创新,开展一些有着独特教育内容的校外活动项目。
2.锻炼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一种品德,是科学教育以及自然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培养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不仅可以使青少年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知识结构,还有助于提高青少年自身的科学素质。如今,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化人才的重要评判标准。青少年若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拥有一个较高的科学素质。为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有积极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团结、互助的精神,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此外,学生也可以在课堂活动中学习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开展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思考
1.完善校外教育管理制度。
素质教育是不仅应该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是校外活动中心应该重视的教育方向。在校内,素质教育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校外,由于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也要在把素质教育引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领域。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校外素质教育的开展,重视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校外教育机构中实行素质教育一般有两方面的理念。第一,要有专属于校外教育的特色,校外教育机构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最主要的就是要开发出学校没有的教育项目,所以在校外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尽量不要与校内教育内容重复。校外教育机构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侧重于校内教育所遗漏的教育内容,要创新教育方法,调整教育方式,使校外教育机构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拥有更加优化的教育结构,与校内教育相得益彰,满足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共同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第二,校外教育机构要有地方特色。校外教育机构要全面了解自身的教育资源,并进行充分的利用,因地制宜开发符合地方特色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更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提高校外教育机构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校外活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首先要提供优质的教师。教师要形成教学艺术就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造诣和扎实的教学功底,教师的专业能力必须足够优秀才能够确保“言传身教”的质量与效果。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使学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就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对与校外教育机构来说,若想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第一,要求教育工作者自主用于创新教学方法,积极记录教学笔记,并以实际为基础探索科学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中。第二,校外教育机构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拥有一个完整的教师培训渠道,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成果的评估,奖励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惩罚教学水平较低的教师,促使教师积极自主的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第三,校外教育机构要注重教师的对外交流,让教师在对外交流中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优点,进而充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3.确定核心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12-02
音乐教育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青少年德、智、体、美、思维方式、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学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音乐的学习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此,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中的作用,不断改进音乐教学。
一、音乐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分析
首先,音乐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正确观念的形成;音乐教育主要通过音乐欣赏并夹杂对音乐知识的讲解让同学们喜欢并了解音乐。优美的音乐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鉴赏能力,可以陶冶情操,能够美化、激励青少年的精神,促进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正如荀子所言:“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只有正确的接受音乐教育,才能树立自身的正义形象,逐渐融入社会大集体中,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
其次,音乐教学可以促进青少年正确信念的养成;通过音乐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能够促使学生们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念,学生往往会树立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奋斗。如:《黄河大合唱》的学习,在了解创作背景之后,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欣赏并学习这首音乐,便能够感受到冼星海当时的心境,通过多种演唱形成,展现出了中华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明天会更好》通过歌词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热度。这些音乐都能够带给我们一种坚强向上,勇往直前的信念。
