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艺术活动的含义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 脾虚;胃肠活动;缩胆囊素;生长抑素 中图号:R223.1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目的 探讨脾虚证时胃肠激素改变与胃肠运动异常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实验性脾虚证大鼠不同造模时间(7d,14d),胃窦、十二指肠、空肠、下丘脑及血浆中生长抑素(SS)、缩胆囊素(CCK)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和四君子汤预防组比较.通过体内埋藏电极和传感器记录胃、肠电―机械活动进行造模前后自身比较. 结果 脾虚早期(7d),SS在下丘脑、血浆中含量升高,外周组织中含量下降(P
Keywords:spleen deficiency;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chole-cystokinin;somatostatin
Abstract:AIM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 and the disorder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 pixu.METHODS Pixu rat mod-els(n=60)were treated by reserpine for seven days and fourteen days respectively.The somatostatin(SS)and chole-cystokinin(CCK)levels in tissues and plasma of the rat mod-els was measured by RIA.The normal group and the group prevented and treated by Sijunzi decoction(SIJD)were cho-sen for contrast.Gastrointestinal electrical-automatic motili-ty were marked by chronically implanted electrodes and sens-ing element and compared between and after the treatment.RESULTS In the rat models of seven days,as compared with controls,the plasma and hypothalamus levels of SS in-creased and periphery organization levels of SS reduced(P
0 引言
胃肠激素改变与胃肠运动异常是脾虚证两个主要的病理变化,而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胃肠激素均为调节胃肠运动的重要因素.为探讨脾虚证时两者间的关系,我们在测定脾虚证大鼠血浆、组织中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CCK),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含量变化的同时记录了胃、肠电―机械活动,为探讨脾虚证的发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雄性SD大鼠60只,体质量(220±20)g,(12±1.5)wk龄,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半导体应变片,双极银丝电极,直流电桥测量电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理研究室周吕教授提供.XWTD―464台式自动平衡记录仪购自上海自动化仪表公司大华仪表厂.四导生理记录仪购自成都仪器厂.四君子汤按白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2 2 2 1质量比例配制成水煎剂(含生药3kg L-1 ),本院中药房提供.利血平由上海医科大学红旗制药厂提供.试剂125 I-生长抑素放免分析试剂盒由天津千叶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125 I-缩胆囊素为瑞典EURO-DIA GNOSTICA AB公司产品.
1.2 方法
大鼠手术埋置电极和应变片后48h记录1d.再随机等分为4组:①正常对照组15只,每只生理盐水0.2mL d-1 股四头肌注射,同时灌服蒸馏水0.2mL d-1 ;②脾虚模型Ⅰ组15只,每只利血平0.3mg kg-1 d-1 股四头肌注射,并灌服蒸馏水2mL d-1 ,持续7d;③脾虚模型Ⅱ组处理方法相同,持续14d;④四君子汤治疗组15只,利血平用法用量同上,同时灌服四君子汤2mL d-1 ,共14d.在体胃肠电波及运动波的记录,按参考文献[1]方法同步记录胃、肠电―机械活动,并进行造模前后大鼠自身对照.每只动物均取餐后4h的3个时间段进行,每实验时程2h.大鼠在造模前戊巴比妥钠麻醉,自剑突下作正中切口,取出胃和十二指肠,沿环行肌方向分别将传感器和双极电极埋植于胃窦部前表面胃大弯侧及幽门下3mm的十二指肠浆膜下,电极做3点固定.关闭腹腔,传感器和电极导线经皮下行至颈部穿出,传感器导线连接电桥和记录仪,记录胃和十二指肠运动 波,以每3min为1个计算单位计算胃和十二指肠运动波的振幅指数和运动节律.电极导线和四导生理记录仪连接记录3~4个IMC周期.所有信号输入微机经程序处理.血浆、组织中SS,CCK含量测定均采用竟争性放射免疫非平衡法,于15d(其中脾虚Ⅰ组为8d),在禁食不禁水一夜后取血2mL,同时取胃窦、十二指肠、空肠、下丘脑组织.血浆、组织样品(各取质量约20g)预处理及测量方法按RIA试剂盒说明进行.
2 结果
本实验室1990年开始用利血平制作脾虚证大鼠模型,进行有关脾虚证与胃肠激素-胃肠运动关系的研究,实验条件掌握比较成熟,重复性好 [2-5] .模型动物造模4d开始出现类似人脾虚证症状:纳差、倦卧、腹泻、体温下降等,7d时症状最重.10d后出现脱肛,腹泻停止,大便粘稠或成型软便,机体极度衰竭.我们发现脾虚早期(7d)SS在下丘脑、血浆中含量升高,外周组织中含量下降,脾虚晚期变化则相反(P
3 讨论
胃肠慢波电位为消化道平滑肌节律性地自发性去极化产生,被认为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是平滑肌收缩频率的控制波,决定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胃肠蠕动是受胃肠平滑肌基本电节律控制的,胃肌的收缩通常出现在基本电节律波后6~9s.胃电活动与胃动力密切相关,郭耸峰等[6] 研究表明,胃动力障碍患者均表现胃电活动异常.曲瑞瑶[7] 报道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胃电快、慢波振幅均减少,胃运动减弱.神经体液因素可通过影响基本电节律调节胃肠活动.胃肠激素对胃肠运动的调控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①通过血循环以内分泌形式作用于胃肠平滑肌细胞相应的受体;②经胃肠肽能神经释放递质对胃肠运动起调控作用[8] .而作为脑肠肽的胃肠激素还可在中枢发挥作用.因此本研究中同时测定了血浆、下丘脑和胃肠组织中的激素浓度.SS,CCK广泛分布于中枢和胃肠组织.SS主要生理作用是抑制胃肠运动[9] 及各种胃肠激素的释放[10] .
