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物流专业特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IT技术从辅助走向核心,成为物流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发动机,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深刻改变企业的组织、流程、互联互通和服务方式,而大数据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已经具备初步的应用价值。
3、电子商务将各种形态的物流企业融合,从相对单一的功能性物流走向综合性物流。市场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未来高校专业发展建设的方向,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势在必行。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9年就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经过6年的探索和教学建设,总结了一套与学院特色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物流管理专业现已经成为学院的特色品牌专业。
一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性、系统性教学的重要性
1.1综合性、系统性教学的意义
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辅以实践教学的内容,并给予技术指导。纵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关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内容比例已经大幅度提升,如电子商务与物联网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仓储管理操作与运输管理软件操作等,所以学院把优势专业的实操内容融合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教学活动中,把教学重点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拓展,让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与教学体系推广,把物流管理专业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变得现实、逼真化,可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训练学生的物流系统电子信息方面的操作能力,从而提升学习的整体效果。
1.2特色化专业建设的目的
在高校开展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设有自己特色物流管理专业变得极为重要,强强联合的专业共建,综合化学科体系的建设是各个高校的首要任务。作为应用型、实操型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涉及的应用层面较为广泛,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则更需要以扎实的综合实践教学为基础条件。
1.3综合性、特色化教学的表现特征
现今状况是我国高校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计有一定比例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课程的不统一,师资的不平衡,教学方案缺乏系统性,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性、特色化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深学生对物流的认识
由于物流活动环节多、范围广,所涉面中的专业概念多且枯燥,整体内容也比较抽象,关于计算机软件操作内容犹如纸上谈兵,多元化内容无法关联成一个整体。现代信息化处理的引入,借助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平台,学生了解了最贴近生活的物流内容;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把所有实体化的物流内容变成最直观的数据信息;仓储与运输管理软件操作,把实际工作岗位的内容课堂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其对理论教学中相关概念、理论的理解。
(2)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运用
现代信息化技术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把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的专业特点添加到物流管理当中去,强强联合的专业建设就转变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全新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拥有省级重点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总结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无论数据分析、编写程序、信息化处理、软件操作等都有独到的经验。物理管理中信息处理、管理软件操作是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最紧密相关的,发挥其专业特色,把独创的教学模式融入物理管理教学体系中,开创特色化专业教学模式。
(3)培养“双技术型”物流人才
“双技术型”人才培养是市场需求状况提出的新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这类人才不仅能担当物流专业性设备操作的一线岗位工作,还能游刃有余的进行物流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的电子信息操作,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扩大了传统意义上就业的概念,工作岗位的不可或缺性尤为突出,在对于性别要求高的行业缓解男女比例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公平性。人尽其才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作用重大。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相关性课程
2.1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根据专业特点、学科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教学体系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物流管理活动是动态的管理过程,是众多因素的综合体,如要把计算机操作能力贯穿于整个物流管理教学活动,就必须把实操项目分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如:数据库管理内容添加到仓储管理教学中;运输软件操作内容放到实验室教学中;让学生把统计学中的知识应用到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中;建立与电子信息处理相对应的实验室中心;维护并开发课堂以外的教学实践基地等。
(2)物流设备与计算机操作相结合的原则
物流设备的使用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现代科技的加入使得操作设备与计算机实现一体化:RFID终端与计算机库存管理软件的结合、电子信息展牌(电子标签)与仓储管理软件的结合、配单信息与运输管理软件的结合等。如果只是单一理论课程的知识讲解,在具体操作时就会乱作一团,所以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物流设备使用的课程时都会关联性的开设计算机软件实操课程,且学习的课堂就是设备使用场地。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体现在教师类型的“双师型”上,物流管理是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性学科,从物流方案的设计到最终的实施需要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对物流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控。相对难度高的专业综合性教师尤为难得,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特聘省内专家为专业指导,把教师教学内容分为专业知识理论课与实践操作实训课两类。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理论教学模式,让教学场地变为“教室--计算机实训室--物流与供应链设备实训室--企业实训基地”这一新型综合布局,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开创属于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4)协调性原则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改变统,把原本学生毕业后去参加社会实践的计划放在每个学年教学任务计划中,使用的是“专业理论--信息化实训--社会实践--信息化实训--社会实践”的综合协调性教学原则,把特色化的计算机操作实训作为教学重点,务必让学生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中锻炼自身的就业技能。
2.2特色专业建设相关性课程教学方案
(1)基础理论课程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物流管理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系,学院在大力建设学科体系时已经把学院特色融入到各个专业中,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前就已经安排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及VF数据库等相关知识,经过2年的系统化学习,计算机操作内容贯彻始终。
(2)实践课程
学院安排的校外实训课程主要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操作物流设备与设施,包括仓储管理中常见的运输设备和软件操作,如络捷斯特和中诺思等。物流系统软件操作是管理内容的关键,对于计算机操作的要求更高。ERP模拟实训软件、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预算等都是对于信息化处理能力的考验。学生通过校内、外基地实训等教学手段加深了对相应原理的理解。目前我院已与陕西省物流协会、中通快递西安分部、西北建材物流中心等多家物流企业建立了培养新型信息化物流人才的关系;在校内开展物流信息管理设计大赛、小组方案实施等形式多样的教学辅助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内容。
三建立特色专业教学体系的保障机制
为了进一步落实特色化专业建设,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一系列综合性教学保障机制。
3.1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现行的教师团队出现的怪现象:懂理论的不懂实践、懂操作的不懂物流、懂计算机的不懂设备使用。为了跳出这种怪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关键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为了适应教学需要而增加个人技能是教学体系和专业特色化建设的核心。
3.2加强对计算机实训室软硬件设备的投入
在现有计算机实训室的基础上,充实相关实验设备,加大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的投入。购买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物流软件,提高实验开课率。学院加大硬件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校内物流与供应链实训室,引进先进物流设备及设施,把书本上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眼前,课堂实践就是操作。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安排岗位操作,提出物流设计方案,实体化软件操作,撰写方案报告,增加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建立了学院—院系—学生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1、学院层面,将综合实训教学质量检查纳入到日常的教学检查中;每学期有计划地对计算机实训课程及校内实训课程进行考核;2、院系层面,每学期通过下达教学任务,开展期中检查和召开年度教学工作总结会,对实践教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规划;3、学生层面,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全面听取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意见;要求学生对校内、外实训进行总结并整理反馈意见。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物流热的不断升温,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设置物流专业的高校数量迅猛增长,其中不乏行业特色高校的积极参与。这些行业高校大多由过去隶属中央部委行业部门到现今划转归地方政府或教育部管理,为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纷纷在学科专业结构和办学功能上表现出“多学科化、大规模化、地方化、市场化”的特点[1]。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378所本科高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在经历如此快速增长的学科发展趋势同时,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教育培养正呈现较大程度的同质化现象,与一般综合性大学或高职高专院校所设物流专业相比,行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缺乏独有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大同中寻找不同、在专业中凸显特色,成为行业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讨论如何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保持和发扬行业特色,以期对其他行业特色高校相关专业的发展起到一定参考借鉴作用。