再次,音乐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音乐教学能够使青少年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的能力,同时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学生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意识,能够使青少年坚定自己的信念,自觉杜绝不良诱惑,处于叛逆时期的青少年需要有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建立自身的优势。
最后,音乐教育可以丰富青少年的情感,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阶段,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容易形成复杂的思想情感,此时,适时的欣赏优美的音乐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处世态度。例如: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时,首先根据家庭情况的相似程度将学生分组,进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起学习《感恩的心》、《听妈妈的话》、《父亲》等歌曲,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谈谈感受。
二、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学习的影响分析
首先,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切实体现,学生的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包括文化知识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同时,能够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联想能力,通过欣赏音乐,学生会不自主的联想音乐发生的情境以及其中人物的感彩,充分培养了青少年的想象力。
其次,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习动力。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把自身感悟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放松自己的身心,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使学生平心静气,能够培养学生反省自身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荷兰教育家赫伯特说过:“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通过音乐学习,学生们能够开阔思维,加强自身器官的结合,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欢乐颂》、《仲夏夜之梦》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氛围,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将联想到的东西和感受结合起来,谈谈对音乐的理解,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
三、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分析
首先,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促进学生外在素养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气质素养,而学习音乐或者是乐器的学生容易散发出一种自然的亲和力,美国调查发现,在美国中学生中,学习乐器的同学更容易获得老师学生的好评。音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一种从一而终的精神,在学生演出或者演奏时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形成一种坚韧,有张力的外在素养。为此,在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音乐教育。
其次,音乐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全国各地中学生的升学压力普遍较高,音乐教育要起到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的作用,在音乐教学的同时,大课间公开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能够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消除疲劳提高下节课学习效率,在上学时播放节奏较快的音乐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身体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音乐教育可以在课堂上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音乐教学,教师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都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积极开展相应的活动,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音乐氛围,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在学校广播中播放中国传统音乐,在创造高雅的音乐氛围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结语: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各界越来越到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小学积极的开展音乐教学,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当下我国的教学形式都是统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标准中都是采用的都是统一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其他的教学方式无法取代的。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当下的学校强调学生之间的共性,对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以及特长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当下的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种教学方式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青少年的发展,抑制其特长及兴趣爱好的发展,不利于青少年的个性的发展。而校外教育并不属于统一的教学模式之内,相对来说是非常灵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教育的内容,明确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种模式的教学方式取得的成果是在学校教育中无法实现的,校外教育中是音乐、美术、舞蹈和体育等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而这些活动通常也是广大青少年感兴趣的活动,在长期的高压的状态下学习,身体里积压了很多的想要表达的东西,青少年在参与校外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这些活动进行释放。除此之外,在校外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并且各自小组之内都是具有相同兴趣的成员,这些具有共同兴趣的成员之间就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还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团体精神。
