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产业经济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6 10:52: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业经济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产业经济发展

篇(1)

关键词:海洋产业经济对策

资源枯竭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能源价格飙升,世界人口激增,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政府则面临着来自这些方面的各种威胁。人类在反思自我的同时,加快了调整和自然界的协调统一的步伐,不断的拓展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寻求新的资源替代来源,而海洋蕴含的巨大能源资源,正是人类未来希望所在。

然而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开发不是很充分,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依然不是很发达,海洋中的高科技含量并不是很高,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海洋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资源消耗型的粗放性增长模式。因此,仅仅依靠初始的开发模式,难以维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调整海洋开发思路,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坚持科学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增长模式。

1、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概念

海洋经济包括海洋的开发利用及其保护和与之相关联的各类产业活动。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相关的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产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沿海旅游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研究教育管理服务。

而若按照形成时间分类,海洋产业可以分为传统型产业、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传统型产业主要是指海洋捕捞业、海水制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新兴海洋产业是指海水增养殖业、滨海及海洋旅游业、海水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海水直接利用业和海洋服务业。未来海洋产业技术尚未成熟但是有很强开发价值的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和海水综合利用等。

2、海洋产业特征分析

2.1 海洋产业的开放性特征

海洋不同于陆地没有严格的封闭界限,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因此也难以准确的分割其界限,正因为如此国家上对与海域的竞争以及海洋经济的竞争都要比陆地更加激烈,同时也需要更加密切的合作,因此海洋经济就具有开放性强的特点,海洋经济需要跨越地区部门及行业之间的界限,从理论研究层面,海洋经济也涉及到多个产业多个科学领域,总而言之,海洋经济是一个开放型的国际化的全球经济体系。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开始步入大规模开放利用海洋的新时期,沿海国家动用各个方面的技术手段加紧开放利用海洋,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使得海滨地区成为国家发展与经济开发的热门地段。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

2.2 海洋产业的现代化特征

和传统的产业体系相比较,海洋体系本身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海洋的开发方面对高新技术的依赖要大于一般的传统产业。因为在广大的海域进行开发,本身具有的难度很大,而且往往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以及密集的知识投入。真是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才推动了海洋开发的迅速扩张。世界海洋产业近几十年所取得的突破,离不开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石油探测技术的飞速进展。中国目前之所以海洋产业整体开发不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高新技术方面的制约,据数据统计,发达国家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倚重的科技因素是我国的两倍以上。我国在海洋经济领域方面缺乏先进的探测仪器设备、资金和技术也不是很到位,因此发展海洋开发高新技术对于推动海洋产业化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从我国的国情上看,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将依托于强大的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

3、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策略

3.1 加大海洋产业开放领域和发展空间

产业开放主要是指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优势产业领域,在投资市场准入条件方面依照国际通用规则进行经济方面的合作。产业开发需要在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先进的技术或者管理条件,进行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最终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自身的发展。

3.2 优化海洋产业区域结构

发展临海产业本身具有重要的调整作用,一方面通过临海产业为载体可以将海洋优势从海洋推广到陆地,扩张海洋产业的服务基地。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吸引陆地资源的开发方向向沿海地区倾斜,充分发挥港口海运等方面的辐射海外的优势。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陆之间的关联度日益密切,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优势互补的关系,海洋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本质上取决于陆地经济的发展状况,海洋经济的制约因素也不然要通过加强陆地经济的发展来加以消除。只有在加强海洋产业与陆地经济的联动中全面布局,优化调整结构产业,才能促进海洋产业在整个经济和资源平衡中的作用。

3.3 优化海洋产业技术结构

针对传统产业,要继续发扬其原有的优势,并且通过开发高新技术为产同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延长传统产业的经济优势,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要加强国际地区间的和高新技术相关的信息技术、资金以及劳动力的交流渗透。例如,加强国际渔业经济技术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捕鱼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渔业的整体竞争水平。产业结构的变动一般都是从低级向高级,由粗放到集约逐步提高,从农业为经济支柱的农业社会,发展到以轻纺工业为主的阶段到重化机械的大型工业区结构,再到最近的新技术时代。

4、结论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需要科研支撑和创新引领,要全面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坚持项目带动,着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平台和载体。抓住发展机遇,积极促进海洋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努力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切实增强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注重考虑发挥海洋经济的综合效应,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各级各部门要不断优化服务,形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海洋经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齐心协力把海洋经济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篇(2)

中国是动漫制作大国,也是动漫产品消费大国,据调查显示,在我国,由动漫而衍生出的动漫产品的需求,正在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然而,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只能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而望而叹息。在我国,动漫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是一个朝阳产业,在发展道路上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以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准绳,加强网络和数字技术与动漫产业的合作,坚持特色化道路,中国的动漫才能走出当下的困境,而由动漫而衍生出的相关产业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

1动漫产业概念

动漫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动漫产品的生产、出版发行、播出和销售及相关衍生产业的产品制造、销售等的经营产业。动漫产业涉及的领域很广泛,诸如图书、杂志、影视剧,甚至已经渗透到文具、游戏、游乐场方面,它是文化、艺术、科技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兴朝阳产业。

2动漫产业发展史

提起动漫产业的发展,就要追溯到20世纪初了,它是一位叫作布莱克顿的美国人首先提出的,他拍摄的长达五分钟的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正式揭开了动漫产业发展的序幕。但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还不够成熟,所以只能作为正式电影的加演。随后,作为美国商业动画电影奠基人的麦克凯,先后发表了《恐龙》、《露斯坦尼亚号的沉没》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我国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加入了动漫产业的行列,并且在60年代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创作出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水墨动画,如《九色鹿》、《哪吒闹海》等。而后的中国,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动漫产业的未来前景,也可以说是没有将发展的部分重心放在动漫上面,以至于没有牢牢把握住优势并不断创新,最终导致技术停滞不前。

3动漫产品与消费市场的关系

动漫产业的发展受限于消费市场,消费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动漫产业发展。21世纪是一个文化消费多元化时代,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的节奏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轻松愉快的阅读方式,以图片为表达形式的动漫成为人们的首选。而作为动漫从业人员,只有牢牢把握市场需求,围绕市场需求设计并营造环境氛围,才可以让设计贯穿市场的始终,让动漫成为市场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所有动漫直接产品及相关衍生产品都是服务于大众的;其次,为了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从业人员应该从消费心理角度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产品的参考依据,进行创作;另外,为了达到市场与动漫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双赢,我们应该在设计上多样化,衍生产业发展上多元化,开发与动漫相关的衍生产品,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把动漫与影视、游戏、食品、玩具等产业紧密地结合起来,迎合市场需求,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扩大产品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消费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4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

进入新纪元之后,全球动漫产业开始迅速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和美国,据调查显示,仅2004年一年时间,全球动漫及相关产业经济产值就达到5000亿美元,而中国在2004年动漫的总产值也达到了117亿人民币,2005年飙升到180亿,而且有很大的市场扩展空间,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商机,我国的动漫技术水平和创新思维却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正是我国动漫产业所面临的困境。在我国,约有三亿是14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这是最大的动漫产业消费群体,而我国动漫企业却无法好好地利用,纵观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动漫作品的原创能力不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动漫市场,主要被日美动漫所占据,纯国产动画只占据很小的份额,虽然2009年以后,我国的动漫产品产量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所产生的影响力却很小,我国目前的动漫制作公司,主要是承担外包业务,为国外动画片做加工。(2)前期投入资金过大。由于动漫产业是一个利润与风险共存的产业,所以很多投资者还是保持着观望的态度。例如一部时长20分钟左右的动画,需要投入100万左右,以此类推,一部动画的制作成本最少也要上千万,资金问题也就成为限制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步伐的枷锁。(3)赢利模式不够成熟。我国动漫产业链条赢利模式尚不成熟,主要表现在只注重对于动画播放的成本回收,忽略了相关衍生产业的利益价值,例如前几年非常火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创作初期就对外出售了版权,因此所产生的其他产品回报,都与原著毫无关系,这是动画公司的损失,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动漫赢利模式的不健全。(4)动漫衍生产品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由于我国动漫所衍生的动漫产品缺乏产品设计专利的保护,所以长期以来,在盗版产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盗版产品泛滥导致了市场一片混乱,对正版产品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5推动中国动漫产业经济发展策略