二、气象行业背景与物流专业的关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典型的行业特色高校,前身是创建于1960年素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由中国气象局管理40年后于2000年划归江苏省管理,其行业背景是以大气科学为核心的气象事业。在特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理清气象行业与物流专业之间的关系。纵观整个物流流程,其主要物流操作环节如运输、仓储和信息技术都与气象密切相关,即一个物流运作方案的完美执行需要气象知识的支撑[2]。
1.实现物流的运输环节极易受到天气的影响,低云、浓雾、雷电等气象条件会制约航空运输,台风、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会威胁水路、公路和铁路运输安全。因此,既要注重通过搜集气象资料获得较准确的天气预报,又要坚持以安全经济的原则拟定合理运输线路,选择有利天气,避开不利天气,保障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2.气象条件在物资的仓储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影响因素有温度和湿度。如高温高湿常会引起物资的霉变、虫蛀、老化、融化、串味等损伤,需要根据专业气象预报服务,采取相应防护措施,防止物资的质量、使用价值、性能或可靠性遭受损失。
3.物流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离不开气象条件的支持。常见的物流信息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应急救援、交通系统等领域,国外很多物流企业都采用GPS来定位运输车辆。而值得注意的是GPS卫星不是同步卫星,易受气象影响,如云层、雨雪、雷电都会干扰GPS的正常运作,从而影响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事实上,国外一些专业物流公司非常关注极端天气的影响,如联邦快递就组织气象专家成立专门团队致力于天气状况分析,并依照所获气象数据提前设置物流优化路线。这个气象分析团队提供诸如货物途经香港时是否会遭遇台风、台风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运输业务,以及应该采取哪些物流应对措施等辅助决策信息。综上,物流与气象行业密切相关,在气象行业特色高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加强两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使物流专业学生具备基础气象知识背景,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复合型气象物流人才。
三、气象行业特色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将气象行业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物流专业为主、气象学科为辅,培养具有扎实物流管理理论和气象学科基础知识、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气象勘测和制定物流决策的能力,可胜任国内外大型物流公司气象分析或气象部门物流指导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1.课程设置
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够进入物流领域的气象学科特色毕业生,在本科高校学习的总八个学期里,可推行“1331”的教学课程体系:即所有物流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仅进行《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至第四学期间开始学习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与大气基础课程,同时在第四学期末安排为期2―4周的一次实习活动;第五至第七学期逐步深入接触物流管理与气象专业方向选修课,其中可在第六学期重点设置两学科交叉衔接课程;最后第八学期,要求学生自主进行为期2―4个月的工作实习。
除“基础课程+物流专业课程+大气基础课程+交叉学科衔接课程”这个课程体系设置外,物流专业也可结合气象行业背景建立独特的专业体系,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气象物流经济等学科,以鼓励物流专业毕业生进入气象领域工作。可引导物流专业学生选择五门(中国气象局要求非气象专业进入气象领域工作的学生必须培训的五门课)或十门(南信大发辅修证书)气象类课程,形成“气象+物流”的综合型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2.教学资源
(1)教材选择
在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合理选择教材:物流专业课程方面应选用高质量教材,在引进、消化和使用国际优秀主流教材的同时注意适应我国社会物流发展的实际需求;气象相关课程方面可依托学校优势,采用学校气象专家自编的教材,通过灵活施教更有利于提高气象知识教授的质量和效率;而对于物流与气象两学科交叉课程,可选择性组织资深物流专家与气象专家共同合作编著教材并进行定点试验,也可参考借鉴国外部分教材和最新研究进行筛选重整。
(2)师资队伍
要培养出优秀的、有特色的学生,必须有一支特色化的师资队伍做保障。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应由物流与气象专业两学科教师组成,双方专业教师都须完成对方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的学习,即气象专业教师在教授课程之前需进行基础物流培训,同样物流教师也需接受大气科学基础知识的普及。另外,应组织任课老师分期、分批到物流企业或气象部门实习,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积极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和观摩学习,掌握物流和气象行业的新动态。同时可选择性聘请一些从事相关工作的资深人士担任课程的兼职教师。
(3)教学设施
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专业的教学过程涉及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和气象观察实践环节:关于物流实验室的建立,应注意侧重围绕物流核心业务流程和物流技术设备的操作、优化和管理,设置一些演示性实验、模拟性实验、制作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实验,等等[3],可以秉承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经济性与方便性相结合的原则,联合同一地区的其他高校积极整合资源,共同建立物流实验室或物流模拟基地;有关气象类课程实验,可依托学校自身拥有的先进气象设施优势,与气象类专业学生共用实验设备,也可将简单的气象观察实验融进物流实验室的整体规划中。
3.教学方式
(1)教学手段
突破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手段,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官效应和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反映学科前沿的新思想新成果等[4];注意推进启发式教学,采用探究式、研究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如分组案例讨论等。另外,由于特色专业的本身是物流与气象的结合,故应该注意两学科教学手段之间的相互借鉴,双方以长补短、相辅相成,实现气象优势学科带动物流普通学科的特色发展并快速形成竞争优势的目的。
(2)重视实践
一切理论知识脱离了实践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实践课程的编排与开展。实践课程的设置应当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关键流程,结合学校气象行业背景全面系统地考虑,避免“空洞型”、“肤浅型”实践课程的出现。可采取将实践环节得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求让教师和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逐渐改变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专业特色和行业发展相脱离的流于形式的课程实践现状。
(3)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并未关注气象分析,这给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大的合作空间与机会。凭借气象行业特色,积极主动地与大型物流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尝试与企业共建物流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理论教学的实践训练场所,是加强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平台。气象行业特色的物流专业可以采取与物流企业共同建立特色物流实训基地,如运输过程气象分析室,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而且可为企业员工提供短期理论培训,最终为企业培养定制专业方向的特色人才、为社会输送实践性强的复合型气象物流人才。
四、行业特色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推广
各行业特色高校间天然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和优势,如行业特色高校均是由过去的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人才培养上需要在多学科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保持人才培养在行业中优势和特点的同时迫切要求学生具有更广泛的学科背景,体现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等。因此,本文所探讨的气象行业特色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可在同类高校做适当推广。
1.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由原先化工部门划归地方管理的以工为主的省属高校,其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优势学科,而物流活动与各种化学材料息息相关(物流运输离不开包装,包装的质地、重量、抗压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物资的品质),故南工大的物流专业可依托行业背景积极培养材料物流特色人才。
2.原隶属于农业部的南京农业大学于2000年划归教育部,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学科,其主干农业学科接近或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学的农业背景知识可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操作成本、提升农产品价值、提高农业整体经济效益。如若知晓某种农作物在仓储时需要干燥的环境,则在物流仓库选址时就会注意避开有地下水上渗的地区。故南农大的物流专业可重点关注农产品物流,着重培养农作物物流的交叉学科人才,有助于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3.南京邮电大学也是由过去隶属的邮电部被划拨至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一所行业特色高校,其以通信、计算机等电子信息学科为鲜明特色,在通信和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领域有重要影响。而我国现阶段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化系统功能欠完善,可以说,物流信息系统工程人才非常匮乏。所以南邮大也可以依托信息系统学科优势开展物流专业特色教学,培养出可从事物流信息化工程的特色物流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依托各行业高校进行物流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物流人才的同质化现象,又可在行业特色学科的推动下提高物流专业教学水平,使物流真正成为具有专业特色市场和美好需求前景的新型热门专业。然而,基于交叉学科融合的特色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其教学活动中不断探寻合适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多学科交叉特色的实用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行业划转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任务和战略[J].阅江学刊,2011,(1):12-18,23.
