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教师的语言艺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之一。教学中,语言的交流在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因为教师不仅仅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有目的地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促进和提高学生进行接受教育的质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能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领略成功的喜悦, 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对于英语这一门语言学科来说,几乎所有英语教师的母语是汉语,因此,教学语言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至关重要。那么英语教师在语言艺术上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一、语言要规范,简练,富于逻辑性和美感
英语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讲课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语言的艺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需精心修炼课堂语言的艺术特色,像一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后,让回答一对一错的两位同学坐下时,分别用了“Sit down, please.”和“Sit down.”两句口语,一词之差含义不同,恰到好处,反映出该教师课堂语言的精练和准确。
此外,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body language”(体态语) 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教学语言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和新鲜感。比如学点洋腔洋调,注重语意与语境、语调与语速的配合。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将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语言的另一种美。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说英语的欲望。
二、语言要富有情感
“若要使人心动,必先使已动情。”在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必不可少。教师要说服学生、感化学生,必须讲究语言的丰富情感性,把握好语词的情感色彩。
语言的情感性有一定的技术参数。心理学家发现有的情感因语词刺激发生波动,造成皮肤血管收缩和汗腺的变化,导致皮肤导电率的相应变化。皮肤电反射强度即可说明语言符号的情感性效应的大小。由此证明,教师的语言艺术的情感性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教师满怀情意,单调的教学就能读得有声有色,学生听到的就不是枯燥乏味的单词、句子,而似乎是种深情的诉说。
英语教师语言的情感性一般表现在语调的平、升、降、曲四方面。“平”表示淡漠、庄严、悲痛和沉郁的感情;“升”,表示疑问、愤怒、惊异、召唤等语气;“降”,表达坚定、感叹、祝愿、祈求等情绪;“曲”,表示幽默、怀疑、调侃和讽刺和语意。
此外,英语教师语言情感还体现在语气的变化上,通过不同的声音和气息可以表达不同的语言。如“气徐声柔”,给学生以温暖感;“气满声高”给学生以喜悦感和激励感;“气短声促”给学生以紧迫感。
三、语言要有激励性
激励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感染力强,针对明显。教学中常常发现,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不少教师不是搭桥引导,而是另请高明;或者“恨铁不成钢”,语言中带有批评,语调上带有责备,情绪中带有烦躁等。这使学生遭受失败的体验,从而情绪低落,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未能很好地参与教学过程中。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亚里士多德也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教师要在课堂语言中善于给学生打高分,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斗志。
英语教师语言的激励特征主要表现在对比激励,赞美激励和夸张激励等方面。人比人,激励人。教师常在班上倡导比、学、赶、超的学风,比字当头,极富鼓动性,它能使学生心底的激情喷发而出,使一些纷繁难题峰回路转。此外,也可以用一些成功人士,如俞敏洪,马云等学英语的例子来激励学生。这种"比"就像一杆路标,激励引导学生朝着目标前进。除了运用对比手法来激励学生外,对学生的赞美也是一种很大的激励。曾经我的班里有一个学生英语成绩很差,对英语也很厌恶,但是他的英语书法特别漂亮。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说“XXX’s handwriting is very beautiful! We should learn from him.”并把他的作业展示给全班同学。没想到从那以后,他对英语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开始认真听课学习,成绩也一点点变好。从那件事上我意识到:教师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赞美表扬都很可能成为激励学生上进的巨大动力。此外,在适当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用超出客观事实的说法来表达、突出、强调某种思想,从而激励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出迅速的反应。
语言的魅力无处不在。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新的教育天地里,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努力修炼自己的语言艺术,让其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出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参考文献:
语言是人和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互相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对于教师来说,教师语言艺术,是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厚的知识积累,娴熟的教育技巧和超高的语言运用的完美结合。也是教师人格美、情操美和语言美的统一。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感化学生心灵的一种手段。一位谈吐优雅,风趣幽默,知识渊博的教师必定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这种影响会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的语言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和艺术,其语言表现方式没有固定的范本和僵化的格式,是让每位教师尽情发挥的创造性的语言行为。教师的语言艺术只有在不断地积累之间,在不断地锤炼之下,在不断地创造之中,才能活力常现、魅力常在,从而让我们的“育人之言”永不褪色。教师课堂语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有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它明确的教学目的,而教学目的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讲授的科学逻辑性。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准确性,就是对每个概念、原理、规律的阐述都必须在论点和论证方法上是正确的,并且能够准确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不允许滥用与科学不相符的简语,不使用含混不清的语句,不说无关紧要的话,从而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讲授内容;精练性,就是用词精当,言简意赅,干净利落,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逻辑性,就是对每个问题的论证、推导理由充分,步骤严谨,无懈可击,合乎逻辑地引出必然的结论;系统性,就是按事物发展的顺序,讲话有条理,头绪清楚,层次分明,不紊乱。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只有教师的语言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才能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否则就会导致概念不清或判断错误,推理上自相矛盾,既影响学生掌握知识,也阻碍他们智力的发展。
