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财政审计的意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与财政审计一体化、财政审计大格局等在审计目标、思路、层次、重点上均有着质的区别。前者要求从国家整体经济的层面上来计划与实施审计,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国家经济风险和促进保障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两者则主要重在从财政部门的资金收支和安全层面上来计划与实施审计。
积极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应以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切实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收支绩效为主线,按照更高层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工作重心和“两个报告”等要求来谋划、经营、实施年度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把握热点、关注焦点、突出难点,抓住龙头和产出精品。
三、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路与重点
重点做到计划整合、资源整合、项目整合和信息(报告)整合,在所有审计项目中试行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具体做到更新一个审计理念,突出四项重点创新,实现四大战略转变,实施六项重点整合统一。
更新一个审计理念:在所有审计项目中推进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的理念,树立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学习掌握国家经济运行规律,全面提高审计干部业务素质能力。
突出四项重点创新:重点创新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收支绩效问责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收入征管审计,重点创新财政政策制定执行和体制机制性审计。一年若能集中力量深度剖析或健全完善若干条有关国家财政宏观经济方面的政策、机制,若能审计提示若干条国家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审计建议,其所能发挥的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远比简单审计揭示发现多少挤占挪用、多发福利补贴、滞留滞拨等要大的多。
实现四大战略转变:由以常规部门预算支出为主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向以部门预决算分配、收入征管和政策制定执行为主的高层次预算执行审计转变,由以主要反映挤占挪用、多发补贴福利等一般性低层次问题为主向以重点揭示反映财政收支总体结构性情况问题和体制机制性等问题为主的高层次审计监督转变,由数量型低层次全覆盖审计向质量型高层次重点审计转变,由一般常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财政绩效审计和问责审计转变。
实施六项重点整合统一。即实施计划整合统一,资源整合统一,项目整合统一,审计审理整合统一,报告决定整合统一,信息成果整合统一。真正做到审计重点明确突出,计划制定科学,资源项目有效整合,统一组织实施处理,改进创新报告形式和内容,强化审计信息成果整合。真正适应大格局审计目标水平和资源整合的高层次要求,适应大格局审计信息成果利用、分析、提炼的要求,适应大格局审计业务控制和审理的要求,避免在审计条块和项目之间互不搭界各自为战,以使有限的审计资源产生倍增效益,进而提出真正的高层次审计意见建议,为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高层次国家审计监督的应有作用。
四、构建大格局需注重七大重新定位和改革创新
(一)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目标重新定位和创新。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矛盾和风险最终要由国家财政总兜底,都要转化为国家财政问题即转化为整个国家经济问题。对国家财政进行审计,就是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审计。由此,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应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和提高财政收支绩效为近期目标,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
(二)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思路重新定位和创新。一般情况下,常规部门预算收支规模占同级财政收支规模较小,且这部分支出又基本都是保正常运转所需。随着基尼系数的不断下降,常规部门预算收支规模占整个财政收支规模的比例会越来越低。尤其是常规预算执行仅只是整个国家财政收支管理完整链条中的一小部分,随着年初部门预算的细化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执行到位,各部门单位在预算执行中所能使用的财政分配处置权也将越来越少,即使有也大多是在年初预算时就已埋下的伏笔(如在预算执行中对打捆资金和项目的再细化分配权就都是在年初预算时人为埋下的伏笔)。由此,预算执行审计不应将常规部门预算执行作为审计的重点,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不应将宝贵的审计资源消耗在揭示反映常规的、简单的挤占挪用、多发补贴福利等一般性低层次问题上,而应腾出有限的高级审计资源力量来对最能体现财权、最能影响公平公正和制约国家财政经济发展的预决算分配的关键环节和龙头关键部位进行高层次审计监督。
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向常规预算执行的两头突破,向部门预算和决算审计突破。即向常规预算执行的两头和龙头部位突破,向部门预决算和政策机制审计突破。具体要做到“抓龙头,调主线,攻重点”。抓龙头:以预决算审计为龙头,向预算决算两头突破。调主线:以预决算级次机制政策审计为主线,重点聚焦机制体制等宏观性全省性问题。攻重点:以专项投资性支出为主线重点,突出关注财政绩效。
(三)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和方法重新定位和创新。大格局的审计重点内容可逐步以国家财政政策制定实施、预决算分配、重点资金项目为主,突出对财政预决算分配和重点资金项目实施绩效审计和政策绩效性审计。在当前形势下,收入审计有可能比支出审计更重要,政策机制审计与分配管理审计比一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更重要(一策可以兴邦也可以废邦),专项支出审计比一般保运转支出审计更重要。而对常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可探索建立社会中介审计制度,就像现在国资委要求所有国有企业必须经过中介审计一样。
(四)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的计划组织方式重新定位和创新。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智囊小组,由高级审计专家、经济学专家、财税金融专家等研究提出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审计计划,统一调配整合审计资源。先做到审计署、省级审计机关和市县审计机关本级范围内的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逐步过渡到全国上下各级审计机关实行统一的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做到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进而对国家经济、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分配管理和政策制定执行实施质量型高层次全覆盖审计,而不拘泥于在审计资金面、单位面上追求百分之百的数量型低层次全覆盖审计。
(五)注重对财政审计工作报告的框架内容重新定位和创新。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的审计工作报告框架内容可与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工作报告、社会经济运行发展工作报告所列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基本对应比较,与年中财政、发改委等所作重大财政经济政策和预决算分配追加调整事项、指标任务等基本对应比较,真正做到实时审计,实时报告,实时促进,实时整改。
(六)注重对财政审计理论重新定位和创新。应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来定位、创新和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在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框架下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重点从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和政策调控等战略高度来布局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理论,重点构建以推动建立国家总预算和国家总会计为目标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审计指南,国家财政预决算分配管理审计指南,国家财经政策审计指南,国家财政收支绩效审计指南等。
(七)注重对大格局高层次审计监管问责和审计成果运用重新定位和创新。
大格局审计应注重在所有的审计项目中都追究和问责相关的经济责任,将审计问责贯穿于各类国家审计全过程,而不仅仅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才进行审计问责,以有效解决突破屡查屡犯的老大难问题和死穴,有效创新财政审计大格局成果综合运用层次和水平。
1.逐步探索创新大格局审计监管问责,有效运用“四两拨千斤”。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目的是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支出绩效审计(以下简称绩效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的审计。其目的促进财政资金的合法合规使用,保证财政资金既定目标的实现。
二、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相同点
(一)共同的理论基础
