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设计与技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每个人的潜意识或意识里都隐藏着自己的情感,艺术就是用创新的手法来唤醒这些情感。越珍贵的情感,也就会产生越强大的作用,从而引起大家内心的共鸣。而科学技术则是利用抽象的手法来准确表现自然现象,表现手法越简单,科学技术就能得到越广泛的应用,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科学创造。设计是将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设计的质量取决于设计者对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知识量。
建筑学是这门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就建筑的设计来说,技术与艺术应当被紧密联系起来。现代建筑的设计应当富有艺术气息,而现代科学技术是保障建筑质量的必备条件,在建筑的设计过程当中,技术与艺术应当紧密结合。如果在建筑的设计之中,只注重技术,那么建筑必定缺乏自己的灵魂;但如果只注重艺术,建筑便失去了实用价值。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一定要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使建筑在满足建筑的质量和性能要求的同时,具备独特的艺术美。
1.1技术推动艺术的发展
只有借助一定的技术支撑,建筑物才能够形成,保障建筑设计的基础条件是科学技术。如果缺乏技术,仅依靠艺术,建筑设计将会与实际脱节,甚至遇到艺术无的放矢的问题,并严重偏离建筑发展的轨道。因此,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艺术造诣的提高,要想将艺术构想变成现实,必须借助科学技术的支持。遍观人类建筑的发展史,我们经历了比较原始的穴居和草屋到集美观与实用于一身的建筑的过程,从中不难发现,生产力的发展对建筑技术的推动作用。在建筑技术得到不断完善的同时,人们也渐渐开始思考建筑美观性的问题,并逐渐在建筑设计中加入艺术元素。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又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只有以物质基础作为建筑设计的支撑和依托,才能表现出艺术的价值。
1.2艺术推动技术的发展
要想将建筑设计理念变成现实,使建筑设计者的艺术灵感得到充分表达,就必须不断发展新的建筑技术,改进建筑方案。同时,设计者要想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必须不断创新自己的创作理念,并与技术工作者讨论建筑技术,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推动建筑技术的发展。比如现代人偏好简单大方的建筑风格,而清水混凝土技术恰好能够完美诠释这一风格,从而满足了现代人的风格需要。
1.3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因此,为了充分体现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就建筑设计而言,不仅要提高建筑技术,还应当不断更新美学观念和建筑技巧。比如,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低碳生活方式,以及采用太阳能等可替代能源,并在设计的过程中时时处处体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观,将艺术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起来。
二、现代科学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计数机技术的应用
目前主要应用在在建筑设计中的计算机技术有数字化信息技术、CSCD、CAD技术。首先数字化信息技术是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信息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建筑行业也不例外。比如,SOHO大厦的设计理念中就融入了市场热点和新的生活理念,从而获得了优良的设计效果。在目前的建筑行业,CSCD和CAD技术是设计者必须掌握的设计基础,尤其是CAD技术的强大制图功能。其能够对建筑的平面和空间结构,从技术上进行分析和计算,有助于促进建筑设计的发展。除了CAD技术之外,CSCD技术在建筑设计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CSCD技术是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其能够将信息关系、远程管理和CAD技术三者统一起来。[1]
2.2.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
目前主要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环保技术有太阳能技术、环保技术、墙体保温技术。为了抵抗夏季的太阳辐射,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通常都会使用遮阳环保技术,该技术一般都是通过选用一种合适的新型环保材料,来尽可能地使建筑物内的太阳辐射降低。此外,还可以通过能源转换的方法,将太阳能辐射转换成新型环保能源,有助于能源的节约利用。太阳能技术之所以能被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主要是由于太阳能的应用范围较广,比如已经投入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以及太阳能净化器等。将太阳能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不仅能够解决全球的能源危机问题,还能够响应我国关于“节能减排”的号召,是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的风向标。而墙体保温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选用隔热保温性能优良的材料,提高外墙的隔热性能,对建筑物进行保温,降低外界温度对室内热量的影响。[2]
三、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西方现代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中西方文化与艺术有着越来越多的交融,西方现代艺术也逐渐被应用到我国的现代建筑设计之中。我国的许多建筑设计都借鉴了西方的雕塑和绘画手法,从而使建筑体现出了西方艺术的气息。同时,许多建筑设计还将中西方的艺术相结合,提高了我国建筑设计的水平。
3.2建筑设计者的艺术眼光
建筑设计者要想在建筑设计中成功地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首先其自身必具备独到的艺术眼光,并对建筑设计具有独特的理解和创新的理念。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首先必须考虑到当前的技术水平和建筑设计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灵感,比如将风土人情及地方民俗等艺术元素添加到建筑设计之中
3.3构成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于抽象的几何形体和符号信息的构成艺术,由于其具有简洁性的特点,在建筑设计中一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支撑建筑整体结构主要是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合理运用,而且通过有效利用和分隔建筑物空间,可以丰富人们的视觉效果,将艺术的美感在建筑上充分体现出来。同时,通过在建筑设计中采用色彩视觉心理,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对建筑美的要求。[3]
结论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只有将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不仅体现了当代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而且体现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 建筑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J]. 山西建筑,2004,30(3):6-7.
[2] 王春. 浅谈设计与艺术美感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J]. 才智,2014,22:355.
[3] 桑永娟. 谈建筑设计与艺术文化的渗透关系[J]. 科技创业家,2012,23:92.
绿色建筑主要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性发展为设计理念的,这也是我国整体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如何能够更好的发挥设计理念的作用,将理念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仍然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绿色建筑的技术优化和设计整合显得十分必要。
1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路和执行策略
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主要针对现场设计及室内环境绿色规划、资源的节约与环保等方面进行绿色设计。设计时,绿色的建筑理念要贯彻设计过程的始终,并且要根据建筑实地的气候因素进行被动设计。具体的体现在光照、热工性能、通风遮阳、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选择等方面。将绿色理念在设计图纸上呈现是绿色设计的执行意图,也是设计执行的关键。首先要进行计算机的模拟分析,根据模拟分析情况确立整体的设计思路,从而展开设计。在工程初期阶段,可以建立一支专业人员较多的设计团队,设计人员要以绿色设计为目标,对于不同的设计矛盾可以根据设计目标进行调节。每位设计人员全力协作,参与到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对每个设计细节加以完成,才实现绿色设计的目标。
2绿色建筑设计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保证设计的高效性。充分合理的利用建筑实地周围的自然资源、绿化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规划阶段,更加侧重对整体建筑生命周期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对建筑土地科学合理规划、节约生态资源、使用可回收材料等方面。其次,要充分掌握设计的地域性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很多地区的自然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生态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文化发展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建筑设计。最后,要保证设计效果的协调性。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也属于工程建筑范围内;但在社会生态发展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属于社会生态建设的一部分,可以单独作为一项绿色生态系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因此,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要将整个规划设计结合城市地区及周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考量,保证建筑要与城市氛围和周边环境相融合。
