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高一地理导学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7 17:19: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一地理导学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高一地理导学案

篇(1)

一、精编导学案

1.导学案编写原则

面对一轮复习的夯基压力,在导学案的编写上以教材为模本,以课程标准为框架,以六中文科生的地理程度为背景。从一根根特征性的经线、纬线的定位,到一个个区域的位置。从宏观的范围,到微观的区位优势。从自然地理特征的气候、地形、河流、洋流,到社会经济特征下的交通、人口、劳动力、城市分布。编写原则牢牢把握在突出细节,狠抓基础上。

2.导学案的编写层次

鉴于班级内部差异和年级内的班级差异,在具体编写习题时,既不能为了学习吃力的学生和狠抓基础的目的而放弃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也不能单纯为了拔高而摒弃掉基础。所以在题目的设置上就注重层次性,由易到难,由熟悉的问题拓展到相似问题和相关问题。从前面的熟悉教材知识、地图内容,到后面的填图、定位,再到后面高考原题的链接。

二、自主学习课的掌握

1.不同课型的自主学习课上法不同

老师在上自主学习课之前一定要做好设计,自主学习课绝不是发下导学案,让学生做这么简单。

要根据所上课型的不同进行计划。比如基础复习课,让学生自主学习40分钟,只给5分钟讨论交流的时间,自己做时要求绝对安静。如果是能力提升课,一般让学生做25分钟,剩余20分钟,学生讨论交流,可以在小组内,也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结答题方法。

2.不同班级的自主学习课

高二年级有A班和B班之分,自主学习课在A班和B班的自主学习中,对A班的课堂,关注他们自主导学案上留白的部分,关注他们存在共性的问题,为未来的展示课预设问题,而对B班,我则不得不注重观察学生是否在完成我布置的导学案,是否带齐了课本、图册,有没有趁讨论聊闲天悄悄玩手机、看闲书,打瞌睡的。B类的三个班里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不得不在停下来解决某个小组问题的时候,不停关注其他组的动态。

3.调整自主学习课的长度

自主学习课一般为一课时,但当复习课内容多,知识点多,识图难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课的难度和容量,适时适量调整自主学习课长度,比如在世界地理的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自主学习课中,需要2个课时。就是放下进度,保证质量。教师要敢于调节,不要拘泥于形式。

三、展示课关注细节

1.展示课要敢于舍弃

学生在上展示课时,尤其是情景设置上,往往为了求新求奇而误入歧途。一旦我在课下了解到这样的情景设置,我就毅然舍弃,然后向学生解释舍弃的原因,以绝后患。对于孩子们写在后黑板上的各组问题,课前教师要提前加以甄别,对无价值和无意义的无效问题要告知学生,勇敢舍弃。

2.展示课到底谁来展示

展示课上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提前预设,如果能够做到,就不会在展示课上浪费时间,教师要自己做展示。而对于学生千方百计在参考书上得到的答案,在他展示后,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质疑,进行发问,一追到底,消灭这种为了答案而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知其果,更要知其因的学习习惯。

3.展示课上慎用表扬

教师总认为好的孩子是表扬出来的,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我要说的是表扬要慎重。总是吃到的糖果会让人倒胃口,所以教师要适度、适时的表扬,表扬不能泛滥。

四、课后的反思有利于师生的共同进步

1.教师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教师及时做出课后反思,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的优缺点,有目的的对一些学生进行课下抽查,对知识点的框架顺序及时进行调整。反思是必要的,尤其是教师对未来课堂的把握更为重要。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课堂上出现了“导学案”的身影。它将我们的“讲堂”变为“学堂”, 其实质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有效运用“导学案”不仅能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发现、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 导学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由于大多数中学生从小就习惯了老师来“喂”,缺乏自己找“食”的意识和能力,而地理受一直以来的“副科”影响,就更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地理课堂的力不从心或置之不理是很常见的。笔者对某校高一地理进行了一学期的调查,发现地理导学案的使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学生方面