无论绩效评价还是绩效审计,都是基于“3E”理论。“3E”理论认为,绩效包括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都是基于这一原则,在对财政支出进行评价中普遍使用这三个指标,三个指标实际使用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是在应用中根据实际需要侧重点不一样。“3E”理论是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
(二)共同的目的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有相同的目的,都是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或评价。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加强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促使财政支出更加规范合规。
(三)共同的对象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有共同的对象,两者都是围绕财政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涉及国防、外交、教育、扶贫、水利、农业等领域,既有关系国家基本机器运作的国防、外交,也有关系民生的教育、扶贫、水利等领域。简单的说,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都是实现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其管理对象都是财政资金,都是财政支出的监管。
三、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不同点
(一)实施的法律法规的差别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的开展都有法律依据,两者的不同在于所依据的法律不同。绩效审计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条“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绩效评价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 57 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另外,财政部还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11]285 号)、《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指导意见》(财建[2004]729号)等规章制度,为绩效评价的开展提供了实施依据。简单的说,绩效审计是依据《审计法》,绩效评价是依据《预算法》,在《审计法》和《预算法》下,审计署和财政部还各自出台了相应的部门规章规范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
(二)实施主体的差别
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基于不同的法律依据去实施绩效监管,不同的法律体系导致了实施主体不同,绩效审计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审计机关,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是各级财政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绩效审计的实施主体是各级审计机关;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11]285 号)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同时规定财政部门负责制定规章制度组织指导绩效评价工作,预算部门根据财政部门规章制度组织实施绩效评价,并且将绩效评价结果报财政部门;同时财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对部门进行绩效评价,也可以根据需要委托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根据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绩效评价的实施主体是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和独立第三方机构。实际操作中,因为预算部门和独立第三方机构的绩效评价报告均需要报送财政部门,实际上绩效评价实施主体是财政部门。
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虽然都是收入与支出的统称,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我们要明确认识这些差异从而对审计救济的策略进行研究。
首先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主体不同。财政收支的主体是政府,财务收支的主体则是国有的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监督的其他有关单位。
其次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内容不同。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的内容,财政收入是政府相关部门通过税收等形式获得相关收入;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科学技术、教育等的发展职能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分配。财务收支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财务收入和财务支出。财务收入是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经济活动获得的相关收入,而财务支出则是他们为维持正常的经济活动而支出的相关费用。
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涉及的范围不同。财政收支的范围相对于财务收支来说范围要小一些。因为财政收支只是针对政府而言的,他以政府为中心对财政资金进行再分配;财务收支则是针对整个国家而言的,所有应当接受审计的相关单位都有财务上的收入和支出。
二、审计救济及我国现行审计救济工作的基本情况
审计救济是在审计机关出现审计差错时为保护其合法利益而进行的,所以说审计救济也是对审计工作的一项有效监督和调整的途径。审计救济工作的进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审计工作。我们国家也开展了相关审计救济的工作。
目前,我国审计救济以《审计法》等相关法律为依托规定了审计救济的相关途径。具体为: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做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做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定。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现行的审计救济已经明确的将财务收支与财政收支分开,他们分别选择不同的途径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及调整。整体来说,我们的审计救济工作开展的还算顺利、合理,而且相对审计救济开展初期来说,我们已经做出了一些合理的改革。
三、我国审计救济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工作的发展都不可能不存在任何问题。我国审计救济工作的发展也不例外。虽然他有《审计法》的保障,开展过程也很顺利,但是我们依然能从现在的审计救济中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审计救济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差异区分还不够重视
虽然我们的《审计法》中对财务收支与财政收支的救济途径做了一定的说明,但是对于这些途径的选择与实施还是不够严格,这就说明了我们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差异不够重视。所以说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基本性的问题。
(二)审计救济中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差异还不能明确区分,也就是说我们从事审计救济的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与审计救济的要求不匹配
我们对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区别还是很模糊,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审计工作人员可能只从收支的性质、主体等方面来判断它的类型。但是我们知道经济活动都是相当复杂的,相同经济活动在不同时间、地点及空间等背景下可能归属与不同的类别。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也就不容易区分从而找不到合适的审计救济途径。所以说怎样提高审计救济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是一个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的审计救济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全面具体,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体系
目前,审计救济工作是以《审计法》为依托的。我国的经济起步较晚,所以审计及审计救济工作的发展也相对滞后,所以维持审计及审计救济正常进行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我们要多方面考虑建立起全面的法律体系并逐渐发展完善它从而为我们的审计及审计救济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我国审计救济的发展建议
审计救济的发展关系到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我们要对他提出一些关键性的建议促进审计救济的健康发展。
(一)首先我们要对《审计法》进行全面的审查与完善
《审计法》是调整审计与被审计关系的具有强大约束力的条文,规定了审计工作的基本准则,所以我们必须完善这些条文。在制定这些法律条文时我们要做到最基本的客观公正。我们现行的《审计法》包括总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机关职责、权限、审计程序、法律责任及附则。我们可以在这个整体框架上对他进行完善。
(二)加强对从事审计救济工作人员的常规知识教育
