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心理问题及应对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7 17:19:2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心理问题及应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心理问题及应对

篇(1)

在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从事教育教学这种特殊职业的小学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既有来自社会、家长、等外部压力,又有来自学校、学生、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内部压力。使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因压力过度而产生自卑、精神抑郁不振、嫉妒、敌对、焦虑、易怒等心理危机现象。如果教师的心理危机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久而久之,教师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加强教师的心理教育,改善教师内心状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下面浅谈几点应对策略。

1.社会参与,共同营造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社会联动。一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解决好教师的住房难问题,让我们的教师安居乐业。二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如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的内容,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开通“教师心理保健咨询热线”,为老师缓解压力等等。让教师全面提升其社会价值,做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2.强化人性管理,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针对教师产生的不良心理,学校的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教师的疾苦,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努力为教师营造有利于保持教师心理健康的人性化管理。

2.1 满足教师需要,保持教师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需要”是人产生积极行为的原动力。现代管理学的核心是:尊重人、信任人、依靠人、适应人。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定的需要:首先,对工作环境的需求,希望有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其次是希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得到领导的赏识,也就是自尊和荣誉感的需要。最后是对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的追求。因此,在管理上,学校应以人为本,为教师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创建适时适度、有效的精神和物质奖赏机制。尽其所能,适度满足教师需要。

2.2 组织有益活动,拓开情感渲泄渠道。

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召开联欢会,假日旅游,举办各种球类、棋类、牌类比赛等多种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促进同事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教师自我心理调节。学校领导应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活动,如请专家作专题讲座、让教师参加各种团体咨询活动、设立个体咨询室,给教师提供一个宣泄压力、分享快乐,放松自我的空间。再一方面做到:“活动”与“教育”的有机统一。做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中有活动的开展,在开展各种活动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师的情感就得到了有效的开流与渲泄,形成健康有序的整体。

2.3 合理运用评价和惩处机制。

在考核评优和职务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在处理教师违反校规校纪问题上,既要按“法”办事又要以“情”动人,使这些教师心服口服地认识自己的错误。

2.4 做好教师的减负工作。

竭尽全力解决教师超负荷工作问题。如逐年控制班级的学额,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班级人数控制在45人以内。给所有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教学自;减少学校内部名目繁多的检查和活动等。

2.5 关心教师的身体状况和家庭生活。

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检查。每当教师生病,休产假等情况校领导都主动探望,问候帮助解决困难。

3.注重有效调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1 保持情绪乐观,做到心中有爱。

一个教师具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首先,爱本职工作,具有乐于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能在艰苦的工作中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其次,爱学生,就是情系学生。教师把学生的成长视为最大的满足,学生的言行举止时时引动教师的目光,学生的进退忧乐深深牵动教师的情怀。有的教师说:“站在讲台上,看着几十双闪亮的眼睛,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3.2 提高情感控制能力。

教育工作要求教师遇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能接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练就“出家门唉声叹气、怒发冲冠,进教室兴高采烈、和蔼可亲”的真本领。如果教师毫无情感控制的能力,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灰心丧气,那是无法搞好教学工作的。具有一定的情感控制能力,有利于教师加强教育责任心,有利于教师心理品质的锻练,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态度温和、乐教诲人不倦的教育风格。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主动承担难度大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或担任差班班主任工作等,来磨炼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一次次成功的积累,情感控制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3.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育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构成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教师善于主动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家长的正常人际关系,消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求大同存小异,从好的一面去理解客观环境中的各种现象,是改善教育人际关系的有效途经。实践证明,只有在宽松的人际关系中,能更好地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成为良好人际关系的主动者和先行者。

3.4 加强心理健康防卫。

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现实中,不会只有顺畅,还会有挫折、有逆境,甚至会发生重大变故。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只有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吸收正面的心理健康影响、抵制削弱心理健康的影响,正确对待生活上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才能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战胜与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变挫折为动力,变逆境为顺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篇(2)

中专生心理问题是目前每个教育部门、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由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教育问题,引起了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中专生的心理问题的成因

中专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因素、家庭的因素、青少年本身发育阶段的特点因素、高科技“网络”因素,以及后天形成的性格因素等。由此导致青少年丰富而复杂多变的情感变化。

1.1社会因素。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步伐,人们的追求已不再是以前的那种简单的衣食住行了,而更多的是追求物质与精神的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同类行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中专生毕业后的就业局面日益困难,待业青年的数目增多。因此,中专生将面临着就业的挑战,对前景十分渺茫。由此形成了较大的思想压力,学习压力重,不利于学校的正常教学。

1.2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专生从初中毕业就上中专,年龄小,而且多为独生子,从小受到家庭的娇生惯养,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普遍存在。学生从小就被迫学习各种特长知识,很少与邻里的同龄人交往。家庭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以及环境等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多难以管教的学生都有一个较为复杂的家庭背景,这已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直接因素。