3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优化分析
3.1规划期间设计技术的优化分析
规划期间,主要通过对建筑现场的气候特征研究,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设计朝向和平面布置对建筑风、声、光等方面的影响。当建筑工程报规后,就不能对设计进行整改,所以规划时期一定要有充足的时间。如某地区的建筑设计日照强度的计算,利用总平面的计算进行设计优化,调整整体空间的布局和结构,完善阴影区域位置,保证室内的光照达到最佳效果。建筑通风模拟是在室内布局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室外风的环境模拟,更好对通风进行设计[1]。
3.2客观因素的设计技术优化分析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特征的绿色建筑进行研究,发现地域结构会影响到建筑的根本特性,例如建筑的性能和构造、空间和结构、资金的投入、室内的环境,以及表现出的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等特性。建筑的外在要与建筑实地的气候特征相符,建筑的外貌要与地区的文化特色、地质地貌相适应,建筑的设计性又要满足使用性[2]。例如遵义科技管就是根据地区的土质的热稳定特性,进行创新,建设为半覆土式建筑,这样可以尽最大程度保护好地区的地质地貌,防止过度的开挖。也能够对客观的水质体系和植物进行很好的利用。
4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优化结合分析
首先,规划阶段进行技术的优化整合。规划阶段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对建筑施工场地进行充分的掌握,保证建筑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提高建筑设计的效果,保障建筑设计的科学性,避免在设计过程中出现差错。在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根据以往的设计经验,对规划阶段的建筑设计做好初步的优化。首先,要对建筑工程的基础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对建筑的光、声、电做到充分熟悉,提高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力度,在根源上避免浪费资源材料的现象,并将建筑的成本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3]。其次,合理控制绿色建筑总平面,将不同设计师的设计内容进行结合,确保设计内容的优化,明确能够对建筑规划造成影响的因素,从而明确不同阶段设计的差异性,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的内容对建筑平面工程展开设计,使建筑平面设计得到深度优化。最后,平面设计人员要时刻关注施工进程,避免施工效果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次,根据气候因素进行建筑技术优化。在经典绿色建筑的经验指导下,要加强对不同气候特征地区的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建筑设计的基本功能属性。首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施工材料的性价比和环保性,将整体的施工效果进行优化,增强建筑的稳固性,以便应对极端天气的影响。其次,明确好绿色建筑技术规范,根据规范内容确定绿色建筑设计内容,并不能进行天马星空的想象,提高绿色建筑的气候适应能力,并在设计过程中对保护性建筑进行设计[4]。最后,将绿色建筑的形态设计与节能优化结合,绿色建筑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所以不能只解决建筑设计的当下问题,还好将建筑与自然相结合。例如,在重庆绿色建筑设计中心,应用了许多绿色技术进行工程建造,其中主要采用了透水砖、太阳能、绿色再生混凝土等综合材料进行整体的建筑设计。首先在通风设计上采用太阳能技术,在拔风井外部安装平面玻璃,内部采用蓄热材料与绝热隔层相互配合,防止热量传入建筑内部,并向夜晚通风的热压传递能源。由于是南部的日光照进,对井中的空气进行加热,增强其拔风的功效[5]。并通过网络的研究,配合CFD的分析法验证是否能够达到室内通风的需求。再次,对建筑设计的外观形态与节能技术进行优化整合。绿色建筑的设计与传统一般性建筑的设计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是在进行实地考察和各项数据测量后,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量化分析,取代了传统感性认知的设计方式,绿色建筑的设计是在定量化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绿色建筑设计要以形态美观和节能优化为基础,将外观形态与节能技术相结合,通过模拟技术手段对结合效果进行分析,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和重新设计,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最优效果。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形态不仅要满足美观的要求,还要体现绿色建筑技术。最后,对采光遮阳技术进行优化结合。绿色采光遮阳技术设计主要是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通过采光的模拟软件进行不同形式的采光技术和遮阳技术模拟分析[6]。根据分析数据总结建筑物受内光环境的影响规律,并设定合理的遮阳设计参数。同时结合对建筑实地的自然通风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CFD软件分析风向对采光和遮阳的影响以及采光遮阳对建筑物室内风向内循环的影响,做出综合的设计策略,为绿色采光遮阳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5结束语
绿色建筑设计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绿色建筑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不仅能够保证建筑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构建完善的室内环境,还能够加强对工程成本的控制,所以,绿色建筑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加强对绿色建筑合理性设计的分析,将建筑设计内容与现代绿色技术更好的结合起来,加强对高科技手段的应用,降低建筑成本,为绿色建筑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环境收益和社会收益,促进建筑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容.绿色建筑技术要点及推行绿色建筑的建议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3111.
Abstract: with the he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human life, all aspects of energy has tremendous demand, because conventional energy non-renewable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lead to global energy competi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which require us in all sectors to energy saving measures,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building each a fields of development, building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energy saving in the show vigorous vitality, new technology emerge in endlessly, the new products are continuously emerg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this building energy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industry deep low carbon and energy saving has become the focus in the field of building key, and the key to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building energy-saving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planning stage in the building and single building design phase of the energy-saving design, at las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olar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in the role of. The paper analyzes the whole process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In order to reduce construction resources and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solar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工业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即重工业化阶段,但是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扩张和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改变,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明显提高。经济的发展又大大促进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居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居民消费结构性升级,房屋和汽车消费高速增长,房地产和汽车工业空前繁荣。中国能源的短缺亦
