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7 17:19:1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纲,总括了语文教学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明确语文了教学的方向,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据可依,有律可循。这里我主要从新《课标》的修订来谈谈看法:

一、新《课标》性质的认识

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上都表述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表述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将“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分割开来。其实,“理解”和“运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理解”是“运用”的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形成。从“运用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理解”,它首先是读懂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从理解到的中心思想出发,回看作者是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选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不同学段、不同文本的表达特点来看待“运用”,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恰当的语言材料;其次,能运用从文本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只有将“理解”和“运用”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走在路上     听到琴声     惊喜

走近茅屋     听到对话     感动

走进茅屋     弹奏一曲     激动

再奏一曲     陶醉

离开茅屋     记录下来     创作

在这个文章线索中,地点的变化是学生阅读之初获得的,事件的发展是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情感的线索则是在深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之后获得的,他们在横向上形成了一种关联,在纵向上呈现渐次深化。以情感的深化发展来反观文章事件的安排,可以发现,作者每一个阶段性事件的描述,都是围绕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进行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上板书的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感悟到“如何根据情感发展的表达需要,选择相应的事件,安排叙述的顺序。”

而这,正是叙事性文章典型的结构规律之一。

二、新《课标》增加的新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本方法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了学生学习语文基本方法的训练,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在解读新《课标》时说:任何方法没变成习惯就没用,成习惯、成自动化才能有收获。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2、适当减轻学生负担,对学生的识字量有所减少,提倡“多认少写”.多认就是要求学生多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认知更多的字词。少写则意味着讲究书写质量。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一、二、三学段,每天语文课都要安排10分钟的写字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注重写字姿势、练字效果。

3、更加注重写字练习与书法的学习。

关于识字、写字要求的调整,是为了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滕春友老师在解读这次课标的调整里指出:近些年来,关于识字写字和汉字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不光是中小学教育,社会用字情况也很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的字不行,很多老师的字也不行。三是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目前我们高段的书写情况也不够理想,涂改、书写浮躁、错别字等现象较为突出,需要引起重视。

4、阅读教学有了新理念。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特别要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

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而小学阶段不少于170万字。小学低段因识字量的限制,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5万字。中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40万字。而高段,学生的习惯已经养成,阅读的速度也有所提高,阅读总量则要不少于100万字。高段的阅读量是低中两段总和的两倍。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我们高段引导学生阅读应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按照当前我班学生的阅读速度,每天晚读30分钟,平均可以阅读5000字左右,高段两年,完全可以达到新《课标》要求,如果老师有时间,还可以指导学生做些摘抄,写点读后感。所以老师应加强对每天晚读的重视和指导。

“少做题,多读书。”看似学生训练少了,但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固本培元,学生自然提高。韩兴娥老师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佐证。

“读好书”,则是要求学生多读些有用的书,特别是文学类的书。目前,我在班上发现很多学生会看《爆笑校园》(主要内容是如何整蛊老师、和老师斗心思)、《斗罗大陆》(充满玄幻、迷离色彩)等书籍,当下各类图书满天飞,特别是一些作者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甚至会将一些成人类的笑话写进青少年图书里,比如我班学生的一本书里就有“猪八戒向嫦娥求婚,嫦娥向猪八戒索要金银的打油诗。”很势利、很庸俗。这就是部分家长给孩子买书,没经过把关的缘故。这也值得我们重视。

“读整本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观。作为小学生是没有太多整合能力的,读书、学习课文只知晓只字片言,眼中只有单篇,没有整本书的概念,会影响到学生长远的发展的。读整本书不只是一个观念问题,它更是一个可操作的实践问题,我们在指导过程中至少要注意:

[L](1)保证阅读时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晚读时间。[/L]

[L]  (2)学生要有兴趣,要重视交流。我们五年级本学期的必读书目中,有曹文轩的作品,我就利用周二至周四,每天下午口算课前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读我精选的片段,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有提高。我要求学生每两天摘抄一次,然后两周抽出一节课时间进行一次交流,来加深学生对所读书籍的认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L]

5、写作教学方面,要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其实,大量的识字、阅读也是在为写作铺平道路。人们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欲望,小学生的表达欲望更强烈。如何让学生内心的表达转化为丰富的书面习作,关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构思,学会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经历的、看到的、想到的真实、自由地表达。从而使学生明白该怎么写、有内容写。在指导写作时,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以便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写作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写作教学还应抓住取材、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还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

三、新《课标》中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1、默读。阅读教学常常是朗读与默读交互使用,双管齐下。默读、默思对文字的意义才能做到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默读与默思相互结合。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同时学生还要学会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学写常见应用文。从张主任那里得知,有一些步入初中的学生到现在连个留言条都写不好,可见学生平时的训练不够。这些应用文,是日常生活中必要具备的一种技能,应当将这种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中去。迟到了,自己写一张规范的请假条,有事写张留言条,同学之间借东西,写张借条。只要我们老师重视到了,平时多进行这方面鼓励、提示,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3、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双方的。

教师方面: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学生方面: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关于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先学后教”,学生先进行自学,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合作过程,是学生展示自己自学成果的过程,有了展示,就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探究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突破教学重难点、催发新认知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层次性,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得,既能保证差生的提高,又能促进优生的发展。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就低不就高。整个过程,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篇(2)

关键词:课程设置;农村小学;文化修养;综合培养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指示,计划培养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湖南地区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于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该项任务。

从培养目标上讲,本专业方向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农村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胜任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规格上讲,本专业方向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在使学生接受全方位培养、能承担农村小学教育及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要特别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因此,该专业方向的美术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符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1文化修养构建的层次

围绕美术文化这个核心把与此相关的文化修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美术文化素养、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人文社会知识素养。而这三个层次是既分主次又相互相联系的。

1.1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是一种文化,它用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对于以基础美术教学为职责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建构自身的美术文化。美术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美术学知识,即要认识并掌握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本质特性,作为造型艺术的特殊性在美术语言上的体现,如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色彩学等。美术语言是美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基本形态,美术的其他种种价值都必须依附于这一基本形态才能体现,所以也被称为美术本体。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较深入地理解美术的本质。美术包括不同的门类,如绘画、工艺、书法等,要掌握不同门类的基本常识及创作特点。中西美术有共同点也有许多差异,要掌握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这些既是美术文化的基础,也体现着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特殊性。二是美术史知识。中西美术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美术时潮,涌现出无数著名的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家,一部美术史就是人类美术文化的全部精英史,它构成了美术文化深厚的基础,也是美术文化的具体的视觉体现。因此,美术学和美术史论虽然不同于美术技能和具体的美术作品,但它们是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经验积累和对美术理性认识的结果,是美术学科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