(1)用时找不到:导学案经常会提前一两天发放,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自学预习,而现实是一到上课需要时,不少学生的导学案就会半天找不着,严重影响课堂的顺利进行。因此,笔者建议导学案在每次地理课前下发,因为能够提前预习地理的学生实在太少了,我们老师须认清这一基本现实,设计出优秀的导学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消化;(2)运用方法不恰当: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只会跟随老师机械地完成导学案上的任务,不会多想更不会多问,其自身能力的锻炼就无从谈起。因此,课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导学案使用的意义和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它不是一张简单的练习纸,如此久而久之学生便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从根本上避免了形式主义的“学堂”;(3)单页纸的学案常常会丢失:导学案通常是分课时的单页纸,由于学生的忽视、保管不善等原因,课外导学案经常会丢失。因此,为了便于学生今后的复习和回忆,笔者建议由老师给每一个人建立一个“地理学习档案袋”,收集学生的学案导学以及各种课堂作业和师生评价。

1.2 教师方面

(1)学案形式结构单一和固定:有些教师所设计的每课时学案都是学习目标和知识概括、问题讨论和练习题的堆砌,所有课就成了一道道的固定程序,对学生来说毫无新鲜感和趣味性;(2)将导学案习题化:有的课堂就是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热热闹闹的“活动”,或者留在课后作为课后练习作业;(3)“拿来”的导学案:有些教师的导学案直接从网上或同事等其他地方拿来,并未进行必要的修改就直接下发和使用。

笔者经过与部分地理教师的交谈发现,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有些教师并未深刻理解到导学案的实质,觉得毫无意义。尤其是一些老教师认为上课就应该规规矩矩地按传统方式上课,把课堂搞得那么花哨对学生掌握知识没有如何帮助;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能够理解导学案的精髓,虽然他们想极力上好每一堂课,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有时不得不使导学案流于形式化。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笔者建议各位教师:(1)导学案是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和锻炼能力的一种载体,因此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考虑是否利用导学案,而不是每节课都利用导学案;(2)利用导学案的教师须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出优秀的导学案使它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是借助网络等方式直接拿来就用。无论何时,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都无法被替代。在利用导学案时,教师需时刻关注学生,主要从学生情绪、学习方法、重难点和评价反思等方面来进行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2 有效使用导学案的五环节

(1)情境导入:此环节设置精当的导语或创设适宜的情境(以视频、图片、小故事等)导入,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目标。例如,在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之初,教师可先提问“鸡蛋分几层?”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借机激发学生思考“那么我们所在的地球的结构分几层?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本环节重在导学生情绪,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探究做好心理准备,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2)自主探究:此环节学生先自主学习, 尝试完成导学案上的探究性问题;再让学生小组内合作讨论,解决各自的问题和共有的问题;教师则在教室巡回走动密切观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方向并加以指导。本环节中,教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更好的方法学习和对重难点的认识。

(3)全班交流:此环节教师组织各小组或部分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以及困惑,鼓励全班一起积极地讨论和解决遗留问题。例如在高一地理“大气的垂直分层”时,将全班学生按组别分为四组,其中三个小组分别研究“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特点”,最后一个小组作为裁判对以上三个组的研究成果提出建议和意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本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敢于表达自己意见想法的能力。自主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而且容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能力,教师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4)精讲点拨:此环节是教师利用导学案,发挥其主导作用最关键的一步。教师抓住问题要害,层层递进或一语道破天机让学生恍然大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此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图画、视频等多媒体更形象地解释抽象的地理问题,使学生有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总之,教师要采取让学生最容易接受和理解并且严谨科学的方式,带领学生解决和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此外,教师还须同时板书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及重点内容,再次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