日益严重,能源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因此,节能减排必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重点,建筑节能又是重中之重。 建筑节能技术可以在对建筑物的特性进行全面模拟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建筑的能量消耗 室内物理环境节能技术建筑材料的选用保温设计窗墙比风环境设计采光日照遮阳噪声与污染绿化空调与通风系统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模拟出结果,然后将该结果用于设计中建筑节能技术是我国十五重点发展的技术,在建筑界有着十分巨大的应用前景。该技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曾应用于2008年奥运会奥运村和体育场馆的各项建筑的分析,以满足“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对各项建筑物的要求。建筑节能技术运用于建筑领域,该技术是和建筑师一起进行建筑设计,或是建筑设计已经完成,对该设计进行建筑节能和建筑性能评估的技术运用计算机软件对建筑设计图进行各项评估由于国家对节能的重视,以及国家已经颁布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技术导则,因此,建筑节能的设计是当前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建筑节能的现实需要建筑设计的观念和设计方法进行变革,从建筑功能和价值形成的初期保证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
1建筑规划节能设计
建筑的规划节能设计应从建设选址、建筑和道路布局、建筑朝向、建筑问距等方而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建筑的规划布局对自然因素等进行充分利用与改造,形成良好的居住条件,并有利于建筑的节能。
1.1建筑选址
选址的节能问题要符合自然规律,尽量利用自然环境来创造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总体来说,建筑选址需争取日照,避风建宅。
1.1.1争取日照
争取日照包括争取日照时数、日照量和日照质量三个方面。建筑基地宜选在向阳的地段上,为争取日照创造先决条件:依据各地最佳建筑朝向范围合理选择建筑朝向,以争取更多日照;选择满足要求的日照间距。应依据所处地理纬度、城市环境条件等确定日照间距标准:合理布局建筑楼群。建筑楼群的不同建筑的形状、布置走向产生不同的阴影区,纬度越高,阴影区范围越大,应采取不同布局规则以争取日照。
1.1.2避风建宅
冷风渗透和风压均对建筑物的保温造成不利影响,建筑应该尽量选择避风基址建造,采用错列式布局避免“风影效应”。主要避风措施有:利用建筑物。建筑物的恰当布置(如紧凑布局、建筑组合)能够降低风速,减少建筑物的热损失;设置风障。设置防风墙、板、防风林带等可有效实现对建筑物挡风避风作用:避开不利风向。合理选择封闭或半封闭周边式布局的开口方向和位置,实现建筑群的避风节能。
1.2建筑布局
建筑群的布局影响建筑的节能。应合理规划和组合建筑物。住宅群的形状和道路的不同走向对风向和风速有明显的影响,住宅群和道路问的管状气流很难穿越建筑物,必须适当布置建筑物,使住宅高层、低层错落排列,形成自然通风和口照。并利用道路和植被,冬季避免冷风渗透,减少热损失,节省能耗;夏季则形成穿堂风,达到自然通风和降温,实现建筑物的有效节能。
1.3建筑朝向
建筑朝向对其能耗具有显著影响。朝向范围是日照和通风两个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综合考虑上述两种因素确定建筑物个体以及建筑群的朝向。朝向选择需满足以下要求:夏季尽量减少太阳直射室内及居室外墙面:冬季具有适量和一定质最的日光照入室内;夏季通风良好,冬季避免冷风吹袭,以使建筑获得冬暖夏凉的宜人室内环境。确定住宅朝向范围后,再根据季风主导方向进行朝向的调节,以获得良好的夏季穿堂风。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很多,如地理纬度、地段环境、地区气候特征以及建筑用地状况等。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最佳的建筑朝向。
1.4建筑间距
建筑间距的确定主要是由日照和通风决定的。一般居住建筑要求夏季避免日晒,冬季保证充分阳光照射,因此选择日照时间时,通常取冬至中午前后2h日照为下限,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从而保证住宅室内具有一定的日照量,进而确定建筑的最小间距,并结合其他条件来综合考虑住宅群的布置。
建筑间距直接影响着风向和漩涡风的产生及正负风压值的大小。建筑物越长、越高、进深越小,其背风面产生的涡流区越大,流场越紊乱,对减少风速、风压有利。因此,应根据地区的主导风向设计合理的间距,为、以保证建筑组织良好的自然通风。
2建筑单体节能设计
2.1自然通风节能设计
自然通风能够降低室内温度,节约能源。同时有效的自然通风能够带走室内异味,选择合适的建筑朝向及排列方式,使房屋迎向夏季主导风从低到高依次布置。建筑间距愈大,自然通风效果愈好。考虑建筑用地的节约,房屋间距不可太人。一般在满足日照的要求下就能满足通风的要求。进行单体设计时,门窗的合理设置可有效对调节室内通风。如将房屋前后门窗设计成对开时,可形成穿堂风。
2.2平面节能设计
合理的平面设计能够显著节约建筑能耗。在平面设计中,夏季穿堂风和全明房是建筑物节能的关键因素。住宅房问进深决定着穿堂风的形成和效果,一般房间进深不大于15m,但可适当增加套型进深,以便在限定的建筑面宽内增加建筑面积。建筑平面的巧妙布局也能获得显著的节能效果,如将楼梯、辅助用房等布置在建筑外层或西侧,可有效阻挡日射;阳台的设计能够实现夏季遮阳和通风的作用:封闭阳台既可保证冬季室内热量散失缓慢,又可节约夏季空调冷量等;阳光间的设计能够降低建筑能耗,而且与之相连的房间可以减少热量损失以及制冷需耗;平面突出部位的合理设置对引导自然通风和遮阳亦有明显的效果。
2.3立面节能设计
根据当地气候状况改变墙体的角度,可以提高建筑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以及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如内倾斜南墙屋面和层层退台可以获得更大的阳光照射面;外倾斜南墙屋面和层层出挑可以获得更大遮阳面:适度内倾斜北向墙面以及屋顶,可减少冬季风的风压,以降低围护结构的热渗透;西墙绿化和遮阳架有助于降温隔热,若在墙面和植物之间设置通风构架,则能够加强西墙的散热性能等。
2.4遮阳节能设计
适当的遮阳措施可减少不必要的夏季太阳辐射热,有效降低空调负荷,减小建筑
物的能耗。外遮阳足最有效的遮阳设施,它直接将太阳辐射热量遮挡于室外。主要遮阳
措施有:藤蔓植物、深凹窗、外廊、阳台、遮阳板等遮阳措施;热反射窗帘、选择性透
光遮阳、可手动调节的遮阳百叶等。现代化自动控制的智能化遮阳设施可在无人的情况下,根据室内外温度等参数自动调节,以降低太阳辐射的影响,节约能源。
2.5门窗节能设计
门窗是建筑能耗的最火因素,由门窗引起的热损失约占整个建筑热损失的50%~60%,增大窗户面积可增多太阳能,但是窗户传热系数比其他护结构大,窗户面积增大则会引起更多的能量消耗,因此必须将窗墙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在满足基本采光和通风的前提下,尽量缩小窗墙比。门窗材料和密闭性对室内温度变化起着一定的作用。设计中应采用密闭性良好的门窗,通过改进门窗结构、采用中空玻璃窗、双层真空玻璃窗等目前市而上的保温性能好的窗户,提高门窗气密性,防止空气对流传热,以节约建筑能源。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节能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节能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单方面的建筑节能已无法满足要求,这就要求从建筑物的设计开始,到建筑节能材料的选用,再到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逐一对节能指标进行考核,这样我国的建筑节能才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孙晓慧. 浅析节能建筑与建筑节能[J]. 矿业工程, 2010,(03) .
[2] 赵怡. 浅谈现行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建筑[J]. 山西建筑, 2010,(14) .
[3] 房斌. 浅谈我国建筑节能技术[J]. 魅力中国, 2010,(01) .
1.1 低碳建筑与新科学的关联
(1)技术的转向――新科学观影响下的低碳技术崛起从技术角度,新科学影响下产生的建筑技术是在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标志着这种技术本身和水平是高层次的、新兴的、前沿的甚至是尖端的,其表现为时间新、技术应用后产生的效果好、劳动效率提高等。由于新科学影响下的新技术尤其是低碳技术在操作方式与效率等方面都相比传统的建造方式发生了进化般的理论与实践影响,因此传统建筑向低碳建筑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飞跃。
(2)新科学与低碳建筑之间的媒介――计算机技术
当代最显著的技术特征无疑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科学观影响建筑观的进程大大加快了。如同化学反应那样,计算机成为这一过程的催化剂。将科学观念和数字技术相结合将会发展出新的低碳建筑理念、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因此,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应用技术为新科学观影响下的低碳建筑生成机制提供了基础。总之,新的科学观加计算机技术将更新建筑的低碳化设计、建造与管理。
2、应用当代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低碳建筑设计技术与方法
2.1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低碳建筑设计技术
总的来说,数字化技术主张采用国际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建筑整体或重点部分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监控、反馈、控制,从而减少建筑物碳排放量的释放,达到低碳建筑的基本要求。技术措施一:低碳建筑设计借助数字化技术的相关软件(例如Green BuildingStudio软件),可以进行建筑碳排放量的模拟与测算,在几分钟内便可计算出建筑的碳排放,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例如AutodeskEcotect Analysis软件)也使建筑低碳化设计中的物理环境条件的参数化设计(声、光、热以及室内空气质量等)和数字化精确调控成为现实,另外,数字技术结合环境科学可以对建筑将来的碳排放指标、低碳效应进行准确的计算。技术措施二:低碳建筑设计可以借助数字控制技术,借鉴和使用当前前沿的生物技术、防污染技术、再循环和资源替代技术、生态式的能量供应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技术,建立以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减少碳排放量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技术措施三:低碳建筑设计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在使用和管理上的优势,串联起数字管理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等子系统,形成以中央计算机系统为主的综合系统,实现对建筑中所有的机电设备和能源自动控制、电讯网络自动控制,确保建筑物有关设备的合理高效运行。在这里,数字化技术控制下的主系统类似一个中央处理单元,决定驱动部分做何种控制方式反映,以期达到控制建筑碳排放量的目的。
2.2 基于物联网的低碳建筑设计技术与方法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建筑物进行前端数据采集和监控管理,依托智能建筑
信息集成系统为平台,结合集成分项能耗计量系统,运用适合于各个类型建筑的节能管理系统,并通过对建筑准确的分项能耗计量、公示、建筑环境监测、建筑设备运行监控,实现用能监督管理;通过科学的能耗数据诊断、分析,找出不合理的用能症结,以改进管理的形式实现针对暖通空调、照明等关键耗能系统的改造实施,降低建筑物能耗的使用,实现降低碳
排放量的目标。
2.3 基于仿生学的低碳建筑