二、课堂语言的思想教育性
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授业”与’传道”是水融同时进行的,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同时,总是将自己一定的立场、观点、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建立,文明行为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也就决定了课堂语言在思想方面应具有教育性。教师应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内容,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恰当的进行思想教育。
三、课堂语言的生动艺术性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想讲好课、教育好学生,尤其要锤炼语言。
1.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不同于平常说话的特殊语言,它必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是把知识的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是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而是要告诉学生怎样才能获得知识的果实。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问题性,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由“此”想到“彼”、由“表”想到“里”、由“因”想到“果”
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也就是说,教学语言应追求张力或弹性美。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教师必须处处注意设疑、制造悬念,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思索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找出答案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去听课、看书、分析、思考,解除疑问。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意识得到增强,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获取新知识,掌握新内容。.设疑可在新课开始前新课开始前设疑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全神贯注地听课。如我在讲授完全平方公式时,让一学生出形如(a+b)2题,我迅速作答,其他学生利用多项式乘法作答,验证我的结果是否正确。学生还没算完,我已经回答出来。学生感到很奇怪,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带着问题听课。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教师语言的幽默诙谐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如果教师的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并能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最佳享受的高智慧语言艺术。教师语言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富有哲理,会给人一种无穷的回味,也能起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不过要做到语言的生动,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一下子做到的,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教
师的学识、性格,应该说在这一方面教师若不注意自身的修养和生活的积累,短时间是难以使自已的语言生动活泼起来。
3.能化抽象为具体
学生理解事物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而教科书一般是以抽象概括的语言叙述的,文字虽然简练,但缺乏具体形象和情节,很难吸引人。因此,教学要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刺激,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使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点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恰当举例,选用贴切、有趣的比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或讲解,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后易于理解。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样的内容有不同的老师讲解,学生会产生吃力或轻松的感觉,这就表明了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技巧的差异性。教师应避免枯燥平淡乏味的课堂语言。
4.应具有明显的节奏性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器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
教师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象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教师语言讲究音量、速度和节奏。一般说来,教学语言的音量、速度和节奏应以全班学生都听清楚为宜,过低,后边的学生听不清楚,过高,像高音喇叭学生会觉得刺耳,不舒服。所以,音量的高低强弱一定要适度,恰到火候。教学语言的速度也要适度,教学语言若能做到高低快慢适度,语调抑扬顿挫,跌若起伏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学生听起来当然会从容不迫,如听仙乐,越听越爱听。这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课中,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所讲的事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以收“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要想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就要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爱听、想听、会听。教师在课堂上可运用一些谚语、俗语、诗词、歌赋、顺口溜等,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如:在讲哲学的一些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风生凤”来说明规律的必然性;用“好钢要用到刀刃上”“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来说明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用“一锹挖不出一口井,一口吃不出大胖子”来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等等。使用这些俗语,烘托了气氛,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幽默性语言使学生从空间上、心灵上去缩短与教师的距离,把思想政治教师看作“快乐”的偶像和朋友,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好师生感情,形成十分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促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走向统一的桥梁。
二、准确性语言能提神醒脑,是指点思维的清新剂