1.3青春期生理的变化。

现在的中专生年龄普遍偏小,大多在16―19岁之间,正是青春期个体心理发展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是青少年智力发展显著,自我意识增强,性意识觉醒和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在情感发展中表现出丰富的心理特点,各种情感因素凸显且错综复杂。情绪激动,敏感多变,独立性强,心理闭锁,难以交流。既有倾诉情感的强烈愿望,又缺乏阅历,缺乏信心;胸怀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憧憬,但对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诸多因素造成心理中深刻的矛盾,情绪也易变不定。凭意识,凭情感,凭哥们义气处理事情而不思后果,容易做出违反道德、违反制度的事情。

1.4“网络”因素。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工业、科技的巨大变化,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乐趣。它丰富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际间的交流,激发了青少年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有助于中专生开发智力,增强现代意识,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但是,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凸显。对家庭、对社会环境的迷惘,使青少年过于迷恋于“网络世界”,而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更加重了中专生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厌世心理而在“网络世界”里“自由”驰骋,沉溺于“网络世界”中而“为所欲为”,严重影响到中专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秩序。

1.5性格孤僻。

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青春期个人生理的变化,与同龄人交往的欠缺等,使青少年形成了孤僻、狭隘、嫉妒、敏感、忧郁、自卑的性格。青少年正处于成长中,有强烈的独立感、求知欲,但又对社会和将来充满迷惘,对社会的认识还处于朦胧阶段,不能正确理解老师、家长的谆谆教诲,面对忠告易产生逆反心理,背其道而行事,容易走向极端。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爱慕。但此时,由于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强,不能很好地处理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关系,容易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或者不能很好地处理事情,造成朋友间的分手、失恋,兼之自我心理保健差,陷入情感之中而不能自拔,产生忧虑、自卑感而自暴自弃。

诸如此类的因素,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教学秩序,必将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更进一步加重中专生的心理负担。

2.应对的措施

针对上述诸多因素,作为教育人的学校教师必须了解这些因素带来的危害,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措施。要教育学生保持乐观,意志坚定,心态平和,热爱生活。要教育学生调节心理平衡,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要教育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善于面对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充分了解中专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针对中专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发放“问卷测试”、以无记名的方式,调查中专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或者,让中专生自己提出问题,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解答。也可以通过网络,通过QQ聊天的形式师生互动。对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收集整理,打印成册,再发到中专生中,进行心理宣传。以取之于学生的问题,经解答后,归之于学生教育,更切合实际,取得更好的效果。要通过板报、集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教育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正确认识社会,积极面对就业的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学好技能,成为真正健康有用的国家建设人才。

篇(3)

一、离异家庭给孩子带来哪些伤害

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勃特・索尔尼特认为:"离婚是威胁儿童的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之一。"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尔克认为:离婚的创伤对于孩子来讲仅次于家庭成员的死亡。当孩子们当发觉自己的父母要离异时,感受到的是重大损失,孩子们会觉得受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的控制,而这个力量伤害了他们年幼、稚嫩的精神世界。

有些儿童在父母离婚的心理刺激下,性情发生改变。有的变为孤独、忧郁、情绪消沉;有的变为粗暴、烦躁。有的儿童在消极情绪持续、强烈作用下,出现了心理疾病。

父母离婚对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的大小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于孩子的个性特点与对父母感情依赖的程度,对父母感情依赖越重,所受的精神创伤也越重。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几位学者在一项关于父母离婚对子女影响的报告中指出,接受调查的离婚家庭中,约37%的儿童在父母离婚5年之后,心理上的创伤尚未消失。这些孩子情绪低落,内心经常希望父母复婚。29%的孩子"勉强对付、努力熬过艰难时期"。只有34%的孩子"对生活感到满足愉快,能很好适应新情况,在学校和同学之中表现正常良好。"由此可见,父母离异后给近70%的孩子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

我班学生晓东就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晓东爸爸是个老实人,文化不高,做事、干活很卖力。晓东妈妈婚前就是看中晓东爸爸忠厚老实,认为这样的男人放心可靠便嫁给了他。后来,晓东妈妈对晓东爸爸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认为和他一起生活不合适,执意要求离婚。在晓东五岁时,他们离婚了。幼小的晓东拉着妈妈的衣服,哭着大叫:"妈妈不要离开我!妈妈不要走!"可是妈妈却头也不回地走了。晓东虽然已经上三年级,父母离婚的事情已经过去四年了,但心中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

二、离异家庭的孩子应该得到哪些关爱

离异家庭的孩子就像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会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

1.用爱心抚慰创伤

篇(4)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287-02

近年来,由于社会仍处于经济转型期,各种不稳定因素也冲击着大学校园,而高校规模扩大和收费并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够,使得大学生在学业、就业、情感等方面遇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在我的日常工作中,就接触到了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也感到重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并注重探讨心理疏导的有效措施很有必要。