二、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今天,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下教育中的核心。在校内教育中受多方面的影响,无法深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校外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其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提供一些创新的活动,并且活动内容可以随时的调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创新,为学生创造一个培养其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的环境。同时青少年在参与到校外教育的过程中,这些教育的项目通常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并且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学生有非常大的积极性来参与实践。虽然校外教育中也有教师在指导,但学校的主体仍然是学生,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自身的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充足的自信心。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往往会展现出超前的积极性,并且思维也会变得非常的敏捷,在这种状态下学习的效率也会变得高涨。青少年在校外学习中激发了学习的自信,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主动,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有利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化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使当下的青少年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互联网的兴起为广大的青少年带来更多的娱乐以及更加宽阔的眼界之外,也带来了大量的有害的信息,通过没有地域限制的信息的广泛的传播,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都展现在青少年的眼前,鱼龙混杂的信息里面有对他们的成长有利的东西,也有对他们的成长有害的信息,但是当前的青少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分辨这些信息的好坏,同时这些对青少年的诱惑越来越大,也就出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所以当下对于如何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当下最重要的话题。校外教育的开展基本上都是在寒暑假或者课余的时间进行,是专门的针对青少年提供优越的学习、交流的环境,对学生的个人潜力的挖掘,对兴趣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提供一个专一的服务平台。并且这个服务平台是以青少年的兴趣作为吸引点,引导学生投入到积极健康的教育中来。在这个平台中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的范围内自由的发展,不仅仅可以提高其特长的技能,还能够在学习、交流中形成高尚的情操,以及提高其道德水平。同时通过对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公众活动的参与,就可以将教育与道德文化联系在一起,不仅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合作精神,并且可以增强自信心,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树立坚强的意识,为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舞蹈,作为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体现着生命的律动,描绘出人类的精神内涵,通过艺术家从生活中提炼加工,精以构思创造出真、善、美的动感舞蹈形象,激发人的情感活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在产生愉悦情感的同时,净化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产生教育的效果。舞蹈作为表现美的独特艺术形式,占据着社会文化中无法替代的位置。
舞蹈是美的艺术,它是通过对人体动作的艺术处理来表达的思想情感,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展现人们美好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技能和理论,而且可以塑造学生健美的形体,更重要的是舞蹈对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艺术气质等方面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
青少年舞蹈是以人体为工具,通过人体动作的词汇,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动态艺术。其动作更为欢快明朗,它包含了青少年天真、活泼的一面,蕴涵着青少年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舞蹈教育对青少年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等,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代替的积极作用。我仅结合自己从事舞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
在基础教育中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道德品质,这些内容对于思想在形成期,知识接受能力有限的青少年来说,仅仅依靠教授、书本宣讲是不够的,这时,舞蹈这种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可以发挥其作用,把社会鼓励的,宣扬的学校的好人好事等道理。通过舞蹈语言进行加工,用美的形象表现出来。而把相反的内容用丑的形象表现,发挥舞蹈语言生动直观的优势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和意识联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我们教育学生要有爱国主义思想,可以通过舞蹈课,给他们欣赏一些表现爱国主义行为的舞蹈,把爱国英雄作为美的具体体现进行赞扬,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由于这些形象具体生动,本身带着情感性和趣味性,能够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无穷的乐趣,既满足了学生的审美心理,又能够影响和教育学生思想道德。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它的材料和工具是人的身体。它的艺术形象是通过人体有韵律的运动来塑造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本训练和体质的增强是在刻苦练习的基础上获得的,思想品德要在训练过程中磨练,才能产生质的变化。枯燥无味的训练对学生意志品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学生只有在训练中坚持下去,其意志品质的质变才可能产生,并通过反复实践和积累,不断扩大和巩固质变的效果。舞蹈也是一门整体艺术,青少年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对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此时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就得到了培养,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二、舞蹈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舞蹈美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经常鉴赏和谐的线形结构,能够有效地刺激促进人的视觉感知的健康发展,从而为获得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有力条件。形象思维能力在人的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具有从原有的形象创造出新的形象的举一反三的特点。在普及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加深,学生的逻辑思维活动也逐步进入了活跃状态,舞蹈是以运动人体为传情达意的媒介的视觉艺术。运动的人体无疑是人的直觉力、创造力、想象力最典型的体现。所以,直觉与想象作为人的审美能力的表现,不仅是艺术创作与欣赏中带有本质性的东西,而且也是体现人的能力时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在学习中起的是一种凭借直观现象的模拟和类推的作用,从而使人的思维具有“发散思维”的性质。因此,舞蹈对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直觉力和创造力,开发人的智能,具有重大作用。