设计技术与方法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新技术。仿生学对低碳建筑的影响就是将仿生学的成果和思想方法引入到低碳建筑设计领域
2.3.1 建筑腔体概念的设计模式与方法
结合建筑生态的技术特性,相关学者借鉴仿生学的学科方法,针对低碳建筑策略,提出了“建筑腔体”的概念。所谓建筑腔体,即建筑采取适宜的空间体形、运用相应的技术措施,能够利用或辅助利用可再生能源,在运作机制上与生物腔体相似,高效地好地营造出低碳排放高舒适度的建筑,其基本设计模式及策略如下: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就注重场地的微气候因素;其次,分析场地环境在物理意义上的形态所造成的微气候,增强对基地的具体能量流特征的认识;接下来的设计整合过程中,考虑技术要素的建筑化处理,转换腔体类型发挥其生态作用,也就是说,反映在低碳处理上,腔体的构件注定会成为减少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还需要进行技术性的评价,以作为反馈和修正的依据(此阶段与建筑能耗的关系更为密切一些,对不满意的地方需要重新回到技术措施分析阶段,调整应用措施)。因此,建筑腔体的设计过程,就是在既定环境和资源条件下,一种通过合理设计和技术选择,在各种“条件”与“需求”之间达到平衡的过程。运用这种建筑腔体的概念进行低碳建筑设计,可以获得比采用常规做法少的碳排放量而达到同样的室内舒适性。
2.3.2 遗传算法在低碳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生物的进化是一个奇妙的优化过程,它通过选择淘汰、突然变异、基因遗传等规律产生适应环境变化的优良物种,这显示出了其对自然环境的优异自适应能力。受其启发,人们致力于对生物各种生存特性的机理研究和行为模拟。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s,简称GA)就是这种生物行为的计算机模拟中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建筑物的低碳消耗既与建筑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与室内外的环境因素有关,要想减少碳排放量就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优化,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遗传算法很适合于各种优化问题,例如建筑热能的优化设计与控制、建筑热舒适度的优化设计等。而且,遗传算法非常适合于事先没有非常明确设计观念以及同时可能有很多种设计方案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一个一个对个体进行测试。遗传算法不对每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进行测试,它依赖于优化基因解决方案性能的能力,因此,遗传算法假定与强壮优化个体具有类似基因或从其演化而来的个体都具有很好的性能。遗传算法不仅仅针对于可能解决空间中临近方案群的性能,它持续关注整个解决空间所有可能的方案。
3、结论
低碳下的建筑设计是绿色建筑的未来,随着世界经济的法杖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建筑设计对技术变革反映的迟滞性。建筑学的技术惰性可以说是建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一个基本特点。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低碳经济时代的新建筑若想要有开拓性的创新,必须要破除传统的建筑学与科技逐渐淡化的观念,深入研究低碳建筑相关的技术与方法。同时,需要建立科学与低碳建筑设计交融的框架体系,积极运用新科学影响下的各种技术手段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探索高效的低碳建筑设计技术与方法,推动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利.从CAAD到Cyberspace[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目前,我国对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不足,使得部分人对建筑设计时生态技术的运用只停留在表面,理解不够全面。错误的生态建筑认识和某些不恰当宣传使得部分建筑设计走向了“伪生态建筑”误区。生态建筑不是单栋建筑的节能环保,也不是简单的建筑平面重新规划,更不是建筑区域的种树植草等绿化工作。融合了生态技术的建筑设计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室内条件,还要具有建筑物自我调节能力,建成的建筑应具有节能、污染少、生态环境改善等优点,更应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结合为有机整体,实现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1.2生态技术掌握较少
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技术是为实现生态建筑设计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或非技术手段,属于建筑生态学的技术应用。建筑设计时具体生态技术的选择要与建筑所在地区的环境、气候以及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具体实施时可选择一种或多种生态技术。目前,我国对生态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并不十分成熟,往往陷入片面追求生态技术、盲目使用生态名称做宣传的误区,也混淆了高新技术与生态技术的概念,易出现脱离实际的生态技术研究,不利于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进程。
1.3设计实践不足
建筑生态设计的时设计师需要把握好设计尺度,充分发挥建筑所在地的地势、地貌等空间优势和把握周围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等特征,尽可能使建筑作品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但这都需要在不断设计实践中完善和思考。目前,我国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融合的实际案例尽管不少,但主要偏向于节能设计、建筑环保改造试点、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和生态理论对建筑设计的指导,建筑设计时也缺乏多学科的融合。同时,我国文化、人口分布、自然环境等国情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国外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融合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参考有限,我国建筑设计时不能照搬照套。
2.生态技术的融合
2.1整体观生态技术的融合
整体观生态技术主要针对都市圈、区域圈建筑群,是将建筑设计融入一个整体生态循环系统,是广义上的生态技术。建筑设计时从整体角度出发,根据植物、生物、河流、山川及人口分布、乡土文化甚至当地民俗民风等,综合考虑能源和资源的循环流动,将建筑所在区域的大圈子及建筑本身的消耗和产生计入整个生态系统,改变传统的资源、能源单向方式,使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趋于“零放射”,构建良性循环模式。
2.2被动式生态技术的融合
被动式生态技术是是传统技术的现代化表达,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建筑朝向、建筑窗墙比、建筑体形系数、和气候风向、日照以及建筑材料、布局等,结合地方特色,通过环境绿化、空间规划和光线利用等提高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被动能源策略、双层皮外墙、旧建筑材料的回收使用以及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光电转换装置的配套设施设计建设等也属于此范畴。被动式生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较多,如福斯特事务所方案、皮克林太阳城方案、新疆通风塔方案、被动式采暖设计方案和传统窟洞改造方案等。
2.3高技生态技术的融合
利用航空和汽车工业技术、计算机软件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结合新型材料、构造和施工新技术对建筑物的外界光线导入、室内照明、支撑结构、温度、空气阻力、通风和湿度进行控制,融入这样高技生态技术的建筑物设计完成后必然具有时代前沿的特征。目前融合较为成功的有关西国际航空港等代表性建筑设计作品。同时,高技生态技术与超高层、特异型等建筑物的设计融合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事实上,高技生态技术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不仅是设计潮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自身地位反思和向大自然的学习与致敬。
2.4高新技术的转化
高新技术一般只是生态技术的实现手段,并不能与高技生态技术混淆。但是,高新技术却是生态技术难得的催化剂,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理念对建筑设计时的高新技术进行生态转化是高新技术自身魅力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新型特殊材料,将传统的固定建筑结构设计成能够根据气候变化自行调整的围合式建筑;或引入风能、太阳能、沼气、废水处理等新技术实现建筑或建筑群落的能源资源循环等。而成功实现高新技术生态转化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楼设计方案成为“生态高技建筑”的典范。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社会的进步必然使各个领域不断向多元化发展,建筑业也逐渐成为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二者缺一不可。冷静面对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使建筑除了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外,还充满了艺术和文化气息,在技术和艺术都达到一定的高度。
1 现代建筑设计中技术的体现
1.1 计算机智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1.1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当今社会,数字化的概念已经被无限扩大,不仅仅指数字,还代表着所有的信息形式。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促使人们将生活的每个方面都与科技联系起来。例如:SOHO大厦在设计理念上吸取了时尚热点以及新的生活理念,受到了大批青年人的青睐。
1.1.2 CAD 和CSCD技术是建筑业设计的基础,处于不断更新中。建筑设计领域引进了具有强大制图功能的CAD技术,有助于对空间和平面的结构进行技术上的计算和分析,使具体工作有据可依。现代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CAD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从而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CSCD技术出现。它是一种协同设计技术,体现了CAD、信息关系和远程管理的统一。
1.2 建筑设计中绿色环保设计技术的应用。
