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关于新农村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7 17:19: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关于新农村建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于新农村建设

篇(1)

一、基本情况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6项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检查年限为XX年1月至XX年12月,我局接到文件后,迅速组织学习并予以落实,县财政局组建了以党组书记、局长唐斌同志为组长,副局长黄长德、覃遵成、尹进华、刘伟为副组长,农财股、企业股、预算股、农综办、财监办、农村财政管理局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查工作专班,由财监办牵头衔接。截止9月23日,各涉农资金管理股室已将6项涉农财政专项资金自查表交财监办,财监办进行了整理汇总后,形成专题自查自纠资料予以汇报。

上级要求的6项涉农财政专项资金名称为:粮食直补资金、良种补贴资金、农资综合直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农村综合改革

以钱养事

资金。

二、自查情况

以钱养事

资金要严格按照合同、工作量和工作成效来严格考核发放,对那些工作不细致负责,农民不满意、还有

篇(2)

1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原则

在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为了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相关的原则为指导,以更好的规范和引导规划设计工作,具体来说,需要以以下原则为指导。

1.1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更好适应具体情况,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开展规划设计工作时,必须以农村现有情况为出发点,保持农村地域风貌和传统文化习俗。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目标,并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实施,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下去。

1.2重视基础设施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因而必须重视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对其进行合理安排,促进其最大效能的发挥。要着重做好道路、水电、能源、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人们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3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推进。在规划设计中需要从整体着眼,遵循客观规律,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4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要依靠农民,在规划设计中不能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规划设计工作中。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为规划设计建言献策,直接参与规划设计,进行调查研究等。通过这些形式,让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更为全面的考虑他们的意愿,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2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

尽管人们认识到规划设计的重要作用,并注重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新农村规划设计水平,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认识存在不足。很多领导干部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对规划设计工作不重视。再加上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规划设计对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居民日常生活考虑不全面,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2.2规划设计进展缓慢。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为便利农业生产,一般居民住宅往往布局在交通位置便利的地方,延缓了集中规划布局进程,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现有的道路、住宅、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规模较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难以很好的满足当地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影响农业生产工作,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对此进行完善,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 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新思路

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各项基础设施布局的完善,离不开规划设计工作。只有做好规划设计,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才能有效指导工程设施建设顺利进行,为农村居民生活创造良好条件。然而,由于受到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制约,规划设计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影响各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今后需要转变这种情况,运用新思路指导规划设计工作,为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提供指导。

为改变规划设计存在的不足,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今后应该以新思路为指导,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1布局应该科学合理。开展新农村规划设计工作时,要着眼长远,综合考虑各项设施功能和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工作需要。提高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整个规划设计工作围绕农村全面协调发展进行。充分考虑农村长远发展需要,对各项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另外,规划设计还需要注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其服务功能,做好各项设施维护工作,促进其最大效能的发挥,满足当地人们生活需要。

3.2坚持突出自身特色。规划设计应该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对贫困地区应该重视扶贫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基本解决温饱地区要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地区要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促进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完善治理机制,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环境、产业、文化等多种因素,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实现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还要尊重当地传统习俗,延续乡村文化特色,保护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突出当地规划设计的鲜明特色,为人们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3.3创造产业发展空间。落实产业发展项目,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做好科学安排,注重对发展这些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进行住宅设计时,要考虑农村家庭产业特点和发展空间需求,适当增加住宅面积,设置农具堆放场地,重视农业发展配套规划设计,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4改善生产居住面貌。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居住面貌为出发点,为人们生活创造整洁的村容村貌。避免居住点散乱,建设用地浪费,垃圾乱扔,饮用水源污染等现象的出现。规划设计中要将改善农村居民居住面貌为指导原则,做好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各项工作,避免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3.5保持传统结构完整。规划设计严格执行保护耕地、节约农村用地原则,促进土地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进行村庄布局及规模设计时,要合理控制其容积率、建筑密度、日照间距系数等指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适当集中产业园区,建设节约型住宅,促进土地资源最大效能的发挥。对传统农村居民结构应该重视保留,延续村落原有的建筑形态,空间构成,院落布局,从而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在规划设计中,要协调好旧村落与新村的布局,促进旧村落布局与现有的建筑风格顺利衔接,在保持传统村落结构完整的前提下,突出村落布局的现代化特点,从而促进规划设计水平提高。

3.6尊重广大农民利益。规划设计要坚持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为目标,综合考虑农村产业发展、土地集约、社会结构、乡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内容,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想提高农民素质,关键内容是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医疗事业,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为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综合技能创造有利条件。

4 结束语

总之,规划设计对新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在规划设计具体工作中,应该以新思路为指导,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对各项设施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安排,为新农村建设各项设施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也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桂俊荣.中国农村现状下新农村建设规划路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13).

[2] 陈芳.浅谈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思路[J].广西城镇建设,2012,(06).