转贴于 SS对胃肠运动的抑制除直接作用外,还可以抑制胃泌素引起的平滑肌细胞收缩活动[11] .SS在中枢含量变化与胃肠组织中恰好相反.胃肠组织中SS含量越高,中枢下丘脑含量越低,其对胃肠运动抑制程度越高;相反胃肠组织中SS含量越低下丘脑含量越高,则胃肠受抑程度就越低[12] .本实验结果所示,SS在中枢和胃肠组织中的含量相应变化与上述观点吻合.CCK对胃平滑肌的生理作用为通过结合特异性受体而发挥对胃窦、幽门平滑肌细胞的收缩作用和对胃体平滑肌的舒张作用[13] ,从而使胃松弛,排空延缓[14,15] ,CCK在肠道运动中主要是促进远端十二指肠和空肠蠕动[16] .杨云生等[17] 报道肠易激综合证患者血浆中CCK浓度升高,可能会使肠道运动增强,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
本研究中脾虚早期CCK在组织和血浆中含量均升高,抑制胃运动和促进肠蠕动作用加强,胃电慢波和胃活动节律、振幅均明显下降.与脾虚纳差、腹胀症状符合.十二指肠电慢波节律下降,振幅升高,肠机械活动显示节律、振幅均增加,肠电―机械活动节律变化不同向可能系脾虚证时电―机械偶联紊乱,或为实验误差,而振幅增加与脾虚泻泄症状吻合.SS在下丘脑、血浆中含量升高,外周组织中含量下降,对胃肠运动和胃肠激素释放的抑制减弱,这与CCK含量增高,肠运动增强相符.胃运动方面,本研究显示CCK作用大于SS,也可能还有其他神经体液因素参与调节而表现出综合效应.脾虚晚期,SS在下丘脑、血浆中含量下降,外周组织中含量升高,对胃肠运动和胃肠激素释放的抑制加强.CCK在肠道组织中浓度下降,促进肠蠕动作用下降,在胃窦组织中浓度升高,抑制胃运动作用加强.胃肠电慢波和机械运动节律、振幅均明显下降与脾虚后期腹泻停止,大便粘滞症状相符.四君子汤治疗组激素变化及胃肠电―机械活动的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四君子汤可通过调正胃肠激素、胃肠运动而发挥健脾作用.
本研究表明脾虚证时胃肠激素改变与胃肠运动异常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并随脾虚证病程发展呈动态变化.而四君子汤组激素浓度及胃肠电―机械活动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四君子汤对两者均有调正作用.
参考文献:
[1]Zhou L.Weichang Shenglixue-Jichu Yu Linchuang(Gastroin-testinal physiology-The basis and clinic)[M].Beijing:Kexue Chubanshe(Science Press),1991:269-275.
[2]Huang X,Ren P,Wen AD,Ma Y,Zhu L.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of tetramethl pyrazine and study on the nemorhiology in the rat model of spleen deficiency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1994;15(1):71-72.
[3]Ren P,Huang X,Li YC,Liu F.Somatostain,cholecystokinin and motilin levels in plasma and tissues in experimental Pixu rats [J].Shijie Huaren Xiaohua Zazhi(World Chin J Digestol),2000;8(4):436-438.
[4]Ren P,Huang X,Xie LJ.Influence of Sijunzi decoction on motilin and prostaglandin E2levels in experimental Pixu rats [J].Zhongyao Yaoli Yu Linchuang(Pharmacol Clin Remedies Chin Materia Medica),1994;10(6):7-8.
[5]Ren P,Xia T,Zhang ZB,Huang X.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lin levels in plasma and intestinal tissue and Pixu Xiexie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1991;12(5):391-392.
[6]Guo SF,Zhou XM,Zheng CX,Ye JL,Fan DM.EGG study on patients with gastric motor disorders [J].Di-si Junyi Daxue Xuebao(J Fourth Mil Med Univ),2000;21(1):100-104.
[7]Qu RY,Qu BL,WJ,Wang XQ,Zeng XP,Yang J.The study on gastric electrical wave and gastric motive wave of experimen-tal Pixu rats [J].Zhongxiyi Jiehe Zazhi(J Integ Tradit West-ern Med),1994;14(3):156-158.
[8]Pan XZ,Cai LM.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y on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 [J].Shijie Huaren Xiaohua Zazhi(World Chin J Digestol),1999;7(6):464-466.
[9]Hellstrom PM,Thollander M,Theodorsson E.Nociceptive in-hibition of migrating myoelectric complex by nitric oxide and monoaminergic pathways in the rat [J].Am J Physiol,1998;274(3pt1):480-486.
[10]Zhang ZY,Hou ZJ,Guo JY.Gastrointestinal hormon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J].Shijie Huaren Xiaohua Zazhi(World Chin J Digestol),1998;6(5):447-448.
[11]Wang L,Zhou L.The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involved in the effects of brain-gut peptides on gastrointestinal smooth muscle cells [J].Jichu Yixue Yu Linchuang(Basic Med Sci Clin),1999;19(2):122-125.
[12]Tan QY,Huo HR,Zhou AX,Li XQ,Guo SY.Experimental study of Guizhi decoction on dual-direction regul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Ⅳ.Effect on somatostatin [J].Zhongyao Yaoli Yu Linchuang(Pharmacol Clin Remedies Chin Materia Medica),1998;14(3):1-3.
[13]Wang WY,Zhou L,Contracting effect of CCK-8on isolated gastric smooth muscle cells of rat [J].Jichu Yixue Yu Linchuang(Pharmacol Clin Remedies Chin Materia Medica),1996;16(1):44-48.
[14]Straathof JW,Mearadji B,Lamers CB.Effect of CCK on proxi-mal gastric motor function in human [J].Am J Physiol,1998;274(5pt1):939-944.
1.简述艺术起源游戏说。
参考答案: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3分)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并且可以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功利性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艺术即起源于此。(4分)德国美学家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德国学者谷鲁斯均持这样的观点。(3分)
2.简述艺术构思的含义。
参考答案:是指艺术创作者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和特定的思维方式,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在头脑中形成艺术意象的过程。(6分)艺术意象是艺术创作者的审美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4分)
3.简述艺术批评的基本类型。
参考答案:在艺术批评出现过多种批评形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社会历史批评;(3分)
(2)心理学批评;(3分)
(3)文本批评;(2分)
(4)接受批评。(2分)
(二)
1.简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答案:(1)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艺术的联系相当紧密。(4分)
(2)一方面,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另一方面,艺术以审美的方式对道德观念进行思考并加以表现,从而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6分)
2.简述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艺术体验。
答案: (1)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作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4分)
(2)艺术体验通常包含三部分: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发现和审美领悟的发生;创作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6分)
3.简述摄影艺术的含义和分类。