1.2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种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范畴、审美理想等。艺术是美的最集中体现。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指导人从审美的高度创作和鉴赏美术作品。艺术理论是关于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以及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规律研究。艺术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艺术本质及其艺术规律从而指导自我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论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分析作品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性质,阐释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意义、艺术风格等。它的学术性、价值判断的倾向性、必须符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美学及艺术理论素养是学生文化修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果按学科来划分,包括哲学、宗教、历史、政治、伦理等,它们都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具体体现。美术与这些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美术作品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诞生的,优秀的作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无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混为一体的“技艺”向作为精神性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在中国,唐宋以来由于众多文人介入美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的精神性特征得以强化,对文化修养的强调,凸显了中国绘画独有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绘画被提升到与科学并立的精神生产的地位。要达到对艺术的真正了解,我们就必须懂得,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视觉呈现,一切艺术创作都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积极的实践性。如果我们不否认艺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这种密切关联性,不否认艺术精神性特征的话,就应该将艺术放到与其他文化类型的关系中加以审视。而现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与科学意义上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有了一种更为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学科有了一种更为深入的融合。因此,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部构架必须有人文学科的支撑,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对于美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必须的。

2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加强大学生文化修养

实现学生文化修养的完整系统建构,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在于认识到建构什么样的文化修养体系,更在于如何建构的问题。

2.1调整课程结构,具体落实《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这一指导方案是根据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提出的新的要求而制定的。“方案”把课程分为六个学习领域,加强了“美术理论与历史”、“美术与人文教育”两个领域,增设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教育法规学”、“ 小学美术教学论”等课程,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上面所述的文化建构的三个层次。总体上看,“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丰富了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方案的实施对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较高文化修养的基础美术教师具有积极意义。

通识教育是一个柔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式化模式,应该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学校里面的课程可以横跨多个学科,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以及教师。这种弹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的需求,加深自我的文化积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都大有益处。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减少专业化课程设置的数量,为学生学习业余知识提供充足的时间,有了充分的时间,有助于学生依靠传统的读书方式,提升自我修养。文化修养是靠每天的积累,积少成多,由小江汇聚成溪流。因而高校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更多时间空间。拥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2.2合理利用院校其他专业的人文课程

院校在学科门类上的设置比较齐全,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学科皆有设置,这一方面为美术学习构建了一个特有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这些学科也是美术学习加强文化修养培养的课程资源。因而在加强美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拓展其文化艺术视野方面,使美术专业学生广泛接触其他人文学科成为可能。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打破各专业的封闭状态,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选修其他系部的人文学科,实行学分制计入学生学分中。在这个资源共享和学科融合的平台上,建构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开设人文学科的讲座

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既具有对某一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具有该学科的学术前沿性,对于学生了解某一人文学科的现状,涵养其人文素质,培养其对于人文学科的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学院应尽可能地多为学生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是建构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增加文化类讲座和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依靠必修课和选修 课,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角度进行。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历史传统、学术风尚、管理风格、社团生活、景观布置、建筑特点等诸多要素。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重视人文类活动的开办,科研项目的投入,名家讲座更是必不可少,用科研活动和名家思想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当然,光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学生自我的努力和吸收。书读的多少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只有学生根据所学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自我吸收和升华,才能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内涵修养。

2.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态度

人文学科的资源极为丰富。除了博物馆、美术馆、大型画展等可视的历史文物、艺术作品外,图书馆有大量的人文学科书籍。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态度,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式,为他们开列书目,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了解其所学知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的受授都靠教学过程来完成,自学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为灵活有效的方式之一。

2.5文化修养类选修课,为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拓宽渠道

部分高校对于文化类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选修课数量不多,关于文化修养类的选修课更是屈指可数。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选择选修课,最先考虑的是选修课是否容易通过,上课是否轻松等问题,其次才考虑选修课内容是否感兴趣,质量好不好。缩减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文化类选修课的数量,拓宽文化修养教育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另外,保障选修课的质量,提高审美层次,增加吸引力,也是加强学生文化修养的一大关键。

3结语

跟上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及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文化素养及最基本的教学理论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的自觉意识。只有解决了这些最为根本的问题,高师美术教育建构学生完整全面的文化修养,从而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保证和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詹小平.普通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村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一师学报,2005,5(2):3033.

篇(3)

一、小学语文课堂启用情境创设的意义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堂启用情境创设的理论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建构有效的教学情境,围绕教学目标建构有效的教学框架和教学机制。设置教学情境是顺应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要素,不仅能有效升级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确保教学效果贴合实际教学需求。

(二)小学语文课堂启用情境创设的实践意义

将情境教学机制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从课堂活跃度方面有所升级,能从整体教学框架出发,利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情境教学结构设置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且积极建构完整的情感发展框架,只有保证实践教学和情感发展教学的有效统一,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模式建立过程中,践行学生培养目标,进一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建议。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入情境教学机制,能保证教师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措施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能借助相应的教学机制着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师在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堂流程的建构,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中利用教学情境,也能有效提高教学优势的凸显程度,确保学生能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统筹分析和综合内化。教师在不同教学情境中,能为学生渗透不同的语文常识,确保学生语文能力的进一步优化,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力。

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启用情境创设的路径分析

(一)突出教材重点

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情境的设定,保证情境中的不同要素都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相契合,并且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情境教学的最基本方式,就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定有效的课堂导入方式,进一步渗透教学流程和教学场景,确保学生能迅速和教师建立教学互动。因此,在情境教学结构中,要保证教学难点的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情境设定之前,对教材进行集中研讨,进一步了解教材中规定的相关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保证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围绕三维目标有序推广。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堂的中心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集中处理,确保知识重点和课堂驾驭能力符合实际需求。