1.2.1 针对太阳辐射,采用先进的遮阳环保技术。遮阳技术主要针对夏日里强烈的太阳辐射。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采用新型的环保材料;二是实现能源的转换,将太阳辐射变成新型的环保能源。
1.2.2 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面对能源日益短缺的局面,寻找新的替代能源成为各个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太阳能应用范围广泛,如太阳能热水器、净化器、太阳能集水灶等,都是充分发挥太阳能优势的体现。太阳能的使用,既体现了科技的进步,又实现了节能减排。
1.2.3 利用保温材料的特性,选择隔热性好的材料,提高外墙热工性能,实现建筑设计抵抗风压的设计目的。对于建筑中墙体的保温工程,要将整个建筑工程的相关施工结构等程序作系统的分析,紧密协作。减少室外温度对室内热量的影响,降低波动。
2 现代建筑设计中艺术性的表现。
2.1 现代建筑中含有的西方现代艺术因素。为了使现代建筑与世界接轨,体现国际元素,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形式和作品出现在建筑设计中,如油画、绘画、雕塑等艺术表现手法。这样设计出的建筑就含有了浓厚的西方艺术气息。
2.2 建筑设计者要具有独特的艺术眼光,较高的审美能力,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与创作理念融入建筑的实际设计中。在充分考虑建筑原则与技术水平的前提下,将自己的灵感运用到建筑物中。这些具体的艺术元素包括:地方民俗、风土人情等形式。
2.3 构成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被广泛使用,支撑着整个建筑结构。构成艺术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点、线、面、体等基本的元素,组成了建筑物的架构。另外,色彩作为最具冲击力的因素,被设计者发挥得淋漓尽致,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
3 现代建筑设计中技术和艺术的关系。
3.1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技术与艺术并存。
建筑的含义有狭义与褒义之分。狭义的建筑是指居住的意思,而广义的含义就突破了局限性。凡是以建筑为载体而涉及到的众多领域都是建筑的范畴,如商用建筑、用于娱乐的场所等。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物执行施工操作以前,根据企业文化、施工目标所勾勒出的建筑物的款式,并实现由想法到实物的转换;建筑业除了需要实现其基本的建筑功能外,同时还要与艺术相结合,实现建筑本身的独特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并逐渐延伸到建筑领域。这就需要设计者对建筑物的设计理念要新颖,给人以美感。面对这种有增无减的势头,创造出又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是设计者的最终追求。
3.2 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艺术造诣的提高。
任何建筑物的形成都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作为支撑,保证建筑设计的结构成型。正是技术上的支持,使艺术由理想变成现实,避免艺术与现实相脱节,无的放矢,错过发展的机会。人类的进化过程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人类由穴居到石屋,再到古代唯美的房屋建筑,这一过程得益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技术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促使人们开始逐渐考虑艺术,崇尚美感,将艺术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而且这种要求呈上升趋势。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眼光达到更高的层次,这就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在设计中更加注重艺术性的体现,使人们真切地感觉到美感。建筑设计是意识形态的体现,表达的是一种理念与想法,需要物质基础作为后盾,否则就是空谈。因此,建筑设计艺术是以建筑技术作为依托,最终在建筑物中实现其价值。 一种新兴技术的产生,必然使设计者产生新的设计思想,并且运用到设计理念中,创造处非凡的建筑,最终受到使用者的欢迎。
3.3 艺术对建筑设计技术产生相应的反作用。
完美的设计理念只有得到技术的支持才能变成现实。当设计者拥有了新的艺术灵感的时候,研发部门就要开发新的技术来迎合这一艺术灵感,在技术上下功夫,不断创新。时代的进步使这一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为了满足人们的迫切需要,不懈努力,改善方案,努力使自己具备新颖的创作理念。一旦实现创新后,就要求技术上进行援助。这体现的就是艺术对技术的反作用。例如:现代人喜欢简单大方的建筑风格,那么这一风格就会作为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和理念。在技术上就出现了清水混凝土的风格与之相呼应。这一技术下,墙面平整,颜色平衡,给人以大方的感觉。于是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直接在表面进行粉刷,不额外加入其它的装饰的方法,体现了简单、朴大方的设计理念。
4只有将现代建筑设计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才能跟上时展步伐。
4.1 建筑行业要紧随时代的发展,体现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现代的建筑设计正是设计者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合时代特点创造出来的。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注,是智慧的结晶。脱离时代的美学观念及建筑技巧必将不为时代所欣赏和接受。
4.2 现代建筑设计体现现代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前各个领域提倡的发展方向。涉及到节能减排、低碳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在技术上要减少能源浪费,寻找可替代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与此同时,也要考虑艺术上所能达到的效果。如现代建筑中开始使用保温隔热墙以及顶楼玻璃房,既美观又舒适,深刻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又迎合了时代的需求。
结束语:
为了顺应新时展的要求,现代建筑设计要将技术和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艺术赋予建筑设计新的思维,技术使设计思想变成现实,将凝聚了设计者与建设者的建筑结晶呈现在使用者的眼前。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艺术的美感。使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使可持续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建设是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一种生存本能技巧,从古代人开凿窑洞开始就已经体现了建筑工程的建设,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在当前的建筑领域中各种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从而为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中,随着这些先进施工技术及材料的应用使得当前建筑的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升从古代的窑洞到现代城市中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无一不是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心血 在进行建筑建设时,人们通过将体力和智慧的合理搭配运用,从而将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用建筑形式呈现出来,于是就有了当前社会中形态各异的建筑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人们对建筑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建筑作为城市中的主要元素,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在现代的建筑建设中,然而为了满足人们对现代建筑的新要求,现代建筑的设计还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发展创新,从而才能够使得现代建筑能够长足发展 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中,为了提高建筑的性能和质量,在进行设计时就不能移位的追求建筑的艺术性以及表现力,从而偏离实际成为空中楼阁 本文从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出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技巧与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对具体的极强和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
1用设计的特殊语言表现一定的文化内容
1.1掌握和运用建筑设计的基本规律
建筑设计是一种认知过程,是对建筑设计学的原理,法则的具体应用,设计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才会有不落俗套的感觉,对于设计的基本原理,法则的把握应恰到好处,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刻意求新,从而掌握规律,总结经验,提高审美水平,开阔视野
1.2情感的积淀可产生出设计的感染力
设计的感染力与设计师的情感有着紧密的关系,设计师强烈的创作欲望必将极大地调动起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素质和积淀,设计师日常各种生活素材的收集,各种文化素养的吸收,各种风土人情的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倾注于自己的设计中,空间的大小,色彩的协调与对比,线条的流畅,材料的选择与变化,都蕴含有表达着设计师的情感和创造力,建筑设计的形式语言带有设计师的情感和创造力,很容易被人感知并产生共鸣,带来生理,心理,感官的愉快
1.3不因时尚影响个性化设计
曾几何时,欧式风格的建筑设计适应了人们当时对时尚的追求,但后来又因其式样呆板,缺乏个性,遭到大多数人的怀疑和拒绝,因此,设计师一定要把握住时代的脉博和民族的个性,建筑设计即要有时代感,又要兼有民族性,要以独特的眼光进行创意性的设计,充分显示出崭新的风格,在设计意识上应体现出一种社会的进步,一种民族的使命感
2建筑设计创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2.1建筑形态创新
从20世纪90年代未以来,建筑形态研究得到建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建筑形态创新是人们在设计和建筑建筑的过程中,从建筑结构的制约中解脱出来,采用不同的构思方法和手段,形成与此以往任何建筑都不同的更优秀的建筑形态建筑形态创新是建筑设计作品创新外在现象的具体体现,是可以由视觉观察到或者触觉感受到的现象和有形事物,建筑实体形态和建筑的空间形态是建筑形态的两个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建筑实体形态创新又包含建筑实体形体创新与建筑实体态势创新,建筑空间形态创新包含建筑空间形体创新与建筑空间态势创新,此外,数量,方位,动静,光线及时空等条件,都是影响辨别建筑形态创新的重要条件因素,现代建筑形态创新更强调以人为本,引入更多的自然元素。
