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6 10:52:1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概念

篇(1)

1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2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3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1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

2.2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

3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

篇(2)

中图分类号:F326.3;F321.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2

前言

保山市隆阳区党委、政府不断加强养殖业的发展力度,并加大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以此来加强对隆阳区养殖业的管理和监督,推动该区域养殖业的规模化建设工作。所谓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就是人们所了解的农村合作社,该种组织能够以其独特的管理方式来将隆阳区的零散养殖农户归拢到大规模的养殖区域当中,从而使粗放的养殖模式转化为集约型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改善农村的养殖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使农村的养殖业发展更加具有科学性。

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养殖业发展中的优势

农村合作社的存在使隆阳区的养殖行业具有一定的组织,呈现出规模化的趋势。隆阳区的农户都具有多年的养殖经验,其在饲养生猪以及牛羊禽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停留在零散的养殖现状当中,因此无法使隆阳区内的养殖业快速提升,养殖户所获得的利益也比较少,无法从其他的地方获取更多的技术知识。该种单打独斗的小规模的养殖方式,使隆阳区养殖方面的资源支持造成了浪费,经济效益没有达到最大化[1]。农村合作社的出现将隆阳区养殖户的资源都归拢起来,其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促使很多养殖户们能够集合在一起来讨论养殖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农村合作社的管理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了养殖户的养殖经验,能够实现养殖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养殖规模的扩大促使隆阳区的养殖户能够经受住养殖行业所存在的市场风险,不再担心牲畜价格的波动。在农村合作社比较专业化的管理下,养殖户能够共同承担养殖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实现养殖规模产业化。隆阳区的养殖业将向着科学化的模式前进,将零散的养殖户变成专业形式且具有规模的连片饲养,使养殖业成为隆阳区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支柱之一。在农村合作社的规范下,隆阳区的牲畜养殖产业将降低畜禽的发病率,成功的缓解畜禽养殖的卫生条件,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收益,实现隆阳区的富农目标。农村合作社的用途是帮助养殖户来监控对牲畜疫病的防疫工作,并且落实监控和防疫并举的措施,从而对畜禽所食用的饲料以及兽药等做好管理工作,促使养殖户科学、合理的进行畜禽喂养,保障该区畜禽养殖的安全、生态。农村合作社还能为养殖户选择合适的养殖地点,以此来避免养殖户花费高价租用养殖地及规避养殖户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

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养殖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在隆阳区,畜禽养殖产业一直受到政府的支持和关注。在农村合作社的建设方面,虽然隆阳区委、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行动的意见》,但因区级财政比较困难对其扶持力度还不够大,以至于在建设养殖合作社的过程中出现了资金匮乏、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养殖合作社的建设不仅仅需要该区养殖户的支持,还需要拥有一定的配套设施,以及养殖户的努力[2]。除此之外,农村合作社在发展养殖业的过程中承担着监督和管理的责任。隆阳区的牲畜防疫工作还比较严峻。该区内的养殖户主要是以分散饲养的形式来发展畜牧业,其养殖方式促使其无法对畜禽进行严格的管理;加之养殖户的文化水平大多较低,科学养殖的思想意识比较薄弱,对于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没有具体的概念,导致合作社在管理上有较大的阻力。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养殖业中的发展目标

隆阳区政府已经为养殖业的发展建立了目标,期望能够通过农村合作社的领导,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预计到2020年,促使整个区域内的畜牧业的产值增加到40亿元,并且使畜牧业的产值持续增加。在农村合作社的管理下,隆阳区的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将得以提高,其肉蛋奶等养殖业产品总量预期在2020年达到17.8万吨,其中的肉产量也将稳步排在全市的第一位[3]。隆区的养殖业也将走向更为标准化的饲养模式当中,使生猪及牛羊等的规模达到合理的比重,并且提升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使其能够在专业化的养殖技术引导下,使肉类产量持续增加。养殖户们将扩大养殖规模,使养殖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而使企业对肉类进行深加工处理,实现养殖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未来的时间里,经过农村合作社的领导和组织,隆阳区的畜牧业将做好防疫工作,因疫病而损失的牲畜将大幅度减少,其养殖业的产品也更加安全。

四、结论

当前状态下,保山市隆阳区应“十三五”的发展需求,在内部展开了养殖业的建设工作,需要将传统的畜牧养殖方式转化为现代化的养殖方式,从而使养殖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其内部必然需要建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经济组织将对隆阳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为畜牧业的养殖工作提供安全保障,能够带领养殖户集中规避养殖过程中将会面临的风险。总而言之,隆阳区的畜牧业养殖将在农村合作社的带领下更加快速的步入正轨,为隆阳区实现富农惠农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S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1-0118-10

一、生态畜牧业理论和实践

中国现有264个牧区和半牧区县(旗),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12个省区,土地面积385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40%,大多处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生产和社会文化功能极为重要,一直被认为是“草原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草原游牧文化的发祥地,维系我国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近十年来,我国“三牧问题”(牧区、牧业、牧民)也比较突出,表现为:草原生态持续退化,牧业成本不断增加,牧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牧区贫富差距正在加剧。“三牧”已经引起了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0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上一些人为因素[1],中国西部草原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可供牲畜食用的优良牧草比例减少[2]。草原生态退化直接影响到牧民们赖以生存的畜牧业发展。如何既能保护好草原的生态又能提高西部草原上的牧民们生活条件是很多专家学者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国内的学者们普遍意识到对中国西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草原良好的生态环境除了有利于牧民们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规模沙尘暴的出现。但现实情况是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并未做到实处。杨德亮指出,一些地方领导,误把资源优势当成产业优势,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招商引资使得牧区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这些开发不仅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当地牧民的生活条件,反而加快了草场资源的退化和沙化。根据杨德亮的报告,青海省祁连县在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和小煤矿整治政策背景下,2004年西部矿业公司正式收购兼并了祁连县多隆煤厂。与此同时,大规模的采金活动在20世纪 80年代初恢复, 80年代后期采金达到顶峰,过度采矿致使祁连县方圆十几公里散落着一堆堆的石头,遍布着一个个大坑,湿地迅速恶化为沙石滩,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型破坏[4]。学者达林太和郑易生指出:“工矿产业采挖和开发是近20年来日益加剧草原破坏因素。草原牧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稀土、铜、铅、金、银等许多矿产储量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开发商追逐利润,纷纷到草原开矿产办公,当地政府为了尽快脱贫致富,‘肥水快流’,大、中、小型项目一起上, 还大搞招商引资,开发和掠夺资源。这些项目有许多是一哄而上,并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经济评估论证,因而带来许多生态环境灾难。工矿企业开发,首先要占用大量草场土地,其次工矿企业要严重污染环境,特别是污染牧区宝贵的水源,对大气污染也不可忽视,如氟化物污染可使牧草中毒,牲畜得氟牙病死亡,由于废水,废气的污染,土壤的酸碱度发生了变化,也影响了植被的演替,矿山大量剥离物和废渣推积也污染环境。工矿业开发要破坏草原植被,土地塌陷,水土流失等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有些根本无法恢复。”[5]

除了尽量减少对草原矿产的过度开发,为了避免对草原造成更大的破坏,学者杨德亮倡导实施“生态购买”,通过国家购买生态,把牧民实行地域性转移,进而减少人类干扰 ,减少放牧,从而实现植被、 地表水、 地下水等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良性循环。他指出生态移民一方面既保护了自然生态草原的自我平衡,又有利于牧民改变生产模式,实现致富。但是,许多学者反对这种观点。杜发春以青海三江源为例指出,国家和地方政府实施了退牧还草及生态移民方案,要求牧民搬迁后对草场进行禁牧,使草场休养生息,自然恢复。但由于没有专门的草场管护人员和足够维护资金,导使禁牧草场超载无人监管,加之禁牧草场不是连片集中,而是呈镶嵌式分布,部分以草定畜的留居户跨区放牧、侵占草场现象也屡有发生, 并没有真正达到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目的。另外移出的牧户多以老年牧户、无畜/少畜户为主 , 分别占移民户总数48.5%和 68.3%,牲畜多的、中青年牧户普遍不愿移民,因此通过移民实现草地载畜量明显减少的目标很难实现。

在对一些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后,国内的一些学者对牧民实行迁徙,控制牲畜的做法持怀疑态度。生态移民的措施是基于“平衡理论”的假设,即生态系统是平衡的,系统的不平衡是由于牧民的牲畜过多和过度放牧引起的。但国外的一些学者比如Ellis和Swift提出了“非平衡理论”,认为草原生态系统并非是平衡的,简单的控制牲畜和将牧民迁移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草原的生态平衡。奥巴等总结了平衡与非平衡生态系统最根本的区别。(见表1)。学者王晓毅,张倩和荀丽丽在《非平衡、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一书中指出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的两个理论“平衡理论”和“非平衡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平衡理论”依靠一个固定统一的承载力,不适合多变的放牧系统,从而制约了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而“非平衡系统理论”强调放牧影响不是特别重要,对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的指导也有局限性。

国内一些学者根据“平衡理论”提出牧民定居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使牧民定居下来既是牧区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也是维护草原的很好措施[6]。但根据“非平衡理论”,使牧民定居并不能真正达到保护草原的目的,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牧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是游牧,逐水草而居,从人类学意义上讲,单方面的要求牧民们放弃自身传统的文化体系,是对人类文化多元性的一种变相压迫。因此如何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游牧文化,又能实实在在地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和维护草原的生态是一个新的挑战。

“资源环境经济理论”对如何发展中国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参考性的理论框架。大卫·皮尔和科里·特纳在《Economic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一书中探讨了“资源环境经济理论”。根据大卫·皮尔和科里·特纳的定义,该理论强调科学地处理产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立足于资源与环境的现状,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颜景辰提出在传统畜牧业粗放、链短、低效的情况下,资源环境理论对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进而论证了在中国西部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可行性。生态畜牧业结合了市场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充分体现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衔接[7]。生态畜牧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 采用系统工程方法, 吸收现代科学技术, 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 合理搭配, 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牧业产业体系, 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型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型动物养殖业、生态型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的无污染处理业[8]。学者雷华和穆晓峰提出了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四个类型:(1)资源配置型,进行畜牧业季节性生产。(2)多级利用型,在养殖技术中, 通过食物链循环, 实现物质能量多级利用, 以增加物质产品产出量。(3)综合利用型,利用塑料大棚配套生产技术。(4)系统调控型,依反刍家畜 (牛、羊) 瘤胃微生物酶之功效, 充分利用粗纤维饲料和非蛋白氮之生物学特性, 通过秸秆氨化、青贮、微贮等技术, 利用 3/4 的秸秆、糠、麸、饼、渣及牧草等光合产物, 饲喂反刍家畜[9]。

尽管在中国西部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面临很大挑战,还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理论框架和科技支持,但近年来根据中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发展生态畜牧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态畜牧业建设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34号),是一个指导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一整套针对藏区实际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支持政策,对于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2008年起青海省开始在三江源区试点以合作社为载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国家政府给予农牧民一定的补助, 支持和鼓励冬春草场人工饲料基地的建设、 对草原围栏、建立牲畜暖棚圈、 免疫注射等等,实现标准暖棚舍饲养畜、 人工饲草料种植储藏、 围栏草场划区轮牧、水电路条件配套四位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 大体实现了人居有住房、草地有围栏、 牲畜有棚圈、冬春有贮草的目标 [10]。

根据中国科学院2010年9月1号的项目研究报告,从2008年起青海省牧区7个县逐步实施开展生态畜牧业试点工作,以合作社为平台,努力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自然资源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探索出以门源县苏吉滩乡苏吉湾村、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河南县优干宁镇吉仁村为代表的以牲畜、草场作价入股,实行股份制经营为特点的模式;以共和县倒淌河镇哈乙亥村为代表的以分流牧业人口、草场合理流转、大户规模经营为特点的模式;以贵南县塔秀乡子哈村、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为代表的以联户经营、分工协作、优化畜种畜群结构为特点的模式。

2010年青海省在总结试点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用3年时间,在牧区30个县的883个牧业行政村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实现全覆盖。2010年5月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各试点地区根据省政府的部署,开始落实农牧厅下发的《关于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11]。2011年7月青海省政府批复同意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海南州的主要做法是率先探索和推广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引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生态畜牧业对中国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的转型具有参考性,但同时发展生态畜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以下是一些学者们对中国西部畜牧业转型以及实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可行性提出的观点。

二、草原游牧文明与畜牧业经济转型

中国西部牧区和生活在西部的牧民在一些影视媒体中被刻画出一幅贫穷落后和无知的印象。国家对西部的整体建设概念是“发展西部”,其中蕴含在背后的哲学理念中不免带有以人类的不断进步为前提的单向线性历史观,将传统的游牧文化视为是不适应时展趋势的。在如今中国大力市场化和经济化的整体时代背景下,从单纯的经济收入视角看,西部牧民的生活方式是不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趋势的。然而,从深层次的哲学意义上讲,落后与否不能简单的从经济收入来衡量。在思考如何发展中国西部牧区的解读过程中应警惕“社会达尔文主义”,不能简单的将西部草原游牧文明安置在整个文化体系的底端。相反,应充分反思草原游牧文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重要性。

西方社会科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步反思西方的社会进化论哲学理念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本土生态知识的价值日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并且得到主流学者的充分认可。学者王晓毅,张倩和荀丽丽综合了西方学者对本土生态知识不同的定义后,总结出:“本土生态知识是一套关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物种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实践与信仰的累积性的体系。它在人类适应性生存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在文化传播中代代相承。它是关于生物和其他环境现象的一种地方性知识,也是一种当地人的本土实践,更是一种凝结于人们关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观念中的信仰。本土知识是长期存在于某一地区的知识总体,这种知识关系到传统的规范和社会价值,也关系到引导、组织和规范他们的生活方式并赋予其生活以意义的精神结构。”[12]他们进一步指出本土生态知识是一种知识-实践-信仰的复合体。从实践经验知识的层面上看,牧民们对他们祖祖辈辈所生活的草原环境里一系列关于生物、土地、自然景观等等都有着深刻的认知。这种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并不亚于教科书上科学家们所列出的知识结构,是历代牧民实践总结的实地知识,具有宝贵的实际科研价值,并不是一套落后的知识体系。当地的牧民们对长期生活的草原干旱气候,变化不定的雨量有着敏感的认知。并且他们会根据不同季节、养分质量,地形与海拔、方位、生态区域和植物群落、颜色、土壤性质、水质水量、距离营地的远近等要素对草原加以细致入微的分析。与之相应,牧民对草原植物也依照其生长周期,对牲畜的适口性、出芽早晚等因素有着详细的分类。对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牧民们,草原不是简单的被植被覆盖的土地,而是蕴藏着各种宝贵的自然知识,并且载畜量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变量而不是一个恒定的绝对值。具体丰富的经验知识经过总结后,可以更好的帮助当地的牧民进行冬夏季草场的迁徙,对牲畜进行管理和适度调整。草原牧民们的生产习惯事实上非常吻合干旱和半干旱的草原生态的“不确定性”。

草原游牧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并不能用简单的经济效益去衡量。根据中国科学院2010年9月1号的项目研究报告内容,有部分学者认为当地草原牧民偏重于宗教观引导和自然规律性感悟及其传承,而缺乏理性。该项目研究报告同时指出对待宗教文化应需持尊重的态度。游牧生产方式是孕育藏传传统文化的土壤,藏传佛教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藏族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是牧业社会的一个文化载体。从抽象层面讲,宗教是一种宇宙观,是当地牧民对本土生态知识体系中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指出宗教是一种本土知识体系。本土族群的文化内核通常体现在宗教仪式上。藏传佛教的教义认为自然是神圣的,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休戚相关的共同体。这种核心理念价值是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牧民们积极地参与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可以为牧民的畜牧生产和当地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存提供一个很好的文化价值体系。

另外,草原牧民群众有经营畜牧业的丰富经验,比如青海省的藏族和蒙古族牧民群众长期生活在环境艰苦的草原牧区 ,世代从事畜牧业生产,积累了一整套经营管理草原畜牧业的丰富经验 ,这些是中国发展畜牧业经济的主要实际操作知识。但一般来说牧民们对土地退化理解为不可避免的土地老化过程,或者认为只是暂时的可逆转的现象。因此牧民们可能缺乏必要的动机来重新认识草原,需要新的知识结构的补充。总体来说,牧民们缺少相应的文化科普知识,这对发展生态畜牧业不利。因此需当地政府应在结合当地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对牧民们进行一些关于生态畜牧业知识结构和理论背景的科普宣传。政府如何对牧民们进行科普教育需要一个科学、 完整的培训方案,一些专家学者可以对此进行实证性的探讨研究。根据青海省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的报告,青海省科技厅已在贵南草业公司建立起相应的培训技术服务体系,开展周边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果洛新村、同德县的2个移民村,贵南县的2个移民村的牧民480人次,牧民群众从事生态畜牧业的信心明显增强。

三、关于人工种草和围封草场的争议

青海、内蒙古、新疆三省区的牧区分别占本省区土地总面积的96%、66%和50%。甘肃、宁夏的牧区面积各占本省土地总面积的30%左右。西北牧区基本都地处陆地边疆,是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在广阔的草原上居住着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鄂温克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总体来说牧区资源虽然丰富,但自然条件较为复杂,干旱缺水,生态环境尤为脆弱。国家在大力发展牧区经济的过程中制定了一些实际操作的政策,然而一些学者对一些具体的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参考性意见。根据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人工种草和围封草场的争议性较大。

1.西部牧区人工种草的可行性

学者周海虹和陈玮都提出鼓励农牧民从事高效农业、养殖业、种植业等,进而提出鉴于西部地区的饲料生产能力差的实际情况,人工种草是解决畜草矛盾的根本措施之一,只有通过播种或补种优良牧草的办法来改良草原,并培养人工或半人工草场, 通过灌溉、施肥以及防止兽害和虫害等办法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陈玮认为人工草场可大致提高产草能力8倍,在其他条件同样的情况下 ,草场的载畜能力也按同比例提高,每单位牲畜所需草场面积则按比例降低。王功民也指出通过试点建设初步形成的以贵南县塔秀乡子哈村为代表的依托退耕还草建植人工草地,发展种草养畜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2009年8月中旬青海省启动了“青海省种草养畜及有机畜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的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天然草原过度放牧的问题和传统生产方式落后的问题,进而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产量。该项目总经费1030万元,科技资助经费540万元。其中一个专题就是在适宜的地区建立主要依靠种植人工草地,加工草产品。项目拟在青海省的农牧交错处(同德、贵南等)和适宜种植人工饲草的地区,种植优质牧草,将牧草就地加工,力求种草。项目初步设计种植15万亩各类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工牧草12.5万吨,可为22万个羊单位提供1年的饲草量,有效减轻项目区及周边地区300万亩天然草地放牧压力。截至2009年12月,共建成5.8万亩人工草地,相当于116万亩天然草地产草量,或7.7万个羊单位1年饲料量。120饲草资源置换模式在三江源地区建植优良人工草地可以为当地的牧民们提供丰富的饲料资源,尤其是在天然牧草极端缺乏的冬春季节为畜群提供饲草。