(二)优化情境设计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实际教学结构和教学层级进行集中审定,确保情境教学结构设计框架贴合实际需求,也要保证设计结构符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建构完整的学情分析,提高教学重难点的把握程度。在设计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保证教学特定条件和教学模式之间的有效互动,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最基本的导入方式就是视频、图片、问题导入等,教师和学生能在情境中建构有效的学习模式和学习互动。因此,教师要结合课本以及教学效果提高整体教学情境的有效性,确保课堂教学效果符合教学预期。但是,在实际教学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关注以下两点:其一,不能过多追求导入方式和情境教学的新颖度而忽视教学重点,其二,减少由于过多关注教学细枝末节而忽略整堂课教学进度的问题。教师要结合课程大纲以及基本教学内容,建构更加完整的教学模型,充分利用并组合真实化情境教学机制、虚拟化情境教学机制、艺术化情境教学机制以及问题化情境教学机制,保证教学效果能实现最优化发展。

(三)创新教学机制

在实际教学结构建立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教育理念和教W模式相贴合,只有系统化建构有效的理论知识结构,才能保证教学模型和教学情境结构顺应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教师要提高自身学习意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机制的创新性,形成动态化的情境教学模式,不会导致学生厌烦感,提高整体教学模式的质量和教学效果,进一步优化学生和教师的配合度,一定程度上确保教学评估的教学价值得以显现。也就是说,在实际教学结构建立过程中,教师要系统化了解情境教学的基本内容,并结合理论和教学实践建构完整的教学模型和教学系统。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行情境教学能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性,确保教学模型和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教师借助情境教学法能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教学;困惑;探索;对策

目前,全国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我们教师更是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新课改理念。然而,通过我们基层教师近两年的新课改实施体验,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伴随新课改的一度推进,却产生的诸多困惑,致使我这位小学语文教师,时时有种凌驾于新课标课堂而无法适从的感觉。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这些困惑,一天得不到解决,教育部推进实施的新课改理念也就一天得不到突破,语文教学的意义更将随之付诸东流了。所以,它们如鲠在喉,必须得说出来,望各位资深同仁能予以“解惑”。

首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够用。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通过方法驻点学生勇于探索,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可是,在一个班级中,有一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动起来,一节课的时间就到了,学生发言时间少,老师的个别指导难以开展。这样就是使得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失效。

其次,怎样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而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课堂上只有少数同学能参与,其余学生仍是被动,似乎“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于是,就成了我们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虽然新课改下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也能常见诸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审视当下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实,甚至去了解那些常年司职小语的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存思惑。

篇(5)

关键词:

微课;小学语文;儿童认知发展

1引言

“微课“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微课程“的概念,是指用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时长很短的教学内容。在国内佛山教育局最早推出”微课“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线学习的最佳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为10分钟左右,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本身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太长。而微课模式恰恰迎合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近几年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带动了”微课“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开始应用微课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多种内容和形式,在线视频、音频、文字、图像、PPT等资源多样化的微课形式恰好能够适用于小学语言教育的各种内容和环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必然能够为小学生短小精悍、直观生动的学习内容,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2微课

2.1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概念起源于2008年美国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微课程”的概念,他提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设计的时长约1分钟左右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目前国内的学者对于微课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胡铁山教授最早提出“微课”的概念,并且近年提出了微课概念3.0版。他认为微课又称微型课程,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是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将微课也称为微课程,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而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并不是微课程,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可以是视频、动画、PPT等)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短小的、完整的教学活动。

2.2微课的特征

(1)时间短、内容少。微课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时长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左右为宜。该时间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或自学效果。与传统的课堂复杂的教学内容相比,微课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为了反映某个教学环节而设计的,其内容非常精简。

(2)主题突出、内容具体。微课的内容主要围绕某个课题或某个知识点进行,主要针对难点或重点知识点、例题习题、实验操作等课内外教学过程或者相关资源,因此主题非常突出,一个课程只有一个主题,都是具体的、有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

(3)资源类型多样化传播、使用方便。微课资源的呈现形式除了主要的在线视频形式,还有音频、动画、PPT等各种流媒体格式,通过网络在线方式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或者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在线观摩教学案例,便于进行评课和教学反思。另一方面,这些流媒体格式形式出现的微课内容可以非常方便地下载到电脑终端或者当前流行的智能手机终端,可以实现移动学习,使用方便。

3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3.1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知识,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形式,满足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具体情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而微课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将各种小学语文素材制作成PPT、音频或视频,不但能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还能够提供实际的使用情境,帮助小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

3.2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按照年龄段分成四个阶段。0-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2-6、7岁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凭借表象进行思维。6、7-11、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着眼于抽象概念,但仍然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11、12岁以后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在逐步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存在持续时间短、易分散的特点,长时间的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时间短内容少的微课一方面短小精悍,正好满足了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形式多样的微课每一个课程都有具体的主题和情境,给小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能够调动缺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小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4.1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现状:

随着网络课堂的流行,佛山教育局在全国首创了“微课“在线学习模式,微课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小学师生熟知,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频率低。“微课“一词虽然出现了多年,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了解有限,大都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微课制作相关的培训。有的教师不了解微课更不会制作微课,更谈不上在课上和课下随时使用微课教学。有的教师虽然了解微课及其制作流程,但是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是偶尔在课堂上使用微课。

(2)微课在线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少。目前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还大都局限于课堂,教师仅仅是将微课作为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进行播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不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显著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左右,将课堂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8分钟左右的微课,更利于学生课下的在线学习。

(3)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资源还比较单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动画视频等资源更感兴趣,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资源还大都是比较传统的文字图片类做成的PPT。教师缺乏系统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制作的微课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要。

4.2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优势

(1)微课时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和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并且更侧重于具体的形象认知。而微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是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的重点或难点,或者是某一考点或疑点,内容具体。并且微课时间一般在5-8分钟左右,适应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2)微课资源形式多样,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各种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微课除了在线视频的主流格式以外,还可以以文字、图片、音频、PPT等一系列的流媒体格式呈现,可以应用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微课还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前使用,向学生们介绍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课堂上穿插使用让学生们抓住重点与难点,还可以在课下使用为学生们解答疑疑点并进行师生互动。

4.3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启示

(1)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微事物,人们也开始习惯用平板、手机能智能设备进行办公和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已暴漏出很多缺陷,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生的“学”。“翻转课堂”模式和“微课”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微课”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2)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整合“微课”资源。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不光是学校之间零互动,就连一个学校内部各个教师也是各自为政,按照自身教学的需求制作零散的“微课”资源,即浪费了资源又难以取得持续的学习效果。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安排教师参加正规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将各个年级的教师组成一个微课设计和制作团队,根据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学纲统一制作各个阶段的微课资源。即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还能为师生提供持续的教与学过程。

