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德育的政治功能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6 10:52:0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德育的政治功能

篇(1)

作为德育核心和主渠道之一的初中政治课,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初中政治教材着力其特有的德育,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采用言传身教以及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重在丰富的时政热点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功能。下面笔者将针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谈谈自己的几点策略。

一、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本领,才能胜任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他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二是有良好的言行修养和道德觉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要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创设课堂情境,开展教学活动

在政治课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行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努力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借助教学设施,运用各种方法诱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

如在讲授初中政治课中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河山壮丽、历史文化悠久等有关内容时,可采取图片、实物、录音和录像等教学手段,对学生影响是巨大的,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把鲜活的案例、图片、动漫、影像、音乐等都可以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良好的体验氛围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备手段。本人在教学当中常采用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鲁豫有约》、《今日说法》、《共同关注》等栏目作为案例,当事人在诉说人生故事时,倾听者在整个过程中,唤醒和分享着生命体验。

三、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吸引力和说服力

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政治课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 “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提高说服力,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用举例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弄通理论知识,增强政治课的信度。如学习十六大报告、国内国际的最新建设成就和时事等,材料要“精”,尽可能做到完整、典型、精确。内容充实,并非材料越多越好,而是材料要充分有力,要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材料要“实”,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实际的东西,要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经验、实际感受的内容来举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内容的起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说服力。

总之,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将教材的德育点、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003-01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系统的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一门道德课程。

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课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是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得以实现的,因此,对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的思考与探索,有助于我们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校实现德育的整体目标。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现状

1.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现状

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注意力正在逐渐的转移;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期望正在逐渐的减弱;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地位正在逐渐的丧失。

2.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

通过和很多老师的谈话了解到,在很多学校,政治课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仍然没有把它当作德育主课程和主渠道来抓。还有就是,现行的思想政治课在教学模式上,教师总是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也难以摆脱“识记——应试”的被动学习局面,失去了政治课应有的德育效能。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的成因分析

1.外在的因素

(1)受应试教育残余思想的影响,学校对思想政治课的地位重视不够;(2)受当前错误认识的干扰,对思想政治课失去了信心;(3)不良的社会风气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出现偏差。不良的社会风气与中学生不成熟的分辨能力相结合,使一些学生的人生价值错位,道德认识产生偏差,也使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2.内在因素

(1)政治课德育目标的理性化与学生思想的实际严重脱节。思想政治课理性化的德育目标很难被不同的现实个体普遍接受,使政治课的德育目标往往流于形式;(2)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严重脱节,政治课教学变成了空洞的说教。理论脱离实际,使政治课失去了说服力;(3)政治课的正面说教与纪律的约束相分离,大大的影响了政治课的德育效果。思向政治课教育与评价的分离,使政治课的德育工作苍白无力,政治教师只能说说而已,并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四、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强化的途径和方法

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要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使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德育创新中走出困境,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应有的作用,也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1.教师方面: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关键。

首先,政治课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自己的思想会影响一代人的思想,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其次,政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基本原理,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正确理解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传授给学生,增加可信度。另外,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掌握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充实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发挥德育的整体效应。

再次,要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示范性是很强的。所以,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2.教学方面:改革和优化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是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主要途径。

首先,教学内容方面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好德育的目标,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性教学;教学过程方面要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寓思想性、教育性于知识的传授之中,课堂教学在本质上的德育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其次,要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篇(3)

高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通过高中政治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合祖国需要的人才呢?