篇(3)

新农村建设是近几年党和国家提出发展农村的重大策略,加强新农村建设不仅对我国农村整体发展有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我国应深入研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新农村建设规划作为我国进行农村建设的新型策略,对于我国农村的整体发展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利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土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土地资源匮乏仍是我国急需面对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我国整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新农村建设土地方面的原则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利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1.2 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农村相比与城市发展速度慢,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人居环境比较差。人居环境差将会对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产生消极影响,继而影响农民对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农村建设着重于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加大对水、电、路、市场、医疗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3 有利于优化乡村空间结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农村历来受到国家城乡二分体制的影响,农村始终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弱点,正因为如此,农村才会出现小、乱、散的问题。新农村政策的实施,能够加强乡村资源空间整合、促进农村人口聚集,有利于优化乡村空间结构,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4 有利于集中建设配套基础设施,节约农村建设资金

配套基础设施的缺乏现象是农村中的常见现象, 配套基础设施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农村人口聚集,可以使政府集中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节约农村建设资金,为农村村民生活上提供方便,降低农村人居环境成本,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1.5 有利于新农村规划中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

我国新农村规划中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内容主要有:大力发展农业,保证我国农村粮食产量;大力发展农村工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大力促进农村小商业发展,满足农村生活需求;发展林业、牧业、渔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于水平。

2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在一定的标准和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总体来说,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原则,他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加强对基础设施及住房改造的规划,还要注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着力注重协调农村经济、环境、生态、社会之间的关系,注重农村农、工、商业的综合发展,切实保护农村可贵资源,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2 整体性原则

新农村建设不是局部、单一的建设,它强调的是农村建设的整体性,这里的整体性不仅指农村农、工、商业整体发展,还包括对经济、环境、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应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将新村建设放在整体环境中加以考虑。

2.3 因地制宜原则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区别于城市建设,不应将城市建设模式生搬硬套的应用到农村建设中。因此,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尊重农村文化传统、农民生活方式,还要充分体现农村整体风貌及地方特色。对不同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避免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模式。

2.4 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与重点,新农村的规划与改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及住房改造都应以满足人的需求为重点。只有满足农村人的需要,才能调动农民建设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没有农民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只会走上形式化,也不会达到理想的目标。

3 当前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规划标准落实不到位

当前我国农村建设中的一大问题就是规划标准落实不到位,很多农村规划实际上只是为了“应景”,这种“应景”的结果则是农村规划的批量生产。这种批量生产由于不科学、不合理给我国农村改造带了严重影响,阻碍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3.2 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

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是农村中的常见现象。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基础设施由于布局不合理很难做到合理利用,设施利用率较低。同时,由于新农村房屋住宅改造不合理,很多农民无法适应,影响农民对农业的顺利开展。

3.3 乡村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新农村改造将农民聚集起来,减少自然村数量,但由于无规化、无科学管理,使得行政区划化一定程度上出现混乱。村庄布局不合理还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给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3.4 过于注重物化建设,使文化、环境建设受到损毁

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大搞形象工程,注重物化建设,忽略了农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同时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有些地方甚至破坏农村固有的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这些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

3.5 忽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作用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指的是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能将城市建设生搬硬套到农村,而应灵活对待,因地制宜,针对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实事求是。而在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中经常出现忽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是农村建设中的大问题。

4 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路

针对在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新农村科学合理发展:

4.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设规划理念

新农村建设应以人为本,促进人、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也要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

4.2 尊重民意,因地制宜,系统编制农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应注重对农民意见的听取,尊重民意,走群众路线,让农民的实惠,同时合理科学的对农村建设进行规划设计,避免因规划不合理造成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

4.3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给农民生活带来便利,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4.4 制定严格的土地政策

制定严格的土地政策的目的在于避免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破坏土地的现象,这与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矛盾。土地政策的制定,对于制止土地违法现象有重要作用。

4.5 规划应该注重保护地方特色

新农村建设,应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凸显地方特色与个性。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老建筑物应保留,提升农村的文化影响力,或者合理利用发展旅游,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6 产业引进注重环境保护

农村发展带来产业的引进,产业引进一方方面为农村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但一方面也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5 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近几年党和国家提出发展农村的重大策略,新农村既是农民群众生活的居住地,也是发展生产的集散地。加强新农村建设不仅对我国农村整体发展有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1 新农村建设中道路建设的重要性

1.1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现代的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由于较多处于偏远地区的道路交通设施极其落后,道路规划上也不合理,较多地区的道路距离最近的城区需要绕道几十公里,例如许多南方区域,河流和湖泊较多,许多地区的农村道路缺乏必要的桥梁设施等,仍靠摆渡和轮渡等方式通行,严重的制约了农村交通的出行和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的力度,一方面极大的改善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与省道、国道的连接,为村民与城市的交易和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效地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因地制宜的根据农村的特色利用良好的交通保障和服务,促进农村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1.2 改善农村出行条件

在S多地理环境复杂,偏远地区的农村来说,农村的道路也是村民的生命线,目前我国许多农村道路年久失修,农村生产活动的特点,农作机械的使用等对道路质量危害较大,许多桥梁和道路长期处于半运营状态,农村混合交通流量较大,针对这些危桥、危路特别是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存在安全隐患。对于农村道路建设和规划,不仅满足了村民农业生产机械车辆的使用要求,,还改善了农村村民的农产品交易,垃圾清运和医疗、消防救护的交通需要,极大的保障了村民的安全出现系数,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2新农村建设中道路建设和规划

2.1农村道路建设规划要点

农村道路的规划要结合地区的房屋、农田和地貌等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农村道路交通属于混合性,需要满足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等使用要求等。同时在道路建设中尽可能将机动车辆和行人分离,确保交通运输的安全可靠。二是农村车辆,尤其是生产车辆停放问题的考虑,大部分农村道路两边都是农田或水利设施等,村民在生产生活中大多就近将车辆停靠在路边处,阻碍了交通,因此在设计规划中需要根据生产车辆使用情况,合理设置错车道,或者适当修建集中的停靠点,已经村民的自用车辆和农村客运等车辆的停靠,应根据农村房屋布局,尽量选择靠近房屋集中区集中停靠,改变村民乱停乱放的习惯,方便主要干道的正常使用。