(3)小学语文教育微课的主体应当有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主体参与。首先,学生自然是微课的主体,无论是课前微课,还是课中微课,或者是课后微课,学习的主体都是学生。其次,教师当然也是微课的一个主体。除了课堂中师生互动,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教师都应当和学生互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最后,在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微课中,家长也应该是一个主体。课前微课和课后微课中,家长都要需要和孩子一起观看学习,陪着孩子一同学习的同时解答孩子的困惑。

5总结

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的涌现,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变,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学习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微课“教学模式正是以“学生”为中心,5-8分钟左右的视频以各种形式为学生展现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和在线学习。微课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拼音识字、阅读写作等各个学习环节,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目前各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接受系统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建立现代化教学的思想认识,提高制作微课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和课堂下积极应用微课教学。

作者:彭作玲 单位:临沂北城小学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篇(6)

引言:小学语文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教育资源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教学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梁启超的语文教育现代化思想理论强调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以气氛烘托,使师生间获得灵魂的交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互动协调中,师生心灵的精华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就在这一形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中小学语文学科包含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及魅力也才能进一步发挥,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更加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融入德育教育,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出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可能会经常出现的叛逆、或是“扮熟”等现象,不要过分严厉地去指责他们的这些行为,要理解这是孩子的正常行为,不能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去教训学生,就会更加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伤害。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和心理,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教导方式。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 学习成绩或是性格特点来评判,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对塑造学生的人格与性格特点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为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也能学会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2)严格要求,“爱”与“严”并施。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一些强制措施会更加有利于德育管理。作为学生来讲,他们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心理教育,实现语文教育本质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很大的积极影响。梁启超还曾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讲述课堂时,教师经巧妙设计,将生命力量的伟大讲述给学生,充分激发了他们由内而外的写作热情,最终让学生从心理接受这项伟大的课程。语文教育从教育界科研组开始,到制定《语文教学大纲》,到教师实施备课教学,之前的相关环节,学生都是脱离于实际的教学之外。只有教材的恒定不变方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贯彻实施作为其中颇具自身特色的平台利用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建立适度的惩戒与奖赏机制。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和适度的赞扬,会使初中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而适度的将负面影响以合理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适度的刺激和留有余地的批评指责措施,更能达到批评的反效果。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积极讨论提问,而另一些学生则莫不作声,教师应该做到适度表扬和及时的批评指正,并让他们写学后感。让他们从心理接受课堂。作文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传达初中生情感的粮仓。树立团队意识,积极发言,在组织教学环节,当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2)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以信息秘传之法,实现沟通会桥梁。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换日记,以人格魅力和信箱渠道,实施心理咨询,疏导他们将负面情绪和消极影响摒弃。单独的心理辅导,要视学生具体情形做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方针策略。关注青春期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充分认识学生,在心理辅导方略中,尽可能把握事情重点,解决学生难点,在心理交谈中,鼓励学生自信,倾听他们心声,提供和创造条件及时解决们的困惑。教师自身情绪的稳定,才是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对一些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实施关爱,从心理关注他们成长,以爱心指引那些沉迷于网络和早恋的儿童,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以语文教学中那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启发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

(3)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尝试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相背离。语文课朗朗的读书声和轻快活跃的氛围中,仍然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将注意力投向了别处。学生个体受自身方面的困扰,其能动作用下降,学习的心境和能力大幅度下降。心理教育模拟训练可,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以实际性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项目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发的授课。在授课途中,以创新方略,综合提升教育经管资源,直面剖析健康教育中充斥的内涵。

三、结语: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和需求的关注。梁启超的语文教学现代思想对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使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篇(7)

作者简介:韦芳(1969-),女,广西河池人,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一、问题提出

在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机构、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但这种培训结束学习即结束的现状仍较普遍,效果不尽如人意。叶澜教授认为,教师如何‘育已’这一通常被人忽视,然而却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1]3。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2]423。据此,我们有必要重视和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求”路径———教育阅读,教师的发展才能由“被发展”真正走向自主发展。

2014年上半年,上海教育工会等相关单位发起面向上海17个区县48所中小学、幼儿园的3411名教师的阅读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六成受访教师1年阅读不足4本[3]。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群体的阅读现状不乐观,那么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如何?基于教师自主发展的视角,我们对此展开调查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样本来自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长美、明伦等9乡镇)、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四把镇等4乡镇)、南丹县(里湖、八圩瑶族乡)部分乡镇的小学语文教师以及河池学院2014年“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学科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学员100人(东兰县、凤山县各50人)、“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小学语文教师28人。样本学校中有城区小学、乡镇小学、村完小3种类型。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问卷从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情况、阅读时间、阅读积累、阅读方式、阅读环境、影响阅读因素5个维度以及开放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32份,回收率为92.2%。同时选择不同年龄段的10余名教师进行访谈,深度剖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阅读现状,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相互印证,以期为提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的策略提供支持。

三、结果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表1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332人中,城区、乡镇、村完小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19.0%、59.3%、21.7%(乡镇、村小教师占81%);女教师、男教师分别占73.2%、26.8%;壮族、仫佬族、毛南族、瑶族教师占89.5%;汉族教师占10.5%。10年以下教龄教师占21.7%;11~25年教龄教师占55.4%;26年及以上教龄教师占22.9%。

(二)教师工作任务重

表2数据显示,教授3门和3门以上课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6%;教师每周课时数(课表安排)在16~20节的教师占31.0%;21节以上的教师占11.5%。访谈中得知,教师们普遍感到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压力来自教授课程门数多,兼任班主任、内宿生管理工作等,以及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

(三)教师教育阅读常态情况

1.阅读时间少,阅读积累少

表3数据显示,每天零阅读的教师占9.3%。阅读时间在半小时内的教师占50.6%;阅读时间在半小时至1小时之间的教师占35.3%;阅读时间1小时以上教师占4.8%。