由于经济活动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他具有复杂化、多样化的特性,因此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那么的明确,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会出现交叉重叠。因此我们如果对从事审计救济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他们就会对这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性质等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我们的财政财务差异的区分工作也就相对较容易,审计救济的策略选择也就更加轻松准确。
(三)我们要对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差异进行条文性的说明
在对从事审计救济工作的人员进行统一定期的教育之前,我们要对影响审计策略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即财政财务收支差异进行条文性的说明解释。这样更好的改善了教育工作的最终效果,给审计救济工作带来了便利。
(四)提升财政财务收支差异在审计救济中的重要性地位
一、财政转移支付方式
目前,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并形成的。主要有三种方式:维持既得利益的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转移支付方式;以地区间财力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按项目标准确定的专项转移支付。
二、财政转移支付特点
财政转移支付有三个特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范围只限于政府之间。将政府对企业、个人的支出暂时排除之外。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无偿的支出。它是一种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这部分资金的分配原则不是等价交换,而是按均等化原则来分配,是一种无代价的支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并非政府的终极支出,是资金使用权从一个实体转向另一个实体。
三、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重点和内容
1.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方面。一是检查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是否按照财政部关于《地方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财政预、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指导性意见》“按上一年执行数或上级下达的预计数编报”要求编入年初预算,脱离人大监督的问题。通过年初预算与上年决算比较,发现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预算漏编问题,同时要着重反映专项补助是否漏编,并分析其漏编原因。二是检查有无将专项资金平衡预算或改变规定项目用于其他财政支出问题。三是检查有无收到专款后虚列预算支出挂往来或列支后转入财政部门设立的专户等,造成预算支出不实。
2.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结转方面。一是对照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指标,核实当年各市县专项补助资金结转情况,除国库未拨项目资金外,要重点关注当年在专户形成的结转,对结转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要进行客观分析。二是重点关注结转时间长、项目资金大的专项补助事项。核实是否有具体真实的支出项目,是否有国库资金做保证,有无将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平衡预算的问题,有无因项目情况变化导致专项补助失去原有意义而造成资金闲置等问题。
3.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制度方面。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首先要了解相关部门、单位是否建立规范有效的内控制度。检查是否按规定设立了专项资金专账,并有专人负责;资金的分配是否公开、公正、透明;资金的拨付、支用是否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主要项目是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有无具体的监督检查制度和评估验收程序。并通过调查了解、查阅相关记录、纪要、档案,评估制度、措施的执行落实情况。
4.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拨付方面。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可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拨款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属财力性补助,资金使用不具有专项用途,由地方政府自主决定。专项拨款有一定的条件限制,通常是对资金的用途有明确规定,部分资金还要求地方财政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因此,在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审计时,通过查阅上下级财政年终结算的有关资料、上级财政部门的指标单、项目批文等。了解本年度各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构成情况以及资金的性质和用途,并分门别类进行统计汇总。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涉及的范围较广,部门和项目较多,资金拨付的形式和渠道也不尽相同。从审计情况来看,有的资金是通过各级财政部门最终拨付到有关部门、单位,有的则由财政部门拨至主管部门,再由主管部门拨入相关单位。在财政部门,主要通过国库科或基建科下拨。在拨付的形式上,有的直接拨付资金,有的则通过上下级往来进行结算。因此,审计过程中只有摸清资金拨付的渠道,才能围绕资金这条主线,进行全程跟踪。从而检查资金是否按照预算、计划拨付到相应的部门、单位和项目上,资金拨付程序是否规范,分配的资金与申报单位的申报内容是否一致。是否存在随意分配资金而失去政策导向作用,或“暗箱操作”滋生腐败问题。
前言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作为财政审计中的一项专项审计,主要是有关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政府各部门在采购活动中对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促使其提高效益的专项审计行为,其主要目标是实现财政资金的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
一、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政府采购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经济事项,它不仅仅只是一个买和卖的单纯交易事项,在采购前要仔细订立预算标准、选择合适的采购人员、对供应商要经过公开招标方式而确定等等,这些非财务指标也是衡量整个采购活动是否符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不仅如此,在我国目前尚没有相关的绩效审计准则,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
(二)对政府采购活动不能全面实施绩效审计
政府采购活动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环节的,而现行的绩效审计只是对事后这个环节进行监督,并未对采购活动的前的准备工作和采购活动中发生的一系列事项进行审计。除此之外审计人员大部分只是在自己领域(会计和审计)有所作为,并不会涉及其他领域,就算设计也只是表面上的了解,这与采购绩效审计的要求相差甚远,采购绩效审计不只是需要会计审计领域的专门人才,它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综合性人才,这导致目前的绩效审计不可能是全面的绩效审计。
(三)绩效审计缺乏独立性
鉴于我国现行的政府审计监督体制是行政型模式,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可能同时律属于同一上级,甚至可能审计的委托人也同样存在于这一律属集团,三者之间极大可能的存在共同利益,这样的审计三方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权责不清,利益勾结,这使得我国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无异于内部审计。
(四) 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的获取难度大
由于现行的绩效审计的方法和技术不够成熟以及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够充分等导致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很难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更别说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做出判断,而且由于有些上级部门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影响,他们会采取一些措施妨碍审计证据的获取,从而也导致审计证据获取难度增大,同时绩效审计并不只是通过简单的财务数据来对采购活动进行审计,还需要大量的非财务数据来做支撑。
二、提高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科学可行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同样也要对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由于评价指标只能采购活动结束后对其进行评价,并不能在采购开始预防问题的发生,也不能在采购进行时对其提供可依照的标准来进行经济活动,也要完善政府采购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建立相关的绩效审计准则。
(二)增强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
