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社会治理热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7 17:19: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会治理热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社会治理热点

篇(1)

所谓社会热点事件是指在当前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领域内出现、存在着的,涉及到国际形势或影响到国计民生,引起官方或民间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社会问题。主要是在某一时期引起人们集中关注、议论的焦点问题,它既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政问题,也有关系人们现实利益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世界政治格局大调整和国内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突显期。新旧体制的摩擦与碰撞,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与冲突,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每时每刻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牵动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作为信息社会大背景下的大学生,他们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各类社会热点事件有着广泛的了解,但受到社会阅历浅、理解片面、媒体误导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有失偏颇。当大学生们把所学理论与社会热点事件相联系时,很容易产生困惑和疑虑,甚至影响他们对世情、国情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影响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因此,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确有必要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求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与社会热点事件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近年来,主要从热点事件的选取、热点事件的切入途径、热点事件的教育方法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一、精心筛选热点事件,充分组织教学材料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视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研究和分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热点事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为完成这样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结合教学内容分析研究社会热点问题,解惑答疑。

首先,教师要充分关注并深入研究社会热点事件,尤其是大学生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具有较为敏锐的触角,他们十分关注社会重大政治问题和身边的热点问题。能否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成为大学生能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认同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为指导思想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调查研究并科学解答社会热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教育内容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紧扣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次,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适当的热点事件作为教学材料。归纳来看,按照不同的标准,社会热点事件有不同的分类形式。例如,按照教育意义的不同,可分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和具有消极意义的材料;按照事件的真实程度,可分为现实存在的事件和虚构捏造的事件;按照事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时政大事和现实社会问题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热点事件的不同特点,精心筛选事件为教学服务。

二、适时切入热点事件,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社会热点事件不仅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材料,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热点事件筛选好后,就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切入热点事件,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关于热点事件的切入,既可以课前导入,也可以课程讲授过程中导入,也可以课程结束之前作为教学总结的一部分。教师要根据热点事件本身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热点事件切入契机的把握,直接决定着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时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如何看待在反日浪潮中的烧自已同胞的过激行为”,请学生思考后对问题作出分析。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来,并且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认真给予点评。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到,决定要行动之前必须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清楚的认识,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70-02

伴随着社会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大学作为一个“小社会”亦受其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获取信息途径的不断增多。网络电子信息与之前的纸质信息相比更受人们青睐,而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成为其关注的对象。然而,受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的影响,由于其尚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对于现实世界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对其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刻剖析,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素养,另一方面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以实现。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含义

社会热点问题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词语,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如果要给它下一个定义,笔者认为,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领域内,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并形成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某一事件或某种社会现象。

(二)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

1.社会热点问题的典型性

通常情况下,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当前发生的能够引起广大民众普遍关注的某一社会突出问题,它能够代表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于这种社会问题解决的需要。如通货膨胀引起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住房问题、医疗改革、教育改革、春运等。这些问题无一不是牵动着每个社会成员的神经。而这种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公众对于之前存在的没有解决的社会问题的积怨,公众的情绪化反应强烈,当然也包括在校的大学生群体。因此这类问题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2.社会热点问题的复杂性

一方面,从社会热点问题涵盖的内容来看,依据其聚焦点不同可将其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它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具有多个属性。例如住房问题,它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民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政治问题。另一方面从社会热点问题内含的矛盾来看,社会热点问题可以看作是由各种不同的问题交织起来的一个多面矛盾体,而人们又是这各种矛盾的载体,无论牵动哪一个,其他的群体利益都会受损,所以,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有待于我们解决的一个难题。

3.社会热点问题影响的广泛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也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时,我们可将其称之为从众心理。在行为方式上则表现为羊群效应。由于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和参与,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从而使人们产生相似的社会心理,而“社会心理又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心理气氛,特别是社会一定阶层成员的社会情绪。这些社会情绪大量通过广大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1]这与当前大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心理恰恰相吻合,所以会在思想上对外界人群表现出感同身受的情境,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在各个高校形成一定的具有共同思想倾向的非正式组织群体的联合,从而造成更广泛的影响力。

二、将社会热点问题纳入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1.帮助大学生群体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大学生作为人的青年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是个体‘钟摆式地寻求自我’的特殊时期。”[2]处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这一特殊群体其心理处于不成熟的状态,易感情用事,思想观念理想化,情绪波动大,意志力薄弱、波动性明显,特别是一些偏激的、消极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会模糊人们对于是非的判断力,使其思想产生某种矛盾和困惑,甚至动摇原本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念。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中鉴别“香花”和“毒草”的能力,自觉摒弃有害的思想意识。通过学校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达成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作为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具有凝聚大学生维持现实政治系统稳定的重要作用,帮助其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2.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自身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无疑也成为提升自我认知和不断充实自己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长期接受学校教育,缺乏实践中的磨炼,因此对各种社会现象缺少从全局上把握的思想方法和辩证思考的思维模式,在部分外界大众传媒和社会不良舆论的诱导下,严重阻碍和影响了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必须针对此类问题从宏观上加以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标杆,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倾向,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通过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帮助他们采取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求职理念,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极强的社会现实性,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广大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课堂教学又是现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平台。让社会热点问题走进课堂无疑是对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选择。这就需要教师事先了解社会热点的来龙去脉,抓准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从具体的社会问题出发过渡到书本,抽象出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感觉到教材内容的真实可信,实现知行统一的教学目的。具体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的其他学科如《当前社会形式与政策》等课程,将其作为辅助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部分主要内容,针对学生们所关心的国内外热点话题进行剖析。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将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导入学生的大脑中,从而使得学生在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也坚定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方向,一举多得。