2.2建筑功能创新
建筑功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包含着设计必须考虑的所有因素,不仅是实用的,技术的,经济的因素,而且也包含心理的,感情的,美学的和精神的因素,它形成一个不断变化的有机的整体,功能的内部构成和复杂程序,以及通过感性,感觉和精神对它作出的实际解释,是随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变化的,它可以说是建筑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生活方式的最持久的反映,建筑的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复杂因而人们对建筑功能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建筑的发展和新建筑类型的产生,建筑功能创新是人们在设计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中,为了使建筑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而应用新途径和新方法的活动及其结果。
2.3建筑技术创新
建筑技术创新是人们在建造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新手段和新方法的活动及其结果,建筑技术创新对建筑设计创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人类利用不断创新的建筑技术,创造出形态各异的建筑作品,任何一个建筑作品都不能离开建筑技术而单独存在,一个技术上完善的作品,有可能在艺术上效果甚差,但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却没有一个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出建筑而技术上却不是一个优秀作品的,总之,建筑在形态和功能上的创新离不开有效的技术创新的支持,现有建筑技术条件与所提供的可能性决定着建筑设计创新的走势与趋向建筑技术的创新受到社会经济与文化领域方面的影响。
3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构想
3.1引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它是一种社会行为艺术也就是说,设计艺术是历史的范畴,它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创造和革新,应该完全地放开心态来博览古今,汲取古今中外积累的建筑创作经验与科技成就,从而创作出具备高度艺术水准的新品质建筑,体现建筑艺术的新观念以及繁荣新时期设计艺术创作的高水平。
3.2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融合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低碳建筑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样的建筑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加适合时展的趋势。我国现阶段对于低碳建筑理念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并且已经被纳入了国家发展的规划进程当中。我国的低碳建筑行业发展还需要一套科学、可操作的规范标准,与此同时,一定要有相应的政策给予辅助支持。
一、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
尽管人们越来越重视低碳建筑的设计,但是从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也只是开展的初期,在设计理念、施工技术、政府政策支持以及行业规范标准等方面均没有成立系统化的体系;在建筑设计、图纸绘制与审核以及施工操作等方面均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大多数的建筑单位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设计理念,要想改进设计理念,就会导致增加造型与结构的难度以及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除此之外,相关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对于低碳技术的了解也比较少,在具体的施工方面不敢去做一些尝试。相关的行业以及政府部门均没有制定一套明确的低碳建筑体系以及规范标准,缺少相应的管理与鼓励制度。对于我国的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来说,这些都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先进设计理念已经在建筑行业的设计工作中占据有一定的地位,并且正在逐渐的得到应用,这也就说明低碳建筑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
加强低碳建筑技术的设计与开发的关注度,在上海的世博会上很好的宣传了环保、低碳的设计理念,给以后的低碳建筑技术开发与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上海世博会的园区内建设了200多栋绿色环保的建筑物,主要体现了各国房屋建设的绿化新技术,很好的表达了应用新能源以及开展节能减排的低碳环保的生态理念,使上海世博会成为一个低碳环保的建筑物博览会。此次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各个场馆内的建筑均坚持着环保理念的设计,以低碳建筑作为一贯的执行原则。在多数的场馆内都做到了节能、环保以及低碳的要求,甚至有的场馆内都已经做到了零碳。以零碳场馆为例:首先,在零碳场馆内墙面涂上特殊的荧光涂料,建筑物在白天吸收以及储存部分太阳能,在夜晚的时候就会发出荧光,进而降低照明所消耗的能源。其次,在零碳场馆的顶部设置二十二个色彩多样的风帽,利用风帽改变风向,并且风帽也可以利用风力压强以及温度压强将新鲜的空气送入到每一个场馆内,进而达到净化室内空气的目的。最后,充分利用阳光与水,通过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加以利用;通过收集屋顶的雨水,进行卫生间与车辆的清洗,以及部分植物的灌溉等,降低场馆内自来水的需求量。
二、低碳建筑设计的关键因素
(一)自然采光的设计
自然采光的方式主要是利用阳光进行空间照明,其设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主动式的自然采光设计,二是被动式的自然采光设计。其中,被动式的自然采光设计指的是充分利用阳光进行空间照明,为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生产提供足够的照明,这样的设计属于传统式的节能设计,但是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有效的。但是这样的设计认为建筑的采光均是阴天的情况,没有考虑晴天或者是阳光直射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变化容易导致采光的不稳定性,在设计过程中基本上已经忽略了过热、眩光以及光化作用引起的光热、光电等问题。就目前情况而言,这样的方式确实浪费了部分光能,一定要加以改进。
(二)自然通风的设计
目前在建筑中得到应用的自然通风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是风压作用通风,二是热压作用通风,三是风压与热压综合作用通风。这三个类型的通风方式均是因为自然形成气压存在一定差异引起的。风压作用通风是由于自然风力形成的气压差引起的;热压作用通风是由于湿度与气压的差异产生的压力引起的。所以,对于不同建筑的通风设计一定要选用不同的通风设计。
(三)太阳能得热与温度梯度之间的设计
达到低碳建筑设计要求的主要途径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充分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能源,第二是充分利用各类余热提高供暖以及空调设备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要少用或者不用供暖以及空调设备,以此来提高建筑结构的的保温能力,降低建筑的热能损失。太阳能得热与温度梯度的设计完全可以具有上述特点:首先,太阳能属于取之不竭,并且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其次,设计良好的结构性能、合理的方向、适合的形体以及科学的空间布局均可以降低建筑物的热量损失。
三、低碳建筑设计的技术要求
(一)外墙的节能技术
墙体的复合技术主要有三种:一是内附保温层,二是外附保温层,三是夹心保温层。在我国比较常用就是夹心保温层;欧洲各国大多数选用的是外附发泡聚苯板的方式。
(二)门窗的节能设计
具有节能特性的玻璃种类有:中空玻璃、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防火玻璃、智能玻璃以及利用磁控真空溅射的方式制作而成的含有金属层的玻璃。
(三)屋顶的节能设计
可以充分利用生态技术以及智能技术来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比如:可以控制通风的屋顶以及太阳能集热的屋顶等。
(四)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多,其消耗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促使我们开发与利用新能源,比如: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天窗、光电外墙板、光电玻璃幕墙以及光电屋面板等。
四、低能耗低碳建筑技术及应用
从传统的低能耗低碳建筑技术方面而言,包括苯板、稻草砖以及稻草板等节能技术,具体技术有竹子建造技术、木结构填充岩棉技术以及陶土夹心墙建造技术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发明了一些新型节能技术。其墙体材料与结构技术以及屋面材料与结构技术等均已经突破了低碳经济以及技术的基础,特别是在机电系统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方面在使用燃料的基础上,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进而实现了节能的目标。另外一方面选用恰当的方式,降低了系统运行过程中能源的损耗。比如东莞生态园大楼的节能环保设计理念:这座大楼是由何镜堂院士领导设计的,其有效的结合了岭南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加强了自然通风进行降温的设计功能,并且很好的结合了现代绿色环保的建筑设计理念,采用了中水处理、水源热泵等多项先进的节能技术,进而更好的实现节能环保的效果。在每一栋楼内均建设了一个直通的中庭式建筑结构,不仅可以达到通风采光的目的,还可以充分利用空气的对流,调节室内的温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建筑设计理念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建设这个工程就要建筑设计本身、建筑行业以及有关的政府部门共同进行引导。其不仅是要达到建筑的节能,还要将能源消耗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整体理念。面对能源日益减少的形势,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建筑的节能设计,尽可能达到建筑低碳化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前言