农村道路建设根据实际使用和房屋分布等情况一般在实际建设中分为三级道路,一级道路作为主干道,应该布局在村民房屋集中区的,农村生产的机械设备噪音污染较大,再加上主干道车流量较大,尽量设置偏离房屋住宅地区,村与村连接、并尽量与就近的省道、国道等主要干道连接,作为农村道路的主要骨架和重要的交通枢纽,确保农村之间和农村与外部城市交通的衔接和联系。二级道路作为农村道路的次干道,实现农村和辖区的各个生产队的连接,并于一级道路形成交通网,三级道路的范围属于村民生产生活的服务型道路,使村民房宅和二级道路的连接,或者作为农业生产用道,实现村民住户之间和农村主要干道的衔接,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根据调查和研究分析道路建设地区的人口密度、交通流量和使用性质,以及使用功能等,来设计道路宽度的设计,一般人口密度较大的自然村主干道的横断面设计在6-7米左右,二级道路宽度设计在4-5米左右,三级道路设计在2-3米左右,对于主干道两边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绿化带等。根据我国道路设计规范,道路设计应尽可能考虑设计的非直线性系数值,减少长时间行车视觉疲劳等,根据农村的实际地形地貌特征一般要求非直线性系数值在1.0左右。同时根据农村道路建设的实际投入成本上考虑,建设适当密度的道路网,确保农村住宅和生产生活、交通运输等使用,实现村与队、村与村和存与外部之间的道路网的连接和沟通。

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还应考虑时主要干道的市政管网的布置和景观布置要求,对于现代农村的发展需求和趋势,还应考虑在道路建设中天然气、生活用水和通讯线路等埋设。以及针对主要干道和农村旅游发展的需求,还应在主要道路上设置交通标志、路牌和警示牌等、道路两边设置绿化带和其他公共服务性设施等,提高农村道路的景观艺术。

2.2农村道路的建设要求和道路养护

对于农村主要干道的建设,由于主要干道的车流量大,以及农村生产机械和农产品运输情况,并结合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因地制宜铺设密实和稳定,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公路路面的损害比较大,再设计中要求根据场地的条件,合理的设计安排公路的排水设施,建立完整可靠的排水系统及时的将雨水排除。针对较为特殊的地段还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和边坡支护等。一般路面可以采用沥青路面和混凝土路面,尤其是危险路段还应设置防护栏等,二级道路多采用混凝土路面,三级道路根据使用情况可采用混凝土或碎石路面。对路基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国家公路路面的设计规范,科学的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在降低工程的造价条件下促使公路的路基强度达到要求。道路建设过程中控制路面工程的强度和刚度,对路面的结构合理地设计,由于路面在雨水和车辆荷载等不良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都会发生破坏、变形等。

农村道路的养护问题只有是农村道路管理的薄弱地区,一是地方政府对于道路养护的重视程度不足,二是由于地方政府对于道路养护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往往忽视了农村道路的养护,因此对于农村道路的养护管理,首先建立严格的道路管理机制,设置警示牌或者路桩等方式来限制外来大型车辆的往来、严禁超载超重车辆进入。村委会配合地方政府加强村民自我养护道路的意识,提高村民对道路养护的认识性和积极性,合理安排人员或自觉对农村道路的维护,及时修理存在病害的区段,避免道路病害蔓延。

总结: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复杂,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近几年来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力度较大,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农村地理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局限性,对于农村道路建设大部分的农村依然发展缓慢。农村的道路建设要基于科学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等理念,借鉴国内外对于农村道路建设规划的成功案例,不断完善和创新,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村道路建设有针对性的指定建设方案,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有效地改善农村的交通和生活环境,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密蜜,陈炜,陈洁群.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未来农村道路景观模式探讨――以江汉平原地区农村道路为例》[J]. 新西部(下半月). 2009(11).

[2] 张广芬,刘刚. 《新农村道路规划与设计探讨――以太原市东峰新区道路规划设计为例》[J]. 城乡建设. 2010(03).

[3] 覃永晖,吴晓,王晶,管益敏.《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道路系统规划的双重思考》[J]. 交通企业管理. 2008(07).

篇(5)

农村电网建设是发展新农村的重要任务,电能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能源,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的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所以电网系统并不完善,相关人员在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笔者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1.1供电企业工作人员思想较落后

农村电网的改建是我国重要的建设项目,而且关系着国民经济收入的提升效率。国家颁布的相关电力发展准则需要依靠供电企业进行开展与落实,所以,供电企业的工作人员是国家政策的主要实施者,对农村电网改建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的供电企业发展并不均衡,在一些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供电企业的工作人员普遍素质不高,而且思想比较落后,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会降低电网改建的效果。有的电力部门管理者,思想比较落后,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懂得变通,电网改建政策想要更好的落实,必须做到因地制宜,所以,管理人员一定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改建措施进行改进,不能盲目的听从上级安排。所以,电力企业管理人员水平过低,是制约农村电网建设的重要因素。

1.2电网结构设计不够合理

电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影响着电网改建的效果,但是有的地区的电力企业,对电网结构的设计缺乏合理性,这也是限制当地电力企业发展以及电网改建的重要因素。如果电网结构设计没有做到优化,而且不够合理,则会造成设计成本增加、线路过长等问题,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1.3电网建设的环境较恶劣