政治课的理论性比较强,而且术语比较多,很多概念和原理的表述必须要准确,不能错误或含混不清,这样才不至于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出现混淆。如:在讲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时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有经济的支柱”,这里就有“主体”“主导”与“支柱”之分,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要准确,否则学生一定会混淆。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把学习上难懂的内容,联系实际,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准确地阐述。或幽默,或典故,只要启导得法,切中要害,定会令学生恍然大悟,由衷会意。思维混乱与困扰的背后竟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么学生就会及早回头,紧跟教学,如影随形,指向无限风光的险峰。
三、时代性语言能激发兴趣,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磁石
时代在发展变化,学生特点也在变,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课程特点、教材特点,让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如:在讲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的观点时,举“闭上眼睛就没有悬崖”的例子,经过分析可得出——面对万丈悬崖,只要闭上眼睛停止思维,就可以无所顾忌地“潇洒走一回”,再“拿青春赌明天”之后,“过把瘾就死”;讲人应该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时,结合现实中的一些人缺乏远大理想,只知道“一切向钱看”,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最好能知道一些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对学生的吸引力会更大。
学生的注意力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时代性的语言拉近师生间,以及学生与社会现实间距离,对学生的注意力起作用,首先是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无意注意;然后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为有意注意。作为政治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把政治课讲“活”,方式有许多种,但是最基本的是用准确性语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其辨清重点,厘清难点,带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愉快的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教学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的艺术性可大大增加教师的魅力。正确并熟练地运用语言,是执教的基本条件。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教材的主要内容呢?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谈谈自身的观点和做法。
一、亲其师,信其道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语言温和、风趣,则会极大地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产生极大的亲和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最佳的。记得有一名叫赵梦的女同学在一次实验课上因我说错了一句话脱口而出,“你傻呀?” 全班同学哄笑了起来,紧接着鸦雀无声,等着看这名学生的热闹,而这名学生平时听惯了别人的批评,摆出了―副无所谓的样子。当时我血往上涌,想立刻用尖锐的语言批评她来维护自尊,但是我却只轻轻地说:“老师接受你的批评,就是你的话太严厉了,差点让老师接受不了。”赵梦脸刷地红了,她没有想到我会这么说,于是深深地低下了头,满脸愧疚,其他同学也不再哄笑,而是敬佩地看着我,等着听课。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赵梦认真多了,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对老师的信赖和对知识的渴望,而我在同学中的威信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比以前更高了。我想,这正是由于我没有用尖刻的语言去训斥她,来维护自己的错误,而是和她平等的对话,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若一味地平铺直叙,必然很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更别提启迪学生的思维,陶冶情操了。结合学科特点,我有意把演讲的艺术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或高亢激昂;或和风细雨,在跌宕起伏中,给学生以美感。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这一节课中,我把食物的消化过程讲成一个科幻故事,把某个同学“变成”一个毫米大的小人,从口腔进入,开始“消化之旅”。把它在各个消化器官的所见所闻,用绘声绘色的语言生动地再现,学生如临其境,被深深吸引,结果这一节课的效果特别好,消化过程学生自己都可以总结出来,而且印象特别深。
三、简约流畅,准确严密
语言虽说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但它仅仅对听觉产生刺激,难免会令学生生厌。这就要求教师切忌罗嗦,用语要简洁、流畅。如引入新课时,我总是用最短的时间,利用谜语、儿歌、成语等引入新课,很快使学生进入求知状态。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因而教师用语一定要准确,注意俗语与书面语的区别,课堂语言必须要注意严密性。如在学习“生理卫生”时,学生往往会将手臂的上臂说成大臂,下臂说成小臂,教师就要适时地加以区别和强调;在学习“两栖动物”的概念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讲清“两栖”的真正含义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上(有些种类后又下水生活),用肺呼吸,而不是动物既能在陆地生活又能在水中生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包括的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教师准确形象、富有激情的语言,对课堂教学会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作用,把音乐与学生沟通起来,使语言艺术成为知识、心理和情感互相交织、互相促进的一种综合交流,进而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有声语言艺术
1.磨练基本的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主要指发声技能和修辞技能。发音用声技能主要包括:气息控制、语音辨别、音量把握、语调变化、节奏处理等。音乐教师无论是在教室上课,还是演唱厅指导训练,不但要求声音响亮,而且能熟练运用普通话。语调变化和节奏处理也是显示语言魅力的重要手段,应在生活口语的实践中注意观察、体会,注意轻重、快慢、抑扬顿挫的技巧,使自己的语言流畅、严谨,生动、形象。
2.做到课堂语言的准确规范,流畅自然
教师的课堂语言的正确性、流畅性也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在语言发音上,切忌夹带家乡方言。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要做到音色优美,我们可以借鉴声乐中的正确发声方法,通过训练、调节,不断美化自己的音质,使语言发音像旋律一样流畅,像歌声一样动听。标准的普通话和优质的音色会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美感享受,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印象。这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发音,为歌唱的字正腔圆打下扎实基础,还可以烘托出音乐艺术的美,使学生终身受益。
其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精确无误、流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等方面的正确与否。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理解、吃透教材,设计出既起伏跌宕、又有逻辑思维层次的语言,使教学语言明朗,句子结构流畅完整,文理通顺,语言丰富多彩,具有新鲜感。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把艺术语言以导语或解说等形式转换为文学语言,让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有充分想象的空间。
3.语言要精练概括,组织有序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该是组织有序的。高质量的音乐课,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组织有序、环环紧扣音乐逻辑、引人入胜的。以概括性的语言、精练的词汇引导学生,以期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否则将会破坏课堂中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破坏艺术表现力。
