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TM421 文献标识码:A
电力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稳定性是确保整个城市电力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配电线路管理过程中,有关管理人员要对故障进行及时排除,加强对故障的防范措施,以此来确保供电的稳定性和改善供电的质量。目前,我国城镇、农村普遍采用的是10kV配电线路供电方式,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类型的配电线路,对造成线路发生故障的因素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对故障的防范和对10kV配电线路进行有效管理的措施。
1容易造成10kV配电线路发生故障的因素
造成10kV配电线路发生故障的因素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为的外力因素;二是自然灾害的因素;三是配电线路自身的因素。
2013 年7月份故障原因分析:
故障原因 设计施工 设备原因 外力因素 自然因素 用户影响
产品质量 设备老化 交通车辆破坏 动物因素 盗窃 异物短路 外部施工影响 其他外力因素
次数 0 4 4 3 1 1 8 7 2 28 15
注:数据采集地为常州地区
1.1人为的外力破坏的因素
造成10kV配电线路发生故障的首要因素就是人为的外力破坏的因素。因为10kV配电线路的通道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而它与用户端之间的接触又没有其他的介质,而由于各种线路进行交跨并且会受到周围建筑物和道路的影响,所以在电力的运输过程中会很容易发生故障。而造成这些故障的破坏源头又是可以分为多方面的:首先树木的生长过高,而街道维护人员又没有对树木进行及时的修剪,造成了树木和架空线路间的安全距离不够,如遇大风,容易造成树枝对架空线路碰线,从而致使运行线路受到损害;其次是靠近运行线路处相关工程建设的施工设备或者进出大型车辆的碰撞也会造成线路受到外力破坏;再次是风筝等有关物体误碰也是其中的一个源头,最后是有人窃取了线路杆塔上的相关金具,从而致使杆塔出现倾斜等,这也是造成事故的一大源头;并且,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加快进行,也成了配电线路正常运行的一个小隐患。
1.2 自然灾害造成的线路故障
自然灾害是造成10kV配电线路故障发生的第二大因素。随着环境的恶化,近几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如马来西亚群岛的海啸、日本的大地震、美国的龙卷风,以及中国的汶川地震、中国玉树地区的泥石流等等,这些灾害的发生使得许多设备都遭受重大的损失。同样,10kV配电线路故障发生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与这些自然灾害有关的。而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灾害有,霜冻、大雾、台风、雷电等,这些对10kV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巨大的阻碍。而在这几个常见的灾害中,雷击对10kV配电线路的破坏性是最强大的,它可以击穿10kV配电线路的绝缘子,致使配变烧毁、线路断线以及发生爆炸等情况的发生,从而造成了配电线路发生重大的故障。
1.3 10KV配电线路自身的因素
首先是配电线路的电器设备的缺陷问题,由于工作人员对于10kV配电线路没有做好充足的防雷措施以及绝缘子发生闪络放电的原因,使得其设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其次是导线连接器的问题,主要是避雷器的接地装置不达标和导线连接器的接触不良等情况造成设备连接器对雷电导电性能差,从而遭到了雷击的破坏;再次是由于设备自身出现了故障,主要指避雷器、跌落式熔断器运行时间较长,老化严重,柱上开关质量过低,未能进行定期校验和更换等,致使线路长时间运行出现了跳闸等等。
2 加强10kV配电线路管理技术措施
加强10kV配电线路管理,最有效的技术措施是对故障的防范措施。主要是针对上述几个方面因素造成的故障进行有效的防范,即对外力破坏的防范、对自然灾害的防范以及加强对10kV配电线路自身设备的管理。
2.1 加强对外力破坏的防范
首先,在马路周围,要对可能存在的外力破坏因素进行防范,例如对于道路两旁的杆塔,我们可以在它们周围堆砌一定数目的防撞墩,并涂上透光度比较强的反光漆以引起过往车辆对它的注意,避免撞到杆塔。其次,在针对配电线路周围存在的施工情况,有关管理人员要及时联系施工项目的负责人,通过沟通协商,让施工项目的负责人对事故责任书进行签订,提高施工企业的责任意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造成线路设备跳闸现象的发生。再次,在杆塔金属的盗窃问题上,要与有关公安部门进行配合,应用有关的法律对盗窃杆塔金属的行为进行惩戒,并加大对这些行为的惩戒力度。此外,有关管理人员还要对配电线路的拉线基础进行定期巡查,对于周围的违章建筑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2.2 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
关于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加强对雷击事故的防范,首先,对绝缘子尤其是针式的绝缘子要相应改善和提高它的耐雷能力和水平。经过多次故障经验表明,悬式的绝缘子与针式的绝缘子相比,发生故障频率相对较低,因此,在防雷能力这方面,主要是加强对针式绝缘子防雷能力的改善。其次,比较简单有效而又经济的方法就是安装线路避雷器,对于线路比较长的情况,可在配电线路比较容易遭到雷击的地方进行防雷金具或者避雷器的安装。在防雷金具的安装类型上,比较便捷的是安装一种穿刺型的防弧金具,而这一类型金具的优点除了安装便捷以外,它的密封性也是比较好的,并且使得绝缘导线和高压电机能够紧密接触在一起,耐烧灼性比较强,从而确保了线路的安全性。此外,还应该积极通过气象部门关注天气的变化,及时获得气象灾害方面的资料,以便在防护的措施上,把自然灾害对线路的破坏程度降至最低。
2.3 对10kV 线路自身设备的维护
管理人员首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要对线路设备进行定期的巡视和检查,为此,管理人员应制定严格的设备定期巡视制度,并坚决落实对于设备产生的故障要进行及时的维修。再则对于一些投运时间较长的线路,应对线路上陈旧的柱上开关等设备进行梳理和统计,尽快列入线路改造计划中,使设备满足安全运行的要求。对于一些线路支接没有加装分界开关的用户,加装负荷开关,防止因用户设备故障而引起的配电线路跳闸。另外在线路巡查方面,一是可以借助新的科技技术,如定位系统方面的设备,对发生故障的区域能够进行有效的定位和维修,二是丰富配网设备检测手段,加强设备检测,变事故检修为超前预控,确保线路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性。
结束语
配电线路运行的稳定性对于一个城市的生活至关重要,因此,有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10kV配电线路的管理,正确分析好造成配电线路发生故障的因素,做好外力破坏、自然灾害相关方面的防范措施,把10kV配电线路故障的发生率降到最低,从而确保电力的健康运行。
1前言
公路等大中型建设项目,建筑工程一切险(附加第三者责任险)属于强制保险内容。但大部分项目,由于对保险管理工作缺少认识,对保险管理不重视,往往是出险后才想起保险索赔,项目缺乏风险防范能力,索赔工作不到位,不仅项目施工损失加大,而且应索赔的权益无法获得。
2保险管理
保险管理做为项目管理的基础,重点是保险培训教育、工程风险防范、索赔。
2.1重视保险培训教育,提高项目全员保险意识
2.1.1保险机构的专业培训
为了减少损失,提高被保险人防范风险的能力,保险合同签订后,保险公司会不定期组织项目部、业主单位相关人员参加培训,重点是保险条款的解释、风险防范的措施。但项目部参加保险培训往往流于形式,项目经理、总工基本不参加,而参加培训的人又不安排进行保险管理工作,保险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故项目经理、总工等领导及保险工作具体管理人员对保险要有充分的认识,参加专业保险培训很有必要。
2.1.2项目保险管理小组培训,吃透保险合同
项目进场建设开始,项目部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保险管理小组,小组人员由工程、财务、机电、物资等专业人员组成。项目保险管理小组主要工作是对项目部基层单位保险培训教育、宣传,对项目各个工程包括工序、操作流程等进行风险分析,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以及出险索赔等。小组成员的培训重点是保险合同的学习、风险防范能力、索赔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培训的目的是吃透保险合同,培养较为专业的工程保险管理人士。保险管理小组还应制定出项目施工风险防范细则、保险合同权利和义务解释明细、索赔流程等管理手册,便于实际操作。
2.1.3对基层进行保险培训教育及宣传,提高全员保险意识
保险管理工作与整个工程切身相关,提高全员保险意识是根本。保险管理小组对基层有针对性进行培训教育,宣传保险管理,重点是保险范围、风险防范要点和措施、规范风险工程原始资料填写等,提高全员保险意识,对降低工程风险至关重要。
2.2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减少工程风险
项目保险,很多人狭义理解为出险索赔,认为有保险公司赔偿,防范不防范无所谓。其实,保险条款规定只赔偿直接损失,但大多数出险造成的间接损失更大,保险公司能赔偿的远低于实际损失。故加强风险防范能力,减少工程风险,是保险管理的根本工作。在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是对项目目标的主动控制。首先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将这些风险定量化,对风险进行控制。工程建设风险归纳起来可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二大类型。两种风险既各自独立发生,有时也相互影响。人的建设活动能够引发自然灾害,如山体的开发容易引起山体滑坡;反之自然灾害能加剧人为风险,如南方雪灾冰灾过后,建筑材料猛涨价造成工程预算失控。
2.2.1自然灾害风险防范