一、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

政治课是文化类科目中的重要学科,它在高考文综试卷中占到了1/3的分量,但政治课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那么简单。《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些教师只顾讲授内容,忽视了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我认为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学生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苗,我们不仅要为他们补充知识方面的营养,更要精心修剪他们身上可能结出恶果的枝丫。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脱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应充分发挥政治课堂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政治教师应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为学生树立楷模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政治课教师要想发挥政治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其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政治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和思想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排除社会不良影响给学生造成的困扰,自尊、自信、自强,教书育人。

在我校有位老教师,从教二十几年,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多次无偿为勤奋贫困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费。他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迹慢慢传开,所带班级无论课堂学习氛围还是教学成绩都远超过其他班。他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同学们,做到了以德育德、以情育情,给学生树立了榜样。

三、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德育工作

处于不同年龄和不同阶段的学生,往往有着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他们的认知方式不仅有共性,也有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的个别原因。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道德发展水平,政治教师要加强德育,就必须要针对不同的个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些学生甚至对老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以为然,很难听进去他们的意见。但事实上,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不高,看问题的角度有失偏颇,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善于运用生活中能激发正能量的真人真事,引入教学,走进学生内心,促使他们主动转变。

四、在教学中做好教材知识与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衔接

在政治教材中,许多知识点都具备了德育的功能。例如,在《经济生活》中讲汇率时,把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性。同时把它与当前美国等国家制造舆论迫使人民不断升值的做法进行介绍,增强同学们维护国家利益、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时,促使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在讲《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我讲到假冒伪劣、合同欺诈、出口骗税、虚假介绍、盗版侵权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扰乱了市场秩序,从反面教育同学们养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通过对《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视困难与挫折,促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高中政治的这些德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我们必须吃透教材,恰当地选择德育点,做到“润物细无声”。

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德育的对象是学生,应该让学生成为政治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感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例如,在我的教学中,我把课前5分钟留给学生,安排学生轮流主持新闻播报,小组成员负责收集资料,制作ppt,并由学生自主点评。同时,每月举办两次“时事专题论坛”,也交给学生准备,并留有时间讨论、发言。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真善美、假恶丑,其效果远远超过了老师的“一言堂”。

六、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

政治教学如果重理论、轻实践就会失去其原有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在实践中印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例如,我校地处繁华路段周围的商铺众多,每逢商家开业之际,鞭炮声不断,临街教室的学生根本无法上课。在学习了《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参与”的知识后,有学生主动通过政府网页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环保部门对此做出了回应。事后学生告知了我此事,认为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切实可用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

篇(4)

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调进行德育功能的培养是顺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的客观性要求

目前我国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世界上强大的国家,这就要求我国的接班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目前仍有很多的拜金主义、诚信缺失的现象出现在社会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们的道德素养不够高,不狂热否认的是我国的德育教育还存在很大的缺失。要想建设强大的国家,首先要塑造一个强大的民族精神,培育出具有高尚品德和素养的高素质人才,重塑社会的道德体系,从而杜绝道德缺失的现象出现。

2、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调进行德育功能的培养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由于高中阶段正是高中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高中教育是否可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关系到是否可以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强大的爱国主义和良好的道德素养的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调进行德育功能的培养是肩负着国家的振兴和昌盛的重要历史使命,使历史的必然选择。

3、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调进行德育功能是全面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行的新课标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起着导航和引导的作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情感。所以,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主旨,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功能的培养。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调进行德育功能的紧迫性

众所周知的是虽然思想政治课程经过了多次的改革,但是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主要阵地,教师只是一味的强调课本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个方面看出:

1、学科教育趋向于功利化发展,重视智力教育,忽略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由于目前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应试教育,这就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成了学生升学的工具。由于高中文理分科,文科班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时,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应对考试、如何得高分上,这就造成了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落在了知识点的传授和应试技能的培养之上,这样思想政治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价值的追求等方面的目标完全就被忽略。理科班由于高看不涉及思想政治的考试,思想政治更是被沦为了教学的边缘,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功能根本就无法实现。

2、学科教育趋向于表演化教学,重视形式,忽略教育的内容

虽然在诸多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对课程进行一些合理的设计,例如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举行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视频等,但是由于缺乏及时的指导和点评,使得这样的德育教育的环节只是流于形式化和表演化。教师的出发点并不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只是为了应付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教学的评价进行的表面上的德育教育,所以这样的德育教育内容匮乏,缺乏实际的德育教育的意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效果也非常差,甚至对一些学生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3、德育教育的主体缺失化严重,重视教育,轻视学生的感悟