舞蹈非常符合青少年的行为特点,也很符合他们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通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在青少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对舞蹈的感受,完成了从平面形象到立体形象的升华转换,培养了形象思维,训练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们的感知、联想、想象等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智力发展。 三、舞蹈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
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有助于提高青少年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青少年的骨骼发育,增强他们的消化机能,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受过舞蹈训练的青少年,都有仪表、举止端庄得体的特点。这会使他们乐观向上、充满自信,为他们以后以大方得体的举止待人接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舞蹈训练的青少年,能让人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一代新人挺拔向上、大方活泼的形体和开朗的气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感知
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他们提供和构筑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的空间。舞蹈以它独到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使青少年习惯于热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憎厌一切假、恶、丑的行径。可通过舞蹈的具体形象来认识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从而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在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发挥青少年舞蹈教育在培养健全的新一代外形与内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舞蹈能培养人的气质,使人形体健美、美化人的仪态。受过舞蹈训练的人具有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形体和仪态。一堂好的舞蹈课,就是一次美的熏陶,各种文艺节目排练和演出,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都有能力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丰富感情,让学生在舞蹈的艺术宫殿里体验人生的哲理,情感的转折,理想的追求。当这种体验达到高峰时,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使青少年感受美理解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舞蹈的形象的熏陶和感染。
总之,加强审美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是德育在舞蹈美育中渗透的重要环节。
五、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是培养青少年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重视思维过程,强调青少年通过自己的思维操作获得知识。要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舞蹈思维品质的优化。我们采用启发式程序教学,做示范、类比启发,引导学生想象,使其能够依据教材及教师提供的录像、图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资料,自主地学习舞蹈知识与技能,转变了原有的学习观念,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中国舞蹈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历史轨迹和人文环境。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高校舞蹈艺术教育行为,能够作用于青年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调节青少年正确的情感和心理,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气氛。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由普通高校舞蹈艺术教育来承担。可以说舞蹈艺术教育担负着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具有正确审美观的人,以及保持人性的完整,使人和谐自由的发展。
舞蹈教育使青少年在接受舞蹈艺术美的熏陶中逐渐具备较好的人体美的基本素质,获得协调动作的基本能力,领悟舞蹈艺术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舞蹈教育教学活动为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了生动、广泛的舞台,为提高青少年的艺术修养,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情操对培养良好品行、意志及良好的舞蹈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设舞蹈课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在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 上海音乐出版社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自治区教育委员会师资管理处
校园文化活动指导(音乐舞蹈) 海南出版社
高校舞蹈美育课程设置构想
在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后,我们基本明确了博物馆应该在培养青少年 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上下功夫。那么博物馆教育到底应该居于怎样的地位呢?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组成部分,在它的服务对象中,学生是占很大比例的。因此,博物馆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也可以起到与学校教育不同的教育效果。把两者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也是两者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找准这一清晰的定位,博物馆教育就应始终围绕学校教育的才能更好的做出相对应的措施。
二、目前弊端