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我们发现,有时候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一定是物流专业人员,或者物流专业人员在物流企业里从事物流市场营销的居多,在学校里学到的物流专业知识并未派上用场,最后一种情况是学生所具备的物流实践技能较缺乏。特别是如今的社会需要实用型的人才,虽然我国近年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设施建设与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推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训基地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因此针对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有必要为物流专业设置具有岗位方向以及配套实训项目的实施教学。
二、建设港口物流实训室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交往的曰趋频繁,港口物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地域上形成了以核心海港为主体,以江河商港为辅助,并集聚公路、观、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构成综合立体式国际航运中心。物流涉及综合运输,夕卜贸货物的物流更以港口为最好的交汇点。不少沿海港口和大的内河港口都是公铁7iC联运的货运中心,是交通运输的枢纽。港口是物流链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现今物流的开展离不开港口的务,而这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机遇和要求。
北海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位于滨海城市,其南临北部湾,是中国第一批对外的14个沿海开放的城市之一。其办学特色是以^务北部湾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为宗旨,以沿海优势突显自身特色。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相继成立,广西北部湾港口城市群正在成为我国连接东南亚乃至世界的物流中心。众多的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环北部湾各城1#的港口物流建设也进入,高素质技能型的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专门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同时针对目前实训基地与教学现状,港口物流专业应创建特色实训基地,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行任务学习法与项目教学法,改革专业技能考核方式,提升办学质量。
1. 实训基地是港口物流的特色需求
港口物流无集物流、航运、加工、贸易、报关、商检等专业在内的综合月艮务行业。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多,这就*学生学会整合相关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但是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往往很多专业是分开的,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了解和掌握港口物流的完整流程与操作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把港口物撕涉及的知识嫩连面来让学生可以全面地接触港口物流十分重要。因此建立物流港口特色实训室能够满足物流港口专业学生对熟悉港口物流流程的需要。
2. 实训基地是港口物流专业的实操技能保证.
在港口物流专业建设里,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设备的情况以及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实训基地应属非常关键的一项。在港口物流操作中,集装箱运输、集装箱装卸、集装箱调度、货运组织等港口作业都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学生在实训基地得到实况操作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三、港口物流实训基地的特色建设
实训基地是一种集教学、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职业教育中心,通过校企合作承接企业生产加工业务、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把学校的日常实训融人企业产业链,使教学与生产、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是实训的基本内涵和实质所在。
1. 实训室建设的不足
(1) 现有的实训室的实训项目比较简单或单一,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专业的实训项目,缺乏物流的综合特性。例如模拟仓库设施设备’往往设置的只是普通货物仓储。但是在现实情况下,货品有可能是鲜活货物、危险货物、放射性货物等,面对这种特殊货物的仓储管理知识未能展现出来。
(2) 学校有限的经费需要分配于各个专业建设实训室,因此在经费不够充足的情况下,需要给实训室配备的设施设备,例如电脑、软件、货架、叉车等,可能会让专业团队无法选择真正适合的实训室设施设备。
(3) 模拟港口物流设施设备是大多数实训室的考虑,购进大量的港口运输与装卸的设施设备模型,学生可以进行参观了解,但缺少亲自动手操作的环节,学生未能了解操作流程,缺乏实训室的实用性。
2. 建设特色港口物流专业实训基地
面对目前实训室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尭针对以前港口物流专业的实训室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根据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港口物流人才的方案,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有机联系,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建立一个特色港口物流专业的实训基地。
(1)目前在我校已通过“校企联合、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了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校内的实训设备始终跟不上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企业合作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是最好的选择方式。一方面可以减轻学校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的实训内容是最新最及时的。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提前“培养”适合企业的理想人才。
(2) 加强实训教师的队伍建设是保证良好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一种方法是让教师到港口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有助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且教师能对港口物流的发展状况有个良好的掌握。另一种方法是邀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到校园进行实践指导’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将行业发展的状况以及企业对人才的招聘及要求信息带给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66-03
1 引 言
安庆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05年设立。尽管是地方院校一个年轻专业,但通过精心建设,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已蓄积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拥有副高职称以上教师8名,博士6名,师资整体实力已处于同类高校前列;主持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软科学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并主持了十多项横向合作课题;主编出版了安徽省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物流管理系列教材》,该系列教材基本涵盖了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良好的市场反应;主持教育部教育规划项目1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项,《物流管理导论》课程已建设成为安庆师范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参赛学生作品荣获“顺丰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一等奖。这也是历届安徽省高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众多学生作品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专家充分肯定了参赛学生综合素质。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获批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我校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在专业特色定位、建设思路和建设举措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2 精准定位专业特色
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建设比较成功的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定位。精准定位专业特色一般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差异性。差异性就是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有不相同的地方。这种不相同可以是知识基础的不相同、能力要求的不相同、市场面向的不相同、培养目标的不相同,等等。只有具有不相同,才能说有“特”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专业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学上的“差异化经营战略”。二是价值性。价值性是指“特”的价值性,是指与其他学校相同专业差异化的地方是一种新的价值增长源泉,带来的或者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或者是人才培养成本的降低,是为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核心竞争力服务的。特色专业建设不是“为特而特”,特色专业建设应该是一种需要所为。三是可行性。学校或者学校所在的地方具有或者有能力提供建设这种特色专业的相应资源,如果没有相应的资源支撑,特色建设就不可能落到实处,只能是空中楼阁。
基于对特色专业建设有关影响定位问题的全面考量,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定位于:着力培养具有较高就业能力和较强创业能力,在地方物流、商贸等相关行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式就业和创业人才(以下简称“两栖型”人才)。这种专业特色定位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第一,坚持能力为本。物流管理人才市场存在背反现象: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供给急剧膨胀,学生就业出现困难。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已有410所大学、824所高职院校和2000多所中职学校开设物流专业,接受物流教育的在校生超过100万人;另一方面是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岗位很难招聘到符合企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市场存在供求缺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才供求发生结构性偏差,高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主要是理论知识型,而不是企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型。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有必要把学生能力培养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第二,坚持“两手抓”。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不仅重视就业型人才培养,而且要重视创业型人才培养。因为:一方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的讲话中要求高校要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既是高校社会责任,也是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是一项提高物流产业企业家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和振兴物流产业的客观需要;此外,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无论是从教学资源保障来说还是从创业壁垒跨越来说都具有较强的现实可行性。
第三,坚持服务地方。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要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发展中如果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如果不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可能失去存在的社会土壤,就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安庆市把物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以及安徽物流产业发展的整体落后,为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潜在庞大的地方人才市场需求,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坚持服务地方、融入地方可以说是一项具有广阔前途的事业。
3 科学谋划建设思路
围绕物流管理特色专业建设要求,我校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基本建设思路:学科交叉融合,专业通识并重,强化实践实训,深化校地合作。
3.1 学科交叉融合