审计机关不仅要利用多种渠道对绩效审计进行广泛宣传,同时还要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让他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定期开展相关知识讲座,不仅如此,在聘请高素质的审计人员的同时,还需要聘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对即将开展的绩效审计的相关专业对审计人员进行指导,毕竟审计人员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有所建树。
(三)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以及事后评价相结合的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在对采购活动进行绩效审计时不能只做到事后监督,这会导致审计结果的严重偏离,在采购活动进行时可以由上级派遣专门人员对采购活动进行监督,并且定期轮换,同时再有在采购活动开始前才指定相关人员,不能过于提前指定,防止相互勾结。这样,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以及事后评价相结合的审计程序可以更好地提高审计效率。
(四)设置直属审计署的绩效审计专门机构
由于我国特殊的行政监督体制,审计的委托人、审计者以及被审计单位可能拥有同一律属关系,极大可能的有利益相关之处,这极大地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因此要想提高绩效审计的独立性,应设立专门的绩效审计机构,使其直接律属于审计署,而不是在每个政府机构部门设立从属于该部门的审计机构。
(五)加大绩效审计的信息披露
为了排除社会公众对政府政务的误解,也为了促进政府采购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也为了迎合现在的政务公开的趋势,审计监督部门应定期对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审计结果一个较为全面详尽的审计报告,并且对外公布,让社会公众以及政府各部门都有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这不仅可以加强政府采购的政府监督力量,亦可以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采购的社会监督力量,同时也可以防止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相互勾结损害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可靠性。
结论
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有利于促进政府采购的效率性和效果性,同时有利于政府部门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促使他们为了更好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加强内部控制,并且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也有利于政府建设成为一个廉政的、取信于民的政府;有利于国家财政收支的更好控制;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以及避免经济、政治风险;同时还可以节约政府采购本身的成本开支,取得更好的效益,为人民和社会做出更好的决策。
中图分类号:F239.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16-01
一、财政基层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的难点
(一)预算安排不完善
上级政府在安排下级专项资金补助的时候,预算不详细,用途比较模糊。同时预算管理不完善,资金分配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一些基层单位所得到的资金多,另外一些单位得到的分配较少。由于预算安排不合理,基层政府无法全面掌握上级政府补助的种类和规模,预算安排中无法准确编入上级补助的收入和支出,存在不完整的现象,难以全面反映一个地方财政的总体情况。
(二)滞留转移支付资金
上级财政在下拨给基层的时候,必须逐层下拨,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滞留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种类:制度不健全、下级财政部门在利益驱使下缓拨或者不拨,导致资金滞留;下级财政资金紧张,将这部分资金暂时用于其它用途,等资金充裕的时候再下拨;资金审批不到位,相关准备工作不到位,导致资金出现滞留现象。
(三)挪用转移支付资金
上级政府下拨到基层的财政资金是具有专门用途的,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做到专款专用,但在下拨中存在挪用转移支付资金的情况。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申请到专项资金后随意使用,与申请时的用途存在差异;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基层财务人员素质较低,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不完善之处,为资金挪用提供可乘之机,存在贪污现象,或者将资金挪作它用,影响专项资金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低
资金下拨到基层,并落实到具体项目之后,由于缺乏完善的决策体系,对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的安排,一些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使得投资项目没有及时计划和落实。或者工程项目建设中施工速度慢,工程建设效率低,没有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施工,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另外,一些项目不能按时完工,存在着中途停工的情况,而后续项目建设的资金又不能及时到位,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影响专项资金效益的发挥。
(五)转移支付审计难以实施
基层审计机关人员设置较少,任务多,时间紧迫,审计经费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审计的各项任务。对转移支付资金难以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审计。事实上,在进行审计的时候,不仅要审计资金的使用情况,更需要审计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所取得的效果,但转移支付资金分布广、成分复杂,难以全方位进行审计。
二、财政基层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的对策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自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它在调节地方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相关的规范制度仍然不完善,在透明度、审计规范和科学、审计监督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今后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转移支付进行全面的规范和约束,促进各项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目前在审计监督中采用事后监督的方式,效果不明显,对于已经出现的损失往往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挽回。因此今后应该完善审计监督,提前介入,对资金划拨和使用进行严格审查,提出评审意见,同时对资金划拨和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转移资金得到合理利用,更好的发挥相应的作用。
(三)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
检查资金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落到实处,是否存在挪用的情况,确保资金发挥应有的效能。检查用款单位是否按照规定使用资金,确保专款专用,避免出现虚报骗取资金的情况。检查资金使用效益,避免出现贪污、挪用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四)健全财政基层转移支付资金审计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资金利用标准、评价管理标准、评价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标准。另外还要考虑以下因素: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特点不同,应该制定与其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以衡量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的服务工作量如何,并评价资金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评价指标应该量化,对于难以量化的指标,但又对项目产生较大影响的,应该采取特殊方式进行估量,将其纳入评估范围。
(五)提高审计人员综合技能
引进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按照相关规定做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同时,还要重视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通过讲座、进修、观看视频等方式,加强对他们的财政学、市场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审计人员遵纪守法意识,确保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循相关规定,提高审计工作 技能和水平。
综上所述,今后在财政基层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工作中,应该认识存在的难点问题,并根据具体需要,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提高审计水平,促进财政资金得到更好的运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小宁,佟健.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被滥用的原因分析[J].经济经纬,2013(3).