答案: (1)摄影艺术是采用摄影技术和手法获取静态图像来反映客体世界,进而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4分)构图、光线和色调是其主要造型手段。(2分)
(2)摄影艺术包括肖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舞台摄影等。(4分)
(三)
1.简述艺术接受活动中的社会历史批评。
答案:(1)社会历史批评立足于“客体世界”来评价艺术,强调艺术作品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上这个社会历史环境的印记。(4分)
(2)艺术作品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它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深刻反映程度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4分)
(3)如19世纪法国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出发,进行艺术批评。(2分)
2.简述艺术风格。
答案: (1)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艺术作品的形式、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4分)风格是艺术家创作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2分)
(2)风格既包括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也包括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等。(4分)
3.简述园林艺术的含义和分类。
答案: (1)园林艺术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将山水、花木、建筑等要素组合成为统一的景观。(3分)
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出现了一门以研究美、美感、创造美和美的规律为主要内容的美学学科。音乐美学作为美学的一部分,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学科。只有通过对音乐艺术表演的实践研究,才能准确掌握其美学规律,才能更精准地把握艺术本质从而进行音乐艺术表演。
音乐美学的目的是理清音乐艺术的本质和内在规律,重点研究音乐的本质、内容和表现形式,音乐对人的感觉、想象力、情感和理智产生的作用,音乐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以及音乐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音乐美学涵盖面较广,研究内容复杂,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在自然科学中取得的成果,从而进行对音乐艺术的深刻和精准综合研究与高度概括。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是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又是音乐美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研究,才能得到音乐艺术的本质,把握音乐美学的精髓。反之,音乐美学史音乐艺术表演的基础,在了解音乐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才可以再艺术表演中自如发挥和创作,不断吸收和创新,以到达将音乐艺术表演发挥到极致。
二、音乐美学研究角度以及对音乐艺术的作用
音乐美学要从四个角度来进行研究,分别是哲学、心理学、广义社会学以及音乐作品自身美学特征这几大角度。哲学这一角度主要需解决的问题是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内容、音乐与现实的关系。这些问题是研究音乐美学的基础,具有本质性,与哲学认识论关系密切。心理学的角度即是研究包括创作者、表演者、欣赏者的心理状态和感受,创作者是出于何种感受创作作品,表演者是如何理解并演奏作品,而欣赏者对音乐艺术作品又产生了何种感情,这些都是这一角度研究的内容。在这一研究中,心理学提供了研究方法,成为理论基础和前提。
广义的社会学角度就是从社会学出发,研究音乐的社会属性、社会功能、社会价值、阶级因素和音乐存在与发展等等社会性一系列问题。音乐作品自身美学即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研究,包括作品要素、作品结构和特性,从这些角度出发来探讨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表演的作用极为重要,因为音乐表演不仅是技术的发挥,更为重要的是对音乐作品内在含义的理解,准确传达艺术精髓是艺术表演的本质。倘若表演者只注重表演技术,而忽略了对作品的感受,没有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忽视了作品所要表达感情,那么表演即是空泛的,无法使人产生共鸣。因此音乐美学是音乐艺术表演的核心价值,直接作用于艺术表演,决定艺术表演质量。
三、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的现实意义
出于音乐美学的重要性,音乐家也将其称之为音乐哲学。它对每一位音乐人士都有极重要影响,无论是在演奏还是在欣赏过程中,音乐美学都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在表演过程中,以下三点美学原理需要时刻遵循掌握:第一,表演上与原作品统一,再次创作要不得违背原作品本质含义。在表达自己对作品和对音乐美的理解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原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者的作品表达意图。第二,音乐演奏风格在历史背景下符合当代精神。在音乐表演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又要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用当代的视角来观察历史背景,精准完美的再现音乐作品。第三,艺术表现与表演技巧相结合。单纯炫技却忽略作品本质只会使艺术表演显得空泛,而没有精湛的表演技巧,也就意味着缺少将音乐作品完美演绎的基础条件和表演手段。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美感,提高表演技巧,使音乐表演能力愈加精湛。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45-01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它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自然界中的声音大都有特定的含义,雷、雨、风的声音就是物质固有声音的展示,与主体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不需要中间环节加以沟通,但音乐中所体现的含义并不只是主体声音的展现,音乐艺术与人类所从事的其他活动一样,都是人的主体行为,受人的心理活动的支配,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所以音乐中的声音必须依靠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才能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是通过什么来进行联想和想象的呢?
音乐艺术是抽象的声音符号。用某种别的事物,或者说是象征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是视觉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形象的传达和更改有着特殊的关联。在音乐这种听觉艺术上,我们也是依靠音乐的象征性进行想象的。这种象征象征与被表示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和直接的关系,两者之间包含着一种自然而然的相互一致,有时候几乎等同。譬如,一段表现悲愤的音乐,它的情感特征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引导听赏者的意识活动,这种情感特征实际上就是音乐本身的象征性,当我们理解了这种情感特征,实际上也就理解了音乐所表述的含义。因此,象征具有一种独特的概括性,音乐的象征性是以符号和所表示的事物内在的一致性为基础。
在音乐表现中,象征只是作为音乐的一种概括性特征来引导听赏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音乐作品将其情感特征呈现给听赏者,以丰富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听赏者也用自身的情感和想象去充实音乐的内涵。音乐中的情感,并不单纯是音乐作品的情感,也融合了听赏者的情感。不是音乐欢快,而是音乐使听赏者欢快;不是音乐悲怆,是音乐使听赏者悲怆。这些具体的情感内涵,在个性、阅历、修养不同的听赏者心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这种不同来自于人在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观念。听赏者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音乐文化修养,以及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背景的了解,去体验和理解音乐音响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对某一动机、旋律、作品或音乐活动的体验和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经验性的,在不少情形中,它更是特殊化、个人化、非一般意义的。由此看来,象征的这种概括性只是一定程度的作用于听赏者,对于音乐本身的理解受我们自身修养的限制。
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把现实形象经过情感过滤以及变形创造成新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处于“像与不像”之间,艺术形象不是对现实形象的模仿和复制,而是充满了创造者情感的、变形的现实形象的相似物,创作者通过音乐艺术形象来表现其内心的情感,这种形象其实是某种情感的临时外表,情感和外表有时并不一致,相反,它是在音乐表述过程中找到其最真实、最合适的表现,艺术形象对情感仅起引导作用。所以,现实形象的特征并不能作为艺术形象的特征被听赏者理解。如果,象征现实形象的特征并不能等同于象征艺术形象的特征,艺术形象的象征又该怎么表达呢?