在开放题“写出近两年您阅读的印象最深的教育教学类、人文类书籍”的调查中,写不出1本书的教师有227人,占教师总数的68.4%;能写出《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13人次;能写出《赏识你的学生》《做最好的老师》各有12人次;能写出《爱的教育》有10人次;能写出《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班主任工作漫谈》《用心灵赢得心灵》各有6人次;能写出《给教师的建议》《跟窦桂梅学朗读》《窗边的小豆豆》《文化苦旅》《不跪着教书》等49本书籍的各有1人次。

在开放题“写出近两年您自费订阅或经常阅读的教育教学类期刊”的调查中,写不出1份教育教学类期刊的教师有141人,占教师总数的42.5%。能写出《广西教育》《河池教育》分别有130人次、175人次;能写出《小学语文教师》有13人次;能写出《班主任》《创新作文》《小学教学参考》《基础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各有5人次;能写出《语文建设》《小学语文教学》《小学作文周刊》等14种期刊各有1人次。令人感慨的是,16人次的教师写经常阅读《河池教研》,殊不知《河池教研》已于2004年第1期升级改版为《河池教育》。

与上海中小学、幼儿园六成受访教师1年阅读不足4本相比,受访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逾六成两年时间阅读不足1本书;逾四成教师两年时间没读过1本教育教学类期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要求小学生“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3]。而担当小学生课外阅读引领者与培养者的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积累令人堪忧。

访谈得知,教师主要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阅读面窄,阅读具有功利性。读书与不读书,学校不考核,缺乏阅读氛围,因而阅读兴趣、阅读愿望不强。一些教师评上了职称,四五年都没聘任,得不到相应待遇,阅读动机不足。访谈的十余位教师中,只有1位小学中的中学高级教师有阅读计划。可见,有明确阅读目的、阅读计划的教师太少了。

2.阅读方法单一,阅读习惯没有养成

数据显示,在阅读方法方面,阅读后有时做摘记与评注、偶尔做、从不做的教师分别占40.4%、41.0%、11.1%。只有7.5%的教师养成阅读后做摘记和评注的良好习惯。经常阅读、偶尔阅读、从不阅读的教师分别占28.3%、68.4%、3.3%。在“教师不读书现象观察”中,认为教师不读书现象非常严重、比较严重、一般严重的分别占27.4%、43.4%、13.0%。可见教师不读书的现象严重。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的数据分析与阅读现象的观察中,可看出大多数教师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工作任务重,图书资源匮乏

数据显示,影响教师教育阅读的两大因素是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图书资源匮乏,分别占41.0%、36.2%。访谈得知,教师对《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王崧舟与诗意语文》《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我的作文教学课例》《教师教学写作360°》等最新的教学书籍,都没听说过书名。教育部门下发的图书,多是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书籍较少,教师想买书也不知道有哪些好书。图书资讯、阅读引导成为影响教师教育阅读的因素之一。

四、研究结论

结合数据分析与访谈,我们发现了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的主客观原因。主观上,教师自身缺乏阅读动机与自觉阅读意识,表现在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每天阅读时间偏少,阅读积累少,阅读方法单一,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客观上,教师工作任务较重,没时间、精力读书;供教师阅读的专业书籍、专业期刊匮乏,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育阅读是教师内涵发展重要途径”没有形成共识,没有相应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引领,因而在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的阅读动机、阅读情感与兴趣。

五、讨论与建议

教师教育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与教师所处工作环境———学校的读书制度、教研制度、激励措施等这些外部支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要以教育阅读为最主要的切入点,引领、激励、支持教师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一)以优秀教师案例引领小学语文教师践行教育阅读理念

近年来,学界在探索“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建立在教师自主、主动地寻求专业发展基础上,其本质力量来源于教师内在的自我更新激励”[4]。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让教师爱上书籍,终生与书籍为伴,是教师专业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2]7。为此,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中,笔者通过以下两方面引领教师从内心深处认同并践行教育阅读。首先,以窦桂梅、王崧舟、闫学等小学语文名师持之以恒读书践行自主发展的案例,以及自身教育阅读的现身说法,让教师们深刻体会到,“教的是底蕴[5]30,底蕴是书堆起来的”[5]39。领悟到“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底蕴,换言之,就在于是否读书,读些什么书,读的方法怎样,读的效果如何”[6]220。教育阅读只有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教师才可能自觉静下心来阅读,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其次,引领教师制定个人读书计划。借助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三味书社”[7]的“书坛动态”及“爱书吧、书香舍、心灵书屋”等网上教师读书资源引领、推动教师读书。小学语文名师专业成长经历、“三味书社”教师的个人读书计划、好书推荐、读书故事的鲜活案例,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教育阅读是可行的、有效的。优秀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与高超的教学艺术正是得益于他们的阅读生活,教师只有坚持读书才能实现持续有效地发展从而在内心深处认同并践行教育阅读理念。

(二)定期开展学校读书会推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交流

教育阅读是教师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因为如此,许多优秀学校管理者都倡导教师的教育阅读。清华大学附小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说:“我告诉自己也告诉教师,教师不读书,是一种工作的渎职;教学领导不带领老师读书,也是一种失职”[8]。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我到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当校长,给老师的见面礼就是送给大家人手一本书,书名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们读了一个学期”[5]41。杭州市建新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闫学,成立了“渐渐”教师读书会。在“‘渐渐’教师读书会成立仪式上,我给每一位老师发了新书,有帕尔默、钱理群的书,也有我自己写的书。我相信,只要先读起来,我们就走上了一条'渐渐'成长之路”[9]。他们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据此,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应通过开展学校读书会形式,创设良好阅读氛围,鼓励教师读书与交流。

相比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学校读书会“以教师的自愿、自主为基础,运用各种资源以阅读、讨论、思考、分享以及深度对话等团体学习方式,以定期或不定期聚集为形式开展活动,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师教育活动’”[10]。学校读书会由于学习内容自定、时间安排自主、学习场所灵活,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经济性与终身性的特点,既符合成人学习理论,又缓解工学矛盾,可提高教师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笔者为此与两所小学校长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推动学校读书会。首先,推荐专业期刊与教育阅读书目,校长引领建设“教师书屋”,为学校读书会的开展提供阅读资源。专业期刊方面推荐征订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小学语文教师》《人民教育》等十余种期刊;教育经典著作方面推荐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等十余本书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专著方面推荐阅读周一贯、于永正、孙双金、窦桂梅等十多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60多本专著;名师博客则推荐阅读王崧舟名师工作室、吴勇童化作文工作室、薛法根博客等;至于师生共读书目,第一学段推荐《我爸爸》(绘本)《神奇校车》等10本书,第二学段推荐《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等12本书,第三学段推荐《草房子》《小王子》《不老泉》《地心游记》等14本书。