由于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动画产业发展停滞不前,所以产生了很多不利于国产动漫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了改变当前的现状,首先,动漫产业应该坚持创新,坚持走民族化道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作为从业人员,应该将这些作为创作的参考依据,以创新民主文化为出发点,深度挖掘中国文化内涵的本质,使得民族题材资源符合大众的口味;其次,应该增加品牌意识。动漫企业品牌运行模式是动漫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唯有加强品牌的监控和管理,才能走出困境,我国动漫产业后续延伸开发做得不是很好,应借鉴日美等国家的动漫产业发展经验,使原创能力和产业开发形成相互推动、互为因果的良性产业循环;再者,增强产品的营销意识,不单纯关注于动画片制作,应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市场环境,不局限于传统的先打造动漫形象再推广动漫产品的思维模式,可以为产品量身订做,创作好的动画作品,为产品做推广宣传;最后,政府应该对国产动漫给予支持,在政策上适当地放宽,在财力上提供帮助,为加快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篇(3)

(二)发展指标

(1)增加值10.6亿元,增长30.9%;(2)工商税收5500万元,增长25%;(3)增量投进5亿元以上;(4)引进外资150万美元,自营进出口500万美元;(5)新增纳税超百万企业4个,超50万元企业8个;(6)新增定报企业不少于10家;(7)新产品开发20只以上,通过省市级鉴定10只;创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3家;申报省以上科技专项10项;申报国家专利50项;(8)创省名牌产品1个,市名牌2个。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加大特色镇建设力度,壮大产业经济规模。一重抓鞋机企业发展,形成市级产业集群,培大育强龙头企业。二注重石油机械提质增效,做大石油机械市场。三引导纺织企业发展,扩大纺织能力。四做大磨料磨具企业,提升磨料磨具品牌。五发展冶金铸造行业,扩充冶金铸造企业队伍。六促进其他行业发展,达到产业兴镇的要求。明年争取税收百万元以上企业8家,50万元以上企业20家。

2、着力构建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服务质量。镇三套班子领导、机关干部全部联系到企业,每人结合一个重点企业,实行挂钩帮扶,落实包保责任,为企业提供信息,解决突出题目,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落实服务措施,为企业用地、供电、信贷提供优质服务。明年目标:一园一区配套设施到位,启动质检中心,加强鞋机商会的气力,建立一个集群金融服务平台,鞋机集群成立一个金融担保机构,为中小会员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环境优美乡镇争取通过省级验收。

3、重抓招商引资,注重外向开发。首先大力推介我镇产业产业基础上风和政策上风,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团体和民间资本投资,加速产业集聚和发展壮大,尤其以新规划的一区、二区为平台,力争完成引资10亿元,亿元项目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主要做法:一是围绕产业链招商。针对我镇产业企业的特点,产品结构情况,既注重上游产品的招商,也注重下游产品的招商。二是强化专业队伍招商。明确专人长年招商,落实招商指标,严格考核制度。三是强化重点区域招商。围绕接轨大上海,融进长三角,就地招商。四是借助客商引商。加大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力度,利用产品特点招商。五是激励全员招商,大打招商人民战争。实现高出发点投进,高技术合作的路子。其次注重外向开发,力争外向型经济新突破。以鞋机展览会为契机,实施外向新突破。2008年力争协议注册资金300万美元,完成外资到帐150万美元,自营进出口500万美元,劳务输出150人。

篇(4)

(二)机遇国家及河北省重视沿海经济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规划,“十一五”期间,链接秦皇岛港、京唐港区、曹妃甸港区、天津港区以及黄骅港的沿海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并组成河北港口集团,全面统筹河北港口资源。2011年河北省“十二五”规划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将成为未来几年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为秦皇岛港口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秦皇岛地处环渤海经济圈,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秦皇岛港口经济发展平台进一步拓宽。

(三)挑战当下国内外经济进入调整期,国际集装箱运输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将进入5%-10%的增幅,因此以需求推动港口发展的模式将要转变,港口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要求;与周边港口,唐山港曹妃甸港区、黄骅港等发展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产业发展重点大都集中于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业等方面,竞争激烈。

二、秦皇岛临港产业经济发展策略

(一)以秦皇岛港为依托,加快发展临港经济首先,利用优势,拓展港口功能应在保持秦皇岛港能源大港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铁路交通、公路交通这三个优势,拓展港口功能。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加强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展集装箱运输及国际多式联运,带动有关综合物流服务的共同发展。其次,要加快临港产业经济发展秦皇岛应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加快沿海产业开发,形成产业集群,包括信息服务业和高技术的开发,金融服务业中的证券、保险、银行和信用投资,还包括仓储加工、物流、教育、卫生等。将上述一系列产业集群在临港经济区形成一个良好的规划,发挥其整体效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第三,统筹港口腹地,服务“东出西联”战略要加强港口的建设,开展临港经济离不开经济腹地,秦皇岛港的经济腹地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市自治区,主要货种有煤炭、石油、粮食、化肥、矿石等,因此,秦皇岛应拓展港口腹地,促进港口进机关建设,与周边港口联盟,充分利用河北省港口群和沿海综合物流体系,为华北、西北等地区提供便利的海洋运输,提高经济腹地的开放水平,同时加强与京津、陕西、山西、内蒙古、鲁豫的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港城联动,服务“东出西联”口号。

(二)构建新型临港工业产业集群一是以北部工业区和东部工业区为依托,建设以石油化工、玻璃建材、粮油食品、机械制造、服装加工为主的现代化临港加工基地。北部工业区重点发展玻璃原片生产及深加工业,培育壮大优势突出的轻型工业集群;东部工业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重大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实力雄厚的重化工业集群,打造我省临海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二是以西部高校及其产业园区为依托,建设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软件开发、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着力打造西港IT科技园和北部工业区高科技园。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现代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培育海洋经济。

篇(5)

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要较为深刻地了解中国的体育产业,就必须从概念分析开始,将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进行区别。体育事业是国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为了增强国民体质而开展的一种公益性体育事业。国家对公益性的体育事业相关单位采取免税政策,具体的公益活动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形式。体育产业是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综合,由此可见,体育产业由两部分组合,分别是体育产品和体育经济部门。体育产品包括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体育经济部门包括以体育为主体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体育产业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润,兼顾社会效益,具体的运营方式是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由此可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赢利为目的。既然体育产业以赢利为目的,体育产业这个概念的结构就应该进行调整,由“体育产业=体育+产业”转变为“体育产业=产业+体育”。体育产业应该遵循市场规律,用市场的方式解决产业的问题,用市场的思路指导产业的发展。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尝试体育产业化,用市场经济刺激体育市场蓬勃发展。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效果已经达到预期,可是从横向进行比较,我国的体育产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与我国的国情、市场的发育程度、从业人员的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具体来看,我国的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

体育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是客观的现象,不能凭借主观意识随意地放大或缩小,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客观的思维发现规律,用科学的手段解决问题。当前,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具体问题主要包含六个部分。

(一)政府投入不足,区域差异过大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由东到西逐步递减,导致体育发展水平受到影响。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东部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也高于中西部,对体育产业的需求理所当然强于中西部,企业便将主要财力和物力投入到需求旺盛的区域,于是东部集中了中国最优质的体育产业项目,体育产业主要的利润增长点依靠于东部城市。中西部与东部相比,差距显而易见。政府对于这种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只能一方面用政策和宏观调控的手段继续扶持东部体育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企业入驻中西部城市,同时依靠财政拨款支持中西部体育产业发展。但中西部经济力量薄弱,市场需求低于东部城市,仅仅依靠优惠的政策很难吸引优秀的企业进驻中西部市场;政府财政支持有限,并不能无限制对中西部提供源源不断的财物支持,结果依然是中西部体育产业区域差距明显。