自然灾害在建工险里是指:地震、风暴、洪水、山崩、地面下陷及其他人力不可抗拒强大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破坏巨大,情况多样,建筑工程对自然灾害风险的防范具有复杂性、难度大的特性。故项目施工管理中,应对工地地质情况、气候、河流、山体等进行详细地调查,并经常与气象局、国土资源局、河道管理局等政府部门交流,对工程面临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自然灾害防范措施。例如笔者所在项目,有十座桥梁、九公里路基位于河流区域,河流为季节性河流,且河道狭窄,历史洪水瞬时流量大,洪水危害极大。为此,针对工程特点和河流特性,项目部制定了桥涵、路基特殊施工措施。水季节期间制定了防洪预警机制、防洪措施、洪水后工程抢救恢复措施等。2007年河流共发生7次洪水,但在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下,无一人员受伤、施工机械设备无一冲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洪水对工程的危害。当然,在现阶段,建筑工程对自然灾害完全防范是不可能,保险管理对自然灾害的风险防范是相对的,多时候依赖个人能力。如果整个公司建设一个风险防范的交流平台,综合多个项目风险防范措施和案例,取长补短,广思集益,才能更好地加强项目风险防范能力。
2.2.2人为风险防范
人为风险指由人为因素直接引起的,或者是由于人类活动所伴生的其它因素,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间接引起建设工程经济损失的风险。建工险规定只有意外事故造成的物质损失才能赔偿。意外事故指不可预料的以及被保险人无法控制并造成物质损失或人身伤亡的突发性事故,包括火灾和暴炸。意外中又有必然因素,是否违规操作,或安全隐患未消除等都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对意外事故的防范,应对各项施工过程详细分析剖解,包括施工工艺、人员、机械以及外界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如采用架桥机架桥,应对架桥机、航吊、运梁车进行检查,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技术交底和检查身体是否良好,梁片、支座安装是否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运梁道路是否畅通,以及是不是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等,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均无异状才能进行架桥施工。常说的防微杜渐,正是人为风险防范的精辟概括。很多时候所谓的意外事故是因为不注意风险防范,对各种隐患摸不准吃不透,事故必然发生。至于非意外事故不属于建工险的范畴,如施工机械装置失灵、原材料缺陷、违规操作或工艺不完善等造成保险财产损失,这些更应该重点防范。辨识、分析风险源,消除隐患、规范操作,做好非意外事故风险防范,能有效规避、防范甚至杜绝非意外事故风险。
2.3索赔工作及时,现场勘查详细,原始证明有说服力
2.3.1出险通知
出险后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通知。报案应对出险情况、主要原因分析、受损情况进行阐述,并应对索赔进行预估(不做为赔款依据)。有些项目出险还要求通知保险经纪公司,个人认为保险经纪公司做为中间人,对建工险理赔专业度、忠诚度和热情度均不如保险公司和项目部,理赔工作掺和第三方,工作更难。故现阶段,索赔工作最好由被保险人直接与保险公司交涉。在报案通知的同时,应注意保护受损现场,保险管理工作人员还应及时收集以下索赔单证:(1)保险财产核损清单;(2)工程量清单;(3)受损部位单价分析,一般采用工程量清单单价;(4)受损工程人工、材料、机械等能证明有关损失金额的单证、票据;(5)受损施工日志、监理日志(出险前原受损部分)、施工图;(6)气象灾害证明(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火灾(消防部门提供)、盗窃险情(公安机关提供);(7)事故现场勘查报告、照片资料。(8)医疗机构出具的医疗证明、医疗费用发票及清单(涉及第三者责任);(9)权益转让书(损失原因涉及其他责任方时)。
2.3.2现场勘查
保险公司接到报案后,一般在48小时到达现场查勘。项目索赔人应先向保险公司查勘人员及早提交索赔单证,便于保险公司查勘人员现场查勘有针对性,查勘效率能大大提高。现场查勘工作至关重要,项目保险管理人员应对受损现场充分了解,对索赔清单上各项细目与保险公司查勘人员一一查对。索赔细目和索赔工程数量应在现场确定。受损工程的单价如能在现场明确,最好在现场确定。现场查勘工作的要点是细致再细致,耐心再耐心,对应得的权益一定要敢于争取,并要有充分的理由证明。
2.3.3赔偿商谈
索赔的过程中,项目保险管理人员应该定位比保险查勘人员更专业。尤其是各项受损工程的构成、计算方式、单价分析,索赔人员清楚了解,符合保险合同要求的据理力争,争议较大的地方逐一分析。现今建筑工程一切险的条款比较粗犷,建工险的构成比较模糊、笼统,各个条款颇有争议。故在谈判中,应抓住条款内比较模棱两可的字句,索赔工作尽可能往己方有力的方向走。如建筑工程一、除外责任中有一条:非外力引起的机械或电气装置的本身损失,或施工用机具、设备、机械装置失灵造成的本身损失。何为非外力,保险条款并没有明确,我们可以理解为除机械本身原因外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可以在索赔范围。对此,我们一定要据理力争,只有对保险合同条款的深入了解,加上己方更专业的工程知识,在谈判中才能占据有利地位,索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对赔偿金额差距比较大,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很少诉诸法律。因为诉诸法律不一定能保证被保险人的权益,当然对保险公司的信誉影响更大,所以一般都是协商解决。协商解决都是双方互相让步,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都可以接受的一个结果。另外,索赔单据及时收集整理对索赔谈判工作起很大作用。原始证据充分,说服力更大,索赔率更高。在索赔过程中,千万要注意保险公司的赔偿是补偿性的,被保险人不能从保险索赔中获利。故索赔过程中,强调依法索赔的原则,索赔的单证等资料应真实、正确,索赔理由充分、合法合理。2.3.5赔款索赔谈判完成后,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要签订保险财产核损清单,现场查勘赔款工作完成。赔款通过财务往来。
3保险其他注意事项
(1)保险期限的延伸扩展:一般保险合同都有保险期限延伸扩展,项目可针对自身情况,采取是否延伸扩展保险期限,对自动延伸扩展条款要注意及时行文通知保险公司。
(2)变更较大工程项目扩大保险:对变更较大、施工周期较长的工程项目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扩大保险,避免变更项目受损无法索赔。
(3)加强对建筑工程一切险外其余保险种类的管理工作:如工程机械险、人身意外伤害险,以及材料上涨风险承担等新型险,能有效转移规避风险,降低项目施工风险。
2、非煤矿山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防范汛期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成立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汛期防灾领导小组。编制汛期防灾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和责任,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和检查相关工作落实。加强汛期调度和值班工作。做到领导到位、隐患治理方案到位、信息接收与值班工作到位。
3、建立汛期巡视制度。非煤矿山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在汛期应当安排专人负责对矿井、尾矿库、露天矿边坡、矿区道路、通讯、电力等建筑物、构筑物及周边废弃老窑、地面塌陷坑、裂隙和可能影响矿山安全的水库、湖泊、河流、涵闸、堤防工程等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特别是接到暴雨灾害预警信息和警报后,要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视。矿区降大到暴雨时和降雨后,应当派专业人员及时观测水量变化情况。
4、建立紧急情况下人员撤离制度。非煤矿企业和尾矿库应当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矿、滑坡、尾矿库垮坝等事故灾害紧急情况下及时撤离人员的制度和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启动的标准、范围、撤人的指挥部门和人员及撤人的程序等,发现灾害严重可能引发事故时,应当立即撤人,在确认隐患已彻底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凡没有落实防范暴雨洪水等引发事故灾难的治理计划和防范措施,存在重大隐患的,汛期应当采取停工撤人的措施,不得进行作业。
5、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检查制度。非煤矿山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在汛期前应当全面检查防范暴雨洪水引发事故灾难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落实责任,限定在汛期前完成整改。
二、加强汛期防灾基础工作
6、非煤地下矿山、凹陷露天矿山及尾矿库企业应当查清矿区及附近地面水系的汇水和渗漏情况、疏水能力和有关水利工程情况。查明当地水库、水坝、江河大堤、河道、河道中树木和障碍物情况。掌握当地历年极端天气降雨量和最高洪水位资料,存在隐患的要采取积极的防范和整改措施。
7、非煤矿山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在汛期来临前,应当组织力量对防排水设施、蓄水设施检修、清挖、泄流,保证在汛期有可靠的蓄水能力和水路畅通。位于地表河流、洪水部位、水库等附近的矿井,矿坑、尾矿库、工业场地等应当修筑堤坝、开挖沟渠等截流分洪设施,有效防止地表洪水倒灌。
8、非煤矿山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应当定期对供电、防排水、防雷电设备设施进行维护检修,在汛期前应当进行防排水试验,保证汛期各种防汛设施可靠运转、发挥作用。
9、非煤地下矿山应当按设计规定留设各类防水矿(岩)柱,相邻矿井的分界处应当留设防水矿柱。已经破坏的防隔水矿柱应当注浆加固并建立隔水闸墙等设施,保障隔水安全。
10、非煤地下矿山企业应当准确、及时地将矿井的采、掘工程绘制到采掘工程平面图等图纸上,定期收集相邻矿山和关闭废弃的老窑情况,并在井上、下工程对照图上标出其井口位置、矿区开采范围、开采年限和地面积水情况,准确掌握矿井受水患威胁情况。