其一,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焦虑、自卑和无助感,也是在众多有一定心理问题学生中,相对来说较大的一个群体。在跟环艺班一位同学的谈心中,她讲到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全靠母亲一个人到处打工在支付自己和弟弟的学费和生活费时,泣不成声,我深深感到其家庭的某些困难深深打击着她脆弱的心灵,后来我还了解到这些忧虑甚至已经造成了一定的神经症问题:她有很长时间的睡眠困难,即焦虑感和失眠都很严重。那天我跟她聊了很多,甚至用自己奋斗的经历来鼓励她,当她从我办公室离开时,我明显感到她心情好了很多,在以后的日子,她坚强了很多,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还在周末做兼职,锻炼自己的同时也减轻了她家庭的部分负担,看到她的成长,我由衷地为她高兴,也体会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资源班有个同学父亲失踪,一直杳无音信,她本来性格就有点内向,加上父亲失踪,经济和情感上就背负了双重压力,在班级里表现为孤僻、不合群甚至有些偏执。通过经常性的聊天,她自己改变了很多,先是在自己宿舍跟其他舍友积极沟通,后面还参加了学生会,由自闭消极变得积极乐观。

像她们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总体来说,因为家庭经济上的问题,使她们变得内向,甚至是自卑,每个班级申领助学金的同学也是这个群体最显著的代表,她们除了要面对学习上抑或成长中情感上的压力外,家庭经济的困难变成沉重的包袱压在她们稚嫩的肩膀上,她们中有些人通过兼职打工为自己赚取生活费,积极乐观一些,但大部分仍然由于家庭的贫困变得敏感、谨小慎微和不合群,甚至抑郁。我就经常通过聊天式班会跟她们做工作,希望大家明白家庭的贫困并不是自己的问题,困难也只是暂时的,一定要积极面对,认真刻苦完成学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取得成绩,回馈自己的家庭。

其二,父母的离异等情感问题对他们造成的困扰。文秘班有位同学的父母在她大一下学期时闹离婚,她的父母已经闹的不可开交,还是她的姑姑电话里告诉我,这个孩子一直特别懂事,所以也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又由于性格内向无法排解,希望我能从辅导员的角度开导一下她。我与这位同学进行了一番长长的谈心,从各方面希望她正确认识这件事,并给她举了很多父母离异的家庭中照样健康成长并取得不俗成就的人们的例子,我的鼓励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她渐渐从父母离异的阴影中走出来,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人也开朗了很多。环艺班有个男生性格本来就比较内向,加上其父母离异,父亲对其母子不管不顾,于是他痛恨父亲的同时开始痛恨男人,甚至发展到恨他自己。由于我观察到他有绘画的特长,我就发挥他这个特长,让他负责他班里的板报,他也慢慢开始跟其他同学们交往,在墙报比赛中获奖也证明了他的价值,他的集体荣誉感也随之增加,把自己真正当成了班级的一分子,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偏执。

像这种父母离异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在高校里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仍然不能客观面对父母的离异,往往采取回避甚至冷漠的态度,甚至会使得她们本人对情感的认识有了偏差,在自己与异性的交往中往往表现为敏感、淡漠甚至有敌意,这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与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我就会经常找她们聊天,通过聊天让她们认识到父母因为种种原因离异,并不代表就不爱孩子了,人生的分分合合也实属正常,无须太在意,更不必背上什么心理包袱。

其三,在男生中间表现尤为突出,那就是网络综合症,也称:“互联网痴癖症”,其表现是:无节制地上网、不上网时情绪低落、无愉快无兴趣;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思维迟缓;不愿与人交往等。有调查显示,高校中近70%的学生有电脑,但仅有10%的学生用电脑来学习。一些本来性格开朗的学生由于迷恋网络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更不用说,一些本来就比较内向的大学生就更容易沉溺在网游中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快乐,长期上网聊天或游戏,甚至形成网瘾。环艺班有位男生性格本来开朗活泼,但自从迷上网络游戏,经常是网游一打就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甚至出现了旷课去上网和周末通宵上网的情况。我跟他积极沟通,希望他能悬崖勒马,起初效果并不理想,通过不断的聊天谈心,请宿舍里其他同学监督等,他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善,开始与同宿舍同学交流,由于发现他有篮球方面的特长,我又推荐他参加了系里的篮球队,在系篮球比赛里的优异表现使得他体会到了现实生活中的成就感,于是他不再一味沉溺于网络,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起色,整个人又回复到了之前开朗乐观的状态中。由于迷恋网络而影响学习成绩,甚至正常生活的同学,尤其是男同学,在每个班中间都有,通过谈心,尤其是找到他们的个人特长并创造让他们特长得以发挥的机会,他们往往能慢慢从网瘾中走出来,融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还有是因为自身比较内向的性格及自我中心的处事方式造成了自己跟其他同学的交往问题,内向性格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往往比较多疑和容易忧虑,资源班有个同学就因为自己班里推优时,认为班长推荐的同学还没有班里某某某优秀,而怀疑班长在推优中存在偏心,,对班长意见很大。在我跟她聊天过程中,她也讲到自己比较敏感多疑,经常对班里、学校抑或社会上一些现象看不惯,想不通就常常一个人生闷气,心情抑郁。通过跟她聊天,她自己也慢慢意识到追求公平、平等是对的,但绝对公平和平等在现实中也很难实现,人是要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自己。像她这样的同学也有很多,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对周围的事情斤斤计较、意见满腹,又因为性格相对内向,无处宣泄,负面情绪不断累积,时间长了甚至会抑郁成疾。这种敏感、多疑的性格直接影响了他们与其他同学的良性沟通,还会导致她们对很多事情产生偏执、固执己见的看法,影响了她们的人际交往和健康成长。