(二)器材设施落后,品牌成熟度较低

在我国,体育器械投入比例远低于国外平均水平。我国体育器材制造水准低于进口器械,原因就在于工业化制作水平不高,缺乏核心技术,未能形成创新思维,只是一味采取低成本的复制和模仿,追求薄利多销,短期赢利的效果。正是由于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品牌缺乏创新,成熟度较低。拿安踏和耐克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穿着安踏运动鞋,人们只会想到这是国产鞋时,只是满足了一双鞋的基本用途;当我们穿着耐克鞋,人们就会想到这是进口品牌,穿的是品位、是时尚。这就是国产品牌和国外品牌的差距。由于我们缺乏创新,未能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所以落后于国外品牌。

(三)体育运动场所数量不足,科研投入不够

我们很难在身边看到足球场、网球场,即便看到也不能进入锻炼,因为一般情况下它们都是关门的;如果开门,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收费娱乐。正是由于这些运动场所的严重不足,导致我国体育的运动水平在该项目落后于其他国家,中国足球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比起运动场所数量不足,更为可怕的是科研投入不够。这会导致研究者缺乏研究条件,没有研究也就没有创新,于是体育产业发展就很难进入高层次的创新驱动模式,只能停留在水平较低的密集型发展阶段。

(四)人才储备不足,缺乏市场运营理念

当前我国的体育人才大多专业能力优秀,并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可以让先进的锻炼或运动方法得到有效的推广,但普遍缺乏经营理念,没有用市场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这就让体育产业无法全方面与市场接轨,发展受到限制。

三、体育产业创新经验分析

尽管当前我们的体育产业面临诸多问题,但这是发展阶段出现的必然产物,只要发现矛盾中的客观规律,了解并掌握了它,就会制订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所有的问题将会相应瓦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融入一个关键性的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产业获得永久生命力的灵丹妙药,所以我们要想让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自觉形成创新思维,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创新经验,让经验模式化得以推广,达到最终的发展目标。

(一)企业运用市场的方式勇敢创新

市场经济的载体是市场,要想在市场中得到发展就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在市场规律的运作下充分发挥创新的魅力。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体育用品业产生两大巨头———耐克和锐步。1980年,耐克以2.69亿美元的销售额超过阿迪跃居全美运动用品排行榜第一名。市场竞争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当耐克沉浸在于全美第一的欣喜之中时,1986年,锐步逆袭,超越耐克成为全美第一。锐步用了6年的时间超越耐克,而耐克在超越之后,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再次超越锐步,原因在于创新。耐克在被锐步超越之后,并没有与锐步展开营销大战,而将精力放在了产品的研发之上。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研发出了“乔丹气垫系列”,新颖的造型和气垫实用的运动减震功能让耐克再一次成为赢家,一举击败了锐步,再次登上了全美第一的宝座。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耐克始终在用市场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市场的框架下,调查消费群体寻找消费刺激点,自主研发新产品,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政府的“有形手变无形手”创新

由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较长,宏观调控的观念始终深入人心,政府很难将“有形手变成无形手”,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实践证明,宏观调控的痕迹越明显,产业摆脱困境的周期越长,因为宏观调控只能解决短期的、表面的矛盾,无法干预到长远的、深层次的矛盾内部。所以,政府应该转变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由频繁调控改为适时调控,将体育产业发展的决定权交给“产业”自己,让市场来作出相应的决定。

(三)体育人才“经理化”的创新

我们拥有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并且专业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这在奥运会的金牌榜得以体现。可是我们却缺乏那些能用体育产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经营类人才。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培养“体育产业经理人”。应该在高校开设相应科目,在“体育产业经理人”学习过程中,国家定期组织他们中的优秀者去国外体育用品或服务公司参观学习,接触国外的先进理念,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让他们始终与世界先进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

(四)建设多元化市场体系

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体育和它的相关范围,而应该进一步扩大,将社会中其他行业融入到体育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上。我们应该紧紧围绕体育消费升级这个根本目标,让教育市场、媒体市场、文化市场、证券市场、人才市场等,与体育市场形成开放式的链接,让更多的市场资源进入体育市场,推动体育市场多层次、多元化发展。5.鼓励民间资本注入,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政府出台激励措施,引导民间资本流入体育产业,允许有实力的公司体育用品和服务公司上市,让股份为有实力的企业注入新鲜血液。特别要重视竞赛体育中的联赛制度,充分挖掘联赛和联赛球队对消费市场的吸引力。用英超足球俱乐部红魔曼联举例。2009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全球最富有的足球俱乐部,曼联以18.7亿美元的球队价值、1.6亿元的运营利润高居榜首。曼联作为一个媒介,可以说激活了整个产业的利润链条。对球迷来说,曼联是精神的归属,他们愿意购买一切关于曼联的周边产品,不会因为门票过高而漏掉任何一场有关曼联的比赛;对媒体来说,曼联是经典的话题,是吸引受众的磁铁,是发行量或者点击率的保证;对赞助商来说,曼联是营销的利器,是品牌成长的助推器;对球员来说,曼联是充满财富诱惑的圣地;最后对曼联的老板来说,球队是赚钱的法宝,是世界的品牌。曼联,作为英超中的一支足球俱乐部,却调动了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对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虽然我们的体育产业还不成熟,比起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比起那些已经成熟的国家拥有更多的机会和不确定性。只要我们在体育产业发展的路上,坚持创新,用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引擎,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将成为世界体育产业组织中的核心力量。

作者:刘锦飞 单位:榆林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S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240-02

近10年来, 我国肉牛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已成为国民经济又一新的朝阳产业。2014年, 我国牛肉产量和消费量均是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国。当然,这也不能全然说明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并且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之所以这么说,是从当前肉牛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来看,确定肉牛产业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或多或少都会限制、影响肉牛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所以,认真剖析肉牛产业发展及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很是必要。

1 肉牛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通过对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定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

1.1 国内牛源不足,导致产业萎缩

据统计,2008年至2012年,我国母牛存栏量从3300万头减至2300万头,四年间大幅减少1000万头。能繁母牛存栏量的大幅下滑带来了2008年至今国内肉牛存栏量从8900万头减少至6000万头的后果。这充分说明了肉牛产业出现大幅萎缩的现象。而对近些年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肉牛价格始终保持高位,让很多肉牛养殖散户对肉牛养殖还是抱有希望的。当然,也正是因为肉牛价值居高不下,才使得很多养殖户需要承担较大的养殖风险,这使得很多养殖户对肉牛养殖是否进行,是否扩大养殖规模存在质疑。此种情况的存在,在一定成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1]。

1.2 进口牛肉冲击国内市场

其实,造成我国肉牛产业未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另一大影响因素就是进口牛肉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从2010年开始,由于国内需求急剧增加、肉牛存栏量下降,我国每年牛肉供应和消费之间约有240万吨的缺口,导致国产牛肉价格的不断上涨。此种情况下,外国看到了国内的商机,积极向国内进口肉牛,随着进口肉牛的不断冲向市场,逐渐的占领了我国的肉牛市场,这使得我国肉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比较困难。

1.3 肉牛养殖业面临结构转型

回顾分析近些年我国肉牛养殖实际情况,不难发现肉牛养殖风险较高,因为在肉牛养殖的过程中肉牛容易患有疾病,致使肉牛生L不佳或者死亡,如此将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相应的很多肉牛养殖户放弃了肉牛养殖。但肉牛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也让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为了良好的进行肉牛养殖,许多育肥专业场户提高能繁母牛存栏量,逐步转为自繁自育的养殖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肉牛养殖业面临结构转型。通过对肉牛产业养殖结构转型情况来看,这对于促进未来肉牛产业进一步发展还是非常有利的[2]。

2 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国民经济,还能改善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我国良好发展。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对肉牛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加以分析,以便提出最佳的肉牛产业经济发展方针,以便肉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及自身工作经验的总结,对肉牛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的说明,有如下叙述:

2.1 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诸多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肉牛产业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

2.2 牛肉质量安全事件

总体上来说,近些年我国肉牛产业经济方面还是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随着肉牛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牛乳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让广大消费者不安,对牛肉食用产生担忧。其实,造成牛肉质量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与肉牛品质不佳有关之外,诸多不法分子看到了牛肉生产与销售中的巨大利润,进而急功近利,采用不法手段来谋求利润,同时也降低牛肉质量,一次又一次的引发牛肉质量安全事件,如注水牛肉、有毒牛肉、僵尸牛肉等,严重的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相应的肉牛产业经济发展也备受击[3]。