篇(5)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一、高中生的德育状况及原因

高中学生思想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思想上仍存有诸多问题,例如:在诚信及待人接物等日常生活中,少数同学缺乏一种真诚,部分学生凡事不从自身找问题,怨天尤人的思想情绪较为严重,做事缺乏认真,投机取巧,办事无原则,随心所欲,对何为学业有成以及学后的归属问题认识上有偏差;对社会热点及钱、权的关系认识不足;为人处事缺乏礼让,心胸狭隘,不能宽以待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同时大众传媒良莠混杂,面对着迅速的社会变化和复杂的社会影响,一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

其次,家庭教育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子女是家长理想实现的寄托等思想一直是困扰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而如何科学地、民主地、适宜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教育孩子,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在知识、方法等方面都是极为欠缺的。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溺爱、棍棒教育、攀比追风、重养不重教等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而根本不去过问其所作所为是否真正为子女理解或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其结果使得不少学生性格孤僻、自私、注重享乐、内心压抑、无法与家长沟通,得不到理解,影响了其身心正常的发展。

第三,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形式的学校教育中,由于高考仍然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主要集中于知识的学习,只要学科知识成绩好便可以一俊遮百丑。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只看分数,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却被忽略了。

第四,学生心理及生理的影响。随着智力的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随着智力的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质疑和争论,但由于受知识能力及社会阅历的限制,看问题比较片面和偏激,容易夸大对社会负面影响的理解,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材的德育观点往往持逆反态度。

第五,思想政治课教育方式、方法不当的影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方式、方法不恰当,导致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被教师不必要的讲解、纯粹的灌输、喋喋不休的讨论、翻来覆去的提问,以及各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浪费了,以至将知识的传授和道德教育割裂开来,结果导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中学德育工作是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 当前,德育环境和形势呈现出个性化、生活化、实践化、主体化的趋势。高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加强德育工作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道德、情感、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过程,它是知识传授和情感培养的和谐统一。所以,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人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不断地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只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一切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制度和观念是制约政治课德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摈弃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从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

第二,教师要身体力行,教师榜样为先导。

俗话说,“才囊应满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流”,教师先要“学高”“身正”,方可“为师”“为范”。也就是说教师要先身体力行,要把高尚的道德品质化为自觉的行动,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正确的舆论和道德导向的指引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就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和浸染。如教师上课态度严谨、板书工整、语言文明得体、注意生活小节,就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第三,教师要以人为本,坚持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的心理受到压抑,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无法真正体现。新课改中的学生本位教学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它强调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课堂教学氛围,确保适度的心理安全,让学生不再为发表己见、追问教师、质疑教材而付出代价。对教学而言,坚持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师生对话,意味着相互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坚持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坚持学生为主体意味着上课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流露的真情实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而学生之间积极情感的互相感染,又会扩大情感的受益面;师生情感相互交叉,渲染出感人的情绪氛围,这一氛围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心灵的碰撞和激荡,产生出强烈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念与情感。