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筑的不断自我突破提供了可能性,发展绿色建筑是建立在一个比较高的工程技术水平之上,是发展未来建筑的新趋势和新希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石油的危机造成了太阳能、风能等各种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而生,节能建筑就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先导,经过在实践中的不断升华和应用,最终成为另外绿色建筑。随着绿色环保的提出和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识。
2、绿色建筑的含义
绿色建筑主要把是指绿色建筑没有对环境造成危害,能够充分的利用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并且确保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一种没有污染的建筑,又可称其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或者节能环保建筑等它最大限度的节约了资源消耗、保护了环境和减少了污染,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中的“绿色”,并不仅仅指一般含义上的立体绿色,而且代表着一种概念和象征。
3、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的比较晚,发展的比较缓慢,与国外的绿色建筑相比,差距比较大。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在数量和来说,我国城市建设每年完成的建筑面积数值比较庞大,其中真正纯绿色的建筑数目比较少。近年来,我国高度的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严格的要求建筑绿色建筑,保护环境。截止目前为止,我国以绿色建筑评价、住宅性能、建筑节能为蓝本的三大性能指标体系为根本,以节能环保、舒适生活、节能科技为主要技术集成,以实现当代城市科技绿色生活品质为目标,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机制正在蓬勃发展。
4、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更新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节能、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注环境保护和材料资源的回收和重用,减少废弃物,贯彻环境保护的原则。
4.1 老师建筑设计和工程技术更新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体,追求高效节约不能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4.2 要遵循生命周期设计原则二设计综合考虑人居环境的调研、规划及设计、建筑的施工与使用、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材料回收与处理等生命周期中各环节对环境及人的影响的设计方法。
4.3 利用并行工程技术,强调整体的生态设计思想,把并行工程设计的技术运用到人居环境的设计中,综合考虑人居环境的绿色设计中的各因素,并在设计过程中随时在各环节间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实现多因素、多目标、整个设计过程的全局最优化;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遵循生态。
5、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更新策略
5.1 节约能源。
绿色建筑能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建筑的采暖和空调以及围护结构,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整体布局。
5.2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以及建筑材料的选择过程中,都要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处理。要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做到最大限度的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要节约水资源,包括生活用水和建筑施工用水量。
5.3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与施工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要和谐一致,动和静相互补充,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创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建筑室内空气要清新,温度和湿度要适中,让户主感觉气候的良好,身心健康。
5.4 “绿色”设计
(1)室内空气质量设计健康建筑要减少污染物、排除污染物、用新鲜空气稀释室内空气。(2)水质容易受到工业和农业的污染,引起了人们对饮用水质量的关心。要尽量采用市政水,无市政供水时才进行除菌处理。(3)提高房屋能源效率,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改善围护结构。(4)减少房屋设计对工地、林木、煤炭、石油或与水有关的原材料的需求,缓冲对环境的压力。
5.5为了使工程技术与绿色建筑设计相结合,应摒弃现代建筑中对于艺术造型和视觉冲击的过度追求,提倡将满足实际功能需要的工程技术为绿色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在充分实现工程技术更新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实施保障的前提下,应以建筑单体为实施的主体,基于个体建筑绿色生态自组织,积极采用先进结构工程技术,如新能源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等逐步实现和塑造一个生态平衡的新城市。
5.5.1自主利用绿色能源的建筑,防止开发能源对生态平衡破坏。在风能未来的建筑能否利用风能,实现采集能量和建筑设计结合;在太阳能上,窗户与太阳能板相结合,采光的同时就采集太阳能;自然雨水收集雨水不再需要排走,而可以通过地源热泵和一系列蓄水系统成为统一的供水系统;生物能根据研究,藻类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能量,能否将它们作为建筑的表皮,一方面遮阳,另外一方面提供能源。
5.5.2利用生活、生产垃圾的建筑,防止继续对生态破坏。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建筑垃圾总是在拆迁中不断产生,能否利用它们达到回收目的,或者在设计中尽量利用旧建筑改造。处理净化和利用污水的建筑:净化已经破坏区域污水处理器成为建筑结构支撑,加入绿化和公共空间的污水处理器。
6.结语
绿色建筑的观念已经很受人们的高度重视。但绿色建筑只是一个载体,给居住其中的人们提供了生活的平台,还需提倡全民的“绿色”意识,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合理的、有效的使用绿色建筑提供的功能,区避免因为追求一时的享受而破坏了环境生态,影响了绿色建筑原本设计的功能。绿色建筑的本质在于循环利用资源,其直接效果就是节约了资源,有利于资源的自然循环,保护了自然环境和地球环境。但是绿色建筑的观念并未步入平常百姓,因此政府大力宣传绿色建筑带来的各种效益,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人们的绿色意识,从而逐渐增加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怡,孙潮.浅析上海世博会西方发达国家馆绿色建筑理念[J].现代城市研究.2011(06).
[2]宗德新,曾旭东,王景阳.基于建筑性能模拟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与思考[J].室内设计.2012(04).
一个地区的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是当地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充分与当地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系统融合后,总结提炼出的智慧精华。因此对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设计思想的提炼必须建立在对当地气候、地形地貌和政治因素的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1)气候因素;驮娘江流域地处北纬23°11'--24°44'。该地区年平均日照时间长达1889小时,全年降雨量为1113~1713ml。与传统中原建筑相对强势的人地观念不同,为了因应当地气候高温和多雨两大特点,驮娘江流域的传统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借力打力的设计思路,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追求生产、生活的便利。(2)地形因素;驮娘江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与桂西丘陵地区交界处,自然高差较大。流域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少数冲积平原沿河道分布。流域内最高峰为广南县珠街镇的大麦地山,海拔2035m,海拔最低的河谷低地位于田林县境内,海拔200m左右。在此基础上,驮娘江流域先民发展出了因地制宜、灵活布局的建筑设计思想。(3)社会人文因素;进入东晋十六国时代之后,驮娘江流域逐渐在政治上边缘化,先后从属于南宁州、黔中道等州、道级行政单位,且远离州、道的行政中心。政治边缘化趋势对于驮娘江流域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政治边缘化导致驮娘江流域日益疏远于孔孟文化圈,发展出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中央王朝对驮娘江流域的控制力不足也导致以土匪、山寨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的崛起和发展,从而恶化了区域的治安环境。独特的历史文化使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呈现出与中原传统建筑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聚落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探索出了独特的将军事防御功能和生产生活功能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另一方面,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衍生出了与中原礼制和儒道释三位一体的崇拜文化所不同的山神崇拜文化和少数民族村寨文化。这种区别在驮娘江流域传统聚落中独特的风雨桥、鼓楼和神树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二、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生态技术研究