11、非煤地下矿山对地面采空区裂缝应当及时充填加固;对采矿后形成的塌陷坑及时进行彻底治理;关闭废弃的矿井井筒应当充实填死。
12、非煤地下矿山企业应当安装和完善井下通讯、通风系统。保障通讯系统畅通、通风系统可靠,提高矿井防、抗灾能力。
13、企业应依法做好停用尾矿库的闭库工作,并落实人员和措施,做好日常管理和汛期安全渡汛工作。
三、认真开展汛期防灾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4、非煤矿山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应当认真组织开展汛期防灾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隐患排查的重点是位于地表河流、湖泊、水库、山洪附近的矿山、尾矿库的防洪设施和防范措施是否到位;有可能与矿区联通的采矿塌陷坑是否填平压实;井口标高低于历年最高洪水位的矿井是否采取提高井口标高的措施;违法违规开采安全防水隔离保护矿柱的矿井是否采取了加固和阻隔工程措施;关闭废弃矿井是否充满填实;防排水系统是否完善;存在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洪灾及可能导致溃坝、溃堤、淤积河道等自然灾害威胁的,是否落实了防范治理措施;尾矿库坝体是否稳固;露天矿边坡是否稳定;预防暴雨洪水预警机制和制度是否建立等。
15、对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应当分类定级,制定专门治理计划,落实责任、方案、资金、人员、物资、期限和预案,并在当地汛期来临之前完成整改并组织验收,确保整治到位。
四、建立健全汛期防灾应急救援体系
16、非煤矿山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应当将防范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灾害预防处理计划》。落实防范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所需的物资、设备和资金。建立抢险救灾队伍,或与专业抢险救灾队伍签订协议,每年汛期前应当进行救灾演练。加强对职工防范暴雨洪水自然灾害知识教育培训,提高职工互救、自救能力。尾矿库垮坝等涉及企业外部人员财产安全的应急救援预案,要与当地政府应急救援预案对接。
17、非煤矿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发生因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发险情后,应当按规定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18、各非煤矿企业和尾矿库企业应当按规定储备必备的抢险物资和装备,确保抢险救灾时能够及时到位,发挥作用。
五、加强汛期防灾监督管理工作
19、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与当地气象、水利、防汛等相关部门建立暴雨洪水预报预警协调联动机制和通报制度,并及时将预警信息和可能引发洪水的情况通知到有关矿山和尾矿库企业。
20、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对辖区内汛期可能导致引发事故灾难的矿山和尾矿库的重大隐患建立档案,督促企业和协调有关部门治理,落实除险加固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21、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矿山和尾矿库汛期防灾的监管检查工作。督促矿山企业成立汛期防灾组织,落实所需物资和救援人员,跟踪落实隐患排查和整治情况。对企业上报的重大隐患,应当协调相关部门限期完成整治工作;对未落实汛期防灾措施、存在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发事故隐患的矿山,要责令其停产整改,限期整改仍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提请当地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22、对未开展汛期防灾隐患排查治理的矿山和尾矿库企业,要依法查处,存在重大隐患的要暂扣相关证照,责令其停产整改;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3、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将汛期预防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发矿山事故灾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研究部署汛期防灾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1、引言
自然界有许多灾害,自然灾害按孕灾环境可分为大气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岩石圈灾害(地震和地质灾害)和天文灾害。水文灾害是其中之一,水文灾害现象主要表现为洪涝、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可危及人类生存。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公众意识在提高,能力在加强,措施在规范,应对不同等级的突发性灾害需要相应的应急及防范措施。探讨如何正确划一水文灾害等级,以提高防灾抗灾的服务效率,拓宽水文学的发展。
2、水文概况地球上现有约13.9亿立方公里的水,水在循环过程中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称为水文现象。水文现象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在空间分布或时间变化上都显得十分复杂。 水文现象的时间变化过程存在着有周期而又不重复(概率、重现期)的性质,一般称为“准周期”性质。水文学研究是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领域十分宽广。
水文科学不仅研究水量,而且研究水质,不仅研究现时水情的瞬息动态,而且探求全球水的生命史,预测它未来的变化趋势。社会的发展,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对自然水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突出需求,研究和评价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和这种效应的环境意义,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水文现象的规律;在与洪涝、水旱灾害的斗争,在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探讨水文分析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思考和研究水文现象的规律等等,现化水文科学的研究领域正在向着为兴利除害、水资源最优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以期为防灾减灾增效以及客观评价、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3.自然灾害情况各种自然灾害既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与其他灾害连锁反应,形成群发性灾害,其影响和危害更为惨重。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水灾造成的损失最大,约占 40%,发生在1998年7-8月份长江及松花江流域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其次是热带风暴和台风占20%, 地震和旱灾各占15%;其他灾害占10%。
4、水文灾害情况从古至今,天气、气候和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一直具有很大影响,人类的社会活动反过来也影响着天气、气候和水循环。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天气、气候与水文现象的人为因素逐渐强化。亚洲备灾中心执行理事Bhichit Rattakul博士表示:“水文气象灾难会对人类、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所依赖的社会经济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干旱、洪水及暴风雨可危及人类的生存,破坏重要的生存系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世界气象组织指出,龙卷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现象的发生频率近百年来有增无减。尤其最近几年,这些灾害的强度前所未有。过去10年的统计显示,超过80%的自然灾害是气象和水文灾害。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从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约40亿美元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的每年约400亿美元,其中气象和水文灾害造成的损失占65%以上。
5、水文灾害与和社会关系我国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受灾国土面积广,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交替频繁发生,给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危害和巨大的损失。水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水在表现它的自然属性的同时,它的社会属性也日益表现出来,并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水文科学发展成为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水文灾害问题日受公众关注。
现代科学技术使获取水文信息的手段和分析水文信息的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使人们研究水文现象的能力发展到新的水平。世界各国、各级政府为提高防御灾害的管理和决策能力,增强预测预报能力,相应建立灾害类别等级制度,对不同灾害区域、等级分别进行建档归类,使各个灾害点的资料规范系统,有据可查,以应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并制定相应的应急及防范措施。