(5)检测反馈:此环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经典练习题, 教师抽样或学生交换批改,及时反馈和评价。教师可以经常安排一些地理谜语或者脑筋急转弯等趣味性题目,让学生抢答并对积极回答的同学予以口头表扬;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部互评等方式评价,这样能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使他们成功则享受成功的喜悦,失败则收获失败的教训。此环节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保持对地理学习的热情,更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

课堂上的有效使用导学案不仅有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地理知识和培养了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他还处于起步阶段,践行导学案在目前有很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地理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日臻完善,使得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篇(3)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们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学”教学设计从以教为主转变为如何促使学为主由此,“学案”便孕育而生。

    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什么是优秀的教学?前苏联着名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家巴班斯基在他的《论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的研究特点》中对最优的标准提出这样的论述:“教学过程效果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该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达到最高可能的水平(当然,不能低于及格水平)。第一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遵守学校卫生学和相应指示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巴班斯基的这些教学最优化标准,对我们现在的教学仍然适用即教学有没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有没有长进如果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不到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或无效的。其次,教学效益必须考虑时间因素,从学生的健康考虑时间安排。效果被时间“除”即教学效率如果每个教师都占用学生的大量时间来获得教学效果,学生会不堪重负要有好的教学效率,需要师生之间的配合,有和谐的“教”“学”关系在教师认真‘教”的同时,要有学生积极、自主地学“学案”的使用就是为学生自主地学、系统地学建立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二、“学案”的界定和基本目标

    “学案”是教师编制的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导材料。“学案”与“教案”虽然都是由教师设计的,但它们之间有所不同:“教案”的实施者是教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依据。“学案”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的学习树料,它的最终使用者是学生。“学案”有利于强化学习主体的自我认知的心理体验,“学案”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结构的一种重要媒介。

    在教与学的一般关系上,教法高于学法,因为它既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又有着示范作用。但同时教法源于学法,教者应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制定教学策略,“为学习设计教学”(加涅语),并将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在操作层面上,教法既服从于学法,又服务于学法,教师的工作应努力地指向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学生的学习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向自己的学习过程,力求不断改变和促进自身进步的学习状态。

    现行的“学案”有很多种类型,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素质教育新学案》、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正在开发的“学案导学法”学案,还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专题学习网页”或“专题学习资源库”式的“学件”学案等。

    鉴于对地理教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学生状况的分析,我们提出的“学案”有别于上述类型我们把“学案”使用放在“教”之后,利用“学案”整理知识,认识地理知识结构,在自学过程中掌握分析、归纳、推理等一系列学习方法。因此,我们的“学案”是复习性质式的。“学案”其基本目标是:学生通过“学案”梳理知识结构,把握知识要点,拓展思维,综合联系,掌握一些地理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会学地理。

    三、“学案”的目标分层和设置要点

    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分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段,其中高一年段每周只有1课时的教学,是文科学生的选修课程,在此不多叙述下面主要从高一和高三两个年段分析教学目标和“学案”的层次。

    1.高一“学案”的目标与设置要点

    高一的地理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高一学生只有约15%向文科方向发展(高三应试考地理),高一地理主要教学目的以素质教育为特征,即初步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认识世界和我国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地理的基本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曰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待续发展观念。

    高一“学案”的目标主要有三层:(1)梳理课文,把握知识结构,把一些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2)加强对概念理解的思维训练;(3)拓展性学习。课文中陈述性的地理知识,通过综合、对比、分析,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案”中有一系列的表格和框架图,有利于学生归纳和比较地理知识,提高对地理事物和规律的理解能力“学案”中设置一系列以图为中心的思维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如果前两个层面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材料的话,那么拓展性学习则是在教材范围之外学生的自主性探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素质教育新学案》中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学案”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而我们对这一部分内容则是采取“无案”化的处理方式—不作任何指导,只要求学生把与高中地理教学的相关探究呈现给教师和学生,教师结合教学对学生提交的探究成果进行点比全国着名地理特级教师王树声曾指出:学习能力是什么?是知识加方法加运用!本“学案”的三个层次正是建立在对地理学科学习能力这种认识之上而设计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把“学案”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就变成子“学件”,即“专题学习网页”设计。当然‘学件”的设计与实施还受到教师计算机技术水平及软硬件条件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已经制作了《月球》的专题学习网页,初步尝试,较受学生欢迎。2.高三“学案”的目标与设置要点