世界卫生组织曾针对心理疾病给人造成的严重危害断言:“没有任何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问题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而形成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化解,日积月累,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没有心理健康自然就没有人的身心和谐,就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甚至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对创建平安、和谐大学校园也存在很大的隐患。教育部正在制定下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准》,建议省级教育管理部门设立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尽快进行评估。在标准中明确规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要按1∶3 000的比例配备,由教育厅人事处下文,以便于高校人事部门操作。在高职院校里,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专职人员、经费不足和培训不够等多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往往起不到相应的作用。

我们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心理问题只要及时厘清,对症下药,是不会影响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我在日常工作中比较注意用心观察那些“心理问题”多,易“自我中心”的学生,对她们进行聊天式心理疏导,我力不能及的,也会及时向心理咨询老师汇报,请她帮忙共同应对。总之,在处理心理问题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只有学生的身心都健康,平安、和谐校园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能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元庆,姚本先.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基本建设标准[J].中国德育,2008,(2):69-70.

[2]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曲素艳.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及心理障碍成因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1).

篇(5)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中国抗癌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在我国妇女乳腺癌的患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并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乳腺癌的治疗目前还是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不断提高。但经过治疗后,往往患者身体上的病变康复了,心理上的疾病却并没有康复,乳腺癌患者术后通常面临着很多的社会心理问题,这些在年轻患者身上表现更为明显[1]。国内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术后两年仍有高达45%左右的焦虑和60%左右的抑郁存在[2]。所以就乳腺癌术后患者而言,如何提高生存质量,不因身体的残缺导致心理的残缺进而影响正常的生活、社交才是最重要的。本文就乳腺癌康复期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做了一些探讨。

1 心理问题

1.1强烈的自卑感 是女性的特征,患者切除后会产生一种残缺的自卑感,患者会认为自己女性的身份已经不完整,会丧失自信心。患者表现为少言寡语、不爱打扮、不爱出门,、不爱与人交流,精神不振。

1.2长久的担心、抑郁 由于患者身体的残缺,担心自己对丈夫吸引力的减少,担心丈夫会对自己疏远,失去丈夫对自己的爱,担心性生活的和谐,担心婚姻家庭的稳定,患者常表现为愁眉不展、失眠等抑郁心理。

1.3巨大的焦虑、恐惧 由于担心治疗不彻底,癌症会复发和转移,因此部分患者四处求医,不停服用各种药物,特别是大量中药,整日惶恐不安,始终生活在癌症的阴影中。

1.4多疑、敏感 部分患者担心自己对侧的也会得乳腺癌,或其他脏器也会癌变,因此,反复检查和门诊随访,对身体细小的异常症状和检查指标特别敏感。

1.5强化患者角色 患者经过综合的治疗已经基本康复,能够独立生活,能够参加工作,但患者却过于依赖别人,不愿做自己能为之事,害怕劳累而长期休息。

2 应对措施

2.1 对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治疗和临床修复治疗 心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及反应程度,作为乳腺病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心理干预治疗已经成为乳腺病研究领域的热点。Spiegel等的研究发现,团体心理治疗对于乳腺病患者特别是有自卑、抑郁情绪的患者疗效是显著的[3]。患者通过与同是乳腺癌患者的病友的交流,共同分享患病体验,正确认识疾病康复和心理适应过程,从而减轻对癌症的恐惧、孤独感。并且在团体治疗中,患者面对同样的群体,更容易宣泄不良情绪,得到患者之间的相互理解、鼓励和支持,同时也关心和帮助别人,从而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恢复患者的自信。对于缺失的患者,可以通过重建术进行临床修复,恢复外形,不愿做手术的患者还可以佩戴义乳来保持形体。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和临床修复要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手术后的自己,象接受其他疾病一样接受乳腺癌,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2.2寻求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社会关系所提供的情绪交流、相互关心、实际帮助、信息交流的行为,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对乳腺癌患者身心有保护、缓冲作用,能减轻患者的无助感,有利于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减少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调查表明,家庭支持和心理自理行为呈正相关[4]。配偶要更加体贴照顾患者,对患者倍加疼爱,家庭成员要理解、安慰患者,使其感受来自家庭的支持和温暖。

2.3患者教育及家属辅导 通过患者教育可以让患者掌握正确的康复知识,如运动康复的方法、康复期饮食等,还可以帮助患者增加对疾病的认知,教育患者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癌症的复发。对家属特别是配偶应加强辅导,使他们更多的了解家庭生活的稳定,夫妻关系的融洽,性生活的和谐是乳腺癌康复期患者特别需要的,有利于维持患者内分泌功能的稳定,促进身心康复。