2.3 基础母牛存栏量大幅下滑

正如上文肉牛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的一样,基础母牛存栏量大幅下滑,也给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经过深入的分析,确定基础母牛存栏量大幅下滑,主要是因为肉牛生产周期长,养殖人员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之养殖风险的不断扩大,使得养殖户对肉牛养殖存在诸多担忧,进而减少母牛存栏量。

2.4 肉牛产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经过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有下滑的趋势,如若不能加以控制和处理,势必会给整个肉牛产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良好的支持国民经济。针对此种情况,笔者的建议是: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力度。因为养殖户对肉牛养殖表现出诸多担忧无疑是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此种情况,我国应当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力度,支持广大养殖户进行肉牛养殖,如此可以扩大国内肉牛的养殖量,在努力推向市场,可以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完善产业链利益分配体制。制定健全的、完善的产业链利益分配体制,可以对肉牛养殖、生产、销售这一产业链利益分配的情况加以约束,同样可促进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4]。

结束语

基于本文一系列的分析,确定肉牛产业发展趋势表现为国内牛源不足,导致产业萎缩、进口牛肉冲击国内市场、肉牛养殖业面临结构转型,这充分说明了肉牛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均有,如若要想进一步发展肉牛产业,需要我国优化调整肉牛养殖现状。而通过对肉牛产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确定加大肉牛良种补贴力度、完善产业链利益分配体制等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肉牛产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昝林森,梅楚刚,王洪程等.我国肉牛产业经济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48-52.

[2] 喻闻,.肉牛供应链与肉牛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08,44(10):23-26.

篇(7)

低碳经济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趋势,它的能量消耗很低,对于环境起到的污染比较小,排放的气体量比较少,特别是要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利用新型的能源技术和规范性的能源利用机制来调整现代产业结构,以此降低在生活中消耗的能量,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控制。发展科学的、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以此来减少在温室中气体的排放量。促进自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林业经济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经济之一,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它的开采不当和林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为此要积极地对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除此之外,还要探讨如何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对于林业资源进行发展。

1低碳经济视角下发展林业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变暖情况下所提出的新型经济,它一方面是为了能够节能减排保护生态,另一方面是为了使资源的利用率有所提升,重视生态文明和林业的发展齐头并进,达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1]。在低碳经济视角中,林业经济占据着一席之地。在林业产业中树木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新鲜的氧气,并且对于空气起到净化作用。为此,想要更好地发展现代化林业,就要升级林业产业结构,使林业资源被合理分配,满足市场的需求。使林业能够均衡快速地发展,林业经济能够绿色发展,健康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2林业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新型的生活习惯,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想要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就要从林业的生态保护方面入手,解决单一的林业结构问题,对于自然环境进行改善,使林业能够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2.1单一的林业结构

虽然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比较大,但是林业的产业结构一直都比较的单一化,林业发展的水平也不是很高,限制了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我国一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于农业进行扶持,但是真正起到的效果并不高[2]。林业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容易出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森林生态环境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除此之外,我国的林业产区大部分都是国有制,对于林业资源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划。在进行林业工作时,很被动、不积极、没有进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林业经济不增反降。

2.2林业产业比较落后

由于我国林业产业比较落后,结构单一,环保意识较弱。通常开发的项目都是一些极为常见的旅游和养殖业,各个林场之间彼此进行争夺,你争我抢,使林业经济难以进行有效的发展[3]。除此之外,林业经济的产业结构,还缺少专业人员进行指引。林业经营仍然实施着过去比较传统、粗放的经营模式。经营的目标比较短,没有对目标进行管理,长期的经营。大部分的林业工作人员每天只进行着日常琐事工作,没有在林业建设上进行任何管理理念的创新。并且,林业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工作人员甚至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很难提升林业的整体经济。

3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推动林业经济增长的策略

3.1对于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

想要建设出一个绿色的、和谐的生态环境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就必须要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林业产业结构规范化[4],以此来推动林业低碳经济发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借助政府进行扶持,来创新林区的发展建设。使人们产生一种责任意识,能够自觉地去保护林区的生态。并且建设合理的调整机构,增强林区的生产力,以此来提高林区进行经济发展的水平。第二,注意市场方面的需求,建立专项市场来对林业进行开发,将林业的生产经营和销售捆绑一体化进行。在调整林区的产业结构时,一定要考虑关于市场经营方面的问题,确保林业的市场管理能够规范,并且将林业面临的市场进行扩宽。在林业结构合理化的前提上来推动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将经营发展模式变得科学。将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利用科技来进行改良完善,使林业的生产能够更加的科学化,促进林业经济从传统林业经济转型到林业现代化经济。使林业能够更加快速地发展,充分发挥出科技的作用,利用科技来对生产力进行提高。在林业的生产过程中不仅更加的节能减排,还对于丰产栽培进行了推广,加强了对于林果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技术应用。使林业能够更加科学的发展,提高进行林业管理的技术水平,推动林业的经济发展。

3.2培养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

想要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发展林业经济,就必须要有专门的林业人才来从事林业工作。为此要吸引林业人才,培养出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来投身于林业的发展之中,使林业能够稳中有进地发展[5]。除此之外,各林区应该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不断地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通过学习发展自身,紧跟时代的潮流。并且要设立专门的奖惩机构,以此来增加工作人员学习林业技能的积极性。使林业工作人员能够长久地在林业岗位发展,推动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3.3将林业产业结构的经营方式变得更加的多样化和规模化

篇(8)

1 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1.1 矿产资源基本概念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我国80%以上的能源及工业原材料来自矿产资源,其总量位居世界第三,而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属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矿产资源(水资源除外)其储藏量是有限的,供给量也是有限的,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随着不断开发利用而不断锐减,它具有可耗竭性。“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对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会使某种矿产资源的储量逐渐趋于零。换言之,当该种矿产丰度不断降低,开发成本不断上升,以致需求数量趋于零时,就达到了耗竭状态”。

1.2 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 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哈罗德·霍特林(Harold Hotelling)于1931年提出了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认为矿产资源的耗竭是一个矿产连续不断消耗的动态过程。从内涵上来看,矿产资源的耗竭既具有数量上的相对性,又具有质量上的绝对性。

数量上的相对性,是指随着矿产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增加,某些矿产资源基础会逐渐削弱、退化,甚至最终耗竭。但为了实现矿产资源在功能上达到可持续开采利用,许多国家都一直致力于新的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确保在某种矿产资源耗竭之前,可以寻找到新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可替代资源。因此,当前矿产资源的数量只是相对性的减少。

质量上的绝对性,是指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过度、过速的开采和消耗,矿产资源的质量逐渐恶化。长期以来,由于受生产能力的限制和服前利益的驱使,许多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采取粗放型的利用方式,“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总是首先选择埋藏浅、品质好的易采矿开发利用,而又常常乱挖滥采,从而造成矿产资源的大规模消耗和严重浪费,最终导致矿产资源总体质量的下降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矿产资源耗竭的这些特征,使得它在服务社会时必然带来可利用价值的损失。

2 矿产资源危机的表现

2.1 不合理开采问题突出 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和盲目超强度的开采消耗,矿产资源将会逐渐耗竭,这也就意味着可供给后代人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越来越少。矿产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中的短期行为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①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利用率普遍偏低、浪费严重、消耗剧增、存量锐减。煤矿只有23%,铁矿只有45.4%,十大有色金属矿分别只有23%-72%。在综合利用方面,采矿回收率只有30%-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在1953-1986年的33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6.8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期能源消耗增长14.1倍,生铁消耗增长23.4倍,4种有色金属消耗增长35倍,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矿产资源的巨大消耗之上的。②资源不合理及无序开发带来环境污染严重。污染、浪费、高能耗引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可持续发展观来看,矿产资源的耗竭性必然涉及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配置的公平问题。所以,当代人在享用矿产资源所提供的服务时,有义务和责任因超额消耗矿产资源而向后代人的价值损失付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每一代人都需要且有权使用这些资源。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需要而大量使用和消耗矿产资源,把本应该留存给后代人使用的矿产资源提前支用,这将严重影响了后代人的发展和福利水平,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2.2 矿产产权管理、产权转让的混乱、不健全 ①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矿产资源法》规定:境内所有矿产资源均为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主权,地表或地下的矿产资源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矿产资源所有权、经营权(或矿业权包括探矿权、采矿权)、行政权三者混淆,以行政权、经营权代替所有权管理,国家所有权受到条块的多元分割,国家作为矿产资源资产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产权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缺乏协调,造成了权益纠纷迭起。②矿产资源资产产权转让的市场机制不健全是由矿产资源资产产权不明确、资源无偿使用制度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在存在矿产资源资产产权市场的情况下,要根据谁能提供更多的租金,也即谁能更有效地使用矿产资源这一经济学的效用原则来决定矿产资源的使用权。在不存在矿产资源产权转让市场的条件下,使用矿产资源的效用原则难以体现,一来由于现行的矿产资源产权关系缺乏灵活的产权转让方式,导致谁占用矿产资源谁就垄断资源的使用权状况,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来各种隐形的、变相的、非法矿业权交易和转让普遍存在,致使国家的大量矿产资源资产流失,流入企业或个人的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统一制定矿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2.3 现有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不合理 现有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不合理包括:①现有的资源税计征依据不合理。②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的征收,没有反映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回收水平、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等。 。