    高三年级地理学习与高一年级间的差异是:(1)必须面对高考,是应试教育,知识的掌握很重要;(2)文科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学习能力较理科学生差,学习习惯也存在问题。所以高三的“学案”设置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按计划、分阶段学习,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高三阶段“学案”的目标主要有:“学案”设置的第一、二层次和相应的目标就是组织学生自学,把握知识结构,拓展思维空间。学什么、如何学,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树料,是地理教学内容的最基本载体。所以,“学案”的第一层次就是组织学生通读或自学课文。这部分“学案”以章或单元为单位进行,按课文次序,通过小型间答和填空题逐步进行。

    课文中的文字学生不会不懂,但其中的知识点、概念间的关系、知识结构不容易把握,“学案”在编写时要注意重点、难点的把握并设置难度阶梯,使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结构。

    在组织学生自学时,要设计好让学生如何参与学习,是看书、回答问题、发现问题、画图还是思考?通过这些途径或程序使学习者吸收必要的外部信息,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学习方法。

    地理知识结构的总结要把握这样几个方面:将某一节知识点的内容归纳出重点,分析几个知识重点的内在联系,如因果关系、平行关系、递进关系、对比关系等,找出连接几个知识重点的‘桥梁”,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知识结构图把它们表示出来。

    “学案”第三层次的目标是:理解高考对学习能力的要求现在,书店、书摊里堆满了各种复习用书,仔细翻阅这类书籍可以发现,这些复习用书质量不高,相互抄袭、模仿高考试题或抄袭高考试题的很多,有创新性的很少。为减轻学生负担,必须精讲精练而选编。各种练习题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组织高三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历年的高考试题是优秀的试题资源库,它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于是,我们“学案”的一部分就是对历年高考题的分章、分类和分析这些分类试题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优秀“学树”精讲精用这些分类试题,让学生从这些高考试题中体会高考“不变”的能力要求。

    高三“学案”第四层次的目标是:综合、整合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学案”通过一个主题或一个专题展开,打破教材学科体系的系统性,研究个别范例,解决关键性知识点、联系图采用归纳、演绎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学案”编制原则和运用策略

    根据以上分层目标,在“学案”设置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

篇(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43

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性和高效性学习。 针对高中地理这个学科而言,教师要在课堂高效性方面做出努力和探究,让学生可以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高中地理课堂往往是忽视学生的因素,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课堂的互动性。

下面我针对高中地理教学的高效性,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

一、高效课堂的特征

高效课堂显性标志应该是要有知识上的广度、深度,又要任务安排上的密度,以及对知识掌握的效度,它应该有信息量大、情感体验丰富、思维量高、学生又乐于其中的特点。它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知识的再生能力,主动、创新的学习力;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对知识本身的理解、运用,而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能力。

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率的新方法

1.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任何科目都是和时代紧密相连的,而地理更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尤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地理课堂须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地理知识,还应教会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地理知识。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要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就能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而教师在课堂上更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这种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把地理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性质、防御方法和关联性时,可选择利用当今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四川汶川地震来进行分析。首先,安排学生在课前查找这次大地震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拨、引导、总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在全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安排学生查阅汶川地震的有关资料,自己也要查阅和此次地震相关的资料,做到有备而来。

2.拓展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正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拓展其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学会学习。