第四,教师要联系实际,使德育细化并落实。

新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具有生动、感人的特点和现实说服力,这不仅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德育思想的渗透,让学生体验到“学而想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不是一两句话的问题,而是要将它的内容细化并融进日常教学之中,使德育和平常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适时纠正学生的不当言行,落实巩固德育成果。如处理学生乱扔垃圾的行为时,教师应该及时制止予以教育,尽可能的亲自拾起丢入垃圾箱。我在学生中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被老师制止时就已经意识自己错了,心中就已有了想改的动机。如果老师语气生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即使改了,也是思想意识深处认识不深刻。如老师亲自动手把垃圾捡起的话,自己就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那种德育功效就大不相同了。又如,在课堂上,我采取多角度认识和评价我的学生,不单纯依靠成绩,如果一个经常调皮捣蛋的学生某节课上能够安静的听讲,我就要在班里表扬他,而且肯定他这是一次对自己进而对班级负责任的表现。结果该学生在后来的课堂上就积极表现起来,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最明显的是《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的讲授,几乎每一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可以讨论一下未来的人生,说说人生理想,社会责任,记得有一次,讲到人的价值的时候,我和学生们探讨了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进一步说到每个平凡的人的贡献,我问学生:爱岗敬业的普通人有没有贡献?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还有学生很着急得说出了解释:爱岗敬业就是贡献,体现社会责任,是负责任的人!我趁热打铁的又问,那我们呢?学生们的贡献呢?思考一下有学生回答:好好学习!以往,当说到“好好学习”班里就会有一阵嘲笑,可是今天没有,学生们都在思考。这时候,我说:对,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家人担心,不给社会添麻烦,我们每个人都是负责任的,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做,社会将自然变得更加和谐。那一节课,适时地结束了,在学生们的思考中,在我的幸福感中。这样,把道德之准则转化为学生切实可行的生活中的小事情,在点点滴滴的做法中慢慢蓄养胸中“浩然之正气”,德育成果在不断细化落实中得到落实巩固。

总之,政治课教学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搞好政治课教学是每一个政治课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许多可行的方法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

篇(6)

一、新时期高中德育在社会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1.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要求

高中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学生面临着高考的激烈竞争,不管是继续读书还是就业,他们都将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建设祖国,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任。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2.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高中思想政治课是高中德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发挥高中德育功能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提升精神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

3.提升全民族道德素养的要求

高中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国际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切实提高高中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一环。

二、高中德育的现状

1.过分注重高考的导向作用

高考的指挥棒始终是一面旗帜,使学校、学生不得不一切以高考为纲。因为高考采用计分制,这一制度固然体现了公平公正,但是学生的道德素质却毫无体现,这一考核方式不改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2.教育活动过于形式化

从一些学者的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来看,高中思想道德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多采用计分制,这就直接导致了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跟不上,学校组织的活动多数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实际成效不是很乐观。高中教育其实就是以高考为目的的学习,凡事都是以顺利完成高考的任务为目的,高中政治老师强调的仍是考试重点、难点、知识点,只是在讲课过程中,顺带对学生进行一些思想道德教育,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3.高中生情感需求被忽视

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必须学会自己调整心态,调节心情。如果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那将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的暴力事件让人触目惊心。不少学生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缺乏民族自尊心和仁爱之心。这些现象令人担忧。当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风气、家庭状况、网络文化等都有影响。然而学校更应该负起这些责任,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新时期高中德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转变教育观念,即不能以高考为唯一评价机制,在不忽视高考重要性的前提下,重视高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要把学生培养成了高考的机器,而要培养成有着良好道德品质的好公民、好学生。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而且不仅仅是学校要转变观念,家长以及各个教育部门都要共同努力,重视德育,帮助高中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的好公民。

2.改进教育方式,激发德育工作的活力

现在,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着教育方式单一的问题,主要是在政治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一些道德教育。古人云:“百行德为首。”可见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忽视,德育无小事。另外,在校内也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小型活动,如班会、辩论赛等。开展时可以选择学生关注的话题,由教师加以引导,这样的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活动中去,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发挥。

3.重视情感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在高中阶段占有重要地位,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高中生,那么他们的情感教育当然不能忽视,这也是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只有教育者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理解学生的情感问题和困惑,才能对症下药,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政治教师要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情感上的困惑与问题。

总之,新时期高中德育工作虽然已有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高中德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德育不仅仅存在于课堂,而是无处不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无定法。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为了高中生成人成才,教师还需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守明.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德育功能的发挥[J].中学文科教学研究,2006(3).

[2]贾恪.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J].宝鸡社会科学,2003(3).

[3]张晓麟.新时期高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以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为例[J].安徽文学,2010(12).