中图分类号: D912 文献标识码: A
前 言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税收工作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做好财政税收工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近年来,我国对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是存在企业的偷税、漏税现象。因此,我国要继续创新财政税收体制,要针对现有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税收措施,解决我国企业偷税、漏税的问题。
一、我国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财政税收制度本身固有的缺陷。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国内在走出计划经济至迈向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分久远的事情,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因此也决定了国内在财政税收工作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一蹴而就更是不可能。就此情况,国家应对这一问题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完善措施。由于目前国内的财政税收并无法很好的适应当下的社会现状,其在融入社会期间具有一定的摩擦以及冲突。在结构上,财政税收无法很好的保持协调状态,而在调节经济行为方面,也具有弱化的现象。财政税收未能满足社会主义在动态变化下对于税收的要求,相关部门对于该情况应给予重视,其对于我国财政税收的健全具有不良影响,并且其在法律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公平性的建设。
2、财政税收的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改革体制、发展任务等的持续深化下,逐渐暴露出财政税收传统工作模式中所具有的问题,例如:在财政税收的管理方面,难以控制财政税收相关管理体制的情况十分常见,不少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常常被两种管理体制所影响,在此情况下就引发了不少弊端问题。在财政税收的管理工作上,在进行管理工作期间,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与控制工作,更严重规定甚至会出现不遵循原则、不遵循法律的情况,加上现阶段所实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且缺乏一个对应的监督体制来保障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使得在财政工作中的一些管理人员、负责人员具有工作倦怠与工作懒散等不良行为,在紧迫感、责任感等方面更是欠缺,进而频频发生违法乱纪的不良事件,对税收工作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此为国内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问题。
3、税收质量不断下降,加大了其成本的提高。我国税收的质量在不断的下降,据统计,我国每年在税收犯罪这一事件上就达到上万起。一般情况下税收的成本高就代表税收的效率低,据统计,我国从1994年开始税收的收入由原来的3%降低到2%,且在这之后还在不断的下降,这就说明我国税收的质量在不断的降低,就导致我国的成本加大了,这种种表明问题在不断的变严重。对于税收的征管模式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但是仍然没有较高的效率。
二、财政税收工作的深化改革建议
1、建立健全我国的税收制度。为了确保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正常的开展,其实的提高税收工作效率,就要建立健全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使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脉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国家财政部门,逐渐的提高直接税收在国家税收入中的比例,优化直接税收和间接税收的比例。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应该合理的调整企业的营业税和所得税,最大限度的减少重复税,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快个人所得税的深化改革,降低工薪收入的税务负担,并且实行综合申报和分项扣除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全民的推进我国税制改革。
2、加强对财政税收的监督工作。在我国财政税收中,偷税、漏税现象一直存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为了有效的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加强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力度势在必行。首先,国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监督体制,勒令各行业都要遵守。其次派遣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税务收缴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由各地方各级的税收征管部门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监控,有效的避免会计资料丢失、核算不准、信息失真等情况的发生。有效的降低好国家财政的损失,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的关系。财政与经济是紧密联系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实现对财政税收体制的深化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部门都过多介入了整个竞争领域,大多是采用投资或财政补贴的形式去促进国企的发展。这样做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既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造成了财政资源的严重损耗,还使资源一度出现“滞废化”的情况,最终导致财政税收目标被扭曲,起不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有效措施处理两者的关系。根据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来看,政府能够促进整个财政经济的发展,但除了投资竞争的方式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实现。比如,政府可增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基础事业的建设步伐,这也为财政税收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一个较合理、人性化的环境,还能促进产业结构链条的优化,从而有效提高了整体质量,使财政与经济两者的关系得到了有效处理。
4、完善会计核算制度,防止会计指标弄虚作假。我国现行的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把申报应征数税收核算起点,有利于建立基层分税种明细账。但是由于公司受利益诱惑,为了少交税,制作虚假会计数据,使会计数据缺乏完整性、真实性。因此必须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对于会计数据弄虚作假的企业应该加大惩罚力度。
5、采取奖惩的制度来提高税收的质量。奖惩的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人的积极性,也会对工作人员对待工作也会认真、负责产生积极的作用,能够提高税收的效率,但是有奖也同样有惩罚。有些不干实事的员工就应给一些警告,或是惩罚,若是有较严重的就将其辞退。这种制度会对不良的分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会从根本上来提高税收质量的。也会将税收的成本降低。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消极性,对办事效率有一个更好的提升,从而降低税收的成本,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6、深化财税队伍自身建设,强化部门职责。财税部门要根据部门特色及发展规律,做好部门建设规划,真正地打造出一支具有良好业务技能、职业道德的财税人员队伍,为财政税收工作改革的深化和改善提供基本保证。以人为本,创新培训活动载体,拓宽学习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在财经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财税人员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内部刊物、标语、横幅、简报等,激发财税队伍学习与追求先进的主动性,营造共同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良好氛围,打造一支学习型的财税队伍;强化岗位责任和使命,通过讲座、讨论等形式让全系统财税工作人员更深刻地认识到财政税收工作的本质和内涵,财税工作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起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服务于社会与大众,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结束语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是我国的重要任务。财政税收工作的有效运行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因此,我国要对现有的财政税收政策进行改革和完善,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好地协调市场经济的运营。