我国的国土面积比较大,但是由于农村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而且建设发展比较落后,使得地质环境比较差,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地形比较复杂,这也给电网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给电力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较恶劣的地理环境也是阻碍农村电网建设的其中一项原因。

1.4农村用电季节性变化比较强

农村用电有很大的特点,一般季节性比较强,用电的高峰期以及低谷期较为明显,农村需要进行农业生产,所以用电量极容易受到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在用电低谷期间,电网的配电会呈现大马拉小车的局势,这也增加了电网传输的线损率。另外,一些农村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够,对电力电量的管理制度不够先进,制约了电力管理水平的提升。

1.5电力企业的管理缺乏科学性

在一些农村供电企业中,管理人员比较重视宏观调控,但是却忽视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我国的农村数量比较多,在电网建设中,管理内容比较多,而且工程量比较大,但是工期却比较短。很多电力企业的管理者,管理水平不高,在电网建设中一味的追赶工期,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容易造成质量问题以及安全隐患。

2.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的具体措施建议

2.1针对农村的电网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

根据我国农村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农村的配电网络中可以采取“闭环结构,开环运行”的方式,也就是说,整个电网网络本身为环形,正常情况下将其中一些线路断开,使整个电网网络呈树枝型,也就是辐射性,如此一来一旦发生任何故障就可以通过开关操作将失去的电源负荷转移到其他线路上。这种方式可以保证重要的负荷不会因为个别的线路和设备的损坏和检修而导致停电。其次对于农村电网变电站的建立要秉着“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避免迂回线路。

2.2降低功率损耗的建议策略

功率的损耗可分为有功功率损耗以及无功功率损耗。通过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一般情况有功功率的损耗主要出现在线路上,而变压器上的损耗较小。在实际的运行中,主干线路因其具有输送率高的特点,在功率损耗上占有很大的比率。所以我们要根据导线经济电流密度的需求来选择导线的线径,由此来降低线路的电阻,减少线路中的损耗。

对于无功功率消耗来说,线路和变压器的消耗是一样的,不过到了用户身上,负荷的无功缺额现象较多,在线路的末端更容易出现。所以在实际改造时要保证主变压器有足够容量的无功补偿装置,由此来补偿实际运行中产生的无功损耗,并且减少在线路的传输中产生的损耗。对于部分无功消耗多的用户,可以采取专用变压器来供电,并且进行就地无功补偿。

2.3有效的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供电的可靠性是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不断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才能保证用户可以及时的使用电。由于农村电网网络多为放射状,所以可以在其分支上安装开关,并在主要的长线路上安装中和器以及分段器,由此可以减少在运行中的故障,这么做可以大大的缩小停电范围,并容易找出故障点,以便及时的修复,缩短停电时间。

2.4提高电压质量

由于我国部分农村身处偏远地区,在输电线路中的损耗较多,导致了电压偏低、负载非正常工作。针对这些问题传统的办法是在变压器上安装分解开关,由此根据变动来调整。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稳压技术得到了巨大的提高,面对上述问题就可以针对用户家中安装稳压器,实现就地补偿。对于偏远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建立小型电站,通过缩短距离来减小压降现象。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无功补偿装置来补偿无功损耗,从而有效减少压降,提高用户的电压。

2.5改建电网保护措施

篇(6)

一、主题简介

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

二、活动日程

7月25日

参观孙家村农田

7月26日

至调查郭猛生态农业的发展

7月27日

至xx市盐都区顺雨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7月28日

至大冈镇财政所

三、调查情况

1、调查背景

家乡近年来发展变化较大,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2、调查目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当前是个很热门的话题,然而身在象牙塔的我们,要开始学会走进社会,走进我们的农村,掌握最直观的信息,体验新思维新气象,丰富我们自己的视野。亲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亲近我们伟大的祖国。假期来了,我们何不利用暑假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我们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校园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因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和一些家乡的同学组队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我们的暑期实践因地制宜,深入农村去了解新农村建设。

3、调查对象

盐都区位于苏北黄海之滨,境内气候环境独特,为海洋性湿润气候,江苏冷窝,江淮气旋入海口,夏季冷暖空气交汇频繁,九、十月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水土资源丰富,成陆较晚,为黄淮海相沉积平原,盐渍型水稻土,速效钾含量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尤宜水稻种植。

很高兴来到大冈镇孙家村,充分感受到这里安定和谐的氛围。正值七月,田里水稻绿油油一片,长势尤为喜人。夏日里难得的舒爽天气,乡间清新的气息,给我们带来舒畅的心情。在这个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小村庄里,处处展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规整清洁的水泥道路贯穿村庄,路边紫薇花烂漫地开着,远方的树林间的微风带来丝丝清凉。

与该村书记及村主任的一番亲切朴实的谈话,让我们为该村近年来在行政体制和农业生产上取得的成就感到敬佩和高兴。

此行让我们真切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可以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交通状况的改善,教育医疗住房条件的提高,农民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这一切的一切,给我们展现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的新形象,真的感觉不虚此行。

(2)7月26日至调查郭猛生态农业的发展

今年以来,xx市盐都区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优先资金投入,1至4月份,全区累计吸纳和投资6500万元,建设生态农业园项目5个,区、镇两级累计投入1600万元,用于生态农业项目园区内路桥、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引生态农业项目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江苏禾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生态农业项目在郭猛农业示范园区成功签约。

该项目投资4000万元,租地400亩,征地7亩,将用两年左右时间,建成集名贵苗木、绿色果蔬、畜禽水产及餐饮娱乐、健身休闲、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种养基地和旅游度假胜地。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千万元以上、利税超百万元,可为地方农民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