2.发散学生思维,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呆板的说教方式,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利用对当前社会新闻进行评述,对国内外形势进行分析等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拓宽思维,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各种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鼓励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通过对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在学生内部展开互动交流,从而达成一致观点,在此基础上推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发言,不仅可以达到知识共享,而且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度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邀请校外校内研究此类问题的专家、学者到校讲座,用另一种高度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读,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从而使他们用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思维看待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3.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对症下药,巧妙引导

善于联系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就是要善于并且敢于讨论各种社会敏感话题、热点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也是提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吸引力的重要方法。为此,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组织讨论、交流等有效方式,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巧用分析引导就是,教师在前者联系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同学们剖析事物的本质,利用摆事实、讲道理,不断引导学生明白事理,感悟道理,化解矛盾。例如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实问题,教师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结果还是世界金融危机的产物,党和国家已出台多种措施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此基础上,大学生自身也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力争实现就业。

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和新切入点,此过程虽然尚在探索阶段,但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不断努力,不断创新,努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无真空,细微处见真理”。

4.构建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在信息化较为发达的时代,传统的以报纸、杂志、书籍为载体的信息资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人们想要及时了解信息的需要。而网络对时事新闻的不断更新使得人们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时效性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建立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使得广大学生通过上网的途径,随时查看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问题的基本信息,从而为上课做充足的课前准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留出更多的讨论、深入剖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时间,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社会问题,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辨别是非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设立师生关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的专栏,通过在线问题讨论,留言,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充分利用行之有效的各种教育方式,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总之,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较,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主阵地,“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研究性学习活动为补充,以课程网站作为教育载体,”[3]多种方法互相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对大学生群体也极具吸引力,不失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篇(3)

1 一般护理

卧硬板床,密切观察症状和体征;静脉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给予地塞米松促进手术炎症水肿的吸收;术后3天行血沉检查以排除椎间盘感染;嘱患者须卧床休息3~4天后方能下床活动。因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应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合理安排好患者的一日三餐。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锻炼;术后下床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腰围。腰部疼痛严重者可口服镇痛剂。

2 穿刺部位的护理

术后用无菌敷料包扎穿刺点,观察敷料有无渗湿,如有异常予及时处理。2~3天后撤去敷料即可。

3 康复锻炼

椎间盘术后康复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使腰骶部和骨盆等相关部位的软组织具有足够的柔韧性,与下腰部功能相关的肌肉获得或恢复足够的力量。6 h后至第1天嘱患者可适当活动双下肢和翻身,第2天开始指导患者做直腿抬高运动。第3天指导患者做5点支撑,循序渐进,以逐步加强腰背肌的功能和脊柱稳定性。第4天佩戴腰围下床在病区内活动。

4 心理护理

术后是患者心理反应比较集中、比较强烈的阶段。由于术后因卧床休息而引起舒适感的改变及并发症的发生均会给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应重视患者的心理评估,以针对性的作好心理护理:手术后主动关心患者,经常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其述说,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向病员详细讲解疾病的康复过程,协助满足其生活需要,给予患者安全感,缓解焦虑情绪,嘱其保持平和的心态,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5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及家属采取正确的坐、立、行、卧和劳动的姿势,以减少急、慢性损伤发生的机会,卧硬板床,采取保护措施,讲解起床后佩戴腰围至术后3个月的原因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帮助患者制定可行的自我锻炼计划,自觉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及家属检查督促。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后生活可完全自理,但不可剧烈运动及负重,2个月内禁止弯腰、举重物。建立医患联系卡,行随访调查,可依据患者的康复情况更改或调整锻炼计划。

6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低颅压反应:部分患者在术后1~2天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主要是因为术中穿刺时穿刺针穿破硬膜囊引起脑脊液漏所致。处理可抬高床尾15 cm,去枕平卧位,嘱患者多饮水,遵医嘱静脉输入林格液或0.9%的生理盐水以补足液体量,经处理后上述症状于5~6天后缓解消失。

7 体会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目前很多,大致有保守、微创以及手术等多种方法。微创介入治疗具有损伤小、安全以及费用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医生的重视和接受,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将射频电流直接作用于突出部位,消融部分髓核组织,而达到对椎间盘周围组织神经根、动脉、脊髓等的减压目的,以消除和缓解临床症状。在微创手术后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是否到位,特别是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康复锻炼、健康教育将直接关系到病员康复。通过术后制定正确有效的康复锻炼计划并指导督促患者认真执行是术后护理的重点,而向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是术后必不可少的。通过切实有效的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全面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56.

篇(4)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Do Well in Six Point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Subject of Political Theories in Military Academy

WANG Yongzhan

(HangZhou Command School of Armed Police,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To further enhance the quality of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and the political attainments of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the teacher should try more in the preparations before teaching、the enthusiasm of teaching、the depth of analyze to political theory、the concern to the students in peacetime、the feedback after class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Key wordsteaching; the subject of political theories; the education of military academy

军人身份特殊,政治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军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有效提升官兵政治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显得相对枯燥、教员教学感染力不够、学员厌学等。要想使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政治理论课教员要上好武警院校政治理论课,可以从以下“六个有”方面再多做努力:

1 课前有准备

教员在上课前,不能仅满足于备教材、备学员,还应该备时事、备热点、备教法。教员应当能够在熟悉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学员知识基础情况的基础上,努力把所备时事、热点等结合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去。在现实教学中,有的教员授课只重理论灌输,或者不断重复使老旧的案例,不愿意在及时更新教学案例上下工夫,也必然使学员觉得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也有的教员引用案例生拉硬扯,不能做到将所备时事、热点等与所计划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而只是就时事述时事。基础政治理论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理论性、科学性、现实性都很强。通过备课,教员一般都能把教材基础理论、知识点讲解给学员,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理论灌输。我们应当将所备时事、热点等结合课程相关章节,及时有机地结合理论对学员进行分析,这样无疑会大增加该课程的生动性。