近几年,博物馆在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但是,依照素质教育的思维方式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对于博物馆工作者而言尚没有更多的先例可循。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也还是个空白。所以弊端就显而易见了:
1、理念模糊,针对性弱化
博物馆对于青少年教育理念还未完全形成,理念的模糊造成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弱化。目前我国博物馆对为何开展、如何开展此类活动的基础研究较少,总体上还未改变展览、讲解代替教育的现象,未完全建立指导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理念。[3]理念的不清晰会造成博物馆工作者在制定相应的措施时,大多采取了单一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具体效果可想而知。博物馆陈列展览存在一定的误区现在看来是普遍存在的了,无法提供青少年感兴趣的信息,很难激发兴趣,自然就留不住青少年的脚步。
2、短、平、快的模式,形式单一
青少年在实际的参观中,博物馆文化大多是一种直接呈现式,根本没有机会去发挥他们的素质潜能,整个参观和学习过程处于短、平、快的相应节奏,流于形式的简单教育往往达不到素质教育预期的效果。
三、架构双向通道
博物馆要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手段,加强同学校的协作,架构两者间的双向通道。
1、用调动架构博物馆与青少年的通道
(1)充分利用陈列展览。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核心,因此,充分利用陈列展览在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其重要性。在展板的表现形式、内容的编排、语言的描述等方面考虑青少年所在年龄段的心理,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兴趣。
(2)主动与青少年见面。博物馆更要积极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以老师和学生喜爱的形式向学校宣传、以独特鲜明的形象引起师生的注意和兴趣,进而在校园文化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经常开展与学校的活动,以展览、辅导、文化精髓授课等形式深入学校,将博物馆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2、以参与架构青少年与博物馆的通道
参与是青少年对博物馆的最大兴趣点。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但是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这说明让青少年参与并实践,记忆效果就越好。因此,应尽量引入互动、体验内容,[4]博物馆要激发起学生的吸引力,让他们的整个参观有了一种充实愉悦的感受。[5]
(1)参与到布展中。博物馆不是静止的,也需要关注社会以及青少年所关心的问题,适时对展览内容加以补充,引进富有特色的临时展览,尤其在学生放假期间,可以让青少年参与到展览中,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同时,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提高教育针对性。一段深入浅出的讲解词,可以有效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个和蔼可亲的讲解员可以使之产生对博物馆的亲切感,从而增强讲解的教育效果。[6]
(2)参与各类活动。博物馆应该开展各类青少年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2015年国家博物馆与北京史家小学共同研发的新课程《汉字的起源与统一》,以双师授课的教学模式,让讲解与青少年动手参与相结合,刻甲骨、铸金文、写小篆等活动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3、完善机制,保障双向通道
一、背景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化,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切合社会趋势逐渐在各地成立。校外基地的逐步完善和建立,成为了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在校外基地的蓬勃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单单凭借各地的校外基地本身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并且校外基地在教学资源建设上受时间、场地、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局限。如何为青少年提供更为规范的服务,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同人防、环保、交警、公安等部门通力合作,开拓更为丰富、更切合青少年生活实际的实践资源,成为各地校外基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共建模式的共赢共利
校外基地同相关单位间的共建,将产生有利于双方的共赢局面。
1、校外基地方面。校外基地在共建中拓宽了实践资源,壮大及规范了师资队伍,对于基地场馆建设也有着深远、积极的意义。
2、共建单位方面。共建单位如交警、公安、人防等部门都有着针对青少年进行业务宣传的工作需要,由于基地的阵地作用,相比原先同各学校的共建、宣传教育进社区等形式,与基地共建的模式可以将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得更加集中、受众更广,且效果更好。
三、实践资源的共建
1、请进来——场馆及专题教室的建设。形成各领域的专用场馆及教室,一直是校外基地的梦想,但是校外基地的场馆及教室建设,受到多重制约,共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共建单位将在资金、专业知识、设计、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
2、走出去——基地外实践场所的建设。在基地内建成专用的场馆及教室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参加社会实践的青少年“走出去”,在共建单位体验更加贴合社会实际的实践模式。如参观监狱、工厂、污水处理厂、戒毒所等,在亲身体验之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师资队伍的共建
师资建设,对于校外基地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基地的教学同学校教育存在着诸多不同,且丰富多彩的实践科目要求教师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而共建模式的推广对于校外基地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培养一批基地专业教师。随着共建模式的形成,共建单位可以派出专业的工作人员定时、不定时地对基地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专业设备操作等方面的培训,这将极大程度弥补基地师资缺乏对应专业知识的难题。
2、打造一批共建单位的校外辅导员。在形成内部优秀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校外基地可邀请一批共建单位的岗位能手成为固定的校外辅导员,通过作讲座、上课等模式,相信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精湛的业务水平将为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添上美丽的一笔。
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同相关单位的共建模式已有各地校外基地进行摸索实践,希望这种模式对于规范基地办学、开展素质教育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一1993).英文版[DB/CD]