然而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由于中国西部牧区的土壤条件较为脆弱,不宜过度开垦种植草场。学者刘红梅质疑了人工种植草场在西部牧区的可行性[13]。西部草原的土层较薄,土壤沙砾含量重,极易引起沙化,因此人工种草需要非常谨慎。在中国西部高原地区比如三江源地区,人工种草会导致土地沙化,种的草也会很快退化,因此绝不能仿照农业区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这会导致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进一步的破坏。朱宗元也指出:“目前牧区草原的自然条件不允许大面积种草,也不允许大面积开荒。从长远来看,舍饲会对常年放牧的羊的羊毛和皮草质量造成影响。人工草场需要灌水,而草原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可开采的地下水中,动储量不多,因为草场均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较少,河流少,流域面积也小。地下水资源为静储量,过度开采会导致水资源枯竭。”

2.围封草场的实效性

在国家实行生态移民的过程中,一些草原出于保护的目的,被人为的围封。但围封草场需要考虑到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围封应根据草场的类型和退化的程度及草场的利用方式而异,封育可采用围栏封育与人工管护封育相结合的办法,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并不是围封的越多就越好,也不是所有牧户把其承包的全部草场都围起来就能达到保护草场的目的。实施退耕还草和生态移民后,大量草场的管护问题也颇为棘手。由于被围封的草场缺乏监管,并未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畜牧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些自然科学家论证了事实上轻中度放牧对植被有促进作用。首先,在轻牧条件下,放牧吃掉植物的枯枝烂叶,使得植物在生长季节,尤其是后期仍能保持较旺盛的光合能力,维持自身消耗,促进植物在后期的生长[14]。其次,适中的周期性的放牧可以降低群落中优势种在竞争中的作用,为其他物种的发展创造潜在的生态位,从而增加草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通过连续移走植物活组织和减少死亡物质的积累,牲畜发挥着刺激和保持新物质生产的功能,在轻中度放牧条件下,放牧植被比非放牧植被分配更多的资源给活的生物。相反,围封禁牧的草地由于没有有蹄类动物的生态互动,难以实现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进展演替。缺乏动物对草原的干预,草原土壤中的氮元素循环很难维系,也可能会进一步造成地方优良畜种的消失。

四、牧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西北畜牧业历史悠久,目前西北牧区基本还保留着是游牧半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单纯经营畜产品原料的单一经济结构,加上草原的严重退化,当地牧民的社会经济状况较为滞后。学者韩俊指出:“牧区贫困与草原退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因果。草原退化是牧区贫困的重要原因,牧区贫困也促使牧民对草原进一步掠夺,更增进了草原退化,最终形成草原退化-牧区贫困-草原进一步退化-牧区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草原畜牧业是牧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发展基础,畜产品是牧民们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牧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牧区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牧区工作作出重要决策和部署,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诸多原因,牧区发展仍然面临不少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浪潮下显得比较薄弱。一些学者分析了在中国西部牧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一些主要问题。

1.牧区畜群结构不合理

我国西部一些牧民以牲畜数量来显示富裕程度,部分牧民不愿出栏牲畜,把牲畜作为财富直到养死为止,老残畜比例过大,畜群结构不合理。然而发展畜牧业经济, 需要抓好畜牧品种的改良, 这既是发展牧区经济的前提,也是基础。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牧区的畜种结构和品种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西部青海的7个试点村共淘汰劣质公羊1000余只、公牛500余头,引进藏系种羊1916只、大通牦牛种公牛57头、半细毛种羊70只,使藏羊选育达到4万只、牦牛复壮达到2000头、半细毛羊改良数量达到2万只,从而使畜群畜种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性能进一步提高。根据青海省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的报告内容,为了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制定了欧拉羊繁育、选育、饲养管理和生产性能测定。在海北州青海湖农场、刚察县哈尔盖镇察拉村和海晏县三角城西岔村中的76户示范户中开展羔羊育肥工作。共选调陶赛特,优质藏系种公羊36只,与当地1150只藏系羊杂交。在河南县试行了以生产欧拉羊种羊。欧拉型藏羊生产性能得以提高,项目区以欧拉型藏羊为主。然后,一些学者意识到畜群结构的改良存在一些问题,虽然短期内牧民的收入通过畜群结构的调整得以提高,但从长远地角度看,应尽量避免将牲畜往家畜方向改良。学者刘书润提出:“家畜改良的方向有很多问题,家养动物多年后自然退化,投入会越来越高,所以牧民养畜时,隔若干代就要让畜种和野牛、野马、大头羊再配种,是往野了改,不是往人工了改,而现在为了高产引进的是完全不适应当地的外来种。完全舍饲,不让羊掉膘,羊吃得太饱,羊绒会变粗。”

总体上来说,我国西部牧区还需继续强化牧区畜种改良和选育工作,国家和当地政府应积极配套资金,加大牦牛、藏羊、半细毛羊等品种种畜引进力度,切实扩大改良范围,加快畜种结构调整进程。但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畜群改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牲畜往家畜方向改良。

2.西部牧区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低

中国西部大部分牧区的畜牧方式科技含量很低,短期内很难真正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用科技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但增加畜牧业产业化科技含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引进大量的科技性畜牧人才,和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条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跨学科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和畜牧工程专业的学者进行沟通,单纯的人文社科专业的学者很难提出真正的解决办法。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而非品牌和科技优势。

3.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市场辐射面太小

由于西部地区较为偏远,牧区地域辽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流通渠道单一,导致牧区的产品未能很好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不少畜产品生产和销售脱节,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缺少龙头企业。牧区与畜产品联系在一起的储藏、加工 、分级 、包装等环节很不健全,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牧民收入的增加。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把优势畜牧业资源开发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的想法。牧民的商品意识和效益观念不强,惜售思想比较严重,认为发展畜牧业的目的不是面向市场销售,因此开拓西部地区畜产品市场的力度不够,西部牧区的畜产品不能及时的对外销售,导致商品化的经营无法有效地实现。

4.西部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滞后的信息系统和市场预测系统不能满足西部畜牧业生产的需要,不利于生态畜牧业的社会化和商品化生产。学者郭映义和才让吉指出,目前青海省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程度低,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发展生态畜牧业需要健全的信息资源网络。总体来说,目前中国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政府部门难以及时分析和甄别信息,不利于生态畜牧业的整体发展。学者达林太和郑易生指出,从信息提供量看,西部地区的牧民们缺少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贴近实际、可操作的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当地牧民们主要是靠流动的商人获取市场销售信息。牧区所获得的大量信息是单向性的,缺乏牧民与商贩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因此这种单向方式的信息传播很难真正解决牧民出售畜产品的实际问题,进而影响了牧民的经济收入。

尽管当前互联网技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着传统媒体不可取代的优势,但短时间内互联网的使用不可能在牧区普及。大量的牧民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购置个人电脑等高端电子类产品,加上大部分牧民对于操作电脑的知识几乎为零,因此互联网信息目前还不能很好的辅助于牧区的经济建设。总体上说中国西部地区的牧民们获得的信息时常是滞后于中国其他发达地区的,这影响了畜产品出卖的价格。达林太和郑易生指出,有关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牧民们基本上是通过口头得知的。和机械维修、金融信贷、兽医服务相关的信息基本上来自当地的业务部门,天气预报主要来自于广播,牧民们很少从电视和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虽然做牧区信息沟通工作的部门很多,但无论是内容还是渠道做得都不是很全面。

5.基础建设滞后

发展生态畜牧业经济需要一定的基础性设施,但目前西部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有待改善。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性建施投资,这是保证西部地区畜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些地区进行了试点,比如青海7个试点村已建成了相对规模的牲畜暖棚和贮草棚,修建了牲畜免疫注射栏50处,打水井25眼,铺设人畜饮水管道27公里,建成牛羊集中育肥点2处,购置了压缩式青贮机1台、青贮袋 3000条。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牧民投入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积极性,使试点村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防灾抗灾能力得到了增强,建设养畜水平得到了提高。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三江源地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一批事关地区经济发展全局和广大农牧民福祉的交通、电力、通讯、农牧、水利、生态、市政等基础设施项目。这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个积极作用,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保障。根据中国科学院的项目研究报告,2008年,三江源地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2544公里,宁果公路、214国道,109国道等主干公路。此外,以‘五配套’(即包括每户80平方米定居房,120平方米牲畜暖棚,5-20亩饲草料基地,20平方米贮草棚以及草场围栏建设)为重点的草原基本建设和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三江源地域辽阔,目前仍有123个行政村不通公路,部分行政村虽有简易通村公路,但路面条件非常差,只能实现季节性通车。在通讯设施方面,三江源的广大农村牧区,除主干公路沿线外,大部分尚没有通讯设施。在电力基础设施方面,三江源地区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国家电网覆盖,部分县城都只能依靠地方小水电实现季节性供电,广大牧区则主要依靠家用太阳能电池板部分满足照明和家用电器的用电需求。总之,基础设施条件差已成为当前制约三江源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重要因素。

五、畜牧业经济发展趋势和出路

1.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下的有机产业

总体上讲,中国西部地区的畜牧业生产大部分仍然处于传统畜牧阶段,生产效率低下,市场发育水平不高。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经济的同时,政府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应进行可持续生态发展。发展生态畜牧业因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特点,发展不同的生产模式,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根据中国科学院2010年9月1号的项目研究报告,(1)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2)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应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3)生态畜牧业发展应秉持现代绿色有机生态养畜经营方式,避免刺激性激素饲料,做到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低耗,高校转化和循环利用;(4) 生态畜牧业应大力发展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及持续利用技术,充分利用畜牧业资源,气候资源、光能资源、绿色饲草料生产等资源,形成以饲草料基地建设、草产品加工、牲畜的舍饲育肥、粪便废水无公害及归田处理,太阳能利用、畜产品加工及销售的完整循环生产体系和产业链。

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在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前提下建设有机产业区的想法。学者陈月辉指出,西部畜牧业生产的最大优势是没有严重的工业污染, 这有利于生态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对有机无污染动物食品进行产业化。这样既能达到保护草地生态环境的目的,又能较大幅度增加牧民的收入。有机产业要求草畜平衡生产、不使用人工合成产品、保持牲畜合理饲养、不破坏生态环境。依照当前世界有机食品的价格,与普通食品相比, 提高幅度在30%以上,在西部牧区发展有机畜牧业生产理论上可以使牧民达到小康收入水平。学者芦清水和赵志平提出一些可行的办法,比如收购三江源区牧民每天生产的鲜奶,利用奶制品加工企业,生产加工成高档婴儿奶粉或其他奶制品。同时还可以利用当地的优质牛羊毛和牲畜,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青海省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的报告认为,以生产欧拉羊种羊和有机畜产品为核心的河南县初步组建了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与出售,并且开展了有机肥生产研究,寄生虫和幼畜疾病控制技术研究。2009年出售的牛羊肉平均价格每公斤高于市场价格,使从事有机畜产品生产的牧户增收3.7万元,提高了牧民畜产品的附加值。

然而,在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有机产业的想法固然很好,但事实是生态畜牧业有机生产的基础性投资巨大,生产成本很高,国内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不大,虽然有机食品的销售价格很高,但考虑到高成本的投资和目前小规模的市场需求,牧民是否能在短期内实现收入增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青海省兴海县河卡镇在青海省民委的支持下完成了有机畜牧业生产批发基地的国家级认证,但由于认证范围小, 年产出规模小, 没有龙头企业进行肉、奶初级产品加工生产, 并未能实现给牧民带来增收的目标。

另外,在发展有机畜牧食品生产的企业时,应注意到牧民和企业之间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契约关系。在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或供过于求时,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往往通过随意降低收购价格或者提高收购标准等方式将利益损失直接转嫁给牧民。学者朱海从企业制度层面提出了组织‘牧民协会’的建议。‘牧民协会’是牧民自发组织的经济合作组织, 既代表牧民的利益与有关有机生产单位发生联系, 又可按照有机产业生产流程去组织有机产业生产。同时朱海还提出了在企业集团现有架构基础上建立有机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设立董事会和经理部, 作为对外联系业务、对内安排工作的管理机构,另外公司下属层面包括有机产品加工机构、牧民协会、研发部门、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牧民协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低牧民的生产风险,避免企业过度压榨牧民,从而改善牧民的整体经济收入状况。

尽管中国西部牧区构建生态畜牧业下的有机产业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同时这项工程的确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机会。毕于运认为,根据环境洁净程度,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6个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6个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3个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2个县, 都具备发展有机产业的良好条件,都可以组织有机产业生产。就目前青海各地区的条件,可选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县和泽库县, 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久治、玛沁、达日、班玛利甘德县, 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贵南和同德县, 共计10个县内予以发展生态畜牧业基础下的有机产业。李双元以梅陇个案为例, 对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认为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还处于组织化转型、产业化起步、生态化雏形的发展阶段。总体来说我国生态畜牧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都亟需拓展和深化。

美国和欧洲的生态畜牧业下的有机产品生产系统相对较为成熟。比如美国农业发展局(USDA)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详细的畜牧业有机产品生产规则。对于有机牲畜有着严格的要求,根据美国农业发展局(USDA)的报告,有机牲畜必须在放牧季节是可以自由活动的,饲料必须是纯有机的,不含任何激素和抗生素,另外反刍类动物比如牛羊等,在正常畜牧期必须保证30%的干物质摄取(dry matter intake)是来自草原。欧美对于如何计算干物质摄取量有一套严格的科学计算系统,但这些中国目前的有机畜牧食品生产中并未给出具体的操作规定。相对于美国的有机畜牧产品的生产条件,中国西部条件较差。中国的有机食品生产系统可以参考北欧冰岛的研究。北欧学者Dyrmundsson指出冰岛的气候恶劣,天然草场由于气候的影响,并不能保证草原的牲畜有足够的天然有机食物摄取,市场上的有机饲料相对较少,成本太高,对冰岛的有机畜牧产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何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保证牲畜有足够的有机食物摄取是一个值得跨领域专家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瑞典学者Lund提供了一个北欧有机畜牧业生产模式图(见表2),该模式图指出,除了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外,生态畜牧业有机生产过程应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畜牧产品的生产者应和消费者达成和谐的互动,并且在生产过程中,牧民能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中国目前西部有机畜牧业的发展进程中,更多的是考虑市场化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和如何提高产量,而忽视了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对牧民自身幸福指数的关注。许多经验表明,能否让牧民主动地而不是被动的参与社会发展进程,能否在这个过程中尊重牧民的自主性,自愿性,多样性,创造性,关系到政策及其项目的实际效果。在发展目标上,生态畜牧业建设下的有机产业链是一个长期发展与不断完善的过程,需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的阶段性目标。

2.发展生态旅游业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增值型”的生态观光旅游型畜牧业,在国家的支持下,地方牧区应大力建设观光型、生态型与市场型相结合的牧业生产基地,探索旅游型和观光型的畜牧业项目,从而提高参与项目的农牧民的收入。与此同时,政府需要警惕过度开发旅游业可能会给脆弱的西部生态造成破坏。

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之内适度开发西部牧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比如青海三江源区具有强大市场吸引力,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能带动当地建筑、金融、通信、娱乐饮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给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三江源农牧民的生活水平。2009年来玉树、果洛两州的游客人数达到19.93万次,旅游总收入9898.75万元,同比增长40%以上。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开始凸显,不少牧民群众因此走上了致富道路。但鉴于极度脆弱的生态系统和难以再生的生态资源,三江源区核心区以及可可西里腹地仍为限制开放区。尽管三江源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但仍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项目研究报告指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面临诸多问题:(1) 基础设施薄弱。三江源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线路密度低,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信落后,加之旅游资源分布相对稀疏,旅游路线长,空间跨度大,可进入性差,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2)环境制约性明显。受高原高海拔的自然环境气候影响,不仅旅游日期短,而且对游客的身体状况也有一定限制,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3)缺乏与旅游业配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条不完整,难以形成产业优势。(4)市场化推进步伐缓慢,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管理性人才短缺。

3.草原保护条例

草原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草原的保护,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2011年11月了新修订的《基本草原保护条例》。按照《草原法》的规定,维护基本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核心部分,是内蒙古草原保护的红线。1983年内蒙古就颁布了《草原管理条例(试行)》。1984年成为正式条例,2004年进行了修订。针对草原乱开滥垦问题,1998年还颁布了《基本草牧场保护条例》。而《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则是为了更进一步强化基本草原的保护与管理,其保护力度较以往的条例要大得多。新修订的《基本草原保护条例》主要明确了基本草原的划定范围并加大了对草原的保护力度,更好地维护了农牧民利益。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其他西部牧区的草原维护和畜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性意见。

综上所述,尽管在中国西部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面临很大挑战,还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理论框架和科技支持,但近年来根据中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发展生态畜牧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生态畜牧业对中国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的转型具有参考性,但同时发展生态畜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参考文献:

[1]芦清水,赵志平.应对草地退化的生态移民政策及牧户响应分析—基于黄河源区玛多县的牧户调查[J].地理研究,2009(1).

[2]陈 玮.青海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青海民族研究,1993(1).

[3]青山虎,马宾祥.制约西部边疆地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1(15).

[4]杨德亮.牧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不适及社会环境问题——青海祁连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达林太,郑易生.牧区与市场:牧民经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81-482.

[6]李燕琼,谢 华,范高林.促进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1(9).

[7]颜景辰.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8]刘学剑.关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1(1):15 -16.

[9]雷 华,穆晓峰.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是中国西部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世界农业,2006(8).

[10]严宝兴.关于发展青海生态畜牧业的思考[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3).

[11]王功民.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J].中国牧业通讯,2011(7).

[12]王晓毅,张 倩,荀丽丽.非平衡性、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75-276.

[13]刘红梅.三江源地区畜牧业发展方式抉择探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6).