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和相对闭塞、贫困的社会环境对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具体包括:建材问题、节能问题、温控问题、防御问题、通风问题和防潮问题。为了在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指导下系统解决上述问题,驮娘江流域先民开创出了一整套集空间布局、结构设计、建材选择于一体的生态技术。(1)空间布局与选址在聚落选址问题上,驮娘江流域传统的聚落一般以密集的建筑群落方式布局于局部区域最高峰的山腰或山顶。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山体的高度优势提高建筑群落的军事防御能力,并避开山脚的潮湿气团;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山群遮蔽部分阳光,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2)建材选择驮娘江流域的森林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木本植物56种。其中,适用于建筑材料的树木主要有桦、黄杉、松、柏、麻竹、慈竹、灰金竹等10余种。如此丰富的林木资源奠定了木材在驮娘江流域居民的传统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驮娘江流域长期远离封建王朝的统治核心地区,处在较为封闭的发展环境中,该地区与中原的商业交流并不发达。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使这一地区耕地匮乏,农耕经济落后。长期的封闭与贫穷使该地区在建材的选择上也呈现出一种倚天靠地的倾向。这种倾向导致在驮娘江流域出现大量全木结构传统建筑,而砖石结构和含有铁构件的建筑则凤毛麟角。(3)结构设计为了有效隔绝山体的潮气和遮蔽强烈的日光,驮娘江流域山地传统建筑往往采用三层吊脚楼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三层建筑结构,驮娘江流域山地传统建筑的首层结构高度一般不超过1.5m,主要作为畜养禽畜的场地。二层结构是供居民活动的建筑空间,为了取得较好的通风隔热效果,一般层高在3.5~4m之间。三层结构是建筑物的顶层空间,为了取得较好的排水效果,往往采用坡屋顶结构。该层是建筑物直接承受阳光照射的部分,为三层结构中温度最高、湿度最低的部分,一般用于储藏和晾晒粮食,层高往往设计为1.5m~2m。(4)施工技术由于该地区长期以来经济落后,气候炎热多雨,驮娘江流域的先民开发出了一整套成本低廉,劳动强度低的生态施工技术。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普遍采用条石堆砌的高度在0.5m以内的平台作为建筑物的基础,并不向下修建深基础。该种基础结构一方面降低了基础施工的成本和难度,另一方面起到了隔绝地下潮气的作用。不过该种基础结构的承载力较低,并不适合修建大体量上部结构。因此,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普遍采用了层高在三层以内的全木结构吊脚楼,大幅降低了上部结构的重量。为了降低上部结构的重量和建造成本,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物普遍采用榫卯连接,实现了建筑物全结构的无铁化。
三、结语
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是驮娘江流域先民在长达数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智慧结晶。它所体现出的设计思想和生态技术是在系统考量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条件之后升华出来的传统文化精华。系统研究和发掘驮娘江流域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和生态技术对于指导桂西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发掘和传承有重要意义。
作者:颜世强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
地铁车站建筑在有限的面积上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尽量缩小车站规模,降低车站造价,这也是设计者必须树立的观念。车站设计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公共区的布置,这需要设计者充分了解乘客的行为心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不仅满足现代社会还要满足未来时代人们出行的需要。
一、地铁建筑设计原则
地铁属大型公益交通设施,它的最直接最易被人们认识的功能是人们出行时的代步工具。其主要表现特点是:方便、快捷、舒适、安全等等。同时它噪音小、污染小、对环境影响小,更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它还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相适应,能满足所有层次人群的出行需要。基于这些,构成了人们目前倡导的绿色地铁,人文地铁的主旋律。地铁倡导“以人为本”,可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它不仅需要地铁具有完善的装备和设施(比如自动化程度,适合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装修,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各种手段和措施等),同时,它还应有较高的服务水平,这也需要从各个层面加以体现(比如工作人员亲切周到的服务、温馨高雅的乘车环境、灾害情况下的紧急疏散措施、残疾人设施的建立、一目了然的路标指引、甚至小到卫生间和电话亭等服务设施),让人消除陌生感、距离感;带来亲切感、安全感。简言之,应当有家的感觉,这才是人性化、智能化的设计,“以人为本”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二、地铁建筑设计的技术要点
2.1车站各层建筑布置及功能分区设计
一般在车站站厅层的两端,设有设备以及管理用房。车站主要的管理用房在站厅层两端进行布置,在这些管理用房设备中还需要对一条直通地面的消防通道口留置。站台层是指地下二层的楼层,同样的设备区和管理房一般需要在站台层的两端设置。一般在该楼层安排管理人员将楼梯间和车站站厅两端的设备相互联系起来。车站的集散厅一般在公共区域内设置,通过检票机和栅栏划分整个区域为付费区和非付费区,在公共区域内通过设计出多个出入口可以对乘客的集散功能得到实现。另外可以采取楼梯和电动扶梯相组合的形式组成出入口方式,此外在各个出入口还需要对垂直电梯进行单独设置,从而对残疾等特殊人群进出车站实现方便。在地铁中,需要划分车站内部的各个区域,并且对各自分工的责任得到明确,才能使乘客有序地进出车站、上下乘车等得到实现,从而使交通性建筑的特点得到了满足。
2.2地铁建筑装修设计
地铁本身的客流量较大,因而在装修设计的过程防止华而不实的现象出现。在对各项装修功能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还需要使现代化气息和地域性的人文特色得以体现,这样做都是为了使大众乘客的审美追求得到满足,防止小型车站的封闭沉闷压抑的感觉出现,从而营造出一个舒适温馨愉悦的乘车环境,以便为乘客更好的服务。这便需要对灯光、色彩以及材质的变化等进行合理地利用,对站台厅的布局进行设计时要对虚实结合的处理方式加以利用,墙面和柱子的表面可以对浅色的玻化砖进行选用,同时地面同样可以对浅色的花岗岩进行选择,而在条块分割处则可以对深色花岗岩进行选用,从而进行分割,关高灯箱的光源则可以对荧光灯进行为乘客,从而使地下空间的压抑感觉相应的得到减少。在对车站内部的装修布置完成的同时还需要对车站地面建筑的装修同周边环境是否匹配以及协调进行考虑,同时还需要根据市民对轨道交通建筑应具备特点的要求进行了解,从而在满足市民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实现简单经济实用的原则。
2.3地铁施工现场消防设计
2.3.1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车站内报刊亭、商铺、广告牌的设置不可避免,且地铁内附设了许多商业场所,现行规范对于这些场所与地铁运营场所之间已经提出必须采取防火分隔的措施,我们还需要对具体如何采取作出明确的规定,设置动喷水灭火系统。一旦发生火灾,水喷淋系统会及时扑救初起火灾,从而使这些场所与运营场所的消防安全得到安全保障。另外在地下车站站厅、站台层公共区都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3.2防火卷帘门控制
对于疏散通道上设置的防火卷帘门,FAS系统接收到卷帘门所在防火分区内任两只独立的感烟火灾探测器或任一只专门用于联动防火卷帘门的感烟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后,向防火卷帘门控制器发出下降指令,使卷帘门自动下降至距地面1.8m处;当FAS接收到任一只C庞糜诹动防火卷帘门的感温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后,向防火卷帘门控制器发出下降到地面的指令。对于用作防火分隔的防火卷帘,FAS系统接收到防火卷帘门所在防火分区内任两只独立的火灾探测器的报警信号后,向防火卷帘门发出下降到地面指令。设在变电所的防火卷帘门正常在关闭状态,FAS不控制。防火卷帘下降至距地面1.8m处、下降到地面的动作信号应反馈至车控室。
2.3.3防排烟系统的设计
一是在主疏散通道内设置机械送风系统,确保站厅通向主疏散通道的入口处有足够的气流速度,阻止烟气进入主疏散通道;二是在站厅通向主疏散通道的入口处设置风幕;三是根据防火分区的数量设置各防火分区的防排烟启动装置;四是在送排风口预留供排烟消防车位。
2.4车站总平面设计思路与要点
地铁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原建筑征用拆迁占地以及后期的商业开发等众多问题,在实际设计中可以将地铁车站建设与物业综合开发相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对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地铁建设之初应多加考虑,并根据当地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协调的结合设计模式。
2.4.1 地铁公司主导进行结合设计。对于由地铁公司自行组织开发的地铁上盖物业,该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地铁公司作为地铁线路建设的业主,能够统一协调地铁和物业这个有机的大系统。通过对这种“地铁+物业”的模式进行系统化的规划构建,从而可以实现充分利用各方面设计专家的智慧设计出美观的地铁物业结合发展的建筑方案。
2.4.2 地铁公司与物业开发商组成联合设计团队进行结合设计。这种形式是由地铁公司联合物业开发商共同组建设计团队进行项目建设设计工作,在设计的过程中双方设计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对设计接口的处理进行协商处理,旨在从源头上充分提高建筑项目的设计质量,满足双方业主的意愿。
2.4.3 地铁公司与物业开发商平等进行结合设计协调。地铁前期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到政府相关方面政策的限制,而在地铁站点周边又存在着较多的独立物业开发地段,尽管这些地块不受地铁设计开发公司的控制,但是考虑到整个城市环境的美观设计以及乘客流量的互补等方面,需要将地铁的站点同周边的设计环境有效地衔接起来,地铁建筑公司和物业开发商双方进行平等友好的协调设计。这种设计模式在地铁设计中最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从全局出发进行工作创新,切实处理好设计接口的问题,避免出现“错、漏、碰、缺”等不良现象。
结语
地铁车站的建筑需要在有限的地面面积上向纵向延伸以实现充分利用空间资源的目的,我们在设计时需要尽可能地降低车站的造价和缩减其规模。地铁车站在设计时需要格外注意公共区域的布置,这便需要设计者从乘客的心理出发,努力为乘客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满足现代社会以及未来时代人们出行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