教员还应当在教法上积极实践新形式,比如“讨论式”、“案例式”教学,避免“满堂灌”。“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每堂课里应采取不同的教法和手段交替进行;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现实中,“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法的运用其实并不多,因为这样的教法比较“满堂灌”式的方法要求教员投入更多精力和准备,但新式教学法能更好地体现学员的主体性,更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使政治理论课堂也体现出趣味性,从而能大大激发学员对理论的学习兴趣。

2 授课有激情

对学员所进行的党的创新理论的熏陶本身就是一场精神洗礼,如果学员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精神不振,无疑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员的授课语言是否有激情、充满穿透力,对学员的精神及注意力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员授课时的声音小、吐字不清、语调平直等,学员的精神状况就必然会受到消极影响。因此教员应当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授课活动当中去,而不应该像叙述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一样来授课。“教学是否有感染力,是决定学生是否厌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面。”部队强调士气,士气就是一种战斗力。教员的激情授课能直接浸染学员的精神,教员应当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体现出充分的自信、体现出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创新理论绝对的肯定,这在无形之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学员对党的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所以在授课时,教员应当表现得充满自信、情绪高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激情洋溢。此外,为增强教学感染力,教员还应当多学习使用生动的语言及富于变化的语调,并根据所述内容及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等恰当地使用眼神、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向学员表达自己的感情,或对学员表示赞许、鼓励、提醒等。这样的授课方式必然会大大增强教员的教学感染力,使学员在教员的感染下不自觉地融进教学内容中去,用教员的授课魅力使学员对政治理论课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员觉得政治理论课不是休息课。

3 剖析有深度

理论来源于实践,政治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科学性。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现象都能够从科学的政治理论中找到合理的理论解释。将生动的时事、热点等有机融入到严谨的科学理论讲授过程中,不仅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掌握的方法,也是满足学员求知欲的一个基本途径,同时也是提升课堂生动性、趣味性的好方法。笔者平时在和学员聊天时,总有学员问起他们在广播和电视中所了解到的部分时事热点,这说明他们对于党的创新理论得以产生的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关注。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所限,他们并不能充分地将所了解到的社会历史和现实同党的创新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科学性、现实性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采用丰富生动的时事热点、现实案例,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向学员深刻地分析剖析述评现象背后的本质,将生动的现实同严谨的科学理论联系起来,使学员深刻地体会到党的创新理论绝对不是空洞无物的大道理,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性和科学性的。“在回答学生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着重从正面剖析问题。讲清道理,切中要害,努力做到以理服人,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提高学生科学认识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于现象的感性描述,不能把生动的时事热点、现实案例仅仅当作严谨深刻理论的点缀品。

4 平时有关爱

许多学员主观上认为政治理论课只是空洞的说教,内容也相对枯燥,并且不是专业课,认为学不学意义不大,因而对于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不大。为改善这种状况,教员还应该在平时下工夫,平时抽时间多和学员交流,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因为教员的个人形象对于学员学习自己所授科目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军校的特殊管理方式,使教员与学员平时的交流时间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教员平时能够主动牺牲一些自己的休息时间,在合适的时候走进学员队,积极地同学员交流沟通,拉拉家常、聊聊他们关心的时事及热点新闻、谈谈他们的学习感受等,以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也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只要教员用真诚的态度和学员交流,其实学员是很愿意向教员讲出自己的心里话的。教员就可以借这样的机会向学员多了解他们对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看法、有哪些疑问、有哪些认识误区等。不仅关心他们的生活,也关心他们的学习,这样教员和学员就会成为真正的朋友。这样,教员作为学员真诚的朋友,在课堂上讲授相对枯燥的政治理论时,教员授课的针对性会更强,学员也会更容易接受、学习也会更认真。

5 课终有反馈

有了课堂和平时的教员和学员的接触,学员对于政治理论课及授课教员都会形成一定的看法和意见。教员为了能够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应当在课程结束以后及时集中收集学员的意见建议。因为课程刚刚结束,学员对于这门课及授课教员的感受还比较强烈,这时候进行意见收集是最合适的。从笔者所进行的课终反馈看,学员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内容丰富、角度广泛、针对性强。比如有学员仍然疑问政治理论是否太高深、对学员是否有太大的必要的问题,有学员认为教员对于时事热点焦点等讲解仍不够全面的问题,有学员提教员的语速方面的问题,有提课件方面的问题,有提课后作业难度、方式等的问题,有学员提以后在这理论方面如何自学以提高自身素养的问题,甚至还有学员提出教员的发型方面等与教学关系不大的问题。这说明,学员对学习是认真的,对教员是真诚的,同时也说明我们虽然经过了努力,但仍然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所以我们在课终之后,不能认为教学就此结束,而是应该针对已经结束的政治理论课课程,及时多了解学员的切实感受,查找自身的不足、总结经验,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

6 同行有比较

政治理论课教员由于学识不同、个性不同、经历不同等原因使得其授课方式彼此之间差异很大,因而授课效果差异也不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进一步提升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质量,我们还应该彼此学习,取长补短。笔者在刚刚走上教学岗位时,并不常常去听其他几位政治理课教员的授课,后来发现听取同行的授课是提高自己授课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多次听取多位同行的授课,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从个人听课感受来看,有的教员授课理论性、逻辑性强,理论剖析有深度,但课堂氛围欠活跃;有的事例鲜活、讲解生动,但语速嫌慢,听起来畅快淋漓之感不足;有的课堂案例引用随意性强、描述生动,符合学员爱自由的天性和他们的年龄特征,但和课堂所讲理论内容的有机结合和剖析的深刻程度稍嫌不足;有的授课内容丰富、讲解富有激情,能紧紧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但语速嫌快、停顿太少,常常吐字不清,使学员对于所讲内容应接不暇,不能充分消化吸收等。通过不断地比较、反思,我们就会不断发现究竟如何讲解才能使理论变得生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更能让学员接受和喜欢,让学员对于理论的学习更积极、领会更深刻。