[14]李永宏,陈佐忠,汪诗平,等.草原放牧系统持续管理试验研究[J].草地学报,1999(3):173-182.



Eco-husbandry: Trends of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in West China Prairies

DU Fa-chun1, CAO Qian2

(1.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2. University of Helsinki, Finland)

Abstract:

篇(4)

2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优化的评价原则

在当前的农业区域化生产过程中,对于农业布局有着严格的限制,必须从当地的资源情况出发,打造具有专门特色的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多方位市场,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转型和优化,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农村的经济效益水平。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注重从地区优势和特色出发,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技术优势和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通过合理的分工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要从当前农业的基本情况出发,打造具有战略意义的农产品,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促进三者的和谐发展,保障农业生态平衡,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区域化经营的良好开展。

3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的对策

3.1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当前在我国的农业经济中,仍然是以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为主,所以在进行结构调整时,主要就是针对这些领域。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是要突出优,在种子的选择上一定要是良种;第二是要体现出农业的生态优势;第三是要突出农业的高效和高质量,不但包括经济农作物的选择上,还包括对具有更高潜力的农产品的开发和引种上。我国当前进行农业区域化经营主要是从形成具有更高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出发,打造专属的具有高效高质的品牌产品。

3.2促进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养殖,而是从农业品的加工、储存、运输等领域出发,完善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内在价值。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农产品进行再次加工,突出农业的产业链经营方式,带动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第二是培养更多的个人和组织,打造多样化的农业经济主体,促进农业经济领域的全方位发展,提高农业市场的活力与水平;第三是提倡中介组织的发展,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业市场的营销水平,扩大农产品市场的规模;第四是要形成与产品市场相关的各个领域,包括信息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等等,不断对农业市场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实现农业区域化经营的目标。

3.3创名牌农产品,形成新的区域特色

在区域化经营过程中,将农产品做成品牌是必然的趋势。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不断加深,参与市场竞争的力度不断加大,所以农产品只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才能更好的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知名度和关注度,才能带动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获取优势。我国开展农业区域化经营为建立农产品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区域化经营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本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建设农产品品牌的树立,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致富,也可以实现对农业产业的调整和优化,所以打造农产品品牌,可以更好的将本地区的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凸显地区特色,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水平。

3.4全面推进农业科技

当前在粮食种植中,耕地资源的缺失使得粮食产量必须依靠新科技,所以在农业区域化经营过程中,一方面是对种子进行优化和更新换代,不断培育具有高素质水平的种子,另一方面是在技术方面进行革新,促进农业生产的高效和优化,通过对各级人员进行科技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的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常发展。

篇(5)

财务精细化分析与管理决策是引领企业走向成功的阶梯。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环境的迅速变化,越来越多的公司把对数字进行深度分析的方法应用于各种管理决策活动,从而在各自领域获得强大的竞争力。

一、饲料企业财务精细化分析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畜牧业发展步入了快速增长的高峰期,饲料生产呈现继续增长势头,市场需求强劲拉动,竞争不断加剧,饲料企业的经营规模也不断扩大,销售量逐年递增。企业的快速发展对财务分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分析是否科学和精细,直接关系到投资的效益和发展的质量。精细化财务分析并非仅指分析细节。也不是越细越好,而是强调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分析,即采取“用分析去竞争”的管理战略,运用超出传统财务分析的视野,将财务分析与公司管理决策明确地联系起来,包括利用分析结果优化自己的供应链,确定适当的价格,确定最能带来利润的客户,改进业绩评价与激励(奖酬)机制。促进企业内部的决策一致与管理努力。然而,饲料企业的财务分析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欠缺精细化理念――未能将科学管理和精细化理念充分融入财务分析和管理决策之中。多数企业目前精细化财务分析与筹划欠缺。存在着分析方法落后,分析模式不统一。分析内容缺乏深度、信息技术利用程度低等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财务分析体系、切实提高财务分析水平,已成为饲料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饲料企业应结合本行业的经营特点,从财务分析的分析内容、分析模式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进行精细化分析,完成新型财务分析体系,建立标准化的财务分析模版。有效提高饲料企业财务分析水平。

二、目前饲料企业财务分析粗略与管理决策脱节的表现

(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利润最大化”一直被企业管理层当作引导管理决策的主流目标。与此相适应的财务分析模式亦将分析重点集中反映在获利能力的财务评价指标上,过分关注账面利润,忽视股权资本的机会成本,净利概念高估了企业的获利能力,造成利润导向与“面向未来管理”的理念明显不协调。

(二)忽视数据和分析结果与管理决策之间的联系

财务分析大多处于公式化、表面化的状态,缺乏增长性分析。如资产报酬率(ROA)诱使被考评者作出利己但却不利公司整体利益的管理决策;利润指标常诱使被考核者追求自己的短期业绩而置公司长远发展于不顾(削减研发和必要的维护费用即可增加利润);在直接应用于业绩考评与奖酬体系时。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财务指标很可能使被考评者产生扭曲性的行为,易造成决策不一致与管理不努力的风险。

(三)静态分析结果与企业持续发展要求不相匹配

目前饲料企业财务分析习惯于用静态的思维来审视企业、大多是就数字谈数字,以致把财务分析变成表格、数字的说明。企业资金随着经营活动不断变化。企业经营状况必然在资金变动中反映出来,而企业很少关注外部和内部的各分部中心、各业务流程、各作业单元变化,对一些非货币性的外部战略性信息不予重视,很少动态地去修正和完善企业的战略规划,而一味地根据企业静态发展战略、市场环境、生产经营计划等分析出来的结果来套用同一种或几种评价指标诊断企业经营活动。事实上,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财务业绩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会发生相应变化。所以对企业财务的精细分析应扩展到持续增长管理方面,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为企业实现激励相容提供决策依据。

(四)忽视机会成本和经济利润导致管理决策失误

从会计角度来看,机会成本是隐性成本。它不会出现在所有的财务报表中,考虑机会成本的利润即为经济利润。经济利润考虑了所有市场因素,将机会成本与实际成本和谐统一。企业的高管往往是根据财务报表数据作出相应决策。会计方法只计算“选择的价值”,经济学的分析是要计算“放弃的价值”。如一个经理作出一项最终投资报酬率高达28%的决定,这项决策是否正确,答案是:不一定,因为你选择这项决策,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这笔资金投资于别的项目,回报率有可能高于28%的话,那么这项决策就是错误的。

(五)缺乏报表附注内容,报表间关联性分析不足

目前大多数饲料企业缺乏报表附注,从而影响管理者获得他们需要的相关信息,进而作出正确决策。财务分析中的财务比率是由不同报表中的相关项目计算得出的。比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就是由损益表中销售数据为分子,由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为分母得到。分析时需要意识到,将不同报表上相关项目结合起来的财务比率,并不能清楚地显示财务报表之间的整体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对于全面评估企业真实的财务与经营绩效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合行业特点,确定饲料行业特色的精细化分析内容

饲料企业财务分析应充分结合行业特点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饲料企业作为资金资产密集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饲料企业目前大多没有应收账款。流动资产主要分布在货币资金、库存商品等环节,资产结构以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为主,占整个资产总额的90%以上;饲料企业生产过程受气候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南方春天湿度较大,生产出来的产品容易受潮变质。因此产品受潮霉变是影响利润的重要因素。

基于饲料企业的行业特点和经营需求,综合企业各方面评价的需要,通过对饲料业务的具体分析,财务精细化分析应以损益分析、财务状况分析等作为财务分析的内容。其中饲料企业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损益分析

1.收入分析。饲料企业的收入构成主要是饲料产品销售收入,其他收入所占比例很小,收入分析主要是对销售饲料产品收入展开分析;饲料产品收入分析必然要对销售量及其单价进行分析。对销售量又可以按照分类产品销售量结构、分地区销售量结构进行分类分析。这就形成了饲料企业特色的收入分析内容。

2.成本分析。一般工业企业能够归集某个特定产品的费用,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燃料和动力等,列为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不直接归集某个特定产品的费用列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而饲料企业产品成本中原材料费用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所以原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就构成了饲料企业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二)资产分析

1.流动资产结构分析。对于饲料企业流动资产的分析,主要对企业的日常货币资金规模是否适当、存货的数量控制标准确认和质量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由于饲料产品单位重量

的价值比较低,以原材料和产品库存为主要形式的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通常都远大于固定资产所占的比例,所以,分析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库存合理性尤为重要。在面对原材料供货周期长、市场波动大的情况下,多数企业往往采用过度囤积的方式来应对,财务费用较大。特别是南方的饲料企业,其主要原材料。如玉米、豆粕等基本是从北方购入或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定购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因此,要通过整合供应链,降低物流成本。进而减少流动资金占用。资产结构合理性分析,主要是从资产各项目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关系来判断。

2.周定资产投资分析。饲料企业固定资产主要是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以及制粒机、粉碎机、搅拌机、冷却器和配料系统等生产设备。其作为长期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的比例巨大。固定资产分布和利用合理性对企业的效益有着重大影响。针对一些易损固定资产。如粉碎机,其扩建、改建工程时。有必要作为重要部分单独出来进行分析,这也是饲料企业特有的分析内容。

四、优化饲料企业分析模式,建立多样化的分析层次

(一)以会计报表为模板进行分析

会计报表是沟通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外部利益相关者正是主要通过会计报表和报表分析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及其变动。这一层次财务分析的重点是通过销售利润率等概念来分析整个企业的获利能力,可以采用财务比率法获得这些信息。

(二)以边际分析为模板进行分析

边际分析更能精细地揭示获利能力,尤其是将获利能力分析扩展到产品和业务层面。边际分析法主要通过成本习性分析、量本利分析和营业杠杆作用分析三个领域来达成。

(三)以ROA与EVA计量获利能力进行分析

ROA表示资产报酬率,它被用于计量企业利用资产获利的能力。它等于销售利润率与资产周转率的乘积。而净利可进一步分解为收入与成本的差额,资产则可进一步分解为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通过这种分解,ROA分析可帮助我们定量地确定影响获利能力的各种因素,其不足之处在于忽略资本成本,这一缺陷正好由EVA(即经济增加值)分析得以弥补。EVA分析要求我们对获利能力进行精细化分析并意识到经营与获利需要占用或投入资本,必须考虑资本成本。

(四)侧重于现金流分析而非利润流分析

如果说利润相当于企业的血液,那么现金流则相当于企业的空气。没有现金流的利润是虚假的利润。现金流管理是一项在概念理解上简单、在实践中运作较复杂的活动。现金流的短缺轻则影响一个企业的正常经营、重则危及企业的生存。现金流管理,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中之重。

五、完善分析方法。开展财务精细化分析

精细化财务分析,是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IBM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指出:“良好的策略起源于大量的量化分析。”从财务角度对企业行为个体进行精细分析时。更多的是在管理中使用量化的指标,将管理概念数字化,针对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内容,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从多角度的管理视角出发,才能有效发挥财务分析的强大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以科学发展观正确评价企业绩效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单纯的利润增长并不等于企业价值的增长。传统财务分析关注盈利指标、关注账面盈利,片面强调提高“获利能力”,侧重维护管理层利益,往往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财务精细化分析应从采用反映公司价值的财务评价指标取代反映获利能力的评价指标,计量公司价值的关键指标主要有:现金流量、资本成本和经济增加值(EVA)。

1.现金流量。利润并不代表企业有充裕的流动资金{即现金流)。利润左右现金流,现金流依托利润,利润既是企业现金流的补给源,也是隐瞒企业现金缺乏的罪魁祸首。所以,企业管理者在绩效财务分析评价时。应从以“利润”为中心转向以“现金流量”为中心。把利润和现金等融会在一起。对现金流量的分析评价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应着重分析现金流量规模与结构,正确分析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支付能力。通过现金流量分析。提供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资料。企业决策者从中可以得到直接的现金来源和现金运用具体情况,以及资金余缺的信息,及时地进行资金调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

2.资本成本。企业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而现行的会计利润指标只确认和计量了债务资本的成本,并没有完全补偿资本经营的成本――资本成本,尤其是作为机会成本的权益资本成本,这样即便企业账面上出现巨额利润,也可能“亏本”经营。为了获取账面上的会计利润,管理者往往会通过过度投资来达到。企业财务精细化价值分析的核心不是简单地评价获利能力。而是评价企业的管理是否产生了超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获利能力,企业只有在创造的盈利超过资本成本时。才表明公司业务和管理创造了真正的价值。

3.经济增加值(EVA)。经济增加值是一个与会计利润相对应的概念,是公司经过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该公司现有资产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它是一种基于决策的业绩评价方法。将股东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考虑在内。会计利润忽略权益成本。因而夸大了实际收益;会计利润将研发培训等确认为费用从而缩小了实际收益。EVA在这两个方面都做了相应矫正,一方面剔除了股权资本;另一方面将研发和广告费用资本化。因此,在企业投资决策、业绩考评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要引进EVA评价体系,才能够鼓励经营者选择能给企业带来长期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等,从而促使企业经理人直接关注与库存、应收款项以及与机器设备有关的成本,更为谨慎地使用资产,快速处理不良资产,减少消耗性资产的占用量。减少不必要的扩张。

(二)联结管理决策进行报表分析

报表分析主要是对本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多方面的分析。会计报表中的数字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将其与别的数字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意义,这也是比率分析的重点所在。有效的分析应从企业财务报表回归企业经营活动,通过经营活动感知财务报表。为了将财务比率作为衡量企业运作成功与否的指示器,必须将计算出的比率与某种标准进行比较,其比较标准一般选择有三种:企业过去时期的比率、行业平均值、预算比率等。此外,加强报表附注的编制工作,详细分析报表附注内容、董事会报告、统计报表及年终总结等与该企业经营情况有关的信息之后。把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对财务报表数据作出更深层次的理解。分析时,可以对报表的某一部分单独分析,也可以进行混合报表分析,或者将不同单位的不同报表项目组合起来分析。从而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

此外,在已建立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各项指标可以作进一步详细的分析。分析时,注意剔除偶发性特殊项目的影响,尤其是定基发展速度的基期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否则将影响

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具体分析某个指标的实际值,通过结合指标的计算公式、标准值范围、含义等,深入地了解某指标的实际意义,以及该指标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反映程度。在饲料行业中,如资产周转率降低时,对于采取最低成本竞争策略企业,必须注意是否陷入薄利却无法多销的困境;净利润率降低。对于强调差异化策略的企业,则必须注意它的品牌优势是否减弱,导致客户不愿再支付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购买其产品或服务。可以分析一组具有相关关系的指标,通过研究各指标实际值的大小范围、变动情况、比例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全面地理解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更好地揭示企业在某一方面的实际情况和特征。

(三)充分发挥企业经营杠杆作用

充分利用经营杠杆原理。饲料企业固定成本(FC)较高。其生产经营就应远离保本点以规避经营风险。企业越在保本点附近经营,营业风险越大,当在贴近保本点时,营业风险无穷大。在预期营业前景乐观的情况下,宜积极采纳具有较高经营杠杆(较高FC)的投资方案。稳健经营的企业,为避免过高的经营杠杆值带来的高风险,就应该试图降低企业固定成本的比率。如生产较多种类的产品、增加员工数量相应减少资本数量等等。

经营杠杆作用、量本利分析和成本习性分析相结合,可以帮助企业更合理地定价与配置资源、更理性地制定融资决策、更精明地谈判以及更智慧地评估商业机会,可以产生远比报表分析详细的获利能力信息。

(四)体现精细化管理理念,深化企业物流成本的分析

财务精细化分析要注重结果和成效。在财务分析体系中,通过成本费用、投入产出等因素分析,可以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和有力的技术数据支持。由于饲料产品具有原材料消耗多、流量大、不易集装化、对仓库要求高、容易变质等特点,在对饲料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应侧重于供应物流成本的分析。其主要包括订货采购费用、运输费、验收入库费和仓储保管费等物流成本项目的分析。若企业是利用贷款组织采购,必然要支付一定利息(如是自有资金,则存在机会成本问题)。通过对供应物流成本分析,有利于加强责任中心管理,开展责任成本管理方法,为日常物流成本控制及部门的绩效考核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篇(6)

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传统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遗传育种技术,以及化肥、农药、矿物能源、机械动力等投入的大量增加而实现。由于化学物质的过量投入引起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下降,高能耗的管理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资源日显短缺,在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这种管理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一种新颖农业生产管理思想的诞生,从而产生了对农作物实施定位管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量投入等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思想,进而提出了精准农业的概念。精准农业是一种基于空间信息管理和变异分析的现代农业管理策略和农业操作技术体系。它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状况的空间差异,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在对耕地和作物长势进行定量的实时诊断,充分了解大田生产力的空间变异的基础上,以平衡地力、提高产量为目标,实施定位、定量的精准田间管理,实现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和改善环境这一可持续发展目标。显然,实施精准农业不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而且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因而精准农业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是科技含量最高、集成综合性最强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之一。可以预言,它的应用实践和快速发展;将使人类充分挖掘农田最大的生产潜力、合理利用水肥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成为可能。实施精准农业也是解决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确保农产品总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和质量、资源严重不足且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方式,将在世纪之交成为我国农业科技革命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基于知识和先进技术的现代农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至少包括以下方面:地理信息技术(GIS、RS、GPS)、生物技术、农业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工程装备技术、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等。

我国当前面临农业资源匮乏、农田环境污染严重,另外加入WTO农业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在我国实施精准农业示范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由国家计委和北京市政府立项实施的小汤山(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现代科技示范园内)精准农业示范工程项目中,项目承当单位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及合作单位率先开展了大规模、高水平的试验和探索。

我县“雨润的大蒜、高庙的椒(辣椒),洪水的韭菜、大樱桃(树苗)”。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农业大县的乐都县,现在依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走上了致富路。“十一五”期间,乐都县重点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并在农村加以推广。目前形成了川水、沟岔地区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区,浅山地区以避灾农业为重点的马铃薯生产区,脑山地区以杂交油菜为重点的油籽生产区。同时,建成了以雨润、高店、共和、峰堆等村镇为主的大蒜生产基地,以高庙、碾伯等村镇为主的辣椒、黄瓜生产基地,以洪水的韭菜、地膜洋芋为主的生产基地。现在全县已有134个“一村一品”基地,每个村都有自己独特的品牌农产品。乐都已成为我省蔬菜种植基地,蔬菜供应量占全省45%,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远销甘肃、山东、宁夏、上海等多个省市。