同时,人们注意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水文课题,水文工作是基础、是前题;从历史上看,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社会对水文工作的要求如此迫切,2002年有近20条涉及水文工作的新水法颁布实施,以及2007年6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更为水文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6、灾害等级的 划分
6.1等级划定设想水文的自然灾害深受公众和政府的重视,如何正确划一水文灾害等级有必要纳入管理化、规范化、进程化。随着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统一的需要,便于社会公众参与了解水文灾害状况和政府的管理决策,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和依据来划定水文灾害等级,提供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水文状况,是提高防灾抗灾效率的一个环节,是提高组织水平和科学水平的一个表现,以保障国家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水文灾害等级划定设想是跳出专业圈子寻找通俗、通用又科学的新语言,把涉及水文自然灾害程度一般用这种相对等级表示。这样可以从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水文课题入手。可归类为三种灾害,洪涝灾害主要是水多,水旱灾害主要指水少,即水资源缺乏或水旱,可以降雨、径流、蒸发等洪水水文要素的出现概率为标准,水资源缺乏的地方还增加人均水资源量指数为标准;水质灾害为水脏、水浑,合称水资源质量问题,以水质综合指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6.2几个说明划定水文灾害等级,可操作性强、分类简单、通用、易看懂、易掌握,便于统一向社会和公众,能警示水文灾害动态:洪涝、旱灾、水质污染的程度状况。(1) 在防汛中,推进我国水文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提高洪涝灾害预测预报能力,用相对等级增强预测洪涝灾害的中长期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强化各级行政管理人员与群众理解各种预报、警报和组织防治救灾的效率(2)在水资源管理上,便于统一管理和保护各类水资源,便于统一制定水资源水质保护的技术政策和法规条例,以及水文灾害的风险评估机制。(3)能满足防御灾害的公众需求和公众意识,及掌握水文灾害的知情权、水文灾害的警惕性。
在我国经济技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电力产业结构也在相应的发生着改变,综合实力也开始变得更强,供电量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这样对配电网的要求也会相应的提高。10kV配电网的线路或者设备如果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就会对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所以对它运行的故障进行分析,从而找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电力系统中10kV配电网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了城市当中的供电线路,同时也包括乡村中的供电线路。10kV配电线路将电网和用户有效的连接在一起为用户直接提供电能,在电网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10kV配电线路的运行情况对用户的可靠和安全用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10kV配电线路运行故障分析
1.1 管理不善导致配电线路出现故障
在10kV配电线路运行的过程中,如果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对设备线路进行有效的巡视,在发现故障时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就可能会导致配电线路出现故障。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够,他们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也不熟悉,对线路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断股、磨损以及设备损坏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也可能会导致配电线路出现故障。
1.2 自然灾害导致配电线路出现故障
这里所说的自然灾害一般都是指雷击,10kV配电线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路径比较长,而且一路上都比较空旷没有什么高大的建筑物,所以配电线路经常受到雷击的破坏从而出现故障。它主要的现象就表现在绝缘子爆裂、击穿、断线以及配变烧毁和避雷器爆裂等。
1.3 外力破坏导致配电线路出现故障
在10kV配电线路的运行过程中,经常受到外力的破坏从而导致配电线路出现故障,最终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也是10kV配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的主要原因,具体就表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首先对于城市中很多10kV配电线路来说基本上都是架设在路边,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交通也开始变得更加的繁忙,这也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开始增加,在交通事故中经常出现破坏配电线路的情况。其次因为建筑施工造成的配电线路破坏,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时候,城市的基础建设项目也开始增多,很多工程项目在实际的施工之前并没有对施工现场情况进行详细了解,这样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就可能会造成挖断电缆的情况。第三现在城市中高层建筑变得越来越多,很多高层建筑的高度甚至超过了架空线路和变台,如果人们从高空向下抛杂物的话就可能会对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2 10kV配电线路运行故障防范措施
2.1 加强管理,提高对10KV配电线路的巡线力度
在10kV配电线路的运行过程中,要及时处理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线路,如果线路运行的时间比较久,就需要加强巡线的次数,如果在实际的巡视过程中发现有磨损或者老化的线路就应该要进行及时的更换。另外要定期对在10kV配电线路的避雷器和杆塔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杆塔固定不是很牢固的话就需要及时增加拉线或者对基础进行加固;如果是新建的杆塔就应该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来进行施工。对电气设备的绝缘表面要经常进行清理,不免出现污闪的情况。
2.2 针对自然灾害做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首先需要对绝缘子的耐雷水平加强,特别是对于那些针式绝缘子来说。因为从在10kV配电线路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发生雷击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针式绝缘子会发生运行故障,让绝缘子的耐雷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能够让配电线路运行的防雷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其次可以安装线路避雷器,这种措施比较简单、经济和有效。在变电所10kV出线端可以安装金属氧化物的避雷器,在线路比较长同时容易受到雷击的线路上也可以安装金属氧化物的避雷器或者是防雷金具,在变压器的高低压侧,安装和电压等级相应的避雷器。最后对接地网进行定期检查,让接地网的接地阻值能够保证合格。另外还需要加强和气象部门的联系,积累相关的资料,避免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3 有效控制外力破坏,减少线路损坏
在道路的电线杆上可以涂抹一些比较醒目的反光漆,另外还可以设置一些反光标志管,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引起司机注意,从而有效避免因为车辆撞击造成的配电线路破坏。可以在那些比较容易撞到电线杆塔的地方设置相应的防碰撞混凝土桩,在上面涂上相应的反光漆。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措施向群众宣传和普及电力知识和保护配电线路的知识。
3 结语
要想认真做好10kV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就需要加强对10kV配电线路运行的故障分析,从而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另外还需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维护和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对10kV配电线路的运行管理,对实际的运行经验进行不断总结,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尽量去避免10kV配电线路运行故障的发生,这样10kV配电线路运行供电的安全性才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桂裕.10kV配电线路运行常见故障及维护[J].企业技术开发,2013(23):106-108.