篇(7)

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和不断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关系到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德育首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大计。因而,如何正确认识和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德育意识

(1)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德育在现实中被削弱的危险性,从而把升学教育转移到公民素质上来,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束缚,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结束“口头上重视,思想上轻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

(2)要正确地认识传授知识与德育辩证统一的关系。传授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德育的基础,而德育则是传授基础知识的目的和归宿。如若离开知识教育的传授去讲德育,或若离开德育进行知识教育,都只能把政治课引向歧途。

(3)应充分认识到政治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西方敌对势力竭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妄图实现其“不战而胜”的图谋,攻心为上,潜移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同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激烈的。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紧迫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进行。

二、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从自己的教育对象出发,努力做到从备课、讲课、作业和考核等各环节都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避免无的放矢。

(1)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必须了然在胸,讲起来才有针对性。

(2)讲课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现状。这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提高其思想觉悟的中心环节,是真理与谬论直接交锋的战场。教师应在讲清概念、原理的同时,针对学生的模糊认识,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

(3)作业和考试要结合学生思想。思想政治课的作业不能停留在填概念、背原理的水平,而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考试要进行改革,使其发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教学作用,逐步实现从知识、能力、觉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发展,深化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三、要增强教学信度

教学实践表明:教育者所施加的一切影响,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思考认可,方能付诸行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做到入耳入心,而信度的增强,也就成为强化德育功能的关键了。如何增强信度呢?

(1)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增强信度的前提。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坚持疏导原则,这是增强信度的有效途径。疏导就是如同大禹治水采用疏通河道一样,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坚持疏导:一要摆事实,即要善于公开地肯定那些现有的事实,而不是肯定那些感觉到的似是而非的“事实”。二是要抓住“热点”,引入教学,这是增强时效性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做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有心人,以有效的途径去捕捉学生中间的“热点”问题。

四、要变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促使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实现和强化德育功能的主要手段。

(1)要讲究“灌输艺术”唤起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入口处”。这就要求教师熔现实生活、教材内容、学生思想状况于一炉,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生动活泼地教学。

(2)实现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确立开放式教学。就是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于教材,要把教学与沸腾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上,可力求把课外阅读、影视广播、社会实践、撰写小论文、时政讲座、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深入实际。同时,要使德育寓于所有学科之中形成合力,协同作战,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3)要加强思想政治课教育科研、努力探索教学最优化,以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使教育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把每个教师引入研究的幸福之路。”教育科研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是教育质量提高的“母机”,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动力。为此,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对确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论证、提高、推广。要在本职岗位潜心研究,不断实践总结,努力探索出一条使所有学生都喜欢、主动学习的新路子,实现教学最优化。

(4)思想政治课要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社会、家庭对学生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将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德育意识,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法,配合社会、家庭进行教育,不断增强教学信度,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李宏勋,马燕.必须强化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J].中学政治,

1992(6).

篇(8)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可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不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应义不容辞地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同时大众传媒良莠混杂,面对着迅速的社会变化和复杂的社会影响,一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因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急需加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已多年,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根据和尺度。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只看分数,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却被忽略了。

3.学生心理及生理的影响

随着智力的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质疑和争论,但由于受知识能力及社会阅历的限制,看问题比较片面和偏激,容易夸大对社会负面影响的理解,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材的德育观点往往持逆反态度。

4.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方式、方法不恰当,导致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被教师不必要的讲解、纯粹的灌输、喋喋不休的讨论、翻来覆去的提问以及各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浪费了,以至将知识的传授和道德教育割裂开来,结果导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要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因此,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改变原有令人乏味的过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激活思想政治课,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

2.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以往的政治课堂曾陷于这样的误区,上课满堂灌。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教师与学生精疲力尽,但效果却不佳,事倍功半。经过探索,大家形成这样的共识,即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自学、讨论、讲授三结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循循善诱,有的放矢,释疑解惑,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使教与学显得有声有色,相得益彰了。