2.4患者的自我调适 患者经过康复期的调整,可以用平常心来对待乳腺癌,可以继续工作使其有自我满足感,有社会的归属感,防止被边缘化。

3 讨论

相关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的不良情绪有良好的干预治疗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术后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此本院从心理及人文关怀方面加强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的临床护理,从躯体感受、自我概念、家庭及社会沟通等方面疏导乳腺癌患者术后存在的心理障碍,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其生存质量。本研究在加强患者的护理后,患者SCL-90的各项评分均低于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的患者。表明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可明显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偏执等不良情绪,其精神状态得到显著改善。本研究通过QOL量表对采用不同护理方法进行干预的患者进行评分,发现加强心理护理后,患者QOL评分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的患者,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能显著提高其生存质量。

总之,乳腺癌是身心疾病,患者不仅要忍受治疗中的不适和疾病本身的痛苦,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及社会功能紊乱现象[5]。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乳腺癌患者的身心康复和生活质量。通过有针对性的对康复期乳腺癌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应对措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消除其心理症状,重新保持心理平衡。使患者尽快身心健康的回归社会,恢复其社会功能,不断提高乳腺癌综合治疗水平和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Kyriakedes s.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相关问题[C].第一届上海国际乳腺癌康复论坛,2010.

[2]吴志祥.乳腺病术后患者的心理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2,3(6):788-789.

篇(6)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寄宿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过早的离开父母家人到学校独立生活,成为许多农村小学特有的群体。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他们心理带来一定影响,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心理问题。

一、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1.性格孤僻,不善交流

孩子住校以后,和家长情感沟通明显减少,特别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导致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日渐减少,感情逐渐淡漠,孩子受委屈无处倾诉,自然会出现自卑、忧郁、胆怯、孤僻、不合群、冷漠等问题,甚至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沟通等。

2.情绪焦虑,缺乏安全感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此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怀和呵护,但父母却不在身边,当他们独立面对许多问题的时候,会感到很茫然而产生情绪焦虑。过早的独立生活,应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时,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如,怕被同学欺负,怕尿床,怕从床上摔下来,怕自己学习差、自理能力差被同学耻笑等。

3.容易冲动,自控力差

特别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对孩子过分溺爱,疏于管理和教育,只考虑在生活方面如何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很少去了解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有的孩子就表现出自我约束力差、抵触情绪等。不少孩子寄宿到学校后,在缺乏监护人教育管理的情况下,经受不起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会染上很多不良行为。

4.攀比心理严重

由于寄宿学生长时间生活在学校里,有些家长为了使孩子吃好不受委屈,给了学生更多的零用钱,势必滋生学生乱花钱的现象,使学生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出现差异,这就导致学生之间的互相攀比甚至嫉妒。有些学生甚至向家长撒谎,提一些无理要求,以便骗取更多的零花钱。

二、应对策略

1.尽快对学生进行适应学校生活的辅导

儿童是否适应学校生活直接影响学业和身心发展、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劳动习惯、作息习惯,学会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寄宿生活最基本的技能,提高自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

2.创设温馨和谐、安全舒适的寄宿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过早独立生活的孩子,亲情缺失,这就要生活指导老师充当妈妈的角色,尤其是对低龄孩子,生活中的某个细节,如合适的拥抱和抚摸,轻轻地盖被子,帮孩子剪指甲、梳头等等一些细微动作都能使孩子倍感温暖,倍感亲切。教师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使孩子感情有所寄托。餐厅、宿舍的布置要尽量温馨舒适,让孩子就餐、就寝有家的感觉。

3.设立“心语室”加强亲情连接途径,拓宽沟通渠道

定期召开寄宿生座谈会,指导孩子们通过书信、电话、视频和亲人沟通,来弥补亲情教育的缺失。指导家长或监护人掌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聊天的形式给予认真、耐心、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生存的能力。“心语室”要设置“知心老师”信箱,给孩子提供倾诉的平台,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以便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

4.在各种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丰富、健康、愉悦的文体活动所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对孩子们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如,带有竞技性的棋类兴趣小组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信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让学生舒缓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在交往中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让学生不但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满足,也感受挫败的难过,引导他们掌握克服消极情绪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5.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学科教育实践中。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心理辅导的素材,教师要细心挖掘,善于利用,一定会收到实效。在教学中营造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合理的评价,尊重每个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除了要在宿舍管理、生活保障方面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外,还要十分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减少心理、行为障碍,我们必须结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形式和特点,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正确把握和引导,保证他们健康的成长。

篇(7)

1.中职学生厌学的表现

厌学即学生对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表现的冷漠行为,对学习并不感兴趣,消极对待。厌学的主要表现有:课堂打不起精神,课后异常活跃;动力不足,对待学习随意;学习成绩差,形成恶性循环;较为叛逆,喜欢把精力放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上。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因为中考成绩未过高中录取分数线,而不得已且内心极不情愿的报考中等职业学校,所以,常常自我否定。另外,中等职业学生学历介于本科和初中之间,选择职业和岗位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艰难,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作用不大,从而兴趣缺缺,这些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所表现出的厌学心理。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的原因

2.1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现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儿女期望值过高,希望他们学习成绩优秀,方方面面表现过人,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善于学习。家长对子女惩罚过重,造成学生对学习极为反感,甚至与父母对着干。同时单亲家庭以及留守家庭对子女缺少关爱,放任自流,这样的家庭并不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另外,有部分老师备课不充分,照本宣科,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且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作业,使得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遭受指责,恶性循环;还有,社会上对中职学生存在歧视现象,极易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认为自己学不好,从而放松自我,不追求进步。