总之,对于政治理论课,我们应当利用一切办法,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突出政治理论的科学性、现实性,加强教学的感染力、针对性,体现学员的主体性、自主性,以进一步提升授课质量,圆满完成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8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52

中国文人有许多优秀的传统,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积极关注。尽管在文人传统中有一支隐逸派,但在隐逸的前后仍然是对国家民族的急切关怀。及至近现代社会,尤其是五四时期,中国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以救国为民,解决民族的出路为终生追求的事业,从来都把闭门读书当作一件不可取的事情。由此可见,关注时事热点,关心国家命运,是我国知识分子历来的优秀传统。现如今的学生生活在和平稳定的社会,衣食无忧,家国兴盛,却没有表现出对时事政治应有的关怀,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热点”信息呢?宽泛地讲,就是指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形成了集中的讨论,并且值得讨论的事件,以及因为事件引起的各种观点的冲突。“热点”信息是高中政治课堂上的重要教学资源,将政治课与热点时事相连,能够有效激发高中生对政治课程的认识、对学习的认识,强化学生的是非意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么,如何在政治课中渗入时事热点呢?

一、加强热点时事和生活的联系

任何一种学科的学习都必须和生活紧密联系,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教育都是畸形、不可取的教育,政治课尤其如此。政治课的出发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社会人生的观察力、鉴别力以及评论能力,就是要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现实生活的。政治课必须加强和时事热点的联系,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脱离实际。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一点,积极把社会时事和政治理论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了理论后,借理论来观察社会时事,在时事热点的争议中去验证学来的理论,从而确定理论的正确性,证明理论的生命力。这样,以教材为载体,以热点时事或新闻为媒介,能够从认知层面对学生展开感恩与责任培养,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在教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中,可以尝试把时事热点和生活相联系的方式。近段时间,我国东南沿海台风肆虐,超强的台风席卷了海南、广东以及山东沿海区域,沿海人民进行了相关的救幕疃。对于这一时事,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区域之间的联系,各区人民的联合抗灾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积极联系配合的行动。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人类与自然变化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到在社会时事中政治理论的生命力,学会如何在知识中得到真实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获得成长与发展。

总之,热点时事是活跃课堂氛围的“调味剂”,它将书本化的知识转化成为生活中的真实示例,从而让知识的释放变得更加灵动,让政治课堂更具时代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能。

二、借助时事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政治教材上的许多理论还比较抽象,摆在纸面上的知识不具备生动性的特点,难以触动学生的内心和灵魂。借助时事热点能够很好地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和感知,从而从情感上触动学生,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真正体现政治课的价值和意义。

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感恩和责任意识,要以现实生活为情感导向,从生活实际出发,从日常点滴做起。比如在讲“价值与价值观”时,教师就可以借此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可以让学生先列举出当下流行的有关价值观的时事,或者有许多人一味追求穿着的名牌,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或者很多同学都沉迷网络等。这些问题都可以拿到课堂讨论中。对于价值观错误的社会现象,教师要允许学生说出不同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价值观。这是课堂民主的体现,也是开放社会应该具备的心态。但教师必须做出引导,不要轻易判断支持哪种价值观的学生为错误,因为直接的否定往往可能带来对方的抵触,要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说起,引导学生懂得理智的思考。学生往往容易受到网络和社会流行思潮的影响,而不懂得理智思考。教师应该抓住这样的契机,进行积极健康的教育。这正是政治课发挥引导作用的最佳时机,也是价值体现所在。

对于穿名牌衣服,追求物质生活的现象,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对于物质追求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还必须指出过度追求带来的后果和负面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理解他们对自己的期望,意识到自己应有所收获,也应该有所回报,不仅是回报父母,更是回报社会,努力成为有用的人。

三、借助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

中学政治课所承担的责任并不仅仅局限于价值观的养成,还应该自觉背负更多的责任,其中,让学生懂得感恩就显得非常必要,应当成为政治教师的自觉追求。当学生从认知层面了解到感恩与责任的深刻涵义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付诸于实践,这才是政治课的最终目的。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对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学习“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内容时,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怎样让学生去体验到一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自己对团队所做出的贡献?这些精神内核仅仅靠政治理论显然是不够的,要让理论化为学生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就要积极地和社会时事热点紧密联系起来。可以向学生展示社会上的志愿者团体,或者联系本地的志愿者到课堂上现身说法,谈一谈他们所看到的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聊一聊他们为此做出的贡献。只有这样,政治课才能变为学生终身受用的思想。

参考文献:

篇(6)

(一)主体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改革“还学于生”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是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到角色的转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强调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主体参与式教学,符合了当前课改总体趋势,将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施。

(二)主体参与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主体参与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加强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学生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听讲、动手操作、大胆发言等形式主动参与教学与学习,将极大的提升教学效果。

(三)主体参与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其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其全面发展,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二、主体参与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置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参与学会质疑是学生思考问题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设置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质疑参与,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发扬民主,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对问题进行积极引导和解答。其次,教师态度温和可亲,消除学生心理顾虑,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质疑。最后,教师提问要掌握技巧,以此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

(二)师生角色互换,在体验中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师生角色互换这样的教学活动来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由被动接受知识学习过程,到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被看作知识传播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把课堂交给学生,为学生的表现自我、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舞台,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7)