3.倡导学生自我体验,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学生自我体验亦即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去操作和感受教育对象的过程。道德教育为了把社会的期望内化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成分中去,必须让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去活动,将道德理论变成他们直接相关的对象,并在活动中实现对学习对象的创造性把握和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者必须为受教育者提供适当情景(包括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方式和活动条件),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知识对象和活动目标能够在活动中形成有机的统一。在这种情景中,由于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将教育者操作的知识对象变成自己的操作对象,因而能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姿态去感受知识对象的善与真。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因而,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较多地采用讨论课、辩论课、演讲课等形式,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观点。这些课型深受学生的欢迎并乐于参与。一些诸如“人的本性是否自私”、“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假如我富裕起来,该做些什么”等问题,经过学生的自我体验,道德理论变成了他们的一种需要,从而使之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讨论、演讲和参与辩论的自我体验活动中,在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对照、比较中,反省或重新选择正确的道德观念。此时,教师的引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4.美化教学心境,增强道德教育的震撼力

教学心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教学一开始就是从一个由“心理流”(由具有方向性的知情意等心理要素构成)和“心理场”(具有不同层次,蕴藏精神能量的磁场)所组成的有机的心理结构出发的。良好的教学心境,就是教师整个地沉浸到由“心理流”到“心理场”所组成的有机完整的心理活动时间和空间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中的教师能把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语言、模式等有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能使教师讲解声情并茂,内容结构自然得体。教师良好的教学心境又能感染学生的听课情绪,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积极。师生双方以相应的角色感受着授课内容,使整堂课犹如山巅瀑布,气势非凡,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良好教学心境的形成需要教师“胸有成竹”、“意在课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才能整体把握授课内容,占领教学的至高点,总揽全局;才能使自己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左右逢源;才能使自己的讲课如鼓风之帆,使整堂课如一幅引人入胜的字画,充满灵气。

篇(9)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4-01

中学思想政治课融知识功能、德育功能于一体,其中,知识功能是载体、是手段,德育功能是目的、是归宿。在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功能。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维护党的领导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品格功能。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得失成败,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品格。

(三)文化教育功能。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明确地告诉我们,它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品质的形成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朝气逢勃有活力,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心理世界又有不成熟的一面,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义务意识薄弱,容易片面地看问题,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应当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必要的帮助和引导,教育学生做生活的强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也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宗旨。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还应做到以下两个统一:

(1)要把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实现由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的转变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它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战场、主阵地,其性质应是智育和德育的统一,以往的应试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践,忽视了人的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的学生既高分低能,又高分低德――知行脱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其显著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的能力成了市场竞争的羽翼和决定胜负的关键。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实现由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的历史大跨越。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和素质的提高有其独到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民主观、价值观。学生只有具备了精良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将来才能明辨是非,坚定立场,端正人生的航向。

篇(10)

一、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飞速变革发展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日新月异地变革着。在这样一个变革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中学生的思想也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同时也考验着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十分突出了。

1.各种不良思想严重冲击着中学生群体并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国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当今社会价值观复杂多样。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

2.当今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发达,让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而有些媒体和网络也存在着不负责任的行为,大量充斥着低俗、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低俗信息的影响会对中学生有巨大的危害。

3.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的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易受外界影响,同时自主意识、模仿意识、叛逆心理都比较强,而且90后的中学生所受的家庭过度溺爱也使他们更以自我为中心。

4.教师为了追求学科成绩而忽视课堂的德育教育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所有的这些因素在影响着当今的中学生,也给我们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政治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二、思想政治课的责任

各个学科的课堂都肩负着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责任,而对于政治课堂来说则应尤为突出德育功能,政治课堂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战场。思想政治课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行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总之,德育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责无旁贷的责任。

三、操作建议

(一)更新观念,切实把德育目标当作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

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人的行为是在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作为政治教师应把德育教育放在与传授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有可能为社会做贡献,这应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否则一个人的学识越多、能力越强有可能他对社会的危害反而越大。简言之,对学生教育要“先成人,再成才”。作为学校德育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堂如果只注重对考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德育教育,绝对是不合格的课堂。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应切实地把握住思想政治课的内涵,全面深刻地理解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协调统一到课堂当中,真正做到教学目标的三维统一。