把课前准备工作交给学生。为了能上好一堂课,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查书刊、剪报纸、看录像、上网搜索等。但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时间有限,我们可以把准备工作交给学生去做。在高一地理中关于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搜索信息,要研究就要有兴趣,有了兴趣就有动力。我在上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三部分内容:一是从古到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过程;二是人类开发宇宙的空间资源情况;三是在开发宇宙中如何来保护宇宙环境。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纷纷向我提出许多有关宇宙探索的问题。我将每个班学生都分成了三个研究小组,每组选一个课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规定小组长负责组内分工与合作,五天后汇报收集研究结果。接下来的时间里,各个小组收集、研究活动都开展的轰轰烈烈、热火朝天,有的搞调查、有的剪报纸、有的上网下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教学,各班级的同课题小组之间还可以相互进行图片文字等的交流。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有一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总是愿意花很多时间听自己喜欢的教师的课,因此,与学生关系良好的教师,其教学也较为容易,学生对这门课的积极性也较高。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增加交流,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并且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

三、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率出现的问题

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我们的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让教师不得不做出新的调整,时刻准备应对新的问题。

1.学生的展示过程中多了更多的质疑和对抗,经常会偏离教师所安排的环节和预设的答案,而这些偏离和对非预设答案的讨论必然要花掉课堂上宝贵时间,这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给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进度带来很大的挑战。

2.就是编制和使用导学案时遇到了新的问题,导学案的使用让我们忽略了对教材的研究。导学案所安排的问题过于专业,问题难度设置无梯度、问题情境无实在意义、内容安排追求面面俱到、学习目标设置过于依赖考试大纲、导学案设计与素质教育目标不相对应等等。对于这些,要努力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使己的教学不能脱离教材、脱离考试大纲,同时也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我们应该在保证教学进度、教学任务、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给与学生拓展的空间和思维延伸的时间,以学生为本,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那些看似偏离教学的答案所显示的学生的真正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真正“高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地理教学会随之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同时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模式也在渐渐发生变化,地理教师作为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树立正确合理的地理教学观,进行合理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者、知识建构者、愉快的收获者;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自我建构新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促使学生的素质取得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宏兵.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J]. 新课程(教研) ,2011(12).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125-02

地理学科知识看似零散,但有自己内在的认识规律。实践教育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实践是理论的最好践行方式。实践的实质是对学生行为能力的教育,使学生的言行与思想能够相互融合和统一,从而提升地理学科的学科素养。

一、学会阅读,运用图表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包含了图表的讲解。教师结合图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利于学生进行形象记忆。在图表的帮助下,学生也可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复习。教学中,教师在对一些地域、数据进行分析时,会使用图表进行辅助教学。图表优点在于将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和掌握所学知识点。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 2 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内容时,涉及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知识点。教师上课前需要设计学案,在设计中需明确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掌握形成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原因、掌握地域分异的变化规律。在讲课中,教师可分别介绍“大牧场放牧业”中澳大利亚、南非的大牧场,并且利用图表对课本案例 4 中关于“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知识点进行延伸讲解。

在讲解图 1 时,教师第一步,可先展示潘帕斯草原的整体地域分布情况,然后让学生了解大草原的气温温差、地形、人口数量等信息;第二步,教师可讲解具体数值;第三步,让学生根据图示对地理环境进行比较;第四步,教师对知识进行整体梳理。教师利用这种结合图表的教学辅助方式,令学生对地理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图表可直观的展示地理状况,但教师还需在实际教学中,深入讲解知识点。

二、仪器辅助,指导观察

实验仪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和手段。在仪器的辅助下,学生能在观察仪器的同时,联系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进行迁移思考,进而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常在课堂中借助仪器,指导学生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并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总结。

如在讲解“地球的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形象的讲解地转偏向力,教师可在一个不透明的小球上画一个虚拟的北极点,并且让这个点在球体中处于竖直向上的位置,再在球上滴上几滴钢笔墨水,让学生先观察墨滴产生的变化。教师可依照地球自转的方向,让小球自西向东转动,然后让学生观察钢笔水流淌的痕迹和偏转方向。学生借助实验仪器,可清晰地观察墨滴移动的痕迹,进而对地球偏转力有直观的概念。第二次,教师可以尝试反方向的转动球体,并挑选两位学生参与实验。地理学科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利于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动手试验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三、开展调查,整理报告