[2] 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素质教学 全民健身计划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加大对体育教育的重视,青少年的体育教育情况有所好转,但当前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的问题跟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有相当一部分矛盾,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很大程度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提升中小学教师体育教学实践能力,是新一轮教学改革下新的命题。
一、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
根据笔者对所在的地市7所中小学的调研情况表明,几乎所有学校都存在着“重科学教育、轻体育健康教育”的现状,从学校教师到学子,普遍存在弱化身体素质教育的情况。存在如此情况已久,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是教育组织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其次是体育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最后,家长和学子对体育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形成健康向上的体育氛围,家长不满足学生的正常体育需求,学生的正常体育爱好被遏制;缺少全员参与的体育运动平台;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学校运动场地不足,资金短缺。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教学要求
体育老师是体育教育的直接实践者和引导者,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现场素质教学水平,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关键。新的形势下,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体育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质
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明确自身责任和使命,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三)体育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三、对于解决体育教育矛盾的思考
为了有效改善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落后状况,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规程要求,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开满体育课,上足体锻课,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举办科学理论讲座,请模范体育教师做报告,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入领会体育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他们热爱本职,重教敬业。在业务上悉心培养,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举行教学观摩,开展优质课的评选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三)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工作相对辛苦,学校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来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评优、评先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职称评定设置岗位要考虑到体育学科的职称结构。对于贡献大、能力强、素质全面的青年教师要破格晋升,不拘一格地加以重用,使青年体育教师能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学校体育工作多做贡献。
众所周知,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作为艺术审美中最具独特美感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功能。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融多种学科为一体,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音乐、美术、服饰、诗歌、运动、生理等多方面的学科,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舞蹈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足以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一、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舞蹈绝不仅仅是由专业舞蹈演员呈现在舞台上的艺术品,更应该成为他们培养审美意识、表达内心情感、锻炼身体素质和提高精神素养的手段和载体。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著名舞蹈教育家、理论家吕艺生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舞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把舞蹈普及推广到广大青少年的身边,让舞蹈走进课堂,充分发挥这一艺术形式特有的美育功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舞蹈带来的乐趣,才应该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
1.舞蹈训练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舞蹈有着与体育锻炼类似的功能,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也是骨骼的生长时期。运动可以改善骨的血液循环,增加骨细胞和营养供应;另外,运动时所受的挤压和振动可以刺激软骨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从而使骨的长度不断的增加。因此,舞蹈训练可以显著促进青少年的身高增长。调查显示,同样性别同年龄的孩子,参加舞蹈训练的比不参加舞蹈训练的身高平均要高3~7厘米。舞蹈是全身性的运动,涉及到身体所有的关节和肌肉,却又不像体育锻炼那样激烈,减少了运动损伤的几率。舞蹈训练中的压腿、踢腿、下腰、伸展、跳跃等运动,对孩子的韧带和体能发展以及身体柔韧性、灵活性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舞蹈的本质内涵就是运用优美的肢体语言来讲述故事、抒感,长期对肢体的控制训练会大大提高身体的协调性,而动作的协调性则能够有力地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
2.舞蹈训练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生理机能
舞蹈训练可以通过运动和呼吸的调节改善心肺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冠状动脉得到很好的扩张,肺活量增加,机体供氧能力明显提高,从而减少患心脏病、高血压和上呼吸道疾病的危险。通过训练可以增加骨骼密度,增强了其抗压、抗折、抗弯、抗扭转等方面的性能。经常的运动还能使肌肉活动能力增强,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弹性、肌力和耐力都得到增强。舞蹈训练还会使青少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生适应性的改善,促进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功能的提高,改善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提高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同时使人精力和体力更加充沛,不易疲劳。此外,舞蹈训练对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健康运转大有益处,对儿童瘦弱、肥胖、挑食、营养不良等常见体质现象有明显的改善功效。