(二)更新方法,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陈旧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改变以往把让学生乖乖听话为目标,以枯燥的理论为内容进行简单、机械的说教进行德育教育。时代环境在变,学生在变,倘若教师还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及方法进行德育教育,那注定是吸引不了学生的,效果当然也就不明显。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认真研读、挖掘教材,找到适当的德育切入点。高中政治课堂毕竟不是纯粹的德育课堂,因此德育教育必须结合教材,在教材中寻找适当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教育。巧妙的切入点可以让德育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只是把德育生硬地镶嵌到课堂上会显得别扭,效果自然不好。例如在《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中,笔者在讲授“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 时就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了诚信教育,且并非是简单说教。结合教材的案例,给学生简单拓展了当前我国正在进行诚信体系建设,从当时课堂学生的反应来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构建和谐课堂,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状态,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展示其个性,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要使我们的政治课堂有一定的自由度,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目的是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感。

3.激发、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以实现自我教育。根据新课改的精神,课堂要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同样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在方向上给学生以把握和点拨,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完成自我教育。学生在彼此的启发甚至争辩中完成的自我教育比教师枯燥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4.把德育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衔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社会上的很多不良现象很容易侵蚀中学生的思想。这时就需要我们的德育教育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这些不良现象。德育教育要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并能用正确的观点看待。只有让学生了解现实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点,只有让正确的观点占领了学生的头脑,才能让学生自觉地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四、需注意的问题

篇(11)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015 — 02

众所周知,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贴身工具。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①得益于手机上网功能的发展,“拇指文化”也愈加“繁荣”,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引起了我们对其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注。

一、“拇指文化”的学理性解读

“拇指文化”和“文化”是一种种属逻辑关系,如“饮食文化”属于“文化”的一种一样,因此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文化”的问题。

从表层来看,最初“拇指文化”这一说法的由来是手机短信主要靠拇指操作。手机短信普遍使用的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很多人便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那么众多的“文化”定义中,哪一个更适合阐明“拇指文化”的内涵呢?不妨来看一下美国学者克鲁柯亨的见解:“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样式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者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②如何理解“生存样式”?可能“饮食文化”的情形更容易让人体会:为了生存,每个人都得吃饭,但吃饭的方式却各有不同:煮食、烤食、生食;用筷子夹、用叉子叉、用手抓……当然还有种种餐桌礼仪等。这些因素构成了“饮食文化”。那么其他形形的“文化”也同此理,“拇指文化”就是由使用手机进行信息交流的种种样式构成的系统。

“拇指文化”既是由手机媒介衍生出来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试图从传播的角度来理解。美国传播学者鲁本说:“从传播的视点来看,文化可以界定为连接并且给予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以共同身份的那些共享符号复合体,知识、民间习俗、语言、信息处理方式、规则、仪式、习惯、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复合体。”③那么可否这样理解:手机短信、手机上网、手机游戏等形式把人与人联系了起来,形成了共同的身份——手机用户,具有共同身份的用户共享符号。这样一种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行为就是“拇指文化”的体现。这里“符号”并不限于文字、图像而已,举凡人类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皆为符号。

透彻理解由手机媒介生发的“拇指文化”不能撇开“媒介文化”概念。学者孟建认为“媒介文化”有两个基本内涵:

1.该媒介在社会中大规模地普及,对这种媒介信息的接受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刻意的行为,更不是仪式。

2.该类媒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会影响到人们的心态、行为和意识,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行为。④

就手机短信、手机上网等还不算长的历史来看,手机媒介可以说得上是一种新型媒介。当今社会,谁还能否认手机媒介信息的接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呢?流行的“低头族”或“拇指族”就是最好的佐证。手机媒介自有它的文化内涵,“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总而言之,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人裹挟其中。”⑤利用手机发短信、上网聊天、发微博、浏览新闻、即时消息等等,这不是“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又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媒介文化“会影响到人们的心态、行为和意识,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行为”,只是这种媒介文化的载体是手机,而“拇指”已成为了一种代指。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总结,那么“拇指文化实质是指主要由拇指操控手机媒介进行的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活动及其产物。”

二、“拇指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拇指文化”除了作为一种媒介功能

外,它直接向个人传播信息,深入地响到个人的思想行为,那么它具备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呢?