我县依托当地县域农产品优势和自然资源,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近年来,我县着力培育了蔬菜保鲜加工、脱水蔬菜生产、马铃薯淀粉加工、乳品及肉制品加工等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畜产品转化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在不断培育和壮大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方面,我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协办、市场运作的方式,支持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经纪人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协会,开展生产合作、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农畜产品加工合作,提高农民专业化、规范化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尽快形成县、乡、村三级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市场信息服务。

现阶段农业推广体制和发展趋势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转化靠推广。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农业推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一方面,合理的农业推广的体制(模式)对于发挥其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推广体制是国家为开展农业推广工作所采取的组织制度,其内容包括农业推广机构的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它反映了国家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目标,对农业推广工作进行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具体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推广体制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到今天,农业推广模式在每个国家都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可能不完全相同。

农业技术推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1)有利于农业的发展;(2)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3)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4)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5)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6)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下面就不同农业推广模式做简单介绍:

篇(7)

关键词:

饮料企业; 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09902

饲料企业文化是饲料企业围绕饲料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而形成的观念总和,它包括饲料企业的经营理念、饲料企业宗旨、发展战略、奋斗目标;员工品质、职业道德、行为规范;饲料企业作风、礼仪庆典、社会形象、信誉形象等。饲料企业中的文化现象又分四个层面:即精神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物质文化层面。这四个层面由里向外构成饲料企业文化的系统框架。正如海尔CEO张瑞敏在谈到海尔文化时指出:“海尔文化最外层的是物质文化,中间是制度行为文化,最内层就是海尔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一家饲料企业文化的核心,其实质是饲料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又可以称为“饲料企业精神”。“饲料企业精神”反映出饲料企业特有的追求,如众所周知的希望饲料集团的企业精神是“诚实做人,精明做事,勤奋工作,追求美好。”制度文化是一个饲料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仅反映了饲料企业的管理方式,也是饲料企业文化的体现。行为文化体现饲料企业的意志,反映饲料企业的文化品味。

1饲料企业文化是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寻找、创造、积累饲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个饲料企业决策者必须持久努力的方向。因为任何一家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均主要取决于有无能力建立起核心竞争力,而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与其他非农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样,离不开饲料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饲料企业文化的兴起为饲料企业构筑和擢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新的途径。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饲料及其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管理等中某一两个环节上明显优于并且不易被对手模仿的,能够满足客户价值需要的独特能力。一般说来它具有局部优势性、显著增值性、延展性、独特性、时间性等特性。这正是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相区别的“核心”所在。核心竞争力能够使饲料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有效活力和持久生存发展。它表现为有号召力的品牌,强大的R&D梯队,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以及内部激发团队精神的管理模式等。它具体到饲料企业的物质载体——饲料产品上,则表现为饲料产品规模、饲料加工和养殖科技的含量、饲料的市场占有率、市场潜力、衍生能力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相容性等。例如,正大集团的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无形资产——商标,二是核心技术——配方和成套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饲料企业文化的核心概念在于塑造一种全社会,尤其是养殖户都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或价值观念。价值观对外充分表达饲料企业对自己顾客(养殖户),社会发展和公众所负的责任,从而树立饲料企业所独特的良好的外部形象,达成与目标消费者有效的沟通。对内则协调各部门人员间的关系,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激发人的创造潜能。良好的公众形象、强大的勾通能力、合理的生产管理、迭出的创新成果是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达到这些效果的方式、方法、手段也许会为其它饲料企业所仿效。然而其源动力——饲料企业价值观,它却深深根植于本饲料企业的特殊土壤中,与饲料企业成员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一种较稳定的新的定势和文化积淀,为本饲料企业所专有,别的饲料企业依样画葫芦,只会落得形似而神不似的结果。所以一个优秀饲料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它价值观念体系(即饲料企业文化),这才是该饲料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2饲料企业文化能从内到外构筑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

饲料企业文化能够从内到外构筑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饲料企业文化对构筑其核心竞争力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作为饲料企业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将会影响它对顾客(养殖户)需求的判断,这些判断又限定饲料企业将发展哪些具体的核心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的组合,最终通过饲料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等手段在市场上表现出来。正如成功的非农企业对“标新立异”的追求,使日本索尼(SONY)公司生产出来世界上第一台“衣袋装”晶体管收音机,第一台晶体管电视机,第一台家用盒式录像机,第一台轻便立体声放音机“Walkman”,第一台微型电视机“Watchman”,第一台微型激光唱机“Diskman”。这许多的“第一”,使索尼品牌成为世界高新技术在家用电器行业具有核心竞争力而成功运用的典范,使索尼在短短几十年中,在一个激烈竞争的行业茁壮成长脱颖而出,原因何在?是“追求卓越”与“人人爱新奇”这两种价值观的组合,决定了索尼公司会采纳运用高科技推出与众不同的新概念产品的决策。

这些价值观同样在饲料企业内部会演化为鼓励创新的饲料企业文化,自发的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关系。这种独特的能力与公司的其它资源(诸如强大的R&D梯队与经费支持等)相结合,造就公司在技术上的领先与差别化方面的优势,技术创新能力就这样会成为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创立于1998年的某饲料(集团)公司,一直坚持紧紧把握市场脉搏,早年曾经围绕农户养猪技术服务为核心而推出扶助“百万贫困学子上大学”服务项目,不断通过科技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服务的创新,使企业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其目前已成为拥有六家饲料公司的集团企业;公司以“高档高回报”的产品定位,促进和带领广大养猪户实现养猪增收,赢得了广泛的美誉。产品市场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海南、河北、河南、辽宁、山东、山西等省市及越南国家,年饲料总销售量为6 0万吨。以“猪”和“猪文化”为焦点,引进优质原种猪,建设大型种猪基地,通过全面改良猪种为突破口,为广大养殖户提供猪种改良、技术指导、生猪疾病检测、饲料供应、生猪流通等全程服务的“龙宝瘦肉型猪产业化”运作,在广西已取得显著成效。公司所生产的扬翔牌系列饲料产品连年被评定为“广西名牌产品”、“广西重点保护产品”、“中国畜牧业首批放心品牌”。公司年销量、总产值已连续6年荣居广西同行首位。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饲料行业百强企业、全国饲料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广西企业50强、中国优秀企业及2005年全国三十强饲料企业等称号。

饲料企业的价值观念体系好比是人的大脑,而经营管理则是人的手臂,价值观念像大脑一样指挥着经营管理中的各项活动,诸如激励制度、生产目标、营销手段、服务方式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方式与实现手段,是饲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独特的价值观念的外显。反面的例子是美国著名的铱星公司破产,这个具有强大科学技术实力的巨大公司,不是没有竞争力,而是企业文化没有建设好,没有核心竞争力。世界500强的企业每一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独有的文化,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这使他们在变幻无常的市场鏖战中披荆斩棘,立于不败之地。可见,饲料企业文化对饲料企业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剖析饲料企业文化对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即能对内与对外构筑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

3饲料企业文化是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当今WTO条件下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饲料企业如何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蠃家?饲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关键所在。有人认为,一家饲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产品的价格和品质,然而能在全球竞争中得以成功的饲料企业,不论是西方公司还是亚洲新兴工业国内饲料企业,都有能力发展出类似的成本水准与品质标准,彼此间并没太大差异,不能形成强大的优势。惟有文化,饲料企业文化才是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永不枯竭的源泉。正如比尔.盖茨曾说的一样:“当今的竞争,企业文化才是竞争的最高竞争力,最终胜利是看企业文化的好坏。”对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饲料企业亦然。

也许不少饲料推销员有过这样的经历,与几个好友去饭店小酌,菜肴点罢,服务员微笑着报上一大堆饮料的名称,犹豫之下,会很自然的说:“算了,还是可口(百事)可乐吧!”其实,这样的碳酸饮料早已过时,可选择的饮料尽有纯天然的“绿色饮料”,然而怎么选择了可乐呢?恐怕是类似“生产标准的大众饮料”之类的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了人们的心中。同时,大家在推销饲料的过程中也常听到养殖户这样的话,你说的这个饲料产品没有听说过,还是用“正大的、普瑞纳的、希望的、大北农的…”可见,饲料企业文化对于其核心竞争力的贡献是通过强大的品牌号召表现出来的。

现代经济中,消费者选择某个品牌的产品,某种程度上也是选择该产品的企业文化,表示他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比如:选择麦当劳就是选择一种美国式的开放、自由、快捷、轻松;购买索尼产品的人,认的是一种日本式的精巧、创新;而喜欢奔驰的人所倾慕的则是德国式的严谨、精细、气派与古典。“品牌的一半是文化”。在这个“消费者就是上帝”的时代,在这个消费符号化的年代,迫切需要建立起自己独特和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构筑强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世界500强都有自己知名的商标,这是它们企业文化的体现。可在这500强中我国有多少家企业呢?更何况是饲料企业?今天,中国很多饲料企业和外国饲料企业的差距不仅是规模,更重要的是信誉。信誉问题成为制约中国饲料企业的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那些信誉不好的中国饲料企业是因为饲料企业文化建设不好。饲料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就是饲料企业文化,就是饲料企业家自身境界之间的竞争。

中国饲料企业文化建设存在大量的不足,文化建设的不足就难谈同其它饲料企业甚至国外饲料企业的竞争力了。主要是由于饲料企业内部的经营者没有重视饲料企业文化建设的缘故。据笔者实地抽样调查有中国畜牧科技城之称的重庆荣昌县域的饲料企业,在抽样的数据中只有34.2%的饲料企业树立有饲料企业精神,建立饲料企业经营理念的责任感,而有63.8%的都没有,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由于重视不足在饲料企业内部出现了极大的风险,这些风险来源于管理者的、经营者的、员工的等。首先,在管理者方面,他们要么是不够重视,要么是存在着极为扭曲的文化误区。如不敢面对坏消息,经常存在着赌一赌的心态。他们的管理方式方法不对,严重影响了整个饲料企业的形象;其次,是经营者,他们主要是没有正确的经营理念,以致于不能形成稳定的经营方式;最后是员工,一家饲料企业员工的人数最多,他们之间的关系最为复杂,他们的个性也尤为复杂,是一个极不好处理的对象。

当今人类经济浪潮的激进,从来没哪个时代的顾客(养殖户)会像现在这样频繁的转换品牌,他们在众多的产品和服务中精挑细选,稍不如意就投向其它饲料厂商(商家)。这样,愈来愈多的饲料企业又都努力提供出较完美的产品,完美的服务。而顾客(养殖户)他们的挑选余地就愈来愈大,从而转换饲料厂商(商家)的频率也就愈来愈高。今天的社会,要抓住顾客(养殖户),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饲料企业要有独特的饲料企业文化,这才能牢牢抓住顾客(养殖户)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人类学研究表明,人天生就有感情倾向,他们爱在多样化中寻求自己最合味的,最满意的东西,然后投入感情。在成熟的饲料市场中,只有塑造出独特的饲料企业文化,才能使客户群(养殖户)成为自身的忠诚者,才能谈开发出更多的客户群(养殖户);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同时,饲料市场竞争尤其愈来愈激烈,众多的饲料企业都要努力搞好自己的饲料企业文化建设;这也迫使饲料企业在众多的同类企业中充分表现有自己独特的饲料企业文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饲料企业要建设好饲料企业文化,形成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诚如青山高而望远,白云深而路遥。

参考文献

篇(8)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汕头农业区正在暴露出过去短缺经济环境下掩盖住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其中农业整体质量引发的连续多年农民增产不增收已发展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并存,且逐步向买方市场过渡。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铁定规律已不复存在,买方市场的快速形成,城镇居民对农产品选择性消费趋势的发展.给我市农业生产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即如何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安排、管理农业个体系,满足外向型、开放性囚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农业产品多样性、高质量的需求,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品种性、地区性、季节性不相应的问题〔2〕。这个命题从表面看是给特色农业提出质与量的双重要求,实质上则是一个质与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的融合问题,特色农业正在呼唤着建造标准型农业构架的要求。标准化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

1.2从创农业品牌的角度肴

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农产品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竞争.而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创品牌必由之路。一个农产品牌的形成,必然要建立在对资源、市场、科技、经营管理、配套服务体系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克服传统经济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要在育种、栽培、植保,到产后的加工、保鲜、贮藏、运输,以及生产资料的供应和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实现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我市农业领域正在确立一种新理念,这叫做“小商品、大市场;小商品,大产业”,这是一种“品牌农业”的理念,是发展品牌农业、提高竞争优势的理念,这种理念将为我市农标准化快速发展开创一个新视野:农业标准和农业品牌产品是互为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要以效益为中心,要靠赢利来支持,而农业名牌产品的效益远远超过非名牌产品,具有巨大的价值升值功能,能够为农业创造巨大的效益。第二.名牌产品离不开标准,名牌产品的基础就是高水平的产品标准。把标准化工作同创建农业名牌产品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农业名牌效应,提高农业标准化效益。农业产业部门的领导将象工业部门的领导一样抓标准化生产。

1.3从我国加入WTO对我市农业带来挑战的必然趋势

加人WTO与实现我市农业外向型.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际农产品自由贸易对一个发达农区实施标准型农业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相对优势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由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产品质量.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主要因素。因此,努力提高我市农产品的质量也就成为我市农业科技进步模式选择的出发点之一,同时,也是我市农业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我市应从遗传改良、生物技术、条件控制、品种更新,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化等方面人手,综合运用各种农业科技手段,研究、开发、推广农林牧渔等优质农产品的标准体系,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商品性能和国内、l司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农业发展的国际前景,对我市农业外向型的发展已经提出了很高的农业标准化要求。推动我市标准化构架的建设是因应WTO对我市农业带来的挑战的有效举措。

1.4我市初具实施构筑标准型农业构架的良好机遇和条件

第一,民众生活水平较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正初步由“生产者主导型”转向为“消费者主导型”.光靠传统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传统用途,已经很难适应和满足一个大城市广大消费者高度分化对农产品的要求,比喻,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及营养倍受关注,这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条件。

第二,我市大多数农产品相对过剩,都市型农业结构调整面临千载难逢的良机。同时,城市居民对绝大多数农产品有极大范围的选择权(国内优质,绿色食品,国外产品).这为实施标准化农业构架提供了前提条件。

第三,我市农业既属城郊型农业,也属港口型农业,更具都市型农业的基本特征,具备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环境、资金、技术、人才。通过在城市率先实施农业标准化,进人城市市场的农产品就要达到城市对农产品要求的质童标准,这就促使农产品生产者要以此为导向,以城市的农产品标准为导向进行生产。同时,城市拥有的资金、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设备,可以通过城市强大的辐射作用向周边地区渗透和发展。这样,城市就可以在市场上对本地区农业标准化进行引导从核心农区向农区推进。汕头作为粤东的中心城市,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效应十分明显,这是实施标准化农业的良好条件。

第四,我市具备发展农业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区优势、沿海优势、邻近台港澳地理优势、侨居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潮人众多优势(人文资源优势)等比较突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市场观念和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具有一定基础,为实施标准化农业准备了市场竞争条件。

2.标准型农业的内涵与我市的规划构架设想

2.1标准化农业的内涵

农业标准化是把生产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的生产经验,同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成果相结合,纳人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指导和规范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活动,进而达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预期目的。农业标准化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而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农业领域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则可以说,这种农业就称之为标准型农业。标准型农业是通过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而形成的.标准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标准化体系的综合性: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标准、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标准、农业环境保护标准、农业经营管理标准;

—标准化体系的政策性:表现在要遵循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来确定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农业标准化方针政策和标准化规则与计划;

—标准化体系的技术性:突出特点是以载体的形式而不是以物质的形式出现,所以标准不是研究对象技术本身,而是研究负载其上的载体(标准)的。标准这一载体的技术形式,不是只迫求反映对象技术的先进性而是合理的先进,是融合着标准化方针、政策、经济要求的总合。所以,标准化是受政策性指导的技术;

—标准化体系的经济性:表现为可以使农业生产发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劳动损失.其经济效果有的可以定量地计算出来,有的是间接地表现出来,有的是从保护自然资源、人类工作与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等而长远地表现出来;

—标准化体系的法制性:突出地在产品质量监督和质童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

2.2农业标准化是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技术支撑

“九五”期间,我市农业全面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形成一批有区域特色作物区、水产区、畜牧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发展,2000年全市15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5万多农户每户增收2000余元;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始启动,组织一批优质农业产品注册商标,实现零的突破;农业科技服务广泛开展,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我市70%土地和人口在农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一定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渗透作用,重视刚刚兴起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对特色农业的推动作用,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川;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长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依靠科技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农业产品规模化经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机制,把农村分散的千家万户与市场联系起来。政府要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刚刚实现“零的突破”的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更有效地推进一个新台阶。

我们必须首先明晰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总体思路(发展的阶段目标、规划)和采取的有效方式(结合国家标准,参考国际标准,制定适合我市农区特色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具体标准,以及建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然后确立标准化农产品市场的战略定位,并深人研究实施农业标准化对本市农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的作用机理,进而探索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来调整、优化本区域农业结构的新途径,以此指导今后我市特色农业经济的具体实践。从而,为我市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成功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2.3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思路

以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中有关毛I毛找11化问题的论纲,作为我市实施农、l卜今l、找l·化_l二作的理论指南‘“,,包括: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促进种植业和产品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

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加速养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开展畜牧水产优良品种选育、饲料开发、生产设施设备研制、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加快畜牧水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建立健全畜禽水产品质t检测体系,推动畜牧水产业全面发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检测技术体系。开发先进监测技术与设备.推动主要农产品监测、检测网络体系的技术升级,加速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检测网络体系的技术升级,加速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检测技术体系与国际接轨。发展有机(绿色)食品等无公害产品,提高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性。”

“依靠科技,建立新型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公司加墓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引进良种.开发配套生产技术,推动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培育大宗农产品加工科技企业.开发国内外市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提高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展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建立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开展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和示范;大力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提高抵御早、涝、风、雹等气象灾害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建设。”

汕头农业标准化工作既要以“纲要”作理论指南,更要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创汇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强农业的国内外竞争力。

2.4我市标准型农业规划构架

2.4.1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标准化和监测工作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根据本市区域农业优势制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规划和项目,把重点放在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上,品种的重点放在名、特、优和高产、高效的农业产品上,立足创建农业品牌和名牌,在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注人新的科技成果,从选种、育种到生产、收获、加工、贮藏,都执行规范的生产方法和质量保障体系。