(3)7月27日至xx市盐都区顺雨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一般鸡与鸡蛋都是采用米糠等一些饲料饲养这家公司引进外来技术以其独特的配方饲喂的地方草鸡,加上人工喂养的昆虫,其鸡肉肉质细嫩爽脆有弹性,汤质浓郁,鸡蛋蛋清粘稠,蛋黄饱满有弹性,口感清香,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已取得自己的品牌优势。工作人员带领我们来到了他们的养蝇房,还没进去就被一阵扑鼻的臭味所吓住了,捂住鼻子进去之后,就看到成千上万的苍蝇被养在一个个的纱盒子里面,康总对我们说:这些苍蝇就是鸡的饲料来源之一,也是他们的饲养场有别于其他饲养场的特色。可是大家就又有疑惑了,要说苍蝇是昆虫给鸡吃固然能加蛋白含量,但是苍蝇是有翅膀的是会飞的,那鸡怎么吃的呢?康总又再一次解决了我们的疑惑,他说:鸡吃的实是这些苍蝇的幼虫。

(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蝇蛆)。

(4)7月28日至大冈镇财政所家电下乡让大冈农民生活更精彩

在大冈镇文昌家电商城里,家电以旧换新的海报前,挤满了来自该镇各村居的农民,邻近兴化市安丰镇也有部分农民前来选购家电,他们细致地挑选着自己需要的电器,不时地合计着价格。据统计,家电下乡政策实施以来,大冈镇累积销售指定商品2000余件,已发放补偿资金达20余万元。

从大冈镇财政所负责人了解到,该镇经过深入的调研后,制定了家电下乡实施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将涉及优惠政策、补贴标准、申报程序的宣传资料发放到农民手中,使家电下乡家喻户晓。财政部门会同工商等相关部门,积极做好销售网点备案工作,认真执行中标价格,保障产品质量,强化售后服务。全力做好补贴资金的审核与兑付工作,提高补贴办理效率,补贴资金以一折通方式直发给购买农户,确保及时、全额发放到农民购买者手中。随着家电下乡的不断深入,指定商品种类的不断增多,产品限购台数的增加,最高限价的调整,富裕起来的农民可选购的商品也越来越多,大冈农民的生活将越来越精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当前是个很热门的话题,然而身在象牙塔的我们,要开始学会走进社会,走进我们的农村,掌握最直观的信息,体验新思维新气象,丰富我们自己的视野。亲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亲近我们伟大的祖国。

4、调查方法或工具

实地观察、采访有关人员、上网查询资料

5、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这次活动中,农村的日新月异让我有了很大的触动。虽然我也生在农村,但是近一年的时间,家乡的变化确实很大。

相关政策不适合本村发展

比如我们在孙家村调查时,他们的党支部书记坦言有时国家的政策和规定并不是很适合自己村组织的现状,需要自己回来研究进行一些补充。

在实施家电下乡政策中,如何做好宣传工作,如何与百姓沟通。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我们看到的生态养殖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而有些地方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6、解决方法: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2)加强基础,用科学的理论为生产铺平道路,科学生产发展生态经济

(3)加强头筹操作:协调各部门工作上下齐心

四、结语

篇(7)

建筑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空间,是生活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建筑的形制及材料使用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相联系。①湘西是一片山地纵横的区域,除汉族以外这里还生活着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各民族长期聚群而居,形成了独特的湘西文化。由于多山的原故,村寨民居只能因地制宜,依地形而建,有的临水、有的依山傍谷,也有建在田埂上和半山腰的,形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格局,体现了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富有浓郁的地域乡土色彩,是湘西各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和深沉文化的体现。②湘西传统的村寨民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居民的审美意识及哲学思想,是当地文化的重要展示。近年来,伴随着新农村建设对交通的改善及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也得到了改变,一些村民致富后开始盖起一栋栋毫无特色的楼房,这些现象如不引起重视,将会使整个湘西地区乡土民居与湘西世代相传的乡土建筑文化割裂,使湘西传统的乡土建筑特色散失。若干年后,当我们再进行反思时,已无法恢复远去的传统,这将给湘西文化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如何看待湘西传统乡土建筑,这关系到湘西世代相传的乡土建筑文化的存亡问题。

一、湘西村寨民居的建筑形制及现状

“建筑”作为一种造型活动和营造活动,包含的内容很多,物质的、技术的、经济的,差不多都涉及③;传统的湘西民居多使用“杆栏式”楼居与地居结合的建筑形制,有正房、偏房之分;正房有火堂、堂屋、卧房,偏房圈牲畜、堆放杂物及农具。④湘西村寨民居在造型特征、内部空间、平面布局、装饰风格等方面都各有独创,是“杆栏式”建筑与山地的生态环境及生存方式相结合的创造性发展,其主要特征如下。

巧妙结合的地居与楼居。湘西地区农村由于地处山地,很难找到用于建房的平地,因而采取将山坡推平,在此基础上建屋,就是常说的地居。另一部分用“吊脚楼”的形制,将外伸吊脚楼部分与地居连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地居和楼居两个不同的居住空间。

主次性的空间布局。湘西民居在布局上有正房、偏房,正房设有堂屋,占整个建筑面积的1/3,形成了以堂屋为主的平面布局。堂屋不但是主要的活动空间,并且是进入其他空间的通道。