音乐当中的艺术形象,不再现生活中的物质形式,而只是表现从其中体验到的情感,音乐中体现出的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但音乐主要表现人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喜怒哀乐、恩仇等情感性的东西,它不具有客观对象的形状、色彩等特征的确定性。音乐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乐记・乐本篇》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而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音乐的整个实现过程就是如此,创作者“感物而动”,通过技术、技巧等中介捕捉对应性音响,利用特定音响反应特定情感,再把对应性音响发展成完整的结构组织,“谓之音”,这种特定性音响实际上就是音乐中艺术形象象征性的主要构成。音乐又要通过“比音而乐”这一中介而最终实现,实际上在这里说到的是表演者,“音”的象征性又传递给表演者,表演者虽然必须以乐谱为依据,把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真实、准确地体现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刻板地把乐谱复制成音响,在这一环节中,表演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来完成乐谱的“二度创造”,在进行的再次创作中,表演者仍然需要把整首音乐定性音响表达出来,“音”的象征体现为“乐”的象征,表演者由于个体审美经验和审美观念的不同或者是表演者微妙情绪的转变,对乐谱的再次创作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那么“乐”象征就不是“音”象征的百分百的传承。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文化活动。从艺术理论建设和艺术教育的需要来看,现在需要切实的课堂艺术批评教学研究――一种改善艺术教学实践问题的学问。“课程是教育的现实形态”,释解艺术作品的知识技能要求赋予艺术教育和艺术批评重要的使命。
一、确认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问的关系
在以往较长的历史中,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各自沿袭自己的轨道发展而不交融。但在艺术批评领域,并未有人认同艺术批评是独立的学科。相反,艺术教育因其与它的相互联系而变得至关重要。
艺术往往被界定为一种意在创造出具有愉悦性形式的东西。“这些形式可以满足我们的美感。而美感是否能够得到满足,则要求我们具有相应的鉴赏力,即一种对存在于诸形式关系中的整一性或和谐的感知能力”。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悦的、思想上无拘无束、无偏见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艺术作品中美的理解和自我实现”。
艺术教育的内涵是指,建立在以多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框架内进行的活动。其目标包括五个方面:美感知能与表现教育:创造力教育:审美文化教育:社会与生活教育:人格成长教育。这五个方面的教育功能体现了艺术学科的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教育的结合,其核心内容是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艺术批评应为实现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长远目标发挥作用。艺术批评有助于实现重要的艺术教育目标。学会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努力使学生在审美经验中感到更自如,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此外,通过广泛接触艺术批评,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这不仅在评估他人艺术作品时特别有帮助,同时也可以衡量自己在艺术方面的进步标准”。
在我们生活的文化里,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并非社会化的一个有机部分,教育教学环境的力量可能甚至对它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美学家哈洛德奥斯本(Harold Osborne)曾说过,虽然艺术欣赏并不要求特殊的天赋,但与欣赏相关的态度和技巧却有悖于有组织的社会中实际生活的主流。它们(指艺术欣赏的态度和技能)的发展可能由于早年的教育影响、家庭状况或某种高度重视功利的生活方式而受阻减缓。奥斯本认为,如果这些态度和技巧没有在年轻时学到,那么要在成年之后获得的可能就困难了。学生处在培养理解力和鉴赏力的最佳年龄。如果教育者放弃这种教育责任,那么视觉艺术要在学生们以后的成年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就不大可能。因此,艺术批评融于艺术教学的实践,应是一个充满活力、持续不断的过程。
二、明晰艺术教育中艺术批评所起的作用
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核心理解应该是,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和艺术创作实践等学科在教学中的融合。那么,从艺术批评这一学科获得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将会在课堂得到应用,以求增加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艺术教育需要结合理解、鉴赏等艺术批评的目的去考虑教学方式方法。同时,要教给学生理解和欣赏多种艺术形式(绘画、设计等)而并不是局限于某些单个艺术。要实现这些目标,不仅要学习传统艺术,而且应学习当代艺术,还要学习审美和实用美术、民间美术等。教育者须把艺术批评的方法转变为教学实践,才能归纳总结,理顺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鉴赏艺术的教学活动。
艺术批评作为一种学科也给教育者提供了可用于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欣赏艺术的一套内容。学科“内容”一般被确认为知识种类,例如概念知识和基本原理。艺术教育中所包含的理论探讨也会用来对不同批评形式作出描述、阐释、评价等等。批评不单单是作为一种评论形式,而是一种探索方式。探索意味着艺术作品给观众提出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思考。因此,设计“批评教学”就成为了教师的一项任务。也只有规划设计好这种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更具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的能力。这种设计必须包含教会学生一些基本概念、技巧、态度和习惯,必须给予他们获得知识背景知识的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学研究室主任藤守尧先生认为,一切“理论必须解答实践中的问题,脱离考察艺术本体和直面问题的态度,就会成为逻辑推理中的文字游戏,视觉艺术必须诉诸视觉效应,不能把握整体构成和视觉心理反应的关系,所谓设计、审美、评价、鉴赏就没有起码的依据”。由此,艺术批评的终极目标显而易见。法国画家马塞尔杜尚说:“艺术是连续的。视觉是间歇的”。意思是说,艺术想象的机会随时都有,不过我们很少利用这种机会而已。在艺术教学中,每件艺术品都是一种潜在的刺激物。艺术是一种想象,与生俱来,还可培养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终生受益。就创造和欣赏而言,艺术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培养这种意识,使我们能更充分地体验周围多种文化的世界,从而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艺术批评也是对艺术作品质量和意义的评价,单凭学生的社会化难以充分有效的使其获得明确的认知。所以,只有通过艺术教育,通过对个人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使年轻一代学会欣赏那些创造艺术,感受并认识艺术的特殊方法,从而丰富生活,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三、立足于把艺术批评融于教学实践
现行艺术教育中,立足于现实生活和艺术实践,立足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从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融合的角度出发,重点放在艺术课堂中的艺术批评教学研究上。从理论到实践,探求内在含义,伸延教学效应,将十分有益。
吉伊根(美George Geahlgan)认为。“批评探索可以被认为是判定艺术作品含义和价值的尝试或努力,这也是艺术批评的一个主要目的。因此,批评探索可以界定为对艺术作品含义和价值的探索”。在教育课堂中,教师应该设计采取多种探索方式,如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不同反响活动、概念和技巧教学以及学生进行研究的活动。探索不可避免会对艺术作品的美学和道德价值、对艺术家的观念、对作品创作和欣赏的背景等提出问题,这符合教育的特性。
(一)学生对作品的反应活动
艺术作品具有潜在的疑问,因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是立体的、多方面的。在课堂上有三种方法能够促进批评探索:第一,可以让学生交换对某件艺术作品不同的观察和意见。这样,教师才有可能为学生提供检查他们对作品反应正确性的机会,并从他 人的经验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第二,可以让学生比较、对比相关的艺术作品,避免对艺术作品看法的局限。第三,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那些挑战他们自己观点和价值观念的作品。以上三种方法都能帮助促进批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引领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并与学生一起确认艺术作品的含义和价值。