要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能有较大提高,就必须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在现代市场经济对农副产品,特别是消费者对名、优、特农副产品的商品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势下.制定并实施农副产品的加工标准、检测技术标准、包装规格标准、品质等级标准等可以使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过程在标准的监控下,以高品质和优质服务适应市场竞争,使农产品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农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更能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农业监测体系是指为提高农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由各类具备农业专业技术和监测能力的检验、测试机构组成的监测网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就必须重视建立以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监测为重点,包括对农业生态环境检测在内的完整的农业监测体系。此将有效为规范市场交易,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流通,切实保护生产者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2.4.2我市农业标准化体系范围

农业标准化体系主要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制定的,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为重点,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系列标准的总和,还包括为农业服务的化工、水利、机械、环境保护和农村能源等方面的标准。

按农业生产主体和为主体服务的其它因素,我们把我市农业标准化体系分为主要农副产品标准体系,以及支撑和服务农业的标准体系两大类。

农副产品标准体系,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其它农产品(包括茶叶、烟叶、糖料、热带作物(引种>、食用菌、花卉等)、动植物纤维等方面的标准。支撑和服务农业的标准体系包括饲料、动植物保护设备、农用化工产品(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农业机械管理与使用、农用水利与水土保持、农业能源、农业环境保护等。上述的两个方面都应按市场需求的原则,根据具体需要确定标准的级别,按标准化法规的规定操作,逐级分解细化,制定具体的个体标准。

总体来说,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副产品的等级标准,二是种苗的品种和用种质量标准及生产资料质量标准,三是农业技术规范,四是农副产品包装、储藏和运输标准。

2.4.3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计划、规划项目选择

2.4.3.1农业标准化项目内容非常广泛,对于全市性的计划、规划项目,只能因地制宜,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具体细分如下:

第一,着重考虑种子标准项目

种子标准是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和菌种、鱼苗的标准总称。在计划中,要着重考虑种子标准项目。

第二,重点制定并实施农产品等级标准项目

农产品等级标准,是对农产品等级质量的技术规定,是产品生产、产地检验,交货验收及质量仲裁的技术依据。农产品等级质量以外观形态、内在质量、加工精度作为分等级的主要依据。

第三,突出种养生产技术规程项目

种养生产技术规程,是指农作物、林木、畜禽及水产类,在各自生产过程中,把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有机地形成最佳生产技术方案,经选用优良品种并合理运用栽培、速生、饲养及养殖生产技术措施。

第四,开发农业主导产业标准项目

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立足我市长期以来形成的畜禽、水果、水产、蔬菜、食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作基点,按商品化生产要求,从这些特色产业中找准系列品种,列入计划,实施主导产业标准项目,并在实施中按市场要求不断提高完善标准,全面与国际市场的标准接轨。这不仅满足了农产品优质化的规范要求.也满足了小包装、规格化的市场需求及现代连锁店经营的需要。这是一种“小商品,大市场”的现代农业理念。

2.4.3.2实施我市“无公害农业”标准化工作

无公害农业是90年代出现的一个全新概念。它是指在无污染区域内或已经消除污染的区域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限制污染物质进人农业生产系统,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同时,生产及加工过程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农产品生产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或称之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消费者环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普遍需求市场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西方发达国家对进口农产品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不断进行严格限制.可以说,未来的市场将是无污染市场。因此,必须将“生态安全”和“环境友善”作为现代农业标准体系的新内容旧。发展无公害农业不仅具有极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大大地增强我市农产品具有应对加人wTO后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当前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出口优势的汕头农产品的商标标准、定量标准、包装标准,这些标准是发展外向型农业中消除国外技术壁垒的通行证。

我们建议把无公害技术标准的构架中的关键技术的突破补充列人市“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抓好以下工作:通过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改进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农药、肥料、饲料)的人工化学物质的配方,开发符合我市土地、水质、气候条件的高效、低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制品,培育具有复合功能生物农药工程菌种.使之兼备优良的生物学工艺特点及工艺性状,为产业化打好基础;着重研究微生物和植物性生物农药的资源开发和品种选育,开展发酵、后处理、制剂等工艺研究.提高生物农药产品的品质、稳定性、货架寿命,降低成本;开发安全、高效、价廉的兽药系列产品;采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制多功能生物肥料工程菌株,开发新型微生物肥料生产工艺,重点开发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腐殖酸类肥料、矿质肥料、及其掺和肥料等;

研制安全、天然、营养、多功能和通过发醉技术制取的新型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着重研究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天然资源开发和提取技术,开发微生物发酵、提纯等工艺研究,提高天然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品质、色泽及效能,降低生产成本;在包装储运方面,重点研究物理灭菌工艺、CO: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冷冻干燥、挤压膨化、低温浓缩技术,研制灭菌包装技术及安全、可降解和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开发食品气调储藏技术;为生产出符合人体健康或特定需要的安全谷物、果蔬、畜禽及水产品莫定符合国内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准进口的严格品质安全物质的标准要求。没有上述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和开发,实施无公害农业的标准化工作即失去核心的支撑科技力量,外向型农业将会受控于人。

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我市发展无公害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化工作要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标准接轨,才能获得国际贸易“通行证”;才有“资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能拉动无公害蔬菜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无公害标准体系的构成与建立,包括与其生产、流通有内在联系的各个环节的标准:

—无公害生产基地的条件标准。主要规定生产基地的土壤质t、空气质量、农用灌溉水质最控制指标,以确保生产环境满足无公害标准要求。

—无公害蔬菜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限量标准。主要规定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及其试验方法。

—无公害蔬菜农药合理使用规则。主要规定严禁使用的杀菌剂、杀虫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允许限量使用时的常用药盘及稀释倍数及安全间隔期(天),以确保无公害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不得超标。

—无公害疏菜产品标准。主要规定无公害蔬菜品质质坛和卫生质量要求,以此作为无公害蔬菜质量判定标准。

—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根据无公害蔬菜生长特性,规定出品种选择、育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农药化肥使用标准、病虫害防治、采收、初加工等技术操作规程,以确保其生产过程达到无公害标准规定。

—无公害蔬菜农药残留量试验方法标准。主要收集、制定与无公害产品标准相配套的方法标准。

—无公害蔬菜包装标准。主要规定无公害蔬菜包装用材料、包装基本原则,标注内容等。由于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的建立比较复杂,需由专业部门进行专题的调研论证工作。

2.4.3.3研究制定一个我市农区通川的“安全I又生优质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地方标准”

这项标准是结合汕头农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实际情况,参考有关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标准进行制定,它应包括与优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有密切相关的土壤、水质和空气三个环境质量要求,包括农[[]灌溉水质标准、养殖少}l水质标准、畜禽用饮水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等。其中,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采川国家标准中有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要求。用汕头优质的空气、韩江优质的水源、潮汕无污染的优质耕地等构成的优质生态环境,生产具有汕头系列品牌标志的农副产品,将是汕头特色农业的最大特色。

2.4.4关于我市标准型农业的战略思维

综上,提出建设我市标准型农业基本构架,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将使汕头农业现代化有一个实用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整体体系。分为六大体系:建立以环境农业为主体,水、土、生物资源科学为依据的生态体系;二是建立污染环境极小的“三高”农业技术生产体系;三是形成布局合理,连接国内外市场的运输、仓储、营销技术体系;四是建立高水平都市林业和都市园林为主体的环保科技体系;五是建立能提供有效服务的信息服务和情报服务的服务体系;六是建立完善的监测、法律体系。由于标准化工作的网络式贯穿作用,以上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一个农业科技总体,体现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推动构建我市标准型农业构架的战略对策

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这是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专家测算,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如果投人决策目标从产量最大化转变为效益最大化,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可以增加10一30%以上〔,,。如何有效地推动?我们提出:

3.1用“区域发展”推进“标准型农业”的跳跃式发展

我市于2000年通过实施的“汕头面向21世纪科技振兴规划”中确立四个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重点区域”,是我市标准型农业的示范区域川。它们是:

设施农业示范区

示范区设于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及市白沙禽畜原种研究所,基地总面积为1715亩,分为蔬菜业设施示范区和禽畜业设施示范区两大类。

蔬菜业设施示范区下设蔬菜研究成果展销中心、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区、蔬菜引种研究中心、蔬菜生物工程研究区、良种繁育区、种子包储加工区,通过采用远缘杂交、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染色体r几程、基因工程等现代种子人工二干涉作物遗传变异.培育出水平更.佰的蔬菜新品种,认真抓好“种子工程”,实现蔬菜种子产业化。

畜牧业设施示范区下设种鹅场、种鸡场、现代化孵化厂、种牛输精配种场和家禽育种中心,力求布局科学合理,设备先进配套。通过示范指导作用,为家禽育种提供一个符合科学设计的场所,促进家禽育种工作的开展,增育更多更好的家禽良种。

农业科学园

科学园以市农科所为载体,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和研究开发条件,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结合汕头市情形成“科学内容、园林外貌、潮汕特色、规模产业、良好效益”的综合体,将对摸索、总结和推广“三高”、“四化”农业发展经验,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丰富地方文化意蕴情趣,美化市容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探索新时期农业科学研究所发展的新路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农业科学园置于汕头市区西北,占地面积约20公顷。参照潮汕园林设计模式,整个园区按功能分若干个小区,并人工改变部分地貌,依靠园林造景、人工湖、人造山丘结合种植特色植物,达到园林风景如画,处处洋溢科学文化内涵与潮汕特色的境界。

设立墓因工程育种、航天育种等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重点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花生和名贵花卉新品种,并利用组织培育、工厂化育苗,实现花卉种苗产业化;研究适合南方气候特点的农业设施设备及模式化栽培技术,建成设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优化资源配置,建成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基地。

汕头农业科学园,作为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相结合的产物,以其在集约经营、资源优化配置、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等方面综合表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充分发挥研究、试验、开发、推广、培训、示范、服务的典型作用,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潮阳民曹科技发展试验区

民资民力雄厚、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是潮阳的优势。本区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调整种植业区域结构,发挥区域优势,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国外市场需要的高价值经济作物。以潮阳盟兴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和侨丰(集团)公司二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和高科技工厂化养殖,发展水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抓好大宗水产品的保质和低值水产品的深加工,提高水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南澳科技兴海示范区

国家科技部等五个部委己把南澳列为“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区”,是我市海水增养殖的主要基地,将以汕头大学在南澳建立的广东省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临海试验站为依托,利用本地的地理环境及资源优势,建立海洋经济生物培苗中心,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开发新品种和增养殖新技术,优化增养殖结构,重点建设水产种苗厂.工厂化养殖场,搞好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上述四个高技术农业发展区域,备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其农业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远远超出汕头农区,波及粤东整个区域,在省内乃至全国也颇具知名度。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生态资源等优势条件,极其适宜将其建设成汕头标准型农业的试验基地、示范基地及中心区。这不只是简单再加挂一个招牌的问题,而是应当有支撑性的再投人、吸引人才、增加设备和设施,成为有实力的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模范区域。要在动植物良种、生物工程、现代化集约种养技术、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及自然无害的综合防治、农业资源的高效运用、农业检测、土壤能源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先进的经营管理等的技术及其含量的标准化措施,并在设施化、工厂化、企业化建设和管理方面,提出并建立可行的技术化标准。

模范区域要成为有能力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形成网络健全、反应快捷、测定精确的现代农业标准监测及管理体系的中枢,并有能力把触角伸向广大农村,提高监测品种和手段,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和打假力度,真正使标准农业取信于民,成为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中枢。

3.2发挥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我市1999年有潮阳市侨丰集团有限公司、澄海市畜牧总公司被广东省评为第一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00年又有汕头大洋集团公司、潮阳市盟兴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潮阳市粮丰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被省评为第二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至今全市已有包括5家省级龙头企业在内的15家农业龙头企业。据统计,1999年共创值10亿元,带动6.36万户农户,增加农民收人1.39亿元,户平均2183元。上述农业龙头企业较好地化解农民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初步(一个侧面)解决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一实际情况所带来的问题,成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羊。但是,我市农业的总体产业化水平仍然是低水准的,其发展规模仍不及全省的平均水准。1999年广东全省公司加农户产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已近1400家,销售收人39。亿元.带动农户140万户。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试办的十大农业示范区总面积为14万亩。预计总投资40亿元,1999年已投资10亿元。形势说明,在农业产业化竞争中,我市需要充分发展和发挥产业链条中“龙头”企业的作用t6J。把产业化的规模和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才能有效缩短距离,获取应有的农业产业化利益。

如生态农业是通过生物链把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结合起来,产生循环经济所特有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样,按照耗散结构经济论的观点,现行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结构是一个特有的经济非平衡系统,产业只有不断打破原有的平衡,呈现开放状态,才有活力;注意与其它产业要素的融合,才有促协力。农业产业化就是企业、基地、农户三要素的相互融合,因而融和之后产生一种杂交优势亲和力。这种“活力”、“亲和力”的经济表现就是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与农户经济效益都得以提升。在这样一个经济生态系统中,再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标准型农业理念”引进这个系统中去实施,“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系统又一次被打破原有的平衡,再一次呈现开放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标准化工作是农业龙头企业取得壮大和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把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再发展至30家或40家.带动的农户再增加至10万户或者说15万户,汕头全市标准型农业将呈雏形而不仅仅是实现零的突破。

这样,现在表现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农产品发展的市场定位不准确.大路货农产品供过于求,造成价格因成本倒挂,亏本生产经营;市场预测难度大,生产出现盲目性;加工保鲜技术跟不上,制约具有地方特色优稀高值品种的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值、高效优质品种不多,引进力度不够;缺乏农业企业、中介组织,制约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品难以形成品牌,难以打进大市场、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等等,将在龙头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有效地被消化被解决.我市农业实施发展“小商品大市场,小商品大产业”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3.3选择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盆点

现代农业食品几乎不再是从菜园子到菜篮子,而是经过多重加工和各项消费前服务川。要从汕头实际出发,抓住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确定加工目标,扶持加工企业,不断提高加工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汕头特色,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农业加工产品名牌,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对农产品商品价值的提升。

我市大宗的农产品主要有蔬菜(尤其是冬种大芥菜)、海淡水产品(尤其是贝壳类、中低档鱼类)、禽畜产品(尤其是鸡、鹅),目前多数以初级产品进人市场.要认真研究加工、保鲜技术,开发系列产品,善于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加工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要选择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品,如潮阳金玉三棱橄榄、澄海樟林林擒、潮阳西肪杨梅、南澳桔红,以及各地的一批优质蕃薯、优质玉米等,进行保鲜和包装研究开发,把具有稀少性价值,而市场价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

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属小型、分散,竞争力不强.要通过知识培训.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要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人Wl一O的需要。企业不仅要有注册商标的产品,还应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引导和必要扶持,促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骨于企业形成。要通过选择有一定规模、效益、有自己品牌产品、有市场前景的企业.经过筛选,确定一批重点农业和农蒯产品加工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扶持。一是扶持企业开展150900。系列标准认证;二是产品技术开发扶持,帮助重点企业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开展新产品和保鲜包装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及应川;三是帮助企业组织一批品牌进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认定和15014001绿色食品认证。强化一系列服务,使我市形成一批基础扎实、产品知名度高、信誉良好的农产品加工绿色企业,让汕头农产加工品在即将到来的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营销的大潮中领导潮流。

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成功,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才能实现。如何拓展市场,最重要是规范现有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秩序和管理,形成市场的交易吸引力。与此同时.要选择一、二个大型的市场建立信息网络,逐步实行网上报价、交易、代购、代销,配套金融、保险、食品卫生检验等机构,以形成标准化农产品的标准化市场。

3.4用“人才离地”支持构筑标准型农业产业构架

我市倘若缺乏一大批具有标准化科技知识的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人才,就难以构筑起标准型农业产业构架。因而培养和广揽人才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所需,吸引人才的政策则要由“刚性”转向“柔性”。为适应发展之需,我们认为我市至少需要形成以下三支队伍:一是具有全局观念、超前意识、创新精神及现代农业管理能力的农业产业化的宏观管理领导者队伍,尤其要造就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农业企业家.以适应加人WTO以后的发展形势;二是具有市场眼光、知识转化能力,敬业创业,熟悉本产业、本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的管理者队伍;三是具有较强的岗位能力.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起骨干作用,始终坚持在第一线,提供一流优质服务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宜在现有的农业技术、农业管理队伍中进行知识改造和更新)。

“人才高地”的形成.其最终目的是为我市建立“三个体系”、“四个创新”提供智力资源保证闭:

“三个体系”:一是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人标准化管理轨道。二是建立农业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三是建立农产品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农业品牌(商标)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个创新”:一是种子质量标准创新。农产.钻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谁就能掌握质最竞争的主动权种子既是农业生产的“源头”.也是农业标准化的第一站。二是操作规程创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大中城市农产品准人证的实施和加人wTO,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今后在制定操作标准时,既要重视操作规程的技术含量,更要注重操作规程的操作环境和安全控制。三是产品标准创新。我市农产品大多数至今还没有实施产品标准.这不仅给实施品牌农业带来困难,而且也难以实行优质优价。四是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创新。加工和包装是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4.措施建议

第一,标准型农业是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它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成为现代农业的新概念。我们应当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人农业产业化的议事日程。我市农业现代化处于沿海地区发展的前沿,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更应超前一步,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统揽全局,加强领导,在研究农业如何产业化时,同时研究农业标准化,要结合农业产业的总体安排,制定农业标准化规划或计划,在实施“丰收”、“星火”等科技发展计划时应同步考虑标准化,对一些带全局性的产品实施产业化时,应由政府牵头,组织包括标准化行政部门在内的有关部门共同推进标准化进程。

第二,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必须把涉及农业标准化的有关部门有机的组织起来,建立一个体系.形成一个合力,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新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把农业标准作为重点进行攻关〔”。这一体系目标的形成,可以参照借助于农业推广体系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从行政上看可分成为市、县、乡、村四级。这四级标准化组织的建设可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的标准管理内容、不同的要求,即协调市一级、提高县一级、健全镇一级、加强村一级。协调市一级,组织形式上可以成立农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把农业、水产、水利、农机、计委、财委、科委、农委、技术监督、外贸、高等院校等部门的有关专家、分管领导组织起来,具体负责领导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计划、规划,部署实施每年的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农业主管部门是起草标准、宜传标准、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日常检查的主力军,承担大量的具体工作;科委应当把农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列为科技项目加以推广;技术监督部门做好统一管理,组织协调,主要工作是制定农业标准化工作计划,指导正确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制定标准,协助有关部门贯彻标准及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外贸部门应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形势提供信息服务,国际市场除了产品的供求形势常发生变化外,产品的类型、规格及生产流程也常常发生变化,且往往以修改标准或制定新标准的方式出现,特别是对农产品进出口的严格技术壁垒,外贸部门应提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对应措施。各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做好我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