“风险刑法观”在国内学术界讨论稍有退热之时,“民生刑法”和“民生刑法观”的概念又相继被提起。从思想渊源上看,刑法重视对民生问题保护,并非当下之事。但“民生刑法”作为专业范畴并被赋予现代刑事政策内涵使用,则是晚近随着党和国家政策转向更加重视民生问题而伴生的。“民生刑法观”存在时间虽不长,但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却不能小觑,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其在当下国家法治实践中部分扮演着刑事政策的功能。探讨“民生刑法观”的价值蕴含与适用机制,关系到我国刑事政策的法治实践,关系到刑法处罚范围的科学合理设定,关系到社会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

目前学术界一般将“对民生权益予以保障和救济的刑法规范”称为民生刑法,而积极主张刑法应当重视与关注社会民生问题的观点,被称为民生刑法观。多数学者对民生刑法的价值蕴涵和机能给予了美好期待与积极评价,认为民生刑法立足于人本刑法观,以尊重人性、弘扬人道、人权保障为价值内涵,以社会权利及其他民生权益的刑事保障为基本内容。刑法作为法律体系中的“保障法”、“后盾法”,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要以保障民生为核心内容,对民生权益给予最坚实、最有力的保障和救济,以提炼和塑造人本主义价值和品格。[1]

卢建平教授是民生刑法观的积极倡导者,他将民生刑法概念的诞生视为我国刑事法治发展的历史标志。指出民生刑法观提出反映了我国刑法正在由传统的国家机器、“刀把子”向法益保护工具的角色转变,反映了刑法从单纯强调打击犯罪、惩罚犯罪人向保护社会、保障人权的功能转变。刑法理论界关于刑法从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化、从国权刑法向民权刑法演进的说法,诠释着刑法这个原先血淋淋的以刑为主的惩罚法,正在日益变成一个温情脉脉的以保护为主的保障法!”[2]卢老师在阐述了民生刑法的概念和民生刑法的发展动向后,提出了以民生刑法观为指导的我国刑法改革的新思路。他认为在犯罪论部分,要进一步细化对特殊主体特殊保护制度。在刑罚体系上,应考虑进一步限制和废止死刑,尤其是废止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同时应限制长期刑;应大力推行非监禁刑,积极实施社区矫正;扩大非刑罚措施的适用。在量刑时,要积极借鉴现代刑法的先进思想,体恤犯罪人的生活困境。在刑法分则体系结构上,卢老师强调以人为本的罪刑结构,主张将侵害人权的犯罪设置为分则第一章;要修改、补充、增加侵害民生的罪名,如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非法人体试验的犯罪,同时考虑将法益保护提前由实害犯至危险犯、行为犯等。

从当前国家刑事法治实践看,不管是刑事立法,还是刑事司法,都空前一致地强调刑法对民生问题的回应与保护。《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危险驾驶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修改、完善生产、销售假药罪、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等,被认为是刑法重视保护民生问题的“亮点工程”。[3]

二、民生刑法观的“喜”与“忧”

从前述卢老师等学者的论述,我们无疑可以清晰地窥视到“民生刑法观”所蕴涵和闪耀的“人性光芒”,可以明显地体味到民生刑法观所倡导的“草根主义”法律情结以及给社会民众带来的温馨与安全感,所以,倡导“民生刑法观”似乎应当是顺利成章的事情。但问题在于:任何法治实践都不可能在真空中运行,任何美好的法治理想实现都受制于特定社会现实条件。面对我国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和当前的法治环境,考虑到民生问题的社会属性,立足于刑法的应有机能,笔者对“民生刑法观”不得不持“纠结”的态度。

根据卢老师的考证和研究,“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即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民生的原本意义,即为百姓的意思。《辞海》对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很明显,民生是一个天然含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浓浓的大众情怀和平民意识。[4]而在现代社会,民生问题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治安稳定等与人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正如主张民生刑法的学者所强调,民生问题关系着人心向背、社会治乱和政权兴衰。[5]刑法作为公共政策体系的元素,当然应当适时回应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对侵害民生问题不能视而不见。既然当前国家公共政策关注的焦点转由民生,强调保民生、改善民生,法律(包括刑法)也自然应当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现代民主政府必须关注民生问题,这也是“人民”思想的外化。一个国家、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越高,解决得越好,民众的认可度就越高。“十”以来国家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视群众路线,这是党和国家执政理念向更为民主化方向转变的体现,毫无疑问应当得到全面赞同与贯彻。这正是笔者赞同“民生刑法观”的根本原因所在。

笔者之所以对“民生刑法观”持纠结和警惕的态度,源于笔者担心过分强调“民生刑法观”可能造成的风险和后果。

美国学者詹姆斯·汤森等指出,自从逝世后,中国面临着一种制度化运动的悖论,即改革意味着中国生活的常规化,但它却是以动员的方式进行的。[6]过去的经验表明:我国的国家治理和公共政策的推行具有明显的“运动式”、“间歇性”和“形式主义”色彩。一旦中央提出某项政策,全国范围内各机构部门,不管性质和具体职能为何,往往都趋向于上行下效,最终的结局是造成社会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和“形式”之风盛行,酿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刑法是一门具有高度专业和技术的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刑法如何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刑法的属性。社会现实生活中热点民生问题的形成往往有特殊的背景,是社会矛盾和多方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作为社会控制手段之一的刑法当然不应该视而不见。而且,热点民生问题反映的社会矛盾往往时效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在社会各方面巨大压力下,国家往往有使用刑法解决的冲动和诱惑。但刑法最后手段性的特点和热点民生问题形成的原因,更需要国家优先尝试使用社会政策和民事、经济、行政等法律等手段进行化解。因此,国家若一旦提倡“民生刑法观”,极容易导致国家各部门过分强调刑法对该类问题解决,容易形成“口号化”、“运动式”推进的危险,容易导致刑法过度活跃,推动刑法成为社会管理常规手段的巨大风险。此外,过分强调“民生刑法观”,社会上极可能出现以刑法积极介入、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包括犯罪和“热点民生问题”)的现象。这将松懈和转移其他社会措施对解决社会矛盾的基础意义,导致其他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功能的退化,而后者才是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之本。