(二)教学概念和技能教学
艺术欣赏与评价在艺术教育中还需要其他的活动。首先教师需要有计划地获得相关的美学概念和必要的艺术技能。美学概念的知识扩大可以改善人们的反应。提供观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增加感受。概念和技能的教学活动要求老师扮演一位权威的角色,这是一种要求。
(三)学生的研究活动
了解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等,以提高探索艺术作品含义的能力。教师除了通过讲授或布置课后读物提供这类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去获得这种知识。在学生的研究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充当导师和指导,帮助学生计划研究课题,帮助他们进行图书资料查询。
四、设计艺术批评课程
设计,是指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批评探索,了解和掌握全部相关的教学活动,并协调地组织好这些活动,对艺术教育工作者至关重要。艺术批评教学也是为了产生学习结果。这牵涉到课程设计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得到持续发展的能力。欣赏能力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告诉学生作品的好坏,还需要学生去直接体验这种作品价值。这就要求在设计艺术批评课程中,考虑到学生应该有机会表达、共享、思考他们对艺术作品的个体反应,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理解艺术是一种发展现象,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为个人的观点创造了可能性。规划教学需要容纳学生的差异性,能够容纳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批评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思考其他评价,并引导其在事实证据和逻辑一致性的基础上的评判。
“附加”一词往往让人本能地对其发生的源起给予意识层面的解读,这是由其词性所界定的。附加的含义是依附的行为,通常是指在已有的事物中(整体中)发生插入活动,所以,它基本上是片段的、局部的,或部分的。在装饰造型的具体活动中,我们更愿意说“附加”是对事物在整体上进行的深入和延展。但是,在装饰的创作活动中,我们也不能武断地说装饰的具体活动都不是以附加为起始的。比如,并不是所有的附加活动都是从既定的成熟事物开始的,同样也有附加活动是事物整体计划的一部分。可见,附加活动在整体事物中也不乏以整体中的顺序性事物而存在。但不管是插入还是顺序,附加的共属性质都是以既有的、先于存在的作为基础和依据,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附加活动的发生是以一种相对确定的、既定的事物为开端。
附加与增加是具有同义性的,这种增加的境况逻辑很容易让人把装饰臆定在是添加的活动性质,或者说是一种“唯主体物”的“它”性――附属(Otherness),由此,用语法的结构来类比,“装饰”“附加”就成为“状语”或“定语”,即成为“主干语词”的副词。著名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给装饰做了如下解释,“什么是装饰呢?它明显的同义词是‘添饰’(Ornamentation)、‘美饰’(Embellishment),但一如大多同义词,‘装饰’不单纯像‘美饰’那样涉及美,也不单纯暗示增添一个独立的饰物。‘装饰’(Decoration)与‘得体’(Decorum)为同源词,它意味着适宜、形式化。然而,适宜于什么?是什么形式化了呢?”这在中国艺术界颇具影响的名著,从表象的角度探讨了装饰活动“附加”的美学意义,并顺便从美学的含义中和词源上把装饰(在造型上)给予了性质的界定,然而,这却给了我们对装饰作为造型活动的片面认识的误导。
当下,人们对装饰存在一种误解,似乎只要一谈到装饰的造型活动,就必然产生“添饰”“赘饰”的知觉潜意识,这种意识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过程中,即把装饰臆定为一种附属行为活动中的单一方式,并片面地把装饰造型活动确定在附加活动的层面上,这不仅对装饰艺术创作,更对装饰的造型观做了范畴上的限定,这无疑是对装饰艺术含义的武断、片面的解释。这种解释,限制了我们的思维,阻碍了我们对于装饰艺术在全面理解上的依托,并狭隘地把装饰艺术在开放的造型观上做了限定。
另外,装饰创作活动经常被人理解为是在表层上的附加活动,即装饰造型的指向场所是在物体的表面上。那么,这就涉及一个问题――“物体的表面”问题。任何一个立体物都是由多个界面构成的,也就是在多界面的组织中才构成了立体的产生。这不仅说明了立体所构成的方式,同时也说明了既然立体是多界面的组合体,那么如果拆解了多界面的组合体,其立体性也就被消解了,立体就还原为界面了。而界面的本质就是平面,是二维的,那么,假如附加活动是在表层上的活动,那附加就是平面造型活动了。
表面即是表层的同质语,是表象的具体化。“添饰”就是以“饰”于表层为依附和栖居的结果,被“饰”之物由其表层提供或给予了装饰的场所,装饰才得以存在。但是,装饰与表层是同质义吗?其实,“添饰”的栖居场所虽然由其词义而指向了“增加”,并居住在被饰之物的表层,但装饰的造型活动一定不是仅在平面的二维世界中。
表层之于表象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事物。虽然表层是表象的具体化,但表层与表象的属性是不同的。表层是物的外表,它是介质的属性表征;表象却是表面的现实状态,表象可以载荷丰富的内容和具体(形象)的呈现,如果“附加”是寓于表层,给予表层的形象化,那么,由界面所规定或限定的表层空间(二维空间)就指向了装饰在附加中的空间限度。
表象之于艺术也是两个不同范畴的事物,虽然苏珊・朗格在给予装饰界定之前先提出表象之于艺术的重要性,认为“思想家席勒首先看到,为什么表象之于艺术是举足轻重的。这是因为它从所有的实用目的中释放出了感知(并由此释放出了概念的力量),而且它让思考萦绕于事物的纯外观之上”。但是,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由表象的力量释放出概念的力量。所以,由表象之于艺术与表象之于装饰相对应的线性逻辑是牵强的。
所谓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原理的引申和具体化,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抽象。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是音乐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教学的基本原理。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不仅要反映出普通教育的普遍规律,而且更要体现出音乐艺术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
一、学生本位原则
学生本位原则就是要强调学生是音乐教育的主体,要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本位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
因此,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2001年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实质上就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音乐本位原则
音乐本位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将音乐置于音乐教育的本来(原来的、主要的、中心的)位置或其职能位置。正如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到:“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音乐教育正是这后一种教育,它是以音乐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来展开和实施的。因此,音乐本位原则,是音乐诸教学原则中的主导教学原则,是展示音乐教育体系的一面旗帜。
三、情感体验原则
情感体验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和情感体验的过程,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体验性的感彩。柏拉图认为,“音乐的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
由于审美教育在形态上具有体验性、自发性和主动性,其教育过程有侧重于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坚持体验性,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彩,便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四、寓教于乐原则
寓教于乐原则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要求音乐教育面向新的世纪、新的教育观念。教师精心组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会快乐,以美的形式来陶冶他们的情操,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另一层含义是要求音乐教育要从内容方面给人以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使人情感净化,心灵升华。
音乐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音乐教学通过艺术性与思想性融而为一的方式,使人们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寓理于情,以情动人,能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它寓教于乐,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创造等活动,使人们在愉悦中激感的变化与升华,从而受到教育。
五、主动参与原则