3.舞蹈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形体的健美和精神气质的培养
舞蹈是通过娱乐达到健身的最佳方式,持续的舞蹈训练可以消耗脂肪,使肌肉呈条形生长,达到形体美的目的。科学化、规范化的舞蹈训练有助于青少年身体各围度的均衡发展。研究表明,同性别同年龄的儿童,参加舞蹈训练的比不参加舞蹈训练的,身体各部位的围度测量指标要更匀称,关节的活动幅度也有相应的提高,而关节灵活性的提高,会使人的动作舒展而协调,姿态优美而端庄。此外,舞蹈训练还可以使身体变得挺拔,克服弯腰驼背等不良的身体姿态。系统的舞蹈教育在身体素质得到锻炼的同时,还会在美的熏陶下,展现端庄的仪表和高雅的精神气质,成为一个人内在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舞蹈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审美修养的提高
舞蹈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艺术之所以得到高度发展与普遍传播,正是由于它作为美育的最佳教育形式。作为综合性艺术,舞蹈与音乐、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门类发生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的肢体语言在音乐的节奏与旋律的氛围中才能得以充分的流露;舞蹈的造型、舞者之间的排列、舞者的化妆和服饰、舞美和灯光的设计等处处体现着美术的审美取向;舞蹈的编排、情节的设定、感情的宣泄又都是在文学的思路和想象中进行的。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舞蹈是最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所以,情感是舞蹈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也是舞蹈审美感受的动力中介。舞蹈这个审美媒介能够焕发受教育者的美感,在得到感官愉悦的同时感悟到世界美的真谛和意义,并超越功利意识,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5.舞蹈学习有利于青少年智能的提高
一个人的智能由观察力、模仿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诸多方面构成。而一切智能的基础最初都源于肢体的运动智能。通过手舞足蹈和对肢体的控制与把握,儿童的神经系统得到发育和健全,肢体运动智能的发展又促进了其它智能的同步提高,对学生的注意、观察、判断、模仿、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都有全面的推进作用。舞蹈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神经细胞获得更充足的葡萄糖和氧气供应,保证大脑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中获得充分的营养,能显著地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应能力和大脑工作能力,有助提高学习效率。经常参加舞蹈训练还是一种运动性的休息,能把因疲劳而降低的视觉、听觉感受力提高30%,使学生学习起来精神饱满,思维敏捷。根据多年的观察和家长的反应,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舞蹈的学习之后,注意力普遍更集中了,反应能力更强了,接受能力更快了,文化课的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6.舞蹈学习能够抚慰心灵,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完善
肢体运动和音乐是人抒绪、宣泄压力、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而舞蹈正是二者的完美结合。因此,舞蹈能够抒感、驱散郁闷、缓解肌体和精神紧张,从而稳定情绪,改善心境,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舞蹈虽然是优美的,但是训练的过程却是艰辛的,它对于舞者来说,是一次身体与心灵的历炼和超越。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没有遇到过困难和挫折。舞蹈训练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不经过艰苦奋斗是无法成功的道理。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每个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还能够从小培养他们自强、自信的个性以及团队合作与集体主义意识。相比其他活动,舞蹈教育在塑造青少年完善的品格、锻炼坚强的毅力方面作用更直接、更生动、更有趣,也更易于被孩子们接受。这正是舞蹈教育所带给孩子们最宝贵的财富。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和中小学入学制度、高考制度的影响,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真正、全面的素质教育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在国内的中小学教育课程中只有音乐与美术教育,舞蹈教育并没有真正走近广大青少年儿童。即使一些重视舞蹈的学校,往往在传统美育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习惯于把舞蹈教育依附于音乐教育,淹没了舞蹈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自身特点。在全国中学的日常教学中,音、体、美等所谓的“副科”经常被“主科”所占用,舞蹈仅仅被作为“兴趣活动”而且还常常名存实亡,在青少年学生中能接受系统舞蹈训练的更是寥寥无几。除此之外,舞蹈教育在学校的开展还依赖于稳定的、高水平的舞蹈教师队伍和必要的活动场地,并且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排练和演出费用。显然,大多数的学校不具备上述舞蹈教育所需要的软、硬件条件。所以爱好舞蹈、愿意参加舞蹈学习的孩子只能选择到校外各级青少年宫以及各种单位和个人举办的舞蹈培训班学习。由于没有统一的相关部门来领导,师资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选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一些团体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把舞蹈教育当成了赚钱盈利的工具,唯利是图,误人子弟。在舞蹈考级、升学、评优和一些家长虚荣心的驱动下,本应作为素质教育的舞蹈教育却普遍出现了成人化、专业化的现象,拔苗助长般地片面追求高难度高技巧,演出服装道具奢华攀比,功利性和目的性太强,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和目标。
三、如何让舞蹈教育在广大青少年中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
普通中小学生的舞蹈教育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是不同于培养专业舞蹈演员的非职业舞蹈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应是培养舞蹈家,不应是单纯传授技艺,而是培养具有一定舞蹈知识、技能和鉴赏水平的普通人。他们也许不能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但却可以在将来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成为舞蹈艺术高水平的欣赏者、传播者。舞蹈教育带给学生的那种与美、与身心健康永远相伴的生活方式会令他们享用一生。