2.4 缺少统一合理的资产价格体系 没有建立健全合理的矿产资源资产价格体系,矿产资源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不同计价方法其资源价值不同,有的资源价值包含矿产资源原始价值、普查勘探费用和合理利润;有的只包括普查勘探费用、合理利润。尽管矿产资源评估价值不完全等同于其交易价格,但它是资产交易价格最重要的基础,众多的计价方法导致了矿权转让时,定价混乱,普遍出现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现象,造成了国有资源资产的大量流失。

3 矿产资源产业经济发展的出路思考

3.1 重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培育与建立 随着工业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出现了资源短缺和大规模浪费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矿业与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近些年,世界各国都纷纷致力于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中。所谓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是指对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生态资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矿业城市的发展机会受限制而给予一定的补偿,用于对所造成损失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当代人在享用矿产资源所提供的服务时,有义务和责任因超额消耗矿产资源而向后代人的价值损失付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每一代人都需要且有权使用这些资源。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需要而大量使用和消耗矿产资源,把本应该留存给后代人使用的矿产资源提前支用,这将严重影响了后代人的发展和福利水平,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实行矿产资源耗竭补偿费的实质是因当代人的不合理开采而对后代人造成损失的价值补偿。

3.2 规制和理顺产权管理关系及规范产权市场 在目前的多级政权体制和所有制结构下,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只能是国家,应该按照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矿产资源,各种经济主体有偿取得矿产资源的经营权。所有权和产权不是一回事,所有权强调的是法律规定的所属关系,而产权是法律规定的经济利益主体获得经济效益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中产权必须明确定义,并且专属。“多重产权”使所有权产生不确定性,从而挫伤产权主体对资源投资的积极性,或诱发过度开采和短期行为,或引起法律纠纷。只有产权明晰并给予保护,禁止他人非法侵占,市场交易行为才具有可靠的基础。因此国家应该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将矿产资源的管理纳入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使矿产资源资产真正成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实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补偿机制的力度,维护国家所有权,保障企业的产权安全。另外,需要积极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

3.3 积极改革现行的矿业税费制度 ①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合并为权利金。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都是从量计征,本质都体现了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都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利益实现形式,所以应将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合并,实行国际通用的权利金,不仅解决了目前对资源税的争论,也保证了国家从矿产开采中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维护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②修改矿山企业增值税的税项计算,解决增值税负担过重问题。在有关文件中将“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物质和能量的产业”定义为第一产业,世界各主要矿产国都普遍将矿业划为第一产业,也要把矿业回归到第一产业,同时根据第一产业的特点,对现行的增值税税率进行调整,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将矿山企业交纳的权利金、基本建设投资和固定资产折旧费加入矿山企业成本核算,降低增值税税基,彻底减轻矿山企业的负担。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矿业投资者的积极性,而且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大科技投入。

篇(9)

中图分类号:F3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1-0107-06

揭示并研究农业生产中投入产出之间的相关关系,揭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对于制定新时期(2007―2020年)的农业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学者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时多采用生产函数法。较为重要的研究有朱希刚等较早地定量研究了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他通过计量经济分析得出了中国在各个五年计划时期(“一五”至“九五”)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分别为:19.92%、负值、2.29%、16.36%、26.28%、34.84%、27.66%、34.28%和45.16%。[1]林毅夫等则认为制度因素和技术进步因素同等重要,在他的分析模型中,将土地、劳动、资本、化学肥料作为农业常规投入变量,同时建立其他6个非农业常规投入变量(转变为家庭责任制(HRS)的生产队百分比,市场价格与制造品投入价格的相对价格指数(MP),超购价格与制造品投入价格的相对价格指数(GP),非谷物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NGCA),复种指数(MCI),时间趋势(T))用以估计农业制度变迁、价格调整、市场改革和技术变迁的影响。通过计量经济分析,得出制度因素是1978―1984年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的结论。[2]刘艳等选取了农业机械总动力、受灾面积、耕地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林牧渔业劳动力5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耕地面积和农业化肥施用量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又以耕地面积即土地资源的影响最为显著,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劳动力的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起着阻碍作用,而以劳动力投入的影响较为明显,机械总动力影响较为微弱,其它因素对其影响不显著。[3]杨振宁等设计了8个变量,分为4组来分别代表自然资源、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技术进步这4个影响因素。通过对1985―2004年数据的分析,得出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劳动力质量和技术进步起主要作用。并由此提出建议,认为国家在制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政策时,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上。[4]陈卫平用非参数的Malmqusit指数法,研究了1990―2003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时序成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1990―2003年期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 59%,其中,农业技术进步指数年均增长5. 48% ,而农业效率变化指数反而年均下降2.78%。从各省区情况看,测算的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除云南、内蒙古、上海、贵州和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负增长外,其它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实现了正增长。[5]乔榛等在土地、劳动力、化肥和机械投入等因素外引入了制度因素变量,用实行的生产队占全国总生产队的比重、农业产品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比例、农业税与农业产出的比例关系、财政涉农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来代表制度变迁对中国农业增长的影响。通过对1978―2004年经济数据的计量分析,得出制度变迁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有着突出贡献,并提出建议,应该把农村经济制度创新作为实现农业持续增长的主要思路[6]。方鸣则认为影响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劳动投入、物质费用投入以及土地三个方面。在考虑劳动要素投入时,用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给劳动力人数加权,作为反映劳动要素投入的指标。通过对全国、东部及中西部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并非仅仅单纯依靠物质资本的投资,更应重视增加人力资本投资。[7]

应当指出,上述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分析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如林毅夫等认为制度因素和技术进步因素同等重要、乔榛等得出制度变迁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等等,都是符合实际的。但是,目前这些研究并没有得到定论,也没有公认的成果。并且,很多研究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所使用的生产函数法等方法也不够新颖,因而还需要在新的理论方法指导下进行新的开拓性研究。

一、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型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的分配理论认为,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劳动力、固定资本(固定资本存量及固定资产投资)、知识(包括人力资本存量以及科技新知识等)以及制度因素外,经济环境外部性(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外部性因素对农业经济的作用表现为自然生态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自然环境恢复、治理和污染防治的成本增加等环境压力成本,包括农村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社会因素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压力成本,还包括农产品与工业品的剪刀差,落后区域成熟人才向先进区域流动(由此造成落后区域的人力资本流失),落后区域远离市场中心地,以及先进区域与落后区域的政策环境的变化等等。[7]

(二)经济发展核算的分配理论模型

从分配角度来看,农业生产总值(增加值)可以分解为劳动报酬(广义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社会保障、相关税收等)、资本收益(广义的资本收益包括折旧、投资者分得的利润、利息、相关税收等)、用于提高扩大再生产及创新能力的“公积金”等。这可以表述为:

农业生产总值=劳动报酬+资本收益+用于提高创新能力的部分+其他 (1)

这里的“用于提高创新能力的部分”(cSD/K+dSH/L)类似于股份公司账户中的“公积金”,是独立于劳动报酬和资本收益之外的“剩余项”的主要部分,是提高创新能力(扩大再生产和新产品生产能力)的源泉。这样,把(1)写成定量形式就是:

在式(2)中,α、β、γ、δ、a、b、c、d是参数,他们由制度和环境外部性决定;aLαHβSγDδ代表劳动报酬,bK代表资本收益,cSD/K+dSH/L代表创新能力,u代表“其它剩余项”。

按照上述模型,可以通过求全微分的方法建立起经济发展模型,确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动力、人力资本、科技投入、固定资本存量、固定资产投资、制度因素及经济环境外部性的关系,从而把新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合理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从生产要素的观点看,固定资产存量K和固定资产投资D是两个固定资本要素,而人力资本H和科技新知识S是两个知识要素。

在式(3)中,y是Y(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率(经济增长率),k是K(固定资本存量)的变化率,d是D(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率,s是S(科技投入)的变化率。h是H(人力资本)的变化率,l是L(劳动力)的变化率,q是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经济环境外部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式(3)中的各参数α、β、γ、δ、a、b、c需要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确定,而制度创新贡献率的测算则需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方法。“环境外部性影响率”则是“去除各种因素后的剩余”,采用余值法来测算。[7]

(三)劳动报酬模型

以劳动力(就业人数、劳动小时)L乘以人力资本H(人均受教育年限乘以劳动力人数)的对数logHL,固定资产投资D乘以科技投入S再除以劳动力L后的对数logSD/L为自变量,以劳动报酬B的对数logB为因变量,对中国农业1978―2004年的数据(详见表1)对数化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便可以建立起劳动报酬函数模型(即模型2中右边的第一项)。

数据来源:增加值(当年价,亿元)、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当年价,亿元)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农业科研机构总经费(当年价,亿元)来自申红芳等“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6,6);人均受教育年限(年)来自张藕香“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地区差异的成因及对策”(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65 期) 2006 年第4 期),劳动报酬占增加值比例来自《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核算年鉴》;固定资本存量/农业增加值来自Jrg Scheibe的“THE CHINESE OUTPUT GAP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1978-2002”。

以产出Y减去劳动报酬B为因变量,以固定资本存量K、创新能力SD/K,知识SH/L为自变量,对中国农业1978―2004年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Y-B的函数模型(模型5),这一函数模型称为“剩余值模型”。这一模型通过了各种计量经济学检验,详见表5、表6和表7。

模型(6)中各变量的含义是:Y为农业产出(增加值);L为劳动力(就业人数、劳动小时);H为人力资本(人均受教育年限乘以劳动力人数);D为固定资产投资;K为固定资本存量;S为农业科技投入,结果见表8。

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分析与产业模式选择

表8是利用综合模型(6)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分析的结果。从表8可以看出,1978―2004年平均每年人力资本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31.5%,而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固定资本存量增长的贡献率都达到了2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11%,制度创新的贡献率为10%;劳动力增长的贡献率为6%,而环境外部性的影响率为-3.5%。

(一)常规投入因素对农业经济发展贡献的分析

将固定资本存量、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劳动力这三项因素看作影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常规投入因素。通过分析,劳动力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仅为6%,说明中国农业生产率逐步提高,农业已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开始转变。固定资本存量与投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总和为33%,说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依靠资本投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资本投入已有较大增长,但由于中国农业处于弱势现状,合理增加并有效利用资本投入依旧是实现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影响农业产业模式选择的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

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制度创新、人力资本以及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10%,31.5%和22%。而这三方面恰恰决定或者影响着中国农业产业的模式选择。这三者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高达64.5%。下面对这三个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并同时从这三方面分析农业产业模式选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1.制度创新中可持续发展观的地位

制度创新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10%,农业制度创新具体体现在农业体制改革,农产品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选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农业税费制度改革,农业政策、农业投入的调整等方面。其中,农业产业化选择方面,建立在循环经济理论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产业化)成为极其重要的部分,是农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选择的最佳模式,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选择。

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度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推动主要来自强制性制度变迁。在林毅夫等对1978―1984年中国的农业增长进行的分析中,认为代表制度变革的各变量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48.6%,其中仅农业体制由生产队转变为家庭责任制一项的贡献率就高达46.89%。但林毅夫等认为,家庭责任制转变所带来的经济一次突发性增长已于1984年左右释放完毕。

因此,我们认为1984年以后制度创新的贡献主要来自农产品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乡镇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等诱致性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从1985年底开始,以放开农产品价格和政府管制为标志的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开始进行。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开始逐步地建立与完善起来,并且随着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由数量的增长到提高质量和数量并重、由产加销相对松散到产加销有机结合并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双赢的利益共同体、由局部探索到全面推进,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到2004年,中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10万个,带动7 000多万农户,每户年均增收1 000多元。在市场化走到现在的时候,制度因素中最重要的起最关键作用的则是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循环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求发展农村经济要保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纯粹的经济效益提高转变为包括生态效益在内的农业综合效益提高,从单纯“量”的要求转变到以“质”为前提的量的增长。

2.承载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人力资本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通过美国农业发展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今后促进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不能只靠土地、劳动力数量、资本的增加,而是要靠人们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农产品流通改革的深化和农产品市场国际国内一体化的推进,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将同农民的知识、技术水平一起成为人力资本的组成要素。

通过我们的测算,人力资本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31.5%,可见人力资本因素对中国农村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人力资本是科技进步在农业中应用的载体,也就是说农业生产经营者是具有文化科技水平的人,因此,本文作者认为人力资本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的31.5%中,实际是包含了大量科技发展成果即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比较突出的表现为部分具有现代农业技术知识以及经营理念的生产者选择了体现农业高技术含量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获得了比以往化肥农业及传统农业运营条件下高出数倍的经济效益,同时极大保护农业耕地资源并突出实现了农业生态效益,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科技进步是生态农业产业化选择的必然

科技进步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增长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为21.9%。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研究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结果(21.9%)与朱希刚等的研究结果相比明显偏小。这是由于朱希刚等的研究采用余值法,认为除了物资、劳动力、土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外,其余的农业经济发展部分均由科技进步引起;而我们的研究综合考虑了劳动力、固定资本、投资、制度创新、人力资本、以及科技进步等多方面的因素,将劳动力、固定资本等常规增长因素以外的部分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

而有测算表明,在美国的农业产出增长率中,科技进步率所占的比率已达到81%左右,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的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就已达96%。经笔者文献研究,美国和以色列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之所以相对极高,正是因为他们早以采取了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运营模式,采取农业高科技支撑下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使农业摆脱了传统石油农业经营模式下的农业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的状况,不再需要以高化肥投入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得高产量(这种情况下,高产量并不一定代表高效益),这样既减少农业的投入又获得了高效益,并且保证了农业产品的安全。

三、结 论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中国农业高效、高质增长的必然选择。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保持固定资本存量、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劳动力这三项影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常规投入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中国要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增长,其关键因素就是必须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而其采取的具体途径就是加快推行生态化农业并实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中国农业高效、高质增长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朱希刚.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刘艳,陈顺长,陈彦.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界(下半月),2006,(10).

[4] 杨振宁,朱镇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典型相关模型的计量分析[J].统计教育,2006,(10).

[5] 乔榛,焦方义,李楠.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7).

[6] 方鸣.影响中国农业产出绩效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8).

[7] 姜照华.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分配理论――对十五个国家的测算[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9).

[8] 马建平,孟燕红.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后的农业安全与发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1).