第三,“十五”期间,应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一批掌握标准化理论、熟悉标准化管理的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促其更新观念,把农业的标准化工作放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层面上去认识,象抓工业标准化那样来抓农业标准化。同时也应强化标准化的宣传教育,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广大农民群众、企业职工的标准化意识。开展标准化教育培训的目的还在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标准化人员。因为标准化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农业标准化水平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当前标准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选拔一批年青农技人员或企业中的科技人员,从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外语外贸等方面进行重点的培训和深造,使之成为农业标准化事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新世纪的农业标准化专门人才。

第四,加强农业标准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研究体现市场对我市特色农产品优质要求的等级品质划分的科学依据和方法,键全高效的农业标准监测体系,研究并确定农产品中农用化学物质等涉及安全卫生方面的限蚤指标及配套的分析方法,研究和开发适合于现场应用的快速检测设备和技术;研究农业标准高效示范的理论与技术途径;研究国外农业标准体系,以及我市农业标准体系如何与国际接轨问题。据此作为新切人点、重新审视农业系统关于产、研、学合作解决农业系统问题的途径,重新定位我市农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队伍的重要性。

第五,选择扶持“潮汕小菜”推行标准化生产作为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突破口〔1的。潮汕小菜系指由澄海大芥菜、乌榄、萝卜、青竹梅、生姜腌制加工而成的咸菜、贡菜、昔菜、橄榄菜、萝卜干、咸梅、醋姜等潮汕特色的小菜。由于近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农业的一大特色经济。以澄海市为例,每年发展8一10万亩冬种大芥菜生产,鲜菜总产t15一20万吨,90%用于腌制,加工品总值2.5亿元。据农业部门统计,汕头全市现有芥菜腌制加工企业、作坊467家,其中有工商执照企业92家,有商标品牌企业仅21家,约占加工企业的4.5%,较有知名度的如“咸菜王”、“蓬盛橄榄菜”等17个品牌,而出口罐头批号尚为空白。产品除主销潮汕地区外,通过展销会及试销点等渠道,试销至国内很多大中城市,也销往港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等国的华侨居住地。

篇(9)

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汕头农业区正在暴露出过去短缺经济环境下掩盖住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其中农业整体质量引发的连续多年农民增产不增收已发展成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并存,且逐步向买方市场过渡。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铁定规律已不复存在,买方市场的快速形成,城镇居民对农产品选择性消费趋势的发展.给我市农业生产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即如何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安排、管理农业整个体系,满足外向型、开放性囚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农业产品多样性、高质量的需求,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品种性、地区性、季节性不相应的问题〔2〕。这个命题从表面看是给特色农业提出质与量的双重要求,实质上则是一个质与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的融合问题,特色农业正在呼唤着建造标准型农业构架的要求。标准化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

1.2从创农业品牌的角度肴

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农产品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竞争.而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创品牌必由之路。一个农产品牌的形成,必然要建立在对资源、市场、科技、经营管理、配套服务体系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克服传统经济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要在育种、栽培、植保,到产后的加工、保鲜、贮藏、运输,以及生产资料的供应和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实现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我市农业领域正在确立一种新理念,这叫做“小商品、大市场;小商品,大产业”,这是一种“品牌农业”的理念,是发展品牌农业、提高竞争优势的理念,这种理念将为我市农业标准化快速发展开创一个新视野:农业标准和农业品牌产品是互为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要以效益为中心,要靠赢利来支持,而农业名牌产品的效益远远超过非名牌产品,具有巨大的价值升值功能,能够为农业创造巨大的效益。第二.名牌产品离不开标准,名牌产品的基础就是高水平的产品标准。把标准化工作同创建农业名牌产品结合起来,可以利用农业名牌效应,提高农业标准化效益。农业产业部门的领导将象工业部门的领导一样抓标准化生产。

1.3从我国加入WTO对我市农业带来挑战的必然趋势

加人WTO与实现我市农业外向型.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际农产品自由贸易对一个发达农区实施标准型农业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相对优势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由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产品质量.成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主要因素。因此,努力提高我市农产品的质量也就成为我市农业科技进步模式选择的出发点之一,同时,也是我市农业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我市应从遗传改良、生物技术、条件控制、品种更新,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化等方面人手,综合运用各种农业科技手段,研究、开发、推广农林牧渔等优质农产品的标准体系,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商品性能和国内、l司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农业发展的国际前景,对我市农业外向型的发展已经提出了很高的农业标准化要求。推动我市标准化构架的建设是因应WTO对我市农业带来的挑战的有效举措。

1.4我市初具实施构筑标准型农业构架的良好机遇和条件

第一,民众生活水平较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正初步由“生产者主导型”转向为“消费者主导型”.光靠传统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传统用途,已经很难适应和满足一个大城市广大消费者高度分化对农产品的要求,比喻,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及营养倍受关注,这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条件。第二,我市大多数农产品相对过剩,都市型农业结构调整面临千载难逢的良机。同时,城市居民对绝大多数农产品有极大范围的选择权(国内优质,绿色食品,国外产品).这为实施标准化农业构架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三,我市农业既属城郊型农业,也属港口型农业,更具都市型农业的基本特征,具备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环境、资金、技术、人才。通过在城市率先实施农业标准化,进人城市市场的农产品就要达到城市对农产品要求的质童标准,这就促使农产品生产者要以此为导向,以城市的农产品标准为导向进行生产。同时,城市拥有的资金、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设备,可以通过城市强大的辐射作用向周边地区渗透和发展。这样,城市就可以在市场上对本地区农业标准化进行引导从核心农区向农区推进。汕头作为粤东的中心城市,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效应十分明显,这是实施标准化农业的良好条件。第四,我市具备发展农业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区优势、沿海优势、邻近台港澳地理优势、侨居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潮人众多优势(人文资源优势)等比较突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市场观念和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具有一定基础,为实施标准化农业准备了市场竞争条件。

2.标准型农业的内涵与我市的规划构架设想

2.1标准化农业的内涵

农业标准化是把生产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的生产经验,同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成果相结合,纳人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指导和规范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活动,进而达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预期目的。农业标准化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而在一个特定区域内,农业领域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则可以说,这种农业就称之为标准型农业。标准型农业是通过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而形成的.标准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标准化体系的综合性: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标准、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标准、农业环境保护标准、农业经营管理标准;—标准化体系的政策性:表现在要遵循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来确定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农业标准化方针政策和标准化规则与计划;—标准化体系的技术性:突出特点是以载体的形式而不是以物质的形式出现,所以标准不是研究对象技术本身,而是研究负载其上的载体(标准)的。标准这一载体的技术形式,不是只迫求反映对象技术的先进性而是合理的先进,是融合着标准化方针、政策、经济要求的总合。所以,标准化是受政策性指导的技术;—标准化体系的经济性:表现为可以使农业生产发展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劳动损失.其经济效果有的可以定量地计算出来,有的是间接地表现出来,有的是从保护自然资源、人类工作与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等而长远地表现出来;—标准化体系的法制性:突出地在产品质量监督和质童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

2.2农业标准化是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技术支撑

“九五”期间,我市农业全面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形成一批有区域特色作物区、水产区、畜牧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发展,2000年全市15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5万多农户每户增收2000余元;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始启动,组织一批优质农业产品注册商标,实现零的突破;农业科技服务广泛开展,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我市70%土地和人口在农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一定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渗透作用,重视刚刚兴起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对特色农业的推动作用,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对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川;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长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依靠科技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农业产品规模化经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机制,把农村分散的千家万户与市场联系起来。政府要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刚刚实现“零的突破”的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更有效地推进一个新台阶。我们必须首先明晰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总体思路(发展的阶段目标、规划)和采取的有效方式(结合国家标准,参考国际标准,制定适合我市农区特色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具体标准,以及建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然后确立标准化农产品市场的战略定位,并深人研究实施农业标准化对本市农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的作用机理,进而探索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来调整、优化本区域农业结构的新途径,以此指导今后我市特色农业经济的具体实践。从而,为我市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成功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2.3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思路

以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中有关毛I毛找11化问题的论纲,作为我市实施农、l卜今l、找l•化_l二作的理论指南‘“,,包括:“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促进种植业和产品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加速养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开展畜牧水产优良品种选育、饲料开发、生产设施设备研制、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加快畜牧水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建立健全畜禽水产品质t检测体系,推动畜牧水产业全面发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检测技术体系。开发先进监测技术与设备.推动主要农产品监测、检测网络体系的技术升级,加速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检测网络体系的技术升级,加速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检测技术体系与国际接轨。发展有机(绿色)食品等无公害产品,提高农产品与食品的安全性。”“依靠科技,建立新型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公司加墓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引进良种.开发配套生产技术,推动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培育大宗农产品加工科技企业.开发国内外市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提高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展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建立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开展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和示范;大力开展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提高抵御早、涝、风、雹等气象灾害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动态监测网络建设。”汕头农业标准化工作既要以“纲要”作理论指南,更要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要求,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创汇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强农业的国内外竞争力。

2.4我市标准型农业规划构架

2.4.1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标准化和监测工作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根据本市区域农业优势制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规划和项目,把重点放在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上,品种的重点放在名、特、优和高产、高效的农业产品上,立足创建农业品牌和名牌,在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注人新的科技成果,从选种、育种到生产、收获、加工、贮藏,都执行规范的生产方法和质量保障体系。要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能有较大提高,就必须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在现代市场经济对农副产品,特别是消费者对名、优、特农副产品的商品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势下.制定并实施农副产品的加工标准、检测技术标准、包装规格标准、品质等级标准等可以使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过程在标准的监控下,以高品质和优质服务适应市场竞争,使农产品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农产品标准与国际接轨,更能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农业监测体系是指为提高农产品、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由各类具备农业专业技术和监测能力的检验、测试机构组成的监测网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就必须重视建立以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监测为重点,包括对农业生态环境检测在内的完整的农业监测体系。此将有效为规范市场交易,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流通,切实保护生产者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2.4.2我市农业标准化体系范围

农业标准化体系主要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制定的,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地方标准为重点,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系列标准的总和,还包括为农业服务的化工、水利、机械、环境保护和农村能源等方面的标准。按农业生产主体和为主体服务的其它因素,我们把我市农业标准化体系分为主要农副产品标准体系,以及支撑和服务农业的标准体系两大类。农副产品标准体系,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其它农产品(包括茶叶、烟叶、糖料、热带作物(引种>、食用菌、花卉等)、动植物纤维等方面的标准。支撑和服务农业的标准体系包括饲料、动植物保护设备、农用化工产品(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农业机械管理与使用、农用水利与水土保持、农业能源、农业环境保护等。上述的两个方面都应按市场需求的原则,根据具体需要确定标准的级别,按标准化法规的规定操作,逐级分解细化,制定具体的个体标准。总体来说,主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副产品的等级标准,二是种苗的品种和用种质量标准及生产资料质量标准,三是农业技术规范,四是农副产品包装、储藏和运输标准。

2.4.3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计划、规划项目选择

2.4.3.1农业标准化项目内容非常广泛,对于全市性的计划、规划项目,只能因地制宜,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具体细分如下:第一,着重考虑种子标准项目种子标准是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和菌种、鱼苗的标准总称。在计划中,要着重考虑种子标准项目。第二,重点制定并实施农产品等级标准项目农产品等级标准,是对农产品等级质量的技术规定,是产品生产、产地检验,交货验收及质量仲裁的技术依据。农产品等级质量以外观形态、内在质量、加工精度作为分等级的主要依据。第三,突出种养生产技术规程项目种养生产技术规程,是指农作物、林木、畜禽及水产类,在各自生产过程中,把科技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有机地形成最佳生产技术方案,经选用优良品种并合理运用栽培、速生、饲养及养殖生产技术措施。第四,开发农业主导产业标准项目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立足我市长期以来形成的畜禽、水果、水产、蔬菜、食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作基点,按商品化生产要求,从这些特色产业中找准系列品种,列入计划,实施主导产业标准项目,并在实施中按市场要求不断提高完善标准,全面与国际市场的标准接轨。这不仅满足了农产品优质化的规范要求.也满足了小包装、规格化的市场需求及现代连锁店经营的需要。这是一种“小商品,大市场”的现代农业理念。

2.4.3.2实施我市“无公害农业”标准化工作无公害农业是90年代出现的一个全新概念。它是指在无污染区域内或已经消除污染的区域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限制污染物质进人农业生产系统,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同时,生产及加工过程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农产品生产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或称之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消费者环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普遍需求市场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西方发达国家对进口农产品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不断进行严格限制.可以说,未来的市场将是无污染市场。因此,必须将“生态安全”和“环境友善”作为现代农业标准体系的新内容旧。发展无公害农业不仅具有极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大大地增强我市农产品具有应对加人wTO后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当前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出口优势的汕头农产品的商标标准、定量标准、包装标准,这些标准是发展外向型农业中消除国外技术壁垒的通行证。我们建议把无公害技术标准的构架中的关键技术的突破补充列人市“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抓好以下工作:通过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改进无公害农业生产资料(农药、肥料、饲料)的人工化学物质的配方,开发符合我市土地、水质、气候条件的高效、低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制品,培育具有复合功能生物农药工程菌种.使之兼备优良的生物学工艺特点及工艺性状,为产业化打好基础;着重研究微生物和植物性生物农药的资源开发和品种选育,开展发酵、后处理、制剂等工艺研究.提高生物农药产品的品质、稳定性、货架寿命,降低成本;开发安全、高效、价廉的兽药系列产品;采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制多功能生物肥料工程菌株,开发新型微生物肥料生产工艺,重点开发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腐殖酸类肥料、矿质肥料、及其掺和肥料等;研制安全、天然、营养、多功能和通过发醉技术制取的新型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着重研究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天然资源开发和提取技术,开发微生物发酵、提纯等工艺研究,提高天然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品质、色泽及效能,降低生产成本;在包装储运方面,重点研究物理灭菌工艺、CO: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冷冻干燥、挤压膨化、低温浓缩技术,研制灭菌包装技术及安全、可降解和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开发食品气调储藏技术;为生产出符合人体健康或特定需要的安全谷物、果蔬、畜禽及水产品莫定符合国内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准进口的严格品质安全物质的标准要求。没有上述无公害农业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和开发,实施无公害农业的标准化工作即失去核心的支撑科技力量,外向型农业将会受控于人。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我市发展无公害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化工作要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标准接轨,才能获得国际贸易“通行证”;才有“资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能拉动无公害蔬菜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无公害标准体系的构成与建立,包括与其生产、流通有内在联系的各个环节的标准:—无公害生产基地的条件标准。主要规定生产基地的土壤质t、空气质量、农用灌溉水质最控制指标,以确保生产环境满足无公害标准要求。—无公害蔬菜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限量标准。主要规定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及其试验方法。—无公害蔬菜农药合理使用规则。主要规定严禁使用的杀菌剂、杀虫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允许限量使用时的常用药盘及稀释倍数及安全间隔期(天),以确保无公害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不得超标。—无公害疏菜产品标准。主要规定无公害蔬菜品质质坛和卫生质量要求,以此作为无公害蔬菜质量判定标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根据无公害蔬菜生长特性,规定出品种选择、育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农药化肥使用标准、病虫害防治、采收、初加工等技术操作规程,以确保其生产过程达到无公害标准规定。—无公害蔬菜农药残留量试验方法标准。主要收集、制定与无公害产品标准相配套的方法标准。—无公害蔬菜包装标准。主要规定无公害蔬菜包装用材料、包装基本原则,标注内容等。由于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的建立比较复杂,需由专业部门进行专题的调研论证工作。

2.4.3.3研究制定一个我市农区通川的“安全I又生优质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地方标准”这项标准是结合汕头农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实际情况,参考有关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标准进行制定,它应包括与优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有密切相关的土壤、水质和空气三个环境质量要求,包括农[[]灌溉水质标准、养殖少}l水质标准、畜禽用饮水水质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等。其中,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采川国家标准中有关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要求。用汕头优质的空气、韩江优质的水源、潮汕无污染的优质耕地等构成的优质生态环境,生产具有汕头系列品牌标志的农副产品,将是汕头特色农业的最大特色。

2.4.4关于我市标准型农业的战略思维综上,提出建设我市标准型农业基本构架,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将使汕头农业现代化有一个实用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整体体系。分为六大体系:建立以环境农业为主体,水、土、生物资源科学为依据的生态体系;二是建立污染环境极小的“三高”农业技术生产体系;三是形成布局合理,连接国内外市场的运输、仓储、营销技术体系;四是建立高水平都市林业和都市园林为主体的环保科技体系;五是建立能提供有效服务的信息服务和情报服务的服务体系;六是建立完善的监测、法律体系。由于标准化工作的网络式贯穿作用,以上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一个农业科技总体,体现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推动构建我市标准型农业构架的战略对策

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这是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专家测算,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如果投人决策目标从产量最大化转变为效益最大化,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效益可以增加10一30%以上〔,,。如何有效地推动?我们提出:

3.1用“区域发展”推进“标准型农业”的跳跃式发展

我市于2000年通过实施的“汕头面向21世纪科技振兴规划”中确立四个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重点区域”,是我市标准型农业的示范区域川。它们是:设施农业示范区示范区设于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及市白沙禽畜原种研究所,基地总面积为1715亩,分为蔬菜业设施示范区和禽畜业设施示范区两大类。蔬菜业设施示范区下设蔬菜研究成果展销中心、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区、蔬菜引种研究中心、蔬菜生物工程研究区、良种繁育区、种子包储加工区,通过采用远缘杂交、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染色体r几程、基因工程等现代种子人工二干涉作物遗传变异.培育出水平更.佰的蔬菜新品种,认真抓好“种子工程”,实现蔬菜种子产业化。畜牧业设施示范区下设种鹅场、种鸡场、现代化孵化厂、种牛输精配种场和家禽育种中心,力求布局科学合理,设备先进配套。通过示范指导作用,为家禽育种提供一个符合科学设计的场所,促进家禽育种工作的开展,增育更多更好的家禽良种。农业科学园科学园以市农科所为载体,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和研究开发条件,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经验,结合汕头市情形成“科学内容、园林外貌、潮汕特色、规模产业、良好效益”的综合体,将对摸索、总结和推广“三高”、“四化”农业发展经验,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丰富地方文化意蕴情趣,美化市容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探索新时期农业科学研究所发展的新路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农业科学园置于汕头市区西北,占地面积约20公顷。参照潮汕园林设计模式,整个园区按功能分若干个小区,并人工改变部分地貌,依靠园林造景、人工湖、人造山丘结合种植特色植物,达到园林风景如画,处处洋溢科学文化内涵与潮汕特色的境界。设立墓因工程育种、航天育种等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重点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水稻、花生和名贵花卉新品种,并利用组织培育、工厂化育苗,实现花卉种苗产业化;研究适合南方气候特点的农业设施设备及模式化栽培技术,建成设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优化资源配置,建成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基地。汕头农业科学园,作为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相结合的产物,以其在集约经营、资源优化配置、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等方面综合表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充分发挥研究、试验、开发、推广、培训、示范、服务的典型作用,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潮阳民曹科技发展试验区民资民力雄厚、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是潮阳的优势。本区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调整种植业区域结构,发挥区域优势,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国外市场需要的高价值经济作物。以潮阳盟兴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和侨丰(集团)公司二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和高科技工厂化养殖,发展水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重点抓好大宗水产品的保质和低值水产品的深加工,提高水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南澳科技兴海示范区国家科技部等五个部委己把南澳列为“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区”,是我市海水增养殖的主要基地,将以汕头大学在南澳建立的广东省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临海试验站为依托,利用本地的地理环境及资源优势,建立海洋经济生物培苗中心,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开发新品种和增养殖新技术,优化增养殖结构,重点建设水产种苗厂.工厂化养殖场,搞好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水产品附加值。上述四个高技术农业发展区域,备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其农业技术与经济发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已远远超出汕头农区,波及粤东整个区域,在省内乃至全国也颇具知名度。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生态资源等优势条件,极其适宜将其建设成汕头标准型农业的试验基地、示范基地及中心区。这不只是简单再加挂一个招牌的问题,而是应当有支撑性的再投人、吸引人才、增加设备和设施,成为有实力的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模范区域。要在动植物良种、生物工程、现代化集约种养技术、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及自然无害的综合防治、农业资源的高效运用、农业检测、土壤能源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先进的经营管理等的技术及其含量的标准化措施,并在设施化、工厂化、企业化建设和管理方面,提出并建立可行的技术化标准。模范区域要成为有能力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形成网络健全、反应快捷、测定精确的现代农业标准监测及管理体系的中枢,并有能力把触角伸向广大农村,提高监测品种和手段,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和打假力度,真正使标准农业取信于民,成为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中枢。

3.2发挥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我市1999年有潮阳市侨丰集团有限公司、澄海市畜牧总公司被广东省评为第一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00年又有汕头大洋集团公司、潮阳市盟兴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潮阳市粮丰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被省评为第二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至今全市已有包括5家省级龙头企业在内的15家农业龙头企业。据统计,1999年共创值10亿元,带动6.36万户农户,增加农民收人1.39亿元,户平均2183元。上述农业龙头企业较好地化解农民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初步(一个侧面)解决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一实际情况所带来的问题,成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羊。但是,我市农业的总体产业化水平仍然是低水准的,其发展规模仍不及全省的平均水准。1999年广东全省公司加农户产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已近1400家,销售收人39。亿元.带动农户140万户。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试办的十大农业示范区总面积为14万亩。预计总投资40亿元,1999年已投资10亿元。形势说明,在农业产业化竞争中,我市需要充分发展和发挥产业链条中“龙头”企业的作用t6J。把产业化的规模和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才能有效缩短距离,获取应有的农业产业化利益。如生态农业是通过生物链把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结合起来,产生循环经济所特有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样,按照耗散结构经济论的观点,现行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结构是一个特有的经济非平衡系统,产业只有不断打破原有的平衡,呈现开放状态,才有活力;注意与其它产业要素的融合,才有促协力。农业产业化就是企业、基地、农户三要素的相互融合,因而融和之后产生一种杂交优势亲和力。这种“活力”、“亲和力”的经济表现就是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与农户经济效益都得以提升。在这样一个经济生态系统中,再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标准型农业理念”引进这个系统中去实施,“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系统又一次被打破原有的平衡,再一次呈现开放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标准化工作是农业龙头企业取得壮大和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把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再发展至30家或40家.带动的农户再增加至10万户或者说15万户,汕头全市标准型农业将呈雏形而不仅仅是实现零的突破。这样,现在表现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农产品发展的市场定位不准确.大路货农产品供过于求,造成价格因成本倒挂,亏本生产经营;市场预测难度大,生产出现盲目性;加工保鲜技术跟不上,制约具有地方特色优稀高值品种的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值、高效优质品种不多,引进力度不够;缺乏农业企业、中介组织,制约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品难以形成品牌,难以打进大市场、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等等,将在龙头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有效地被消化被解决.我市农业实施发展“小商品大市场,小商品大产业”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

3.3选择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盆点

现代农业食品几乎不再是从菜园子到菜篮子,而是经过多重加工和各项消费前服务川。要从汕头实际出发,抓住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确定加工目标,扶持加工企业,不断提高加工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汕头特色,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农业加工产品名牌,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对农产品商品价值的提升。我市大宗的农产品主要有蔬菜(尤其是冬种大芥菜)、海淡水产品(尤其是贝壳类、中低档鱼类)、禽畜产品(尤其是鸡、鹅),目前多数以初级产品进人市场.要认真研究加工、保鲜技术,开发系列产品,善于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加工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要选择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品,如潮阳金玉三棱橄榄、澄海樟林林擒、潮阳西肪杨梅、南澳桔红,以及各地的一批优质蕃薯、优质玉米等,进行保鲜和包装研究开发,把具有稀少性价值,而市场价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属小型、分散,竞争力不强.要通过知识培训.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要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人Wl一O的需要。企业不仅要有注册商标的产品,还应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引导和必要扶持,促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骨于企业形成。要通过选择有一定规模、效益、有自己品牌产品、有市场前景的企业.经过筛选,确定一批重点农业和农蒯产品加工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扶持。一是扶持企业开展150900。系列标准认证;二是产品技术开发扶持,帮助重点企业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开展新产品和保鲜包装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及应川;三是帮助企业组织一批品牌进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认定和15014001绿色食品认证。强化一系列服务,使我市形成一批基础扎实、产品知名度高、信誉良好的农产品加工绿色企业,让汕头农产加工品在即将到来的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营销的大潮中领导潮流。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成功,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才能实现。如何拓展市场,最重要是规范现有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秩序和管理,形成市场的交易吸引力。与此同时.要选择一、二个大型的市场建立信息网络,逐步实行网上报价、交易、代购、代销,配套金融、保险、食品卫生检验等机构,以形成标准化农产品的标准化市场。

3.4用“人才离地”支持构筑标准型农业产业构架

我市倘若缺乏一大批具有标准化科技知识的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人才,就难以构筑起标准型农业产业构架。因而培养和广揽人才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所需,吸引人才的政策则要由“刚性”转向“柔性”。为适应发展之需,我们认为我市至少需要形成以下三支队伍:一是具有全局观念、超前意识、创新精神及现代农业管理能力的农业产业化的宏观管理领导者队伍,尤其要造就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农业企业家.以适应加人WTO以后的发展形势;二是具有市场眼光、知识转化能力,敬业创业,熟悉本产业、本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的管理者队伍;三是具有较强的岗位能力.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起骨干作用,始终坚持在第一线,提供一流优质服务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宜在现有的农业技术、农业管理队伍中进行知识改造和更新)。“人才高地”的形成.其最终目的是为我市建立“三个体系”、“四个创新”提供智力资源保证闭:’’三个体系”:一是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人标准化管理轨道。二是建立农业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三是建立农产品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农业品牌(商标)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个创新”:一是种子质量标准创新。农产.钻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谁就能掌握质最竞争的主动权种子既是农业生产的“源头”.也是农业标准化的第一站。二是操作规程创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大中城市农产品准人证的实施和加人wTO,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今后在制定操作标准时,既要重视操作规程的技术含量,更要注重操作规程的操作环境和安全控制。三是产品标准创新。我市农产品大多数至今还没有实施产品标准.这不仅给实施品牌农业带来困难,而且也难以实行优质优价。四是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创新。加工和包装是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4.措施建议

篇(10)

在党的以来的农村改革实践中,人们对农民使用土地的权利形成了一个通行且己被法律认可了的叫法-土地承包经营权。然而,在法律、法规、政策及学术者述中,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表述有诸多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称之为土地承争经营权,定义为:公民集体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该项权利的权利主体为公民或集体;权利客体为集体所有土地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权利内容由合同约定。主要依据是该定义是根据宪法所规定的,由我国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的,并综合《农业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而得出的。宪法修正案第6条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民法通则》第80第2款规定:“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规定。《土地管理法》第12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可以由集体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农林牧副渔生产,承包经营土地的集体或者个人,有保护和按照合同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的保护“。其它法律如《农业法》《担保法》中的相关规及其它一些行政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和政策中也多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并作了类似于上述含义的规定。在诸多学者的学术著作中使用的也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仍不失为一个最恰当的概括,因为具体的农用土地使用权利大多仍是根据承包经营合同而设立的。而且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已被广大农民认可了的称谓。

(二)称之为农地使用权。一些学者主张用“农地使用权”一语取代现今使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概念,并以物权关系固定农地使用关系。农地使用权是指农业经营者在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或国家所有由集体经济组织长期使用的土地上进行耕作,养殖或畜牧等农业活动的权利。它是一种真正的用益物权,具有用益物权的全部性质。他们认为联产承包合同,属于债权关系,基于承包合同所取得的农地使用权,属于债权性质。债权效力比物权弱,债权原则上不能对抗物权。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经常发生发包方任意撕毁承包合同,严重侵害承包方合法权益的事件,主要是因为农户所取得的使用权属于债权。此外,债权属于有期限的权利,致使临近合同到期农户对土地不愿投入,甚至进行掠夺式经营以及重新签订合同时引起农村秩序动荡等现象。如果采用物权关系和物权制度,基于物权的效力,可以对抗所有权人,据此可以避免任意侵害农户利益的现象。还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经历了一个债权物权化的过程。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一个形式上的结果,就是在农村土地用益物权体系中,不再使用“承包经营权”这一带有债权特点的概念,“为了避免与债法上的‘承包经营’相混淆,在物权法上还是不用这一概念为好”。还有的学者认为,为了实现

使用权利的自主流转,而这只能在土地经营权物权化的基础上才能统一起来,我国的第二轮土地承包与第一轮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非常强调稳定土地使用关系的稳定突出“30年不变,及对土地的频繁调”透过30年不变的制度安排;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以促使农民增加对土地的长期投入,避免掠夺式经营,实现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一方面可以控制农村人口的出生率,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土地承包权的自主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克服土地均包模式所导致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和土地规模狭小的弊端,同时也杜绝乡村级干部在土地调整中的侵权行为。只有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才有利于维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有利于农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才有利于农用土地的合理利用。

(二)债权说

近年来,有观点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债权,其主要理由如下:1、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连带性上看,土地承包经营权连带于联产承包,不是一个独立的物权。“联产”意味着承包人必须达到“承包指标”,发包人对作为承包经营权标的物的土地,仍有相当大的支配力,2、从承包人与土地所有者的关系上看,联产承包合同关系是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的内部关系,因此而取得的承包权实际上只有对人而无对也的效力。3、从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条件来看,承包人不能自主转让承包权,而须经发包人同意,这种转让方式完全是普通债权的转让方式。4、依《民法通则》第80条第2款;就会出现土地所有权上设定土地使用权,又在土地使用权上设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梯次结构,这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物权,不无疑问。5、在土地转包关系中,转包人取得的权利也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若该权利性质为物权,这显然违背一般物权法原理,若为债权,则立法上和实践上不得不区别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债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三)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分析。

1、物权说失依体系解释方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认定为物权,并又从实践的需要方面论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物权的必要性。债权说则是从现行规范经过实证分析得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债权的结论。而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行的十多年中,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具备了由债权向物权转化的物质条件,而在生活实践中更多地具有债权属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土地承包人极为不利,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物权。

2、物权和债权说两种不同的见解,表明了我国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现行规范的冲突,依体系解释方法,民法通则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定膦“与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则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为他物权自属无疑。从《民法通则》第80条第2款,《农业法》第12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系基于合同约定而产生的权利,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由合同约定,显然与物权法定原则相违背。此外,非经发包人同意,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不能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转包承包土地,这表明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有对人效力而不具有对物效力,因而性质当为债权而非物权。正是因为存在这些规范的不一致才使得立法者旨在规为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低价位的具体规范中,表现出许多债权特征,从而就有了物权说与债权说的不同见解。

三:关于土地承经营权流转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流转达是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土地使用权流转就是土地使用权权利主体的转换或变更。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学者们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必要性问题

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必要性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即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有必要进行流转,但流转的原因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市场化、社会化农业生产要素是土地。如果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市场经济在农村的建立将是一句家话。现有的是将集体所有土地按人口平均分包到一家一户,如果不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将被凝固在分散的一家一户上,根本无法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客观上阻碍了我国的土地资源向种田能手集中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及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无法实现土地的市场化配置,那只有仍继续原来的准行政性分配土地的制度。这种准行政性分配导致的缺点很多,否定了土地流转的经济因素和效益原则,事实上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上步发展。农地的市场化配置将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所必需的。2、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要求对土地的长期投入。为了确保农户对工地长期投入的利僧必须要稳定的土地使用制度并允许土地使用权自主流转,为此必须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建立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市场化、社会化的需要。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很大程度上禁固了农村劳动力。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基本是该集体的成员才能使用,这样使农村的劳动力只能禁固在特定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并且承包垢收入多寡直接关系到农户收入的多寡,家庭的主要任务就是必须种好承包地,因此,家庭主要成员在农忙时必须回到土地上,仍摆脱不了土地的禁固。再者因为视行土地管理制度和其他以属地原则相关的制度,如户口等,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即使转化到其他方面,户口仍在农村“农民永远是农民”这种禁固与土地有密切关系要解除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禁固,第一步必须从改革现行土地使用制度入手,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流转制度。使农村劳动既能通过这种制度取得土地承包权,又能通过这种制度将其转让出去同时搞好综合改革,如户籍制度改革等,4、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流转制度是农业生产进上步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现行的按人口平均分包土地的模式。使我国一家一户的承包地不但面积小而且过于分散不仅制约了大型、先进的农业机械的有效使用,而且耗费人力多、物力多,又使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的水利建设难以进行,从而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工作的全面推进。一方面会种田的种能能手得不到大规模土地供其耕种,另一方既使不会耕种者,无法耕种者也拥有一份土地使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从而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必须确立农地可流转制度,使会经营土地者得到较大规模的土地,而不善经营者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去搞其他经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5、是完善的土地法律制度的需要。《土地管理》第2条第3款规定,土使用权依法转让。然而除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已形成系统的法律规则和市场运行机制外,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汉转尚无成形的法律法规。而早在建立之初,土地承包经营权就不同程度地自发进入了市场。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自发进入市场所带来的纠纷和混乱表明,完善土地法律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它是当务争。

(二)上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芳设计

虽然学者们论述了应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右流转的制度,但现有的法律规定却不是很充分《土地管理法》第12条规定了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第14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

包经营,从事种植林、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第15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三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可见土地承包经营权原则须受让人具有社区成员的身份,非社区成员的个人或组织受让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为例外受到严格限制。农业部1994年12月《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在坚持上地集体所有和不设土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经收包方同意,允许承包方面承包期间。对承包标的物依法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农业法》第13条规定:“在承包期内经收包方同意,承包方可以转让所承包的土地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也可以将农来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给第三者。”1986年最高法院在《关于审理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承包人未经发包人同意私自转达、转达包承包合同的。承包合同无效。《担保法》第37条规定:“下列财产不得抵押……(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以上这些规定构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的法律渊源,此外还有一些根据这些规定而制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从以上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在集体组织成员内,经发包方同意,以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的方式流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成员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则很来格。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以抵押。多数学者认为如此规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流转范围封闭,社区成员的身份因素对汉转有很大影响,采取债权的汉转方式,使得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不顺畅。另有学者认为之所以要限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汉转范围,是因为农村生产水平不高,而且为了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必要这样限制。

此外学者们还认为我国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不规范,操作无章可循,自发流转现象多,没有统一规范的程序,有很多“口头协调”,纠纷隐患多,影响农村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汉转管理是落后,(1)缺乏一部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法,(2)没有专门负责农地管理的职能机构,(3)农村土地地籍制制芳尚未全面建立,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采取登记原则。不动产物权的变动必须依法登记。这样做:(1)可以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效力。(2)可以维护交易安全。但具体深入的登记机关的设置、登记的程序和方法等并救济化述。此外还应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一不定期的限制1:不得改变土地用途。2:禁止炒卖土地承包经营权。3:规定最低流转面积,避免农地过于分散化。总之,学者们对这一部研究无论的深度,还是从广泛上讲,都需做进上步的努力。

四:土地承包经营的行政管理

(一)农村承包经营公司的管理

农村改革之初,土地所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一种粗放型的改革方案,未能建立规范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目前,农村承包合同从签订、履行到解除常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依法签订,履行到解除常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依法签订,履行这类关系着集体利益与承包者合法权益的大量合同,对于当前稳定社会大局,稳定农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加强对这类合同的管理,已成为当前及今后农村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头号题。一、农村承包合同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即发包、签订、履行三个阶段)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1:发包阶段(1)“标的”违法(2)“拉黑牛”现象严重。(3)重叠发包等,2:签订阶段(1)自己。(2)权利义务关系失衡。(3)违法条款明显。3:履行中存在的问题。(1)对承包合同缺乏签订后的管理。(2)用行政命令与行政手段的方法随意解除合同。(3)发包方主要领导的更换造成合同中止或无法履行,(4)短期行为严重。(5)“转包”现象严重而大都违法。为解决现行土地承争经营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对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的管理及其机构设置,学者们有以下设想:1、利用现有的行政机构在不增加编制的条件下,调整业务部门,专设农村承包经营管理部门。2、公证机关对土地承包经营合进行管理提出该观点的学者对公证机关提前介入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作了论述。为保证公证机关正确发挥职能作用。严肃执法应赋予公证机关以下权力(1)对合同进行公证的必须权。(2)公证机关经审查以后不合法,不真实,不可行的合同有决定中止履行的权利以及其他有关的权利。