近年刑法为保护民生问题而新设罪名的合理性,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一度为立法者视为民生刑法观的“亮点罪名”,现在看来,在处罚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方面,存在种种可议之处。比如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立法初衷是“劳动者报酬关乎劳动者的生存等基本人权和家庭和谐,关乎社会稳定。拖欠劳动者报酬严重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的甚至引发和诸多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7]本罪在设立过程中,就有反对的意见,但立法机关并没有采纳。在构成要件设置上,本罪还采取了行为犯的立法模式。但是,首先,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属于债权债务关系纠纷,将该种行为直接纳入刑法范围,混淆了刑法与民事法的界限。著名民法学家梁慧星教授指出,轻易采取刑法手段打击欠薪行为并不妥当,“把老板判几年刑,工厂垮了,劳动者又会失去工作”,无益于问题的解决。[8]其次,现有制度和刑法条文(如〈刑法〉第313条)并非不能解决本罪意图解决的问题,本罪的设立将导致刑法罪名的重叠和罪行条款的多余。再者,从刑法规定看,本罪属于不作为犯,刑法历来也是以处罚作为犯为原则,处罚不作为犯为例外的。根据不作为犯的性质和行为等价值要求,不作为犯的处罚范围在刑法上应是被严格限定的,而且即便是对于像故意杀人罪这样如此严重的罪行,原则上也是以结果的出现才处罚的。刑法将本罪规定为行为犯,难以认为具有正当化根据。又如危险驾驶罪,不能否认,本罪的设立对于有效遏制“醉驾”行为具有明显的效果,但问题在于:是否刑法不规定本罪就不能解决“醉驾”泛滥的问题?在国家没有充分动用非刑事资源对“醉驾”问题治理的情况下,径直将其犯罪化是否符合刑法的最后手段性呢?

三、简要的结论

刑法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要素,作为“一切法的制裁力量”,其实,其不仅要关注社会中出现的民生问题,还要关注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是刑法“禁止规范”的属性决定了其无论是在民生问题解决,还是在整个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都只是保障性、后盾性的。准确地讲,所谓的“保障、后盾作用”也只是属于消极的保障和后盾作用,即主要针对侵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行为的惩罚,以实现对社会秩序的保障。如果认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那么,刑法实际上是法律的底线。刑法属性和机能根本上决定了国家和整个社会不能寄希望于刑法去积极推进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现实的情况是:在我国,无论是刑法立法、司法,还是学术研究,都具有明显的“应时”、“应势”特征,存在着对刑法功能的过度期待。该问题深层次上折射的是国家政策对立法、司法乃至学术研究仍然具有强大支配力以及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反映了社会对刑法属性和机能的误解。笔者这里强调刑法要理性慎重对待民生问题尤其是热点民生问题,意在防止刑法适用出现“应时”、“应势”的现象,警惕刑法对社会生活的过度干预,最终导致社会治理泛刑法化和刑法司法法属性的改变。在民主国家,刑法对任何行为的处罚都必须强调正当性,刑法对热点民生问题的介入亦必须坚持犯罪化的原则,秉持刑法最后手段性的本质属性。

注释:

[1]参加张勇:《民生刑法的品格:兼评?刑法修正案(八)》,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6期。

[2]参见卢建平:《加强对民生的刑法保护——民生刑法之提倡》,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2期。

[3]参见黄太云:《〈刑法修正案(八)〉解读(二)》,载《人民检察》2011年第7期。

[4]参见卢建平:《加强对民生的刑法保护——民生刑法之提倡》,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2期。

[5]参加张勇:《民生刑法的品格:兼评〈《刑法修正案(八)〉》,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6期。

篇(8)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这对新闻宣传工作包括法治宣传报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规律,为搞好法治宣传报道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从事法治宣传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应站在对党和国家大局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担负起维护法律权威和促进社会稳定的使命与责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有效化解公众情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维护法律权威的高度把握法治宣传的要求。法治宣传报道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涉及案(事)件当事人、报道对象及读者和受众的相关权利,涉及公众情绪和社会舆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地在司法实践中体现出来,使法治宣传报道工作面临空前复杂的情况。为了既有效维护法律权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又有效理顺公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法治新闻宣传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正确分析和认识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慎重甄别和选择报道的角度与细节,深入考虑可能会产生的社会影响,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落实到每篇报道中。

从执法为民、以人为本的高度把握热点、难点案件报道的导向。案件报道是法治报道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案件也呈现出多发态势。特别是对那些热点、难点案件,社会各界十分关注,新闻媒体也时刻关注。然而,对这些热点、难点案件,如果宣传报道不慎、舆论引导不力,不仅不利于案件的处理,而且可能危及社会稳定。这就决定了法治宣传报道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法治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法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热点、难点案件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及早发现其中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把握宣传报道时机,明确舆论引导重点,坚决防止因报道失实或失误而误导舆论、激化矛盾。

从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稳定和谐的高度履行法治宣传的责任。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法治宣传报道应当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法治宣传报道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少数媒体对一些热点、难点案件进行炒作,对犯罪细节描述过于详细;个别从事法治宣传报道的人员社会责任感不强等。这不利于人们区分善恶美丑,不利于弘扬正气、鞭挞丑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法治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始终站在维护稳定团结、维护公平正义的角度,判断个案价值、取舍新闻素材、选好报道角度,通过搞好法治新闻宣传维护公平正义,促进民主法治进程与和谐社会建设。