[9] Wen, G. Z. 1993.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hange in China's Farming Sector:1952-1989[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3)1-41.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35-03

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在已发现的一百余种矿物中,煤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一次能源消费中有70%~75%来源于煤炭,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由于当前中国原油的进口依存度仍然逐渐提高,而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而廉价,所以煤炭产业具有明显成本优势。同时我们看到,多年来我国过度依赖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源 “一煤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以粗加工为主的传统煤炭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都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面对我国脆弱的生态环境,传统的煤炭产业发展更是积累了不少问题。由于受到发展基础、区域分工、经济结构、地域特点等因素制约,我国非资源型产业、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壮大还需时日。而煤炭产业作为我国优势产业,如果能够实现全面升级转型,则是我国当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最务实的举措。因此,转变传统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推行绿色采矿,发展煤炭资源的深加工,打造高效益、高技术、高附加值、长产业链的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新型煤炭产业经济新模式,是我国能源发展最现实的选择和最有效的途径。

一、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一)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煤炭产业中,煤炭资源利用以直接燃烧的粗加工和传统煤化工为主,能源转化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环境污染较大。转变煤化工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煤炭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装备体系,为后石油时代做好战略技术储备,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需要;推进绿色采矿,适度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的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将单纯煤转变为提供油气等高效能源,是应对国外油气资源控制和平抑国际油气价格的重要反制措施。

(二)是优化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经济中心在东部,能源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资源加工逆向分布、流动,造成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规模跨地区转移,给交通运输形成了巨大压力,增加了经济运行成本,同时,也使得我国煤电运输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煤炭深加工,提高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水平,可以有效推动能源资源类项目向能源富集地区转移,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

(三)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重大举措

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可以显著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首先,能够实现大幅度深加工增值。初步估算,煤制甲醇可增值约4倍,煤制油可增值8—12倍。其次,可以提高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目前,我国已查明的铝土资源储量不足30亿吨,按目前开采规模,保障年限不足20年。如果将我国高铝煤田产生的高铝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可弥补铝土矿资源总储量的不足。同时,其副产品活性硅酸钙用于造纸行业可替代碳酸钙,可减少纸浆,极大降低造纸成本。再次,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减少能源损失。就地加工将直接降低运输成本。

(四)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对于我国长期依赖煤炭资源的产业结构,积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要全面推进产业多元和升级,受到发展基础、区域特点等多因素制约,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因此,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模式则是资源型国家转型的有效途径。煤炭深加工产业将多种单项技术进行耦合、集成,可以实现煤炭的多级利用、多联产,与钢铁、有色金属、稀土、盐碱化工、多晶硅等特色产业融合,构建资源能源资金技术密集、高技术、高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促进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可以带动资源型地区相关产业的就业乘数效应,实现富民强国。

二、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方面

(一)发展煤矿绿色开采技术

针对我国对煤炭资源的粗暴式开采,2003年钱鸣高院士提出了“绿色开采”的理念,为煤炭行业开采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开采理念是在科学采矿三原则(安全、环保和经济)的指导下提出的,强调在现有采煤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采矿科学技术,从广义资源的角度上认识和对待煤、瓦斯和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其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以期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绿色开采的主要技术是基于关键层理论[2]。关键层理论认为,把保证覆岩关键层不破断失稳作为建筑物下采煤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了保证建筑物下采煤的经济效益,又可确保建筑物不受损害,关键在于能依据覆岩结构与关键层特征来确定合理的减沉开采技术和参数,掌握离层与破断特征参数,是注浆减沉技术应用、钻孔布置与注浆工艺设计的基础[3]。目前,绿色采矿技术主要有煤与瓦斯共采技术、超高水充填技术、煤炭地下气化等绿色开采技术。煤矿绿色开采是我国煤矿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和谐矿区建设的重要指导,主要技术的发展将为煤炭开采中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环保提供重要保障,可见从技术上以关键层理论为基础,推进绿色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多联产,完善煤炭资源循环利用

多联产是指将各种不同煤化工技术优化结合使用,发挥各个技术的优势和多联产后的技术整体优势,从而获得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和洁净的二次能源的煤化工技术[4]。随着技术的发展,多联产可以实现煤炭资源价值的多方面利用和煤化工项目的资源优化配置。

1.对高铝煤炭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将用于发电后产生的粉煤灰中的氧化铝进行开发利用,是极具开发价值的非铝土矿资源。目前,我国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已经采用多种方法提取氧化铝,成效明显,如大唐公司的预脱硅—石灰石烧结法、神华集团酸法中试生产线、华电集团的硫酸氨法等,都为大规模开发利用高铝粉煤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发改委也下发了《关于加强高铝粉煤灰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统筹配置资源、定向供应、集中燃烧,以及煤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铝后加工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投资规模大,生产成本高,因此,国家应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将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产品列入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给予税收减免政策及资金扶持。

2.煤矸石、煤泥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煤炭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低热值的煤矸石和煤泥,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加快低热值煤发电装置建设,是提高煤矸石和煤泥利用率、减少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国家应该推出支持煤矸石和煤泥等低热值煤电开发的的相关倾斜政策,核准建设一批煤矸石和煤泥发电项目。开发利用高铝粉煤灰、煤矸石、煤泥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还可以缓解我国铝土矿等资源短缺的矛盾。

(三)推进煤炭深加工示范基地,发展煤炭产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在将经济活动纳入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还要遵循生态规律,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也成为生态经济[5],是先进煤化工技术的商业化示范。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是人们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构建煤炭产业循环经济,促使煤炭行业逐步走上速度与效益并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需要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而同时又能做到减少资源消耗,并削减废弃物的产生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协调和统一。

首先,应该加快煤炭深加工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完善煤电基地项目建设,将国家规划的具备条件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基地建设有限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统筹,为其提供支持。这样,既有利于扩大煤化工深加工规模,实现效率效益双赢,同时又利于产、学、研相结合,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产业技术,更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拉动区域性经济的发展。

其次,应该完善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平台,牵线搭桥,将掌握技术的科研部门与需要技术的煤化工企业联系起来。可以采取企业提供科研经费、实验场地、研究所提供技术的模式,使社会的技术潜力真正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此外,还可以参考国内外先进的成功经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煤化工产品市场需求,整合优化配置地区资源,鼓励煤矿企业和国家煤化工项目实现联营。这样,可以发展集约化产业,加大煤炭深加工和转化力度。

(四)发展生态经济,加大矿区环境整治

煤炭资源开发由于地下采掘,容易引起地面塌陷、水土流失、沙漠化、采煤废水排放以及煤矸石露天堆放污染等环境问题。我国煤炭开采目前主要采用的冒落法等管理采空区顶板,易造成地面沉降和陷落,因而引发村镇、铁路、桥梁和地面管线设施的破坏。因此,矿区的环境整治至关重要,当前的重点不仅要对使用中的矿井进行整治,从源头上减少环境的污染,而且要做好匪气矿井的无污染处理和再利用工作,对恢复的土地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三、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完善

(一)差别化的节能减排政策

煤炭深加工产业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相对较高,支持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给予差别化的节能减排政策。一是给予差别化的能量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国家在分配能源消耗总量指标时,应重点考虑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于一些以能源重化工产业结构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在指标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二是合理确定能源输出地的能耗和排放指标。目前,我国在统计时往往将能源外送地区外送能源产生的能耗和排放都计入当地指标中,而未计入能源使用地区,容易加剧两极分化,建议合理分配能源输出地和使用地能耗和排放指标。三是扣除原料煤和洁净能源消耗。目前,我国除煤制油项目将原料煤口除外,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煤化工企业的原料煤消耗均纳入能源消耗统计范围,这部分消耗实质上是一种物理形态的转化,并没有增加能源消耗,应当从能源消耗总量中扣减,另外,风电、太阳能发电等用量也应该单独统计并从改区域能量总量考核指标中扣减。

(二)完善煤炭资源领域收费基金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每开采1万吨煤炭塌陷农田0.2公顷,每开采1吨煤排放2吨污水。由于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能源输出地区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能源输出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2006年,国家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在全省范围内开征了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建议国家在其他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煤炭资源税改革试点,把煤炭价格调节基金调整为煤炭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基金,按不同的煤种品质收取费用,主要用于保障和改革民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和解决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等问题。

(三)建立煤炭能源开发中央属企业与地方利益分享机制

央属能源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部分能源大省,央属企业煤炭产量占地方煤炭产量的40%—50%,但由于总部结算等原因,导致央属企业在煤炭能源利益留在地方的收益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地方对资源环境治理、保障矿产资源区人民生活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能力。因此,应该建立合理的中央企业和地方利益分享机制,可以通过采取中央投资和与地方资本合资的形式,根据各自在资源产权中所占比例入股,分享资源开发红利,所得税的缴纳逐步过渡到资源地为主。同时,可以探索将央属企业的地方分支机构变更为独立法人,平衡国家税务和地方税务的税收比例,一方面增加地方的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加强资源保护和矿区人民生活改善的投资。

(四)创建有利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

受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产权不清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产业经济的自身发展,因此,应当在保护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前提下,依法建立有利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明确国有煤矿的所有权,实现科学监管;更要建立矿业权的招标、转让制度,使资源效用得到最大发挥;立法机关也应加强健全完善煤炭产业相关保障法律法规,真正为煤炭产业经济的新发展模式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刘运涛.试论煤矿绿色开采技术[J].中国对外贸易,2011,(20):437.