瓜柱结构的建筑架构。传统的湘西民居采用卯榫结构的木结构架构,采用三柱四瓜或五柱七瓜的建筑形制,并在窗棂、枋头、柱头等部位雕刻富有乡土情趣的图案。

长期以来,因受大山的影响,湘西交通极不便利,各个村寨又分散在崇山峻岭之中,村民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一些必备的生活物资只能靠肩扛手提进山,大宗材料及物资无法进山。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环境中,湘西地区居住条件较为简陋,民居以当地杉木为主材,条件好的家庭用薄杉木板做隔墙,条件差的家庭以杉树皮及粗陋的原木为隔墙,屋顶盖稻草或杉树皮,能盖青灰瓦的房屋就是条件较好的了。由于墙体隔板较薄,日晒雨淋后木板极易变形,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缝隙。冬天北风穿堂而过,十分寒冷;夏天不能隔热,隔音效果也不好,居住条件较为艰苦。一些村落民居没有独立的卫浴及伙房,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卫生条件较差。夏天整个村子和居民室内气味难闻,又容易滋生蚊虫,伙房生火又使整个居室空间充满烟雾,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给村民的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村寨中青壮年劳动力几乎都外出务工,村中一些房屋长期没人居住,许多房屋坏了后又长期得不到检修,导致一些空屋破败不堪甚至倒塌(图1)。

二、新农村建设中湘西民族地区村落民居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开展新农村建设,发展了农村经济,有效地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新农村建设使长期困扰湘西村寨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划时代的改变,每个村都修通了水泥路,方便了村民出行,改变了村寨祖祖辈辈手提肩扛的劳作方式。大山里丰富的林业资源得到了开发,村里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大宗物资如现代的建材可以顺利运进山来,加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村寨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变。经济上的改善,加上外界新的生活观念的影响,尤其新生代的村民外出务工谋生,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念,城市生活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实用性,给了他们极好的范本。加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支持,一些较早出去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回乡村民开始谋划自己的居住空间和环境,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对自家原有住居进行了改扩建或新建,极大地改善了住居条件,也改变了湘西地区村寨落后的面貌,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改造过程中过度使用现代材料:在对现有的住房进行改造过程中出现了对现代建筑材料盲目崇拜和不加选择地使用,认为只要是现代的就是好的,完全抛弃了湘西传统的本土建筑材料。比如,将原有的木质栏杆换成不锈钢材料,将木质雕花窗格接成了铝合金或塑钢材料,认为这样才有现代的感觉,其实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建筑整体风貌。

2.改扩建中建筑形式的传统和现代组合:在保持原有主体建筑的基础上,将架空层以砖混结构代替,并在外墙装饰上以大部分城市建筑外墙装饰的手法,贴上不同色彩的墙砖,这样就形成一栋房屋的传统与现代不同风格的格局。还有在主体建筑以外增加一部分住房,用作卫浴间和伙房,但增加的建筑完全是现代砖混结构,外墙贴上白瓷砖,新加的建筑不管在形式还是材质上都与原有的建筑脱节,形成强烈的反差(图2)。

3.新建房:一些村民由于全家长期外出,住房年久失修已不能入住。一些村民将原有的“土、石、木”拆除后重新建房,这些新建房完全抛弃了湘西传统民居建筑风格,采用现代砖混结构,外墙贴了墙砖或涂了涂料,采用铝合金窗或塑钢窗,所有建筑材料和建筑式样都体现出现代风格,在青山绿水和一片低矮的青灰瓦的木质建筑群中十分扎眼,破坏了整个村落传统的建筑风貌(图3)。

新农村建设中湘西地区村寨民居在改造、改扩建、新建中出现的问题已对湘西民族地区村落民居的传统风格造成了极大破坏,割裂了自然、历史、地域、生态、文脉的关系。现在一些较著名的旅游景区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传统民居,如果一般村寨不采取相应措施而任由传统民居自然发展,若干年以后,就会形成千村一面的建筑风貌,给湘西村寨民居传统建筑文化及湘西地区整体旅游开发造成严重的后果。

篇(8)

一、农村居民点统筹用地的特点

1、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2、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3、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二、农村居民点统筹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5、农民住房安置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统筹规划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住房安置措施。一是把农民统一安置到建好的居民区,根据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原先宅基地房屋情况,给予每户面积不等的住房一套。二是对原先农民宅基地房屋进行评估,发放补偿费用,由农民自己在政府划定的区域建房。给予农民补偿款的方法可能导致农民建不到房。原因有二,一是农民获得的补偿款不足以到市场上买房或者自己建房;二是由于农民储蓄较少,而用钱的地方较多,所以容易导致农民把补偿款挪做它用,最终则无钱建房。

6、责任田再分配的问题。

农村居民点统筹规划后,农民迁移到中心村或城镇,这就涉及责任田的再分配的问题。对于居所到田地距离较远的农民则面临交通成本的问题,这些费用由谁承担则是问题之一。有些地方把整理出的田地由政府统一经营,成立农业生态园区。园区管委会每年向农民交纳租金或一次性付给农民集体补偿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则是问题之二。

7、耕地复垦数量、质量的问题。

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整理的数量以外,还需特别注重整理为耕地后,耕地质量的高低。过去,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就因为只注重耕地的数量而没有过多强调复垦后耕地的质量,而造成了“占好地、补劣地”现象时有发生,给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带来了一些影响。所以,现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整理出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做好与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的工作。

三、农村居民点统筹规划的模式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要求,以中心村、生态村整治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以下模式和方法进行整理。