其次,组建学校读书会,形成教师阅读共同体。根据小学语文教师任教学段,将其分为低、中、高年级3个读书会。采用会长管理制度,每组6~15人,每月聚会1次,每次聚会2小时左右。聚会场所灵活,可以是教师办公室、学校会议室、图书室或户外草地。每个读书会在组织过程中可以集思广益,根据实际需要共同规划章程和各项活动。设会长、副会长各1名,负责制定读书会实施计划,如主题书籍阅读的选定、讨论方案的设计、时间地点设置等。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会长、副会长可由读书会成员轮流担任。一般采用导读、分享、讨论的组织流程。

第三,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创设交流平台。具体运作流程为:聚会前,会长推荐导读,成员进行主题书籍或相关主题文章的阅读,激发成员阅读兴趣。阅读聚会时,会长组织成员依据讨论提纲进行阅读经验、阅读成果的分享、讨论,最后会长做总结,提出下次读书会阅读主题。聚会后,鼓励成员将阅读心得与感受记录下来,撰写读书随笔或读后摘抄。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对我而言,《人民教育》也已陪伴了我近30年,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杂志中的思想、策略和方法融入到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改变着我的实践样态”[11]。笔者认为,读书会成员在主题阅读、对话分享的小团体学习中,彼此也会成为他人专业成长的“重要他人”,这种工作嵌入式的读书活动,深度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教师在愉悦的读书交流活动中获得了教育教学知识、经验与技巧以及人文科学知识,实现了教师的自主发展。

(三)以反思性教学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阅读成果运用

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12]。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和策略,教师的教育阅读不仅仅是增加学科知识储备,领悟先进教学理念,还应该将阅读成果运用于审视、反思、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教师只有在新观念与新行为形成关联,并能自我设计、践行、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育实践,创造新的经验与阐述这些经验时,才能称得上是自主、自觉的教育实践者”[13]。学者周坤亮认为,“跟进和反馈促使着教师实践的持续改变;专业发展也需要同事和学校管理者的支持,给予教师理解和应用新知识的机会”[14]。据此,学校管理者应引领小学语文教师围绕自己的研究问题开展反思性教学,将阅读成果转化运用于实践。例如,宜州市第一小学语文教研组引领教师阅读了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课例》《“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以及张祖庆的《“一个有魅力的人”习作赏评课教学实录》等书籍与文章,像叶澜教授所说的“学习的目的不是搬现成经验到自己的学校做,而是要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这个经验适合我的学校吗?”[15]学习后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小学中段习作赏评课教学样式”开展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优化一节课而展开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研修活动,研究成果主要以‘文本教案和案例式课堂教学样式’呈现”[16]。具体操作如下:研读管建刚、张祖庆名课教学实录与视频,确立《人物对话描写训练———提示语的妙用》课例,教师集体备课,一名教师执教,其他教师课堂观察,根据实践效果反思评价,再修订教学方案,反复调整改进教学行为,探索出“精彩句段品一品(展示厅)———火眼金睛改一改(诊疗室)———改文句段赏一赏(进步榜)”的习作赏评课教学样式。在整个课例研究中,学校管理者参与其中,既了解教师知识经验转化情况,又进行点拨与引领,有效促进教师新的教学实践形态的诞生,同时更有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教师能将阅读所得新理念与具体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结合,借助反思、研究、体验,理解与认同先进教学理念的效用,使之真正内化为具有个体意义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践理论,从而拓展与提升教师的专业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8)

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引入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普遍,为此对多媒体技术运用和研究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体制变革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授课时引入多媒体技术,对改进和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和提高教师素养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准备教学活动,更能丰富教学内容,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有效改善和增强教学效果。

1 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教学

20世纪80年代,美国Apple公司创造性地推出了图形操作系统,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前身。可见多媒体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的研究过程而产生、发展的。时至今日,由于多媒体技术是利用多媒体软件和相关处理技术将音视频、图文画等信息经过加工整合,形成可供人们视听的资料,便于人们直观访问和快速接受。在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众多领域中,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格外引人注意,因此也就产生了“多媒体教学”这一新事物。多媒体教学是将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授课教学有机整合,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制作和展现各种实践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应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学习,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各类教学。

2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可帮助教师充实授课课件、构建课文中的情境、拓展授课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根据小学生的成长特征和语文学科设置特点,合理、恰当、灵活地进行运用,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2.1 在小学语文授课前引入多媒体技术

课前应用是指教师在开始讲授课文内容之前,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背景用图文或视频形式进行展现,以便于学生进行朗读和品析课文。多媒体技术在课前的引入,不仅向学生呈现出逼真、直观的学习情境,更拉近了学习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学生通过媒体的声音和图像等信息,可形象生动地浮现或虚构学习情境,使其置身其中,这更能引发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涉及自然景观或具体实物内容的课程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自然景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将课文中抽象的事物以有声、有形的方式呈现,并加上适当的语言解释,使创设的情境更加吸引学生去认真研究课本中的描述,让学生主动去学,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探知,进而提升教学的质量。

2.2 在小学语文教学授课中引入多媒体技术

授课中应用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伴随授课的过程,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通过图形、文本或动画案例进行辅助讲解或是针对重难点内容的学习。讲课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将抽象的文字表述转变为具体化的实物、实景,还能增大信息量、延伸学习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多媒体技术对自然景观五颜六色的图文呈现可激发学生的美感,对人物和事件情境的创设可触动学生的各种情感,这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鲜活和生动。如在讲解“澎湃”“咆哮”等词语时,可利用图像、录音或一段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狂风的怒吼和飞沙走石的场景,体验大海的波澜壮阔与汹涌澎湃,这能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更加深刻,运用知识更加自如。