教学中切忌语言组织涣散、繁琐冗长,无目的反复和平铺直叙,内容东拼西凑、废话连篇、语无伦次。因此,为了避免此状况的发生,老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备课时认真的组织课堂语言、认真的揣摩每一句话,删繁就简、言简意浓、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既不能照本宣科,又不能嗦嗦、拖拖拉拉,使每一句话都达到精炼、概括的效果。教师的语言只有达到精而准,才能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体现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对复杂的理论理解透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其遨游于音乐的海洋。
4.利用语言的趣味性、生动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中的很多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章,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削弱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讲授时要发挥语言的无穷魅力,要善于从学生活动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对他们进行启发,或借助故事、游戏、影视、流行音乐等元素,或新奇变化的语言形式和手段,使音乐教育活动充满乐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如:教唱《两只小象》时,我们可以根据歌词编了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有一天,两只小象吃过晚饭,不约而同的来到小河边散步,他们走着走着相遇了,就扬起鼻子勾一勾相互问好,两只小象一见面就成了好朋友,又勾鼻子又握手,大家都夸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学习小象,握手并成为好朋友吧!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了歌词,还进行了德育教育。
5.课堂语言要亲切自然,有情感性,实现教育感染力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认为,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陶冶人的性情。虽然,它是以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生动的形象等特殊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但是,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也要有教育性。用自己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引起学生在思想、感情上共鸣,以感染学生。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要有情感性,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上得益,并且在思想情感上得到熏陶,用自己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引起学生在感情的共鸣;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富有激情和极大的艺术魅力,要做到像旋律那样优美,像歌声那样句句动听。朗诵歌词时,在语调、力度、速度、音量上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力求生动、悦耳。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情感去朗读歌词,对理解作品和表达作品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用坚定有力的、高昂、怀着爱国热情的必胜信心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使学生充分体会中华民族是伟大不屈的民族。用舒适、轻柔的语调朗读《小宝宝睡着了》,可以把学生带入温柔、甜蜜的情绪之中。
二.融合恰当、优美的无声形体语言艺术
音乐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优美的音色和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表达外,还应具备优美的形体语言。教师优美的动作和表情能达到出神入化的语意效果,创设美的意境,能达到师生心灵上的沟通,引发学生的共鸣。
1.肢体动作语言
肢体语言不仅可帮助教师表情达意,还可使教师利用学生肢体语言的反馈信息更好地“解读”学生。在音乐知识、技能的讲解和示范中,学生做出的点头、微笑或目不转睛地注视教师等积极的反应,都说明教师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求知欲融合在了一起。合唱时的指挥就是显而易见的肢体语言。除此之外,在教唱一首歌曲或者是欣赏一部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语言来传达作品的情感,以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例如欣赏《瑶族舞曲》时,教师的几个简单的瑶族舞动作,再加上相关的词语,就能使学生很快地随教师一起进入欢快的音乐氛围之中,并准确地掌握瑶族音乐的主要节奏。所以,教师必须善于把握好课堂气氛,正确地通过学生体态语言的反馈信息解读学生内心世界,以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肢体动作的运用一定要恰如其分,若是过于夸张或准备不够,就会导致喧宾夺主,甚至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眼神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也应会的一项本领。教师在音乐教学课堂上,要合理调控眼的视角、视域和视线,特别是视角应呈正视,这样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对我们讲”。眼神的积极作用可涉及音乐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如教师提出某个问题让学生给予解答时,不论答得对错与否,都应给以赞许或鼓励的目光,以激发起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师指挥学生歌唱时,要通过眼睛进行观察示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并用眼神来表达和暗示音乐情感的变化,提示声部的进入。
3.口型、身体姿态与表情
“传道,授业,解惑”中的“传”“授”“解”无一不借助语言。教师的语言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钥匙。掌握教学语言艺术,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笔者曾有幸听过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深深觉得于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半句废话。印象很深的是他在短短几句拉家常式的开场白之后,就开始正式上课。一开课,于老师就问:“课前读了几遍?”学生回答之后,老师紧接着说:“愿意读的举手!”有的学生举起了手,有的学生恐怕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手举起又放下。“停!”随着这声口令,于老师说:“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最了不起!手举起又放下的人失去了第一次读书的机会。举手坚决果断的同学读第一节。”话音刚落,那些因放下手而失去机会的学生后悔不已。于老师笑着说:“其余的人如果想读,要从第二节开始。”这简洁的开头,既直奔教学重点,又饱含哲理,让学生乃至每个观摩者都明白了一个常被人忘记的事实:机会在每个人的面前是均等的,只看你是不是善于捕捉。
二、灵活的启发性
现代教学提倡没有心灵距离的师生互动。这是师生相互交流与沟通的一种新方式,是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而不是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下被动做出的反应。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式才不会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迁移,才能有真正的自己的思维。只有有了自己的思维才会有自己的言语活动。
支玉恒老师在学生初读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之后揭题,学生读了一下课题,没有读出情、读出味。支老师没有直接示范,而是引导学生理解了“只有一个”的意思,然后深情地问:“这样的地球珍贵吗?请你们读课题,用你的声调和语气告诉我。”“再柔些!”三言两语的点拨立刻见效,学生读题的情真了、味浓了。