2.2 学生基础差。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的现象,学生学习费力,常常力有不逮。同时也不能清楚地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常抱有学习"无用论"思想,导致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破罐子破摔。

2.3 教育教学方法不当。职业教育用普通的语言来描述,就是"生计教育",是为谋生的教育,亦即通常所说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就业。故而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与"就业"脱不开。可是,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却有所偏离。近几年,由于社会发展平缓,社会岗位饱和,就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越来越难。

2.4 德育效果不佳,学生缺少关怀。中等职业学生处于的青春期阶段,年龄较小、阅历浅薄、心智不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不健全,较难分清是非,对于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现象和行为不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独自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欠缺。有些中职学校老师只顾着完成本职工作,轻视对学生心理和精神的关怀。

3.中职学生厌学的危害

由于厌学,导致中职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激情,精力放在其他学习之外的事情上,学习成绩差,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掌握不好,从而毕业后失业率较高。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恰好能真正体现出一个学习的教学力量及形象,所以学生的厌学还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及教育教学产生不良影响。另外,每位中职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同时也投入大量的精力,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学得过人本领,学会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所以一旦出现厌学心理对家庭、社会和国家来说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4.中职学生厌学的对策及建议

对于以上出现的现象,本人作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对策,以期能改变学生厌学心理:

4.1 完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传授教学知识。教师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爱去感化厌学的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切忌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尊重他们的人格,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尽量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让学生在悄无声息中对你产生好感,尊重、支持老师的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

4.2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前学生阅历尚浅,还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教师应以人为本,发挥引导作用。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社会日新月异,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分析当前社会用人准则,使他们认识社会需要大量技术方面的人才,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信心,克服厌学心理。尽人皆知,老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只要我们一直坚持、循序渐进的引导,最终厌学的学生就会慢慢步入正轨,成为热爱学习,积极上进的好学生。

篇(8)

大学新生入学,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等,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出现各种适应性心理问题。他们一时无法适应大学自主性强的学习特点,对自己缺乏约束,因而感到茫然无措,心理压力很大,失落和焦虑情绪油然而生;抑或感觉眼前大学与以前向往的理想化大学存在差距,造成心理落差,不免产生失落或盲目自信的极端心理。

2.不善交际导致自闭倾向

研究发现,因不善交际、缺乏与人有效沟通已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现在大学生多独生子女,一般个占主导地位本不善于与人沟通,再加上初级教育片面追求成绩而追求的封闭半封闭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更不懂与人交往的技巧和原则,以至于部分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不及时矫治容易酿成极端行为。

3.自卑与攀比

自卑是一种消极自我认识,自卑的同学往往没有自信,总以自己的不足来对比别人的长处,导致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不良情绪。自卑情绪在贫困生中普遍存在,一些学生,在虚荣心驱使下,与人盲目攀比,在条件不允许情况下对金钱的渴望与日俱增,有的为了赚钱耽误学业,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沉迷网络

部分大学生因为交际困难而又渴望与人交际,于是在虚拟网络世界里寻找心理慰藉。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不分昼夜泡在网上,也逐渐和现实生活产生隔阂。长此以往势必影响他们正常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心理定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精神问题,严重影响着心理健康。

5.个人感情和性问题

大学生性生理已经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得到异性的友情和爱情。研究表明,由于大学生性知识缺乏、心理不成熟等因素,由恋爱引发的心理问题逐年上升。

6.就业焦虑症

随着社会竞争趋于激烈,大四学生面对就业难的问题,经常因对前途的担忧和茫然而焦躁不安。部分大学生竞争精神不足,承受能力差,加上社会上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公平竞争,让他们产生心里不平衡。许多学生对自己期望值很高,却又缺乏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不愿意从小事做起,无法完成知识和经验积淀,毕业前漫无目的只能抓瞎。

以上是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个诱因。大学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稳步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渊源,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1.学院应努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给学生心理调节的技巧,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家讲座,面向不同层次和心理素质的大学生,以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为研究对象分阶段进行指导和教育,以期帮助大家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困惑和压力。

2.完善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根据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基层学院应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全面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并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科学心理健康测验和调查,掌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常见心理问题,分层次开展心理辅导,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把问题消灭于襁褓之中。

3.培养科学的恋爱观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业和恋爱关系,正确处理恋爱与集体活动的关系,正确处理情侣间与团结其他同学的关系等方面;其次,加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反对,严厉批判性自由、性解放等极端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两性观念。

4.开展实践,砥砺意志

我们要积极带领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砥砺意志,磨炼身心,树立正确对待挫折,自强自立、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锻炼学生在面临苦难时积极向上,沉着应对摆脱困境的能力;引导他们认识到只有摆正心态,用科学的方法调节焦躁的情绪,遇事冷静,豁达大度,才能完善自己德才兼备,增强对挫折的应对和承受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应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建立心理测试档案、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为祖国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泽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篇(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79-02