[2]潘志明.10kV配电线路故障的防范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4(1):44+46.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领域防汛工作,明确安监部门开展防汛工作所承担的任务,督促工矿商贸企业(以下简称企业)采取有效措施,科学、有序地开展防汛工作,最大限度防范和降低因洪涝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编制依据
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规定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印发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职能职责及汛期值班安排的通知》(平防汛指〔2016〕2号)文件要求,按照我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的部署要求,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县企业开展防范洪涝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相关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
1.4工作原则
在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理念,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组织镇(街道)安监办、相关企业在自然灾害发生期间开展安全生产检查,认真做好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基础信息、应急专家库;督促企业,特别是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企业(以下简称重点企业)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装备补充和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协调专业应急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及时高效地处置因自然灾害引发的安全生产险情、事故。
2组织体系及职责
2.1企业防汛工作领导小组
县安全监管局成立企业防汛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各级安监部门、相关企业开展防范自然灾害工作。具体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安全监管局办公室,负责局防汛工作的启动,向镇(街道)企业防汛工作领导小组预警信息和灾害等级,启动相应的企业防汛应急响应等级,做好事故的上报、防范自然灾害的情况汇总等组织协调工作。
成立检查督导组、应急管理组和后勤保障组3个工作组,推进防汛工作的落实。
检查督导组:由局各片区分管领导带队,负责指导和督查联系片区的乡镇(街道、管委会)开展防汛工作,督促相关企业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物资储备、落实防范措施,对不履行工作职责的企业进行通报和跟踪督促整改。
应急管理组:由应急办负责,密切关注自然灾害动态,及时起草文件,部署防汛工作;保持与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安监办的沟通联系,及时上报相关信息;督促有关股室(队)掌握企业基础信息和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的储备情况;协调确认应急专家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指导企业落实自然灾害发生前、中、后安全措施。
后勤保障组:由局办公室负责,利用信息平台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安全措施信息,开展对外防汛工作宣传报道,安排好本单位人员值班、物资供应、车辆保障等工作。
3灾害分级与应急响应等级
参照《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对于洪涝台旱灾害的分级,分为特大(I级,红色)、重大(II级,橙色)、较大(III级,黄色)和一般(IV级,蓝色)洪涝台旱灾害。将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统一灾害等级作为企业防汛应急响应等级,即I级、II级、III级、IV级应急响应等级。
4预防与预警
4.1应急准备
(1)思想准备: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防汛防旱指挥部要求,加强对防汛工作的组织领导;召开全体人员动员大会,增强做好相关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职责分工、防范措施、工作纪律。
(2)组织准备:建立健全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安监办防汛应急领导组织,落实各项工作,加强与企业、部门的沟通联动。协调确认应急专家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队伍。
(3)工作准备:制定24小时人员应急值守计划,完善信息沟通渠道。通知乡镇(街道、管委会)企业防汛领导小组做好应急联动,同步开展各项防范工作。督促企业特别是危化企业开展安全隐患的紧急排查,做好在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安全评估,落实应对性措施。
(4)预案准备:根据灾情特点,熟悉企业防汛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指挥报告程序、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等内容,制定专项工作方案。督促企业按照有关要求,完善应急预案;所有重大危险源、重点岗位、要害部位都应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并进行培训学习。
(5)物资准备: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好区域内应急救援物资器材设备的统计,建立紧急情况下的调用机制。承担区域专业应急救援任务的企业或单位补充必要的应急装备物资。有关企业要根据生产实际,配足相应的应急物资,做好清理使用和维护保养。
(6)通信准备:明确值班、值守人员的通信联系方式,配备必要的应急通信设备,保证信息实时畅通。
4.2监督检查
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等企业,是防汛工作的重点。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安监办要及时完善防汛专项应急预案,组织开展风险监测、预防和评估,认真开展以“六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通信、查措施)为主要内容的防汛专项检查,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防控、早整改。
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安监办要督促重点企业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的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避险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做好相关装置、安全设施的检测检验和维护保养工作,确保其安全可靠和有效运行;明确重大危险源、危险装置等重点部位的责任人,强化领导带班、值班;在自然灾害发生期间,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带队,对重点部位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4.3预警
根据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的预警信息,向乡镇(街道、管委会)企业防汛领导小组发出预警;通过信息平台向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传递防汛有关信息。收集汇总安全生产应急、重大险情信息;重大险情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将初步情况报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并实时对险情组织核实。
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安监办防汛领导小组接到预警后,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及时向重点企业、村(社区)发出预警。通知企业有序组织生产,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检查,降低安全风险,消除事故隐患;落实好抢险队伍、物资和装备,严格执行领导值班制度,保证主要负责人、安全技术人员和应急队伍坚守工作岗位。
5应急响应
根据县防汛防旱指挥部的灾害等级,启动相应的企业防汛应急响应等级,并启用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和应急信息报送制度,将信息通报全局工作人员,并妥善安排好值班工作,保持通讯畅通,做好值班记录。
5.1I级应急响应
根据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发出的I级应急响应命令,I级应急响应行动,启用24小时领导带班和应急值守制度,全局人员处于待命状态。
由局长负责指挥,局领导及相关股室(队)人员参与值班保障。一是与各地值班人员保持实时联系,对可能出现的企业险情进行研判,提出防御目标和应急措施,部署企业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二是与相关应急专家、专业应急处置队伍保持联系,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拉得出、救得下;三是督促乡镇(街道、管委会)通知相关企业全面启动防汛专项预案,企业组织停产或减荷,进行安全检查,安排好值班人员,加强对危险部位(储罐区、配电房、非煤矿山作业面等)监控,做好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准备;四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信息平台等媒体,宣传防汛期间安全生产各项措施。
5.2II级应急响应
根据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发出的II级应急响应命令,领导小组II级应急响应行动,启用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全局人员轮流处于待命状态。
由领导小组分管企业管理的副组长负责指挥,相关股室(队)人员参与值班,对可能出现的企业险情进行评估,提出防御目标和应急措施。通知应急专家、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处于待命状态。督促各乡镇(街道、管委会)通知相关企业启动防汛专项预案,加强人员巡查检查,安排好值班人员;加强对危险部位监控,提前做好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指导各地开展企业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利用媒体宣传防汛安全知识。
5.3III级应急响应
根据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发出的III级应急响应命令,领导小组III级应急响应行动,启动24小时应急电话值班。
由领导小组副组长轮流负责值班指挥,相关股室(队)积极参与,对可能出现的企业险情进行分析,提出防御目标,部署相关工作。明确应急专家、专业应急处置队伍人员组成。对企业开展应急准备情况进行抽查。督促各地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工作,通知企业做好启动专项预案的准备。
5.4IV级应急响应
根据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发出的IV级应急响应命令,领导小组IV级应急响应行动,加强电话应急值班。
相关股室(队)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对可能出现的企业险情进行预测。
5.5应急响应措施
1、开展思想发动,将信息通报全局工作人员,妥善安排好值班,保持通讯畅通,做好值班记录。