初读课文之后,支老师又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问题:“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读出来。”学生读后,听辨能力很强的支老师立即反馈信息:“真甜呀!像是抹了蜜一样!”“读得还不够苦!”“你读得真棒,我的心也被你读酸了!”独特的启发性评价语,无形地牵引着学生走进教材,品味那“无声之音,无形之像”。学生一次又一次用心地读、投入地读,读出意味、读出神韵、读出个性。课堂气氛变得既活跃,又富有情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独特的传情性
托尔斯泰曾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情感融汇在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之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和确切的认识,然后通过体验或想象,把内心的情感融进相应的教学内容,用艺术语言给教学信息穿上情感的外衣,叩击学生心弦,引起共鸣。师生只有心相近、情交融,才能建立起零距离的平等关系,才能一起步入文中的境界,徜徉于语言艺术的殿堂。
笔者听过这样的一节公开课——《她是我的朋友》。这位教师凭借她对课文内容的独特理解,设计了很富感染力的语言,带着学生走进小主人公阮恒的内心世界,感受阮恒愿意帮助朋友的一番心意与担心自己会死去的痛苦心情以及由此交织而成的复杂的情感。我还记得那一段抑扬顿挫的导读语:“小男孩静静地躺在席子上,一根针扎进了他的血管。随着鲜血的流动,小男孩的心也慢慢地痛苦起来,忍不住抽泣了一下。医生问他疼吗,他摇了摇了头,用手捂住了嘴。可是,以为自己会死的念头还在折磨着小男孩,不时的抽泣变成了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让我们把崇高的敬意送给这位可爱的小男孩吧!”这段话语震撼了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所有的人都屏住了气,整个会场是那样的静。一会儿,课堂上响起了师生们含情读文的声音。师生们已完全沉浸在文本的世界里。不用说,学生的灵魂得到了洗礼。
四、鲜明的针对性
1.2使用故事化的语言进行美术教学。在语文教育中,教师有时候会通过图像对比较难懂、晦涩的成语或故事等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也可以使用故事化的方法欣赏作品尤其是《清明上河图》等长卷叙事式作品。长卷图像作品,通常以叙事为主,把其分开欣赏时通常比较费力,如画家顾闳中把《韩熙载夜宴图》绘成五个情节放在一张画卷上,通过画卷,老师可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到主人公被大臣排挤、且不被重用的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与无奈,这样不仅你能让学生对画卷有一定了解,而且还能深入体会到主人公的心情,从而引起共鸣,进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1.3引用诗句,增强美术作品的意境。美术作品中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及丰富的艺术传统知识,如欣赏我国古代山水画时,应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的意境,各个时期的山水画都有着其特有的意境及风格,意境及风格不同,人的视觉感受也会有所不同,高职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及现代意识,和现代美术作品相比,古代山水画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作品。因此,为了便于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可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古诗词。根据相关研究可知,我国古诗词和古代山水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高职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对古诗词已有一定了解,结合诗句欣赏古代山水画,可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如欣赏倪瓒的《六君子图》时,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时候,画面景色会给人一种荒凉、萧条的感觉,但是引用诗句“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后,通过前两句,可使学生对画中意境有更深的感受,通过后两句,可使学生对作品所要表达的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及愤怒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可使学生对画家的艺术个性及情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从中达到共鸣。这样通过诗和画间的相互联系和对比,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1.4使用提问式方法进行美术教学。教师的提问在美术课堂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能力得到一定训练,而且还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培养与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多层次方法对学生进行提问,通过互动性的课堂使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如上园林设计艺术课时,教师可通过诗歌“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人。”让学生解释其中所描述的植物、亭台楼阁等美术设计元素、艺术画面及园林意境,然后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对园林设计的独特艺术形式进行讲解,又如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遵循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主景和配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通过提问不仅能使学生对学生对园林设计中的主景与配景的关系、植物配置的原则等有一定了解,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对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给学生讲解美术及园林艺术设计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就会带着求知心理主动认真上课,积极思考,从而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5运用幽默而富含激情的语言提高美术课堂的魅力。好的开始对成功的课堂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上课前应面带微笑并使用饱含激情而洪亮的声音和学生说:“同学们好!”此时,学生听到老师那么响亮而有激情的声音肯定也会大声地说:“老师,您好!”这样,通过师生间的相互问候,整个课堂都会活跃起来,学生会更投入地根据老师的引导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了让学生对美术构图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作业过程中,可让学生从中选出最小和最大的图画,然后让他们通过对比方式对这两幅画进行评价,从而加深他们对美术构图的理解;另一方面,对成功的课堂教学而言,风趣而幽默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能使学生从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启发,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当课堂中遇到特殊情况,如发现学生同桌之间或上下桌之间聊天或呼传字条,顿时心生怒火时,如果对学生大声训斥肯定会使整个课堂的气氛及教学效果都受到影响,于是选用幽默的语言对全面同学说:“如果老师像孙大圣那样会分身术,那么往后看的同学也听到老师讲课了。”这样大家笑过之后,不仅会使那两位学生渐渐回过神来专心上课,而且还会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并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1.6通过设置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欲望。使用巧妙的语言来设置悬念,可把学生引入到美术作品的求知情景中。对于许多美术作品,学生都没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于是在认知方面还有一定困惑。