地理学科调查的内容较为宽泛。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疑惑,开展有针对性的实地调查走访,并形成调查报告。以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 3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内容为例。在实践课上,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以“家乡是如何发展的?”为主题的调查任务,并要求学生写一份实践报告。笔者所在地生产加工水泥、纸箱纸袋、皮革制品等产品。针对当地的情况,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小组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完成一份对家乡发展的意见书。在实际走访中,有一组学生调查当地的大头菜生产情况。调查前,学生可列出需调查的项目内容,如适合大头菜生长的土壤类型特点、大头菜生长需要怎样的气温、大头菜需要什么肥料等。该项调查使学生对家乡的特色农作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提升了调查研究的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调查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在调查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总方向,掌握学生研究进度,并及时提出指导建议,确保学生的调查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四、融入网络,提炼信息

互联网的普及给地理课堂带来了海量信息。但面对复杂的互联网信息,应如何教导学生筛选有用信息,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新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综合提炼的方法,将知识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建构,帮助学生将地理知识在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思维模式。

例如:在讲解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内容时,针对可持续发展这项国策,教师可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案例,将我国当前的发展战略与以往战略列举出来,让学生们对人口、环境、能源和资源等指标进行对比,阐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用性和必然性。在讲述环境时,教师可让学生列举我国在发展历程中曾出现的“重工业轻环境”的思想,并对比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全面改善环境”的重要理论。通过对知识c纵向与横向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信息的提炼能力需要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尤其是对刚接触这项教学方式的学生而言。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进行讲解和构建,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锻炼,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

高中地理知识点繁多,对知识点的掌握要求比较严格。如何能够更加综合、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农村地理教育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也将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陈 燕.基于实践活动的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2(5)

篇(6)

“讲练导”五环教学模式是福建省长乐市特级教师林华民所建构的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讲”是指精炼的讲解,“练”是指精准的练习,“导”是指精心的指导[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主要的任务是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将高一、高二时所学的三本必修课程冷饭重炒,而要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讲清主干知识,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讲练导”五环教学模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以必修一“地球运动”知识模块为例,地球运动是地理高考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在福建省高考文综地理部分,“地球运动”是必考的知识,每年必考2~3道选择题,分值占8~12分,这也是拉开考生分数差距的重要知识点。那在“地球公转运动”这一知识模块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讲练导”教学模式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实施教学:

一、知识讲解要精炼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虽说知识容量大,但毕竟是复习课,涉及的内容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多数已经学过,所以不可能再像高一上新课时那样铺开讲授,那样既浪费时间,课堂时效性又不高。笔者的看法是教师切不可“一言堂”,而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先练后讲,此时教师的“讲”是要“精讲”――精炼地讲,能少讲的不要多讲,能简单讲清楚的不要往复杂里讲,能让学生讲的不要教师自己讲,教师主要是讲清重点、讲透难点、讲明疑点[1]。

对于“地球公转运动”知识模块,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纲解读为:理解、掌握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变化规律,学会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进行实际应用[2]。笔者在课前先将自己的教案和设计的学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回顾知识,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然后完成配套的练习题。这样学生从知识回顾和练习中知道了自己的薄弱之处,会带着疑问、带着突破错题的强烈学习欲望来到课堂上听课,这样学生听课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强。

在课堂上由学生简要讲授基础知识,教师抓住重点知识展开精炼的讲解:

要点一: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1)通过“昼夜长短变化”的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掌握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要求学生进行口头表述和总结。