从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的高度探索搞好法治宣传的途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法治宣传必须坚持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法治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积极探索做好法治宣传的有效方法,不断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使法治宣传朝着有利于司法工作开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一是把握法治宣传规律,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法治新闻受关注程度较高,管理难度较大,既应遵循新闻规律,又应遵守宣传纪律。为此,必须结合实践发展和形势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制度。比如,制定涉外宣传管理、重大突发事件宣传现场管理、政法干警违法违纪宣传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对从事政法新闻宣传的编辑记者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国家法律法规、党的宣传纪律等方面知识的岗前培训等。二是把握读者认知规律,增强法治宣传效果。法治新闻宣传中的很多案件报道,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不同范围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对读者的认知规律把握不准、处置不当,就容易造成人们思想的波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只有把握读者认知规律,充分预测宣传后的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才能有效把握舆论导向,使法治宣传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促进社会和谐。

篇(9)

1 绪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课堂是学生系统接受理论,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育人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与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任务,但一提起思想政治理论课,人们总是把枯燥乏味、空洞抽象的说教与之等同起来。如何紧密结合国际形势新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践;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状态新特点,是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吸引力面临的难题。

2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讲台上老师唾沫横飞,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是大家毫不陌生的教学场景,虽然教师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方法,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差。

有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不是一门专业主干课,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是“大而无用”;有同学认为教师讲授内容脱离实际,和现实有差距,想听的内容课堂上不讲,不想听的却拼命灌输,就是“假”、“大”、“空”;有同学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没有创新,“填鸭式”、“满堂灌”,导致厌学心理;还有同学认为授课教师不能引起学生心弦共鸣,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等。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

3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教育是育人工程。为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不仅能来上课,能听课,而且听得进课堂内容,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必须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3.1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多沿袭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大胆创新,以提高吸引力。

大学生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采取“我讲你听”的灌输方法,“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个讲稿念到底”,难见成效。教师应该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成知识的主动探求者。

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向学生提供记录实际发生的情况或事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剖析,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同时,用案例阐述理论,让事实说话,可以避免单纯空洞的理论说教,提高教学效果。案例选用要有时代性、区域性,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

采用专题式教学。抽取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结合知识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实际,加以综合整理,从理论上深刻分析,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讲解。例如“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教学,通过围绕生态环境问题、反腐败斗争问题、国际安全问题等组织材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讨论式教学。课堂上教师采取启发、设疑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分析、引导。

3.2 凸显重要性,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用”、“有得”。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从业者素质。调查表明,企业需要有知识、懂技术、有动手能力的人才,但企业更关注员工思想品质,甚至有企业认为努力比能力更重要。可见,企业把“德”放在第一位。课堂教学中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成长乃至一生幸福的重要意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由缺乏兴趣变得有些兴趣,由兴趣一般变得兴趣浓厚。

3.3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大”而“空”

当代世界发展很快,我国改革开放形势日新月异。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困惑迷惘,不知如何应对。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结合社会实际,有针对性解决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老师讲的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学生自然感兴趣。调查表明,脱离学生实际的所谓“纯理论”讲授,不是“对牛弹琴”就是曲高和寡,无法找到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失去说服力和可信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从学生关心的事件作为切入口,通过剖析典型事例阐述深邃的理论,通过情感体验来解释社会现象,以引发学生思考和感悟。

3.4 关注时事、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是社会现实中矛盾焦点的反映,是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例举社会变革过程中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运用理论来分析。一方面解除了学生的疑问,另一方面是给学生以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示范,使学生从心底里感到学习理论有用、实用,理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武器,是解决思想问题的良方妙药,从而把理论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需要。

3.5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授课教师有吸引力

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言行的模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靠灌输、说教,而应当靠教师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师高尚人格魅力的影响下,学生为其崇高的品德所折服,为其卓越的才能所倾倒,为其广博的知识所陶醉,怎能不“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说服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4 结论

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封闭、空洞、乏味的灌输和形式呆板的说教,而是要以大量生动的、新鲜的、创新的教学内容,辅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265-02

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其课程本身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它往往严肃有余而趣味不足。艺术院校中不少思政课教师满足于单纯的枯燥的纯理论灌输,而艺术院校大学生个性鲜明,擅长形象、跳跃、立体思维,这使得“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痛苦”的现象在艺术院校普遍存在。如何增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思政课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起来,使艺术院校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常规知识与思政道德教育是当前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创新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与艺术院校大学生校园生活实际

从教材内容看,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内容繁杂,涉及面广。而教学时间一般都比较紧,思政课教师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上都存在很大难度。如果在讲授过程中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不但会造成内容空泛、过于理论化,而且无法突出重点难点,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会显得严重不足,不仅教师本身教学过程比较痛苦压抑,更重要的是学生们会感到教材内容繁多庞杂,知识点过于分散,且与自身生活实际联系不大,本能地去抗拒思政课教学。所以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是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那种对思政课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很明显是不可取的。

教学本身需要在把握教材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的灵活改变,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挖掘可以说实现了教材的再次开发。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应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转化为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艺术院校大学生校园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其中最可取的教学方法莫过于采用专题教学法。通过实行专题教学法,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体系全面掌握,融会贯通,深刻理解,在遵守教材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适当取舍,创新教学内容,对重点问题深刻挖掘,对非重点的问题,则点到为止,迅速跨越。只有这样才能把庞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实现课堂教学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二、扎实推进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努力实现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完美结合

对于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生动透彻,让艺术院校学生更好理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讲授关于马哲原理、党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重要哲学观点和核心理论是需要很大的工夫和一番辛苦的。然而这些思想理论抽象、内涵深奥,离艺术院校学生实际生活较远,且不易于理解,而且艺术院校大学生本身文化成绩较低,在理解上相对其他院校学生来讲接受程度较低。在开展这些纯理论课知识教学过程中,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更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呈现其教学内容,从现实生活中挑选一些优秀代表人物的感人先进事迹,或从主旋律或通俗歌曲、影视精品片段、图片中选取很有价值的素材,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开展教学,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生动、直观、具体地展现枯燥的概念、理论观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熟练掌握相关技术,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深入研究现代化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研究教学课件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促使课件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将教学内容以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三、联系时政社会热点、校园实际、时尚文化前沿,激发学生兴趣