主动参与原则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注重主动学习和知行协调过程,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的音乐经验。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一切情感体验,都必须在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在音乐教学中,活动是知行协调过程,它是身心协调地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音乐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总起来说,是以活动为中心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利用音乐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激发和培养音乐学习兴趣,面向全体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六、协同融合原则
是艺术评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某种思想原则和审美标准,对电影艺术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评价的一种艺术研究活动。他以具体影片创作为其研究对象,评美析丑,褒优贬劣,探索揭示了其成败得失的规律。
第一章 影评的特征
一、与政治评论相比:突出审美判断
电影艺术:电影技术为手段,画面音响为媒介,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里,塑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 电影评论:从电影自身艺术属性出发,对作品艺术特色美学风格的总结,对作品艺术成就美学效果的判断与评价。
二、与姊妹艺术评论相比:重视画面语言分析
真正的影评是对银幕造型时空观念的认识,是对电影运动本性独特欣赏,是对电影色彩、音乐、剪辑的领会和完善。
评论画面方法
(一)可把画面作为独立的评论对象和角度
1、明确指出画面出现的位置
2、简约而精粹的文字描绘画面的景象
3、深入到为剖析画面内涵
4、评价该画面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可把画面作为评论影片的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的切入点
三、论述方式:评,是文的主体
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表达方式。
不能叙述过多(影评并非故事梗概、内容提要)
不能说明过多(影评并非说明书)
第二章 评的内涵
1、评是剖析:所谓剖析就是对画面的结构、色彩、音乐、摄影、人物性格刻画、主题思想展示、艺术种种表现手法等诸多因素做由浅及深的分析。
2、评是判断:也是对作品的思想、流派及艺术家做出中肯的评价,或者肯定或否定兼而有之。 整体的表达方式:判断+剖析+判断
每一段的表达方式:判断+剖析+判断
3、评是选择
4、评是创造:评论是一种独立的具有自我价值的创造性劳动,他要挖掘作品的内在价值。赋予作品未完成的艺术形象的新创造。
影评写作基本要求
一、先有所感悟,后发而为文
有所感是写作的动因,也是写作的首要条件。
1、感并不是观后感
2、感觉点要准
二、新颖的角度、独特的构思
1、文章要有立意和角度
立意:即文章的评论对象及其作者对该评论对象所持的见解和观点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
2、立意要新颖,构思要巧妙
3、角度要小,立意要单一集中
1)善于选取综合性角度进行评论。(人物形象、主题、艺术特色、艺术成就、创新突破)
2)从小处着眼,往深处挖掘
三、结构严谨,起落有致
(一)标题
1、单标题:文章只有一个标题
凝练、醒目、优美
2、复合标题:一正一副两个标题
副标题需明确指出文章的评论对象
正副标题要对应
(二)开头
倒论式结构:把文章的结论放在前面,然后从各个方面开始论述这个结论,又称演绎法。
特点: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一目了然
(三)正文
1、并列式结构:以一个中心内容贯穿始终,分作几个问题陈述,他们之间是平行并列的,既独立又紧密联系。
特点: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2、剥洋葱式:揭示一部影片的深刻内涵,剖析人物或情节,采取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层层分析,最后发掘出内核因素。
特点:层层深入,富有逻辑和论证力量
3、事件发展式结构:节的开头就是文章的开头,结尾就是文章的结尾,基本上是按照电影发展顺序进行结构,或沿着基本问题的线索顺序递进,体现着一种时序性或论证力量。
特点:有条不紊,脉络清晰
(四)结尾
紧扣立论点展开总结和升华。
影视评论角度
角度一 人物评论
一、评人物性格即评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人物性格的独特性鲜明性。
作为电影为了打动观众,应在外貌气质举止习惯作风等方面显示其独特鲜明性,为此,才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可亲可信。
(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由于所处社会关系复杂,性格的形成要接受多种多样的社会影响,每个人性格虽然独特鲜明,但绝不能单一纯粹,而是在不同环境中程度不同的显示出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
(三)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性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命运的变化和社会变化的变化,人的性格也往往呈现出相应的发展变化。 角度二 主题评论
主题是影片通过人物塑造和生活场景描绘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
一、主题意义的深刻性
1、事件2、人物3、台词4、环境空间造型与道具5、音乐、色彩
二、主题表现的多义性
一方面是指一部作品可能有一个中心主题,另外还有数个副主题,相互配合深化。另一方面指面对同一部影片,同一时代或不同时代的观众对其主题做出了不同阐释,使主题呈现出多种意义。
角度三 画面分析
(一)景别
全景
意义及效果:1、更好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物性格的形成、变化、命运的转折都是环境造成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与影片戏剧电影美学风格相得益彰
特写
1、特写镜头的功能在于对某些事物的细部加以选择放大,这种镜头能将演员细微的表情和某一瞬间的心灵信息传达给观众,因而,他常被用来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心理情绪。
2、特写镜头有时也用来突出头像以外的其他部位,或景物的细部特征,已引起观众注意,或强调其特定含义。
3、大特写的取景范围更小,可以更突出更强烈的感受到人物神态细微的变化,从而引起观众更强烈的心灵震撼。
评空镜头作用
空镜头含义:至画面没有人只有景和物的镜头。
作用:
1、介绍整个故事或某个人物活动的环境。
2、常被用来表达某种情感和意味。
一切景语皆情语。导演在表达某种特定情感时,常常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3、空镜头还常被用来赋予某种象征意义。
他通过类比,揭示事物关系,借助镜头与画面组接,将不同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突显出来,使所表现的内容更为含蓄。
4、唤起观众的联想
可是观众通过看得见的画面想象某种看不见的情景。
分析取景角度及其审美作用
取景角度:指摄影机相对被摄对象的方位角度。
1、平摄:指摄影机处在与人眼相等的高度而进行的拍摄,接近于常人视线的感受的镜头,它可以使观众产生真实、平稳、庄重的感觉。
2、仰摄:指高于水平角度、摄影机由下向上由低向高朝上仰拍的镜头。
1) 可以使被摄的人或物显得崇高和威严,从而让观众产生崇敬或惧怕的心理反应。
2) 可造成人物的夸张变形,从而产生一种讽刺的效果。
3、俯摄:指低于水平角度、摄影机由上向下由高向低朝下俯拍的镜头。
1) 常用来描述环境特色,或表现大的场面,还会造成壮观宏伟的气势或优美抒情的情调。
2) 能使人或物的体积压缩以至于形状奇异,常用来表现遭受危险或威胁的情况,也能使人物显得软如无力,从而使观众产生一种压抑感或悲剧感。
4、顶摄:摄影机拍摄方向与地面垂直而得到的画面。
会造成奇特新颖美妙的意趣。
快慢镜头的功能
快镜头功能:1、省略细节,推进叙事进程2、通过人物的夸张起到浓厚的喜剧效果。
3、揭示人物心理活动。
慢镜头功能:1、通过动作速度的改变创造不同的意境,赋予动作以新含义。
2、揭示人物心理活动。3、可以点题,把编导者的主管思想情感突出表现出来。 色彩分析
色彩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它不但可以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可以暗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某些情感上的细微变化。
视听语言分析思路
一、画面
景别运动镜头取景角度快慢镜头光色
一、 浅谈美的不同形式
“美”作为一种表现形态,客观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国人认为“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相关,具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古希腊,美也是善的意思。在今天的日常用语中,美至少可以分为三种;具有三种相联而又有区别的含义,第一种,它是表示感官愉快的强形式,即用强烈形式表示出来的感官愉悦。第二种,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即把严重的伦理判断采取欣赏玩味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三种,专指审美对象,日常生活中“美”字更多用来指使你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不是伦理道德的判断,也不是感官愉快的判断,而是审美判断。回归本文,怎样才能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修养,怎样才能在艺术领域中有更高更快的进步和发展,培养良好的审美是尤为重要的。