(2)要求学生在课堂笔记本上画出夏至日和冬至日的太阳光照图。

(3)引导学生小结昼夜长短变化解题规律:①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非直射半球相反; ②对称规律:a.同一条纬线上各点的日出日落时刻相同,昼夜长短相同;b.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即同一日X°N的昼长等于和X°S的夜长。c.当太阳分别直射X°N和X°S时,这两日同一纬度昼夜长短情况相反。③变幅规律: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④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要点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通过绘制板图(“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和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小结,其变化规律:①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3] ; ②同一地区一年内离直射点近时正午太阳高度大,离直射点远时正午太阳高度小(“近大远小”)。

以上通过运用视频、板图板画精炼地讲清了核心知识,扫清了知识的易混点,讲明了疑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

二、练习选择要精准

“讲练导”模式中的“练”是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口头训练和笔头训练。口头训练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形成初步概念、理解重要结论的基本训练。而笔头训练则是要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答题习惯[1]。在“地球公转运动”教学中,笔者将目标知识细化成具体的问题,要求学生主动开口说出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归纳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在课堂上进行笔头训练时应该以纸质练习为主,避免使用PPT展示,因为纸质练习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当然,我们这里说的“练”是要精炼,对练习题的选择要精准。

在选择练习题时,大多数人会认为在高三搞题海战术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但笔者认为,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做题效率不高。教师可以从近5年的各省高考题和近3年的各地模拟卷、一轮复习的配套练习和市面上的复习试题等多渠道入手,将有关知识点作为专题提炼出来,精选题目,还可以自己改编。精选的题目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和层次性,难易适度,适合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在选题上既要关注尖子生,也要关注后进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做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应用、巩固和拓展目标知识,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地球公转运动”课堂笔头训练中,笔者就精选了以下题目:

下图(图1)是某两日昼半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时①地正午日影达一年中最短的时刻

B.乙图时北京地区日出东北

C.乙图中④地昼长约为13小时

D.两图中①地和③地的经度相同,地方时也相同

(2)12月22日图中四地昼长由长到短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③②④①

C.④①③②

D.②③①④

读冬至日甲、乙、丙三地的正午太阳光线与夹角示意图(图2),完成3~4题:

(3)甲、乙、丙三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甲、乙

(4)下列关于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北向南的排序依次是甲、乙、丙

B.甲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小于乙地

C.此日后三地的昼渐长、夜渐短

D.甲、丙两地同处北半球

(5) 下图(图3)甲为北半球投影图,N为北极点,大圆为赤道,NP为日界线,NQ为经线,此时Q点正值日出,乙图为M地该日太阳高度变化图。求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A. 7.5°N 120°E

B. 7.5°S 60°W

C. 15°S 120°E

D. 15°N 60°W

(参考答案:1.A 2.B 3.D 4.B 5.D)

三、课堂指导要精心

“讲练导”教学模式中的“导”是课堂指导,包括指导、引导和诱导三个层次。其中课堂指导是基础,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具体指导,起关键性作用;课堂引导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引导和习惯引导,要高于课堂指导的层次;课堂诱导是教师创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以完成对学生学习信心、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的引导,是导的最高境界[1]。

在地理一轮复习教学中,从学生前期的学习反馈情况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好,练习训练时一般性的题目能够学以致用,但对稍难的需要转几个弯的题目就感到有点吃力,总觉得上课时老师讲的都会,自己做时却无从下手。而高考地理试题在有关“地球运动”知识模块的题目绝大多数是以图文资料题出现的,考纲要求考查学生根据图文资料获取、分析、应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在“地球公转运动”教学中,课堂指导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解题指导,精心指导学生最优的解题思路。指导学生应该审清题意,提取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分析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寻找链接二者的知识桥梁,从而解决问题,并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课堂精心指导上要追求做到指导的全员性、全体性、全方位性和快速性。