1、规划调整型

对于城镇建设发展或有关项目的建设以及城镇规划区范围所涉及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相互协调,结合规划布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置或改造。

2、集中合并型

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条件好、限制条件少的村庄,规划长期保留同时接纳其他搬迁村庄;或多个行政村已经自然地聚集成更大规模的聚落;或人口规模不大,但交通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村庄,鼓励并引导其他村庄的迁入,增强人口在此类村庄的集聚。

3、保留改善型

对于村庄自身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城市发展整体利益的需求对其发展进行限制的村庄;或村庄自身发展条件一般,但由于村庄人口较多或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等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能迁入到其他村庄中去的村庄,进行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为主的整治工作。

4、搬迁撤并型

对于现状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条件较差,现有人口规模过小的村庄,原则上予以适当,逐步引导人口向其他人口规模较大、基础设施相对较齐全、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其他村庄转移;对位于矿产品储藏区或者踩空区等禁止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对受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缩减用地规模,逐步进行搬迁撤并。通过合理布局新农村居民点,进行村庄整治和退宅还耕,使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迁并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和耕地保护相结合,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紧密结合,农村居民点的退宅还耕与农田的整理复垦紧密结合,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四、农村居民点统筹规划的主要措施

1、充分尊重集体土地产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首先,农村居民点统筹规划要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不得侵犯农民的产权。其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居民点统筹规划的重大意义,并保证整理项目的透明和公开,随时接受农民的监督。第三,在整理过程中,要给予农民实惠,注重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并保证农民生活质量不降低,对于整理过程中对农民造成的损失要给予公平的补偿。

2、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置换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

城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应建立并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耕地质量评价系统,合理运作、科学评价,做到建设用地指标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地方政府应该对复垦后的质量进行评估,对于高于平均水平或复垦耕地质量很高的,可以给予奖励或赋予“质量系数”,即置换比复垦面积更大的建设用地使用指标。

篇(9)

引言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其中“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表现形式,虽然不能理解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部内涵,但它在新农村建设中有重要意义。而要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认真抓好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目前我国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解决好村庄规划严重滞后问题

“规划是龙头”,村庄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全国许多行政村都曾编制过村庄规划,但是基本上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编制的。而村庄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般在10 至15 年,村庄建设规划的年限为5 年。且当时编制规划时由于受到经费、编制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村庄规划的水准普遍不高,大多停留在村庄建设规划上,对电力通讯、给排水等都没有作出专项规划,有的甚至只是一张示意图,不具有实际操作性。许多村庄规划已明显滞后,适应不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亟待编制新一轮村庄规划。

2、要解决好村庄规划建设用地调整难问题

村庄规划用地难以调整是村庄规划顺利实施的一块绊脚石。因为在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许多房子拆了之后由于道路拓宽、取直等原因,房屋在原地就不能重建,这时就需要用到其他土地。而要用到其他土地调整非常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村庄总体规划没有留足非农建设用地,甚至根本就没规划出新区,村集体拿不出土地用于调整。二是农民想在自己承包田或自留地上建房由于耕地保护方面的原因,土地管理部门一般也不予审批。

3、要解决好村庄规划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目前,农村村集体经济薄弱,许多村年集体收入在万元以下,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编制村庄规划的费用,目前村镇建设管理部门编制一个村庄规划的费用一般在一万至三万元之间,如果请大专院校或规划设计院编制的话费用要高得多。二是村庄道路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三是在村庄规划实施过程中因为拆迁而需要大量的补偿资金。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一是“建设新农村,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照耀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即国民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村的支持。二是用好土地整理政策。积极做好宅基地退建还耕和土地整理工作,享受省政府扶持优惠政策。三是有条件的乡镇村庄可组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专门筹资建设道路桥梁、给排水等各项基础设施。

4、要解决好农民建房质量安全隐患问题

目前农民建房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质量安全隐患:一是有些房屋建筑选址不当,面临山体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二是施工过程中由于个体工匠安全意识差,存在触电、落物伤人等安全事故隐患。三是完工房屋因无图施工,采用劣质建材,外墙不加粉刷,极易在暴雨、台风的侵袭下发生倒塌事故。解决质量安全问题:一是村镇规划的编制要有防灾评估内容,在批准建设用地时要注意避开存在山体滑坡隐患、地质条件不稳定、风口、有严重环境污染等地质及自然灾害易发地带;对存有重大安全隐患的选址,要尽快调整,防患于未然。二是要加强对村镇建设工程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广泛宣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标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建筑质量安全意识,严格执行法定的建设管理程序,及时发现并坚决纠正违法建设行为。

5、要解决好农房改造品质差问题

目前农房改造的品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有些村庄垃圾成堆、生活污水横流、绿化不达标,我市各地农村在建起大量新房的同时,未按规划搭建了一些仓库、厕所等违章建筑,杂乱无章。解决农房改造品质差,一是要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村民规划意识、环境卫生意识和文明程度。二是大力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村庄整治工作要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按照房屋成排、道巷相连,排水畅通的要求,硬化道路,清淤坑塘,新建和改造排水道,修建公共厕所,全面改善村庄面貌。三是按照“门前三包、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做法搞好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工作。四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建设与管理同步,规范村规民约,制订长效管理制度,配好村庄管理、保洁等人员,落实监督措施。五是把城市社区管理的理念引入农村。借鉴城市社区管理的做法,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创新农房改造管理的新方法。