0 引言

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也日益复杂。随着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就业政策也由原来的“统包分配”转向“面向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心态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1 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就业心理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而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其就业心理也必将面临着更多的问题。部分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无所适从,严重的甚至出现就业心理障碍。

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如下心理问题:

1.1 自卑心理 部分高职毕业生存在对自己评价过低的现象,不能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认为自己就读的是高职院校,所学专业前景不好,就认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不如他人,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缺乏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一次两次的就业挫折时,这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导致自己丧失就业机会。

1.2 自负心理 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自视过高的现象,尤其是成绩优秀或者担任班级或社团干部的学生,他们傲气十足,自认为自己条件出众,自己的就业应该不成问题,甚至觉得自己的就业理应比其他同学容易,工作条件待遇理应超越其他同学。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择业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对就业企业、岗位、待遇诸多挑剔,很容易脱离现实,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反差,一旦他们未能如愿,情绪往往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自沮丧、孤独、嫉妒、抑郁等负面情绪。

1.3 焦虑不安心理 在就业阶段,很多同学会过多考虑自己愿望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等问题,大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精神负担沉重,心神不宁。

1.4 依赖和从众心理 有些同学面对就业问题时,存在着一种非常不积极的求职态度,茫然、不知所措、对自己的能力、素质、兴趣没有客观和清醒的认识,对市场的就业行情、职业规划没有认真分析,往往容易产生依赖和盲目从众心理。他们把就业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父母、亲戚、朋友、老师和同学身上,希望可以得到介绍工作的机会,而不愿把自己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

1.5 偏执心理 面对社会种种弊端,部分学生表现出偏执心理,把自己就业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的不公平,社会的不公平,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实现心中理想。

有的毕业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有的毕业生无视社会对就业的实际需求,只要不能满足自身就业需求就不愿意签约就业,这样的心理势必会减少就业的机会。

2 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为解决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指导学生采取如下的应对措施:

2.1 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高职毕业生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进而实现正确择业。因此,要在考察社会就业需要、自我兴趣价值的基础上,树立注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较差,但发展上升空间大,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就业单位和岗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

2.2 正确认识自我,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的全面市场化、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实惠,但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在对就业形势、就业市场有了客观了解与一定体验后,高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不能怨天尤人。

高职毕业生择业要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明确自己的择业方向是什么,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职业的选择。

2.3 提高就业能力 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得到认可,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在就业过程中,面对研究生、本科生、技校生的同台竞争,如何提高就业能力是高职毕业生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

一般就业能力指一个人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如胜任工作的能力、执行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还包括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如决策能力、理解能力、资源的利用能力,价值观、工作态度、对在校所学理论知识与职业转化运用的能力等。

篇(10)

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中学生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解决心理困惑,实在是值得我们广大心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深思。

一. 农村贫困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1. 内心封闭。家庭贫困,使得贫困生只能勉强处于温饱状态,在经济与学业的双重压力下,内心自我矛盾严重,在公共场合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自我封闭,出现严重的交往障碍。

2.内心自我冲突与自卑现象。由于长期受经济贫困的困扰,使得他们自信心严重不足,无法正视困难和挫折,会出现悲观厌世的想法,情绪长期处于低潮状态。这就造成他们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严重冲突,并因此产生强烈的自尊心与强烈的自卑心理的冲突,消极对待人生和社会。

3.不善于交际,思想行为偏激。内心强烈的自卑感压抑了他们强烈的交往欲望,交际面狭窄,不善言谈,并且对身边经济条件好的个人或群体怀有“敌意”,认为上天不公。由于长期的自我封闭,农村贫困中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带有偏见,不能正确的看待、分析人和事。

4.学习问题。在智育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学生,他们学习困难,而且家庭经济不好,因此家长更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早点走出学校帮家里干活,或者到城市打工赚钱以补贴家庭的开支;再则受到传统不良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所以他们学习不好,考试成绩差,由此产生厌学、弃学。还有就是一些学校和个别教师对贫困生的教育存在严重的错误和偏差,甚至歧视他们,这也是导致贫困生厌学、弃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5.人生观问题。因为贫穷,他们容易形成“金钱至上观”,认为“有钱人说了算”是永远不变的真理;因为贫穷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和偏执人格,使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导致他们人生追求利已化、短浅化,私欲观念强,无法形成远大的、利他性的理想和抱负,在实际利益追求上只讲索取、不讲贡献,并且把自己个人的偏差甚至是错误的想法合理化。

二.加强对农村贫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及农村教育自身的特点,考虑到对农村贫困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拟定以下措施:

1.中央重视,地方政府更要全方位支持和配合。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科学而健康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明确了方向。可见,党和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制定出合理可行性的心理教育政策和法规,并且从财力上加大对心理教育的投入。此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定期组织召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讨会,并定期组织学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参加培训,请著名的心理学家来校开课、开讲座等等,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2. 学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首先,学校要成立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组,制定详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第二,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对中学生尤其是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常识的教育及心理辅导;第三,使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学科教学当中;第四,有条件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3. 教师和同学不仅在物质上要帮助贫困生,更要从精神上帮助他们。首先,对贫困中学生不仅不能歧视他们,更要从心底里默默奉献出真诚的爱心,让贫困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学校甚至社会的温暖。第二,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并且委以重任,让他们知道没有他们集体活动是搞不好的,从而树立贫困学生的自信心;第三,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以疏导方式为主,切勿教条式的说教、一味的批评,因为贫困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一旦教育方法不对很容易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4. 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良好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完善和谐的家庭氛围、平等的家庭成员关系等都是子女们在成长过程中极为需要的。另外适当的交流、对待子女的和善态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农村贫困中学生在这方面的缺憾很大。一方面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家长为生计而忙碌,这些心理需要不可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贫困生子女的许多家长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局限于物质需求的满足,忽略了精神等心理需要的满足,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家长受文化水平低的局限,不懂得孩子需要而出现问题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贫困生家长宣传良好家庭心理氛围的重要性,建立和睦家庭关系的必要性。

5. 发展社会生产力,缩小城乡差别,缩小贫富差距。农村贫困中学生在生活学习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家庭经济贫困。所以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门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及福利制度。

6. 社会团体、热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农村的发展需要广大社会团体和各界热心人士的关心和帮助。要使农村脱贫致富,除了在物质上的投入和政策上的扶持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农村孩子的头脑。这样,才能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农村的现代化。

在我国,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在社会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广大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看到贫困中学生的缺点和心理问题时,更要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并发现他们的优点,引势利导,让他们心身全面获得发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将来能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

篇(11)

患者陈国彬,男,44岁,于2014年4月25日因“咳嗽、咳痰十天伴发热”入院,入院诊断“病毒性肺炎、Ⅰ型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症、肝功能损伤”。入院后即进入隔离病房,予面罩吸氧5升/分,抗感染、达菲抗病毒、激素治疗,丙种球蛋白增强免疫力,床边备有创呼吸机。

2 心理分析

当患者被确诊禽流感初期,进入隔离病房后,患者及其家属一般很容易产生恐惧及焦虑心理。多数患者不适应,情绪低落或存在恐惧、怀疑、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1] 。通过对该患者的护理,发现其同样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2.1 否认 患者初始只是部分地否认现实,虽然明知已确诊禽流感,但能通过将特定观念“排斥出脑”的方式保持希望,然而当意识到病情严重时,便会感到悲哀和恐惧。

2.2 恐惧 患者进入隔离病房的初始阶段,对其而言是一种既紧张又恐怖的体验,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可能即将死亡的危险,造成心理紧张、恐慌。

2.3 孤独感 病人在隔离病房内,缺少了来自家庭成员的沟通及支持,独自忍受着疾病和治疗带来的痛苦,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

2.4 焦虑和抑郁感 由于起病急骤、疾病发展迅速、病情凶猛,患者对突然患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加上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导致精神紧张、焦虑和烦躁不安。另外,患者对疾病治疗缺乏信心,以及对疾病预后的不确定性,从而出现抑郁。

2.5 接受阶段 当患者成功渡过前几个阶段后,开始平静地接受现实,在此阶段,患者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睡觉和休息,对情绪支持的需要减少,能安然的接受治疗及护理。

3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出现的上述心理问题,笔者经过细心分析,根据不同心理阶段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

3.1 疏导法 这是贯穿患者治疗始终的方法。向患者作宣传解释,讲解该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基本知识,消除病人对疾病的错误认识,使患者面对现实,消除恐惧心理,精神上给予安慰和鼓励,并指导其配合治疗。在治疗中,坚持经常交流治疗体会,理解患者,给予鼓励性语言,耐心讲述病情逐渐好转的情况,增强治愈的信心,从而使病人对待疾病和治疗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

3.2 亲情疗法 患者在隔离病房内形成强烈的孤独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患者对亲情的需要明显显现。我们预先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使其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树立治疗成功的信心,让患者与家属进行视频交流,这样能给患者带来莫大的安慰,稳定其纷乱的情绪,并让其有安全感和依靠感。

3.3 转移患者对疾病的过分专注 任何内外环境的刺激,只要能吸引机体的注意,皆可使同时出现其他刺激包括伤害性刺激。因此为病人提供报刊、书籍、广播、音乐等,均能暂时减轻患者对疾病的关注程度。

3.4 建立有效的沟通 它是在护士与病人交往过程中完成的,护士要在交往中不断观察、交谈、启发病人自诉,通过沟通可以交流感情、协调关系、满足需要、减少孤寂,通过与病人的语言及非语言交流,了解其基本需求,尽可能满足病人。提供触摸在人类成长及相互关系的发展中和在治疗、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笔者在为该患者做护理操作或交流时(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经常触摸其头部和肩部,使其能感受到关心和安慰,消除其被抛弃感,增加生存的信心。

3.5 自我护理 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护士应帮助、启发和指导病人尽可能地进行自我护理,这是一种为了自己的生存、健康及舒适所进行的自我实践活动。良好的自我护理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自我护理还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医患关系。病人在医生、护士的指导帮助下,以平等的地位参与自身的医疗活动,有助于病人自尊、自信及满足病人的某些心理需要,为疾病痊愈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