因此,上新课或对作品进行欣赏前,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困惑来设置悬念,从而使其在课堂中能够主动对作品进行深入探索。如对于《蒙娜丽莎》这一作品,很多同学对它的认知通常都是“她”迷人的微笑及神秘的身份,而对它真正的意义与价值却缺乏一定了解。此时,教师可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其作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明白时代性是其主要的意义与价值,让学生知道文艺复兴以前,神和宗教是人们绘画中最主要的题材,对于人本身则很少关注,《蒙娜丽莎》在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的人物作品,其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其不仅是对美术艺术的探索,而且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人类本身的探索。需注意的是,使用悬念的语言艺术引入作品时,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一定要新颖而又富有启发性;另一方面,反问句和设问句是悬念法导语中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语气的疑惑性及语速,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而不断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探索精神。
二、语言艺术在学生评价中的应用
2.1亲切的语言能使师生间建立良好关系。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使用比较亲切的语言,这样不仅能有利于师生间感情的交流及关系的和谐,而且还能使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友谊,进而可使美术课堂的教学更加高效。
2.2含蓄而得体的语言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平时表现,使用客观的语言指出学生的优缺点,在表扬学生的优点的同时,也要含蓄地指出其不足之处并给予相应的纠正方法。如:你画的很好,可是要注意审题,应分清主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2.3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一定增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与学生适当的鼓励与积极性的评价。当学生的美术作品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评价时,不仅能使其对学习更感兴趣,而且还能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激发其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传递和延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在师与生、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互相传递,多数是凭借语言为中介来进行的。教师传授的知识能否被学生所理解,关键在于他能否把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语言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信息。对于教师而言,没有任何一堂课能离开语言去表达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课堂教学语言既不是严谨的书面语言,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头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书面语言和灵活生动的口头语言的高度统一。大凡讲课受到欢迎的教师,其语言表达都充满了科学性、逻辑性、生动形象性、富有启发性和幽默风趣。正因为如此,孔子、夸美纽斯、杜威、赫尔巴特等教育界的泰斗们,无一不对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无论是满头银发的老教授,还是初出师门的新教师,无一不在追求着教学语言艺术的完美。本文将从声音和语词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语言的一些技巧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声音的控制艺术
课堂教学的语言,对于音量、音质、节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巧妙的对声音加以控制,对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对声音控制不当,不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更会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合理的利用声音,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 发音的技巧
讲课不同于闲聊,它要求音量灌满全教室,并且连续讲话的时间较长。有的教师不知道合理使用嗓子,不懂得发音的技巧,结果要么声音微弱,学生听不见,影响教学效果;要么扯起嗓子喊,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过分使用声带,造成声音嘶哑,损害自身健康。只有正确使用发音技巧,才会拥有响亮、动听的声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呼吸是发声的基础,“气息通过喉部声带的震动形成声音,再经过口腔和鼻腔协调合作产生“共鸣”,最后通过舌、齿、唇的协调动作发出各种音调,形成我们丰富多彩的声音。吸气是发声的准备,讲课时要求教师吸气多一些,吸得深一些。戏曲演员讲究“气人丹田”,就是在感觉上把气吸到小腹部,发声时总是感到小腹在用力。教师讲课虽不用这样的严格的要求,但尽量把气吸得深,声带才不易疲劳,如果讲课时感到胸部劳累,那就表明气吸得浅了,久而久之会损害自身的身心健康。
咬字不准,吐字不清,语言含糊,这也是教师讲课时常见的毛病。最有效的办法是经常进行朗读练习,选取精彩的文章段落,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朗读,有意识地注意字音的完整。最好能象曲艺演员那样,选两、三段绕口令,锻炼唇、齿、舌的协调活动功能,持之以恒便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第二、节奏的控制
讲课说话的节奏太快,是许多新教师易犯的毛病。主要原因由于教师精神紧张,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表面上看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教学效果却不佳。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语言的速度以每分钟90-120个字为宜。节奏过快,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学生的大脑对听取的信息处理不及,影响教学效果。反之,教学语言节奏过慢,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精神涣散,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与效果。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学语言的节奏应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要求等各种因素相适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越要相应地放慢讲话的速度,增加停顿;当教师要通过描绘一件生动具体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教师的讲述可以快一些,这样能较顺利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要通过摆出了几件事实,启发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一个科学结论时,教师的语言要放慢,给学生以充分的推理判断和思考的时;当教师在归纳叙述科学概念、科学结论时,要逐字逐句清晰准确,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和科学原理。
第三、声调的掌握
声调上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的变化,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语言技巧。合理掌握声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语音语调的变化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变化的语言则是导致学生疲乏、精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