(二)农用土地的用途管理制度。

如前述。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物权,这意味农民将获得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在此情况下如何保护土地资源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此,学者提出了一些方法。土地用途管理,是拗国家采取必要的法定形式,使农村土地各种现有性质固定化,土地用途变更程序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性质一个重要的制芳条件是建立健全土地产权登记制度。土地产权登记制度,一方面以法定形式明确土地产权的归属;另一方面以法定形式固定土地登记之用途。国家土地用途管理主要是对土地登记之用途。国家土地用途管理主要是对土地登记之用途的管理。在设立、转移或行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如果擅自变更土地用途,政府土地主管机关可对此行使强恢复原状或行政处罚的权力。

篇(11)

连锁经营是一种先进的经营形式,它把大规模工业生产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思想引入零售业,通过规模经营和资源共享来降低企业经营的平均成本和每一单位的边际成本来提高市场绩效。农产品与农资的连锁经营就是要在农产品与农资流通中引入这一先进的经营方式。一是利用核心零售企业的无形资产、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和高度的资源共享性,降低农产品与农资进入市场的成本,节省经营费用;二是通过企业的批量采购,统一配送,连锁网点销售的方法,降低农产品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和流通资金占用,从而以最低的流通费用、最少的流通环节,加快农产品流通,降低销售成本;三是连锁门店良好的购物环境、可靠的商品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吸引起来越多的消费者。

加入WTO后,农村流通体制向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农村市场已呈现出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的新格局。农村市场迫切需要提高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引入现代流通方式来促进农村流通的现代化[1]。农产品与农资的连锁经营有利于摆脱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困境,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农业产业的发展。用现代流通方式,走连锁经营之路,无疑是新时期开拓农村市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现状

1、农产品连锁经营情况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正在我国各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迅速兴起:如南京市去年开办了首家“生鲜超市”,超大现代农业集团利用自己雄厚的基地实力,正着手在全国各地设立农产品超市,苏州南环桥、无锡朝阳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向加工配送延伸……

前欧美等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的生鲜食品已占总消费的80%%,美国更是高达95%%以上[2]。21世纪初我国已经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对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日益扩大,客观上具备了推行农产品大规模连锁经营的条件。同时,近年来无公害、标准化、品牌化农产品比重的不断增加,也为连锁经营统一进行商品化处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奠定了基础。与传统的农产品营销业态相比,连锁经营在经营环境、经营理念、质量控制、管理服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有一些大型超市如“苏果”陆续进入农产品销售领域,涌现出一些比较成功的连锁经营模式:一是“连锁超市+批发市场+基地+保险承诺”,二是“连锁超市+基地”,三是“放心粮油专卖连锁店+加工企业+基地”。三种模式各有其独到之处,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均以超市、连锁店为销售终端,以基地为供货源,中间或与加工企业合作,或与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合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如无锡由朝阳蔬菜批发市场牵头,将锡山、惠山等近郊的种植大户组成无公害蔬菜产销合作社,批发市场下辖的配送中心对来自放心菜基地、经检测合格的蔬菜进行加工整理、定量包装、定牌管理,每天配送至33家天惠连锁超市,实行优质优价,同时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无锡分公司承担产品责任险,保险期限一年。消费者一旦发生食用意外,每次事故每人最高赔偿额为10万元,事前质量控制加上事后意外保险,让消费者吃了“定心丸”。盐城有12家粮油店、10家食品店和12个生产加工企业主动加盟“放心粮油”连锁经营,自去年1月正式开业以来,销售量稳步上升。

上述三种连锁经营模式之所以获得成功,我们认为,一是拥有稳定可靠的供货源。连锁经营需要大批量采购,统一配送,必然要有规模化的供货源。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如“超大”集团等,租用土地自己生产,不仅可以保证货源供应,而且便于控制产品质量。但作为刚起步的连锁经营企业,囿于实力,可与规模基地紧密合作。如无锡的朝阳蔬菜批发市场、镇江的万方超市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赢得稳定巩固的“大后方”。二是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镇江的“万方”超市一方面设专柜经营基地的名特品牌产品,如七里科技示范园的“嫩绿牌”系列蔬菜,江心洲的“滩八样”野生系列蔬菜,另一方面创立自己的品牌,如“龙脑牌”豆腐等,在节假日还推出品种多样的“万方礼品菜”,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认同,而且迅速树立了企业的知名度。三是政府部门服务到位。如盐城的“放心粮油”连锁经营就是由该市农业质量标准办公室牵头,将当地的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分散的粮油销售店有机整合起来。

2、农资连锁经营的情况

2000年5月,我国现代农资超市的始作俑者、北京金色谷超市管理公司在位于北京西单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大楼成立。该公司主要发起股东是北京东方渴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海体置业有限公司和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机关报——《中华合作时报》。该公司已在全国8个省(市)建立县级超市30多家,乡级网点350个,2002年销售额超过了20亿元[3]。

2002年3月19日,由红太阳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股权98.75%)和南京天和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共同组建南京红太阳农资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并启动了“千县万乡十万村”的农资连销网络工程。目前已在江苏、安徽、江西、广西、重庆等地投资设立连锁公司30多家,形成了覆盖5省30多个地市区县380多个乡镇的“红太阳农资连锁”经营网络。该公司同样宣称,将“红太阳农资连锁”建设为中国农资流通领域中的第一品牌。

农资网络的建设,2003年已经开始筹备,2003年正式启动了以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为核心企业的全国供销社农资连锁配送为农服务工程。中农集团计划到年底,与国内相当一部分省级农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使加盟的配送中心和连锁店达到300个左右;同时,加快对公司直营网络体系的改造步伐,力争对现有的480多个直销网点的60%进行规范改造。全国供销社总社的期望是,“我们共用的‘中国农资’品牌,要遍布农村市场,目标是要占领70%的农村。”

地方尤其是省级供销社对建立属于自己的农资连锁公司也表示出极大的兴趣,相当一些省、市供销社都正式注册成立了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四川省农资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了四川邦立达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并逐步发展到在四川省内和省外长江以南的13个省、市(区)的农资商品集散地建立了60多个一级连锁配送中心,连锁经营门店达2000家左右,深入到农村的连锁网点实行24小时服务。新疆奥环公司则把眼光瞄准了西部畜牧业农资连锁经营,欲打造中国畜牧业的沃尔玛;江苏苏农农资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省供销社、福建省“龙得宝”、新疆供销社等以供销社系统为主的传统农村流通组织,正在重新整合,力求抓住机遇再创辉煌;各类民间资本,正在强力扩张农村流通市场。一系列迹象表明,与农村生活生产有关的连锁经营,作为一个新的商业投资机会,正受到各类资本的强力追捧。专家认为,从品牌农业到品牌农村流通业,再到品牌农产品消费,是未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思路;考虑到国家正在全力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在农村建超市其实商机无限。

3、农产品与农资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连锁经营必将成为农产品零售的主渠道。如美国,78.5%的农产品通过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连锁店——消费者的方式完成其销售,只有20%的农产品通过生产者——批发市场等销售渠道完成销售过程。从我国农产品连锁经营现状看,由于绝大多数连锁企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专业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组织建设滞后,所经营的农产品基本上是各连锁网点直接从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然后转手销售的方式来经营的。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是连锁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以农贸市场采购方式配送农产品,由于各网点独自采购,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在降低农产品采购成本,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由于存在众多中介主体,中间流通环节复杂众多,经过反复落地倒运,市场运行过程承负过高的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造成农产品采购价格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未经加工的蔬菜从生产者、消费者、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连锁店等一系列中间过程到消费者,价格要增加3-10倍,农产品的经营管理成本、分装费用也提高,损耗增加。

(2)难以实现标准化经营。目前的农产品配送方式,一方面各连锁企业难以提供相同的产品与服务,就连价格也难以统一,失去了连锁经营共享品牌资源的意义;另一方面不利于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没有成规模的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标准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3)农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消费者到连锁网点购买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信赖它的质量安全和品牌信誉,因此连锁企业应注重商誉,应该有更强的自律性。但当前连锁企业零星采购农产品的方式,使得农产品供应链过长,农产品在供应链的众多中间环节被反复倒手,产品质量(特别是生鲜产品的新鲜程度)下降,迫使许多消费者放弃连锁网点而转向农贸市场购买农产品。这种现象不仅仅影响了连锁企业对农产品的销售,对企业的信誉也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发展前景

(一)形势喜人,形势逼人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数量大、品种多。2003年,粮食产量43067万吨,糖料9670万吨,棉花487万吨,油料2805万吨,蔬菜53960万吨,烤烟201万吨,茶叶78万吨,水果14470万吨,肉类总产量6920万吨,水产品4690万吨[4]。这些商品除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都成为商品需要物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都是世界罕见,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

可见,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大背景下,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调整结构、增加农民加入。而调整农业结构的基础和启动点,首先不是“产”,而是“销”,不是看你种什么,养什么,能不能把东西生产出来,而是看你能不能销得出去,赢得市场,使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取得合理的收益。当今市场流通产业已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成为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决定性环节。可以说,各级政府对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因此,对从事农产品市场流通的企业来说,确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形势。

就农资而言,一些经济专家基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做出农民购买力不足、农村消费疲软的判断是笼统的,也不够准确。根据寿光农业部门的统计,该市农民人均农资消费量为2700元,接近山东省平均水平的3倍,净消费量达16亿元。而且随着寿光花卉等高效农业的发展,消费量逐年增长。据市场调查,寿光市农民的农资消费量为户均9000元,农田亩均3000元。而每亩大棚蔬菜的农业生产资料消费量为亩均5000元。寿光市大棚蔬菜面积共80万亩,以此计算,毛消费量为40亿元。而且随着高效农业的发展,消费量呈逐年增长的势头。这些数字表明,农资市场的容量和潜力十分巨大。

(二)把握机遇,发挥优势

当前,农产品与农资批发市场就是要抓准我国市场流通行业大发展、大调整、大推进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根本上改变设施简陋、管理粗放、交易方式落后和“脏乱差”的形象,采取综合措施,加快与批发市场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是货源集中、充足,品种齐全;二是靠“买全国、卖全国”,货源稳定不断档,这是靠建立一个或若干个生产供货基地无法以做到的办法,其成本和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发展配送和连锁经营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事实上,许多批发市场早就给大专院校、机关团体和宾馆酒楼等大单位按需按时配送农产品。不过这类配送的动作比较初级、简单。现在已涌现了象深圳布吉、天津金钟、无锡朝阳等批发市场在发展配送和连锁经营领域的成功探索和实践的典型,它们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积极创新,稳步推进

面对新、新任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要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业绩。首先,要强化创新和开拓意识。多年来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对解决农产品卖难和保障城市供应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为世人公认的。但是,不能仅仅满足于过去,更不能集贸在管理收费、日子过得“蛮不错”的状态。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以观念创新带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通过锲而不舍,扎扎实实的工作,使批发市场实现全面的提档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配送和连锁经营,在决策步骤和具体操作上,既要大胆探索,又要坚持从现实基础出发,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根据我们对各地的调查与思考,觉得有以下几点请大家考虑。

第一,如上所述,批发市场在货源供应和供货渠道的选择上确有优势,集中批量采购的成本低,在市场建立配送中心、发展配送业务,不会有多大风险,可以放手发展。

第二,有条件的市场或者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发展连锁经营。因为连锁经营与传统批发交易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在经营理念、营销模式、管理方式和盈利点上,二者全然不同。发展连锁经营,一是要有相当的资产规模和资金实力,开三、五个连锁店,形不成规模,就不会有多大效益;二是要有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技术硬性能力,有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高级人才队伍;三是要拥有一定的经营资源。除商品货源外,还要有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企业品牌;四是每一个连锁店的方位、地址的选择,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群体的锁定,经济学上叫做“市场细分”,对无自下而上发展空间至关紧要,这又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原有商业网点布局及其经营特点、居民消费水平与购买习惯、培育集聚人气的预期等因素,权衡利弊,慎审决策。

第三,连锁经营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实行“五统一”。即统一采购配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财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服务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在人、财、物的实际动作中体现出连锁经营的优势。如果仅仅统一了店名、店貌,而没有统一采购配送、统一商品价格和服务规范,那是“连”而不“锁”,徒有虚名,最终效益也上不去。

第四,连锁经营不是唯一,更不能完全等同于超市,据美国商务部的资料,美国的连锁商店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至1992年共有连锁店(2包括店及2店以上)52万家,占全国零售店总数总数的20%。我国国家经贸委提出,至2005年,全国连锁店数达到10万个,年销售额占当年社会产销品零售总额的20%。应当说这个发展速度很可观了。即便如此,也还是超市、大卖场、百货商店、零售经营门店(包括便民店、专场店、专业店)、农贸市场(至少在中小城市和集镇如此)等,多路型态并存,一个都不能少。考虑到生鲜农产品销售和顾客的需求特点与家电、服装、日用小面货等不同,农贸市场毕竟也有优点,即方便、东西全、新鲜,还可以讨价还价,符合一些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心理。因此,可以也应当对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完善与规范,以方便社区居民生活。如北京、上海、广州等正在搞“退路进厅”,不失为良策。

三、中国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政策支持

我国连锁经营企业保持年增长50%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的年增长水平。配送和连锁经营成为当今市场流通行业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但总的看,我国发展水平还很低,突出表现在连锁经营企业少、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因此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我们认为,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政策支持对象必须以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技术部门所办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

发展连锁经营是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而选择的一种营销组织形式,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由企业自主决策和运作。在推进企业发展连锁经营中,要注意把握好几个条件:一是企业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连锁经营依靠规模效益盈利,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开设的连锁店数量达不到一定规模,经营总额和效益很难上去。二是要有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过硬的管理队伍。连锁经营实行集中配送、分散销售,在人、财、物、信息管理等方面对企业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要有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特别是要有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三是要有一定知名度、信誉度的企业品牌。连锁经营在相当程度上是品牌经营,既靠品牌吸引消费者,打开市场,也靠品牌吸引供货商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没有品牌难以做大做强连锁经营。四是每一个连锁店的开设,在方位、地址的选择,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群体的锁定方面,要慎重决策,充分考虑到原有商业网点布局及其经营特点、消费水平和购买习惯等因素,权衡利弊,充分论证,避免盲目投资。

2、政策支持必须分类指导,促进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和推动各类企业发展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从连锁经营的概念与类型看,有直营直销式、自愿加盟式、特许加盟式、委托加盟式等不同连锁经营方式。对这些不同方式,既不能完全照搬“城市超市连锁店”、“各类批发市场”等经营模式,也不能对各种模式进行简单叠加去应用。所以,在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有其独到的特点和特色。发展连锁经营,首先要创办好原型标准店。不管是转型于连锁经营,还是改制重新创办农资连锁经营企业,亦或借用、嫁接连锁经营模式,首先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区域创办“原型标准店”或“样板推广店”。

3、要支持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管理与技术培训

现实中的农产品与农资市场是一个非常分散的、地域性极强、有着明显的季节性,交通通信落后的市场。农资产品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仅是种子、化肥和农药,还有农机具、农膜等其它农用生产资料,具有明显的品种多、规格多、占地大、不易陈列和摆放、技术含量高、季节性强、地域性强、易损易坏、售后服务麻烦等特点。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将给连锁经营中的货品管理、仓储、运输、陈列、销售、服务等业务环节带来很多挑战,如果不能进行恰当高效的管理,也将会出人意料地加大经营成本增加经营风险。经销商的文化素质是信息系统建立和使用的最大障碍,必须先期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技能同时接受你的企业文化。

4、支持制订农产品与农资系列标准

农副产品进入大都市菜场首要是确保农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信誉度。为此,作为农业科技部门必须编制各类农产品地方标准,并在种苗选良、栽培技术和质量要求上制订可操作标准。与此同时,建立无公害配药网络,做到统一供药、统一配方、统一防治时间,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在我市使用。积极推广应用生物肥药和物理防治,推广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减轻硝酸盐、亚硝酸盐在农产品中的污染和土地中的残留量。此外,要加大无公害监督力度。由于无公害建设涉及千家万户,为了提高生产者素质,还必须建立镇村两级的培训机制,分级培训种植大户和农业负责人及农户。并加大对基地无公害建设的检测和监督力度,成立农产品农残检测中心,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定工作。

5、支持创品牌,让更多的农产品走进连锁超市

连锁超市和集贸市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卖场。集贸市场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销售方式,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环节都没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商家可以随行就市,见利叫价,生产者则由于无人管理,质量无标准,产量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而连锁超市同样卖农副产品,但一个“连”字,使得“销售”的意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各类卷心菜、辣椒、黄瓜等蔬菜走进连锁超市后,质量已不单是农产品的品种问题,而是该品种的整体品牌、连锁超市的企业形象连在一起。在超市,经营者必须把农产品的安全性作为自己的“卖”点,采取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以吸引顾客。当然超市需拥有稳定的货源,而我们有丰富的蔬菜供应基地。超市农产品优质优价也对促进农产品增效和农产品结构调整产生较大意义。实践证明,连锁超市中“安全农产品”的走俏,说明传统的“提篮叫卖”的销售方式和临街设摊的市场环境,已不能适应现代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实行农产品超市连锁经营,是现代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农业商品化生产成熟的标志。

6、支持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开发,提升农产品的档次

目前,我国外销的农副产品90%是末加工或经冷冻保鲜处理的初加工产品,如沿海等地虽具备较丰富的海淡水产品资源,但大都以中低档大路货出售,时鲜蔬菜、瓜果虽有较好的内在质量,但外包装没能跟上等等。这些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市场面狭窄,效益低下。如果农副产品经过深度加工,既可提升档次,拓宽销售渠道,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又可促进当前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7、扶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培育壮大连锁经营队伍

一是支持和鼓励发展农民自办购销组织;二是支持农民合资、合股兴办中介组织(自愿为原则),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参与农产品流通;三是促进国有流通企业(粮食、供销)深化改革,利用其原有农产品加工、流通方面优势,努力开拓城乡市场,强化为农民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流通领域作用,依托当地资源和主导产品,把产加销联成一体,带动农民走向市场。

8、建立全国联网的“绿色通道”

进一步疏通和建设好农产品与农资运销的“绿色通道”,落实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有关政策,清理和取消农产品流通中的不合理收费,降低农产品运销成本。

9、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在信息时代,信息是市场流通的命脉。政府已有农业信息网络工程帮助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组织和农户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网,收集、汇总、分析农产品销售信息,提高企业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指导农业生产,尽量避免因市场信息匮乏而造成生产和销售脱节,盲目生产而造成农产品滞销,给农民带来增产不增收结局,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农产品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2002年9月。

[2]任鸣鸣.物流是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关键环节[J],经济论坛,2004(0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