(一)“拇指文化”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

“拇指文化”兴起之前,传统的媒介包括联网的固定电脑终端无一能比手机获取和信息来得方便、快捷、即时。“拇指文化”兴起之后,外界可以通过手机的通讯功能和联网功能将信息直接传递到个人(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人可以借助通讯和上网做出信息反馈。例如,桂林市环保局通过与移动通讯合作,在当年的世界环保日发送这样一条信息:“今年6﹒5世界环保日中国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当前全市正在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美丽桂林活动,需要你我共同参与。”这既是对市民的环保意识的普及,又是凝聚环保力量之举。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可以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手机视频、手机博客、手机短信等形式直接地表现出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新的关注点;相关教育部门还可以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通过手机网站等及时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在大量的信息资源中精选最为新颖、最具需要、最有针对性的教育信息,及时实施教育。可见,以手机上网领头的“拇指文化”,实现了随时随地查阅、接收和反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功能,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

(二)“拇指文化”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内化

“内化”就是“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个人接受群体或社会规范并使之成为其人格一部分的过程。”①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内化就是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经过思维加工,转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过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现出政治、经济、道德等知识形式,这些知识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也是通过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展现出来。而这些人和事的动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极容易呈现在网络上。手机媒介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人们了解社会的“微型窗口”。其次,“拇指文化”超越了那些单纯以语言、文本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采用全新的编码方式,综合图片、文字、声音、音频、动画、视频等信息形式,这些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形式为内化创造了适宜的条件。这就少了些被动接受的意味,消除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抵触心理,从而实现潜移默化。最后,“拇指文化”传递的信息能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无声无息地渗入人心。 (三)“拇指文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外化

“外化”是指“从内部的、智力方面的动作向外部的、以运用实物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动作的转化”②,简言之,就是将内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付诸行动。通常来讲,外化的途径主要有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等。“拇指文化”首先在途径方面提供了便利。最明显的是在人际交往上,“拇指文化”中的通讯文化和网络文化通过手机短信、手机微博、手机 qq、飞信等得以体现。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发生联系,即时发表所见所闻所想,相互交流,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思想观点外化的实践。其次,就“拇指文化” 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层面来讲,社会上涌现的好人好事常常通过手机网站传播,为受众提供了自发学习的榜样。比如,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乡村教师”等事迹通过手机网络的传播扩大了榜样的影响力。这些榜样暗示了当代社会人们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从而使所倡导的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可以影响或渗透众多崇拜者的内心,推动人们思想层次的提高与行为方式的模仿。“意识形态组合往往提倡某些视角和排除他者,通过联结这些组合并且通过把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权威资源结合起来,大众媒介通过建构某些受众最普通和最重要的经验来组合与调节社会现实”。③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通过传媒偶像的催化与强化,营造一个无比强大的社会心理空间,人们对传媒偶像的认同可以转化为对其所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认同,这是一种心理的归依,也是一种行为的趋同。”④

(四)“拇指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

了解、认识学生并摸准学生思想脉搏,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才能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在手机上网具有方便快捷以及随时、随地、随身等特点,学生一有困难,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通过手机出来。利用手机网站可以及时搜集、了解到学生最真实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对

学生的言论发表评论,答疑解惑;对需要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学生,则可以利用手机的私密性有针对性地辅导。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开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新渠道。一方面,利用手机即时通信、手机微博等方式来随时随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了以往只能在课堂内或者电脑旁边才能实现的教育手段,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还可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设计制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题材,如利用手机报、手机彩信或手机视频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题材发送到每一个人手中。可见,“拇指文化”作为一种媒介文化,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形成有效沟通,使个体意见通过手机通讯或手机网络得以表达,得到反馈,为思想政治教育创建了新的实践形式。

〔参 考 文 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01-15 .

〔2〕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brent.d.ruben:communication and human behavior.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2 .

〔4〕孟建,祁林.网络文化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