物流管理具有交叉学科性质,做好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复合型知识。而培养富有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物流管理“两栖型”专业人才,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物流学、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学、社会学和创业学等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我校把这种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要求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和人才培养实践中。
3.2 专业通识并重
通识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多元化、个性化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受到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要同步发展,在传授专业知识同时,要重视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道德和创业道德。
3.3 强化实践实训
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才培养绝对不能忽视知识传授。但能力又不等同于知识,它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是一种心理特征。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实训,完成一定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而不是纸上谈兵。坚持能力为本,要求物流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强化实践实训。
3.4 深化校地合作
要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要让学生接近活生生的物流管理实践,要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深化学校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地方社会的合作,不断丰富、拓展合作形式。在专业建设各个方面引入企业资源、地方资源,构筑学生和教师进企业、进社区和企业家、管理专家进课堂的宽广渠道。
4 系统部署建设举措
4.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模块体系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就业型”向“两栖型”转变,我校重视物流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在理论研究、市场调查、校企互动、精心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培养“两栖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差异化、个性化、市场化。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要求,我校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一是合理设置专业方向。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基础,为了更好地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专业方向进行了细分,重点开设商贸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和制造物流管理三个专业方向,为之配置可选修的课程模块,形成更精准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二是改变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结构。将《创业导论》、《商业计划书写作》等创业基础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程中,同时将物流管理专业部分非核心必修课调整到专业选修课当中,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创业管理基础知识的教育;三是增加物流管理专业选修课程数量。在选修课程中增加创业知识拓展课程和物流管理能力提升课程模块,如《风险投资管理》、《物流行业创业》、《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物流管理综合实验》等;四是本着理论管用够用的原则,减少专业课程中理论教学课时,增加课程中实验与实训课时,特别是增加就业模拟和创业模拟实战课时,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和素质;五是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区开展就业和创业实践实习的长效机制,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实践实习时间原则上要求不少于半年。
4.2 聚集力量,加强能力培养导向的教材与课程建设
一是认真修订由我校主编的安徽省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物流管理系列教材》,广泛吸收物流管理专家和物流行业企业家的意见,增加有助于“两栖型”人才培养的内容。二是致力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分销渠道管理》、《国际商务谈判与实务》等学校能力型课程创建为学校精品能力型课程,致力将《物流管理导论》课程建设为省级精品课程。三是积极邀请物流行业知名管理专家、企业家和创业成功的校友参与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根据物流行业发展需要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动态修订。
4.3 内培外聘,建设高素质的知识与能力合一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培养“两栖型”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校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内部培养”。着力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积极派遣教师到高校、科研机构、物流企业接受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教育;鼓励教师走向物流行业第一线,到企业挂职,做科技特派员,到企业或工程单位参加实践训练;鼓励教师结合物流行业管理和发展实践问题做科研,把论文写在解决物流企业实际问题上。另一手抓“外才内引”。引进一批既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知识,又具有丰富的物流企业管理和创业实践的专家和企业家来校承担教学任务;注重从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聘任少量兼职教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改善队伍结构,增强活力;聘请一些具有饱满创业精神、扎实创业知识、过硬创业能力、良好创业道德、对物流行业创业问题有着深度思考的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创业教育导师,常态化邀请他们来校开展创业教育和辅导。
4.4 瞄准“两栖型”人才特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积极采用课堂讨论教学、情境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尝试建立导师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合学生个性思考的机制,使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性、创新性、战略性、系统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实际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
4.5 抓好第二课堂建设,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功能
一是充分发挥我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师认证考试培训基地的作用,鼓励学生参加物流师资格或物流职业经理人资格考试,争取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成为双证型(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学生。二是建设好挂靠我院的“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物流协会”和“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中的作用,将目前每年举办一次的“创业设计大赛”、“物流设计大赛”等专业赛事打造成学生广泛参与的品牌活动。同时,每月定期举办“就业创业大讲堂”,邀请企业家做创业就业讲座。三是积极开展创业精神培育活动。例如:通过开展活动,积极宣传创业光荣的价值理念,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氛围;通过开展户外拓展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敢于冒险的拼搏精神;通过开展生存训练模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组织学生深入物流经营管理第一线参观、调查、实践,让学生接触活生生的物流管理实际。
4.6 打造创业实践平台,实现学生真实创业
一是建设一支创业辅导导师队伍。导师队伍由地方创业成功人士、创业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和在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方面富有造诣的在校教师组成,为学生真实创业提供辅导。二是创建创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训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训基地现场观察、体会、参与物流企业创业流程与创业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学生创业,协助拟创业学生选定创业项目,指导学生编制创业计划,促成创业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学生从中体会创业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创业意识。四是开展创业咨询活动。由教师和外聘的咨询专家共同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现代物流实训场室建设是强化学校物流专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彰显办学特色、吸引生源、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提升职业素质的基础保障,是专业教师教学教研的重要平台。谨以此文对现代物流实训场室建设的一些问题做些有益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实训场室建设的现实紧迫性
根据权威机构的一项调查:“物流专业人才已成为21世纪十二个紧缺人才之一”。而我国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处于起步阶段,学校的专业教育缺乏专长及特色,教学环节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作为物流专业应用型蓝领的培养摇篮――中职学校,通过开设出有地域特色的物流专业,建设好中职学校自己的物流实训场室,从而培养出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流专业蓝领人才。而这类人才的培养,除了在课堂教育教学来完成以外,物流实训是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实训场室的建设实际上就是要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二、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实训场室建设的意义
我们知道:国外很多国家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从业资格之后,才能从事物流和配送方面工作。在美国就是由物流协会组织,全面开展物流在职教育,为物流产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短缺,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所以,培养更多适应现代物流的实用型操作与管理人才是符合市场需求,并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
现代物流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操性极强的专业。为了实现我们的职业培养目标,除了课程体系的建设之外,还大大力完善学生的实训课程,加大实训场室建设投入和使用。因此,职业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建设上,要按照物流企业的需要,改革实践教学,丰富实训项目;使实验实训环境既具有教学和培训能力,还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功能上实现产、学一体化,要避免与工作实际脱节的虚拟实验环境。
三、我校现代物流实训场室建设的目标
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就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努力使中职学生成为就业面广的复合型操作人才。我校的物流实训场室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具有较强社会适用性和设备先进性,管理科学规范和高使用率的,能够满足教师教学教研需要,能够服务南海经济发展,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有学校特色的,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现代物流实训场室。为学生提供灵活、真实的物流实训环境和教学环境,为校企合作方式搭建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
四、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实训场室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1.物流实训场室建设缺乏地域性特点,没有地域特色。在我们曾经参观过的一些物流实训场室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特点:共性的东西太多,缺乏自身的特点。盲目引进所谓“先进设备”,不顾本地发展的实际和本地实际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了部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闲置,实用率不高。
2.低水平重复建设,存在盲目性。所有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几乎都是冲着“物流热”办起来的,缺乏调研、论证。必然导致定位不准,针对性不强,专业缺乏竞争力等不足。