参考文献
[1]胡忠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9):6,8
[2]郭淼.财政税收工作深化改革的有效策略[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12):7,
十报告指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与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完善绩效评估机制是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预算部门抓好资金管理,尽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1]。近年来,随着政府对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日益重视,财政预算资金的绩效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也初步建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事前绩效评审(以下简称为事前评审)是政府预算决策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促进预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加快实现公共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而提升政府理财与公共服务水平。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财政预算事前绩效评审的意义、模式以及做法,以供参考。
一、事前评审在财政预算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一)核实了项目预算,挤出了多余水分
事前评审借助行业专家与专业人员的力量,参照相关标准与要求,对财政资金使用方案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评审。通过现场勘查、工程量计算、市场询价等专业手段,确定合理的项目造价,从而对超标准、超规模的投资进行压缩、调整。同时,通过事前评审可及时剔除不具备相关资质,造价过高,工程量偏大或无详细预算的项目。这进一步加大了对资金的监管力度,也有效保证了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进一步提高了预算执行率
事前评审通过深入到具体的部门与项目单位,详细掌握项目实施方案以及资金使用情况,以督促相关部门与项目责任单位严格落实项目内容。另外,项目预算评审得出的项目预算定额为部门项目预算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标准,缩短了部门预算编审时间,从而提高了项目的执行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资金滞留、沉淀,支出进度缓慢等问题,极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2]。
(三)促进了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化与公开化
事前评审是指财政或相关主管部门按照部门战略规划、事业发展规划、项目申报等内容,采用自行开展或委托第三方机构的方式,通过相应的评价机制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绩效目标设置的合理性,项目预算的合理性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既能解决财政预算人手不足的问题,还能提高预算工作的专业性。同时,还能促进预算管理的公开化与透明化。
二、预算绩效管理事前评审的主要模式
由于事前评审在国内才刚刚起步,还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机制。地方政府一般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事前评审工作,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只开展绩效目标管理与项目可行性判定
这一模式的主要做法是由预算单位负责预算项目编报绩效目标,制作事前评审基本问题评分表,确定具体的评分标准与依据。在对全部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价以及排序时,必须参考绩效目标设定情况、项目实施内容、预期效益等内容[3]。一旦发现可行性评价结果不达标的项目,直接取消立项资格。这一模式未涉及对预算的调整,因此,绩效目标与项目可行性评定也不会影响预算编制。
(二)同时开展绩效目标管理、预算管理与项目可行性评定
该模式和模式一之间的区别在于将预算管理纳入到事前评审当中。先要评定项目的可行性,从中筛选出立项项目。根据SMART原则、预算匹配原则等要求对立项项目的绩效目标进行合理调整与完善,从而得出最终的事前评审结果。
(三)在确定预算的基础上实施绩效目标管理
此模式只在项目与预算确定的基础上,对相关目标和预算进行匹配性分析,适当调整绩效目标,同时,参与跟踪监督与事后评价工作。因此,不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也不会涉及到预算调整。
三、开展财政预算事前绩效评审的对策
(一)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评审工作
财政部门要根据《预算法》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事前绩效评审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委托鉴证项目复核审理制度,成立审理委员会,组员由相关专家组成。同时,实施“三级复核审理”办法,即形成中介机构――业务处室――审理委员会的三级复核网络,通过层层把关,保证项目评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4]。另外,要健全中介机构业务考核机制,通过科学、客观、公正的评定指标来评价中介机构的业务情况。对于绩效差,工作质量低劣的中介机构要给予严肃处理。
(二)重视对评审结果的利用,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效益
要重视对评审结果的分析与利用,将其作为项目预算安排的上限依据。针对申报不实、审减率偏高的部门,要压缩预算经费。一般可在扣减部门项目预算的前提下,将项目预算额度作为今后年度部门预算规模的重要参考依据。另外,对于评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出台整改意见,要求相关部门限期整改,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率。
(三)加强评审队伍建设,提高评审水平
除了要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事前绩效评审外,财政部门还应重视评审队伍的建设工作。要出台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吸纳更多财政财务类、工程造价类、资产评估类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自己的专业评审力量。同时,还要加强对评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养,以更好的适应财政预算评审工作的需要。
四、结语
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绩效预算改革的实践来看,绩效预算事前评审对提升公共资金使用效率,改进政府或项目单位的绩效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化,对绩效事前评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因此,财政部门必须与时俱进,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绩效事前评审机制,选择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共同推进财政预算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纪忠,丁传梅.推进财政预算事前绩效评审的思考与建议[J].财政监督,2015,23(14).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74-02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我国最重要的任务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加大改革财政税收工作的力度,发挥出财政税收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为此,我国应当认识现阶段财政税收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完善财政税收政策,避免出现如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保障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与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一、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要意义