6、要解决好“空心村”问题

“空心村”常被一些群众这样形容:“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空心村”是指在农村村庄建设中,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宅基地管理不严等原因,导致村民新建住房沿村界向外扩张,形成村外新房林立、村内破烂闲置的现象。“空心村”不仅浪费土地资源,影响村庄景观,也阻碍了村庄规划的实施。“空心村”是各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一是部分村民举家外出务工,家中房屋多年无人居住。二是无规划乱建。有的农民没有报请土地规划部门同意,只是和村干部私下协商得到默许,便占用耕地私搭乱建,造成既成事实。三是一户多宅。一些农民在规划区建新房,而老宅却不拆,原因是年轻人住新房,旧房给老年人居住,或是用来放置生产工具和粮食等。

7、要解决好村庄规划建设管理跟不上问题

村庄规划建设管理跟不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划实施管理跟不上,比如在农民申请建房时管理人员不能做到现场勘踏、放样、监督三到场。二是农民建设质量监督管理跟不上。三是违章建筑处理跟不上。主要原因在于,乡镇村镇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员队伍不稳定。解决管理跟不上:一是要加强乡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建设。二是要稳定村镇建设管理人员队伍。每个乡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都必须配备2名以上的专职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同时乡镇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实行垂直管理,以减少地方和部门利益以及各种关系对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干扰。三是建议配备村一级的规划建设管理员(可由村地监察员兼任),纳入村级几大员的管理,以解决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中工作量大,管理跟不上的问题。四是要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8、结束语

加大对规划作用的宣传力度,使农民特别是村干部认识到规划在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指导各项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从“要我搞规划”转变为“我要搞规划”。要加大《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规划法制观念,改变群众“地是祖宗留下的,我想干啥别人管不着”的错误思想,使他们认识到规划的严肃性和强制性。编制村庄规划时要多征求群众意见,规划完成后召开村民大会讨论通过,规划一经批准,乡镇、村要加以公示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以增强规划的透明度和干部群众实施规划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农村建设中严格实行 “一书两证”(即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制度,手续不齐禁止开工建设。加大违章建筑的查处力度,加深群众对规划严肃性的认识,强化规划观念。

篇(10)

当然,城市的繁华与发展也只是相对的。当农村的人们在顶着烈日对付那并不能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一亩二分地的时候,当农村人在为谁家的孩子在外面赚了好多钱而艳羡,或者在为今年因生猪蓝耳病疫的损失而惋惜,在为儿子结婚修房子没有大的经济来路而诉苦的时候。忙碌的城市人同样在为生活而奔波,穿着有农村人没有的整齐与光鲜的衣服,手里揣着大部分农民不敢想的十万八万,但这些并没给他们带来一丝稳定和富足感。生活竞争激烈,目标也已经更高,要求是房子和车子。中国城市人生活同样充满了压力和不确定。

不管怎么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而巨大的城乡差别和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不是一个稳定和强大中国所需要的,城乡社会的巨大鸿沟和区域经济的严重分裂一定会影响到我们社会的和谐。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太多强调国家本位,没有注意社会的协调平衡,现在到了要更多的强调社会本位的时候拉。这也不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的真正需要。

不仅仅是党员,不仅仅是入党积极分子,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应该思考这些问题。常常听人说,这些是政治家思考的问题,这是政治问题,与我们何干呀,你我也改边不了现状。过多思考这些问题不如多挣点钱,多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不错,人生活在社会是为了追求一个美满的生活,简单点说,大家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奔波,忙碌。但很多人并不明了政治实际就是一个社会中的不同的利益集团的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利益的博弈。何况现在中国政府已经从权威性政府在向服务性政府转换,我们党的革命党思维也在向执政党思维转变,政治生活已经变成是一种切切实实的社会生活。关注自己,首先必须关心社会。每一个关心自己的利益或者关乎父母周遍人的利益的事情有什么理由不去关注呢?这也并不是一个大而泛的问题。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要每天都去关注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要对这个社会做点什么。一个人在社会中做好他自己的角色,本身就是对社会的贡献。但是,一个对社会有更多的关注人,他的视野会更加开阔,在他自己的位置上起码会很少做出‘无意识’危害社会行为。在一个还不成熟的社会,在一个特定群体中,一个人的行为也许不知不觉做个对社会不利的事情的。比如,在一个注重表面东西的城市里,一个尽职尽责的城管,评价他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何况这是一个需要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时代。

篇(11)

1.心理不键全,人格极易出现扭曲。由于父母关爱缺乏,同时心理发育并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促成了其感情的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种种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甚至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执己见、情绪多变、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出现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习惯,有些甚至还被不法分子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活动,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儿童自觉学习能力和精神世界的培养被搁置一旁,在思想上,他们会有“无人管教自我放弃”,“学习无用打工挣钱”等观念,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在校期间有学习成绩下降直至较差的现象。

3.价值观念扭曲。

留守儿童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隔代抚养偏重物质生活,会较多的给予物质和生活上的宽容与放任,而第一责任人的父母会产生负疚感,存在补偿心理,在金钱上进行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较少,极易使子女养成享乐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的思想及好逸恶劳、浪费显摆、自由放任等不良习惯,既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也导致孩子价值观的扭曲。

二、教师对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众多原因,理清主要问题与次要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凸显主要矛盾,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无疑有助于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以集体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留守儿童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如班级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上门补习和分担家务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其次,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学生参加班集体开展的项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收看自强、自立为主题的电视节目,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使留守儿童感受关爱、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的影响。第三,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留守学生,教师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能力弱的学生,也可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让班级的同学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从自卑、孤僻、任性中走出来,融入班级的正常学习生活中,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