2.3 在小学语文教学授课后引入多媒体技术

授课后应用是教师在讲课完成后,将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处理,形成各种学习案例作为补充和强化学习的内容,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形象的案例相结合,让学生利用课后充足的时间,巩固和理解课堂上的内容。在对案例进行自主分析和讨论,加深对课堂知识理解和消化的同时,更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问题的反思能力。如小学语文中有很多关于名胜古迹的课文,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用美丽而鲜活的画面或是视频介绍等形式来展示名山大川的绚丽多彩,从而激起学生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美好想象,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在放飞个人梦想与心扉时,充分展现学生个人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这点对于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应把握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为师生带来生动、形象、逼真的视听效果,将教学活动内容以全面、立体、实物化的形式展现,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但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的问题,如多媒体技术将教学流程变得更加复杂,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授课会造成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以及教师盲目地追求多媒体效果而忽视教学内容的质量等。

为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正面作用,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研究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恰当地引入,避免盲目化;其次,教师应该结合小学语文实际的教学活动,合理、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内容的品质上,注重授课形式的创新,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学生交流互动;最后,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教学合理结合,在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效果,使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相互补充,不断优化教学效果,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 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了知识领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辅助作用。把握好多媒体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整合与运用,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应讲究应用的技巧,不能过分、盲目地使用,要切入要点用在该用的地方,使多媒体技术起到应有作用。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仍应以教师为主体,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有优势,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产生更加积极、有效的教学效果,使其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丁继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32):352.

篇(9)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138-01

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发展是新课改背景之下,值得广大教师关注的话题。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高效发展呢?

一、引入媒体创境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文本、图形、图表、语言、音乐、静止的图像、动态的图像有效的结合,将抽象变为形象,超越时空的限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灵活而恰当地引用一些媒体手段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兴趣。如,教学《瀑布》《三亚落日》等课文时,可通过展示大量幻灯图片,在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的雄伟气势和落日的壮美景色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新课文。以笔者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为例,先通过播放同名儿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新课教学。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笔者还利用自身的音乐特长,用竖笛为学生的课文朗读伴奏。如此,在课文的学习中引入音乐,可有效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创新学习情感的体验。

二、优化语言表达

苏霍姆林斯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艺术,优化课堂语言的表达方式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成败具有重要作用。

(一)语言“留白”。笔者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扬州有一个技艺非凡的说书艺人,当他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并未像张飞那样大声怒吼,而是张口怒目,以手势加以辅助。然而听众却感觉到了如雷贯耳、身临其境的效果。由此笔者不禁想到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停顿留白现象。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实践表明,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语言的停顿能给学生造成暂时性的语言“空白”,从而让学生有一定的咀嚼、回味的空间,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该讲究变化和节奏,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

(一)以情激情。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感情。”实践表明,要引导学生入情,教师必先入情,只有自己深刻感动的东西,才能感动别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在准确把握作品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思想感情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挖掘课文中蕴籍的美,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连通学与教的桥梁,激起学生的喜怒哀乐,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于漪老师在教《,你在哪里》时,真挚动人的情感感染了每一位学生,课堂呈现一片悲咽之声。于老师说:“我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备课时有了这样的感情,教课时才‘出得来’,学生自然情不自禁。”此外,我们还可设计恰当的教法,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创造一个适合作品基调的情感氛围,让感情弥漫在课堂之中,融会在学生心田。

三、精心教法设计

教学实践表明,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最佳掌握。因此,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必须着力于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重视教学方案的反复修改,力争凸现创新教学思想,从而实现教法选择的最佳化。且看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的精彩构想:教者将整篇教材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进行处理,采用“板块教学思想”,将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为两大部分:(1)读出韵味,读出思考;(2)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其中对于“好好儿活”这一板块教学的构建,又采用层层深入,逐层推进的方法进行教学。层次一: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层次二: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层次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真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独具匠心。

四、丰富语文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所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实践表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自身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如,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设“欣赏课”、“说说做做课”、“畅想课”、“演讲课”、“做做写写课”、“童话课”等,引导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小品模仿、作业设计、编手抄报等竞赛活动。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参观工厂、进行野炊,远足课外实践等活动。以笔者的教学为例,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开展“踏青”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山坡、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通过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创新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篇(10)

口语交际能力就是我们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精当交流情感、有效传递信息的一种能力。一般来说,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比较好。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加强口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也有利于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目前口语教学现状

口语交际教学一般是在一个专题学习完之后进行。因此,在某些老师看来是附带性的学习内容,于是,在课时较紧的时候,口语课就被淡化,或者敷衍进行。于是,一厢情愿地把口语交际教学附属在识字、阅读、写作教学中。

另外,有些老师认为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我们在口语课缺少情境的创设,学生交流兴趣的激发,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如往往是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图片,进行看图说话,课堂互动往往是单向的,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

因此,我们对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要求是“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复述基本内容”,但是因为我们老师仍主宰课堂,参与地往往是那些活跃的、喜欢表现的学生。而不少学生在口语课堂并没有获得必要的提高。因此,在低年级口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改进训练的策略,力求使训练富有时代气息。

二、领悟口语教材意图

我们苏教版小学低年级的“口语交际”由“教学提示”和“情境图”组成,其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编写的。“教学提示”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流程,而“情境图”则为“口语交际”提供口语交际的话题与口语交际小环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思考这些教学内容如何吸引学生参与。如二年级下册中的《学会祝贺》,教材中国提供的是“学会向老师祝贺”,但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学会向不同的身份的都会祝贺。因此,我们在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中,要设置情景,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他们真真的掌握交际的本领。

三、提高课堂效率途径

语言是我们交际活动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我们要养成学生口语交际的各项能力,如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文明沟通与交往等。我们在小学低年级的口语教学中就要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主动去说,灵活地讲。

1.创设合理情境。

我们的口语课堂教学需要故事引领,问题启发,生活事件点燃。这些都是情境,因此,我们只有让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交流与交际,他们才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如教《学会请求》时,我故意提前到班级,然后让班级一名不善表达的学生到办公室帮我从袁老师那里把教具借过来。在课堂,我把我对这个学生的请求复述一遍,然后,让这名学生说说他是如何跟袁老师提出借教具的请求的。这样,让学生们都感受的提出“请求”要有礼貌,注意语言的恳切,提出请求要清晰、明白等等。

也可以借助生活让学生感受请求的口语表达。如袁皓文同学在家做作业,他爷爷和客人在客厅大声交谈,这时候,袁皓文应该怎样去跟爷爷提出请求呢?会怎么说呢?于是,学生们转换角色,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怎样向爷爷请求”的问题。