3.专业实训场室建设和设备引进严重滞后现实发展的需要。物流专业人才特别强调动手实操,实践能力是检验一个物流专业人才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但是,我们看到的,所有中职学校在“物流热”的指引下,都纷纷办起物流专业,培养物流人才,但是缺乏一些最基本的硬件的支持。简言之就是物流专业的实训室建设和设备引进严重滞后。
4.物流专业师资的匮乏直接影响到物流实训场室的建设和发展。专业师资方面,专业师资十分匮乏,物流专业人才从高到低都供不应求。甚至出现有些学校在引进一名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未能如愿。而目前部分中职学校现有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几乎都是相关专业的教师经短期学习培训后改行的,这些都足以说明师资匮乏是影响物流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5.实训场室管理不到位,社会效益低下。有些地区的中职学校的实训室建设缺乏较长远的规划和和科学管理,有限的经费使用分散,场地设施浪费大,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使得很多中职学校的物流实训室落入到了“小而全”的局面。实训室设备使用效率低,整体效益不高,影响到实训场室的长远发展。
五、我校物流实训场室建设几点建议
1.突出地域特色,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
南海区作为广佛两地的衔接区,在整个都市圈的物流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物流业的发展基础稳固。近几年,南海就达成了22个项目的合作意向,签约总金额达到51亿元,大大地推动了南海物流与国内外物流业的合作。在未来,南海还将以现代的物流理念引领住物流业迅速发展。根据南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南海区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将重点着力于推进物流中心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
我校物流专业实训场室建设离不开南海物流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南海经济发展服务,为南海本地物流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是我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在实训场室建设方面必须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多听取来自企业的声音。强化地域特色,突出我校在物流专业建设方面的特长,“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集中办好有特色有生命的实训场室。我们应该结合南海区域发展走“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学习先进地区的做法。这样的模式符合现代物流“应用性”的特点,也符合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是物流管理教育成功的有效模式。
2.坚持先进性和发展性结合
物流实训场室建设必须确保坚持实训场室建设理念的先进性以及设施设备具有先进性。努力做到设备和技术高起点,紧跟物流技术与实验教学手段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网络技术、自动识别技术等的综合应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搭建好我校的物流基本操作平台,如叉车训练场、自动化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备及各类货架等。同时紧跟现代物流教育发展趋势,坚持引进先进设备,坚决淘汰落后无用设备,为学校吸引生源,为学校教育教学,为学生实践操作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3.坚持实用性和可操性融合
我校建设物流实训场室建设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实践实操环境。所以与物流实训室对应的物流实训课程必须强调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中心的规模、设备、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在物流实训场室的建设中,应该结合物流发展的新趋势,开发出操作性强的校本实训课程,做好物流实训实操课程的设计,增加新实训内容,提高实训的效果。
4.坚持服务社会与效益统一
可持续发展是我校物流实训场室建设方向。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学校教育教学,还要加强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加强与政府部门和营销、物流等行业协会的联系,面向社会,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功能,力争物流实训场室效用最大化。同时,鉴于实训场室的日常维护管理,设备的添置,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实训场室在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教研的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实训场室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才能真正地为本校师生服务,为地区服务。
结语
现代物流实训场室建设是强化学校专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彰显办学特色、吸引生源、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提升职业素质的基础保障,是专业教师教学教研的重要平台。中职学校物流专业发展必须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加强校内校际合作,调动社会、企业资源,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中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根据本校培养目标的定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办出本校特色。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et of things; talent training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很多高校开始开设了物联网专业。高职院校成了培养物联网“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战场”。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是一个“行业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如果物联网专业缺乏行业特性它将如同一个人只有身躯没有灵魂,是没有生命力的。自教育部发文明确支持各个学校建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以来,全国高职院校开展了物联网专业建设大潮,然而,由于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行业侧重点有差异,人才培养模式也大相大相径庭。我们必须将物联网技术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对接具体的行业特色和需求,开展特色专业建设,走行业特色之路,培养行业特色人才。
1 物联网产业发展特点
物联网产业体系基本齐全,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出以下四个字:“熟”、“深”、“新”、“合”。
“熟”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越趋成熟。2010 年,物联网产业正式列入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国家及各省市又陆续出台了针对涉及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项扶持及政策,物联网产业发展越趋成熟的政策体系与环境,为产业各环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且必要的支持。
“深”主要体现在市场应用深化发展。在“应用示范激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的政策牵引下,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地质灾害监测、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多个行业领域中的广泛得到了应用。
“新”主要体现在协同创新积极推进。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的应用创新及融合,使得物联网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深化,同时,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也日益加深。
“合”主要体现在产业整合日益加剧。物联网产业加剧了各行业整合态势,加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力集聚、形成突破,形成了整合发展新态势,加速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2 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现状
从物联网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有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层”体系结构,各高职院校皆是根据物联网产业“三层”体系结构培养对应专业人才,主要培养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目前高物联网专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物联网专业技能知识的“复杂性”
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电子、计算机、测控与通信等多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物联网不同于其它专业,是现有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化的产物,所以物联网专业技能知识相当“复杂”。
2)物联网专业培养需求的“多样性”
物联网融合了多种技术,由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影响,导致物联网专业应用需求的多样性,也使得新的技术创新成为可能。
3)物联网专业学生就业的“宽广性”
物联网的广阔前景引起了产业链上各行业的青睐,能够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的从事系统集成与物联网协议开发工作。
3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物联网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计算机、通信、控制、电子、信息安全等多个专业知识,所有的高职院物联网专业都是从计算机、通信或电子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建设“新瓶装老酒”。由于高职院的物联网专业从学院现有专业的演变而来,虽然是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进行教学,可是教学还是老套路,如从计算机专业演变而的还是以软件开发为主,从电子专业演变而来还是以低层电子技术为主,不能系统性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2)实训室建设“重复无创新”。很多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实训室是将原有的传感器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进行拓展或者是单组合起来,要么物联网实验室都以实验箱为实验平台,实验内容以传感器、单片机、无线网络通信等为主,缺少物联网的综合应用开发环境,无法完成对接行业的具体“应用性”开发。
3)课程实训构建“仿真轻集成”。大都高职院校物联网实训室建设过多强调“技术仿真”,没有接合具体的行业应用环境进行带有开发性实训室的建设,缺乏应用集成,实践性不强。
4 对接物流行业特色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根据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以“行业应用”为重点,以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是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下面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特色专业建设为例,分析该专业该如何对接行业特色,走特色发展品牌之路。
4.1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的专业群的布局,依托物流行业和湖南省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2012年在湖南省高职院校第一个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专业主要面向物流及相关行业智能物流相关岗位,培养具备智能物流项目的规划、设备安调、系统集成、售后服务等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2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学院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结合物联网专业技术体系,构建专业物流行业特色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1) 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归纳为由三个层构成:感知层(物流信息采集层)、网络层(物流信息交换)和应用层(智能物流)三个层面。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高职物联网专业能力体系如图1所示。
在感知层,针对专业面向物流行业的具体特征,着重智能物流物联网感知基础应用能力;在网络层,着重培养智能物流物联网数据通信应用能力;在应用层,重点培养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2)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职业岗位培养体系
学院物联网专业对接物流行业特色划分为:智能物流营销策划类、智能物流运营管理类、智能物流技术类等岗位;主要培养为物联网企业及IT行业培养信息系统集成设计、物流自动化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售前技术支持、售后技术服务的特色专业人才,其对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体系如表1。
在感知层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基础实训室,重点训练学生RFID感知技术、条码感知技术、情景感知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无线网络组网技术等物联网基础信息感知与采集技能。