紧密联系时政社会热点、校园实际、时尚文化前沿是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也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和强大的支撑力量。就学生注意的心理特征来说,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口味的内容才容易引起听课的兴趣,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现实中,艺术院校大学生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局势情有独钟,对社会热点问题特别关注,喜欢听发生在校园里的实际生活故事,对时尚前沿潮流更是特别敏感。而现实生活中艺术院校一些思政课教师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往往坐而论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局限于基本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就理论谈理论。于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欠缺联系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生活现实关切而缺乏活力,失去了生命力、吸引力、说服力,成为学生心目中华而不实、空洞说教的代名词。所以有选择地联系学生普遍关心的时政、社会热点、校园实际、时尚前沿,对于保持课堂上学生的听课兴趣显得特别重要。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通过报纸、网络、期刊等媒介善于捕捉国内外社会时政热点,随时关注校园生活实际,追踪流行文化时尚。实践证明教学中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运用事实说明理论,努力贯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的三原则,会大大增强理论观点的说服力,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思政课教学效果无疑会大大增强。

四、妙用语言,用高超的语言艺术吸引学生

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传递的主要载体。语言艺术的高低是制约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1]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教师的语言有着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要求。思政课的感召力、说服力、影响力往往来自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因而在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成功地运用掷地有声、饱含激情、幽默风趣的语言,比如:名言警句、谚言民谣、诗词成语等,就能领略到语言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打动学生的心灵。

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掌握与驾驭教学艺术语言的教师,运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语言去创设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借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强化情感教学,以情动人,增强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情境直接创设者的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习效果的能动作用,情感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在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上课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课件制作精良。但讲课枯燥乏味,缺乏对所教内容的情感注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关注兴趣,学生低头睡觉、玩数码产品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使课堂教育真正生动活泼起来,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倾注更多的情感投入。首先,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之情。只有真正认同自己的职业,认同这样的课程,才会真正激发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才能怀着深深的情感去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其次,教师还应有热爱学生之情。唯有这样,才能用对学生真诚的爱换取学生的真情;再次,教师还应有热爱本专业之情。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也应对基本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教,也唯有这样,教师才会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打动学生心灵,让学生有一种充满温馨的亲情感受,将学生所学知识赋予“看得见,摸得着”的认知效果,使学生在温馨生动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升华思想;最后一点就是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结合艺术专业,激发学生求知热情。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对艺术有执着的追求,普遍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但是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有抵触和排斥心理。因此,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知识课的有机联系,使其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专业素养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改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产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

篇(11)

会计是经济的组成部分,会计学科在社会科学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过去,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会计弃旧扬新、逐步发展和变革的30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近5年,我国会计的发展更是迅速。那么会计学现在的研究现状如何,研究热点有哪些,未来有潜力的研究方向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有关会计研究的文献迅速增长,给广大研究人员从浩瀚的研究论文中把握会计学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等问题带来了挑战,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可以作为研究人员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工具。本文将基于词频分析和共词分析法,借助科学知识图谱技术对我国会计学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指出我国会计学主流学术领域和研究热点。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一)数据采集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

在知识群2中,环境会计、利益相关者、会计国际化等高频词聚集在一起,表明知识群2的中心是会计政策和形式的选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需要不同的会计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为了与国际接轨,需要会计国际化;为了表现公司的环境责任,需要研究环境会计;为了减缓委托人和人的冲突,需要财务会计信息……因为存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为了较少交易成本,又需要监管层确定会计政策和形式来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这个知识群中,有2个研究热点:(1)会计国际化。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已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趋势是研究的热点。(2)环境会计。也称绿色会计,其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部分出现的。随着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环境会计成为我国会计研究的热点。

在知识群3中,管理会计、会计信息质量、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会计盈余等高频关键词聚集在一起,表明知识群3 的中心是会计信息质量。盈余管理、会计稳健性和会计盈余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会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公司内部治理状况(公司治理)和外部监督(会计师事务所)也是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一知识群中的研究热点有3个:(1)管理会计。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对成本控制问题是研究的热点。(2)会计盈余。会计盈余和现金流量直接的矛盾一直是现在财务会计理论争论的焦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问题和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空间的遏制作用等问题都是研究的热点。(3)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控制是研究的热点。

三、结论

从对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学研究里最常出现的关键词是会计准则,其次是与会计信息质量有关的内容。从共词知识图谱可以看出,会计学论文主要集中在三个知识群,第一个知识群的研究热点都是围绕着新会计准则,第二个知识群是以会计政策和形式的选择为中心,第三个知识群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热点研究。会计准则给予了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了信息质量。所以第二个知识群是第一个知识群和第三个知识群的连接和过度。

上述研究大致勾勒出我国会计学论文的研究热点,揭示出知识群的内部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会计学研究里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问题,从信息的披露到信息的形式和质量,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和无穷性,未来仍然可以做出更深层次的研究;其次,会计的研究紧紧围绕会计实践,这从围绕准则的研究可以看出,有理由推测以后的会计研究仍然会遵循这一原则;最后,对前沿的课题诸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所做的研究仍不全面,这意味着未来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当然由于cssci并未能全面搜集我国会计学的论文,以及与国外会计学论文的研究热点相比,我国会计学的热点是否紧跟前沿,都是今后仍需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陈超美.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

[2] 刘则渊,王贤文,陈超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及其在科技情报中的应用[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