另外,在口语交际的课堂,让学生进行表演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问路》的学习时,让一些学生扮演外地人来“问路”,随机地让一些学生进行回答;这样锻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能力。

2.深挖教材资源。

小学生低年级好奇心强。因此,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多问些为什么,对口语教材内容进行深挖。如三年级下册《小白兔采蘑菇》这一看图说话教学时,我们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图片,根据几幅图的关系说说组图要表达的内容。一般来说,学生经过老师的指点都能把握图画的内容,也能有条理地说出来。但是,我要学生想象,兔妈妈有没有更好的做法让小白兔知道“鲜艳”的蘑菇是有毒的?这样的毒蘑菇有没有其他用途等等。这样,我们的学生能在看图进行口语表达时,更有深度和广度。

另外,我的阅读课文也是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的素材和资源。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通过文章中的词语、句子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如一年级下册《小雨点》一课学习时,我们可以就“我也是一颗快乐的小雨点,我想落在柳条上,在柳条上荡秋千”。让学生思考“我想落在雨伞上”、“我想落在窗户上”、“我想落在竹叶上”,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句子进行思考和表达。而一些课文可以让学生续写或扩写,这也是一种口语表达的训练方式。

3.激励评价机制。

学生的性格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口语课堂学习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口语课堂要表扬哪些表达欲望极强、表达效果好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更要鼓励哪些沮丧的、有自卑感的学生,因为一些口语表达能力不够好的学生会答非所问、表述不清、没有逻辑,这样他们就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生出自卑感。这时候,我们就要肯定他们在回答中的表现,比如积极、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新颖独特等等。如此,加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和热情,不让他们因回答失误而有畏惧的情感。

总之,小学生口语交际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联系学生生活,调动学生参与热情,采用合适的情境,坚持全面培养,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篇(11)

G623.2

杨再隋曾经质疑:语文教学能否重披传统的“长袍马褂”,同时提出应平平淡淡、轻轻松松、扎扎实实、简简单单教语文的“论调”,吴中豪提出“提高语文课教学含量”,崔岚提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审视我们的当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探讨新的理念下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下面,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段的阅读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坚守语文阅读“本真”

1.注重语言教学

长期以来的阅读教学,基本走教生字、组词、阅读和背诵的态势,忽视了语言的运用和训练。注重语言教学,应在阅读中强化语言的训练,实现“读”、“说”的巧妙结合。例如,对于《姥姥的剪纸》的教学,多数语文教师会沿袭先解决生字词,为阅读扫除障碍,然后逐段分析、反复读的教学流程,忽视语言的运用和训练,导致阅读教学本质的严重缺失。如果教师能够巧妙提出问题、设计语言活动,让学生在“读”中“说”,“说”中“读”,则可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姥姥的剪纸的“作品”,先让学生从这些“剪纸”中体会(1)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2)姥姥的剪纸技艺如何?(3)姥姥是个怎样的人?这些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自主交流,再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验证答案。这个环节,既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培养语言能力。

对于语言的综合运用,词语教学不可忽视,教师可以针对重点的词语,设计任务或者活动,而进行语言训练。如让学生“填一填”,并说说所填的词语的意思,如( )的劳作、( )的剪刀、( )的神态、( )的小兔子、( )的窗花、( )的剪纸声。这个活动也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课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姥姥的剪纸?你可以以“姥姥的剪纸真是_______啊!”而评价一下姥姥的剪纸艺术吗?这些问题的提出、巧妙的活动设计,都是基于教材内容,也高于教材内容,为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平台。

2.注重“两个基本点”

这里所说的“两个基本点”指的是阅读能力和读素养,以阅读能力为重点,阅读能力的大小决定了阅读素养的高低。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对文章的感悟力、理解力的提高和培养。此时,教师的问题的设计很关键,巧设妙引,可以促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阅读材料中,全面理解教材内涵。

如阅读《轮椅上的霍金》时,在导读环节,教师先用多媒体呈现“霍金的外貌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试着说一说霍金是个怎样的人。如头只能____,肩膀也是____......

再阅读文章,与原文原段进行比较。继而再提出问题:就是这么一个人,却被人称为:宇宙之王、科学巨人。

阅读了这篇文章,再设计拓展阅读的活动,如果授予霍金科学界“终身成就奖”,你会为霍金如何写颁奖词呢?这个活动,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也实现了“读用结合”。

二、注重语文阅读“美丽转身”

所谓美丽转身,是指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的改进。传统的阅读教学,以字词句为主,忽视能力的培养,以讲代学,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枯燥。而自主、合作、拓展延伸等,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快乐阅读和主动阅读。

1.自主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小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这对于小学生今后的成长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主阅读是实现主动阅读的前提,自主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模式。教师可以通过自主提纲的设计,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或者借助于网络资源――微课、微视频等而提前预习。

如学习《轮椅上的霍金》的阅读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以下自读提纲:

(1) 了解霍金的生平;

(2) 我会读:霍金 撰写 萎缩 瘫痪 剥夺 悲悯 恬静

(3) 我会解释:禁锢 跻身 众星捧月 景仰 震颤 唐突 人格

(4) 阅读文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

学生课前对这些内容,进行自主预习或者合作探究,课堂上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与探究活动。

2.设计实践活动,丰富阅读形式

教师指导学生的阅读形式要不断创新,可以一改那种“串讲”的方式,从而让学生变得主动起来,课堂也灵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轮椅上的霍金》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记者采访霍金的活动,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扮作是“记者”,另一个扮作是“霍金”,“记者”根据课文内容,或者霍金的实际情况,而设计问题,如你被禁锢在轮椅上,你怎么看待你的命运?然后,“霍金”给出相应的回答……切合书本的采访活动,让学生们纷纷动起来,课堂也随之活跃起来。

3.以问导思,以问促思

问题教学在阅读中居重要地位,也是教师们常用的方法。问题教学,关键在于问得巧、利于启发学生、促使他们创新阅读。如《轮椅上的霍金》的阅读时,教师可以针对女记者的话而设计问题:在女记者眼中,霍金长期禁锢在轮椅上,女记者认为霍金失去了许多。那么,你认为霍金失去了什么?一般人有这样的残酷经历,会怎么想、怎么做?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不仅仅局限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更与实际巧妙联系,发散思维,启发创新,突出语文的人文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要注重双基的训练,也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既要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也应注重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培养,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