在网络层智能物流物联网仿真实训室,重点训练专业学生把感知层的采集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和应用层物流行业应用系统相互连接,能通过WIFI、移动网络技术及Internet构成一个可以互通信息的系统的专业能力。
在应用层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开发实训室,对接智能仓储、智能运输及智慧供应链等物流业务中具体应用,通过具体项目实践,训练学生物联网应用集成及项目实践能力。
4.3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培养效果
在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物联网专业建设的辐射下,学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推进新技术研发
学院与国防科技大学联合成立“物联网感知技术与应用湖南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研发湖南省“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研制与应用示范),积极开展新技术研究,为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升级转型注入新的动力。
2)承担省级重点项目,打造专业品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在我国受到极大的关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国高等院校从2002年开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里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培养了一批物流专业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的“质”和“量”上,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不能满足经济增长与物流业发展的需要。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院校定位、专业设置、专业领域、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构建示范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不同组织、不同层次与不同岗位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
高等院校物流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如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物流教学研究机构需要专门的物流人才,而且应具备物流系统设计的数理基础;商品流通企业或以营销业务为主的企业需要既熟悉市场营销,又懂得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生产制造企业中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不仅要掌握组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懂得一定的生产技术与物流管理知识,理工科的基础知识也许比较扎实。因此,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物流学学科体系是由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构成的,每个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内涵、目标和特点。我国物流学科体系已初具规模,学科专业的设置渐趋完善,但在专业培养方向上,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大多是粗放型的,在精细化、专业化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与研究方向非常相似,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只有部分院校根据发展定位与资源优势在方向上有所侧重,比如与海洋、交通运输相关的院校侧重港口物流、国际物流、物流工程与技术等,理工科院校侧重物流工程与技术、物流设施与装备等,文科类和大部分高职院校则侧重物流管理、外贸物流、流通经营等。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改革目前的物流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物流业发展与学校定位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从资源优势与培养特色来看,高职院校目前主要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本文拟就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做一些探讨。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的培养方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的作用越来越大,物流业正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朝着专业化、精细化和综合化的方向迈进,以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专业名称应采取“宽窄并存”的做法,专业内涵应体现多样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特点,同一名称的专业,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且提倡有不同的侧重与特点。
由于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校在资源优势与专业定位上有所区别,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中高级物流人才,在专业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为不同的物流领域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物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
对于示范性专业的内涵与功能,林年冬认为:示范性专业在整体办学实力、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实验与实习条件等方面,应具备良好的基础与较强的实力。在教学管理、学风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起到示范和辐射的作用,在国内外同类高校、同类专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处于领先的地位。示范性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专业建设的创新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时代性、专业管理的规范化与专业的特色化等五个方面。
对于可操作性而言,将专业方向设置与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这两个方面作为示范性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是切合实际的。应在调研分析物流专业领域的行业与产业背景以及物流人才的行业分布情况与需求岗位类型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与人才的培养特色,重点突出物流专业的示范性与特色,确定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此外,应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适时设置或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广东省是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物流中心,港口、保税区、空港、铁路等物流节点对区域物流的集散和辐射的作用日益凸显。根据广东的区域产业布局与专业领域的特点,可以考虑在办学资源许可和时机成熟时,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保税物流、空港物流、铁路物流等。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国际快递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必不可少的环节。UPS已成为2008奥运会物流及国际快递的赞助商,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也正式落户广州,各大快递企业急缺国际快递方向的专业人才。根据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可考虑设置国际快递专业方向。物流专业为这些领域提供合适的人才,在加速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可以得到充分发展,专业教育的价值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物流管理示范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建设物流示范性专业,要坚持“首在创新,重在建设,贵在示范,优在特色”的指导理念,明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从分析物流专业人才的行业分布与需求岗位类型出发,结合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设置具有示范性和特色的专业。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建立由高校学者、企业专家、本校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剖析、专业方向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计划、实验实训指导、毕业生就业机制、产学研基地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例会,讨论在专业建设、管理、改革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促进专业的改革和发展。
专业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向应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物流专业的行业和产业背景、需求岗位类型、资源优势、办学特色等因素,走示范性和特色化的人才培养道路,并依据专业培养方向对应的岗位技能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
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依据上述专业培养方向、相应岗位技能要求、培养目标确定详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后续课程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发挥专业教学职能,提高培养质量与效益,都离不开专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整个示范性专业建设关键的环节,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要均衡合理,同时要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和引进。此外,借助外部优秀的师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坚持贯彻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特色,按照模块化思路,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可把专业课程分类组合成6大模块(如表2所示)。同时,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弹性,兼顾理论与实务,使二者相得益彰,并可增设选修课程,协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职业适应性的需要。
教学方式和手段高职教育应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应大胆实践国外职业教育界广泛采取的小组学习法、行为导向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为顺利实施人才培养体系奠定基础。
(三)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与实践教学计划。除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外,重点应放在物流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上。
校内物流模拟实训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室,包括物流功能实训、供应链一体化实训、物流装备与技术实训。按照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模拟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此外,应配置合适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人员,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作,以应对未来的专业发展。
校外企业参观实习与地方企业、社会机构建立长期的互惠合作关系,集中双方优势资源,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或产学合作基地,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
应按照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岗位从业要求组织职业资格的培训与认证,把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建立和完善学历证书、职业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培养制度。
教学体系中的职业技能培养应依据各专业培养方向选择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并在教学体系中持续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职业资格认证做准备。
职业资格的专业培训与认证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准备得比较充分时,可以集中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然后实施职业资格认证,确保认证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2).
[2]徐杰,鞠颂东.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思考[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3]林年冬.品牌专业的示范性功能刍议[J].高教探索,2005,(4).
[4]王骏,孙守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及其人才培养[J].物流技术,2003,(9).