“美” “审美”这两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接触到的,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在穿衣,打扮,日常的言行及欣赏艺术作品都需要有它们的配合。那么究竟什么是审美?如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而学生对于美与审美的鉴赏能力又如何,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下。
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而现实美中包括了自然美、社会美和教育美,不论是自然美,艺术美还是社会美,都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心灵意境,启发人的智慧,培养气质,陶冶性情,形成品德,美化人生。在美学的范围内,“美”字用法复杂,包含了好几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审美对象,第二层含义是审美性质,第三层含义则是美的本质,美的根源,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对美的含义存在误区,他们认为,能吸引目光就是美,能博得眼球就是美,与众不同就是美,而往往忽略了大众的审美标准,也忽略了最重要的审美主体。
美的定义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美是一种感觉,一种态度,一种气质,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的环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对于美,也产生了不同的定义。有人说“完美就是美,毫无瑕疵纯洁无暇的”,这个答案当然令人毋庸置疑,完美本身就是美的最高境界。但是,一味的追求完美,追求虚无缥缈的境界,只会让人显得不真实,正因为如此,也让美失去了它原本的味道。当下时代,大家慢慢开始崇尚另一种美,残缺美。有人认为,“破碎亦是一种美丽,而且是另一种美”断树残桩是一种美,枯枝萎叶也是一种美。林黛玉的美,在于她悲惨的命运,在于她虚弱的身体,在于她与贾宝玉刻骨铭心的爱情。人们喜欢三毛,正是因为她在作品中宣泄真挚的情感,对生命的洒脱,流露的真性情。建筑物亦如此,人们喜欢圆明园,一是它本身的历史底蕴,更多的是它的断壁残瓦,它的破碎让人浮想当年的盛况,伴随那痛的历史,残缺的圆明园更像是一副有故事的画,这比雍容华贵的颐和园更能感触人心,引人遐想。美是完美,美是残缺,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定义,这世界有很多的美。淡泊是一种美,灿烂是一种美,独处是一种美,热闹是一种美,而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美,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经验。
人的生活离不开美,但什么才是大众认知的美,什么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审美修养,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美的感知,再炫目的日落景象,再叹为观止的传世画作,他们也只会无动于衷,感受不到那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震撼,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残缺不全的,我们只有提高审美修养,才能辨别美丑,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净化美的心灵,尤其是艺术类的大学生,审美能力是对专业素质的考验,是通向成才之路的桥梁,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欣赏美,鉴别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二、 培育审美的基本方式
(一)增设美育课程
美育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中对美的本质、形态、审美意识、审美过程等对美进行基本研究,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美的感知,教育与熏陶。进行心灵、行为教育,是大学生认识理解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追求美和享受美。用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视角去发现和创造美,向学生介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各种不同美的欣赏特点,让他们明白完美的形象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完美的形象体现在人的气质,性格,修养和言谈举止等方面,在认知艺术之美中,还需要追求心灵的美,“心灵美”才是决定人美与不美的最主要因素。但现今社会中,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求结果不求过程,往往忽略了心灵美的重要性,只看重得失与结果,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心灵美的重要性。它主要表现在人的思想,品德,情操,学识与修养等方面,表现在人的言论,行为之中,所以在于学生交流中,要着力注重大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建立完善的人格体系。
(二)增强人文素质教育
要培养审美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我们必须增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开设科普知识课程,举办文化素质教育讲座,通过对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要渗透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建立浓郁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格调。同时要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艺术类的大学生,往往有很多同学受老师的影响很大,他们把老师当做自己的榜样,偶像甚至是目标,而教师要学会利用自身的地位和优势,向学生传授素质教育的理念。现在有很多教育者,在专业领域特别突出,可是育人就有待商榷,这就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修养。
(三)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审美意识
活泼、健康、文明的校园生活是人格健全的要素之一,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有利于促进人格的形成设计和展开,文化艺术自身的精神价值,自由、民主、创造、开放的文化精神,才是大学生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的灵魂,才是真正的大学文化所致力追寻的。校园文化活动应有所创新,课堂应该新颖,活跃,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近年来,韩流,追星族在大学校园里渐渐兴起,相对于大街小巷遍地传唱的流行歌曲,那些流传千古的古典音乐才是文化,艺术的精髓。要让学生们在这些优美的作品中得到升华,精神在欢乐和享受中得到陶冶,最终起到教育作用。而不是留一首口水歌,追一个不切实际的明星,做一个白日梦。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社团也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通过成立各类社团,来培养学生艺术方面的兴趣,增强艺术修养,使大学生在各种轻松,愉快,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中,接受真善美的启迪和陶冶,培养潜在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同时也要掌握社团的发展,不能任由自生自灭,所以在社团的管理上,要有明确的章程和制度,使社团文化向多元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三、把高雅艺术引入校园
专业的艺术院校,课业的繁重,学生对于流行事物的热爱,往往很少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欣赏高雅艺术演出上来,也因为近年演出市场的低迷,学生很难从欣赏的角度去感受艺术的魅力,这就要靠我们来为学生制造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自己主办或观看交响乐、民族舞等,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强烈的感情共鸣,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成就,认识到只有具有真才实学,才能博得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尊重,只有不断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日臻完美,才能赢得掌声和名誉,这样他们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反省自己,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社会实践中乐于奉献,倾注自己的热情和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我们只有不断弘扬高雅文化艺术,让高雅文化艺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入持久的发展下去,才能使大学生体会到艺术的魅力,领略、欣赏、感受高雅艺术的真谛,做到真正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作用。