2、督促乡镇(街道、管委会)企业防汛领导小组落实防范措施。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信息平台等媒体,开展宣传教育。
3、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对重点设备、部位和岗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做好在强风、暴雨、雷电等情况下企业安全性评估,加强应对性措施的落实;强化人员的安全教育,增强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前制定设备和设施倒塌、库区及车间进水、危化品泄漏和爆炸、厂区突发断电等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无法排除的险情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落实安全措施。安排好人员值班,加强对危险部位监控,发现险情应及时排除。
4、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统一部署和要求,开展防汛工作专项督查。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加强人员值守,加强事故预测预想,加强应急救援准备,切实消除事故隐患。
5.6信息与新闻宣传
领导小组是企业防汛应急信息的指定来源,由领导小组统一收集和对外报道企业防汛的信息。
5.7应急结束
根据县防汛防旱指挥部正式解除灾害警报信号后,结合各地反馈信息,由局领导小组决定,结束企业防汛抗台应急状态。
6后续处置
根据自然灾害期间企业停产、减产情况,督促企业落实相关措施,确保安全复产、复工。
6.1开展安全检查
重点检查生产装置、管道及设备设施是否在防汛期间受到损害破坏,检查安全阀等附件是否损伤,检查检测原材料等是否受到影响,检查电气仪表、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是否处于适用状态;采矿作业面是否遭受损坏,电器线路是否发生短路漏电等。
6.2做好防汛期间应急防范工作
重点落实应急器材的准备,专业技术、应急处置人员必须到位,并严格执行应急值班执勤制度,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带班制度。
6.3防汛工作评估
领导小组负责对预警和应急响应期间各环节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总结;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安监办对发生险情的企业及时进行检查,并落实整改;对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
7预案管理
7.1预案演练
各乡镇(街道、管委会)防汛领导小组应定期组织各类应急演习,以检验、改善和提高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
7.2预案修订
【分类号】:TD327.3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群众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群体和人民群众对于电力需求量也在飞速增长,对供电的安全运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10KV配网是电力系统与用户直接相连的重要环节,如果10KV 配网运行一旦发生了事故,不仅将会给相关的电力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找出配网运行存在的薄弱点,积极探索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地确保供电企业10KV 配网的运行安全性、可靠性,这对于提高配电网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10kV 配电网运行事故的相关原因
目前运行10KV配电网故障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以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故障为主。
1.1自然灾害造成的故障
自然灾害是引起10KV配电网络故障最多、破坏最大、损失最严重的一种故障因素,具有不可见性,大多靠边加强技术手段、提高科技含量以提高电网的坚强度来抵御,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最为常见。
⑴、雷击事故,其现象有绝缘子击穿或爆裂、断线、避雷器爆裂、配变烧毁等。引起雷击灾害的原因包括:一是10KV线路防雷措施不足。二是避雷器性能下降或失效。三是绝缘子质量不过关或存在隐患运行。四是避雷器拦装置不合格。
⑵、大风引起的事故,主要表现为:一是大风刮断树木断落在导线上,造成断线、倒杆事;二是大风吹起地面杂物至导线上引起线路事故跳闸;三是部分线路弧垂低,导线松弛,强风吹动导线造成距离不够而短路放电或纸缘子闪烙将导线烧断;四是台风季节时强台风将直接刮倒、刮断电杆、铁塔造成事故,此类事故较少,但危害极大。
1.2树障引起的故障
1.3 外界破坏造成的故障
10KV配网线路及设备面向用户端,具有点多、面广、线路长特点,其线路通道远比输电网复杂,交叉跨越各类线路、道路、建筑物、构筑物、堆积物等较多,极易引发线路设备的故障。
1.4配电网络线路设备自身因素造成的故障
这类故障主要是因为设备自身老化,技术含量低等设备本质因素造成。虽然逐年开展农网改造,但由于工程建设质量把关不严,运行一段时间后便出现故障,或由于资金紧缺未能进行投资改造,部分还未改造的高损耗变压器、老化开关、断路器、绝缘子等设备及导线松驰、档距弧垂过大、线路长、分支多、线径小的线路等,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引起线路故障,对配网的安全运行带来极大隐患,造成故障率居高不下。
(1)、配电变压器故障,主要是由于配电变压器陈旧、老化,发热量大,造成绝缘降低引起的故障;配电变压器本身故障或操作不当引起弧光短路故障;配电变压器维护不及时,造成缺油运行烧毁等故障;配电变压器高、低压熔丝配置不合理,故障不能正常熔断引起的故障;配电变压器容量不合理长期负荷引起故障等。
(2)、避雷器、跌落式熔断器故障引起。主要是避雷器、跌落式熔断器、柱上开关质量较低或运行时间较长未能定期进行校验或更换,击穿后形成线路停电事故。另外跌落式熔断器保险丝未按要求配置而使用铜、铝线代替熔丝,造成跌保不熔断,起不到保护作用引起故障扩大。
(3)、接地网故障。一是接地网运行年限长腐烂、锈蚀、脱焊造成接地电阻大,泄流能力低,运行维护人员不重视,未进行及时维护和更换;二是接地引下线选择不当,小于25mm2,泄流通道不畅通;三是接地网未按要求进行试验测试,造成长期在接地电阻超标状态下运行;以上原因都会导致由于雷击时电流无法快速流入大地、残压高引起故障。
(4)、线路绝缘子故障。由于10KV配电网中大量使用P-15针式绝缘子,质量存在缺陷,耐雷水平低,加之运行年限长,绝缘子老化破裂导致接地或绝缘子脏污导致闪络、放电、绝缘电阻值降低等,导致跳线烧断搭到横担上引起故障。
(5)、横担、金具等引起的故障。主要是运行时间长老化、锈蚀腐烂,歪斜变形引起的故障。
1.5 用户设备原因造成的故障
部分用户配电房普遍存在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到位、配电房设备线路老化、陈旧、绝缘状况差、维护不及时,防护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容易导致发生故障从而引起配电线路跳闸。
1.6运行管理、维护不到位造成的故障
由于部分运行管理、维护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和运行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精神,巡视不到位、消缺不及时造成的故障。一是人员技能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没能查出线路缺陷和事故隐患,如导线在运行中磨损、断股等情况未能及时发现;二是未按规定对10KV配电网进行定期巡视,夜间巡视及特殊巡视,导致不能及时发现10KV配电网运行中存在缺陷,消缺不及时发生的故障;三是运行管理、维护人员违章操作造成的故障,如带地刀合闸,停送电没按操作票操作顺序进行操作,超出检修范围进行作业等。
2. 10KV配电网故障的防范措施
基于以上对10KV配电网线路故障的分析,要从根本上改变减少故障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故障防范措施来加强防范配电网发生的故障率。
2.1针对自然灾害因素采取的防范措施
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配网系统故障不具有先知性,突发性较强,从管理手段上很难加以防范,只能从技术手段上进一步改善电网条件,加强电网建设,提高自身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⑴针对雷击事故的防范措施:一是在线路改造规划中尽量避开落雷区。二是安装线路避雷器,在变电所中的10kV 配网出线端所装设的金属氧化的避雷器、在线路比较长并且容易受到雷击的线路上应该装设相关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具或者防雷金具,与此同时应该在变压器的高低压侧装设与其相同电压等级的避雷器装置。三是安装穿刺型的防弧金具,并且其密封性能比较好,金具的高压电极和绝缘导线二者紧密接触,可多次耐受的电弧进行烧灼,保证运行安全可靠性。
⑵针对强台风、暴雨、雪灾等恶劣气候采取的防范措施:这类故障主要是季节性的,受气候和地理条件影响大,主要是从改善电网自身坚强度入手:一是加大对10KV配电网巡视维护力度,做好线路的防护工作。二是加大城网、农网及网架完善的改造建设力度,严格按照技术导则及规程规范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确保改造后的10KV配电网具有防风、坑覆冰能力,尽量避开坡边、预防山体滑坡造成的危害。
2.2针对外破采取的防范措施
⑴为杜绝或减少车辆碰撞杆塔事故,可以采取以下的防范措施,提醒车辆驾驶员注意:一是在交通道路边的杆塔上涂上醒目的红白颜色防撞警示反光漆;二是在交通道路边的拉线上加套红白颜色防撞反光标志管;三是对容易遭受碰撞的杆塔,在其四周设置防撞混凝土墩,并刷上红白颜色防撞反光漆;四是在配电线路规划设计时尽量避开交叉路口、路况复杂地段,能减少事故发生的同时,又能保证电力设施的安全。
⑵针对导线悬挂异物及破坏电力设施等引发事故的防范措施: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对广大群众进行护线宣传和电力知识教育,在实践中也可通过散发相关的宣传单、张贴宣传海报、粉刷传播标语等不同形式,积极宣传我国《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内容。二是积极与学校联系,开展针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教育孩子们不要在电力线路、设备附近进行放风筝和抛掷彩条物品等危害电力线路安全的行为。三是加强对配电线路的巡视和管理工作,及时纠正不安全行为。四是加强用电检查力度,严厉查处、打击违章用电、偷电并在线路杆塔及台架配变等运行线路设备设置禁止攀登警告牌,劝告不要攀登带电杆塔、台架破坏运行线路及设备的违法行为。
⑶由小动物引发事故的防范措施:应加强台区绝缘化改造,对变压器高低压侧接线端和跌落式熔断器、避雷器、开关刀闸两侧应加装绝缘护套,高低压配电柜、电缆沟等孔洞应封堵密实,并加强平常维护检查工作,及时堵漏。
2.3 加强对10KV配电网的维护、运行管理工作的措施
⑴加强对配电变压器、配电线路上的绝缘子、避雷器等设备(包括配网使用的各类金具的设计及镀锌质量)运行监视,尽早发现设备、线路缺陷和隐患,及时进行检修处理,使设备处于健康的运行状态,不断提高设备安全运行水平;对柱上的油开关、高耗能配变等前期投运的陈旧设备,应该进行逐步淘汰和更新。
⑵定期有计划性对线路和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加强负荷监测,及时调整负荷平衡;特别是负荷高峰期,密切注意馈线、配变的负荷情况,及时调整负荷平衡,避免接头、连接线夹因过载发热烧毁。
⑶加大配电网建设改造力度,使配网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提高施工质量监管力度,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把好验收关,确保配网工程施工质量;提高线路的绝缘化水平,实现手拉手环网供电,提高配网运行方式的灵活性。
⑷对于配网馈线长,分支较多的配电线路应加装线路分段开关或断路器,可以减少运行事故的停电面积和停电时间,缩小故障影响的范围。
⑸加强对专变用户设备监管工作,如检查中发现用户设备存在重大缺陷必须及时向用户下发整改通知书,并要求用户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以提高用户设备的健康程度,完善用户电力设备的运行机制水平,避免由于用户原因而影响到整个配电网的安全运行。