[5]董大奎,等.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创新和特色[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Abstract : This paper makes the exploratory study for the cultivation target of the applied college logistics professional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当中发展最快、最具有蓬勃活力的一个朝阳产业,同时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而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系统工程质量要求,除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及结构等模式外,还必须建立实现能力指标任务的功能保障体系,即设置科学、优化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反映。科学的课程体系是人才知识和能力的优化组合。而这一组合还必须与社会需求、社会环境、学科属性相符合。
1.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目标
1.1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经济、管理和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术,具备物流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够从事电子商务、物流实际工作且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和一定的电子商务物流实际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精通各种运输、仓储、配送业务与技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谙现代物流运作规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2课程建设目标
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着眼于夯实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的原则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具体规划如下:
1.2.1在现有课程全部达到合格课程的基础上,主要专业主干课都能使用专业教学软件教学。
1.2.2抓住课程建设的重点,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情况结合电子商务相关专业,提出了与行业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与就业需求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1.2.3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断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做动态的调整,注重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灵活性。
1.3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建设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多环节、多岗位、多流程”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各项目的专业技能训练。
建设集专门化、现代化、多功能,集运作、信息管理、管理决策于一体的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室,加深学生对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熟悉物流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管理类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2.1探索订单驱动的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学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下,能适应崭新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电子商务的信息流、商流、金融流、物流操作管理工作。适应到企业、机关、学校、医院、金融、外贸、物流、商场和连锁超市等部门从事电子商务营销操作、管理及技术工作。培养具有区域特征和竞争优势的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个性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人才。
2.2构建“宽平台、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地区差异、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进行调研,针对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宽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
2.3建设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实训基地
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以作业流程为导向,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实践性、顶岗实习性、技术服务性。
2.4构建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专业群
电子商务和物流业都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产业,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覆盖物流市场,电子商务物流技术,物流基本功能,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管理,基于互联网的国际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等内容。在物流运作链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贯穿其中。而“物流”需要物流管理专业的支持,“商流”需要市场营销专业的支持,“资金流”需要会计专业的支持,“信息流”则需要电子商务专业的支持。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流通业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21世纪的今天呈现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发展连锁经营急需大量的连锁经营专业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有利于资源共享,形成实践教学优势,降低实训基地建设成本;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整体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有利于满足企业岗位群或产业链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支撑重点专业形成特色和品牌优势;有利于带动专业群其他各专业共同发展。
3.应用型本科院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考察国内外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实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采用多种模式:
3.1以信息流管理为主体的特色模式
这一模式以信息流管理为特色,即加强信息搜集、存储、转换与资讯利用方面的知识课程,重在学生的电子商务的信息处理与资讯利用的能力上。
3.2以物流管理为主体的特色模式
这一模式以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为特色,即加强经济学基础知识教育,重在商务活动能力的培养上。
3.3以资金流管理为主体的特色模式
这一模式以资金流管理为特色,即加强金融、货币银行、会计、审计学方面的基础内容教育,重在电子商务资金流管理能力的培养上。
3.4电子商务技术为主体的特色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研究电子商务活动的技术支撑体系,重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上。
3.5教育模式
这一模式集成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知识模块,实现宽口径、复合型的课程设置教育目标。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应根据社会多元多层需求及自身实际情况而定。但作为物流专业教育,是推进社会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工作。而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物流专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必须以质量为本,以物流本质内涵为主体,否则,则不能称之为物流教育。
教育部物流指导委员会、中国物流协会2010年物流教研教改课题
民办高校物流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课题编号 JYJ09034
参考文献:
一、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航空物流是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来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进行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它既包含空中运输环节又包括地面综合物流处理环节,通常会以机场为立足点,协同空中运输的地面物流处理环节,涉及物品装载飞机前后离开发货人或到收货人的包括地面配送、装卸、简单加工、仓储、空运、信息支持等服务的有机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航空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促使航空物流内部不断升级,这就使之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复合型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还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以及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物流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
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规划。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满足航空物流市场的需求,尤其是要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人才以推动航空物流业的发展。
二、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1.航空物流人才链培养现状
由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拉动的物流人才,尤其是航空物流人才需求紧迫,同时,与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强关联的高科技产业链也对以航空物流为特色的复合性人才需求旺盛。能够满足这样的产业链需求的航空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国际结算、报关、报检、运输专业、仓储专业、物流信息和管理等知识和技能。而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的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但这远远满足不了航空物流业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据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目录统计,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本科院校为47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7.355%,占全国高校的3.239%。但这些学校的物流教育多属于社会物流教育,即只包括基础物流课程,而缺乏特色物流教育。因此,在缺乏良好的智力支撑的情况下,航空特色型物流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航空物流业飞速发展,形成产业链,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最大瓶颈,同时也严重地制约着整体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调研了航空物流链上具有代表性的多家企业,航空企业大田集团有限公司,机场货运企业上海东方远航物流有限公司,运输企业中国货运航空公司等,各位领导明确指出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知识的物流专业人才。
(1)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
作为具有航空特色的物流专业,应让学生掌握航空物流的基本知识,例如航空货运的流程,航材仓储的管理,航空运输经济等。特别是国际航空物流人才是短缺的,现代航空物流中国际航空货运占的比重比较大,而且未来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大,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物流、报关原理等相关课程。
(2)企业需要航空物流业务流程优化人才
航空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它需要与多方面的部门和人进行接触,企业需要的航空物流人才要掌握本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能够进行业务流程优化。
(3)企业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
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离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
三、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1.培养目标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适应民航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较强的学习与交流能力,坚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物流实务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航空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组织和全程实时控制等技术与方法,能在航空公司、机场、物流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与物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能力结构要求
按照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的了解,学生应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达到以下规格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①掌握公共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②掌握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金融类、会计学五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③掌握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与设计、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①具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计算机应用和语言文字表达的实践基础能力;②具有物流与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经营管理、供应链物流全程监控的专业实务操作能力;③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规划设计、方案制作、科学研究等规划设计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②具有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作风;③具有从事航空物流业务工作的基本素质。
3.课程总体结构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思路是采用平台加模块的形式,通过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航空物流专业方向的成组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的开设,进一步理清了课程体系设置的层次。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板块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型运行机制。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充分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在加强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及分析能力等方面培养时,搭建公共必修课教学平台。
在突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系统论、物流学理论、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基础上加强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特色课教学、综合素质课教学互相衔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由英语和计算机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构建课程实践训练机制;由教学实习、专业调研、学年论文、科技活动等构建专业实践训练机制;由教育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构建综合实践训练机制。从总体上讲,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实习环节上互相渗透并实现互动,在知识结构上体现拓展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专业特色分析
1.内部培养专业的特色
考虑到航空物流这个新型专业的特殊性,针对调研中提到的需求特征,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全面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分别是仓储,业务流程重组,航空货运和国际物流。课程设置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分析可看到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增加了与航空物流有关的课程,包括民航货物运输、航空运输经济、航空法、空运地理和航空危险品运输等课程,增强了课程的专业性。
(2)物流管理最主要的两个领域是运输与仓储,在航空物流中最能体现这两个领域的部门是航空货运部门和航材部门。所以增设了“航空器材计划与管理”这门课程。
(3)把案例教学溶入到每门物流课程中,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独立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重要环节的教学内容改革,着重考虑时空安排,做到合理有效。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结合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在选修课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具有学科前沿性、民航及物流管理应用背景的特色课程,培养有一定特长的本科毕业生。开设了“航空危险品运输”、“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课程。
2.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基础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质的体现,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才能保证专业技能的实施。从航空物流企业的需求分析中得知企业迫切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企业原来招收的毕业生明显感觉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了实践课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新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将直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航空领域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曹允春:基于民航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民航科教研究,2007,4,5~8