[2] 钱鸣高.绿色开采的概念和技术体系[J].煤炭科技,2003,(4):1-3.

[3] 张锦山.煤矿绿色开采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12):244.

[4] 周小野.我国煤化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1,(29):63.

[5] 张圣伟.探析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之道-循环经济[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14.

Thinking of the new development model of changing the coal industry economy

HOU Rui-fang

(Research center, state bureau of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Beijing 100013,China)

Abstract:China is energy consuming Nations, "coal-rich lean less gas" is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resources in China. At present, China's coal resources in traditional direct combustion and coal chemical industry,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level is very low, and larg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too dependent on energy of coal industr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ulting in coal industry of primary, heavy, flattened issues outstanding. Thus, realization of green mi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coal processing, raising the level of in-place conversion of coal resources and coal industry's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n a series of changes, change has becom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ountries the most realistic and effective choice.

篇(11)

(一)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煤炭产业中,煤炭资源利用以直接燃烧的粗加工和传统煤化工为主,能源转化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环境污染较大。转变煤化工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煤炭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装备体系,为后石油时代做好战略技术储备,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需要;推进绿色采矿,适度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的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将单纯煤转变为提供油气等高效能源,是应对国外油气资源控制和平抑国际油气价格的重要反制措施。

(二)是优化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经济中心在东部,能源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资源加工逆向分布、流动,造成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规模跨地区转移,给交通运输形成了巨大压力,增加了经济运行成本,同时,也使得我国煤电运输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煤炭深加工,提高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水平,可以有效推动能源资源类项目向能源富集地区转移,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

(三)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重大举措

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可以显著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首先,能够实现大幅度深加工增值。初步估算,煤制甲醇可增值约4倍,煤制油可增值8—12倍。其次,可以提高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目前,我国已查明的铝土资源储量不足30亿吨,按目前开采规模,保障年限不足20年。如果将我国高铝煤田产生的高铝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可弥补铝土矿资源总储量的不足。同时,其副产品活性硅酸钙用于造纸行业可替代碳酸钙,可减少纸浆,极大降低造纸成本。再次,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减少能源损失。就地加工将直接降低运输成本。

(四)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对于我国长期依赖煤炭资源的产业结构,积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要全面推进产业多元和升级,受到发展基础、区域特点等多因素制约,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因此,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模式则是资源型国家转型的有效途径。煤炭深加工产业将多种单项技术进行耦合、集成,可以实现煤炭的多级利用、多联产,与钢铁、有色金属、稀土、盐碱化工、多晶硅等特色产业融合,构建资源能源资金技术密集、高技术、高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促进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可以带动资源型地区相关产业的就业乘数效应,实现富民强国。

二、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方面

(一)发展煤矿绿色开采技术

针对我国对煤炭资源的粗暴式开采,2003年钱鸣高院士提出了“绿色开采”的理念,为煤炭行业开采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开采理念是在科学采矿三原则(安全、环保和经济)的指导下提出的,强调在现有采煤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采矿科学技术,从广义资源的角度上认识和对待煤、瓦斯和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其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以期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绿色开采的主要技术是基于关键层理论[2]。关键层理论认为,把保证覆岩关键层不破断失稳作为建筑物下采煤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了保证建筑物下采煤的经济效益,又可确保建筑物不受损害,关键在于能依据覆岩结构与关键层特征来确定合理的减沉开采技术和参数,掌握离层与破断特征参数,是注浆减沉技术应用、钻孔布置与注浆工艺设计的基础[3]。目前,绿色采矿技术主要有煤与瓦斯共采技术、超高水充填技术、煤炭地下气化等绿色开采技术。煤矿绿色开采是我国煤矿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和谐矿区建设的重要指导,主要技术的发展将为煤炭开采中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环保提供重要保障,可见从技术上以关键层理论为基础,推进绿色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展多联产,完善煤炭资源循环利用

多联产是指将各种不同煤化工技术优化结合使用,发挥各个技术的优势和多联产后的技术整体优势,从而获得多种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和洁净的二次能源的煤化工技术[4]。随着技术的发展,多联产可以实现煤炭资源价值的多方面利用和煤化工项目的资源优化配置。

1.对高铝煤炭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将用于发电后产生的粉煤灰中的氧化铝进行开发利用,是极具开发价值的非铝土矿资源。目前,我国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已经采用多种方法提取氧化铝,成效明显,如大唐公司的预脱硅—石灰石烧结法、神华集团酸法中试生产线、华电集团的硫酸氨法等,都为大规模开发利用高铝粉煤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发改委也下发了《关于加强高铝粉煤灰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统筹配置资源、定向供应、集中燃烧,以及煤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铝后加工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投资规模大,生产成本高,因此,国家应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将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等产品列入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给予税收减免政策及资金扶持。

2.煤矸石、煤泥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煤炭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低热值的煤矸石和煤泥,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加快低热值煤发电装置建设,是提高煤矸石和煤泥利用率、减少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国家应该推出支持煤矸石和煤泥等低热值煤电开发的的相关倾斜政策,核准建设一批煤矸石和煤泥发电项目。开发利用高铝粉煤灰、煤矸石、煤泥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还可以缓解我国铝土矿等资源短缺的矛盾。

(三)推进煤炭深加工示范基地,发展煤炭产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在将经济活动纳入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还要遵循生态规律,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也成为生态经济[5],是先进煤化工技术的商业化示范。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是人们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构建煤炭产业循环经济,促使煤炭行业逐步走上速度与效益并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需要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而同时又能做到减少资源消耗,并削减废弃物的产生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协调和统一。首先,应该加快煤炭深加工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完善煤电基地项目建设,将国家规划的具备条件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基地建设有限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统筹,为其提供支持。这样,既有利于扩大煤化工深加工规模,实现效率效益双赢,同时又利于产、学、研相结合,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产业技术,更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拉动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其次,应该完善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平台,牵线搭桥,将掌握技术的科研部门与需要技术的煤化工企业联系起来。可以采取企业提供科研经费、实验场地、研究所提供技术的模式,使社会的技术潜力真正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此外,还可以参考国内外先进的成功经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煤化工产品市场需求,整合优化配置地区资源,鼓励煤矿企业和国家煤化工项目实现联营。这样,可以发展集约化产业,加大煤炭深加工和转化力度。

(四)发展生态经济,加大矿区环境整治

煤炭资源开发由于地下采掘,容易引起地面塌陷、水土流失、沙漠化、采煤废水排放以及煤矸石露天堆放污染等环境问题。我国煤炭开采目前主要采用的冒落法等管理采空区顶板,易造成地面沉降和陷落,因而引发村镇、铁路、桥梁和地面管线设施的破坏。因此,矿区的环境整治至关重要,当前的重点不仅要对使用中的矿井进行整治,从源头上减少环境的污染,而且要做好匪气矿井的无污染处理和再利用工作,对恢复的土地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三、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政策完善

(一)差别化的节能减排政策

煤炭深加工产业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相对较高,支持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给予差别化的节能减排政策。一是给予差别化的能量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国家在分配能源消耗总量指标时,应重点考虑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于一些以能源重化工产业结构为主的欠发达地区,在指标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二是合理确定能源输出地的能耗和排放指标。目前,我国在统计时往往将能源外送地区外送能源产生的能耗和排放都计入当地指标中,而未计入能源使用地区,容易加剧两极分化,建议合理分配能源输出地和使用地能耗和排放指标。三是扣除原料煤和洁净能源消耗。目前,我国除煤制油项目将原料煤口除外,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等煤化工企业的原料煤消耗均纳入能源消耗统计范围,这部分消耗实质上是一种物理形态的转化,并没有增加能源消耗,应当从能源消耗总量中扣减,另外,风电、太阳能发电等用量也应该单独统计并从改区域能量总量考核指标中扣减。

(二)完善煤炭资源领域收费基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