通过开展财政税收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财政资金为国家落实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财政拨款,能够有效的解决重大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损失。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中,财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财政税收在财政资金的构成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税收是补充财政资金的重要方式,既是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管理人民的重要方式,保障国家权利的使用。财政税收是关乎每一个人的重大问题,个人既是纳税人,也是受益者,将对国家与个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此,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应当合理地、客观地认识财政税收,同时,政府更需要全面的财政税收,加强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管理,不断的提高税收的能力,为财政税收工作的效率提供重要保障,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现阶段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财政税收占据重要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影响。近些年,财政税收改革进程不断的向前推进,逐渐的暴露出财政税后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给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应当及时地查明财政税后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财政税收制度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财政税收项目,然而,就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来看,各方面还有待于完善,尤其是对于各个项目未建立起财政税收准则。此类状况的存在,加大了财政税收部门税收工作的难度。工作人员在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过程中,未能够严格地按照统一财政标准进行,直接降低财政工作部门的工作质量与效率。此外,目前所使用的财政税收制度中,依旧存在不合理税收的问题,导致难以充分地发挥出财政税收的调节功能,阻碍着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管理体制的缺陷
近些年,财政税收改革不断的向前推进,逐渐的暴露出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在以往财政税收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在管理制度方面,财政部门不能够保障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财政税收工作人员受到新旧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工作人员难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好财政税收工作。此外,部分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较低,出现违背法律与原则开展财政税收工作的问题,对待自己的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感与紧迫感,使得违法乱纪的行为时常发生。
(三)缺乏有效的监管
现阶段,我国企业中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等行为。比如,在税收缴纳时,一部分的企业超出规定时间,另一部分的企业直接偷税,加大财政税收部门的工作难度。除此之外,部分的企业甚至通过制作虚假财务信息,减少财政税收支出,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出现此类现象给国家的财政税收造成损失。不仅如此,不少企业通过不开发票等形式,以此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然而,不开发票的行为将会给财政税收带来巨大损失。
(四)缺乏科学的预算体系
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财政预算体系,然而,就现阶段我国的财政预算体系来看,许多方面还有待于完善,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财政税收部门缺乏对财政预算的足够重视,在开展税收工作^程中,仅仅是按时收取各企业的税款,而后进行统计;二是虽然开展财政税收的预算,但也局限于小范围内,不能够从整体上开展财政税收预算,缺乏对资金转移状况的综合性考虑,影响着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
(五)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财政税收部门中“掏红包”与“走后门”等现象时有发生,财政部门中的部分工作人员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待提升,不能够处理好繁杂的工作任务,直接影响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然而,由于个别领导不重视财政税收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得不少的工作人员对待工作态度散漫,缺乏责任感,给工作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部分工作人员违背规章制度开展工作,直接影响工作氛围。
(六)政府权责问题
现阶段,就各级政府事权划分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未进行具体的责任划分,而仅仅是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导致在执行过程中,由于中央以及地方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致使时常出现缺位与越位等问题,极易造成地方与中央财政的相互排挤问题。
三、财政税收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财政税收制度
在开展实际的财政税收工作过程中,财政税收部门应当严格遵循行为准则。为此,应当重视完善财政税收制度,弥补财政税收政策中的不足,从实际情况出发,完善各项财政税收政策。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相应的要调整财政税收政策,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目标。除此之外,应当适当调整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减少企业的负担,避免出现重复性收税的问题,推动与促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
现阶段,财政税收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不积极等问题,影响着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因此,财政税收部门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促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发生改变。此外,财政税收部门的各个领导,应当提高对税收工作的重视,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为财政税收的工作效率提供重要保障。
(三)强化财政税收的监管
现阶段,我国财政税收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等问题。因此,国家应当重视管理好财政税收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出现各种非法行为。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由专业监督工作人员,严格的监督财政税收工作,及时地发现与遏制企业的偷税、漏税等行为。二是国家应当严厉的处置企业的偷税、漏税等行为,完善税收监管制度,为国家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避免发生偷税、漏税等行为。三是税收征管部门应当核查与监控企业制造虚假账目信息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少国家财政税收的经济损失,切实的维护好国家经济效益。
(四)改革财政税收预算机制
财政预算机制是保障财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家应当重视深化改革财政税收的预算机制,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将财政税收的预算范围扩大,确保财政预算部门合理的进行各企业的预算;二是针对于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制定出长远的规划,建立起政税收的预算机制,保障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效率。
(五)加强税收审计与征管工作
在财政税收工作中,征管与审计属于重要内容。因此,应当重视完善税收审计与征管两个方面工作,进一步的提升财政税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其中,就审查征收方式来看,针对于项目健全的纳税户,应当将其作为定额户,而后进行审查工作。针对于部分账目有所出入的部门与单位,应当对其实施延伸制度,而后展开深入的调查,查看其是否与财政税收部门存在照顾关系,一旦存在此类关系,将会造成少征税款的问题,则有必要采用通审软件方式,进行纳税辅助。同时,应用排序法定出纳税户名单,正确的开展纳税工作。
(六)完善支付方式与支付体系