3.结束语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自《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防范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工作的通知》(安委办〔*〕1号)印发以来,全国大多数省(区、市)认真部署,积极开展有关工作。截至2月19日,全国共有24个省(区、市)向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报送了《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及隐患排查治理登记表》。据统计,这些地区共有家企业和单位累计自查隐患项,已自改隐患项,整改率77.24%。累计列入治理计划的隐患项,落实资金万元。为进一步做好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电〔*〕15号)精神,认真做好“易受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水、暴雪、雷电、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的企业、单位和场所”的隐患治理工作。要将此项工作做为“隐患治理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下,落实责任,全面排查,彻底治理。对已经列入治理计划尚未治理的危险点和隐患,务必在汛期来临之前落实除险加固措施或完成治理工作,消除隐患,防止引发事故灾难。
二、加大对重大隐患的治理力度。各地对尚未治理的危险点和隐患要进行认真梳理,分轻重缓急和危险等级落实治理防范措施。要加大对重大隐患治理情况的跟踪力度,对易造成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地下设施淹没等重特大事故的危险点和隐患治理项目,要掌握危险危害程度、治理责任单位、治理内容和措施等相关情况。要协助地方政府采取挂牌督办等方式,确保限期治理到位。对确有困难暂时难以治理到位的,要制订治理计划,抓好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并加强监控。对于实行挂牌督办的重大隐患项目请按附件填写,并于3月21日前报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重大隐患的治理整改情况,分别于5月5日和6月5日前继续报送。
三、至今仍未上报相关数据的有关地区、单位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启动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并于3月7日前将有关数据汇总上报至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并说明情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对电量的需求与日俱增,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所以,我们要节约电能,科学、合理利用每一度电充分为人类服务,如果配电线路处理不当总是会发生漏电现象,造成电能的损失,所以,要提高电网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和安全运行水平,明确常见的配电线路故障问题,并研究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配电线路常见的故障
一般线路故障,从性质上分不外乎接地(这里指的是单相接地)、相间短路(包括雷击造成的相间短路、外在导电体或者半导电体造成的相间短路、设备绝缘降低造成的相间短路)、接地相间短路三种形式。但是根据电网保护的功能引起相间短路故障时才会跳闸,接地故障并不跳闸,只能发接地信号,10kV系统可以抗单相接地2个小时,时间长了就会对另外两相的绝缘造成损坏。从时间上分有暂态故障和永久故障两类,暂态的故障是经过放电后构成相间短路的条件被电弧破坏,构不成短路条件,永久故障则是不能被电弧破坏短路条件,需要人为去干预(检修)。针对线路故障,巡线、维护的重点就可以把握的。
配电线路比较常见的问题故障为:农网线路多,线路大多数呈现放射式树状结构,电线之间没有联系,线路大多只有一个总开关限制,线路的防护设备缺乏技术含量,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虽然,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大有提高,但是一些问题事故仍然经常发生,所以,要想做好配电线路的防护工作,必须认识到这些具体问题,采取一些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配电线路之所以会出现很多问题和故障,除了有来自自然灾害、外力破华、电线设备故障等因素外,还有源自周边环境,以及人为管理不善等原因,下面即将对这些问题逐一展开论述:
首先,来自自然灾害方面的因素,每年很多地区都会发生暴雨、雷电、大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因为这些自然灾害所导致的事故常有发生,而且呈现常年上升的趋势,这些自然灾害对配电线路产生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以雷电为例,每年由于雷击造成的配电线路事故非常严重,例如:配电线路的绝缘外壁被穿透或爆破裂开,线路烧断,配变烧毁等等,产生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电气设备质量不佳。
其次,由于遭受外力破坏而产生的问题故障。由于配电线路的架设纷繁复杂,除了配电线路之间纵横交错之外,配电线路还需绕过各类建筑物、道路、堆积物、树木等,很容易发生线路故障,造成这类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树木枝叶的伸展,超过了与架空线路的安全距离,形成线路接地;或者运行的交通工具与架线施工工具相碰撞导致线路接地,或者风筝碰撞引起的架空线路之间的短路等等,由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大量的施工单位对城区进行建设改造,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配电网形成影响,造成破坏。例如:挖掘路基损伤地下电缆设施;施工机械、工具由于过长或者过高会碰触带电线路,城市中心大多数线路都设置在公路边,城市交通拥挤,再加上一些司机的违规操作,交通工具冲撞在电线杆的事故时有发生。
再次,供电设备造成线路中断或跳闸,因为室外电气设备质量不合格,或者安装不合理,会造成室外供电设备发生严重缺陷,设备之间没能形成良好的接触,导致接触电阻过大,或者由于负荷电流过大,导致连接处发热烧毁,线路缺相运行。
最后,周边环境影响或者管理不善也会导致配电线路的安全故障,城市一些工业企业总会排放出浓厚的烟尘粉尘,时间长了,在电线设备的瓷瓶上会积满了固态水泥,如果在持续干旱再遇到小雨时,线路非常容易自己跳闸,一些粉尘颗粒会落到电柱子的开关上,或者高压保险的各个部件上,从而会造成事故。
此外,在电力的运行管理也会对配电线路的安全运行产生影响,例如:巡视不到位,消缺不及时,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责任意识较差,对于线路的磨损与短缺没能及时发现,事后的检修也不合格。
2、针对这些问题的防范措施
首先,对于自然因素所导致的常见事故,可以采取提高线路绝缘子的耐雷水平的措施,尤其是针式绝缘子的耐雷水平,根据经验表明提高绝缘子的耐雷水平有助于提高线路的防雷能力。
另一个比较节省资金、有力的办法就是装设线路避雷设施,这种设施的避雷效果较好,密封性好,安全性高,耐受打击,安全运行性能高等优点,非常值得应用,但是,为了确保一起安全运行,最好在自然灾害未发生前,与气象部门取得联系,事先获得重要信息,以便采取预防措施,从源头上减少自然灾害。
其次,对于外力所产生的破坏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例如:对交通线路中的杆塔进行覆膜加盖,使其形成比较醒目的标志,引起交通运行者的注意,对于路边正在施工的工程项目,要进行围截,把施工线路,工具设备控制在一定施工范围内,禁止车辆通过,而且要与施工方及时取得联系,签署防护责任书,防止施工不科学造成的线路中断,要严厉惩罚盗取配电线路内部金属的不法行为,相关部门要严厉巡视监督配电线路的杆塔基础。拉线基础,并时刻关注周围是否有不合法建筑物的存在。对于被严重外力破坏的杆塔,要及时进行修复,对于不合法的建筑物要及时进行沟通,整顿和处理。
张瑛、倪渊:负责全校后勤(食堂、饮水)安全保障,消除校园房屋建筑及公共设施的安全隐患。二、报告制度和程序2、学校应根据事故情况,在24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逐级上报。3、报告内容如下:事故的时间、地点、事故简要经过、已采取措施和事故控制情况以及报告人和报告单位等。三、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一)消防防范与消防预案1、消防防范(1)应定期对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器材进行检查;检查是否处于完好状态,并对重点部位的隐患进行排查,如教学楼等,以确保人员密集的地方道路、通道、楼梯畅通无阻。
(2)做好幼儿的消防教育工作,避免使用明火物品,如酒精炉、电炉等。2、应急预案(1)发现火警后,在场工作人员应及时向领导汇报,迅速扑灭火源,并视火情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2)保障安全通路畅通,有组织的做好幼儿疏散工作,在疏散过程中,应井然有序,避免拥挤所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3)疏散集合地点设在室外操场,由安全小组成员带领教师做好幼儿的清查和安抚工作。(4)应坚持先救人,后救火的原则,如有人被火围困,需立即组织力量抢救。(5)控制火势,防止火势蔓延,极力抢救物质,降低火灾所造成的损失,贵重物品进行专人看管,防止丢失和被盗,并组织人员逐一进行清理登记。(二)食品、卫生防范措施与安全预案1、预防措施
(1)利用广播、报栏、橱窗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师生进行卫生常识宣传和教育。(2)保障公共场所的通风,空气清新,搞好环境卫生不留死角,培养师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对公共场所和公共物品进行消毒。(3)加强食堂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和疾病监控工作,对无从业合格证或健康证的人员应坚决予以清退。(4)杜绝“三无”食品和发霉、变质食品进入学校食堂,禁止使用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品及食品调料。
2、应急预案(1)在校内发现带有传染性疾病的教师和学生,应急时就医,不得带病上班、上课,并对有传染病人员的班级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后,方可继续使用。(2)如遇传染病强烈性感染,应报请上级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维护学校稳定。(3)若遇学生非正常中毒或住校生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应立即停止食堂的生产活动,应迅速报告卫生行政部门,积极配合救助病人。(4)由保健员负责保留可能造成食物中毒或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并配合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并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以便更好的救治中毒人员。(5)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封存和消毁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对中毒食品加工场地、工具、设备进行消毒,并由校领导对中毒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安抚,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降低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三)楼道堵塞及安全疏散应急方案
1、楼道的安全(1)禁止幼儿在楼道内戏闹、滑楼梯栏杆和翻越栏杆,一经发现,应对违者进行通报批评。(2)园总务科应对教学楼、等公共场所的楼梯通道安装醒目的安全疏散通道标示。2、疏散应急方案(1)每日在幼儿到校前,门卫应及
时开启学校大门,以免造成学生拥挤发生人身伤亡事故。(2)总务科应长期对各教学楼、进行安全检查,以确保晚间照明灯光的正常使用。(四)用电管理与停电应急方案1、用电管理
(1)校总务科应加强对用电的管理,确保用电安全,对电器设备应进行定期清查和维护,不得带故障使用。(2)任何人不得随意乱拉电线,安装电源插座和电源开关,严禁使用绝缘过期的电器设备,电器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严格遵守国家规范。(3)各班应杜绝使用电炉、热得快、取暖器等电暖设备,以免发生融电及火灾的发生.