例如,在进行“笔头训练”时,1~2题组是考查全体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应用能力,题目难度适中。在课堂指导时,笔者动用了全体学生互帮互助的力量,以教师为主,地理课代表和学习小组组长为辅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员性指导。3~4题组和第5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实际应用,题目偏难,题目中信息量大,笔者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全面地从题意中获取信息,帮助学生捋顺解题思路。

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理顺了解题思路,掌握了解题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树立了学好地理的信心,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运用“讲练导”五环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必须要精确教学目标,严格控制持续授课时间,精炼讲授,将课堂归还学生,要将精选练习落实到位,与课堂练习同步进行精心指导,激励学生增强信心。

参考文献:

[1] 林华民.魅力男教师修炼36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篇(7)

高一年级是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一个关键时期,是初中进入高中的过渡阶段。学生进入高一年级后,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任务的增大,使得高一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和遇到了一些问题。因此高一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充分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及学生在地理学科上存在的问题,因“问”制宜、因“问”而教的选择适当的地理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角色转变期,为高二高三的地理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高一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存在哪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作为地理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对策?下面就这几方面来具体谈一谈。

1 学生地理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知识运用能力较差

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高一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却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学生普遍反映出一个现象:“地理课听着精彩,上课时也听的懂,可一做题就不会做了”。上课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反馈给老师的情绪和状态还不错,学生回答问题也比较积极,一旦让学生做题,其结果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相协调,往往是上课反映好,作业感觉差。

1.2 学习兴趣不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一门科目感兴趣了,才会有求知的欲望,才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但是大部分的高一学生表现出对地理课的不喜欢,上课看其他科目的课本,不会认真听讲,这一部分学生一般理科科目较好,对文科科目不感兴趣。

1.3 地理学习基础薄弱

目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新教材已经把知识点减少了许多,难度也相应的做了调整,但学生仍然觉得高中地理很难学。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普遍都觉得上课的时候跟不上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初中地理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使得他们跟不上老师讲的内容,更不用说理解运用了。

1.4 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学生步入高中后,觉得没有了中考的紧张和压力,离高考又有三年的时间,正是可以好好休息缓冲的时机,这些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2 学生地理学习问题成因分析

2.1 知识难度的增大让学生不适应

初中地理主要重视现象,学生知道结论就基本达到教学目标,高中地理则重视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理的趣味性下降,知识性增强。不管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高中的学习相对于初中其涉及的内容均有所拓展,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知识难度和深度的增加使得高一学生觉得地理难学了,不好学了。.

2.2 偏科心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想法,自然明显影响了学生思维与主观能动性。

2.3 知识衔接不当使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在这一构建过程中,学习者需要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和掌握新的知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教学中的知识“断层”,增加了学生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2.4 普遍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许多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而形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简单搬用初中的学习方式,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地理学科的特点更趋明显,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更加难以适应。

3 应对策略与实施建议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一系列谋划与安排,包括对教学事件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等等。教师要怎么样结合高一学生地理学习问题来实施教学呢?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

3.1 针对基础薄弱问题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加工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安排有效的教学活动。就高一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和知识运用能力较差的问题,教师在课前需要任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备课。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才不会让学生感到难度跨度大。

3.2 使用有效方法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学生不断体验学习的愉悦与成就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感悟自然、体验生活、体验学习,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直接兴趣。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间接兴趣。

3.3 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个学习过程应该由学生自己来学,而不是教师填鸭式的强迫,教师应明确自己是引导者的地位。在学习方法上教师要做到:创设情境,引导探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案导学,“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留有余味,切磋琢磨,培养学生课后巩固复习的习惯。学生在课后用更多的时间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将会自觉养成课后巩固复习的习惯。

3.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地理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教师应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加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互理解,逐渐改变学生对地理的错误认识,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地理。

总之,高一学生学习地理时必然会存在许多的问题,但只要教师能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热忱地帮助学生、鼓励学生,学生一定可以由不喜欢上地理转变成喜爱上地理课,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为高二、高三的地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张建伟,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