提高音量、降低音量、沉默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一般地讲,教学中讲到关键点时,或需要强调突出某个问题时,可以提高声调,放慢速度;在讲一般性陈述和过渡性的内容时,可用中低声调交替讲解加快语速;当发现学生出现疲态时,应及时更变语音语调,以引起注意,重新兴奋起来。
短暂的沉默是教师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引起学生注意教学内容,激发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当教室内比较喧闹时,教师利用短暂的沉默,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比如,讲完一课的重点后停一下—然后再轻声地重复一遍。或向全班同学公开提出问题后,适当地有意地停顿,而暂不要求谁来回答。都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质量。
二.讲课的语词艺术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中国古代的教学论著《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讲课的教师,讲起来娓娓动听,引人人胜,不善于讲课的教师,则是平淡无味,使人昏昏欲睡。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先过语言艺术这一关。使课堂语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词准意切,通俗易懂
词准意切,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词语必须准确明了,不能含糊其词。有的教育论著中把其称为“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它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无误,必须精确地表达知识的内涵。对各种现象的描绘,对概念、定义规律的表达,都要做到语言词准意切,不使人发生歧义和误解。比如:有的教师望文生义,对概念的解释不进行细致的推敲,“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则”、“法人就是负有责任的人”等等,这些解释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N对传授的知识也不能信口开河,今天说一样,明天说一样,让学生无所适从。即使学术上有争论的,也应该给学生讲明白,我们取哪种说法,使学生心中径渭分明。比如:在《教育学》的教学中,讲到教育的起源这一问题时,就有劳动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等多种理论,教师应分别对其进行分析,指出其优缺点,什么理论最正确,应采取什么理论。
既有书面语言的严密精确,又有口头语言的通俗易懂,顺口悦耳,便于说、听和记笔记,这是对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我们教学的任务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材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听懂、学会、练熟。其前提条件是教师使学生听懂。如果教师的语言吞吞吐吐、词不达意,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莫明其妙,这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有些书面语,学生不易理解,这是极为正常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教师还必须把比较难懂的书面语言变成比较通俗的口头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这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词准意切,又要通俗易懂,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第二、亲切热情,文明礼貌
亲切热情,就是在教学中语言要有亲切感,充满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多鼓励,以宽为主,以严为辅;不能老拉着脸,板着面孔。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比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这时一般都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再比如:一个学生作文没有按时交,他告诉教师忘在家里了,这时教师可以对他说:“是啊,为了写好这篇作文,你一定花了不少心血,可惜今天不能看你的作文了。这样让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语言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语言对于教学,如同音响和旋律对于音乐,线条明暗和色彩对于绘画,动作和姿态对于舞蹈一样,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艺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少教师计算机专业知识扎实,电脑操作娴熟,能修理电脑,畅游网海,制作课件。可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为学生所认同。究其原因就是语言的使用问题。那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哪些语言技巧呢?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用词要准确严谨
教师语言的准确严谨,就是确切地使用概念、术语。特别是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在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记得在听一位教师讲课的时候,他把闪动的“光标”说成“小竖棍”,虽然形象,但不规范;还有一位教师在讲鼠标的移动时,满堂课都是“这儿”“那儿”,如果不是在机房里演示,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单击”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而“点击”是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才学、灵感和知识的结晶,是语言的调味品和剂,它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迪,愉悦情怀,沟通感情,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要避免平淡的说教,要化平淡为诙谐,增强语言的幽默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使教学过程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例如,在教授word中使用文本框插入竖排文字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则小幽默。有一个英国人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学。学了一段时间以后,他颇有感触地说:“你们中国人的祖先就是聪明,他们写的书是边看边点头,而我们的祖先写的书边看边摇头。”请大家说说看,为什么我们古人的书是边看边点头呢?学生回答:“因为古书中的字是竖排的。”教师接着说:“前几节课,我们输入的文档都是横排文字。在我们编辑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时,如果我们采用竖排文字,将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效果,给文档增添古朴典雅的韵味。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学习如何使文字竖排。”我发现通过这个幽默风趣的小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课堂的气氛。
信息技术本身缺少一种幽默,如果我们不注意这方面的语言,很容易将课上得平淡无味,就像在读软件的使用说明一样。当然,幽默的语言是教师灵感的发挥和智慧的结晶,是要经过长久的实践经验积累的。
三、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言之启智,发展思维