2、应急预案(1)若遇电力部门通知停电,总务科应通知各年级组,备齐照明应急所需的物品,如电筒、蜡烛等。(2)如停电时间较长,可组织保育员关闭教室及消毒间的所有用电设备。(3)因临时停电而未烧热的饭菜,不得提供给幼儿,学校总务科可通知食堂校外另购餐,但应提醒注意饭食卫生。
(4)应防止学生触电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学生触电应立刻切断电源,视情况对触电者进行救治,坚持先救后搬的原则,切不可向触电者泼冷水。(五)预防自然灾害与应急预案1、预防自然灾害应坚持的原则(1)认真收集各类自然灾害的资料,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加强对师生进行常识教育,对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有一个充分的认识。(2)对于可预见性的自然灾害,应早动手,早预防。在接到上级有关部门通知后,校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应迅速做出反应,以确保广大师生的财产及人身安全;对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要极力采取保护和自救措施,并及时组织抢救。(3)总务科应对避雷设施进行检查,并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防止雷击所造成设施和人员伤害。2、应急预案(1)自然灾害发生后,应急领导小组要迅速到位,并及时将险情通报到各班、年级组.(2)认真组织幼儿疏散到安全地带,并要求各班主任清查本班人员,对没有及时撤出的幼儿,应极力查找或营救。
(3)沉着应对突发灾害性事故的发生,积极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使人员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有效保障广大师生的财产和生命安全。(4)在灾害性事故发生后,各班主任、应深入细致地做好安抚工作,对伤员进行及时医治。(六)防范侵害学生事件措施及应急预案1、防范措施(1)每年以园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并以板报、橱窗等形式,增强幼儿及家长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2)门卫保安员应严格履行职责,认真执行验证及来访登记制度,杜绝校外闲杂人员进入校内。(3)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对围墙较低的地方进行整治,以防不法分子翻墙入校。(4)坚持校务值班制度,夜间并安排保安人员对校内进行夜间巡逻,并在各重点要害部位加装红外线报警器,以防贵重物品的丢失。2、应急预案(1)若有外来人员不履行登记手续,强行闯入,门卫保安员应加以阻止,并报校保卫科,不得随意放行。
一、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优化问题的导出
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财政投入必须通过政府机构的设置进行运作,并在风险防范的各个环节体现其功能,最终实现灾害风险的减轻。我国学者曾提出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结构优化模式”与“功能优化模型”.其中,结构体系指安全设防、救灾救济、应急管理与风险转移四个维度,其具体构成是政府针对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机构设置。
其中,安全设防机构在我国主要是指进行防灾能力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类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使用由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安排的计划类项目经费。
救灾救济在我国主要针对国家减灾委和民政部,主要使用由财政部安排的中央救灾资金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准备的救灾救济资金。应急管理工作主要由国务院应急办综合协调各部委工作,统一部署安排。风险转移工作主要针对金融系统,包括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使用各类金融工具实现灾害风险的有效转移。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财政投入的结构优化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 有限的财政资源应如何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进行分配,而在各个部门内部又如何在灾害风险防范事业与非防范事业之间分配。
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财政投入的功能体系是指政府在备灾、应急、恢复与重建等灾害风险防范周期的四个环节上分别进行财政投入。功能体系是系统输出的体现,是系统结构决定的结果。功能体系与结构体系之间存在联系,但差异较大。例如,备灾环节就分别涉及安全设防与风险转移(风险转移的灾前安排) ; 应急环节主要对应应急管理; 恢复与重建环节至少同时涉及救灾救济和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的资金支付) .一个系统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到多个系统模块共同执行,因此在上述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环节与功能中,通常都涉及到一个或若干个政府职能部门。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财政投入的功能优化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 在备灾、应急、恢复与重建等各项功能( 或各个阶段)上,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应如何投入方能最大化地减轻灾害风险?
二、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优化的重点
( 一) 必须准确评估灾害风险度
从国际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开展客观的定量风险评估是优化政府在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体系中的资金投入的先决条件,定量估算各种投入措施的效益与成本的基础。由优化目标可知,评估的风险应是一级政府所辖区域和给定时间范围内某种或多种自然灾害造成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的不确定性,风险评估得到的结果应能够以定量形式( 如损失的超越概率曲线) 进行表达。必须构建区域综合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特别是考虑多种自然灾害的“多灾种”风险评估模型,完善区域自然灾害承灾体与脆弱性数据库,使模型具备现状评估与情景模拟( 预估) 的能力。
发展针对防范投资优化的综合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首先要重点发展“多灾种”的综合模型,以及对间接经济损失风险的建模。由于政府进行防范投资的规划与预算以区域综合为导向,同时还需要在各种部门与职能之间进行优化,风险评估模型必须是在单灾种基础之上完成的综合风险。而“多灾种”不等于单灾种的简单加和,区域内各自然灾害灾种之间的“群发”与“群聚”等相互关系变得十分重要。这一问题在当前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中亦是前沿问题。其次,风险评估模型中必须表达灾害事件的间接损失,否则会造成防范投资效益的低估。当前研究者普遍使用投入 - 产出、可计算一般均衡等模型针对灾害事件估计间接经济损失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考虑间接损失的风险评估模型发展仍然缓慢,尚无法满足防范投资优化研究的需求。
( 二) 应该准确估计防范投资的效益与成本
灾害风险防范投资的效益与成本均有着高度的“机会”本质。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曾经提出,灾害的经济学是“减负与加正”的经济学。一笔财政资金若用于某类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则放弃了其用于其他部门或事业从而获得收益的机会,是为防范投资的机会成本; 另一方面这笔资金也可挽回或避免一定的损失,是为防范投资的效益。风险防范投资的效益与生态环境服务价值等许多“非使用”或“非市场”价值类似。防范投资的效益与成本均有着高度的“机会”属性,其估计过程依赖于情景假设,即不进行防范投资与进行防范投资的情景对比。
三、政府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难点
在成本方面,政府进行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投资时规模较大,防范投资行为对经济结构与运行状态势必造成难以忽略的影响。例如,政府若大规模开展抗震加固工程,其工程需求势必为建筑行业带来大的发展契机; 政府若大力扶持灾害保险,投入相当的财政资金用于保费补贴,则相应也会为保险行业的发展形成影响。若要将上述影响在优化模型中充分考虑,则必须使用一般均衡框架,否则难以准确估计防范投资的机会成本。此时,须依赖投入产出模
型或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然而,当前我国政府在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投资分散于各个部门,对于编制恰当的投入产出表或社会核算矩阵、检验模型参数造成了很大困难。 在效益方面,当前研究中多采用可直接计量的如效益、成本( 如 CATSIM 和 WCRM) 或 GDP 增速与稳定性等指标。事实上,福利经济学讨论社会最优时一般使用社会效用函数,要求防范投资所带来的单位边际社会正效用恰好等于其带来的( 因其他事业投资减少而造成的) 社会边际负效用。由于公众普遍持有风险嫌恶的偏好,在不减少期望损失的情况下降低灾害损失的不确定性也可带来效用的提升,因此,单纯使用现有研究中使用的可直接计量经济指标会导致防范投资社会效益的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