应当对一般性与专项转移支付两者之间的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调整,可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适当提升。同时,既要改革税收返还制度,也要改革增值税制度,从而达到资金来源稳定的效果。与此同时,应当推进分配方式的改革,建立健全分配制度。在确定测算方式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下几点重要因素,如地域差异性、人均收入以及人均占地面积等,构建完善的支付方式体系。
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财政税收将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直接影响。近些年,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深入发展,财政税收工作也有很大的提高。然而,在财政税收改革中也面临许多的问题。因此,国家应当建立健全财政税收体制,完善财政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化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与管理,避免发生企业偷税、漏税等问题,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田怡.浅谈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中国市场,2014(01):81~82
[2] 丁丽珊.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知识经济,2014(18):53~54
[3] 史红波.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4(34):90~91
[4] 孙玉.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企业导报,2013(17):6~7
[5] 宁志杰.浅谈财政税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建议[J].中国电子商务,2014(11):81~82
随着低渗油田开采程度的不断深入,进入石油开采的中后期,地层能力不断亏损,需要注入油层的水量逐年增加,采出液中的含水率在不断增大,因此对原油脱水及采出水处理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油田不同发展阶段的开发需要。近年来,通过对现场工艺需求的不断试验、探索,形成了具有低渗油田特征的脱水及采出水处理工艺技术。
一、长庆低渗透油田脱水工艺的现状及特点
原油脱水及污水处理过程中,原油的脱水脱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常规工艺先采用气液分离器进行气液两相分离,分离后的原油再利用沉降罐进行热化学重力分离,或采用电热化学脱水。长庆低渗透油田目前主要采用大罐沉降脱水和三相分离器脱水两种工艺。
长庆低渗透油田油田原油脱水主要采用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技术,可概括为“小站(井口)加药、管道破乳、大罐溢流沉降脱水”工艺流程。目前引进了油气水三相分离技术,并成功在油田得到推广应用。
1.大罐沉降脱水工艺技术
1.1 工艺流程及特点
1.1.1工艺流程:站外加药+站内脱水
1.1.2站外加药特点:
1.1.2.1能充分破乳降粘,降低管线回压,尤其冬季效果显著。
1.1.2.2实现乳化液提前破乳,缩短了沉降罐内油水分离时间。
1.1.2.3管道破乳后水滴在管壁形成水膜,起到降粘减阻作用。
1.1.3流程优点:
1.1.3.1脱水温度较低(30~45℃)、流程简单、操作方便、效果显著。
1.1.3.2净化油含水小于0.5%,污水含油小于200mg/l。
1.2影响原油脱水效果的主要因素
1.2.1原油的破乳原理,尽管有多种解释,但通常认为油水乳化液珠的表面含有胶质、沥青质等天然乳化剂,破乳剂分子渗入并吸附到乳化液滴的界面膜上抵消天然乳化剂,这样乳化液滴表面膜破裂并使水滴释放出来,小水滴相互聚结成大水滴,最终油、水两相发生分离。
室内瓶试法:实验过程中取新鲜的油样,综合考察脱水率、脱水速度、油水界面、污水含油等各项指标。
1.2.2加药过程应与输油同步进行,不得中断也不得过量加入。加药浓度应根据室内评价确定,一般保持在商品浓度80~150ppm范围之内。对于用量超过200ppm的药剂应淘汰。
1.2.3输油上要求联合站外上游系统站点输油要尽量保证连续平稳输油,禁止输油过程中排量频繁变化;冬季运行中,输油温度控制在40~45℃左右,以保证原油的破乳脱水效果。
1.3沉降时间
水滴的沉降速度与油水密度差成正比,与原油的粘度成反比。油水密度差越大,原油粘度越低,则水滴沉降速度加快,油水越容易分离。
1.4合理确定脱水温度
水滴沉降速度与原油粘度成反比。因此,提高温度可加快水滴沉降速度,提高脱水效果。但并不是温度越高越好,且过高的温度势必消耗过多的燃料。
1.5关于“末端加药、大罐沉降”脱水工艺技术
所谓末端加药脱水工艺就是将站外加药移到站内加药,管理上比较方便。
建议:一是原油含水超过60%后,油水乳化液由油包水变为水包油状态,此时脱水相对容易,可以通过试验将站外加药移到站内集中加药。同时,要考虑沉降罐的容量、温度能不能保证脱水效果。二是对原油含水不超过30~40%,应继续坚持小站加药的原则,充分利用管道破乳,提高沉降罐的脱水效果。
2.油气水三相分离工艺技术
油气水三相分离可以将含水油一次处理合格,也作为预脱气脱水设备进行预处理。同大罐脱水工艺相比,具有脱水速度较快、流程密闭、占地面积较小、投资低,并可回收一定量的伴生气的特点。
油气水三相分离结构及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油气水三相分离器是通过将旋流分离、水洗破乳、填料聚集脱水、热化学沉降脱水多种方式,在不同的阶段采用合理的结构进行综合高效脱水的一种设备。主要优点脱水效率高,沉降时间短。
二、长庆低渗透油田水处理工艺流程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二级沉降除油+石英砂过滤
油田开发初期,原油脱水采用两段电化学处理流程;污水处理工艺采用自然浮升、混凝沉降、压力过滤等流程,采出水主要以排放为主。采用这一流程先后建成马岭北区、中区、红井子三个采出水处理站。
2.第二阶段:斜板除油+核桃壳过滤
2.1两级核桃壳+两级改性纤维球精细过滤流程
工艺流程:主要是斜板除油两级核桃壳过滤两级改性纤维球过滤絮凝、杀菌技术。
通过对部分站点处理水质监测分析,设备运行初期,悬浮物、含油等主要控制指标均达到10mg/l以下,随着时间的延长,核桃壳和改性纤维球抗污染能力下降,过滤效果出现下降,致使部分站点处理后水质超标。
2.2简易流程:简易除油就地回注
工艺流程:含水原油进站后经溢流沉降罐脱水,采出水处理仅设除油罐简易除油后就地回注。采出水由小站直接配注,处理规模在100~300m3/d之间。
目前站点因采出水含油、悬浮物超标,回注水质较差。回注水质中含油和悬浮物指标分别为20~50mg/l、10~50mg/l,部分区块污水回注压力上升一定程度后,定期进行洗井或措施增注。
三、采出水工艺管理要求
1.加强原油脱水系统的运行管理,为下游采出水处理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推广的三相分离器脱水正常的关键是上游来液量的平稳运行,要尽量采用低排量连续输油方式,切忌时断时续输油,要采用缓冲罐带变频的输油方式。
2.油田污水水质监测及要求
集中处理站:对沉降罐出口、过滤器进口、净化水罐出口的水质,每天每班取样分析1次;监测项目:污水含油、悬浮物。
采油厂:由工艺所或技术监督中心负责对联合站或集中处理站的沉降罐出口、除油罐进出口、过滤器进出口、净化水罐出口、注水井口(选1-2口代表井),每月各取样分析1次。监测项目:污水含油、悬浮物、细菌、含铁、二价硫、滤膜因素。
水质指标暂按油田公司2001年颁布的油田污水回注暂行规定执行,新规定出台后按新标准执行。(见表1)
四、小结
长庆低渗透油田的脱水及采出水处理工艺历经多次变化和完善,保证了油田不同发展阶段的开发需要。通过不断攻关、研究,形成了具有低渗油田特征的脱水及采出水处理工艺技术,确保了油田持续有效快速发展。
3月24日,我局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市委方书记在全市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习市委近日下发的表彰市直机关效能建设优秀单位的决定、对市直机关效能建设后进单位的通报、表彰民主考评优秀科长的决定及对民主考评不满意科长的通报等文件和市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近日下发的亳州市市直单位绩效考评办法及亳州市民主考评市直单位百名科长活动实施方案。并将亳州市市直单位绩效考评办法及亳州市民主考评市直单位百名科长活动实施方案翻印到每个科室和“窗口”单位,并对我局在民主考评市直行政执法审批管理(服务)单位百名科长活动中受表彰的3名科长给予通报表扬。同时,要求全局人员要“坚持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提高服务质量;要深刻领会提高财政效能的内涵,明确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切实增强提高财政工作效能的主动性和紧迫性。
二、坚持六个注重,提升效能水平
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认真研究了今后一个时期的财政工作总体思路,坚持效能第一,明确了“坚持六个注重,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即:注重发挥财政职能,在支持发展保障民生上下功夫;注重创新管理体制,在精细化管理规范化运行上下功夫;注重谋划措施办法,在当好参谋助手上下功夫;注重倡导主动作为,在抓好工作落实上下功夫;注重加强学习,在能力建设上下功夫;注重转变工作作风,在强化服务提升形象上下功夫。进一步转变财政效能理念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加强全局效能建设,提升全局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同时,我局深入开展“能力建设和学习提升年”活动,制定了分期分类培训计划,对全局干部进行轮训;建立局长、科长上课制度,推着局长科长学,带着大家学;建立课题调研制度,提高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走出去”制度,开阔眼界,取长补短;开展法律法规和廉政教育,提高全局人员的执行能力和自律能力,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雷厉风行的作风服务经济发展。
三、完善财政制度,促进效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