在雕塑艺术中没有材料,美就没有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就不能功能于人的感观而成为审美对象。材料是艺术创作中的物质和技术的载体,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缺少材料的支撑必定造成艺术语言的贫乏。雕塑家注重材料本身的美感价值,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凝结在材料之中,通过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借助材料的文化含义、社会作用来传递内心体验。
二 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料语言运用的特点
随着当代艺术观念的产生,材料语言由材料作为形式使用逐渐变为材料作为观念使用,使雕塑在材料使用上有了无限可能性,人们的审美和欣赏活动更加直观,具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雕塑作品变得更佳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这种艺术语言离不开对于材料的处理和表现,雕塑家的创作观念存在于对材料的理解与处理中。
(一)肌理与质感
雕塑艺术的魅力在于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不仅体现在它强烈的三维空间的形体上,还通过外在的表面肌理和材料质感体现出来。不同材料所具有的不同质感、肌理、形态、比重、色泽、强度等性能,对其主题表达、造型处理、制作程序、加工手段、应用范围等会产生各异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差异。
材料肌理主要分为: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自然肌理是指材料天然存在具有的纹理,如石材的粗糙表面、木头的年轮、铁的锈。许多雕塑家在创作时都会把自然的纹理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使雕塑呈现不规则的流动变化,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人工肌理是指由创作者根据作品的表达需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人为产生的纹理组织。雕塑家对材料人工肌理加工痕迹成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精神活动的物质性记录与再现,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作品精神的形成轨迹,领悟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如十届美展韩子健的作品《秋山图》就是运用金属材料焊接产生的特殊纹理表现山石的造型,将山体局部经过打磨产生的光滑、白净的肌理来表现水的质感,使得简单的形态显得丰富多彩。
材料质地的致密与疏松、纯净与夹杂、柔软与坚硬等不同特性,都蕴含着与主题造型相关的因素。对材料不同质感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影响到创作的构思以及作品形体的构成。采用不同材质创造出来的雕塑形象已不单纯是普通的形象,而是具有生命作用的精神映像的雕塑。如隋建国的《殛》,作品是在工业用橡胶运输带上钉了几万颗钉子,使这个软垫在一定的距离之外看似一块地毯,通过铁钉刺穿工业橡胶的暴力和工业橡胶由被动的承受姿态,传达出他自己对存活环境感悟。又如李秀勤的《被开启的记忆》,通过粗砺的巨大松木与金属盲文点的结合,仿佛隐喻了存活与死亡,聚合与分离的思想,材料选择的运用体现出雕塑家个体对生命作用的追问。
(二)文化含义与社会作用
当代雕塑家深层次发掘材料的特性,在材料中寻找社会文化含义,使材料成为文化与精神的载体,材料语言的运用不仅能使我们感受人类的共同历史,而且能与广大观者在心灵上达成共鸣。从某种作用上说材料语言是具有生命力的,它作为一种特定属性的载体,不仅与历史连接,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涵义。如展望的《园林乌托邦》,作者采用不锈钢材料给观众展示了一个精神家园,巧妙运用镜面不锈钢晶亮浮华的假性外貌特征,转变了人们常见的园林形态,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符合工业时代的符号,作者通过这种材质的表现揭示了人文主义精神含义的同时也与现代工业城市建筑相得益彰。又如隋建国的《结构》,是铁与石头的连接和对抗,给人以对抗和冲突,反映压抑与反压抑、封闭与反封闭之间的关系,有着较强的文化指向。
(三)多样化表达
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家对材料在雕塑中的语言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雕塑概念被解构,艺术家开始重视材料给观众带来的和乐趣,对材料的技术处理更加深入,所涉及的材料种类越来越广泛,比如布、棉、线、可变性非固态物质等,有时就连动植物和人的身体也变成艺术家手中的创作材料, 材料的内涵已不只是传统材料中的土、木、金、石了。
网络时代中,艺术创作和接受互动性的增强,是动画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时代在艺术创作之中,创作者和接受者都是艺术创作者,艺术欣赏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主题,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性,而创作者也不再是高高在上,创作者之间的竞争压力变大,因此,信息传播的多样化,转移了艺术活动的创作和接受者之间的权利。在网络时代,观众可以根据剧情的发展,选择自己欣赏的动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审定动画角色。如日本的动画片《收集少女》,是手机动画的典型代表。观众在网络中,利用手机和剧中的人物发送短信交流,从而演绎属于自己的动画剧情和形象,增加了观众观赏的兴趣,也通过很多小人物的视角,反映了现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一种小人物和命运抗争的崇高精神。如国产动画灰太狼,创作者利用略带戏谑的态度,去反映他们在日常压力下抗压的状态。再如:流氓兔和兔斯基等受欢迎的动画形象,虽然没有多么高大的形象,但是都引起了人们最大的兴趣。因此,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动画引起人们的美感享受,通过表层秩序的不对称,改变了人们对优美的理解。目前在网络媒介环境下,这种不和谐的和谐令人感觉是可信的,成了现代审美的主流。
1.2在信息海洋中,衰微了审美和艺术性之间的联系
当今网络时代中动画的主流是数字格式,动画设计为了吸引住人们的研究,都在追求一种视觉上的震撼,令人感觉到一种视觉上的,如:“最终幻想”系列中,通过极高的方针程度,利用强大的电脑技术,虚拟动画中的人物形象,达到了让人惊诧的效果。另外,网络时代具有更新信息快、分布广的特性。很多观众受到随时跳出来的信息框的影响,很容易转移视线,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因此和电视动画时代相比,动画的审美接受活动更加零散化,人门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动画审美风尚的变化,而网络时代中,越来越多的动画作品中,只有能够快速抓住人们眼球的动画,才受到人们的喜欢和点击,这就难免造成了动画在众多信息之间的竞争。因此创作者为了使动画艺术作品越来越容易懂,辨识度也越来越高,如:绿豆蛙、喜洋洋和灰太狼等等流行的网络动画形象,线条和色块之间越来越趋向明快简单。因此动画为了在网络媒介快速发展中生存,就要改变原先的审美标准,打破以往的创作理念,这是因为,动画具有一种最本质的美学特征,是对非现实的虚拟而不是模拟现实,如果动画形象过分的逼真,只能导致了动画艺术的衰微。另外,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动画美学加深了和文化的联系。动画美学的艺术存在于电子媒体和数字世界的第四度空间中,在网络媒介背景下,动画思潮、理念以及技术等等,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动漫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创造者把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都融合到动画创作中。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在传媒的烘炒下,已经成了世界各地青少年追捧和喜爱的电子影像。动画逐渐变成了个人最发挥想象力的模拟沟通途径,增加了人们追求艺术的动力,从而令人们陶醉在一种虚拟的动画世界中,充分感受到动画的美学魅力。同时,也体现了动画美学领域中的活力和生机。
2动画美学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的现实性含义
在当今的社会中,网络逐渐存在于人们的各个生活角落中,网络媒介环境下,产生的动画美学变异,在人门地日常生活活动中,这种艺术活动也发证了生存之维的变化,也现实美学发生了一定的关联和变化,在动画艺术接受者的自我重建上包含了一种现实性的含义,在外界信息数量巨大涌入的时候,人们见证了自我的消失,这种消失导致了人们产生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而在虚拟影响千百万中的情况下,人们对自我存在的世界产生了一种抽离感,这种抽离感导致人们无法定义自我,令人感到惶恐不安。但是,同时,网络媒介有赋予了人们对艺术进程自由发表看法、讨论、参与的权利,人们在任何可能的机会中,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对动画形象进行自由的选择,从而进行自我定义和自我重建,通过自己选择的角色,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宣泄感情。如:为了定义自我和自我认同被关注,在网络上追捧一个动画角色的时候,通过组建各种格言多个讨论组,动画接受者之间进行友好的讨论,把动画通过帖子的形式推向网络信息的主流上。再如:把自己喜爱的动漫人物直接的设置为网络头像等等,都是将自我和虚拟角色重合,以便利用动画形象和网络寄托自己的情感,俺是自我个性的存在,从而进行自我定义和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