[2]梁军李济球林建华:物流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J].中外企业家,2007,3,36~39
[3]陈 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6期22~23
[DOI]10.13939/ki.zgsc.2015.02.116
1 调研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物流业市场空间与行业规模迅速扩大,物流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物流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物流行业人才需求更加注重技能性和操作性,注重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物流实践教学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开展物流实践教学改革,开放物流实训基地,广泛共享物流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已成为现代物流教育的大势所趋。
2 调研数据来源
2013年5月―10月,天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网络调查等形式,对国内外43所高校的物流专业开展调研分析,调查的重点是上述院校的物流实践教学特色、物流实践教学资源来源、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经验和措施。
3 调研过程及结论
天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对43所国内外院校的实践教学情况进行了归类分析,并选取其中颇具代表性的院校进行重点分析,总结归纳了国内外院校实践教学开设情况、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情况及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经验。
3.1 国外高校的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现状
天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调研所选的15所国外高校主要是物流业较为发达国家的高校,包括8所美国院校、3所德国院校、2所英国院校和2所荷兰院校,主要调研了上述院校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情况以及实践教学资源的来源和建设措施。
对15所国外高校物流实践教学的调研数据显示,国外高校的物流专业非常重视物流实践,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并充分共享、实现双赢;实践教学的开设以学校为主体,形式包括企业参观、实验室实验、案例分析、虚拟游戏、角色扮演、项目教学和企业实习。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国外高校物流专业通常建立专业化的组织机构,管理实践教学资源,并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措施。本文选择其中6所典型院校,分析其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情况,见表1。
3.2 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天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调研了28所国内院校,包括北京物资学校、北京工商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浙江万里学院、西安欧亚学院等院校,它们多数拥有国家级或省市级的特色物流专业,调研的重点是上述院校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实践教学资源来源、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开放共享情况、实践课程开设形式等。
对28所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的调研数据显示,国内高校的物流专业已开始重视物流实践教学,通过政产学研联盟、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途径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积累实践教学资源。国内高校的物流实践教学开设形式包括企业参观、实验室仿真训练、项目实践和企业实习。相比国外高校,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主要由物流专业负责,有建设和共享措施,但是普遍缺少专业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本文选取8所国内典型高校,分析其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开放共享的情况,见表2。
3.3 调研结论
综合国内外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情况的调研,国外高校和国内高校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存在四个共性特征:
第一,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是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之一,高校需要更加重视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开设和资源建设情况;
第二,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是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实践教学创新的保障;
第三,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形式渐趋多样化和灵活化;
第四,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势在必行,校企双赢是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由于国情、教育机制和教育环境的不同,国内外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存在两项主要差异:
第一,国外高校更加重视建立专业化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制定制度以保障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更多落实在物流专业的专业建设问题上,缺少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
第二,国外高校的物流实践教学更重方法和手段,强调项目导向和问题导向;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更重形式和特色,强调产学研合作、与合作企业共创专业特色。
4 我国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措施 我国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借鉴国内外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经验,从管理机构建设、资源平台建设、合作互动机制建设等方面完善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4.1 成立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组织
科学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是物流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我国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与产学研企业和单位紧密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建立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开发实践教学资源,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
4.2 开发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网络平台
为更好实现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可开发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网络平台,通过信息化途径对外开放共享。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网络平台设计方案见下图。
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网络平台
4.3 探索深度校企合作模式
深度的校企合作是物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应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和特色专业教材《电商物流》、《冷链物流》、《汽车物流》等,共同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技能。
5 结 论
专业人才的缺失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加快物流人才培养是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国内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积极整合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培育物流专业特色,建立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不仅有助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化物流人才,同时有助于推动我国物流学科专业建设的进步,加速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马永刚,刘雅丽,张莉莉.物流人才紧缺与物流人员相对过剩的成因与对策探析[J].中外物流,2006(1):37-39.
[2]李颖,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9):273-277.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120-02
1我国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
物流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水平的物流主要取决于一国高素质物流人才的拥有量。由于我国物流发展较晚,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物流工程专业人才供给缺口很大,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
物流人才分为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类,在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物流管理类人才多于物流工程类人才。物流管理在我国发展时间较长,各大高校关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也比较完善。而物流工程专业设立较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方案不够完善。有些院校对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定义不清,以物流工程专业之名,上物流管理类的课程。我国从2002年设立物流工程专业,大多数院校是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大连海事大学的物流工程专业,其前身为大连海运学院航管系在1989年创办的综合运输专业,1994年更名为国际多式联运专业,2002年,更名为物流工程专业。因此物流工程专业的定位多以原有专业特色为基础,专业定位局限在机电、运输、规划和管理的领域,少数高校以信息技术和系统仿真为特色定位。现在物流专业一般设置在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交通学院、机械学院(或系)下面,也有的单独成立物流学院(系)。国内还没有一家院校能够完全涵盖物流工程这一学科的所有领域。
2物流工程的专业特色
物流工程是从系统的观点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资源优化配置、对物流运作过程进行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物流工程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涉及范围广泛,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物流工程的特点决定了物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特色多样性。目前,我国物流工程人才培养专业方向总体上分为物流机械方向,物流自动化方向,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化方向,物流工程设施方向。
物流工程是一个范围广泛的系统,要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内学习到物流工程领域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一方面,在师资队伍上,因为物流工程在我国是个新兴学科,与之匹配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完善。另一方面,由于大学学习时间和个人学习能力的局限,学生很难在大学四年将物流工程的全部课程学完。鉴于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和本科教育时限的瓶颈,建议我国高校结合自身的师资情况和办学特色及学校区域岗位需求制定具体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就IT 类大学而言,由于其具备高水平计算机技术和应用教学方面的师资队伍并配备完善的硬件教学设施,物流工程人才培养应主要定位在物流自动化方向和物流信息化方向,以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软硬件优势。
3IT物流工程人才的岗位需求分析
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而物流信息化是调整和振兴物流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合理运用物流信息技术,企业可以获得真实和准确的信息,减少市场运营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有效地提高产品流通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化的物流系统和设施需要高水平的信息技术的支撑。如自动立体化仓库,自动分拣系统及智能运输系统(ITS)等。不管是物流信息系统的前期的设计和开发,还是后期的应用和维护,都需要大量高端的物流工程信息化人才的参与。
“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物流人才是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广泛应用,各类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在200万人以上。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不管是生产类企业,还是专业的物流公司在企业的运营中都在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而随着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物流系统开发及物流相关工作的人员已经成为物流工程专业中炙手可热的人才。
4IT高校基于岗位需求的物流工程人才培养实践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作为大连地区培养IT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在物流工程专业的设立上,结合学院区位优势、办学特色和企业岗位需求,将物流工程专业定位在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物流系统规划和国际物流上。
4.1结合学院办学特点定位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是我国东北地区以培养IT 应用类人才而知名的一所民办大学,学院拥有一支强大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师资队伍和网络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从学院建立之初到现在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IT人才。2007年学院获批设立了物流工程专业。在专业定位上,学院依据物流工程专业特点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将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定位在物流信息化方向。学院的主要办学特色是培养IT应用类人才,基于学院成熟的IT师资队伍和完善的硬件教学环境,将物流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在信息化方向,并将该方向细分为开发和应用两个子方向。物流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是学院发挥其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
学院针对物流工程信息化人才培养构建了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在物流信息化开发方向主要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Java高级语言程序设计、JSP、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SAPR/3开发、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等专业课程;在物流系统信息化应用方向增加了SAPR/3应用课程。
4.2根据岗位需求培养物流人才
在物流人才培养上注重与企业对接,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办学理念的实践。学院与海尔、汇聚等企业合作,为企业培养定制化物流信息化人才,较好的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并通过ERP系统的培训,培养学生对企业信息系统应用和维护能力,满足企业对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在教学上,通过各种物流信息系统的相关软件实践教学,模拟企业真实环境,提升学生的物流岗位能力。并通过SOVO公司和物流协会及社团,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3基于学院区位特色丰富专业内容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地处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大连由于地处沿海,国际物流公司和货代公司数量较多,因此对高端国际物流及港航物流人才的需求较大。学院根据这一区位特点将国际物流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辅助方向,在物流工程专业开设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与货运的相关课程,培养其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的岗位能力,扩展学生就业方向,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工作岗位,更好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
4.4设立管理类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物流工程是技术和管理的交叉学科,而对于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对技术和管理都感兴趣,有些学生喜欢学习技术,而有些学生喜欢管理,所以学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下,又开辟了供应链物流业务运营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以弥补管理能力强而技术较弱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优势,扬长避短。
在供应链物流业务运营管理方向主要开设了生产运作管理、采购与分销管理、运输与仓储等课程,这些业务类课程丰富了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5结论
IT高校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及自身的资源禀赋,根据区位优势和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物流工程人才的培养上,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基于社会岗位需求和学生特点制定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法,为我国IT类大学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鲜活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