信息技术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抽象、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乏味,教师教起来棘手。讲授时,笔者用诙谐风趣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以“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概念的学习为例。为了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进行了如下教学:“同学们都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吧!”“看过。”“晚会上小品、相声、舞蹈等节目丰富多彩,直看得我们心花怒放。但是如果不考虑演员们的表演水平,还有什么因素使节目表演得如此成功、如此精彩呢?”学生七嘴八舌,个别学生答道“舞台好!”“对,舞台好,如果舞台不好,再好的戏也出不来。而系统软件就相当于舞台,应用软件相当于舞台上表演的节目。我们将要学习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就相当于在舞台上演出的小品和相声,是应用软件。我们学习的Windows XP则相当于舞台,是一种系统软件,是Word、FrontPage等应用软件运行的平台。”这样,学生不仅轻松掌握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个概念,而且知道了Windows XP是系统软件,Word、FrontPage是应用软件。
总之,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语言既要幽默风趣、准确规范,又要生动形象、有吸引力。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要会运用语言艺术,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235-01
声乐教学不仅要讲究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必须重视和认真研究教学语言艺术,这是因为人体的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的运动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要依靠声乐教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受和体验、歌唱的经验和方法,通过精练、准确、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使他们通过积极的思维、体验,转化为自己正确的歌唱。
学生只能通过聆听声乐教师的范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发声韵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巧去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去创造美好的声乐艺术形象。
教学语言起到了沟通教师与学生声音观念的作用,起到了信息传导与反馈的作用。语言表达能力既是一种技能因素,又是―种智力因素。教师语言的研究,对促进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教学语言,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简析精讲
简析精讲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声乐教师在声乐课中,不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也不针对学生在声乐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而泛泛地空谈声乐理论。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释歌唱的支点,共鸣位置的安放,气息的保持与运用,发声器官的紧与松,高位置共鸣与深呼吸支持的对立统―关系等较难理解的问题,面面俱到,恨不得在一堂课上解决学生所有的声乐技术上的难点。这对于声乐基础差,理解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常感到疑惑,不能解决声乐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要做到精讲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要对学生的声音情况做到细微的了解和分析,确定在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准确生动
准确的语言来自教师客观而敏锐的听觉,这是教学的基本功,也是声乐教学的基础。准确的教学语言,对与建立教师的威信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教学中,学生总是不能理解教师所阐述的发声原理,教师对学生发声中存在的问题总是说不到点子上,如同一种发声现象,教师每―次的说法都不一致,―会是呼吸问题,一会是喉咽腔太紧,―会又是共鸣位置没上去。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不信任感,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学。
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生动活泼的、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上的。教师和学生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语言喜好、学生个性和经历,便于在教学中运用学生们熟悉的、能够体会到的感觉和事物,通过比喻、假设来启示学生们准确掌握发声的原理和方法是非常有益的。如有的学生从小会拉小提琴,教师在讲述歌唱发声起音时,声带张和气息的控制相互作用,就可以借用送个学生熟悉的弦与弓的紧与松的辩证关系加以说明。讲到歌唱时声波集中反射在硬腭,通过反射点的传递、震动可形成头腔共鸣。声乐教师要经常学习和收集其他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用语,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语言,那么教学中就能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的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师们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的经验总结,是声乐教学中昔遍遵循的一条原则。由于学生各不相同,有的差异在年龄上,或在学历、经历和生活习惯上;有的在生理、心理和智力上。对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随时注意观察,在遵守声乐的基本原理和共同规律的同时,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灵活对待。
相关教育学者曾明确指出,一般水平的教师只会在简单叙述,而优秀的教师则会示范讲解,伟大的教师则会启发学生思维。富有启发性的教师语言能积极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在于激疑,而激疑的目的则在于引发学生思考。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例,学生可先运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向学生提问:“如果运用数方格的方法就知道一块平行四边形土地面积或更大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如如何操作?”,通过此问题将学生思维直接引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针对某个问题学生一直处于百思不解状态,教师就可在关键处运用语言点拨学生,直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语言 提高教学针对性
常言道,教师是开启儿童智慧的钥匙,那么小学语文教师更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不同规格和不同类型的锁,启发儿童开动脑筋获取知识。对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从以下方面展现启发性提问语言。首先精心设计提问环节;毫无疑问,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善于借助提问题方式引导学生科学学习课文知识,同时在授课前提前编制好需要提问的问题以及预习的习题,促使学生根据提问问题进行阅读和听讲。以《亡羊补牢》一课为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就可引入以下问题:“如果大家丢了东西会该怎么处理?”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并在此过程中遵循从易到难对学生提问,如“为何羊圈中的羊少了一只?”,“羊是怎么丢的?”,告知学生从问题课文中找到答案,解决上述问题后就可再提问发散学生思维问题,如“大家从这则寓言故事明白什么道理?”可以说这种提问方式实现从易到难引导学生思考,不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其次精心设计提问语言;教师在设计提问语时应充分借助丰富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要求语言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掌握知识。再以《我的战友》一课为例,文中有片段提到“被烈火包住……却一声不吭”,教师就可借此提问如“假如大家也是参与这次战斗的志愿军战士,看到这种情景会想到什么?”等等发散性思维问题,也进一步丰富学生情感。
三、有效把握教学语言尺度 启动学生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