1.更新教育观念,把握舞蹈教育的素质教育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的舞蹈教育受专业教育、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注重结果评价,偏重技巧的训练,普通青少年儿童的舞蹈教育沿用专业舞蹈的教育方法,以“基本功”训练为教学的重点,模仿教师的技巧成为舞蹈课的主要内容。儿童天生就是舞蹈家,他们活泼好动,听到音乐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所以舞蹈教育应面对全体孩子,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舞蹈带来的快乐。舞蹈教育面对的是不一定有良好形体条件的普通少年儿童,只要对舞蹈有兴趣,乐于用肢体表达情感的孩子都应该是舞蹈教育的对象。因此,在舞蹈技艺方面应以舞蹈的基本要素、基本动作训练为主,突出动作的协调性、韵律感和感情的表达。高难度的技巧需要一定的年龄、身体条件和训练时间的保证,应量力而行,不能作为青少年舞蹈教育的主要追求目标。
2.舞蹈的训练内容要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青少年的舞蹈教育面对的是从小学到初中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因此,舞蹈训练的内容一定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依靠科学的训练方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摒弃拔苗助长式的功利化做法。比如,欧美国家经过科学研究,规定8岁以前的儿童不能进行伤筋动骨的基本功训练,因为这时候孩子的骨骼等身体条件还没有发育好。所以这个年龄段的舞蹈训练需要考虑的就不仅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还要适合他们的身体条件。再比如,每个孩子的自然条件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天生软开度就好,有的天生乐感好,有的天性机灵很会表演。所以如果一味追求共性化,不注意个性化教育,会抹杀孩子的自然天性,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应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和展现。
3.在教学中注重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
舞蹈教育是为了改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所以,除了通过舞蹈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端正行为举止、提高审美能力外,还应该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将文化、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知识融入到舞蹈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了解多学科的知识。舞蹈教学尝试融入多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舞蹈的本源――舞蹈来源于社会生活,来自于人们的知识见闻和思想情感。学生通过学习舞蹈,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综合能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所以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良好的途径之一。作为普及教育的青少年舞蹈教育,应转变“重技艺、轻创意”的倾向,不仅训练学生如何表现美,更要培养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热情,以启发式教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长期以来,校园舞蹈作品都是由教师创作的。我们开展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用自己的肢体来表情达意,应提倡学生的本能反应,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都有可能创造出独特的作品。所以教学中应经常安排舞蹈鉴赏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和表达力,继而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创编,用他们自己的感受来支配身体,产生出属于自己的舞蹈表现形式。而只有当确实是出于学生之手的,表达了他们所思所想的,反映了他们生活的舞蹈作品的出现,哪怕是质朴的、稚嫩的、不完善的,也足以能够说明艺术教育的成功,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4.专业化的师资水平是开展青少年舞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青少年的舞蹈教育是一种不同于职业教育的非职业舞蹈教育。专业的舞蹈演员、舞蹈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还不能算是称职的青少年舞蹈教师,因为他们往往习惯于将职业舞蹈教育的做法应用于普通孩子的舞蹈教育。这也是造成目前国内青少年舞蹈教育专业化、成人化现象的原因之一。因此,一名合格的青少年舞蹈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规范的舞蹈功底之外,还应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系统教育知识,认真研究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虚心学习,增加交流,开阔眼界,潜心研究,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上接第3页)5.规范各类舞蹈比赛和舞蹈考级,树立正确的教育导向
舞蹈比赛和舞蹈考级是肯定舞蹈学习成绩、检验舞蹈教育水平、促进舞蹈交流和发展的必要方式。舞蹈赛事的导向非常重要,它关系到舞蹈教育能否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并达到应有的目的。中小学生的舞蹈比赛应属于非职业比赛,评判标准更应从素质教育的目的与舞蹈的本质意义出发,从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对舞蹈主题的解读、肢体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技巧的运用,动作的美感,服装道具的设计等方面做综合的评价,而不应片面追求场面的宏大、服饰的华丽、技巧的攀比,杜绝专业化、成人化的错误倾向。
舞蹈考级也是目前国内评价学生舞蹈学习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受经济利益的趋势,舞蹈考级的主办单位不一,内容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普遍的问题是舞蹈技巧水平的高低大都成为定级的标准,而是否能够正确地理解舞蹈主题的内涵、是否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肢体语言、是否能够恰当地传递真情实感等学习舞蹈真正必需的素质却没有被很好地重视。所以,严格规范管理舞蹈考级的主办单位,科学制定评定标准,透明公正地执行评判制度,是青少年舞蹈教育走向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
四、结论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优势,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要让舞蹈教育切实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必须清除功利性的学习和教育动机,杜绝专业化、成人化的教育倾向。首先,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要深刻理解舞蹈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并引起他们的重视和支持;其次,专业素质高、懂得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师资队伍是舞蹈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健康普及的最重要保证;另外,各种比赛、考级的规范管理和科学评价是舞蹈教育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吕艺声.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陈白桦,陈杨.中美中小学舞蹈教育的特征与差异.舞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